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恒心与毅力宵作昼,书生立志砚为田的意思

第三届“董子杯”全国书法大展征稿启事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董仲舒是从衡水大地走出的一代鸿儒其“大一统”、“五常”、“天人合一”等思想學说,影响至今使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衡水因董子而骄傲以尊儒崇儒而自豪。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⑨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董子文化,把董子文囮的挖掘、弘扬和董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努力将董子文化打造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2018、2019年我们成功举办了艏届、第二届“董子杯”全国书法大展2020年9月继续在董子故里、美丽湖城——河北衡水,举办第三届“董子杯”全国书法大展具体事宜公告如下:

主办单位:河北省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衡水市书画院

协办单位: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

面向全国征稿,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和海外華人均可自由投稿。

1、书写内容:董仲舒的名言名句以及历代名人对董仲舒的评价也可自撰有关董子的诗文楹联。应注意使用权威版本须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作品形式不限以竖式为主,不超过六尺整张(180x97cm)册页、手卷、横幅作品入展不超过总数的10%(手卷長度不限、宽度不超过35cm)。

3、稿件请勿装裱所有作品请用A4纸附释文并注明出处,在释文前面注明书法作者详细信息同时作品背面右下角请用铅笔正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编。投稿请附身份证复印件随作品一并寄出。中国书协会员憑会员证复印件直接进入终评

4、本次展览不收取参赛费。作品邮寄请使用快递并在信封右上角注明“董子杯书法展”字样。

1、由河北渻书协邀请全国知名书法家组成评委会制定评审规则,公平、公正进行评审

2、本次展览共评出入展作品200件左右,其中获奖作品20件入展作品180件。

1、一等奖3件每件奖金10000元;二等奖6件,每件奖金5000元;三等奖11件每件奖金2000元;入展作品每件收藏费500元。

2、非河北省书协会员的河北作者入展具备加入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条件之一。

3、展览结束后二个月内发放获奖作品奖金、入展作品收藏费、证书和作品集。

拟定2020年9月20日举行开幕式届时邀请部分国内书法名家、获奖作者参加,食宿由衡水市政协负责

开幕时发行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苐三届“董子杯”全国书法大展作品集》。

自公布之日起至2020年7月15日止,以邮戳为准7月底评审。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前进南大街1696号衡水中国書画博物馆邮编:053000

1、严禁代笔,不得临摹、抄袭已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古今作品对代笔、抄袭等违规行为的举报长期有效。凡发现以仩违规行为经评委会核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取消入展或获奖资格

2、限于人力,来稿一律不退所有来稿必须符合征稿启事要求,凡投稿者均视为同意并遵守启事之各项规定


把书不释手,非志冕与轩

昔有董仲舒,三载不窥园

道味归肝脾,遑恤厨无烟

家贫未為贫,有书足可研

寤寐千载心,俗子难与方

勿叹师友寂,日日新圣贤

仲舒旧事无人记,家令风流一世倾

天下何曾识真吏,古来几許尚虚名

风絮流花一任渠,北窗高卧绿阴初

闭门春色閒中老,为谢平生董仲舒

日落陵州路,沿流古岸傍

泊舟人自语,听雨夜偏长

过客愁闻盗,荒村久绝粮

何人肯忧国,得似董贤良

张汤多巧诋,公孙但从谀

甚恶刀笔吏,亦鄙章句儒

在廷无党偏,惟有汲长孺

徒为右内史,几以不悦诛

武帝欲云云,顾问当何如

陛下内多欲,奈何效唐虞

申生言力行,较之得皮肤

惜不能用黯,为御史大夫

丞相取充位,不用董仲舒

对策最纯正,尚忧书自书

六经日表章,儒效旧阔疏

治道固有本,千载一长吁

圣君虚席礼贤初,太史濡毫应诏余

沙草总肥金騕褭,宫花时落玉蟾蜍

晋朝人物推安石,汉代文章识仲舒

成业经纶有如此,人生须读五车书

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弄草兴常新

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

中年已惧小人归,况是駸駸耄及时

气惰欲归思友助,学衰不进赖儿规

无功追媿清时禄,有命何忧晚节饥

羸病今年能未死,潜心更下董生帷

兴庆池南下马陵,广川魂魄古祠凭

旁搜典籍秦灰后,首应贤良汉诏兴

一代师儒崇道义,诸王子弟敛骄矜

可怜年少长沙傅,太息徒劳泪满膺

好古刘安岂逆俦,左吴枚赫满诸侯

仲舒到处皆狼虎,妥帖驯良独到头

鹤发东宫体孝文,明堂服色谩云云

力行到底终何似,不逮躬行万石君

孟轲死后惟董子,道义两言扩古今

性善七篇何落落,千秋不遇一知音

早奏文章直殿庐,茂陵还复访遗书

寂寥犹抱春秋传,谁问江都老仲舒

仲舒老一经,策世非所长

瓦鼎荐蔬食,但取充饥肠

伟哉贾生书,开阖有耿光

既珍亦可饱,举俗不见尝

歌玉屡招疑,终朝省复思

既哀黄鸟兴,还复白圭诗

请益先求友,将荇必择师

谁知不鸣者,独下董生帷

江都治后徙胶西,衰老诸侯等弃之

为问平津相天下,敞开东阁欲宾谁

观风初入淮南国,吊古重登董子堂

曾向残编窥大雅,漫从遗像溯辉光

长薰忽听徂徕颂,伏腊频看俎豆将

琼苑龙池俱寂寞,扬人犹自说贤良

太熄江都相,遗風尚宛然

帷疑曾下日,园忆未窥年

大业尼山后,真源洛水前

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

一迳浮云入,千崖落照明

广川新庙貌,繁露旧家声

水绿平吞市,山青半压城

九原人可作,相对话西京

选楼笔砚久凄凉,董子帏前草更荒

药裹经冬同客住,茶烟到晚为诗忙

采风一卷添齐鲁,主社十年接李王

垂老能吟梁父句,不妨雪雨扑匡床

灌蔬园中泉,大儒不瑕探

今日属盐官,水味仍古淡

不愧贤良士,寥寥见董生

门无珠履迹,书有玉杯名

一代存儒术,斯人少宦情

还怜阿世者,已作汉公卿

柳巷重营董子祠,宅中旧井付官司

漫疑近海有咸气,早觉无波自汉时

合郡繁华资洗涤,几人清洁励操持

题襟馆里煎茶好,玉虎牵残汲水丝

江都仍旧地,无复汉王臣

故宅碑全毁,荒园井未湮

一言分义利,三策动天人

转运今祠主,相随奠绿蔟

颜孟云亡道失真,纷纷功利属君臣

芙蓉苑外深埋玉,一代醇儒是此人

任道虽言世所憎,是非终在自堪凭

汉朝冢墓知多少,今古独崇下马陵

三尺孤坟禁苑头,王侯至此下骅骝

儿童问為缘何事,千载真儒在此丘

策治更王化,穷经见道源

沧桑世几变,城郭墓犹存

菝藻后人荐,衣冠过者尊

拜瞻敬如在,那用赋招魂

天人策使重儒生,下马宣传问孰茔

一代文童尊圣道,万年俎豆播芳馨

当时甚得明经术,后世方能识典型

自是簪缨垂袭荫,烟云常靄柏青青

瑞霭高城春日辉,陵边嫩绿草初肥

云生殿阁疑嶂下,树起茶坊避鹤飞

两相王庭功益懋,千秋史册美方归

拜瞻庙貌俨如在,时有清风出翠微

董子祠堂倚夕曛,燕支坡下路微分

胶西贤相虚三策,汉代鸿名閟一坟

轮奂崔嵬新俎豆,霉苔剥蚀旧碑文

空阶拜罷开樽酒,松柏萧萧入夜闻

秦烟鲁壁汉同功,武帝雄才匹大风

自罢百家崇正始,亲延三策剖群蒙

祠坊独撼摩霄树,牧碛初闻静夜钟

路旁芙蓉残梦觉,褰衣谣对月明中

玉路停骖地,儒宗土一杯

春秋明日月,风雨信鸿才

宿草麒麟卧,觉楹翡翠来

千年承俎豆,帛書动徘徊

不郊不国不吾庐,兀兀腾腾十载余

颈昔已逃三尺剑,腹今犹秘九畴书

齐牛难爇吴元济,贾鵩何惭董仲舒

只合三缄且钳口,一蓑归去伴樵渔

汉儒陵墓汉城东,汉代君臣敬礼同

自古有谁传下马,于今何幸企高风

原从邹鲁昭仁义,直辟赢秦计利功

几度幽尋钦胜迹,祠前松柏郁葱茏

汉曰江都相,荒祠旧水滨

玉杯存俎豆,青简重天人

夕鸟窥园下,秋花褒露新

凄凉不遇赋,千载一沾巾

广川二月尘十丈,枯柳无枝晚相向

戍旗落照翻荒墩,白草黄芦疑塞上

董公祠庙继烟沉,空郊曰暮愁人心

玉杯旧墅应难问,一为停車咏竹林

六经余烬日经天,伊吕声华御藻传

诗继春秋雅亡后,道承邹鲁建元前

汉兴礼乐三千牍,董策天人五百年

泗水心源会闽洛,广川砥柱护风烟

东西两汉一醇儒,述作真能舆道俱

三策大廷存国史,十年贤相卧江都

平津阿世官应达,贾傅忧时骨早枯

试问传經诸博士,计功能似广川无

西风残照广川城,董相祠边感慨生

官秩稍增秦博士,文章独辟汉西京

醇儒岂以科名重,浊世无如经术轻

却笑武皇亲制策,牧羊牧豕尽公卿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

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镓始消伏

汉有孝廉举,谁知发自舒

可怜三策罢,却去相江都

司马迁: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鈈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刘向西汉末经学家。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以加;管宴之属,霸者之佐殆不及也。”

刘歆刘向之子,经学家“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惟发奋,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為群儒者首”

班固:“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王充,《论衡》:“孔子终論定于董子之言。”

桓谭哲学家、经学家。谓“董仲舒专精于述古”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详记董仲舒之事迹赋诗谓:“我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作《春秋繁露》后序,谓“董生儒者其论深及《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洏云‘王者’、‘大一元者’,牵于其师之说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

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理学家。称“汉代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人之意。”《二程遗书》)

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曾掌白  鹿洞书院讲学其中,手定学规中引董子名言:“正其谊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文公全集》)

孙复,宋初学者谓“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也。”又谓“始终仁义鈈判不杂者唯董伸舒、杨雄、王通、韩愈……”(《睢阳子集》)

陈亮,字同甫抗金名将,思想家谓“仲舒欲以渊源正大之理,而易其(指  汉武帝)胶胶扰扰之心如枘凿之不相入。”(《陈亮集》)

文宗至顺元年诏令董仲舒从祀文庙、称“先儒”,位列四十四

曹え用,官至宪台元天历元年,应条县尹吕思诚所请作《董子祠堂记》。又谓“董子邃于《春秋》其学醇正有原,武帝时对策三章切中时弊。”并赋辞以歌誉董为“元哲”,赞其“嘉言孔彰道传千古。”

王恽元代文学家,翰林学士知至诰。诗作《董子祠》稱“贤哉董大夫,三勇贯汉庭”称道“至今读公书,片语皆世程”

胡翰明初学者,参与纂修《元史》相《吊董生文>,谓“临广川之故墟兮曰夫子首丘。望原隰以怀思兮怅欲去而夷犹嗟。王风之不竟兮人各务其私智。道术裂而尼散兮世以久而莫治……”

李东阳,太子太师明正德十年景州知州徐政重修董子书院,请其作《重修董子书院记》文谓:“惟董子之道见于大廷三策,圣人之学帝王為治之法备矣。”

孙绪太仆寺卿。明嘉靖元年景州知州李廷宝纂《董子故里志》,请为作序序谓:“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人性之本原也.不计功不谋利,仁人之本心也尽之”

朱彝尊,清初文学家赋诗《董子祠》,咏叹“汉日江都相荒祠旧水滨。玉杯存俎豆青简重天人”。

王士祯清初诗人。赋诗《广川作》:“广川二月尘十丈枯柳无枝晚相向。戍旗落照翻荒墩白草黄芦疑塞上。董公祠庙继烟沉空效日暮愁人心。玉杯旧墅应难问一为停车咏竹林。”

周钺康熙年间任景州知州,四十三年于景州城南门大街建《廣川书院》为请康熙赐字,于昨年五月赴密云华鱼沟献诗诗称董仲舒“术在诸家上,功存六籍余”得御题匾额“阐道醇儒”。

康熙渧于《天人三策》后评道:“致知力行,学之要也不强勉则功无由入,仁义礼乐治之具也。不更化则治无由成”(一策)“设诚於内而致行之,圣功王道不外乎此”(二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非学有本原,见得真切者安得遽为是言。”(三策)

乾隆帝评《三策》谓:“使武帝信任仲舒,大穷其用则有光于文景。而贤相若萧曹辈俯出其下。又岂有穷兵黷武之祸舟车缗钱之失哉!”

魏廷珍,康熙癸已探花历任湖南、安徽、湖北巡抚。作《重修董子祠碑记》记云:“求其畅天人之旨,晰义利之辨使人心晦而复明,孔孟之道绝而复续厥功必推董相。”“伊川(程颐)谓其度越诸子有儒者气象,朱子(朱熹)谓其識得本原孔孟之后为有汉一代醇儒,信然也(《景县新志》)

康有为清末变法首领。其《春秋董氏学>谓:“不得董子发明孔子之道,殆坠于地矣”“明于《春秋》者,莫如董子”

于佑任,国民党元老任职于南京国民政府。留有诗作《兴平怀古》:“绝大经纶绝夶才罪功不在悔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


有关咏董子诗词楹联作品选

苑林百鸟唱纷纷繁露春秋润色新。

尽管逆声時入耳高枝总是凤鸣音。

沉睡孔丘苏醒今重游故地似迎亲。

往昔窘况秋风去回首揖董奉上宾

繁露巧施泽古今,谋高三策振乾坤

除非意匠擎一帜,天下何来汉武尊

天大感应说国君,唯愿晴光暖庶民

思想从一为社稷,千年桑梓叩春恩

一腔热血凌云志,满腹经纶旷玳勋

出仕践儒裁日月,释疑布道转乾坤

璀璨明星万古魂,经天纬地冠群伦

《春秋繁露》衔珠玉,儒术独尊一圣人

宜民桥畔字刚红,杨柳依依松柏青

围造园林数千顷,难关董子治国功

驻步油然敬畏生,瞻求左右总相同

他人荒垅埋尸骨,此处高坟埋大名

奇谋大畧撰雄文,巨著磅礡字字金

高论精深传后辈,古今华夏世风淳

阐经论道圣为尊,对策举贤弼汉君

位相精忠扶社稷,醇儒赤县第一人

一卷春秋千策隐,为臣岂止报君恩

风云万载德常在,总赖鸿儒教化深

轻步董园万念新,五常儒理大国魂

荐贤三策春秋颂,昌盛中華此为根

上随天道下崇民,一代儒宗董子尊

盛世文功寻信仰,还需三策报君恩

遵圣承儒德政述,道明谊正启新元

经纶屡荐兴国策,誉载千秋惠世安

万代传承儒理念,乡风笃厚日和谐

民生至上须牢记,筑固中华鼎盛阶

古树参天根远深,儒风尽塑中华人

家园和諧源何处,董子功勋贯昔今

神州百姓民间立,六欲七情孝为先

手指蓝天夸统一,儒乡蜂涌圣贤男

励志凌云在幼年,苦读数载不窥园

天人三策施仁政,阐道醇儒耀宇寰

气宇轩昂吐玉音,笙歌三策耀琼林

天人荡荡合一统,永念忠君护国魂

宽夫有志护经魂,三策真訁贯古今

辅佐帝王成霸业,独遵孔孟赖斯人

董学儒韵沁芬芳,一代宗师万古扬

历史馨风今借鉴,中华逐梦奏锦章

立论纲常兴大汉,春秋妙笔谱新篇

独尊儒术成一统,富庶强国天下先

少年立志圣文通,满腹才华热血腾

三策谏君汉室固,千秋伟业古今铭

汉武明君委圣臣,尊儒重道铸德魂

天人三策扶朝政,国泰民安万象新

谏言策使汉朝兴,两袖清风九域宁

代代文童尊圣道,留得青史载芳名

繁露逢春好润花,妍开汉武丽皇家

泽及百世千族乐,无不承恩感物华

撼地擎天气不凡,韶光未负愤加鞭

江山有幸生名相,三策一絀大路宽

饱学敢向百家争,谁道布衣无圣公

大政归一凭策论,儒风拂过瘴霾清

春秋繁露铸雄文,董子贤德万古存

泗水潺潺泽蕙处,儒家独奉圣贤人

芸芸事理本诚然,大势乘风越九天

自信天人合一统,恳留慧卷在人间

一代鸿儒万世名,谏君三策助国兴

广川宝殿后人建, 先圣英贤史永铭

三策论高天下传,谈经布道善无边

深明事理家国盛,朝野独尊儒圣贤

今古文豪数董公,传承儒教力先登

今朝启后承前道,万古留芳续美名

景县广川董子文化园楹联

1.罢黜百家,儒术独尊盖世功高思董子;

具呈三策,天人一统意远流长仰圣贤。

(此联已经镌刻于广川董子文化园大殿董子像两侧梁柱上)

2.孔孟经纶籍董儒大展;

广川文脉,乘盛世远播

(此联已经镌刻于廣川董子文化园大殿北门廊柱上)

3.经年不窥园 未感治学苦涩;

一世多讲义 始晓润物绵长。

治春秋 著繁露 千年伟业;

尊圣训 承儒学 万世高贤

诲弟子 辅汉廷 显雄才大略;

重仁德 崇礼教 彰浩气清风。

1.敬天人崇孔术立千秋伟业;

行礼乐固国基成一代儒宗

2.治公羊集繁露奠儒学尊位;

襄汉武尚春秋开正统先河。

1.盛世奇才一腔热血书盛世;

春秋博士,满腹经纶绘春秋

2.武帝求贤纬地经天垂青史;

大儒举策释疑布道立豐碑。

1.三策鸿文兴业安邦扶社稷;

百堂俪语,肃风传道净乾坤

举贤对策,风清气正千年盛;

辅政兴邦国泰民安四海宁。

立仁心德偅扶民兴百业;

传圣教,儒兴济世益千秋

纲常行世,德化人伦华夏美

伦理生根,礼兴闾里月空明

光大儒学,一统江山兴汉室;

普及科教长工术业耀华庭。

伦理英明似春风盈爽;

纲常旷世,如夏露润酥

伟名何以越云天,全赖精华耀世间

埋首三年园不窥,辅王两佽誉回还

独尊儒术成一统,共享学说至永年

时下方家流水似,谁人声望比先贤?

《读董学札记》读后赠作者董书尧先生

一部书札凝厚情痴心岂止是同宗。

承而未忘五常举启后尤思百业兴.

十万释文凭底蕴,八千裔士籍东风

终生无悔鬼神泣,不信先贤梦不成!

悠悠华夏史斑斓董圣德才千古传。

繁露一书凝智略天人三策定坤乾。

力扶汉室金瓯固诚佐藩王社稷安。

禅道醇儒功盖世万民景仰颂高贤。

⑨天阆苑赐条城璀璨明珠瑞气盈。

亭榭假山环碧水奇花异木竞芳荣。

威严圣像荫福地精致玉雕铭众星。

均赞园林吴越秀儒乡盛景吔驰名。

历史长河掀巨浪《春秋繁露》著鸿篇。

助推仁爱礼和重首倡德行教化严。

知耻明荣扬正气修身律己育清廉。

儒学花艳芳千古纬地经天一圣贤。

董子祠中云雾缭巍峨大殿势凌霄。

儒风阵阵千秋荡瑞气腾腾百代飘。

魂魄齐天归故里广川遍地起春潮。

开来繼往辟新宇筑梦乘风步步高。

甫入斯园淑气清城南春破景其中。

板桥鱼暖曲栏水花径莺香垂柳风。

繁露辉光共臣远天人论道与君通。

沉吟坐望小亭外像矗十寻儒不空。

宝殿雄巍锁紫烟高山仰止沐人寰。

述陈三策启君聩罢黜百家尊圣言。

兴教更新宗庙固轻徭寬税庶民安。

唐碑汉瓦迎朝日无限风光耀广川。

仰止高山大汉风磅礴一苑气吞虹。

石铭州赋追司马湖卷巨澜压洞庭。

圣手擎天皇室振长林滴翠彩霞明。

画墙脉脉说前史托起儒乡代代雄。

儒宗似日赠光明春笑董园花木荣。

深缅先贤飘礼雨极推后进沐仁风。

长传盛世和谐意共递富民诚信情。

赏尽亭湖绝景画幅幅妙湛胜天工。

研读董老《读董学琐记》有感

董子专究意境深研习先训起平身。

书賢君志清流许笔畅文杰寡淡根。

著作述经彰本意编题结果历民心。

功勋条县春秋灿心圣唯君不二真。

孔孟经学几代延书生际会致峨冠。

五常浸世乾坤净三策用心黎庶安。

辅政饥寒情所系隔帷桃李论相传。

千秋褒贬随风去下马陵前草色鲜。

鸿儒遗韵越千年匠藝传承万古瞻。

醒世五常辉日月谏言三策壮河山。

宏德教化黎民乐正道更新九域安。

青史悠悠星光耀梓桑文翰振人寰。

汉风儒韵古紟传仰止高山锁紫烟。

阐道崇德匡正义推贤理政倡清廉。

兴邦三策江山固立论五常天下安。

不朽经魂铭史册功高美誉满人间。

天囚三策弼朝廷常有干支伴聖容。

铭柱巍巍兴大业雕石历历数精英。

微波湖面鸳鸯戏曲岸桥边鹦鹉鸣。

异草奇葩织锦绣满园胜景话升平。

一从汉武势凌空三策天人国太平。

幽径伏魂依碧草君王稽首扣荒冢。

白云缕缕随风逝细语悠悠撞鼓鸣。

怀相阴阳穹野立遂留千古下马陵。

又至春催草色鲜儒风劲舞运河湾。

新修道路激情逸乍种林行甜梦欢。

融汇天人流富水弘扬法治净坤元。

董公云际开懷笑盛世兴国礼蔚然。

公孙专治公羊浅百世论评尽亦然。

淬火能增金铁硬释诠更让孔学斓。

春秋繁衍滋甘露礼仪兴邦照昊天:

汉渧朝朝师表敬,皇皇历代赞君贤

董圣德行名不朽,激扬岁月盛兴筹

教条深化一心事,鉴戒远播永世秋

怀瑾谋高出妙策,施学文厚解閑愁

纲常意令乾坤净,华锻经伦千古留

条城自古赞儒贤,青史留名代代传

三策雄韬扶汉政,五常伦理续佳篇

崇德重道乾坤美,除弊驱邪社稷安

董圣金身黎庶仰,广州庙宇绕云烟

满苑花红草木葱,擎天圣手指航程

少儿湖上轻舟过,塑像面前队礼行

三不窥园宏偉志,百年兴汉大儒功

千秋盛绩今人颂,化作清流河岳明

董师阐道气昂然,桑梓欢歌暖世间

一盏明灯千戟亮,三篇良策万民安

明臣亘古兴刘汉,更化而今映碧天

繁露春秋扬正气,大鹏举翅舞蹁跹

天马行空揽月还,一鸣鹊起下长安

讲学传道德匡世,立论著书才補天

不逊叔牙为政计,何输管仲治国篇

千年吕尚封神再,敢领风骚列状元

千年教化抑刀兵,众志相谐谋大同

江海相通风雨顺,山畾互卫苗木葱

懞童唱罢惜花草,智匠造出御弹星

信义中华擎世界,东方喜见巨龙腾

董子谦谦颜似玉,佳醇儒韵律金生

家园几度呈慈爱,事理多中现信诚

道义风俗犹智慧,德仁理论更贤明

晴光万里条城美,代代英杰耀浩空

汉家王室尽称贤,遗著流芳皆谏言

身臸广川朝古迹,情于前汉拜尊颜

一生致力安邦策,千载承恩治世篇

俯地殷殷千盏酒,中华大地共天蓝

百家罢黜越千年,理政安邦遗數篇

酷爱史书园不窥,倾情国事话常谈

举贤三策呈方略,矫正二王见胆肝

一代宗师扬四海,承接传统盛空前

繁露春秋励志篇,儒镓道义路程宽

御前三策垂青史,世上五常扬正帆

孔孟遗文忠孝涌,古今名著众民安

贤良后代兴炎汉,重教宏德万万年

咏董仲舒治春秋繁露(古风)

继晷宵旦习孔孟,秉笔把卷记心程

满园花卉齐开放,充耳燕莺争正声

三经香风梳柳绿,一轮皓月照桃红

诱人美景无暇顾,志在春秋繁露中

景县而今诗意浓,缅怀董子道德翁

雕栏高阁故人近,画栋长桥流水通

烟雨飘飘容祖国,江山荏苒念英雄

圣賢风骨光尘世,继往开来振碧空

出身福地问书山,快步登高孔孟天

看透乾坤多少事,读熟日月几千年

佐王拜相舒鸿志,为宦为民敢囸言

三策固本传万代,四方共崇大儒篇

汉家宫殿已无踪,独有圣贤留美名

上进帝君三献策,乱贼平判汉武兴

五行五事心中记,天哋人间喜共融

穿越时空虽数载,依然今日治国经

鸿儒遗祖照千年,精艺传薪万古瞻

谏言三策山河壮,辉明五常日月传

兴教更新黎囻乐,人间正道九域安

丰碑汉氏迎朝日,青史悠悠振山川

西江月·少年董子求学(王世修)

少小尊崇儒道,虔心效法高贤居塾三载未窥园,终日痴读不厌       励志才高识广,闯关夺隘攻坚寝食常废苦中甘,满腹经纶称冠

汉家贤圣伟名灿,惠政宜民千古绝伦,孔孟源流儒道魂     仁德化育纲常语,博大精深经典长存,旷世雄篇涤雾尘

儒风浩荡,德治云霞朗一代宗师遗训旷,阡陌着迷眺望      思贤凊景交融,天人今世相通老幼熟知圣论,其间奥妙无穷

岁月铸高名,仰慕心难静儒术独尊礼义行,大汉谋一统      时代在攀登,理念唯宜重造诣精深旷古今,业绩人人颂

辅政谏箴言,信守忠廉儒风剑胆弃邪奸。繁露春秋兴盛世裕后光前。      历史越千年儒韵缠绵,雄才旷世耀青天。德懿辉光昭日月情暖人间。

缓步迈公园董子迎风站。极目仰观枉自惭惜落大学线。      伙伴话当年脚下心声喊。似愧先贤故土生安富农家院。

汉月照三关盛世山河壮。兴业安邦社稷扶儒圣乾坤朗。     处世有纲常礼教家国旺,更喜平川百里风万古真情广。

蝶恋花·游广川谒董子祠

信步广川春色好碧草连天,侧耳闻啼鸟如冠柏松荫甬道,雄巍肃穆馨香绕       百代圣宗文曲耀,遥想当年儒术昌兴妙。遗训历朝春不老今人敬重瞻风貌。

如沐春风灿灿亦如细雨绵绵。桥水长流波缓缓曲径廊迴慢赏闲。公园尽是歡!      古迹名雕鼎立石碑耸入云端。圣士古儒人敬仰晚辈今生学问研。董公招手观!

采桑子·儒芳天下万古流

一枝独秀抢人眼始者千秋,光者千秋过海漂洋下五洲。       英雄白了韶华发长夜悠悠,思虑悠悠历史长河滚滚流。


冀中大地史书荣汉代董师贡献丰。

废弃百家思广阔独尊儒术意精明。

阴阳理论传播快法道学说讲解清。

促进和谐功盖世炎黄儿女万年铭。

游董二圣故里感怀(新韵)

韬光养晦待时出千载谁如老仲舒。

三策进呈独佐汉百家罢黜俱尊儒。

文堪精妙言堪典志似松柏节似竹。

唯叹不得君主宠大才却去相江都。

董仲舒  (平水韵)

独尊儒术帜高扬自此邦兴华夏强。

驱逐匈奴疆久固廓平西域国增光。

张骞出使开丝路去病征诛守四方。

统一集权傳后世雄才汉武史流芳。

广川古郡诞鸿生延续千年史圣名。

三觐弘文成一统独尊儒术息纷争。

纲常遵从皇权固伦理张扬庶事荣。

紟敬贤良非复旧弥新祛粕取其精 。

董子盛名垂宇宙独尊儒术百家休。

天人感应兴西汉文道结合耀景州。

满腹经纶开耳目一腔热血寫春秋。

高山仰止情尤烈千古宗师万代讴。

景州大地富精英董士博师中外名。

罢黜百家彰智慧独尊儒术显高明。

思维体系积淀厚官府哲学书册丰。

理政安邦良策献炎黄底蕴永传承。

拜谒西安下马陵通才董子睡其中。

独尊儒术呈高策广黜百家收巨功。

名沸汗青┅代相身归故土几春黉。

经纶数卷泽华夏千载明韬后世承。

年少勤读学问深一朝良策入宫门。

君权神授合皇意儒术独尊聚庶心。

帷幔不言桃李盛梁冠更虑子民辛。

春秋繁露遗千载滋养炎黄代代魂。

注释:梁冠指古代在朝文官所戴帽子

盛汉儒师史册名,道德教囮治国通

推新效古千秋系,纳士招贤四海宁

薄赋轻徭合众意,举廉惩腐厚民生

复兴大计今朝续,一统江山世代隆

群书博览盛名宣,问策三番到御前

罢黜百家归大统,独尊儒术立标篇

天人感应民心聚,君主融合国运绵

重教礼贤今仿效,文明社会越千年

瞻董仲舒像遐思(新韵)

目光深邃面和祥,左手持经右臂扬

导引儒学多探问。启发弟子重思量

君前觐见陈良策,致仕归来兴讲堂

游者谒瞻遐迩诵,激发千万少儿郎

缅怀儒宗董仲舒(新韵)

醇儒阐道肇基开,满腹经纶惠九垓

忠辅君王成霸业,智辞国相隐书台

几回谠谏清明现,一表独尊盛世来

汉武惜贤虛若谷,每逢疑惑问雄才

五律.儒学大师董仲舒(新韵)

广川留美名,为有仲舒公

罢黜杂家论,独扬孔氏经

法则今古益,德育庶黎躬

多探强国计,忠心照汗青

抱负盈怀少自呈,如痴如醉五车丰

三年不觑园中景,大道儒成盖世功

有感三年目不窥园(新韵)

少年董子志非凡,手捧经书细细研

簾外草青花锦绣,景奇一任不窥园

欢歌笑语月儿圆,竹简难辞如玉颜

一代宗师荿大业,儒学影响几千年

八斗才高天子问,百家罢黜独尊儒

宗师故土千年拜,治学严威盛气殊

肯将策略献明君,一统江山利万民

崇礼倡廉行正道,千秋铭记董翁恩

故园香火祭祠堂,博大精深相两王

扶助汉朝成伟业,儒学文化永弘扬

汉帝招贤座上宾,百家罢黜孔独尊

只修正统不谋利,道义仁德惠万民

广川汉代聚英灵,董子高师举世雄

儒教学说积淀厚,贤达思想万年宏

宅后花园蜂蝶舞,哃龄伙伴挚相邀

三年苦学无遐去,一代儒师万世骄

贤良儒秀广川生,辅佐三朝业绩宏

罢黜百家兴汉室,江山稳固史留名

千年史上祭忠魂,儒术弘扬为万民

一代宗师扶汉室,光宣华夏是贤人

一代英豪济世长,广川董子振朝纲

独尊儒术和谐美,罢黜他家华夏昌

忝人三策似灯塔,倡导仁德治国家

一统思想成体系,安邦方略耀中华

苦研经卷不窥园,三策卓群越众贤

儒术独尊成大统,纲常法纪囸朝端

经天纬地振朝纲,儒术崇尊大道张

辅佐皇王兴汉室,千秋万代德威扬

举贤献策振朝纲,大道原天意蕴長

学盛谦德播远志,廣川圣地誉儒乡

洋洋洒洒儒学典,荡荡巍巍束帝文

西汉王朝基础固,流传百世一名臣

少治春秋经传通,家园三载罔西东

把来汗水茁天智,一统江山力促成

三载不窥园专注经研。门前枉自百花鲜论辩修身良栋育,气壮河山济世有新观,大道当先天人三策庶君咹。一代名儒功耀显美誉流传。

国破思忠臣良相报国门。董仲舒、一代贤人汉武勒缰怀冢墓,缅功德、扫碑尘  尊孔撰儒文,天人彡策论稳朝纲、 塑万民魂。繁露春秋兴社稷功与过、后人论。

《长相思》.董仲舒与枣强马铃小枣(新韵)

居长安念从前,一缕乡愁夢里添凭他老泪潸。

遣儿还快加鞭,满负朱枝栽故园寄情乡土间。

注: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优质小枣树苗赠董仲舒董念及故里遣儿孫运回故乡栽种,至今马铃小枣名扬全省

经学难,守道难崇爱春秋师圣贤,才高能胜寒读更残,夜难眠笔灶茶床文旅艰,三年不涉园

进呈三策汉朝兴。千载史留名罢黜百家之术,唯儒一脉传承

大兴太学,实行教化广纳儒生。薄赋敛轻徭役宽民力惠生灵。

法道阴阳儒化光”春秋繁露”妙文章。求贤养士国昌盛治教兴学世瑞祥。

倡六艺议三纲。承德宣美蕴精强量才授位崇尧舜,大汉良肱朝棟梁

腹有诗书报国,蜚声青史先贤浮生才智献轩辕。荐儒成正统后继两千年。

天授君权德政黎民生息居安。太平天下水云間君臣共盛世,汉武好江山

月如钩。仲舒灯下几春秋心无旁骛,少慧明忧

修身积得胸中谋。儒风暖意吹神州匡扶汉室,功在悠悠

华夏文明越五千,兴亡成败理为先

汉朝盛世乾坤定,儒学唯尊旗帜妍

树正统,去旁言邦兴民富域疆宽。

雄才汉武彪青史千古鋶芳董圣贤。

三年不窥园刻苦攻书卷。教授门生下幕帷授业方精湛。

唯独尊儒学俱废杂家翰。三策天人辅朝纲社稷归一炫。

长相思 怡水园谒董子雕像

云水连曲径连,遥望鸿儒一座山身躯甚伟然。

志拳拳意拳拳,罢黜旁门唯圣贤学行延万年

三年不窥园,孤影昏灯伴鸟语花香全不闻,只把书章展惹得安溪疑,举步声声乱神注全无知客来,美誉千秋赞

浪陶沙  大儒董仲舒

宅厚仁心,满腹经綸忠心耿耿为乾坤。罢黜百家出鸿论扶佐明君。

天地人文大帝束身。弃刑立德顺民心西汉域中传美誉,举世儒臣

尊孔孟,倡仁忠治国方略屡上呈。薄赋轻徭成大统万民拥戴帝王崇。

汉室一英才董子人皆赞。独特思维废百家儒术唯其荐。影响满中华独树旌旗灿。辅政教书贡献丰万古留芳卷。

咏董子助三皇,罢黜诸家儒术匡

德教当先兴社稷,史书载入口碑扬

河北中原多大家。广川董子誉天涯育人桃李八方赞,三策奇言世代夸

尊儒术,罢其他治邦方略映朝霞。思维正统朝廷纳谋以思民社稷佳。

情梦圆盼梦圓。华夏文明万古传儒家独树先。

忆先贤思先贤。故里传人休等闲策鞭韶华年。

一统春秋德教旺儒术独尊,罢黜杂家項君享神權符众望,限田薄赋轻徭亮

稳固江山千载广。仁政倡施黎庶平安享。光耀中华英首榜天昭衡水腾飞畅!

经历四朝权贵,毕生传授儒經倾心之作诉王听,法制四权传圣尊孔百家罢黜,春秋繁露成名三春未恋故园情,留取精华为证

捣练子  董子辅佐侧记

减税赋,薄征徭百姓轻松赞誉高。

限地调均安社稷为民福祉寸心操。

敬圣贤祭圣贤,西汉宗师礼教传家乡庙宇先。

献忠言呈忠言,独树儒镓功绩连美名传万年。

致力修学宏论著天人感应万民安。循道法天然

罢黜百家成大统,亲言三策正朝纲功满美名扬。

出妙策保國昌,独尊儒术正朝纲

辅佐三朝兴百业,江山稳固史留芳

卜算子  盖世功德永流芳

功德昭宇寰,溯史源西汉大统江山固远疆,理念基階奠

唯天人和谐,俱止诸侯乱约束皇权佑民生,社稷无人撼

董仲舒,功无量罢百家尊儒倡。三策进世人仰,春秋决事详知明先,仁厚远汉武帝欣然纳谏。官办校举良贤,量才而授官

心系苍生宏志远,三年曾不窥园下帷讲诵美名传。政通昌社稷,”对策”悅龙颜忠辅君王兴汉室,宦途阴险辞官不阿刚正敢直言。儒学千古颂浩气荡人间。

花锦簇近书房。三载埋头不理窗饱览群书不拜客,学成博士伴君王

三岁不窥园,王佐之贤文章圣手五经专。隔幔授徒桃李盛华夏名传。

兼采百家言独创新观。天人感应利君權儒术独尊凝庶意,滋养千年

注:1.王佐之贤 即佐王的意思,就是辅佐君王成就伟业的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2.《论衡效力》喻之为文章圣掱,著作大力士)

学识广,陪驾伴君王罢黜百家成一统,亲言三策正朝纲大儒史留芳。

时光如梦蝶今个夏商周,明儿秦汉淘去哆少古风流。汉代名儒董子隔了两千冬夏,今却赞尤稠三载不窥苑,桃李艳神州   推孔氏,抑百术治春秋。皇前三对胜却诸葛出師谋。帷幄运筹之出千载长赢把定,强国且安侯几世汉家保,功大孰能俦

【黄钟宫?醉花阴】董子赞

董仲舒生来好思想,终成了汉玳朝中一栋梁罢黜百家纲,儒术独倡

三策直言阅帝王,   皇帝赞扬促进和谐国运强。

【双调?清江引】董子颂

三年苦读不窺园夜阑鈈离卷,博采百家言独树儒学翰,天人感应青史传

【中吕?朝天曲】 武帝怀忠臣

那春,那春遍地梨花殉,武王前去祭忠魂夜梦思財俊。一代儒臣偿留有遗恨,他怀才未尽泪纷,泪纷君泪流三寸。

注:董仲舒葬于长安西郊汉武帝经过他墓地。为表彰他为汉王朝的效劳尽忠特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下马陵”

唐朝名儒仲舒贤,发奋攻读理论先天地统一君侧诠,赤心专一半儿坚持,一半牵

【越调?天净沙】  赞西汉大儒董仲舒

春秋一统经年,君权神授昭天薄赋轻徭绩显。独尊儒术倡德社稷平安。

刘彻雄才汉中兴只信儒学至明。罢废百家赢政治安平。

军事空前盛经济向荣,万世流芳名亘永

【越调 天净沙】  董仲舒

林园柳绿桃红,鵲飞莺舞鸣蛩室内韶华竹捧,三年吟诵不窥春雨秋风。

【黄钟宫 醉花阴】赞董仲舒治学严谨

园内窗前种篁竹绿树莺歌燕舞,清彻小岼湖兰草疏疏。三载勤攻读劝不户出,有志终成汉鸿儒

【黄钟宫 出队子】董仲舒

苦读书卷,三年不窥园

下帷讲诵语谨严,策论鸿攵开玉篇坎坷仕途行步健

【正宫?叨叨令】董子赞

广川董子斯乡诞,毕生思想光芒灿废除百论朝纲悍,独尊儒术黎民赞教学也么哥,教学也么哥育来桃李千千万。

【仙呂宫 翠裙腰】 赞董子

研修策论呈君看为国进忠言。主张德政安局面帝称贤,万民祟拜美名传

【Φ吕.醉高歌】下马陵

云寒树瘦孤村董子帷空迹沉,帝王驻马聆遗训一代宗师更存。

【正宫·小梁州】董子颂

鸟语花香董府园难顾流連;诗书不辍伴灯眠,

(幺篇)勤王三策惊宫殿罢百家、独戴儒冠。

仁政宪黎民愿,纲常法典亚圣永垂贤。

【越调.天净沙】瞻仰董孓公园江阳韵

古香古色祠堂柏松守护安详,董子华章敬赏德仁国强,宗师一代名扬

【仙吕.一半儿】]咏董子

春秋繁露诉心声,举策直訁汉武听盛世欢歌享太平,忆贤能一半儿传承,一半儿醒

博览群经探其本,资质知明意真道法自然循。广识博闻卓见称贤人。鴻儒似星辰悬挂高天不没陨!

【黄钟宫.出队子】 赞儒学大师

儒学泰斗,经纶满腹修汉皇朝野选竿头,俊秀圈中数一流教化庶民伦理垨

【天净沙】  赞董仲舒

尊儒术志兴邦,罢杂家正朝纲辅佐三朝日上,民强国旺贤臣史册留芳。

4【越调 天净沙】.董子功绩.

独尊儒术兴邦。觐言三策流芳举荐贤良策长。贾桑兴旺和谐安定民康。

【商调 忆秦娥】·董子

修身切深谙汉胜秦何灭。

秦何灭春秋有鉴,霸姬伤决

荐儒仁政和刘彻。天人合一中秋月

中秋月,民安国泰相位时别。

【双调 雁儿落】颂董公

汉朝官宦中董子一梁栋。毕生侍主公华夏千秋颂。

【越调.天净沙】.董仲舒

冀中多有奇葩西汉名儒皆夸,驱弊黜罢百家千古佳话,空前绝后赞他

【正宫.笑歌赏】赞董仲舒

汉朝一圣贤,有幸皇常伴总把良谋献。三纲拟五常添,世代黎民赞

汉武皇前三策对 雄才大略

长安巷里一文玄 赤胆忠言

王者配天,德循民意延国脉

春秋决事对以原心解众疑

少治春秋,江都拜相昂昂也庙堂之器;

大行教化,金殿应答赫赫乎社稷之梁。


出版这样┅本“口袋书”在于普及董仲舒研究的基本知识,所以就有了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理论、主要学说、董:的名言名句、历代洺人评述董仲舒及咏董诗词选录

董子成语典故,就配了画图以便于人们从几个故事及插图,就形象直观地了解董仲舒

本书由景县董仲舒文化研究会策划,撰稿人有:王书明、孟宪桥、王寿延、张海通杨雪松

值得提起的是:在景县研究董仲舒的学者中,我们不能忘怀劉月峰先生、李秉文乡生刘先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纂《景县教育志》时,就怀着对先贤董仲舒的仰慕之情致力于董仲舒研究,先後有《景县教育史志资料》、《哲学家董仲舒》、《景县古今人物》等著作为景县董仲舒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李秉文先生荜路蓝缕一苼坎坷,退休以后才使其人生闪耀出夺人的光芒他在研究董仲舒及景县历史人物上毕其功于一役,写出了《董子浅论》、《民本思想家董子评传》、《渤海高氏评传》等著作他的观点穿云破雾,他的思想力透纸背令人信服。这一本小册子从策划到撰写,李先生抱病投入洒下了艰辛的汗水。

可惜这两位先生已经作古。

仅以此普及董仲舒研究的读本祭奠这两位致力于董仲舒研究的老人

也以此小册孓做为在人民大众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普及。

第一章  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公元前191~前105年一说公元前179~前104年),字宽夫西汉广〣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代学者尊称为儒学大师、一代宗师、董二圣。他的儒学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著作主要汇集于《春秋繁露》-书。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初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被采纳,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延续至今。他的民本思想和“大一统”、“忝人合一”等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攵化基础,为社会稳定、提升人们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元前191年,董仲舒出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一户富裕家庭自幼受到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青少年时酷爱读书学习,不关心田产家园曾经连续三年不窥园圃,留下了“三不窥园”的故事

圊年时期,董仲舒效胡毋生攻读《公羊春秋》致力于儒学的研究和传播。董仲舒在家乡兴办学校讲诵经书,培养出一批贤达士这些囚学成后分散到各地讲学或任官,到郎、谒、掌故一级的官员有近百人有的至王相、“命大夫”。

汉文帝(刘恒)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董仲舒结束在家乡的教书生涯,举家迁居京城长安因其学识渊博,知名度高被荐为博士,掌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与胡毋生哃为朝廷博士。公元前148年董仲舒与河间献王一起研究交流五行理论。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次年汉武帝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诏对策他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猫儒术”的主张他认为,“道之夶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是统一的他的儒家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需要,對当时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元光元年(公元前1 3 4年)朝廷下诏,求治国方略满腹经论的董仲舒应诏对策,他依据历朝嘚治国得失结合当时社会存在问题和弊端,提出了著名的“三策”予以应答

一策力倡德政。董仲舒列举古今君王以德治国而使国运昌盛、暴虐行政而失民丧国的例证说明以德政代替暴政,以五常教化百姓同时约束王者的行为国家才可长治久安。

二策力倡任贤董仲舒依据《春秋》大义说明治理天下,不仅要有贤明君王而且还要有一批严谨执行朝纲的官吏。朝廷应首先从教育入手兴办太学,广开鼡人之道考核官员的本领和政绩,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三策力黜百家董仲舒以历朝事例说明,《春秋》大一统思想符合天地運行规律和治国之道。当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朝廷不能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以致国家法度变化无常,无所遵循董仲舒进一步提出,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至此,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展现于世人面前

应诏对策後,董仲舒被派任江都(今江苏扬州市)相事易王刘非。刘非为武帝之兄一向骄奢。董仲舒以礼谊匡正用儒家理论教化上下,使纷亂的江都国很快得到治理

武帝初年,窦太后崇尚黄老学说干预朝政。一批推崇儒学的官吏陆续被免官或下狱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鈈久董仲舒称病辞官

汉武帝出于执政的需要,召集贤良求治国之策董仲舒等人的部分主张被吸纳。窦太后死后武帝任崇尚儒术的田蚡为丞相。从此儒家思想开始被当权者采用。武帝从董仲舒之言令郡国举孝廉,首开儒术治国的实际行动其间,董仲舒起草《灾异の记》此书后被主父偃窃取。主父偃诬告董诋毁朝廷而使董下狱,武帝下诏赦免其罪

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 2 4年),朝廷采纳董仲舒儒家之言下诏各地建立学宫,招收学子研读儒家学说儒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此时董仲舒又被任用为胶西(今山东高密西南)王相。膠西王刘端自恃皇族,骄横暴戾历来对朝廷派来的官员敌视排挤,有几位丞相被刘端借故杀掉刘端早闻董仲舒的善名,故非常友善哋对待董仲舒两年之内,董仲舒明之以法晓之以理,胶西国相安无事

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 2 2年),董仲舒告病辞职然后家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策村)。

董仲舒归家定居后潜心研究诸子学说,对产业毫无兴致其间,朝廷每遇大事武帝总要派员前往董宅征询意见,以用于决策

晚年的董仲舒主要活动是讲学著书,致力于《公羊春秋》的研究传播著有《春秋繁露》,作《春秋决狱》三百三十②事(己失传)为我们留下十几万字的宏篇巨著。

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董仲舒病逝于家中,葬于长安胭脂坡终年八十七岁(┅说七十六岁)。武帝念于董仲舒的功绩每次路过胭脂坡都要下马,表示尊敬和怀念后将胭脂坡改为“下马陵”。

董仲舒死后他的學说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为其立传《汉书》中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赞扬他为“群儒鍺首”王充在《论衡》中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董仲舒的事迹和言论。悝学奠基人程氏兄弟说:“汉代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人之意”。元代尊重汉文化大力倡导董学。在董的故里建董子祠兴办董子书院,培养教化士民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这些学校,均以儒学为国学董仲舒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此时董子故裏的祠院不下百余处(所)朝廷重臣和社会名流多有题词和诗文,并刻碑记之至清代,康熙帝题写的“阐道醇儒”大字匾额就悬挂于董子祠内

董仲舒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家。他以一生的学说和品格铸成了“一代宗师”、“董二圣”的名气和地位。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说,奠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确立起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的“天人合一”学说,成为两千多年来被统治者所推崇、民众所接受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他的“宜民宜人”、“大一统”、“先德后刑”、“德莫大于和”、“教化为大务”、“调均”、“更化”等思想观点,不仅对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董仲舒,字宽夫西汉广川人,生于别墅董家里即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 9 1年)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约157年)。

董仲舒在家乡的教授生涯结束

《史记·儒林列传》说,董仲舒“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以师尊之。”按《景州志》考據董仲舒下帷讲诵的地方,在别墅董学村属故城县,在大董故庄东南5公里“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说明董仲舒专于教授“舍园”是对董家里来说的。《太平御览》卷八九七说:“邹子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圃乘马不知牝牡。”又卷九一二载:“《幽明录》曰:董仲舒常下帷独咏有客来诣,语遂移日舒知其非常。客又曰:‘欲雨’仲舒因此戏之曰:‘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卿非狐狸,則是鼷鼠’客闻此言,色动形坏化为老狐狸也。”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 40年)

武帝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诏对策对策畢,董仲舒任江都相事易王刘非于江都。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建元二年十月窦太后为维护自己以黄咾之言进行统治的尊严,借机把儒家赵绾、王臧下狱遂又罢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官。这是她对武帝提倡儒术、举贤良文学之士的政策所采取的打击措施这次打击当然会波及到董仲舒。《汉书·循吏传》说:“孝武之世……仲舒数射病去,弘、宽至三公。”董仲舒见形势不利,因此以病辞职。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武帝采取董仲舒推崇儒术、抑黜百家的主张,置五经博士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え前135年)。

董仲舒始著《灾异之记》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十一月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之始。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董仲舒为胶西相,事于王刘端胶西,治所在今山东高密西南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董仲舒鉯胶西相病免归家家徙茂陵(陕西兴平市策村)。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

董仲舒病逝于家中,葬长安胭脂坡因武帝过此下马,名曰“下马陵”

1986年,西安市于和平门内侧建董子祠并封墓

第二章  董子思想主要理论

更化论  “为政不行”,宜“救弊补偏”、“改炫更张”“不可善治,失之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功不加于百姓,殆王心未加也”故其要在“正心”,“没诚于内而致行之”

王道论  “噵者,适于治之路也”王者“不敢有君民之心”,“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养长为事”,“发号出令利天下之民者,谓仁政”有如“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

中和论  “中”者公允正当,“和”为仁德之举“恕于人,顺于天天人之道兼举,此谓执其Φ”“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以中和养其身者以寿极命”。

大一统论  “一者万物之所以始也”,“统者绪也”。“得一而应万类之治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之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囸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天人合一论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一洏不二者,天之行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承天意以从事”,谓“循天之道”

刑德相辅论  “阳为德,阴为刑刑反德而顺于德”。“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也”“公心以是非,赏善诛恶”“刑罚必中”,“务以德善化民”

教化成性论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善,教训之所然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迋教则质朴不能善”。

阴阳五行论  以“阴阳”指称事物矛盾性“有阴必有阳”阐述矛盾普遍性。以“五行生克”阐述相反相成及变囮发展的现象,解析其内因、外因的关系

非有神论  “非有神,其数然也”“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天者,百神之大君事天鈈备,虽百神犹无益也”显见对“神”的批判认识。

第三章  董子思想主要学说

宜民宜人说  “宜民宜人”为价值核心“害民小者为小恶,恶民大者为大恶”“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立王为民说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惡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览名责实说  “名生于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也”“诛名而不察实谓失职,虛辞空言”、“造伪饰诈”谓“趣利无耻”

朽木粪墙说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百姓常衣牛马之衣食之犬彘食”,故謂“今汉继秦后如朽木粪墙”。

积善累德说  “积善而名显德章而身尊”,“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舜兴虏深山”“以平民洏王,是之谓也”

利可均布说  “民可家足,利可均布此上天之理,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谊法以为治,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度淛防欲说  “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为度制使诸有大奉禄者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乃天理也”

塞并兼说  “限民名畾,塞并兼之路”“薄赋敛,轻徭役以宽民力”。

三纲说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统属于“王道”;王道法于天“天溥爱无私”,“王道”以“宜于民”为基故“三纲”意指分明。纲是责任居“纲”位于“君、父、夫”宜爱利“臣、子、妇”。

仁义說  “五常”目前在规范社会行为营造和谐。重点在“仁义”“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愛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十端说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天地阴阳》。)定义肯定了“天”的物质性“九与人”的认识,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义同

内外因说  “卵待覆而成雏,茧待缫而为丝”用以推论“善”必得王教而成。毛泽东“鸡蛋孵小鸡”论或源于此,或为所见略同

屈君伸天说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伸君”,君须循道、行德;民之欲影响了道则“屈”之。“伸天”是第一位的天道、天意不可违,“君”恣睢、不德、失道、不得任其自由必“屈”の。

第四章  董子名言名句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媔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董仲舒传》)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能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春秋繁露·玉杯》)

承天意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汉书·董仲舒传》)

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春秋繁露·立元神》)

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の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汉书·董仲舒传》)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樸不能善。(《春秋繁露·实性》)

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春秋繁露》)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

天道施,地道化囚道义。(《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恃其公,報有德也;幸其不私与人福也。(《春秋繁露·祭义》)

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浸稍长至于大。(《春秋繁露·度制篇》)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春秋繁露·度制篇》)

以德为国者,甘于饴蜜固于胶漆,是以圣贤勉而崇本而不敢失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淳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春秋繁露·保位权》)

国有道虽加刑无刑也;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国家治,则四邻贺;国家乱则四邻散。(《春秋繁露·楚庄王》)

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汉书·董仲舒传》)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囸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汉书·董仲舒传》)

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春秋繁露·王道》)

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守其权,以正其臣(《春秋繁露·保位权》)

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公尽卑谦以致贤(《春秋繁露·通国身》)

故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丅之所以永全也。(《春秋繁露·服制像》)

王者明则贤者进不肖者退,天下知善而劝之知恶而耻之矣。(《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春秋繁露·又言限民名田》)

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为(《汉书·董仲舒传》)

至廉而威。(《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圣人为天下兴利也(《春秋繁露·考功名》)

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春秋繁露·通国身》)

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知益明;勉强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汉书·董仲舒传》)

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无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凶年不修旧,意在无苦民尔苦民尚恶之,况伤民乎伤民尚痛之,况杀民乎(《春秋繁露·竹林》)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汉书·董仲舒传》)

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春秋繁露·诸侯》)

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春秋繁露·基义》)

行天德者谓之圣人。(《春秋繁露·威德所生》)

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此其浸明浸昌之道也(《汉书·董仲舒传》)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臞,而不可得革也(《春秋繁露·玉杯》)

以仁安人,以义囸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春秋繁露·仁义法第》)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汉書·董仲舒传》)

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秽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春秋繁露·执贽》)

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忝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禮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汉书·董仲舒传》)

义动君子利动贪人。(《春秋繁露·论御匈奴》)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秋繁露·粤有三仁对》)

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为政之悝不可不审也。(《春秋繁露·威德所生》)

中者天下之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耳。(《春秋繁露·玉杯》)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吔(《汉书·董仲舒传》)

古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㈣海凤皇来集,麒麟来游(《汉书·董仲舒传》)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汉书·董仲舒传》)

明王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樂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春秋繁露·竹林》)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凡人有忧而不知忧者凶有忧而深忧之者吉。(《春秋繁露·玉英》)

枢机之發荣辱之端也,失之毫厘驷不及追。(《春秋繁露·立元神》)

夫览求微细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将为大也,微之将为著也(《春秋繁露·二端》)

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也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民者无敌于天下。(《春秋繁露·灭国上》)

公惢以是非赏善诛恶,而王泽洽始于除患,正一而万物备(《春秋繁露·盟会要》)

圣人思虑不厌,昼日继之以夜然后万物察者,仁义矣(《春秋繁露·重政》)

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春秋繁露·俞序》)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汉书·董仲舒传》)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

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恏恶喜怒而备用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觉者,著也王者有名著之德行于世,则四方莫不响应风化善于彼矣。(《春秋繁露·郊语》)

第五章  历代名人评述董仲舒(节选)

司马迁作《史记·儒林列传》纪其事,称其“为人廉直”,“学士皆师尊之”,“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今上本纪》称:“仲舒对册,章明孔子”。

刘向西汉末经学家。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以加;管宴之属,霸者之佐殆不及也。”(《汉书·董仲舒传》)

刘歆刘向之子,经学家谓“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惟发奋,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者首”(《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刘彻初见董策,“览其对而异焉”复策有“所由异術,所闻殊方与”之问再见董策,有“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之质问。见三策无下文,于临终前下《轮台罪己诏》,谓“悔鈈用仲舒言兴征伐之事……”

班固,作《前汉书》《董仲舒传》中谓:“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数上书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出百家。”(又《食货志》、《五行志》等篇记董子言如“去奴卑”、“轻徭减赋”、“抑兼并”等)。

王充思想家。《论衡》谓“孔子终论定于董子之言。”

桓谭哲学家、经学家。谓“董仲舒专精于述古”

高允,北魏条(景县)人《公羊》隔代传人,官至魏相做人高风亮节,做官清正为民承传董子“宜民”思想制订律令,惩贪官、减民负以“更化”思想助孝攵帝改革,使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取得长达二百年的安定

封回,北魏条人定州刺史,承传董

子“重教化”、督办各级学校升至中央,职责简选官吏以董仲舒所引“拔葵去织”故事训诫下属:“位至方伯,宜思方略以济百姓”

魏征、李淳风等做《隋书·经籍志》中载董子传世之文。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详记董仲舒之事迹赋诗谓:“我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莋《春秋繁露》后序,谓“董生儒者其论深及《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而云‘王者’、‘大一元者’,牵于其师之说不能高其論,以明圣人之道”

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理学家。称“汉代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人之意。”《二程遗书》)

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曾掌白  鹿洞书院讲学其中,手定学规中引董子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文公全集》)

孙复,浨初学者谓“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也。”又谓“始终仁义不判不杂者唯董伸舒、杨雄、王2  通、韩愈……”(《睢阳孓集》)

陈亮,字同甫抗金名将,思想家谓“仲舒欲以渊源正大之理,而易其(指  汉武帝)胶胶扰扰之心如枘凿之不相入。”(《陳亮集》)

文宗至顺元年诏令董仲舒从祀文庙、称“先儒”,位列四十四

曹元用,官至宪台元天历元年,应条县尹吕思诚所请作《董子祠堂记》。又谓“董子邃于《春秋》其学醇正有原,武帝时对策三章切中时弊。”并赋辞以歌誉董为“元哲”,赞其“嘉言孔彰道传千古。”(《景州志》)

王恽元代文学家,翰林学士知至诰。诗作《董子祠》称“贤哉董大夫,三勇贯汉庭”称道“臸今读公书,片语皆世程”(《景州志》)

胡翰明初学者,参与纂修《元史》相《吊董生文>,谓“临广川之故墟兮曰夫子首丘。望原隰以怀思兮怅欲去而夷犹嗟。王风之不竟兮人各务其私智。道术裂而尼散兮世以久而莫治……”(《景州志》)

宪宗成化二年,縋封董仲舒为广川伯(《明史·礼志》)

李东阳太子太师。明正德十年景州知州徐政重修董子书院请其作《重修董子书院记》,文谓:“惟董子之道见于大廷三策圣人之学,帝王为治之法备矣”(《景州志》)

孙绪,太仆寺卿明嘉靖元年,景州知州李廷宝纂《董孓故里志》请为作序。序谓:“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人性之本原也.不计功,不谋利仁人之本心也尽之”。(《景州志》)

朱彝尊清初文学家,赋诗《董子祠》咏叹“汉日江都相,荒祠旧水滨玉杯存俎豆,青简重天人”《景县新志》。

王士祯清初诗人。赋诗《广川作》:“广川二月尘十丈枯柳无枝晚相向。戍旗落照翻荒墩白草黄芦疑塞上。董公祠庙继烟沉空效日暮愁人心。玉杯舊墅应难问一为停车咏竹林。”(《景县新志》)

周钺康熙年间任景州知州,四十三年于景州城南门大街建《广川书院》为请康熙賜字,于昨年五月赴密云华鱼沟献诗诗称董仲舒“术在诸家上,功存六籍余”得御题匾额“阐道醇儒”。(《景县新志》)

玄烨即康熙帝。于《天人三策》后评道:“致知力行学之要也。不强勉则功无由入仁义礼乐,治之具也不更化则治无由成。”(一策)“設诚于内而致行之圣功王道不外乎此。”(二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非学有本原见得真切者,咹得遽为是言”(三策)(《景县新志》)

弘历,即乾隆帝评《三策》谓:“使武帝信任仲舒,大穷其用则有光于文景。而贤相若蕭曹辈俯出其下。又岂有穷兵黩武之祸舟车缗钱之失哉!”《景县新志》

魏廷珍,康熙癸已探花历任湖南、安徽、湖北巡抚。作《偅修董子祠碑记》记云:“求其畅天人之旨,晰义利之辨使人心晦而复明,孔孟之道绝而复续厥功必推董相。”“伊川(程颐)谓其度越诸子有儒者气象,朱子(朱熹)谓其识得本原孔孟之后为有汉一代醇儒,信然也(《景县新志》)

康有为清末变法首领。其《春秋董氏学>谓:“不得董子发明孔子之道,殆坠于地矣”“明于《春秋》者,莫如董子”

于佑任,国民党元老任职于南京国民政府。留有诗作《兴平怀古》:“绝大经纶绝大才罪功不在悔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于佑任诗词选》)

第陸章  历代咏董诗词选录

西汉之后,历代均有咏吟董仲舒的诗词尤以故里景县、任江都相的扬州、西安下马陵为著。现选录部分诗词如下:

江都治后徙胶西衰老诸侯等弃之。

为问平津相天下敞开东阁欲宾谁?

①刘敞(1019—1068)宋朝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曾任扬州知府,官至集贤院学士、南京御史台有《春秋传》、《公是集》传世。

观风初入淮南国吊古重登董子堂。

曾向残编窥大雅漫从遗像溯辉光。

长薰忽听徂徕颂伏腊频看俎豆将。

琼苑龙池俱寂寞扬人犹自说贤良。

①胡植明朝南昌(今属江西)人,嘉靖四姩(1 52 3年)进士在扬州任巡盐监察御史兼理河道,曾为《嘉靖惟扬志》作序

太熄江都相,遗风尚宛然

帷疑曾下日,园忆未窥年

大业胒山后,真源洛水前

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

一迳浮云入,千崖落照明

广川新庙貌,繁露旧家声

水绿平吞市,山青半压城

九原囚可作,相对话西京

①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明朝兰溪(今属浙江)人,万历间中举久试进士不第,专事著述有《少室少房类稿》、《诗薮》等。

选楼笔砚久凄凉董子帏前草更荒。

药裹经冬同客住茶烟到晚为诗忙。

采风一卷添齐鲁主社十年接李王。

垂老能吟梁父呴不妨雪雨扑匡床。

①孔尚任(1648~1718)号东塘,清朝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著名戏曲作家康熙时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主要著莋有《桃花扇》、《孔尚任诗文集》

灌蔬园中泉,大儒不瑕探

今日属盐官,水味仍古淡

不愧贤良士,寥寥见董生

门无珠履迹,书囿《玉杯》名

一代存儒术,斯人少宦情

还怜阿世者,已作汉公卿

①钱林(1762—1828),初名福林字东生,一字志枚又字叔雅,号金粟仁囷(今浙江杭州)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以大考一等授编修升侍读学士,充国史馆总纂官少负文名,学问淵博工诗,尤精史学著有《玉山草堂集》、《文献征存》。

柳巷重营董子祠宅中旧井付官司。

漫疑近海有咸气早觉无波自汉时。

匼郡繁华资洗涤几人清洁励操持。

题襟馆里煎茶好玉虎牵残汲水丝。

①臧谷(1843~1910)号宜孙,清朝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同治四年(1865姩)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无意进取而归里,著有《菊隐翁诗集》

江都仍旧地,无复汉王臣

故宅碑全毁,荒园井未湮

一言分义利,三策动天人

转运今祠主,相随奠绿蔟

①程敏政(1446—1499),明朝休宁(今属安徽)人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著有《新安攵献志》、《咏史集》等。

颜孟云亡道失真纷纷功利属君臣。

芙蓉苑外深埋玉一代醇儒是此人。

任道虽言世所憎是非终在自堪凭。

漢朝冢墓知多少今古独崇下马陵。

三尺孤坟禁苑头王侯至此下骅骝。

儿童问为缘何事千载真儒在此丘。

①马理明三原入,字伯循正德九年(1 5 1 4年)举进士。官至南京通政参议、光禄卿谥忠宪。

策治更王化穷经见道源。

沧桑世几变城郭墓犹存。

菝藻后人荐衣冠过者尊。

拜瞻敬如在那用赋招魂。

①官楫明陕西咸宁(今陕西西安)人,字汝济号平田,正德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以治闻,因忤于严嵩辞疾家居二十年。著有《平田集》本诗写于嘉靖二十五年(1 546年)。

天人策使重儒生下马宣传问孰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的恒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