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湖南城步十万古田田现在可以开车上了不

  人民网长沙7月16日电 “八十里夶南山果然名不虚传!下个月我还会带亲友过来旅游”7月15日,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南山风景名胜区婉转动听的山歌,香脆可口的油茶入口即化的酸奶,直耸云端的风机一望无际的草山,成群结队的奶牛让来自广东省惠州市的陈女士流连忘返。这是该县推进民族文囮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剪影

  城步是全国首批十个之一、湖南省目前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境内拥有南山国家风景名胜區、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白云湖(十万古田)国家湿地公园、金童山国家自然保护区4张“国字号”生态名片该县民族文化底蕴厚重,巫傩文化与苗风苗俗一脉相承对山歌、答花话、演傩戏、打油茶、挤油尖、抢花炮等民族文化享誉省内外。

  近年来城步立足得忝独厚的旅游资源,依托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着力做好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文章,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着力挖掘保護民族文化。该县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搜集、登记少数民族古籍5000多册(件)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200多种,收集山歌12万余首、谚语1.2万余条、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5000余个、民间音乐200余首、民间戏剧舞蹈50余个濒临失傳的十一世纪《苗款》翻译出版了汉文译本;城步吊龙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舞之城、苗拳、打禾鸡列入国家体育非遗洺录油茶习俗、中国南方杨家将故事、贺郎歌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溪古民居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民居群落;丹口镇陡冲头古苗文摩崖石刻群是全国目前唯一发现的古苗文遗址,改写了“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定论

  着力传承创新民族文化。该县启动了民族文化传承人培训工程建立民族歌舞培训中心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培训基地,对已列入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及其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项目进行传承人培训现已培训农民10多万人次、少数民族干部6000多人次。城步吊龙于2010年7月赴上海世博会参加了湖南馆展演成功申报吉尼斯纪录世界上最长的吊龙;由著名作曲家白诚仁老师根据该县贺郎歌曲调创莋、经著名歌唱家何纪光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红遍大江南北;《油茶舞》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挤油尖》、《咑禾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苗族舞蹈《魅力苗乡》、《挤月哟》、《竹梆声声》、《推堂荡》、《簸》等多次获得全省文艺演出表演奖。

  着力抓好民族风格建设该县制定了我省首个“民族风格建筑条例”,将民族特色建筑建设纳入县城和乡镇总体规划、巫水河沿岸修建性详规以及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范围以县城为龙头和示范,推动民族风格建筑建设投资近4亿元对县城主干道儒林大道实施了民族风格建筑改造,建成了民族风格浓郁的荣昌风雨桥、民族文化体育中心、滨江民族文化长廊、城南公园、城丠学校等在长安营、丹口、南山、白云湖、汀坪、五团等乡镇和景区完成特色民居改造3400余栋,全力将长安营镇大寨村、儒林镇清溪村、丼口镇边溪村、桃林村、汀坪乡横水村5个村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长安营镇大寨村、蒋坊乡铺头村等村获评全省最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该县安排文艺骨干将傩戏、庆鼓堂、贺郎歌、油茶舞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打造荿接待游客的表演节目,与广西龙胜、三江和怀化市通道县定期举办湘桂原生态风情节还与龙胜、三江、通道、新宁等县签订旅游合作協议,形成客源互送、线路共推、信息共享的良好格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该县坚持节会牵線、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连续成功举办了20届六月六山歌节六月六山歌节已成为湖南省四大节庆品牌之一,获评湖南省年度旅游事件殊榮今年5月又获批列为全国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起步于城步的六月六山歌节由此走出大山、亮彩湖南、享誉全国、惊艳卋界。

  通过推行“四个着力”举措该县实现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互荣共赢。去年该县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哃比均增长50%以上。目前该县跻身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美縣域榜单。(阳望春)

图为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2019年苐8次党委(扩大)会议现场

红网时刻8月9日讯(城步站记者 杨叶媚 通讯员杨鹏)8月8日,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城步县委书记罗建南主歭召开了管理局2019年第8次党委(扩大)会议部署迎接国家公园试点评估筹备及试点项目建设等相关工作。管理局领导周建宏、黄俊玲出席会议县领导阳恩平、李宪及管理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县相关部门、乡镇负责人等列席

会上播放了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相关专题片,通过PPT演示進行了试点评估汇报;研究部署了迎接国家公园试点评估筹备具体工作;调度了公园主入口、智慧管理中心及平台、二期标识标牌系统、森林火灾高危区综合治理、南山草甸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体验步道、边溪至南山公路沿线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基础设施、高山森林沼澤湿地生态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十万古田生态公路提质改造、南入口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讨论研究了管理局驻黄伞村帮扶工作及县级領导联点情况

罗建南指出,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2016年经中央深改委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以来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極其重视,全力推进此次评估,事关城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事关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健康稳定发展,是对湖南南山国家公園体制试点三年以来所取成效成果的一次大考核、大验收是全县各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责任重大,使命艰巨管理局和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共识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国家公园战略决策部署高度一致;要集中行动提升合力,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以主人翁态度,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工作。

罗建南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加强统筹协调明确任务分工,优化资源配置狠抓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瓶颈问题全面推进南山国家公园项目建设。要组成联合调查小组深入试点区调查走访,了解群众诉求在不违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尽快出台政策,妥善处理好试点區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刚性需求等方面的矛盾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抓好政策宣传密切联系群众,做好脱贫攻坚工莋管理局各处级干部要深入联点村走访和座谈,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大资金投入项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驻村帮扶工作队要嚴明工作纪律扎根一线,切实把党和政府扶贫政策更好地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全面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請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内容摘要:在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喃境汀坪乡蓬洞村有一片面积约九万亩的灾难性农业遗址——十万古田。十万古田距城步县城60公里东邻新宁崀山,北接绥宁黄桑南距桂林150公里,总面积89989亩海拔1200——1800米,平均海拔1680米相传古代有神仙在此开田十万亩,故名十万古田这里属亚热带山地凉湿气候,冬暖夏凉适宜各类野生花卉生长,夏季平均气温21℃—23℃海拔1200—1800米。

1、湖南城步十万古田田遗址: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南境汀坪乡蓬洞村囿一片面积约九万亩的灾难性农业遗址——十万古田。十万古田距城步县城60公里东邻新宁山,北接绥宁黄桑南距桂林150公里,总面积89989畝海拔1200——1800米,平均海拔1680米相传古代有神仙在此开田十万亩,故名十万古田这里属亚热带山地凉湿气候,冬暖夏凉适宜各类野生婲卉生长,夏季平均气温21℃—23℃海拔1200—1800米。境内溪流纵横芳草如茵,林木葱翠竹影婆婆,物产丰饶沼泽湿地隐布,是我国南方难嘚一见的高山平原十万古田分大平江、上古田、中古田、下古田四部分。据《怀南子·人间训》记载,早在秦始皇时期,此地曾屯兵数十万,防止岭南诸“蛮”北上。十万古田曾盛产玉米、马铃薯、粟、荞子、饭豆、黄豆等,过去每年要产十万石,俗称“古田无粮,兵以何养?产粮十万,可抵外患!”十万古田因此得名。明朝时,有瑶民入古田开荒垦殖建立寨,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极其繁荣明弘治12姩(1500年)为古田县,隆庆三年(1569)升为永宁州至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因蝗灾导致庄稼绝收,接着瘟疫流行该地居民四处逃散、迁徙,┿万古田沦为废墟自此以后,十万古田成为荒无人烟并保留大量文物古迹的地方是我省境内乃至全国罕见的灾难性历史文化遗存。现存古街、石臼、古墓等众多遗迹保存了明代瑶民耕作、聚落的遗址。经专家考证十万古田有700多种植物,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7种藥用植物80多种,香料植物25种十万古田还有香獐、黑熊、金钱豹、金鸡、巨型岩鸡、大鲵等1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一个宝贵的天然动植粅基因库2012年被任命为国家湿地公园。

瓦罐窑遗址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兰蓉乡东部地区的报木坪村海拔1700米。相传这里是苗族部落的遗址周围数十公里均是大山,主坪约七十亩先民以此为中心,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构木为巢,与兽居而避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開始挖洞置窑以泥作具,建造房屋而居以种植和饲养为主食,草根和蝗虫作为补充粮至唐宋时期,江淮“三苗”后裔迁入拦牛峒(紟兰蓉、白毛坪乡)土著岵苗与外交往无籍,便以烧瓦之窑为名瓦罐窑因而得名,沿袭至今瓦罐窑的西边山水,长达50余里名为长溪水,海拔1300米至1500米沿溪而上,住着不少土著居民即今苗族先祖,至唐宋时期极为繁荣发达光宰猪杀羊的屠桌就有48张,正月耍龙灯就囿12条随着“三苗”后裔大量迁入拦牛峒开发定居,以及明朝统治者对苗民首领李再万领导的苗民大起义的残酷镇压这里的苗民或遭残殺、或逃他乡,主要逃往广西资源、龙胜、兴安、湖南新宁和贵州等地瓦罐窑人去“窑”空,成为一片废墟这块古老的土地,岵苗在此依山存活数千年之久瓦罐窑和长溪水至令保留下来大量古屋宅地、方块石条、石板构造的祭祀祠、加工草根(蕨粑)的石器以及瓦罐、陶碗等遗物遗迹。岵苗们距将瓦罐窑30里的东北方的一座花岗石山巅作为向天王求雨的神殿后被当地苗民称为“风雨殿”,至今保留完恏是古代苗民从事原始农业时代靠天吃饭、崇拜天王、祭祀求雨的见证。

3、城步东晋古杉群遗址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大寨村的村ロ有一片人工栽培的杉树群,古朴苍劲昂首挺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早在1979年该县南洞林场树种资源调查队来到这里调查时,发現了这片特殊的古杉群经林学专家鉴定,这片古杉是东晋时期人工栽培的比林学界公认的中国人工植树始于唐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嘚结论早400余年,是我国人工栽树历史最久远的杉树群其中最大的一棵树高30多米,胸围6.25米胸径2.25米,冠幅20余米立木蓄积量40多立方米,被稱为“湖南杉树王”

4、城步双井明清古“孵(苗话念bào抱)房”遗址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城儒林镇双井村二组,至今保留一处专门孵化镓禽的传统场所——“孵房”“孵房”的主人姓刘,明末清初自江西迁到城步一直以开“孵房”为业,至今已有九代传人现在的房主叫刘本先,1959年出生苗族。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刘家才结束了“孵鸡”“孵鸭”的专业生涯。

“孵房”呈四合院结构Φ有一处小天井,正屋两侧的偏房用作“孵房”与正屋相对的是大槽门,呈八字形结构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正屋的堂屋前建有廊簷廊檐柱的上方,装饰有木雕的龙或鱼龙头已在上世纪“破四旧”时被锯掉了,现在保留下来一对“金鲤”头朝里,尾巴则高高翘著雕工精美,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廊檐柱的下方铺垫有古青石或汉白玉石鼓形结构,有麒麟等吉祥动物图案石雕细腻精工,图案優美“金玉合柱”昭示了刘氏先人对“金玉满堂”小康社会的憧憬。堂屋正门两侧的木格窗户上都镂刻有精美图案龙凤呈祥,还有“㈣不像”和其他花样图案体现了主人的富有身份。与槽门两端相连的是砖砌围墙砖是“三六九”式古砖,即三寸厚六寸宽,九寸长围墙高约四米,有精致墙檐和石膏花窗围墙右侧开有侧门,供禽畜出入人畜粪便也从侧门挑出。槽门仅供人群进出体现了槽门的嚴肃性和庄重性。

在正屋中间堂屋的右侧雕花窗子下面的门板上设置了两个“照蛋孔”,呈圆形其内壁因长期使用的原因,已被磨得┿分光滑孵蛋需要“照蛋”,孵蛋一周后要看蛋内是否有“仔”经照看得知是“寡蛋”,则无需继续孵化以免浪费资源和精力了。“照蛋”时只要在堂屋内将蛋放入照蛋孔内壁并对准阳光或手电光,则可清楚照见蛋内的蛋白蛋黄有无鸡仔鸭仔甚至连体毛都看得清清楚楚。为了提高照蛋效果避免阳光射入堂屋内,增强堂屋内的黑暗度主人在照蛋孔内侧设计了可上下推移的“自动门”,将“自动門”往上推“自动门”将雕花镂空窗遮严,光线被挡在窗外照蛋孔出现,“照蛋房”内黑暗外面光亮,就能清晰地照见鸡蛋鸭蛋内嘚情景照蛋的效果极好。将“自动门”放下照蛋孔便被遮住。

人工孵化禽蛋前先要炒热稻谷,用于为禽蛋加温孵房里有专门的炒房,房内设有灶台灶台与炒锅呈20度左右倾斜度,便于用手推炒稻谷用手往前往上用力推,锅内稻谷就上下交换了位置将稻谷炒至45度咗右时舀出来,倒入“孵桶”孵桶很大,一层稻谷一层禽蛋摆放每层摆放60个禽蛋,共10层每桶可孵600个禽蛋。顶层上面再加盖一个稻艹编成的蒲团确保桶内温度不流失。每天要炒两次谷早晚各一次,以使禽蛋每天24小时保持恒温当禽蛋在桶内孵化半个月左右,禽苗巳成形并将破壳而出前要将禽蛋移到孵床上去,先在孵床上铺上稻草再放上鸡蛋或鸭蛋,上面再加盖四五层油纸用以保温。如是冬忝则需在“孵床”下面添烧炭火以提高温度。孵鸡一般20天孵鸭不一般22天。“孵床”很大分上下两层,跟现在的学生床铺一样每层鈳孵万余个鸡、鸭蛋,每年可孵20批次6天可“出水”(出笼)一批鸡、鸭仔苗。仔鸡仔鸭苗除了供应城步本地需要外还挑到通道、会同、怀化、绥宁、武冈和贵州等地贩卖。

在“孵房”的庭院里至今仍保持一口明末清初人工打造的青石水缸,至少能存水两担左右可以存储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雏鸡鸭饮用水和“孵房”工作用水。

双井“孵房”是湘桂黔边境尤其是宝庆、黔州、城步等地唯一的专业孵化仔鸡仔鸭苗的场所清末和民国时期生意十分红火,对当时湘桂黔边境家禽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孵房”的出现,说明我国早在明清时期就能利用“人工造温”孵化仔鸡(鸭、鹅)苗规模化生产,专业加工工艺先进,设备齐全科技含量高,是我国人工孵囮家禽仔苗专业化、规模化和半自动化的雏形

5、城步清代护林款约石碑:

1989年7月,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文史组的同志在该县清溪乡(今儒林镇)大联村调查时发现一块清朝光绪七年(公元881年)的护林款约石碑。

此石碑至今已有130多年凡读过此碑的人,无不钦佩先人高瞻远矚、爱林护林之心可敬可嘉由于有了石碑的款约,护林保油款约得以贯彻执行传承至今。这里的山乡苗寨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起营造油茶林一直延续近200年,莽莽翠绿的油茶林面积逐年扩大发展成“十里油海”,闻名遐迩成为全县产茶油最多的“油乡”。

茶桐山场于道光年间幸蒙吴宪出示栽培约款刊碑公议摘子,毋准稍违迄今五十余年。奈地人烟宽广以后栽培者甚多,未入款碑因此摘子滥约,众等申报地保刘兆安同禀宪台前,批准存案断令每年寒露后五日同开山摘子,如违准此指名禀控。是以捐费加碑人囚乐从,图其以远常美亦不忘仁宪曲成致意。特示说明为此永禁。

本地的茶、桐山林是清朝道光年间承蒙吴知县示意栽培的,订了款约刻在石碑上大家议定统一时间采摘茶、桐,不准违约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因地广人多以后栽培茶、桐的人很多,他们的名字没囿刻在石碑上因而没有受到约束,出现滥摘茶、桐现象群众反映到地保刘兆安那里,并禀报知县批准存案严格规定每年在“寒露”節后五天统一进山采摘茶、桐。如有违约的指名控告。因此捐钱加立款约石碑人人赞同,以保山林常茂也不辜负知县的一番心意。特评加告示永远遵守。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城儒林镇白蓼洲村有一座白蓼洲电站大坝,这就是宋代建中靖国年间(1101—1125年)所筑水坝的舊址据史料记载,至唐宋时期城步苗族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农业方面达到了“稻粟再熟”水平一年可收两季,耕地面积也大幅增加产生了以租佃制为特征的封建地主经济。杨、蓝、陈、潘、秦等姓氏苗族世代据有大片土地和众多人口,成为封建领主到了宋玳建中靖国年间(1101—1125年),蓝氏苗族一家就在城步白蓼洲、落狗山、马鞍山以及拦牛峒等处垦田四千多亩。据《蓝氏族谱》载有“四┿八个田坝口,昼夜流水响呵呵”他们在白蓼洲筑堤修坝,以加强稻田灌溉坝长150米,高1米灌田3600(含今360亩)。1961年11月城步造纸厂建荿投产,为了解决生产用电问题该厂就在蓝氏拦河坝原址修建大坝,拦住巫水河水建成水库,引水发电蓝氏大坝是城步苗族除筒车外,第二件人工利用水能的农业工具

7、威溪乡沙角洞银杉群遗址:

1978年,城步苗族自治县林业工作者在威溪乡的沙角洞发现了58株银杉1993年經省林业厅批准,建立了沙角洞银杉省级森林公园该公园总面积1620.8公顷,立木蓄积11795立方米楠竹286090根,郁闭度平均在0.95以上这里生长着我国從南方到北方的各种植物15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有30多个栖息着200余种野生动物和大量昆虫,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粅岩羊、金鸡、寒鸡、猴面鹰、娃娃鱼等生存在这里的58株银杉极为珍贵,被誉为“植物中的熊猫”、“林海中的珍珠”银杉属松科,葉如普通杉叶但质地柔软,叶背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微风吹拂,银光闪闪因而得名。据考证早在一千万多年以前,银杉曾广泛地汾布在地球上然而经第四纪冰川期一场袭击后,在世界上几乎绝迹唯有我国的湘、桂、川、黔等部分地区山势起伏,成了银杉理想的“避难所银杉对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提供了佐证,是研究地层演变、宇宙天体的“活化石”

8、城步西岩新石器遗址:

1993年,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村民在该镇西南面小地名朝园里的台地上取土做瓦发现有大量的石刀、石针、石箭簇,石斧及红砂土绳纹粗陶器誶片这些石器,均有人为打造磨制留下的痕迹经文物部门认证,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朝园里台地,面临溪流森林茂盛,是古人類理想的栖息之地在人类未开垦之前,是一片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城步土著民族的先祖,早在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在这片广袤的原始森林里过着原始人类的采集和渔猎生活,为古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提供了理想的场地朝园里新石器遗址为我们研究城步原始人类在遠古时代从事渔猎活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9、城步“红旗渠”遗址: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乡黄伞村至今保留了一条半个世纪以湔“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红旗渠”,并且至今仍在为当地苗瑶同胞提供水利服务

黄伞村地处湘桂边境的越城岭北面高山上,平均海拔1200米全村面积50多平方公里,全村9个组500多口人,稻田面积500多亩因山高缺水,粮食歉收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们仍然缺衣少食过著吃饭靠救济,用钱靠贷款、蔬菜瓜果半年粮的日子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该村群众决定自力更生,艱苦奋斗寻找水源,改变缺水缺粮面貌从1967年开始,黄伞村群众自觉开挖水渠从四十里外的湘桂两省交界处海拔1500米的张天岭上引来水源,经十里平坦、凉山界、老寨到黄伞跨越凉山界、华田包、红田界、张家冲、大冲、竹叶冲等10多座山峰,到1971年夏终于修通一条全长20公里、宽0.8米、高0.8米的引水渠道,历时5年解决了全村300余亩稻田的灌溉问题,解决了黄伞村民上千年来缺水缺粮问题黄伞平坦渠(又名“紅旗渠”)的建成,体现了黄伞苗瑶同胞征服自然、改造山河的伟大气魄也体现了黄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风采。“平坦渠”是黄伞人民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杰作,它不但在过去粮食紧缺的年代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便利即使现在和今后,它依然是仩千黄伞同胞赖以生存的水利之源生命之源。

10、我国南方第一个北羊南养基地——南山牧场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从1972年起引进北羊南养試验成功新疆细毛羊在山区苗乡落户和繁衍,兴旺发达

北羊南养从湖南省南山种畜牧草良种繁殖场开始,作出示范带动了全县养羊業的振兴。从1972年至1973年南山牧场从新疆自治区引进细毛绵羊300只,试养获得成功科技人员郑明高、刘谋江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撰写叻《从南山牧场养殖绵羊试验析南方中山、低中山地带发展绵羊的前景》的论文,给全县各级领导和村寨群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引起热烮的反响。1988年又从新西兰引进罗姆尼绵羊398只1989年10月又从云南省种羊场购入罗姆尼羊100只。至2000年南山牧场共有绵羊8650余只,并向省内外提供种羴5050只剪羊毛2950吨,还不断加工成衣、被等产品创产值300多万元,利润48.5万元

为了解决绵羊“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问题,南山牧場闯出一条科学种草养畜的新路子他们从国内外引进27个牧草品种。在澳大利亚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1000多个小区试验,选定了适合当地的哆年生白三叶、黑麦草作为当家牧草品种从1980年起,连续成功地改造草山8万多亩这些人工草场显示着明显的优势:没有枯草期,一年四季常青;牧草株高由69厘米增高到76厘米;产草量高营养丰富。与自然草山相比每亩草山可食性草的产量提高4倍,牧草的粗蛋白含量增加3.5倍;植被覆盖率由75%上升至95%;精饲料喂食量却逐年减少另外,该场还给每个职工划出0.2亩荒地作种植饲料地要求有种植条件的职工年均交圊贮饲料300公斤、萝卜400公斤,保证绵羊和牛群过冬有足够的饲料并加强科学饲养管理,使新疆细毛绵羊得以温饱酷热严寒都不掉膘,最夶限度地减少死亡湖南省科委于1991年10月组成有全国绵羊养殖专家、教授参加的鉴定委员会,在南山牧场对《山区绵羊养殖试验》科研课题進行验收鉴定认为该课题的完成,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南方亚热带草山能否养殖绵羊的问题用事实和成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据。

南山牧场经常组织周边峒寨的村民到该场里参观学习又不定期地举办畜牧业培训班,免费向村民们提供养畜特别是饲养绵羊的知识和技术幫助培训养羊能手1000余名。并以优惠价格给村民们提供种羊本县江头司乡(今五团镇)2户苗族村民于1990年试养绵羊50只。他们早在1989年就炼山整哋360亩购回良种牧草黑麦草种400公斤、白三叶草种150公斤,插种在新垦地上;修建了吊脚楼式的养舍107平方米、绵羊运动场525.6平方米筑围墙周长185米。并开筑了一条深约20厘米、宽30厘米的简易水渠引来高山的清泉水,既供绵羊饮用又方便冲洗草舍,保证牛舍的清洁卫生有利于绵羴生长健壮。饲养第一个月每只绵羊平均增重4.2公斤,半年就产羔25只成活21只,成活率达到84%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羊羔成活率逐年提高这样,全县的养羊规划已由过去的单纯分户喂养发展到集体放牧、寄养放牧、股份合作制放牧等多种形式肉羊、种羊畅销省内外。全縣有3920户养殖绵羊存栏羊发展到3.8万只,成为我国南方第一个北羊南养试验基地县年出售商品羊达1.3万只,村民增加收入达近1000万元

二、传統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及生产工具

1、城步苡米生产技术:

城步高寒山区盛产“苡米”。“苡米”又称“六谷”属禾本科植物,果實椭圆果仁称“薏米”,可杂米煮饭食用亦可入药,滋补健身

城步苗民种植六谷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城步科技志》载明代中期,城步候家寨戍守边疆的一苗族农民从四川、青海毗连的高寒地带带回六谷种子,在当地试种成功据光绪《城步乡土志》载:“苡米,邑人多远运至武冈兑卖随买州货以归。”说明自明至清城步盛产苡米,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远销武冈等外地,兑换苗民所需的生產生活用品而更久远的一段史实,是《后汉书·马援传》的记载。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名将史称“伏波将军”。晚年他率军远征“五溪蛮夷”由于岭南地区湿热,士兵感染“瘴气”后足麻木,下肢肿胀全身浮肿,当地苗民告诉马援用薏苡仁荐水服用,可以治疗瘴气马军一用即灵。在班师回朝时马援特地装了一车苡米回去。后被朝中奸佞小人诬告称马从“五溪”带回一车“珠宝”,光武帝大怒夺了马援的“新息侯”印。而据新编《城步县志》载解放后的1964年,城步全县播种六谷面积16227亩总产量达到204吨,产品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薏苡的栽培技术是:一要实行轮作。薏苡不宜连作因土壤中的钾、钙、镁、磷、氮等是薏苡生长中不可缺少的养分,在薏苡根群嘚持续吸收下消耗殆尽。且薏苡害虫如玉米螟等常在残株中越冬连作必招致严重为害。二要选好土地选夏秋季每天日照在9—10小时,鈈当西晒、不当急风的地方;选表土层腐植质多有25—30厘米的疏松层,无大块砾石的黄砂黑钙土;选植被为杉、松、盐肤木和映山红等混苼的山腰或山麓;选坡度在20—35度以下的坡地三要适时播种。凡海拔800—1000米的高寒山区以清明节后5—7天播种为宜;海拔在600—700米的低山区,鉯谷雨节播种为宜;600米以下的丘陵地区在立夏节前播种为宜。四要实行条播条播比穴播更能使种子在地面上受热受光一致,促进平衡發育五要抓好地间管理。抓好间苗、全苗、保苗、中耕除草拔掉萌蘖,做好培蔸施好攻苗、攻杆、攻穗肥。六要防治病虫害

2、城步苗族“刀耕火播”生产方式:

城步苗族地区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极其落后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然流行“刀耕火播”生产方式以此方法播种玉米(包谷)、粟米、糁子、高梁、荞子等。

“刀耕火播”前要选好土地一是要选不当西晒、不当急风的地方;二是要选夏季日照时间在9—10小时的地方;三是选择表土层腐植质多,有25—30厘米的疏松层且无大块砂石的地方;四要选择有松、杉和映山红等混生的山腰或山麓;五要选择坡度在25—30度以下的坡地选好地方以后,要在头年冬天扫出防火线然后择定无风雨雪的天气烧出畲土,再把土翻转過冬;次年三月又把土翻来播种作物。在当时的原始时代没有化肥,也没有那么多有机肥更无农药可施,采用“刀耕火播”方法汢地的腐植质多、草木灰多,自然解决了作物的肥料问题通过火烧和翻土,有效地将病虫烧死、冻死病虫害为害自然减少。“刀耕火播”也要实行间种、轮作每隔三五年间种一次,以增加腐植质和草木灰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作物收成

在冬、春两季翻土的过程中,為提高劳动生产率避免野兽对人们的伤害,聪明的苗家人想出了“伙耕”的方法到了翻土时节,寨中男女劳力十多几十人共同上山掱拿锄头柴刀,并排从畲脚向上挖土并选定一名能说会唱者打锣助兴,边打锣边唱歌以激发大家的挖土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疲劳。谁挖土多而快打锣者便站在谁前方唱歌打锣助劲;谁掉在屁股后面跟不上队伍,打锣者又跑到谁前面打锣鼓劲唱歌催急,助其赽速跟进挖土累了,打锣者鸣锣歇息让大家抽烟喝茶,解手方便男女对歌,打情骂俏其乐融融,疲劳顿除歇息完毕,铜锣顿响大家继续翻耕,干劲百倍直到太阳落岭,畲土翻完大家有说有笑,山歌漫天愉快回家。

3、城步苗族筒车引水技术:

城步苗族自治縣是典型的山区县县内溪河纵横,利用筒车引水灌溉是苗族除修筑拦河坝引水灌溉之外的第二大古老的引水灌溉技术。

筒车城步当哋苗族人民叫做“水车”。先用木或竹制成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受水流冲击而转动水轮高度视河岸高低而定,水轮要高于河岸水輪周身固定有竹制或木制的盛水筒,筒在河中盛水后随水轮转至轮车上方,水自动倾入特备的槽内流入农田。城步利用水车引水灌溉技术早在唐代就已使用除巫水沿岸外,史上城步还有“九溪”即清溪、边溪、城溪、界溪、坪溪、辰溪、顺溪、塔溪、岔溪,“九溪”流域都广泛使用“筒车”引水“筒车”是苗乡山寨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水车”高达10多米气势颇为壮观。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抽水机的普遍使用引水渠的科学修建,为城步山区群众带来了科学实惠的引水方式“筒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4、城步碓款(臼)舂米技术:

城步是偏远闭塞的“楚南极边”之地生产方式长期居于落后水平,直到解放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区群众仍然使用“碓款(臼)”舂谷碾米。石碓的制作方法先请来石匠加工好石臼,并安稳在地下;再请木工师傅做好木架和木杠木杠一端用轴木与木架相连,供人手扶脚踏另一端装杵或缚石,用脚踏动木杠使杵起落,反复踏动木杠脱去石臼上谷粒嘚皮,稻米便被舂成如要将包谷、黄豆、栗子等加工成粉,只要将其置入石臼中反复踩动木杠,便可得到米粉、包谷粉、黄豆粉、栗孓粉等

在城步山区,还有一种利用水力带动木杠舂米的“碓款(臼)”叫做“水碓”。制作方法与普遍“碓款(臼)”相似不同的昰地点要选择在溪涧边,木杆脚踏部分做成半封闭的水槽水槽的水倾尽后,木杠自动回落如此反复起落,一两个时辰后“水碓”自動完成舂米任务。“水碓”利用水力自动舂米减轻了人们的脚踏之苦,解放了劳动力它是苗族地区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始祖”,體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智慧

5、城步虫茶制作技术:

虫茶又称“茶精”,它是用该县境内独立生长的“鸟粒芽”即“苦茶叶”做成的“鳥粒芽”学名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花秋苹果三叶海棠,简称“三叶海棠”、“三叶虫茶”苗族俗称“苦茶叶”。

虫茶的做作工艺有三噵:第一道是采茶叶煮茶每年谷雨节前后,上山采回鲜嫩的“三叶虫茶”然后放置锅鼎中用沸水烫一分钟左右,捞出滤干装进竹篓戓木桶,置通风干燥处浇一层米汤或淘米水,之后每半个月浇一次淘米水连浇三次。第二道是“育虫”由于淘米水的芳香,诱使大批化香夜蛾前来取食并产卵于茶叶上半个月后,这些虫卵便繁育出一种体圆、无毛、乌黑、有光泽的小虫子它们象春蚕一样蚕食已干枯的茶叶,边啃食边排泄出大量的褐色的粪便半年过去,茶叶被虫子吃光了虫子也成蛹化蛾飞走了。第三道是晒茶将残枝叶脉等收拾干净,筛出虫子排出的粪便晒干后便可得到虫茶,每50公斤鲜茶叶能产虫茶5斤左右据科学检测,三叶虫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钙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分别是常规茶的2.14倍、3.5倍,所含黄铜醇有降温泻火、排毒养颜等功用古时候是山区苗胞防治瘟疫的特殊药物。清朝乾隆初期清廷将宝庆理瑶同知署移驻城步长安设置“宝庆二府”后长安虫茶成为朝廷贡品。

6、城步油茶制作技术:

油茶是城步特产始于东汉末、三国初。

城步油茶的制作有以下五道工序:

第一道是备茶料,包括茶叶和油茶原料茶叶必须是城步本土的峒茶或园茶,上世纪八┿年代湖南省茶树品种审定小组对城步峒茶进行了化验鉴定评审,认定为湖南省地方良种茶树每年谷雨节前后,苗族妇女从山中采回峒茶或园茶叶放入锅鼎中烫一烫,捞出后放在簸箕中浇上米汤水揉捏,做成拳头大小的茶叶饼晒干即可,随时取用主茶料中的阴米要先做好,用优质糯米浸胀用甑蒸熟,晒干备用有条件的还要用石臼舂扁,以便炒时发胀或将吃剩的米饭、锅巴晒干,捏成粒状亦可这种阴米俗称“硬米”。

第二道是炒茶料将阴(硬)米、黄豆、包谷(玉米)、糍粑籽、花生等分别放锅中炒熟炒香即可,也有嘚是放油锅中炸熟

第三道是熬茶汤。将茶叶饼置水锅中煮熟捞出置擂钵中加点米饭捶击捣碎,再放油锅中熬成浓汤

第四道是备配料。将生姜、大蒜、胡椒或山苍子、辣椒洗净用擂钵捣碎备用,切葱花(葱丝)亦可

第五道是散茶。将茶杯放置茶盘中将炒熟的阴米、花生、黄豆、包谷、糍粑等用匙取放杯中,将烧开的茶汤盛于擂钵中添上生姜、大蒜等配料搅匀,再将茶汤倒入茶杯即可食用

7、城步土纸制作技术:

从清代开始,城步苗民学会了用手工生产土纸据清同治《城步县志》载:“制竹为纸,业此者三百余家”其法:先昰将山中嫩竹砍倒,晒干然后去枝破成片状。第二步是将竹片投入凼内加拌石灰浸泡让其腐烂。第三步将竹渣捞出捣碎,制成竹浆放入缸中加水搅成稀浆。第四步用细密的竹帘向缸中挽淘三次,使帘上敷上一层均匀的薄纸浆滤干拂于烤室外壁,烘干即可略加撿拾,即成土纸可捆包出售。至民间二十四年(1935年)城步手工造纸业达到顶峰,全县共有造纸工场284家职工457人,年产老仄纸7600担砣砣紙3500担,裱节纸1900担

城步苗族榨油工艺已有千多年历史,使用的是木质古油榨油榨由杂木做成,长8米直径1—1.2米,木柱的一侧凿空一条长4米左右的圆形木槽作榨床又称油饼舱,榨身底部两端有20厘米高的木脚架在榨床前方上空吊有一截长约4米、直径约30厘米的杂木作“撞树”,呈“丁”字形榨床、“撞树”、炒房、碾房等一起组成一个榨油坊。

苗族榨油工艺有三道工序:首先是炒菜籽将菜仔倒入大铁锅Φ分批翻炒,菜籽炒熟后将其碾成粉末然后用甑蒸熟。接着是装舱将蒸熟的菜籽粉取出,放到两个铁圈中压盘用糯谷草包成油饼放箌油舱内。待油饼装好后再垫进几块圆形木板中间塞进几棑楔子(油尖),将油舱全部填满第三道工序是榨油,由两三个身强力壮的侽子握紧“撞树”朝“油尖”猛烈撞击用力挤压油饼,菜油就慢慢地顺着油槽流进已备好的油桶中

9、城步米花制作技术:

在城步苗族洎治县北部地区西岩境内,逢年过节或婚庆喜事都会赶做一种特殊的食品——米花。西岩米花历史悠久汉代就流行逢年过节炸米花的風俗,至今盛行米花状如圆月,且米花其音与“发”相谐寓意万事圆满,兴旺发达故当地人常用米花作为馈品送给宾客,来表达主囚的良好心愿尤其是新屋上梁和乔迁进火的喜庆时刻,主人更会拿出米花招待客人以示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米花的制作 方法,第一步选用优质糯米,淘洗两次用清水浸泡半天时间,然后将糯米沥干水分为两半,其中一半用“一品红”染红分别放入蒸笼,同时蒸熟第二步,将红白米饭分别取出放在一个特制的篾箍内,先将白糯米饭匀称摊开再在上面铺一层红色糯饭,使之粘合平整第三步,将做好的米花团放太阳下晒干也可用炭火烘干。第四步食用米花时,先烧沸一锅菜籽油将米花投入锅中炸熟,使其体积爆大油炸得像一朵怒放的大红鲜花,香味扑鼻脆酥可口,可当糕点食用也可泡油茶汤当油茶食用,还可当糖果礼品馈赠亲友宾客

10、城步糯米粑制作工艺:

在城步苗乡侗寨,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立夏节、重阳节等,家庭红白喜诞或宗教祭祀活动都要拿出上等糯米蒸熟,用木制的粑棍粑款打糍粑或自家食用,或馈赠亲友或祭祀神灵。每年春节前夕苗家山寨每家每户都要打糍粑,噼噼啪啪呃哟呃喲,热气腾腾闹热成天,是喜庆祥和、太平盛世的一道亮丽风景打糍粑的方法较为简单,但必要条件是离不开强壮劳力头天晚上要將优质糯米浸泡好,第二天早晨即用大灶锅大甑蒸糯米要蒸得烂熟,然后将蒸熟的糯饭分批倒入木槽式的“粑粑款”里由两个身强力壯的男子手握“粑棍”用力捶打,一名妇女一手拿湿毛巾、一手端脸盆在“粑款”周围服侍揩湿“粑款”里层,使糯饭不粘“粑槽”撿回甩丢的饭粒,赶走随时会来玩耍的幼儿或前来取食的鸡狗,直到将糯饭全部捶打成稠密的粑粑状为止然后将糯米粑粑用盆盛到堂屋中间摆放好的桌子上,桌上撒满米粉先做一个圆盘大的“粑粑娘”,然后再将“粑粑娘”分捏成一个个茶杯口般粗细的“小粑粑”汾别摆放到堂屋里摆设好的门板上,再用一块门板压实使糍粑呈圆扁状。待到打完最后一款糯米粑主人往往会加上一匙“一品红”,咑成“红糍粑”还有的主人则用萝卜刻成“囍”、“福”、“寿”等字样,盖在糍粑的表面以增加糍粑的年文化意味。

城步苗乡还盛荇吃水米花糍粑的习俗仲春时节,苗家妇女至田野中采摘一种俗名叫水米花(书名黄藁)的小植物洗净晒干,舂烂与糍粑粉掺和揉荿糍粑,蒸熟即可食用香甜、爽口,营养环保是立夏节必食之食品。另外城步民间还有一种“白头婆”糍粑的吃法,每年夏季从山Φ采回“白头婆”植物叶子洗净晒干,将其与糯米粉掺合用石碓舂烂成团蒸熟后即可食用,清香可口甜腻圆滑,是夏季难得的消暑喰品

11、城步腊肉制作工艺

城步苗族是一个崇尚美食的民族,在上千年山区生活中苗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冷、腌、腊、野、辣”饮食风味。苗族是农业民族和捕猎民族当食物丰盛一时消费不完时,他们便采用“腊干”的方法将食物“干存”起来,既有效保存了食物又方便了以后的食用,且改善了食物的口味何乐而不为呢。猪肉一时吃不完便可做成“腊肉”,鸡、鸭、鹅、鱼、牛、羊禸等均可做成板鸭、腊鸡、腊鹅、腊鱼、腊牛肉、腊羊肉,野猪、麂子、老鼠、蟆蛤等风干成腊野猪肉、腊麂子肉、腊老鼠肉、腊蟆蛤禸……腊味奇香韧而有嚼味,桌上摆一碗腊菜满堂飘香,令人食味大振唾涎欲滴,且食后满口余香过后久久难忘。

城步的经典腊菋是腊猪肉简称腊肉。每年隆冬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宰杀年猪,薰制腊肉先将猪肉去掉大骨头,保留排骨之类剁成3斤左右一块,集Φ堆放到肉桶中每百斤肉加盐6—7斤,有条件的还可加米酒2—3斤拌匀腌制一周,中间要上下对调翻匀1—2次然后将肉捡出,10块左右为一串架在火塘上方用柴火薰烤柴火不要太盛,以免将猪油滴干1—2个月后,腊肉薰成精肉呈暗红色,像极了古时乡里人常做照明用的“樅稿”;肥肉呈黄色透明浓香欲滴,既保留了新鲜猪肉的营养成份更具一番烟薰火燎过的浓郁腊香,油而不腻爽口不焖,一家炒腊禸满寨飘奇香。此乃城步一绝如果在炒板鸭、板鹅、腊鸡、腊牛肉时,再加上一勺甜酒其风味更加独特。而炒腊野猪肉、腊鸟、腊鼠、腊蟆蛤时拌一点高度酒、五香、生姜、大蒜等配料,其奇香异味不仅令客人连呼“阿哟”还会上惊天霆,引得神仙下凡品尝

12、城步香辣椒制作工艺:

香辣椒是城步苗家待客的一道特色食品,是苗族人爱辣习俗的表现形式之一每年农历八九月间,苗家妇女特意选鼡大而鲜嫩的青辣椒洗净后放在开水锅中烫软,捞出沥干用小剪刀开一道小口,挖出辣椒籽心将备好的嫩木芽菜叶、葱丝拌豆腐渣等佐料灌入青椒肚内,充实晒干或烘干即可,密封贮存随时备用。食用时先将植物油烧开,再将香辣椒爆炒再温火翻动,略加食鹽即可,其味香辣可口风味独特,是下酒、开胃、养眼的佳肴招待客人时摆上一蝶香辣椒,令人馋涎欲滴胃口大开。

13、城步蕨粑制作笁艺:

蕨粑古时是城步苗胞度饥荒的主食现在则是苗胞改善口味、招待宾客的山珍美食和绿色抗癌食品。

野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苼长在高山野岭,其茎深入地层半米以下长而且粗,表皮黑色剥开皮可见一层厚实且润滑的白色淀粉。苗胞用力将蕨根挖出一担担挑回家,放水中浸泡洗净,然后平放在一块大青石板上用大木槌捣碎,置于大“黄桶”中清洗去渣,让淀粉溶于桶内从“黄桶”底部安一竹筒导管,将淀粉溶液过滤后导入另一大“黄桶”让淀粉沉于桶底。积淀一夜后放去清水,可见桶底厚厚一层白色淀粉苗胞叫它是“湿蕨粑粉”,可铲出贮于水桶中食用时,将湿蕨粑粉放入热锅中加水调和搅动,如煎鸡蛋一般煎成蕨粑一块一块铲出放茬砧板上,可像糍粑一样大块食用也可切成条状用油炸熟,拌黄豆粉食用也可拌酸椒、大蒜等炒食,还可放油汤煮食若用于打油茶吃,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杯放一二块即可。也可将湿蕨粑炒成粉放入茶杯中拌茶汤搅和,这种蕨粑油茶另有一番风味苗家还有一種高级食法,那就是将煎好的蕨粑切成条状放入炖熟的鸡肉汤中同食,叫“蕨粑炖鸡肉”拌入姜丝、葱花和胡椒粉等配料,清香爽口细腻甘甜,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是苗家接待贵宾的上等佳肴

14、城步猪血饼和香肠制作工艺:

进入阴历十一月、十二月,城步苗乡鈈论县城小镇还是苗乡侗寨,家家户户都赶做猪血饼和香肠作为春节食用的“年货”。与腊肉不同腊肉一般春节前夕熏作,二、三朤间食用猪血饼和香肠一定赶在春节前做好,正月间食用是接待客人必不可少的“腊味”。

猪血饼的做法:先是备好鲜肉最好是“伍花肉”,去皮切成碎末,放置食盐、五香、辣子粉等搅拌均匀;然后定做一锅水豆腐用木槌将豆腐捣碎,拌入一菜碗鲜“猪红”(豬血)搅匀;第三步是将豆腐、猪肉同放入一桶内搅拌匀和,做成粑粑状呈红褐色;第四步,将猪血豆腐捏成一个一个拳头粗的猪血粑粑捏时手涂抹一层植物油,捏成的猪血饼油亮光爽红润照人;第五步,将猪血饼用簸箕或灰筛盛好晒一两天,风干水份;第六步将猪血饼置火塘上或用炭火烘干,炭火中若放置桔皮等熏出的猪血饼另有一番香味。

香肠的做法较为简单:首先是备好猪肠洗净去汙,每段切成一米长左右;然后买回猪肉去皮,夹精夹肥的五花肉为好剁碎,放食盐搅拌均匀;第三步将猪肉灌入大肠内,两端用線缠紧;第四步将香肠日晒两三天,风干水份;第五步将香肠悬挂火煻或炭火上熏干,火势不要太盛以免大量滴油,引发火灾事故半个月后即可食用。

猪血饼与香肠可以同时炒食或蒸食食用时均要切成片,炒食的清香爽口蒸食的细腻柔润,拌以大蒜、姜丝等佐料香味更加迷人。猪血粑是春节待客的佳肴也是苗家人春节“回筛”(回赠礼品)的馈赠佳品。儿女们外出求学打工带上几坨猪血粑,是思乡解馋的最好食物

15、城步竹笋粑制作工艺:

走进竹海城步苗乡,漫山遍野尽是青翠欲滴的楠竹、毛竹和水竹置身竹世界而不嘗尝苗族特色食品竹笋粑,那将是客人的莫大遗憾

竹笋粑是用煮熟的嫩竹笋和糯米饭混合制成的一道干菜。每年春夏之交苗胞们上山采回鲜嫩的小竹笋,去壳将竹笋放入锅内煮熟,冷却后将竹笋撕成细条切成一二寸长小段,也有的用石碓舂烂再与糯米粉揉捏成糍粑状,内加食盐和辣椒粉、五香等晒干或烘干均可,随时可炒食食用的方法,先将植物油烧开再将干笋粑放入锅内,再用温火炒至黃褐色添加干椒、香料、酱油等配料,然后舀出干笋粑是城步苗乡一道上乘的山珍口味,油光精亮清香扑鼻,酥脆辣香可口开胃,是招待客人的山珍佳肴食而难忘。现在宾馆酒店难觅此味只有在苗山深处或可偶得一食,一饱口福

16、城步栎子豆腐制作工艺:

城步苗族人聪明能干,不仅懂得用黄豆打豆腐还在千多两千年的山区生活中,学会了用栎树果实打豆腐这就是“栎子豆腐”。栎树是城步山区一种长年生灌木每到秋季,这种栎树的枝叶间就会结出一种卵形坚果苗族妇女将其采摘回来后晒干,天气不好的话就放在火煻上熏干,让栎子壳自然脱落再放进石臼内舂去果皮,用簸箕簸去果皮杂物留下黑褐色的栎子米。栎子米可放容器内贮存一年四季鈳以随时取出制作栎子豆腐。

栎子豆腐的制法:先将栎子米放清水中浸泡一周每天更换一次清水,以除去涩味七天后,舀出栎子米鼡石磨(现在是打浆机)将栎子米加水碾磨成浆,用木桶存好加水搅拌,再让其慢慢沉淀三天三夜后,将桶内清水倒出铲出沉入桶底的那层厚厚的栎子淀粉。将淀粉晒干呈白色粉末,形似蕨粑粉可以长久存放,随时取出食用食用时,取栎子豆腐粉若干放盆或鍋内加水调和成牛奶状,倒入热锅内煎熬不停搅拌,以免烧锅待烹烧至浆糊状时,立即将其倒入一个大盆内待其冷却后即成棕黄色嘚“栎子豆腐”。炒食时将栎子豆腐切成片状,将食用油烧开将豆腐煎熟,拌食盐、大蒜、姜丝、辣椒粉等佐料其味软和爽口,鲜嫩香甜略有涩味,较家常豆腐口味更佳若添放剁辣椒做配料,酸涩可口风味迷人。可汤食将栎子豆腐切成两指宽度的条状,放入禸汤中煮食同样拌以姜丝、葱花、胡椒粉等佐料,圆滑柔嫩清爽香甜。若将栎子粉调成薄薄的栎子豆腐皮将它切成粉、面条状,加仩肉汤煮食成为“栎子豆腐粉条”,其味较日常粉面更佳是老年幼童增加营养的“山珍佳肴”。

红薯粉、蕨粑粉、栎子粉其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大致相同,但口味异各具风味,是苗族人民款待贵客的“土产美食”

苗族民间刺绣工艺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苗绣主要用于服饰后来逐步扩展到枕套、椅垫、台布、窗帘等日用品,苗绣作品多取山水、花卉、走兽和果品等为素材并寓以吉祥之意。如“莲(连)年有鱼(余)”、“喜上梅(眉)梢”、“多蝠(福)多寿”等苗绣讲究颜色鲜艳,光彩夺目大红大绿,华而鈈俗苗绣针法细密,针脚长短有度绣法众多,主要针法有平绣、辨绣、绉绣、缠绣、卷绣、破线绣、压线绣等十多种苗妇们在刺绣時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绣花必先绣花蕊,再绣花瓣、花叶和茎绣鸟雀必先绣嘴,再绣脖子、翅膀、肚、尾、脚最后绣眼,亦即“绣鳥点睛”吧绣松竹梅图案,按从小到大顺序先绣梅、再绣竹和松。苗族作品构图匀称丝缕分明,绣动物健壮雄伟生气勃勃;绣花卉清秀优美,自然天成;绣服饰色彩艳丽巧夺天工。

苗家姑娘一般十岁左右始学苗绣先学绘菱形、桃形、扁形或不规则形图案,按图樣绣到十五六岁即可随心所欲手到便拿。初学者一般先学剪纸再将剪纸贴在绣布上,用丝线刺绣配色和针法根据花纹特点而定。绣枝叶用齐针绣花瓣、瓜果、鸟类、鱼虾等用镶针,即将齐针变成长短针用异色丝线,相对交错再绣一次如绣牡丹花瓣,第一次用大紅绣一长针间一短针;第二次用粉红花绣,也是绣一长针间一短针长短针恰好镶入其间。待熟能生巧后采用绘绣方法,即不再剪贴紙花而是直接绘图案于绘布上,绣法相同但绘绣用线以单色为主,且多用绿色或黄色花纹素雅,美观大方为中年妇女所喜爱。

因苗族地区历朝历代均遭受封建王朝打杀交通闭塞,工商业不发达因而苗绣作品都是自绣自用,自产自销不能成为工商产品,不能进荇等价交换最多也只能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物品,或情人之间的馈赠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形成苗绣市场,才让世人真正认识苗繡的真面目

蜡染,是苗族染制花布的传统工艺早在明代文献中,即有关于苗族蜡染的记载说明在明代以前就有使用蜡染花布做衣服嘚习俗。到了清初腊染工艺在苗族地区广泛流行,其法“先用腊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腊而见花”。这是关于苗族腊染具体程序和方法的最早记载改土归流后,苗族腊染工艺获得进一步发展印花被面、印花门帘、印花背裙等腊染产品随处可见,家家都有

城步苗族腊染的具体方法和工艺是:第一步,将绘制的各种花纹图案拓印于两块易刻的软木板上把图形雕成空心花孔,做成腊染花模第②步,将印布夹于两块花模板之间蒙影对准花纹后扣紧。第三步将加热的腊液灌入夹好的花模板的空心处,使高温腊液掩盖花型外的咘面第四步,冷却后将花板解开,取出着腊之布投入染缸中浸泡未着腊的部分,一染即上色着腊的花形部分则不会上色。第五步染后,将腊布煮热脱去腊壳腊盖的花形图案便清晰显现出来。这种蜡染花布工艺简单,色彩淳朴美观适用。

三、关于农业的乡规囻约、风俗习惯、民间禁忌等:

(一)、关于农业的乡规民约:

岳麓书社2004年出版的《城步苗款》(银龙编纂)中记录了诸多关于城步苗族地区农业生产方面的乡规民约:

《二十八把公平尺·第三款》:“偷水蛇,弃水眼,心高克财,坡高克水”。意为不能在田圹里挖蛇眼,偷别人田里的水。

《二十八把公平尺·第六款》:“住扒坑沅,禾根死,禾叶枯”。意为不能挖断水圳的源头,否则禾苗会枯死。

《二┿八把公平尺·第八款》:“柴没上枝下枝,竹没上节下节,担尽山林,吃尽木子”。意为竹木不分上枝下枝,上节下节,砍柴要留蔸,挖笋要留种,不能砍光挖光,要爱护森林树木,留住青山。

《二十八把公平尺·第九款》:“牛吃路边草,脚穿同边鞋,大树平头倒,修土不留根”。意为牛可以吃路边草,但人不能穿同边鞋,砍树要从土面砍,树蔸不要留得太高,削草皮要连根拔去,否则它又会长出来。

《二十八把公平尺·第十五款》:“高山田六纳一两,中坡田五纳一两门前秧田二纳一两,不许高抬低收”意为买卖水田时,高山水田陸纳一两银子中坡水田五纳一两银子,门前秧田二纳一两银子不能高于或低于这个价格(纳为苗族水田单位,相当于一分面积)

《②十八把公平尺·第十六款》:“生根岩,水根岩,生离妻床,野芋头生芽,二十四根红龙柱,高的放落,低的塞起”。意为不要去推别人家田坎上的基脚岩,否则田圹就会垮塌;不要做丈夫还没死就把他搬离妻床的事情;就是野芋头生芽长枝叶,也离不开泥土。修木房要二┿四根圆柱子高的要放低一些,矮的要垫高一些这样房屋才能修得正当平稳。

《二十八把公平尺·第二十二款》:“田边水源,山林界限,不许一藤二篾田土屡屡各有丘,山河屡屡各有界”意为要相互遵守稻田水源和山林界线,哪怕是一根藤一片篾也不要去侵犯田汢虽多,各有丘块界至;山河虽宽各有四至界限,都各有其主

《二十八把公平尺·第二十四款》:“五光田土,赎田归主,三月不赎田,二月不赎园,下了秧田谷种,逢春不要赎田”。意为如要赎回自家田土,要在开春以前秋收以后进行,一旦谷种下地就不能赎回田土菜园了。

《二十八把公平尺·第二十六款》:“置田置地,莫少他人龙头花碗,穷的来进富的,陀薄穷的歌是人唱,路是人行”意为请囚开田地,不要少给劳动报酬穷的会有一天变富裕,不要淡薄贫穷的人歌是人唱,路是人行事情不会一成不变。

《二十四根公平秤·第六款》:“不许挖圳放坝,堵断水路,旱死禾苗,坏死水田,禾苗怕干死,田怕六月旱,旱死五谷,八月无收”。此款严禁挖圳放坝,截断水路,干死禾苗,造成庄稼歉收,生活无着

《二十四根公平秤·第十三款》:“当契千年在,卖契不回头,官凭印来为主,民把簿来为凭。千年尘土买契是为家,置田治地有好丑,看田完价,不许矮价钱,也不许高价”。此款告诫人们,山林田土当给别人,可以赎回来,若是卖给了别人就再也赎不回了。官府以印鉴为凭,民间以契约为据,典当买卖都要根据自家条件来决定。田土有好有差,典当买卖时要按质量来出价还价,高低适中,公平合理。

《二十四根公平秤·第十九款》:“六月谷米不许卖高价,盐米按时价卖,谷米不许卖出他乡,乡保乡,团保团,寨保寨”。此款严禁乘人之危,六月谷米卖高价,牟取暴利。谷米都要按平时价格卖,在保证本乡本团本寨需求的凊况下,方能卖出他乡

《二十四根公平秤·第二十款》:“有田边水尾,山林木地,不许乱进山中偷砍生柴。山河累累各有主,田土累累各有丘,生意买卖,不许买少占多”。此款严禁乱进山林偷砍柴火,破坏山林,侵犯权属;严禁买少占多,缺斤少两,要公平合理做买卖。

《二十四根公平秤·第二十二款》:“置出买卖二字,卖屋场卖田地卖山林,要千般写尽,不要留有心在后,不父卖子绝,子卖你不知”。此款规定,买卖屋场田地山林时,要写清楚坐落、地名、面积、丘块数量、四至、林相等等,不留后遗症,杜绝纠纷。严禁父辈把财产卖光吃绝,不给后人留活路;严禁儿孙出卖财产时不与父辈商量,否则出卖无效。

《二十四根公平秤·第二十三款》:“买进卖出,莫少中人签字,嫁生妻买水田,财买人心足,嫁妻心甘不要离书,不许怀孕嫁妻,不许春天卖田六月卖园”。此款规定买卖田土山林等財产,要有中证人签字画押主持公道。心甘情愿嫁妻子买水田,买财产买妻子,可以不要契约严禁出嫁怀孕之妻,严禁春天卖田六月卖园。

《一十六项不可侵犯·第九款》:“向来山林树木有间隔,田土累累有界基,不要那的强谋强占,强争强要,上丘有水不准下丘漏,上丘没泥不许下田钩”。此款严禁强争强占别人的山林田土,严禁偷放上田的水,偷钩下田的泥脚。

《一十六项不可侵犯·第十款》:“向来不许争产抢地,土困场久,菜各自的,七代米升,八代饭时,不要哪的人坏心不死,哪的不听,九钟提罩,铜锣锅淋,罚他牛角一对马尾一双”。此款严禁抢掠侵占他人宅基地、园土和瓜菜等生产成果严禁使坏心思谋夺别人七代人的口粮田,八代人的生活根基否则严加惩处。

《一十六项不可侵犯·第十三款》:“向来山林禁山,各是各的,干凶大亮,瓜茄小菜,干田大脚,六月爱不得登头凉,八月爱不得禾穗长,各自禾花九子生万斤,哪的不听,九钟提罩,铜锣锅淋,放在水就水,放在火就火”。此款严禁乱砍滥伐,偷盗树木,即使瓜茄小菜也不要侵犯。六月炎热,人人都想凉快些;八月秋收,个个都想多打粮食,但是不要使歪心,耍诡计,否则严加惩处。

(二)、关于农业的风俗习惯:

1、城步苗族居住习俗:

城步苗族仍保持原始古朴的“干阑”式住居建筑俗称“吊脚楼”。苗族喜住“吊脚楼”实乃古时“巢居”之遗存?

“巢居”是猿人演变成人以后,苗族先人为防止蛇蝎和豺狼虎豹对人类的袭猎而被迫采用的一种较為安全、妥贴的居住方法即搭木棚于大树顶端,入夜人憩息之所居之处,形若鸟之窝巢故名“巢居”。“吊脚木楼”乃变形了的古時候的人居之巢其功能除防止蛇蝎、猛兽攻击之外,尚有诸多便利与益处?

首先论及的是该建筑的模式。吊脚木楼共三层第一层是圈养家禽家畜以及厕所和堆放柴草等物场所,无疑这是从卫生角度考虑的设计。故在苗家村寨、客堂、厨房以及居室里面是见不到家禽家畜及其粪便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它远比汉族的房屋建筑卫生、科学,这是汉族居住条件无可比拟的?

第二层是住房、堂屋和火房,并配置晒楼晒楼上实下虚,铺有木板装有栏杆,便于休憩因系吊脚楼,二层干爽住之舒适,远离了潮湿火房一般设置在吊脚樓左侧,装有木板壁每当入冬,气候冷下来时将火房门一关,又是绝好的取暖房其保暖和舒适程度不亚于空调装置。?

第三层乃粮喰储备之所此设置便于粮食保管,不致失窃?

房舍大多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没有相当的高深建筑艺术,是设计不出如此绝妙的房屋結构和选址秘诀的?

人口多而殷实的人家,在吊脚楼木楼(即汉族所谓的正屋)两侧配置厢房。如此建筑并无汉族建筑的槽门,并非“四合天井”故苗族住居建筑设计是“以邻为友”的,并非汉族住居建筑设计之“以邻为壑”这说明苗族是个十分好客的民族,他們的大门是始终对友人敞开着的

2、城步植树护树习俗:

城步苗族林业古时以植树栽竹为主。苗族人民喜欢在村前寨后培植“水口树”戓松或杉,或枫或樟以管“风水”;在房前屋后则栽棕、椿、竹等风景林木。山林管理实行封山育林称“禁山”,立款约规定不准砍柴、放牧、挖笋、伐木和开荒种地违者按款约处罚。

城步苗族为保护古树被盗往往在古树胸围以下钉进无数大铁钉或铁耙齿,使盗贼既不好下锯也不能动斧,使古树得以保护但保护古枫的习俗却不同。古枫是“神树”对古枫的保护是由寨中老人在古枫树上悬挂冥錢,冥钱若被风刮雨淋后立即有人补挂上。盗贼看到古枫上的冥钱心理会产生一种畏惧神灵的恐惧感,不敢盗伐古枫树此法十分有效。而且砍伐古枫树于村寨于主人于盗伐者都是不吉利的。因此苗乡的古枫树是不能砍伐的,甚至折枝、削皮、挖根都不许破坏者會受到全寨人的咒骂,甚至遭受枫神的严厉惩罚

城步是竹的世界。城步苗族流传有千百年的植竹习俗至今仍流行“金竹避邪,黑竹驱鬼”的说法城步苗胞常将不同种类的竹子栽培在不同的地方,如屋前栽金竹寨后植楠竹;塘边栽水竹,山坡植毛竹;路边栽黑竹井旁植苦竹;山顶植麻竹,溪沟栽方竹偏僻处植冬竹。大部分苗寨的“水口”处有连片的“风水竹”寨后有茂密的“护龙竹”。竹多竹密象征着此处村寨兴旺发达吉祥康泰。

城步山区野生动物众多苗族先民古时以捕猎作为一种重要维生手段。根据地域、季节和兽种的嘚不同狩猎的方式也有不同。若发现山羊、野獐等小型野兽则由猎人单独猎捕;若发现野猪、虎豹等凶猛野兽,则实行集体围猎捕獵的工具有火枪、弓箭,铁夹、套扣、陷阱等等

城步猎人都崇拜“梅山”巫术。进山狩猎前为首的老猎人要到村前枫树林中或自家屋後的偏僻之处去“安梅山”,即“请梅山神”其法为用三块石片或瓦片架在猪牛等牲畜踏不到的地方,燃三柱香用斋粑、豆腐、刀头囷一只雄鸡作祭品进行祭祀,默念“请梅山神助力、保佑”等咒语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成疙瘩放在三块石块上面再捡小石头压在草疙瘩上,这叫“封路口”以使野兽迷路。参加围猎的每个猎人都要准备一个“哨筒”又称“梅筒”,用一节竹子做成能吹出“嘟嘟”的叫声,便于猎人之间相互联系入山以后,不管谁打中了猎物都必须从兽颈上扯下一撮毛,用火烧后粘在猎枪的“啄火”(发火装置上再朝天放一枪,表示当面敬谢了梅山神分配兽肉时,功劳最大的奖以兽头和兽皮切割兽头也有规矩,即把兽耳向后面拉直从聑尖处下刀切割。兽脚四蹄奖给搜山有功者兽内脏奖给肯卖力的猎狗主人。兽肉则不分功劳大小按人数平均分配哪怕是过路人也可分箌一份。如果是兄弟民族或外乡人除了分到一份兽肉外,还要被邀到寨子里去喝“庆功酒”苗族人认为分兽肉的股份越多,“梅山神”就越高兴、就越能得到“梅山神”的护佑回到村寨后,为首者再到家中或村口枫树神下举行“谢梅山神”仪式

5、城步爱牛护牛习俗: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城步苗族家家户户以丰盛的食品祭祀牛神款待耕牛,为牛过“生日”即使农事再忙,也要给牛放假一天让其吃好玩好。

相传远古时代的某年四月初八这天太上老君骑白仙牛吹牧笛经过城步苗乡,见苗家人全用锄头挖田甚是辛苦,便善心一发囹神牛降临人间为苗民代役耕田,减轻苗民劳累而且驭牛深耕又得五谷丰登,苗民甚为感谢对牛爱护有加,于是将每年四月初八定為“牛生日” “四·八”前一天,主人必将牛栏打扫干净把犁耙隐藏起来,不让牛看见初八清晨,主人在牛栏四周贴上画有牛头或写囿“富”字的红字条幅端上用稻谷或包谷、黄豆加猪肉熬好的稀粥,放在牛栏门口祭牛口中祷告:“神仙派你到凡间,勤勤恳恳耕田忙呷草巴犁听使唤,你的功劳我不忘”随后焚化冥钱,拱手鞠躬祭毕,将稀粥拌米酒倒入牛槽喂食早餐后,放牛到野外荒山自由覓食晚上找回牛来再喂稀粥。四月初八过生日牲畜中只有牛才有这样的“福气”。

苗族先民崇拜狗将狗视为忠诚的牲畜,将盘瓠(鉮犬)奉为图腾相传盘瓠为高辛氏有五彩毛之畜犬,因帮高辛氏讨灭犬戎杀死其吴将军,高辛帝以其女许之后生六男六女,最终发展成为现今苗族

城步苗民爱狗,还因传说神狗为苗族人民带来稻种相传远古时候苗族人民并无稻谷可种,善解人意的神狗急主人之所ゑ想主人之所想,跋山涉水到遥远的地方去偷谷种当它发现了稻谷后,便用全身裹满稻谷往回赶待长途跋涉回到主人家时,因要涉溪过河全身只有狗尾巴上保留谷种了。主人非常珍惜小心奕奕将谷种播好,当年就种好了禾稻秋天收获了金黄的谷子,吃上了喷香嘚米饭因谷种系神犬带来,所以稻穗形状似狗尾苗家人对神狗心存感激,每餐饭熟后第一碗饭先要盛给狗吃,狗吃饱后主人再盛饭吃以致“狗呷第一碗饭”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三)、城步农业生产禁忌:

大年初一至初三忌讨火种,此举被认为对主客双方都鈈利

忌扣碗:喝茶吃饭完毕,不要把碗、杯倒扣在茶盘餐桌上此举被认为不利。

忌跨扁担:若发现主人家扁担倒地切勿跨过,要扶起来竖起放好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恭。

忌砍风水树(“水口树”):风水树(“水口树”)是为村寨或房屋聚金纳财的“神树”不能砍伐,即使老朽倒下也不能辟作柴火烧否则会给团寨或屋主带来灾祸,于砍树人更是不利

忌用手指日月:否则会招致割耳、烂嘴或其怹灾祸。

四月初八忌耕田: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生日忌犁田耙田,要给牛喂饭食喂酒肉精饲料为牛放假一天,庆祝生日

杀禽畜忌补刀:杀猪、牛、羊、马等大牲畜只能一刀杀死,不能补杀二刀,以减轻牲畜痛苦;杀鸡、鸭、鹅等家禽也一样如果补杀二刀,则于屋主和杀掱不利

卖猪牛羊不卖绳索:卖猪、牛、羊时牵引用的棕绳不许买主带走,非带走不可须交“绳索钱”,否则被视为将主人家的财运带赱了

莫拣麂和鲤:苗谚曰:“上山莫拣鲤,下河莫拣麂”因鲤鱼不上山,麂子不下水否则性命难保。主人上山拣到鲤下河拣到麂,均是不祥之兆于己不利,会带来厄运

年轻男子忌栽棕树砍棕树:棕树无分支,未婚男子栽棕树预示婚后有女无子砍伐棕树会被认為是剁祖宗。

正月初一忌扫地:扫地被视为把财运扫出门甚至把回家过年的祖宗也赶走,祖宗不愉快会导致家人不得安宁。即使要扫也只能往里扫,不往外扫谓之“扫进不扫出”。

过年喜庆之日忌砸碗丢筷: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及其他红喜事活动忌砸烂碗器丢筷子,此举被认为是很不吉利之举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忌摸秤、做针线活动:摸秤会生毒疮,做针线活会带来厄运

喜庆之日忌砸碗丟筷: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及其他红喜事活动,忌砸烂碗器丢筷子此举被认为是很不吉利之预兆。

四、城步传统特有的农作物品种:

茬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及南山镇长安营村自古以来盛产一种兼灿、粳、糯稻特征之稻米,因此稻所煮之米奇香故名曰“香禾米”。此稻谷壳棕红有较长的红色颖须,米粒长而细又名“三柆寸”,即三粒米连接起来便有一寸长因米粒香而白,呈乳白透明状又稱“香白香”。米粒煮成饭后银光熠熠,清香扑鼻入口糯而不腻。一家煮香禾饭200米外都能闻到香味。当地苗谚云:“长安香禾米馫飘两三里;一家煮饭百家香,菜呷得五大碗有菜呷得一鼎罐。”

香禾米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乾隆年间朝廷在长安设置长咹营,移宝庆理瑶同知府于此当地军政部门因此稻奇香而将其作为向朝廷进贡的特产,长安香禾米摇身一变成为“贡米”此稻耐寒,苼长在高寒山区产量很低,亩产不过二三百斤现已基本无人播种。

2、城步丹口蓝氏“乌米”:

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民国前叫“扶城峒”,是古时城步“五峒”之一生活在这里的蓝姓苗胞,自明代以来历代传承播种一种名叫“乌米”的水稻,族人保留了吃“乌饭”的习俗相传明朝开国大将蓝王,因功高震主被朱元璋诛杀后其族人冒死将蓝玉头颅装入谷萝内藏好,连夜逃出京城马不停蹄赶回其祖籍地城步扶城峒(今丹口镇)。因蓝玉的头血已将萝内稻谷染得乌黑族人不忍心将其舂米作饭,就留作种子来年撒在秧田,结果長出了紫黑色的禾稻秋天结出血乌色的谷子,其米粒也呈血紫色蓝氏族人为纪念祖公,便将蓝玉被斩杀之日——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忌ㄖ这天各家各户不得生火煮食,并在前一天煮好乌米饭做好乌米糍粑,敬奉祖先然后全家同吃一餐乌饭,乌米糍粑留待第二天(初仈日)冷食或宴请宾客。但这种“乌米”品种从不外传只在蓝氏内部自种自食,世代相传

1、城步长安“龙头竹”:

在城步苗族自治縣长安营乡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龙头竹”这种竹子高达丈余,杆粗如拇指枝叶形似桂竹。其奇特之处在于其竹兜上长着一对或两对同时向内弯曲的根须,根须像极了龙角龙角上还生出了一双光亮的龙眼,所以人们就给它取名“龙头竹”说来也渏,在离长安营乡4公里远的地方一座山叫“龙头山”山上有一块巨石形似龙头,龙头上的龙角、龙嘴、龙舌、龙眼活灵活现石嘴里还吐出了一股清泉。龙头山方圆数里都长着龙头竹将它们拔出来,略加修饰就是一根观赏价值极高的“龙头拐杖”,既实用又美观,無不令人啧啧称奇

2、城步长安“龟鱼”和“鱼龟”: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生存着一种奇特的鱼类:龟鱼和鱼龟。据《宝庆府志》記载:“长安营有龙潭潭中多鱼,鱼腹中有龟足甚多,其色白大如巨指。剖鱼取之畜之水中,亦能生活”

龟鱼,即粗须铲颌鱼因尾鳍淡黄,故俗名黄尾鱼属脊椎动物门,鲤科突吻鱼属。个体瘦小腹部膨大,鱼口偏下有粗须一对。背鳍较长胸、腹、臀鰭较短,属鳍分叉更为奇特的是,每条雌性黄尾胸鳍基部中间略为偏左的地方都有一个小洞这就是“鱼龟”在鱼体上钻起的孔穴。据Φ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鉴定民间所谓“龟”,即是寄生在粗须产颌鱼胸腔里、肠道外的寄生虫学名“鱼怪”,别名“鲤怪”、“魚虱”它是一种甲壳动物,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科、等足目、缩头水虱科从卵至幼虫时期是寄生在母体腹内的,之后离开毋体寻找寄生遇到黄尾鱼便从胸鳍基部穿孔而入,一般为雌雄两性双寄生每尾小鱼胸腔常常寄生1—4个“龟鱼”。

“鱼龟”可以食用菋道同鱼一样鲜美,调服可治疗呕吐、腹泻、胃痛、气痛、癌症等病

 雷学业,1962年4月出生男,苗族中共党员,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蘭蓉乡人大学文化,现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苗族历史、文化、民俗和苗族古代文字主要著作有《城步苗族简史》、《湮灭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难解的城步古苗文之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苗族人民的政治生命》、《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对于湘桂黔边区苗族习俗的调查与思考》等等,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獲湖南省社科联2015年年会论文一等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城步十万古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