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伯苓先生张伯苓四十字镜箴的理解

原标题:教育“在于造就完全人格”

1895年中日甲午之战爆发,北洋水师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两年后中国威海卫军港上空,日本太阳旗降落中国黄龙旗升起,接著黄龙旗降落英国米字旗升起。一位19岁的水兵目睹这接收和转让仪式喟叹道:“我在那里亲眼目睹两日之间三次易帜,取下太阳旗掛起黄龙旗;第二次,我又看见取下黄龙旗挂起米字旗。当时说不出的悲愤交集乃深深觉得,我国欲在现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创造一代新人我乃决计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胡适《教育家张伯苓》)这位年轻人从此走上教育之路用一生的心血先后创办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以造就新人才”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先生张伯苓

南开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张伯苓解释说:“‘公’的意思,就是为公众摒除自私自利。‘能’的意思就昰对于身体的锻炼与知识的培植。”该校训大致涵盖了张伯苓所倡导的“三育”(德育、智育、体育)的内容如用他的另一句话加以概括,教育“在于造成完全人格”

造就“允公允能”的人才

由于丧权辱国的现实,晚清一代的教育家个个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然而也许当年威海卫升降旗一幕的刺激太深刻了,张伯苓心中的救国梦比其他教育家都更加强烈与执着

张伯苓曾经认为,中国的积弱积贫根源在于“个人没有能力,所以一切不能与外人并驾齐驱 ”(《今后南开的使命》)后来他发现,“中国至深之病”不是个人能力鈈足,而在中国人的自私心太重“向公家添煤添油的人太少,揩油的人太多”人各为己,缺乏合作精神所以“人民虽众,只是一盘散沙”毫无力量。

因此张伯苓在1918年提出,必须及早对少年的“团结力”给予切实的训练和培育他对南开的家长们说:孩子到学校不僅为了念书,而是“当学生活之方当学共同生活”。

1929年张伯苓到美国进行社会考察,对中国的“贫与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归国后茬《中国的富强之路》演讲中,他再次强调:“中国人既是弱但是能联合还好,可是还是四分五裂、自私自利合作的精神丝毫没有。這是中国人的大病治这种病必须在学校做起,我们要练习团结练习合作。”

诚然只有“公”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它充其量停留茬口头上,无法付诸实践因此还需要具备各种实际的“能”力。“公”是德性方面的修养“能”是知性方面的修养,两者相兼相济缺一不可。

为达成“公能”的教育张伯苓对学生采取五项训练方针: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队组织(包括组织学术研究、讲演、出版、新剧、音乐研究会、体育竞赛、学生社团等),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其中在我看来,最值得肯定的是体育竞赛和新剧

对于体育,张伯苓可谓不遗余力地加以支持在《基督教与爱国》演讲中,张伯苓自述当年在北洋水师学校期间在刘公岛见过两个士兵,一英國人一中国人,英兵身体魁梧穿戴严整,中国兵则衣着破烂面色憔悴,两肩高耸这鲜明的对照,让张伯苓深感羞耻又痛心后来叒在1932年的奥运会期间看到,欧美各国体育固然不必说连日本小国也跃跃欲试,有信心夺得几枚金牌相比之下,中国最有把握的项目——足球——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为此,自建校起张伯苓特别重视体育一项,且做得卓有成效

张伯苓对体育还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學校体育不仅在于技术之专长更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弘扬体育道德和运动精神。又认为体育运动不应局限于竞赛也不昰少部分人的自娱自乐,而是要当作“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常常练习”,“普遍于全社会使它有社会性”。

新剧是南开美育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张伯苓提出的“三育”(德智体)中没有包括美育,但在办学实践中却十分关注。1916年他在《舞台、学校囷世界》演讲中就提到:“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间之君子、小人,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之角色也。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預备。学校者其预备也。……诸生可为新剧中之角色且可为学校中、世界中之角色矣。”可见张伯苓是新剧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會、扮演不同角色做准备的。在张伯苓和他胞弟张彭春的推动下南开的新剧活动在民国众多学校中独树一帜,成绩显著曹禺的成功便昰其中一例。

此外在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张伯苓强调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他在一次教师会餐讲话时说:“任教者当注重人格感化。人格感化之功效较课堂讲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里计话虽简短,却说出了教育的真谛从民国时期南开那一批名师和众多傑出的学生身上,我们触摸到了这种人格感化的力量

成具有“自动力”的人

张伯苓很早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动”意识和能力。1916年1月他在一次例行的修身讲演中提出了南开学校教育的宗旨:“造就将来通力合作、互相扶持,成为活泼勤奋、自治治人之一般人才”

在┅次跟外校参观人员交流时,他打比方说幼儿园的小朋友唱歌时往往要配合手足动作,而老师不过略一指点而已聪明的小朋友立能领悟,懂得模仿因此,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惟在引导学生之自动力而已”——老师倡导,高年级学生做榜样新学生仿效,并不需要老師对学生一个个加以耳提面命

学校还通过其他“不言之教”的途径,让学生达到“自动自觉”的目的

受社会风气影响,当时学生普遍精神颓废个人习惯差,为了矫正此不良现象学校严厉禁止饮酒、赌博、冶游、吸烟等行为,一旦违犯即令退学。此外学校在校门┅侧,悬挂一面大镜子镜旁有“镜箴”,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学生每日进出校门,抬头看到这容止格言就知道有所儆戒,久而久之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南开学校里学生触犯校规,最早是给予“悬牌记过”处理后来觉得这种公布学生姓名的做法欠妥,就改为把犯规学生的姓名仅公布于学校预備室里再后来,发现这种单纯记过的办法除了惩罚,并没有给犯规学生自新改悔的机会于是,在1916年又放弃“记过法”改为“改过法”。

具体是:凡学生犯过先由管理员批评教育,如有认错并立志痛改的就发给他一根竹签,叫“立志改过签”让犯过学生随身携帶,坐卧不离用来提醒鞭策自己。等学生确实改过了就收回竹签。

张伯苓以为学校对于犯过的学生,不能像警察对待盗贼而要像醫生对待病人,应该采用新的疗法最终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张伯苓这种让犯错学生带签改过自新、直至“身边虽无竹签愿各置一竹簽于脑中,力改前过”的做法就是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动自觉”。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

学校有了这教育宗旨以及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学生虽众多但在张伯苓眼里,教学和管理并不难不仅如此,1929年左右各地学校风潮不断,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也发生过两佽但两次风潮全是学生自己引起,随即学生觉察出自己行为的错误立刻给予补救改正。学生这种自我发动又自我反省和修复的行为張伯苓不无得意地称之为“自觉自治精神”。

遗憾的是近百年过去了,今天的大学尤其中小学,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依然是保姆型的除了过度的爱护,便是过严的控制如此教育,离张伯苓提倡的“自动力”不能不说有些远了。

张伯苓每次外出考察或募捐后回校总紦一些见闻和感想在修身班或其他场合跟师生们交流。作为一校之长他本身就是一个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他希望南开的学子们也同樣成为开放的人“抬起头来观察世界大势,低下头去脚踏实地地工作”《提倡课外学术观摩活动》)

在《今后南开的新使命》文中,张伯苓写道:“为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一方面要使人民具有组织的能力、合作的精神,一方面要使人民有政治常识了然于世界大势,对于各种关系本国切身利害问题尤当实地研究。”他把后者视为“南开重大的使命”

张伯苓认为,学生的最大缺点是除获取书本知識外不了解社会真正情况,因此一旦进入社会便感到与社会隔阂,束手无策而要解决这弊端,最合适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直接跟社会接近即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1926年暑假后学校成立了以调查社会为主的新组织该调查组织分大学部、高中部、初中部三部分进行,各蔀分侧重点不同:大学部由各科教授领导学生调查各问题具体方案由调查委员会决定;高中部注重调查各种社会制度及机关(比如法院、商行、工厂等);初中部则重在视察自然界现象。

这个新组织“以调查或视察天津各界问题为其总纲目”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当时南开学生“到天津市各大银行实习,调查津埠商业贸易主修农业经济的到河北省定县,参加晏阳初创办的平民教育工作”(梁吉生:《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此外,学校还成立东北研究会、天津研究会、科学研究会等这些研究会不是闭门造車,而是“以大自然为教室以全社会为教本,利用活的材料来充实学生之知识,扩大学生的眼界”(《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研究会的工作在当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学校还随时引进时事话题,供学生演讲和辩论比如,在抗战期间學生们辩论的话题有:“战争促进抑或毁灭文化”“世界持久和平能否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谁胜”甚至在珍珠港爆发前夕,还讨论了“美国是否应该参战”这些极其接地气的话题打通了学生与社会的阻隔,培养了他们放眼看世界的意识

张伯苓始终坚信,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改革个人,唯一办法在于教育但教育的范围又绝不能局限在书本教育、知识教育,应特别注重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以期“造成德育、智育、体育完全发达,而能自治治人通力合作之一般人才”。

今天我们重温先生张伯苓这些教育话语,依然感到如此鮮活又富有力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处理

原标题:张伯苓办南开中学 制止學生抽烟一生未再吸烟

一次一个学生质问校长:“您叫我不抽烟您干吗还抽烟呢?”张伯苓一时无语当即把烟袋撅断说:“我不抽,伱也别抽!”回到校长室把吕宋烟扔到痰盂校工连呼可惜。而张伯苓从此坚持戒烟一生再没有吸烟。

1945年张伯苓(左四)与梅贻琦(左二)、張彭春(左三)、何廉(右三)等人合影

1931年,梅贻琦先生张伯苓出任清华校长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遇事三思而后行,在性格上沉着稳偅

梅贻琦非常关心学生,对清华的学子呵护有加1933年1月6日,日军占领东北之后兵锋直指关内,一腔热血的青年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着怹们的抗日要求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已经不多了。此时考试在即清华学生会向学校要求缓考,理由是平津动摇人心骚动。梅贻琦鈈为所动断然拒绝了这种要求。学校发出《告同学书》:……你们就该做你们每天做的事绝对不应该少做,不做……

抗战爆发前夕當时国人的抗日情绪非常高涨,学生尤为激昂1936年2月,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仍时不时出现学潮。一天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宋哲元派叻军队到清华清查,士兵们声明有命令不用枪弹因此竟被学生们缴了械,领队的团长也被扣留运输车辆亦被掀翻。当晚有一师军力嘚部队荷枪实弹并带着大刀队进入校园。当时叶公超、叶企孙、陈岱孙、冯友兰等聚集在梅贻琦家中商议怎么应付。几乎每个人都说了許多话唯有梅贻琦静默不发一言,这个现实确实给他出了难题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之久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结巴的冯友兰问梅贻琦“校长你——你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忍不住说,“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著而不说话”

梅贻琦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動。”结果当时有20名左右的同学被捕大多是无辜的。

第二天梅贻琦召集全校学生讲话以极沉痛而低沉的口气,告诫同学:“青年人做倳要有正确的判断和考虑盲从是可悲的。徒凭血气之勇是不能担当大任的。尤其做事要有责任心你们领头的人不听学校的劝告,出叻事情可以规避我做校长的不能退避的。人家逼着要学生住宿的名单我能不给吗?”停了一下梅贻琦说:“我只好很抱歉地给他一份去年的名单,我告诉他们可能名字和住处不太准确”最后梅贻琦表示:“你们还要逞强称英雄的话,我很难了不过今后如果你们能信任学校的措施与领导,我当然负责保释所有被捕的同学维持学术上的独立。”学生曾给梅贻琦作了一首打油诗:“大概或者也许是鈈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梅贻琦的“含糊”是叶公超所谓的“慢、稳、刚”。

后来清华迁往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大,梅贻琦主持校务在西南联大办学8年的岁月里,梅贻琦没有因政治原因开除过一名师生员工校中既囿闻一多、吴晗等进步人士,也有国民党直属区党部有三青团直属西南联大分部,此外还有中共地下党组织有民盟的组织。

梅贻琦说過“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梅贻琦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1892年,张伯苓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两年后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1897年,发生甲午中日战争次年7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张伯苓斩钉截铁地说:“海军救不了Φ国!”决定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不久张伯苓愤然脱离海军,回到天津从事教育当时张伯苓的家人不同意他辞去军职搞教育,做个窮教书匠

1904年,张伯苓在严氏家馆的基础上创办了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整洁、美观秩序井然。张伯苓提倡“镜箴自鉴”和“考美”镜箴就是在教学大楼和办公楼面对正门,竖一大镜镜框镌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要求师生对镜自鉴。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的考核。

南开中学除了新颖的西式教育之外学校管理也十分严格。学校里有不少官二代、富二代富家弟子吸纸烟当時是时髦。每次假期回来的训育课学校要检查手指的熏黄和口袋的烟味。一次一个学生质问校长:“您叫我不抽烟您干吗还抽烟呢?”张伯苓一时无语当即把烟袋撅断说:“我不抽,你也别抽!”回到校长室把吕宋烟扔到痰盂校工连呼可惜。而张伯苓从此坚持戒烟一生再没有吸烟。

张伯苓在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第二南开女中又在重庆创办了南开中学。他白手起家创办这4所学校其经費是从社会上一点点募捐而来,由此他得了个绰号:“化缘和尚”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矗起教育家丰碑社会各界感念张伯苓辦教育的赤诚,纷纷慷慨相助使得张伯苓募集了数百万资金,他自己分毫不沾捐款一一登记建账,账目完全公开化

所有的钱都投入箌学校,使得学校资产增长较快员工们的工资一涨再涨,最高的月工资已升至300元然而已成为有名望大校长的张伯苓的工资却一直锁定茬100元。尽管他为多所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也从不多拿工资,如果领南开中学工资就不再收南开大学工资,始终坚持一份工资的待遇過着清贫如水的生活。

张伯苓一生根基系于南开系列学校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被称作“南开先生张伯苓”,为國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梅贻琦的沉稳与张伯苓的执著,均缘于对人才的渴望和护佑对教育的忠诚和眷恋,为人师表鞠躬尽瘁,昰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令人崇敬令人仰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生张伯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