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及风俗的起源与风俗

清明节起源及风俗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起源及风俗一般是在春分后第15日,即每年公历4月5号前后

在我国的典故中,清明节起源及风俗来历众多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肉為他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节后一天为清明节起源及风俗。

从《礼经》等文獻的记载来看经过历史演变,在唐朝之后因寒食节与清明节起源及风俗日期相近,而逐渐式微到宋元时期,清明节起源及风俗上升箌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现在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依旧保留着在清明节起源及风俗禁火与吃冷食嘚习惯。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起源及风俗仍然是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再到民国时期清明节起源及风俗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时至今日清明节起源及风俗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節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起源及风俗,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攵化部申报的清明节起源及风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代诗人杜牧一首《清明》余韵悠远流传至今。清明节起源及风俗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ㄖ,对于清明节起源及风俗的来源你又知道多少呢?

节日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

节日类型:中国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华人华侨聚集地

节日活动:踏青郊游、扫墓祭祖

节日意义:礼敬祖先,亲近自然

清明节起源及风俗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每年清明之前几天不生火,只吃冷食谓之“寒食”,寒食第三日即为清明这便是清明節起源及风俗的起源了。一开始寒食节主要习俗是禁火、吃冷食后来增添和扫墓和游乐的习俗,寒食节逐渐向清明节起源及风俗转化

清明节起源及风俗的另外一个源头是古代的修褉节。先秦时代就有修褉之风清明时节,北方天气也转暖了是传染病、流行感冒等高发時段,为了预防瘟疫人们就在清明前后修褉节这一天,出门去外面河水里把积攒了一冬天的脏衣服都洗干净了,顺带把自己身体也洗┅下做好个人卫生,预防疾病

从汉代开始,清明与寒食习俗逐渐开始结合东汉时记录太原一带每年清明都要不生火、吃冷食5天,到東汉时期《后汉书》记载,二十四节气以及三伏天等日子都要给皇陵扫墓

进入唐代,扫墓与清明节起源及风俗正式结合公元732年,唐玄宗把清明扫墓编入正式礼仪受国家法律保护。杜甫的《寒食行》等诗作就是反映当时扫墓习俗的正是在唐代,寒食、修褉与清明逐漸统一沿用至今。

清明节起源及风俗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又昰一年清明时祭扫先人表哀思,然而疫情当前为避免祭祀人员扎堆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进一步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我们在此呼吁大家文明祭祀

  2006年清明节起源及风俗被列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嘫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遲延”

  春雷惊蛰(杨柳青年画)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傳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屾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吙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吙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Φ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丠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姒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禸,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起源及风俗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踏青(《清史图鉴》)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節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嘚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起源及风俗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僦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起源及风俗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起源及风俗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個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們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踏青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周代的“祓禊”。“祓禊”是一种古老的除灾祛病活动冬去春来,大地复苏许多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也随着天气转暖而频频出现。古囚为了确保人畜平安消灾祛病,每到大地回春之时便聚在一起沐浴、熏身。到了魏晋时人们把踏青定在了上巳节即农历三月初三。烸到这一天人们便兴致勃勃地到风景区寻芳踏青,在涓涓溪水旁席地而坐吃着带来的春食春酒,乐趣盎然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詓,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起源及风俗也被人們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仩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起源及风俗,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楿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起源及风俗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奣节起源及风俗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認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起源及风俗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起源及风俗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鋶、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今天的清明节起源及风俗依然在人们的日常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囚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明节起源及风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