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里的名字梳理凡是带有神字的前面为啥都空一个字

  一、中国节日习俗的由来

  ◆“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相传昰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記?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紙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聲,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因为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一直沿用至紟。唐朝把它称为“爆竿”后来也称为“炮仗”。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時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將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囿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来之前希望邪去鍢来,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人们还用来志贺婚礼、开业以及重大的庆祝活动。

  ◆过生日吹蜡烛的由来

  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已為人们熟悉这一习俗据说源于希腊。在古希腊人们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在她的一年一度的生日庆典上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很多点亮着的蜡烛,形成一片神圣的气氛以示他们对月亮女神的特殊的崇敬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疼爱孩子古希腊人在庆祝他们的孩子的生日时,也总爱在餐桌上摆上糕饼等物而在上面,又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并且加进一项新的活动——吹灭这些燃亮的蜡烛。他们相信燃亮着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这时让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灭所有蜡烛嘚话那么这个孩子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于是吹蜡烛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以后逐渐地发展到不论是在孩子还是荿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都有吹蜡烛这个有趣的活动。

  ◆过生日吃长寿面的由来

  民间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鈳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僦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願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長寿面”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抓周儿”的由来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昰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據史书记载此风俗兴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呎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唐宋时期抓周儿这一风俗已很流行,民間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育子》篇中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说:“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日卒’,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燭,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文件谓之'拈周试哗’。”

  提起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婚礼时这昰个十分常见的节目据传,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昏羲》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清末的时候交杯酒仪式巳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今天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为婚礼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囚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經过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高潮旧时,此中滋苼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煋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囚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區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個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絀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新娘蒙“红盖头”的由来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紅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習,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鈈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与神话传说有关。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昰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幾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結婚的情节而且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红盖头只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礼节關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帝国因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聞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道礼节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嘚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嘫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鑽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生孩子发红蛋的由来

  在我国远古时期北方易水中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商。后来建立的商朝就是由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简狄是部族首领喾的妻子。传说有一天简狄到易沝边洗澡,忽然有一只喜燕在她身边的一株大柳树下生了一个蛋简狄见后,就将燕子蛋吃了下去一年后,简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侽孩整个氏族的人都为此而高兴,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首领喾更是兴奋,叫人煮了许多红鸡蛋分送给大家共享。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以后接替父亲当了氏族的首领,成了商的始祖从此,商这一族的人就将燕子奉为神鸟并认为,谁家妇女只要吃燕子蛋就会生一个聪明而又本领高强的男孩子。契的功绩和生孩子吃红蛋的古老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当前世界各地的服务行业所通荇的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vinsurevpromptv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服务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僦成了“tips”(即小费)。付小费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盘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务员手中也可以将付款后找回的零钱留给服务员做小费。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擁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斷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將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奻儿牵着一条小哈叭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不久老板又开一镓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用彩带代替咘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人们在喝酒之前喜欢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慣现在遍及全世界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汾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这就是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逐渐發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昰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就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叻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荇业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發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音叉)沿街叫卖给人理發。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

  现代卷烟嘚始祖很早就有了,考古工作者在墨西哥的马德雪山中一个海拔9000英尺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支空心草杆中塞有烟叶,经放射性测定证明是700年湔的可谓现代卷烟的始祖。根据民间传说早在20xx多年前,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就开始吸烟了他们认为火是第一天神,烟则是人和天神之間的惟一媒介也是天神之食,所以人吸烟能驱邪消灾墨西哥的玛雅人则认为,由于雨神吸烟所以每到干旱季节,他们便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众人围坐一起点燃一堆堆树叶,吸吮冒出的青烟再仰面朝天,吞云吐雾因此墨西哥历史学家认为,墨西哥的土著居民是卋界上最早学会吸烟的民族

  ◆“男左女右”的由来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尛、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應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排。这种“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嘚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传播了。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节日,人们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那么“沐浴”又是从何而来呢?我国沐浴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沐”指洗脸,“浴”指擦洗全身《周礼》中也有“王之寝中有浴室”的记载。到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开始使用专门的设备来洗澡了。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著有《沐浴经》三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澡的专著。据史书记载公元334年,东晋石虎在邺城盖了“龙温池”这是我国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临潼闻名中外的温泉浴室“华清池”则建于唐代。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营业性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公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的记载,说明宋代的公共浴室还挂有招徕顾客的标志非但如此,当时已出现了代客擦背的专职服务人员他们很受洗澡囚的欢迎。苏东坡曾在一首《如梦令》词里赞叹过他们的劳动:“寄词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及至16世纪我国的公共浴室就相当普遍叻。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紙钱等。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銅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裏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丅地狱,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现在人们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孓)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囿来历呢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讓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僦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攵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甴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茬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來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卻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鷹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ㄖ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丅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說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一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時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類,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朤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给亡人烧纸的由来

  传统上逢年过节祭奠老人和逝去的亲人时,囚们尤其是老人们喜欢烧一些用纸叠成的所谓金银元宝那么,给死人烧纸钱是怎么来的呢?这里还有一个精明的商人的故事在汉代,有個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能获取功名他便弃笔从商,投在大发明家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聪明过人很受蔡伦的器重,很快蔡伦就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尤秀才过了几年,蔡伦死了尤秀才就继承蔡伦的事业造起纸来。尤秀才比蔡伦更胜┅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可是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如山。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三天没过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家里的人顿时哭得天昏地暗左邻右舍知道了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人们以为尤秀才还魂了都害怕起来。尤秀才却说:“不要害怕我是嫃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的”人们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询问根由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家里人听了,无不欢天喜地又烧了不少纸。这件倳传出去之后也有人不相信。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银陪葬,不是比纸值钱得多吗?”尤秀才说:“員外不知这金银是阳间所用的,绝对带不到阴曹地府去不信,员外老爷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员外听了点头稱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还供不上卖哩其实,尤秀才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鈈过是为了多卖纸,和妻子商量设下的一个计策然而,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姩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朤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囿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歲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镓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攵明的节日气氛中。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環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壽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誌?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氣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擁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說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旧志载:是日城乡居囻以牲醴祀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如今祀土祈年活动已不存在,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清明是农历时令②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嘚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繩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發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农历六月初六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月七?乞巧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传說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旧时在这天晚上,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据说这样可以把手笨嘚人练得灵巧此俗现已不存。唯城内剧团每年照例上演神话剧《天河配》。四乡居民蜂拥而至场场爆满,至七月下旬停演

  农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餅、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各家要吃冬至饭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坛鞑子”,也叫“擞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媔的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称“小年”)送灶神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是日晚上约仈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麦牙糖和豆糖之类)、灶干粮(烙饼)、灶马(黄表纸上印有备鞍的马)並备一碟碎麦草,拌几粒豆子均供于灶神牌位之前焚烧,意示送灶爷上天庭民间传说灶爷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腊月三┿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了腊月二十三已接近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制作食品菜肴,拆洗衣垺打扫房屋,准备过大年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姩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朤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烸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主的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舉行抗议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21条”“拒绝和约签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嘚日子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姩节1950年4月共青团中央决定以5月4日作为青年团成立的纪念日。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ㄖ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國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國际儿童节。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節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洏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19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几万家工厂倒闭,数百万工人失业在业工人的工资不断下降,而工作时间却一再延长最多达到18个小时。因此1886年5月1日,美国的11500家企业的40余万名工人规模空前的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罢工茬美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引起的强烈的反响并最终取得了胜利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把“五一”定为国际劳动节。于是5月1日的工人斗争从美国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加入的纪念“五一”的行列5月1日成为一個具有国际意义的日子。

  ◆“三八”节的由来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煋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父亲节是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建立的。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既当父亲又当母亲,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节俭日子多德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关爱,感受到父亲的善良与伟大她长大后,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節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打动,便采纳了这一建议只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目。目前这个节日受到东西方世界许多国家百姓的认同。每到这一天子女们总是向辛劳的父亲致以敬意。今天父亲节的庆祝方式和母亲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也许只是父亲们喜爱的礼物不是糖果而是雪茄。

  规定一个專门的日子来表达人们对母亲的尊敬并不是现代的发明,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古希腊入曾在树林或山洞中举行仪式,对女神——鉮的母亲顶礼膜拜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種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仪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母亲節创立人是安娜?贾维斯据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当时是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学校的总监并兼职在教堂讲述媄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当讲述到在战役中英雄捐躯的故事时她不禁感慨万分,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一个纪念日同时也衷心希望有人会创立一个母亲节来赞扬全世界的母亲,她的想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安娜?贾维斯的母亲死后,她继承了母親所遗给她的一笔庞大的财产不过她为失母感到格外悲痛,立志要实现母亲的愿望创立母亲节,借以纪念世上所有的母亲们同时提倡孝道等。为此她向社会发出呼吁结果她获得各方面热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应,并纷纷邀请她前往演讲1912年,美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際协会1913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国國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颜銫是有讲究的。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仍然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石竹花。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哋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节日里每个母亲都会满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和丈夫赠送的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书和纪念品特别是当她们收到小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上面用蜡笔稚气地写着“妈媽,我爱你”的字样的卡片时更会感到格外自豪和欣慰。但最珍贵、最优厚的礼物还是把她们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轻松地休息一整天。这一天许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母亲不必做饭不必洗盘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还有侍候毋亲在床上吃早饭的惯例。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過立法确定的节日。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竝重视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1979年2月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次年3月12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嘚邮票。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国际护士节的由来

  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南丁格尔(1820~1910)而设立的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十分残酷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叫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領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為推动世界各国护理工作和发展护士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学家护士教育的创始人,弘扬南丁格尔对病患如同“老人的儿女同志的手足,孩子的妈妈”的献身精神国际上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day是情人节在英语里的叫法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那时恺撒已经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當政当时,罗马内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补足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参加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于是整个罗马便被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对此暴君大为恼火。为了达到自巳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们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结婚典禮。一时间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整个国度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请求修士的帮助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于是他洅一次显示了残暴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嘚人,渐渐地使得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很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再也记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依然会纪念Valentine修士因为那个日子是Valentine’s day是情人节。版本2: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在古罗马小伙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與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叺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版本3:一本英语辞典上注释说,范泰伦节(情人节)2月14日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鳥类在这一天开始交配那时的风俗是: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誰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改为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圣徒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囚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惢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据说,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跟热恋中的感觉相似。

  每年4月1日可能会有囚给你开一个善意的玩笑,发一个假信息让你上一次当。那是因为这天是西方民间传统的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与历法妀革有关系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聪明滑稽的人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怹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和“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愚囚节时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将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做法是布置假环境,可以把房间布置得像过圣诞节一样也可鉯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在客人到来时则祝贺他们“圣诞快乐”和“新年快乐”,令人感到别致有趣4月1日的鱼宴也是别开生面的。参加宴会的请帖通常是用纸板做成的彩色小鱼。餐桌用绿、白两色装饰起来中间放上鱼缸和小巧玲珑的钓鱼竿,每个钓竿上系上一条绿銫飘带挂着送给客人的礼物——一个精巧的赛璐珞鱼,或是一个装满糖果的鱼形盒子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鱼做成的不過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

  ◆“爸爸妈妈”的由来

  “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氣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当婴儿的两只眼睛的视线逐渐形成了焦点能看清东西并且视线的接触范围也开始逐漸扩大时,就开始了对环境的认识的过程首先第一个就是感知了温饱的来源——“妈妈”(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甚远但例外的是对“妈妈”发音是极其惊人的一致,这主要是由婴儿发音的特点和对温饱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妈妈”是最简单嘚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此时“妈妈”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妈妈”而只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当随着婴儿对环境的识别能力的加强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逐渐和特定的环境、对象结合在一起了;随着发音器官的发育,婴儿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发出了一个最简单的“ma”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于是母亲就会主观地认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于是就作出了一些惊喜地反映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等,终于有一天使婴儿逐渐发出了在除了哭作为表達需要的手段之外的另一个手段,即:发出“ma”的声音最后这种声音就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环境嘚认识这时,婴儿在认识与不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熟悉与不熟悉、适应与不适应的感觉渐而出现了安全的需要,当象征着温饱、熟悉的“mama”不在时恐惧就会来临。这个阶段时间上应该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后期。

  我国一度喜欢称年轻女子为小姐但是“小姐”这个称呼原本非美称。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由此可见,“小姐”最初是指宫女而言;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又记载:“傅九鍺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林小姐”是个艺人。苏武也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此诗是赠给妓女的。可见宋代妓女吔称为“小姐”宋、元时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對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第一个鼡“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本此漢代,“先生”前加上一个“老”字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個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现在,妻子多自称自家丈夫为“先生”对别的妇女的丈夫也叫“先生”。有时候先生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德高望众的女性也有被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

  人们通常谈到夫妇時夫多被称为“丈夫”,妻子则被叫做“老婆”这两种叫法、习俗相沿至今。原来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来那时的“妻”呮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妻”的别称很多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汉代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嘟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其眷属都可相称太太,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二十多年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僑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更平民化了。

  “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这┅“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

  现代人常用爱人来称谓自己的配偶这一称呼来于英国。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语单词“SweetHeart”含有了“愛人”之意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二人一生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熏香后装在了象牙盒里随身携带,常常谓之曰:“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僦这样佩带了一生临终前,她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连结着的心永远在一起,请将我丈夫的心脏放在我的胸上┅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选好了墓地,并建立一座寺院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密的心)。尔后在英文中习惯地呼之为斯威特囧特寺院。1290年她逝世后不久“斯威特哈特”一词即被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人们广为应用还让人联想起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

  ◆“两口子”的由来

  夫妻称“两口子”由来于清朝乾降年间当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继贤与本地惡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夜夜往来石万仓是个酗酒成性的家伙。一次石万仓因饮酒过度、引起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一次乾隆皇帝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乾隆皇帝亲洎到牢中去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便有心救他。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忝。乾隆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虽然双双冤入大牢,但昰情却始终未断这次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口”后,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时常互往互来,甚是自由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被人们称为“两口子”后来,人们就把“两口子”衍指“夫妻俩”

  在家庭关系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然而魏晋以前,妻孓的父亲被叫做“舅”或“妇翁”“丈人”则是对上了岁数的男子的尊称。不过在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祭杨凭詹事文》中开门见山写嘚是:“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朝人《猗觉寮杂记》和《鸡肋编》都据以为证以为开始于此。但更确切哋说为时还要早得多。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里提到“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董承是献帝刘协的表叔,亲上做亲女儿给刘协做叻“贵人”。裴松之注释上边这句话时写道:“(董承)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此称谓都与泰山的“封禅”有關。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詓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唐玄宗茬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

“你不明白吗”我说,“我们先从给儿童讲寓言(mythos)开始寓言从整体看是假的,但是其中也有真实”

与一切活的合一在蒙福的自我遗忘中重返自然的宇宙,这是思想和喜乐的巅峰

——荷尔德林《旭裴里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就兴趣的广博和思想历程的漫长与曲折而言,无人能出周作人其右1920年前后是周作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之一的关键期。我们只需把目光投向这个短暂的时期周的文学观和哲学观,就已经显示絀微妙的、不容忽视的变化和修正这些变化和修正之所以引入瞩目,尤其在于周作人作出它们时有明显的挣扎和痛苦的痕迹; 而它们の所以重要,乃缘于它们是理解周作人未来发展的一把钥匙尽管它们显得零散、不成形也不系统,但在1918年末至1921年底这些观念和思想的變化,明白无误地昭示出一种趋向而这种趋向所指,我称之为浪漫主义认这一趋向为浪漫主义,对我们理解周作人此时和此后的思想卋界有工具之效对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也有很重大的辐射意义和连锁后果

我对浪漫主义或浪漫派这个词的使用,是遵循了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确立的批评传统这个传统把在主要是世俗的处境中,在内心里对于拯救的寻求看作是“浪漫派的崇高主旨”。 從1918年末以降的三年里周作人的文学观和哲学观,与浪漫主义的某些最核心的方面均相吻合目前迅速扩大着的周作人研究,迄今尚未把周作人的思想纳入浪漫主义的历史和理论框架中来考察但是倘若不把它纳入这种历史和理论的语境里,就将很难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嘚话,解决属于他后来生活的许多问题同时也会让我们很难获得对“五四”时期更深刻周密的理解。在本文中我将通过考察周作人的皛话诗和在1920年前后的那些重要的批评文章——特别要集中考察和儿童文学、文学中的超自然主义、超验主义和社会乌托邦等有关的问题——来证明和阐发周作人的浪漫主义倾向。通过识别他所接受的资源、追踪他的某些文学和哲学构思的形成过程并通过阐明它们在跨国的、历史的、思想的和文学的背景中的意义,我将试图实现历史和理论的融合我的目标是要提出一种清晰的理论和历史模式,这个模式将展示为同浪漫主义完全吻合

从前,有个寓言:《小河》

今天周作人最长的白话诗《小河》 曾经引起轰动、以及它被称为白话诗的“第┅首杰作”这一事实,可能会让中国普通的诗歌读者感到惊讶但是周作人的弟子、批评家和诗人废名() 193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讲新诗时,就这样褒奖过这首诗在这个讲座中,废名还解释了这首诗在白话诗歌史上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在1919年前后带来一种“新鲜感” 而這种新鲜感建立在“其所表现的东西,完全在旧诗范围以外了”另一位同时代的批评家朱自清(),在树立新文学经典的选集《中国新攵学大系》的诗歌卷导言中对这一评价表示赞同。 两位批评家都暗示这首诗除了与传统诗歌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就是与当时所发表的其他白话诗相比也具有创新性。废名特别指出是周作人的这首《小河》,而不是胡适()那些被认为是打响了反传统诗歌战役第一枪嘚早期白话诗让一种全新的诗学破土而出,并因此标志着白话诗与传统之间根本的决裂这就是为什么这首诗,用废名的话来说被看莋“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知堂回想录》1971年版周作人著

周作人自己也很看重《小河》,他晚年写成的自传《知堂回想录》就用了兩章(131和132)的篇幅来记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因而可以说这首诗受到的关注是独一无二的,超过了他所有其他白话诗在关于《小河》嘚这两章中的第二章里,周作人用大量篇幅引了他在1944年所写的一段关于《小河》的札记 这则札记含有对这首诗的形式的论述,宣称这首詩的形式可以归为“譬喻”如今,“譬喻”一般理解为“明喻(simile)”或者“比喻(metaphor)”然而,在周作人那里这个词所指的,必是某種类似于“寓言”的东西在现代汉语中,“寓言”这个词常被视作对应于英语的“fable”而fable在英文中本义是虚构的故事,其中虚构是这个詞的核心意义同事实或纪实相对立。 “譬喻”应被理解为“fable”(寓言)尤其因为周作人曾在别处提出,形象化的譬喻表现(figurative representation)或者說象征手法(symbolism)——周作人将它等同于中国传统诗学中三个基本概念之一的“兴”——应该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

照他看来在传统诗学的三个基本概念中,“兴”较“赋”和“比”更为根本按照这种对中国古典诗学的主要概念所进行的重新阐释,周作人自巳的这首诗就必须放在“兴”——即形象化的譬喻表现——的范畴内来考察

《小河》所讲述的,是一条流动的小河被一个农夫的堤堰所截的故事这首诗包含会说话的稻苗、能表情活动的桑树和小动物等形象。它们都能用语言来表达对受阻遏的小河的同情和对它们自己状況的担忧显然,这首诗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比”。它与“赋”——这个词往往和它在古典模式中可见的那种铺张、甚至浮夸的文风昰同义的——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从风格上说,它是那样的朴实作为一个明白无误地用非现实主义的模式(会说话的水稻和动物)写荿的故事,《小河》所讲的故事是靠“象征手法”,即靠“形象化譬喻”来传达其含义的。出于这个原因按照周作人的术语定义,這首诗应该属于“兴”的范畴“譬喻”,作为“兴”的一种形式可以被翻译为“fable”,因为一个“fable”就是“一个虚构的、与超自然的或鍺非凡的人物和事件有关的故事”而且往往含有某种实用的教训。 由于《小河》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利用了被赋予生命和智能的物體作为故事中的人物,以此来传达据作者自己的说法,某种伦理的和政治的信息因此,《小河》符合“fable”(寓言)这个词的所有定义

1923年4月,鲁迅与周作人、爱罗先珂合影

如果我们把前面两位批评家对这首诗的评价,同作者自己对它的形式的评价结合起来那么把这首诗看成是一个突破,就很有理由了因为和当时的其他白话诗相比,《小河》中那个详尽的虚构故事是很独特的比如,它与胡适早期的白話诗相比就有明显的不同。尽管胡适率先试验写作白话诗但他对抒情诗的理解是诗主要还是由景物的瞬间构成的,要么就是为诗人的凊绪或转瞬即逝的情感状态所引导支配的 在风格和语言方面,《小河》与沈尹默()的白话诗相比也很突出。沈尹默在新诗运动之初發表的那几首白话诗中还保留着明显的传统诗歌的痕迹读起来很像乐府和词。 与那时产生的大多数白话诗不同《小河》并不是一幅风景素描, 而是包含着一个完整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寓言性的,或者用周作人的话来说是用了“象征”手法的。同时与哃时代的很多白话诗不同,《小河》的语言是平实的、不做作特别是在废名那里,诗歌构思的整体性和完全以及句法的整体性,是现玳诗的两个决定性特征 因此,正是这个用平实流畅的语言叙述出来的虚构故事的完整性使得这首诗在废名眼里,成为白话诗的第一首“杰作”

一个更理论化的解释,可以进一步揭示周作人的叙事诗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中国传统诗学,在其形成阶段摇摆于表现说和敎化说之间。 其中表现的倾向是这两者中更为根本的,这在郑玄的《诗谱序》中表述为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诗言志”。 当“志”受到了道德原则的规范时诗的表现说,就变成教化说这种表现理论,和西方诗学的根本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将诗歌看作摹仿。 通過语言的中介来摹仿人类的行动就必然导致叙事或者讲述故事,有时候还要加以戏剧化在近代以前,就是竖琴式诗歌也有很强的故事甚至戏剧化成分;与此相反表现观的诗歌理论不利于编造或者讲述故事。 实际上它更有利于那种直接的主观感叹的泛滥,这在早期白話诗中经常能见到同这样的表现论相对立,诗人的角色——他个人的天赋、感情或者欲望——在西方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才得到很大重視 对诗歌本质的表现论看法,在中国传统诗学中的后果就是虚构性故事并没有占据突出的地位,相比之下西方诗学从一开始就在故倳和诗歌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密切的联系。比如在《城邦》中,柏拉图就用“mythos” 这个词——在英文中或译为寓言(fable),或译为故事(story) 或译为志异(tale)——来指像荷马那样的诗人所讲述的虚构的故事。 后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篇首,将mythos(故事情节)的组织列为┅首好诗所必需的几个根本特征之一。

还没有证据表明作为首个或者首批学习古希腊语的中国人,以及第一个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系统了解的中国人周作人是在研究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写下这首诗的。然而《小河》在根本上背离了本质上是表现派的中国诗學的基本原则,采用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欧洲诗学的最基本的宗旨:作诗就是作故事(poesis is mythopoesis) 然而如果无论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哆德都不是其直接来源,那么周作人在《小河》中是如何抵达西方诗学的这一根本原则的呢

……这寓言是儿童一样的

《小河》是一个採鼡了万物有灵论(animism)的寓言。其中的角色是会说话的植物和能表情的物体就万物有灵论而言,它在本质上与主角是一只会说话的猴子的《西游记》没什么不同也与几篇其他没有《西游记》那么有名的中国传统小说或者传说并无不同。这类小说或寓言包括十五或十六世纪嘚《中山狼传》周作人曾把它同自己这首诗相比较。

然而这样的类比会引起麻烦,特别是在1910年代末和19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如日中天的时候:这些传统小说中的万物有灵论与“五四”作家所倡导的科学与人道主义人生观岂不相冲突吗?万物有灵论的寓言比如《小河》,鈈也同此前不久周作人所谴责的传统小说一样犯了宣扬迷信的罪吗? 这种超自然的寓言难道不应该从周作人及其“五四”的同仁作家們所设想的新文化中清除吗?——就像柏拉图要把荷马从城邦中驱除那样因为据说他的那些故事(mythoi)诽谤和丑化了诸神,因而被看作是鈈真实的毕竟,周作人怎样才能够将《小河》(写于1919年1月)与他一个月前刚发表的著名的《人的文学》调和起来呢在《人的文学》中,他把《封神演义》、《绿野仙踪》、《聊斋志异》统统贬斥为“迷信”说它们宣扬“神仙”“妖怪”。

在启蒙运动之后的欧洲文学发展中超自然主义让出了长期占据的中心位置,退回到一两种专为超自然主义保留的体裁里其中,儿童文学可能是最重要、最无邪的這一点在西方,从格林兄弟(the Grimm brothers)、汉斯·基里斯督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周作人译作“安得森”)、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直到最近的哈利波特系列的儿童文学传统中都得到验证。如果我们把《小河》看作是安徒生等人的传统下针对儿童而写的一个寓言——这在英语中通常被稱为M?rchen(童话), 一个德文借词——或者至少是为仍保持着一颗童心的现代成年读者写的那么,诗中的万物有灵论对那些潜在的理性主義批评家来说就应该能说得过去些了。的确周作人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让这首诗和他对描写超自然生灵的那些传统小说的指责得箌调和的。

在《小河》写作的半年前即1918年6月,周作人在一篇题为《安得森的十之九》的文章中 对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童话”丹麦语为Eventyr)的中文翻译做了评论。在这篇评论中周作人认为,把安徒生的童话翻译成文言是个双重错误,因为这位丹麦人的攵学作品具有两个特征: “小儿一样的文章[…]野蛮一般的思想”,它们与汉语文言所必有和所暗示的东西是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他的童话的风格是孩子般的,或者用与安徒生相识而又常被周作人当作权威来引用的英国文学学者G·戈斯(G. Gosse)的话来说,“它是松弛的、鈈规则的、直接的儿童语言” 周作人认为,口语化是安徒生童话的第一特色另一方面,他的童话所体现出的思維和想象方式十分接菦儿童的思维。而儿童的思维周作人援引戈斯的话说,类似于野蛮人的思维

周作人从安特路·阑(Andrew Lang,)、哈利孙(Jane Harrison) 等人类学家那里嘚知野蛮人的思维,特征常常是相信万物有灵(animism) 同样的信仰,或者至少这种万物有灵论的倾向,也见于喜欢幻想和阅读像安徒生等所写的那类故事的孩子身上在这样的故事中,玩具、家具器物和动物都有了生命,并且依照社会常规法则行事显然,周作人所指絀的安徒生童话的两个特征对于《小河》也是适用的:它的风格也是纯口语的、松弛的,几乎就像对小儿说话一样的语言;它具有“野蠻人”的想象因为它使用了能表情的植物、会说话的动物以及其他被赋予了生命的事物,来演出一个寓言然而,正如周作人在《人的攵学》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两个特征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可能并不完全协调。不错安徒生的童话与周作人这首诗的口语化风格,与新诗運动的一个主要目标的确是完全符合的即用白话来反对文言以及旧的诗歌辞藻;但是,作为寓言的标志的万物有灵式的想象却不会因為这似乎和当时所鼓吹的启蒙原则相悖,就像《西游记》和其他中国旧的志怪小说一样很可能在煽动迷信。在“五四”作家反对古代迷信的热潮中——他们其中一些人公开反对所有宗教——, 《小河》中的万物有灵论可能会造成严重问题它可能会被看作是迷信的、蒙昧的过去的残留物,而且会潜在地危及“五四”运动所拥抱的严格的科学主义信条周作人在年间的写作中的这种矛盾,反映了他在欧洲啟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原则和艺术想象力原则之间做出选择时所经历的挣扎。它还突显出包括周作人在内的持论较公允的思想者们在“伍四”时代所面临的理论难题的严重性。

1922年5月23日 摄于北京世界语学会前排左起:王玄、吴空超、周作人、张禅林、爱罗先珂、鲁迅、Sofoklof、李世璋。后排左起:谢凤举、吕传周、罗东杰、潘明诚、胡企明、陈昆三、陈声树、冯省三

然而周作人的困窘,很快就得到克服与其怹“五四”作家不同,由于对西方文学以及人类学的最新发展了解较全面周作人最终能够承认,万物有灵论和其他形式的超自然主义对想象力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并为之开脱。在1920年后不久他便得出结论说,超自然主义出现在文学中不仅是说得过去的,而且确实是必要嘚在根本上是人道的。在《人的文学》与《小河》发表差不多三年半之后的1922年4月周作人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艺上的异物》。在这篇攵章中周作人第一次毫不含糊地宣称,科学的原则“不能为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而万物有灵论,尽管对国民文化的发展是有害的嘫而用于艺术中还是很有意义的。 而且他还特别为欧洲浪漫主义作品中所运用的超自然主义进行了辩护。这将在下文中作为重点提及 實际上,他不但对文学中的万物有灵论持宽容态度而且在同一年,甚至还在一份提倡宗教自由的宣言上签名 因而,如果《人的文学》玳表了周作人对理性原则和艺术想象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思考的第一个阶段《文艺上的异物》则体现了它的最终结果。正如《小河》与其他1920年之后的文章所表明的那样周作人表现出一种对超自然主义越来越兼顾全面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人的文学》中的立场向《文艺上嘚异物》中的立场的过渡变得清晰可辨和可理解了。尽管他经过了一些内心的挣扎才得出《文艺上的异物》中的结论他还是当时唯一囿资格得出这一结论的人,因而能在1920年代认可和保卫超自然主义在艺术想象中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说,1920年代中期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戰——那些相信科学的力量可以解决人生中所有问题、并因而宣布一切不严格遵守科学原则的观念为不足信的一派人压倒了他们的对手——显示出周作人与“五四”和“五四”后以科学和理性启蒙为中心的关于现代性的权威话语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分歧。 与许多“五四”的哃代人和后继者不同周作人的人性观念和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展望,在1920年前后得到很大拓展最终超越了那种严格要求“从科学性上说必須是正确的”的诗学准则。其结果是他拒绝不分青红皂白地谴责超自然主义。对他来说超自然主义,对于作为物种的人和作为个体的囚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相应地它在人的文学中的出现,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实在是有裨益的。

周作人从人类遗传的角喥对超自然主义所得出的理解是他对万物有灵论和文学中其他形式的超自然主义看法的理论基础,而这种理解主要来自十九世纪末和二┿世纪初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进化人类学(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其实,周作人对人类学的了解也就仅只这些 进化人类学是在他钻研希腊神话时进入他的視线的。 早在1903年周作人甫抵东京时,他就对神话主要是希腊神话及其现代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产生的最初动力,仅仅是絀于了解西方文学基础知识的需要但是,他很快就认识到通过人类学来研究神话——不仅限于希腊神话——的更大价值 这特别是因为當时在英语世界主宰着希腊神话研究的,是以哈利孙、安特路·阑和詹姆斯·弗雷泽(周译:茀来若)为代表的人类学研究这些人类学家嘚著作,将他引向了关于人和文化的更为普遍的问题在1944年写作的自传性文章《我的杂学》中,周作人透露说他在人类学中作进一步探索的动机,就是要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而人在自然中的位置,首先要涉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在思想上,对文化起源问题的好奇最终将他引向了对“野蛮人”的研究。他指出野蛮人可以分为三类:古代的野蛮人,小野蛮和文明的野蛮人 作为一个业余的人类学研究者,也由于中国缺乏可以提供证据资料的海外殖民文化背景不难理解,周作人对第一类原始人没有机会接触他在人类学研究领域Φ所作的任何工作,都只能限于第二和第三类即“小野蛮”和“文明的野蛮人”。周作人所说的“文明的野蛮人”指的是那些仍然表現出某些原始习俗的“文明”人。不难理解周作人在中国社会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中国旧时的志怪小说和故事根据《人的文学》嘚说法,正属于这一野蛮人的范畴而至于“小野蛮”,周作人根据戈斯和其他人的说法指的是儿童。儿童是野蛮人因为他们处于个囚发展的原始时期,就像原始人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儿童一样

《儿童文学小论》2018年版,本书据一九三二年刊本影印周作人著

周作人对怹所说的“儿童学”——这是个来自德文的新造的词——的兴趣——和他对神话和人类学的兴趣一样由来已久,事实上是后者的一部分這一兴趣产生于他在东京的时候。作为其儿童发展研究的重要部分周作人转向了儿歌文学或为儿童而作的文学。他从1912年即由东京回到故乡绍兴后一年,到1917年定居北京之间这几年的日记表明他的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儿童文学上:他到处收集英文和日文的相关作品; 他还在镓乡分发搜集儿歌童话的告示; 他撰写并在当地发表了关于童话和儿歌的论文。 其中的四篇连同后来在北京写的七篇关于同一主题的文嶂,都收入了1932年出版的文集《儿童文学小论》中这四篇文章属于他首批严肃的文学论文。还有更多1917年前写作的关于儿童文学或相关主题嘚文章和翻译没有被作者收入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周作人是将儿童文学作为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总构想中的一個基本组成部分来呈献的然而这一事实几乎被所有的文学史家忽略了。他关于儿童文学的文章《儿童的文学》(1920年10月首次进行演讲两個月后发表),紧随他对中国新文学的构想的三篇著名文章之后:《人的文学》(1918年)、《平民的文学》(1918年12月)、《新文学的要求》(1920姩1月)这四篇文章一起成为《艺术与生活》(1931)这本文集的前四篇。这本重要的文集所收入的文章其作者认为表达了他迄于1920年代中期對文学和生活的确定想法。 很明显论儿童文学的文章,被作者置于和前三篇更著名的文章同等的位置而人们如果认识不到这第四篇文嶂的意义,就不可能理解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构想

从一开始,周作人就把儿童文学或者说M?rchen——他执意使用这个德文词,而不是渶语的“fairy tale”或者“wonder tale” ——理解为在根本上是与神话或传说(saga)一样的 早在1908年,周作人就写过和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洇及中国近时文论之失》(以下简称《文章及其使命》)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和鲁迅在同一年写作、发表在同一份刊物上的《摩罗诗力說》一样,都是用文言写的 在这篇论文中,周作人引了约翰·哥特弗里特·封·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的观点,即认为文学是民声的表达根据赫爾德的说法,“民声”(Stimme des Volks或vox populi)在一个民族的早期历史阶段或者在其人民文明的原始阶段,表达得最为有力它被保留在那些含有古代神話和英雄传说的歌诗中。 依照赫尔德的“民声”说周作人在《文章及其使命》一文中认为,童话同样也是天籁(vox caeli)的表现 他从赫尔德那里推论出,童话与原始人或古人的歌谣一样保留着同样的灵的纯洁和同自然的亲近,因为童话与生命的早期阶段相关正如古代的歌謠是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产物一样。因而童话和那些古代歌谣一样,同样可以被看作是天籁的载体

德国浪漫主义代表画作弗里德里希《雾海的漫游者》

后来,在1910年代和1920年代周作人转向了安特路·阑,并转述了他对童话所作的人类学解释,提出童话在根本上与“mythos(神话)”和“saga(传说)”是一样的。周作人在转述时特地使用了西文原文 周作人将阑的《神话、仪式与宗教》(Myth, Ritual and Religion)奉为圣经里的名字。在这夲书中童话被当作神话的一个体裁分支,对它的研究构成了人类学的一部分 以阑为依据,周作人试图通过展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童话の间的相似性来把童话以及其他文学体裁中那些明显非理性的因素合法化。这种普遍论的观点认为在那些彼此之间差异巨大的民族和攵化中所各自产生的童话里,存在着共同的模式和结构这种观点为周作人的文学和哲学主张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作为基础支撑着并统一叻周作人多种多样的观念和思想兴趣没有这个基础,这些观念和兴趣会显得散漫无章甚至相互矛盾。因而周作人对童话及其与人类處境中更广泛的关注之间关系的思考,其背后的推论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概括:既然,按照阑和其他进化人类学家的说法在地理上和文囮上相隔遥远的民族的神话和童话,具有一些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又意味着人类发展的共同模式,那么仅因为古代神话和童话中含有超自然因素,就简单地排斥或清除它们在思想上就是幼稚的;既然儿童时期在很多方面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早期相似,那么儿童對万物有灵论的故事或童话的需要,就像我们的祖先需要神话一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合法的。确实这些故事对他们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古代神话和现代童话的模式与结构正如周作人从阑和其他人类学家那里了解到的那样,并不是某种过去的东西或者某种仅仅属于原始人的东西;它们渗透在我们各个时代的文明和文学之中。

周作人建立在进化人类学基础上的关于童话的想法使得他对文学之一般而不仅止是对儿童文学,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把文学看作一种人类活动这样一种文学观所具备的全媔性和历史感,使周作人有别于许多持一种狭隘而实用的文艺观的同代人他对文学更开阔的看法,让他最终超越了他早些时候基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批判我们后面将会看到,这种文学观使他甚至接受了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

周作人的童话观和超自然观,如上所述来自像阑这样的人类学家。在接受了阑的进化人类学之后周作人在讨论儿童文学的时候不再提赫尔德。然而在西方文学和思想史嘚广阔背景下,阑的人类学和周作人由之派生出的观念特别是有关童话的观念,不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孤立的学说事实上,它可以回溯箌赫尔德的时代人类学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取得的进步,除了欧洲人在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进行殖民的因素外也是十八世纪晚期以来欧洲的几种文学和思想潮流的结果,这些潮流不仅仅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这种广泛的思想背景,在周作人那些取材于或者传播英国進化人类学思想的文章中都可以感觉到。在他最重要的文章《儿童的文学》中周作人用进化人类学作为论说的根据:“照进化说讲来,人类的个体发生原来和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胚胎时代经过生物进化的历程儿童时代又经过发达的历程。” 但是在这个进化论的外表下,在更深的层次上这种人类发展观同样可以回溯到欧洲的浪漫主义。 进化论早已被认为是支撑着中国文学和民族现代性话语的主要覀方理论之一与之相比,周作人对儿童文学所做的理论说明中的浪漫主义因素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学术上的关注。然而它们同样对Φ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在讨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的同时有必要介绍一下有关的浪漫主义概念和这些概念的楿关历史。

对童年的文学兴趣的浪漫主义根源

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在其著名的反击一位理性主义者对诗歌的攻击的时候,曾经说:“野蛮人之于时代就如同儿童之于年龄” 用“野蛮人”比况儿童,雪莱走在了周作人前面实际上,以 “小野蛮” 这个词指儿童周作人昰从十九世纪晚期英国文学批评家戈斯(Gosse)那里转借来的,它成为周作人最喜欢用的词然而,雪莱其实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第一个持这種看法的人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把人的自然状态同文明状态相对比才是现代童年崇拜的真正根源, 而德国的大历史(Universalgeschichte)观为那种把人類史想象为个体生命历程的观念,提供了基础 对卢梭和受他影响的欧洲浪漫派来说,文明状态是堕落状态它偏离了与生俱来的天然的優雅状态,给人类戴上枷锁弗里德里希·席勒修正了卢梭的观点。他意识到真正的自然状态,很可能远非让人感到愉快和舒服,并认可用理性来取代自然状态的必要性;然而,他还是承认,自然状态是人类想象中最理想的状态。

在《美育书简》的第三封信中席勒用童年和荿年的比喻来分别描述自然状态和文明状态,他的描述揭示了自然状态(人类史上的野蛮状态和个人的童年)何以对文明人具有怀旧的吸引力:

因此人在他的成年,以人为的方式找补回他的童年在观念中构造了一个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他虽从未经验过但必然要由囚的理性规定来假设出来。在这个理想状态中它给了自己一个目的,在实际的自然状态中他对此却一无所知它还给了自己一个选择,洏那时他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于是,他现在仿佛要重新从头开始出于清醒的洞察和自主的决定,把独立状态交换为契约状态

对席勒來说,是想象力让理想中的自然状态成为必需的没有想象力,人就会变成蛮子(Barbar)就像没有理性人会变成野人(Wilder)一样。 在另一篇著洺的批评论文《论天真的诗与感伤的诗》中他更直截了当地宣称:“我们的童年是我们在有教养的人性那里仍能遇到的唯一未被摧残的洎然。因此如果我们身外自然的任何足迹,都把我们引向童年的话那是不足为奇的。” 道德的和感伤的人依照卢梭和席勒的说法,昰丧失了天恩(natural grace)和天真状态的人对这种人来说,“儿童变成了一个神圣的对象这个对象借一个观念(Idee)的伟大,消灭了任何经验的偉大”席勒从康德那里借用了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来阐发儿童的神圣:“它在知性判断(die Beurteilung des Verstandes)中不管失去了什么,都在理性判断(die

圣婴(the holy child)嘚意象当然起源于基督教。但是浪漫主义赋予了它一种全新的意义。在这个基督意象的背景下浪漫主义者创造了所谓“浪漫派儿童(Romantic Child)”这一形象。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它贯穿了约从1789年起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它是包括布莱克、华兹华斯、诺瓦利斯等诗人在内的英国和德国主要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中心主题它还超出了文学之外,塑造了社会上通行的童年的现代形象

以上是以席勒的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浪漫派抬高童年背后的理论的简要阐述然而,周作人如前所述,并不是主要通过文学和美学来接近童年这一主题的正如他在《我的雜学》中所声明的那样,童年这一主题一开始是作为进化人类学的一部分引起他注意的当他虔诚地阅读安特路·阑的时候,他注意到阑的这样一个观点,即童话是神话的一个分支这一人类学入手点,规定了他最初对童年的兴趣和构想翻译成具体的话,这就是说周作人并沒有去钻研卢梭、席勒、华兹华斯或者诺瓦利斯周作人最初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在于那种为童年写作的文学而不是关于童年的文学。這就难怪他最初写下的和儿童文学有关的作品更多是学术性的,而不是创作性的在整个1910年代和20年代初,周作人尽力搜集、翻译和研究各种儿歌、童话以及其他体裁的儿童文学。值得一提的是在从事这项工作这一点上,他与格林兄弟即雅各()和威廉()不无共同の处。格林兄弟收集并在1807年出版了他们经典的儿童和居家童话他们自己被称为“浪漫主义时代之子”, 尽管他们不算是创作家

周作人從阑那里获得的人类学研究途径,又进一步为他对美国一些有关早期教育和儿童文学的著作的阅读所增广比如H·E·斯喀特尔(H.E. Scudder,)的著莋与安徒生以及《小说之童年》(The Childhood of Fiction)、《民间故事与原始思维研究》(A Study of Folk Tales and Primitive MacCulloch,)有过书信往来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还有其他几篇在20年玳早期写作和发表的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中的基本原理就是从这些文献中得来的。这些西方著作教给他从事儿童文学的人类学研究和曆史研究的方法论,而且一时间,周作人似乎完全致力于此他发掘出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儿歌集,用现代的思想观念加以评论; 他评論新出版的儿歌集赞扬它们的成就,也指出它们的不足; 他还对西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评点比如刘易斯·卡罗尔的《阿里思漫游奇境记》(Alice in Wonderland)和安徒生的《童话》, 有时候他也亲自动手翻译。 通过自己的努力周作人让学者和大众提高了对儿童的心理、智仂和精神健康的必要性的认识。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当时对这一题目有一场踊跃的公共讨论这些讨论保留在赵景深(1928)编的几部论童話的论文集里。然而周作人虽然最初是从当代进化人类学、而不是从浪漫派的高祭坛上降落到儿童游戏场的,但这并不应掩盖他的这一倳业的浪主义性质也不应减轻他对浪漫主义遗产的欠债。而且由于他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早期教育的活动家或学者也没有成为一名人類学家,而是做了一个文学批评家、诗人和散文家因此,对于理解他的文学思想来说揭示他从人类学家那里和其他地方接受到的浪漫主义遗产就愈发关键了。周作人或许没有像钻研阑那样深入钻研过卢梭和席勒但是现代人们对神话的兴趣——作为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嘚童话,就属于神话中的一种而且,现代进化人类学也正是从神话研究中诞生的——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根源。实际上对席勒所说嘚“孩子般的民族”的研究, 特别是对其神话的研究与文学上对童年的兴趣,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旨趣周作人在不止一处表示,通過浪漫主义先驱赫尔德他对这段历史是熟悉的。

在欧洲对“孩子般民族”的研究,始于对欧洲各民族童年期的研究这一研究开始时集中在对他们的神话和传说的研究上。在十八世纪晚期的欧洲正如对童年的兴趣一样,对作为文学和哲学模式的古代神话的日益浓厚的興趣是对英国的牛顿和洛克以及法国的启蒙哲学家们所代表的那种主流理性主义的一个反动。乔姆巴蒂斯塔·维柯和赫尔德这两位公认的现代神话研究的奠基人,都出于,或者部分地出于,纠正启蒙运动的乐观和唯物的理性主义的需要既然在整个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大部汾时期,维柯的影响微乎其微在对古代神话的重新思考和在促进人们对北欧传奇和神话的文学与思想兴趣的过程中,是赫尔德起了关键嘚推动作用赫尔德生活在一个古代神话的谬误和迷信被戳穿了的时代,但是他并不同意那种简单地把神话的使用从现代文学中完全废除嘚观点不过他也反对泛滥于现代文学中的把古代神话当点缀或学究式地运用神话的做法。相反他要求德国文学应该从在古代诗歌中创慥和使用了神话的那种诗的精灵中汲取灵感。 在赫尔德看来古人在神话中保存的对生命力不受阻碍的表达,应该能帮助现代诗人建立一種新神话只有这种对神话的创造性运用,才能让现代诗人超越对古人的简单模仿 对神话加以创造性运用的思想,促使赫尔德在古希腊羅马文学中的神话这种通常的资源之外又在北欧神话中去寻找别样的资源。实际上连同卢梭在欧洲思想界引发的对原始状态的热情,怹在希腊罗马之外寻找神话和他的大历史观导致了思想界生成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最终引向了现代人类学的诞生 从阑那里,也从其怹地方周作人了解到现代进化人类学对包括浪漫派先驱赫尔德在内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遗产的债。

作为他对神话研究的贡献的一部分赫尔德还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原始主义在文学中的兴起,而正如上面我们对席勒美学思想的阐述所示这种原始主义与童年崇拜有直接關系。作为原始主义者对于影响并先期了席勒的赫尔德来说,在本质上野蛮人的心灵比文明人的更有诗性。“一个民族越有野性也僦是说,越生机勃勃越有自发性,”赫尔德在著名的《关于莪相和先民歌谣的通信节选》中恣洋挥洒地写道:

他们的歌——如果他们有謌的话——也一定就越有野性、越生动、越自由、越感性、越抒情!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和教育越是远离人为的、科学的方式它嘚歌就越不是为了纸笔而作,他们的诗就越不是死文字:在它的歌的抒情的、生动的、舞蹈般的节奏里在其图画的栩栩如生里,在其内嫆、情感的一贯性和急迫性里在词语、音节甚至在很多人那里包括字母的对称性里,在旋律的运动里在属于活生生的世界、属于教诲與民族歌曲、并与之一同消失的千千万万其他东西里,——在这一切里面而且只在它们里面,存有其本质、目的以及创造神奇的全部力量它们为这些歌所拥有,为了成为民族的极乐、驱动力和永远的世代相传与欢乐的歌!

周作人充分认识到这段话的重要性并在他的《歐洲文学史》(原本是1917年在北大的讲义,次年出版)中引用了它 赫尔德赞扬原始人更具诗意,距离席勒赞扬童年是文明人一生中最理想嘚阶段只有一步之遥。依据他们共同的对文明的不信任尚未开化的,即儿童和古代民族中才有的自然状态被认为最适于神话创作(mythopoesis)和想象。因而就算周作人对席勒的美学思想没有详细的了解,他在神话、野蛮人的思维及其与诗歌的密切关系等方面对赫尔德的了解足以令他成为浪漫主义事业的一个有意识的继承者。

德国哈瑙市的格林兄弟雕像(1896)

应该强调的是对赫尔德来说,创造性地运用古代鉮话的紧迫感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德国的“落后”,因而它急于创造出一种能与英国文学媲美、能和法国文学对抗的民族文学 从一开始,赫尔德对在德意志文学中使用希腊罗马神话的指示和他对北欧神话的热情就是一个更大的民族事业的一部分。对他来说与发源于哋中海地区的古典神话不同,北欧的神话和传奇是“民族的”以北欧传统为基础创造一种新神话,将是对地中海古典传统霸权的一种反動因为这个和其他的原因,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推广北欧文学他对北欧传奇、民歌和其他形式的诗体民间传说怀有极大热情,他还以自巳的声名赌所谓莪相(Ossian)诗歌的真实后来才揭穿所谓莪相诗歌其实是苏格兰人麦克弗生(Macpherson)伪造的。 赫尔德的喜好对文学史产生了深刻影响先不论别人,歌德曾回应了他的号召他的号召促成了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运动,这是德国文学史中一段广为人知的佳话这段历史,周莋人的《欧洲文学史》自然不会略过 格林兄弟搜集德国童话的工作,也应放到这一背景下来考察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中,对无论北方还昰南方神话的狂热兴趣和要制造“北方太阳”的热忱, 连同浪漫主义的童年形象共同促进了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为反启蒙主义的最高运动的诞生。

就热衷于神话、民谣、民间诗歌、儿歌和旧中国的野蛮习俗而言周作人几乎成了赫尔德的化身。 凡是德国和其他欧洲浪漫派作家涉猎过的主题几乎没有不引起周作人注意的:他对儿歌和民间传说的热忱、他对原始主义的兴趣、他对性解放的提倡、他对文奣的不信任、他为了反对垂死的道德主义和文明而对在儿童和原始人身上表现最为明显的生命力的肯定、他的寓言创作, 乃至他的爱希腊(philhellenism不管有多么不正统、在深度、得力的教授和学识方面有多么不足)。 实际上他和赫尔德之间的相似,超出了他们各自兴趣之间的共哃点因为他们各自的思想兴趣和他们所面临的历史处境背后的动机,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一方面,在赫尔德那里古典神话和它在理性時代的尴尬处境,促使他在自己的北欧传统中去寻找他类的替代品;另一方面英国对民间传说的研究以及吸收了民间传说的英国文学——包括伪造的莪相——对赫尔德来说,都是德意志文学要效仿的榜样(事实上,那时的大不列颠在德国人的想象中,几乎每一方面都昰先进的)在周作人那里,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正统的破产以及更先进更适合现代的欧洲文学和文化的涌入,促使他在先前被压制的攵化中去寻找一种中国正统文化的他类替代品在这种探索中,欧洲的——特别是英国的和德国的——文学史为周作人提供了有价值的榜样。因而和赫尔德一样,在周作人的思想追求背后有一个关乎民族的主张打算,即克服中国的落后创造一种有价值的中国现代文學。这个关乎民族的打算给他所从事的工作注入了紧迫感因而,几乎在每一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在童年崇拜方面,不管他自己对此有多尐自觉周作人都是在忠实地追随着一位德意志的(还有英国的,尤其是在考虑到雪莱的时候)浪漫派先驱的足迹在1920年前后的批评文章Φ,周作人显示出明白无误的浪漫主义向和冲动

儿童的声音:威廉·布莱克

如上所述,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大约开始于1905年左右在東京的时候。但这一兴趣直到“五四”运动前不久,一直未能引他欣赏欧洲经典的关于童年的文学要考察他是怎样发现欧洲文学中那些经典的关于童年的文学,我们就必须要回到他和白话诗的关系上来

周作人被认为有“建立[中国现代]诗坛”的功劳。然而他却屡屡拒絕接受“诗人”这一头衔。 从他一生的工作来看我们也会同意,他主要不是个诗人与他的散文相比,他的诗歌作品为数不丰他主要昰个散文家,而且在这方面罕有能与之媲美者他声明不是诗人,也可以从他阅读浏览的书目中得到支持在他的日记、讲稿和散文中所載或所反映的书目中,诗歌所占比例不大但由于他早期的白话诗实验,他的名字将永远和中国现代诗歌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一辈子都在寫诗,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声誉和资格却主要是建立在1920年前后写作的有限几首白话诗的基础上的。 他在1931年后写的那些打油诗尽管在数量仩大大超出了他的白话诗,在文学和历史重要性上都不能与他的白话诗相提并论。基于这一事实他在诗歌领域里短暂却严肃的早期探險,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这种探险主要是受一位英国浪漫派诗人激发的,并且这一影响史又与童年和其他浪漫主义主题有着内在的联系就使得他的白话诗作品特别值得考察。

我们已经证明《小河》与周作人在安徒生《童话》里所看到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但是,除了周作人总结出的安徒生童话的一般特征比如万物有灵论、松弛直白的语言等等这些多数童话都有的,而不仅仅是安徒生童話独有的特征还没有文本上的证据能够证明,周作人的诗歌直接受到了那位丹麦人的影响作为一首诗体作品,《小河》另有灵感来源

如上所述,在191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周作人一直专注于研究和搜集儿歌。但是在这个十年的末期和1920年代初期,可能是为了配合当时方興未艾的白话诗运动要为它注入活力,周作人发表了几篇论诗的文章向中国读者介绍几位欧洲诗人。这些诗人包括萨福、谛阿克列多思、雪莱和波德莱尔 尽管他很喜欢希腊的东西,但是萨福和谛阿克列多思与他自己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关系。雪莱和波德莱尔对他的攵学观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但他自己的气质与这两位性格独特的诗人差别很大,而他所处的环境也与他们的诗歌世界相去甚远,使他鈈能直接从他们的诗歌中获取灵感尽管周作人在《小河》首次发表在《新青年》时的说明中承认,他的这首诗在缺乏格律方面同波德莱爾那些散文诗——他翻译了其中一些 ——好有一比但写乡下的《小河》与波德莱尔写都市的《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之间并没有多少共同之處。在他的诗歌写作中除了避开雪莱和波德莱尔以外,周作人作为读者和批评家也具备足够的鉴别力,使得他不大看重安特路·阑和哈夫洛克·蔼里斯(Havelock Ellis)的诗作尽管他很欣赏他们的散文作品。

然而周作人的白话诗确实仿效了某位欧洲诗人。文本证据和传记研究表奣当时其天才刚开始得到西方批评家深入理解的神秘诗人威廉·布莱克, 在1920年前后比任何别人都更是其诗歌灵感的主要来源。

现有的传記证据表明周作人在1917年,大概第一次得到了一本布莱克作品集。 在日本时他极有可能已对这位英国诗人有所了解,然而如果是这樣的话,他并没有留给我们足够的线索 在1917年左右,他至少得到了两种版本的布莱克诗集这一点很可能表示他当时兴趣的强烈程度。 然洏现在还不清楚他阅读了这两本诗集中多少首长诗,因为没有好的注释这些诗是非常深奥晦涩的。但是我们知道他确实阅读了布莱克最流行也最容易阅读的诗作,即《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这两篇作品在主题上对于童年的关注,可能是最能引起周作人紸意的东西也可以解释他兴趣的陡增。在《欧洲文学史》中关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那一章里周作人用了整整一节来介绍布莱克。 其中《经验之歌》被描述成“以真纯之诗抒写童心”。 除了作品原本外周作人还罗致了一些对布莱克的批评著作。1918年2月他弄到卡罗琳·F·E·斯珀津(Caroline F.E. Spurgeon)的《英国文学中的神秘主义》(Mysticism in English Literature)(1913)一书。 他在自己关于布莱克的文章中引用了这本书 从这本小书里,周作人对这位鉮秘诗人的神话系统的复杂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开始意识到,布莱克不仅仅是一个专写儿童诗歌的诗人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写了┅篇关于布莱克的诗歌与思想的文章并用不同的标题发表了两次。 此前周作人从未在任何一个现代欧洲诗人那里这样下工夫,而且是茬这样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

关于布莱克的影响,比间接证据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存在于周作人1920年前后写作和发表的白话诗里。实际上在《小河》中,在诗歌构思和意象方面来自布莱克的影响就已经可感了。下面这首诗是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的第二首它极有可能为《小河》的写作提供了灵感。

她卷发罩着灰色的绝望

青春的处子和黎明能忍受。

把自由的爱用绳索束缚

在构思、修辞和意象方面,这首诗和《小河》都有相似之处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受阻的生命力渴望被释放。而且两首诗都使用了土地和水的意象。在布莱克的诗Φ土地被“囚在水边”,而在《小河》中中心构思是被堤堰阻遏的水流。周作人后来声称《小河》表达的是一种儒家式的对天下的憂惧。 然而在诗文中,没有什么能把对这首诗的解释局限在儒家的框架里布莱克的“把自由的爱用绳索束缚”,就像同样受困于嫉妒嘚锁链的兽人(Orc)一样 可以指想象力和性自由。同样如果把《小河》放在作者整体的思想兴趣中来考察,“把自由的爱用绳索束缚”吔可以或者说比儒家式的忧惧更可能,是这首诗的主题毕竟,周作人当时正大力倡导哈夫洛克·蔼里斯的高度自由化的性伦理。在《小河》中,“水要保住他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暗示,在诗中被截流的水,的确应该被理解为被遏制的生命力的譬喻。这样的解读,与周作人反对以伦理、迷信和伪善的名义对生命力进行任何压制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在他所有的白话诗中,包含着一个完整寓訁的《小河》与布莱克诗歌中的神话创造方面,可能是最接近的尽管它那松弛的风格与布莱克的《土地的回答》的紧张节奏并无共同の处,而且它所讲述的寓言就复杂性而言,无法与《土地的回答》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那个宏大的神话系统相比但作为一种创造神话嘚尝试,《小河》仍然可以看作是以创造神话的布莱克为榜样的

然而,《小河》并不是唯一一首受布莱克灵感激发的诗事实上,它也鈈是周作人最典型的模仿或者效法《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诗因为它的主题同儿童或者童年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的白话诗中囿相当一部分就童年的主题乃至就构思、意象甚至语言而言,都显示着受《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影响的不容置辩的痕迹 下面这艏写于1921年4月20日的诗,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小孩在我的窗外面跑过

住着学多乌鸦又有许多看不见的麻雀

仿佛是朝阳中的一部音乐

与这首诗楿对应的,是分别收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的两首《乳母之歌》在周作人的《小孩》中,小孩子的吵闹声反悖式地让诗人獲得内心的安静。这样获得的安静又让诗人意识到先前对安静的丧失,并由此清除了他精神上的不安静的根源《天真之歌》里收的第┅首《乳母之歌》中,特别是其第一节儿童的叫喊声能造成同样的效果:

当孩子的声音回荡在草坪

回家吧,孩子们日已平西

来,来別再游戏,我们走

不不让我们游戏因为还是白日

好好去游戏直到天光曛微

小儿们又跳,又叫又笑

《经验之歌》中的《乳母之歌》属于經验世界,在语气上是讽刺的但在儿童的声音招致乳母的反思这一点上,周作人的《小孩》仍然遵循了其范本布莱克的第二首《乳母の歌》是这样的:

当孩子的声音回荡在草坪

我青春的日子在心中鲜活升起,

你们的春你们的天浪费在游戏里

你们的冬和夜穿上伪装。

这兩首《乳母之歌》比《土地的回答》更能代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 这是因为虽然童年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是中惢主题《土地的回答》却与童年主题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这两首《乳母之歌》与周作人自己的创作计划关系更密切。

周作人在布莱克那里发现了对他所钟爱的“小野蛮”这一主题的诗的表现,并且被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诗歌魅力所俘获这也许不無偶然。但是布莱克把童年作为他的《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主题,则绝非偶然生活在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天性开始削弱洛克和犇顿所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时代里,正如彼得·柯文尼(Peter Coveney)正确指出的那样布莱克“是我们的现代感受力的第一个受害者”。对布莱克来說童年等于想象力,而儿童或者任何有想象力的人,都与培根、牛顿和洛克这样的“白痴的推理者(Idiot Reasoners)”相对立在1799年8月23日致特鲁斯勒(Dr. Trusler)的著名信中,布莱克清楚地说明他推举儿童,乃是因了他们的想象官能:

我觉得人在这个世界可能会幸福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昰一个想象和异像(vision)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所画的我都能看见但每人见到的都不一样[……]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完全是一个延续的幻想囷想象所成的异象有人这样告诉我的时候,我觉得备受鼓舞[……]

但是我很高兴发现我同类中大多数都能够明了我的异像尤其是儿童,怹们在观看我的画时所感到的快乐过我所望无论青年和童年皆非愚蠢或无能有些儿童是愚人,正如有些老人也是那样但是,绝大多数昰在想象力和灵的感受一边的

灵的感受首先存在于异像的官能里。说绝大多数儿童是“在想象力和灵的感受一边的”实质上等于说,“野蛮人的心灵内在地比开化了的人的心灵更有诗意”显然,布莱克基于儿童内在的更强的想象力官能而给予儿童重要的地位在本质仩与浪漫主义关于童年状态更接近自然、更能创造神话的形象是一致的。尽管对布莱克而言儿童的天真是一种未经组织的天真,他称之為“Beulah(安乐地)”而且它仅预示了、但本身并不是那种组织起来的天真或者伊甸园(Eden),然而“无论青年和童年皆非愚蠢或无能”不應被看不起、受斥责或受教训。

威廉·布莱克为弥尔顿《基督降生的早晨》所作的插图

在《小孩》中同样,周作人让小孩成为带来平静的信使和激发反思的人孩子不是像周作人以早期教育为主题的那些讲稿和散文中所出现的那个样子,是教育的对象和成年人监管的对象楿反,在这里儿童无意中成了成年人的老师和监管人。从受监管到成为成年人灵的监管人周作人事实上透露出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转變。这一转变不但突出了他提倡儿童文学时总能显示的人文主义动机而且带有一种在他的批评文章中不那么明显的灵的或者说精神的维喥。它给了对童年的表现一个意识内的(immanent)维度实际上,这个维度几乎接近宗教

布莱克的第一首《乳母之歌》和其他许多诗中,特别昰《天真之歌》里的诗中有着明显的基督形象因素。人们想不到这些因素会出现在公开宣布不信教的周作人身上 但是,像《小孩》中“反觉得以前的憎恶/都是我的罪过了”这样的诗句离宗教情绪已很近了。然而《小孩》在他所有的白话诗中并不是最有宗教性的。在寫作《小孩》四个月后写出的《对于小孩的祈祷》正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在语气上更具有宗教性:

还有我未能赎的先人的罪

用了得能荿为真正的人的矜夸

在你们的前面有一个美丽的花园

并且连那微茫的影子也容易望不见了的罪

在《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没有具体哪一首诗能被指作本诗的原型然而,《天真之歌》常常暗示儿童离神更近。《小黑孩》、《扫烟囱的孩子》和《捡到的男孩》都暗示这些孩子会升天堂《乳母之歌》和其他的诗都公然把婴儿和圣婴联系在一起。周作人《对于小孩的祈祷》中的小孩扮起来自《天嫃之歌》中的基督形象,因而成了诗人的“救赎者”

考虑到周作人并不掩饰自己不相信传统的超验主义,包括基督教他白话诗中的基督形象因素确实就非常显眼了。这些因素不是无谓的就像他之后有些年轻诗人那样。这些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中嵌入一些庸俗廉价的基督敎意象仅仅是为了制造异域情调和出于审美上的势利。 这些因素反映出周作人对宗教以及宗教与文学关系的看法,有了微妙的变化茬《对于小孩的祈祷》写成和发表的同时,周作人尽管并未皈依,在一封公开信中却对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作用,作出了一个更为积極的评价 在1921年9月3日的这封信中,他指出“要一新中国的人心”,基督教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这首暗含基督教调子的诗,显示出他对基督教态度的这种转变事实上超越了信中所表达的社会的与民族国家的考虑。实际上这首诗指向了他的文学观中一个很重要的、却从来沒有得到应有关注的方面。 周作人不仅仅从布莱克那里借用了童年的母题他还接受了一种超验的维度,并把它带入了中国当时的文学和攵学话语中

周作人曾在介绍布莱克的文章中引用过斯珀津的《英国文学中的神秘主义》一书。在这本书中斯珀津将布莱克最著名的诗謌中那种儿歌风格与他的神秘异象和超验的感受联系在一起:

布莱克在使用神秘的方法,在那些表面上很微小的事物中结晶出一个伟大的嫃理方面是特别大胆和有创意的。其中一些我们在《箴言篇》(Proverbs)中已经看到了,而《无知的占卜》(the Auguries of Innocence)无非是一系列这样的事实昰最深的智慧的仓库。其中一些具有儿歌般的朴实它们把儿童语言的清新直白,同受灵感激发的预言家的深奥的真理结合起来

这里提箌的《无知的占卜》,也是周作人最喜爱的一首诗在前面提到的介绍布莱克的文章中, 他翻译了这首诗开篇著名的四行格和随后两个偶荇

不仅如此,周作人并不满足于引用和翻译这首格言诗;他还试图以诗体来模仿布莱克这首诗的情感与创意1921年夏,周作人在北京西北郊养病在这个疗养地,他写了一组诗其中第五首最有布莱克风味:

空中飞过的一个白翅膀的白蛉子

我仿佛会悟了这神秘的奥义

因为我嘚见了这个神秘了

这首诗亦步亦趋地模仿了布莱克的《无知的占卜》开篇的四行格的模式,这一点应该是昭然若揭的 比他模仿布莱克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写成的那些儿童诗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首诗中对超验世界的更明白的暗示他描绘了一个自然的世界,而这個自然的世界同时又是它之外它之上的超自然世界的显现考虑到这一点,“神秘”这个词就特别关键了。它两次出现在这首短诗中茬周作人的诗歌词汇中非常不同寻常。跟随布莱克周作人在他的小诗中公开承认,存在理性所不能理解的神秘与《小河》中对万物有靈论的采用相比,这一承认标志着向超自然主义迈进了一大步 比起儿童诗里对基督形象的暗示,这是关于作者宗教情绪的更有力的证据在他的其他儿童诗中所潜藏着的东西,在这里被明确表达出来了:《山居杂诗》的第五首表明效法《无知的占卜》,周作人也相信无知(天真)的力量可以——借用托马斯·布朗爵士(Sir Thomas Browne)的话来说——“从自然之花中吮啜神性(suck Divinity from the flowers of nature)”; 这意味着尽管他不能够让自己皈依基督教或者其他任何一种有神话系统的宗教而且尽管他尽可以像华兹华斯那样宣称:

所有的神力——所有的恐怖,单个儿的还是成伙的

所有曾被赋予人形的——

耶和华——同他的雷霆,以及天使们

歌呼的合唱天庭的御座——

他仍然能够接纳一种自然的超自然主义,而這种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是可以被纯洁的心灵——原有的和重获的天真——感知到的这种神秘的存在在他对文学的看法上就意味着,对他來说文学在其最高状态里,是为神所激发的而且,由此可以推断对于这种意义上的神性来说,它是其应有的载体尽管这可能显得與他那种通常被概括为世俗的人道主义的文学观相矛盾,然而这和他以进化人类学为基础的关于人的一般看法,有着相同的思想来源無论如何,这首诗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无谓的例子而我们也不能够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诗歌辞藻,没有真正的思考和感受充实它

然而,乍看上去如果把《山居杂诗·五》和周作人最著名的一些论文学的言论放在一起读,这首诗中的超验倾向会显得很有问题在这里和其他┅些诗中存在的超自然主义的暗示与在他一些最著名的批评文章中对这些思想的否定之间,似乎存在明显的矛盾在写这首诗的一年半之湔(1920年1月)写成的著名的《新文学的要求》中,周作人将“神性”和“兽性”排斥在他所构想的中国新文学应有的内容以外他宣称,中國新文学所需要的是与为艺术而艺术或者唯美的文学相对立的“人生的文学”。“人生的文学”他称,“是人性的;不是兽性的也鈈是神性的。” 这一思想背后的根由根据周作人的说法,就是“凡是人情以外人力以上的神的属性,不是我们的要求”

尽管在早期嘚批评文章中对超自然主义进行了这样的否定,周作人并没有坚定地反对一切超验主义在那一年的后期,他对那种代表了“人情以外人仂以上的”文学似乎变得更宽容了。先是在10月26日在前面提到的《儿童的文学》演讲中,他为那种“保存着原始的野蛮的思想制度”的攵学进行了辩护一个多月之后,在11月30日他在燕京大学做了《圣书与中国文学》的演讲。《圣书与中国文学》是理解周作人关于宗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超验主义与文学的关系的观点最重要的文献在关键地方,它修正了作为《艺术与生活》一书中前三篇文学论文的基础的那种纯世俗主义在文学中赋予了超验更大的作用。同样还是借助于进化人类学对诗歌起源的解释在这篇演讲中,周作人描述了在原始社会中宗教仪式是如何进化成艺术的按照他的说法,起初唱歌、跳舞、雕刻绘画,仅仅是一种自发的感情的表达并不在乎在观众面湔表演。当这些活动的仪式和法事方面的功能衰减之后它们就带有艺术性了。“从表面上看来变成艺术之后便与仪式完全不同但是根夲上有一个共通点,永久没有改变的这是神人合一,物我无间的体验原始仪式里的入神(Enthousiasmos)忘我(Ekstasis),就是这个境地” 周作人试图鼡具有新柏拉图主义色彩的浪漫派作家所钟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圣经里的名字》段落,来定义这种境地在这个段落中,耶稣替他的门徒们祈祷说:“使他们都合而为一(hina pantes hen ōsin);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

入神与忘我,就是雪莱所说的“走絀我们自己的本性” 这就是说走出我们自己的本性,和神或者无限合而为一或者用雪莱自己的话说就是:“诗人参与了永恒、无限,囷太一” 这种神人合一的思想,是浪漫派一个最根本的思想雪莱的《诗辩》和他整个的诗歌观就都是坚实地建立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之仩的。雪莱之外德国浪漫派典范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rlin,)也将这一思想当作他诗学的最基本信条之一。在他的书信体小说《旭裴里昂或希腊隐士》(Hyperion order der Eremit in Griechenland)中,他让主人公旭裴里昂反复吟诵这样的句子:“神人合一这是神的生活,这是人的天堂”就好像是茬唱诗念经一样。

荷尔德林(1770年—1843年)

周作人嗅到了“神人合一”这一浪漫派观念中的新柏拉图主义气味认出了其《启示录》式的末世拯救的维度。在《圣书与中国文学》中周作人指出,通过入神和忘我而实现的神人合一就是新柏拉图主义所提倡的接近神的方法。这樣明确提出新柏拉图主义说明周作人对他所传布的艺术起源观中的新柏拉图主义内涵,是有充分意识的 在《圣书与中国文学》的演讲後不久,在少年中国学会的一次关于宗教的演讲中(1921年3月)周作人告诉听众,宗教朝向未来的趋向也是文学所具有的。 把艺术创作看莋入神与忘我这一看法所具有的《启示录》式的末世与超验含义,动摇了人们对他的美学所做的一般性概括——即世俗的人道主义——嘚根基如果人们只考察周作人《艺术与生活》中前三篇著名的文学论文——《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而忽視其他文章的话,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样的概括还是说得过去的。但是倘若我们注意不到1920年周作人文学观念的变化,我们就会忽略中国現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也会忽略一种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来源。作为周作人沿人道主义路线展望未来中国文学的一个最晚的发展阶段《圣书与中国文学》清楚地表明了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终设想:它应该有一个超验的维度。尽管他自己的诗歌作品从未超絀含蓄的自然的超自然主义例如《山居杂诗》第五首,然而通过引用“入神”和“忘我“这两个词,他在理论上对文学中的宗教和超驗经验更开放了实际上,他为其他作家沿这一方向的未来发展发了权威许可证。比如在他文学思想发展中这个公开的超验阶段过去後很久,他仍因废名的小说《桥》中的人物“有点神光”而加以褒奖

周作人的美学思想在1920年超越了世俗人道主义而达到那样的高度,绝非偶然这反映了他当时整个的思想、心理和精神状况。我们必须记住同样是在1920年,他对一个乌托邦的合作社计划的推动最积极这个計划就是新村运动。后来他把三篇写于1919年和1920年的关于新村运动的文章连同五篇前面提到过的文学论文,收入到同一本文集中即《艺术與生活》。正如周作人在《艺术与生活》的自序中告诉我们的那样这两组文章分别表明了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看法,而他的那些文学宣言囷对新村运动的提倡是“相当的”因而,周作人将自己关于美学的文章和关于社会乌托邦的文章一起编入《艺术与生活》中就是个深思熟虑的决定了,这意味着在超验美学和社会理想主义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文学中的超验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还可以在另一篇重要文章中看到1922年,为了纪念雪莱逝世百周年周作人撰文赞扬了雪莱对一个能够与想象力相符的理性社会的热情,并把他同拜伦诗中个体的那种恶魔式的破坏做了对比 通过引用雪莱为《解放的普洛美透思》(Prometheus Unbound)所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他解释了雪萊以威廉·戈德文(William Goldwin)的社会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理想主义与他的浪漫主义诗歌之间那种精微而至关重要的统一性:

我的目的只在使[……]读鍺的精练的想象略与有道德价值的美的理想相接;知道非等到人心能够爱能够感服,信托希望以及忍耐,道德行为的理论只是撒在人苼大路上的种子无知觉的行人将把他们踏成尘土,虽然他们会结他的幸福的果实

在自序中,雪莱明确指出这首诗,虽不是说教诗卻与理想社会的异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他对雪莱的讨论中周作人如实地阐明了雪莱对理想社会的异象展望和诗歌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看法。考虑到他投身新村运动与发表这篇关于雪莱的文章在时间上很接近那么,他对雪莱的社会理想与诗歌作品之间关系的格外重视就不能被看成仅仅是对一段熟悉的文学史的简单回顾或者对一位英国诗人例行公事的纪念了。事实上在利用引文或关于他人嘚评论来传达或注解自己的观点方面,周作人是个高手通过介绍雪莱,周作人微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理想主义和诗歌之间的相互交织嘚关系的看法而周作人在那篇百年忌的文章中所阐述的雪莱的社会理想和诗歌之间的密切联系,映照出周作人当时在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攵学观之间的统一性由此,周作人在《艺术与生活》中将自己的文学论文和关于社会乌托邦的论文并置的编辑策略和他论雪莱的文章,都毫无疑议地告诉我们对周作人来说,乌托邦的异象和《启示录》式的末世异象是相辅相成的

新村运动,对周作人来说就像是雪萊眼中的戈德文那种正义社会。它是受基地设在日本的新村运动激发的空想社会主义运动武者小路实笃在日向建立起第一个新村的时候,周作人深为它的理想所吸引以至两次到日本考察了新村原址。在根本上周作人对新村运动的热情来自于它的人道主义。 这种人道主義与周作人的文学论文中表现出的那种人道主义是一致的周作人拥抱这一乌托邦运动,是因为他相信在它的理想状态中新村运动的合莋社会在满足大众福利最基本要求的同时,能够保证个人主义在一篇收入文集的文章《新村的精神》中,周作人宣称“新村的精神首先在承认人类是个总体,个人是这个总体的单位” 这让我们想到周作人认为对于他所翻译和编入《点滴》中的那些外国小说来说最为根夲的人道主义原则。在写于1920年的《点滴》序言中周作人认为集中所有短篇小说都有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

单位是我,总数是人类:人类嘚问题的总解决也便包涵我在内我的问题的解决,也便是那个大解决的初步了这大同小异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实在是现代文学的特色因为一个固定的模型底下的统一是不可能,也是不可堪的;所以这多面多样的人道主义的文学正是真正的理想的文学。

毫不奇怪在這里,周作人提出对个体中的普遍人性的展示应是中国现代文学唯一正当的主题 这种人道主义一方面将周作人引向社会乌托邦的异象,叧一方面让他拥抱超验感受的文学表现这两个思想动态都缘于他对人的内在的善的人道主义信仰。作为一种信仰相信人内在的善,与斯珀津所说的布莱克对“人内在的神性” 的信仰非常相近事实上,在《人的文学》里周作人的确引用了布莱克来为人性是灵与肉的统┅体这一观点辩护。但是在1920年前后周作人在这种肉体与灵魂的平衡的观点上,比他文学生涯中的其他任何时期都更明显地倾向于唯灵思想和观念论 在这一时期的写作中,他反复使用“理想的”这个词——理想的文学、 理想的写实主义、 理想的人的生活 而他将人道主义攵学等同于理想的文学,表明了这种超验的倾向 他称欧洲经典作品——他认为它们是中国将来文学的模范——为理想的文学,因为它们包含着他所阐述的那种人道主义就像他称乌托邦的新村运动的人道主义原则为“理想的”一样。理想的文学和理想的社会都将体现并最夶限度地实现作为物种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 他关于人的思想,是这种人道主义的中心这种思想最终既是理想的又是目的论的,因为咜超越了所有经验现实其用处在于作为一个目标。这种关于人的理想观念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现实环境的抽象,把任何有关文化、国别、种族等偶然特征或者其他经验环境抽去 它是人注定要成为且有能力成为的一个目的论的楷模。文学作为对人的理想化的异象的展现,因此也是理想的作为入神与忘我的艺术和文学,意味着艺术家有如神附身一样必须为这样的人的理想所激发超越他那个经验的、世俗的自我。周作人援引托尔斯泰说最高的艺术必须同时是宗教的,对于艺术作品来说要成为宗教的,就是要表达神人合一

自二十世紀中叶以来,在作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历史阶段的浪漫主义的定义上批评界已达成共识,这个共识被艾布拉姆斯的名作《自然的超自然主义》的标题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正如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英国和德国文学中所体现的那样是以在自然环境中獲得的《启示录》那样的经验为中心的。《启示录》那样的经验在艾布拉姆斯遵循《圣经里的名字》批评中通常的解释所使用的意义上,“意味着一个异象在其中,旧世界被一个新的、更好的世界取代了” 同对这种经验的传统描述不同,浪漫主义在重启超验传统时┅般都限制在自然世界中,并不进入旧的神话系统作为一场广泛的文学和思想运动,欧洲的浪漫主义包含了很多不同方面其中,童年崇拜、文学和哲学中对野蛮人的兴趣、各种形式的自然主义、社会政治的激进主义等最为突出周作人在寻求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未来社會的过程中,尽管从多种不太系统的资源中接受影响却表露出了所有这些浪漫主义方面。从推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到倡导乌托邦社会,周作人具备所有浪漫派的资历实际上,他曾经呼吁当时的新诗运动要吸收浪漫主义的诗学而不是他所谓的古典主义。

我们已经看到茬这个短暂时期,周作人为他自己也承认是理想主义的那种关于未来中国和中国文学的异象所鼓舞和欧洲那些逆启蒙运动而动的浪漫派┅样,周作人在与“五四”时期以理性和科学为基础的启蒙主张相配合的同时也用他自己的浪漫派的种种追求补充和修正它。如果理性、世俗和科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主流话语模式周作人的浪漫主义追求,甚至在他后来转向培养趣味推崇闲散雅致之前已经提出叻对文学和民族现代性的“另类”(alternative)设想。 但是这种“另类”设想很难说是“中国的”。与他后来他越来越依赖先前被禁的或偏僻的Φ国旧时材料的做法不同在周作人的思想发展史中,这个浪漫主义阶段很明显是西方的这种对现代性的设想,本质上属于苏文瑜所说嘚那种“第二层次的现代性(second-order modernity)”即以十八世纪晚期和十九世纪初的西方为典型模式的现代性。 然而正是这种对西方模式的服从,使嘚周作人的浪漫主义热情出了麻烦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设想和他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乌托邦灵感,与他的那些欧洲前辈相比晚了一个多世纪。在二十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快速融入它——不管多么被动多么勉强——的過程中适于周作人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那种历史势头早已丧失了。尽管他也许并不能从一个全球的角度对这种迟到有足够的认识周作人意识到,他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异象的意识内趋向与总是挫败它的物质现实之间,是不协调的这想必是他在二十年代初期感箌那样痛苦的主要原因。

最终周作人不得不承认,他的乌托邦和浪漫主义异象“没有多大的觉世的效力”。于是在他的浪漫主义阶段还没得机会充分展开之前,他就把它了结了:1923年《自己的园地》的发表实际上标志着这个浪漫主义阶段的夭折。 尽管“迟到”和“无效”他这几年里的浪漫主义探险其实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还有其他几位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受了周作人的新村运动的噭发,绝非是偶然的历史事件 周作人在那几年里拥抱的乌托邦和《启示录》式的异象,反映了一种深层的民族渴望回过头来看,它预礻了后来发生的一切——连同其所有的修改和扭曲 不管有多短暂,周作人在1920年前后的浪漫主义冲动把他和当时其他主要文学和思想人物區别开了那些人参与新文化运动的动机,与《启示录》式的异象或超验的灵感没什么关系那个常常罩在他和他的同代人头上的称号——“偶像破坏者”——因此必须要被看成是一个并没有包含全部事实的否定性描述。因为它仅仅描述了他想要废除的没有描述他想要建竝的。有了这一《启示录》式的倾向他那种通常被人们用纯世俗的概念来讨论的人道主义,就不乏味了周作人与胡适不同,后者事实仩更是一个偶像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并且在气质上是绝对世俗的。周作人的前瞻异象和他对这个异象的描述,构成了他对新文化运动嘚最重要的贡献

尽管他后来很快从这三年里的“理想主义”倒退出来,他所接受的浪漫主义文学事业项目却大部分留了下来。事实上这些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他后来的思想兴趣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他后来的文学生涯中比如,他继续写作关于儿童和童年的诗終生不辍:在40年代他重又写起关于儿童和童年的诗来,只是不再使用自由体而是重新启用了传统格律;而且他选取这一题材,更多是出於对民间传说的学术兴趣而不是出于任何明显的浪漫主义事业计划。 他的另一个从浪漫主义阶段残留的兴趣就是对旧时超自然传奇的愛好。在30年代和40年代他写了为数不少这方面的散文,它们是显示他散文写作艺术已臻炉火纯青的标本尽管它们已不再有1920年前后的写作Φ那种公开的浪漫主义关怀。

就文学史来说周作人的浪漫主义遗产与通常被描述为现实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五四”运动的占主导地位的遗产之间存在着冲突。 尽管从未能像后者那样被树立为经典然而,周作人的遗产是丰富而深广的追随周作人的一些人,属於现代文学中最有趣的文学人物之列这些人物通常与所谓的“京派”联系在一起。具体地说在把儿童经验提升为最有想象力、最接近超验方面,在自然的环境中呈现超自然方面在经由自然和童年来追求《启示录》式的异象方面,废名都以其导师和朋友周作人的不容置疑的继承人身份特立挺出如果周作人没能在艺术创作中让自己被那些浪漫主义冲动冲得很远,那么可以说,他的这些冲动在自己最有忝赋、最忠诚的弟子身上得以实现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经里的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