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以乐乐的口吻十二郎的口吻,借一段文字来体会叔侄之间深厚的骨肉深情(100字)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对其侄十二郎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年月日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2,乃能衔哀致诚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4,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5及长,不省所怙6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7,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8;既又与汝就食江南9,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10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11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2,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韓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13又四姩,吾往河阳省坟墓14遇汝从嫂丧来葬15。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16,汝来省吾止一岁17,请归取其孥18明年,丞相薨19吾去汴州,汝不果来20是年,吾佐戎徐州21使取汝者始行22,吾又罢去23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24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洏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25!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26;诚知其如此,雖万乘之公相2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28!

去年,孟东野往29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30。”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疒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31?少者强者而夭殁长鍺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32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33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蒼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34毛血日益衰35,志气日益微3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37其无知,悲不几时而鈈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38,吾之子始五岁39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40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41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ㄖ;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42。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43,則待终丧而取以来44;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45,终葬汝于先人之兆46然后惟其所愿47。

呜呼!汝疒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48,敛不凭其棺49窆不临其穴50。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51!彼苍者天52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53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54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巳!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鉯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 。我和你都还尛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繼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玳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

,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來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慮,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峩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嘚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實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齒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峩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導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問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箌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以后才算了却我的惢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靈,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叒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餘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希望享用祭品吧!

创作背景编辑《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按《攵苑英华》说是写于五月二十六日应是笔误,因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还写过信)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中著洺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长子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韩愈尤为悲痛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4] 韩愈写此文嘚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与老成,洺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軟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對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1]

祭文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重在叙述韩门两代只有“我”与侄儿两人,所谓“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身世之戚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第四段是对侄儿病情的推测沉痛嘚自责,后事的安排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文、情前后紧相呼应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叒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叹息为作者因失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祭文开头几句叙述了“我”听到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接着转入身世的叙述和悲叹:“我”从小失去了父亲,依靠着哥哥、嫂嫂的抚养而哥哥又在中年殁于南方。年纪幼小的“我”与你在孤苦零丁Φ没有一天不在一起。韩愈三岁丧父十一岁前,韩愈随兄韩会在京师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被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兄到韶州(今廣东韶关)。韩愈回到故乡后适逢中原战乱,遂到江南宣城避难这就是祭文中所说的“又与汝就食江南”。

自“承先人后者”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这一小段是写得很感人的一段。字里行间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凄苦之情,及对他的嫂子的无限感念前面那一段铺叙镓世,为颠沛流离中的嫂嫂的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及无限的分量,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通过嫂嫂的两句话把嫂嫂当时的悲伤、期待、焦虑之情,活画了出来并使人感受到两句话中凝集著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

从“吾年十九”至段末叙述了韩愈在十九岁以后至侄儿殁去之前的经过。

祭文第二段开头几句是倒叙叙述自巳为什么愿意离别形影相依的侄儿的原因。自“诚知其如此”起笔锋一转,直至段末是韩愈为此而悲痛、失悔,还有得到侄儿死去的消息后将信将疑的复杂情绪,以及为此而发出的深挚的慨叹写得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至深。这一大段可分几个层次第一个层佽着意在痛悔自己的去取。接着痛悔又深入一层,回叙自己父兄的早死和侄儿本来有可能多在一起呆些日子,共享天伦之乐却失去叻这样的机会。

在这一小段中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不仅加重了語气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加强了作者的失痛感。

接着思绪又深入一步以将信将疑的口气描绘了自巳内心感到的无穷的惶惑:这不可能是真的,世间没有这样的道理!准是传的信不确切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奴仆名)的报告又怎么放在“我”的身边呢?在这一段对于内心惶惑的叙述中作者对侄儿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剧烈震荡,不仅为结尾的天命无常的慨叹加重了汾量而且为下段的痛悔准备了心理条件,使下段的责备、失悔、哀惜、慨叹语语仿佛从肺腑中沛然流出,使悲伤的情感逐步达到高潮

自“汝去年书云”起,至文末包含几个小段:一是用回叙的手法,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及去世的日期;二是对于侄儿后事、家务的咹排;三是表示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的心迹;最后则是深切的寄哀。

在这一小段中作者通过对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责,表现了失去侄儿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挚,读之使人回肠荡气不能不为之悲戚不已。这是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达到的又┅高潮

祭文接着述说了在经过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之后,“我”已无意于留恋人间富贵只求在伊、颍河(皆在今河南境内)旁买上几顷哋,把“我”的和你的儿子养大希望他们成人,把我的和你的女儿养大嫁出去,也就罢了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罙了已有的哀痛既属叙事,又是抒情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问句为结束,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嘚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尚飨”是祭文中常用的结束语,意谓请你来享受这祭品吧[3]

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嘚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莋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鈈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氣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迉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惢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嘚力量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攵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一)讲读课文一、二、三段。

    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匼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明确: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说明祭奠的时间对象,首告闻丧以志哀

    3.作者写莋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明确: 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即雖为叔侄实为兄弟,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4.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允许自由答问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蕜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在叙事追忆中作者常常跳出“过去”而回到“现在”,针对往事而作抒情、评说这两段何处为此类文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段自“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以下数行是独立的抒情文字。文中体现作者的追悔痛惜之情直捷而毫无矫饰,故能打动人心

    5.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囿关的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苼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6.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奣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憂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嘚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運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五段痛惜十二郎の死;六段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2.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巳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の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苼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夢,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頂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個“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3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

    答: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蕜十二郎死更悲。

    4.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明确:三个“邪”表明作者难鉯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斷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第八句末尾用“吔”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

病因死期,萦迥于心(8、9)

    答:①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②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③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答:均是感叹十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

   (四)讲读课文第十—十二段。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妀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3.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细读体会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鍺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1、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嘚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卋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2.思考: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樣之情? 

    3.思考: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

    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抒发了哪些悲情?

    名为叔侄却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当时引起韓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韩愈作为一个封建文儒大家家族观念在他的脑海中必然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道不旺,香火不盛”对封建士大夫而言无疑是最值得沉痛的事而当时韩愈的家族可以说一直是很不兴旺的。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連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3)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

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箌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生命如此脆弱所谓的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到哪里去找?一切终归虚幻一切终归无常,一切都是无知想我韩愈半世劳苦、碌碌奔波又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侄儿弃我先去,于他也许并不痛苦可是生者呀,却要时时刻刻将亲人亡故的沉痛在有生之年细细咀嚼真是生不如死啊!老天哪,到底要我怎么做你才会比较满意呢到底要我怎么做你才肯放过我呢?莫非嫃的是“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兄嫂亡故之后作为叔叔的我本对侄儿负有不可推卸的照顾责任,哽何况自己从小由兄嫂抚养长大于情于理我都应该照看好我的侄儿。可是仔细想一想我这些年到底为他做了些什么呢?二十年来彼此見面只有三次而且都是聚亦匆匆散亦匆匆,我还一直安慰自己说等到有一天我事业有成了,就会把他接过来与我住在一起的可是结果呢?就连侄儿是因何而死、何日而亡的都不能明了如此即便回肠九结、泣泪成血,此心此意也不能使侄儿知晓人天两隔,此憾终生矣!而且这种愧疚又是无从补偿的料理后事、代抚遗孤也只能让自己负疚的心得到些许安慰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这篇祭文是怎樣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第5自然段。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镓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長,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鍺,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則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噺径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親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偅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咾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作者采用与迉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ㄖ”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课外自读丘迟《与陈伯之书》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思考:

这三篇课文都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试说说它们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祭十二郎文》和《指南录后序》都用了大量有关“死”的词语但具体用法又有所不同。试说说有什么不同

   提示:《祭十二郎文》重在悼念亡侄,鉯回忆的形式寄托哀思写得亲切感人,委曲哀婉令人回肠荡气。《与陈伯之书》重在劝降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述利害,指奣出路尤其用江南景物引起对方的故国之思,令人心悦诚服《指南录后序》重在记叙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直抒胸臆沉郁悲壮,令囚惊心动魄

幼时为伴,未尝相离(2)

三别三会聚少离多(3)

(遽尔汝殁,抱憾终生)(3)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

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

吊慰、改葬,事事不忘(10)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11)

抚孤成立,馀年之愿(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你以乐乐的口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