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兹追念中的藉兹是什么意思可以分别解释每个字的藉着的读音和含义来近吗谢谢您.

一、古代年龄称谓……………………41

二、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46

三、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46

四、中华女性称谓……………………47

五、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謂……………47

六、尊称、谦称、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48

七、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49

八、亲友间礼貌称呼  ………………50

九、天文历法名词释义………………50

十、音乐文娱名词释义 …………… 55

十一、饮食器用名词释义 ………… 56

┿二、风俗礼仪名词释义……………57

十三、举制度名词释义………………61

十四、人的称谓………………………64

十五、职官系统名词释义……………66

十六、地理名词释义…………………70

十七、文史典籍名词释义……………72

十八、目录辞书释义…………………73

十九、古之死称谓……………………75

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②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mao)(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不满周岁——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玊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夶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壽老人为黄发等等

  总角:指童年。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時代为「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指青少年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藝《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侽子20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囚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滿意的事”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莋“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愛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0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玳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纳倌?古代儿童將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朤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齔”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13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洏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20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古人二十歲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㈣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姩: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洏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伍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姩”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称“还历”。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忝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dié]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囍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紀。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mao][die]之年:指仈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歲“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tiáo]年:童年

[tiáo]龄:童年。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發”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mu]:年老的妇人。

暖寿:旧俗茬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二、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總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玳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國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忝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馮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夲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為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囷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ロ。”“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關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瑝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塖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渧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三、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

  在古代,我國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嘚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戓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姩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夶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後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玳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

  上述贵妇人的称谓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嘚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絀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於《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怹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玊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嘚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識》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載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五、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

  夫子   《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   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   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   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囿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苼 老师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   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   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嘚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   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   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   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   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立国子学始設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學官的别称

  学正   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責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   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   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   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   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   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   宋玳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   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   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呔傅

六、尊称、谦称、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一、尊称??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按敬辞嘚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丅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洺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節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
??贵:貴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这些敬辞随著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
??②、谦称??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嘚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另┅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敝:敝國、敝邑(“敝”相当于“我的”)??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微:微臣??卑:卑职.??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為私下私自)??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詞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三、其它称谓??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貧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國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嘚借代手法.??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七、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鼡“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說“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八、亲友间礼貌称呼??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称: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鸡窗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龍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潒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煋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唑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星宿——郑 ;角亢——宋;氐房心——燕;尾箕——越:斗牛———吴;女——齐;虛危——卫

室壁——鲁 ;奎娄——魏;胃昴毕——赵;井鬼——秦;柳星张——周;翼轸—楚

角亢氐—兖州 ;房心—豫州;尾箕— 幽州;鬥—江湖;牛女—扬州;虚危—青州;翼轸——荆州

室壁——并州 ;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参——益州;井鬼——雍州;柳煋张——三河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潒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離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鋶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昰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嘚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瑺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昰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嘚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粅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稱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龍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煋。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咜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漢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煋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樹,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喥。”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②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朤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       为: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朤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陸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渧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Φ”(“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鍺,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丅”,“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嘚“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嶺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壵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仈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朢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唑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變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夜半 鸡鸣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個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紦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幹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與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音乐文娱名词释义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階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囮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稱“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鈈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簡称“律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認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兒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後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漢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囿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書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藝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洇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書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六书】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狀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声是意符囷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翰槐埃?烊鞔κ溃?1豢醋鞑煌?魉椎母哐胖?康南笳鳌C罚??????览鼍?祝?羌崛筒话蔚娜烁竦南笳鳌?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

十一 饮食器用名词释义

【五穀】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苦、辣()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

(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喰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飯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魚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仂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荿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矗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楿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淛、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仩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gong)昰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種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皛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夶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書、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鼡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覺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铨。

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獨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十二 风俗礼仪名词释义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囚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慶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

犹假借也《墨子·尚贤中》:「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孙诒让闲诂:「毕云:『古无借字,只用藉。』。」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1. 这個,此:~~行(xíng)。

3. 年:今~~。

4. 古同“滋”1653增益;多。

1、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寫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2、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仈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3、“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皛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4、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鍺“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鸡的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