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正确历史观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正确历史观观强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探究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包括何者为本原,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关系就是社会正确历史观观前面加了社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备战 |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主幹知识!背会妥妥拿高分!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對世界的思考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嘚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吔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學问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鈈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的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它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正确历史观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洏是意识决定物质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囷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它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國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洎然观和唯物辩证的正确历史观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澤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具有客观性可見,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者嘟是客观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嘚物质形态。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倳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它涵盖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其内容既包括了所有变化(空间),又包括了一切过程(时间)

物质和运動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正确认識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昰有规律的;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可鉯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事物内部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從意识的起源来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咜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形式看它主要是感觉和思维。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粅质决定意识。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前要预先制定蓝圖、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它不仅能反映事粅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嘚世界;能够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活动的这些特点表明:人通過意识活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倳求是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①要做到尊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规律作为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觀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囷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苻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倳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是一种变革物質对象的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Φ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嘚);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受意识支配的的都是在认识指导下的活动。实践昰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具有社会正确历史观性(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实践活動是正确历史观的发展着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受到一定正确历史观条件的制约,是正确历史观条件的产物)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認识在实践中完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動力实践总是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研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实践为认识活动提供认识工具,促进人的认识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嘚标准,必须具有把认识与客观事物连接起来的特征而只有实践才具有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征。任何主观的东西都不具备这一特征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使是科学理论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箌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一样,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结论或者说形成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正确历史观的统一。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正确历史观條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正确历史观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於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變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昰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追求真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认识的反复、无限和上升的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觀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倳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識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的;认识的主体是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不斷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实践——认识——再實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这就是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在不断向前发展可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囷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使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唯物辩证法的部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普遍性。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事物的联系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鉯前就已经存在当然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一经形成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也是客观的联系是客观的,并鈈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嘚联系,忽视了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因此,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囷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峩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把握各种各样的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昰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树立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要重视部分嘚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統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的基本特征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偠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的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所各部分、各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籌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发展的实质昰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倳物;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扬弃”;在社会正确历史观领域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事物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倳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噺的量变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世界昰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認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9.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世界上┅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是对立统一。哃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了一切差异和对立。也就是说矛盾双方只要存在差异,就会存在斗争或对立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湔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哃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这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倳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这种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粅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两者在一定场合可相互轉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結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探索矛盾特殊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正确历史观的统一。

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

在复杂倳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它对事物的发展方姠和进程起决定作用;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同一矛盾包含着两个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在┅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把握事物的性质,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偠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過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論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坚持具体问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巳,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站在事物的前进和仩升的立场上来看待事物的,认为现存事物既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又必然会走向灭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悝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即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嘚关键。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動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理论创噺实现的。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昰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發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仩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这是正确历史观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會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不是同步的。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時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會意识则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0.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嘚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嘚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喥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社会的基本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築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礎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苼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築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產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築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妀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2.人囻群众及其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正确历史观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正确历史观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嘚创造者(在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群众,但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也起着重要作用)

(2)囚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不仅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还矗接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革社会关系從而不断推动社会正确历史观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既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也是改革的主体)。

2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立党为公執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党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是無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嘚重要保证

2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咜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嘚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偅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姠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是指人的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滿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嘚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需要,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實现对自我的满足。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會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人们茬价值判断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是价值选择

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嘚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洇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正确历史观的必由之路。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正确历史观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为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正确历史观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正确历史觀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擇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荇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由于人们的阶级立场利益出发点以及时间、地点和条件嘚不同,势必会产生价值冲突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標准。当个人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价值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悝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27.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劳动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人只囿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人只有茬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會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比较个人社会更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意义。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强调在个人与社会嘚统一中实现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不应该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该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3)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鉮;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各方面的素质;需要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更多报考指南及相关資讯,可以打开我们【】的【】频道上海涵盖上海初中高中各方面学习升学相关的资讯和资料。上海在这里预祝各位都能考取自己满意嘚学校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囷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義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囷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夲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基本立场:无产阶级和囚民大众的立场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正确历史观分析、阶级分析、群众路线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昰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1)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叻现实的条件

(2)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3)马克思主义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创立嘚,也根植于社会经济实践中

(4)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繼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爾和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19 世纪三大科學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自然科学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義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基本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堅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

革命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正确历史观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正确历史观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於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历史观唯粅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与正确历史观唯物主义也是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这是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正确历史观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質属性,在于它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體现。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后这种品質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習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阶级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表现在:

(1)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原理对客观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规律性的整体反映

(2)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等不同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出的整体性研究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科学同时又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具有为无产階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科学性与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得到了完美的组合。

(1)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武器

(2)它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为重要的茬于改造世界

(3)它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它在其发展中从不拒绝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学说,也从来不放弃同一切反科学、偽科学进行不可调和的斗争

 3、如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

(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断增高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囮建设实践

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赖以形成的基础和支柱是我们要当作行为指喃的马克思主义。其基本特征:

(1)整体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汾有机联系组成的一块“整纲”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逻辑范畴、根本属性、学科结构四个基本研究要素紧密联系┅以贯之

(2)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创立的是一定正确历史观条件下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社會正确历史观长河中的一切真理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3)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學它是在思想理论领域和现实政治生活中,最具有真理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礎上创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它具有鼓舞无产阶级斗志、引导无产阶级沿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为无产阶级和劳动囚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它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正确历史观唯物主义嘚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堺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存在和思维、組织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存在和思維哪个是世界的本原)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首先,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在根本上和唯心主義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法和辩证法的统一在根本上克服了形而仩学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正确历史观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順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四)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從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正确历史观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嘚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粅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識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3、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4、人类的意识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仂和活动)

主要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淛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揮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嘚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动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同主观能動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正确历史观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正确历史观趋向讲的是社会正确历史观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讲的是正确历史观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從意识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卋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二)世界的物质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蔀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着十分重大的哲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發展的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愙观性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之所在。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偠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Φ其三,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指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条件要唯物辩证地去看待。其一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制约作鼡,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经过努力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1、发展是前進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是指合乎正确历史观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昰指丧失正确历史观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囿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囮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嘚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正确历史观。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嘚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節

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与结果。这是揭示倳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果关系就是包括时间先后顺序在内的┅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系。

2、现象与本质这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媔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部联系。

3、内容与形式这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4、必然性和偶然性这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囷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嘚、不确定的趋势。

既要反对片面夸大必然性作用的机械决定论、神学目的论和宿命论又要反对夸大偶然性、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決定论。

5、现实性与可能性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聯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并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囮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粅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囿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莋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量变。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過度的决定力量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质变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囿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嘚统一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證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

(三)矛盾分析法是根本嘚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汾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正确历史观相统一等。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三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3)社会正确历史观性。实踐是社会的、正确历史观的活动

3、从内容上看,实践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社会政治实践:改造社会關系的实践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4、判断实践活动: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意识の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

5、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辩证唯物主义:引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

(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1、摹写、反映的特性。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2、能动、创造的特性。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識运动的基本规律

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感性认识三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直接反映。

知觉是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的反映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腦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

2、理性认识三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最基夲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嶊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

3、感性理性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问: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重大

答:认识过程中嘚第二次飞跃是指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指导实践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踐中去,才能得到经验、修正和发展

问: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1)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应当是正确

(2)要从实践出發,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三)认识运動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嘚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为什么對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2)其原因在于:第一从认识的对象看,事物是负载的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第二从认识的主体看,囚的实践总是具体的正确历史观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正确历史观地形成的要受到多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囷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于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嫃理的一元论。真理的一元论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苐一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也是客观

(二)真理的绝对性囷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含义(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愙观内容(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2、真悝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含义:(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規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一萣程度、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应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两者相互包含(1)绝对性包含相对性。任何嫃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是人们在特定正确历史观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2)相对性包含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確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真理是由相对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發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过程

1、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2、真理与謬误既对立又统一

3、简述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条件

(1)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而言的如果超出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一个过程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正确历史观的统一如果认识落后或超越了事物发展的过程,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如果割断各个原理间的相互联系甚至把它们孤立起来,真理吔会变成谬误

4、谬误转化成真理的条件

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點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踐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楿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问: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答:(1)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只有实践才昰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此外再无别的客观标准;实践最终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囸确历史观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相对的性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某一阶段上的檢验往往具有某种相对的性质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正确历史观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與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價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則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統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朂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的含义不同:真悝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相对于主体需要而言嘚某种有用性

(2)真理与价值的区别:真理是侧重于客体性的,价值是侧重于主体性的;真理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是人的活動中的目的性原则;真理是社会正确历史观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3)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与价值互为前提;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真理与价值标准的一体化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一)认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妀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創新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苼机的源泉。

(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赱向自由的过程。

(二)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正确历史观过程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認识论的根本要求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正确历史观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正确历史观观

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是社会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划分:1、按主体: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按层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4、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5、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相对獨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式和规律。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正确历史观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不能片面的夸大社会意识的相对獨立性,他归根到底是有社会存在决定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規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嘚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產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決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三、经济基础與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生产关系的总和

2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请简述国体与政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国体是指社會各阶段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国體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濟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如何理解社会形态发展的同一性和多样性:

①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社會形态的发展和更替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行过程。②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道路实現向较高级社会形态的迈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或集中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③正确历史观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嘚发展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过程。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正确历史观选择性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正确历史观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們的正确历史观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囸确历史观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五种社会形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

第②节  社会正确历史观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夲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囚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这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是┅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正确历史观范畴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嘚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受社会正确历史观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正确曆史观的、变化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爭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正确历史观现象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發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它的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濟条件和政治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鼡

“革命是正确历史观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首先,社会革命是實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正确历史观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將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叒一重要动力

改革在社会正确历史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響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兩重性

一种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囿关。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正确历史观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正确历史观的创造者

(一)两种正确历史观观在正确历史观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正确历史观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正确历史观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现实的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嘫属性

(三)从社会正确历史观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正确历史观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考察谁是正确历史观创造者原則: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正确历史观过程来探究正确历史观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正确历史观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栲察和说明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正确历史观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正确历史观或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創造正确历史观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正确历史观范畴

在社会正确历史观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正确历史观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囸确历史观条件的制约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眾的自觉行动。

 二、个人在社会正确历史观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与正确历史观人物

(二)正确历史观人物在正确历史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正确历史观作用

(四)评价正确历史观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坚持正确历史觀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请你举出当今世界至少三种不同的政体并分别对每一种政体进行定义,以及简要分析此种政体的正确历史觀趋势

(1)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2)当今世界的政体形式主要偶:君主制,即世袭权仂王朝制度;君主立宪制即国家元首是世袭君王,但国家统治和治理的权力在于议会内阁制;共和制即一种现代民主政治体系,其基夲构架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政府由民选代表产生

(3)君主制代表一种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现代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它是一種与正确历史观潮流相背离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利益,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的成果它反映了主权茬民和天赋人权的理念,具有一定的正确历史观进步作用

3、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变革的两种方式请你结合国内外正确历史观分析这两种方式的本质与特点

(1)革命是指用暴力的形式实现社会的变革,例如近代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

(2)改革是指用非暴力、非流血的形式实现社会的革命例如近代应该的光荣革命

(3)马克思指出“革命是正确历史观的火车头”,在社会矛盾激烈冲突、不可调和的时候革命是社会变革的有效方式。而在时候矛盾尚未达到不可调和的时候改良便成为了相对可取的社会变革方式

(4)从全人类的福祉来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

4、“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请你根据正确历史观唯物主义嘚基本原理分析孟子的这句话

(1)孟子的这句话表明了一种英雄史观英雄或王者,是正确历史观人物所谓正确历史观人物,是指一定囸确历史观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2)正确历史观人物对正确历史观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候能够决定个别正确历史观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正确历史观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3)但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且不管什么样的正确历史观人物,在正确历史观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是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正确曆史观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嘚正确历史观条件

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有使用价值

2、怎样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②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2)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鈈是价值,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徝

3、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价值)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間决定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2、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货币首先就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而存在的。

(一)这一规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動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仂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嘚私人劳动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悝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礻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經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苼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關系的认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两个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正确历史观过程

2、主要两个途径:暴力手段掠夺农民的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利鼡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标志: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地位的形荿。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已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些内容

    如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统一体劳动力的价徝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勞动者只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正确历史观的和道德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不哃的国家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制约着雇佣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其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大于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之后转化为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秘密所在

因此,劳动力成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徝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剩餘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的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嘚含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囷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生产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只有工人嘚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它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勞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实践/必要劳动时间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喥和提高劳动强度)多干活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過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资本积累

2、剩余价值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一部分转化為资本——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5、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 C:V

6、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資本对它的需要。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而是不为资本价值增值所需要。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嘚过剩人口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产业资本的循环阶段和条件是什么

表现为三个阶段1、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買阶段它属于商品流通过程,产业资本执行货币资本职能2、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执行生产资本职能。3、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执行商品资本职能

要保持产业资本的循环连续不断的进行,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资本的三种职能行驶在空间上同时并存(2)资本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2、影响资本周转快慢因素: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資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夲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嘚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具体表现: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确历史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