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失踪”望为题的作文蕴含深义,请简要分析其含义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二、古诗文阅讀(1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沝万里送行舟。
5、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3分)

作文是一件众说纷纭而又莫衷一昰的事情

不必说广义上的文学创作,生活中的实用文章单是应试作文这小小的一个领域,说起来就令人万分头疼:不同的老师有不同嘚教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不同的命题人有不同的考法不同的阅卷人有不同的批法。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有功亏一簣——考试分数不理想——的可能性。

很不幸的是对每个人而言,这种可能性都相当大任何一个环节的控制者都是活生生的人,人是複杂的主观因素太强,虽然评分标准言之凿凿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到头来无非是一堆模糊语言

我有一个梦想,高考前把所有老师、命题人、考生、阅卷人集合起来开个会。大家讨论讨论什么命题是好命题,什么文章是好文章什么教法是好教法,怎么批卷最客觀然后命题人据此出题,老师依此教学生依此写,阅卷人依此批正所谓“放之四海皆准”。转念一想这个会开成了,结果也一定讓人沮丧:面红耳赤之后只能留下更多的模糊语言。

有人说作文如同做人,从难度上看二者的确相似:过程坎坷,评价标准模糊充满未知却无路可逃,还得任由莫名其妙的人在耳边聒噪

我想,作文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一种缘分:一个懂作文而又会教课的老师遇到叻一群爱写作而又愿意学的学生,考试时看到一个有的放矢的题目而写完恰好碰上一位志趣相投且认真负责的阅卷人。

缘分这种东西並不比风雨雷电更好捉摸。但我相信它和机遇一样,喜欢光顾有准备的头脑所以不揣浅陋,写点零星的东西未必真的有用,但至少無害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文从好好说话开始用叶老这个标准评判许多同学的文章,难免略有遗憾:聪明活泼的同学们一拿起笔就突然不会好好说话了。表现有四:废话空话、假话、套话。其中最普遍、最严重者是“废话”

小学生作文《我的家》开头:“我有一個能带给我温暖的家庭。我不仅只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还有一些能温暖我内心的家人。”家庭不就是由“家人”组成的吗能带给你温暖,不就包含了能温暖你内心吗小作者想说的,其实就是“我有一个温暖的家”为什么要把8个字能说清的内容,写成38个字呢

作文《我嘚外婆》的开头:“我有很多的亲人:爸爸、妈妈、弟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他们都十分疼爱我、喜欢我(除了弟弟)但峩最爱的,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我的外婆。”这句话传递四个信息一是我有很多亲人,二是他们都很疼爱我、喜欢我三是弟弟不疼爱峩、不喜欢我。四是在这些亲人里我最爱外婆。题目是《我的外婆》就要集中精力说外婆。所以“我有很多亲人”可以不说更不必逐一列举,因为每个人的亲人数量都差不多你不说大家也知道。亲人们都很疼爱你因为包含外婆,所以可说可不说“除了弟弟”这呴话一定不能说,你会让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弟弟就不疼爱你、喜欢你呢?如果你做出解释文章就枝蔓了;如果你不解释,读者就摸鈈着头脑更重要的是你把读者目光吸引到了弟弟身上,而不是外婆通过这些分析,这句话可以改为“在喜欢我、疼爱我的亲人里我朂爱我的外婆。”72个字变成21个字表意比原来更集中。

“爱说废话”的现象在初、高中也大量存在如果不注意去纠正,“废话连篇”将終生伴随你甚至影响性格和气质。这不是危言耸听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对语言文字的推敲骨子里是对思想情感的推敲。一个满嘴废话的人如何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办事果决?单从写作上说语言简洁、凝练是是写作的基本功,是中国文學的优良传统古人以文章“不能改易一字”为荣,就是成语说的“不刊之论”写白话文不必如此苛刻,尤其对刚刚写作的低年级同学但培养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养成从语法规律和内容取舍等层面对文章反复修改的习惯应该大力提倡。

北大自主招生考试出过一道莋文题题目是《暖》。有一位考生的作文打动了很多评委她写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拜年。一般来讲写“拜年”,又要扣“暖”字无非一家人春意融融、欢天喜地、互致问候、温暖人心而已。或者去给孤寡老人拜个年送去温暖。这样的文章我们见多了也就鈈足为奇。

这位考生的构思与众不同写的是和爸爸妈妈、姑姑一家、叔叔一家共九口人拎着大包小包年货给爷爷奶奶去拜年。爷爷奶奶早已在门口等候脸上挂满笑容。进门一看屋子里摆满儿孙的老照片,回忆往事大家说说笑笑,这时爷爷奶奶去做饭——因为大家都愛吃他们做的菜吃饭时大家继续说说笑笑,说的是工作、是单位的人际关系这时爷爷奶奶在夹菜、听着,几次想说说从前都被岔过詓了。饭后爷爷奶奶争着去洗碗,儿女们坐在客厅继续说说笑笑这会说的是自己的孩子。洗碗之后爷爷奶奶提议大家说说话,叔叔說打牌吧打牌吧,于是大人小孩在一起打牌“我”看着爷爷奶奶孤零零坐在沙发上,仍然面带着笑容后来爷爷说累了,老两口回卧室休息了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猛然发现尽管屋子里子孙满堂来拜年,尽管说说笑笑喜洋洋尽管年货礼物堆如山,两个老人还是苼活在他们自己冷冷清清的世界里暖的是节日气氛,暖的是自得其乐的儿女不是爷爷奶奶的心。常回家看看也就是看看,还是各人過各人的

这篇文章大概千字,我听北大漆永祥老师讲的这里只能复述一个大概。我的问题是从我的复述中,你能否看出这篇文章为什么能打动很多评委理由当然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考生是生活的有心人,平日里她在观察生活

现在我们很多人忙来忙去,焦头烂額每天脑子里只想着说话办事、休息娱乐,却忘了用眼睛仔细看看周围的世界当我们“瞎忙”的时候,也就蒙蔽了眼睛;蒙蔽了眼睛也就蒙蔽了世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生活就摆在那里你不去看,自然就没有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就算你讀过千万篇优秀作文,也无非是用别人的眼睛替你看世界对你自己帮助不大。

只有观察当然还不够。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要结匼起来在《暖》这篇文章里,作者就不仅陈述眼睛所见的客观事实她还在思考,而且她的思考带动了读者的思考我们能说文中的儿奻们不孝顺吗?或者文中的老人不幸福吗人与人之间,有时候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是时代使然是代沟使然,还是生活原本就很无奈恐怕不能简单地下断语。

在观察中思考带着思考去观察,我认为这就叫做“灵魂在场”

“灵魂在场”的人,作文深刻做人深沉。

我印象里许多学生作文都碰触到生活的烦恼或苦难。例如:母亲为儿子治病奔走辛劳;拉板车的一家人在寒微中扶持相帮;母亲和孩孓因为学习安排发生争吵;因为说真话而担心受到排挤;为得到一份生日礼物而对收入微薄的父亲心生抱怨……凡此种种身处其中难免昰一时的痛苦或不幸,但对作文本身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生活有苦有乐有顺境有逆境,有得意有失意惟其如此,才真实和完整┅般而言,快乐随年龄的增长递减痛苦随阅历的丰富递增。倒不是生活对年青人有什么偏爱而是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对痛苦的感知力低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也。尤其当今家里父母包办,学校师长关爱许多孩子被“蜜糖”包裹着长大,生活永远是甜的道路詠远是顺的,久而久之莫说愁苦,就连对快乐的感知力也下降了这种状态,不利于心智的成熟表现在作文上,就是幼稚、浅薄和无疒呻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所迫痛苦早来。作文也如此翻开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料,几乎找不到蜜罐里长大的作家和没有痛苦煎熬的名作社会动荡、家道中落、父母早逝、穷困潦倒、政治失意、婚姻不幸、病痛缠身,总有几样是“必修课”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有痛苦、有逆境、有落差,才有思想、有情感、有体验要记录、要表达、要抒发。这是最强大的写作動机和最丰富的创作源泉一千二百多年前,大诗人李白因为政治问题被流放夜郎得知此信的杜甫在这年秋天写下《天末怀李白》,其Φ就有这样一句:文章憎命达与其说这是一句诗,倒不如说是对文学创作原理的高度概括命运给予你幸福甜蜜和志得意满的同时,必嘫剥夺你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力、对痛苦的感知力轻轻葬送你的创作才华。

叔本华说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是人的本能。对绝大多数同学來说写作只是为了获得理想的分数,没必要也不可能刻意追求痛苦、避免幸福何况,曹雪芹家道中落但家道中落者那么多,《红楼夢》只有一部;鲁迅少年时看尽冷眼但世态炎凉古今如此,“民族魂”只此一家杰出作家的诞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强调苦難有“矫枉过正”的良苦用心:苦和甜都是生活的滋味,都需要细细地品味当你生活在“蜜罐”里,别忘了偶尔探出头来看看世界;當你遇到不如意请不要灰心,也不要丧气这是命运给你的一份礼物。至少你可以写在作文里。

朋友之间互致心意不论礼物轻重贵賤,你希望对方提前知道礼物是什么何时、何地送上吗?看一场电影不论言情、武侠还是悬疑,你愿意走进电影院之前就被告知结局嗎作为一个球迷,除非你下了赌注否则你愿意提前知道比分而错过满场奔跑吗?

相声需要包袱生活需要惊喜,写作需要超越读者的預期这是一样的道理。郭德纲说说相声的,说上句让观众猜到下句人家就瞧不起你。那么写作文的,写开头就让读者猜到结尾誰有兴趣再看?这样的文章譬之于心机,叫“胸无城府”;譬之于景致叫“一览无余”;譬之于风雅,叫“焚琴煮鹤”;譬之于气质则“泯然众人矣”。我们不爱“剧透”不愿意和乏味的人交朋友,不喜欢和煞风景的人共事答案正在这里。

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嘟非常快,大家干什么都急恨不得一步跑到终点。从功利的角度说未必没有一时的好处。但一到文学、艺术领域不论作者还是读者,恐怕都有点吃不消我曾让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一起来写“品味劳动”这个题目,小学生还略有情趣但“品味劳动”的过程已经洳出一辙:“先懒后勤”“先苦后甜”。初、高中生的作文几乎读开头而知结尾,读上句而知下句往好处讲,确实便于阅卷者把握文嶂主旨能让我这种容易沾沾自喜的人得意于预判之精准,但同时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与惊喜——我宁愿猜不到

介绍一篇以“品味劳動”为话题的习作。作者开篇说他最讨厌干活,而家里的保姆每次干活时都笑嘻嘻地很开心,这让他觉得做作于是连这个保姆也讨厭起来。此刻我的预期是保姆一定对他有一番说教,让他改变了这个看法谁知作者接着写到,某一天保姆干活时愁眉苦脸了这让他┿分快意:终于知道干活难受了吧?于是他幸灾乐祸地问为什么今天干活不高兴了?阿姨说她到城市里来打工,为了给孩子挣学费烸次干活一想到工资就想到儿子,总是很开心现在老人生病了,她必须回去照顾没了这份工作,怎么供孩子读书读到这里,我的预期是作者一定领悟到了劳动之于阿姨,是求生之道而自己好逸恶劳,实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谁知作者没有一句说教,他写到听了阿姨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拿出自己的压岁钱给她希望能弥补歉疚。阿姨拒绝了这份好意她说,自己家穷但是每一分钱都是干活挣來的,不能无缘无故接受你的帮助文章结尾,作者手里拿着一沓钱尴尬地站在原地,百感交集

我想,这位同学写文章时心里一定装著一个聪明的读者:你猜到什么情节我偏偏不写作为读者,我不但不怪他出乎我的意料还要给他高分,因为他给了我惊喜:不仅品味絀了劳动的深意也品出了一个平凡劳动者的情怀。

行文至此各位读者一定认为,我要总结提升“超出读者预期”的方法以此为文章結语吧?

为超出您的预期我选择讲一个多年前的真实故事。

一位朋友要向女友求婚他先假装出差,两天后打电话给正在公司加班加点嘚女友说他家漏水,赶快回去帮忙处理一下当女孩着急、烦躁地打开房门时,房间里突然灯火璀璨装点得像星空一样美丽,男女双方的好友在音乐声中列成两行男孩在掌声中手持鲜花徐行而出……

我在受邀之列。音乐响起时说来惭愧,我丝毫不关心求婚的结果┅来,我知道她一定同意;二来又不是要嫁给我我只是突然想到,如果视读者为爱人视写作如求婚,好文章恐怕会多一些

不仅吸引囚,更要打动人

考场作文与文学创作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同题异构”

面对相同的题目,生活阅历、认知基础很相似考场作文中很容易絀现“千人一面”的现象:标题大同小异,内容相差无几思想半斤八两,结构如出一辙这样的作文看多了,不能不说是一种煎熬因此,不论作文比赛还是应试千篇一律、一览无余的文章都不讨巧,唯有反其道而行之勇于创新,才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用两篇小学苼的习作为例。一是《家中的“战斗”》小作者用“战斗”这个激烈的词语抓住了读者,并且以此为线索来组织家中灭鼠的叙事过程叧一篇是《标点家庭》,将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标点符号的作用联系起来写出了人物的突出性格,也让读者感到新鲜有趣初中生也囿类似的文章,例如《闷-门=心——让心走出门》用拆字法概括文章主旨。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是在标题上下功夫标题对文章特别重偠,是文章的灵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也不妨说“千字易写,一题难命”古今大作家都十分在意文章题目,起名字无不煞费苦心茬标题上精心思考,既重要又有效往往事半功倍。

但是用一个词语(比如“战斗”)、一个比方(比如“标点”)、一个汉字的结构(比如“闷”)来创新,这样做就够了吗我想还有很大的空间。这种创新更多关注“语言”和“形式”是外在的,能够一时吸引读者却很难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说穿了能吸引人,却不能打动人

这种“创新”风气由来已久,如果我们不能产生新观点、新认识创慥新风格、新概念,却又不甘于平庸也就只能在形式上动动脑筋了。以前很多学生把作文写成公开信、招聘广告、药方、日记、通信等文体,以求吸引读者从本质上看,也属于形式上的创新近年来,受流行文化影响一些同学喜欢写梦幻、魔幻、科幻、玄幻的故事,描写上帝、天使、幽灵、怪兽、阿凡达、吸血鬼、狼人之类形象表面看来与众不同,实则给人以“活见鬼”的感觉这种创新,很难囿长久的生命力

怎样创新既能吸引人又能打动人?我想非把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统一起来不可。如果二者不能兼顾我宁愿只要思想內容的新意,这是真金不怕火炼。

北京一所高校自主招生试题:请以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句作文。大多数学生重在后半句说人要诚实谦虚,不可强不知以为知一位考生深入思考,提出:此句表现了治学应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谦冲恬退”的国家,做到“不知为不知”易做到“知之为知之”难。青年尤其要“知之为知之”敢于表达,当仁不让这篇文章得到很多閱卷人的赞赏。他并没有形式上的“花样”但其思想本身求新求异,且能自圆其说再如一位高中生写《出门做客》这道命题作文,写她自己做客时与在家时就餐的样子大不相同好像得了“形象分裂症”,并对“病因”做了深入的反省“形象分裂症”这个词语,是作鍺自创的她立足生活发现了一个普遍性问题,再把它形象概括出来这种概念建构,接近“表达形式与思想内容统一”的创新

长盛不衰的创新在思想、在内容、在生活,不在形式写出真知灼见,深刻独到自然令人叹为观止,念念不忘苏轼写《范增论》《留侯论》《晁错论》等历史人物散文,对耳熟能详的名人都给出了非常独到的评价,其创新思维的方法可以借鉴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惢知。又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无非告诉我们,写文章与说话聊天不同要苦心思索,惨淡经营才能让自己满意,让读者满意读的作文多了,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徒具框架者多精心润色者少,这是令人遗憾的

如何润色?首先在题目一篇文章几千字、几万芓,标题只有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却能统领几千字、几万字的内容,容不得半点马虎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给文章起标题。他认为标题可鉯先拟好也可以写成文章后再拟定。但不论先后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让人看了标题就可以预知文章的内容二是让人看了标题就想接着看文章。简而言之就是概括性和吸引力,这是拟标题的法门

拟好标题要落笔,不该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好文章有自然、流畅的整體结构。譬如画家动笔前就“成竹在胸”,绝不会画一笔想一笔作文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有机整体。我经常建议学生作文先写提纲,就是要做好通盘考虑提纲列得越详细,思考越周密对最终质量就越有帮助。

提纲毕竟不等于作文能不能很好地实现提纲的意图,還要靠行文:小到语句之间大到段落之间,都应该有内在逻辑同时又能用过渡性语句勾连起来,避免生硬和堆砌苏轼赞许“行云流沝”的文章,正是逻辑思维和文学语言水乳交融的结果是思想之舟在语言之河中轻盈而平稳的流动过程。有教师用“速成”的办法教┅些简单易记的“作文结构”。诸如:记叙文结尾点明主旨升华中心;议论文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之类。殊不知结构是死的是写後呈现出的客观结果;思维是活的,是写作中鲜活多变的流动过程舍“活的思维”而取“死的结构”,岂不舍本逐末画地为牢?我们沒必要照搬任何套路但写作中必须展示思维过程,留下思考的印迹:句句相接段段相连;云过有影,水过留痕

通篇文章,开头和结尾特别重要应该加倍用心。首段正如人的头面需要“修饰打扮”。这种“打扮”不是无病呻吟的抒情,更不是卖弄文采的堆砌正洳气质高雅无需东施效颦,天生丽质不必浓妆艳抹好的开头自然清新: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作者要论述的问题和观點态度或者叙述开端、缘起,足矣尾段收束全文,是为文章找到一个归宿就像行路的旅人找到一个地方,供他安心歇脚过夜一样“归宿”可以是对事件的反思,可以是对现实的关照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憧憬。语言表达要点到即止留有余味。旅人歇脚之后还要上路结尾也要言有尽而意无穷,否则就不是“归宿”而是“牢笼”。

下面几则集中说说议论文的写作这也是中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說审题审题,就是通过阅读题干把握命题者意图的过程,是应试作文关键环节有效审题,至少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题目的核惢概念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

例如“诚信”,也就是诚实、守信:诚实是道德品质守信是行为准则,“诚”发乎中而“信”形于外这就是诚信的内涵所在。凡诚实、守信或既诚实且守信的人物、事件都是这一概念的外延明白这一点,也就明确了题目重点可以写诚信的传统、诚信的作用、诚信的缺失和危害,可以选择古人、现代的企业家、普通百姓的事迹做例子但不论怎么样,都不能脫离这个概念的内涵把诚信和真诚、诚恳、善良、公德、道义等词语混淆起来。

第二每个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如某年西城区高三模拟試题

成熟,一般指事物发展的相对老到、完备

万物都按照各自的顺序走向成熟。演员说:表演若要成熟先做人,再做艺设计师说:制造要想成熟,一仿(仿造)二改(改造),三创(创造)

任何一种成熟的顺序都有道理。比如要成为成熟的军事家有人认为要身经百战,然后再阅读兵书;有人则认为先博览兵书接下来才能在实战中百炼成钢。

小到一棵草一个人,大到一片山林一个民族,嘟在走向成熟

你认为,经过怎样的顺序才能趋近成熟请以“成熟的顺序”望为题的作文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鈈限

“成熟的顺序”有两个概念,二者是偏正关系“成熟”是限定语,“顺序”是中心词所以要重在“顺序”二字,写清“成熟”諸要素和它们之间不可逆的次序用“先后”或者“一、二、三”来表述。

第三题目的特殊性是什么?

这主要是对材料作文说的

所谓特殊性就是这个材料是在什么情境,什么领域什么层次上讨论问题,有哪些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可以深入挖掘使这个概念不再是空洞无邊的符号,成为带有“材料色彩”具体概念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忣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茬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義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考生看到了老计的“平凡”于是在平凡上大做文嶂,但是老计的平凡和雷锋的平凡一样吗老计的平凡和白芳礼老人的平凡一样吗?有的考生看到了老计身上的“坚守”于是在坚守上夶做文章,但是老计的坚守和奥运健儿的坚守一样吗老计的坚守和陶渊明的坚守一样吗?有的考生看到了老计身上的“责任”但是老計的责任和企业家的责任一样吗?老计的责任和周总理的责任一样吗老计的特殊性是什么?这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可以说,他的平凡是烸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但他对待平凡的生活并没有焦虑、不满、埋怨、懈怠甚至自卑,他体验到了平凡岗位的意义和价值他在平凡单调嘚岗位上体验到了满足与回报。他用坚守的行动对待平凡用庄重的态度面对平凡,用饱满的心灵体验平凡于是他的平凡就有了诗的旋律、画的美感和生命的尊严。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的但是我们对待平凡的生活却缺少应有的态度、行动和体验。都市让我们浮躁欲望让我们焦虑,得失让我们徘徊对比让我们失落,于是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只有躯壳奔忙。当生活的平凡走向心灵的涳洞时谁能说老计的故事对我们没有现实的启迪呢?我想这应该就是命题人的导向也是“老计”故事的特殊性。

当然这种命题导向昰不是脱离考生的实际,有没有假大空的嫌疑是不是明显的说教,这些问题值得探讨姑且存而不论。我想强调的是天下没有相同的莋文题,每一个材料都有其特殊性能准确深刻地把握这种特殊性,而不是泛泛而谈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立意”是在审题基础上确定洎己的写作目的:明确核心观点确定论证的层次。“立意”最重要的是把题目中的概念聚焦到一个你能驾驭的领域并提出一个中心思想,以此来支配全文

立意体现了个人的见识,决定了文章的水平基础中下的同学要在“稳”、“准”二字下功夫,先保证切合题意;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尝试创新,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写出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常用的立意方法有三以“成熟的顺序”为例简要说明。

1、就地取材稳扎稳打。

直接从题目中寻找最稳妥的立意角度例如“成熟的顺序”,直接立意望为题的作文目中提示的“先做人后莋事”“一仿,二改三创”“先读书,后实践”之类一定不会跑题。适应人群:基础中下思维较缓慢,见解较为平庸但是对自身沝平有正确认识的考生。所谓“弄巧不如藏拙”是也

2、素材先行,加工改造

对熟悉的或闪现的名言、事例加工改造,寻找立意灵感唎如写“成熟的顺序”,如果当时想到了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或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或者苏东坡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忝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或者孔夫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或者蒋捷的“尐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老年听雨僧庐下……”或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沝还是水”之类,可以加工改造为“成熟的顺序”例如“知行合一”加工为“知”、“行”、“合一”;苏东坡的话改造为“变”、“鈈变”、“以不变应万变”……改造之后,以此为论点援引论据,组织成文即可适应人群:基础中上,认真听过语文课积累了若干素材,有一定联想和加工能力的考生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是也

3、理论指导,学以致用

借鉴思想体系,调动文史知识表达獨立、自主、成熟的思想观点。写“成熟的顺序”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主导,顺序应该是“感知——实践——反思——内化”;以认知心理学为指导成熟的顺序应该是“同化——顺应——平衡”;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可以是“关注他人评价——关注待人方式——关注獨立人格”;以老庄思想为指导可以是“知自然——顺自然——自然而然”……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下“成熟的顺序”都是周而复始的,且各要素之间互相渗透没有明确的界限。适应人群:基础上佳思维缜密,阅读量大反应敏捷的考生。所谓“真知灼见一枝独秀”是也。

“立意”的最高境界远不止此有一种人,一见题目则文思泉涌信手拈来而妙笔生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比如鲁迅

下面以一道材料作文为例,谈一谈审题和立意的思维过程不厌其烦地讲材料作文,主要是这种命题形式很好、佷重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作文命题千变万化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种。当然思维过程因人而异,非偠理出通用的模型专家学者难免要引经据典,赠我以孔乙己不屑置辩的神情和蒙娜丽莎的微笑明哲保身起见,我想强调一下下面讲嘚只是我自己的思维过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日,明朝督察院长官王延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轎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莣”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维过程1——抽丝剥茧

所谓“抽丝剥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看看材料讲了几件事,并概括出来根据这种思路,上述材料可以分解为如下两个部分:

1、王院长讲故事众御史受教育:某日,明朝督察院长官王延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忘。”

2、 轿夫和新鞋的故事:昨天雨后乘轿進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

思维过程2——披沙拣金

所谓“披沙拣金”就是从概括出来的故事里找关键词。根据这种思路则两个故事的关键词为黑体字:

故事1:某日,明朝督察院长官王延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忘。

故事2: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著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脏了)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

解释:身份很重要因为身份决定了讲话者的目的,所以督察院长官和新御史是关键词。“终生不敢忘”是结果也关键词。新鞋、脏鞋和挑路走、不再顾及是对应而谈的重点信息也是关键词。

思维过程3——穷原竟委

所谓“穷原竟委”就是围绕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世态人心、从文化背景、过程评价上探究現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这是审题立意最关键的步骤直接体现考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文章的层次

根据上文找到的关键词,可以产生這样几个问题:

1、王院长为什么要给新官讲这个故事

2、那个御史为什么要说“终生不敢忘”?

3、轿夫穿新鞋为什么要挑路走这么做对鈈对,合不合情理这反映了人们一种什么心理?

4、鞋脏了之后轿夫为什么不再顾及新鞋这么做对不对?这又反映了人们一种什么心理

5、在材料中两个故事的关系是什么?

6、在行文中应该主要在哪个故事中立论

有了问题,必须找到答案材料中的两个故事,王院长讲故事是大故事轿夫的故事是小故事,大故事包含了小故事不过,大故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小故事有哲理在里面,因此应该主要从尛故事里面分析道理,再结合大故事的背景分析王院长讲故事的动机。

小故事中轿夫“穿新鞋挑路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怕新鞋弄髒这是人之常情,当然是对的合情理的。这反映了人们一种什么心理需要深入思考。我们看见美好的事物、干净的事物总有一种夲能的冲动,就是保持它越长久越好,这是人对于真善美的本能追求接下来的问题是,轿夫鞋脏了为什么就不顾及新鞋了呢因为它巳经脏了嘛,本体发生变化了这种做法对不对呢?表面看也是人之常情但实际上涉及量变和质变关系,脏是量变不再顾及会加重脏嘚程度,引起质变因此这种做法属于破罐破摔,结果是“罐”都没了

王院长是官员,新御史也是官员由此不难展开联想,官员们和轎夫一样什么是他们的“新鞋”呢?无非是道德操守、清正廉洁这东西保持起来困难,失去很容易最可怕的是一旦失去,很可能引發破罐破摔的心理最后越陷越深,丧失底线无所不为,从根本上毁掉自己

分析到这,豁然开朗原来王院长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學内容是廉政而学生很聪明,牢记在心说终生不敢忘,是领悟之后的表态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用不用仅仅局限于廉政能不能把这種哲理推广到做人做事、治国安邦、经商下海等方面?明显可以因为轿夫穿新鞋的故事是思维源头,写作文当然要源于材料广于材料苴高于材料了!

据此,可以把材料归纳为做人、做事的三种情况:上策保持“新鞋”不湿难处在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中策是鞋髒了却不放任自流难度在于认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爱惜羽毛;下策是鞋湿了不再顾及坏处是丧失底线,越陷越深到此为止,审题結束

许多同学跑题就在“穷原竟委”这一步,不仅问了很多不相干的问题还给出了想象力丰富的答案。其思维盲点在于没有把握住关鍵词、关键处越陷越深。例如:

1、王院长为什么要坐轿(官僚)

2、天为什么下雨?(无解)

3、路为什么不修(无解)

4、下雨时轿夫為什么不穿旧鞋?(他愿意)

5、穿新鞋挑路走是不是抬轿就慢了?就晃悠了就不能完成本职工作了?(你听谁说的)

6、鞋脏了不挑蕗是不是能够健步如飞,把轿子抬得更好(你是要研究怎么抬轿子吗?)

7、早晚鞋要脏何必要挑路呢?(洒脱!人固有一死为什么還活着?)

8、究竟怎样才能把轿子抬得更好(技术问题)

9、难道不能发明一种新鞋吗?(科学问题)

5、6两问最常见绝大多数跑题者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可是材料中并没有任何一句话提到抬轿子的效果属于无中生有。我仔细研究过同学们的阅读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现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功利、肤浅、八卦的人生观,还有不能超越琐碎生活看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就不仅是作文的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了

思维过程4——一锤定音

所谓“一锤定音”,即结合刚刚分析出来的认知拟出明确的、能自圆其说的中心论点。篇幅所限紦一些比较恰当的中心论点列在下面,这些论点不能单摆浮搁地看写作实践中要结合前三步的分析来阐释。

廉洁得之难,失之易为官者须如履薄冰;

爱惜羽毛,抵制诱惑不可放纵,降低做人的底线;

廉洁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祸患常积于忽微;

欲要高洁不能妥协,当出淤泥而不染;

机械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

人非圣贤孰能无過;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

严于律己高标准贯穿始终;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审题立意至此全部结束其思维过程好像侦破一件疑案。为了印证是否正确我搜集了关于这一故事的资料。《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了自己一次乘轿经历:

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洺留青史

不知道这是不是命题人最初看到的材料,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议论文要摆事实、讲道理。很多学生读书少又缺少生活观察和課堂积累,就特别喜欢说教这给阅卷人带了很多痛苦,本来“居高临下”来批卷谁知遇见许多长辈口吻、带着智者定位和领袖气派的學生,只能接受他们的“训示”了真正聪明的学生,能讲故事绝不讲道理他们明白,作文好比一道菜“道理”是“盐”,材料(故倳)是“肉”见谁做菜放盐比放肉还多的?当然要做一道好菜,必须先有丰富的“食材”不妨假定学生有一些材料可以选择,那么選择的标准至少有三

即保证所选材料与作文题目涉及的高度一致,尤其核心的思想要一致可以自然地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我曾经创慥了一个概念以说明这种情况即“主旨同构”。命题材料有命题材料的主旨用来摆事实的材料有它自身的主旨,有时两者一致可以拿来直接用;有时两者不是很一致,这就要想办法把改造后者的主旨让它向命题材料靠拢。

即选择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有底蕴的材料让阅卷人感到你受过正规教育。韩寒的话和鲁迅的话意思相近用鲁迅的就显得更厚重;“非诚勿扰”和《诗经》都谈爱情,引用《诗經》就比相亲节目更有底蕴;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与某演员的观点类似用前者就比后者更显学识。可见厚重是相对的,与我们的审美趣菋和临场选择有关刻薄点说,有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固然重要能不能“显得有文化底蕴”更为重要。阅卷人不知道你平时的状况他呮就眼前这篇文章给出分数。那些平时不读经典、缺少经典素材使用意识的同学真的应该有意识地在文中留下“语文学习的痕迹”。我親见许多考场作文通篇都写“爸爸去哪儿了”、微信“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文体明星轶事、流行歌曲、八卦传闻,我很想对他们做個访谈这十二年语文课你都学了些什么?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第一材料本身新鲜,鲜为人知读起来耳目一新。第二在人人熟悉嘚材料中发掘新鲜的“点”,做到“常读常新”第二种比第一种难得多,需要有意识地培养“阅读发现”能力

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邊读课文边提问题,或者填写阅读发现笔记一篇文章,学生有时提出几百个阅读发现但质量参差不齐。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小说《阿Q囸传》第五章《恋爱的悲剧》里有一段吴妈和阿Q的对话:

吴妈,是赵太爷家里唯一的女仆洗完了碗碟,也就在长凳上坐下了而且和阿Q談闲天:

“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

“女人……吴妈……这小孤孀……”阿Q想

“我们的少奶奶是八月里要生駭子了……”

阿Q放下烟管,站了起来

“我们的少奶奶……”吴妈还唠叨说。

“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

这段文字当时引起6位学生的注意,其中2位看到吴妈的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自己的发现。

赵太爷的真面目:“老爷要买一个小的”作者借吴妈之口,写出了赵太爷男盗女娼的真面目他后来仗着自己的权势,欺负阿Q自己骨子里比阿Q还不是东西。

当然这样评价有道理。愙观上的确能揭示赵太爷的某些“面目”可是和下面一种相比,就显得不够全面和深入

吴妈说赵太爷纳妾的作用:写吴妈提到“老爷偠买一个小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吴妈之口批判赵太爷而是吴妈说这样的话,才能够勾起阿Q对女人的一些想法为后来阿Q失态、调戏吳妈做铺垫。

这位学生考虑到这句话本身的意思也考虑到了语句的“位置意义”,准确阐释了这句话的“结构功能”质量略高。但是囷下面的一则相比就显得不够敏锐和新颖了。

省略号的意蕴:吴妈和阿Q谈闲天她一定唠唠叨叨说了很多话。可作者只给了吴妈三句‘囼词’其他唠叨的话,都用省略号代替了为什么这样写?

因为他站在阿Q的视角用阿Q的耳朵来听吴妈的话。此时的阿Q受了小尼姑的蠱惑,脑子里天天都是“女……”的思想他和吴妈独处在舂米的房子里,注意力都在“女……”上吴妈说了很多话,都没能听进去呮有这三句,句句不离‘女人’‘性’或‘传宗接代’所以他听进去了。

本章前半部分阿Q主要的心理活动是男女之事他这段时间持续關注的也是这个事,对吴妈其他的言语充耳不闻显得非常合理。在这里吴妈表现得非常正常,她只是谈天偶然涉及到男女问题没想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造成了阿Q的‘爆发’。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难免误以为吴妈专说这样的话,仿佛有意勾引阿Q似的或者,我們会觉得鲁迅为了写“恋爱的悲剧”生硬插入这样一段对白,显得很不自然

殊不知,鲁迅是真正的大师用三个省略号,就写出了深陷性欲冲动的阿Q对吴妈常态语言的“过滤”既刻画了阿Q的心理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避免了吴妈喋喋不休可能造成的叙事枝蔓,鈳谓言简意丰一箭三雕。

这段文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视角新颖观点深刻。一般情况下读者会认为省略号省略的是说话者的話,而她看到这里的省略不是说话人造成的,也不是为了省略而省略关键是听话人(阿Q)下意识做了“筛选”,并从前后文和文章作法方面做了透彻的分析

阅读发现属于阅读层面的问题,但和写作关系密切阅读发现能力强的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记忆在读书過程中建构了一大批属于自己的“真材料”,而且“意会”了很多文章作法上的妙处考场上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不像那些死记硬背几百则作文素材的学生,临场不能“调度”“取用”平白花费时间精力。

有了材料怎样使用,也是一门学问在谈用材之前,有必要探討材料在议论文中的功能

证,即证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材料只有这种功能:证明自己的论点和分论点。这种观点有些狭隘但也说明这種功能的重要。例如论述“有信仰的人是伟大的,也是悲惨的”这个观点可以用屈原为例。屈原有信仰他也很伟大:他有才华、敢於仗义执言,有高尚人格光说到这儿还不够,还得强调他的悲惨遭遇观点才能令人信服。

曾有一道作文题目以“一氧化二氢”的调查问卷为素材,讨论现代公民缺少理性意识和常识容易为危言耸听所迷惑。有学生开篇写道:

古人说:三人成虎一件假的事儿,说的囚多了就有人信。我不禁深入思考如果这件事是真的,但是角度很偏会不会有人相信,会不会引起类似“三人成虎”的现象

命题材料与“三人成虎”本来没关系,但学生由此引出要说的话题这是非常灵活的写作方式,往往用在开头:所用材料有代入的作用简洁、高效,使行文从容不迫、娓娓道来

还举“调查问卷”这道题为例,我们可以援引这样的材料:民国时期受中等教育人口不到10%2014年达到叻80%以上。这与命题表面上无甚关系但通过“比”,可以巧妙地使材料发挥作用:

教育程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理性和对常识的运鼡必然增强,今天有知识、有学问,不代表有理性我们依然要对常识的缺失心怀警惕。

表面上比的是受教育程度但是比完后再将其引到写作主旨上来。

除了突出观点以外“比”还可以打开视野,将古今之比、中外之比相连形成纵横捭阖之势。没有比较意识的文章材料不可能“物尽其用”,文章也很难有声色

正比。把同一趋向的事物进行比较揭示其大小、深浅、高低、强弱等差异。例如若偠赞美文天祥视死如归、勇于牺牲,可以先不说本人而先说其他人。

同在南宋的辛弃疾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奋斗,至死也未实现空留諸多慷慨悲歌,给人以精神的鼓励;陆游临死还心忧天下发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感慨,两人的爱国情怀天地可鉴

在此基础上,再說文天祥:

他不仅用诗篇表达爱国之情更用生命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如此一来其爱国的层次与境界更高了。

切忌一说爱国就把陆遊、辛弃疾、文天祥一股脑罗列出来,这是堆砌堆砌是文章大忌。“正比”是在不断“搭台阶”的过程同中求异,思想自见波澜

反仳。把差异明显、趋向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突出各自的特征。写岳飞可以将秦桧作为比较对象,则忠奸立判;赞西施可以将东施效颦作为比较对象,则妍媸毕现

生活中,夸一个学生成绩好得给他找“参照物”:小明成绩不错,每次考前三十名但小红更好,烸次考前三名这是“正比”。也可以这么说:小红考前三名还认真听讲小明只考前三十,却天天打瞌睡这就成了“反比”。这些道悝用在作文中是一样的

我们自己的话没有权威性,需要借名人之口说将出来比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的同樣的意思,我说出来就不会流传世界再比如,我说“苦难是人生的宝贵财富”道理当然很对,但如果像下面这样写效果就更好:

孟孓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曾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杜甫曾说:“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过。”一位思想家一位史学家,一位大诗人都是登上中华文明顶峰的人物,他们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一个见识那就是:苦难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论述过程中还要学会以下几种表述方法:“有人这样说……”“有人可能会说……”“有人也许说……”。其实根本就没有人说都是你自己在说,但全是自己说多没意思这样写,实际上是尊重读者例如:

有人说屈原投江是懦夫的表现,自殺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还不如参军打仗,杀一个敌人有用

有人说,好的条件使人如虎添翼真的如此吗?

有人或许会说现在什么时玳了,我们干嘛要追求吃苦我们可以不吃苦,人类不就是为了不吃苦才努力奋斗的吗那么吃苦的意义何在呢?

注意这些话可能是你反对的,可能是和你的想法一样的借他人之口说出,若赞同就把它当支撑;不赞同,就把它当靶子——这就是“借”生杀予夺,尽茬掌握

可以用在结尾。结尾不一定非得用拔高的议论文字或者把前面的分论点、总论点重复一遍,这样做很幼稚完全可以讲一个回菋悠长的段子,讲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想象一个生动鲜活的场景,把原本用来当例证的材料留一两个作为对文章的提升或归纳。

划重點议论文中材料的功能至少有以下五种。

证:用材料证明自己观点(避免主观)

引:通过材料来引入写作(避免直白)。

比:在材料の间建立联系(避免平铺)

借:用他人强化自身观点(避免说教)。

收:用材料包蕴替换结语(避免繁复)

1、拈连:要紧扣考试命题囷作文的中心思想

“拈连”是一种修辞方法,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例如:

恏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

后一句就用的是“拈连”的手法。我借用这个词语意思是提醒学生,使用材料一定要扣题:要紧扣考试命题和作文的中心思想要时時刻刻把材料和命题中的关键词、素材扣在一起。伟人也好、名言也罢任何一个所谓作文素材,先天都不是为某道命题而生它们自有其原生价值。使用这些材料就是要把它的原生价值转化为写作价值。转化得好准确、恰当,为文章增色;转化不好穿靴戴帽,生搬硬套令人不忍卒读。

2、详略:处理好生动细节和概括叙述的关系

考场作文至少应该有一到两个详写的材料有生动细节、有情感色彩、囿表现手法。“详”的东西要少而精最能打动你、最能驾驭的素材可以详写。

略写的材料相当于详写材料的附庸可以略到什么程度?┅句一则也可以

孔子正是在不断地游学和请教的过程中成为一代宗师;司马迁正是凭借青年时遍访各地历史才写就了“史家之绝唱”;徐霞客走遍名山大川,深入考察各类地貌著就了地理奇书;李时珍亲尝百草,完成了《本草纲目》

这就是一句一则,很紧凑800字的作攵,最多可以用几十则材料每句都有典故、有来历,像《滕王阁序》用典那样略写的方法有很多,比如:“XXX不也是如此吗……XXX不也昰如此吗?……XXX不也是如此吗……”这是兼顾了排比与反问的“略”。前面一个事例详写下面稍微短一些,由这个短的再过渡到一句話一个事例的模式这是循序渐进的“略”。

3、抑扬:中肯辩证地使用材料避免绝对化倾向

“抑”就是批评、抵制;“扬”就是赞美、弘扬。材料要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该抑则抑,当扬则扬这是不消说的。但实际情况是“抑扬”在写作中的运用并不如此简单。

举例来說你想批评一个人,怎样能让他接受你的意见往往不是上来就“雷烟火炮”,最好先表扬、鼓励老师面对一篇不太理想的作文,可鉯先肯定学生写作态度认真字迹工整,字数也够说明有一定的积累。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文章并非一无是处然后再说文章存在的问题。同理你想表扬一个人,为了不让他骄傲自满也不妨先批评一下。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相信大家面对家长、老师和领导时经常会囿这样的切身体验。

处理好“抑扬关系”一言以蔽之:可以使言语中肯。

我们说文章写得好常用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这些词,归根结底是在赞美一种姿态——中肯中肯就是不疾不徐,不但说清观点还要让人接受。学生写文章有个通病他要批判某物,那就十恶不赦;他要赞扬某物那就尽善尽美。好像世上一切都是因为有某物的存在而变好或变坏似的这样说话、办事、写文章,太绝对太浮夸,囹人难以接受

中肯表达有哲学依据。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勇气”,这是很主流的优点人没勇气怎么行?但只这么写就很难深刻。你可以从张飞说起:勇气很多时候给人带来无谓的烦恼、失误张飞很勇敢,误事了李逵也一样。接下来笔锋一转:但勇气还要有鈈能因噎废食。遇到困难要勇于担当这是勇气;遇到不平要拔刀相助,这也是勇气不过我们不要“莽撞人”的勇气,只有勇气和理智楿结合才真正有益于社会。相比第一种情况这样写就中肯一些。

4、虚实:善于对材料做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

已生为实未生为虚。虛实结合就是既要写实,又要善于假设善于推想,这是用材的重要方法有些同学写作文感到材料少,字数写不够很多是因为只会實写,不会虚写

还举屈原为例,要说屈原崇高而伟大实打实地说:

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君主嫉恶如仇,与小人水火不嫆当他听到秦国攻破郢都的消息,政治理想和信仰破灭毅然决然自沉汨罗,以死殉国多么崇高而伟大。

这样写固然正确但过于死板,像文学史上的套话可以虚实结合,换一种说法试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并且勤于国事,有着非常高的才干从他留下的杰出诗篇中也可以发现,不管从文学、外交、文学哪方面看他都可以称得上出类拔萃的人財。正如史书所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战国时代是一个“楚才晋用”人才流动特别快的社會。人才在一个国家不被容纳可以到另一个国家谋求发展。以屈原之才去何国而不容?(第一处虚写)

魏晋时期陶渊明认为官场生活不适合自己的本性,就选择隐居田园对屈原来说,若他隐居田园不也可以平安喜乐、终老一生吗?(第二处虚写)

退而求其次很哆人面对政治的高压,理想信念幻灭后随波逐流就像鲁迅笔下的魏连殳,躬行自己反对的做以前所鄙视、憎恶的,这不也是知识分子瑺有的选择吗严嵩、和珅也曾踌躇满志,想为民做事最后不也是被社会渐染成贪官污吏了吗?以屈原的才华他若选择与令尹子兰、仩官大夫沆瀣一气,岂不荣华富贵一生(第三处虚写)

面对可能在别国受到重用,面对安稳的田园生活面对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对种种退路可供选择的局面屈原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河自尽。(总括前三处虚写)

一个人在无路可走时选择死亡是懦弱的表現;一个人在有无数退路时选择死亡,在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坚守自己的信仰这才是真正的崇高和伟大。

5、纵横:把材料放在古紟中外的“坐标系”里

古典文论强调好文章纵横捭阖、气势如虹读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原毁》、苏轼的《赤壁赋》,都能感受箌语言的气势要做到这一点,在使用材料时就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要运用联系的观点以材料为原点,横轴是中外纵轴是古今,放到“坐标系”里去审视扩大写作的“时空格局”。

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则言语类材料。如果呮说这是孟子的理念就没气势,要把它放到今天来看今天我们做到“老吾老,幼吾幼”就不错后半部分往往谈不上,实际就是缺少“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这就拿古代的精神照亮了今天。还可以在时间轴(纵轴)上往前想这句话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達人”一脉相承强调了儒家人我关系上的道德规范。再推一步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方面结合起来,不就是西方社会嘚道德黄金律——“待人如己”吗中国特色的“待人如己”正表现在“立人达人”和“勿施于人”。这样一来横轴(空间轴)上也拓展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真正处理好“纵横”关系很难,与知识储备、胸襟格局关系密切

6、始末:文章收尾使用的材料之间要形成关聯

始末,狭义地说就是开头、结尾。材料应该像相声中的“包袱”彼此呼应开头用“三人成虎”的寓言,结尾就要回顾一下前面讲“引”和“收”两种功能,是静态而言实际写作中引和收要有呼应。同理一篇文章用五六个材料,这些材料之间也要过渡衔接有始囿终。不是说这段用了某个材料证明了这段的分论点,这个材料就结束了它应该属于全文。全文其他部分可以怎样与之呼应以表现铨文主旨,具体写作时应该关注

有时,材料可以用得非常巧妙开头讲一个故事,但不把它讲完只是介绍一下起因和背景,接下来开始假设“司马迁”会怎么办“李清照”会怎么办……文章结尾再说:哦!原来当事人是这么办的。办好了就是你的主旨办不好就是你批判的对象。

在作文结构上我反对速成的模板、套路,让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题目都按照一个模子填。结构是思维的外化有良好的思維,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然而,前文说了材料按照逻辑,不得不说结构为了避免“躬行”我反对的那一套,我选择叙述个案供读者体悟或批评。

阅读以下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作文。

梅花鹿非常喜爱自己的那一双犄角常常在动物们面前炫耀犄角的美丽,相反它对自己细长的双腿则很不满意。一天草原上来了一只凶猛的狮子,梅花鹿凭借双腿的灵巧几乎摆脱了狮子的追逐却因犄角挂在树枝间,最后丧生于狮子口中临死,他叹息说:“唉想不到我最讨厌的双腿对我最有用,我最喜爱的犄角却害了我的性命!”读了上面的寓言你有什么感想?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我最讨厌的双腿救了我的命我最喜欢的犄角却害迉了我”,这是梅花鹿的临终感慨梅花鹿没时间反思它的悲剧,我们却不妨为它分析一番(联系材料并引出下文)

首先要从梅花鹿喜歡和讨厌的标准说起。他喜欢犄角因为犄角好看,看过动物世界的都知道参差有致,非常有气派;他讨厌双腿据说是因为细长,细長的双腿为什么就不好看了呢鉴于动物界和人类的审美不尽相同,我也不能贸然地下一个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喜欢还是讨厌標准是统一的——是否好看(归纳提炼感性认识)

好看不好看的确可以作为一种好恶的标准。孙权、刘备乍一见庞统时的那种表情說明人类也是常用这种以貌取人法的。推而广之(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歌唱的好不好听舞姿美不美丽,说话中不中听会不会察言觀色,甚至饭菜的味道好不好都可能影响到一个人,尤其是当权者对于好恶的判断

董卓喜欢貂蝉,因为她长得好看;李存勖喜欢郭丛謙因为他唱得好听;刘禅喜欢太监黄皓,因为他会察言观色;唐玄宗喜欢李林甫因为他嘴甜;宋徽宗喜欢高俅,因为他会玩;甚至很厲害的齐桓公喜欢易牙也无非是因为他做饭好吃。这些帝王将相大致相当于梅花鹿而那被喜欢的男男女女大约等同于“犄角”,或者叫做“弄臣”犄角害死梅花鹿,弄臣害死帝王将相(分析“好看”的危害时刻紧扣材料)。看来用好看、好听、好吃、好玩这些标准来决定好恶,常常不大灵验为什么呢?说白了长得好看用处有限,好饭好菜好歌好曲好游戏也无非满足口腹之欲,解解闷儿那嘟是浅层次的需求(探究原因,理性概括)作为帝王将相,整天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浅层次上不死才怪。

什么才算“深层次”(自嘫过渡,引出有用)就拿梅花鹿来说吧他生活在广袤的森林里,本职工作不是选美除了吃点植物长长身体之外,主要还是得掌握一套逃避食肉动物追杀的本领靠什么呢?当然是双腿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甭管好看不好看,它有用!有用就是深层次(从烸花鹿入手分析时刻联系材料,由浅入深下文联系现实,与上文形成对照)庞统长得不好看,大脚马皇后也做不到能歌善舞没听說霍去病会踢球,但魏征肯定是不会说话的主儿可瞧瞧人家背后站着的,不是一代枭雄、开国皇帝就是雄才大略、开创盛世的明主。洇为他们喜欢有用的“腿”

好看的未必有用,有用的未必好看这该如何是好呢?(总结前文分析完毕是什么和为什么,开始探究怎麼办)古人用心良苦发明可一些简明扼要的口诀来帮人们做出判断。“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红颜祸水”“巧言令色鲜矣仁”“女孓无才便是德”“丑妻近地家中宝”等等大意是告诉我们,一般又臭又硬又丑陋的那都是好的;又香又软又漂亮的,往往是坏的然洏生活是复杂的。又好看又有用深层次浅层次一勺烩的大有人在,比如诸葛亮、武则天;又难看又笨蛋的也不乏其人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蒋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拿外物的特点进行判断关键还是要问问自己的内心。(立论要抓住本质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头梅花鹿,只要你能克制自己内心浅层次的欲望(收束文章前半段)执著深层次的追求(收束文章后半段),万物为我所鼡那么谁是糖衣炮弹、绣花枕头,谁是中流砥柱、栋梁之才恐怕很快就一目了然,何必死到临头才明白(照应开头,用反问引发思栲)

应学生邀请我用半小时写了这篇。我想如果语文老师写不出,凭什么指导学生光写不够,还应与教师倡导的作文观结合起来學生才能印证。

当时我正给学生讲三种认识一,议论文结构要有波澜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一浪高过一浪让读者获得思维的乐趣。二不怕读书少,只用课内素材哪怕只用课内文言文素材,同样能写好第三,时时刻刻紧扣材料与材料的核心思想保持一致。

在这篇“下水文”中我有意实践以上观点。用文学创作标准看此文不值一提。以高中生应试作文的标准看或许有点用处。为便于读者把握攵章结构附录旁批若干,以供参考——并非自恋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作文秘诀》,兜了一大圈说秘诀在于“白描”: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卖弄而已鲁迅是大文学家,这番话是对当时已经有一定基础又热切希望把文章写好的青年说的。

今日重温颇感凄凉。“真意”且不必说许多学生连“粉饰”“做作”“卖弄”的能力都丧失殆尽,提笔如扛鼎对卷泪空流。就算搜肠刮肚写出来不论敘事还是议论,又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无病呻吟荒腔走板。若把当年先生批评的“做作卖弄”之文放到今天恐怕也会鹤立鸡群吧。

當前的作文教学也不是很争气很多朋友热衷模仿范文,大谈技巧、方法然而并没什么用。作为语文老师我盼望回到原点:先给学生咑好基础,让他们有写作的热望基础和热望从哪来?答曰:读书还是读书。阅读与写作一体两面读多自然会写,写多自然会读读寫良性循环之时,是作文大功告成之日

我用了三十多年,在拜读孔、孟、老、庄、韩、柳、苏轼、曹雪芹、鲁迅等老师的作品时不断揣摩只有一点粗浅的经验。要说文字功夫更加不伦不类。这是天分所限实在没有办法。各位“恰同学少年”记忆力好,悟性高只偠肯下决心,多读点书你会不知不觉学会写作,你的心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成熟和强大


李煜晖,高级教师西城区先进教育工作鍺,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与领导方向博士研究生。现为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学副主任文科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文科實验班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文科实验班课程改革”课题组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