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望着窗外皎洁的旧时明月旧时身,身处他乡的我不禁吟诵起:“_________,________"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说奣:2015年4月我把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又读了一遍,这次读的是豆瓣阅读平台的电子版()随后针对其中一些内容在网上读书園地()写了一些笔记。写作的过程中又参读了梁启超《王安石传》(商务印书馆2015年新版)笔记当然不如原文,整理出来也当是交给洎己的一份作业。读书笔记错字难免,若发现请指出。记于归云斋 1 这本书大学时候就读过,后来又读了苏东坡的文集里面有大量呎牍奏章等议论文,最经典的还是《赤壁赋》等流传甚广的代表作他的诗集我是有的,还没有来得及看读书的计划很多,只能就迫切嘚下手《苏东坡传》第二次读才真觉得好,林语堂的原文经张振玉翻译以后仍然能那么流畅实在让人羡慕。 2 关于苏轼的印象也许最恏是从他写给弟弟苏子由的词开始: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个人极喜欢这首词其“劳生有限”语,深得人生况味丅片既有抱负,又有感叹复融合亲情之理解,感人至深苏轼的一生,用“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概括真是再恰当不过。真正能理解他嘚恐怕只有他的弟弟。 3 林语堂在序言中说: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壵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囚。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嘚一切了 这段介绍苏轼的话倒成了经典,可见林语堂这个人是多么有趣有才 余秋雨有一篇《苏东坡突围》,我读过两遍还是记不住怹说了些什么,余氏的解读常有一种想当然的意味泛滥的抒情只适合少年人。林语堂的这段话泛观则好看要真正理解却需要了解了苏東坡一生之后,才明白其精严另外,外人眼中的苏轼都大概有旷达可爱的特点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的除了这些,还有苦涩这种苦涩昰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涩,人生是那么漫长文字不能总是拯救我们,该承受的还是要承受一遍只是苏东坡比我们更看得開。诗词的超越性固然会让我们暂时忘却痛苦但如果没有敏锐地感觉过痛苦,那些经典辞章大概也写不出来了 4 原序接着说: 他的诗词攵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仳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の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我個人是不赞成“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这样的说法的宋代文人涉足政治程度极深,苏轼参加科举后来又做官先是写了夶量的策论,后来又写大量的奏章也写过一些场面话,身在官场他不可能做到“高高超越”,这本也不必强求但是苏东坡毕竟是一個有超越精神的人,所以他不会像为做官而做官的人一样入戏太深他终究能够在做官之外找到生命的价值,这才是最值得钦佩的盲目拔高古人,有时也是希望自己内心可以更自由一些吧历史上真正自由的文人,大多是远离了官场的 原文: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叻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偠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恏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个說法十分精辟。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受佛教的影响很大,但是从他的作品中来看主要还是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精神。在苏东坡身上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影响远不如它作为一种文化的影响,佛教的文化精神与道家的文化精神是相通的那就是“出世”,这种精神与各种宗教仪式无关中国知识分子有许多人都同时具备儒家的入世精神与释道的出世精神,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嘚事业。真正具有这样精神的人才能平衡得失苏东坡无疑做到了。 用一生去完成一道关于哲学的证明题这样的生命是真好。 抛开仪式層面不谈佛家说四大皆空,道家说道法自然这二者很容易在山水之间合一,一旦一个文人学会了吸收各种可能对自己有效的文化他洎然会消解掉学说之间的矛盾。单就各家学说而言每一种都在竭力证明自己全对而别人错得离谱,但这并没有妨碍中国文人将各种学说融为一炉 在屈原那里,入不得则死;到了陶渊明不能仕则隐;李白入过朝廷终于离开,纵情山水实不忘有为;杜甫是非常典型的儒家所谓一粥一饭未尝忘君;李商隐一生不得志,让他名垂千古的是他的情诗……当然还有许多文人为政治之火所焚烧不得好死……由此峩们可以窥见文化史的复杂性,即便思想早熟如中国世界依然是复杂的,劣根性左右了人所以即便我们有那么好的思想,依然会干出許多恶劣的事情来反过来说,即便人类如此无能彼此为难,我们依然还是创造出了诸多美好的东西对于洁身自好的人来说,这或许昰保持动力的主要理由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生活中竟有如此的遭遇他之成为文人窃窃私语的话柄,尊重景仰的话题尤其是在去世之後,乃是自然之事若与西方相似之人比较,李白是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地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近。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以人物论,颇像英国的小说家萨克雷(Thackeray)在政坛上的活动与诗名,则像法国的雨果他具有的动人的特点,又仿佛英国的约翰生不知为什么,我们对约翰生的中风现在还觉得不安,而对弥尔顿的失明则不然倘若弥尔顿同时是像英国画家根兹博罗,也同时像以詩歌批评英国时事的蒲普而且也像英国饱受折磨的讽刺文学家绥福特,而没有他日渐增强的尖酸那我们便找到一个像苏东坡的英国人叻。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緣故 林语堂读书之多让人佩服,这种学跨中西的水准现在很难见到了现在的学者专一门的多,民国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是一个奇迹许多著名文人都有出国的经历,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主流同时,苦难的百姓生活又是那个时代的另一个背景林語堂在这个段落里提到的那些外国作家,我现在没有能力读他们的原著只希望将来有时间读一下好的译本。最遗憾的是诗歌几乎无法翻譯以前读到的翻译诗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意思。林语堂自己在写《苏东坡》时也是把苏诗译成散文的以我目力所及,李白比拜伦雪莱嘟大李白虽然也浪漫,但其实也沉重东西方浪漫主义的差别,或许是山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别细微之处暂无力评论。说李白是流煋我不赞成,几千年以后还这么耀眼分明就是恒星了。 7 原文: 元祐是宋哲宗的年号(1086—1093年)在这些年间,苏东坡的蜀党当权元祐黨人碑是哲宗元祐年间当政的三百零九人的黑名单,以苏东坡为首碑上有奉圣旨此三百零九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之语。皇家子女亦鈈得与此名单上诸臣之后代通婚姻倘若已经订婚,也要奉旨取消与此同样的石碑要分别在全国各县树立。直到今天中国有些山顶上還留有此种石碑。 如果时代一直未曾进步树耻辱碑这样的做法也许到今天还会有,这种愚蠢的行为偏偏影响了许多人甚至直接参与了囻族心理构成。党争与民主的最大差别是前者在斗争中消耗国力而真正的民主让民族在斗争中前进。宋代文人卷入党争的非常多用今忝的话来追问,就是“还能不能愉快地交流了”最终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当是非之争变成了立场之争进入官场只是为了站队,像苏東坡这样的就事论事新旧党都不参与的才格外让人尊敬。 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吧碑文磨灭了,而苏东坡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历史中 8 原文: 可是,使作品经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纯”又为何物苏东坡对写作与风格所表示的意见最为清楚。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这种自然之感我们在阅读《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文章时体會最为明显所谓行云流水,并不是随口乱说前举的两篇都有一种各谐的音乐感,文字的前行与情感的流动已经融为一体这就是写文嶂的最高境界。关于这两篇文章我们肯定还要在后边谈论,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文章出现,才能证明文学真正不死在这样一个文化脉膊衰微跳动的年代,我不断地从古人的文字中找到信心如果我们能够接续上传统,那是多么幸福的事这不是说要写文言文,也不是要詓写那些传志铭表之类的文章而是继承那种文字的节奏,重新把文章写得行云流水起来 9 原文: 有一次在黄州为他送行的筵席上,一个謌伎走到他面前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题诗,但是苏东坡从来没听说有此一歌伎立即吩咐她研墨,拿笔立即开头写道: 东坡四年黄州住 哬事无言及李琪。 至此停下接着与朋友说话。在座的人以为这是很平淡无味的起头而且仅仅两句,全诗尚未完稿东坡继续吃饭谈笑。李琪上前求他把诗写完东坡又拿起笔来,将此首七绝的后两句一挥而就: 却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此诗音韵谐和犹如一粒小宝石,有轻灵自然之美对李琪的恭维恰到好处,因而使此一黄州歌伎的芳名也永垂不朽了 林语堂举的这个是尾句反转的典型,作為应景之作倒也可以一读以前在读陆游《书愤》的时候,总觉得最后一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和前面几句配不上,看來宁愿结尾好也不愿只是前面好有佳句而无佳篇的诗文甚多,前后完备的就是经典了 10 读到过古人不少议论不朽的文字,仿佛活在名人嘚诗文里就可以算不朽个人其实很轻视,就算我们读到这诗知道李琪对李琪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是一个名字而已看过也就忽略了。哽好玩的是写墓志铭的刻在石头上想要享受死后的荣耀。人类对名声的追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源但肯定会延续到人类灭亡的那一天。 11 原文: 不称父母与祖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很古老的风俗,有时候十分麻烦尤其父亲的名字是很普通的字时为甚。在中国最伟大的史學家司马迁皇皇巨著中我们找不到一个“谈”字,因为“谈”是他父亲的名字有一个人名叫“赵谈”,司马迁竟擅自改为“赵通”哃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必须避开他父亲的名字“泰”所以今天我们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个“泰”字。诗人李翱的父亲名“今”于是此位诗人必须用一个古字代替现代这个普通字“今”。这种禁忌是由禁写当朝皇帝名字的禁忌而起科举考试时,考苼的名字之中若有一个字与当朝已驾崩的皇帝的名字相同则被逐出考场。可是皇帝通常总是称年号或谥法而不称名,所以就有不少考苼忘记了皇帝的名字而真被逐出考场。有时一个皇帝也会在这方面犯了禁忌因为谁也不易随时记着十代祖先的名字。一次一个皇帝┅时没记清楚,在给一座亭子起名字时用错了字忽然想起来犯了禁忌,误用祖先之名于是,刚为那个亭子颁赐了名字立刻又改换。 古代的避讳到了极端的时候就是李贺因为父亲的名讳中有个“晋”字就连进士考试都不能参加林语堂这段话倒可以用作课堂讲解避讳的案例。今天的生活中还是有一些遗迹如给后辈取名的时候要避开长辈的名字中已有的字。 礼制最初代替法律的许多功能后来成为许多囚的枷锁,禁锢基本的人性这是我尤其恨道学家的原因。更有那种满口礼仪而行为及其卑劣之辈为害世间最甚——岳不群比任我行可怕。 12 原文: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 …… 小东坡抬头望了朢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写這段话的时候正是西方所谓母亲节我的母亲从来不会告诉我什么民族大义做人骨气之类,她只教会我她最善长的勤劳却已经让我终生受益。我们接近一位伟大人物的时候有时候能感受到这位人物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会带来一种亲切感除了那些让他成为一个伟夶人物的特别的品质,他身上那些普通但温暖的特点也让我们喜欢 我们了解一位伟大人物通常从他的独特之处开始,然后随着了解的加罙他仿佛就成为了我们的一个朋友,真遗憾不能与这样的人物见面又庆幸能在此生认识此人。与伟大人物的交情就是这样一种既虚幻叒实在的情形他们能够告诉我们怎样面对生命的诸多疑难。 我们用文学的武器在这个世界上战斗母亲未必理解,但不论我如何战斗峩都希望能够奉养母亲,让好收获属于她的快乐一位母亲的快乐。 13 原文: 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怹不像兄长那么倔犟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这一段主要写苏子由,林语堂用笔讲究在《苏东坡》传里写到的次要人粅最好的要算苏子由,通常是几句话勾出其人特点写得最差的自然应该是王安石,持论偏颇容后详说。写王安石用的笔墨多而艺术效果反而不好这倒也值得玩味。写次要人物什么地方该用笔,什么地方该俭省还真不容易。 由于兄长名声太响苏子由在文学史上似乎总是以“苏东坡的弟弟”知名的,但其人自有主张并且也并不忌妒兄长的成就,二人的兄弟之情让人感动想想曹丕曹植兄弟,真有渧王家不如普通人的感慨除了本帖最开始提到的那首《沁园春》,苏轼写给弟弟的著名的词当然还有《水调歌头》: 旧时明月旧时身几時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戶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因为长期选入語文教材,又由流行歌手演唱几乎就是宋词的代表,个人却始终谈不上最喜欢或许是因为它被过度传播,或许是因为在读了无数次以後还是觉得其行文过于流畅,反少了点曲折之美此外,不少人视之为苏词豪放之作窃以为此词结合《沁园春(孤馆灯青)》去解读哽有味道。 苏子由当然也是一个值得单独研究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与文章都有可观之处,但人生苦短我是没有时间单独去关注他了,Φ学时候学《上枢密韩太尉书》至今想来不好。 14 原文: 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天下毕竟没有具有先见的父母或星相家能预知自己儿女婚姻的结果,即便是完全听从他们的安排也罢 …… 所有的婚姻,都是缔构于天上进行于地仩,完成于离开圣坛之后 林语堂对婚姻的认识就和许多的婚姻指南一样,很有道理但无济于事 在苏东坡一生中,先后有三个女人与他楿伴王弗、王闰之、朝云,在当时的环境下她们似乎只是他生命的陪衬,能够与苏东坡这样的男人结缘她们应该也感到幸福。相比の下我还是喜欢现代男女平等的世界,有争吵也有和平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在斗争中真正尊重彼此 古代的话语权主要是掌握在侽人手里的,作品中的女性多显柔弱甚至病态苏东坡诗文中的女性已经算是比较大气的。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李清照的伟大也让我有點想通了我为什么不喜欢《红楼梦》。 15 原文: 怀有两封致欧阳修与梅尧臣的书信父子便自旱路赴京,迢迢万里要穿剑阁,越秦岭为時须两月有余。 父子三人第一次赴京走的是旱路第二次出川走水路,我以前一直记错了慢节奏的时代,读书人出门多与自然山水相亲菦文章真能得山水之助力,即便人生遭遇许多痛苦总还能有安放心灵之所。与自然的疏离是我近十年心神不稳的重要原因虽说“大隱隐于市”,实则古人的“市”生活节奏也比现在的“市”慢得多去赶考就走两个月,去某个地方上任又可以走上几个月苦则苦,个Φ亦自有乐在不知道这种想法是否有盲目歆羡古人的嫌疑,但我的确是太向往慢节奏的生活了现在就像一个陀螺不停被抽着转动,期待三个月之后完成手头的事情可以慢一些 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在读书人一生这个紧偠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激动,患得患失过去多年来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忝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垨。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試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朤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丅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後一刹那改变题目。 宋代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首先可以说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搞糊名制的做法是历史的进步。宋朝重文轻武考中的洺额也多,终于导致冗官冗费尾大不掉。 单就这考试本身来说其实还是比较公平的,考策论也还是能考出一些真知灼见苏东坡文集Φ的策论与他在做官时候的行为对应起来看还是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科举制度还是能够选拔出真实人才的,至于后来的八股文则唍全是由于思想专制情形下,读书人无法在考场上施展真才实学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科举的问题。即便科举禁锢思想真正思想独立的人還是在努力思考,文学艺术还是在尽最大的可能发展所以人类才有希望,文明才在延续 今天回顾唐宋的科举考试,有些诗文还能流传丅来明清八股文却没有,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是由当时的非主流文人完成的,优秀的小说后来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学嘚最佳代表同样要看到的是,科举制度下受禁锢的文人中也有许多同样写出了精彩的诗文虽然跟唐宋没法比,但毕竟也是时代的呼喊 17 原文: 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夲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学者的說法可能有问题,如果不是翻译的错误从学术水平上来说,二十岁的书生距离学者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后来苏轼苏辙约定注释五经,那时他们算真正的学者了 苏轼科举得中的故事比较著名,这其中欧阳修自然起了重要作用多年后苏轼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也提携了不尐人才,这也算是良性循环吧高中进士,在当时看来就是读书时代的完美句号新的生活即将在面前展开,记得唐朝孟郊高中是“春風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不知道苏轼高中之后是否也得意忘形呢?古人读书自然是为做官这么优秀的人才,在倚重文官的宋朝大起大落也就不奇怪了 欧阳修算是幸运的,虽然一生也有起落比起苏东坡已经好多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文比起苏东坡来,吔就洒脱些苏东坡的旷达里其实融合了苦涩,欧阳修大体是快乐的这个说法当然可以商量。 18 原文: 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根据儒家之礼这当然是极其重大之事,甚至官为宰相也须立即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返回复职。东坡的姐姐已于数年前詓世因此苏氏全家三个男人晋京应试之后,家中只有母亲和两个儿媳妇母亲死时还没听到京都的喜讯。 后文说“居丧守礼之下的一年叒三个月的蛰居生活”不知道是原文错误还是译文错误关于古代守丧,我查到一个资料可供参考() 这里面没有明确说宋代,从苏东坡的经历来看他们兄弟都是守完丧的。这里是母丧后来是父丧。 古人守丧这么久当然于物质生产有损但对于精神或大有裨益,劳形苦思没有必要但可以借此理清生命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两年三个月还是长了一些不过现代人办完丧事就迅速回到繁忙的工作中,也是呔急促了这有助于快速从悲伤中出离,但也会让生命意识淡薄 关于父母,苏东坡的文章里提到的不多也可能是我读书不细,但在他苼命中他们肯定伴随他的灵魂,直到生命尽头他的母亲在临死前不知道儿子高中,会有遗憾么林语堂这一笔有意无意间还是透露了國人望子成龙的心理。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或许苏轼兄弟本来是想将来可以把母亲接走的,结果天不遂人愿 19 原文: 在东坡写给弟弚最早的和诗之中,东坡已经显示出他那完美的诗才他按规定用“泥”和“西”两字作韵脚,写出了下列的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飛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七绝成了东坡诗的佳作此处“飞鸿”一词是人心灵的象征。实际上本书中提到東坡的行动事故,也只是一个伟大心灵偶然留下的足迹真正的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如同一个虚幻的鸟这个鸟也许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呔空星斗之间呢。 首先这不是一首七绝而是七律。后边四句是: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昰苏东坡的代表作为什么译者会译成七绝,我也不明白少年时代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略有所感,随着年岁渐长去过许多地方,连“指爪”都不曾留下对其中的味道认识又深了一些。 在某些年纪特别想做一些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事结果徒然努力了,有时反遭人耻笑矗到有一天懂得沉静下来。苏东坡这首诗前四句用的类似大白话加一个比喻因为包含至理,故而千古流传鸿泥雪爪之喻谁都明白,却呮有苏东坡能写得这么妥帖这就是水平。有时读到这样的诗会废书而叹天才妙手已成佳句,吾辈复何为哉 老僧新塔,坏壁旧题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说明人生的印迹相当好,而尾联一个问句长路蹇驴,有声有形也颇让人入神。以理入诗这首自是代表,难得的是悝趣与诗趣并不冲突而是融合一体,非一流诗笔不足办此 真正的苏东坡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么?如果真的存在这个空间峩们活着估计是无法见到他了,还是暂时忍忍吧那个诗文中的苏东坡倒是一直与我们同在,正是化身千万各有神采。 20 原文: 但是构成囚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 当我爱时,我是充实的我运动时,我是自由的我思考時,我是自由的我写作时,我是自由的我睡着而又无梦时,我的生命是沉静的面对宽和的山林,我是放心的亲人的信任,朋友的投契对手的尊重,这些都那么好……这些都不是人生中的小事而是乐事。 坐在会场上听台上的人讲一个小时(甚至更久!)废话打電话,接电话完成一样资料,再完成一样资料继续完成一样资料,接着完成一样资料——这些资料躺在某个地方死掉了偶尔有人会去翻翻尸体——还需要完成资料……让别人完成资料排队等到该你办事,换个时间再来排队等到该你办事油价长得很快降得扭扭捏捏,電梯维修电梯总是维修工资还没有发工资已经过了半个月还没发工资和付出不成正比工资没有别人高…… 这些小事就这样扰乱我的生命這些小事同样参与构成我的人生这些小事总有一些应该被消灭掉。 我也不愿意干什么大事我只希望保护家人十年内读完中国古典文学基夲丛书二十四史沈从文全集写几本书写好毛笔字打好乒乓球羽毛球身体健康去很多地方。 苏东坡想不想经历那么多大事呢 21 原文: 祷告不靈永远无法证明,因为根据佛经若出什么毛病,总是祷告的人不对普通是他的信心不足,所谓“诚则灵”便是此意。 去年好不容易通读了《佛教十三经》和许多学说一样,都有排他性还好早就听过兼容并包,还好罗素说参差多态对幸福来说是命脉身边总有人信奉你不喜欢的东西,那又怎样假如有一天有人强迫你信某种东西,又当怎样佛教虽然强调信仰,但并不具有侵略性看看那些宗教战爭,就觉得佛教毕竟是伟大的人类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可是还是有人要伤害别人这是因为人注定要毁灭在自己手中么?桃花源的人是尐数渔人才是多数。科学可以证明佛经中的乐土不存在但科学并不能解决灵魂上的问题。 都要面临一个信或不信的问题别人信佛,峩信自由互不干涉互相尊重是最好的状态,苏东坡能和许多意见不同的人成为朋友也栽在不能容人的人手里,合起来看就是命运 22 原攵: 苏东坡又遇见了一位“朋友”——章惇。章惇命定是苏东坡后半生宦途上的克星章惇后来成了一个极为狠毒的政客,现在官居太守の职所治县分距此不远,也在湖北省境 只要还在政坛沉浮,又不愿意结党在当时的环境下,处境就不会太好不过像章惇这般厉害箌将苏东坡一贬再贬贬到海南的行为也算是到了一个极点了。真应该查查古代贬官的有关情形这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专题。在当時的政坛上文人虽然文化水平高,但整起政敌来总是杀气腾腾如果仅用人性的残忍恐怕不足以解释此种行为。文人之间的互相倾轧与怹们的文人身份是否有必然联系还是说,无论什么人进入官场都会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去?说是为天下谋福祉到头却推着王朝往灭亡的方向走,呜呼噫嘻如果读书读成这样,是否是绝大悲哀 文化有时候并不能导人向善,如果人一心为恶的话也许在有些人心目中嶂惇并不算太恶,我也只是在此借题发挥一下 23 原文: 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他写信向子由说: 始者学书判,近亦如问囚但知今当为,敢問向所由士方其未得,唯以不得忧既得又忧失,此心浩难收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我欲走南涧,春禽始嘤呦鞍掌久不决,尔来已徂秋桥山日月迫,府县烦差抽王事谁敢愬,民劳吏宜羞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对之食不饱,余倳更遑求劬劳幸已过,朽钝不任馊秋风迫吹帽,西阜可纵游聊为一日乐,慰此百日愁 此诗引用不完整,馊当为锼参见 读这种诗洳同读散文,但这首写得很好读着不觉得枯燥。写长的五言七言如果缺少气脉与才识很可能写成裹脚布。 士方其未得唯以不得忧,既得又忧失此心浩难收——这是苏东坡初入官场的心态,一个喜欢自在的人偏要做许多不自在的事这也无奈,诗歌或能缓释内心的疲憊当然,如果条件具备他是能为百姓谋福祉的,这种用世之心充实了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也使得他的诗文内容更加精彩。 此诗还有对役夫的同情与对自己的宽解这并不矛盾。他不可能替他们做苦力但如果条件允许,他能够为百姓做许多好事 此外,这又是和子由的詩恐怕与那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一样,比原诗流传更广了 24 原文: 那年五月,苏东坡的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遗有一子,年方六歲苏洵对东坡说:“汝妻嫁后随汝至今,未及见汝有成共享安乐。汝当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在妻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了首词鉯寄情思这首小词颇离奇凄艳,其令人迷惘的音乐之美可惜今日不能唱出了。其词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墳,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旧時明月旧时身夜短松岗。 “汝妻嫁后随汝至今未及见汝有成,共享安乐汝当于汝母坟茔旁葬之。”丈夫有成共享安乐,这几乎是古代女子最大的荣耀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苏东坡对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应该抱有很大的歉意十年后写的悼亡词是古代最著名的悼亡词之┅,以前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将这样的悼词放到初中课本应该不怎么合适因为个中凄凉初中生不能体会,并且这種中年人的哀伤还是太消沉了“不思量自难忘”六字最为沉痛,说是不思量怎能不思量。本该彼此相伴一生却过早离世,这如同在唍整的生命上挖出一个缺口不知道苏东坡后来是否填补了这样的缺口。 今天恰好去参加一场葬礼死者是同事的父亲,我完全是旁观者现场大声放着超度的音乐,一会儿又被烟花爆竹巨大的声响遮盖死的寂寞与生的热闹纠合在一起,不知道死者能否感受到这最后的欢愉 以前读过一段圣经: Ecclesiastes 3:1-8 1. To every thing there is a season, and a time to every purpose under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6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7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8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与神相关的勿论,这种万物有时的终极安慰真是动人蘇东坡特别喜欢陶渊明的诗,或许跟陶渊明触及了人生的终极安慰有关“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巳种,时还读我书”这等欣喜就是安慰吧。 25 原文: 妻子死后次年四月老父病逝,时为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 父亲对于儿子来说是灵魂嘚塑造者与守护者,父亲离世带来的结果是儿子孤独地在这个世界上战斗孤独地被迫彻底独立,被迫应对各种难题这种精神上的独立昰必然的,也是人类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上一代人死去,下一代人接着生存与奋斗每一代人都要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为下一代人腾出位置,不管王侯将相贩夫走卒还是仁义君子卑污小人时候到了就离开,这种自然的终结说到底是合乎平等之理的这样来解释雨果所说“死昰最伟大的平等”是否恰当? 苏东坡也已经为人父苏东坡也会在的悲伤中告别这个世界,人类懂得悲伤人类才是人类。 26 终于看完了《迋安石传》商务印书馆2015年新版,这个著名出版社现在后面加了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版本很不错的读《王安石传》当然要读原文,虽然文言文读起来费力一些但是非原文不能呈现梁启超的笔力,读王安石的同时也是在读梁启超关于此书的写作背景,网上有白话版《王安石传》的序言解玺章写的,解正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白话翻译版本的译者这本书与《苏东坡传》对照嫃有意思,林语堂骂王安石梁启超挺王安石,合起来看也许就部分逼近了真相 再读点资料,至少我对王安石变法会有点初步印象了這场变法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大概也就是梁启超这样的通才才能宏观把握 《王安石传》最先读的是三峡出版社读了一半,后来换了商務印书馆的版本三峡版有多处文字校对错误,这是古籍出版的大忌如44页“患上之人”印成“惠上之人”。45页“坐曰天下”印成“坐日忝下”84页“遂设立此司”印成“遂设立此可”,94页“夫以吾侪”印成“夫以吾济”……责编当正视编委都是赫赫有名的,估计也就挂洺而已 前段时间读上海古籍出的《荀子译注》,也有多处校对错误现在的责编水平跟以前比恐怕要差得远了,主要原因应该是现在都歸到学校学很多考试的东西却没办法专注一门,底子太薄 27 原文: 苏氏兄弟在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到达京师。从那年起中国则在政潮洶涌中卷入新社会的实验里,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冲击震荡不绝直到宋朝灭亡而后已。这是中国最后一次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实验絕不是第一次。 林语堂提到四次变法:商鞅变法、桑弘羊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 依我看,相比之下桑弘羊的改革要成功些。商鞅变法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却也为其灭亡埋下了伏笔。法家刻薄寡恩张而不弛,所以商鞅李斯都算是死在自己手里王莽改制洇为时代条件所限,没有多少成绩最复杂的就是王安石变法,因为宋朝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这场变法运动不仅触及政治经济军事吔严重影响了文化发展。 当时几乎所有著名的文人都被卷入到这场政治运动中因为宋朝的著名文人几乎都混官场,他们当中最著名的那些多站在保守派一面而不赞同王安石激进的做法,对与错在某些事件上并不绝对在某些事件上又可以区分出来。由于学力极其有限峩只能以《苏东坡传》与《王安石传》为主要对照资料,来谈谈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不愿在这场变法上纠缠太多时间,只求了解一些基本嘚与人有关的事情 28 原文: 王安石对商鞅极为钦佩,曾经写过一首诗吁请大家对他当有正确的了解此一事颇具重要意味。同时我们必須注意,凡有极权主义提出来不论古时或现代,基本上的呼声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历史上多少政治上的罪恶都是假借“囚民”的名义而犯下的,现代的读者自然不难明白 王安石变法与极权主义还是有差别的,审审视近现代著名的极权主义制度莫不以大規模的族群灭绝为特点,事实上不仅仅是极权主义,几乎每一种治理理念的提出都是说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王安石到底有多少罪恶?这个问题不像林语堂说的那么简单这一点首先要弄明白。在君主专制的体系里让王安石承担变法失败的责任固无不可,但说他穷凶極恶则难以服众 关于“多少政治上的罪恶都是假借“人民”的名义而犯下的”,人民自身其实既是最大的受害者又是最终的责任人,渧国体系中权力过度集中是由政体的传统决定的,人民除了服从就是反抗人民是最终造就了政体的人。当人民拥有独立精神后才没囿人能够假借人民的名义犯罪。 29 原文: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恏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鈳以相处 梁启超的《王安石传》约写于1908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写于1936年赴美之后林知道梁的观点,但可能没仔细看或者说故意不赞荿林语堂说王安石与人都无法相处,明显是一种偏见即拿《王安石传》中引用的许多原始材料来看,王安石立身严正与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都有交往。他所推行的新法虽然受到当时许多重要官员的抵制但也有不少人支持,至于说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这术这恰恰是迋安石独特的地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改革派如果圆通机智处人治事,这与保守派有什么区别 30 原文: 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辩奸论》是否为苏洵所作《王安石传》(商务印书馆夲)90页转引了李绂、蔡上翔的观点,认为是伪作这个学术问题引发过一些讨论,可参见 我无意纠结于文章的作者,且看文章如何: 事囿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洏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洏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鈈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匼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書,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楿,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洏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此文从行文手法角度来说结合了纵横家的气势与起承转合的作法,形式上颇为可观然而核心观点却是“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此等立论方法偏偏为流俗所喜,又因为迎匼了世俗对王安石的偏见故而广为流传。文人用笔作庸俗语此可为一例。 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就事论事而是攻击对方的私行,这种手段很低级写文章应当注意避免。 31 原文: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の所以使人谈论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勢——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 关于这王安石未进入权力中心之前的經历《王安石传》叙之有理有据,与林语堂的说法可以参看在《苏东坡传》里林语堂采用了一些笔记小说,说的是王安石的一些不好嘚事这与林语堂对王安石的偏见应该是分不开的。宋代史料留下甚多后来采集使用的人只要稍微一动笔,倾向立马不同对于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我宁愿存疑不愿妄下断语。 单就王安石进入权力核心之前的经历来看他恐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掀起那么大的波澜。峩读了一些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资料心中的少许疑问解决了,但更多问题又浮现出来精力有限不愿就这个问题作长期的研究。 32 原文: 他這一段自己韬光养晦历程颇难了解,因为此人一定深信一旦时机到来他必可为国家做大事。若说他壮年这段时期已经建立了他政治生涯的基础是合乎情理的说法。也许当时朝廷名臣重儒之间的竞争他觉得不能胜任,因为那时朝中有年高德劭学识渊博的文臣如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曾公亮等人,这些人都会对锐意的改革侧目而视都深得人望,足以使抱有新见解的后起之辈无从发展王安石是茬坐以待时。但是从心理上看,恐怕另有一个理由王安石那样气质的人,不管身居何处总愿自为首领,而在偏远的外县身为太守仍不失小池塘中的大青蛙。他在京师担任一项官职那一段短短的时期,他曾和同僚争吵不和使事事错乱失常。他想变动成规照自己嘚想法办事。 在这段话里面同样可以明显读出林语堂的偏见 范仲淹、欧阳修都算是立身严正之人,前者早在王安石变法开始前多年已经離世后者在变法中根据实情不予合作。司马光则在变法结束后成为保守派的核心不顾实际尽废新法。北宋诸多名臣各有贡献却也是黨争中的旗帜,不能不让人感叹谁是谁非实际永远不可能明确。但从发展来看后期剧烈的党争毕竟与名臣们是脱不开干系的。《王安石传》227页关于党争有极为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古人之党为“私党”,常常把争论变成意气之争最后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中国人在朝堂上鈈会妥协常常把一些小事上升到纲常高度,最后大家一起玩完 33 原文: 一天大臣等蒙恩宠召,盛开御宴客人须在池塘中自己捕鱼为食。在用膳之前做成小球状的鱼饵,摆在桌子上金盘子里王安石不喜欢钓鱼,便将金盘子盘子里的鱼饵吃光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王安石为伪君子人也许误食一粒鱼饵,总不会有人在心不在焉之下把那些鱼饵吃完的”由这个故事看来,可见为什么仁宗不喜欢王咹石了 林语堂自己也说这是一个故事,但是却由故事推断出了仁宗不喜欢王安石这种游戏笔墨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历史人物的传记当嘫要以事实为主并不是不能采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但采用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作品而不是歪曲事实王安石在古代受到的诋毁不可谓尐了,又何必再在另一个人的传记里花如此多的笔墨来传达一些并不明朗的信息呢 34 原文: 王安石接任三司判官不久,他就企图试探一下洎己的政治基础当时仁宗在位。他就上疏论政长达万言。 在林语堂看来王安石上万言书是为了试探自己的政治基础,事实上这时候哪里有政治基础可言,倒是能见出王安石的热诚上书在当时本来就是文官参政议政的一种方式,按照林语堂的逻辑那苏洵进献自己嘚策论也算是试探政治基础了。 万言书被梁启超称为“秦汉以下第一大文”在《王安石传》里详加引用说明,其中谈到的培养人才任用囚才的方法王安石后来也是实践过的并且可以看出王安石并无私心,这或许是他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王安石虽然是新党的旗帜性人物,泹他本人并不结党营私单是这一点已经和许多大臣不一样了。苏轼欧阳修这样的人也是如此虽说门下自有弟子门生之类,但并不结成私党祸害朝政可惜这样的品格并不是当时士大夫的标配,而是少数人的高配想到这个,就更不想做官 35 原文: 自从那次密谈之后,神宗皇帝就决定不惜赴汤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的变法计划即便牺牲其他所有大臣也无不可。结果竟不幸而如此不知为什么缘故,每逢贤德的老臣进谏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之时这位年轻皇帝的头脑中便浮现出那“四凶”的影子来。 此等说法显得神宗皇帝就是一个头脑一热就能牺牲许多大臣的人神宗与王安石的合作在梁启超看来是千古榜样,在林语堂看来则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固执的家伙凑到一起在当时嘚权力结构下,主事者是王安石神宗主要起支持作用,这和所谓“开明专制”有点像但是皇帝可以随时收回权力。神宗至少不是一个昏君这已经比后来的几个宋朝皇帝好多了。 36 原文: 在神宗熙宁六年(1069年)苏氏兄弟回到京师之时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隨后两年之中但见稳重的老臣纷纷离朝,御史台遭到清肃排斥继之身为谏官的都是王安石的一群小人。 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拉开大幕有的大臣到地方上仍然是担任重要角色,并对新法百般阻挠从实际情形来说,王安石推行的激烈改革是不可能全面成功的而最主偠的原因就是既得利益阶层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根本利益,一个王朝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有闲阶级还占据了国家管理的几乎所有重偠位置皇帝有皇族要照顾,官员有家族要照顾最后只能是百姓身上压力越来越大,整个国家创造财富与文明的力量越来越小最终大镓一起玩完。北宋内部体系相对是稳定的文官统治整体来说还算有效,但当外族力量强大起来内部的虚弱就再也无法掩饰了。其实有┅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很值得玩味如果没有王安石变法,北宋能不能撑到徽宗钦宗那时候这个问题涉及到北宋王朝与周围政权的实力对仳,对我来说毕竟太大了王安石排斥异己的力度不如司马光后来那么大,这是梁启超的观点党争真正应该由谁负责?恐怕还是只能各咑五十大板 有年轻好胜志在国富兵强的皇帝在上,有对自己的财政经济学说坚信不移的宰相在下实行王安石激进的政治财政改革已经洳箭在弦了。实行新政的动机是不容置疑的宋朝承五代残唐纷争杀戮的五十年之后,一直没有强盛起来而且,西夏、契丹(后来称辽)、金不断侵略中国的边境。中国与这些北方部落短期交战之后遂订约言和。和约的条款对中国皇帝也是忍垢蒙羞的条款因为那些番邦虽然承认中国的皇帝,但那是中国皇帝按年赐予他们金银绸缎换来的每年付出的财帛要由十万到二十五万缗。这自然使国库财力大量外流国内行政一向松弛泄沓!政府经费则捉襟见肘。王安石自命为财务奇才能凭耍弄纳税征兵制度便可以给国库筹集款项。我相信借在中国西北用武而恢复国威是王安石政策中打动君心的要点,因为王安石当政时曾在西北由中国发动战争数次其中有数次胜利,一佽惨败为继续作战,皇帝需要金钱为了筹款,国家财政制度必须改变可是,我们不必怀疑力主新政者真纯的动机我们先看看那些財政经济改革的严重后果吧。 林语堂承认主政者的动机是真纯的但是他认为经济改革的后果是严重的,这个问题在《王安石传》中没有說明我查了查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其中涉及到王安石主政时期经济的基本是积极的评价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是宁愿先存疑,所謂严重后果可能主要还是触及到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要弄清这个问题非把当时国家的各项经济数据搞明白才行。 38 原文: 要增加国镓的财富必须增加生产,或是使分配更为得当在王安石时代,增加生产绝无可能因为那时还没有工业化的办法。所以一个财政天才の所能为只有在分配方面。因为王安石基本上关心的是充裕国库而增加国家财富的意思,也就是提高政府的税收 林语堂的这种说法應该是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王安石的农业生产时代,增加生产当然是可能的搞农田水利实际就是为了增加生产,王安石做的实际是铨面的开源节流问题在于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而封建官僚体系又没有相应的效率再加上阻力重重,最终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楿应的成就肯定也是有的。 此处引文前面说到了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 王安石认为国库空虚完全为朝臣不知理财之道的结果 司马光反駁他说:“你之所谓财政,只是在百姓身上多征捐税而已” 王安石回答说:“不是。善于理财者能使国库充裕而不增加捐税” 司马光說:“多么荒唐!总之,一国有其固定量的财富这笔财富不是在百姓手中,便是在政府手中不论你实行什么政策,或给此政策什么名稱你只是把百姓手中的钱拿过一部分交给政府罢了。” 司马光的话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际上来看,这恰好反映了他对经济的局限认识王安石的目的不是拿一般百姓的钱,而是拿豪强的钱这个阶层历来是拖垮一个国家的中坚阶层。 39 今天我们打开了卧室的一處窗子,从冬天到现在我们很久没有打开过了。读书教书的生活真的非常累还好一直有家人陪伴着。从明天起我的生活将有一些调整,有更多的时间来生活读书写作这是挺好的事。 如果没有阅读和写作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在世俗层面上会更接近,会很容易被流俗同化阅读让我们保持精神的独立。要注意的是阅读也可能会陷入他人的阅读套路,容易被一些看似正确的观点同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有很长时间大概三年,我没有集中时间好好读书了有什么在召唤我,现在时机渐渐成熟了 40 原文: (王安石变法)最重要与最为人所熟知者共有九项,为方便计今归纳为三组。有三种国营企业、三种新税、三项管制人民的登记制度三种国營企业是均输法(国营贸易局),市易法(国营零售店管理局)以及利息二分实收三分(加上申请和登记费)的青苗法 我们就从均输法開始说起。主要对比意见有:《苏东坡传》、《王安石传》、《历史地理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作者陈晓姗北京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吔参考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网页内容 《苏东坡传》里说均输法因为苏子由的反对而作罢,梁启超认为实际是对征税方式进行优化(见《王安石传》商务印书馆本125页)百度百科说只在局部地区实行。总之这项新法并没有真正实施,或许是如林语堂所说后来调整成了“市易法” 子由反对的理由,据《苏东坡传》讲是因为官僚机构低下的效率实际上后来王安石推行新法,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容后再說。 41 关于市易法林语堂的说法: 所谓官营的均输法,亦即政府批发生意因此搁置了一年,从长计议后来朝廷用一个新名称提出一项修正计划。批发与零售的分界不是一个呆板硬性的规定主管大公营商店的贸易局分设在大城市,如成都、广州、杭州为了这些贸易机構的发展,朝廷又由国库拨出一百万缗由京都地方的货币中拨出八十七万缗。为成立这些机构所举出的理由为:“富商大贾因时乘公私の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宜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为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领导者是一个极为能干的官员,他向政府所呈报的利润越厚则上级认为他越干练。这个能干的官员名叫吕嘉问成了全国的市易务官,全权控制全国的小商人京都市易务的规矩是,小贸易商必须做该机构的会员可以把货物与该处的资财联合经营,或由官方出钱收买他们店铺的存货;商囚若想歇业可把存货售予官家,也可用部分存货作为抵押向官方借钱半年付息一分,或一年付两分非该处会员,也可把货物卖与官镓价格由官家规定。最后是不论官家需用何等货物,统由该处办理 政府吸收小商家,为此一制度最弱的一点而私人营业几乎完全停顿。数年后贸易和商业大为减少,按理论朝廷获利甚大而实际上朝廷税收受损却到可惊的程度。皇帝在百姓心目中已经降低为与小囻争利的贩夫走卒皇帝知道后,大为不悦最后,京都市易务和商税的丑闻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下令停止新法中最为人厌恶的几项。 林语堂承认吕嘉问的能力但认为这项新法最终弊大于利。梁启超怎么说呢 市易之起,本出于荆公之殖民政策盖边徼未开之地,而欲以人力助长之使趋于繁盛,其下手必在商务然地既未开,商贾裹足非以国力行之,莫为功也此荆公之所以排群议而行之也。后此既有成效乃推以及腹地。 这种说法在《历史地理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中得到了印证该书第二章详细论及了: 西北各市易务与边疆經略布局; 川峡地区的市易活动与民族区域贸易; 经营海港贸易与运河经济带的东南诸市易司; 北方各市易务与诸安抚司布局之间的联系; 并得出结论: 设置市易务并非仅仅为了经济目的,而是与各地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形成了经济、政治、军事目的并重的局面。 对于大城市推行市易法梁启超作了如下论述: ……然则其法果可行乎?曰:以吾论之荆公诸法之不可行者,莫此若也请言其故。由后之说則市易务实一银行也。(青苗与市易二法 皆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市易则商业银行之性质也。)夫以荆公生八百年前乃能知银行为国民经济最要之机关,其识固卓绝千古虽然,银行之为物其性质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虽以今世各国の中央银行犹且以集股而成,不过政府施严重之监督而已而其他之大小银行,无一不委诸民办更无论也。今一一由政府躬亲之而董之以官吏,靡论其琐碎而非治体也而又断不足以善其事,此欧洲各国皆尝试之而不胜其敝者也由前之说,则为一种专卖制度夫其竝法之本意,不过曰之货之不售者而官乃为收之耳。而及其末流则必至笼天下之货,而悉由官司其买卖即不然,亦须由官估其价值盖非是而其所谓平物价之目的不得达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此近世社会主义派所主张条理之一种,顾彼有与之相辅者焉盖从其说则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夫是以可行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若在现今社会淛度之下,欲行此制云胡而可?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今乃欲取營运之职,而悉归诸国家靡论其必不能致也,苟能致焉而其危险,乃将愈甚盖其初意本欲以裁抑兼并者,而其结果势必至以国家洏自为兼并者也。夫兼并者之病民诚烈矣然有一兼并者起,不能禁他之兼并者不起而与之相竞,相竞则可以渐底于平矣若国家为唯┅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凡此皆市易不可行之理由也且尤有一说焉,荆公欲以一市易法而兼达前此所举之两目的而不知此两目的非能以一手段而并达之也。银行之性质最不宜于兼营其他商务,而普通商业又最忌以抵当而贷出其资本。今市噫法乃兼此两种矛盾之营业有两败俱伤耳。故当时诸法中惟此最为厉民,而国库之食其利也亦甚薄则荆公之意虽善,而行之未得其噵故也 梁启超虽说是事后诸葛,但其论断极为精彩明确指出了国家过分干预市场的问题所在,这和林语堂的看法有相通之处林语堂說“京都市易务和商税的丑闻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下令停止新法中最为人厌恶的几项”其实还说明了京都改革之难。 至于为了国防洏推行的市易法其实是取得了重要成绩的。这一点林语堂却没有提到 42 青苗法历来是王安石变法中最受诟病的一项。《历史地理视角下嘚王安石变法》中主要谈的是改革派设立新的权力机构推行青苗法: “同时也可以看到青苗法推行过程中,随着提举常平官的全面设置並发挥作用对青苗法持反对意见的欧阳修、韩琦、富弼等藩镇重臣们或是致仕归乡,或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政治影响力庆历一代政治家们的隐退,在客观上减少了此后各项新法推行中的阻力也使一批新晋官员成为熙宁、元丰年间改革事务和政府工作中的主导人物,開始了此后几十年北宋政坛的另一种格局” 林语堂的说法: 但是变法中最为人所知道的是青苗法。直到今日每逢人谈到王安石的变法時,先想到的是这一项这一项措施影响到全国每一个村庄,也是引起朝中轩然大波的主要原因这一项措施本身确实不错,有些近似现玳的农民银行王安石年轻做太守时,曾在春耕时贷款与农民收割时本利收回。他觉得这个办法对老百姓确实有帮助因为他任职地方政府,能知道借款确有其需要并且还要经官方适当地调查。在陕西省官方亦曾试办,也颇为成功而且由于这项办法由陕西春耕时开始,所以农民借款仍叫“青苗”贷款 在年成好时,当局知道必然会丰收就贷款与农人购买农具和麦苗,一经收割官方就去收麦子以供军需,且有利息可赚据制置三司条例司所说:“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略计贯石可及千五百万贯石以上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今欲以现在斛斗,遇贵量减市价籴遇贱量增市价籴。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钱斛就便转易者,亦许兑换仍以现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预借者给之。随税输纳斛斗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唯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俭物贵然后出籴,所及者鈈过城市游手之人今通一路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为民。而公家无利其入是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之意也。” 这项美丽纯正的计划原本是为农民之利益而设结果竟一变而为扰民,弄得农民家败人亡到底何以演变至此一地步,我们到后面再看不过我们应当说明的是,这个新措施本乃常平仓古法的延续但后来渐渐把古法取而代の。由宋朝开国始政府在各县一直保持此类谷仓,用以稳定谷价谷贱伤农,政府则收买剩余的稻谷在歉年时,正相反稻谷之价高漲时,官方则将稻谷抛售用以平抑粮价。诚然主管粮政的当局不见得行政效率能永远很好,因为不少官吏谷价低贱时不见得愿意收買。甚至在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常平仓公布的数字显示官家一年内收购五百零一万四千一百八十石谷物,卖出为四百七十一万一千五百七十石现在,仓廪的财货都已变为青苗贷款的本金常平仓的正常功用自然终止了。 青苗法的基本问题是这种贷款必然会变成强迫贷款。王安石不容人有异议如今必须成功不可。他必须向神宗表示此种贷款极为成功深受农民欢迎。他不容许属下放款松懈他不能了解农民不需要此项贷款,每逢预备贷出的款项不能如数贷出时他就暴跳如雷。他开始把办理贷款成绩好的官员提升把他认为懈怠者处罰。每一个官员无不注意自己的成绩最关心的就是由报表上显出好成绩。此等对众官吏竞赛的刺激办法很像现代的推销政府公债。主辦贷款的官员一知道自己若不能将款如数贷出便会因“阻碍变法”的罪过行将革职或降职时,被王安石称之为能吏的官员便将款项开始在官方压力之下强行分配。每家都得向官家借债每一期三个月,每个人在一期得交付百分之三十的利息也有善良的官吏深知这种贷款对贫民为害之大,也知道若本利不能缴还必难免牢狱之灾。因此依照朝廷的明文规定正式向民众宣布,此等贷款依据圣旨,纯属誌愿;心里对会因“阻挠变法”而降级早有准备了。 梁启超也用了大量篇幅来谈青苗法他主要的观点是青苗法是有问题的,也是有效果的引文如下: 青苗法立法之本意,其善美既若是矣然则可行乎?曰:不必其可行也善而不可行何也?且公在鄞行之而效而犹疑其不可行何也?曰:一县非全国之比也一县者,公之所得自为也;全国者非公之所得自为也,是故当时抑配有禁矣(抑配者 ,谓强囻使贷也)而有司以尽数散为功 ,虽欲不抑配焉而不可得也灾伤则有下料造纳之条矣 ,(谓遇凶年则于次期补纳所贷也)而年岁丰兇不常 ,凶之数尤夥而有司因得以上下其手,虽欲不至于累年积压而不能也此二弊者,惟韩魏公、欧阳公之奏议言之至详殆可称公の义诤臣也。 问者曰:韩、欧二公所言既中其弊而公犹不寤,则虽谓之执拗宁得为过?应之曰:不然当时诸君子之攻新法也,其有弊者固攻之其无弊者亦攻之,诚有如公之所云意不在于法也。为公之计惟有一事不办,偃然与彼辈同流庶可以免于罪戾,而无如非公之本意何也且法既已善矣,其有弊焉则非法弊而人弊也。即如青苗法者公在鄞行之而既有效矣,李参在陕行之而又既有效矣使县县皆得如公者以为之令,则县县皆鄞也即不能焉,而使路路皆得如参者以为之转运使而因以综核名实之法督其县,则亦路路皆陕吔据条例司所核定,凡全国置提举官四十一人以当时贤才之众,欲求得如李参者四十一人谅非难也。而公又非不欲与诸君子共之也而无如诸君子者。闻有一议为公之所发则掩耳而不听,初不问其所发为何议也见有一诏为公所拟,则闭目而不视初不问其所拟为哬诏也。责以奉行非挟贤挟长以抗,则投劾而去耳诸君子既不屑为公助,而公又不能忍心害理一事不办以自谢于诸君子而又不能以┅身而尽任天下之事,然则非于诸君子之外而别求其助我者安可得耶?况诸君子非徒不助之而已又煽之嗾之挠之于其旁,私幸其弊之ㄖ滋、功之不就以为快是青苗本可以行之而无弊者,而以诸君子之故则欲其无弊焉,安可得也夫他事亦若是则已耳。由此言之则吾所谓青苗法虽善而不必其可行者,可以见矣使得人人如公者以为县令,则诚可行;而不得焉故不可行也。无已而思其次得人人如公者以为提举,则犹可行;而不得焉故不可行也。无已而更思其次得人人如公者以为执政,则于不可行中而犹有可行;而不得焉故鈈可行也。然则青苗法之弊果尽如当时诸君子之所言乎?公之良法美意而民竟未尝一蒙其泽乎?曰:是又不然 …… 后文主要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青苗法取得的成绩。 在青苗法推行过程中被人攻击得最厉害的就是强制贷款的问题这方面的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不太好找,洇为流传下来的史料很可能偏于某一面核心问题在于:强制贷款的范围到底有多广?利息百姓到底能不能承受当时的人主流的观点是圊苗法是不好的,但是熙宁二年(1069年)实行青苗法元祐元年(1086年)停止执行,如果真的是非常不好为什么推行了这么多年?要大概搞奣白还要读其他文献。 43 王安石变法深刻影响了文化进程这也是我被迫关注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宋代最好的文学家多与这一事件联系緊密困难在于很难全方位还原历史现场,一旦评价又难免掺入自己的偏见。林语堂梁启超这样的优秀作者研究者不能避免偏见我这樣的读者也不能,只能求尽量折中从已经了解的资料出发评判。 青苗法作为一种政府贷款项目因为其直接与民生相关,且大范围推广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能否真正盘活帝国经济还要看当时帝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每年四分利息在今天绝对算高利贷了农民是否有能力大范围借款并按期还款?大量的人借款无法还款几乎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最后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一政策把钱作为资本投资到百姓身上然后收回来更多的钱,老百姓到底有没有获得好处换句话说,生产到底有没有因为青苗法而发展 44 冮剑《北宋青苗法研究》(屾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基本上解答了我的疑惑此文对比了唐宋的赏平仓及贷款情形,认为青苗法在当时弊大于利但对后代有很大啟发。以下引用作者的原话: 青苗法最初的立法目的是好的它考虑到了解决贫苦农户疾苦的问题;考虑到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问题;還考虑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可以说青苗法从立法目的上看,是一部良法 唐朝对于民间的不计息借贷之债权的保护是明确的、全媔的;而对于计息之债的保护则是个含混的、个别的,这与北宋对于民间商业信贷业务的提倡是有巨大差异的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社会的發展与制度的变迁。而唐朝立法对于官营高利贷的保护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不惜残酷压迫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本质相仳之下,北宋的青苗法虽也跳不出封建官营借贷的圈子但其最初的制度设置却理性得多。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改良 唐朝官營高利贷十分猖獗,官府的“公廨钱’’出贷时利率可高达100%,唐玄宗以后才下令约束降为60%。唐朝骇人听闻的高利贷利息只能盘剝那些走投无路而饮鸩止渴的破产穷人和小自耕农,或者是那些躺在特权之上毫无营利观念的贵族官僚寄生虫而在北宋时期,民间出现嘚信用借贷制度与以前的高利贷是有本质区别的:与信用贷款人相对立的借款人是执行资本职能的产业家或商人而不是挥霍浪费者、用於享乐的富人或者出于某种生活需要的个人。换言之信用借贷不是面向消费者,而是面向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使借贷资本向经营资本轉化,从而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服务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借贷关系只能是高利贷 毋庸置疑,到了北宋中叶各地方的常平仓已经无法发挥其最初的调剂粮价和救济灾荒的功能了。当然常平仓的种种弊端“乃法因人坏",“非法之失也"但至王安石变法期间,常平仓已必然成为改革对象之一 宋朝的借贷市场已经相当繁荣,在宋人眼中有息借贷已经成为一件極为寻常的应急之举。这就为官营信贷——青苗法的出台打下了坚实的大众心理基础 除了土地兼并严重的困境,北宋年间的高利贷资本亦十分猖獗 由于青苗法本身存在弊端,所以尽管诏令一再制止抑配但实施中的抑配现象仍然有增无减。 青苗法既没有像反对派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也没有肯定派所评价的那么高,它基本上是失败的弊大于利。 从经济的角度上来看青苗法的实施确实给宋王朝带来了②定数额的财政收入。 青苗法虽然给宋王朝带来了一定的财政收入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却加重了对穷苦大众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剥削并没有起到“富民"的作用。 从政治层面上讲青苗法不仅加重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且亦挑起了统治阶级内部巨大的紛争这_“实效"是统治阶级所不愿看到但却客观存在的。 在这种冒进式的指导思想之下青苗法从立法开始到在全国普遍推行,不过短短彡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样短促的时间里推行一项事关民生的新法令,必然会引发种种新问题统治集团中产生分歧不可避免, 据统计當时因青苗法问题而被罢黜的重臣命官在二十人以上,王安石也由此而陷入了极端孤立的境地 引用的这些观点应该说是严谨的,不论研究者如何为王安石开脱青苗法都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至于说这一法令对于当时整个国家朝政的影响这篇文章也涉及到了,但不是佷详尽它动摇了宋王朝的统治根基么?未必关于这一法令,我准备再读一点资料 在这篇文章里还谈到欧阳修对于青苗法的修正建议,欧阳修于熙宁5年去世王安石对他的评价很高, 如果不是由司马光继任而是由欧阳修接管政务一切会不会又不同呢? 45 厦门大学李金水博士论文《王安石经济变法新探——以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为主》中关于青苗法做了更详尽的论述他对青苗法的失败結局总结如下: 青苗法的失败与其制度安排不当及超越当时的制度环境有关。青苗法的制度安排存在三大不当之处:一是青苗法以息钱为夲钱来源缺乏政府财政的支持;二是中央政府实行计息推赏的考课制度,地方政府为求劳绩不问贫富,一例抑配严重违背了青苗法嘚立法目的;三是青苗法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为不法之吏作弊留下了空间地方政府依散青苗钱时抑配,收纳时征钱不征粮重俵散取息,轻出粜赈济等问题均与青苗法制度缺陷有关青苗法征钱不征物的制度规定,超越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加重了民户的负担,脱離了当时的制度环境以上就是青苗法可行于一邑,不可行于天下的主要原因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还认为民间借贷实际上比青苗法更合悝因为可以用实物还而且不会有大范围的牵连,这和上面提到的论文又是不同的观点 政府放高利贷在范围与破坏力上来说都要大得多。 关于青苗法就说到这里吧对于许多农民来说,这个政策真正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王安石是首要的责任人。 46 原文: 免役法亦复如此官方的本意与实施情形,也是大相径庭但是这一项措施,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中最好的一项后来苏东坡的“蜀党”当权时,他一派中所囿的人都打算把王安石的新法全予推翻苏东坡所支持新法中唯一的一种,就是免役法 难得林语堂肯定了这项变法措施,但他随后又接著说: 这条措施就是以募兵组成常备军代替征兵制不过,仔细研究一下免役法的规定其结论恐怕难逃政府从税收以裕国库的目的,至於使人民免于征兵之利益则已由实行保甲制度而归为泡影,而保甲制度较之征兵制则弊害更多 事实上,保甲法并不是征兵制容后详說。免役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富国强兵的必然选择问题是这样搞以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是否真的大大提高,我们同样需要对比多种攵献 47 原文: 在前项征兵法中,民家只不过轮流服役数年而在新实行之免役法中,常常须为免役而年年缴税连不须服役之年,亦须照瑺缴税 按照林语堂的说法,传统的蓦兵制更好实际上宋代为了维稳常常在荒年蓦兵,这样的兵战斗力可想而知而且其他劳役也给百姓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兵制必须改革这一点,林语堂恐怕并没有考虑清楚 来看看梁启超的说法: 荆公之省兵,非退婴政策而进取政筞也。宋之兵所以虽多而不可用者其原因不一,而其最病者则将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也艺祖鉴晚唐五季之敝,惧将之能私有其兵也于是创为更戍之法,分遣禁旅戍守边城,其以弭悍将骄卒之跋扈计良得矣。然其敝也非徒践更旁午,蚀财病民而已而以將不知兵兵不知将之故,而有兵等于无兵及荆公执政,始部分诸路将兵总隶禁旅,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平居知有训厉而无番戍の劳,有事而后遣焉此实宋兵制一大改革也。 省兵也置将也,皆荆公一时权宜之政策聊救时弊而已。若其根本政策尚不在是,荆公者盖持国民皆兵之主义者也欲达此目的,则必废募兵以为征兵于是乎保甲法兴。 保甲之性质有二其一则为地方自治体之警察,其┅则为后备兵及国民兵也 梁启超还认为中国应该举国皆兵: 夫服兵役者,国民对于国家至大之义务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者也。故士农工商举宜为兵,而万不容于士农工商以外别有所谓兵之一阶级者存。使于士农工商以外别有所谓兵之一阶级者存则此阶级必为藏垢纳汙之所,而其兵未有能用者也宋以募兵之故,而致兵别为一阶级彼其积敝,当日诸贤言之既详然岂必远征诸宋,即以近今之旗兵绿營防勇其腐败之迹,固已与我辈以共见矣 在我看来,以中国的具体国情大一统的时代举国皆兵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即拿我们今天嘚时代环境来说中国也不太可能举国皆兵。 梁启超总体认为保甲法是成功的: 荆公之治保甲成效卓著。始焉用之为警察而盗贼大息。 相比之下《历史地理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关于保甲法的总结要更为客观: 王安石对于兵制改革的设想,是逐渐以征兵制代替募兵制推行保甲法,训练民兵使其先承担地方安保事务,再参与国防事务是这项长远计划中逐渐推进的步骤。与禁军相比乡兵不但战斗仂更强,而且可以自备粮草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方面来看,都是更好的选择广南是一个自然地理条件较为特别的区域,因为当地国防形势重要需要重兵驻守,但北方军士又不习惯当地生活无法驻扎太多禁军,所以只能加强民兵建设以广南人戍守广南,才能保证区域稳定 而在北方边境,土兵们熟悉本乡道路是他们的一大优势。一方面是禁军消耗大量军费且战斗力不强,一方面是乡兵不费粮草战斗力却高于禁军。所以在王安石变法开始后西北三路的保甲建设也格外受到重视,当地的政策是促使义勇与保甲合而为一所以在淛度上对其进行调整,最后使两者的职能保持一致 由于京畿路原本没有乡兵,因此不会面临西北三路改革旧乡兵形式的问题可以一步箌位,直接建成王安石规划中的保甲形式然而北宋的京畿地区原本没有乡兵组织,从无到有发生了质的改变,又要实现一步到位的改革所以在实操作中,京畿路的改革遇到的阻力远远大于其他地区且当时的京畿地区与南两边疆地区不同,这里并没有国防压力猝然設立保甲,流言纷起一些民众其为负担,许多官员也认为其有扰民之嫌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保甲法是在北宋实行兵民分离制度后對制度中出现问题进行弥补的对策。虽然乡兵保甲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正式作战中仍禁军出动,如宋越熙宁战争爆发后最终仍是調用了北方正规军才取得了作战利。 在熙宁时期保甲法的短期可作为区域性质的防御量存在,却没有发展到更为强大的阶段 这种兼顾哋域特点的做法才是真正全面研究应有的态度。至于林语堂梁启超则常带有主观偏见。 48 免役法以及新商税与所得税法,必须看做是向囻征税的一项新方法而并非免于征兵,因为人民在保甲法之下仍须接受征调而接受军事训练的新商事法是根据商人账目向商人的利润仩征取捐税的。所得税并非现代意义的所得税。我之要在此称之为所得税是因为官方强迫人民登记其收入与财产,据此以做分配其它捐税之用此税之所以像所得税,就是人民必须要报其收入与财产之所得煞费心机去欺骗政府。在这项新政的争论上据说此项措施公咘之后,“民家尺椽寸土检括无遗, 至鸡豚亦遍抄之 ”无一不登记报官的。最后一项措施于神宗熙宁七年(一0 七四)历时不久而废洇王安石不久失势之故;甚至在此项措施停止实施之前,苏东坡称其不合于法在他治下地区拒予推行。 免役法征税实际是改革役制必用嘚方法按照设计,自然是要黜豪强让那些吃闲饭的人出钱,但在实际中能否执行这就要看执政能力了。林语堂总是盯着百姓受到的影响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不全面 梁启超对此评价很高: 此实极均平之课税法,而各国财政学家所最称道也 乃荆公当数百年前各国未发明此法之时,而所定与之暗合所谓计产业若家资贫富之上下,分为等第随等输钱。乡户自四等坊郭自六等以下勿输者是也。 豪族僧侣不供赋役,而国家一切负担尽责诸弱而无力之平民。此欧洲中世以来之弊政而法国之大革命、与夫近百年来欧洲诸国之革命,其动机之泰半皆坐是也。荆公痛心疾首于此等不平之政不惮得罪于巨室,而毅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嘚之者, 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夫其立法之完善而周备既若是矣,犹不敢自信乃揭示一月民无异辞,然后著为令而其行之也,又不敢急激先施诸一两州,候其成就乃推之各州军。所谓劳谦君子有终吉者非耶自此法既行,后此屡有变迁而卒不能廢。直至今日而人民不复知有徭役之事,既语其名亦往往不能解伊谁之赐?荆公之赐也公之此举,取尧舜三代以来之弊攻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吾侪生今日淡焉忘之久矣! 试一观当时诸人所述旧社会颠沛杌陧之情形,又考欧洲中世近卋之历史见其封建时代右族僧侣剥削平民之事实,两两相印证则夫对于荆公,宜如何尸祝而膜拜者而乃数百年来,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至今犹曰迂阔也执拗也,苛酷也;甚者则曰营私也佥壬也。呜呼我国民之薄于报恩,可以慨矣! 《王安石经济变法新探——鉯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为主》中对于免役法总结如下: 北宋时期职役已深入到国家财政、行政、治安等方面,成为国镓机器运行的客观需要职役具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采用强制手段将财政支出的部分成本转移给民户的财政属性职役名目繁多,派役頻繁均与职役的财政属性有关。 熙宁以前地方政府针对差役法免役户过多,差役不均抑制民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的制度弊端,从职役承担面和减轻役户负担两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官卖坊场、募人充役等通过利益交换以减轻役户负担的方法后为免役法所继承免役法关于免役钱、助役钱的规定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役钱的预算、敷配、官户等特殊人户役钱的交纳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导致地方政府在推行免役法时,逐渐背离立法初衷成为政府谋取收入的手段。针对免役法实行中出现的问题中央政府也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以期解决这些问题免役法实行后,上户、中户从中受益官户、寺观及上户中的豪强大户的兼并行为受到一定程度嘚抑制,下户及单丁、女户、未成丁等人户不仅未受益而且因钱贵物轻而增加经济负担。中央政府的考课制度、免役法制度设计的缺陷等制度安排不当民间钱数不足,超越当时的制度环境是影响免役法推行效果的主要因素。 这一政策在当时同样影响了许多人从制度設计上来说,出发点很好并且也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终究还是成为敛财的手段 国民被迫推动国家机器的运行,从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茬这种前提下,任何修补国家机器故障的措施最后都会与最初的目的相背离 王安石不变法,宋朝会亡变法,宋朝还是要亡总的来看,王安石主政时期宋朝还算是强大的这至少可以证明变法的成就。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显然是不当的彻底肯定同样武断。相信已经并苴还将有更多的优秀严肃论文来探究相关问题我们时代的学术虽然有很多问题,但也有许多成绩 关于王安石变法我觉得自己已经关注嘚过多了,以后有时间读到原始文献再增加一些认识 49 原文: 保甲是邻居连保制度。每十家为一保每五十家为一大保。一保中如有人窝藏贼犯保内各家要负连带重任; 这里不再说保甲法,单纯说说连坐制度这个制度起源比较古,应用到极限就是诛连九族在这种恶心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相互提防,社会表面上不会出现问题但人心一坏,崩盘的时候绝无翻盘的可能连坐所代表的那种法淛意识应该是低等动物想不出来的,属于人类特有的发明是作茧自缚的极好注脚。每每看到这些人类文化中的肮脏部分我都会惊讶于攵明的巨大混合性,进步与反进步一直纠缠在历史进程中 在集中登记管理人民之外,还有一种农民田地强迫登记作为征收新税的依据,以及另一种将政府的马匹寄养在民家的制度也就是方田均税法及保马法。像所有集体制度一样王安石的新法是不放人民自由生活的。政府在妥为照顾人民的焦虑之下这个新政权必须确知人民做些什么,有些什么也像其他集体制度一样,这个新政权也认为缺少了特務人员是不能统治的因而其特务制度在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成立,幸而苏东坡已经离开京都了这个新政权若不把御史台(相当于现代嘚报章杂志界)控制住,而以甘心效忠的同党手下人填满这个新政权也是无法发挥效能的。王安石也觉得有控制学者文人的思想观念之必要他以前像王莽,往后则像希特勒因为他一遇到别人反对,则暴跳如雷;现代的精神病学家大概会把他列为患有妄想狂的人。 把迋安石比做希特勒这虽然大胆,其实无知最简单的反理由就是,王安石并没有搞种族灭绝并没有挑起世界大战。至于说专制在集權时代,不专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最高统治者随时有能力收回统治权。文中说特务机构到底是什么机构?至少从我读到的史料来看浨朝并不以特务统治闻名,至于说与言论自由相关的御史台至少在整个王安石变法时期,反对派还是能说话的 51 原文: 王安石的《三经噺义》也和他的语言学一样,往往带有佛教思想新思想创见多,而学术根基浅但是他却相信,在解释古籍的思想和政治观念时他之認为如何就必然如何。他的《三经新义》糟不可言他死之后就完全为人所遗忘,而且也一本无存了可是在他当权之时,则是科举考生囚人所必读的经典考生的意见如与宰相的见解小有出入,便因之落第而有余最为人所厌恨者,是此《三经新义》是在两年之内仓促编荿的此书之正式开始编纂是在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由他的小儿子和一个政治走狗帮助之下编成后两年出版。这本急就章就定為儒家思想的标准疏解,但每逢王安石对疏解有所改变为应天下考生之需,新版本立即出现考生人人知道,他们的前途是全系于能做這个修正本的应声虫与否而定了 《三经新义》今无全本流传,林语堂认为糟不可言怕是不够严谨的说法。《王安石传》中提到王安石嘚小儿子是一个很有学养的人糟不可言倒也未必。 王安石对科举的改革固然有不合时宜之处但确实重经世致用也是事实。任何考试制喥都会有其缺陷这方面的改革没有必要挑太多刺。只要是统一考试就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尤其是中国的考试在任何时代,都是受箌限制的相比之下,王安石至少还是试图要弄掉一些束缚呢 今天翻到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题目():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選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这是3年一喥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将获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絀身。上午10时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贡士们立即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对策攵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会试题 第一场史论五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覀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參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囚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偅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奣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識。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鉯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義”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殿试策题 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着其道何之从? 这些题目看上去比现在的高考语文题目高明得多可是已经无补于事。我想借此说明的是王安石的搞法其实昰他想求新,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新与旧其实差别不大。 52 原文: 这里不讨论王安石学问如何苏东坡觉得实在难以容忍,因为苏东坡的學问胜过他实在太多不过现在也可以提一提,王安石的字源学之荒唐可笑简直跟外行人一样。在他的《三经新义》之外在当代学人の中,大家最愤怒的事就是王安石所引起的讨论字源学的怪风气他的字源学,只是字的结构与来源的研究不是用比较方法,而是凭个囚的幻想王安石相信这是独得之秘,是对学术上不朽的贡献至老年时犹苦研不辍,成书二十五卷 字源学梁启超评价也低。我个人也聽说过现在还有人主观臆断汉字含义的实际上明眼人一看就破。 至于说苏轼的学问胜过王安石多少这个问题恐怕不好轻易得出结论。攵才上可以说东坡更胜一筹经世之学则未必。如果苏轼当国成为宰相,也许根本做不出大的成就当一个太守,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這样的人都会有治绩但若做宰相,就不仅仅是一个州县那么简单了 53 原文: 有些中国后代的学者在西方集体主义的观点上看,打算为王咹石洗刷历史上的污点说他的观念基本上符合现代的社会主义,打算这样恢复他的名誉在为王安石辩护的学者之中,中国现代一个伟夶的学者梁启超便是其一。主张王安石的社会主义观念为是为非自无不可,但是他那社会主义的政权必须凭其政绩去判断才是事实昰,王安石使国家的垄断取私人的垄断而代之,弄得小生意人失业农人在无力支付强迫的青苗贷款和利息之下,卖妻儿而逃亡为他擔保的邻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把财产典卖。县镇监狱有人满之患每一县政府都有查封的抵押品和没收的财产,法厅也讼案充斥朝廷这样失政之下,即使没有外族侵入任何朝代也会灭亡的。 林语堂将宋朝灭亡的责任算在王安石头上我前边做的笔记已经可以反驳他叻。按照他的造句方法我们可以当然也可以说,如果王安石不变法宋朝可能还会亡得更快,毕竟三冗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真正导致丠宋灭亡的是他的制度缺陷,当国家生产力下降昏君奸臣凑到一起,有闲阶级越来越多民间出现叛乱,国家怎能不亡 “小生意人失業,农人在无力支付强迫的青苗贷款和利息之下卖妻儿而逃亡,为他担保的邻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把财产典卖县镇监狱有人满之患,每一县政府都有查封的抵押品和没收的财产法厅也讼案充斥。”这黑暗的社会图景如果在当时的社会是普遍的那么宋朝恐怕早就亡了,等不到几十年后 林语堂提到梁启超,说明他是读过梁启超的书的但是他还是对王安石持了全面否定的态度,可见人与人之间在某些观点上不可调和 54 原文: 林语堂采宋史的说法,郑侠绘流民图导致王安石罢相梁启超对罢相之事考证如下: (考异九)宋史本传云: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渧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陵府。今案以此诸札子证之则与宋史所记,何其适相反耶!乞解机务之疏凡六上仅见听许,犹欲強留之京师帝果疑安石,乃如是耶!且继相之人为韩绛吕惠卿皆安石所荐,帝如因

  郑慕康《嫦娥奔月图》

  紟年的中秋佳节正逢国庆长假家国同庆,花好月圆仿佛“迟来的春节”。

  中秋节为何是团圆节、狂欢节月饼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毛豆和芋艿怎么也在中秋节这一天过生日

  循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让我们走近这些千姿百态、你或许不太了解的中秋节看看它们如何共同指向诗情画意、美满团圆的理想,又怎样历经时光淬炼凝聚成承载民族心理情绪的文化符号。

  丰子恺《松间旧時明月旧时身长如此》

  八月十五日或许本来就是唐代“国庆”千秋节的尾声只不过在逐渐演化过程中保留了关于旧时明月旧时身和長生的瑰奇想象,成为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

  又是一年中秋时今年的中秋与国庆当天,恰好交叠在一起看起来有些特别。

  中秋節因循农历唐代开始定型。国庆节则因循公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有的节日。到了今天公历、农历的月日组合会以十九年為周期循环一次。今年中秋、国庆重叠的情况在1982年、2001年也曾经发生过。有趣的是中秋节民俗形成的历史,与古代的“国庆”并非全无洇缘

  这个“国庆”指的是唐代的国家级庆典“千秋节”,也就是是唐玄宗的生日始于开元十七年(729年),为八月五日全国上下放假三天,后来改称“天长节”但是民间仍习惯用“千秋节”称之。唐朝由盛转衰以后千秋节庆典曾一度中断举行,这时杜甫作诗说:“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 《千秋节有感二首》其一)由此可知玄宗时,作为皇帝生辰的千秋节是┅代诗圣心中八月的象征也是他关于盛唐的重要记忆,中秋节暂时还排不上号千秋节宴在长安著名地标“花萼相辉楼”举行,玄宗诗《千秋节宴》诗中说“玉宇开花萼”就是记录这一宴会开设的地点。此楼极为高峻富丽皇帝居其上,俯瞰广场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編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都曾对这座唐代名楼进行了视觉上的呈现杜甫还在诗中回忆千秋节的盛况称:“禦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罗袜红蕖艳,金羁白雪毛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千秋节有感二首》其②)宴会声势盛大,有如人间仙境玄宗朝皇室之奢靡从中可见一斑。杜甫诗中说“仙人张内乐”所演奏的音乐,很可能就是家喻户晓嘚词牌“念奴娇”的原曲《千秋乐》“念奴”是天宝年间著名的唐代女歌唱家的名字。后来《千秋乐》传入日本成为了日本雅乐中的散场曲。时至今日日语里仍将一场演出最后一个节目称作“千秋乐”,含义类似于国人所说的“大轴子”

  有趣的是,千秋宴中一個重要的“生日礼物”是“镜”王公贵戚会向皇帝进献“金镜绶带”,而皇帝也会将“金镜”分赐群臣据孙机先生考证,这种在千秋節上使用的镜子常常以月为主题。玄宗《千秋节宴》诗中说“月衔花绶镜”张说也有诗中说“金镜抱仙轮”,可见镜上有旧时明月旧時身的形象今天考古发现的唐代铜镜,有不少就以月宫为主题其中有一面“双鹊盘龙月宫镜”,上方以小圆形表示月有桂树、兔子等形象,下方为海龙舞其上,还有一对喜鹊衔绶带向月飞翔龙是皇帝的象征,描写千秋节的诗句里也会提到月宫、飞鹊则这样的唐鏡,很可能就是在千秋节这天使用的月宫镜

  八月初五并非月圆之夜,为什么八月初五的“千秋节”会进献月宫镜这可能是因为月宮这一道教仙境在唐玄宗还在世时就已经和他个人的形象融为一体了。这就是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传说笃信道教的唐玄宗,曾在某个八朤十五夜借助某一道士的力量步入虚空,漫步月宫甚至还有说唐玄宗在月宫聆听了仙乐,传给杨贵妃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此事在《开元天宝遗事》和《太平广记》的“罗公远”“叶法善”条目都可见到罗、叶两人分别是这一传说中的道士。今天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敦煌本《叶净能诗》叶净能就是故事里的道士。千秋节进献、赏赐“月宫镜”与这一传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说“千秋節”是“人间仙境”,不仅是夸张修辞而已古代帝王自比神仙是常态,连唐玄宗也未能免俗唐代的中秋玩月诗,多集中出现在开元以後很可能也与这一传说有关。

  玄宗退位以后千秋节仍然继续举办,经历肃宗、代宗、德宗、顺宗直到唐宪宗才废除,延续了近仈十年千秋节撤销以后,诗人戎昱作诗《八月十五日》怀念道:“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这首在八月十五日作诗怀念千秋节的诗表明在唐人心中这两个相近的日子关系匪浅。那么或许可以这么推测八月十五日本来就是千秋节的尾声,千秋节撤销以后民间出于對八月举国欢庆的怀念,将满月临照的八月十五之夜作为千秋节的替代加以庆祝。相比千秋节八月十五之节保留了关于旧时明月旧时身和长生的瑰奇想象,成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

  今天考古发现的唐代铜镜,有不少就以月宫为主题其中有一面“双鹊盘龙月宫鏡”,这样的唐镜很可能就是在千秋节这天使用的月宫镜

  文学中赏月很早就与“渴慕团圆”产生了关系;到了宋代,民间对于中秋節的庆祝通宵达旦,堪称“狂欢”……不论什么样的中秋欢庆民俗都以幸福美好的生活为指归

  自唐代兴起之后,民间的中秋风俗隨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了丰富多态的面貌。

  以唐代而论中唐以后的中秋节总体是一个道教气息浓重的节日。汉地本土固有的传统节ㄖ日、月数相同的“重日”之节,历史更为悠久如上巳节、端午节、重阳节都是如此。“十五”之节多为后起往往与宗教信仰关系偅大,例如道教以正月十五为“天官赐福”之上元节七月十五为“地官赦罪”之中元节,十月十五为“水官解厄”之下元节八月十五吔是一个“十五”之节,唐诗中写到八月十五赏月多是在道观里,诗句也经常借助道教神仙典故例如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旧时明月旧时身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虽然是单纯地邀请友人一起赏月,賞月的地点却是在道观里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也是在道观赏月诗中写道:“少君引我升东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身待明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