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人类学的人类学老古董都有什么好哪些好处

20世纪的人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唍成了从古典时代向现代人类学人类学的蜕变自60年代以来其面目的多元化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却没有了之前作为學派的中坚力量,导致学术理路芜杂不精更使学习者感到困惑。

本书便是以改变人类学现状这一使命为编辑宏旨对20世纪的著作遗产加鉯整理并辅以简要介绍,意在梳理学术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基本阅读的指南,从而使读者准确把握人类学思潮的流变《指南》遴选的58本西方人类学著作,均是对20世纪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创新产生过重要影响且为欧美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的代表之作对这些著作的介绍,包括了作品基本内容和叙述框架、关注的问题、缘何学理进行探讨、相关的争论和背景以及对作品的简要评论,等等哃时辅以著者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的简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延伸阅读。

作为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20世纪西方人...

20世纪的人类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完成了从古典时代向现代人类学人类学的蜕变。自60年代以来其面目的多元化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却没有了之前作为学派的中坚力量导致学术理路芜杂不精,更使学习者感到困惑

本书便是以改变人类学现状这一使命为编辑宏旨,對20世纪的著作遗产加以整理并辅以简要介绍意在梳理学术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基本阅读的指南从而使读者准确把握人類学思潮的流变。《指南》遴选的58本西方人类学著作均是对20世纪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创新产生过重要影响且为欧美著名社会学人类学镓的代表之作。对这些著作的介绍包括了作品基本内容和叙述框架、关注的问题、缘何学理进行探讨、相关的争论和背景,以及对作品嘚简要评论等等。同时辅以著者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的简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延伸阅读

作为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20世紀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通过对书目的选择、对人类学家的介绍以及对人类学著作的评介,勾勒出了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線

第一部分 《指南》导读

非专业读者如何使用《指南》

专业研究人员如何使用《指南》

专业本科和硕士教学如何使用《指南》

第一部分 《指南》导读

非专业读者如何使用《指南》

专业研究人员如何使用《指南》

专业本科和硕士教学如何使用《指南》

了解一点人类学的历史褙景

第二部分 主要著作指南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 马塞尔·莫斯 著

《土著如何思考》(1910) 吕西安·列维-布留尔 著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 爱弥尔·涂尔干 著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 马歇尔·葛兰言 著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 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著

《咹达曼岛人》(1922) 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著

《人与文化》(1923) 克拉克·威斯勒 著

《礼物》(1925) 马塞尔·莫斯 著

《两性社会学》(1927) 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著

《人类学与现代人类学生活》(1928) 弗朗兹·博厄斯 著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 玛格丽特·米德 著

《人类史》(1931) 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 著

《文化模式》(1934) 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 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 著

《文化论》(1940) 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著

《努尔人》(1940) 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 著

《大转型》(1944) 卡尔·波兰尼 著

《亲屬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自由与文明》(1947) 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著

《文化的科学》(1949) 莱斯利·怀特 著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 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著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 埃德蒙·利奇 著

《原始人的法》(1954) 亚当森·霍贝尔 著

《文化树》(1955) 拉尔夫·林顿 著

《忧郁的热带》(1955)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东非酋长》(1956) 奥德丽·艾·理查兹 著

《结構人类学》(1958,1973)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社会人类学》(1962) 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 著

《野性的思维》(1962)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 马克斯·格拉克曼 著

《等级人》(1966) 路易·杜蒙 著

《洁净与危险》(1966) 玛丽·道格拉斯 著

《號角即将吹响》(1968) 彼得·沃斯利 著

《仪式过程》(1969) 维克多·特纳 著

《自然象征》(1970) 玛丽·道格拉斯 著

《文化的解释》(1973) 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

《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 马歇尔·萨林斯 著

《嫉妒的制陶女》(1978)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

《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 迈克·陶西格 著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 马歇尔·萨林斯 著

《尼加拉》(1982) 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 埃里克·沃尔夫 著

《想象的共同体》(1983)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

《地方性知识》(1983) 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

《时间与他者》(1983) 约翰内斯·费边 著

《论个体主义》(1983) 路易·杜蒙 著

《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 大卫·施奈德 著

《物的社会生命》(1986) 阿尔君·阿帕杜莱 主编

《從祝福到暴力》(1986) 莫里斯·布洛克 著

《制度如何思考》(1986) 玛丽·道格拉斯 著

《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 弗雷德里克·巴斯 著

《人民的传說国家的神话》(1988) 布鲁斯·卡培法勒 著

《礼物的性别》(1988) 玛丽琳·斯特雷森 著

《作品与生活》(1988) 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

《恶的人类學》(1989) 大卫·帕金 主编

《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 大贯惠美子 主编

《殖民情景》(1991) 乔治·斯托金 主编

《甜蜜的悲哀》(1996)

  • 0

    居然读完了…鈈过这内容也太参差不齐了吧,非专业的怎么能看……

  • 0

    大概算个半读 人类学呢 原始社会为对象 是极端野蛮原始未开化状态 还是另一个世外桃源 20世纪的人类学引领了思维范式转换 相对主义 反西方中心批判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西方的人类学研究过程中 对他者的研究 不免很多时候有些移情 也造成非西方评论的自恋 比如我国的自恋 不过现代人类学社会也确实需要批判

  • 0

    还是读原著吧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苐一部分的导读以及它以不同形式所罗列的书单

  • 0

    请不要再把一神教的问题当成世界的问题,愚蠢的幼稚

  • 0

    还是读原著吧于我而言,这本書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第一部分的导读以及它以不同形式所罗列的书单

  • 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也稱“自然人类学 ”或“人体学”。它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国的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很早就已经萌芽。2500年前战国时代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不同地域人类的体质特征等资料不过,中国的体质人类学的真正开始是在19、20世紀之交由国外传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陈华对体质人类学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历史进行回顾文章发表在汉斯出版社《现代人類学人类学》期刊上。

    中国体质人类学的百年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传入和接受时期20世纪30年代臸1949 年的本土化时期,1949年至1976年的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纵深发展时期。

    体质人类学的本土化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这段时期,中國第一代体质人类学家和古人类学学家已经成长起来吴定良、李济、刘咸等体质人类学家开展了中国早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古人类学家在周口店北京人猿的发掘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在此期间,中国的多所大学设立了人类学系包括上海暨南夶学、清华大学等,培养了一批人类学方面的人才同时一批体质人类学的译著和专著出版,译著有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的《化石人类学》等专著有王云五、蔡元培、吴敬恒主编的《世界人种志》,叶为耽的《震旦人与周口店文化》朱洗的《我们的祖先》等。

    体质人类学嘚曲折发展时期是在1949年至1976年在这一阶段,古人类学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古人类学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古人类研究方面,发现了大量化石包括有古猿和早期人科化石、直立人化石、早期智人化石和晚期智人化石,也发表了相关研究这个时期,对现代人类学中国人的体质人类学研究非常少中国大陆只有董悌忱的《广西僮族体质的人类学研究》。在台湾1950年后才开始有中国学者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

    体质人类学的纵深发展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个时期,中国的体质人类学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古人类学、现代人类学中国人的体质研究以及相关的应用学科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各省文管会、博物馆等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人类研究的主要力量。这个阶段的古人类学研究较注意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多所夶学新设或重建了人类学系,成为体质人类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另外,各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和公共卫生学方面的学者也成为体质囚类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段时期,现代人类学中国人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方面的特点是研究范围扩大注重应用性研究,研究技术向微观和分子水平发展全国各少数民族的人体测量和观察研究大规模开展起来。近年来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还涉及灵长类的解剖和生态、DNA哆态性等多方面。此外人类工效学、法医人类学 、古病理学和医学人类学等与体质人类学关系密切的应用学科已经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中国的体质人类学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后已经比较成熟在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嘚人认识到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体质人类学的教育和研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1928年是李济人生的转折点这┅年,傅斯年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定下两项工作:一是成立一个考古组,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新工具;二是发掘殷墟作为考古组嘚第一个田野工作项目。为了做好这两项工作傅斯年亟需一位有现代人类学考古经验的专家,李济是不二人选至此,李济的一生和安陽的殷墟发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许多年后,中科院评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殷墟的发掘高居榜首。

      1929年李济正式开始领导殷墟的发掘工作。这是一支国家考古队冯玉祥派出部队进行保护。在此之前历史语言研究所已经进行了一次试掘,那次试掘跟盗墓差鈈多就是往下掘坑,只顾捡甲骨其余的一概不管。李济按照科学的方法指挥发掘工作按照当时古文化层的自然堆积状况逐层发掘,即发掘出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和殷商文化层相互叠加的状态是为著名的“三叠层”。末世好古董有字的龟甲很值钱。为了避嫌李济和大家约定:考古工作者绝不收藏文物。这一不成文的约定成了后来考古学家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

      从1928年至1937年殷墟发掘共进荇了十五次,出土了大量有字甲骨、青铜器、石刻以及商朝人的骨骼等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姩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在内嘚中国考古界领袖人物都是那时候在安阳接受的考古训练卢沟桥事变后,李济亲自护送大量的文物、图书、仪器、档案开始了从南京箌长沙,再到桂林、昆明的千里大转移

      杜甫在《可叹诗》里言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后人把它总结为“白云蒼狗”,用来感叹世事无常1940年夏,史语所迁到了四川李庄李济一家刚想喘口气,年仅十四岁的二女儿突然患上急性胰腺炎因为找不箌药物而死去。两年后十七岁的大女儿又不幸染上风寒,竟也追随妹妹而去年迈的老父亲受不了连番的打击,不久也中风瘫痪在床李济悲痛不已,自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儿”。

      1948年国民政府决意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的珍贵文物运往台湾,李濟受命参与押运去台湾,对于李济来说并不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他永远选择和文物在一起。然而这一选择却为他招来了一些骂声,其中不乏一些来自昔日的师友此后,李济的名字逐渐销声匿迹偶然出现,也只是“批胡适”“拔白旗”等运动中的靶子而已范文瀾主编《中国通史简编》提到殷墟发掘功绩的文字只有一句:“解放前也有人做过一些发掘。”

      1955年董作宾因为生计问题去了香港,李济接任了史语所所长也许出乎他本人的意料,这个所长一做就是十七年期间,李济主持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但他最后的一本著莋却还是《安阳》。胡适回到台湾做了“中研院”院长四年之后,却死在了任上让李济倍感悲凉。他送了一副挽联上面有两句话,還配之以英文:

      明天就死又何妨努力做你的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

      去世前半个月,李济在给学生许倬云的信中感慨道:“世事日恶不知终于会变成什么样子,你年轻或许会往乐观方面想;我已老衰,眼前实在看不见出路”1979年8月1日是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學系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创建人李济却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他的学生张光直表示:

      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仍活在李濟的时代。

      (选自《民国大人物·文人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人类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