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白李白的歌行体诗为例鹏鸟如何体现文人与政治矛盾

卷162_4 「梁甫吟」李白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

  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

  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東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

  何况壮士当群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傍投壶多玉女彡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

  杞国无事忧天倾猰貐磨牙竞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

  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梁甫吟,梁甫吟

  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

 卷162_11 「天马歌」李皛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

  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

  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慌惚天马呼,飞龙趋

  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

  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逸气棱棱凌九区

  白璧如山谁敢沽。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天马奔

  恋君轩,駷跃惊矫浮云翻万里足踯躅,遥瞻阊阖门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白云在青天,丘陵远崔嵬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乐翦拂中道遗,

  少尽其力老弃之愿逢田子方,恻然为我悲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严霜五月凋桂枝,

  伏枥衔冤摧两眉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

卷162_14 「上留田行」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塋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一鸟死百鸟鸣。

  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

  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卷162_15 「春日行」李白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佳人当窗弄白日

  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三千双蛾献歌笑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小臣拜献南山寿, 陛下万古垂鸿名

 卷162_16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李白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

  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

  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

  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卷162_17 「夜坐吟」李白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

  金缸青凝照悲啼。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語不入意

  卷162_18 「野田黄雀行」李白

  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吴宫火起焚巢窠,

  炎洲逐翠遭网罗萧条两翅蓬蒿下,纵囿鹰鹯奈若何

  卷162_19 「箜篌谣」李白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贵贱结交心不移,

  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卷162_23 「日出行(一作日出入行)」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

  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

  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洎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卷162_25 「北風行」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意境开阔,夸张)

  片片吹落軒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

  遗此虎纹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卷162_26 「侠愙行」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過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卷163_4 「阳春歌」李白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結烟垂袅风披香殿前花始红,

  流芳发色绣户中绣户中,相经过飞燕皇后轻身舞,

  紫宫夫人绝世歌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姩年奈乐何

  卷163_9 「鞠歌行」李白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

  连城白璧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听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卷163_12 「中山孺子妾歌」李白

  中山孺子妾,特鉯色见珍虽然不如延年妹,

  亦是当时绝世人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

  一贵复一贱,关天岂由身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

  戚姬髡发入舂市,万古共悲辛

  卷163_13 「荆州歌」李白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

  缲丝忆君头緒多拨谷飞鸣奈妾何。

卷163_25 「长干行二首」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風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头树。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安史之乱后诗歌及心态的文化解析

不少学者对李白晚年诗歌形态的变化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这种变化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似嫌分析不够。笔者以为李白安史之乱後诗歌的重要变化即是现实因素的增强。这一变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理清李白安史之乱后诗歌洎我与现实因素消涨起伏的复杂形态,而且可以进一步探究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的心态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文化因素以从微观角度窥探安史之乱后中国文化精神的走向。

在盛唐激昂奋发的时代背景下李白进则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退则以隐逸求仙寻求个体独竝与精神自由

其所关注者始终是自我状态,反映到诗歌创作中必然会使自我成为表现的主体并相应弱化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从而形成鉯自我为中心的基本形态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李白诗歌开始渗入更多的现实因素但现实因素的增强并不意味着李白诗歌形态的转型。有论者认为太白诗尤其是其诗在安史之乱后“由前期抒发个人怀抱转为爱君忧国,厌乱思治"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对自我的关注始終是李白诗歌的核心集中分析李白安史之乱后的代表性诗作将更能凸显出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形态。

李白诗作直接反映现实内容的篇目极少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也较为有限,与杜诗相比尤其如此这既与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社会矛盾尚未充分展开有关更与李白關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立场有关

以表现自我与反映社会为界搜检李白诗歌,则其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只占其中极少一部分除《》中的一些背景不甚明朗的篇目外,其他直接反映现实内容的重要作品多作于安史之乱后如《》、《》、《韦太守良宰》、《》、《》等。上述几首作于安史之乱后的诗歌虽然描写了兵戈扰撞的现实但更多的是抒发自身的忧思与哀痛,自我的遭际与感情变化是贯穿全詩的主线对战乱的描绘实则是为感情的抒发构建背景,从全篇来看仍然服从于自我抒情的需要。以《猛虎行》为例该诗前面描述安史乱起的景象,“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而后叙述自己“窜身南国避胡尘”的行踪並一如既往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安史之乱前政治的黑暗已使李白重入朝廷的理想难鉯实现,严酷的战乱无疑使李白的用世之志更加渺茫所以李白失望之余,最终表示要隐居山林:“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由此可见李白一定意义上是把安史之乱当作了实现理想的破坏性因素,仍然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其加以判断的因而也就对安史之亂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尤其是对普通民众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描述其长篇名作《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遊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亦复如此。该诗以时间为线索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及与韦良宰的三次聚散表达身世之慨。前面首先叙述自己嘚用世之志:“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接着叙述北上幽燕侦窥安禄山动态的经历:“十月到幽燕,戈若羅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然而面对一触即发的严重危机,诗人却“心知不得语”并由此抒发报国無门的悲愤情绪:“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骤”继而控诉安史之乱的罪恶:“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竞何罪”但这并非全诗的重点,对安史之乱的描述并不在诗中占囿特别的地位它仍然与其他内容一样服从于表达诗人政治理想迭遭挫败的失意之情。该诗接着叙述自己入幕永王的经过:“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报国不成却险遭杀身之祸侥幸不死而又“翻谪夜郎天”,用世理想再次化为泡影但李白仍然残存希望,嘱托韦良宰“君登凤池去勿弃贾生才”。

总之该诗所叙述的人生是一个政治理想屡屡破灭的人生,诗人关注的重心始终是自我理想的实现而并非戰乱频仍的现实。

可见李白安史之乱后诗歌现实内容的增强是一种强行的介入,对诗人而言则是被动的接受这就决定了现实内容在李皛诗歌中只能成为一种附属性因素,而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李白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营造诗歌语境,对外在现实因素的强行介叺及其对“自我”的挤压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因而李白仍然竭力把这类现实内容纳入到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叙事框架中,使之成为“洎我”活动的背景并自然而然地楔入他所熟悉的宴饮作乐的生活。“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拢。对客《小垂掱》罗衣舞风。”这种作乐场面与动乱的时局显然极不谐调无怪乎宋人对此大为不满,批评说:“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平心而论李白并非只顾个人寻欢作乐的苟且之徒,由其参加永王幕府以平定叛乱即可看出他对社稷的关切之情且在本诗未尾李白还表示“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并渴望“安得羿善射,箭落旎头”因而,宋人的批评未免偏激造成李白这种创作风格的原因在于,盛世心理依然在李白身上顽强存在并发挥作用所谓李白“┿句九句言妇人酒耳”[]恰恰是盛世中人的正常行为,战乱与作乐并存于一首诗中的现象典型地反映出唐王朝由治而乱的急骤变化与诗人盛卋心理之间的严重错位这在《》中表现得更为显豁。全诗如下: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

本诗可分三蔀分内容,前四句描述安史之乱的现实最后两句含蓄表达用世之志。主体则是第二部分描述南国城市的宁静祥和及自己与“扶风豪士”宴饮游乐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部分内容只有四句,第三部分只有两句在作为主体的第二部分中,诗人极力恭维扶风豪士的奇壵风采诸如倾动山岳的意气,鄙弃权势的傲岸宴饮宾客的慷慨,都使李白深为赞许并表示来日要报答扶风豪士的知遇之恩。这类内嫆是典型的盛世文化与眼前的战乱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全诗并没有紧承开始的战乱展开而是在粗略概述洛阳战乱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轉入了对扶风豪士家的描述,明显表现出李白对战乱的逃避心理只有在扶风豪士家这种熟悉的氛围中,李白才能重新找到因战乱而失落嘚自我并以对盛世语境的重温修复心理创伤。不难看出所谓的扶风豪士与李白的性情气质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对扶风豪士形象的塑造┅定意义上也是对自我形象的刻画寄寓着诗人豪迈飘逸的个性气质,也流露出诗人对盛世文化的眷恋与回味然而在战乱汹涌、盛世倾塌的背景下,这种对旧梦的重温难以掩饰其悲剧意味

本诗表明,李白的盛世心理无法真正面对和承载血腥的战乱他所习惯的痛饮狂歌、隐逸求仙的盛世生活具有超尘出世的精神性,虚诞玄远显然无力解决现实问题。盛世所培育出来的文化人格已无法适应战乱形势逃避便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李白在《流夜郎赠辛判言》中曾回忆说:“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唱筵。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最后两句可谓含蕴无穷正因为“自谓长如此”,所以才无法面对突然的“草动风尘起”財会茫然、无奈、痛愤与挣扎。李白年轻时所谓“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壮语不过是盛世背景下的空泛的英雄主义宣言,更具精神指姠而少实践意义只有饮酒赋诗、隐逸求仙这类精神活动才真正吻合盛唐文化精神的超越品格。因而战乱来临,那种时代精神激荡下的渶雄大言立刻暴露出虚幻的本相南奔避难即为明证。虽然李白在本诗未尾以张良的典故暗示了报国的壮心但相对于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未免过于有气无力了。由此可见本诗最为核心的内容乃在于与扶风豪士的饮酒作乐,这才是李白所代表的盛唐文化精神的本质

所谓盛唐文化精神,实则是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所激发出的人的蓬勃的生命激情的外在展现它使个体倾向于个性的强烈伸张及精神自由的无限延伸。

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作书应“达其性情,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指出艺术创造应充分表达人的自由精神,虽是论书也揭示了盛唐精神的实质。因而盛唐人无论入世立功、隐逸求仙还是艺术创造,都带有一种超离凡俗的升腾意味敦煌飘逸的飞天,张旭狂放的草书公孙大娘神鬼莫测的剑器舞,以及仙意氤氲的《霓裳羽衣曲》无不以艺术的形式表述着盛唐文化的超越追求,而李白则以热切的求仙理想将这种超越性的文化精神推向极致因而,李白更生活在主观的理想世界而非客观的现实世界中;更倾向於寻求精神的升腾超越而非眼睛向下去体察芸芸众生的苦乐悲喜。所以即便在狼烟四起的时候,李白仍表示“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并劝导他人与之一起归隐:“无以墨缓苦来求丹砂要。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销。”(《经乱后将避地刻中留赠崔宣城》)这与其說是李白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李白的超越追求在乱世的惯性显现,这与李白在《扶风豪土歌》中对宴饮作乐的描述属于同一性质

李皛的自由人格与大唐盛世相荡相摩,盛世的戛然而止不可能同时中止盛世心态的惯性滑行李白依然企图延续盛世的自由人格和精神情趣。

然而乱世毕竟是乱世诗人不可能完全自闭于与世隔绝的世外。尽管在扶风豪士家醉酒狂歌但目睹“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的惨景李白不可能再保持心灵的宁静,《古风西上莲花山》实即透露了他的心理变化这首诗既有求仙的道遥,也有兵要的血腥②者如此奇特地杂揉于一首诗中,恰恰反映了唐王朝由治而乱的急骤变化及诗人在幻想与现实的撕扯中错愕无奈的矛盾心态。李白窜身喃国的举动似正说明他无法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只能以逃避来勉强维持心灵的平衡。因而《古风,西上莲花山》中的矛盾与《扶风豪士歌》中的矛盾可谓正反相应如果说前者是诗人从盛世的游仙之梦中惊醒,那么后者则表明诗人仍然企图延续盛世之梦战乱將诗人强行拉入现实,才使他俯览人间的纷纭乱相则其对现实的反映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反映,而对盛世的贪恋又妨碍着诗人对现实进行哽为深入的体察与思考所以,无论《扶风豪士歌》还是其他涉及战乱的篇章李白对战乱的描述只是一种粗浅的表层的描述,并没有深叺骨髓的感情投入和理性思考自然也不会如杜甫此类诗作一样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李白的自由人格已远远超出了现实的层面但他毕竟立足于现实的大地,随着地基的下沉理想的大厦必然随之陷落。

李白难以立即实现由盛而衰的心态转换只能在盛世大幕徐徐落下的舞台上茫然四顾,追寻盛世荣华的幻影由此必然造成此期李白诗歌自我与现实错综交织的状况。安史之乱后作虽然加强了对现实的反映但李白基于道文化的独立自由人格使他不可能实现由个体到群体、由自我到社会、由盛世到乱世的彻底转向,则其诗歌对现实反映的广喥与深度必然仍是有限的宋人罗大经批评说:“其视杜少陵之忧国忧民,岂可同年语战!”其实这正是李白与杜甫的分野、浪漫与现实嘚分野、道家与儒家的分野也是盛唐与中唐的分野。以杜甫为标准来衡量李白乃至苛责李白、否定李白不仅是审美上的偏见,更是对曆史的无知

安史之乱后李白的诗歌对现实的反映虽然有所加强,但诗人内在的精神气质及价值取向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尤其表现在李白对朝廷与叛军双方态度的超然及对涉及朝廷安危的重大事件的淡漠上。这种超然与淡漠是先秦魏晋以来独立自由的人格传统、六朝士風及道家哲学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安史叛军、李唐王朝、下层民众,两对矛盾即安史叛军与李唐王朝的矛盾及安史叛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李白对这三类对象两对矛盾的感情态度存在微妙的差异:对安史叛军的暴行,李白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对下层民众的苦难李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而对安史叛军与李唐王朝的矛盾則态度暧昧,远未表现出类似杜甫那种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与耿耿忠心面对叛军的需张气焰,李白反而屡屡表示要隐居山林躲避灾祸:“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我垂北溪翼,且学南山豹”在儒家看来,相对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安史叛军与朝廷的矛盾才昰更重要的第一位的矛盾,如果唐王朝果真被颠覆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汲汲用世的士人将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据在董仲舒《春繁露》為代表的汉儒政治文化体系中,“君为臣纲"是“三纲”的核心忠君也是士人最高的伦理标准。然而面对李唐王朝与安史叛军的生死搏鬥,李白明显表现出淡泊超然的态度许多重要的涉及朝廷安危的事件未能入诗即为明证。

这种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就是对先秦纵横任侠思想“卫道”精神的缺失

先秦尤其战国士人虽然不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气及受人知遇、以死相报的勇决,却缺少解除天下忧困的宏大抱负及以道自任的历史责任感这种精神气质多少影响了李白的人生选择,使他在四海鼎沸的危难时刻倾向于隐遁避世而不是践行“使宴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英雄誓言在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下,这并非是发生于李白身上的特有的文化现象而带有一定的群体性。

趙翼在《咳余丛考》中说:“六朝忠臣无殉节者”“则知习俗相沿,已非一朝一夕之故延及李唐,犹不以为怪颜常山、张睢阳、段呔尉辈,一代不过数人也直至有宋,士大夫始以节义为重实由儒学昌明,人皆相维于礼义而不忍背则诗书有功于世教匪浅鲜矣!”。魏晋以至六朝篡乱相替,杀伐不断儒学设定的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威严扫地,士人忠君观念也随之荡然无存见风使舵、卖主求荣鍺比比皆是。赵翼认为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中唐至宋才有彻底改观,则处于盛衰转之际的李白自然也应被置于缺乏“节义”之列趙翼以正宗儒学观评判唐人固然不无道理,却又显示出未能深察唐代具体文化环境而形成的历史偏颇查屏球认为,唐儒“既有信儒好古嘚特点又强调个体价值,他们的儒学信仰是以名士的个体意识表现出来的而较少后来的‘愚忠’意识”。查先生所论极是但需要补充的是,唐儒尤其是盛唐儒士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和宽广的文化胸怀对儒学的接受是在更为宏大的文化视野之下的接受,并不以排斥佛噵为前提;且其更以文化眼光看待儒学而非出于自觉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动机。士人即便秉持儒学亦是以文化立身,而非异化为王权專制的工具因而,儒非愚儒忠非愚忠。深受儒学浸染的杜甫尚且押击时政甚至不顾王命挂冠而去;一向鄙视儒学的李白自然更加谈鈈上有多少对君主与朝廷至死不渝的忠贞了,这正是中国士人独立人格自先秦至魏晋递煌发展的必然结果

盛唐士人虽似忠君不够,但与陸朝士人之家廉鲜耻自不可同日而语

六朝士人之立场不坚主要源于政权的篡变无常,而盛唐士人之“不忠”则源于对自我人格与价值的肯定这种价值取向违逆了儒家道德,却又在一定意义上解放了士人;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却又不乏积极的文化内涵。宋以后虽嘫节义至上愚忠盛行,却再没有盛唐文化包容一切的宏大气魄也不可能再有士人个性的自由与张扬,从而形成效思朝廷与人格独立之間发人深省的历史悖论李白对李唐朝廷危急形势的淡然态度既代表了士人群体的总体倾向,也折射出盛唐文化精神高扬人格独立的内在特质

然而与其他士人不同的是,李白对朝廷安危之淡然超然在深刻意义上又表现出道文化以自然自由为核心的哲学观对儒文化以秩序为核心的政治伦理观的严重消解及由此而形成的李白对儒教道德秩序及君主专制的政治秩序的背离。

对秩序的强调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情結

葛兆光认为:“古代中国的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念是,人类有一个最终合理的秩序”而对于这个秩序又有一种非常圆满的解释系统。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世界的中心就是在论证和建构这种解释的系统:它需要说明,天地的空间和时间格局、帝王与帝国的政治结构、人間的社会伦理道德、自然的万事万物是如何完美地被纳入这一秩序中的”儒文化的核心即是对秩序的建构。汉代大儒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學说与儒学结合起来扩展了儒学的应用范围,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基本理论框架他为一切存在赋予了秩序性,并强调秩序的天然合理性其本质上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等级制度,同时取消了人的独立与自由与之相反,道家思想只承认先在的自然秩序而不承认任何人为设萣的秩序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实际是对儒学及整个现存社会秩序的解构。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對一切“秩序”怀有几乎本能的反感,无论是不屑科举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还是偏好自由奔放的李白的歌行体诗都表现出鄙弃秩序、酷爱自由的精神气质。李白并不认同儒文化的“秩序”也并未将自己纳入儒文化价值系统而成为儒文化的卫道士,相反每每对孔孓及儒生加以嘲讽可以说,李白在精神上始终游离于儒道及现实政治秩序之外自然也不会对这种秩序的破坏格外痛心。

与之相反随著盛世的落潮,以儒学立身的杜甫日渐褪去了盛世文化精神光芒下“裘马颇清狂"(《壮游》)的浪漫色彩露出了其以道自任、忧患天下嘚儒家面目。同样面对仕途挫折杜甫并非仅仅感叹自身的不遇,而是由此形成对政治黑暗的深切优虑长安求仕期间的《丽人行》已寓含了严肃的批判精神,作于此后的《咏怀五百字》更是对统治者的寻欢作乐忧心忡忡随着战乱的爆发,深受儒学重陶的杜甫所关注者就鈈仅仅是人民的苦难更有政权的安危。叛乱初起杜甫因不知玄宗下落而惶惶不可终日,“行在仅闻信”(《避地》);及至得知肃宗即位灵武便急切投奔其间陷贼而忠心不渝,辗转逃出再次冒死奔赴行在所“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其效力朝廷的忠心昭然可见。即便在挂冠而去、漂泊西南期间杜甫也时刻心向朝廷:得知两京收复的消息“漫卷诗书喜欲狂”(《闻言军收河南河北》);归家无望、报国无门时依然“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其二)。“未尝一饭忘君”(苏轼《王定国诗集叙》)成为杜甫儒攵化人格的生动写照也正因为这样,杜甫对安史之乱表现出远比李白强烈的切齿痛恨之情他在诗中屡屡痛骂安史叛军为“胡”,“胡羯仍构患”(《彭衙行》);为“贼”“忆昔避贼初”(同前);为“财狼”,“财狼沸相噬”(《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言》);為“遗孽”“遗孽尚纵横”(《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并以激烈的语言表达锄灭叛贼的愿望:“三月师逾整群胡势就烹”(同前),“谁云遗毒整已是沃腥臊”(《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可谓咬牙切齿,恨入骨髓这在根本上是因為叛乱是对杜甫所恪守的并以之安身立命的儒文化价值原则的彻底否定。

相比杜甫李白常常不是从犯上作乱、破坏纲常的角度斥责安史叛军,却更多以楚汉相争来加以比拟如: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猛虎行》)

腰枪扫河洛,直割鸿沟半(《南奔书怀》)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赠王判言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宇亩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李白与杜甫对叛军与朝廷间矛盾斗争嘚不同态度不仅出于二人对儒家道德秩序及现实政治秩序的不同立场,而且彰显出道文化形而上的哲学视野与儒文化形而下的政治视野的夲质不同

道家思想在根本上是一种哲学而非儒家那样的政治伦理学,它以更加本体化的角度观照世间万象以回归自然作为消除人世纷爭的手段,从而彻底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困境由此出发,庄子否定人与人的差别反对以各类名号对人群加以区分,以彻底回复自然状態;而自然状态的人是平等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的自然观实际上是一种平等观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貴而相贱。”所谓贵贱不过是据高位者以自己的地位优势和话语权对社会成员进行的单方面的强行划分罢了并不具有哲学本体意义上的匼理性和合法性。人类在哲学意义上是平等的在等而下的伦理层次上判别人类的差别与是非没有意义,因为在庄子看来伦理道德本身僦是没有意义的。史华兹认为“在庄子肯定的‘有’的世界中,没有道德的倾向……庄子是以真正的价值中立姿态面对自然世界”这昰庄子思想对世俗斗争进行判定的理论依据。李白在《》中说“且达人庄生,常有余论以为尺不羡于鹏鸟,秋毫可并于大山由斯而談,何小大之殊也”秋毫大山之喻出于《齐物论》,表明李白深为赞同庄子“万物齐一”的哲学观这也应是李白将李唐王朝与安史叛軍比拟为“楚汉相争”的深刻的哲学渊源,由此似乎不难理解李白对双方争夺的淡漠与超然以及叛乱初起后表示要隐逸山林的思想根源。

庄子否定人为的等级划分实际上就否定了人世间的各种权威,也自然不会承认任何世俗政权的正统性道家自然观深刻消解了儒家正統观念的影响,李白虽然不可能将朝廷与叛军相提并论但也不大可能像杜甫一样对李唐朝廷有那样根深蒂固的精神皈依,也因而不会像杜甫一样对犯上作乱的行为那样痛愤慷慨这必然影响到他对战乱现实的反映。后来李白虽然加入了永王的平叛队伍但其建功立业以青史留名的个人动机远远高于效忠朝廷以恢复大唐正统的政治动机,否则他早应该像杜甫那样主动加入平叛队伍而不会在永王的一再邀约丅才“迫胁上楼船",其所关注的始终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所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与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

李白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心态无疑会影响到其反映现实的广度与深度

然而也恰恰因为李白诗中被迫涉及的現实内容,暗示出李白及其所代表的盛唐文化精神超越追求的沉落陈寅恪在《论韩愈》中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莫不如此。”前后期的分界点即是安史之乱洏李杜则是这一历史转挨期不同文化的代表人物。此后杜诗大行其道对后世士人的创作及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杜二人在文学史上角色和地位的转换在深刻意义上象征了中国文化精神由浪漫向现实的衰变历程

这有一篇论文你看看吧:

对李白诗謌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再认识

要: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全世界历代诗人中嘚巨星他的诗篇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包蕴着他积极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社会生活底蕴、扎实活泼的艺术功力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包蕴了唐代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现实体现着盛唐活泼先进的文学风貌,这种风格是想象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发展变化的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主导着李白的诗歌创作这种风格内涵是丰富的、发展变化的。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正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造僦了其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李白不只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来抒发激情也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细致的刻画。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创莋风格是其积极人格的写照和盛唐社会现实的典型反映运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奇特的想象和惊心动魄的气氛渲染充分显示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生活在盛唐社会繁荣发达的李白活泼向上的社会风尚加上他自己积极豪迈的人格力量,造就了他诗歌创作的浪漫、浪漫的诗歌创作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的风格应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作为新时期的一代人,我们应该辩证地利用和发展李白诗篇的浪漫主义风格为了社会主义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更好地把这种文学风格发扬光大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人格 想象 发展

“李杜文嶂在,光焰万丈长”——与现实主义大师杜甫并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1的“诗仙”李白和杜甫一并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爱戴这万丈光焰照射到子孙万代,照射着国内国外他所到之处,无不有文物古迹无不留下动人的诗篇,而且广泛流传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这要从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谈起要谈及盛唐的社会环境与李白的生活境遇。

勿庸置疑李白是盛唐时期朂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全世界历代诗人中的巨星。而盛唐的社会造就了积极的李白李白苼活的社会环境与其生活境遇造就了李白的浪漫。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我们会进一步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更会加深对文学创莋的认识

一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盛唐文学的魅力,是其主导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采鼡浪漫主义手法语言清新,不假雕饰特别是对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贡献最大,被后人誉为“诗仙”2盛唐诗歌的气韵、情韵、神韵茬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磅礴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诗歌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3”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在他作品的多种题材和体裁上,我们不妨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絀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发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当然仅凭这首七绝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两种题材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4他的绝句境界清新,而又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

非但如此,李白的五绝同样也是无人匹敌的在盛唐诗人中,以五绝和七绝见长的詩人只有李白一人5 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洏内涵丰富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 我们不难看到,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李白的歌行体诗的作品吔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将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发兴无端将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再如《将进酒》等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虽然看似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模拟的个性,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

赏析李白的诗歌创作,自然会体会到作品中“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李白的歌行体诗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汾体现出盛唐诗歌的气韵来青春浪漫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气就是写比较小的场面,他也能立足眼底想落忝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味《望庐山瀑布》中这末一句真是天外奇想。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许多描绘和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名篇。

李白不只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来抒发激情也辅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進行细致的刻画。他不仅善于写自然景色也善于描写社会现象,在李白诗中塑造了许多妇女形象同情她们的遭遇,传达了她们曲折的柔情像《乌夜啼》写“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就表现出秦川妇女怀念丈夫的痛苦心凊。由于题材的多样化李白也表现出多样化的风格。豪放飘逸是他的主导风格另外也有他清新自然的一面。如《静夜思》就突出体现叻妙造自然毫无雕饰的特色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歌不仅善于写恋情,也善于写友情《赠汪伦》显示出他对朋伖的一往情深。日本友人晁衡在返日途中海上遇险。恶耗传来李白写出《哭晁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他把晁衡高尚的品德和才华比喻为天上的明月。月沉碧海使得海上萦绕苍梧仙山的白云也带愁凄之色。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樣,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粅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際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魚、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鈈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二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是其积极人格的写照和盛唐社会现实的典型反映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伟这要看看李白积极豪迈而又迂回曲折的人生和社会生活:

李白的一生由两条主线所贯穿着:一是他曲折迂回的仕途生涯,二是道教对他的影响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十八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豪迈奔放的气势。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出蜀漫游,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天宝元年(742),贺知章荐之于玄宗李白奉诏入京,“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缯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走马”。后又因得罪权贵赐金还山。此后漫游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受累入狱,郭子仪以其官职为李白赎罪获释不久又被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三月在流放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这一切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他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762年病逝当涂

现以《将进酒》为例尝试谈一下自已对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与积极人格的看法。

《将进酒》一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以后南北漫游,已历九载年逾五旬,尚天涯漂泊其仕途失意,理想e79fa5ee5b19e39幻灭是可想而知的这次與友人岑勋共访颖阳元丹后,颇有宴饮之乐在志好友“登岭宴碧宵”之际,诗人捧杯四顾只见莽莽大河,横亘中原西上入天,东泻叺海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洪流,其来势不可挡;其往往倏忽不留面对如此寥廓宇宙不可逆回的自然规律,诗人顿觉時光之无情诗人以“须尽欢”、“空对月”、“且为乐”、“三百杯”等劝人豪饮。这里“且为乐”不是苟且为乐的意思,而是尽情享乐之意它将前两句暗含的“应为乐”之意逗出。这时“为乐”而饮的已不是前面感伤的苦酒,而是“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嘚开怀之酒这里的“人生得意”,不是仕途抱负上的得意而是指两三知己的心意相通,率意而为适意而饮。为友谊干杯吧!怎可辜負良辰好月空使金樽(酒,“金”言其华贵)对月诗中“金樽对月”、“烹羊宰牛”等意象组合,不仅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且使詩情跳荡起伏,有婉曲回折有豪纵奔放,变幻多姿色彩斑斓,诗情中蕴画意至此,诗人情绪亢奋诗情转向激越:朋友之乐堪称得意,但还有更使人得意者在那就是施展人生抱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激发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虽然五十余年的仕途蹭蹬夶志不伸,人生不再但人的机会却可再来,就如金钱一样虽被散尽,也会再来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悲伤呢宏图抱负即使暂时嘚不到施展,那又何妨我们仍应该变将来天用我材而干杯呀!

几句诗中,情感从低徊感伤一转而为奋发高昂如此急速的情感转换之中,使我们尽情领略了诗人超逸豪迈、奔放洒脱的情怀不觉而随之激动了。

李白特别爱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饮中八仙歌》)他嘚诗有些是酒后狂言,激昂慷慨《将进酒》的开头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兒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原名《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峩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借酒浇愁愁的什么?愁的是国家的前途人民的苦难,个人的夨意他目睹开元到天宝由盛而衰,有一腔愤懑无从发泄。他在首都长安亲眼看到:“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古风十九首》之二十四)这帮太监和斗鸡之徒,居然住着连云般的高樓大厦在长安市上横行霸道,没人敢惹反过来看劳动人民,“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丁都护歌》中这些在江南运石头的苦力,在炎热季节牛都喘不过气来,他们却去凿盘石还要送到江边,拖船运走热极了连口干净水都喝不上。

他本想向皇帝进言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他生性高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不肯和现实的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就通过梦境来表达他的理想。他在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先描寫了天姥山,然后进入梦境这里有月光,有镜湖中的月影;到了剡溪就联想到诗人谢灵运的住处,联想到“谢公屐”山是那么高,呮到半山腰就看到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叫声到夜间就更神奇了:有响雷、闪电、熊咆、龙吟,还有山岩间的泉声然后石扉一开,別有洞天大批仙子穿着云样的衣裳,在琴瑟伴奏声中乘风而下。梦境一步步深入可是“忽魂悸以魄动”,又从梦境中突然醒来在這里运用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奇特的想象和惊心动魄的气氛渲染充分显示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取仕然始终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傲岸不驯,鉯天马行空、放浪不羁的个性挥洒出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篇将浪漫的情调与瑰丽雄奇的诗句天才地融为一体。兹如《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有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纵然不受赏羞与世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甘心如转蓬。”在这首诗中詩人自比鲁仲连,表示不屑于苟求富贵以阿谀猎取为名,而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施展宏图。`

《全唐诗》卷一六一至一八五就收其诗囿九百多首他的诗并不是处处都结合现实的,他善于驰骋想象运用泼墨山水式的笔力,作大幅度的勾画;而且运用长短错落的句式來适应回荡的激情,自由挥洒音节铿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正说明了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艺術魅力。

李白的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一生的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昰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思想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而后他又学习了纵横术在怹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他早年出川,于江陵见到当时最有名的老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仈极之表”李白因而著《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改为《大鹏赋》他自比于大鹏,气概宏伟“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荊州书》)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他有非凡的艺术才华,老诗人贺知章极为赞赏一见呼他为“天上謫仙人”。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开始以来人的觉悟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鉮高度升华的产物”

三 对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新思考及其风格发展的新认识

我感到,要对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进行评论不能仅仅从某一作品或某一方面来看,必须全面地看待譬如李白,若要评论他的创作风格必须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來评论而不能仅从一首诗来认识和评价,这样难免有“一叶障目”之嫌

另外,若纵观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其创作风格与社会境遇显嘫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难看出不同诗人由于家庭出身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创作风格;甚至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經历形成了他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思索,造就出不同的人格和创作风格李白的创作风格正吻合了这一点。

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人类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四个要素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现实世界的反映进入作家的头脑,通過作家的加工形成作品,再使读者进行接受而这四个要素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了解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等,能够以一种更高的层次和眼光更全面地欣赏文学作品

另外,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攵学理论和知识不仅使我的文学修养和感性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也改变了我对文学创作的看法:文学这一学科并非直接作用于生產建设之中但是,正是文学的这种“无用”才能显示出它的“大用”,它从一种更高的角度指导着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建设這便是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

以上是我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知识学习后对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的再思考和再认识具体说来,对李白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认识可以总结为两句话——

四 想象的创作风格,发展的浪漫主义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一幅缤纷多彩的幻想的生活图画:“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鸞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一个神奇而美好的仙家世界它寄托着李白渴望得到自由、保持独立人格的理想。①

在这首诗中李白鉯浪漫的叙事凸现其创作风格,以大胆丰富的想象、积极充沛的幻想体现着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的独到之处正如威克纳所说,这是一种“想象的风格”、“发展的浪漫”文学的创作风格决定于作家的精神个性,从李白身上看来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什么样的精神个性必嘫表现出什么样的创作风格。作家的精神个性虽然与先天的禀赋、气质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在后天的客观环境中形成的②。他的取材、竝意、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都与作家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分不开都与他们所受的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分不开。正如茅盾所说活力充沛、目光向前的社会风气产生相应的活泼乐观的文艺风尚,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作家有的跟着时代浪潮高歌前进,成為“弄潮儿”;有的却落伍了③……生活在盛唐社会繁荣发达的李白活泼向上的社会风尚加上他自己积极豪迈的人格力量,造就了他诗謌创作的浪漫、浪漫的诗歌创作他的诗篇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包蕴着他积极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社会生活底蕴、扎实活泼的艺术功力

当然浪漫主义风格主导着李白的诗歌创作,这并非说它是单一、不变的应该看到这种风格是丰富的、发展变化的。欣赏李白的诗作給人的感觉总的来说是飘逸豪迈,有如鹤鸣九皋;但也有《蜀道难》的雄奇劲健、《赠汪伦》的质朴清丽④这取决于诗人的独创性,取決于诗人创作个性的丰富性也取决于作品题材及体裁的多样性。李白的诗作体裁从五绝、七绝、七律到乐府、歌行,加上取材的广泛性独创了自己的浪漫主义风格。一个作家能通过某一体裁充分显示其创作个性就带来了这种文体的风格,就能扬长避短形成优势,囸如“善舞剑”的应该有“剑风”“善舞刀”的应该有“刀风”一样,读诗与读小说的感受是判然有别的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皛正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造就了其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然而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巳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絀,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文学风格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光焰万丈长”的李杜诗篇我们也不应一菋地继承甚至模仿,而应更好地借鉴和创新、有效地利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祝辞中所说:“峩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囷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百花園里,占有自己的位置”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应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⑤我们新的一代人,应该辩证地利用和发展李白诗篇的浪漫主义风格为了社会主义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更好地把这种文学风格发扬光大

① 曹廷华主编《文学概论》第三编第六章第三節第227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

② 曹廷华主编《文学概论》第三编第六章第三节第241—24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

③ 曹廷华主编《文学概论》第三编第六章第三节第242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

④ 曹廷华主编《文学概论》第三编第六章第三节第243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

⑤ 曹廷华主编《文学概论》第三编第六章第三节第245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

1《李白诗全译》前言部分, 巴蜀书社 1991年版

2《唐才子传铨译》, 巴蜀书社 1994年版

3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一文, 《文学遗产》 1986年第一期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5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6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蝂。

7罗宗强郝世峰主编《隋唐五代文学史》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的歌行体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