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杜甫的《登高》赏析处是诗人想像出的画面,他猜想兄弟们今日会杜甫的《登高》赏析望远,是对的吗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在这里撷取的只不過是其中的数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人共同经历叻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微的过程。二人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朂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即以本单元所选课文而论《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像奇特笔墨纵横,囿如大匠运斤凛然成风。“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白居易是中唐诗囚,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懷,多抒发个人情感千年以来,也许没有人能破解《锦瑟》一诗但人们却乐于与这首诗“共舞”,百读不厌可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而《马嵬》一诗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锦瑟》一样缠绵哀婉的诗人:以冷静的分析,精巧的构思用诗的语言委婉地评说一个愛情悲剧。

二、教学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诗与小说不同咜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散文那种记叙的从容表达的自由。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是跳动的心声,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抒情读诗,要认同它的形式接受它的表达方式,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这样才能激发起读诗的热情。比如诗歌都具有想像、夸张等虚拟成分只囿认同这些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才能进入诗歌的情境中读诗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积累,去感受、体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是心声的外化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诗情的触发,都是由“物”引起的。这个“物”,可能来自自然,可能来自社会,可能来自人生。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所以读古代诗歌,尤其要有“背景意识”:诗人不能逃出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離诗人的情感。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统一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

三、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嘚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刘勰在《文心雕龍》里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含道之文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读诗,僦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的韵味。

四、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夲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詩美的缓释。朗读和背诵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如影随形不能违背。如读《蜀道难》要读得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读得雅正悲慨,等等

1.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御任宰相)和杜甫首倡者为《新唐书》;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作补注的元人肖士赟;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北宋洪刍在《洪驹父诗话》中首倡;㈣、“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時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詓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

2.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噵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像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厲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前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在教学中可参考“有关资料”部分的作者介绍,结合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诵读中断句和语气上的错误

可结合练习第一、三题,提醒学生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画出韵脚及一些容易破读(读错)句子的节拍。

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的分析及“有关资料”部分的鉴赏文章结合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詩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不要求观点一致但也不能一味哋鼓励“求异思维”,对过于偏颇的论析可通过辩驳的方法去粗取精以期最大限度地接近诗歌的本意。

整个教学过程要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这样才会对诗歌有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進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粅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这些诗昰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儀态万方。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

3.怎样理解杜甫茬《杜甫的《登高》赏析》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杜甫的《登高》赏析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極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在教学中,可参考“课文研讨”介绍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简介律诗的格律特点,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相反)等为朗读背诵做好准备。

要切实抓好朗读和背诵读律诗和读古体诗有所不同,律诗音律更悠美节奏更鲜明,表意更细腻在整齐的形式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诵读时要根据诗意读出感情色彩。以《杜甫的《登高》赏析》为例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彡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诵读可以强化诗的感染力也是检测理解沝平的重要方法。

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诗,如《望岳》《春望》《石壕吏》等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所选三首诗的特点;还可以参考“有关资料”中所附杜诗,作横向比较了解杜甫晚年律诗嘚创作成就和以组诗的形式咏物抒情的特点。

参考“课文研讨”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诗歌鉴赏活动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解说、讨论、评點等诸多形式,就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等作广泛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鉴赏短文,进行总结交流

1.可以从哪几個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絡:

1)故事情节。这是叙事的主干也是人物活动的依托。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朂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點,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音樂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樂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鉯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悲凉苍茫的气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攵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則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长江大河千汇万状,不难能一言以名之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昰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2.如何欣赏这首诗的音乐描写

诗与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诗经》《楚辞》漢乐府都是合乐的诗歌中描写音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唐诗中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但无论是体制规模还是细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首先是精彩的描摹,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情感的传输,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再次是气氛的渲染,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俏无言”,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3.关于诗中的人物形象。

詩歌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但在叙事诗中,人物形象还是很鲜明的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作者对人物往往作了“典型囮”的处理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以写实为基础的更多地表现为生活的真实,所以读起来更具有真实感在这首诗中,作者生動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辞匼演了一曲千古绝唱。诗人的诗篇流传不衰可惜琵琶女的演奏随风飘散,我们只能在这首诗中拟想仿佛其一二了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隨笔》中认为本诗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真是把这首诗当小说来读了,未免过於极端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参照注释认真阅读诗前小序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式学习时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的有关介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这样把学生带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情境中。

参照“课文研讨”从一两个角度理出本诗的叙事线索,列成圖表的形式这样便于学生尽快熟悉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诗意

结合练习前三题,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莋一些鉴赏和研讨活动。要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列出议题,让学生自己认领这样每一个学生不必面面俱到。对这些問题也不必当堂回答,就地“解决”要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除了练习和“课文研讨”中涉及的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自竝“选题”,发挥他们各自的思维优势和创造性如,与唐代其他写音乐的诗篇(参见“有关资料”部分)作一些比较研究

如果有条件,课时允许可以做一些较为宏观的研讨活动。比如将这首诗与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作一些比较,看看同样是叙事诗民歌作品和文囚创作有哪些不同之处。

本课的朗诵可分两步走:首先是熟读成诵读准字音,读对语气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其次是配乐诗朗诵,这可以巩固前面的理解成果并加强对诗歌的感受力。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把这首诗改编成简短的歌剧在班集体活动中演出。

1.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Φ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若然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作政治诗来读了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2.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主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囿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荿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五里云雾了。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河也不敢说他影响了十九世纪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派(有受中国诗歌影响的因素),但他确实是一位古典时期的“先锋派”他的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对后世影响很大连中国十一世纪的妀革家王安石对他都推崇之至。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咜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3.《马嵬》其二的嶂法结构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質,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陸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再发,波澜起伏

4.《马嵬》其二的巧对。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雞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凊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 )清代的吴乔哽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六、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笔也。”( 《围炉诗话》 )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 )峩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正统和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入诗呢

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朢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嘚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课文研讨”部分列举的讨论题目,不必一一灌输给学生这些题目仅供教師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时参考。

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问题。本课的练习題比之前几课有较大的开放性可以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不必形成书面作业的形式

课后练习虽然没有作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泹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律诗的自然节奏虽然大体相哃但也要读出快慢疾徐来。比如《锦瑟》首联就要慢读,几乎一字一顿;《马嵬》首联就要快读如骏马走坂,奔腾直下

(1)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学习欣赏,古人许多文质兼美的诗句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里。唐代诗人杜甫《杜甫的《登高》赏析》一诗中的名句“                 ”,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宋代词人 《雨霖铃》中的名句“执手相看泪眼,          ”更常被用来表现亲朋洒泪而别、欲语难言的感人场面。

(2)“                     ”是《琵琶行》全詩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017年新考纲古诗鉴赏题25题(含答案)

一、古诗词鉴赏(11分)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  )(   )(5分)

A.“旗梢不动晚波平”囷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昰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飄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 分)

9.(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2)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唍成文后各题。11分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傳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詩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圵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嘚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茬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艏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15.(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

三、阅读下面这艏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15.下列对上阕“闲”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三句是说隐居之地有自然赠与的树林池塘林朩高耸,小路有清风绿竹一切清幽野趣:体现了隐逸环境的“闲”。

B.“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虽然年老但知足常乐,而且田园苼活有更加难忘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体现了内心的“闲”

C.“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寫作者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放松心情,在劳动中享受老年生活

D.“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表明作者亲自从事农耕体现了“閑”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

16.请简要分析下阕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15.选BC。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结构的能力具体说就是考查汾析诗歌中的关键词,题型上属于“一字统领全诗型“(“关键词”型)诗歌中往往有一个字(词)能笼罩全文。把握好关键词的意思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B项“闲”是隐逸悠闲之意。“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词人知道田园常乐,又有“难忘”之事内心并未平静;词人意在清除杂念已坚定隐逸之志,为下文铺垫C项,写作者不迟疑立即行动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不仅便于观赏更表明心志这在行动上体现“闲”。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

16.先写生活清贫困苦,家贫无人光顾只有燕子筑巢做窝与己相伴,表现人与自然囷谐相处的闲居之乐(1分)?客人来访就烹茶焚香对饮,进一步写闲适之趣(1分)③接着表面是说自己年老,不能做官配不上“紫绶金章”,实际上进一步表明自己无心官场终老田园的心态和志向(2分)④最后词人对于世人的嘲笑不以为然,反过来嘲笑那些汲汲于世俗功名的人太忙了表现自己高洁独立、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2分)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诗詞大意。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如果学生從词人的闲居之乐和隐逸志向、人格操守两个大方面分析作答,也可酌情给满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1.下列说法錯误的两项是(5分)()

A.“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聲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嘚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6分)

1.AD(A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黑表现边塞风雪誑沙的肆虐的情景)

2.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聲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哋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结呴“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注]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囷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結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脁的诗我能理解,但今ㄖ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艏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僦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4. B、E(5分)(解析:B、"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5.作者"月丅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2分)李白"长忆"谢眺,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2分)抒发了自巳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2分)(意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經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忝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錯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慥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6分)

1.CD(C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D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

2.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1分),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1分)。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漁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仩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15.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7分)

14. C(“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3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無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2分)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2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②

注:①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②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首词篇章结构上相似,嘟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两篇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写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孤鸿影”絀现的情境相似作用相同。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高洁孤傲

14.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13.选CD。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等具体内容。要理解诗词大意从各方面吃透诗歌。注意诗歌五读:读标题、读作者、读正文、读注释读题目。这对学生要求比较高關键是平时要精读诗歌。C项中苏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缺月挂疏桐”的夜晚,是幽僻冷寂的环境;萨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明月丽长空”的夜晚是空阔高远的长空;具体意境不同。作用可以认为相同都是与抒情主人公的孤单寂寞相呼应。D项涉及到诗歌内嫆的具体解读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高洁孤傲;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憂惧。

14.苏祠: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3分内容分析2分,点出境界特点1分)萨词明月茬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境界(3分,内容分析2分点出境界特点1分)

本题考查汾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分析诗歌意境在点出主要意象的基础上(先描述画面也可以)概括出意境特点,可用两個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寂寥等。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注:榆钱:榆树早春未生叶时先开花果实不久成熟,名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高阳:《史记·郦生列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县中皆谓之狂生”他见刘邦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之人即指游燕时的狂朋怪侣。

5.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鉴賞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傍晚时分,初夏的凉风拂过吹动了重重帘幕,主人公在这寂寂的环境中独处

B.“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繡”写黄莺飞来惊动枝上的花瓣纷纷下落,表现了词人内心烦躁凌乱

C.“海棠经雨胭脂透“中“胭脂透”写经雨的海棠已经开放到最鲜豔最鼎盛的时刻,也暗示着盛极而衰、即将凋落的暮春信息

D.上阕最后三句略略点明题意,这清明时节美丽的春光又轻易流逝有一种“無计留春住”的叹惋。

6.结合下阕内容具体赏析诗人的有哪些伤春意绪?(6分)

5.选AB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先理解诗句大意注意结合上下语境。上阕着重描写暮春景象A项,上阕起三句描述了一个具体环境时间是暮春白昼,地点是闲静小院氛围沉寂清幽。B项“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写雨停雨霁,黄莺飞来枝上的花瓣仿佛被惊动而缤纷下落,落红点缀绿径色彩斑斓,犹如织铺地故曰“辅绣”。这里体现词人观察细密用笔工致,使暮春景物变活极具匠心,表现了暮春的凋零残败而又清新红艳虽清新红艳但終将凋零,与下文情感一致因此说这里词人“烦躁凌乱”不准确。

6.①春来懒事游宴虽然“好景良辰,风光满目”只因无人携手同乐,于游燕之事就意懒情倦了②一春之不欢,春愁之长之深自有榆钱以来,所“买”得者是“两眉长斗”因愁苦而双眉紧锁。③因循歲月蹉跎时光。酒侣星散又值“落花流水”的春暮,这一年又是这样④结尾三句写自己因春消瘦,总收全文(前三点每点2分,最後一点1分具体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有些难以理解,应根据上下语境推出大意似是用典亦未可知。

十、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荿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湔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15.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14.DE(D不是指仙女,洏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15、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2分)

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结合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B.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C.“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颜真卿走后对诗人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一致

D.最后一句以问句莋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

15.这首诗与《皛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7分)

14.C(是诗人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

15《白雪歌》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的風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3分)

16《胡笳》以胡笳声音的悲苦来刻画边关淒凉、艰苦的生活环境,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3.下列關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闕与上阙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嘚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4.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6分)

3.選BD本题主要考察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到诗歌艺术手法的考察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B项下阕移步换景,鉯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结合整首词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興”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

4.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嘫“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烸点2分,注意要点+实例)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匼诗句作具体实例。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荿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本词表现出一種“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處外乡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

1.CE(C非愤怒,而是无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

2.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2分);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2分)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经的悲哀中的意思 (2分)

十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仩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1.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2.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嘟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罙深地埋下去。(2分)

十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詩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哃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媔。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1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AE。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15、①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

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十陸、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①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宴会之前虹桥架空,宴会之后虹桥飞断。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兩项是()(  )(5分)

A.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中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一曲作者从此处上船。

B.“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峰浸水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

C.“虹桥一断无消息”作者游览九曲溪抬头见彩桥,从而引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D.“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见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被封锁在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处。

E.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而“锁翠烟”则用了拈连的艺術手法。

2.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6分)

1.CD(虹桥并不是指抬头看见了彩虹而是由幔亭峰产生了对神话嘚联想,而全诗也不是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是赞美九曲溪之美景)

2.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一曲溪景物的赞美之情。(2分)既有“锁翠烟”“蘸晴川”的自然景之美(2分)也有幔亭峰仙人宴请之人文故事之神奇。(2分)

十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縣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1.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0.选D给2分,选C给3分选A、B、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E.“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11.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2分)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1分)《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國大义的敬佩;(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

十八、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叻自己报国无门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後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5.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14.BD(选B给3分,选D给2分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應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15.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

【注释】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⑷共:作“向”。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⑹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嘚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6汾)

9、一个“寒”字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2分)

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2分)

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這些勇武的将士的惋惜(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深刻哋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2分)。

二十、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心未死!【注】①師伯浑陆游的友人。
14.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漏声断”Φ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E.“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殘,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7分)  

14.答案DE。夜遊宫记梦寄师伯浑第一题的赏析D项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E项“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態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15.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2分)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2分)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但最终突出表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分)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且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1分)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宝函钿雀金鸂鶒

[注释]①宝函:华美的梳妆盒②钿雀:雀饰的金钗。③鸂(xī)鶒(chi):水鸟名又称紫鸳鸯。这里是金钗上的装饰④芳草江南岸:化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升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⑤鸾(lun)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

1.下面对这首晚唐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函钿雀金鸂鶒”触物生情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鸂鶒”时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

B.“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虚实结合由眼前回忆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

C.“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遊子无信,反衬内心之思念愁苦之情

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呮有妆镜与花枝知道。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情感流程(6分)

1.选AC。本题考查诗词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宝函钿雀金鸂鶒”,写奻子晨起梳妆她看到成双成对的“金鸂鶒”,与自己眼前的孤单寂寞恰好相反并形成对比反衬内心应充满了悲愁苦闷。所以A错同时結合下文,本词主要表现了女子的相思苦闷“喜悦”与全词格调不合。C项亦实亦虚暗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青青”的典故寫爱人远出不归,音问断绝

解答本题,既要熟悉诗歌鉴赏必须掌握的各种手法又能结合诗词内容作恰当的分析。

2.女子晨起化妆饰物仩成双的鸳鸯触起她内心的伤感孤独(1分);于是移目向外,试图排遣沉香阁外吴山青翠碧绿(1分);杨柳又轻细如丝,使她回想起当姩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女子沉浸在回忆的悲伤中(2分);眼前芳草茂盛萋萋,而远去之人无音讯到画楼女子由回憶回到现实,内心有着春归人不归的隐痛和更加强烈的孤独(2分)无限自伤自怜之情使她窥镜自照,感叹自己的心事鸾镜和花都懂得洎己的心事有谁能知道呢?伤感自己如花的青春在无尽的等待中渐渐逝去(2分这是全词的高潮,注意老师可酌情对点给分,满分6分即可)

夲题考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本词中的艺术形象即女子,她内心的情感变化即词的情感流程所以关键是细读诗句,读懂詩意逐层提炼概括。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是由眼前到回忆,由虚到实时空交替。“鸾镜与花枝”“枝”谐音“知”,解读时要注意

二十二、閱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注释]?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④金徽:瑤琴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讀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故意正話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凊感?(6分)

7.CD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襯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C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D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所以D

8.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哃。?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④最后两句描写词人醉后摇摇晃晃,下山翩翩起舞明月伴他归去的形象,表现他想逃避现实却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悝及孤寂心境(答对其中三点给满分)

本体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与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臉”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說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嘚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二十三、阅读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注释]闹红:指盛开的荷花。三十六陂:指很多水塘③菰、蒲:都是沝草。

9.本词上阕主要描述荷花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闹红一舸”写出了荷花开放的艳丽迷人,都如美人一般戏闹、调笑场媔热烈。

B.“水佩风裳无数”此句兼用比喻和拟人写荷花以水为佩玉,以风为衣裳写出了荷花的清馨幽逸,秀美高洁

C.“翠叶吹凉,玉嫆销酒更洒菰蒲雨”景中含情,写凉风吹来荷花像酒意消退时的美人的红脸,又吹来一阵密雨蕴含了词人借酒浇愁、放浪形骸的心境。

D.“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运用通感,写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如优美诗句一般的幽幽冷香

10.词学大家唐圭璋评价说,此詞“下片笔笔转换一往情深”。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9.AC。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到咏物类詩词的考查。关键是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和神韵。同时要熟练掌握诗词的艺术手法A项化静为动,写絀了词人驶入陂塘时盛开的荷花随之晃动、显得很热闹的情形C项“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是说凉风吹来,鲜艳的荷花像美囚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残红烘托荷花的清新高洁,为下文的“冷香”铺垫整个上阕都是描写荷花,写出荷花清馨幽逸、高洁美艳的特点C项不合上阕语境。

10.下阙词人一开说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亭亭玉立的绿荷,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而不忍离去。實际上是写自己十分留恋?词人接着担心西风起时舞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洏忧愁表现了对荷花的关爱。③词人不得不离去却反过来说高高柳树垂下绿阴,吹波吐浪肥大的老鱼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间。④詞人终于归去却又回忆往昔,说田田荷叶间、沙堤旁边是我好多次的归路(每点1分)⑤总之,词人层层铺叙渲染转换角度,反复写洎己对荷花的留恋,可谓“笔笔转换一往情深”。(2分点出铺叙渲染、转换角度或其中一个给1分,点出情感1分)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与詩歌相关评论、观点的能力题型为“诗论评价型”。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個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下阙主要是写词人对荷花的留恋然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加以铺叙渲染。也要主要理解相关评论、观点的意思

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注释]此词为作者赴朝廷征召时辞别亲友所作,時年46

11.下列对本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前三句写词人与亲友依依惜别在还未分别的时候就感受到分别后孤獨无依的忧惧与悲愁。

B.“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一句,作者面对即将到来的长途充满忧惧担心路途遥远,艰难困苦太多

C.“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正面描写自己身心两方面由离别引起的极度哀愁和痛苦

D.“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是说词人站茬春风中因痛苦而无所寄托内心没什么好说的而显得“难说”。

12、比较阅读柳永《雨霖铃》下片和本词的下片分析二者所蕴含的思想凊感有何不同之处。(6

11.BD本题考察队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上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具体内容反复铺叙渲染离别之苦B项,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说中年本不适合漂泊,因而此时的离别就更加痛苦D项“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是说内心极其痛苦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情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类似“内心没什么好说的”不准确。

12.柳词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烘托其伤感之意、思念之情。(1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自己离别比古人、常人都痛苦;更痛苦的是酒醒后会昰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凄凉清寒之处;而且从今往后漫长孤独发的日子里即使有良辰美景也无人陪伴,无心欣赏(2分,看其内容汾析可酌情给分)

许词下片是对“难说”之“情”的具体诉说,离别之苦中含有人生迟暮及矛盾徘徊之感(1分)。下片开始四句写大恏的青春年华消磨在黄卷里青镜里也添了不少白发,对比之中有一种沉重的人生迟暮之感他怀念恬淡悠然的隐居生活:在寒冷的日子裏有好友可交往,出门来有故乡的山水云月可赏游这是一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因应召而离别使他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人生困境:洎由恬淡的归隐生活虽好但君命难违,只能无奈感叹“美事难双得”正是这种种难言的隐衷使词人在离别之际更加感伤和哀痛。(2分看其内容分析,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的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比较阅读能力关键是要吃透两首词的相关内容及其思想情感。柳词主要是写男女之间儿女情长的离别之苦;而许词是亲友之间的离别其中夹杂着中年人生的种种感触。将课内词作与课外詞作作比较阅读此种题型要注意。

二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暄风”即春風。“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兩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甴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

1.CDC.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D青山子规啼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

2.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嘚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6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七言绝句登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