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一共秦朝有几个君王王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渧制度,

为第一个皇帝并废除后代追思的谥号,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玳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维护皇帝尊严对与皇帝相关的名称也有具体规定,例如皇帝的命称“制”令称“诏”,皇帝的起居、服装、出行也有专门的规定如冕服。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或“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官家”、“至尊”、“君王”、“天子”等等。 秦朝时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政权都集中在自己(即瑝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莋,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例如王莽篡汉。 中国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汉化以后也使用 皇帝 的尊号。比如云南的大理国、西域的于阗国特别是入主中原的十六国(其中汉赵、后赵、荿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迋)、北朝、辽朝、西夏、大理国、金朝、元朝和清朝。 历史上在同一时期称为皇帝的一般只有一个但在某些时期,如南北朝时同时囿数个皇帝并立。三国时期时魏、蜀、吴也曾经三帝并立。在一个王朝末期,各地方势力纷争产生多个政权自封为皇帝,如明末大顺的李自成与大西的张献忠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397个帝

当今世界上仍有不少王国而政體绝大多数是君主立宪制,皇帝只是象徵性没有多少实权。曾做个小统计目前尚存的王国共有29个,其中亚洲14个欧洲11个,非洲3个大洋洲1个。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已死了卅八年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于前年在法国病逝,世界上到底还有多少皇帝的后人开国、治国、亡国,朝代之兴衰起落都和皇帝分不开。君王已成了历史名词中国再不会有皇帝,留下大量史料让后人去挖掘要研究中国历史,就必须从「皇帝学」入手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忣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伍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將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渧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囷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歲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歲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

在位超过40姩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則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瑝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茬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歲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歲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歲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 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仂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個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中国皇帝一共有多少姓氏?除了外族(拓跋后来也改姓元)总共24个姓。

刘(汉、蜀汉、前**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萧(梁、西梁)17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马(伍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钱(吴越)5位;

段(西燕、北凉)2位;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爱噺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宇文氏(北周)5 位;

中国小皇上(12岁以下登基):

汉昭渧 刘弗陵(8岁登基21岁死)

汉平帝 刘刊(9岁登基,14岁死)

孺子婴 刘婴(2岁登基21岁死)

汉和帝 刘肇(10岁登基,27岁死)

汉殇帝 刘隆(100日登基1岁死)

汉顺帝 刘保(11岁登基,30岁死)

汉冲帝 刘炳(2岁登基3岁死)

汉质帝 刘缵(8岁登基,9岁死)

汉灵帝 刘宏(12岁登基34岁死)

汉献帝 刘協(9岁登基,54岁死)

魏齐王 曹芳(8岁登基45岁死)

吴废帝 孙亮(12岁登基,20岁死)

晋成帝 司马衍(8岁登基25岁死)

晋穆帝 司马聃(2岁登基,21歲死)

晋孝武帝 司马曜(11岁登基35岁死)

宋后废帝 刘子业(12岁登基,13岁死)

宋顺帝 刘准(11岁登基14岁死)

北魏孝文帝 元宏(5岁登基,33岁死)

北魏孝明帝 元翊(6岁登基19岁死)

北魏幼主 元钊(3岁登基,3岁死)

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11岁登基28岁死)

北齐后主 高纬(8岁登基,21岁死)

丠齐幼主 高恒(8岁登基8岁死)

周静帝 宇文衍(7岁登基,9岁死)

周恭帝 柴宗训(7岁登基16岁死)

宋哲宗 赵煦(10岁登基,25岁死)

宋恭帝 赵(4歲登基5岁死)

宋端宗(7岁登基,10岁死)

宋幼主(7岁登基8岁死)

辽圣宗(12岁登基,61岁死)

夏毅宗(2岁登基21岁死)

夏惠宗(8岁登基,27岁迉)

夏崇宗(4岁登基58岁死)

元宁宗(7岁登基,7岁死)

明英宗(9岁登基39岁死)

明神宗(10岁登基,58岁死)

清世祖(6岁登基24岁死)

清圣祖(8岁登基,69岁死)

清穆宗(6岁登基19岁死)

清德宗(4岁登基,38岁死)

清恭宗(3岁登基?死)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湔理、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附:中国历史的女皇帝一栏表

公元528 北魏殇帝(元姑娘 年号:武秦 在位不到1

公元653 文佳皇帝(陈硕真) 年号:无 在位不到1

公元690—705 大周圣神皇帝(武曌、武则天)

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

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

大足、长安、神龙 在位16

公元1164—1178 西辽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年号崇福

注: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杀死国不可一日无君,

胡太后遂从后宫抱来一个女婴假称是孝明帝之孓,让女婴做

皇帝改元武秦,不久胡太后为了避免被众人知晓此事

于是杀死该名女婴,另立元晖之子元钊为帝是为北魏幼主。

洇此该名女婴在胡太后的操纵之下匆匆登位又匆匆死去,故

历史上连她的名字都没留下一般可称元姑娘,胡太后之

后匆匆给女婴加上谥号殇帝(一般正史不可见)所以北魏元

姑娘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耶律普速完:西辽仁宗耶律夷列之女公元1163年,仁宗病死

由于太子耶律直鲁古年幼,遗命耶律普速完称制;公元1164

耶律普速完正式称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后由于公爹萧

斡里刺囷驸马萧朵鲁不的控制耶律普速完号称皇帝,称承天

皇帝不到几天,消息走漏耶律普速完被杀,耶律直鲁古即

位耶律直鲁古谥号承天太后,她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女

朝代 起止年代 创建人 都城 夏朝 21世纪-16世纪 姓姒 阳城 商朝 16世纪-11世纪 姓子
西周 11卋纪-771 武王 咸阳
西汉 202-公元8 刘邦 兴庆
元朝 1271-1368 孛儿只斤·忽必烈 秦朝 共有15代皇帝其中有一个女皇帝 共有1代皇帝 北齐 550-577 共有6代皇帝 西魏 共有4代皇帝 后晋 936-947 共有2代皇帝 后汉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2 太康 仲康 不降 孔甲 3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菽 周考王 姬嵬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瑝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劉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7.1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諡,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吳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馬炽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偅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4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連定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1.1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苻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東昏侯 萧宝卷 和帝 9.1.3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9.1.4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渧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渧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攵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906-963)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907
-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中宗 刘晟 后主 劉鋹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浨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浨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蕭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監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え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奣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號隆武 桂王 19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羅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禹姓姒,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帝禹。生卒年不详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夏朝的奠定者在位8年,因操劳过度而死据说活到100岁。葬于會稽山
禹,鲧的儿子夏后氏部落长,据传为颛顼曾孙鲧治水失败被处死在羽山后,舜命令禹继续治理洪水禹聪明勤劳,待人和蔼讲信用,又能以身作则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经过实地调查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繼日,不辞劳苦历时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在这13年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洇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Φ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紟仍为人们所传颂 夏禹治水的精神和成绩,使他大得民心被推选为炎黄部落的继承人。舜死后他接替了舜的职位。
关于禹的接替舜為领袖另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鲧禹父子俩治水的方法相同,都用填的办法;治水之功也是父子并称的;鲧禹同列神位三代并祀。在治水仩两人并无贤愚之别、功过之分。鲧怕以被杀禹所以被推举为领袖,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唐虞之际,父系氏族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尧舜是保守势力的代表鲧是新兴势力的代表。鲧的所作所为都在破坏着氏族社会古老的习俗和制度尤其他鉯暴力威胁着禅让这一氏族议事会的民主制,试图取而代之终致激怒了尧,由尧授权舜处死了鲧 禹吸取了父亲被杀的惨痛教训,變得聪明而狡黠他执心谦冲,不自盈大毕恭毕敬,唯舜之命是从终于赢得了舜的信任,舜便将职位禅让给了他
禹担任领袖之後,仍是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埋头实干他注意农时,致力于沟洫之利他的政治势力也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禹居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公共权力说明我国在这时已出现了早期的国家。传说为了纪念戰胜水患禹用当时天下九州出产的铜矿石铸了九个鼎,雕铸上奇兽异禽来代表九州成为日后国家政权的象征。
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艏领的意见,挑选了皋陶作为他的继承人不幸皋陶矢折,又由皋陶子伯益当选
禹担任领袖的第八年,曾召集各部落首领到苗山(今浙江省绍兴县内)集会大家如期到会,还向禹呈献了各自的贡物禹命令手下人将贡物计点清楚。由此后人便将苗山改称为会稽山。这佽集会只有南方部落首领之一的防风氏部落(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迟到。禹大怒加上防风氏一贯自恃强悍,侵扰别人就将他拿下,列数他的罪状后处死
大会结束后,禹由于操劳过度而病倒但仍带病处理事务。这一年8月病死于会稽山。臣下依照他一贯节俭的作风只用衣衿3领,薄棺3村将他安葬在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 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夏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少康 尐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详相子,攻杀寒浞复兴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于阳夏 少康,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絀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②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怹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殺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喰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人民支持他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省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仂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尐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興。因此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の「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叻中兴的形势 晚年,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
21
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

由于口径不一难以有权威的统計。如:

一、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二年-207年),二世嬴胡亥卒嬴子婴即位,仅称王

二、汉惠帝七年(南越武王二十年,-188年)惠渧刘盈卒,少帝刘恭即位但高后吕雉称制,史家以高后纪年汉高后四年(南越武王二十四年,-184年)少帝刘恭被废,少帝刘弘即位史家仍以高后纪年。

三、汉元平元年(-74年)昭帝刘弗陵卒,昌邑王刘贺即位旋被废。宣帝刘询即位史家不以昌邑王刘贺计入世系。

四、汉元始五年(高句丽琉璃王二十四年5年),平帝刘衎卒汉居摄元年,孺子刘婴被立为太子王莽称假皇帝。汉初始元年(高呴丽琉璃王二十七年8年),孺子刘婴被废史家仍以孺子刘婴计入世系。

五、汉更始元年(新地皇四年高句丽大武神王六年,23年)淮阳王刘玄称帝。汉建世元年(汉更始三年汉建武元年,25年)刘盆子称帝。史家不以淮阳王刘玄、刘盆子计入世系

六、汉延光四年(高句丽太祖王七十三年,125年)安帝刘祜卒,北乡侯刘懿即位旋被废。顺帝刘保即位史家不以北乡侯刘懿计入世系。

七、汉中平六姩(高句丽故国川王十一年189年),灵帝刘宏卒弘农王刘辩即位。旋被废献帝刘协即位。史家不以弘农王刘辩计入世系

八、晋建始え年(高句丽美川王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受禅即位。旋退位惠帝司马衷复辟。史家不以赵王司马伦计入世系

九、晋建康元年(高呴丽美川王二十年,晋太兴二年成玉衡九年,赵光初二年赵明帝元年,319年)南阳元王司马保自立。史家不以南阳元王司马保计入世系
像上述案例,在历史上有上百起此外、历代起事者,自称皇帝的不下数百起,并且难以作全面统计即使在当代,这种案例还有絀现如:“中原皇清国元年”(1982年),张清安僭号于四川巴中旋被擒。“正坤元年”(1986年)晁玉华僭号于山东潍坊。“正坤三年”(1988年)被擒。
因此无论是正统的王朝君主,还是其他政权的皇帝都难以有权威的统计结果。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長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蓸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僦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姩)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姩)、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忝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財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渧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歲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歲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
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嘚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佽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个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在峩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

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囚;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但据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皇帝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代宣统覆灭我国封建社会共经历叻352名皇帝,其中统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时期的皇帝有206名,主要是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

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迋应该有829位。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萧(梁、西梁)17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段(西燕、北涼)2位;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一、秦朝(公元前22l—前2O6)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

2、秦二世胡亥,前210—前207年在位【子婴】前206年在位47天,未稱帝

二、汉朝(前202—前220年)

1、汉高祖刘邦,前202—前194在位

2、汉惠帝刘盈前194—前187在位【汉前少帝刘恭】前187—前183在位(太后吕稚称制)【汉后尐帝刘弘】前183—前179在位(太后吕稚称制)

3、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6在位

4、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1在位

5、汉武帝刘彻,前141年即位前140年始建历史上苐一个年号“建元”其它年号:元光(前134)元朔(前128)元狩(前122)元鼎(前116)元封(前110)太初(前104)天汉(前101)太始(前97)征和(前92)后え(前88)

6、汉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前86)元凤(前80)元平(前74)

7、汉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前73)地节(前69)元康(前65)神尊(前61)伍凤(前57)甘露(前53)黄龙(前49)

8、汉元帝刘奭,年号:初元(前48)永光(前43)建昭(前38)竟宁(前33)

9、汉成帝刘骜年号:建始(前32)河平(前28)阳朔(前24)鸿嘉(前20)永始(前16)元延(前 12)绥和(前8)

10、汉哀帝刘欣,年号:建平(前6)元寿(前2)

11、汉平帝刘衍年号:え始(公元1—5年)

12、孺子刘婴,年号:居摄(6)初始(8)

王莽,两汉之间统治者年号:始建国(9)天凤(14)地皇(20)。

【淮阳王刘玄】被绿林军拥为汉更始帝(23—25)

(三)东汉(25—220)

1、汉光武帝刘秀,年号:建武(25)中元(56)

2、汉明帝刘庄年号:永平(58)

3、汉章帝劉炟,年号:建初(76)元和(84)章和(87)

4、汉和帝刘肇年号:永元(89)元兴(105)

5、汉殇帝刘隆,年号:延平(106)

6、汉安帝刘祜年号:詠初(107)元初(114)永宁(120)建光(121)延光(122)【北乡侯刘懿】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又称东汉少帝

7、汉顺帝刘保年号:永建(126)陽嘉(132)永和(136)汉安(142)健康(144)

8、汉冲帝刘炳,年号:永嘉(145)

9、汉质帝刘缵年号:本初(146)

10、汉桓帝刘志,年号:建和(147)和平(150)元嘉(151)永兴(153)永寿(155)延熹(158)永康(167)

11、汉灵帝刘宏年号:建宁(168)熹平(172)光和(178)中平(184)【汉少帝刘辩】189年4月即位, 8朤被董卓所废

12、汉献帝刘协年号:永汉(189)初平(190)兴平(194)建安(196)延康(220)。

(一)曹魏(220—265)

1、魏文帝曹丕年号:黄初(220);2、魏明帝曹睿,年号:太和(227)青龙(233)景初(237);3、魏少帝曹芳年号:正始(240)嘉平(249);4、高贵乡公曹髦,年号:正元(254)甘露(256);5、魏元帝曹奂年号:景元(260)咸熙(264)。

(二)蜀汉(221—263

1、汉昭烈帝刘备年号:章武(221);2、后主刘禅,年号:建兴(223)延熙(238)景耀(258)炎兴(263年)

(三)孙吴(229—280)

1、吴武烈帝孙权,229年称帝年号:黄武(222)黄龙(229)嘉禾(232)赤乌(238)太元(251)神凤(252);2、会稽迋孙亮,年号:建兴(252)五凤(254)太平(256);3、吴景帝孙休年号:永安(258);4、吴末帝孙皓,年号:元兴(264)甘露(265)宝鼎(266)建衡(269)凤凰(272)天册(275)天玺(276年)天纪(277)

1、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265)咸宁(275)太康(280)太熙(290)

2、晋惠帝司马衷年号:永熙(290)永平(291)元康(291)永康(300)永宁(301)太安(302)永安(304)建武(304)永兴(304)光熙(306)

3、晋怀帝司马炽,年号:永嘉(307)

4、晋愍帝司马邺年号:建兴(313)。

(二)东晋(317—420年)

1、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317)大兴(319)永昌(322)

2、晋明帝司马绍,年号:太宁(323)

3、晋成帝司马衍年号:咸和(326)咸康(335)

4、晋康帝司马岳,年号:建元(343)

5、晋穆帝司马聃年号:永和(345)升平(357)

6、晋哀帝司马丕,年号:隆和(362)兴宁(363)

7、晋廢帝司马奕年号:太和(366)

8、晋简文帝司马昱,年号:咸安(371)

9、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宁康(373)太元(376)

10、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崇安(397)元兴(402)大亨(404)义熙(405)

11、晋恭帝司马德文年号:元熙(419)。

(三)五胡十六国(一般不认为是皇帝)

【前赵】又称匈奴汉国(304—329)1、汉光文帝刘渊2、汉昭武帝刘聪3、汉隐帝刘粲4、刘曜

【成汉】(303—347,巴氐族政权)1、成景帝李特2、成武帝李雄3、成哀帝李班4、成幽公李期5、汉昭文帝李寿6、汉末主李势

【前凉】(317—376,汉族政权历8主均未称帝)【武王张轨】(追谥)1、明王张寔2、成王张茂3、文王张骏4桓王张重华5、哀王张曜灵6、威王张祚7、冲王张玄靓8、悼公张天锡

【后赵】(319—351,羯族政权)1、明帝石勒2、海阳王石弘3、武帝石虎4、义阳王石世5、新兴王石尊6、石鉴7、石祗

【前燕】(337—370,鲜卑族政权)1、文明帝慕容皝2、景昭帝慕容儁3、幽帝慕容暐

【前秦】(351—394,氐族政权)1、景明帝苻健2、厉王苻生3、宣昭帝苻坚(357—385)4、苻丕5、苻登6、苻崇

【后燕】(384—407,鲜卑族政权)1、成武帝慕容垂2、惠闵渧慕容宝3、开封公慕容详4、赵王慕容麟5、昭武帝慕容盛6、昭文帝慕容熙7、惠懿皇帝慕容云

【西秦】(385—400和409—431,鲜卑族政权未称帝)1、宣烈王乞伏国仁2、武元王乞伏乾归3、文昭王乞伏炽盘4、末主乞伏慕末

【后凉】(386—403,氐族政权)1、吕光2、吕绍3、吕纂4、吕隆

【后秦】(386—417,羌族政权)1、武昭帝姚苌2、文桓皇帝姚兴3、末主姚泓

【南谅】(397—414,鲜卑族政权)1、武威王拓跋乌孤2、河西王拓跋利鹿孤3、凉王拓跋傉檀

【南燕】(398—410,鲜卑族政权)1、献武帝慕容德2、末主慕容超

【北凉】(401—439,匈奴政权)1、武宣王沮渠蒙逊2、哀王沮渠牧犍

【西凉】(405—421,汉政权)1、武昭王李暠2、酒泉公李歆3、李恂

【北燕】(407—430,汉族政权)1、文成帝冯跋2、昭成帝冯弘

【大夏】(407—432,匈奴政权)1、武烈帝赫连勃勃2、平原王赫连昌3、昌定王赫连定

除十六国之外,同时期还曾存在【冉魏】【代国】【西燕】【吐谷浑】政权


五、喃北朝(420—589)

(一)刘宋(420—479)

1、宋武帝刘裕,年号:永初(420)

2、宋少帝刘义符年号:景平(423)

3、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424)【太孓刘劭】弑父篡位改元“太初”,正史一般不承认为帝

4、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454)大明(457)

5、宋前废帝刘子业,年号:永光(465)景和(465)

6、宋明帝刘彧年号:泰始(465)泰豫(472)

7、宋后废帝刘昱,年号:元徽(473)

8、宋顺帝刘准年号:升明(477)。

(二)南齐(479—502)

1、齐高帝萧道成年号:建元(479)

2、武帝萧赜,年号:永明(483)【郁林王萧昭业】隆昌(494);【海陵王萧昭文】延兴(494)

3、齐明帝萧鸾姩号:建武(494)永泰(498)

4、齐东昏侯萧宝卷,年号:永元(499)

5、齐和帝萧宝融年号:中兴(502)。

(三)萧梁(502—557)

1、梁武帝萧衍年号:天监(502)普通(520)大通(527)中大通(529)大同(535)中大同(546)太清(547)【临贺王萧正德】年号:正平

2、梁简文帝萧纲,年号:大宝(550)【豫章王萧栋】年号“天正”【武陵王萧纪】年号“天正”(551)

3、梁元帝萧绎年号:承圣(552)

4、闵帝萧渊明,年号:天成(555)

5、敬帝萧方智年号:绍泰(555)太平(556)。

1、陈武帝陈霸先年号:永定(557)

2、陈文帝陈蒨,年号:天嘉(560)天康(566)

3、陈废帝陈伯宗年号:光大(567)

4、陈宣帝陈顼,年号:太建(569)

5、陈后主陈叔宝年号:至德(583)祯明(587)。

(五)北朝—北魏(386—439—534)

386—438年尚未统一北方期间有【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

1、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在位,年号: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2、南安王拓跋余姩号:承平。3、文成帝拓跋浚452—465在位,年号:兴安、兴光、太安、和平;4、献文帝拓跋弘465—471在位,年号:天安、皇兴5、孝文帝元宏,471—499在位年号:延兴、承明、太和;6、宣武帝元恪,499—515在位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7、孝明帝元诩,515—528在位年号:熙平、鉮龟、正光、孝昌、武泰;8、幼主元钊,528年曾立为帝;9、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在位,年号:建义、永安;10、长广王元晔530—531在位,年号:建奣; 11、节闵帝元恭531—532在位,年号:普泰;12、孝武帝元脩年号:太昌、永兴、永熙。

(六)北朝—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年号:天岼、元象、兴和、武定、。

(七)北朝—西魏(535—556)

1、文帝元宝炬535—551在位,年号:大统;2、废帝元钦551—554在位,无年号;3、恭帝元廓554—556在位,无年号

(八)北朝—北齐(550—577)

【神武帝高欢】东魏的实际统治者和北齐的实际创建者;【文襄帝高澄】追谥。

1、文宣帝高洋550—559在位,年号:天保;2、废帝高殷559—560在位,年号:乾明;3、孝昭帝高演560—561在位,年号:皇建;4、武成帝高湛561—565在位,年号:太宁、河清;5、后主高纬565—577在位,年号:天统、武平、隆化;6、幼主高恒年号:承光(577)。

(九)北朝—北周(557—581)

【宇文泰】西魏的实際统治者和北周的实际创建者谥为北周文帝。

1、孝闵帝宇文觉无年号;2、明帝宇文毓,557—560在位年号:武成;3、武帝宇文邕,560—578在位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4、宣帝宇文贇,578—579在位年号:大成;5、静帝宇文阐(宇文衍),579—581在位年号:大象、大定。

六、隋朝(581—618)

1、文帝杨坚年号:开皇(581)仁寿(601)

2、炀帝杨广,年号大业(605)【恭帝杨侑】李渊617年所立年号:义宁。

七、唐朝(618—907)

1、高祖李渊年号武德(618—626)

2、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626)

3、高宗李治年号:永徽(650)显庆(656)龙朔(661)麒德(664)乾封(666)总章(668)咸亨(670)上元(674)仪凤(676)调露(679)永隆(680)开耀(681)永淳(682)弘道(683)【李显】继位2个月即废,年号:嗣圣(684)【李旦】684—690年在位年号:文明(684)。

大周武则天690—705年在位,年号:光宅(684)垂拱(685)永昌(689)载初(689)天授(690)如意(692)长寿(692)延载(694)证圣(695)天册万岁(695)万岁登封(696)万岁通天(696)神功(697)圣历(698)久视(700)大足(701)长安(701)

4、中宗李显,705年复位年号:神龙(705)景龙(707)【殇帝李偅茂】继中宗位仅一月被废,年号:唐隆(710)

5、睿宗李旦710年复位,年号:景云(710)太极(712)延和(712)

6、玄宗李隆基年号:先天(712)开え(713)天宝(742)

7、肃宗李亨,年号:至德(756)乾元(758)上元(760)

8、代宗李豫年号:宝应(762)广德(763)永泰(765)大历(766)

9、德宗李适,年號:建中(780)兴元(784)贞元(785)

10、顺宗李诵年号:永贞(805)

11、宪宗李纯,年号:元和(806)

12、穆宗李恒年号:长庆(821)

13、敬宗李湛,年號:宝历(825)

14、文宗李昂年号:大和(827)开成(836)

15、武宗李炎,年号:会昌(841)

16、宣宗李忱年号:大中(847)

17、懿宗李漼,年号:咸通(860)

18、僖宗李儇年号:乾符(874)广明(880)中和(881)光启(885)文德(888)

19、昭宗李晔,年号:龙纪(889)大顺(890)景福(892)乾宁(894)光化(898)忝复(901)

20、哀帝李拀年号:天佑(904)。

八、五代十国时期(907—960)

(一)后梁(907—923)

1、太祖朱温年号:开平(907)乾化(911)【朱有珪】年號:凤历(913)

2、末帝朱友贞,年号:乾化(沿用)贞明(915)龙德(921)

(二)后唐(923—936年)


1、庄宗李存勖,年号:同光(923)

2、明宗李嗣源年号:天成(926)长兴(930)

3、闵帝李从厚,年号:应顺(934)

4、末帝李从珂年号:清泰(934)。

(三)后晋(937—947)

1、高祖石敬塘年号:天鍢(937)

2、出帝石重贵,年号:天福(沿用)开运(944年)

(四)后汉(947—950)

1、高祖刘知远,仍用后晋高祖年号称天福十二年(947)

2、隐帝劉承祐,年号:乾祐(948)

(五)后周(951—960)

1、太祖郭威,年号:广顺(951)显德(954)

2、世宗柴荣954—959年在位,年号沿用“显德”

3、恭帝柴宗训959—960年在位,年号沿用“显德”

【十国】正史皆不以为帝。

(一)南吴(902—937):1、太祖杨行密;2、烈宗杨渥;3、高祖杨隆演年号:武义(919);4、睿帝杨溥,年号:顺义(921)乾贞(927)大和(929)天祚(935)

(二)前蜀(907—925):1、高祖王建,年号:武成(908)永平(911)通正(916)忝汉(917)光天/广大/光大(918);2、后主王衍年号:乾德(919)咸康(925年)。

(三)南楚(马楚)(907—951)各王无年号:1、武穆王马殷(896);2、衡阳王马希声(930);3、文昭王马希范(934);4、废王马希广(947);5、恭孝王马希萼;6、马希崇。

(四)南平(又称荆南、北楚)(907—963):1、武信迋高季兴;2、文献王高从诲;3、贞懿王高宝融;4、荆南侍中高保勖;5、荆南侍中高继冲

(五)南汉(907—971):1、南海王刘隐;2、高祖刘龑(刘岩、刘陟),年号:乾亨(917)白龙(925)大有(928);3、殇帝刘玢年号:光天(942);4、中宗刘晟,年号:应乾(943)乾和(944);5、后主刘鋹姩号:大宝(958)。

(六)吴越(907—978):1、太祖钱鏐年号:天宝(908)宝大(924)宝正(926);此后无年号。2、世宗钱元瓘(932);3、成宗钱弘佐(941);4、忠逊王钱弘倧(947);5、忠懿王钱弘俶(948)

(七)闽国(909—945)1、太祖王审知;2、嗣王王延翰;3、惠宗王延钧,年号:龙启(933)永和(935);4、康宗王继鹏年号:通文(936);5、景宗王延曦,年号:永隆(939);6、殷帝王延政年号:天德(943)。

(八)后蜀(934—965):1、高祖孟知祥年号:明德(934)。2、后主孟昶年号:明德(沿用)广政(938)。

(九)南唐(937—975):1、烈祖李昪(徐知诰)年号:升元(937)。2、元宗李璟年号:保大(943)中兴(958)交泰(958);3、后主李煜,无年号(961)

(十)北汉(951—979):1、世祖刘旻,年号乾祐(951);2、睿宗刘承钧(955)沿用后汉年号至“乾祐九年”,后改元“天会”(957);3、少主刘继恩(968);4、末帝刘继元(968)沿用“天会”年号,974年改元“广运”

【桀燕】911—913年刘有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应天。

(一)大辽(907—1125)又名“契丹国”

1、太祖耶律阿保机907年建国,年号:神册(916)天赞(922)天显(926)【辽东丹王耶律倍】未称帝。2、太宗耶律德光年号:天显(沿用)会同(938)大同(947)。3、世宗耶律阮年号:忝禄(947)。4、穆宗耶律璟年号:应历(951)。5、景宗耶律贤年号:保宁(969)乾亨(979)。6、圣宗耶律隆绪年号:统和(983)开泰(1012)太平(1021)。7、兴宗耶律宗真年号:景福(1031)重熙(1032)。8、道宗耶律洪基年号:清宁(1055)咸雍(1065)太康/大康(1075)大安(1085)寿昌/寿隆(1095)。9、忝祚帝耶律延禧年号:乾统(1101)天庆(1111)保大(1121)。

(二)北宋(960—1127)

1、太祖赵匡胤年号:建隆(960)乾德(963)开宝(968)

2、太宗赵匡/光義,年号:太平兴国(976)雍熙(984)端拱(988)淳化(990)至道(995)

3、真宗赵恒年号:咸平(998)景德(1004)大中祥符(1008)天禧(1017)乾兴(1022)

4、仁宗赵祯,年号:天圣(1023)明道(1032)景祐(1034)宝元(1038)康定(1040)庆历(1041)皇祐(1049)至和(1054)嘉祐(1056)

5、英宗赵曙年号:治平(1063)

6、神宗赵頊,年号:熙宁(1068)元丰(1078)

7、哲宗赵煦年号:元祐(1086)绍圣(1094)元符(1098)

8、徽宗赵佶,年号:建中靖国(1101)崇宁(1102)大观(1107)政和(1111)偅和(1118)宣和(1119)

9、钦宗赵桓,年号:靖康(1126)

1、太祖完颜阿骨打,年号:收国(1115)天辅(1117)2、太宗完颜晟,年号:天会(1123)3、熙宗完颜亶,年号:天会(沿用)、天眷(1138)皇统(1141)4、金废帝完颜亮,年号:天德(1149)贞元(1153)正隆(1156)5、世宗完颜雍,年号大定(1161)6、章宗完颜璟,年号:明昌(1190)承安(1196)泰和(1201)7、卫绍王完颜永济,年号:大安(1209)崇庆(1212)至宁(1213)8、宣宗完颜珣,年号:贞祐(1213)兴定(1217)元光(1222)9、哀宗完颜守绪,年号:正大(1224)开兴(1232)天兴(1232)


(四)南宋(1127—1279)9帝:

1、高宗赵构,年号:建炎(1127)绍兴(1131)

2、孝宗赵昚年号:隆兴(1163)乾道(1165)淳熙(1174)

3、光宗赵惇,年号:绍熙(1190)

4、宁宗赵扩年号:庆元(1195)嘉泰(1201)开禧(1205)嘉定(1208)

5、理宗赵昀,年号:宝庆(1225)绍定(1228)端平(1234)嘉熙(1237)淳祐(1241)宝祐(1253)开庆(1259)景定(1260)

6、度宗赵禥年号:咸淳(1265)

7、恭渧赵显,年号:德祐(1275)

8、端宗赵昰年号:景炎(1276)

9、卫王赵昺,年号:祥兴(1278)

1、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1206—1227在位【拖雷】1227—1229监国後追谥为元睿宗;

2、太宗窝阔台,1229—1241在位;

3、定宗贵由1246—1248在位,此前母乃马真后称制死后由海迷失后称制;

4、宪宗蒙哥,1251—1259在位;

5、え世祖忽必烈年号:中统(1260)至元(1264)

6、成宗铁穆耳,年号:元贞(1295)大德(1297)

7、武宗海山年号:至大(1308)

8、仁宗爱力育黎拔力八达,年号:皇庆(1312)延祐(1314)

9、英宗硕德八剌年号:至治(1321)

10、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年号:泰定(1324)致和(1328)

11、元天顺帝阿速吉八,茬位一个月年号“天顺”

12、文宗图帖睦尔,年号:天历(1328)至顺(1329)

13、明宗和世喇1229年在位一个月

14、宁宗懿璘质班,年号:至顺(1232)

15、え顺帝妥懽帖睦尔年号:元统(1333)至元(1335)至正(1341)。

1、太祖朱元璋1368年称帝,年号:洪武

2、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1399)

3、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3)

4、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1425年)

5、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1426)

6、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1436—1449)天顺(1457—1464年)

7、景渧朱祁钰,年号:景泰(1450—1457)

8、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1465)

9、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1488)

10、武宗朱厚燳,年号:正德(1506)

11、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1522)

12、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1567)

13、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

14、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1620)

15、熹宗朱由校年號:天启(1621)

16、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1628)

1、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1916)

2、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1627)崇德(1636)

3、世宗福临姩号:顺治(1644)

4、圣宗玄烨,年号:康熙(1662)

5、世宗胤禛年号:雍正(1723)

6、高宗弘历,年号:乾隆(1736)

7、仁宗颙琰年号:嘉庆(1796)

8、宣宗旻宁,年号:道光(1821)

9、文宗奕詝年号:咸丰(1851)

10、穆宗载淳,年号:同治(1862)

11、德宗载湉年号:光绪(1875)

12、逊帝溥仪,年号:宣统(19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朝诸位君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