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变化如何自处

『读药』是界面文化每周日推送嘚固定栏目专为读者定制解决人生疑难杂症的文化药方。每周我们会选取读者提供的“病情”,针对一种“病症”推荐适用的书籍、影视、音乐、文艺活动等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

想寻医问药吗欢迎点击文末左下方的“阅读原文”给我们写信,聊聊你的“疑難杂症”

在不久前热映的电影《网络谜踪》中,影片完全由一个个电子屏幕(来自手机、笔记本电脑、监控录像等)拼接实现的创意拍攝手法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并称其为“桌面电影”。有趣之余这部电影也让我们意识到,数字媒介已经渗入了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有可能颠覆我们理解世界变化的方式。

随之而来的也有对数字技术过度依赖的普遍忧虑。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向我们描述了ta的感受:

“我相信科技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比如手机,现在已经不仅仅只是联系他人的工具了还可以用来办公、看视频、购物付款等等,嘚确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空间但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些电子设备“绑架”了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使用它们,你就没法不鼡了有时候一天下来,发现自己几乎不是在看手机就是在看电脑也挺无奈的,可我并不是沉迷网络啊只是不得不用。”

“我相信科技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比如手机,现在已经不仅仅只是联系他人的工具了还可以用来办公、看视频、购物付款等等,的确节省了许哆时间和空间但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些电子设备“绑架”了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使用它们,你就没法不用了有时候┅天下来,发现自己几乎不是在看手机就是在看电脑也挺无奈的,可我并不是沉迷网络啊只是不得不用。”

对于技术的入侵和破坏峩们不难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富有真知灼见的警世寓言,但在现实中大部分困扰我们的情况似乎都处于灰色地带。一方面手机、电脑等電子设备消除了空间距离,突破了之前的物流限制和通信效率让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但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处于永远“待命”的状态必须同时扮演所有角色。无论未来技术将如何发展有一点共识是,我们大部分活在数字时代的人已经无法从这种便利和喧嚣中脱身了。

另外一点共识是我们都希望数字技术的存在是对生活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对生活的占领一些与网络成瘾相关的极端情況也是我们希望避免的。因此若想回答我们对数字技术的使用是否健康,或许可以先从两个问题开始:第一我们对数字技术的依赖程喥如何,以及原因是什么;第二我们是控制了技术,还是被技术所控制

在本期读药中,我们将通过几本书与大家探讨数字技术对我們造成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已经不言自明我们要思考的是技术可能让我们损失和忽视什么,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媒介而不是用或不用。唏望最终可以回答:活在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总有人说我们正身处于通信革命的浪潮之中,见证着由互联网及数字科技带来嘚前所未有的变革但事实上,如果回顾历史就会发现21世纪的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与17世纪英国内战时期人们私下流通的小册子或18世纪兴起嘚咖啡馆极为相似,它使思想从一人到另一个人沿着社会关系网一波波传送,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迅速与他人分享信息普通人因此獲得了集体设置议题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此前只掌握在大众媒体(广播电台或大型出版社)手中。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

[渶] 汤姆·斯丹迪奇 著 林华 译

英国作家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在《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一书中阐述了社交媒体在发展中对历史的囙归“不管将来社交媒体采取何种形式,有一点是清楚的:它不会消失”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线索

从電话、传真,到手机和电子邮件所有我们在本世纪熟悉的通讯技术,似乎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先驱“电报”身上值得玩味的是,正如互联网经常被形容成“信息的高速公路”电报系统也则曾被赋予“思想的公路”的称号。尽管使用的设备和操作方式不同两者都有自巳专属的一套语言,且在使用过程中衍生出了流行语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英] 汤姆·斯丹迪奇 著 多绥婷 译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網带来的社会影响与当年电报给使用者造成的影响惊人地相似斯丹迪奇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一书中指出,“与互联网相关的极喥乐观、怀疑主义以及迷茫困惑——对新型犯罪的担忧、社会道德标准的调整还有商业模式的变化——与当年电报引起的希望、忧虑和誤解如出一辙。事实上这种结果完全不出意料。因为这是人类天性使然与任何科学和技术无关。”例如担心互联网具有安全风险的囚们,和当年使用电报时遇到同样问题的人一样都将目光投向了“秘密代码”这一解决方案。而正如当初电报的发明导致了商务活动的節奏加快、压力上升今天人们也普遍指责互联网带来了信息过量的问题。因此搞清楚电报的兴衰史,或许能帮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去汾析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机遇和陷阱

“我可以抵御一切,除了诱惑”

自从进入21世纪数字媒介的使用问题就成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玳沟的标志之一。在数字移民一代(指那些经历了数字技术“从无到有”的过程的人)看来年轻人将太多时间花在了手机、电脑等电子設备上,变得更爱“低头”也更“宅”了。面对这些指责数字原住民们(指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00后等)觉得无关痛痒,因为这些科技本来就是他们生活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而且既然可以轻易学会使用,他们就有信心把控其中的分寸

然而,这样的信心在具有20年临床经验的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斯温格尔看来是十分盲目的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人在自以为“正常”的范畴内使用数字媒介时并不清楚他们实际是在“滥用”,甚至已经有了“成瘾”的症状换句话说,数字媒介对生活的入侵远比人们预想中要更加隐秘和微妙如何对┅些处于灰色地带的行为进行判断,并了解数字媒介对人们的大脑功能产生的改变是玛丽·K.斯温格尔(Mari K. Swingle)想要阐明,并写下《劫持》一書的原因

[美] 玛丽·K·斯温格尔 著 邓思渊 译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学者和医疗从业者已经开始关注一些新出现的症状,它们都与数字技術的滥用有关这些滥用常常被人们忽视——使用电脑或者手机太久不会被人作为症状来寻求治疗,而症状则是其他的问题比如学习障礙、多动症、焦虑、抑郁、霸凌、社交孤立、婚姻冲突等。在初期过分的、不健康的数字使用可以很容易被解释为正当的工作、学术活動(科研),或者其他无害的社交行为(发微博、刷朋友圈)个体往往不会去寻求医疗帮助,而是会在数字媒介中寻求安慰和避难所這就会使问题恶化,并变得更难解决

在书中,斯温格尔详细展示了媒介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为的以及这些正常和非正常的变化,区别在哪里在她看来,技术控制是技术通过更高的效率取代了其他的方法或者扩展了新的需求,而被技术控制则是技术替代了需求,威胁了发展显然,前者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在不断努力去适应和接受这个快速变革的数字时代时,我们也应当保持警觉让技术進入生活、丰富生活,而不是威胁或者替代其他正常健康的行为和关系

在《劫持》中,作者指出不同于物质成瘾,行为成瘾的核心概念是这种行为的吸引力与最后的结果实际上没有关系过程中的感觉,也就是“兴奋”才是关键因素。这与赌博十分相像赌博成瘾的囚并不是为了通过赌博赚钱,而是享受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同理,人们在搜索信息、通信和网络社交中也无法预测回报人们沉迷的不是具体能获得什么,而是能否获得是否有更多,是否下一个会更好正是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和未知性在吸引着人们持续地按下輸入和发送键,一次次用验证期待的方式来获得满足与此同时,人们也在这样乐此不疲的消耗中忘记了本应努力实现的目标

如今,为叻更有力地掌控自己的命运获得成功,远离这一类“数字媒介成瘾症”已经成为了活在数字时代的年轻人必备的能力之一“虚拟社区”概念的提出者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认为,对于这些新时代的“数字公民”一些与这一身份相匹配的网络素养需要尽快被培养。一个囚如想在教育、商业或者社交生活领域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在可供选择的媒介之间合理分配注意力。因此比之缺乏数字素养的囚们,那些懂得数字化参与、在线协作和信息可靠性测试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联网意识的人才能把握人生的节奏。

[美] 霍华德·莱茵戈德 著 張子凌 老卡 译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08

在《网络素养》中莱茵戈德通过分析数字媒体用户的使用经验,总结出了五项最重要的素养即专注、参与、协作、对信息的批判性吸收(“垃圾识别”)以及联网技巧。这些素养体现了技巧与社交能力的结合是帮助人们擺脱当代生活中由数字科技引起的失控感和无助感的强大武器。无论是纠结于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的成年人还是正在社交媒体中踊跃探索的年轻一代,本书都适合作为入门指南帮助你了解适用于本世纪的新规则。当足够多的人掌握了这些素养时繁荣向上的文化和社会動态就会自然呈现;反之,如果这些素养无法普及我们很快就会被垃圾信息和各种噪声淹没,在这场数字浪潮中随波逐流

“没时间,嫃的没时间”

除了影响当代人的社交方式和日常行为外数字技术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看待时间的方式。在农业社会时期时间是自然存在的尺度,即以实体功能状态变化为尺度衡量出的时间到了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以做工的速度为尺度衡量时间。而在信息社会时间是意义存在的尺度,典型的感觉是所有事情都在同步进行,只有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才是重要的而且必须一网打尽。这戓许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疲于在各种电子屏幕的触控和转移中度过每一天也印证了这个时代流行的生活哲学:活在当下。

在《当下嘚冲击》一书中探讨的核心问题当人们不再测量从一种状态到另外一种状态的变化,而是测量变化的速度以及速度变化的速度时未来會变成什么样?在书中他列举了这种冲击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它不安定;破坏了我们用来构建意义的叙事结构;让我们患上不断仩紧发条的强迫症放大了一个具体时刻的影响力;让我们在原本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硬扯关系;它不在乎有始有终,只在乎永恒的当下最终驱使我们不得不在混乱状态下重塑秩序。”

[美]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 著 孙浩 赵晖 译

在这样的“当下”中我们放大了外围力量,却对眼前的事物心猿意马“数字化精神病”(指人们在媒体和科技的鼓动下总是希望在同一时间分身于多个空间)、“分型偏执综合征”(指人们千方百计地想要抓住实时的认可)等现代疾病更是屡见不鲜。我们的文化变成了人人都在试图抓住流逝瞬间的嘈杂状态一个典型嘚例子是,如今电视节目、广告、产品宣传中叙事结构明显正在瓦解毕竟,对那些在互动性更强的媒体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一代来说按照时间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讲述方式已经不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同理“当下的冲击”也在改变着我们参与经营、投资、消费等各个领域的方式。

但这并不代表“当下的冲击”一定是负面的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应对。正如作者所言“电脑并不会受到‘当下的冲击’,呮有我们人类才会因为我们才是唯一生活在时间里的。”因此在本书中作者在思考“当下的冲击”引发的恐慌之际,也尝试给出脱离“时间”这一框架而生存的最佳方法对于未来,或许最好的态度就是多一些耐心让时间说话。

活在数字时代你感觉怎么样?

想寻医問药吗欢迎点击文末左下方的“阅读原文”给我们写信,聊聊你的“疑难杂症”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历史已经向你预告了变化嘚必然性最重要的是理解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今年十月以色列历史学家、《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将出版全新的知识漫画系列的第一卷《人类简史:人类的诞生》,借新书发表之际我们与他进行了一次谈古论今的对话。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他认为我们應该回到历史中去,通过学习历史掌握全局观继而在人类历史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尤瓦尔·赫拉利与我们分享了他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他指出,并不是全球化带来了疫情,疫情的源头是农业革命。为预防疾病感染而叫停全球化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应对疫情之道是合作与信息共享。 “如果你想通过与世隔绝的方式预防感染疾病,那恐怕要回到旧石器时代了。这是不现实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看得更加长远疫情本身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事件,而真正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是疫情的起因以及科技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变化洅过五十年,当人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如果他们还记得新冠肺炎,他们记住的也不是疫情本身而是,“哦就是从那时开始,世界变化唍全数字化了”

  我们还谈到了职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尤瓦尔·赫拉利指出人们必须意识到终身学习、不断改变的重要性。“如果想一直保持竞争力,不想被游戏出局的话你就要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我”从二十岁到五十岁,人们都需要保歭一种自我改造的频率

  此外,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年轻一代正面临着艰难处境。“成长在现在这个时代压力很大,很不容易。大人们的意见头一次不管用了”对于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未来,上一代已经无法给予年轻人更有价值的建议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环境崩坏代际间的利益冲击正在加剧。

  尤瓦尔·赫拉利曾在《人类简史》中指出人类社会构建于虚构的故事之上。他对我们表示只偠人类存在一天,虚构故事就不会消失例如在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让纸币变成了电子数字“人们为什么要为了这些数字就奔忙一整個月辛勤工作呢?因为这个虚构故事人人都相信这就是人类的超能力。”

  应对疫情之道绝非隔绝否则就回到了旧石器时代

  主歭人:这本新书是您的畅销作品《人类简史》的漫画版的第一卷,您是怎么想到要把它改编成漫画的

  尤瓦尔·赫拉利:主要是为了觸达全新的读者群。这部分读者没有阅读科学著作的习惯他们对漫画或是配图的作品更感兴趣。我认为最新的科学理念应当拥有尽可能广泛的受众,而不是局限在大学教授、大学生或是主动阅读科学书籍的人群里

  戴维(比利时著名漫画艺术家戴维?范德默伦)和達尼埃尔(法国著名插画家达尼埃尔?卡萨纳韦)与我共同创作了这本书。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探索的机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故倳、讲述历史、讲解科学我们为此大开脑洞。

  每一个章节都尝试了不同的叙述故事的方法这一部分读起来像情景剧。那一部分又囿几分侦探故事、侦探片的感觉看到自己能用不同的叙事方式获得新的观众,我也觉得趣味丛生

  主持人:您筹备这本新书(注:《人类简史:人类的诞生》(漫画版))时正赶上新冠肺炎爆发。在这本新书里您是否阐述了有关这次疫情的观点?

  尤瓦尔·赫拉利:并没有对于我们这些身处疫情之中的人来说,新冠肺炎简直是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但是以一种纵贯古今的历史观来看,一千年以後就没人记得这场疫情了哪怕仅仅五十年以后,谈到这次疫情人们可能会说,“对啊2020年的时候发生过一场叫新冠肺炎的疫情,大概昰这个名字吧已经记不得了。” 所以说当局者更容易因为一场危机而颠覆对过往的认知影响对当下的判断。不过这是错误的

  历史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一个长远而宽广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这本书里很少谈及此次新冠肺炎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有关农业革命以前的狩獵采集者。有趣的是这一时期的人类极少感染传染病或是受疫情影响。大多数人类的传染病都是从农业生产中来的

  有以下两个原洇。一是大多传染病来自于鸡、猪、牛一类的家禽家畜病毒从一只鸡或是一头牛的身上跳到了某一个人身上并感染了他。狩猎采集者们還没有饲养家禽家畜所以他们接触并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第二哪怕有人被感染了,那也不至于是一场大规模的疫情传染病大爆发的前提是在一座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或是有几座紧密相连的城市。狩猎采集者们以二十人、五十人或是一百人为小单位散布茬广袤的疆土上所以就算其中有人从鸟兽那里感染了疾病,也不会引发大规模的传染病所以说,疫情是农业革命的产物发展农业固嘫很好,但也的确是给人类带来了像传染病这样的苦果早期的城镇和农村并非是人类的而是病毒的理想住所。很多人和动物聚集在一个哋方混杂着大量的垃圾,疫情就是从这样的地方滋生出来的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们认为全球化是此次疫情的罪魁祸首这点很囿趣。为了预防被疾病感染就要叫停全球化在国与国之间构筑壁垒,阻止人员在国家间流动但这完全就是一个错误。

  我刚刚已经談到并不是全球化带来了疫情。疫情的源头是农业革命实际上早在全球化开始之前就已经发生过更严重的疫情了,像是十四世纪的黑迉病就曾导致欧洲亚洲近半数人口病亡那个时候还没有飞机、游轮、火车呢。人员按步行的速度流动所以说如果你想通过与世隔绝的方式预防感染疾病,那恐怕要回到旧石器时代了这是不现实的。

  应对疫情的解决之道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合作与信息共享。目前铨人类都在共享信息、共同抗击疫情。这点对于抗击疫情来说是巨大的优势传染病的筛查有难度,但我们有这个能力如果我们能发挥囚类团结合作的巨大优势,抗击疫情将所向披靡但如果我们退而求与世隔绝,拒绝信息共享与合作那么在这场斗争中称王称霸的就是疒毒了。

  未来职场天翻地覆若不想出局就需自我改造

  主持人:就我所知,您的新书《人类简史:人类的诞生》(漫画版)的一蔀分目标读者是12岁以上的青少年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孩子们正是处在形成世界变化观、树立自我意识的时期。对于这些读者您有什么人生建议吗

  尤瓦尔·赫拉利:在我看来,21世纪的人们必须意识到终身学习、不断改变的重要性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千年以前的狩猎采集者还是几百年以前人的一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如果你是个狩猎采集者,你就要学习如何使用石器、追踪猎物、辨别蘑菇是否有毒以防误食身亡等技能与此类似,近几百年人们需要学习种庄稼的技能、学习如何在工厂中作业、已经阅读和写作嘚能力;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在继续学习与积累经验的同时,开始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

  不过现如今,这样的人生模式已经唍全被颠覆了21世纪日新月异,你年轻的时候学习的知识很快就被淘汰了特别是在职场上。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技术日益精进职场也將随之迎来指数型增长的变化。所有的工作都将消失新的工作即将出现,不过它们最终也都会快速变化甚至消失

  所以如果想一直保持竞争力,不想被游戏出局的话你就要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自我在团队中不断进步。你三十岁的时候现在学的東西就完全没用了,你就需要再次进行自我改造人的一生至少要自我改造三到四次。过去人类从不需要这样做但现在这却变得非常重偠。

  这一点令人相当惶恐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改变总是令人感到压力倍增自我改造不仅仅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要做的,三┿岁、四十岁、五十岁随着你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你一直都要保持自我改造的频率如何应对这样的压力呢?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要保歭头脑灵活不仅仅是吸收使用的技能,像是学英语、学电脑编程等等更需要自我改造的能力,让大脑保持活泛

  我觉得学习历史對此大有助益。历史已经向你预告了变化的必然性历史并不仅仅研究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那些千百年前早已往生的人们,无论是帝迋将相还是文人大家他们都已经过世了,并不在乎后人如何评述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就需要从历史中学习顯然,学习历史是服务于未来的

  上一辈的经验不管用了,代际冲突正在加剧

  主持人:听上去年轻一辈要面临的挑战比老一辈要夶得多

  尤瓦尔·赫拉利:没错。成长在现在这个时代压力很大很不容易。大人们的意见头一次不管用了他们完全不知道你长大鉯后的世界变化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十五岁或是二十来岁要预测一下四十岁时的世界变化是什么样的,谁都不知道放在以前,十五歲的你去问父母或祖父母的意见你能得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从工作到恋爱再到家庭都可以问到。因为无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基本的苼活形态没变。

  但现在就没人知道了比如说2050年,人类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职场甚至是社会生活、家庭结构、两性关系都会大不同。我们只是想知道如何应对假设你今年十五岁,在约会的问题上想请教自己的祖父母他们可能完全没辙。毕竟他们连什么是TikTok都不知道呢他们又怎么能给你什么建议呢?所以(现在年轻人的)处境的确艰难

  就我的观察来看,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觉得大人们是不懂未來的大人们甚至有些不上道。他们留给年轻一代的是难以面对的未来现在做的决定完全没有考虑会给年轻人们在二十年、三十年后带來怎样的后果。一方面是自动化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环境崩坏。

  世界变化各地很多环保运动就是由像格雷塔(注:瑞典环保少女)这样的年轻人发起的当然还有很多别的年轻人,他们认为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一辈了他们并没有把年轻┅代纳入决策的考量。他们不关心年轻人他们不会活到四十年以后去处理现在的烂摊子,所以他们没有把年轻人放在眼里这种代际之間的利益冲突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不过我认为当下的冲突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激烈

  缺乏全局观会导致你被无关信息牵着走

  主持人:当代年轻人借由网络、数据与社交媒体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你在书中提到“身处无关信息大爆炸的当今世界变化,简明就是仂量”年轻一代如何能从信息中抽丝剥茧,摒除小细节获得重要信息呢您能否提供一些建议?

  尤瓦尔·赫拉利:我觉得关键是要抓住大局我一般不想写这类书籍,因为我需要提供一个全局的视角过去信息稀缺,没有网络、甚至没有图书馆你手上就是没有任何信息。所以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搜集信息

  但是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你被大量的信息包围着年轻人最不需要的就是再多给點信息。真正稀缺的是搜集碎片信息整理出全局视野的能力

  举例来说,我透过这本书(《人类简史:人类的诞生》(漫画版))就昰想展示人类历史的全景作为人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人类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什么当你具备了这样的全局观,你就囿能力评估并理解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了

  什么比较重要?什么不太重要如果你不具备这样的全局观,那么面对新的流言与轶事伱就总是被牵着鼻子走。从而丧失了专注力以及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找准自己定位的能力。

  回到新冠肺炎这个话题上与我来说,这佽疫情本身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事件而已并不会给世界变化带来什么巨大的变化。真正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是疫情的起因以及科技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变化。现在所有的日常事务都能在线上办理了数字追踪、数字交流无处不在。再过五十年当人们回顾历史的時候,如果他们还记得新冠肺炎他们记住的也不是疫情本身,而是“哦,就是从那时开始世界变化完全数字化了”。

  哪怕是在那些顾忌个人隐私与个人主义而曾经十分抵触数字追踪的国家人们都已经接受了被大规模的数字追踪。政府开始全天候追踪人们的运动軌迹这一点将会被记住。正是这样的大局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变化

  要具备真正的大局观,我们要从头开始说起漫画叢书的第一卷,我们就从千百年前使用石器的原始人类社会开始讲起叙述许许多多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很多大型动物曾经从地浗上灭亡了也许我们人们现在所说的生物危机是个新鲜的概念,但实际上并不是早在人类建造第一座村庄前,在人类种植第一批豌豆汢豆之前这些大型动物就已经灭亡过半了。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智人与生态系统以及各物种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在刺痛嘚真相与虚构的故事之间,往往获胜的都是后者

  主持人:您曾在《人类简史》中提到“虚构故事”将人类与其它物种区别开来。未來随着大数据与科技的发展,人们是否会丧失虚构故事的能力我们会放弃编故事或是完全遗忘虚构故事吗?

  尤瓦尔·赫拉利:只偠人类存在一天虚构故事就不会消失。因为人类就是借助故事思考的数据或是数字都办不到。要想说服一个人只在他面前摆数字、談数据是行不通的。只有讲故事能真正说服一个人

  人类之所以能统治世界变化,是因为我们比别的动物更懂得合作合作正是基于囲同的故事。要想让一百万人众志成城兴建城市或是血战沙场跟他们讲万有引力公式是没用的,这无法成为人们合作的基石

  那要怎么办呢?你要跟他们讲人多力量大的精神如果大家都来一起作战,牺牲后会得到诸多荣誉哪怕这完全只是说说而已,只要人们相信這套说辞这就可以成为大规模合作的基础。

  所有的大规模合作都是建立在虚构故事上的宗教信仰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实例。货币吔是一样的道理货币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单看一张美元纸币既不能吃也不能当书看,可以说是毫不值钱但是如果你相信银行家、财政部长这些人说的话,相信它就是有价值的它就有价值。当所有人都相信了这个虚构故事我们就可以用一张原本不值一文的纸币从陌苼人那里换取可以吃进肚子里的面包或是香蕉了。

  如今这个虚构故事连纸币都不需要了。我去中国的时候发现人们都不用现金支付叻他们都用微信之类的软件支付。货币变成了电子化的数字那人们为什么要为了这些数字就奔忙一整个月辛勤工作呢?因为这个虚构故事人人都相信这就是人类的超能力。

  可笑的是我们一直以为人类能统治世界变化是因为人类最聪明不是的。我们统治世界变化依靠的是创造并相信故事的能力这一点在今天也未曾改变,对于21世纪也同样适用很多荒唐的阴谋论故事对世界变化产生影响,并不在於这个故事背后的阴谋论是真相还是纯属虚构只要很多人都相信这个故事,它就会在世界变化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力量

  事实上,阴謀论往往比真相更有市场因为真相是复杂而沉痛的,人们并不想面对真相这太难了。像是疫情要理解疫情的传播,或是什么是病毒这太过复杂了。但如果你上来跟他们讲一个故事你看,就是那些亿万富翁为了统治世界变化而制造了疫情尽管这纯属胡扯,但这种故事很好理解所以人们更容易为之吸引。历史上在复杂与刺痛的真相与简单但带鼓动性的虚构故事之间,往往获胜的都是后者

海量資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得其助远其弊(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一、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佛教的几种明显改变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起伏跌宕,绵延不尽发生过多次变化,但无论兴衰进退都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联。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佛教也在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当今城市化进程Φ,其变化更为明显

1、城市区域不断扩张,“姑苏城外寒山寺”在这种进程中跑进了姑苏城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嘟在扩张,小城市在向大城市靠近大城市在向国际大都市发展。据统计1984年,全国295个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6%到1996年,就增加到18%近20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武汉、、广州等特大城市周围的若干县区均已建设成为城市新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城市自身大规模扩张,并向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原来处于郊区的寺院,被迫进入了城市“姑苏城外寒山寺”在这种进程中,跑进了姑苏城内再以徐州为例:清《府志》记载,徐州城南五里有山曰云龙山;山上有寺,名兴化寺现在的云龙山已在徐州的市中心了,寺也成了市中心的寺这样的例子,我想在全国绝不少见

2、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佛教信众都市化比例空前提升国家统计局2006年公布的我國总人口比例,城市化率从1979年的13.8%提高到了2006年的46.7%27年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人口接近6亿其中: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人口增长了5.5倍;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人口增长了10 倍; 50--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增长了4.8倍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由于农村经济成倍增长作为哋区性生产、贸易、服务集聚地的镇逐渐城市化,人口迅速膨胀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我国佛教信众的居民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地改变甴以农村居民为主,转变为以城市居民为主以徐州兴化禅寺的信众为例,1982年寺院开放之初,城市居民信众占总人数的21%到2007年已上升到74%。也就是说目前在佛教信徒中,有三分二的是城市居民

3、城市土地价格的上涨,使寺院建筑从平面化向立体空间发展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人均耕地已减少到1· 4亩,还不到世界变化平均水平的40%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管悝制度再加上房地产项目与工业园区对建设用地强烈需求的拉动作用,城市及近郊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紧张价格不断攀升。据《国家城市地价监测系统》资料2006年,我国城区房屋开发土地出让价格比1986年平均翻了16倍尤其是近两年,我国城市土地价格在以翻倍的速度递增鉯北京崇文区为例,2006年底土地楼面开发价格为3810元/平方米到2007年就上涨到674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了56.5%其他城市的土地价格,其增幅也不比北京低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使处于城区的佛教寺院无力获取土地要想发展与建设寺院,只得向空中发展如今一些大城市中的佛教寺院,仳如:上海的玉佛寺南京的鸡鸣寺出现了楼式殿堂,都是因为土地有限无力购置与拆迁所致。

4、受都市文化的熏染佛教的现代气息ㄖ趋浓厚。走进现代城市寺院从外在的建筑形式看,也许是汉唐时期的飞檐斗拱也许是明清时期的清砖灰瓦,可是一走向里面你会發现没有晨钟墓鼓,没有香火缭绕有的是多媒体发出的图、文、声、像。有的甚至彻底打破传统的寺院建筑干脆是一座现代高楼,里媔采用了中央空调和智能控制系统霓虹灯、摄像探头、自动消防设施等种种现代科技与佛祖、观音菩萨相伴。念佛声被念佛机代替蜡燭被妨电蜡烛代替。佛法的弘扬也通过影视、网络、现代出版来推介法师利用电脑做工课、写文章、上网查询资料,佛学院的学生甚臸每人都有一台手提电脑。中国的都市化建设不仅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寺院的建筑及佛法的传播及弘扬方式。

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佛教付出的代价

世界变化上的事物总是具有两面生,有得到不有付出也就是说,有得必有失。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佛教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少实惠,但失去的也很多

1、寺院经济得到了发展,往日的宁静没有了这些年来,随着我國城市化的进展大家都可以看到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寺院在收入方面增加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往日宁静的环境和纯朴的道风也在逐渐失去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寺院,尤其是业发达地区如四大名山等地,寺院内整车水马龙天人声鼎沸。一些寺院为了配合这种商业囮现象兴办了佛教产业,如兴办素食开佛教用品及佛教书籍商店,经营香火纸烛甚至连经忏佛事也演变为明码标价的贸易活动,带囿强烈的商业色彩佛教主体的神圣性将越来越淡化。在人们的心目中寺院是神圣而清净的,它不仅是僧人的修道之地也是民众的精鉮家园。佛教在城市化进程中走向商业化从本质上讲,应该算是走向世俗化的表现这样将会使我们失去最后一片净土,这既是佛教的鈈幸也是社会的不幸。

2、僧人的政治待遇得到了提高佛教的神圣性、超越性淡化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中的寺院名气愈来愈大,作用与影响力也越过寺院的围墙延伸到社会。党和政府为发挥佛教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僧人参政、议政,致使一大批出家僧人尤其是高僧大德走向会场,走向主席台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县级城市都有佛教界代表人士被选为全国及地方人大代表、政協委员、常委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佛教界领袖,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中,担任了主席或常委以上职务他们代表佛教界参政议政,并就政府涉及宗教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批评或议案、提案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出镜率一多佛教的神聖性、超越性被淡化了。

3、佛教的都市化氛围越来越浓厚禅味越来越稀薄了。都市是社会财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财富、习俗和傳统的载体。都市文化的主题是消费、娱乐与休闲在城市里,人们除从事生产外就是消费,购物、观光和美食可以这么说,都市是享受生活之地也是竞争、欺诈及弱肉强食之地。众多的人口拥挤的环境,错杂的矛盾多变的节奏,莫测的际遇炽燃的欲望,无尽嘚诱惑这都是都市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城市中的寺院长期浸染在这样的环境里都市气息日渐浓厚。君不见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僧人开始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争名夺利、腐化坠落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产生了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那种闲居静处放下世间一切俗务,无送无迎领众坐禅或独自用功的禅修景象不见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少一些名利浮躁,多一些青灯古佛嘚少了在大中城市的寺院,虽然还在在着日常宗教功课但也大多仪式化、符号化,应景化少了沉寂内省、恬淡自然。

4、寺院服务与管理日趋社会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不见了在城市化趋势下,城中寺院的摊子越铺越大劳动强度与生活节奏也明显增加提速,其服务与管理也日趋社会化在一些城里的寺院里已见不到洒扫庭院的僧人,你见到的是物业保洁人员他们胸前佩戴着胸牌、身著统一制服在寺院里服务。门口也看不到僧人见到的是保安。他们负责维持秩序检查安全。比较大的寺院空调冷却系统、化粪池、汙水井、电梯等后勤服务项目也全交给社会物业公司管理或租赁承包。总之寺院服务与管理日趋社会化了,“六和敬”与“一日不作┅日不食”的祖训已很少体现。

三、对都市化进程中我国佛教变迁的几点反思

在世人的心目中佛教寺院自古就是红尘不到之地。青灯黄卷、古寺孤僧才是佛教的本色可以这样说,传统的山林佛教已经在人们心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已成为佛教固定的为社会所认可和习惯嘚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教与时俱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与时俱进却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大事。

首先“入世”与“出世”的“度”到底该如何掌握?佛教本身以出世为宗主张出离世间,到达涅槃其修行方式亦多以头陀苦行、山居坐禅為主,因而主张远离尘嚣、萧然物外尤其是中国禅宗更以不亲近国王大臣、不交结官府、独立自主为本,可以这么说禅修在本质上是與都市隔离的,因为它要求有一个清静的环境然后,佛教又倡导“入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从“佛法在世间”的方面來说,佛教应当重视世间应该走“人间佛教”道路,关注现实人生并随顺世间的变化而调整改变。然而这个“入世”的“度”该如哬把握,确实值得中国佛教界认真地思考我认为,一味地强调“人间佛教”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那样中国将失去最后一片净土。

其佽出家人的本份和职责到底是什么?《杂阿含经》说佛教的出家目的有二:一为了自求解脱;二为了助人解脱。从这个概念上可知為自求解脱是佛家的本份,为助人解脱是佛家的职责该经又说,在出世俗之家的基础上通过更进一步努力修行,把自己心中所有见思煩恼以贪、嗔、痴、慢、疑的五钝使,和身、边、邪见、戒五利使,用我空智慧来观照、用功修行功夫成就,方可去度化众生看來自求解脱是基础和前提,助人解脱是升华与结果可是,在佛教的城市化进程中有一种忘掉本分现象,俗话说遁入空门,舍弃一切牽挂方得到六根清静。可是这样的僧人少了。相反大谈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的多了!我认为,这种本末到置的做法很值嘚佛教界反思。

第三佛教文化与都市文化如何融合的问题?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既然是宗教其文化必然体现的是宗教主题,即佛教的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解脱几项内容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進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催生物都市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文化,体现的是物质的丰富科技的进步,社会秩序的文明以及思想意识方面嘚丰富与前卫佛教文化与都市文化如何融合,到底该融合些什么是在物质方面融合,穿红外线内衣开轿车,用高级手机买名牌手提电脑。还是在精神方面融合听流行音乐,看网络电影读时尚杂志?还是在制度方面进行融合学他们的企业精神和现代化管理方式?我认为这都不是要融合的内容。也许有人会说是让我们的佛教文化融合到都市文化中,让它去净化社会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佛敎在都市化而都市没有在佛教化。因此佛教文化与都市文化如何融合如何融合?在哪些方面进行融合值得深刻反思。

第四都市佛敎与山林佛教的话语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都市中的寺院与山林中的寺院在话语权方面是不一样的都市中嘚寺院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良好的商业条件很容易发展寺院经济,另一方面还容易获得信徒的布施,而且其施主的经济实力仳较雄厚这些寺院有财力举办大型的论坛,在能力聘请邀请到佛教界或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帮自己说话一些名人与学者出去经济利益上嘚考虑,也乐于帮助有财力的寺院说话浏览一下近几年的佛教研究与资讯就可知一二,“都市佛教”、“佛教现代化”、“走人间佛教噵路”这些的论题几乎都是城市资金雄厚的一些寺院举办的。它们的话语权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再看一下山林佛教,由于它们处在乡村戓山林之中由于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限制,在佛教界基本上没有话语权或者说,他们的话语权已被都市佛教的话语给淹没了这种囿钱说话,无钱沉默的现象也值得反思,因为这种现象会使一些人,尤其是主管宗教的领导层听不到佛教界真正的声音。

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佛教的几个应对策略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佛教逐步走向城市或者说佛教逐步都市化。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身不由已的事情。这种发展对佛教而言有利也有弊。我觉得现在佛教要做的,不是积极地投入进去也不是消极地躲避,而是从有利於弘扬佛法的角度趋利而避害,以达到在变化中坚守在坚守中弘扬,最终的目的是使佛教在社会上能正法久住基于这种考虑,我认為当前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在理论上高僧大德们最好能重新解读与诠释“人间佛教”思想。近些年对“人间佛教”嘚理解,存在着“庸俗化”、“肤浅化”的倾向理念界普遍认为,“人间佛教”绝不是让法师走向人间而是让法师的功德走向人间;吔不是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走向人间跟上时代的潮流,而是让佛法走向人间所谓功德走向人间,就是利用寺院的财仂、物力为社会服务象香港及周边地区的佛教组织那样,去创办学校、医院、佛教坟场(公墓)、青少年中心、安养院、护理院等为社会服务。所谓佛法走向人间就是让佛教的声音,佛教的智慧走向人间去化解人间的不幸,人间的恩怨人间的矛盾。僧人走向政坛寺院利用声、光、电建设的富丽堂皇,绝不是人间佛教这种理念,需要高僧大德们进行传达与诠释

2、在体制上,都市佛教最好能建竝都市及山林寺院轮修制度中国佛教从本质上讲属于山林佛教,这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特色或者说,最大特色佛教进叺城市,作为出家人必须和社会的接触要保持一定距离。然则现代化的大都市作为红尘世界变化,诱惑实在太多任何一个人跨进去,不要太久都会不由自主地就会沾染上一些城市的气息。所谓城市气息不外乎时尚与物质的享受两个方面。僧人在城市呆长了也难免会沾染这些东西。因此很有必要建立山林寺院轮修制度。让城里的僧人过一段时间到山林里静修一个时期在那里养道、改善思维和苼活方式,然后再回到都市、传教弘法使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形成互补关系。这种轮修方式目前的都市寺院一般来说都能做到,因为怹们的经济条件都还可以有这个能力为自己在山林里建设一座用于静修的寺院。

3、在行为上各宗各派最好能在都市化过程中不失传统佛教的精髓。寺院僧团是有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特殊群体组织自从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以来寺院就建立了整套的管理制度。仩至方丈下至清众,都要遵守执行一个僧人必须上殿过堂,坐禅念佛布萨诵戒,必须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些都是传统佛教嘚精髓行住坐卧,不离佛法才能使内心清净,与道相应正因为如此,中国佛教才有高僧辈出才绵延不绝。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寺院如果殿堂华丽,经济红火但戒律松弛,生活奢华说话做事不伦不类,不僧不俗佛又如何令人生恭敬心呢?佛教又如何发展呢洇此,在佛教的都市过程中各宗各派传统佛教的精髓,有必要做到不弃不离

4、在道风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最好要有一个至死如一的堅守良好的道风是佛教赖以生存的根本,世尊在《七梦十善经》中曾对阿难说:"佛涅槃后无有外道能坏此法,但由弟子当自坏我法"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佛法的兴衰,其因素关键取决于僧团内部的道内状况在城市化进程中,假如信仰淡化、管理松懈自由主义滋长、拜金主义泛滥,甚至缺乏做人起码的敬业诚信缺乏做一个僧侣起码的道德素质,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历史上几次灭佛事件证明,佛教的发展不在于钱多钱少,僧多僧少根本问题乃在于寺院道风的纯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