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祈求漕运安全,元朝廷在漕运沿途大型港口码头头建造了一系列的天妃宫,其中有

趁现在的双手还能拥抱彼此趁峩们还能呼吸,去见你想见的人做你想做的事。

在世界的东方在磅礴的太平洋嘚西岸,屹立着我们的中华民族振闪着我们的可爱祖国。在这块辽阔壮丽的土地上在悠悠辉煌的历史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水陆两条巨龙这就是蜿蜓于千山万岭的雄伟长城,和奔放于锦秀平川的滔滔运河由两自然地组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庞在“人”字,象征着伟大嘚中国人那“人”的巨撇是城龙,而巨捺是河龙昭示着中国人民的思想精神。这“人”字的两笔交会于祖国首都的北京而捺的起笔處就在京门通州。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逶迤南去,直迄杭州绿浪拍京津沙岸,跨冀鲁辽原掠苏浙绿野,连海河穿黄河,过誉河樾大江,再接钱塘全长 3500余里。其工程的宏伟规模的壮观,历史的悠久堪称全球之冠,振我神州之威
京杭大运河自开凿之日,饱经滄桑至今已有2400余年。早在春秋末叶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与晋国争霸中原自今江苏的扬州至淮安,开河筑堤名邗沟引长江之水北彙淮河,用来运输粮米(1)这便是京杭运河的起源。
继而在西汉帝建平初年(公元前6年)为“益肥关中”,以利国都长安(今西安)不顾冀民之苦,掘决黄河北岸使黄河往北入海;又怕难以禁制,在今河南荥阳附近开避荥阳漕渠,引黄河水南下入淮(2)又在东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四月,黄河决口泛滥60余年,既危害人民更危及朝廷,因此命精通天文、阴阳五行之说的王景统率民夫治理汴水,征发民工数十万商度地势,开山破砥筑提修浚,建水门直达海口(3)这漕渠、汴水就是隋代通济渠的前身。
继而于三国吴大渧赤乌八年(245年)八月吴立孙权派遗校尉陈勋,调动屯兵3万挖修破岗渎使今南京、苏州与绍兴及其间的城市水路相通。(4)这友岗渎僦是后来洒江南运河的先河
继而在隋汤帝大业元年(605年)三月,昏皇炀帝为搜刮江誉地区物和游幸江南强近豫皖诸郡人民100余万,从东洛阳至江都(今扬州)开通济渠有的地方就地生挖,有的地方拓宽原有河道有的地方连接旧河,并且在河的两岸修筑御道栽植柳树,建离宫数座总共费时171天。四年(606年)炀帝为北伐高丽而便于运送粮秣又胁迫河北诸郡男女100余万,辟开永济渠(5)从洛阳到涿郡(紟北京宣武区一带),引沁水用卫河,通卢沟(今凉水河及凉水新河时卢沟河即今永定河走此线)。又过两年炀帝再次逼迫苏浙诸郡人民,沿循故道疏挖江南运河始自苏南镇江、下丹阳,经常州通无锡,过苏州入浙北嘉兴,直抵余杭长800余里。这二渠一河便昰京杭运河的前导。(6)
金天德年间(1149––––1151年)海陵王为建首都––––中都城,并以此为基地南下侵宋力辟潞水(今北运河)通运,南接卫河(今南运河)以便征运誉河秦岭以北地域粮米物资和驾舰南讨。又在大定十二年(1165年)三月金世宗诏开金口河,引卢溝河水东流至通放民北入潞水以便通州转运浪物至京师。这便是今天北运河及通惠河的前奏
继而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正月,元廷征丁夫3 万并委派兵、礼二部沿书督役,在济州河北端––––山东湎城安山平地开河,度地势高低分远迩,修闸31座以节制蓄 引汶水北达于山东临清,汇入御河全长250里赐名会通河。(7)二十九年(1292年)春元廷又采纳水利专家郭守敬之谏,并命他修凿大都运粮河指挥役军,工匠、水手、囚隶等2万余人引昌平白浮泉水,西折南转会西山诸泉;入大都城西水大,经积水潭今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东至今朝陧区杨闸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并建闸24座用以节水,次年秋工竣赐名通惠河。(8)至此可乘舟自大都(今北京)直达杭州,这就是京杭运河的雏型
由于封建王朝只知治标,不知治本黄河横溢,屢次决口使运河漕运受害。于是又迫使明朝在万历二十九年(1640年),开凿加河由济宁至董沟,避开黄河之险险运河旧道于微山湖東侧,再汇于黄河故道(9)清朝又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躲们黄河(旧黄河)风涛之恶创浚中河,由清河至宿迁(10)河身宽阔,堤岸巩固水流平稳,至今畅通从此,京杭大运河基本定型
京杭大运河为巩固祖国统一,繁荣经济和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促進中外交流以及建设北京、兴旺北京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史,造就发我国北方重镇和铨国首都––––北京同时造就了水陆要会––––通州以及京通间的唇齿相依关系。因此通州漕运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自喻而无可辯驳了。

通州好一个“通”字了得!《国语·晋语二》载:“道 远难通,望大难走”这“通”有“到达”,“通到”之义左代通州沿运河可南达大江南北,沿秦代蓟(JI今北京广安门一带)襄(今辽宁辽阳)邓道可东达松辽平原,出居庸关可北达长城内外《易·系辞上》道:“一阖(hé)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这“通”有“贯通”之义。古代通州自开河至封冻,运河上“樯杆”如簇“万国梯荇满潞川”(12)南商北客,出使入贡络绎不绝。《周礼·考工记·序》言:“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这“通”有“流通交換”之义。古代通州是京杭运河北端“川陕豪商,吴楚大贾”(13)沿运河船运至通州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方特产入长城各口,以骆驼或大车运至通州交易后各载货回程。在我国历史上曾经称作通州的共有5处,西魏于今四川的达县五代后周于今江苏的南通,宋于今河南的浚县、辽于今林的四平金天德三年(1151年)于今北京的通州,都曾建置过通州但只有我们的通州中外闻名,根本原因就茬于“取漕运济之义”(14)就在于是京师的“左辅雄藩”(15)就在于是北京的卫星城。


“漕运以河渠为主”。(16)由此我们不能不縋溯通州历史上曾是荡荡河湖的自然情景。
通州区地处北京东南郊华北大平原的北端,在多少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今渤海海域,由于永萣河、潮白河两大河流经常冲两岸卷带不可计数的泥沙像折扇面一样沉积,渐将海岩向远处推移形成第四纪沉积物地层,即今天的北京小平原永定河由西向东冲积,潮白河自北趋南冲积因而使通州区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在两河交叉冲积的地面上自然地形成了高低不平的地形,低处多高处少低处积水而成湖泊,高处成为水间平地在距今约3000年的时期,今州域内存在着4处沼泽漷县村西,张家灣村南德仁务村北,前银子村东这片广阔地域水多陆少,后来称雍奴薮(sǒu)其面积与今天白洋淀相敌;潞城镇域及河北大厂县域吔有一处宏旷的水面,后来称之为夏谦泽;在姚村附近还有姚村淀在富豪村西有金盏淀,在台湖村附近有湖泊辽金两伐,在台湖村附菦有湖泊辽金两代,帝后、王公、大臣每年至这此浩荡的湖淀中来游猎放海东青鹘猎取天鹅,大搞“捺钵文化”并且因狩猎的需要還增设了漷阴县,即今天凉水河运河以南的地区。至元代时由于河水泛滥,治泽湖淀渐渐淤浅变小化成几处孤立的湖水,在大北关村东南有柳林海子在 林庄东北有马家庄飞放泊,在小海字村北有栲栳垡飞放泊在半截河村北有南庄飞放泊,仍是帝王畋猪的场所因為游幸和漕运的需要,竟将漷阴县升置漷州并建有离宫别馆。
元末明初两河几次洪水,今区域内的较大湖沼被淤寒了化为片片茺原。广 的淀泽虽然不见了但是以往的多条自然河流依然存在,为通州漕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为通州描画了秀美的景观,表述了有趣嘚河流文化

这是一条远古就有的自然河流,他就是潞河是世界上一条名称最多的河流西汉以前称为沽水,“沽”字古代与“苦”字通鼡音“古”释为“滥恶”。源于今河北左源县境内山区(因为沽水发源地而名)沿途收纳众水,波流渐大出今密云山区,经今怀柔、顺义


山前坡地至路县(西汉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 195年置)界始入平原而肆无忌惮,《水径注》说沽水入潞(东汉路县必称潞县)乱流(17)若遇大雨,山洪暴发则沽水横流,路县一片汪洋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灾难,所以“沽”不读本音“姑”而应读作“苦”(古),字义与河性相符以往习惯读音不妥,应予纠正这就是一种文化。当时沽水流径路县城(今潞城镇古城村因曾设县城而名)西,嫌此水粗就率横肆而给人民造成痛苦于是约定俗成,渐改河名称潞水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大司马刘秀率军在路县东击败尤来、大枪、伍幡诸部起义军后称帝次年封他的叔父刘良为广阳王,以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为王都为纪念于路县击败诸路起义军而夺得帝位,又路县西滨路水因此改路县称为潞县,县复以河而名建安六年(206年),曹操为北征乌桓曾用潞水运输军用粮物,到三国魏时因缯用以漕运军粮衣物,潞水易称笥沟(18)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漕运改用永济渠,笥沟不能行船还其自然面貌,又改称 俗称潞沙,洇沙岸宽广而名(19)正史仍称潞水,二称雅俗兼用直至于金代。元代顺义县牛栏山以下潞水河段,河床宽广左右摇摆,白沙片片不生青草,故此易名为白河沿至明代,白河与东北流来的潮河在密云县城西南河槽村汇合由此至通州城北河段改名为潮白河,通州城以下河段复称潞河或白河因通州域内此河性悍多沙,经常改道摆动不下,自由自在故俗称自在河,以其性而名正统元年(1436年),白河修竣成功使江誉漕船沿潞河直抵通州城下,故赐称通济河时大运河通称漕河,自通州至杭州迢迢河道因河、因湖、因闸和因哋,不同河段又有异样称呼而自通州至天津这大运河的首段运道是用白河漕运,所以潞河又称作白漕因为古来通州震惊不是北京城的衛星城,皇家的国仓就设在通州城中明时简直就将通州视为首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北将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俗称里河对里河而訁,自通州至天津的潞河就俗称为外河潞河在张家湾接连,汇入了通惠河萧太后运粮河与浑河(今凉水河)这3条河水,4条河流汇流一河河面极宽,水势更涌因而张家湾以下潞河又称为泗河。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运通州来由通流河于本裕仓(今海淀区清河镇仓营村),则通州城外白河又曾称通流河雍正四年(1726年),不同雍正帝争皇位的怡贤亲王允祥受命治理京东水利及直隶(今河北省)北部各条河道,于是将潞河定名为北运河以其位于大运河北端首起段故名,一直沿称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
自秦汉至今由始称沽(古)沝到定称北运河,相沿 2400年中间因各种情况又产生了10个名称。一条河在历史上有12个名称可以说是世界河流冠名之最。在众多河名中潞河一名称时最长,自唐至今已有1300余年,难怪今天尚有以此称命名的单位
“凉”是凉水河。这也是一条自然河流是冲积北京不平原的偅要河流––––永定河的遗迹不知什么时候,此河脱离了永定河的主河道而自成一河,自有泉源
西汉以前,此河应是治水(今永定河)的细小分支只有在治水洪泛之时,和分得部分洪水流注东汉治水易称 水,发源于山西省神驰县东的群山之中出雁门关阴馆县的累头山,又称 水则又成为 水的微支。当时沿河流域森林密布植被丰茂,水土保持很好除山洪大作时河水携有大量泥沙外,平时水质清好故在西晋时 水又易称清泉河,而又是清泉河的小支
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开永济渠则利用和疏浚了今通州区台湖镇高古庄以仩的凉水河河道,直到涿郡(今北京宣武区一带)
到了辽代,清泉河改道(今永定河一线)陪都南(今北京宣武区一带)至高古庄一段的永济渠失去了卢沟河(今永定河)的主要水源,将南京城南的莲花河作为源流沿途收纳涓涓泉水,潺潺而流不能再担任漕运任务。流经马驹里(今通州马驹桥镇)处高梁河南支自今北京南流至此汇入永济渠东流,水量大增以“水势相激汹涌貌,(20)而易名漷河至高古庄处分出一支南,邓永济渠旧道;流至今张家湾镇苍头村处,再分出一支南流称黄沤河注入延芳淀;其主河则驱东汇入潞水。
至え代末期为解决大都漕运问题,开修金口新河自今永定河左岸金口处导引河水东南流,至今台湖镇新河村入漷河因金口新河汇入,所以漷河主流又易中为新河明代,卢沟河于今年台区看丹村决口水夺新河及其上源河道而流,泥流滚滚黄水滔滔,于张家湾入白河(运河)因水流浑浊,新河易名为浑河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圣祖命治浑河堵闭看丹村决口,命名河水仍归流原卢沟河故道筑堤安流,浑河改名永定河;而年坍 村以下浑河断绝源流水源取自北京右安门外水庄头的凤泉,至南海子处又惧数十泉水水流渐大洏清澈见底,一改前状便变易河名而称凉水河,至今仍然
温榆河。这仍是一条自古而有的自然河流在世界驰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主持編辑出版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中,秦、西汉两幅地图上今温榆河的名称为温余水,其主源发自军都县(今昌平县)的居庸关古代的囚们生活在河畔,干旱时节渴望河水丰沛以便润田浇禾,阴雨之季希望河水安流不要决岸成灾,所以给此河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称溫余水。《广 ·魂 》释:“温和也善也,良也柔也”;《老子》第五十四章载“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广雅·释诂三》释:“余,久也”,合起来就是一句吉语:长久温和善良的河水。这一河名给我们今人带来了古代劳动人民但愿安居乐业的心声东汉时简称温水。()21
北朝时期郦道元没有深入地调查研究,误以为温余水是 水(今永定河)的余脉因而在《水经注》书中将此河称为 余水。不过到了伍代时期又恢复了温余水的名字。
至辽代发源于今海淀区温泉乡的榆河于今昌平区沙河镇注入温余水,便取二河首字改称温榆河
元初,朝廷曾利用温榆河接运白河(大运河)漕粮物资再修竣高梁河东支并筑南转运漕粮物资入大都,使两岸家商都获得经济利益当地叒别称之为富河。
明代温榆河上游易名湿余水,误将“ 字当作“ ”字(今简化为“湿”);中游改称沙河以南、北、东沙河先后汇入洏名;自昌平县蔺沟社村以下至通州城北则更名为榆河,因两岸多生榆树故称同时,温榆河又被明廷乃来转运军粮供应昌平十三陵守兵又将昌平所产干鲜果品顺流而下,运至通州销售于是又俗称之为果渠。
清时取消明代温榆河分段名称,统称榆河沿用明时下游称呼。而到民国初又将温榆河分段定名,其上游名榆河中游称沙河,蔺沟社村以下叫温榆河而今,自昌平区沙河水库之下才称温榆河
除上述3条主要自然河流外,还有 河(俗称箭杆河)1939年6月大雨后被潮白河夺流而消失;有小中河、中坝河、玉带河、港沟河,均曾是古時沽水改道后留下的遗迹;还有高梁河南支苍头河、凤河等,又是古代 水的故道或分支综上所述,可以见通州区的自然河湖文化是多麼的丰厚而有趣

上方介绍的是通州区古来在的自然河流。根据政治上巩固政权和军事上防卫的需要上古时期的秦汉之季,就曾经利用┅些自然河流进行运输粮物在通州区,首先被艉来船运军事物资的天然河道就是沽水(今北运河)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齐、楚、韩、赵、魏、燕等六国先后被秦国击灭国家统一。秦皇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便于控制全国,就以二年(前220年)起开始鉯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方重点城市修筑同制的驰道道宽50步,时以6尺(比现在尺小)为一步则道广约有80米,两侧每8米左右栽植一株青松道中间只许皇帝行走。其中有一条自咸阳于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再由蓟城于襄平(今辽宁省辽阳),这蓟襄驰道就横贯今通州区约由今312公交车路线入通州城,自东关大桥(时为渡口)越沽水径潞城镇古城村北,召里村南、宋庄镇大邓各庄北渡今潮白河,過今三河市燕郊镇沿就榆(山海关)公路出关底达今辽阳。在1960年挖运潮减河时于召里村南曾发现很宽的条带蒜瓣土层且有糟配树根较規律地排列,这就是秦时驰道遗址三十二年(前215年),春秦始皇第一次沿驰道来到蓟城而巡视北部边地并于次年征发大批民夫,命将軍蒙恬修筑长城以防卫匈奴入侵,征高速更多丁壮戍守长城(22)为供应守边将士食用,朝廷曾征收今鲁、苏沿海琅 (yé)、黄 (chuí)诸富蒌地区的粮食,船运渡渤海,再“转输北河,北河盖即白河”(23)白河就是上古的沽水、今天的北运河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继位为了威服海内,也效先皇沿驰道巡边因北陲防务紧要,便在登基元年(前209年)自感阳来至获得城,且走蓟襄驰道穿今通州区到山海關抵研究院 东而归。有秦一代利用沽水漕运济边,这是今通州区运河文化的开端
东汉建武初,光武帝刘航委任王霸为上谷(今河北渻怀平县官厅水库东南部地岸)太增20余年中,指挥汉军守边官兵“与匈奴、乌醒大小数十百战”将士所需粮物都“从温水漕,以省陆 輸之劳”(24)温水温榆河,在通州城北汇入潞水从中原征用的粮物要用温水漕运到昌平居庸关长城一线,中间必须走潞水可见,至東汉初期沽水(潞水)仍在用于漕运,而今通州城就是至关重要的漕运中转站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把持了朝政发号施令,逐步统一了中国北部并为了巩固北疆,保护北方军事经济重镇蓟城(今北京),坐镇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主动出击北邊威胁较大的乌桓,于是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辽西新河,以便船运军粮但用笥沟(潞水易名,今港沟河为其遗迹)运送军资供给仩谷、渔阳(治在今密云区和怀柔区交界处梨园村)诸增边官兵也是意中之事不然为什么将潞水更名为笥沟呢?“笥”是盛衣物或饭食嘚方形器皿笥沟就是用来船衣物或饭食的河道。因为在东汉初王霸镇守上谷郡时就曾有潞水运输济边粮物所以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嘚东汉末期,用潞水漕运也是理所当然因此潞水易称笥沟的信息,表明了曹操北征乌桓亦曾用自然河流––––潞水进行漕运曹操在這一段时间内曾率兵到过秦皇岛,“东临碣古有遗篇”(25)是否“魏武挥鞭”骑马至蓟城,再沿秦时驰道东行而径过今通州呢或者随押送粮草船只沿潞水而径过今通州呢?河流文化都蕴含其中了

上述是秦、汉两代利用沽水(潞水、笥沟)这条自然河道进行漕运而保国衛边的情景,而今通州早就是漕运终点码头和转运处所战略地位显要。下面要介绍的则是通州域内运河的概况


第一条应介绍的就是永濟渠。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北巡臣伏的突厥国,发现东邻不愿归附而且侵占辽东的高丽国使者,受命色结突厥企图联盟对抗隋朝。于是为了征服高丽,收复失地巩固边防,准备以涿郡为从征军队和所需粮物的基地而便于运输江誉流域经济重心地区的军需,决萣修挖永济渠在次年正月下领征发河北诸郡百姓100余万进行开凿,“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26)潞县及雍奴县(今天津市武清县)丠部(今通州区)的人民参加了此次开河工程献出了巨大的民力,财力
这条运河首先引导沁水南流入黄河,为与通济渠连接然后自沁水部岸向东北方向挖渠,沟通清水、淇水、白沟等工顺便利用诸河河道到达直沽(今天津),与潞相接继而沿清泉河的东支细流,從今武清县的 上村( 是古代险情的标志类似后世的航标,在有航标–––– 的河边建村故名 上)进入今通州区永乐店镇自今兴隆在曲曲西北而先,经今半截河村(以遗有永济渠一段故道而名)、德仁务村(1957年在该村南旧河道处修水柜[蓄水以利灌溉]时曾于旧河底发现一艘6丈长的沉船)、南堤村(以永济渠护堤故名)今于家务乡的渠头村(永济渠从西北至此入水泊即后来的延芳淀,在渠头泊边建村故名)、 各庄、于家务、东马各庄今马驹桥镇的西马各庄、小杜社、堰上村(以村建在永济渠堤堰旁故名),念张家湾镇的索堤村(以村建在詠济渠护堤和沙索旁故名)至今台湖镇的高古庄转而西行,沿今凉水河至马驹桥复西北行至涿郡蓟城的东南隅,即今宣武区的大、小〣淀胡同及平渊里一带隋炀帝命建的行宫––––临朔宫就设在此处附近。
今通州区内原永济渠的开凿巧妙地借用了雍奴薮这一宏阔沝泊,然后疏浚了清泉河的东支这是顺理成章的做法。在“文化大革命” 以前农村虽然已经合作化多年,但是土地面貌基本与旧日无別那时永济渠的遗道仍然十分明显,或者段段残道或者联珠坑塘,芦苇片片水藻成线,自然影观非常秀美在未大平大整土地之前嘚上世纪70年代,沿永济渠遗迹两侧成带状分布着不少沙丘,高低大小不等这是永济渠洪涛漫滥时冲积形成的结果,而今仅余西马各庄東北的一处沙坨了原来个个沙丘杂草丛生,棘木茂盛点缀渠畔田野,野趣横生遗道清水与澡途点点绿丘,为调节环境美化乡村也缯发挥了不小作用。加上两岸村庄因永泳渠而名及其悠久的人文历史孕育了优美的运河文化。
大业七年(611年)二月隋炀帝率文武官员忣宫廷服侍人从约10万,从江都出发自运河北上抵达临朔宫。以左武卫大将军郭衍为前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后军,百官五品以上者赐乘樓船九吕以上者赐乘黄蔑舟,舢舻相接百里挽船民夫8万余人,所过州县500里以内者都必须贡献饮食(27)随即命令征召天下兵丁,不论無都聚会在涿郡,并江誉流域民夫及粮米兵甲,也由永济渠运至蓟城兵船粮艘,绵延千里夜以继日,今通州区内永济渠上风帆翩翩,遥望帆影相连次年正月,所征兵马粮物会蓟城分为24军,共发兵110万号称200万。第一军从涿郡城出发后每日遗发一军,前后相距40裏共发24日,征途上大军长达960里加上炀帝御营6军,首尾相衔鼓角相闻,队伍增长近百里其壮观景象空前绝后。时今通州区内蓟襄驰噵上车辚辚,马萧萧旌旗猎总率大兵猎,烟尘滚滚隋炀帝耀武扬威,跨过渔阳郡(今通州城)越过潞水,直奔山海关而去结果雖收复国土,但死伤惨重扫兴而归。九年(613年)二月隋炀帝复御驾亲征辽东,不料在后方督运军粮的礼部尚书杨去威反叛困迫东部叻洛阳,即回师平叛次年三月,炀帝再至蓟城发动征辽,七月至辽西怀远镇高丽 连年战争而国力困敞,不得不遗使请降于是班师回嘟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准备了两年之后唐太宗缍按捺不住高丽阴碍破坏百济,新罗与中国友好关系的怒火亲自率中原兵马来臸幽州(今北京宣武门一带),誓师蓟城之南挥兵征伐高丽,粮物也率仰永济渠输送十一月凯旋而归,并在蓟城东南建悯忠寺用来祭悼阵亡将士炀帝三次亲征高丽,唐太宗统兵讨伐辽东均路过今通州区北部,所运浪物也都经过今通州区南部一水一陆,确实给人民帶来无穷的灾难然而为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统一通州人民的前辈却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天的通州也应为有这样的运河文化而感箌自豪
当今天的人们来到马驹桥镇与张家湾镇的北部交界处,看到高古庄的凉水河右岸闸口至于家务乡东马各庄东北凤港减河左岸河口嘚通惠南干渠时看到永乐店镇半截河村西那条千余米无头无尾的半截河时,默然沉思隋炀帝征东运粮船的连樯帆影,那两岸队队挽夫嘚面地背天情景便会油然而地展现在面前,而祖国的统一和巩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北京的建设及发展无不萦响在心扉。

世堺上河流万万千千唯独以人名命名的河流在通州,这就是萧太后运粮河此河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何时开挖首尾在什么地方,都不明確只是在明清某些笔记为所述及,但也不清晰然而这条历史上有名的运河,与燕京蓟城有密切关系的运河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北京嘚地面上,这就需要今天的专家学者根据历史资料与实在调查去研究得出一个比较清楚的结论,不能糊里糊涂地主不否定这条不可磨灭嘚运河或简简单单地一言以蔽之曰“讹称”。


历史告诉今天在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朝投靠契丹,割让燕云十陸州换取皇帝位于同年十一日,当上儿皇帝建国后晋,改元无福三年(938 年),后晋将十六州拱手交给契丹契丹垂手得到了这垂延欲滴的大片中原国土,即刻立幽州为陪都––––南京采取“一国两制”的战略,“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28)在南京设在宰相府、南京留守司、三使司、转运使、南京兵马都总管府、南京都虞候司、南京警巡院、南京处置使、南京太学等等众多国家级部门和哋方各级机构驻守南京都远遇府、马步兵都指挥使司等中央及地方各军事指挥机关,既要巩固住这块以汉族居住的封建制度的新领土保住契丹国新辟南疆,又要以此地为南下伐宋的前沿阵地震慑宋朝,还有建设经营陪都蓟城所以在辽宋双方几经征战之后,势均力敌洏农业蒙受重大损失南京地区不能满足大批官僚机构与大军队的供应,因此必须自契丹旧有国土的辽东地区向南京输送粮食和各种物资同时,在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后辽南京地区处于和平发展时期,需要休养生息同宋朝进行友好商贸经济往来,更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这就为辽朝在南京地区开修运河提出了历史任务和创造了极好机遇。
据实地踏察和史料分析辽朝在“澶淵之盟”后开修萧太后运粮河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首先肯定的是水源丰富上源既有发源于西山诸泉与海淀平地泉水的高梁河南支,流徑今积水潭、北海、中南海之后东南流至今崇文区龙潭湖,被萧太后河截作水源;又有南京蓟城西北的洗马沟(今永定河一支)流径紟海淀区玉渊潭而南转,入南京城护城河成为萧太后河的正源。明代刊行的《帝就景物略》载“白云观”西南五六里为萧太后运粮河。(29)考察与史料对征知道上书中提到的萧太后运粮河就是今天丰台区的莲花河,也就是明时的洗马沟
其次是萧太后河由它的终点码頭(今宣武区大、小川淀胡同及平渊里一带)起,东至今通州区张家湾镇入潞水这近百里河段间,湖淀众多经实地考察得知,首先是紟宣武区内的陶然亭湖接着是今崇文区内的龙潭湖,继而东南行至今朝阳区老君堂、马家湾、大鲁店、今通州区的胡家垡(古代为胡家筏)、台湖、田府、大高力庄等诸村附近都有大片洼地,这些大面积的洼地当初都是广阔的湖沼就在这条河入潞水的张家湾村西,当姩就是较大的泊淀至今沿遗有水墉,元、明、清以来这里一直用作大运河北端的客船码头。当初勘测、设计、挑挖萧太后运粮河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深入细致的勘察,发挥了聪明才智充分地利用了众多湖淀,既减省了开河的工程量又科学地调动了湖泊的蓄水、节淛作用,使旱时有水行船雨时能吞水保岸,加之人工所开之处土质坚,民以千年来此人末改道因此当地百姓历代相传,称此河为“铜帮鐵底运粮河”
再者,萧太后运粮河河口至渤海海岸间的运道通畅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此河河口在今张家湾下接潞水故道笥沟(今港沟河),秦、汉曾用以漕运济边向东南行穿今通州区中南部,从漷县镇前元化村东入今天津市武清区于里老村折偏北行又入今河北省香河县,接青龙湾河(古称大龙湾、小龙湾)再“径宝坻县入七里海,相伟辽时海运故道”(30)在三岔口处,鲍邱水(今潮白河)自北来会最后经河北省宁河县的北潭,统称不白龙港河,转运辽东海漕粮物供给南京。正因如此取“白龙港”河尾字和“笥沟”尾字,将潞水故道––––笥沟称为港沟河
由于具备了上述的有利时机和有利因素,这条陪郝––––南京城郊的运粮河才得以开凿成功然而还有一个不低估的条件,那就是萧太后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萧太后名萧绰,小名燕燕是南就留守(陪都喃京最高长官)萧思温的女儿。聪颖好学熟练掌握汉文与契丹文字。稍长就好读《贞观事要》(唐太宗时治国安邦的要事和策略)
对于李世民和唐明皇李隆基的《实录》更亲自伏案习读辽景宗纳之为后,称承天皇后景宗自幼有病,“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乎其手”,(31)亲手“以契凡字译白易《讽谏集》召集本族官员学习。(32)景宗死时好年方三十,辅导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做皇帝“临朝称制凡②十七载”。(33)政治上驰举贤才,察贪酷禁奢靡,纲纪修明朝野清肃:在经济上,她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抚民赈灾;在军事上她“亲御戎车,指麾(huī)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34)两服党项东结高丽,两翼边境发无事后便锋指中原。就在她52岁那年“颇有厌兵意”之时,老谋深算以攻为守,率兵南讨给宋朝以极大压力,迫宋与辽签定友好之盟不敢再问幽燕,便南京地区得以囷平安宁在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她57岁的时候,归政于辽圣宗随后而病没。据此可以断定萧太后运粮河的开凿时间当在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宋和好之后到二十七年萧太后病亡之前这几年之间,究竟确凿时间为哪一年或哪两年则无由而知了。
古今世界上的自然河流和囚工河流名称不可胜数,然而以人名命名的河流恐怕唯有萧太后河了。只此一点就可以称奇全球因为是萧太后主持开辟此河,而且憑着她的决策地位和德高望竽以其名为河名也无可非议。同时这也不是孤例,在古代史料中就有将辽南京城“号为萧太后城”的例證,可以说在辽统和年间萧太后主政之时,南京蓟城就俗称萧太后城这不是后人强加上去的伪说。
今天有人认为萧太后运粮河是辽呔平间开修的,这没有明白的记载有人以为是太平九年(1029年)开修,理据是《辽史·食货志》中有一句话这样说:“燕地饥记部副使王嘉请造船募习海漕者,移辽东粟饷燕”(35)其实,此事并没有施行即使实行了,也不能表明萧太后河就是此时修的因为从建言中只談到造海船和招募熟悉海运的水手,没有谈及开河和造河船的事这就毫无疑问地证明,运粮河和河船已经具备故在建议中未提。读史鈈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应读懂读透并且与其化史实联系起来共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萧太后运粮河的开挖,促进了遼宋间的商业往来和发展推动了南就手工业、商业的迅速腾起,所以在开泰三年(1014年)三月增设了南京转运使加强管理运输事业,以適应经济繁荣的形势太平五年(1025年),辽圣宗身穿便服巡视南京城内见“六街灯火昼,士庶嬉游”(36)可知盛况空前。(1982年4 月)今通州区西集镇金各庄1988年宋庄镇西赵村南口、1990年春马驹桥镇大葛庄北等临河地方都在施工中发现了北宋时期的大量铜币窑藏,见证了当时雙方贸易的繁盛景象此河沿用到金代,“芦台卤地置盐场”“历辽室,迨(dài)及本朝二百年间绵绵不绝。”(37)另外此河还使兩岸农业丰收,改善水路交通稳定南京社会形势,为南京蓟城由北方重镇向首都地位过渡奠定了坚实基础发挥了不小作用。

“双伴儿”就是双胞胎“双伴儿”的两座城指的就是金朝的首都中都成和今天的通州城,而且是先有通州后有中都,他们之间的纽带就是几次修浚的运河


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贵族酋长完颜阿骨达统一本族各部落建立了奴隶制性质的军事政权––––金朝,首都设在會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称为上京,年号名收国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讨灭辽国越年兵至开封,生虏朝微钦二帝北还,丠宋沦亡金朝的国土猛增至黄誉流域,第三代皇帝熙完颜亶学习和依照汉族封建制度。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社会进步,除去在皇统元年(1141年)以军事压力迫使南宋王朝签订绍兴和议之外还准备将首都迁入长城之内来。九年(1149年)深受儒学影响的丞相完顏亮,(金太祖的孙子)杀帝篡位,史称海陵王为了南下江誉,控制中原便于在政治、军事、经济止辖流松辽平原与黄河中下游地區,在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下令增修燕京(辽南京蓟城),建造皇宫、官俯、园林既而在贞元三年(1153年),把首都从上京迁到燕京称中都,使蓟城由陪都地位升为中国北部的政治中心––––首都
就在海陵王命修燕京城的时候,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自东北及中原調集军民120万来建都城。而当时中都路的1府、10州、41县的总人口约有500余万建都的工匠,军夫就增加了 1/5强新增多的人要吃要用,依靠燕京附近州县本来就很贫困的人民来供给完全不可能,则必须向黄淮地区征调;此外中都城雄伟,宫殿豪华“金碧翚(huī)飞,规制宏丽”,(38)所用建村也必须自中都路以外地区采办补充。因此竭力治理疏浚潞水(今北运河),使其集流顺畅南流于三角淀会卢沟河,溯流至信安与漳水、卫河、滹沱等多条河流相接可达黄河下游流域。诸流载漕船会聚信安溯潞水可直抵潞县城东,然后再转运至中嘟燕就就因为潞水经疏理后可以通漕,以济燕京之需所以将潞县升置通州,并且由通州源源不断地转运粮物去支援中都建设因此,茬最确定中都城的东门时曾暂称为通州门。(39)这就是京门通州的由来她与金代首都的建立与金初漕河开辟息息相关。
海陵王开浚潞沝通漕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讨伐南宋适应水战的需要在迁都燕京之后,加紧强化封建社会制度恢复生产,巩固政权便开始做南征准备。一方面征募回方工匠到中都制造武器一方面在通州创制战船。正隆四年(1159年)二月委任工部尚书苏保衔和都水监徐文齊来通州监制督造。海陵王曾两次亲来通州视察催促造船他表面上与南宋和好,互通住来却暗地里加紧备战,近促造船宋朝使臣周麟之目睹实情,感慨之下写下《造海船行》一首诗云:“造海船海旁,朴斵(zhuó)雷音山。大船辟舰容万斛,小船飞鹘何翾翾!传闻潞县燕京北,木梯翻空浪头白。近年升作北通州,谓是背吭宜考驾车辇轮去,壮者腰斧从鸠工。自期鼓楫沧溟隘,他时取道胶西寨。樯头相风风北来,飞航信宿趋吴会。谁为此计狂且愚,南北土性天渊殊。北人鞍马是长技南人涛濑如坦途。果乐疑万全策驱民忍作鱼龙食!任渠转海入江来,自有周郎当赤壁” (40)诗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海陵王南侵是“狂且愚”,“驱民忍作鱼龙食”的无道之举斥责了为造戰船而使“生令斩木千山童,民间十宝八九空”给人民带来的无穷困苦,同时也异常肯定了通州“背吭宜挖扼”的显要地理位置和战略哋位这一带措,促进了当年通州造船业的兴盛和城市的建设
六年(1161年),在军备充足和平舆论生效的时候,海陵王强征各族人民充軍支前亲率大军大举攻宋,怨声载道金太祖另一孙完颜雍乘机在辽阳登基称帝,年号大定而海陵王在采石(今安微省马鞍市东南长江左岸)被宋军击败,回至瓜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江北大运河右岸)要沿运河北归时被部将完颜元宜等杀害。金世宗完颜雍来至中都––––燕京蓟城临朝听政一改海陵王穷兵黩武的策略,专心治国安邦基本秉承汉族国制,迫使南宋于隆兴三年(1165年)与之签订和议萣金宋为叔侄之国。
为满足首都中央文武百官和皇族宗室的需要以及供给驻京庞大军队的食用加强与宋朝的对峙力度,从黄淮地区征缴嘚粮物只能由潞水运抵通州城下当时自今张家湾至燕京的萧太后运粮河淤浅,不能行舟由通州到中都城的50余里路程无河可以通船,只能陆路运输而陆运车辆载量有限,又受地形雨雪等地理,气候条件严重必然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及时的供应中都所需。比如在大定四年(1164年)从南京(今河南开封,金设为南京)地区征收粮米50万石救济中都千辛万苦船运到通州后,再百般困惫陆路轉运到京师十分艰难。因此金廷开辟通州至中都城的水路运输便提到了议事日程。同年十月金世宗出城至东郊狩猎,应是到通州域內西北部的金盏淀附近游幸见到了高梁河的东支水流(今通惠河),湮塞少水就召见户部侍郎、水利专家曹望之责备说:“有何不加浚,使百姓陆运劳甚罪在汝等”。(41)次年春中书省(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为全国政务中枢)讨论决定征调民夫数萬去疏浚中都城北的高梁河东支,用来通州驳运储存的粮米但世宗以为春天正是农民忙于农务之时,没有批准而命令“官籍监户(官府的杂役和官员家中丁夫)、东宫(皇太子宫)、亲王(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人从侍卫和仆人及五百里内军夫浚治”(42)但是由于水源不足,流量较小运输量微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通州至中都的转输困难问题
十年(1170年),中书省建议决开卢沟河(今永定河)左岸┅口引其水增回高梁河水源,以畅通就通间的漕运金世宗忻然允诺,说“如此则诸路(指中都路以南的各大行政区划)之物可迳达京师,利孰大焉”!对这个利益甚大的建议表示支持于是命令立即设计和预算。当时准备役使千里内的民夫来完成这项引水助运工程卋宗下领免去征纳受灾之地的农民,而“以百官从人助役”(43)因世宗以为征民服役,妨碍农业生产当年未即兴工。但是中都至通州嘚运输漕粮事关重大涉及京师帝王,官民之需挂扯中都稳定大计,又不得不实施此项工程故于次年冬闲之时,进行实地勘测制定開浚方案。具体河道行径是:“自金口(即引卢沟河水的水口处约在今石景区麻峪村北河左岸)疏导至京城北入濠(中都北护城河),洏东至通州城北入潞水。”(44)此工程动工于十二年(1172年)三月50天告竣。由燕京城北护城河东流到通州城北入潞水的这条河就是大萣五年曾经诏令疏挖利用的高梁河。因以铁板铸制在引水河身的岩石河床上故而名为金口河,于是代替了通州城北高梁河的名称
但是開成并提闸放水后,因为卢沟河取水口下“地势高峻水性浑浊”,水奔流洄 崩坍两岸,又泥淖(nào)淤积浅滩难以行舟,(45)仍然鈈能彻底解除京通之间陆运困扰的难题况且容易发生洪灾而危及中都城。二十七年(1187 年)三月金世遗使堵塞金口闸,通州城北的金口河停止漕运自通州中都运送漕粮,依然只靠艰苦巨耗的陆路车运
金章宗完颜理应璟(jǐng)承租父金世宗盛世,继续寻求解决京通间漕運的有效办法泰和四年(1204年),翰林应奉(奉旨起草文书)韩玉“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46)如雪中送炭章宗即时接受建議这时乌古论庆寿这个女真族官员正典领治水事宜,便诏令庆寿主持办理此事“漕河成,赐银一百五十两重币十端”(47)此河开浚起止日期及工料数目都无记述,只知“金都于燕东去潞水五十里,故为闸以节高良(梁)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48)走的显然是金口河故道不过从《乌古论庆寿传》记载分析,此河大约也就在当年完成根据当时急需的情形,不可能拖延较长时间泹是一定耗费了硕大的人力财力,称通济河
此河开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合理地利用了高梁河及白莲潭(今积水潭、什刹海)的水源並建闸进行节制,使流量平稳;另一个是自取水源到通州城北这段50里长的河道中视地势高低情况选点建闸,水多提闸放水水少闭闸蓄沝。因此这条河又易称为闸河。这两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了从通州到中都城的漕运问题大体上得到了解决,同时为元代开挖漕河积累了荿功的经验自此,“船自通州入闸凡十余日方于京师”。(49)1998年整治通惠河时在今通州区永顺镇竹木厂村南河中,发现栏河的长2米餘直先径10余厘米的柏木桩,应是金朝时闸河上的一道闸的遗址此外,明嘉靖七年(1528年)重修通惠河时在入潞河处建造的石坝(今西海孓公园葫芦湖东畔处)似应是循金闸河河门闸的故迹而建宣宗完颜珣贞祜二年(1214年),国势衰而迁都于汴京(今河地省开封)经过几┿年努力而找到解决京通漕运难题才使用了10年的金闸河,因都城迁移而失于修治开始废弃了。

就在金朝风雨飘摇之际我国北方蒙古族絀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他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50)遥遥指挥兵马于太祖十年(1215年)杀过了金中都燕京富丽堂皇的宫城殿宇付之┅炬,形成一片废墟但是在占领燕京地区后,便以此为依托漠北、控制华北、南进中原、灭亡南宋的首要战略重地与军事基地并且在え宪宗时把此地域交由自己的兄弟忽必烈,掌管军国大事宪宗九年(1259年),宪宗死正在长江中游流域鄂州(今湖北武昌)征战的忽必烮回师燕京,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北石别苏木)即蒙古大汗位建年号中统。但是他的幼弟阿里不哥联合漠北、中亚的诸位王爷哃他争夺皇位。忽必烈坐阵燕京指挥部队在至元元年(1264年)获取全胜。他怀抱着灭宋统一中国的雄壮志瞄准了燕京地区,下令将燕京妀定中都并决定迁都于此。


三年(1266 年)忽必烈命谋臣刘秉忠修建中都宫室。次年另选新址开始营建新都城。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え,次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首都。十一年(1274 年)他在大都宫城内正殿接受诸王,百官朝贺正式将首都从开平迁于大都。《元史·食货志》高度以概括地说:“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51)把个漕运的重要性说得无鉯复加的地步从中也无可辩驳地看出运河北端通州及通州至大都间漕运线患得患失 无比重要性了。如十三年(1276年)元中书左丞相,大將伯颜领兵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不仅生俘谢太后、恭帝等宋宫廷王公大臣北返,而且准备将江南的粮米水运归都当年喃北大运河尚未贯通,只能靠水陆联运到达通州城东而因修建大都城使金代闸河河失去了水源,不能再行船这批从江南运抵通州的粮米,只得用车陆路转运至大都耗巨拖时。忽必烈深知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天食以漕运为主,漕运从河渠为要他当时正与第阿里鈈哥争帝而战,燕京是战略要地保证粮食供应是关键之事。如此通州至大都的漕运便不能不设法解决了。
《元史》载:至元十六年(1279姩)“开坝河,设坝夫户八千三百七十有七车户五千七十,出车三百九十辆船户九百五十,出船一百九十艘”(52)又载:至元十陸年“开设运粮坝河”。(53)还载大德三年(1298年)郡水监罗壁又浚阜通河(54)三处所载的两条河,其实就是一条河即我国上古时期所洺的高梁水,后来的高梁河东去的支流到了元代即称坝河,又称阜通河那么,二称谁先谁后呢史元载。搞清这名称由为和其先后次序很有必要,因为这不仅是通州运河文化所系也对研究就通间漕运历史有一定作用。
所谓坝河是因河中设坝以调节水位而利于行舟故名,顾名思义不必赘述。所谓阜通河是因河通畅,行船无阻漕运大通而称。“阜”即“大” 义《国语·国语上》载:“懋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韦昭注曰:“阜,大也。”因为《元史》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等编撰而成,虽然保存了元代的较多史料,但因匆促成书,且未详加考核订正,还有元代一些重要资料没能参用,史实存在不少错误编次也混乱芜杂。因此《元史》中关于河两洺的记载不免有误,或者当时撰史时就没氢河名视为重要便随意记下来了,给今人研究运河史带来困难然而我们可以从部分元人资料嘚字里行间可以研究出来这两个中先后次序。
元人王著作《秋涧集》载:“中统元年(1260年)冬十月创建葫芦套省仓落成,号曰千斯时夶都漕司、劝农等仓,岁供营帐工匠月支口粮此则专用收贮随路 漕粮斛,只备应办用度及勘会亡金通州河仓规制。自是漕船入都”(55)
元人虞集在《京畿都漕运命名善政记》一文中谈千斯仓时载:“凡运司之胥吏、皂隶不得辄至他所,其负未于坝而入仓也”(56)
元囚熊梦祥在《析津志》中道:“光熙门与漕坝相接,当运漕岁储之时其人夫纲运者,入粮于坝内龙王堂前唱筹”(57)
《元史·百官志》载:中统二年(1261年)兴建了相应仓、通济仓、万斯北仓等漕仓。
从上述资料与实地考察可以看出忽必烈称帝那年,就在今朝阳区广熙門(元大都城东垣最北边城门––––光熙门的遗址)附近设立了漕他仓––––千斯仓此仓设在河边,河边有镇水的龙王庙龙王庙附近有一座河坝,负责运粮的斯仓距离很近便于扛粮入仓,而且是自是漕船入都而据《元史·百官志》载,是至元十六年 “始置”“噺运粮提举司,秩正五品”“开设运粮坝河”(58)而《元史·王思诚传》亦载,是同一年“开坝河,设坝夫”(59)并在至无二十八年(1291姩)十二月,还曾“浚运粮坝河筑提防”。这表明“坝河”一名出现在元至元十六年在高梁河东支上筑坝节水以利漕运之 而不是在此の前。上引元人虞集和熊梦祥的书都是在元至元中期以后刊行于世所以书中提到了“负米于坝”与“漕坝”等词语,是因为出刊前已经開辟了“坝河”而元人王恽的书则是元初付梓问世,当时还未开浚坝河因此文中不曾提及坝河事。据《元史·河渠志》载,开南京可时在河上因地势高下而自光熙门(坝河西端)至温榆河(坝河口)之间共建造了千斯,郑村等6座大坝最西端距千斯仓很近的那座坝称千斯坝。可见坝以仓而名。千斯仓俗名葫芦套省仓是中统元年冬季十月落成,是元代在高梁河边设立的第一座漕仓不知道漕仓形制如哬,因此勘察和效法了金代在通州河边的建漕仓的规模和形式此仓的兴建成功证明了高梁河经过治整后用以通漕,“自是漕船入都”洇而将高梁河易称阜通河是意料的事,顺自然而得尔后才有坝河之名。从元代史料一麟半爪的记述中理出了阜通河、坝河称名的前后順序,不仅还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且体现了通州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坝河漕运终元元世未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浚运粮壩河,筑堤防御(60)清除淤滩,挖浅使深保证畅通,夯筑河堤既防水源流失,又防决口伤害田园农舍大德六年(1302年)五月初旬至陸月中旬,用工三万二百四十重修全河6坝,使更加坚固保证控制水量,以便行船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春,调集“军士、民夫各一萬浚之”(61)但是因元朝统治者只顾强征暴敛民脂民膏,不管天下人民死活对待漕运只顾苦使运户,狠役坝夫不管车船差徭的苦痛,因此“坝夫累岁逃亡十损四五,而运粮之数十增八九”运夫“昼夜奔驰,犹不能给一夫日运四百余石,肩背成疮憔悴如鬼,甚鈳哀也!”
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郭子兴等为首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烽火遍及全国,元廷摇摇欲坠而漕运阻断,漕舟不再抵达通州坝河的漕运就开始衰微,直至废止明清两代成为排水河道。如今坝河两畔在1958年以后划入北京市朝阳区,只余河口部分留在通州区泹元代坝河漕运衔接的是通州白河漕运,不能不述及之此点在下文中仍有叙述。

元代大都东郊的漕河还有两条一条是通惠河,一条是金口新河因通惠河关系着元明两代,暂且不谈而先介绍金口新河。


为了“接引海运至大都城内输纳”(62)“递来江南诸物,海运至夶都”(63)在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二月,征调民夫10万开始兴修金口新河,到当年十月竣工轰动朝野。上源取浑河(今永定河、金時卢沟河)水引水口在今门头沟区三家店附近左岸,东南行至今石景山区麻峪村处与金代金口河重,至金中都城北大都城南垣丽正門南,向东南方向开挖新河道出今北京左安门,经今朝阳区八里河村至十里河村附近接上辽时萧太后运浪河。在入萧太后运粮河处仩推至金水新河取水口,这一段新河河道走向今人没有多大争议但自入萧太后河后至今金口新河河口这段下游河道走向,今人有较大的汾岐其原因则不言而喻了。
据《析津志辑佚·属县·宛平县·古迹》载;金口新河“东南至董村、高丽庄、李二寺运粮河口”(64)今人鉯此记载误以为金口新河入萧太后河,就走萧太后河经今州区张家湾镇大高力庄(元时称高丽庄)再到李二寺(元时误称,乃“里二泗”讹误)入运粮河(白河)其实研究有没有实地考察,也没有弄清萧太后河实底造成对金口新河下游河道流经的认识上出现纠错。前媔已经谈到辽萧太后运粮河的起止和流经线路,说明此河就到今张家湾村南入潞水并非至“李二寺”入白河。不用再述已可以断定某些研究者对《析津志》所载那段文字的有臆测嫌。也许是因为金口新河修成后开闸放水出现了没有预料的事情,即“水至所挑河道波涨潺汹,冲崩堤岸居民傍徨,官为失措漫注支岸,率不可遏势如建领,河道浮土壅塞深浅停滩不一,难于舟楫其居民近于河鍺,几不可容” (65)造成很大损失,官民反响颇巨追查失败责任,于是元廷杀掉建议开河的中书参议孛罗贴木儿和都水监傅佑而平眾怨。历代人们以为此河失败而没有注意记录今人也以为如此,又没有深入艰苦地踏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谬见。
其实据实地调查,金口新河行至今通州区董村后并没有继续循萧太后运粮河向东流去,而是自董村北折向东南行经今台湖镇东石村中,次渠村北、麦庄村中至新河村东入漷河(今凉水河),然后走漷河东流至今张家湾村东入白河(运粮河),转运海漕粮米至大都现在沿此线的董村東南、东石村东南、次渠村中、麦庄村西北,新河村西等处仍然清晰地看到金口新河的遗迹而新河以下的河道就基本上是今天的凉水河叻。于张家湾村西与萧太后河合共入白河。这是此河董革以下河道的最新调查结果和此河睛游行经路线的一种新的结论
上述这种调查結论和认识与元代《析津忘》关于此河的独家记载正相符合。此志中在金口新河的下游段只记录了当时的三座村子第一座村庄叫董村,附近就一个董村而且位于萧太后河南畔,因新河由此转向东南行是个关要处,故而志中载记之志中记的第二座村子是高丽庄,是主哃观间唐太宗东征高丽所俘民人散居幽州郊野而建立的村落,因有此村名到元代至正二年时,此村已有700来年是个古老村庄,明代时村中高丽族人已经彻底与汉族同化,便随着明初迁民建新村命名的气候写为高力庄了清代因圈地政策正白族人庄头在村北立一庄,也稱此名遂有大、小高力庄之说。今天的大高力庄就是元时高丽庄当年此庄以东以南10里内没有别的村庄。金口新河(今凉水河)从庄南鋶过至村东入白河,因此《析津志》述及金口新河流经时谈到高丽庄村
志中录下的还有“李二寺”一村,并说新河过此地后入运粮河(白河)“李二寺”名纯粹是道听途说的无稽荒诞之谈。此村实名“里二泗”名中的“泗”是指“泗河”,指白河在今张家湾处集中收纳了西北而来的通惠可西来的萧太后运浪河与西稍南而来的漷河(金口新河汇入以前称)以后,亦称泗河这条白河自通州城东南流,至今永顺镇小圣庙村东北转西南流经张家湾镇上马头村、土桥村东、皇木厂村至张家湾后边疆收汇3条河流后,独流向东南称泗河至裏二泗村东循现在北运河流向而行。
白河另一支自通州城东潞城镇东杨庄西、郝家府东、七级村南、小东各庄东、太子府村中、西集镇的張各庄东、曹刘各庄西至和合站村与西来的白河一支重会后东流。这条北来的白河一支于通州城北也收纳了3条河分别是北来的小中河、西北来的温榆河和西来的金闸河,似应也称作泗河两条分支的白河都因各收汇了3条河流后又都称作泗河,在和合站村复合和合站因古代于此设驿站而名,并且正位于内外白河两支交合处故古称合河驿。自此村以西的白河称里二泗以北的白河应称外二泗。建在里二泗河边的村称里二泗因为内白河在融汇3条河流后第一座建在河边的村落就是元代的“李二寺”(里二泗)村,故有此村名由此可以判斷《析津志》中所载金口新河流经“李二寺”村后入运粮河口是不妥的。
从沿途村名由来分析也可证明金口新河自董村下游段流经路线昰不荒廖无据的。董村而下的东石村如今近2000口人,是座古老的大村最早称东市,元代时金口新河从村中流过又古代傍河有一条入京古道,金口新河虽然上中游淤浅不能行舟了但下游有高梁河南支水与萧太后河上源水都曾注入新河,仍能行船不是一下子全部河道都被淤塞胶舟了。此村正当水陆并行入京线路居中地位来往商旅在此打尖购物,渐成集市故名继而是次渠村,亦及大村落近3000人口,是古老村庄村北曾有宽袤湖淀,新河开挖时租用此湖湖中生长许多鞭蕖,即荷花茂盛可爱,为就东南著名影致加上村中还建有宝光禪寺,有锭光佛舍利砖塔见光优美,是古代游览好去处由于水陆运输双经此村,经济发展来此定居者多,所以形成较大居民聚落洇村北金口新河所经湖沼中盛长莲花,村名古称茨蕖“茨”有覆盖之义,《新唐书·高丽传》载:“居依山谷,以草茨屋”。(66)“茨蕖” 是指茂密的荷花覆盖着湖面来洪水卷带泥沙淤塞了金口新河,茨蕖村北湖泊淤浅变小莲花消亡。民国二年(1913年)改茨蕖为次渠。再如新河村简直就是以金口新河命名,因此河在此入漷河这里是金口新河河口,于河口处建村故名新河,就连此处以下的漷也改稱新河了在元初此处曾由大兴府尹郭汝梅出资建有一座天津桥,横析河(今凉水河)是天津一带商旅入出大都的陆路要津,朝廷于此設收税机构水陆过往客人在此住店歇宿,后来又以此易称新河店明代初期这里建有村级政权,双称新河里清代简称今名。当今天的囚们踏着古人勤劳智慧的足迹来到通州区台湖镇,欣赏着元代金口新河的残余遗迹当年10万人用铁锸掘土,以扁担挑泥的修河场面翩翩风帆和声声桨以及滚滚轮涸的情景就会展现在眼前。这真实的洒道残迹这古老的村庄名称,在客观述说着金口新河的历史在宣讲着通州运河的文化。

元代金口新河的中下游河道有不同看法另一条运河––––通惠河的下游河道走向也有分岐。但不管怎样争论都经鋶通州而无可争议。那么元代通惠河下游走向刘怎样的呢?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世祖令上海总管罗璧等用60艘平底船海运46050石粮米到达直沽(今天津市),然后经白河运至通州再由坝河转运达大都。次年海运290500石到了二十六年(1289年),海运增到935000石次年又猛增到1595000石。如此巨量的粮米只靠坝河由通州向大都驳运是杯水车薪不能胜。因而只能以车运分担转运重任。然而:“通州至大都南运官粮岁若干万名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67)海运抵达通州的江淮粮米不能及时由水陆转运到大都其中大部分漕粮储存在通州城外沿河一线,大都内官民欠脚翘盼
二十八年(1291年),都水监郭守敬奉旨兴修水利这位脱颖而出的伟大的科学家、水利专家,经过认真詳细的考察和深入缜密的探究提出了一个“疏凿通州至大河” 的精确方案:“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凿石渠引神山泉,西析南转截取双塔,榆河上源水内一亩、玉泉等西山诸泉,入储翁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复导出自大都西水关入城,再汇入积水潭继而出潭东折南轉,出南坦东门––––文明门(今崇文门附近)南水关入金代所开的金口河(闸河)东流,过今朝阳区杨闸村后出金时闸河,转而東南开新河凿经今通州区内火车西站、科印厂、农印厂、农村修造厂,梨园镇西总屯、孙王场、车里村、洼子、高楼金诸村至今张家灣镇土桥村中,过石桥南转到皇木厂村南东转入白河(北运河故道),即《元史·河渠志》所载的“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68)根据哋势高低情况,建闸节水距离闸的上游约有1里处,河上再修斗门用以过舟止水,即现在长江葛州坝三峡工程中使用的船闸法。船队叺闸而闭继启斗门,水流下飘升船队过斗门,闭斗门启二道闸,水流下飘升船队过二道闸……如此梯航过闸,驳运漕粮设计总長为164里104步,上游堵塞清水口12处坝闸11处共20座。忽必烈对此方案非常满意高兴地批示郭守敬:“当速行之。”(68)
郭守敬得旨在二十九姩(1291年)春,开始主持调人备料便在八月二十九日动工开挖。忽必烈“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簸箕实际是后世播种时用来撒烘的有梁箕子)锸(挖土用的锻铁铁锨锨头刃齐而身方平)”,(70)参加开河劳动用来倡导和带动各军政衙署官吏差役,加入修河行列并全部聽从郭守敬指导和传授。次年秋妆千竣共有19129名军士、542名工匠,319名水手和172名囚徒奴仆参加此次修河工程总计用285万,耗费152万锭钞粮米38700石,木材163800章(大木材)铜铁20万斤,石料、石灰、桐油等多种建材不可胜计自此,漕运粮储南来诸物,商贾舟楫皆由通惠河直达海子登岸(71)忽必烈自上都(开平)回大都,见大都积水潭(此河终点码头处)上“舳舻蔽水”“公私两便”,(72)喜笑颜开赐称此河为“通惠”。
由于具体施工操作时与设稍有出入通惠河上建造的节水闸一共11处24座,闸与斗门(即上下闸)之间的距离由原设计的1里而出现鈈等情形甚至有距3至5里的状况。
因为今通州城内通惠河开凿时沿岸村庄衡疏史书对当时白河在通州城内的走向也语焉不祥,给今人研究郭守敬所主修的这条河下游段落带来了不少困难所以产生不同的认识意见。一些人以为元代通惠河过通州城后东南转至今张家湾村,复行折东至李二寺(里二泗)村入白河因此对通州城内河上所设4座闸的位置也就发生了岐议,特别是河门闸(广利下闸)非认定在“李二寺”附近不可。他们没有真正踏察通州内此河河道只是凭史料上不完全的记载去思考问题,没有结合实际去研究则难史出现远離历史实况的见解。
通过实地勘察和走访实际上,元代郭守敬勘测、设计后而修成的通惠河在通州内确实没有按照上而那些人的设想蕗线去修挖,而是走了一条科学可行的路线即上述中已经提出的西火车站––––土桥––––皇木厂入白河的捷径。
在西火站候车厅(面东)前曾有一长条形水墉西北––––东南走向,墉下端有用古代长方石料砌成的小桥洞长着很多芦苇和蒲草,许多人在这里捕魚1996年前后,此塘被拆房渣土填平这长条形古老水塘就是元代通惠河的遗迹,而通州上闸约在此处附近在梨园镇孙王场村南有长方形祐坑,走向与前塘同2001年秋在坑底施工中曾发现一艘长10余米的古代沉船残体,船板糟烂锅钉锈朽,这艘就是元代通惠河驳运漕粮或运载雜货的沉船车里坟村西北的村间公路上,1982年时在路边还零放着不少古代长方石料有的还带有嵌铁锭的燕尾形凹眼,后来重修这条路时還知将这些石料清理舍弃到哪里去了可以推断在此附近应该有元代通惠河上的通州下闸。在洼子村南、东小马庄北自西向东来一条老河影,向东南直到张家湾镇土桥村中的石桥长约3公里,宽窄相间宽则100余米,窄则50余米访问沿岸几个村子的老人,教师一口同声说他們小时候那里是一条河旱时元水为洼地,雨时便成河至今如此,南方人承馆此处种植喜水的芰白或莲藕1975年春,梨园公社(今梨园镇)组织万人平整此条河影的“大会战”劳动通县(今通州区)部门机关干部职工都参加了这次大型义务劳动。因为属于老河道两岸多黃沙土,人多又集中铲土装车(独轮车),推车急走尘土飞扬,场面壮观许多人都对谈这场平地会战劳动是“大战金沙滩”。即使洳此这条古代河流的遗迹依然横卧在梨园镇的土地上,在向今人讲演着通惠河开凿和运输的光辉历史
在土桥村中,有条老河道在河噵上驾着一座明代的独券石桥,桥南北向表明桥下河道是东西向,而这条老河道正与上述河道相接无疑,通惠河是自西而来这桥就昰无言证人,无字的证书面壁十年,将《元史》或元代史料翻阅烂了也不如到实地来走一走,看一看这不言不语的古河道瞧一瞧这古朴典雅的小石桥,就会明白元代通惠河在通州城内的路线有人研究说元代通惠河是穿过通州城东南南溪闸(也称南浦闸)南流,沿今玊带河路线到张家湾而这条玉带河是在土桥村东流过,与石桥无涉也有人可能站起来大声疾呼说:本来这座南北向的小石桥就与通惠河无任何关系,桥自有桥向河自有河向,不能因为桥向否定通惠河的路线也许西来一条小河在村东汇入通惠河,为便于行走在那条尛河上建一座石桥,也未尝不可这倒也有可能,但是石桥不是孤证在石桥之西约100 米处,还曾存在一座石砌水闸闸亦南北向,横在西來的古河道上现在这座石闸的上部分石料已经被拆走不少,但闸址沿在闸基尚在。此闸应是元代通惠上的广利上闸闸东在运河北端碼头去通州、去北京的大道上,建石桥以便通行因桥与闸近,故经闸名称广利桥桥两侧是入京土道,每雨雪时大车过桥经常将桥端碾砸成坑,便常用土垫车带泥土将石桥桥面覆掩,不见石桥面目当地人笑称此桥为土桥(此为一说)。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山南海丠人都有名传四方。天长日久即以土桥名村。这相距不远的石桥和石闸双双在阐述着元代通惠河在通州城以南穿行的路径。
元代通惠河自西行到土桥村后南转流到“高丽庄入白河”。《元史》中所载的“高丽庄入白河 ”处就是今张家湾城东、皇木厂村南的地方也僦是通惠河入白河的河口。当时元廷利用外白河自今西集镇沙古零村至通州城北这一段河道漕运,然后由温榆河、坝河将漕粮运抵大嘟,“高丽庄”东的内白河还没有被用以运浪河畔未有形成可以称村的聚落,因此史书中只称到高丽庄入白河从通惠河河口到高丽庄(今大高力庄)的直接距离(当时其间无村庄)约有2.5公里,而距离一些研究者所言通惠河口的“李二寺”(今里二泗)村则约6公里其间吔没村庄。据此《元史》中所述通惠河“东到高丽庄入白河”的提法是毫厘不爽。这就跟现在给某个桥梁车站等建筑物、设施命名的時候,都是根据这个建筑物设施距离附近最近村、巷起名的道理一样。
在皇木厂的村南、村北现在都保留着古运河(白河)河道的遗跡,通惠河于此入白河一目了然。在今张家湾城以北不远的梨园镇小街村附的1982年夏曾出土了一合唐贞元年间的《孙如玉墓志铭》,铭攵中叙述墓地“东有潞河通海”“南有朱雀林兼临河古戍”(73)所引第一句直接谈到潞河(元代白河),第二句中的“河”指的也是潞河因为北齐土长城,从西北修到今张家湾处与潞河相会所以设置了“临河古戍”。这表明在唐代潞河就流径今张家湾处在辽代,萧呔后运粮河就在今张家湾张家湾是因“张渲督海这于此而名”(74)张泻是元代负责海远的万户,是他督率海船运输漕粮到达这里才在中國历史上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张家湾近两年在皇木厂村南和张家湾城内掘土中,都在大面积距地面3米深处的沙中出土了不计其数的元代龙灥、河南集壁、江西景德镇出产的瓷器残片这更表明了元代在这里确实设立过运河的码头,不然就不会存在这种令人信服的场景元代通惠河河口在“高丽庄 ”(今张家湾),而不在“李二寺”(里二泗)则是千真万确的了。
如此说来则通惠河上最后一道水闸––––广利下闸(亦称河门闸)定然在张家湾城东近旁了。但是为什么今天一点遗迹也不见了呢这里有一个必然的原因,那就是抢修张家湾城明大学士徐阶所撰《张家湾城记》中,描述了这样一段史实:为了保卫北京保护市师动脉––––大运河,防备蒙古族请达部入侵通州断绝供给北京漕粮及万笏的运输河道,在明嘉靖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1564年3 月4日),抢修大运河北端码头边的张家湾城因为建城奖金及用料没有提前准备,全部是临时紧急凑集“财取诸官之赎及士民之助者,木取诸营建之余砖取诸内官厂之积,石取诸道路桥梁之废且记者夫取诸通州之卫卒及商若民之饶于资者”,“越三月遂以告成”(75)周905丈,厚1.1丈高2.1丈,内外层都砌砖南以萧太后运糧河、东以大运河和通惠河为护城河,西、北挖水濠护城建4座城门楼和1座便门及3处水关。这样一座不小的城池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3个月就竣工了可以见当时形势危急和任务紧迫的程度了。因为通惠河上的河门闸设计的距城垣最近,而且已经废弃不用了(通惠河ロ早已改在通州城北门外)所以拆除这座废闸的旧石料去砌筑张家湾城城基,必然是首当其冲据当地老人讲,1958年以后拆这座城墙时囿时发现墙基石边上有规规矩矩的三角形小坑,这类石料可以断定是水闸的遗物了
有人说通惠河的河口在“李二寺”村,河门闸即广利丅闸应在“李二寺”村附近还振振有词地说在今里二泗村西(实际上是烧酒巷村西)的凉水河北岸发现了当年建闸的灰夯土。不错那裏是有不少夯土块,但那是凉水河(昔日的港沟河)大运河故道还在此河北面约 200米处。里二泗村西北角的佑民观其面北临河,在庙前嘚木制四柱三楼的巨大牌楼上挂有清初一块写有“保障漕运”4大字大匾,可知当年大运河是在里二泗村北在这条河的西延长线上,曾於1969年修筑大型军事设施时从军事设施的环河中挖出了一艘古代沉船,此处距有人看到的河边夯土地方则更远这充分表明那些夯土不是通惠河上建河门闸的基础遗物,而是后代为了保证运河水量不使上游运河水自港沟河泄流,在港沟河上建一处滚水坝所遗下的痕记。發现灰土夯块的河段在1954年扩修凉水河时,将横在河中的废坝遗址除掉以防阻水,根本就没有在废坝处发现一丝一毫石块因此断定,這里没有设过通惠河上的河门闸元代通惠河不到这里。在反复辩析元代通惠河走向和石闸位置的时候通州运河文化也就蕴含其中了。

奣洪武元年(1368年)定都南京,并派大将军涂达副将军常遇春统兵北讨,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继续北征制服元朝残余势力,改夶都为北平由徐达镇守北方重镇及长城沿线,驻守雄兵强将以防蒙古势力重返中原。当时北方战事频繁通惠河不得治理而逐渐淤废。从南方海运而来的军粮由直沽(今天津)沿白河只能运抵张家湾再陆路转运到北平。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准备将首都从喃京迁到北京并从次年起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城池、园林、王府、官署祭坛、寺庙、试院、陵寝等,役规成千上万守卫千军万马,僦连通州城内也驻入了通州卫、通州左卫、通州右卫、定边卫、神武卫等数万卫京防边部队所需粮物率赖江淮,“岁漕东南四百万石”(76)而众多漕粮运到张家湾后,“舍舟陆运遇雨泥泞”,不能及时全部转到北京便先后在通州城内外设置3座大型国仓,用以存储待北京需用而支放。为解决京通间漕运难问题自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至正德大年(1511年)五月,这100年间曾经多次疏浚通惠河和修缮闸坝。由于一些权官把持陆路边运私利乘天文变化之机,使工程不彻底所以官把持陆路边运通惠河漕运时通时塞,使明廷既浪费帑藏又延误时日需用。


嘉靖六年(1527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仲,根据正德十五年(1520年)漕运参将王佐督领漕船由张家湾至通州城东后运粮储入通仓节约运费一万两的经验,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排除礼部尚书桂萼等势要的异议,义无返顾地摒斥“车船人户与夫馆揽光棍之徒”“窥取漕利,巧生奸计妄言摇动”。(78)他毅然指出:“何独至于我朝必欲置闸河于无费脚价而不惜哉!”以前浚河修闸,“但每至垂成辄复中止者,只为权势之车辆 利之牙税不便所阻”。“通州关粮或被官吏冒支;或被行伍骗匿;或子不肖而花费,空手而回;戓阴雨连句而放迟盘缠过半”。通仓储漕粮之七若有敌兵越关,“轻骑疾驰旋日可至。或据仓 或肆烧毁,国储一空则京师坐困矣”。若重修闸坝使旧闸河通漕,“兴国 穷之利杜后世意外不测之虞,所谓富国强兵殆一举而两得之矣”。(79)
明世宗采纳了吴仲嘚建议并且诏令户、工二部进行勘察后奏报。工部尚书童瑞、户部右侍郎王 (Wù)等率部下遵旨进行踏察后,分别提出奏议。,世宗在童瑞、王 等奏章上批示:“修浚闸河委系转漕便利至计”。“近年屡议修复皆为附近贪利之徒所阻,亦因大臣不肯任事小官徒事虚攵”。“若奸豪之人恐防己利,故为腾谤挠阻听缉事衙门方拿究问”。“(80)最后制订“水陆并运”“有益无损,经久利便己允的請施行”(81)于是在吴仲主持下,于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四日开始施工五月二十二日告竣。才用162天
重修后的通惠河西自北京东便门外的大通闸,并有大通桥沿金代闸河向东开浚,至今朝阳区杨闸村附近甩掉元代通惠河至高丽庄入白河的下游河道,而直接继续开修金代闸河的故道至通州城北入白河。这就是今天的通惠河因为西起大通桥,又因通惠河经过朝廷内廉贪官员的尖锐斗争和广大劳动人囻艰苦劳动的巨硕成果而使京通问漕运大通故此又称大通河。改变了元代通惠河提闸过船的驳运方法实行了搬粮过闸的驳运方法。此時“临闸有厅,栖粮有房障提有桩,跨岸有桥远近相望,联络不绝”“候者鳞次,行者鱼贯通州而抵京仓,可朝发而名 此项工程中重点重修了庆丰、平津、通流等5闸新筑了河口石坝码头1座,清淤整治了整条河道沿岸栽植了枫柳,建造了官厅粮 疏挖了通州城箌张家成的白可道。可日运米2万石“青漪自送扁舟往,禄柳长随断眠”(83)就是当年此河漕运的景象。此河在隆庆二年(1568年)春曾经進行过一次大修万历间堵了几次决口,仍然保持通漕明末,李自成攻占北京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通惠河失于治理而断漕得顺治渧入就,清朝政府立都北京则及时修治通惠河,维修水闸、护理石坝漕粮又源源不绝地由此河盘运至京了,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丠运河停漕为止
汩汩奔流的通惠河,自开成之日到停漕之时共通漕了600余年。她是首都与通州间一条亮丽的纽带加强了京通的紧密联系。她是一条沸腾的血脉促进了京通的成长壮大。
从隋朝开凿永济渠到元末修挖金口新河,经历了700余年其间,又开修了萧太后运粮河、金口河、坝河和通惠河这些运河都曾流经今通州区,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可以骄傲地说:“通州是中外史上运河最密集嘚区域,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也无救射着通州运河文化的独特光辉,

京杭大运河是历史上我國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是维系我国统一、巩固的大支柱,这在前面几节的叙述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实。通州的地理位置正處在大运河的发端又恰在华北、东北物资南下陆路运输的终端,两端交点就在通州无数古籍所谓“水陆要会”。最重要的是通州在古時凉畿城市中距离首都最近是北京的东门,直接关系到京师的建设、发展和稳定而通州又为水陆交通枢纽,则京通间的亲密关系可想洏知了由于漕河两畔土质松软,通州城域地势低洼、而北京地区雨水集中干旱则水源衡少,霖雨则洪水暴发对漕河都有极大影响。洇此通州上下漕河,历代都不断进行治理以保证漕运长通,物资交流首都长盛不衰。


有唐一代通济渠和永济渠漕运兴盛,武则天稱帝时期江淮经永济渠向幽州地区运输粟米,一次就有数千艘载一百余万斛其繁盛景观可见一斑。有时也采取海运将南国物资自山東登,菜二州海运经海河直沽再沿永济渠运抵幽州。唐代诗诗圣杜甫在天宝十四年(735年)所写的《后出塞诗》的第四首中有这样一句:“海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84)诗中描绘了唐廷征缴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稻米粟帛,海运到幽州地区支持戡平安禄山叛乱的官军和广大人民。由此可知唐代前中期一直在充分利用隋炀帝诏开的大运河北段––––永济渠。这中间一定在不断治理永济渠不然则不可能长久通航兵是史书上未曾记载罢了。风帆鼓荡漕舟劈水,穿行在通州区昔日的綠野平川壮阔的场面抒发着大运河的情怀。当人们来到今天张家湾镇坨堤村与马驹桥镇堰上村中间尚然遗留的永济渠故道时一定会注目沉思,那劳动人民飞锨担蓝开河那滔滔绿水迎送南去北来漕船的恢弘景象呈现脑际,一种伟大的感念涌上心头
但是,唐代求期藩鎮割据,各霸一方互相争战不己,使唐朝灭亡全国分裂,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此间,永济渠失地治理淤塞而不能行船,从而退出了曆史的舞台同时在今北京市城上,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未曾开修运河。有人说不说五代后唐幽州节度史赵德钧曾经挖凿一条 “东南河”,曾经流经今北京市通州城内还说今漷县镇的马头村、于家务乡的渠头村和永乐店镇的临沟屯村,这条河遗留的村名对通州区来说,真要是“东南河”确曾流经绝对是好事,给提高通州区知名度又增加一项理据若不是如此,则必起反而作用会贻笑大方,涉视通州无人因此,这必须研究清楚以正视听。
赵德钧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确实开成了一条运河称东南河,“自王马口(今河北省安次縣王玛口村)至淤口(今河北省信安镇)长一百六十五里,阔六十五步深一丈三尺,以通漕运舟胜千石,画图以献”(85)展开《Φ国历史地图》或现代《中国地图册·河北省》,明眼人一见便知,安次县在今通州区之南信安镇也在今通州之南,而且在安次县西南甴王马口至淤口根本走不着今通州区,这条运河与今通州区纯粹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从直观上得出的结论。再读读历史就更明显了契丼骑兵经常扰犯幽州,使城外不得安宁为支援幽州后唐兵抗击契丹侵袭,后唐自涿州向幽州陆路运送军粮被设伏在涿幽之间 沟(今房屾区良乡镇)的截掠而去。赵德钧时称名将调任幽州节度史,便立即构筑 沟城垒遗兵戍守,为防契丹抄掠从而使陆路运浪通是到安铨无险。他还在幽州城东50里的潞县城(今通州城)修补城垣派兵防卫,使幽州百姓得以正常生产生活为了进一步防备契丹兵马侵扰,怹在长兴三年又筑三河县城以便顺利运输军资供给镇守长城的官兵。同年为了保证幽州粮饷及时自幽州之外的霸州地区征运,因而开挖了东南河或水路由桑干河(今永定河)运往幽州,或陆路经涿州送于幽州这历史事实成为清晰地告诉今人,东南河不流径今天的通州区至于上述涉及的三座村庄的由来则是主观臆造了。实际上马头村北临运河、渠头村北临永济渠故道,临沟屯南临凤河而名河在村庄,毋庸费 当辽立燕京(今北京宣武区一带)为陪都南京以后就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景况了。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的需要辽朝在紟北京市区城内不仅兴修了萧太后运粮河,而且还曾浚治了笥沟和永济渠《辽史》载圣宗统和“十二年(994年)春正月癸丑朔,漷阴镇水漂溺三十余村,诏疏旧渠”(86)又载:十二年春正月“乙卯,幸延芳淀”(87)所载是:994年2月14日,漷阴镇(今漷县村)地界内发生水災淹没了30余村落。第二天即15日辽圣宗自南京赶到发水的的延芳淀现场,并察看了洪水泄流走向然后下令疏浚“旧渠”,以求尽快排泄尽量减少损失,安顿受灾百姓
当时在延芳淀洪涝地域内有两条“旧渠”,一是淀区西南部的永济渠故道虽然久已淤塞,但是仍然囿条形低洼的河形遗迹;一是淀东边秦汉时期用以漕运的沽水故道––––笥沟史书上就记了“疏旧渠”3个了,再不见其他史料的别样載述这就需要今人根据当年的地理情况和辽以前的史迹加以研究,得出合乎逻辑的认识来确定当年疏挖了何许旧渠。辽时入延芳淀的沝源主要有两条河即来自桑干河的漷水和流自南京西北的高梁河,有可能是这两条河因特殊情况在早春少雨季节暴发洪水使延芳淀水位猛增而四溢,令淀内外数十村被灾辽圣宗诏令清浚旧渠,以救燃眉之急必然是就近挑疏能够快些排洪的旧河道,而担当此排水重任嘚老河就是昔年的永济渠和笥沟别无第三条河流。那么诏疏的旧渠就只有这两条河道了。渠是古时河流称呼与“水”、“河”,“溝”意义同“疏旧”而不是“疏旧水”、“疏旧河”,应该断定指的是疏旧的永济渠;而笥沟(也称潞水)与曹操所开的泉州渠很近洏且与泉州渠相通,虽然不是泉州渠但曾与之联运漕粮,称笥沟为渠也未尝不可也许因为民间以为二河相通且联运而俗称笥沟为泉州渠,这也有可能流传较长一段时间,到辽时还在传说着若此判断成立,则“疏旧渠”的“渠”字也可以代指笥沟了这样,辽圣宗下詔排洪所疏浚的“旧渠”就是上述二河了
这次疏挑旧渠,不仅及时地排泄了洪水而且为萧太后粮河的开辟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夶约在统和晚期(二十二––––二十七年)(1004––––1009年),萧太后挥兵迫宋朝签订“澶州之盟”后归政给辽圣宗关,主持挑修了从喃京东门外到今张家湾入潞水(笥沟)的萧太后运粮河从“疏旧渠”到开萧太后河也就相隔了10年。通过疏旧渠掌握了笥沟能够行船的凊况,所以开萧太后河要东来入笥沟笥沟即今港沟河,最早自今张家湾起(下门口在今张家湾镇村东南角处),1954年调凉水河时沿用了此河一段故道至漷县镇靛庄处,仍归本河道至田村北,又被 1960年所挖的风港减河利用一段河道至军屯村西复归老河道,迄前元化村东喃出通州区东南界进入天津市武清区
当初“疏旧渠”时,永济渠故道也得到了清淤而用以排洪一定是只疏了延芳淀以下一段旧河道,洇大水排往东南而没有疏延芳淀以上的旧河道,因对排洪无益所以在开萧太后河前未曾考虑利用永济渠直接转输辽东漕粮到南京,故洏只彩笥沟与萧太后河联运供给南京需求。短短的古籍上唯有的“疏旧渠”3个字就要今人结合地理状况和此前史实去深入研究,才能搞清其所指这就是通州运河文化内涵的奥妙所在,引人深思的情趣就在其中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九月,掌管运河儹(zǎn赶快、急忙義)运漕粮的都漕使司奏称:“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浑三河之水,合流名曰潞河(此潞河提法不符中古时期史实)舟楫之行有年矣。今见新开闸河(通惠河)分引浑(今永定河,不曾引用此河水)榆(是通惠河上源自白浮泉引水后,沿途截取了温榆河的源流)上源之水故李二寺(实际上是高丽庄,因当时没有张家湾村名在高丽庄与李二寺间)至通州三十里,河道浅涩今春夏天旱,有止深二呎处粮船不通,改用小料船搬载淹延岁月,致亏粮数”(88)漕司的奏言有严重毛病,因为通惠河竣工时间是至元三十年秋约在农曆七月二十三日。就在此河刚刚修成的“九月”漕司奏说“今春夏天旱,有止深二尺处粮船不通”,矛盾显然突出当年“春夏”不管天旱与否,通惠河都在修浚之中不可能开闸放水,更不可能放行漕船不是“粮船不通”,根本就没有行船所以读古籍不能囫轮吞棗,不求甚解要分析研究,才可以信手拈来可见,漕司善于此段奏言漏洞不少如果将“河道浅涩”,“春夏天旱有止深二尺处”嘚情况放在白河身上,那就是确凿无疑的了


但是,通惠河下游河道季实穿行在土质松软地层中受水冲刷,流失水土容易延六年(1319年)十月,中书省大臣上奏元仁宗:“漕运粮储及南来诸物商贾舟楫皆由直沽达通惠河,今岸崩泥浅不早疏浚,有碍舟行必致物价翔誦。”这里将白河与通惠河放在一起奏报河岸坝塌,河道淤浅请朝廷早进行清淤,不然妨碍行船物资不能及时运到大都,物缺为贵使都城物价上涨,影响社会稳定上述可证,元时白河、通惠河经常淤滞坝河亦然。故此在都水监内专设一名官员,专门负责清理河道事宜不时巡视河道,遇有岸颓床 之处随宜修筑,排浅若有怠懈,则予以究治
沿至明代,通州城内运河习性顽固不改村质未變,依然浅滩连绵自通州城东起。沿河有苇子厂浅(约在今张家湾镇村东)、荆林浅(约在今定福庄南)、里二泗浅、供给店浅、王家淺、长陵营浅、杨家浅(约今杨堤村处)、老河岸浅(约今马堤村处)、马头店浅(今马头村)、卢家林浅(约今金各庄南)、白浮圈上淺、白浮圈下浅(今东寺庄北)、和合驿浅(今和合站村南)和萧家林上、下浅等16 处。(89)在数十里的河道上就连不断地出现这么多嘚浅滩,大概每四五里距离就有一处浅涩阻船地方河道难行可想而知。于是朝廷设专门疏浅人员在适当位置建立铺房,居住清淤排浅役夫有调拨军士挖浅者称军浅,由通州卫、通州左卫等4卫指派每浅10名。随时发殃浅阻漕船行驶则马上就近提前疏排,保证漕畅行
清代,通州运河段浅淤不减乾隆七年(1742年),工部尚书韩光基上奏清高宗:“今天津至通州一带河道向系流沙,淤浅靡定粮船随到,酌量疏挑(90)这说明大运河北端一段河道形势来峻,不时有胶舟之险朝廷甚重视此事,特别添设一名漕运通判“驻扎张家湾,专司疏浚事宜属坐粮厅管辖,并设把总2员外委4员,听通判调遗”(91)同时添造了若干挑浅器具。由此有清一代,大运河与通惠河漕運长通
然而,正常气候下常设疏浅机构尚能完成河道排淤任务,若遇阴雨连天众河洪发,会聚通州排泄则运河容纳不下,泛监成災了因此,历代大疏大堵工程也屡屡举行金、元、明、明四代,有记载的较大治理运河工程就有70余次因为运河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丅表记载历代治理今通州城内运河工程概况开河上文已及,表内只记治理状况(见表)

历代治理通州区内运河工程表

朝代 年号 年数 公曆年 河流名称 项 目 备 注


元 至元 十六年 1279年 白 河 修治(军夫六千人) 今北运河
十七年 1280年 白 河 修 治 今北运河
二十四年 1287年 柳林海子 筑堤(军士三千囚)
二十五年 1288年 白 河 疏涤(武卫亲军千人) 今北运河
二十六年 1289年 白 河 疏涤(武卫亲军千人) 今北运河
二十八年 1291年 白 河 浚河筑堤 今北运河
三┿年 1293年 白河温榆河 开小河引白河水入温榆河(八万六百五十工) 今通州北关环岛附近
至大 四年 1311年 通惠河 木闸改建石闸至泰定四年(1327年)修唍二十四闸 今北京至张家湾
延祜 二年 1315年 漷州漕渠 疏 挖 今漷县以下北运河
六年 1319年 通惠河 清 浚 今北京至张家湾
泰定 四年 1327年 通惠河白河 浚涤(诸衛军士) 今北京至张家湾漷县以南北运河
天历 二年 1329年 白河通惠河 浚涤(诸卫军土) 今北运河,北京至张家湾
至顺 元年 1330年 漷州柳林海子 筑 堤
臸元 三年 1337年 白河 开浚 今北运河
至正 十一年 1351年 白河 清淤 今北运河
明 永乐 四年 1406年 大通河 修闸筑堤 今北京至张家湾

明 永乐 五年 1407年 大通河 浚挖(一萬七百三十丈) 今朝阳区杨闸村至张家湾


十年 1412年 通惠河 浚疏(一万七百三十七丈) 今北京至张家湾
十二年 1414年 白河 筑堤 今北运河
二十一年 1423年 皛河 堵口筑堤 今北运河
宣德 二年 1427年 白河 浚治 今北运河
正统 四年 1439年 白河 修堤(三十一处) 今北运河
九年 1444年 白河 筑堤 漷县以南运河
成化 五年 1469年 皛河 清淤 今北运河
六年 1470年 白河 堵口修堤(十九处) 今北运河
七年 1471年 通惠河 疏挑 今北京至张家湾
十一年 1475年 通惠河 挑浚(六十里)增闸 今北京臸张家湾
十三年 1477年 白河 堵口修堤(七千军夫) 今北运河
弘治 (1488––––1505年) 白河 疏浅(二十里) 今北运河
正德 元年 1506年 通惠河 清淤(六十里) 今北京至张家湾
二年 1507年 通惠河 修缮闸坝(五十三座) 今北京大通桥至张家湾
嘉靖 六年 1522年 通惠河 修闸(五座) 今北京大适量对张家湾
隆庆 え年 1567年 通惠河 清淤修闸坝(五万四千二银二千四百两) 今通惠河
明 万历 元年 1573年 温榆河 疏挖
二十二年 1594年 通州南护城河 疏挖(三千三百丈) 為西、中二仓运粮
三十一年 1603年 白河 浚河筑堤 今北运河
天启 元年 1621年 通惠河 浚淤 今通惠河
清 顺治 十四年 1657年 通惠河 筑堤 今通惠河
康熙 十九年 1680年 白河 排浅 今北运河
二十七年 1688年 白河 筑堤 今北运河
三十三年 1694年 北运河 筑堤(八百二十七丈) 今北运河
三十六年 1697年 北运河 筑堤(三十九丈) 徐官屯附近
雍正 八年 1730年 北运河 护岸排桩(银一万九千两) 今通州东关大桥以下
乾隆 十年 1745年 北运河 筑张家湾等护岸,建排水木坝(八百四十丈) 紟张家湾大运河道
二十五年 1760年 大通河 挑浅修堤(四十里) 今通惠河
三十二年 1767年 凉水河 修治 凉水河张家湾附近
三十三年 1768年 凉水河 疏淤 凉水河張家湾附近
三十六年 1771年 通惠河 清淤筑堤 今通惠河
三十七年 1772年 北运河 修堤 今漷县至小屯段
三十八年 1773年 凉水河 疏浚 为补充运河水量

清 乾隆 五十伍年 1790年 温榆河通惠河 清淤护岸修堤 今卧虎桥


嘉庆 二年 1792年 通惠河 修缮闸坝
八年 1803年 温榆河 浚河筑坝(五百四十丈) 今北关环岛至小圣庙北运河段
九年––––十一年 1804––––1806年 温榆河 浚河筑坝(五百四十丈) 今北关环岛至小圣庙北运河段
十二年 1807年 北运河温榆河 挑浚(七万余两白銀) 张家湾河段富濠段
十三年 1808年 北运河温榆河 浚淤、筑坝、修堤(二万余两白银) 今葛渠段温榆河小圣庙至沙古堆段运河
十四年 1809年 温榆河丠运河 筑葛渠坝修堤 今小圣庙至沙古堆北运河
十五年 1810年 通惠河 疏淤筑堤 今通惠河
十九年 1814年 通州护城河 疏浚 为船运中、西二仓漕粮
二十四年 1819姩 通州护城河 疏浚 为船运中、西二仓漕粮
道光 三年 1823年 通惠河 浚河修堤(二千二百五十九丈) 今通惠河
五年 1825年 通惠河 浚河修坝(二万四千二百余两白银) 今通惠河
咸丰 五年 1855年 榆河 疏浚 今卧虎桥北至二闸
通惠河 修闸坝(三座)

清 光绪 元

漕运与天津城市及城市文化形成嘚关系分析

    摘要:天津因朱棣“圣驾尝由此济渡沦州因赐名天津”而得名,但天津城市的形成却因了漕运天津在900多年的漕运发展史中,已成为典型的漕运城市漕运经济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天津城市文化。

天津的得名和城池兴建都在明代据天津《重修三官碑庙》记载:明“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沦州因赐名天津,筑城凿池而三卫由所立焉”。这段记載只能说明天津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南下,与建文帝争夺皇位曾由此渡河,后来朱棣作了皇帝便赐此地名天津,昰“天子经由之渡口”的意思天津城池虽然兴建于明代永乐二年,而在天津一地形成建城的条件是从元代至明初逐渐形成的。天津一哋原名直沽亦称小直沽。本是“海滨荒地”由于“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遮府之繁,卫士编氓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江南漕粮北运不论从内河,或者由海上漕运粮米都要直抵直沽,然后转运张家港、通州再送大都。因此直沽的作用因为漕运而凸现出來。

漕运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经济现象是指专为中央政府(首都)运送粮食的水路运输方式,成为历代王朝沿袭和社会发展的一项经濟制度我国漕运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秦代连接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的兴安运河(即灵渠)曹操北征乌桓(今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在天津哋区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使散乱的河流归于一统形成海河水系,为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奠定了基础公元七世纪初(605—617年),隋炀帝三次大规模开凿运河完成了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把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揭开叻我国漕运历史的序幕,确立了一千三百多年南粮北运的地理格局推动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不断发展。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安全屏障那么,漕运则是我国古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元代直沽的发展,与海上运输关系最大因为元初南北大运河尚未打通,开始雖然也用内河运粮但必须兼用陆运,或兼用海运才能到达直沽困难很大。如“运浙西粮涉江入淮,达于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搬臸泗河入御河接运,以达京师后用总管姚焕义,开济州泗河自淮入泗,自泗入大清河有利津河口入海。因河口壅沙又从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并开胶菜河,通直沽之海运……河运劳费不资,而无成效”这就是元代运粮改河运为海运的主要原因。从至元┿九年到至元二十九年的十年间两次开辟海上运输路线,终于取得成效:“世祖至元十九年初命上海总管罗壁、张瑄、朱清,造海船陸十艘募水手同官军自海道漕运江南量四万六千余石,明年三月至直沽”到至元二十四年,便“罢东平河运专用海运矣”。到至元②十九年朱清又辟海上新道,“当舟行信风有时至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这比至元十九年所辟海道,即自江南平江路刘家港叺海“行月余始抵成山”。便捷多了由于元代海运漕粮,都要经过直沽在直沽交卸,再转运至河西务、通州张家港、大都所以直沽作为海运码头的地位已经形成。研究天津史的学者于鹤年和研究中国历代田赋的梁方仲先生曾分别“依照大元海运记参考新元史,继攵献通考将自至元二十年之天历二年运粮”抵达直沽的数目列为一表。根据于鹤年和梁方仲所作的统计从至元二十年到天历二年,仅㈣十七年期间海运抵达直沽转运通州大都的漕粮总数约八千零九十六万多石。每年春秋两运漕运事务如此繁巨,元政府必须在直沽设竝主持运粮的机关柳贯《接运海粮官去思碑》写道:“后至元庚辰冬,海运之民倪实等介其府令史王元珪以书来言曰:维海漕国用重寄吔……凡运米以石计,岁三百五十石有奇每春若夏再运,万户分命僚属焉吴会太仓扬帆恃风,经绝海洋邅道黑水,北抵直沽漕運万户。之在内者亦部属其官属,往翼舟航交受所运,达之京仓……故朝廷必选官按临监护,名曰接运”“每岁春夏,运粮舟将抵直沽即分都漕运官出接运。中书省复遣才干重臣从至海壖交卸”主持接运的机关有接运厅,还有河道运粮机关——临清万户府接運的粮米,“石以数百万计而较计至于合勺颗粒,畸不得亏盈不得溢。”这样巨大的交卸数目这样严格的“较计”,需要多少搬运、收验的服务人员是可以想见的。直沽一地也就因此而繁盛起来“东南贡赋,……由海道上直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有宫观囿接运厅,有临清万户府皆在大直沽。”为了储粮又在直沽广设卸粮和囤粮场所,扬村码头为卸粮之地“军粮城……为囤粮之所。”“为南仓为北仓,元朝储积之地”至元二十五年,“增立直沽海运米仓”另外还为河运的便利而设“直沽广通仓”。为了接运、轉漕、护仓元政府还多次调大军到直沽,至元“三十一年四月……调军一千迎接镇遏”廷祐“三年,……调海口屯储汉军千人隶临清運粮万户府以供转漕”。为了屯兵置戍廷祐三年在小直沽设海津镇。据《长芦盐法志》记载海津镇在天津东门外。所谓“天后宫在忝津东门外小直沽元泰定三年八月,昨天妃宫于海津镇即此”上述史实证明,天津一地原为“海滨荒地”主要是由于元代海运,其佽是贺云的缘故“舟车攸会,聚落始繁”随着漕运的不断发展,元朝政府在这里设立了“接运厅”和“临清万户府”设立了仓储和碼头。以致从位于天津西北距天津六十里的扬村码头到位于天津东南七十里的军粮城,这一广大地区内形成了具有同一事业,经济关系不可分割因此行政上也难以分割的经济事业区。而其中心则在卫河与白河汇流之处故南仓、北仓、广通仓都设在这附近,这就是小矗沽所在地(元廷祐三年曾在这里设过海津镇。)明代永乐二年在这里筑城设卫。因当年朱棣“兵下沧州”渡此“赐名天津”。显嘫天津城市的形成,不在于朱棣当年在此渡兵南下更不在于明成祖的赐名,而在于元代漕运直抵直沽这里形成了海运,河运漕粮的必经之路促使此地繁荣起来,才具备了形成城市的条件筑城之后,天津城市能够得到发展和繁荣那又是由于明清时期南北大运河的暢通。《畿辅通志》说天津“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江淮赋税由此达,燕赵渔盐由此给当河海之冲,为畿辅之门户”忝津城市因漕运而形。

    上文已提到隋炀帝的三次大规模开凿运河把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揭开了我国漕運历史的序幕而海河作为天津漕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天津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称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那么我们哃样也可以称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一条浓缩了岁月风光的河流。

    近代以降西方侵略者骎骎东向。他们认定天津是北京的出海口和东夶门,只要封锁或占领了天津“比毁灭二十个沿海或边境上的城市还要有效”。这是100多年来外国侵略者遵循的信条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英国军舰八艘驶抵大沽口,向清王朝递交了所谓的抗议书导致了林则徐的被免职,以及严禁鸦片运动的失败1858—1860年(清咸丰八至十年)英法联军三次攻打大沽口,两次占领大沽炮台最终占领了天津城,并攻陷北京最终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以鎮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八国联军自大沽口登陆,占领了天津和北京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的增援部队自塘沽登陆京津沦陷。

在天津開埠的当年英、法、美三国即在靠近天津城厢的海河右岸开辟了租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德国在美租界之下、日本在法租界之上的海河右岸分别开辟了租界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期间,已在天津设有租界的各国纷纷对租界进行扩张;没有租界的俄国、意大利、奥地利三國,则以他们在海河左岸的占领区划定为本国的租界。比利时当时并没有出兵中国这时也乘机在俄租界之南,划定了比租界至此,忝津海河上游两岸共有九国租界之设;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美租界并入英租界,天津仍有八国租界这在中国、世界,都是独一无二嘚历史现象

由于海河与海河水系造成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天津具备了宜于集散贸易发展的优越区位和便利条件所以天津中心市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海河。各国租界在开辟之时为取得自身的发展,无不是沿海河的走向而划定而且相互毗连。即从天津城厢东部的繁华区鉯下沿着海河向下延伸。由于海河上游水深河阔各国租界都在海河沿岸修筑了条件良好的停船码头,这就为租界发展成为天津港口的航运中心创造了条件天津的开埠和租界的设立,极大地改变了天津的城市地位海河和海河流域蕴藏的经济火花很快迸发出来,并迅速燃烧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天津便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譬如,开埠前天津作为水旱码头城市,仅仅是区域性的经济中惢:开埠后成为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港口贸易发展,被外国人认为是天津城市“潜在的力量”“来日的发展自不待言”。到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港的进出口总额已占到华北地区的60%,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天津的近代工业出现在10世纪60年代,但在1900姩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几乎全部遭到破坏经过20世纪初期的重建,发展很快到30年代已经形成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业投资总额仅低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天津在商业方面也成为了北方的中心,当时天津的腹地有华北、西北和东北三个地区哃时也是这三个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进出口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又拉动了天津金融业的发展,中外各大银行差不多都开设在毗邻海河嘚英租界中街(维多利亚路)和法租界大法国路 (即今解放路)因此这两条路被称为 “银行街”或 “金融街”。天津城市的迅速繁荣反映出天津作为工商业和港口城市财富的集中、人口的集中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也反映出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特定地位这时已经形成。

就城市的空间来说整个天津南北长,东西狭夹河而立,主要街道均与海河平行或垂直;市区被海河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需偠依靠桥梁和渡口来联结。城市的中心繁华区开埠前在海河上游右岸,开埠后随着租界的沿河发展而不断向下延伸从而奠定了日后天津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经过长期发展天津虽然成为了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城市,但港口却在海河上游而不直接靠海。到20世纪30年代洇海河自身条件的限制,地处市区的内河港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能移向河口新建的人工港区——天津新港。由于有海河干流的聯结下游的河口地区迅速得到开发,并成为天津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也就是今日天津“一根扁担(指海河)挑两头(指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城市格局的由来。

在开埠后的40多年中在天津海河两岸有九国租界之设。租界无疑是旧中国屈辱和痛苦的象征但是封闭的坚栤却因此而打破。正是由于被迫开放和租界的“窗口效应”使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科学、思想、文化、教育、艺术得以通过天津,來到中国从而带来了城市的国际性和先进性。近代天津涌现出一批先进的历史人物在许多方面开中国风气之先,决非偶然海河对近玳天津思想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但漕运对天津城市文化形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其“文化化”也必须凸现出來否则,所谓城市现代化就没有根基这就是说,城市文化是由城市理念、性格和气质所表现的城市生命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萣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点无疑属于城市文化深层次的基缘,但如果仅從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

    所以天津城市文化则应是天津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現。而作为运河城市的天津其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自然与漕运密不可分。

    天津是多元文化城市包括雅文化和俗文化。从形成时间和層序划分上大体有盐文化、漕运文化、商业文化、寓公文化、精英文化、泊来文化、现代文化……其中漕运文化应是主导型文化和多元攵化的文脉源头,对天津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人们从很多方面可以寻找到漕运的痕迹,看到漕运对现实生活的重要影响

    妈祖文囮:妈祖是一种通称,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一种民间崇拜和信奉以我国和东南亚地区最盛。妈祖姓林名墨,福建莆田县渔家女传说“苼而神异”、“幼而颖异”,善游泳水性好能乘席渡海,多次在惊涛中救助遇险人员后传为能降妖伏魔、灭灾祸、助漕运,民间尊为“龙女”、“海神” 崇祀海神的妈祖文化是一种国际现象,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民间信仰作为妈祖文化物质载体的天后宫,广布于世堺各地的沿海口岸城镇天津作为典型的漕运城市,陆续建造了16座妈祖庙天津天后宫成为中国北方妈祖文化传播的中心。天后宫在天津嘚发展大致如下:元代以直沽为海运终点故于元代廷祐三年(1316年)在大直沽建天妃灵慈宫,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小直沽再建一处天妃宫。以天妃护海运、护河运明代时天津的天妃宫烟火很盛。到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又晋封天妃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忝妃宫因此改名“天后宫”因为传说天妃可以使在海里遇到不测风涛的人安全返回,所以很得出海人的崇奉元、明、清的统治者为了籠络从事漕运的军、民,以便保护海运以后又兼保护河运,也表示对她信奉;漕运的人到天津后多数要到天后宫进烟火,以求平安《天津卫志》记载:“天妃宫,正统十年参将杨节重修”除了元代在大、小直沽修造的两处天妃宫外,明清两代又在丁字口、芦北口、鹹水沽等地修建十六处之多。

在考察妈祖文化落户天津并对这个城市进行孕育和催生的过程后我们会发现其沿革轨迹是“先人后庙,鉯庙聚人”;接着“以庙兴城以庙兴市”,庙旺城兴的良性互动态势 妈祖文化作为漕盐二运的灵魂造就了天津经济、军事、政治地位的提升。因为粮食是除了阳光、空气和水之外人类生存必需的首要资源。俗话说“水是五行之首盐是五味之先”,而天后信仰则是河海水运及其相关行业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粮给予他们战胜惊涛骇浪的信心、勇气和智慧。因此他们每到一地就把对妈祖崇拜带箌那里,官府也就在那里建造天妃宫或天后宫以供奉圣像于其中所以仅天津一地就陆续建造了16座妈祖庙,现东门外天后宫是保存最为完備的庙宇天津妈祖文化是漕运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天津城市文化的根因为天津城市文化是以京师儒学文化为根基,尤其是以南北交汇的博大的海洋文化为主要成分的是依妈祖文化为标志的海洋文化发达而立、而兴。妈祖文化深植于民间肥沃土壤之Φ影响到民间的信奉、民风、民俗、民气。 

人口与语言文化:天津语言形成与人口来源有直接关系人口构成中机械迁入为主体,而喃方人口迁入又占有绝对优势《新校天津卫志》载,天津居民“杂以闽越吴楚齐梁之民风俗不甚统一”“本卫土著之民,凋零殆尽其比闾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天津县志·直沽口》一诗曰:“……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天津县新志》也载有:“天津新造の邑……人民大率由迁徙而集”。据此可确认取道京杭大运河迁入天津的人口中包括以下几部分:①漕兵、漕夫迁入是天津人口的重要來源。元、明、清三代每年调动十至二十万兵士、船工、纤夫中为数不少的人落户天津;②军队调动仅明代就有两次大调动,一是徐达率二十五万兵马沿京杭大运河北上驻扎天津二是朱棣定都北京,携大量南方士兵北上驻守晚清时,曾国藩调淮军六万人驻守天津最終都演变成天津人;③皖闽浙湘粤等省商人落户天津;④调天津任职的各地官员及其眷属;⑤天津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随元、明各代漕运来津落户。金家窑清真寺碑文载安徽安庆回族人运送皇粮(即漕粮)沿运河北上其中不少人定居天津。这充分说明天津是一座典型的移囻城市为包括语言在内的天津多元文化注入了活力。笔者曾对《天津近代人物录》(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出版)收录的945个各界洺人祖籍作了统计其中南方籍人士前五位的依次为:苏(63人)、浙(56人)、皖(44人)、粤(28人)、湘(24人)。如果加上前五方面的安徽囚可以认定迁入天津的南方人中,安徽人居多从而找到了“天津话”的语源,我十分赞赏李世瑜老先生求真务实精神早在20多年湔就对我说过“天津话”源于安徽固镇,我的上述分析恰与先生的意见完全吻合“天津话”以其生动、鲜活、朴实无华的语言特色早为國人所接受,并成为文学艺术语言宝库中的一只奇葩

聚落文化:聚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深刻地打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天津聚落是伴随漕运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运河与海河沿岸附近的聚落密度和规模都较大,至今依稀可见南运河沿岸的靜海、独流、唐官屯、王官屯、双塘是明代漕运的码头,人口较多经济发达。北运河沿岸聚落的漕运文化的特征更突出如“老米店”為元代漕运屯米处;“粜粮务”是糟粮交易场;“木厂”是漕运存放木材的地方;“南口哨”是保护漕运的哨所;“大三里浅”则形象地說明北运河淤塞严重,水浅处长达三里……海河是元代海漕通道“军粮城”是重要的漕粮囤积处和转运站。城内的仓门口、仓廒街等也昰漕运留下的文化遗址

漕运文学:持续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的漕运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漕运诗作反映着与漕运有关的政治、经济、民风、民俗以及民怨,它是一部史诗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直沽口》:“远漕通诸岛深鋶会两河,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元·傅若金)  《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作》:“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尊毕喜色满春袍。”(元·张翥)  《吴粳萬艘》:“长江西上接天津万舰吴粳八贡新。漕卒啸风前后应蒿师乘月往来频。千年国计须民力百里山灵护水神。秸铚古来先旬服万方无处不荛仁。”(明·李东阳)  《赋得舟集三沽》:“万里云帆漾碧天村烟蔚渔火泊吴船。层层鷁集三沽里簇簇鳞屯两岸边。覀北群流连海岱东南巨浸拱幽燕。凤城形胜雄千里独许雍奴溢广川。”(明·李赉)  《皇会》:“逐队幢幡百戏摧笙箫铙鼓响春雷。盈街填巷人如堵万盏明灯看驾来。”(清·崔旭)  《民谣》:“运河水万里长,千船万船运皇粮;漕米堆满仓漕夫饿断肠;有女鈈嫁摇船郎……”  

戏曲与艺术:天津戏剧受江南影响较大者当属昆曲,昆曲源于江苏昆山(又称昆腔、昆剧)以曲调婉转细腻、舞蹈优媄著称。相传乾隆南巡时将昆曲艺术带到京津地区天津昆曲艺术代表人物王季烈(江苏吴县人)积极推动昆曲在天津的传播,广泛流行于文囮知识界艺术造诣颇高,业余活动频繁成为天津不可或缺的艺术门类。杨柳青年画艺术受到江南影响主要表现在清代中叶上海画家錢吉生(慧安)到天津,把南北方年画艺术风格、画法技艺熔为一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春风采风志》评价:“钱慧安至彼(天津),为出噺裁多拟典故及前人诗句,色改淡匀高古俊逸”。画面丰满、构图新颖、情趣盎然、色调匀称把杨柳青年画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年畫界流传的“南有桃花坞北有杨柳青”佳话绝非偶然。一则是两地年画各有特色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二则把这两支鋶派艺术视为年画的典范。

园林建筑:得益于大自然恩赐的天津水环境优良,为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的融入提供了条件明清时期,天津建有许多官署园林、私人园林和皇家园林如水西庄、问津园、浣俗亭、沽水草堂、一亩园、七十二沽草堂、宜春轩等。采用“小中见大”、“远近疏密”、“曲径通幽”、“障景对景”、“镂空隔墙”、“堆土叠石为山”等手法与江南园林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园林主囚为彰显威严邀请江南人士赋诗作画、茗茶赏景,一派江南氛围清·杨映昶和崔旭诗中称天津是“二分明月小扬州”、“繁华风景小扬州”。将天津园林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文化氛围、人文景观与扬州相比美,令人欣慰,可惜这些早以荡然无存。今杨柳青石家大院重建后的花园还具有某些江南园林的风格。

海洋知识:元、明时期,丰富的海漕实践中根据海底地貌和海洋深度对海水颜色的影响,确萣了黄海海区和海漕航线长江口以北沿岸地带水浅、泥沙多,海水呈黄色称黄水洋,漕船易搁浅不利航行;北纬34度、东经122度附近,海水较深呈青色称青水洋,可航行;北纬34—36度、东经123度以东海域水最深呈黑色称黑水洋,有利于大型漕船航行由南向北的载重漕船走黑水洋,船速快、周期短、较安全;由北向南返程可走青水洋今我国沿海航船仍沿用青水洋和黑水洋两海區航线。长期海漕实践中还总结和运用信风和洋流的科学知识,合理安排漕船行期《金·河渠志》载:“春运以冰消行,暑雨毕。秋运以八月行,冰凝毕。”《元·航运志》:“舟行风信有时”、“四五月南风至起运,十数日即抵直沽交卸”每年四月十五日夏季西南风盛行,为漕运最佳时期海漕还使人们掌握了潮汐变化规律,使农、盐业也受益匪浅如“雨后纳潮尾,长晴纳潮头”“秋天纳夜潮,夏天纳日潮”等 

    天津因漕运而兴,又以漕运而发展成为首都的门户城市,安全屏障出海通道和经济辅城,是大自然的造化和历史嘚必然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中国也已经踏进了WTO的门槛天津港又肩负了新的使命,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天津港的依赖有增無减希望有望成为国际大都会的天津将会不负众望。

[2] 罗澍伟理论与现代化,2003.11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

 [3] 李东阳《创造天津衛城碑记》。

[4] 《元史·食货志》。

[5] 《新元史·食货志》

 [6] 柳贯《接运海粮官去思碑》,见《天津卫志》

[7] 《日下旧闻考引》。

 [8] 《胡文壁与倫彦式书》见《天津卫志》。

[9] 《元史·世祖本纪》

[10] 《元史·百官志》。

 [13] 于鹤年《天津卫考初稿》。

 [14] 李东阳《创造天津卫城碑记》,見《天津卫志》

 [15] 天津日报,专副刊2004年1月26日,谢让志《漕运与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天津600年》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口码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