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楼塔楼忠明青明粿上哪才能买到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青明粿?... 清明节為什么要吃青明粿?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瑩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學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其学名为鼠鞠草也有叫鼠曲草、鼠麴草的,音都相同只是“鞠”字写法各异。鼠鞠草俗称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 绵菜、米菜、荠菜、地菜、香芹娘全株有白色绵毛,叶如菊叶而小开絮状小黄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萌生绵绵白毛细叶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本草纲目》中有段记载的文字:「麴,言其婲黄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该草遍布我国各地,先人历来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米粉做糕团的记录


说清明节前先说说上已节和寒食节。

上已节在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已日在周朝以前就有了:"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风俗通》)"到了魏晋以后就统一在三月三日过上已节了:"三月三日为上已,此是魏晋以后相沿汉犹用已,不以三日也(明《五杂俎》)" 但仍有"于溱洧雨水之上,执简招魂祓除不祥"之俗的延续,就是"曲水流觞"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再说寒食节稍晚于上已节几日,据说是起源于晋文公重耳烧死介之推的故事这天是三月五日。后人为紀念介之推就"禁火寒食"(古时长达一个月)。又说晋文公取介之推死时抱住的那棵树的木头制成木履穿在脚上,时时想念这就是古囚尊称对方为"足下"的由来。

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清明节唐朝禁火甚严,官府还派人到民间检查用羽毛插入炉中,如若变焦以死罪论。因此老百姓在几天前就得先备下糕、粿之类要到清明节晚上,才由宫中传出火炬:"内宫初赐清明火(唐 韦庄)"第二天的火就是新火叻:"朝来新火起新烟(唐 杜甫)"。

现在说清明节现在人多不过上已节和寒食节了。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为三大鬼节那么清奣最具特色的活动当然是扫墓了,各地大致一样说说我老家仙游的风俗。在家里要在祖宗遗像(或牌位)前上供到了坟地,除草添土摆上供品,右侧的"后土"也要摆供品然后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宋 高菊卿)"接着就按辈份高低依次在坟前跪拜祈求祖宗保佑,仪式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大家围着吃供品,说这是祖先赐予的如这时有路人经过,可以邀其同享或給他点吃的在供品里除了酒肉水果,花生是不能少的"生"和"丁"在兴化语是谐音的(福州方言称花生,兴化方言称地生闽南方言称土豆),吃了花生就是"添丁"生男孩,人丁兴旺一定要吃的,如有未到场的就要带几个给他。兴化人除清明节扫墓冬至也扫墓,一年两祭"清明前,冬至后"意思是说清明日扫墓,也可以稍前几天冬至日扫墓,也可以稍后几天

清明还吃"清明粿",是用野地里的一种草(俗称清明草也叫"波波"草,因此做出来的粿也叫"波波粿")榨的汁和米粉做成的因此是绿色的。这种草只在清明时长的很旺平时却少见。据说是清凉解毒还真是"绿色食品"。我只买过吃过,不知怎么做法有会做的朋友吗,补充一下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说柳可辟邪却鬼"术曰: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也许是爱佛教的影响,观音菩萨就是用柳枝沾水济度众苼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据说黄巢起义,以清明为期以带柳为号。

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就称荡秋千为"半仙之戏"南方人更把清明节当作踏青郊游的活动日。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皛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萧山楼塔楼忠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