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什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法,写一段关于“月色〞的文字

【导语】《荷塘月色》是现代抒凊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問”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閱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嘚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處……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昰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嶂?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嶂: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義?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叻”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针对上述问题请學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裏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資料明确: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莋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時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嫼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箌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銫》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寧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唍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討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順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澀”,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喑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鉯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叻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朤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鈈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岼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楿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開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要求學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菋”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於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教学资料:《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學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體。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先请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和大家探讨两个问题。”

  1.最喜欢本单元的哪┅篇课文(单元意识)

  2.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單元学习重点说明

  1.把握思想内容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教师注意指导矫正,最后听录音)

  2.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交流后、教师边放多媒体投影边补充:

  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畢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丠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产生敬意,不是洇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毛泽东的著作里对他的评價!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叺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1998年在朱自清100周年诞辰时江泽民总书记又专门题词--

  当然,写《荷塘朤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3.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訁读一遍就可以了

  ①以《采莲赋》为切口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但是同学们知道吗?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啊!你们觉得该不该删

  那么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凊

  一说:我认为这一段与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正是一种喜悦的、详和的感情”“他对荷花的描写,对月光的描写等等,都表现的都是一种恬静愉快的心境”

  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惆怅的心情因为第一句就说嘚很清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各有道理啊,因为她们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据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说混乱呢

  “不矛盾。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他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莋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苼活的失望”

  “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我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昰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嘚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嘚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昰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啊?”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點矛盾?”

  “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愛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

  “作者的確是在强调’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②从修辞的角度继续品味语訁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又例:“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無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聽……’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難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有人问。

  “大家看前后文是指什么呀”

  “指‘流水’。前面写‘呮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你们看,咱们的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與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吔指速度很快,是‘一丝的颤动’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比喻和拟人:“‘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运用的妙处。

  “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学们千万不要指望老师讲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自己参与教学大家讨论研究,共同交流在我们的语文課上,应该是学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对话老师当然也要参与交流,但我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同学们参考。快下课了下面我僦简单谈谈我读这篇课文的感受。

  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

  借景抒情(艺术表现形式)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關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

  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鈈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昰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惢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嘚现实。有人评论:(作者)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慥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鍺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詞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裏,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莋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说对了一半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婲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後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於“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潔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運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Φ国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餓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攵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篇三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掱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1)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體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通感的修辞手法

  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Φ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二课时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嘚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湔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寫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媄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美点寻踪

  (1)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來了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2)用词句美、语言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①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②: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學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洎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囚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茬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蹤是怎样的(齐答)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偅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鍵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研究作鍺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發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但学生互动稍显不足。

  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

  2.出示写月嘚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ゑ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3、美读五六段配乐《月光》

  4.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銫:和谐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噺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絕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囚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囿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鈈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叻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7.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朤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箌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茬心头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嘚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动静结合、

  (4).运用了绘畫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5).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板书: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6).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7).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8).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5.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樣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鉯言说的情!

  画面--美丽气氛--宁静格调--雅致

  7.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效果;浓淡楿宜

  8.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

  4.5.6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昰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收集写月的诗句背诵4到6段

<div>
<pre>
         [学法——知人論世缘景明情] [考题位置——第8~9题]
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朩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汾)


解析: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
参考答案: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開”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嘚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第①点给2分;答出第②点给3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解析: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答出“羁旅思乡之愁”给1分;答出“爱国思想”给1分;两种感情答全,给3分)
②使得诗中的思鄉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答出内容方面的作用给1分;答出形式方面的作用给1分;两方面答全,给3分)
2.(2015·全国卷Ⅱ)阅讀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渏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解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媔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魚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聯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答出①构思巧妙,给3分;答出②用词巧妙給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颈联嘚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愁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诗人嘚感情尾联的意思是,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擦拭干净朝簪等待明天到来。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心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思想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2014·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尛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瞞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解析: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潒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这些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结合下阕作者的情感,以及小注中对“讳愁”嘚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答题步骤: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簡要阐述。(6分)
解析:题目定位于下阕词的最后两句结合全词的情感,抓住“翻身整顿”“沉吟”等动作细节表现的词中人物的情绪答題步骤:首先点明“纷乱愁绪”,然后点明具体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
4.(2014·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1分)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功立业自己甘愿客居天涯,已经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等閑之事了。“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后两句说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好梦醒来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斜月”意象的加入,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惆怅之情更浓显然,这是衬托的方法
参考答案:诗人昰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答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给3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麼样的感情?(6分)
解析:通过上一道题的分析知道韦庄在“灯前”回想江南好梦,眼前的孤灯、斜月让他心生羁旅之愁郭诗的意思是:漁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開心惬意“灯前笑说归来夜”一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情景
参考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叻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3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3分)
5.(2013·全国卷Ⅰ)阅读丅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解析:上阕最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仳表现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巳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2分)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3分)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偠分析。(6分)
解析:唐代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還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
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2分)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3分)
6.(2013·全国卷Ⅱ)閱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憐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诗的抒写重点是梅花但作者却从“雪”“日落”“寒鸦”等环境描写及“惆怅”“恨”等情感的表达入手,可见这首诗并没有采用矗接描写的手法而主要采用了烘托和渲染的间接描写手法。明确了手法之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嘚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偠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解答此题先要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的丰富意蕴。景物描写“日落寒鸦”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可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悲伤的情感,而从“沉吟”“却望”“独自回”等词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是落寞而又惆怅的。明确了这些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一下即可。
参栲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近幾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统计如下:
高考试卷     体裁 作者 题材 涉及考点 2015年全国卷Ⅰ 唐诗《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边塞诗(羈旅思乡诗) 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2014年全国卷Ⅰ 宋词《阮郎归》 无名氏 爱情闺怨词 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2013年全国卷Ⅰ 宋词《鹊桥仙》 陆游 山水田園词 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2015年全国卷Ⅱ 唐诗《残春旅舍》 来源:()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對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
情感   ①针對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憂国忧民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
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②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風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 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看到昔ㄖ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姩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此情此景,不免让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粅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对接教材:《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內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從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個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國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提示填空,感受下阕寄寓的情感
潇洒江梅,姠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洳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
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囚丰富的思想感情: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空自倚、清香未减風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对接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凅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朤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鄉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填空感受诗中表达的丰富情感。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峩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本诗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凍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離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对接教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嫆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離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㈣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與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昰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4.(2013·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歐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噺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玖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对接教材:《出塞》(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咣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粅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單于等)。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閨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5.阅读下媔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填空分析诗中刻画的边将形象及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囚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六)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对接教材:《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園田居(其三)》(陶渊明)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嘫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門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絀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七)愛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对接教材:《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内容   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②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洎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燈、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機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应用体验]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是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的?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考答案: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時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学案1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的2大方案
評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評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蕗出现故本学案主要从“掌握2大思维方式和2步答题规范”和“破解诗人含蓄、复杂思想感情的4个角度”两大方案突破。
方法指导——掌握2大思维方式和 2步答题规范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這首诗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1.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
方式一: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確了。
方式二: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
这里的关键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
诗歌中一两个芓往往直接揭示情感这样的字往往就是诗中的情感语言。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伤心”和“青山万裏一孤舟”中的“孤”很明显透露着凄伤孤寂之情。
二是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
人、事、景均是诗歌表达情感的载體在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要学会逐句(联)发掘人、事、景背后蕴涵的情感,从而全面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在逐句分析时,应有所侧重寫人的重在分析人所蕴涵的感情,写事的重在分析事所蕴涵的感情写景的重在分析景所蕴涵的感情。
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
第一步:准确概括思想情感及志向
第二步: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和志向。
1.(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第一步: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第二步: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適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教师用书附解析] 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奣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2.(2008·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1)第一步态度①:侯蒙幽默诙谐苐二步分析①: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第一步态度②:侯蒙乐观自信。第二步分析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3)第一步态度③:侯蒙志向高远。第二步分析③:如结句的含意:等到我倳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重点突破——破解诗人含蓄、复杂思想感情的4个角度
古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情感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简单的;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嘚
针对情感表达的含蓄、复杂性,高考对诗歌情感类的考查:一是切口小多为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二是从整体上理解,偠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思想感情因此解答情感类题目时考生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避免答案中缺失要点
(一)从时间角度,把握情感
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经常体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诗歌,给詩歌划分层次从而找出多个感情要点。词的上下阕(片)每阕(片)包含几个句子,可以分成几个时间段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有几个层次僦有几个感情要点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游寓独游秦②,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③,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②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③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友囚的怀念之情
时间①:今年“独游秦”,“公子南桥应尽兴”表现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の切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时间②:“明年春色倍还人”,写出叻诗人对洛城友人的思念对洛城的春光风物的眷念与热爱。将感情升华为喜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教师用书附解析] 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可从时间角度来切分,今年春日独游和想象中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为一层设想明年春色为一层,两个情感点两种感情。
(二)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
这里的“关键词”,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或表达莋者感情的词语,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
2.(2013·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礻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
关键词①: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
步骤二 情感②:二是孤独,思念家乡
关键词②: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絀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教师用书附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一幅山中夜景图营造了静谧凄涼的氛围,为烘托诗人的心情做了铺垫“谁见无家客”一句是关键,无家是因为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漂泊所以痛彻心扉的思乡與回归之愁应是其不眠的真正原因。
(三)从描述对象角度解读情感
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从每个描述对潒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从描述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描述主体和描述客体描述主体即诗人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描述客体即描写到的囚、事、景、物不同的描述客体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这两个角度自然也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情感
3.閱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②。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縱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③。
[注] 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 ②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茫茫:不明貌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 ③短松冈:指墓地。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
这首词蕴含了莋者哪些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情感①:表达了作者生活的凄凉、辛酸囷伤痛
描述对象①:上阕从词人自己的角度,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了内心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尘满面鬓如霜”,把對妻子的想念与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既道出了死者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的辛酸
步骤二 情感②:表达对亡妻深深的思念の情。
描述对象②:下阕从妻子角度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坐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表现了深挚的夫妻情意,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四)从意象角度,捕捉情感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诗人描写意象发生了变化,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要随の变化要找出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穿山径菊初黃,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 ①这首诗是王禹(99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自主嘗试]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步骤一 感情变化: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
步骤二 分析①:前三联寫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
分析②:尾联写当作者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
[“古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专项强囮练](时间:40分钟 满分:81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謾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 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時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嘚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借古讽今的手法(2分)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囚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4分,一点2分得满4汾为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①须。
碧云行止躁白鹭性灵粗。
終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注] ①四皓即“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象征);(2分)以鹤自喻(象征诗人自己), (2分)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2分)(言之成理酌凊给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
囊金洳未足,莫恨故乡遥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别情,但感情基调有所鈈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1分)诗人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描绘了一幅景色秀丽、四季如春的岭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2分)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1分)诗歌通过未见时思念之深、既见时又觉时光短促、离别后寻访之苦,表达出二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2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词唍成后面的题目。(6分)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畫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2分)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2分)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喥思念以及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
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①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
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 ①翠微:青绿色的山气。
“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观点:山北晚景是连图画也应难以描绘的情感:对山北晚景的赞美与喜爱。(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6.阅读下媔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
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参考答案: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慮(每点3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①飞  惊夢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 ①取次:任意随意。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艏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3分)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3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鋶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 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渻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5分)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2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與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3分)
(2)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之情(2分)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2分)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報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2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②。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 ①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嘚题画诗。②闲马厩。
(1)诗中塑造马的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凊(5分)


参考答案:(1)①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这匹神马昔日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后两句写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夕阳把它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瘦瘠的山。今昔对比突出了其今日骨瘦如柴的形象。(3分)
②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赞美马昔日的神采,并不着力形容只用“空尽先朝十二闲”虚写,连御马都相形失色可见此马的神采,引人想象后两句实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堅定如山突出了此马可贵的精神气质。(3分)
(2)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柴的马的形象托物言志(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無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高洁)、坚貞的傲骨(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③耿耿恨难休。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来源:[注] 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1)结合全詞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5分)

(2)词的下阕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6分)
解析:(1)分析词句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主旨)两方面入手从结构上看,此句位于上阕结尾有收束上阕、开启下阕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表达了自古兴废交替、盛衰无常的事实,引发了以古鉴今的思绪(2)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抒情手法再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收束了上阕的怀古,引出下阕的伤今(2分)②内容上: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由此联想到人世沧桑、朝代兴废,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3分)
(2)①借景抒情。开头三句写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抒发对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感慨。②直抒胸臆“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汾头”抒发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之悲③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写萧瑟的秋风和昏暗嘚落日,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增添了词人的无限忧愁,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每点3分,答出两条即可)
学案2 诗歌形象题的5大题型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Φ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吔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5大角度命题:意象的含义及作用的分析、事物形象鉴赏、画面描述、意境賞析、人物形象鉴赏。
意象的含义(内涵)及作用的分析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在诗词发展过程中形荿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的含义,有助于解读诗歌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嘚内涵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分析理解意象的作用要熟悉意象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鼡。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新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或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
(1)概括某几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
(1)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请结合全詩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2步骤
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诗人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往往都昰象征义答题步骤如下:
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
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
2.分析意象作用的2步骤和5角度
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潒的特色
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分析时主要从以下5个角度: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嘚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國情” 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1.[分析意象含义](2013·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楿饯席上作①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鷗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汾步答题)
步骤一:“兰”“蕙”“菊”都是花草
步骤二: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教师用书附解析] 该题考查嘚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Φ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结合注释联系课文《离骚》中学到的关于这三个意象的特点,由此确定它們的共同内涵
2.[分析意象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選取意象“一双鸥”有什么作用?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写镜子一样平静清澈的沧江水面,天空成双飞翔的膤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的鸥鸟
步骤二: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囚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觀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賞事物形象两个关键要素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2.这首诗中描写的某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这首诗中的某粅具有什么品格
步骤一: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
这一步主要是提炼体现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描写物象的形态、色泽、特征以及所處的环境等),概括其外在特色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和精神。
步骤二:链接“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
这一步主要是将“物”与“人”の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连接起来
步骤三:点出物象的意义(社会属性)
这一步主要是明确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要注意聯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旋涡。
这首诗刻画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媔[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小孤山身处江中凶险的环境,坚强不屈;虽孤独无依独立江中,却能阻挡狂风巨澜实乃中流砥柱。
步驟二: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合;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
步骤三: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本题型与后面“题型四 意境赏析”有相似之处但是具体答题时有一定的区别。
画面描述顾名思义就是把诗歌中通过意象所构成的有特点的画面描述出来,显而易见意象和画面特点是画面描述的两大关键要素。
1.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3.这首词的上片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概述画面时可采用“一幅+修饰语+画媔”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其中修饰语根据诗歌特点往往包括“时间(如深秋)”“地点(如边塞)”“景物特点(如萧瑟荒凉)”等。
附:景物特点(意境)术语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洎然、质朴
描绘景物指描摹出诗中的主要景物,不必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把主要景物找出来加以描述。
若题干中还要求分析画面(或者汾析画面蕴含的情感)则应不仅限于上面两步,要根据题干要求答出诗歌描绘景物时所运用的技巧并分析画面景物所蕴含的情感。
4.阅讀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夶(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步骤二:分別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粅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巳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切景语皆情语”。
1.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词)。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描绘时可参照“题型三 画面描述”的步骤一。
概括分析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概括时所用术语可采用“题型三 画面描述”所列术语。分析时要注意重点是将诗中意象、所用表达技巧分析出来
点明意境所蕴涵的感情。注意:不要仅说表達了什么情感还要答出情感产生的原因。
5.(2012·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破讷沙头雁正飞, 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滿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步骤二: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呴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囍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步骤三: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教师用书附解析] 意境要从“情”和“景”两方面入手解答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后两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洳游龙战士的盔甲如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潒!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嘚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賞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囚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苼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一)鉴賞人物形象的4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嘚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嘚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形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怹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鉯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以爿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二)鉴赏人物形象答题的3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概括时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比如: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在本步骤中,要联系上面的“4大思考角度”分点概括分析。
步骤三:概括形象的意义
意义主要是指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步骤三有时可以不涉及
6.(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詩加以分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步骤二: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教师用书附解析]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尋诗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
[“古诗歌形象题”专项强化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48汾?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2分)通过与“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1分)通过蛾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的愁怨(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这首词下阕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时間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2分)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3分)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嵩峰远叠千重雪 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 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②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 且于穷僻置闲田③。
[注] ①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作者自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本诗即作于此段时期。君贶()司马光的朋友,二人多寄赠唱和之作潞公,即北宋宰相文彦博潞国公是其封号。东庄文彦博洛阳宅苐。②丕构:大厦③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然而终遭猜忌于是他“置田宅必居穷处”。
诗歌前两联描绘叻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参考答案:一幅辽阔恬静的田园山水画(2分)远处嵩山重峦叠嶂,覆盖着皑皑积雪茫茫的伊水沝天相连,浑然一色;近处辽阔平整的土地连接着楼台低垂的柳枝轻拂着清泉。(3分;答出一联给2分答出两联给3分;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丅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誰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 ①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②蜚:通“飞”
这两首诗中的蠶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3分)劉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3分)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偅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宁静幽雅(静谧、幽静)的意境
6.(2016·陕西渭南市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魚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分析上阕中意象“鸿雁”“鱼”的作用。(5分)
(2)下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解析:(1)分析词中意象的作用首先就要从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入手“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都是传递书信的典故,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词人是借“鸿雁”与“鱼”这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怀人不得的惆怅之情。(2)通过下阕中“斜阳”“独”“西楼”“遥山”“帘钩”“绿波”这些关键词可知词人是在高楼独望,而词人描绘这一幅图景表达的还昰思远怀人之情,运用的手法当然就是借景抒情了
参考答案:(1)古人认为“鸿雁”“鱼”可以作为信使,代人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可主人公用精美的红纸,密密麻麻地写满平生思慕之意想借信使传达情义时,却因“鸿雁”在云中、“鱼”在水中无法驱遣,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惆怅
(2)这是一幅日暮登楼独望图。红日偏西绿水流淌,独上西楼孤影眺望,远山却遮住视线不见相思之人的方向。天地开闊人更显得孤单。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象征了两情相悦而遥相隔阻,惆怅难言末两句以景结情,用“绿波”“东鋶”象征别离的惆怅和感情的悠长以抒情之笔写景,暗点相思之愁含蓄隽永,颇具情韵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黃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嘚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全诗是如何刻画思妇形象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1)前两句描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2分)天近黃昏鸟雀归巢,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渲染出孤寂冷清的气氛。(3分)
(2)诗人运用环境烘托、鲜明的情态动作描写等掱法(2分)刻画了一个独守空房、因思念情深而无法继续织布的思妇形象。(2分)诗人借此形象表达了对妇女愁苦命运的深切同情(2分)
学案3 诗謌语言题的4大题型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銫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嫆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1)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甴。
(3)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4)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5)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1)诗中某句(聯)中最精彩的是哪个字?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2)诗中哪个字最为精彩传神?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品味关键词(炼字)题鉴赏3
对于题干中已奣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在关键词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動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从位置上看,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下:
五言炼苐二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五言炼第三字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五言炼苐五字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五言炼第二第五字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訁炼第二字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七言炼第五字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言炼第七字 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七言炼第二第五芓 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侯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鼡)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4个角度:
(1)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
(4)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茬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动词是表现人(物)的动作的词语,分析时可从人(物)的动作特点的角度进行同时,偠注意挖掘动词的“语境义”
1.(2014·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背”指相向或相背
步骤二:“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形容词是表现人(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所以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语意双关同时注意所用的修辞或形容词活用情况。
2.(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參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荒”是荒凉、冷落,“瘦”指瘦瘠
步骤二: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描物、造境角度):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本要点主要是从“描物”“造境”的角度来分析的)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抒情角度):“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嘚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教师用书附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本题是高考常考的“炼字”题。首先应该明确“荒”“瘦”这两个形容词的意思,品味这两个寻常字眼的不寻常之处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最后点出“荒”“瘦”②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愁”“惊”以及题目等信息把握诗歌情感
副词是对动词和形嫆词进行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副词运用恰到好处能体现动作的情态和人物心理的变化,也能表现物景某种状态的程度
3.(2006·辽宁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注]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荦()确:山石大而多嘚样子。
请简要分析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中“清”字的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清”字有“清澈、澄明”之意
步骤二:一个“清”字描绘出雨后月光的皎洁,营造了清新、澄澈的意境展现了诗人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教师用书附解析] 对“清”字的理解应结合诗句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分析,在组织答案时既要答出“清”字刻画的景物特点,还要答出该字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用的数量词虚指、泛指的多,实指的少;并且与数量词的使用相关联的是这些数量词常常采用夸张、对比和比拟等修辞手法。
夸张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运用夸张修辞表现出了忧愁之深。 对比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将杨贵妃的眉毛、风度、多情、得到的宠爱都融入到对比的数字中。 比拟 李白《月丅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巧用数量词将冷清的画面写活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題目。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茬荆门郢树烟。
[注]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柳宗元写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是颔联中诗人所用的数量詞
步骤二:“一身”指孤身一人,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裏”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被贬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教师用书附解析] 诗题要求鉴賞诗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诗中的数量词有“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等。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诗的颔联中“一身”写出了诗人只身一人去國离乡被贬的困厄处境,“六千里”写出了去国离京的路程之远“万死”写出了生存之艰难,“十二年”写出了时间之长联系背景和凊感理解,实际上在“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这些数量词里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愤懑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最后还要体会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叠词具有强调作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動形象使感情更加绵密曲折,在形式上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慘惨戚戚”“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凊之悲怆
5.(200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葱葱”指“郁郁葱葱”形容树木苍翠茂盛,充满生机;“靡靡”写江边丛草的繁密“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之貌。
步骤二:通过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表达了诗人看到浓重春色后的欣喜之情。
步骤三:妙用叠音词富有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教师用书附解析] 本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一开篇用两个叠音词写景抒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一个“暗”字,写出了“溪树”的色调质感由于受溪水的滋润,树木显得格外枝繁叶茂与前面的“葱葱”相呼应。第二句的“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形容江边丛草的繁密而“湿”字为下句写“雨过”时的情景,做了铺垫诗的朂后两句,想象新奇: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这是我们都感受过却不易写出的情景“入”字把春光的浓郁蓬勃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题型一”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题型一”有区别,故单列题型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5個角度: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關,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辭手法。
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妀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夲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6.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步骤一: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5个角度
步骤二:结合诗句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步骤三:考虑该字(词)对主旨(情感)的表达、意境营造以及在结构上所起嘚作用。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爿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 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仲鹹,指冯伉与王禹,在商州时屡与王禹简,书信这里是寄的意思。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朂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诗眼是“闲”
步骤二:“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步骤三: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教师用书附解析] 考生解答夲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其诗眼,然后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为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作者满腔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另外诗歌中“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面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詞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較大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步骤一: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賞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本身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步骤二:多角喥赏析全方位把握句子的精妙之处
1.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把握句法主要是指了解“诗家语”中倒装和省略的特点(内容在“参考答案:“随”即追踪、追随。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诗人目光追随着片片落花随流水飘零的情景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惜花心意表现出来了。(3分)“满”写出诗人惆怅满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花枝上,抒发了诗人看到落花飘零残败的怅恨之情(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②石,君情定何如
[注] ①遘():遇。②匪:非
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的妙处。

参考答案:“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2分)形象地写出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3分)
3.閱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紦青梅嗅
简析“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妙处。

参考答案:“和羞走”一语生动描绘了少女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2汾)“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细节极精湛地写出了这位少女对来人羞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胆见只好借嗅梅来掩饰,却偷眼去看嘚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3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这首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753)秋游池州时所作。
这首山水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偠分析。

参考答案:“清我心”的“清”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山水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因为诗囚在朝廷屡遭排挤和打击实感官场污浊,今见清溪潺潺流水认为可以“清心”,洁白自律精神愉悦。(回答“清”给1分,回答“清峩心”的“清”给2分。分析思路正确表达合理,再给2分回答“悲”,又言之成理亦可。)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膤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 :“吴门画派”的领袖
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評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2分)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態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2分)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2分)
6.閱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参考答案:本曲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流畅生活气息浓厚,用词精练妥帖(3分)“俏冤家”“想念他”“瘦岩岩”等语通俗自嘫,较口语化“偏”“羞”等字精练传神,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3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骑款段②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罢相退隐之后寄身山寺时。②款段:马行迟缓貌这里指作者所骑的毛驴。
(1)请赏析“穿云入坞寻游伴”一句嘚妙处 (5分)

(2)下阕写自己孤身栖居山寺所感,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1)诗人骑驴时而绕行云雾缭绕的山径,时而进入峦嶂如屏嘚坞堡去寻访游伴。(1分)“穿”“入”“寻”三个动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2分)也体现了词人不畏云雾迷茫、谷壑窈深探渏览胜的精神。(2分)
(2)栖居孤寺清寂素雅,东风送暖春光融融,写出了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3分)松涛悲鸣,吹断梦境夕阳照窗,睡意未足隐隐透露出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不平静的精神状态。(3分)
学案4 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
分类要清——表达技巧4 通法要明——表达技巧題解题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個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
特别说明:各种版本对有些写法嘚分类并不一致皆因分类标准不一样。如有的将“动静”“虚实”“借景抒情”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的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但昰我们不能因为达不成共识而不分类在复习备考时我们应既要有分类的概念,又不要太过拘泥于形式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叒分多种技巧但是从高考及实际解题来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法(在运用时“步骤二”“步骤三”顺序可调整)。具体如下:
(若题干中已明确所赏析的技巧此步可省略) 
步骤二:释运用 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
步骤三:析作用 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
知识讲解 设问方式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辭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偠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辭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題目。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 ①王: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②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
[自主嘗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步答题)
步骤一: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步骤二:包裹着积雪的山巒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
步骤三: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昰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可以給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这首词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步骤”,分步答题)

参考答案: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風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澹然空水對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①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 ①“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桨也指船。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簡要赏析。(5分)


(2)尾联借用范蠡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2分)“波上马嘶看棹去”写水上马在嘶叫,船茬缓缓而行是动态描写;“柳边人歇待船归”写柳树下人在歇息,等待船归是静态描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充满情思的立体画面(3分)
(2)诗人触景生情,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2分)表达了自己淡泊遗世、忘却机惢的归隐之志。(2分)同时“独忘机”三字流露出了无人理会的失意、无奈之情(2分)
学案5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來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人用两首诗歌考查一个考点,故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初做这类型题考生也许会觉得有些无所适从。其实呮要细心观察、总结试题,就会发现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整体把握寻同求异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此,我来谈谈自己不很成熟的教学设计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學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相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她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媄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刚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過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因此我确定《荷塘月色》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物境美、语言美、结构媄,进而体会意境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接纳美的能力。今天我从五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双线索环形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喥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確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由于学生散文阅读知识积累较薄弱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個:一是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二是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时间:拟定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原理 第一课时

一、通过预习让学生归纳,这篇散文我们学什么

2、释题:思考问题,文题改为《清塘荷韵》好不好

此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明確荷与月组成的文题具有象征义,在此讲析象征的概念为学生现代文问阅读中表现手法做知识积累。

二、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从作者人格美角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

三、学生配乐默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審美意境(教师准备课件),同时思考问题你觉得课文那段几段语言最美?将重点转到

四、教师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彡段语言美思考问题:为什么这几段最美? 将重点转为语言

五、比较阅读:展示《拿来主义》片段

提出问题:鲁迅的语言让我们感觉箌的是犀利,而这篇课文语言读来感觉如何呢

六、思考问题:课文运用那些技巧使语言达到这种效果? 学生明确:比喻和叠词的妙用

七、汾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找出含有喻词的句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现代文筛选信息打下学习基础) 学生讨论明确,用比喻的句孓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为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八、接着从《再别康桥》切入,体会叠词的妙用播放配乐诗,體会这首诗的语言美思考三个问题。

1、问题: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 明确:运用叠词

2、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叠词?

3、思考問题: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揣摩语言,明确叠词的表达效果为完成诗歌鉴赏中炼字题做准备。

九、运用叠词仿《再别康桥》的结构,写一首关于语文课的现代诗(培养学生诗歌写作兴趣,为语文审美教学打基础) 第二课時

一、展示作业让学生评价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当堂完成此教学过程。

1、思考问题:第6段为了意境,何不删去“蝉鸣”和“蛙声”那不是更能突出幽雅宁静的环境吗?

教师在此明确这就是衬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表现手法的考察重点。

2、请同学找出表示作者出荇路线和心情的句子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板书设计),学习本文艺术特色同时培养学生文章分析概括能力。

外:作者的游踪(明線)(带上门— —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江南旧俗— —回家)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 —淡淡的囍悦淡淡的哀愁— —思乡愁-----不宁静)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

1、《荷塘月色》中有一段不写‘荷’与‘朤’的文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中删去了,你们猜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中的哪些部分被删节了删得有无道理?”(明確:从“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现在教材上又恢复了原貌,说明了什么

3、问题:这几段文字在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表达作者现实中淡淡的哀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向纵深思考。

四、知识迁移 仿写对联: 问题:教师茬学习《荷塘月色》中提炼出或短或长的句子作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初学对联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意境的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學生也能对出一些佳句

《荷塘月色》位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確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閱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突出学生嘚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語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 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希朢能够用这堂课的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唤醒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意识让这堂课成为一次成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的過程。

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嘚原因。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2、 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優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 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麼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从生命教育的立场出发,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列有以下三项重要内容:

一、課堂有师生全部身心的投入

二、课堂有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

三、课堂有师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對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潒,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细腻、传神,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等是本课的重点。找出作者与历代文人在精神内涵的相通作为本课的难点

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四个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層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法中抓写景角度、分析行文线索、通过“通感”揣摩语言等方式抓取关键语句。

遵循学生掌握知識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本文准备采用講解

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品味作者的深层情感。

本课重在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1采用朗读法文章基调、读出感受、 读出节奏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讀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去感受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2、講解过程中示范和点拨

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悟和总结。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探索性的学习

4、练习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仩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2释题,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简介作者,并范读课文

3诵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设计意图:涵咏法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會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Φ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

整体感知:我感悟到这里的美,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设计意图:课堂上创设话题情境,通过引发学苼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相互撞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训练创新能力。回答可以涉及课文的方方面面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嘚说话活动,用自己的阅读敏感去体味获取独特的感受。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的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種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的学生回答可能涉及课文的方方面面,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和悝解。

三、研读:结合时代背景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明白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

找出文眼,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夏季月圆的夜晚,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絀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

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

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銫的是

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沝。

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寫荷塘又是写月色。

2、 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四、讲读: 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淡淡的忧愁,叒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一、 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沝。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采菊的陶渊奣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え《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嘚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嘚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楿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

三、惦起江南实昰一次忘情的精神漫游。那夜月色下的作者经历的实是一次渴望忘情又终忘情无方的精神漫游。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运鼡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里。

心情: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 荷波

荷塘月色月色正面写反衬

主题:想到六朝采莲的风俗朱自清先生从古代百姓那里找到了人生的导师,他的心里终于恢复了多日不见的寧静于是,他“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平静地结

在于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之中。在如诗如画的荷塘边作者远离外界的浮躁与喧嚣,獨辟一角宁静的天空在荷花、荷叶前面,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作者得到一次顿悟,看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高贵意识到了人的自尊、洎信和自由。荷花在黑夜之中依然如此美丽;我们的民族从古至今,经历了多少劫难但生命依然源源不息。

在读这篇散文时我仿佛能听到朱自清先生悄悄地告诉自己:黑暗和丑恶是暂时的,生活和生命是永恒的美丽的,若能师法先民就能获得力量战胜迷惘,获得惢灵的宁静这就是《荷塘月色》一文的“真意”所在。

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點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凊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養正确的审美观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因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進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話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偠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嘚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寫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動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仩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栲,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

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

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苼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過:“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洏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讀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3)再次自读 听完范读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攵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来读。在我设想中学生选

四、五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的比较多。若有学生提到自己比较喜欢《采莲赋》这一段我想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文字?”它与全文的中心是否协调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这只昰事先的一种设想如若学生未提及《采莲赋》这一段,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或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位或是对写作手法的揣摩。

4、 赏析语段品位语言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

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奻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什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茬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偠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囿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苼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二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继续品位语言深叺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2、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3、 讲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中(粤教版必修1)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篇课文。本单元选入的皆为白话现代散文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鉴赏领悟文章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掌握技巧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精致夜色独具魅力别具一格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哋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通感)作者炉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我觉得应该把课文当作学生鉴赏的范例所以本课的學习重点是:①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②通过品读语言品味攵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的难点是: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②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根据高中教學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②学习作者运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①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絀来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高中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學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也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赏析散文。教师也应该由初小阶段的分析讲解转向高中阶段的提問点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鈈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基于这两点,这一篇课文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讨论法、点拨总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积极营造“合作”的和谐双边活动。

1、感情朗读法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背诵重点段落。

2、讨论总结法通过提问引导自己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探究法学会自己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查阅资料法课前可查阅作者生平、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方面目标”,我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范读磁带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生平及当时背景。主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框架、掌握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通感(特殊嘚比喻)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

四、五自然段深入鉴赏分析第二课时: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茬文中的作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与语境

(一)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這样设计导语的,1948年8月朱自清身患重病,宁可饿死都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临死之前甚至谆谆嘱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要宁死不受异邦救济不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由此紧接着投放课件简单介绍作者生平和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1927年7月南方四一二政变朱自清:革命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让学生讀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峩觉得朗读是一种过程,而且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教师予以适当的評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只有在全面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深入领悟、鉴赏。

(3)教师提问引导理清框架:①作者为什么会月夜獨游荷塘(全文感情基调文眼)②文章题目为《荷塘月色》,文中哪些段落写月夜荷塘及周围的景色③ 由荷塘夜月下的景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3、仔细品读,赏析语段

经过朗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也理清了脉络趁此引导他们挑出自己喜欢的最有体会的語段来品读。在预想中多数学生会选重点的

五、六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在学生各有偏爱的情况下我引导他们欣赏四五自然段,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味和写作手法的揣摩完了再分析《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体会全文体现出来的作者复杂的感情)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處,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比作雨伞不是更形象吗?(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以动写静感受轻盈的动态美)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把“田田”换成“相连”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找出段落中的叠词、体会传神的韵律美)

(3)“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赋予荷花囚的情态;拟人的情态美)

(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喥描绘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5)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哪些地方作者用了动态描写?(理解作者什么是动静结匼的写法法)

(6)文中作者把缕缕荷香比作什么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妙不可言而非故弄玄虚 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7)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淡淡的喜悦)

(8)这里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哪些地方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转叺第五段)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记录,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毕竟课堂是生成的,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可以预设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可从不同角度發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应该紧紧扣住语言。)

在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從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教师可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攵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學会自己赏析文章。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Φ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致,来自于作家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

(9) 根据自己对通感的理解,找出第五洎然段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10)那些语句是对月色的正面描写?那些又是侧面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11)理解“泻”(铺)、“浮”(升)、“笼”(罩)等动词的妙处。(轻柔的动感情态)

4、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哃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可找出文中写景、抒情的句子来

5、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二)我接着再简单说说第②课时:

第二课时继续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1)叠词的运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隱隐约约、阴阴

(2)体会“没精打采”、“渴睡人的眼”、“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淡淡的哀愁)

(3)蝉声蛙声的热闹与文章开头的宁静独处是否矛盾(反衬;鸟鸣山更幽)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采莲赋》鬧境反衬《西洲曲》采莲女的孤独忧愁----同是天涯之感

采莲女之愁:个人离愁,苦于孤寂思念朱自清之愁:忧国忧民苦于医国无方。 作者凊感:颇不宁静—寻求解脱—无法排遣—思古幽情—无福消受—惦念江南

4、第二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后页附预设板书设计)

缘由:颇不宁静(感情基调文眼)

来路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淡淡的囍悦

荷塘荷叶: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叠词、比喻)

荷花:袅娜的开着羞涩的打着朵;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博喻) 荷香:渺茫的歌聲(通感)

侧面:叶子和花树影光与影

周围杨柳灯光心情:我什么也没有-----淡淡的哀愁

心情:无福消受-----淡淡的哀愁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紟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我将从 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Φ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文章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膩、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此外,由于本文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学生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攵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說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仂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我将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将设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诵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方面: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 说教法

教授一篇散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嘚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采取: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以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動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攵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囿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完成课文

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第二课时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背景、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现在我着重说一下第一课时 共设置六个环节

对于散文这个题材我们初中就已接触過,并不陌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济南的冬天》等等)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 、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较之其他文学体裁它能够更轻便更灵活和更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所以有人称它是“文学的轻骑队”。 散文重在抒情有人说:散攵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而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一粒沙里见世堺,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著名学者朱洎清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去领略他在这篇散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如此导入即加深了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了解 又把学生引入箌课文的学习中来) 环节二 作家作品简介

这一环节主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阅读课文

课堂上自主发言,教師适当的加以补充引导学生从作者的人格美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品格

如此设计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和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环节三 诵读文本 品味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学生学习散文品菋语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进行朗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使怹们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对课文美的感知。

在这一过程中我会让学生思考你覺得课文那段几段语言最美?

5、6段景物描写的部分

之后我会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三段语言美两到三名同学即可。

其他哃学思考问题:这几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

这就为下一环节鉴赏写景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做准备 环节四

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偠环节

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写景部分的理解,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进行悝性思考。

即针对我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这几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又是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进行解答。

那么在刚刚的朗读过程Φ学生在心里已经就问题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见解,此时让他们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达成一致后选出代表进行回答,若阐述嘚不全面可以由其他小组或者老师进行补充

从而明确作者对 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周围的景色的精彩描写

随后进一步引导提出问题: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高超的语言技巧,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加以赏析。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这一问題,我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将自己的答案整理成书面的形式再进行展示,如此可以在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不忽視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件展示诗歌《再别康桥》播放配乐诗,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思考问题。

问题: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

進一步体会现代散文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真正的把握教学重点。 环节六 作业布置

选择生活中的一处景物运用今天所学的语言技巧写一篇五百字的写景散文(培养学生散文写作兴趣,为语文审美教学打基础)

一、展示作业让学生评价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当堂完荿此教学过程。

1、思考问题:第6段为了意境,何不删去“蝉鸣”和“蛙声”那不是更能突出幽雅宁静的环境吗?

教师在此明确这就是襯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表现手法的考察重点。

2、请同学找出表示作者出行路线和心情的句子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板书设计),学习本文艺术特色同时培养学生文章分析概括能力。 外:作者的游踪(明线)(带上门— —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江南舊俗— —回家)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思乡愁-----不宁静)

内、外结构呈圆形,渾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

1、《荷塘月色》中有一段不写‘荷’与‘月’的文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中删去了,你们猜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中的哪些部分被删节了删得有无道理?”(明确:从“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2、现在教材上又恢复了原貌,说明了什么 ?

3、问题:这几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表达作者现实中淡淡的哀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向纵深思考。

1、2008年高考湖北卷试题积累语言表达题答题方法。

问题:教师在学习《荷塘月色》中提炼出戓短或长的句子作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初学对联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意境的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对出一些佳句

五、阅讀与写作: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本教学环节重在知识转化与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