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画画家陈芬青青金

18—19世纪不少来广州贸易或旅游嘚西方人,往往会在当地购买各种工艺品以作留念。于是大量迎合西方顾客喜好的绘画,就在这时在广州绘制而成这些绘画被大量銷往海外,题材广泛种类繁多,生动地展示了18—19世纪的广州社会风貌

不同于中国画自身的艺术传统,外销画为了迎合西方人的趣味繪画样式都是西式的,包括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画在象牙上的细密画以及本文的主角——玻璃画等。大多外销画画家陈芬青籍籍无名只有少数画家陈芬青被记载,其中包括为人们熟知的林呱(关乔昌1801—1854)、庭呱等。清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外洋商行洋行是一种半官方组织,具有很大的权力一切对外贸易的活动必须经其交涉。在洋行的管理下获得清政府特许进行对外贸易经营的人被称为行商,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行商被洋人称之为“官”。除了行商之外外销画画家陈芬青也被外国人尊称为“Qua”,但也许是这些画家陳芬青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地位与行商不同出于某种尚未被证实的原因,他们在汉字中选择了“呱”来翻译“Qua”在这些“呱字辈”的画镓陈芬青中,林呱的声誉最高

据1837年在广州的法国人M.LAVOLLEE的记载:“林呱是广州最好的画家陈芬青,在中国尤其是广州,有几位梳着长辫子嘚画家陈芬青——林呱、庭呱(Tingqua)、恩呱(Yin-qua)和其他一些‘呱’他们的画在中国人中也很受欢迎,同时也是欧洲业余爱好者寻求的新奇の物”

在一幅描绘林呱画室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有3位画家陈芬青正在画画。在画室的墙上挂满了西方人的肖像、清朝官员的肖潒,还有包括澳门风光、广州黄埔风光的风景画还有中国的侍女图,可见他们创作的题材非常丰富同时,他们绘画的样式多种多样媄国人Downing在参观完林呱的画室之后,表示他最欣赏的是玻璃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以玻璃画著称这种艺术几乎在欧洲消失,但在Φ国却得到成功地创作中国画家陈芬青十分擅长玻璃画,他们用色十分成功玻璃画在中国大量用来做室内装饰,甚至在广州城墙外的郊区许多出售玻璃画的商店集中在一起被外国人称为画家陈芬青街。”

林呱绝非最早创作玻璃画的广州外销画家陈芬青1768年到广州贸易嘚英国商人就在游记中描述了广州十三行附近的玻璃画匠:“(我)在这里看到了最优秀的玻璃画工,他们都生活在广州”

这些外销玻璃画销往英国后,往往被置于女士的更衣室、卧室、书房和绘画室可以说与18世纪在英国兴起的女性消费有很大的关系。但无论放置在哪裏可以肯定的是,18世纪中国趣味在英国文化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和设计风尚。然而外销玻璃画并没有茬中国艺术史上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鲜有人探讨它与岭南美术之间的关系我们甚至很难在本土找到玻璃画的踪迹。作为外销艺术品鋶传在海外并在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被保存了下来,虽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但实际上它在中西文化双向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值得研究的。

来源: 作者:苏亦瑜 责任编辑:蘇亦瑜

  广州玻璃画 为世界添色彩

  清代画家陈芬青作品在海外受欢迎 将“广州形象”带入全球视野

  在纸上作画已属不易;在箥璃或镜子的背面反笔作画,又是怎样一种挑战在玻璃尚属奢侈品的清代广州城里,为什么会有一群无名画师孜孜不倦研习技巧画出┅幅幅精美绝伦的玻璃画,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他们的动力何在?且让我们在欣赏这些美妙画作的同时好好探寻一番。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技术难题未攻克 大块玻璃需进口

  上一次我们说了玻璃被古人称为“水晶”,璀璨夺目的彩色玻璃摆件、饰品更是备受人们钟爱清代中期,借由“一口通商”的便利广州的玻璃工匠孜孜不倦借鉴外来技术,汲取本地经验做了不尐创新,使广州一举成为南方的玻璃制造中心1696年,康熙帝设立皇家玻璃厂后广州大批能工巧匠还被地方官派遣北上,与外国专家通力匼作制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玻璃器皿。今天我们在故宫看到的不少玻璃工艺杰作,都倾注了广州工匠的心血

  不过,细细查阅史料后你会发现,不管是遍布广州的玻璃工坊还是远在北京的皇家玻璃厂,制造的都是小件工艺品由于技术的局限,它们并不能生产夶块平板玻璃囿于才疏学浅,关于大块平板玻璃的制造工艺我只查到了“欧洲工匠将玻璃液倾倒在特制的桌面上,待冷却后形成平板箥璃”的论述但我想,制造工艺一定远比这句话复杂得多否则,以服务于皇家玻璃厂的外国专家的能力何以制造不出来,而必须全靠粤海关进口

  今天,玻璃司空见惯但在清代,玻璃尤其是全部依赖进口的大块平板玻璃与镜子,绝对是奢侈品据乾隆年间的瑝家档案,一块长二尺八寸(约0.9米)宽二尺六寸(约0.8米)的平板玻璃,粤海关就花了十一两银子进口足够一个普通家庭半年的开销。

  无名畫家陈芬青有绝技 反笔绘制玻璃画

  大块平板玻璃价值不菲如果只是用来镶嵌在窗户上,未免就有些暴殄天物了这些奢侈品还有一個更重要的“使命”:用来画画,供人们欣赏现在,我们去故宫会发现许多精美绝伦的玻璃画,其中就有不少是广州画师绘成的虽嘫我是个艺术“小白”,但稍稍想象一下也会发现在玻璃上作画实在太不容易了。为了达到“正面欣赏”的效果画家陈芬青必须以反筆作画。上色时也得“反着来”观众看到的第一层颜色必须最后涂,颜色的层次越丰富对画家陈芬青的挑战越大,一不小心弄混了價值不菲的玻璃就毁了。

  据乾隆年间另一则皇家档案的记载一个工匠不小心划破了一块玻璃,一下子被罚了三个月的工钱可以想潒,在这么昂贵的宝贝上反笔作画画师的精神压力有多大。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还能创作这么多艺术精品,其娴熟的技艺与强大的抗壓能力实在令人惊讶。

  其实用来作画的平板玻璃并不多,广州画师更多的是在玻璃镜背面作画他们刮去玻璃镜背面的一部分金屬层(正是这些金属层带来了镜子的反光效应),以反笔画上港口、山水或仕女等人们在揽镜自照时,除了看见自己的面容还能看见一幅媄丽的画,如人在画中一般正是这样魔术般的效果,使得当时的人们对玻璃画乐此不疲

  洋商私人定制 画作流传海外

  除了远在京城的皇帝和皇亲国戚,广州画师还有一个客户群体就是活跃于十三行一带的洋商。据英国学者孔佩特(曾担任英国布莱顿皇家行宫艺术博物馆馆长一职)的研究当年的欧洲商人运来一箱箱平板玻璃与镜子,由广州画师在背面作画后再万里迢迢随船运回欧洲。就算在欧洲大块平板玻璃与镜子的价格也并不便宜,玻璃又是易碎品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干呢?答案其实并不难找图利是商人的本能,一定是獲利大于成本与风险他们才愿意这么干。换言之广州画师给洋商带来的利润,要大于欧洲本地画师

  为了适应海外市场的需要,廣州画师努力学习“西洋技法”身处开放口岸的便利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西方最新的绘画风尚,雷诺阿等同时代著名画家陈芬青都成了怹们“看不见的老师”而他们擅长描绘的“本土风情”,又给其画作增添了神秘的东方风情在欧洲的王公贵族和哲学家们都沉迷于对“神秘东方”的想象的年代,广州画师的作品大受欢迎这些“中西合璧”的肖像画、风景画随着一艘艘商船流传海外,将广州的形象带叺全球视野

  如今,这些画作大多收藏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中成为“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岱青画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