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丝分裂时,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绿体的增殖发生在什么时期

细 胞 的 能 量 转 换 ──线粒体 叶绿體和叶绿体 第一节 线粒体 叶绿体与氧化磷酸化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第三节 线粒体 叶绿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第四节 线粒体 叶绿體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第一节 线粒体 叶绿体与氧化磷酸化 ● 线粒体 叶绿体的形态结构 ● 线粒体 叶绿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 线粒体 叶綠体的功能——氧化磷酸化 ● 线粒体 叶绿体与疾病 一、线粒体 叶绿体的形态结构 (一)线粒体 叶绿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二)线粒体 叶绿體的超微结构?(两膜两室) 1.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 通透性较高。 2. 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 折叠形成嵴(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3.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 底物及辅助因子 4.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 叶绿体基因 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 叶绿体DNA, RNA,核糖體 ·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ATP合成酶 ·线粒体 叶绿体内膜转运蛋白 二、线粒体 叶绿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线粒体 叶绿体组分分離方法 ●线粒体 叶绿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 叶绿体酶的定位 线粒体 叶绿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 叶绿体干重的65~70%) ◆脂类(线粒体 叶绿體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 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 叶绿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1:1(外膜) 三、线粒体 叶绿体的功能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 叶绿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 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苼成、细 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 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的耦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Mithchell,1961) ●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 ●线粒体 叶绿体能量转换过程略图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 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 放能)与磷酸化(ADP+Pi储能) 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分别由两個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四种复合物, 组成两种呼吸链: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FMN) 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高能电子?辅酶Q; 泵出4 H+ ◆复合物Ⅱ:琥珀酸-CoQ还原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質子移位体)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 作用:催化2低能电子?FAD?Fe-S?辅酶Q (无H+泵出) ◆复合物Ⅲ: CoQ -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體) 组成:包括1 cyt c1、1 cyt b、1 Fe-S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UQH2?cyt c;泵出4 H+ (2个来自UQ 2个来自基质) ◆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體) 组成: 二聚体,每一单体含13个亚基 cyt a, cyt a3 , Cu, Fe。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 H+泵出, 2 H+ 参与 形成水 ◆ 细胞色素c:存在于膜间腔(只是电子传递体) 茬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 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為脂溶性醌。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 (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电子传

在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態与分布、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 叶绿体、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花生子叶中脂肪鉴定的四个实验中它们的共同点是(  )

A. 實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活性

B. 适当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C. 都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D. 都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线粒体 叶绿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