勾践和范蠡为什么没继续追杀范蠡最后怎么逃脱的

作为历史人物范蠡一直受到历玳史学家的关注。关于对他的评价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历代统治者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表彰范蠡,为什么因为范蠡不是忠臣,他见机行事巧妙脱身,这在统治者看来不够忠心耿耿,既然不是忠臣故范蠡的名气似乎比不上诸葛亮、岳飞,甚至不如伍子胥     

其实,范蠡功成名就急流勇退,见好就收正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古代的不少忠臣在政治漩涡中打拼气节虽高,但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所以对统治者表彰的“忠臣”要做具体分析。比如范蠡的好友文种没有看透勾践和范蠡,结果被杀不就是惨痛的教訓吗?在对范蠡的评价中多在谋略这一层面上。

如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范蠡被列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上面是圣人和仁人。智人,有智慧有谋略之人。三国人刘邵在《人物志》中则把范蠡列为术家。说:“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范蠡作为谋略家看待。     

当然说范蠡是谋略家不能算错,这从他出山帮助勾践和范蠡兴越灭吴的曲折艰辛过程,鈳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谋后来务农、经商也离不开谋略和智慧,但这不是范蠡的全部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位杰出的商人被称为一代商圣。

范蠡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智慧超群,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范蠡对历史的重偠贡献在于心系天下,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和范蠡灭吴兴越功成名就后,他不留恋功名急流勇退,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     

在中国古代,由于政治形势险恶不少士人厌恶官场,躲避政治以隐居保全自身。汉初张良助刘邦打败项羽及时隐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避免了杀身之祸陶渊明更是远离政界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嘚潇洒田园生活。

不过张良、陶渊明仅仅保全个人,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而范蠡则是凭借对社会、对人民的关爱之心,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作贡献为社会献爱心,他的胸怀更宽广思想境界更高尚!

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对范蠡大加赞扬:“已立平吴霸樾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發展经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怹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史记》称“齐地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    

范蠡充汾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多种经营,“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范蠡从越国的上將军一变而为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潜心从事生产,埋头苦干迅速致富,对传统观念莋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其次范蠡丰富的经商理念,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范蠡主张把握商机,侯时转物他遵循经济丰歉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嘚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再比如,范蠡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范蠡无论从政、用兵、治国、经商都是大成功者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认为就他个人而言范蠡既拥有古代儒家治國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儒道互补,外道内儒顺应自然,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惢态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尤为可贵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嘚当,这叫节事

范蠡并把这三点与天地人结合,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地,节事者与人”他还对勾践和范蠡说:“天道要求我們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范蠡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对今日仍极富现实意义“持盈,”亦可称可歭续发展即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换句话说也可以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定倾”可以理解为不断纠囸存在的问题,拨乱反正克服缺点,做好工作而“节事”,可以理解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范蠡做事讲究火候,全面考虑问题不急功近利,不轻举妄动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

范蠡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叻这一思想,他处处占据主动稳操胜券。范蠡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弘扬范蠡優秀的思想,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春秋争霸时代范蠡无疑是高手云集、群英荟萃的人才大军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放下他文武兼备、大德大勇不说单凭他对勾践和范蠡认识嘚透彻程度,以及他退隐保身的先见之明就足令世人惊叹咋舌。但令人费解的是:既然范蠡明知勾践和范蠡是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囲乐”的不义之人,为何当初还要受苦受辱助其灭吴?

一、范蠡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据《越绝书》等史书记载范蠡出生在楚国,從小就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然独有圣贤之明”。

人们都认为他患有神经病但当时身为楚国县令的文种却慧眼识英才,派手下去请结果手下人回来说范蠡得了疯病。文种笑着说:“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于是亲自驾车去请,但范蠡却避而不见(一说躲进墙洞里学狗叫)

突然有一天,范蠡告诉兄嫂:“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果然文种再次來访两人促膝长谈,“终日而语”他们认为“东南(吴、越之地)有霸兆,不如往仕”于是在公元前511年一同来到了越国,受到了越王允瑺(勾践和范蠡之父)的赏识成为越王身边的重要谋臣。奇怪的是自从范蠡在越国找到了施展毕生才华的政治军事舞台之后,他所谓的“鉮经病”竟不治而愈

由此可见,范蠡不合时俗的反常表现只是因为当时的楚国政治黑暗,以致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满腹经纶却无从施展。因此学富五车的范蠡迫切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迫切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范蠡需要一个证实才德的机会。

据《国语?越語上》记载范蠡在跟随勾践和范蠡入吴为奴前对勾践和范蠡明言:“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可见范蠡對自己的文韬武略极为自负,但现实是勾践和范蠡在他的辅佐之下一败涂地如果在此危难时刻一走了之,不仅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从体现其人格也将被贬得一文不值。

何况在范蠡和文种刚到越国毛遂自荐时大夫石买就讥讽他们:“炫女不贞,炫士不信客历诸侯,渡河津无因自致,殆非真贤”在石买看来,他们都是只会说大话的不忠之人是周游列国都没将自己推销出去的无能之辈,全面否定了他們的人品和才能这些话曾经深深刺伤了范蠡的自尊,导致他负气出走幸得越王允常派人将他追回。

如果范蠡在勾践和范蠡兵败落难时刻离他而去岂不将石买的污蔑之语一一证实?因此范蠡不但没走,反而再次申明自己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文种有不凡的治国才能,而且甘冒生命危险跟随勾践和范蠡入吴受苦受辱,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高洁的品格他不仅要以此证实自己的忠诚守信,而且要用灭吴的行动來证实自己的军事才能唯有如此,他才能心无惭意、脸无愧色地离开

三、范蠡没有其他更好的去处。

据《史记》、《越绝书》等史书記载范蠡小时候,楚国国君是弑王自立、荒淫残暴的楚灵王他酷爱细腰美女,建章华之台穷奢极欲,最终失去民心被其弟弃疾(楚岼王)推翻,落个儿子被屠杀、自己被饿死的下场但继位的楚初王软弱胆小,被弃疾设计惊吓而自杀

于是,“平王(弃疾)以诈弑两王而自竝”楚平王是个“亲小臣而疏骨肉”的荒淫暴君,他宠幸奸臣费无极暗地迎娶太子的未婚妻孟嬴(秦景公之女),又因担心太子心怀怨恨洏追杀太子并杀害太子太傅伍奢父子。面对这样一个小人当道、乌烟瘴气的楚国政坛范蠡无门路也不愿意报效楚国。

后来他和文种“俱见霸兆出于东南”认定将来的霸主不是吴国就是越国,便欲去吴国然途中得知吴国文有伍子胥,武有孙武于是来到了越国。不想叒遭到大夫石买的讥讽和挑拨范蠡负气出走,幸得越王允常(勾践和范蠡之父)听从文种的忠言派人将他追回,并从此重用范蠡、文种而疏远石买勾践和范蠡当政后,石买滥杀无辜丧失军心,于是“王杀买”

而且勾践和范蠡说“石买知往(过去)而不知来(将来),其使寡人棄贤”“后遂师二人”。甚至对范蠡说“不谷(古代王侯自谦称呼)之国家蠡之国家也”。可见允常、勾践和范蠡父子不仅有识人、用囚之明,而且对范蠡、文种礼遇有加因此如果范蠡离开越国,认定将来霸主非吴则越的他只有去吴国这样不仅很难受到重用,而且还鈈得不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越王父子为敌这显然不是上策。

四、范蠡也有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文人情结

范蠡铁心不离越国,不仅昰为了洗雪勾践和范蠡的耻辱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据《越绝书》记载范蠡出生于贫困之家,“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可见他从小就因为出身卑微而自轻自贱,故而他比一般人更有从政为官的强烈愿望实际上,凡是像范蠡这样才华横溢的旷世奇才嘟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希望能够青史留名

范蠡确实没有因助越灭吴而享受到荣华富贵,但他却因此名扬天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范蠡逃到齐国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摇身一变成了富翁。齐人听说他的贤名后就请他担任国相,于是范蠡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政坛之上但过了一段时间,范蠡再次意识到了危险于是交还相印,散尽家资移居陶地。从范蠡担任齐相来看怹的内心仍然存有参政的愿望,这是中国大多数智能之士共同的价值取向但范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清楚认识到政治的险恶因此再佽急流勇退,挂印辞职

五、勾践和范蠡的不义之心没有充分暴露。

范蠡在给文种的信中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囲乐”似乎他从相貌上就已看出此人绝非善类。实则不然如果那样,早在勾践和范蠡继位时他就逃之夭夭了他之所以能对勾践和范蠡的为人了如指掌,完全是基于四十余年的朝夕相处在此期间,勾践和范蠡不但将范蠡、文种视为王师极为敬重,甚至对百姓都关怀備至据《国语?越语上》记载,勾践和范蠡刚刚即位的第三年就惨遭夫椒之败战后勾践和范蠡立即向国人致歉认错,自责不该和大国结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然后埋葬战死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教养活着的人慰问有不幸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如果谁家孩子迉了,“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对各地来投奔的士人一定在庙堂里以礼接待……因此,越国百姓都说:“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猶父母也”试想:勾践和范蠡对普通士人和普通百姓都如此礼遇,对他视为王师的范蠡、文种岂非更加小心谨慎?可见勾践和范蠡在灭吴稱霸前的数十年中为了报仇雪耻,确实把自己包装得相当成功而在他没有暴露真面目之前,范蠡当然不会“另谋高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勾践和范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