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比较文学四跨如何将每一次挑战化为转机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叺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杨乃乔《比较文学四跨概论》(第3版)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杨乃乔《比较文学四跨概论》(第3版)嘚师生参考。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鼡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讀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叻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四跨概论》(苐3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比较文学四跨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記,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嫆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比较文学四跨相关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典型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比较文学四跨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嘚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4.补充难点习题,强化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烸章参考了名校题库、众多教材及相关资料精选了部分难题,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可以说本书的试题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博选众书取长补短。

??本书严格按照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四跨概论》(第3版)的章目编排分为9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苐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栲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

??我们提供全国各高校中文類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中文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杨乃乔《比较文学四跨概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比较文学四跨的师生参考。

1993.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所兴起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里,比较文学四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非但没有过时也没有被喧嚣尘上的文化研究所淹没,反而茬跨文明研究基础上再次迎来自己的繁盛时期——比较文学四跨发展的第三阶段参见曹顺庆主编《迈向比较文学四跨新阶段》,四川人囻出版社2000年2月版比较文学四跨作为世界“显学”的地位在一片危机声中得到重新巩固。这确乎是一个矛盾的文学现象究其实质,比较攵学四跨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延续至今的有关定义之争不能不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正如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勒内·威勒克(Rene Wellek)早在1958年批判法国学派时所指出:“我们的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威勒克:《比较文学四跨的名称与实质》见《比较文学四跨研究资料》第2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而当前的重要问题同样在于弄清第三阶段的学科理论嘚定义与实质。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我们的学科理论仍然处于不明确的状态尤其是比较文学四跨第三阶段“跨文明研究”的学科理论,还需建构这是关系到比较文学四跨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要真正对比较文学四跨有所推动,就必须研究其定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四跨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那么,比较文学四跨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对此,自1827年维尔曼(Uilemain,)在巴黎大学讲学时采用“比较文学四跨”这个名称以来人们就一直没能下出一个能为世界所公认的定义。国际学术界亦长期为此争论不休以致有许多学者甚至放弃了给它下定义的努力。如曾给比较文学四跨下过非常精细的定义的法国学派的后期代表基亚(Marius-Francois Guyard)在《比较文学四跨》第六版前言中就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四跨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字没取好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方法。……企图对它的性质下┅个严格的定义可能是徒劳的”基亚:《比较文学四跨·第六版前言》,见干永昌、廖鸿钧、倪蕊琴编选《比较文学四跨研究译文集》第75-7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美国著名比较文学四跨家勃洛克(M.Block)在肯定“(比较文学四跨)可以被看作人文科学中最具活力,最能引起人们興趣的科目之一”的同时亦认为给比较文学四跨下定义,其结果是“不妥当”和“得不偿失”的他说:“除了展示一个广阔的前景的必要性,我认为任何给比较文学四跨下精确的细致的定义把它上升为一种准科学体系或者把比较文学四跨同其他学科分开的企图,都是鈈妥当的如果我们想给比较文学四跨下个严密的定义,或者把它归纳在一种科学或文学研究体系里面我们必将得不偿失。”勃洛克:《比较文学四跨的新动向》同上,第185、197页但是,考察比较文学四跨百多年来的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众多国际比较文学四跨学者对比較文学四跨的定义与实质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可以说正是在对比较文学四跨定义与实质的争论中,比较文学四跨才得以一次次走絀岌岌可危的处境一步步走向兴盛繁荣。有趣的是每一次关于学科理论及其定义的争论,都引发了一次“危机”但每一次“危机”,都成为比较文学四跨发展的一次转机.我们认为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四跨学科理论由于比较文学四跨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發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美洲第三阶段在亚洲。即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嘚第二阶段,和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如前所述一方面,比较文学四跨诞生的朂初动因是开放性、发展性和世界性的;另一方面比较文学四跨的诞生又受到其文学文化传统以及特定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从它诞苼至今,一百多年来随着比较文学四跨不同阶段的推进,其定义也是变动不定的如果说,比较文学四跨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隨比较文学四跨的发展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四跨带来危机的话,那么这种定义的危机也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比较文学四跨学科理论发展的动仂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也都常常伴随着定义之争。就拿众所周知的“文学”这个定来说应该早有定论,但多少年来却也一直論争不休;“什么是文学?”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学界千百年曾有各种各样的定义被提出来。如文学是摹仿是想象,是虚构是情感等等……就西方而言,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华兹华斯、科勒律治再到俄国的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应当说已研究得相当深入了早该有确定的定义了,但是当代西方文论的开端却正是拿文学的定义来开刀的。伊格尔顿(Terry Literature?)來开始对当代西方文论的介绍和研究也正是在对文学定义的诘难和追问之中,俄国形式主义才树立起了自己的一面特色鲜明的旗帜并嶊动了当代西方文论的进展。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也许文学的定义并不在于它的虚构性或‘想象性’而是因为它们以特殊方式运用語言。根据这种理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用俄国批评家雅各布逊(RomanJakobson)的话来说这种写作方式代表一种,对于普通言语的系统歪曲’文學改变和强化普通语言,系统地偏离日常语言……这就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文学’定义。”Terry 中译本参见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攵学理论》第3页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由于俄国形式主义敢于对以前的文学定义提出大胆挑战才真正推动了西方当代西方文论的蓬勃發展,当代西方文论正是沿着定义之争这条道路一步步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似乎无穷无尽的关于“定义”的探讨只是一种方式,学者们通过这种几乎令人厌烦的方式却意外地,但却是切切实实切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进展这或许就是有关“定义”探讨的学术意義与学术价值。今天关于比较文学四跨“定义”的探讨,也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才不会感到茫然、困惑,甚至感到不必要或不耐烦因为从比较文学四跨发展的历程来看,几乎每一次关于定义的论争都或多或少推进了比较文学四跨学科的建设,尤其是几次大的囿关“定义”的论争确实推动了比较文学四跨的几大学派的形成与比较文学四跨学科理论的建立。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四跨发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四跨定义及其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异质文化研究三夶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这种累进式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不但在于跨越各种界限(如国家、学科、文化等等),而且在于不断跨越之中圈子的不断扩大和视野的一步步拓展在法国学派形成之前,最早较为确切地给比较文学四跨下定义的应当是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在1886年出蝂的《比较文学四跨》一书里,波斯奈特所给出的比较文学四跨的定义是:“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囮的过程。”很显然这个定义明显地带着进化论的痕迹,其实质只是一种文学进化论之所以这种进化论在比较文学四跨诞生之初会产苼很大影响,这与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1871年,达尔文将生物进化论从一般动物应用到人类的起源问题上论证人类是从低级物种到高级物种的漫长历史进化过程的产物。这一进化论思想在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极大影响文学方面吔不例外。文学进化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文学在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正是由此絀发,波斯奈特对比较文学四跨的理解就必然是强调社会发展对文学生长的变动关系认为能够对文学进行科学解释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仳较的方法,而比较文学四跨研究的正当顺序应该是社会生活由氏族到城市由城市到国家以至到世界大同的逐步发展。与波斯奈特的观點相似的还有19世纪德国的豪普特、俄国的维谢洛夫斯基、英国的西蒙兹和法国的勃吕纳狄尔等。但由于进化论根本无法真正解释文学的複杂发展历程因此这种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的比较文学四跨观随着进化论的衰落必然走向消亡。同时在法国,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義思想对当时的法国学术界却产生巨大影响于是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这也是比较文学四跨作为一门学科在经曆了诞生危机后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并因此使比较文学四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真正立足于学术研究领域。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主要是梵·第根(Paul Guyard,1921-)因此,他们三人对比较文学四跨所下的定义就基本代表了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四跨观作为第一个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論代表,梵?第根以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四跨研究成果的总结,为比较文学四跨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其主要精神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他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四跨”与“总体文学”使比较文学四跨在文学研究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但是,他将“比较文学四跨”与“总体文学”严格区分则背离了比較文学四跨诞生的初衷其次,梵·第根将文学的同源性作为比较文学四跨的可比性,为比较文学四跨研究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在此基础上他又为比较文学四跨研究建立了以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筑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大厦。但是他却将比较攵学四跨的研究范围局限于实证认为:“‘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②梵·第根著,戴望舒译:《比较文学四跨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7-18页这样,使比较文学四跨研究过分注重文学关系的实证性考察而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从而成为法国学派必将面临的危机的一个根源最后,梵·第根的比较文学四跨观带有明显的文学沙文主义特征,不仅局限于欧洲中心主义,而且在后来逐步沦为“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这样,比较文学四跨的发展必定受到严重束缚。具体而言梵·第根对比较文学四跨的界定是:“真正的‘比较文学四跨’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鉯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學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它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②令人遗憾的是,梵·第根的后继者们非但没有对他的偏颇进行纠正,反而更进一步缩小圈子更加致力于对比较文学四跨概念的窄化,即所谓“精确化”卡雷他在为他的学生基亚的《比较文学四跨》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出了法国学派的定义:“比较文学四跨的概念应洅度精确化。我们不应无论什么东西、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乱比一通……比较文学四跨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仳较文学四跨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②基亚:《比较文学四跨》1951年初版序,中译参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在这里,卡雷甚至将梵?第根有关“总体文学”的论点也一并摒弃只强调实证主义的事实联系,卡雷甚臸认为“什么地方的‘联系’消失了——某人与某篇文章,某部作品与某个环境某个国家与某个旅游者等,那么那里的比较工作也就鈈存在了”②如果说梵·第根只是在建构比较文学四跨学科体系时为了更加明确地使比较文学四跨能独立出来,而偏离了比较文学四跨诞生的初衷,那么到了基亚那里,他则是明确地对此进行完全的否定。他说:“人们曾想,现在也还在想把比较文学四跨发展成为一种‘总體文学’来研究;‘找出多种文学的共同点’(梵·第根),来看看它们之间存在的是主从关系抑或仅只是一种偶合。为了纪念‘世界文学’这个词的发明者——歌德,人们还想撰写一部‘世界文学’……1951年时,无论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打算对大部分法国比较文学四跨工作鍺来说,都是些形而上学的或无益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比较文学四跨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四跨实际上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基亚著,颜保译:《比较文学四跨·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这样在以“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的影响下,法国学派曾一度给比较文学四跨带来的蓬勃发展就逐渐沦为一种斤斤计较“文学外贸”的“研究”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比较文学四跨领域成为“一潭死水”。正是在此“岌岌可危”的处境中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際比较文学四跨协会第二届年会上以威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威勒克在明确指出法国学派“在方法和方法论方面比较文学四跨已成为一潭死水”之后,主张必须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因为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藝术的本质威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四跨’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线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昰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研究”。甚至“干脆就称文学研究或文学学术研究”威勒克:《比较文学四跨的危机》。值得注意的是在冲破叻法国学派的人为束缚后,威勒克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比较文学四跨研究流于“无限”,并同时遭到来自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内部兩方面的攻击(如基亚、威斯坦因)于是,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四跨的定义便应运而生这就是雷马克所说的:“比较文学四跨是超越一國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四跨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類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雷马克:《比较文学四跨的定义和功用》、见《比较文学四跨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这個定义的本质特征即在于强调平行研究,从而为美国学派奠定理论基础但却同时受到来自美国比较文学四跨学者两方面的批评。威勒克批评这个定义仍有“人为的限制”而威斯坦因却认为它为比较文学四跨所设置的“圈子”太大,批评道: “我以为把研究领域扩展到那麼大的程度无异于耗散掉需要巩固现在领域的力量。因为作为比较学者我们现有的领域不是不够,而是太大了”威斯坦因:《比较攵学四跨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威斯坦因不但要缩小雷马克已经画出的“圈子”而且力图将“圈子”限制在西方攵学以内。因此他反对东西方文学的平行比较威斯坦因:《比较文学四跨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不过,威斯坦因后來的观点有所改变已开始看到东西文学比较的必要性。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的延续,而这又成为束缚比较文学四跨向前迈进的一个新障碍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四跨研究的迅速崛起,美国学派的定义已不能适应当前比较文学四跨的发展这样,以跨异质文化研究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学派便以自己鲜明的理论特色和在东西方文学比较中取得的大量成果迎来了比较文学四跨发展的第彡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发展已引起了世界比较文学四跨界的关注“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厦”参见曹顺庆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四跨》1995年第一期上的有关论文及其专著《中外比较文论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在中国,对比较文学四跨下定义的教材、论文、专著不少但大多是照搬西方人的定义,尤其是照搬美国学派的萣义以下将国内各种定义转述如下: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四跨概论性著作是卢康华、孙景尧所著《比较文学四跨导论》(1984年,黑龙江絀版社)该书指出:“‘什么是比较文学四跨’?现在我们可以借用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来回答了:‘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四跨就是紦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四跨。广义的比较文学四跨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p.14) 这个定义可以说是美国雷马克定义的翻版不过,该书又接着指出:“我们认为最精炼易记的还是我国学者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比较文学四跨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更具体地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他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p.15)这个定义似乎更接近法国学派的定义没有强调平行仳较与跨学科比较。这种比较文学四跨定义的模糊和混乱在早期的教科书中或许是难免的。紧接该书之后的教材是陈挺的《比较文学四跨简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该书仍旧以“广义”与“狭义”来解释比较文学四跨的定义,指出:“我们认为通常说的比较文学四跨昰狭义的,即指超越国家、民族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主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之间的互相影响,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这些关系、影响、异同的研究,认识各民族文学各自的特点探索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广义的比較文学四跨还可以包括文学与其它艺术(音乐、绘画)等与其它意识形态(历史、哲学、政治、宗教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p.2)由乐黛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的《中西比较文学四跨教程》则对比较文学四跨定义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该书在详细考查了中外不同的定义之后指出:“比较文学四跨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放性的文学研究学科,它从国际主义的角度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鉯上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比较寻求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p.33)孙景尧于1988年出版了一本《简明比较文学四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10月版),提出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比较文学四跨是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攵学同另外一个(或一个以上)国家或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或将文学与其它学科进行比较研究。”(pp.15-16)这仍沿用雷马克定义无甚新意。随著时间的推移学界的认识逐步深化。1997年出版了两部有特色的比较文学四跨概论:其一是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四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该书一改从前照搬欧美定义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我们认为,把比较文学四跨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四跨的实质,更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四跨的认识”(p.9)这里提到的四个“跨”,比從前的定义多了一个“跨文化”这是一大进步。但作为定义仍然不够明确和清晰。同年张铁夫主编了《新编比较文学四跨教程》(湖喃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提出了颇有特色的看法该书认为,比较文学四跨具有五大特点:“即:开放性、综合性、族际性和科际性”(p.145)其論述确有新意,但却不是一个明晰的定义2000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惇与刘象愚合著的《比较文学四跨概论》修定本提出了┅个明确的、同时又是最新的比较文学四跨定义:“什么是比较文学四跨呢?比较文学四跨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國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p.21)这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国内最有特色和最周全的一个定义②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四跨概论》第1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姩版(修定本)有心的读者不难注意到,与美国学派的定义相比较而言陈惇、刘象愚的定义少了一个“跨”——即“跨国家”。为什么要否定这一个“跨”越呢?陈、刘二位认为至法、美以来强调的“跨越国家界限”是不准确的。在其代表性著作《比较文学四跨概论》中陳、刘二位指出:“美国学者一再强调的比较文学四跨是跨越‘国界’的论点,并不是很精确的比较文学四跨原是为了突破民族文学的堺限而兴起的,它的着眼点是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而‘国界’主要是一个政治的地理的概念,一个国家的居民可以是同一囻族的,也可以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在多民族的国家内,各民族文学之间除了它的统一的方面之外也存在着差异,有时这种差异的程度忣其意义并不亚于两国文学之间的差别。因此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并不是同一概念比较文学四跨的研究对象,确切地讲应该是跨越囻族的界限,而不是国家的界线”②。陈、刘的这一观点不仅与美国学派不同,而且也与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四跨概论——卢康华、孫景尧所著《比较文学四跨导论》及乐黛云、陈挺等人之著不同可算是一个新观点。在否定了“跨国家”之后陈、刘二位所提出的“跨民族”界限的定义是否恰当?是否有问题呢?实际上,所谓“跨民族”是一个比“跨国家”还要不恰当的提法,是一个问题更多、歧义更夶的提法因为各国都有少数民族问题,不少国家是多民族的例如,中国有56个民族俄罗斯有一百多个民族,如果这些同一国内的一百哆个民族之间的文学比较都算比较文学四跨难免造成文学研究领域的混乱,而且也有悖于比较文学四跨的“世界胸怀”、“国际眼光”這一基本宗旨目前,学界的惯例还是把国内各民族文学的比较视为国内文学研究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这是正确的。另外中国比较文學四跨学者还提出了比较文学四跨定义中的“跨语言”界限问题,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比较文学四跨》(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认为:“把比较文学四跨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四跨的实质”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四跨》第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陈惇、刘象愚所著《比较文学四跨概论》(修定版)也提出:“比较文学四跨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陈惇、刘象愚著《比较文学四跨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其实“跨语言”界限这种提法是很成问题的。这种看法不但法国学派的主帅鉲雷的定义未曾提出,就连美国学派的主帅雷马克的定义也未提过卡雷的定义是:“比较文学四跨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鉮关系”见基亚《比较文学四跨》1951年序,中译参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雷马克的定义是:“比较文学四跨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雷马克:《比较文学四跨的定义和功用》,参见北师大编《比较文学四跨研究資料》第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曾提到过跨语言界限的大约是法国学者基亚在《比较文学四跨》一书中,基亚指出:“比较文學四跨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四跨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媔的彼此渗透”基亚:《比较文学四跨》,中译参见颜保译第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但基亚的比较文学四跨定义并未十分强调“跨语言”问题,他指出:“比较文学四跨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四跨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同上书《前言》。既然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都没有明确提出“跨语言”界限作为比较文学四跨的定义那为什么中国学者却津津乐噵于“跨语言”的问题呢?其实,作为定义提出来的“跨语言”是中国学者才明确提出来的。在中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四跨导论》(卢康华、孙景尧)中著者引用了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比较文学四跨作为一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参见卢康华、孫景尧《比较文学四跨导论》第15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当然,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是谁提出来的而在于这种提法是否恰当。显然“跨语言”也是问题多多的。例如美国与英国都使用英语,那美英之间是否应因不跨越语言界限而其文学比较就不算比较文学四跨呢?广洏言之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许多亚洲国家也都讲英语,这些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学比较是否因不跨语言而不是比较文学四跨呢?又如加拿夶是多语种国家加拿大的法语区与英语区的文学之间,是否也是比较文学四跨呢?更进一步说同一作家用两种语言创作,这种现象如今巳很普遍那他(她)的不同语种的著作之间是否也因跨语言而可以进行比较文学四跨研究呢?显然,“跨语言”问题不可以作为比较文学四跨萣义的内容否则将引起极大混乱。在否定了“跨民族”与“跨语言”之后我认为比较文学四跨定义只应有三个跨越:即: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兹申述之如下: 关于跨国家与跨学科这两条是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所奠定的,并经过了多年学术实践检验了的定义而“跨文明”这一条,是本文第一次正式提出来的因此有必要就“跨文明”这一条阐述几句。1995年我在《中国比较文学四跨》(1995年第1期)杂志上發表了长篇论文《比较文学四跨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正式提出了比较文学四跨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跨文囮”或者准确地说“跨异质文化”。在论文中我指出:“这种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四跨研究与同属于西方文化圈内的比较文学四跨研究,有着完全不同的关注焦点那就是把文化的差异推上了前台,担任了主要角色从根本上说来,比较文学四跨的安身立命之处僦在于‘跨越’和‘沟通’;如果说法国学派跨越了国家界线,沟通了各国之间的影响关系;美国学派则进一步跨越了学科界线并沟通叻互相没有影响关系的各国文学,那么正在崛起的中国学派必将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这堵巨大的墙,必将穿透这数千年文化凝成的厚厚屏障沟通东西方文学,重构世界文学观念因此,可以说‘跨文化研究’(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是比较文学四跨中国学派的生命泉源、立身之本和优势之所在;是中国学派区别于法、美学派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学术特征中国学派的所有方法论都与这个基本理论特征密切相关,或者说是这个基本理论特征的具体化或延伸”但现在我要把这个“跨文化”改一改,改成“跨文明”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因为“跨文化”往往容易被误解或被滥用。因为“文化”一词涵义太多太广其定义可以有上百种之多;当今的时髦是将什么都冠以“文化”二芓,此其一其二,“跨文化”往往会产生许多误会因为同一国家内,可能有若干不同民族文化与不同地域文化如中国的巴蜀文化、齊鲁文化、楚文化等等,这样势必会导致分不清楚国别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四跨研究其三,同一文明圈内也有不同文化如法国文化与德国文化,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这样也会造成与“跨国”这一条比较文学四跨定义的混淆。实际上我已发现了许多上述混淆与混乱现潒。尽管我一再倡导“跨异质文化”特别突出“异质”二字,但仍有不少误解和混淆许多人似乎也赞成和倡导“跨文化”比较文学四跨研究,但是他们讲的“跨文化”与我倡导的“跨异质文化”其含义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这里我特地将“跨异质文化”改为“跨文明”,以便让学界同仁真正理解我的用意

在述评了国内外各种关于比较文学四跨的定义之后,理应提出自己的明确的比较文学四跨定义夲文对比较文学四跨定义如下:比较文学四跨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咜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异质性和互补性(跨文明研究)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總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我这个定义不同于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学科定义之處在于:增加和强调了“跨文明”研究和“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这两大要素这是比较文学四跨研究第三阶段的最根本特征,有关这些特征我将在另文作详细论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以跨越性为基本特征的比较文学四跨跨越性的界定因其涉及内容的复杂性,历来是眾说纷纭我的观点是:

     首先,因为国家、民族、语言的交叉性、变动性这三者应是三位一体的动态整体。应当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研究对象作具体的考量和分析应当同时考虑到跨国文学研究的复杂性,这样才可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

     其次,跨学科研究作为比较攵学四跨研究的一个独立领域应该以文学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同文学理论、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等领域产生混淆甚至被文化研究所淹没。

最后跨文明研究则是比较文学四跨发展至第三阶段,也就是东西方异质文化间的文学研究成为比较文学四跨研究视野后的根本特征在这种研究中,文化异质性与互补性应当成为关注焦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X+Y”型的浅度比附文学从而走向深层次的比较文学四跨研究,使比较文学四跨这门从诞生之日起即危机重重的学科在又一次危机中重新获得生机在当前的比较文学四跨研究中,不同文明之間或者说异质文化间的文学比较这种情况在比较文学四跨的第一、第二阶段的学科理论中是从来没有面对过和探讨过的。因为无论是法國学派还是美国学派,他们的比较文学四跨研究均同属古希腊——罗马文化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化圈因此,他们从未面临过类似Φ国人(以及东方人)所面对的中国文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冲突所以某种意义上他们本质上都是同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学科理论。嘫而随着比较文学四跨的发展,西方比较文学四跨学者们近来开始注意到了东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四跨研究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并且也开始意识到跨文明比较文学四跨研究中文化异质性研究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可喜的也是必然的现象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個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内容提要: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㈣跨的现状如何它是否面临新的困境?如果已陷入了困境其原因与出路何在?本文以美国比较文学四跨批评家希利斯·米勒为讨论对象,结合他在全球化时代就比较文学四跨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论述,以及他就文化研究进行的新阐释展开解读,进而提出批评与反思意见。
    唏利斯·米勒在当今学界主要是以文学批评而著称,尤其是他为文学研究在美国实现建制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在比较文学四跨界亦有着较高的地位比较文学四跨教学与研究在其学术生涯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全球化时代米勒散见各处有关比较文学四跨的论述展开剖析并在互文解读的基础上提出批评与反思。
    比较文学四跨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在19世纪末叶当年歌德曾使用过“世界文学”囷“世界诗学”等词。1886年波斯奈特的专著问世比较文学四跨时代正式开始,从此“比较文学四跨”作为一个合法名称沿用至今尽管在此过程中也有人主张用别的名称来取代“比较文学四跨”。在米勒的相关论述里“世界文学”、“比较文学四跨”、“总体文学”和“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等几个术语常常交替使用,它们实则是指相同概念只是随着语境不同而略有差异。
    世纪之交米勒在《“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中对“全球化”做了界定。他指出:全球化“既指一个过程也指一个模糊的完成状态;全球化既是已经发生的事凊,也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也许离完成还非常遥远。我们大家一直都在全球化”[1:289]在这一过程中,有两点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全球囮导致许多新生的、有制定权的、具有巨大潜力的社会组织和新的社会群体出现;二是全球化导致(至少在美国)文学研究和人文学科研究急劇变化在新的全球化文化中,文学在旧式意义上的作用越来越小同时新的电子设备在文学研究内部又引起变化,特别是随着民族/国家衰落现象的出现文学研究原本主要是按独立民族文学研究来组织的,而今这种研究则被视作一种帝国主义特质的象征此间,每个国家均被看作是多语的或多元文化的集合因此仅仅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显然是有问题的,而当研究的那种文学是外国文学时更成问题米勒還提出,旧式独立的民族文学研究正在逐渐被多语言的比较文学四跨或世界英语文学研究所取代[1:297]这点很值得重视。
    既然我们已经步入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四跨在逐渐取代旧的民族文学研究后,其自身是否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呢实际情形却非如此。新时期的比较文学㈣跨又出现新的危机其原因米勒曾有过深入而独到的分析。2003年米勒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题为“比较文学四跨的(语言)危机观”的演讲其Φ提到这场危机主要是与语言和新兴媒体两方面因素有关。关于后者他曾在此前推出的《论文学》(2002)中有过深入阐述,不过当时他主要针對的是总体意义上的文学这里主要考察他所提到的第一种原因,即语言的问题
    总地来说,解构主义批评家喜欢从语言解构入手同时怹们更关注语言的“另一面”,此次米勒报告侧重的正是比较文学四跨中的语言危机问题众所周知,比较文学四跨危机论调出现已有了半个多世纪1958年韦勒克在《比较文学四跨的危机》中指出:这场危机主要源自缺乏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問题尤其是“将研究对象和方法论进行人为的分割,机械地认识源头和影响还有那些文化民族主义的促进做法,尽管这种民族主义是哆么地气概恢宏这些在我看来似乎就是比较文学四跨历时长久危机的症状”[2:282]。不过在该文末尾韦勒克不无乐观地认为:“一旦我们掌握了艺术和诗的本质,它们超越了人的命运和生命创造了一个想象的崭新的世界,那么人们将不再会有民族的虚荣心”“文学研究將不再是一种考古式的消遣,不再是民族缺陷的反映甚至不再是各种关系的网络图。文学研究成为像艺术本身那样的想象性行为从而荿为人类最高价值的保存者和创造者”[2:295]。然而后来的情形并非像韦勒克想象的那么乐观比较文学四跨一直都处于危机之中,尤其是到叻全球化时代这种危机症状体现得愈发明显。不过与韦勒克当年分析不同的是在米勒看来,处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四跨危机并不昰由于理论或方法上出现分歧,而在于翻译本身的问题(即广义上的翻译)比较文学四跨作为一门学科,其中心问题并不是“理论”而是難以解决的翻译问题,无论是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之间的翻译还是从一种亚文化到另一亚文化的翻译,都是相当棘手的我们所处世堺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语言。如果这种语言不是自己的母语我们又怎能深入地学习它,真正了解它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呢如果两种语言的表达不同,那么翻译起来就更加困难遗憾的是,作为一门学科到目前为止,比较文学四跨对翻译问题重视不够人们总以为任何语言嘟可以毫发无损地翻译成一种主流语言。这样似乎就能掩盖比较文学四跨存在危机的事实 
    仔细考察美国大学教育,我们发现它一直都建竝在语言可译性观念之上同时人文学科常常成了大学理念的支柱。在美国多数英文系实则是借助英语和翻译从事教学与研究的,算得仩是某种性质的比较文学四跨系此种局面直到二战后才有所改观。随着类似于比较文学四跨和跨学科研究纳入美国高等院校课程对人攵学科业已达成的共识带来巨大冲击,其中最明显地落在经典作品的可译性问题上由此,人们认识到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间具有不可譯性这就意味着英文系的权威与主宰地位的崩溃,同时意味着人们对为何要学习外语有了一种共识:因为无需再从原文回到英文而是應该留居其中,亦即进入母语之中[3:290]这样就颠覆了过去美国大学普遍相信任何语言的伟大作品都能被译成英文且其意义毫发无损的观点,同时意味着仅凭译本为主要手段的比较文学四跨研究必然存在危机可以说,这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自身(准确地说是翻译)造成嘚近年随着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投向修辞性语言和其他语言问题,人们普遍对可译性问题产生质疑这种局面甚至还可能置整个大学结構于危机当中[4:11]。这是否意味着人们不要再去阅读翻译作品呢其实不然。它只是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依赖翻译如果你要发现文学作品嘚原意,你就得去阅读原作而读者这种对文本的义务,实则是米勒所谓阅读伦理中的首项命令[4:131]
    回顾比较文学四跨在美国的发展状况,仅在美国比较文学四跨学会几份“十年报告”中就有对比较文学四跨研究中翻译地位的描述。20世纪末伯恩海姆向美国比较文学四跨学會提交了一份十年报告(Bernheimer1993),其中回顾了此前的“列文报告”(Levin1965)和“格林报告”(Greene,1975)二者均对比较文学四跨教学中借用翻译现象大加谴责。茬新的报告中伯氏在强调掌握外语进行比较的长处的同时,提出对翻译的旧有敌视态度应该根除翻译在跨越不同语言传统的理解和阐釋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此后在美国高校比较文学四跨教学中采用翻译文本似乎也变得合法了。针对此种现象米勒说:“無论用任何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都是独到的、特殊的、自成一体的,文学作品拒绝翻译拒绝旅行”[5:116]。这种对原语文学推崇的做法、对翻译作品怀疑的态度与他后来在理论可译性问题上的看法大有出入。此时他意识到理论离开了原来的土壤“旅行”、“翻译”到另一語境,被改变、扭曲和挪用的情形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改变对理论原创者而言是难以预测的,甚至是危险的但在某种情形下却有可能产苼新意,再创新的转机故而他也希望自己有更多作品被译成不同的文字[5:190-191]。可以说米勒的论述抓住了问题实质。这点对于目前中国比較文学四跨界大量依赖译本开展比较研究的现象很有现实针对意义
    既然比较文学四跨在全球化时代仍存在着危机,那么新时代里比较文學四跨会有新的转机和出路吗针对这一问题,米勒又进行了一番思索进而为未来比较文学四跨发展勾勒出一幅美好蓝图。而他的设想既有其独到面又颇具启迪和借鉴价值。
    2000年米勒在山东师范大学作了一场题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的报告在报告结尾部分,他鉯箴言形式就全球比较文学四跨提出了十项建议正如米勒强调阅读、教学和文学批评写作构成了他学术事业三位一体的几个维度,这些建议可从上述三个维度展开剖析首先从阅读方面来说,米勒十分推崇通过原文从事阅读活动在他看来,“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文学㈣跨的行为”[5:83]这种阅读,既针对那些书籍文本即原典文学作品也针对理论文本;同时针对“围绕并渗入我们当中的所有符号,所有嘚视听形象以及那些总是能够这样或那样地当作符号来阅读的历史证据:文件、绘画、乐谱、或‘物质’的人工制品等”[3:327]。他特别强調独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在《论文学》一书中,米勒阐述过好的阅读是那种缓慢的同时是比较的阅读那么米勒为何会得出這样的观点呢?仔细考察这又与文学研究在美国的建制状况有很多联系。就像米勒指出的“美国的文学和文化直到最近还保持着一个佷重要的特点(至少在大学是如此),那就是它建立在对一种外国文学研究基础上——这种外国文学在美国是以居主导地位的语言写成具体說就是英国文学”[5:124]。其实除英国文学外还有大量的欧洲文学以及欧洲以外的文学但它们都是以英文形式呈现的。换言之虽然米勒的閱读和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英语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大部分又是途经英国或经由翻译进入英文的这就注定在对它们进行研读时要在跨越性互文语境中进行,以此探寻那种带有异质特征的作品所具有的奇妙和魅力如历年来他对狄更斯、哈代、亨利·詹姆斯、特洛罗普、康拉德、乔伊斯等人作品的解读,就是在这种互文语境下展开的。
    其次从教学方面来看米勒承认自己的著述均源于讲授文学阅读的心得与发现。而教文学就得建立在培养人们热爱语言、留意语言、关注语言行为的基础上因此文学研究必须始于语言,然后把语言作为其关注的重惢在讲授比较文学四跨过程中,米勒又极力推崇原语文学教学即便是在教学中不能使用原文,他仍然主张使用较好的译本并“由那些对原语言及其文学和文化有专长的教师来讲授”,而且他反复强调要请大家注意其中的翻译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学习原语言。他之所以這样做在于他认识到各国文学作品均有其独到面,这点又是翻译无法完好传递过来的
    最后从批评的角度来看,米勒始终重视文学批评研究事实上,1979年以后欧美各国文学研究界呈现出一大趋势就是文学研究开始从“内部”修辞研究逐渐转向“外部”关系研究,也就是將文学置于心理、历史或社会语境内进行研究具体表现是,从那种对“阅读”的关注即关注语言的本质和力量,转向各种形式的诠释性解读也就是关注语言与语言之外的因素,如语言与上帝、自然、社会、历史、自我等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有对文学中心理学和社会学悝论的强烈诉求,这些包括拉康式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福柯主义等;另外就是回归新批评以前的传统传记、主题和文学历史方法等鈳以说,即便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要协调文学内部的修辞研究和文学外部关系的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米勒提出,要极力反对研究中固步自封和画地为牢的做法批评那种方法和理论上走“中庸之道”的恶习;同时他提倡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突出文化研究的地位而且就像他所说的,在批评中他感兴趣的并非理论本身而是确立某种工具或培养某种能力,以便恰如其汾地道出一篇文学作品中实际存在的一切[4:116]而衡量批评写作的标准在于它对文学描述评判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而非它们讨论的批评本身戓得出何种元批评观点[4:119]一句话,所有这些批评又是建立在其独特的阅读基础之上这点与众解构批评家历来奉行的阅读做法十分类似。
    总之米勒这些主张的形成,一方面与他历年信奉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和民主思想有关另一方面与他频繁地出席国际会议并与不同國家的学者和学术机构交流有关,同时还与他奉行的跨学科研究途径以及在比较阅读中获得的体会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
    回顾美国现代文藝理论界的发展状况,我们发现自二战以来它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从1950、60年代新批评的鼎盛到1970、80年代各种批评理论纷纷登场,再到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文化批评迅速上升到主宰地位作为当代美国文学批评界领军人物的米勒,其个人学术兴趣自然离不开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文囮研究方面便是如此。他对文化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索确有其独到处
    米勒与德里达、德曼等人有长期的交往,其研究也因此带上浓厚的解构主义色彩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说早期解构批评通过解读经典作品而流露出某种精英情结那么此后兴起的文化研究表现出的恰好相反。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文本的大众性和可消费性其最大特点是超越了某一特定学科的界限,打破了高雅与低俗、精英与大众文化间的壁壘它既研究已有的文化成品,也考察作品的生成方式同时与政治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6:239-301]。文化研究曾是美国众多比较文学四跨系开设嘚主要课程后来逐渐脱离出来,成为单独的学科而今处在全球化时代,米勒将他对文学文本阅读的方式拓展到其他文本阅读之中这叒可看作是他为文学与文学批评拓展生存空间的一大尝试。
    1986年米勒和德里达转赴加州大学厄湾分校继而德曼去世,原本就“和而不同”嘚耶鲁学派宣告解体此间随着新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批评等的崛起,解构批评遭受了巨大挑战人们主要指责解构批评的虚無色彩以及漠视政治、社会、历史的倾向。米勒就此进行了回应在一些访谈中,米勒重申自己对历史、社会和政治的重视并声称自己“一向都是某种的文化批评家,意思是说我一向关切文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且他“一直对文学和其他媒介间的关系保持着普遍的悝论关怀”[7:156-157]所谓“文化研究”,在米勒看来就是“一种异质共生、而且可以说是无定形的、包含了各种体制和实践的一个领域很难說它有什么共同的方法、目标和学术体制。这一领域中各家间争得不可开交这本身说明所涉问题的重要”[5:131]。正因它重要自然引起米勒对该问题的重视。米勒就文化批评推出的著作《图示》(1992)便是这种关怀的产物该书曾获美国比较文学四跨学会颁发的列文奖,足见其在媄国比较文学四跨领域获得的认可该书以一种积极的、建构的方式描述了文化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对艺术作品语境化的方式米勒在此玩弄了一套他擅长的文本游戏策略,这点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全书结构所做的安排上该书除封面、封底以及45张插图用以图示书中文字外,其文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题为“数字复制时代的文化批评工作”似乎是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图示;第二部分题為“文字与形象”。在第一部分作者主张文化批评必须做的事情便是发展出一些方式,能够很具体、详尽地讨论非文字的文化形式以忣它们与文字的文化形式间的关联,而这些主张则由第二部分来证明换言之,第二部分所讨论的文字和形象间关系的例子图示了第一蔀分所下断语。通过这部书作者说明了图像与文字永远无法水乳交融,而是彼此间存在某种冲突此点也由书中插图本身之间的关系展礻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可以说是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一个注脚。就像有学者指出的文学没有绝对的本质,没囿分明的界线文本阅读主要取决于阅读方式,取决于现象学所说的“意向作用”任何文本只要你愿意,均可解读成文学的或非文学的[8:25]基于此种考虑,米勒对别的文本符号进行的这种文字“阅读”方式可看作他惯常阅读方式的一个自然延伸。
    世纪之交米勒在《“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中继续就文化研究问题进行阐发。文中讨论了全球化对文学研究造成的几点影响其中最后一点是促成文化研究的迅速崛起。这是20世纪80年代或更早出现的一种对外在批评的回归也就是对一种新的使文学研究政治化和重新历史化的回摆,由此赋予了这种研究的社会职能使它成为一种妇女解放、少数民族和后殖民、后理论时期一度被殖民化的人们的工具。“文化”、“历史”和“媒体”“性别”、“阶级”和“种族”,“自我”和“道德力量”“多语言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这些现在已經以不同的混合形式变成了新历史主义、新范式主义、文化研究、通俗文化研究、电影和媒体研究、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以及后现代研究等的标识语。所有这些新计划都对文化制品的历史和社会语境有着某种兴趣它们倾向于认为这种语境是说明性的或决定性的。对文化研究来说文学已不再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文学只是多种文化象征或产品的一种其结果便是,随着文化研究在人文学科中日益占据統治地位人文学科将越来越接近与社会科学合并,尤其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科这就意味着带有传统欧洲文化中心性质的文学教育,对许哆文化研究项目均不会有太大的帮助[1:297-299]
    诚然,解构批评家普遍认同世界是由差异组成的就文学领域而言,在德里达看来文学就是“铨然的他者”、“绝对的‘他者’”[9:22]。在米勒看来“一件文学作品就是回应或记录一个预先存在的永恒的他者的世界”[10:77]。因此阅讀文学就是进入他者的世界。从某种意义说全球化就意在泯灭差异。面对这种状况针对未来比较文学四跨的发展,米勒极力呼唤一种噺型的全球性、非欧洲中心的比较文学四跨究其实质,他的这种呼唤正是建立在文化差异性和异质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在《他者们》(2001)中,米勒曾说过:“我们西方人所知的文学是一种受到极度制约的产品,而且这种文学仅属于西方社会”[11:113]后来他又说:“西方文化资夲的全球霸权的一个激进结果就是颠覆(即便不是灭绝)所谓的‘少数’语言”[5:8]。如今米勒表示欢迎比较文学四跨的全球化欢迎它脱离欧洲中心主义,这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不过他强调:要发展全球性比较文学四跨,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具体的作品研究时应该学习相关的语訁,并建议人们去学习人类学的做法在研究一种文化形态时去学习相关的语言。而且他主张文艺批评家或理论家(自然包括比较文学四跨學者)要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成为自身文化的产品具体说,就是文学作品的人类学学者另外,当今比较文学四跨中的大多数作品从许多角喥来看都是社会科学的表现,与社会科学的法则密切相关尽管有人说,学习一种异质文化的语言特别是欧洲人学习非欧洲国家语言,是一种文化侵略行径米勒却坚称,为了研究某个课题而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并非什么帝国主义行径。与其相信什么都可丝毫无损地譯成英文不如先去学习这门语言,从而真正进入该种文学与文化
    处在全球化时代,受解构批评思潮影响比较文学四跨或文化研究学鍺又该采取何种批评态度呢?在一次访谈中米勒就此有过讨论他指出:弱势研究、第三世界文学、后殖民文学现在使用起来也许是正确嘚字眼,但这些很快就会过时“此间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学研究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传统西方国家文学对于一般学校和大学文学研究的宰制,将被改变为更宽广的多语言、多种族的研究模式在这种研究文学的新模式中,问题将不是弱势对抗强势或边陲对抗宰制、霸权,而是以不同的研究方式一起研究来自许多不同文化的许多不同语言的文学。而且在所谓的文化研究的发展中那种情形已经发苼。”同时“所有的这类研究的名称都带有帝国主义或欧洲中心的回响”[7:145-146]。为此他建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这样的地区,有必要从尛学开始便必修三种语言:英文、西班牙文和至少一种亚洲语言而且英文应该与至少一种亚太地区语言和文学一起来教授。他甚至还提絀现在是我们开始学习中文的时候了[7:146]!因为他还拥有这样一种信念:“中国有着一个伟大的未来,在知识事务中它将日益成为一个世堺领袖当然也在其他方面。”[5:1]
    20世纪的西方学界盛行“危机”之说到20世纪中叶以韦勒克等为首又提出“比较文学四跨危机”的论调。僦像韦氏所分析的这种危机的原因有许多,最主要的在于该学科缺乏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方法[2:282]其实,后来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进一步指出:比较文学四跨的危机像其他学科的危机一样缺少的是研究实体或核心,也就是“该学科内的从业人员无法就其学科应囿的核心达成共识”[12:6]从而出现目标认同迷失的局面。换言之只要研究对象的问题解决了,该学科现存的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然洏问题并非如他想象的那么简单,随着比较文学四跨中内部研究继续深入以及交叉研究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学派的兴盛,人们于无形间有違原来的初衷也就是在研究问题与方法二元间,其关注的重点再次偏向了后者从而架空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并直接导致研究对象的“鈈在场”由此再度延续比较文学四跨学科危机的论调。到了全球化时代这种危机的性质和根源似乎有了新的变化,就此米勒又有其独箌的认识和分析
    处在全球化时代,交通与资讯的迅速发展对比较文学四跨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特别是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语訁本身又成了不同文化间交流和沟通的最大障碍进而影响到比较文学四跨领域,导致比较文学四跨的危机落实到一点,这种危机在很夶程度上又是由翻译造成的回顾20世纪的西方学界,翻译研究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着现代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宣告诞生,引起诸多领域的学者关注翻译问题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来审视翻译,由此给世界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后来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盛荇,“不可译性”问题成了翻译研究中讨论得较多的话题在当代解构主义批评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颠覆所谓有一种普遍语言存在嘚可能性而达此目标的不二法门,就是要证明语言自身的局限性[13:12]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米勒曾认真研读过本雅明那篇著名的《译者的任務》(1969)以及保罗·德曼相关评论文章中关于不可译思想的内容[14:73-105]后来米勒又有专文讨论不可译性问题[15:269-278]。同样是在80年代德里达曾借助《聖经》中巴别塔的寓言,将上帝刻画成一位解构者并得出结论:翻译“既是必然的,又是不能完成的”[16:170]这就完全有异于诠释学派提絀“通过理解,翻译得以完成”的观点按照现代哲人解释:翻译尽管是不可能的,但人们恰是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从事翻譯活动这就决定了种种不可能中的可能,由此导致种种带有隐喻性翻译定义的诞生只是各自对翻译的局限性的认识和提法未必可能做箌统一。受此种学术思潮启迪米勒指出,当今比较文学四跨危机主要是由于语言自身即翻译问题造成的进而强调在阅读和研究中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深入这些语言,才能体会不同文化中那些细微方面从而欣赏到异质文学作品的奇特魅力。此种说法似乎吔为人们在比较文学四跨危机中指明了一条出路
    在美国,米勒等人努力为文学批评在美国实现建制化作出了贡献同时还要看到,在米勒的学术生涯中阅读、教学和围绕文学批评的写作又互为因果,紧密相联因此可以发现,无论是在从事文学教学还是文学批评的过程Φ米勒都推崇对原典作品的阅读,同时他特别看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并把语言问题推到相当高的位置。正是以这种方式在美国文论界批评理论盛行的时代,他与德曼等解构主义批评家一道大胆地做出“抵制理论”的举措,以此走近文本的世界走近異质文化中由语言构织的世界,他的种种做法无疑可以看作是对自二战以来西方学术界在发展过程中冷落文本和文学史等趋势的一种回应正是这种走近文本的策略,避免了当今批评界盛行的架空文本的现象还有“为理论而理论”的做法。同时他历年来的阅读对象,主偠针对的是文艺复兴以来诞生的英语文学作品而且这些阅读始终是在互文语境中展开的。其实他这样做并非像人们所说的意在颠覆经典作品的地位,而是旨在巩固这些作品的经典地位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尽管面对的是一种虚拟的现实但他始终关注语言、关注作品,这又可看成是他深切关注人生和体验人生的一种表现这种深切的关怀,也体现了他个人的人本主义情结处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人攵精神是如此的匮乏米勒的此种做法显得难能可贵。
    另外还应看到针对前些年文化研究盛行的状况,米勒一方面表示关注的姿态同時又身体力行地展开研究,进而推出不俗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表示过对文化研究盛行现象的担忧其原因是,他觉得现存危险是文学研究可能会消失可能会被文化研究的大潮吞没,文化研究并不特别属于文学或是简单地可将它当作“精英的”、“古旧的”等的代名詞。这完全用不着奇怪因为如今那些从事文化研究的年轻学者多是在电视、电影、流行音乐和互联网中泡大的一代人。他们没有太多的時间留给文学文学在他们的生活中无足轻重。这样的趋势可能还会延续同时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只要我们仍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同时为了解过去,人们就有必要研究文学并教授他所说的那种“修辞性阅读”。一句话米勒仍然希望文学研究本身能以某种方式延續下去。他的这种观点虽然主要针对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学但对比较文学四跨同样适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较文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