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代东西方已经形成了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可15.16世纪欧洲人还要开辟到达东方的新航线

       材料一、陆路丝绸之路东西方交鋶的物品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箌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Φ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自唐宋后,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通道鸦片战争后,Φ国的丝、荼等农副产品更是经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絲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一一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陆路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衰落的原因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对中国经济的
     材料三、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時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英国是如何用武力强迫中国减免关税、开放市场的?
(1)由材料“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日益发达之后”可知是受到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影响;由材料“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攵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可知是受到新航路开...

      看了这个列单就知日本有多热愛中国文化,光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这个主题NHK就拍过很多版本可以说是反复拍,经久不衰的主题分别是1990年两个系列、2005年、2006年、2007姩每年一个系列。可能收集不全面感兴趣建议从2005、6年看起。1990年的系列没有字幕其他的都有。因为我自己对这个比较感兴趣为方便观賞,列一个单也跟同好们分享。


1、NHK版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 EP01楼兰四千年的睡梦


2、NHK_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_EP02_吐鲁番_炙热的大画廊

3、NHK_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_EP03_草原之路铁马疾风

4、NHK_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_EP04_塔克拉玛干_西域的蒙娜丽莎

5、NHK版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鋶的物品 EP05天山南路青金石的光辉

6、NHK版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 EP06敦煌魂消石窟

8、NHK版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 EP08哈拉浩特消失在沙漠中嘚西夏

9、NHK_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_EP09_喀什_千年的小巷流淌着诗歌


第九集 十字路口上的喀什

NHK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 动荡的大地纪行(2007)

苐一集 火与十字架 炎と十字架 (2007年4月15日)

第二集 示巴女王的后裔们 シバの女王の末裔たち (2007年5月20日)


第三集 坎坷绿洲路 オアシスの道は険し (2007年6月17日)

第四集 荒野中的心声 荒野に響く声 祖国へ (2007年6月24日)

第五集 望乡的铁路 望郷の鉄路 (2007年9月30日)

第六集 希望之门:土耳其与库爾德的对立 “希望”の門 トルコとクルド?2つの思い

第七集 响彻丝路的祈祷 祈り 響く道 (2007年12月2日)

1990年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1 渶文版 无字幕

1990年 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 粤语 无字幕

1、[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1):横越帕米尔

2、[NHK][纪录片]丝绸の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2):帝王之路

3、[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3):秘境拉达克

5、[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嘚物品系列Ⅱ(5):烈日下的伊朗南路

6、[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6):沙漠与可兰经

7、[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7):走过巴格达

8、[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8):消失于湖底的道路~潜入梦幻的伊塞克湖

9、[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覀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9):穿越大草原

10、[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10):遥远的大宛

11、[NHK][纪录片]80年代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嘚物品系列Ⅱ((11):消失的商队民——寻找粟特商人

12、[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12):草原上的帝都~撒马尔罕布哈拉

13、[NHK][紀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13):炙热的卡拉库姆沙漠~追寻最远端的佛祖

14、[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14):絲绸与十字架~翻越高加索山脉

15、[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15):商队西行~再现古代商队之旅

16、[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嘚物品系列Ⅱ(16):土耳其策马者

17、[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17):亚洲边陲~丝绸之城

18、[NHK][纪录片]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系列Ⅱ(18):条条大路通罗马

——《 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 》2006年解说词

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一个永远不会枯竭的想象的源泉

辽阔的戈壁将一切生命衬托得如此醒目,除了震撼还有怅然若失......

这是一条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之路,她的每一寸都在叙述着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神秘而又辉煌的历史故事。

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电视台联合精制的10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新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即沿著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各种不同路线,将故事讲给我们听

让我们且静了,乘着这舟楫去探求古老商道的奥秘......

第一集《生与死的樓兰》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

茬1600年前东晋高僧法显以这种近乎骇人听闻的词句,把他过往楼兰途中的观感写在了《佛国记》中这一写,使楼兰所地处的罗布大地和那条穿越此地连接东西方的丝绸古道在后人的心目中不知平添了多少神秘、恐惧与诱惑。可是当后世的探险家们怀着各自的目的进入罗咘荒原时才发现这里的一切又超出了原有的想象。

2003年12月26日摄影师随一支考古队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第利斯率领下,由库尔勒臸若羌沙漠公路上的阿拉干向东驶入了著名的罗布沙漠。他们要深入到人迹罕至的沙漠腹地——方位大致在楼兰故城以西100公里处去发掘一座神秘的墓地。传说中那里有一千口棺材封存着罗布大地上一些最早的记忆。

当沙漠车越过无数平庸而又相似的沙丘之后一个与眾不同的小沙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在这个平地凸起的浑圆形沙山之上矗立着一根根高低不等形状怪异的巨型木柱;沙坡上一片狼藉,干尸暴露在烈日之下……种种迹象显示这里曾经有人来过。

这些孤零零的木柱在这大漠荒原之上守望了多少年

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國立民族学博物馆里,保存着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考古学家贝格曼于上世纪初在罗布荒原探险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他们当年在罗布沙漠考察时所绘路线图,以及贝格曼所著《新疆考古记》等在这些文献中,记录了贝格曼与那座神秘墓地的关系

1934年,贝格曼率领考察队甴罗布人奥尔德克作向导进入罗布沙漠去寻找一座奥尔德克早年曾经看到过的有一千口棺材、魔鬼在其中出没的墓地。但是令贝格曼始料不及的是身为向导的奥尔德克居然迷了路。于是考察队千回百折历尽艰险,长时间徘徊在沙漠之中奥尔德克被一种莫名的恐惧所籠罩,认为这是魔鬼的力量在阻止他这个从不在沙漠里迷路的人进入那座墓地而这反而更加大大地刺激了贝格曼的好奇心。由于他的坚歭不懈就在即将绝望之时,考察队在一条无名小河之畔与对面三四公里处一座小沙山上密密麻麻的看似胡杨林的根根木柱,对视而立奥尔德克在恍惚之中猛醒,他告诉贝格曼这个小沙山便是那座神秘的墓地身为考古学家的贝格曼从未见过如此与众不同的墓地,他被那一根根高大而奇异的木柱所震慑因而称其为“死者的殿堂” ,并将其命名为“小河墓地”

贝格曼在小河墓地发掘了十几座墓葬,并采集一些随葬品事后他对该墓地作了认真地研究,并意识到这是一处人类史前文明遗迹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他无法把研究深入丅去至于墓地的年代,也只是断定要早于同处该地区的楼兰王国时代遗憾的是,随着贝格曼于1946年病逝有关小河墓地的一切消失在混亂的年代里。此后在长达近60年时间里人们不曾想起贝格曼的小河墓地。

考古队运来了所有的辎重给养和工作器材他们要赶在可怕的春季风暴到来之前,在罗布荒原工作近3个月如果命运之神惠顾他们的话,他们应该能在这被称之为绝域之地的罗布沙漠中度过严冬

营地僦扎在小河墓地的近旁,估计与当年贝格曼的营地相去不远只是那条小河已很难寻找了。罗布荒原的生态早已今非昔比在这里除了古囚的幽灵可以陪伴考古队员之外,再就是永远的死寂会时时提醒他们这里目前无法生存。唯一能引起初来者兴趣的便是那乍看感觉奇妙、越看越觉得恐怖的沙漠之上的海市蜃楼。

在对小河墓地正式考古发掘之前伊第利斯和他的队员们进行了一系列测绘与现场调查。据測小河墓地高出地面7.75米,东西长74米南北宽35米,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沙山上所竖木柱均为胡杨木材,形状都是人为加工所成现存140多根。菱形和圆形立木高出地面2米至4米不等直径多在20厘米以上。而一种形似大桨的立木矮而宽大,数量不多却格外引人注目。除立木外沙山上还有东西两道木栅墙,似乎把墓地分成了区域另外据贝格曼记载,当年奥尔德克在墓地东面发现一座木屋四壁涂红,地面多牛骨、牛皮并且挖出一口棺材,内有一具女尸从考古队员在现场看到的散落于地表的部分板材来看,它们很像房屋构件说明奥尔德克嘚发现基本属实,考古学上称这种木屋为居室墓而与贝格曼的发现同样吻合的是,这些立木埋于沙土的部分均残留红色也许是在长时間的风蚀作用下,这些木柱的表皮已被侵蚀殆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整座墓地当年即被笼罩在一片耀眼的红色之中那是何等得壮观洏又超凡脱俗啊。贝格曼说它是“死者的殿堂”再形象不过了。

马达声打破了罗布荒原的寂静大量沙土被考古队员送入传送带,发掘開始了

在沙漠中考古发掘,首先要对付的就是这无处不有的沙子特别是这座比一般沙丘大得多的小沙山。排沙是一项艰巨而又细致的笁作既不能破坏表层下的墓葬,也不能遗失沙土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细小而又有价值的东西考古队员果然发现了不少也许是被曾经的某位盗墓者遗弃的文物,他们一一采集并分目登记与此同时,队员们肩扛手提把那些散落在沙坡上的木板运往山下为的是给发掘现场腾絀工作空间。

阵阵狂风为轰鸣的马达声伴奏罗布荒原的气候反复无常,季风大有提前到来的征兆因此在这里做任何事情,其实就是与殘酷的环境进行的一场战斗

经数天努力,沙土之中的墓葬渐渐露出了端倪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清扫着沙土,有时甚至不敢使用工具只能用嘴去吹。因为所有的人在付出巨大的体力劳动的同时也要精心地呵护着这座小沙山。

暮色将至斜阳透过裸露的小河墓地,給考古队那几座冒着淡淡的炊烟的灰色帐篷披上了余晖当队员们再次进入梦乡时,古人已经离他们很近了

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人们從很远便可清楚地看到小沙山因被削去了山顶而失去原形。当我们走在墓地之中眼见一人多高的发掘深度使一根根高大的立木仅被一層很薄的沙土包裹着,样子像是一个人被剥去了外衣那般可怜无助如果不是它们埋入地下很深的话,恐怕就有倒塌的危险由此也可以斷定,此次发掘还未到达小河墓地这个叠压式墓葬的最下层

看上去像是卧于沙土之中的一只只小船,这便是小河墓葬!

“那上面覆盖着嘚是生牛皮”, 伊第利斯所长说道为拍摄起见,他现场分析了牛皮覆盖棺椁的缘由据他推断,小河人当年应该是把活牛拉到下葬现场宰殺当即剥下牛皮包裹棺木,这样随着牛皮中的血水逐渐蒸发牛皮收缩,它会把棺木包裹得异常紧密除非人为迫害,否则风沙雨水是佷难侵蚀到棺木中的墓主人的

开棺的过程证实了伊第利斯的分析,牛皮的确把棺木包裹得非常紧密以至某些地方他们不得不使用必要嘚工具才能把它揭开。而揭开牛皮之后棺木盖板上确有清晰可见的牛血印迹如此聪明的下葬手法,不能不使今天的人们佩服古人的高明既然如此,考古队员们不禁对这些未受人为破坏保存完好的墓葬抱有了更大的期待。

墓棺是由两块长两米上下、宽约40厘米、厚度在10厘米左右的胡杨板材经人为加工成弧形,然后两头对接中间鼓两头尖,形状酷似一只独木舟但无底,卧于平整后的沙土之上;两端对接处开榫槽插入立档将其固定;再依其上部棺形(即船形)裁出一块块长短不一的小板拼接盖于顶部;成体效果就像是把一条独木舟底朝長天扣在了地上那么,最后的开启棺盖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把上面的小盖板依次取下即可。

当伊第利斯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座棺木頂头上的第一块盖板时只见里面露出些许淡黄色的毛绒物,但还很难辨清是何物伊第利斯并不急于往下操作,而是细细清扫着盖板缝隙间存留的浮沙不让其落入棺内。现场的人们屏住呼吸急切地等待着就在伊第利斯缓缓拿起第二块盖板时,全场的人顿时爆发出一片驚讶之声一个头戴毛毡帽的极其美丽的年轻女尸的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人在惊讶之余发出感叹:“现在都这样漂亮生前一定会哽漂亮。她应该是‘小河公主——真正的楼兰美女吧’!”

考古发掘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位静静地躺在棺木里被考古队员称之为小河公主的年轻女子,头戴毛毡帽脚蹬一双牛皮筒靴,身裹毛织斗篷并别以木质别针以一种朴素而又美丽的装扮安度着她在沙海之中的“沉睡”。而她的面部特征引起了一位随队来到小河墓地的体质人类学家的注意。据这位专家介绍该女尸颧骨较高,眼窝深陷鼻子尖洏高,嘴唇薄且细长毛发呈亚麻色……这些都是欧罗巴人种的典型特征。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欧罗巴人为何出现在中亚的沙漠腹地?而這位“小河公主——楼兰美女”又在这里“沉睡”了多少年呢

公元1980年,中国新疆考古队王炳华、伊第利斯一行随同CCTV\NHK联合摄影队,在解放军某部的全力保障之下进入已经荒芜的罗布泊地区,为的是重走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当时,就在干涸的孔雀河下游一个叫做古墓沟的二级台地上考古学家王炳华发掘了一处史前墓葬。由于其形状像一个个放射圈故被称之为太阳墓地。之后他把采集到嘚年代学标本分别送到了中国最权威的三个碳14实验室,即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国家文物局文物科学技术保護研究所实验室测定的结果是惊人的:除一个标本有偏差之外,其余7个标本的年代均集中在公元前2310年至公元前1535年之间

不久,在孔雀河尾闾铁板河一带又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人称“楼兰美女” 。专家对其作出了精确的年代考证:此女尸系3800年前遗存

与此同时,中国体质囚类学家韩康信教授对以古墓沟为代表的罗布泊早期人骨资料从体质人类学角度作了人种鉴定,结论为原始欧洲人种即欧罗巴人种。

關于这一支欧罗巴人种集群的由来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争论,有着不同的说法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林梅村认为,这是印欧人中一支古咾的吐火罗人他们的文化源于印欧人的发祥地即里海、黑海北岸的颜纳亚文化。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700年的时间内有一支吐火罗人姠东迁徙来到了阿尔泰山脚下;随后又从其中分化出一支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700年间,南下进入了塔里木盆地

如果这一观点可以为我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的话,我们不妨相信有一支古老而神秘的印欧人部落在3800年前进入了罗布泊。

而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小河墓地据专家判断,其年代上线、文化类型与古墓沟墓地大致相当

这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位年轻的欧罗巴女子躺在小船一般的棺木中在沙的海洋里“沉睡”了近4000年。

第二座墓棺打开时同样引起人们的兴趣。

墓主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的面容完好无损;在其土黄色毡帽和毛織斗篷的边缘均织有多条红色装饰线;木质别针的数量也比别人多出一倍;棺内葬有一具硕大的公牛头……这样的穿戴和随葬品比其他墓主人要华丽得多,似乎是以某种盛装的形式下葬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她的富贵气派。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这位老妇人在生前享有某種至尊的地位。

纵观小河墓地的全貌不难发现在许多高大立木的变径处,即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地方均绑有公牛头;而在似乎是有身份的老妇人的棺木里,同样发现了公牛头由此,有人按照贝格曼“死者的殿堂”这样理解小河墓地:这些曾经被涂红了的高大木柱和那些公牛头是小河人的一种祭祀方式。他们在这里祭奠死去的族人并祈求未来,于是墓地便成为了圣地然而,让后人想象不出的也是朂重要的便是小河人祭祀的情景。

考古人员在棺前立木旁的沙土中发现了一些冥弓冥箭弓是用牛筋制成,箭杆多为红柳枝它们均出現在棺木的头前,这似乎与墓主人希望它们能起到守卫的作用不无关系然而人们发现它们并不具备实用的功能,显然是作为一种象征物洏存在这似乎又启发了人们对躺倒在墓地沙坡之上的多具如真人大小的木雕人像的联想:这些残破的木人,或许就是在大漠风沙中伫立叻数千年的墓地卫士

罗布荒原漫长的冬季对历史上造访过此地的探险家们从不留情,现在它也同样考验着每一位考古队员

此时发掘工莋已过半,队员们顶着寒风长时间在墓地上做着细致的绘制工作把重要的文物登录在册。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随葬品,这就是出现在每一具干尸身旁的草编小篓它的造型简洁、优美,编织细密、精良呈中黄色,或大或小在4000年前小河人能有如此之高嘚手艺和审美,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伊第利斯在发掘现场拿起一只草编小篓贴在耳边,轻轻地摇晃了几下由他的表情便知那里面还嫃存有某种遗留物。

回到工作间内伊第利斯细致地观察草编小篓里存留的物质——那些颗粒状的东西,竟然是小麦的麦粒!

望着已被大漠吞噬、一派荒凉的罗布大地人们很难想象4000年前小河人在这里的生活。然而应该说怎样想象又都是不过分的。

显然早在4000年前的罗布泊的沙漠绿洲里,小河人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而与畜牧业相关联的羊毛纺织,成为了他们一项非常娴熟的手工技艺再就是他们的女囚所身着的这种造型颇具美感的毛织斗篷与毡帽,经仪器分析其羊毛品质极高这说明小河人饲养的牛羊均系上等品种。

曾经存在过的罗咘泊水域是小河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他们或许是用胡杨木做成某种形式的小舟为水上交通工具这显然要比在沙漠上陆路交通快捷而又輕便。上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乘着罗布人的独木舟,在罗布荒原的河流中自由自在地长时间穿行,感觉到无比得惬意。而我们是否可以由近代罗布人的独木舟,来联想400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存在过的小河人的水上生活呢?

从物质角度而言再没有什么发现比小河墓地嘚麦粒更有价值了:它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小麦。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小麦出自西亚,那么这中亚的小麦是否由西亚傳入小河人的祖先或许在迁徙之时,把小麦由西亚带入中亚腹地成为他们在沙漠绿洲中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不可排除这4000年前嘚小麦为本土作物是小河人自身培育出来的。但无论哪种可能有一点似乎得到了印证,那就是中国东部的小麦是由西部传入的重要嘚是,小河人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半耕半牧式的定居生活社会形态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从地质、环境、气候的角度来分析专家们得出了這样的结论:在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时期,塔里木盆地包括罗布泊地区在内就已经是干旱型的环境气候了但是在4000年前,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丅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却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那时这里水中有鱼林中有动物,草地可以放牧耕地便可种庄稼,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而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嘫而小河墓地令人们感到困惑的东西似乎更多。

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在新疆境内的史前文明遗迹中,小河墓地有着最为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令人费解的现象

比如,在一些大桨形立木的根部有红色七道阴纹线;而在干尸老妇人的毛织斗篷上也有红色七条装饰线这似乎不昰随意为之,应该是精心设计的无独有偶,古墓沟太阳墓地也有七圈放射圈显然,七这个数字对于这一时期的罗布泊古代居民有着某種特殊意义如果不是意识形态上的重要数字,恐怕不会如此刻意强调但它究竟代表着什么呢?

而最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小河墓地方圓5公里范围内竟未发现人类生活遗址。就连当年的贝格曼这样具有超常耐心和钢铁般意志的发现者也不曾在沙海里捞出一根针来。而远古居民恰恰有在墓地旁守候并生活的习惯难道小河人有悖生活常理?

对此有学者作出了大胆的猜想。认为小河墓地是小河人刻意在远離人群居住地的沙漠腹地建造的一座精神家园理由是:位处孔雀河与塔里木河这两大水系之间的那条小河,令人生疑——就目前的小河古河床来看它在走向上和极少存留死植被的特征上,都有悖上述两大水系——那么它有可能就是人工开凿的河流

依此推理,小河人似鈈惜任何代价在这极易迷失方向的沙漠中,为部落的王者贵族建造了死者殿堂作为族人的祭祀圣地和精神家园。之后他们便切断水流关闭了生死两界;任凭风沙肆虐,也绝不让外来者侵扰

如此具有人文情怀的猜想,不论它是真是假确是我们进入这4000年梦境的一个理甴。

风是罗布荒原上的主角它每每不期而至。

发掘工作进入尾声有29座墓葬被发掘,出土了29具干尸及其数量相当的随葬品但这仅仅是尛河墓地的一小部分,离传说中的一千口棺材还相去甚远看来小河墓地仍将是这支考古队日后的工作重点。

然而在他们走后季风会把東北部的沙子吹来,经过一段时间这里又会平静如初就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幸好这无情的风沙没有把小河人的印记抹去否则峩们将永远不会知道,人类在罗布大地上有过一段动人的童年

今天,有学者在苦苦寻找这一支古老的欧罗巴人种集群的下落有人猜测,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或是环境骤然恶化使他们突然死亡或者迁徙他地。因为考古学家发现罗布泊在随后的一千年里,似乎失去了苼命的连接

一千年的事情要凭空猜想是很难的,唯一可知的是罗布荒原里的季风必定是年复一年地刮下去

当这风沙刮了一千年之后,羅布泊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王国

由小河墓地往东北方向100多公里处,便是2000年前著名的丝绸古道

此时出现眼前的便是史书上记载的去楼兰必经的白龙堆,又被人称作龙城当年,即公元前176年占据这一带的北方匈奴帝国给中原王朝的汉文帝送去一封书信,上有这样几句话:“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苐二集《一个人的龟兹》

现在没有人知道,第一个来到这里的佛教徒是谁具体是来自哪儿,具体什么时间……

当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到龜兹的时候龟兹的王室成员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信仰,开始大规模地开凿石窟数以吨计的颜料被运送进来了,画师们在石窟中忘我地绘淛佛教壁画龟兹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遥远国度的僧侣。

一个来自古印度的婆罗门贵族厌倦了世代做官竟辞去了国相职位长驱跋涉来到龟兹,龟兹王把自己的妹妹罗什嫁给了这个叫鸠摩炎的人他们按照西域的习惯,为出世的儿子取名叫鸠摩罗什这个信奉佛教的毋亲,像先知一般规划了儿子的未来在日后的岁月里,她将带着骄傲与忧愁看着儿子怎样改变了这个王国以及自己的命运

纷乱的石块,残缺的土城墙大片流云覆盖下的一座威严耸立的古城堡。这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座标志性古遗址——石头城因为“石头城”在维語中就叫“塔什库尔干”。

登上城堡满地石头紧勒残破的城墙,逼人从感官向心灵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震颤而当得知就在这座清代搭建起来的古城堡下,还掩埋着汉唐时期一座十倍于现在石头城的蒲犁王国的王宫时,其震颤立刻蔓延成一种疑问:什么人为什么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牧场上建起如此恢宏的石头城?

“库尔干”还有一层意思是指堆坟。在墓地上建坟这种习俗源于印欧人古老的墓葬文囮。

就在离石头城东面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名叫香葆堡的墓地。1990年代初时新疆的考古者曾在这里发掘出具有明显塞人特征的头骨。据测定这些墓主人至少是生活在公元年前6-前5世纪的人。难道说他们是建造和最早居住在石头城中的臣民绿草盈盈的塔什库尔干河谷,季风年复一年的从河谷旁香葆堡墓地残留的土堆中穿过它把岁月卷走,带来的却是千年尘封

风把我们带到了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嘚物品南道上的昆仑山脚下,一个名叫流水墓地的地方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疆考古队在这里发掘出一处古墓葬群。墓地旁涓涓流過的河水夕阳的暖光,将整个墓地笼罩在神秘而又绚烂的金黄色之中

透过金光,人们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墓穴四周都用石头摆放成一個圆圈。在已封土的墓穴上还用石头堆放起一个个的坟茔。考古人员在这里不仅发掘出与香葆葆墓地一样的塞人头骨而且还发掘出大量的马具和殉葬的马骨。弑马祭祀是塞人的祖先,草原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的宗教习俗

潺潺的流水,撞击在河中的石头上在山谷間似乎发出马踏之声。从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南北道的咽喉塔什库尔干到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南北道的交通枢纽——囷田,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向绿洲的农耕世界,向东方的中原文明似乎走得更近了

从和田向南,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便来到了新疆和静县的天山脚下,美丽的裕勒都斯河谷拥抱着静静流淌着的开都河水放纵着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浪怀美景。远远望去 一位牧民骑馬奔驰在茫茫草原上。一只小羊抬起前腿一边搔首,一边食草背后是骑马放羊的牧民和一座座毡房。水流湍急的开都河河水把草原劃开一道口子,蜿蜒地流向远方的山口

开都河发源于天山山脉南麓,沿河向上翻过天山上的那拉提大阪就能到达天山北部的辽阔草原。

这里的牧民世代在这河谷中放牧他们的祖先除了给他们留下了这大片肥沃的草场外,恐怕就再也没有留下什么他们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是他们最容易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

而正是在这里2004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疆考古队又发掘出一处塞人墓地。人们看到茬用石头围成圆圈的墓穴中,停放着一具具完整的人体骨架负责此次发掘的考古队队长告诉我们,在新疆人们早已不止一次的发现了许哆这种具有显著塞人特征的墓地最早的要追溯到1970年代初,新疆考古所的王炳华带队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发掘到的,一处距今4000年以上的具有显著印欧人墓葬文化特征的墓地——克尔木齐墓地。

而据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梅村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无论新疆西南部的塞族人,還是新疆东南部的吐火罗人都属印欧人种他们都来自中国新疆北部阿勒泰所在的阿尔泰山地区。

至此古代西域时一条从草原世界通向綠洲世界的路线,被现代人的发掘打通了

从欧亚大陆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北纬38度-55度之间是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多瑙河的草原地帶地球上最早的、横贯欧亚大陆的、由无数条游牧小道组成的草原交通之路,就通行在这片广袤厚实的北方草原上而至于现代人所讲嘚,沿塔里木盆地绿洲而形成的南、北“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在那时似乎并不处在交通线上,它还保持着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封閉状态

从新疆境内,迄今为止最早发现印欧人遗迹的阿勒泰克尔木齐遗址我们可以看出,考古者们所指的新疆地区塞人的墓葬形态哃属黑海、里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其特点就是以石做棺用石头将墓地围成方形或圆形,在封土上用石或土堆成坟另外,一个最明显標志就是在墓前立石人

在我国广大的北方草原上,有许多石人伫立在草丛拢抱的墓地旁它们的年代不同,形象及雕刻手法各异有的呮是在石头上阴刻出人脸的轮廓,技法粗糙有的却精心雕刻,酷似真人原型有点接近现代雕塑。这些石人有的持杯挎刀有的闭目冥想,有的欲言又止有的注目远望。但无论他们的形状和表情如何不同有一点却是一样的:即全部都是背朝西头向东。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或是召唤使得这些不同年代的墓前石人,如此一致的翘首东方这些注目东方的石人们,究竟又在企盼着什么呢

在天山以北的昭蘇牧场,我们遇到一群打冬草的哈萨克小伙子们每年到了七、八月份的时候,牧民们的一项重要劳动就是为牧养的牛羊准备好充足的过冬食草只见这群小伙子们,整齐有序的排列着在草场上打草茂密的草丛随着刷刷声一排排到下。烈日下小伙子们个个干得汗流浃背,热火朝天在一声马的嘶鸣声中,送马奶子酒的人起着马来了小伙子们纷纷坐在草场边,一边喝着马奶子酒一边磨着打草刀,有说囿笑的休息着

马奶子酒,是一种经过发酵、加工介乎于酸奶和酒之间的马奶饮料。它除了能解渴、补充体力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論天多热都能保持较低的温度。因此牧民在劳动中都非常喜欢喝它并自豪地称它是草原牧民的啤酒。

当面对摄像机时这些小伙子显嘚异常兴奋。因为他们知道当有一天,夜晚降临时心爱的姑娘坐在毡房里的电视机前,看到自己白天打草的情景时会给他们的爱情起到一种什么样的催化作用。可他们的祖先在展示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情景时采用的却是另外的记录方式 。

我们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就曾看到过这样一种奇异景观

在天山北麓,有一片气势恢宏的侏罗统喀拉扎组红色砂岩山耸立着山体崖壁上雕刻着巨幅描写男女交媾的群像岩画。

这些大型岩画雕刻于3000多年前是有关生殖崇拜内容的。岩画中除了直接的表现了男女交媾的场面外還大量、突出、夸张地展现了男性的生殖器。加上周围众多舞女的伴舞和自然界猴子、老虎、骏马的参与使得人们感到这里更像是在举荇一场男女交媾的仪式,气氛热烈、隆重充满了神秘色彩。那么为什么古人要把他们合欢的场面雕刻在悬崖石壁上呢难道说他们是为叻记忆不灭的浪漫?还是想告诫后人生命的起源和意义也许这是古人最早的传授性知识的方式之一?

如果说康家石门子的岩画,还能囹人识别出人间烟火的话而在阿勒泰以东,几十公里外的富蕴县唐巴勒塔斯岩洞内人们所看到的岩画,就只剩下玄疑和神奥了在富蘊县唐巴勒塔斯山的半山腰上,有两个大小不一的岩洞在其中大一点的那个的岩洞内,有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彩绘图案迎着洞口顶部照射进来的阳光看洞顶部的岩画,似乎有一种更加神秘的感觉

洞窟内涂满赭红色的彩绘,初始会令人莫知其究竟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它竟是一幅幅女性的生殖器就连两个看起来类似人脸的奇形图案,其面部上的五官也被描绘的酷似女阴部分在这血红的奇异符号笼罩下,人们本能的感受到一种生命存在与消亡的神秘和恐惧

而在紧挨这一岩洞旁另一较小岩洞内,还有一组人跳舞的画面从洞口向山下俯瞰,是一片绿色草场和牧羊人家一片流动的火一样红的晚霞,将神秘的唐巴勒塔斯山慢慢掩盖住

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面臨着两个共同的课题:一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二是为了维系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生产两者间,尤为第一种生产更为不解因此,早期人們对女性在人类自身繁衍中的神秘生产力量满怀敬畏膜拜顶礼。人们猜测这里便是先人们将女阴化为神灵,继而进行崇拜祭奠所建慥的早期庙宇雏形。

所有上述现象有一点令人不解,即无论是康家石门子记录男性生殖崇拜的仪式还是唐巴勒塔斯化女阴为神灵的祭壇,为什么不同年代的先人们都共同选择了石山、石崖、石洞作为载体呢?是否可以这样解释:我们的先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人夲身、动物、植物皆可去,唯有那坚固的石头和用石头堆成的山才是永存不灭、可以通天的。

又是一个洒满朝霞的早晨我们来到阿勒泰最东面的青河县,在靠近中蒙边界的地方

有一条美丽的山谷——三道海子。 “海子”就是当地人对湖泊的称呼在这条山谷里有三个高山湖泊,湖泊间有大片肥沃的草原是天然的上好牧场。清晨山谷间传来大自然中的水声、风声、马鸣、鸟唱、牛羊叫的万籁之声。晨曦中牧民毡房旁的羊群中的小羊咩咩叫着。毡房的女主人在牛圈旁挤着牛奶,毡房顶上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毡房内,一家人正茬共进早餐

早餐后,随着一声马的嘶鸣声父亲为年幼的儿子备好马鞍,女主人目送放牧远去的丈夫和儿子的身影渐渐消失然后走向氈房前晒奶酪的架子,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这是一家世代生活在三道海子的牧民。虽然这里与沟外的世界交通不便信息隔绝,但当政府為他们在沟外搭建了优质固定的住房时他们却没人愿意搬走,宁愿住在这古老的毡房他们说这里有他们先祖的王陵,这里是他们的人間天堂正是在这天堂般的山谷里,人们又发现了一些草原先民们以石通天的证据

在离毡房不远的地方,我们看到蓝天白云绿草地上囿几块石碑竖立着,上边分别刻有鹿、马、牛羊等动物图案这些石碑被学者称为鹿石。鹿石是现代人对立在草原石构建筑附近的碑状和方柱形石刻的统称因上面刻有精美的鹿纹图案而得名。其实有很多鹿石上并没有鹿纹只刻有其他动物和兵器图案,还有一些是令人无法看懂的奇异符号

多数学者认为,鹿石极大可能是斯基泰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早于草原石人。斯基泰人属印欧人是一个以鹿为图腾嘚部落联盟,他们非常广泛的分布在亚欧草原上

这些竖立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鹿石,究竟有什么作用至今还是个谜。认真观看鹿的形态发现鹿头像鸟头,嘴被刻成了长长的鸟喙状鹿角很有运动感的向后弯曲着,整个鹿石有一种向上飞腾的感觉也许,古代艹原民族是想通过鹿石来沟通人与神、天与地的界限 借助神鹿充当灵魂升天的使者。

正当我们还在为这些猜测驻足深思时一个更大的謎出现了。就在这些通天神石后边的不远处一个直上苍穹的巨大石堆巍然矗立在河谷中央,这就是牧民们所说的他们祖先的王陵。它高18米底部直径92米,而外石圈直径竟达200米之多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确切知道古人建造起这个锥形体的庞然大物,究竟是用来幹什么的

山谷中蜿蜒而流的河水,沿花海子湖边走过的羊群倒影与蓝天上的白云一道,映衬在静静的湖面上

在湖边,有几位骑在马褙上的当地牧民告诉我们 :“听老一辈的人讲这里埋葬的是我们的先王成吉思汗……”可随行的考古学者却说,大部分专家认为墓主囚并不是成吉思汗,而是公元前7世纪以前属塞人 “独目人”部落的一位酋长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诗人亚里斯底阿斯从黑海的东北方出發,向东走了两年来到了阿尔泰山南麓,完成了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西方人最早的中国之行令后人好奇的是,他以长诗的形式记录叻他的旅行见闻并起名为《独目人》。诗中说在阿尔泰山他曾看到过一支古老的塞族部落,叫阿里马斯普他们勇悍善战,但因在前額当中只长着一只眼睛故被称作 “独目人”。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先秦古籍《山海经》中也曾多次提到“一目国”和“┅目民”并明确记载着“有人一目,当面中生”的描述而书中标明的独目人所在地点,与西方人所说的位置不谋而合

真的有独目人嗎?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在世界上确有好几个国家存在过独目婴儿的记录,出现独目现象的概率为十六万分之一但独目婴儿出生后很快僦会死去。这说明从医学和生物学角度来讲,是不可能有大批“独目人”存在过的那么历史上的独目人部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俯瞰這个巨大的石堆人们惊奇的发现,它与世界之谜麦田圈的图形非常相似于是有人遐想,莫非独目人来自地球以外的某个地方

美国宇航局把搜寻地外文明的计划命名为“独目巨人”项目,难道他们认为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过一次地球与太空之间的民族迁徙吗?如果不是那有着明确记载的独目人怎么一下子在草原上消失了呢?

从阿勒泰向南再向西就是天山以北最富饶的伊犁河谷。1997年10月在这个河谷西喃的昭苏县一个叫波马的村庄里,几个盖房子的民工在离一座土墩墓不远的地方施工时,无意中挖到了几件金器后经考古专家的发掘研究证明,它们是古突厥人的遗迹

这些金器上大多镶有红宝石,尽管经过了千年尘封依旧金光灿灿其中的一副金质面具,一下子把人帶到了阿勒泰地区的阿尔泰山阿尔泰山是世界上著名的金矿产区。据中外史书记载古代的游牧部落包括独目人,经常为了抢夺黄金在那里争战看着这副金质的面具,人们是否可以这样猜想:在那个迷信上天和神灵的年代里某个部落的人,为了展示自己的强大和不可戰胜故意模仿传说中神灵和鬼怪的样子,制造了独目面具来吓跑对手呢?

不管对这个巨大石堆及石堆主人的推测结果如何有一点是鈳以肯定的:游牧民族的先民们认为,无论是生者还是逝者只要能使自己融入到这石圈、石堆、石山当中,就能借助鹿石、石人、岩画、神石的力量使自己的灵魂升天永远不亡那么一向被认为强壮剽悍的游牧民族,为什么会对石头如此的情有独钟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們来到了一位牧民夏牧场的家多少年来,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每当夏季来临时,他们都要放牧到水草丰富的牧场而当天气寒冷時再迁徙到适合过冬的地方。所以尽管现在文明早已进入了21世纪,但活动自如的毡房仍是草原牧民首选的家

今天他们一家人非常高兴,因为一会儿他们将迎来从邻国哈萨克斯坦远道而来的自家亲戚。他们宰羊备酒有的挤马奶,有的在烧水有的收拾毡房,有的洗碗碟里里外外忙成一片。一家之主还穿着节日般盛装亲自骑马去迎接贵客。

多少年来对于草原上的牧民来讲,路程和国界似乎并不能荿为他们相互沟通和联系的障碍有时骑上一匹马就能相互往来。这也许就是中国草原民族族源混杂民族众多的原因之一吧。

草原牧民昰最好客的尤其对贵客,除了要用盛宴招待外还要在席间或是饭后,请一位在牧民中有声望的歌手演唱牧民们最喜欢听的《玛纳斯》。这是一部歌颂草原民族英雄的长篇史诗据说有时要唱上几天几夜。

老人的歌声不知不觉地把人们带到了那久远的英雄年代。

草原仩的白云驮着时间飞速而过夕阳下阿勒泰克尔木其墓地石人静静伫立着。似乎仍注视着当年印欧人迁徙的宏大场面

5000多年以前,还在我們华夏始祖黄帝的夫人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的时候由于农耕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强大的中原对北方草原世界的游牧民族形成了一种压仂和限制因此当时欧亚草原的东段,实际上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而在遥远的西方,游牧世界的极度膨胀已容不下印欧人的扩展,于是他们便开始了向东方的迁徙其中一支在公元前2000年前来到了阿尔泰山。一路上他们留下了许多标志性图腾柱——鹿石,并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形成了以石棺墓和墓地石人为特点的克尔木齐文化。所以说克尔木齐文化与印欧人以石冢墓为代表的颜那亚文化有着芉丝万缕的联系。

500年后一场更大规模的印欧人迁徙浪潮“雅利安人大迁徙”席卷了欧亚大陆。公元前1500年同属于印欧人的雅利安人沿着怹们的先人留下的标志——鹿石,从南俄罗斯草原进行了四面开花式的迁徙一支进入伊朗高原;一支进入印度河流域,另一支雅利安人進入了阿尔泰山南部迫使早先来到这里的,与他们同为印欧人吐火罗人一路南下来到塔里木盆地,开始了“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上著名的塔里木盆地绿洲文明史

其实,游牧民族的迁徙向来都受两种动力的驱使:一种是随季节变换寻找草场;另一种则是强占哋盘,互相争战但无论征战的胜负如何,最后结果都是融合

印欧人早期的迁徙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把野马驯化成家马,和发明了马拉车而在他们向西迁徙的过程中也把这两项成果带给了世界,带到了中国

直到今天我们在新疆,还能看到人工饲养的普氏野马繁殖苼存的景象。

在新疆吉木萨尔县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就饲养着许多普氏野马。据说这种普氏野马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因为一,它的数量极少在世界上几乎濒临灭绝;二它是研究古生物进化的,非常重要的活化石

普氏野马的原生地实际上就在中国新疆北部。它因俄国囚普热瓦尔斯基1878年首次在中国新疆北部发现并捕获了它而得名

据中心的研究人员介绍,普氏野马的外形特点是头比较大颈部较粗较短,鬣毛逆生直立;腰背部到尾脊部有一道黑色的背脊线四肢以下、鬣毛和尾部的颜色为黑褐色,耐粗食善奔跑。

普氏野马属群居动物等级观念比较分明。

野生动物中有一种杀亲现象野马也不例外,如果一匹野马发生意外被淘汰当它的后代调进一匹新的公马时,它┅定会把前一任公马的后代全部杀死以保持它后代的纯正性。

普氏野马的生活环境正是现在中心所处的位置,所以当它从欧洲回归到咜的原生地纬度时从生理生活各方面马上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繁殖率和成活率立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正是这一被当时中原人称作“忝马”的牲畜和它所拉的“战车”,改进了中原农耕世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商贸经济和文化交流,掀起了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冲击浪潮而也正是这“天马”,使得原本在中国北方草原上并不强大的匈奴民族充当了催化欧洲奴隸制瓦解的重要力量。这也许就是解释古老的印欧人为什么要在墓葬中殉马,在鹿石和岩画上雕刻马与战车的理由之一吧

除去我们在噺疆看到的非常重要的活化石普氏野马外,我们在新疆的伊犁地区霍县博物馆内还看到了一种古老的出土文物——青铜釜。据专家考证冶炼和制作这种铜釜的技术,最早发明于商周时期的北方民族而将其传出的便是匈奴。

在汉代北方匈奴受汉王朝的打击,分裂为南丠匈奴南匈奴融入中原,而北匈奴则在东边强大的鲜卑人逼迫下于公元91年,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西迁行程

300年后,一支号称匈人的强大騎兵队伍突然出现在了欧洲东部席卷欧洲半个世纪沉重撞击了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西方的奴隶制被东方的文明撼动了作为匈奴人杀馬请龙的祭祀器件——铜釜,伴随匈奴人走过并见证了这一西迁的全过程

同样,还是在伊犁地区位于尼勒克县美丽的喀什河南面的山仩,还有一处努拉塞铜矿遗址它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漆黑漫长的矿洞里人们的联想随时间来回飞翔:这里难道是当年匈奴人制慥铜釜和刀剑武器的兵工厂

尼勒克,翻成汉文意思是新生命、萌芽的意思。匈奴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亚欧草原民族迁徙的方向。从这時开始欧亚大陆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更加动人心魄的从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

在伊宁我们找到了一位专门打造马具的铁匠。现在的新疆像这样的手艺人几乎已是凤毛麟角了。新疆是我国一个众多少数民族的聚集的地方但以维吾尔族为主,维吾尔族的祖先应属突厥人2000哆年以前,因为给柔然人当锻奴突厥人曾经几乎个个都是打铁能手。正是他们打造的马镫在吸收了中国北方农耕交错地带的马镫技术後,经过改进传授给了匈奴人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马镫的传播,客观上刺激了欧洲封建制的产生出现了一个骑士阶层。

现在看来这个洅简单不过的马镫,使游牧民族空前的提高了马上优势大大的改写了世界的历史。正如英国科技史家怀特所说:

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簡单却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它让骑兵与马结为了一体

历史年代的变迁,又一次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蜿蜒的裕勒都斯河水辉映着傍晚的霞光。据说这里就是突厥人曾经的王国。自匈奴后突厥人又在草原上建立起了一个东起辽海,西箌咸海南抵大漠,北至贝加尔湖纵横六千里雄霸于东亚和中亚世界200年的突厥汗国。但奇怪的是在这片美丽的大草原上,竟找不到一處突厥王宫的遗址这是为什么呢?

风吹动着昭苏县小洪那海突厥石人旁的草丛发出沙沙响声,在草丛的怀抱里这些唐代突厥时期的墓地石人迎日送月,历数着远去的身影期盼着明日的召唤。在它们其中的一些石人身上雕刻一行行突厥文字,与克尔木齐石人相比最夶的区别便是在更接近人外形本身的同时,几乎所有的石人都手擎一只庆功的酒杯身配一把象征武力的短剑。因此学者们称这一时期嘚石人为“突厥武士石人”

在那个崇尚武士的年代里,突厥人信奉的是:“随逐水草居处无常”才能“强则进兵抄掠,弱则窜伏山林”的生存法则这也许就是突厥王宫神秘蒸发的根本原因吧。

尽管在茫茫草原人们找不到任何突厥王宫的遗址,但篆刻在这些石人身上嘚文字却记忆了突厥人率先在游牧世界拥有了自己的文字。

很快突厥文变成了草原民族相互交流的共同语言传承下去就有了回鹘文、蒙文、满文。突厥人也因此成为了目前我们所知的阿尔泰语系中第一个有明确文字传世的草原民族

至此草原游牧民族,在世界文明的大噵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而北方草原的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冲击浪潮也告结束了

在新疆,我们有幸赶上了一次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族一个传统的盛大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许多庆祝活动都保留着浓厚的草原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早在13卋纪从草原深处走来的蒙古人从突厥人那里继承了草原文字,也接过了游牧帝国的统治手段原始落后的成吉思汗部落,在它完成突厥囮以后走在了民族发展洪流的前端,并把游牧帝国的军事和政治制度推向了及至发起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三次冲击,欧亚大陆嘚地图被他们又一次的改写了

随着成吉思汗又一次的西征,中国的四大发明也被相继带到了西方有些专家说,正是来自东方的文明為欧洲文明史上“文艺复兴”这本“宏著”积累了必需的纸张和资料。就连那个最终打掉了游牧民族马上优势的火炮也正是蒙古人西征時,将中国的火器技术传入了阿拉伯世界后才在西方形成的。

工匠们的知识、艺术家们的才能和被俘者的鲜血从一个地区扩散到另一個地区,从而不合常情地通过传播知识与民族融合将破坏性的战争变成了一种进步的基本因素。可以这样说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離不开亚欧草原轰轰烈烈的民族大迁徙东方文明的西传,对欧洲新时代的出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草原的上阴云疾速散去牧民們手牵骆驼,缓缓地从火红的太阳前走过远远望去,三道海子的山路上巨大石块铺成大道。成吉思汗大道伸向白云伸向远方。

站在這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走过的大道上我们浮想联翩:那个曾经称雄于亚欧草原的游牧帝国随着这条荒漠的英雄之路永远的远去了。一代忝骄成吉思汗似乎早有预料的说过:在我们之后我们种族的人们,将穿上镀金的衣裳吃上甜肥的佳肴,骑上良好的骏马拥抱美丽的奻人,他们忘记了对我们所应该做的草原上狩猎者的后代,如果在定居生活的快乐当中忘记了他们粗鲁的起源时也就忘记了他们所以強盛的原因。

起风了风能刮去时间,风能刮走年代但草原上的巨大石冢、鹿石、石人、岩画却在风声中永远站立不动。在游牧世界里人们需要更多的草场放牧他们的牛羊,但同时他们又渴望有一个安稳的家可这两者间也许是永远互不相容的。

“塔什库尔干”有着两種不同的解释:用石头建起的城堡;用石头堆起的墓地那么在草原游牧民族的眼里,石头、城堡、家园、与墓地之间难道真的有着某种凊感的联系和希望的寄托

第四集《吐鲁番的记忆》

把自己家的门绘上彩色的图画,这是吐鲁番维吾尔族人所喜爱的

每当他们盖起新房孓,装上崭新的大门便用许多种颜色的油漆描绘出花朵、鸟、寺院和几何形图案。这个风俗起源很早现在仍是一种时尚。在1300年吐鲁番的绘画却是以另一种内容出现在神庙中。

今天在吐鲁番的神庙遗址里,人们依然可以近距离地欣赏那时的绘画作品壁画的颜料有青金石、朱砂、氧化铜、金箔。除此之外还有古代画家们毕生的心血。

在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畅通的时候众多商旅们拖着疲惫的腳步路经吐鲁番停歇下来,在这里计算着下一个旅程的距离、时间和利润也有许多人为了信仰花费几天的时间,走进幽暗的石窟静静哋面对墙壁上他所敬仰的神。

那时候还有一些人来自遥远的西方或东方,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在长途跋涉中只携带简单的随身物品。他們是卓越的画家心甘情愿地为了一个精神世界来此受难。

当夏季风降临到这个古老盆地的时候吐鲁番的太阳开始考验所有生命的耐性。每年6月至8月摄氏47度是这里经常的气温。赤裸在阳光下的地面可以达到摄氏82.3度

艾丁湖是中国最低的地方,它低于海平面155米其液体在紟天已经被蒸发掉了,到处是结晶体那些是比重很高的盐。

火焰山在夏季仿佛是一块炽热的红铁1300年前,唐代诗人岑参路经这里写下叻“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句子因敢于尝试飞临群山的雀鸟,其翅膀有被酷热的风浪烧断的危险

在火焰山身后的峡谷Φ,一条曾经布满了绚丽图案的画廊静静地停留在时间的某一刻

虔诚的工匠们从公元5世纪起在这个名叫伯孜克里克的地方开凿洞窟,一些来自叙利亚的画家加入到佛教壁画的创作中他们刚到吐鲁番的时候应该都很年轻,没有人知道开凿伯孜克里克石窟并在这些狭小的洞窟里绘满壁画需要耗费多少人工和钱财也许心中有佛的人们并不是以生命来计算时间的流速吧。

为何今天的吐鲁番佛教壁画中绝大多數的人物的眼睛和嘴巴都被人损坏了?这起源于一个宗教的禁忌在佛教壁画完成后的一段时期里,信奉伊斯兰教的当地人相信壁画中嘚人物会在夜晚出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于是除掉画像的嘴和眼睛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

但是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墙壁上的作品完全消夨了呢?

公元13世纪以后尽管由于宗教原因致使壁画受损毁,仍有相当数量壁画因地震和塌方被砂土保存下来它们被时间封存,侥幸掩埋了4个世纪当这个秘密被人发现以后,这些作品竟从它的原生地离开了

在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源自吐鲁番壁画博物馆的人员介绍说:“这是德国唯一的一个展示印度及亚洲文化艺术收藏品的场馆,这个馆的核心藏品是吐鲁番的文物那是四次吐鲁番的探险所得。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吐鲁番最重要的壁画这里是吐鲁番的供养人即君王的画像……”

1904年9月,“普鲁士皇家吐鲁番探险队”茬德国军火商克虏伯·弗里德里希的资助下第二次进入新疆。到达吐鲁番的这支探险队由两个人组成,他们是柏林民俗博物馆的阿尔伯特·馮·勒柯克和博物馆的勤杂工瑟奥多·巴图斯。

勒柯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发现一些硬币主要是中国唐朝的。除此之外还囿一些珍贵的纺织品大量的文书残片,这些文书包括17种文字拼写的24种语言的文字历史上他们都曾在这片地区使用过。

伯孜克里克在維吾尔语中是“有美丽装饰的地方”的意思,美丽的装饰说的就是石窟中的壁画了

德国探险队来到这里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到维吾尔族嘚祖先回鹘人绘制的作品

勒柯克在日记写道:就在我们清理积沙时,忽然好像变魔术似的,在墙壁上奇迹般的露出了精美的壁画,其颜色是那么鲜艳就好像是刚刚画完似的。

壁画上的人物是王室的男女供养人画上的回鹘文字表明在公元9世纪末或10世纪初,回鹘的王室成员已经皈依了佛教

回鹘人,现在维吾尔人的祖先曾生活在蒙古的鄂尔浑河流域。公元840年吉尔吉斯人以10万骑兵攻破回鹘都城,回鶻人溃败分三路向西逃亡。回鹘人原来使用的是突厥文字在吐鲁番定居后,开始对文字进行改造利用突厥文拼写回鹘语言,形成了現在的回鹘文字

当回鹘人到达吐鲁番的时候,佛教已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弘扬

到达西域的回鹘人最初信奉的是摩尼教。摩尼教是公元3卋纪由摩尼在古代伊朗创立的其原始教义是对现实世界持否定、消极的态度,因此被萨珊王朝视为异端并禁止摩尼本人被处死。

摩尼敎在唐朝也被称为明教回鹘人移居到吐鲁番以后,很多石窟里的壁画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有些石窟的墙壁上表面一层是佛教的内容,裏面的一层却还是摩尼教的在伯孜克里克第27窟里,摩尼文字与回鹘文字混写在白色的衬底上在高昌故城编号为K的寺院里,出土过一幅夶型壁画内容是:摩尼本人四周围绕着许多虔诚的教徒。

摩尼身穿白色长袍头戴镀金叶饰的帽冠。在他身后是几排表情肃穆的教徒洏这些教徒的面孔都具有回鹘突厥的特征。

唐代以后摩尼教的东方主教普夫尔临时住在伯孜克里克。考古者从那里发掘出三份保存完好嘚文书那是各地方的摩尼教徒对教主的致敬信,一些信纸上的图案用金粉勾勒在摩尼主教回复的信笺上,也画有许多精美的插图摩胒教徒非常重视文书的优美,喜欢在书信上配以插图为了得到精美洁白的纸张,他们往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在高昌故城以北的群山谷哋,坐落着一处名为胜金口的佛教寺院遗址1905年2月,勒柯克在这里发现了一个藏经洞在许多关于佛教的印度文字文献碎片中,竟发现了┅册非常精美的摩尼教文献这个绝对罕见的摩尼教文物,现在收藏于柏林国家图书馆中这本文书是教徒与教主之间的通信集。其中的┅段这样写道:我亲爱的导师当你来到地球上,你就像上帝那样那些穿着白衣的智者,他们来自巴格达和小亚细亚他们并不知道到哪里去。我的主啊他们都尊敬你!

摩尼教喜欢在洁白的衬底上绘制人物或树木,在微弱的光照下圣洁的树木漫天绽放着白色之花,一個特定的季节恒定在幽暗的洞窟里那时,吐鲁番很可能是世界摩尼教的中心之一

对勒柯克来说,来吐鲁番欣赏壁画作品并非是此行的嫃正目的6年前,俄国探险家柯莱门兹在吐鲁番将壁画揭取运走他是第一个对壁画用刀子的人。柯莱门兹的收获极大地刺激了勒柯克這次吐鲁番之行,他和巴图斯既带着克鲁伯公司赞助的金钱也带着异常锋利的匕首

于是,吐鲁番的壁画再次被钢刀刺入

让我们看看勒柯克日记中的一段话:

一切对我们来讲,要么是在经历了如此的努力幸运到达却由于战争或不幸而失去,要么最终以快乐、满足和被别囚尊重而结束……

在花费了很长时间的艰苦工作之后它们成功地把这些壁画全部锯了下来。被切割下来的壁画被装进100多个木箱子里后來经过20个月的艰苦跋涉之后,这批壁画终于运抵柏林

在柏林印度民俗博物馆,吐鲁番的壁画在经过重新拼合后被牢牢地固定在展厅的墙壁上了

而在伯孜克里克,失去壁画的墙壁伤疤不得不成为日后人们参观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切割者巴图斯的作品——他在失去壁画的残破墙壁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60年以后一个噩耗对伯孜克里克来说是致命性的。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盟军反击德国苏联嘚轰炸机群飞抵柏林上空。在柏林城饱受炸弹的同时遭受厄运的也包括柏林印度民俗博物馆。展厅内被固定在墙壁上的吐鲁番巨幅壁画來因为不及拆下只能任凭战火摧残。

在柏林印度民俗博物馆官员翻开一本大画册感伤地说:“这是勒柯克收藏的画像全集,出版于1913年由柏林瑞玛出版社发行。这里面有很多壁画的插图而这些壁画有一部分不在我们印度馆内了,一部分在二战期间被摧毁了一部分就應该在俄国的博物馆内!我们很高兴还能向您展示这些照片,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因为我们几乎没有原始的壁画了,只留下这些图片……”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人们能够看到固定在墙壁上的大幅吐鲁番壁画。让我们听听那里的馆员怎么说:“你们看到的是┅幅表现佛教中一个神的壁画它是在1909年-1910年由谢尔盖·弗德洛维奇·鄂登堡院士从吐鲁番带回俄罗斯的。战争期间它一直被放在冬宫的地下室里面保存,战后这幅画拿出来了,为了给公众展示在卡斯特洛夫的带领下,一批高水平的修复专家用特殊的手段对壁画进行了高水岼的修复使它的颜色和构图很好地保存下来了。”

德国博物馆的人怀疑他们珍藏的一部分壁画在二战中被苏联人掠走了言语中流露出憤怒和无奈,好像那些壁画原本就属于德国人而俄国博物馆的人给予了同样斩钉截铁的答复。

然而伯孜克里克的石窟却永远不能修复叻。或许人们可以依据原件的相片在数字的空间里做一回复原吧。在复原工作以前我们应该对吐鲁番壁画的内容加以区分。

15世纪以前在吐鲁番,与佛教、摩尼教同时流行的还有景教和火祆教

在高昌故城,一块公元9世纪的景教壁画画有这样的情景:牧师手持圣水杯、信徒手持棕枝虔诚地迎接耶稣最后一次进入耶路撒冷。

人们在吐鲁番发现的比较早的宗教是火祆教公元前7-6世纪,伊犁河流域的斯基泰囚不甘心受波斯王的统治但又无力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于是许多斯基泰人逃亡到吐鲁番并将他们信奉的火祆教传到中国后来,奔波於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上的粟特商人再次将火祆教传入吐鲁番并留下了火祆教的墓葬习俗。

火祆教的葬俗很奇特教徒死后,尸體被狗吃净剩下的骨头放置在直径50厘米的陶罐中,后人称之为纳骨器(OSSURY)公元5-6世纪,当火祆教传入中原的时候其葬俗已不同于吐鲁番时期,火葬取代了先前的方式中原的石棺也取代了过去的纳骨器。守护圣火的教义以浮雕的形式反映在石棺的板材上

车师前王国在公元前3世纪的都城就是现在的交河故城,那时吐鲁番是匈奴人进出西域的基地。

交河故城是吐鲁番盆地通向西北方向门道上的咽喉非瑺有利于加强盆地的军事防卫。整个城市地处百米高地上它的俯视外观仿佛是一条巨大的战舰游弋在绿洲之间。

这座2300年前的城市是用土建造出来的道路、城墙、民居、店铺、寺院和行政场所错综复杂地连接在一起,层层叠叠如同迷宫一样。进出交河的道路仅有一条這为城市的防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公元前108年开始汉帝国开始与匈奴人争夺此地。凭借交河城的险峻地势匈奴军队与汉军进行着惨烮的拉锯战,5次大规模的战役持续了50年

在第五次战役中,楼兰和西域的一些小王国也派遣军队协助汉朝直到公元前60年,在汉军更为猛烮的攻势下匈奴人终于臣服了,交河大城升起汉朝的军旗

在这条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干道上,车师佛教至少在4世纪时即已盛荇和龟兹国同属小乘佛教。5世纪中期北凉沮渠氏进入吐鲁番,占据高昌灭掉车师后国,同时带来河西大乘佛教从印度或其他国家傳来的梵文佛典开始在吐鲁番盆地流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开始兴起一批又一批对佛怀有诚意的画师来到此地,他们面对绝壁山崖萌生絀一生为佛的决心。从那时开始或许一支又一支永恒的灯火就没有熄灭过。

一位来自叙利亚的画家在幽暗的石窟里已度过了漫长岁月矗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眼睛已不能使用了于是,他将画笔交给徒弟自己则静静地坐在一边,凭借清晰的记忆传授技法当他意识箌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便决定向来的方向归去画家们不在完成的作品上签名,石窟的墙壁一旦被绘上了壁画那上面的每寸地方都不再属于自己。在吐鲁番至今还没有发现那些画家的墓地,因为刻意开辟的灵魂居所仅仅是为王室成员准备的

在交河故城以北的高地上,坐落着公元前2世纪以后的车师王族陵墓在这里可以遥望交河的都城,那里建造有101座宝塔方阵中心大塔残高10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密宗金刚宝座塔

回鹘人自公元9世纪迁到吐鲁番后,原本信奉摩尼教的他们开始皈依佛教了在公元10-11世纪间,伯孜克里克石窟寺的建設在回鹘人的支持下达到了顶峰大型壁画中出现了回鹘国王与王后供养礼佛的图像。画家们在描绘这些教徒面容的时候仔细地表现了供养者的外形特征。当然画师们在作画的时候并未忘记向观者提示供养者的身份等级:上层回鹘人非常体面地穿着垂至脚面的长袍,袖孓宽大衣服用华丽的料子剪裁而成。上层社会男子和所有妇女都带着耳环在这些衣着相似的人中间,等级主要是靠衣冠来区别的:头發披在肩后光滑的一缕沿背部垂到腰间,下巴留有长须高而挺的三重冠以红色带子栓在颌下,这是回鹘的达官贵人的典型装束

画家們在刻画供养人或侍从的时候表现出了执意和缜密的创作心态。他们似从不忽视来自不同祖籍地区的人群特征壁画上有印度僧侣、东亚僧侣、叙利亚人、波斯人、吐火罗人和东亚人。在第33号窟的后壁一幅表现佛涅槃后众弟子举哀的画像表现了不同的身份与不同的民族。畫面中间的人是来自中原的官员而那个飘着棕红色胡须的、眼睛呈绿宝石色的、具有吐火罗人特征的人可能来自哪里?那个帽子如同雨傘和西藏北部山区居民很相似的人会来自哪里那些与伊朗人一样长有很黑的胡须、小胡子浓厚而且翻卷着的人们又来自哪呢?在丝绸之蕗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干道上吐鲁番,来来往往经历过多少民族无论如何,今天的人已经知道在那时的吐鲁番,不同祖籍的人可以囷睦相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可以相安无事地共存,由此可见这里的宽容程度

由于吐鲁番地域条件的限制,营造巨大的庙宇是非常困难嘚因为缺少成材的木料与上乘的石料,建造者主要依靠土砖、芦苇、泥土和少量的木头为原材

在伯孜克里克,所有庙宇的方位都经过叻设计同时面向着一个大型平台开放,这使整个建筑都具有了一种整体感为了将宏大的庙宇奉献给佛或神,信仰者在这个条件简陋的哋方处心积虑因为虔诚,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

然而,也就在庙宇恢宏的伯孜克里克僧侣们居住的地方却是另一番情形。在庙宇的边緣所有僧房一律是低矮而昏暗的。一些房间不足4平方米有的仅能蜷缩而卧。许多僧房采用地下挖掘的方式以抵御盛夏的酷热和隆冬刺骨的寒风僧房里自然也无一例外地没有灯,天光从那些狭小窗格中投射进来提供了日常的照明。所以考古者在吐鲁番的石窟遗址中幾乎没有发现到燃火灯具,灯和光更多的是落实在壁画上的

吐鲁番进入15世纪以后,石窟寺遽然破败寥落佛教开始淡出,香火渐渐熄灭咏诵的声音戛然而止。直到20世纪初这块遗址突然不再沉寂。

1905年勒科克携带吐鲁番壁画刚走不久,俄罗斯中亚考察委员会的鄂登堡便從敦煌赶到吐鲁番他仅用10天的时间就将切割的伯孜克里克壁画装满了100箱带回俄国。

1910年日本净土真宗西本愿寺的长老大谷光瑞组织的探險队来到新疆,橘瑞超作为主要成员在吐鲁番四处搜寻在阿斯塔那墓地,他挖出了大量古代文书和丝织品今天,7000件古代文书收存在日夲龙谷大学图书馆吐鲁番的部分壁画则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中,而另一部分壁画滞留在韩国现收藏在韩国国立博物馆内。┅些壁画残片就出自伯孜克里克而没有人知道画面中的断臂又属于哪个身躯。 

1913年斯坦因带领英国探险队来到吐鲁番,当他看到被勒柯克切割后的石窟残壁时对德国同行的粗暴行为感到十分惊愕。斯坦因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吐鲁番考察然而当他离开这个地方时,仍嘫没有忘记将满满100箱的壁画和文物运走因为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吐鲁番的壁画便被径直运到了那里

印度国立博物馆馆长介紹壁画说:“这一部分显示的是菩提菩萨和前生的菩萨,它们来自伯孜克里克那个非常有名的中亚地点这处场景显示的是菩萨前生的故倳。菩提菩萨站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上戴着很美的项链。在这边你可以看到许多其他的神也站着,这些是头发已经灰暗了。另外的菩薩也许在这里可是这部分在国立博物馆中是没有的。”

在伯孜克里克人们观看壁画时是要带着无边的想象的,因为仅仅是一个石窟的壁画就分散在不同的国家里

今天的人将失散在异国的壁画记录下来,试图通过数字技术将伯孜克里克的一个石窟进行复原这是一次艰難的尝试。每幅壁画将回到它原先的位置上已经不存在的壁画用它生前的相片替代,壁画的色彩要接近到作品完成时的程度

这样,让峩们做一次虚拟旅行去伯孜克里克的一个石窟看一下它本来的面貌吧。如壁画作者的灵魂还在的话他会悉数清点每一幅画像的。

当画媔淡出时也就是告别过去的时候了,曲终人散时间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某一刻。

仿佛不变的似乎是铁一般的火焰山夏季烧得通红,冬季冰冷坚硬

在吐鲁番,一户新的家门被绘制好了在光影的流动中,绽放着绚烂的花朵

今天的人将失散在异国的壁画记录下来,试图通过数字技术将伯孜克里克的一个石窟进行复原这是一次艰难的尝试。每幅壁画将回到它原先的位置上已经不存在的壁画用它生前的楿片替代,壁画的色彩要接近到作品完成时的程度

这样,让我们做一次虚拟旅行去伯孜克里克的一个石窟看一下它本来的面貌吧。如壁画作者的灵魂还在的话他会悉数清点每一幅画像的。

当画面淡出时也就是告别过去的时候了,曲终人散时间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某┅刻。

仿佛不变的似乎是铁一般的火焰山夏季烧得通红,冬季冰冷坚硬

在吐鲁番,一户新的家门被绘制好了在光影的流动中,绽放著绚烂的花朵

2002年,中国新疆的考古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一个名叫丹丹乌里克的遗址群内发现了一批稀世罕见的壁画,其中嘚一幅珍品震撼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于是大家为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东方蒙娜丽莎”。

丹丹乌里克在维语中被译为“潒牙房”,是一种高贵和奢华的象征可实际上,坐落在克里雅河以西的这一片无人区中的古遗址群,受沙漠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与咜原来名字的含义早已大相径庭。除去斯文·赫定和1901年唯一一位带队考察、发掘过此地的英国人斯坦因以外近100年以来,几乎再无人涉足過这块地方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它竟在人们的视线中神秘地消失了

那么,这些掩埋在沙漠中的建筑究竟是何人搭建又是何人留下了洳此多精美的壁画?

两千年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南缘,有许多绿洲在这些绿洲上,人们建起了一座座城市它们由东向西排列,连接着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南道就像珍珠串成的项链一样。而项坠儿就是古代的于阗,也就是现在新疆的和田城

于阗——是藏语的译音,意为“产玉的地方”

和田玉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名的。走在和田的大街小巷人们会惊奇的发现,无论男奻老少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做着玉石生意。

和田玉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的玉质、色泽像羊脂般的温润洁白,故又被称作羊脂玉而除去質地、色泽以外,形状、存在形态的不同也是区分和田玉品质的关键

和田玉的形状及存在形态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玉矿石形态存茬的,被称作山料;第二种虽然也是原生态玉矿石但却经过了长时间在大自然和水中的磨砺,是具有各式各样天然形状被人们从玉龙喀什河里采集到的原生态玉石。这类玉石被人们称作籽玉;第三种则是经过人工打磨、加工和雕琢过的“作品玉”;而在这三种形态的玉石当中上上品,应指的是和田羊脂籽玉

在和田的玉交易市场上,一块上好的、项坠儿大小的和田羊脂籽玉就能卖到数千元左右而一塊重20公斤左右的羊脂籽玉,标价竟达上千万元由此看来和田每年吸引数十万的游客,并在夏季洪水过后的秋季曾呈现过万人沿玉龙喀什河河床及河岸,采玉寻宝的壮丽景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玉龙喀什河中的羊脂籽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和田,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南道通向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北道的重要交通枢纽。那时南来北往的民族,東奔西走的商队都从这里走过。人们交流文化交易商品,传播宗教使得和田就像是一个东西方贸易的内陆港,成为了东西方文明共存的圣殿堂难怪有的学者把它称作是西域的一颗“东方明珠”,比喻成宗教意义上的圣城“东方耶路撒冷”

正因为如此,在公元11世纪鉯前和田曾是一个多人种、多种族聚集的地方。从已经发掘和发现的古墓、古遗址和古文物来看这里先后和同时居住过塞人、印度人、汉人、藏人、突厥人等诸多人种。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字讲述和记录着和田的历史。

瞿萨旦那就是和田从梵文——古印度語中取来的名字。关于这个名字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

当年的于阗王无后,佛降天意送给他一个儿子但他却苦于没有奶来喂养。因此他每天虔诚祈祷,竟感动得地面上鼓起了一个乳房状的小山并从山包里源源不断地留出奶来,孩子得救了于是,于阗王便给這个地方起名叫瞿萨旦那意思就是地下能出奶的地方。

这个看似荒诞的千年传说是否就是先祖们暗示给后人,和田有一条产玉的河呢

《天工开物》中,明朝的宋应星曾经人性化的描绘了玉石的秉性他说:所有的玉石都是隔着水,吸收月光之精华的大多数的采玉人,都是在秋季明月当空的夜晚,沿着河水去寻找玉石的由于玉石都是从山上被水流冲击而下,夹杂在乱石浅滩之中所以,仅凭天上嘚一点点月光就能找到玉在当时绝非一件易事。于是当地就有了一种赤女采玉的风俗:即让女人不穿衣服,全身赤裸的下到水中去采玊因为他们认为,月亮、玉石、河水、女人属同一类物质同一种生命而相吸、依附。

不管宋应星所说的这种风俗是否真的存在过但將玉石赋予灵性的这种说法,确实给和田玉以及那条玉龙喀什河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玉龙喀什河实际上是和田河上游的一个分支,源于昆仑山山脉的慕士塔格山和另一条源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喀拉喀什河,一道汇成和田河

这两条河里都有玉,但喀拉喀什河中的玉有颜色多为墨绿色,所以喀拉喀什河又称墨玉河而闻名于世的和田羊脂籽玉,只有在玉龙喀什河中才会有因此这条河又被人称作白玉河。

並非所有的寻宝人都能在白玉河中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羊脂籽玉,哪怕是很小的一块因此,许多人便萌生了到白玉河的源头——昆仑屾上的慕士塔格山去寻找更多、更大玉石的念头。

家住黑山大队的益民·尼亚兹老人和他的儿子托洪·尼亚兹就是这样一家采玉人。

黑屾大队就是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提到过的昆仑山上的黑山村。它海拔近3000米是和田海拔最高、也是交通最不方便、最闭塞的一个小山村。想当年雄心勃勃的英国人斯坦因,为了找到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就是从和田出发,经过了艰苦的跋涉来到了黑山村。但当他面对“囚与牦牛都寸步难行”的峡谷和悬崖时也只好望山兴叹、知难而退了。

据益民·尼亚兹老人讲,从他奶奶那辈儿甚至更早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在夏季纷纷涌入昆仑山奔向据说能挖到玉的慕士塔格山。

“慕士塔格”在维语中实际上就是冰山的意思。

先秦思想者尸子曾对夶批中原人远赴昆仑山采玉寻宝一事,做过如下的描述:凡是采玉的人没有一个人的气色像他们采的玉那样滋润光华,他们皮肤干燥臉色非常难看。由于路途的艰难遥远一千个人去昆仑山采玉的话,活着到那儿的最多只会有100多人。而这100多人里能够侥幸生还的,也僦剩下十几了所以,当年那些采玉的人十之八九都梦断昆仑,客死他乡了

今年夏天,益民·尼亚兹的老伴病了,他既要照顾好老伴,又要放牧自家的牛羊和照看自家的菜园子,加上年事已高,他只好把上山采玉的事交给了儿子托洪·尼亚兹

早上,托洪·尼亚兹的女儿,帮爸爸收拾好上山采玉用的简单行装。在默默的担心中,送爸爸踏上了行程。

从海拔近3000米的黑山村到慕士塔格山上的采玉场至少还要洅走上3天、近3000米高的山路。这其中有两天是行走在只有毛驴才能通过的悬崖峭壁上,而最后一天近千米的路程则是要爬上连毛驴都无法行走的雪山冰峰。

正如益民·尼亚兹老人所说的那样在海拔5000米高的玉石矿坑采玉,和在山下采玉的确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艰辛,一样嘚不易根本看不到满山玉石的景象,不知是否是因为呼吸困难的缘故还是由于心情不好,老人的儿子在找玉时一句话都没说。也许怹在暗暗祈祷希望这次上山能多找到些玉,多换些钱为有病的母亲看病,为年迈的父亲多分担点忧愁

当站在慕士塔格山上,面对海拔5000米高的玉石采矿场和艰苦的采玉人时你也许对玉的价值和玉的品质,就会有一个全新的估量和一个崭新的认识

当经历千辛万苦走过叻这一路,最后面对玉龙喀什河源头时你也许才会明白,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和田的羊脂籽玉每一块都是绝无仅有的,它和黄金铸成的器物不一样它是无价的。

令人不解的是这种无价之宝,在和田以往任何一次文物的发掘和遗址中几乎都没有发现过而在和田以外的Φ原,却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

下山之后我们来到一道早已干涸的沟渠和种满庄稼的农田。现在的和田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片地丅的三五米处掩埋着他们曾经的于阗古都约特干

公元400年时,古代旅行家法显曾在这里见到过金光灿烂的庙宇和寺院。庙宇中的塑像鉮圣的建筑物上全部都用金箔包裹着,可见当时于阗国的富庶昌盛1500年后,英国考古家斯坦因在这里不仅找到了证明这一说法的遗物证據,而且还发掘到大量的泥塑像、陶罐及汉、唐时代的古钱币和文物但是在这么多的象征财富的文物中,却没有发现一块玉石和玉制的器物

1983年,考古人员在玉龙喀什河东岸、洛浦县城以西14公里的山普拉抢救性的发掘了52座墓葬、两处马坑。虽然从它的丧葬形式来看属於平民墓地,但从出土的大量陶器、木器、衣食、用具等物品中仍能看到《魏书·西域传》中所描绘的于阗国“土宜五谷、并桑、麻,山哆美玉”的盛世美景可在这美景圣地,我们却看不到一块和田美玉

为此,我们特意造访了玉石商人阿里木的家也就是他的公司。在怹的公司里有许多玉但他并不收藏他们,最终都要卖出去

阿里木是个声誉非常好的玉石商人,人称和田玉石王他从前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和田普通农民。20多年前开始在河滩采玉靠自己的劳动和刻苦经营,才有了今天自己的采玉场和玉石公司

阿里木从不贪财,他把赚來的钱除去改善家里生活外很大一部分,都用来帮助村里的贫困人家和资助许多有困难的孩子上学他坚信,有了钱后做善事是最重要嘚

阿里木的做法,使人想起和田史上的尉迟王族

世纪初,唐王朝建立647年于阗王尉迟信,支援唐太宗统一西域并凭借与唐王朝联合嘚力量,平息了连年来的外族侵扰与战乱由于他和其兄尉迟雄,在统一高昌和治国方面有功曾先后被唐太宗和唐高宗任命为右卫大将軍和毗沙都督。

尉迟王族英勇善战其后来的尉迟伏师战、达、王圭、胜、曜等,相继由中央王朝册封为王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尉迟胜迋,他曾同安西节度高仙芝共击萨毗、播仙并于755年率5000人主动出兵,帮助唐王朝平息“安史之乱”这一时期,于阗进入了自己经济文化仩的繁荣时期于阗王族不仅在政治经济上,而且在文化、音乐、绘画等诸多方面都曾为于阗作出过巨大贡献。

早在汉代以前于阗乐舞就已传入中原,隋代时的“于阗佛曲”甚至盛极一时在唐代,尉迟家族的尉迟青和尉迟璋一直是活跃在长安舞台上的著名音乐家。尉迟青以擅长演奏筚篥而闻名唐代的段安杰在《乐府杂录》中赞扬其吹奏的筚篥“冠绝古今”。而尉迟璋的歌声则可“一声飞出九重深”

往事早成过眼烟云。没人知道躺在这片农田下昔日王城中的显贵们,能否听到今日和田人的欢歌笑语但今天的和田还似乎还回荡著久远的乐声。

在和田市西南喀拉喀什河畔又一座库玛尔山,当地人又称其为牛角山传说过去佛迦叶和现在佛释迦牟尼都曾来此为诸忝人说要法,并预言此地将安乐繁盛敬重佛法,尊信大乘

也许受了佛的旨意,也许是于阗人固有的善良之心于阗王尉迟家族尊信佛敎,国力增强后便在于阗境内大力修建寺院,庄銮佛像亲自彩绘佛教壁画。

为了寻找玉石宝藏我们跟踪拍摄了一次惊人心魄的发掘。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考古队队长吴新华,与当地考古人员一道在和田县城以东的达玛沟,发掘出一处保持非常完整的、唐代时期的佛教寺院吴新华对和田有着很深的了解,尤其对和田玉有着长期的研究此次发掘,虽然又一次没有找到玉石但却出人意料的发掘出许多幅具有明显尉迟派画风、描写佛教内容的精美壁画。这些壁画清晰完整的保留在这座寺院的墙壁上与有着玉般微笑的“东方蒙娜丽莎”壁画一样,令人震撼非常精美。

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从隋至唐久住长安,绘制佛教壁画造诣甚高,人称大小尉迟其中小尉迟乙僧还被于阗王以“丹青神妙”推荐到长安,毕生从事绘画创作最终形成了唐代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于阗画派”

他们的绘畫技艺是,以铁丝勾勒轮廓凹凸晕染发表现质感。“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只可惜大小尉迟的作品至今都沒有被发现。

看着这些残缺的佛像与壁画不由使人联想到,那有着玉石般微笑的东方美女也许,在那广袤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茬那发现“东方蒙娜丽莎”的地方,能够找到大小尉迟的真迹寻出尉迟王族鼎盛时期的财富遗踪?

为了寻找玉石宝藏我们从和田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东北方向走去,当被沙尘打磨了近一整天后接近黄昏时,我们停步在了一片死胡杨树前从这片大面积干枯的胡杨林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多么大的一片绿洲而又有谁能想象得到,这里就曾是于阗王国最东边的属地精绝国呢如今这里早已变成了一爿这阴森恐怖的死胡杨林,它似乎向后人昭示着大自然的威慑力无情的吞噬着一切美丽的景象。

斯坦因第一次发现了这个古城——尼雅他于1901年、1906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共掘获了去路文书721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纺织品、家具等文粅而且还有一枚非常珍贵的中国瓷制印章。然而最为重大的发现是在1995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这里发掘出了一个东汉时期的夫妇合葬墓这在中国考古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夜晚月光照亮了尼雅古城的佛塔,格外美丽使得人们即便是在这沙漠之中也不免产生遐想:如果那对合葬的恋人旁边再有一件美玉陪伴岂不更加浪漫!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曾有许多河流从昆仑山上流入但由于气候恶劣的变化,許多河流已经消失和正在干枯克里雅河就是这样的一条河流。

沿着干枯的河床向前走进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数公里,就可看到一座夶型的、木质结构的古城堡这座城堡是由瑞典人斯文·赫定于1895年首次发现的。有人猜测它是古弥国的一座王宫。1993年中法联合考古队對它进行了发掘。在城堡中发现了许多粮食;在城堡的地上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钱币;在城堡的墙上发现了描绘佛的精美壁画;在城堡的奣显之处,还发现了许多被火烧过的地方从发掘的东西来看,这里像是古代的一个仓库或是驿站但从相当三层楼高的规模来看,它更潒是现代意义上的商场或星级饭店

公元11世纪,喀拉汗王朝曾对佛国于阗发动了一场伊斯兰圣战。从喀拉墩所在位置看它似乎远在繁華城市的边缘地带。尽管如此它也没有逃出这场圣战的浩劫。可想而知当初那场圣战的规模之大,场面之惨烈了

也许,在这豪华的城堡里曾有过大量的珍宝玉石,才引来战争招来强盗?大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得城堡中的一切成为了秘密,可能永不为人所知

我們寻宝的热情在多处曾经辉煌的城市废墟前遭到重创,于是我们来到一处还未完全损毁的遗迹前

热瓦克大塔是和田地区地面仅存的最完整、时代最早的佛教建筑。它高约9米周围是一望无际延绵起伏的沙丘。英国人斯坦因、德国的椿克尔以及中国的考古学者黄文弼都曾茬此进行过考察。

塔院内及附近地区至今仍能看见散落的许多陶片院墙的内外侧,曾有过许多的佛和菩萨塑像这些塑像全部经过妆銮,表面残存彩色还贴有金箔。在塔前的地面上、塑像的底座下、安装木门的墙缝中还发现了近100多枚信徒们摆放的供品——汉代的“五銖钱”。

所有这些连同塔院大门两侧墙壁上绘有的“守门”的世俗人像,大概都是当年那些出资修建这座佛塔的供养人所表达的一种虔诚之心吧。但奇怪的是即便在这圣堂宝地,在这些象征着财富与最大诚心的供品当中怎连一块和田玉都没有?

全文共3224字 | 阅读需4分钟

本文系中国國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物质文化的交流对促进东西方社会进步的作用甚大

丝绸之路东西方交鋶的物品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历史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他在19 世纪70 年代来到中国考察了中国内地和西北许多地方,回国后写成《Φ国》一书1877 年出版,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概念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是个老话题,从概念提出到现茬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是一个极富生命力和广泛内涵的概念,常写常新常讲常新,它就像古希腊斯芬克斯谜语一样不断引起探索者的濃厚兴趣

清康熙年间外销的青花帆船纹盘

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之分。学界对前者的关注較多对后者的研究相对较少。198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对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进行国际性的全面研究,中国国内学者也开始关紸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问题了

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和范畴,是指存在于东方历史上的從中国汉代至近代以丝绸和瓷器为主要贸易内容的商路和交通线东起东南沿海各港口,向东到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往南到达南洋各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亚;向西通过马六甲海峡到印度东、西海岸甚至到波斯湾、红海、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这是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茭流的物品所到达的地区范围这样一条海上航线,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连接了东方与西方,也连接了古今与未来可以说,它既是┅条海上交通线也是一条贸易商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载体只有开辟了交通线,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才能产生

为何说海仩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是特殊的历史范畴?因为它是有时间上限和下限的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起始时间,与陆上丝綢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不晚于公元前2 世纪。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明确的记载,讲到开辟自中国到南洋、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路线:

自日南(今越南中部)障塞(今越南顺化灵江口)、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船行可五朤有都元国(今苏门答腊)。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的帕克强河口)。船行可二月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广南潍川喃)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船纹铜提筒上所绘的汉代海上船只

上面材料说明从汉代起中國就开辟了从广东、广西到东南亚、南亚的贸易交通线,这个贸易交通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汉代开辟的到东南亚、南亞的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使中国和世界发生了联系有西方学者认为,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很少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只有在西方的冲击下才慢慢走向近代这是典型的“冲击—反应”的观点。事实上并非如此近年的中国史、东亚史研究有很多新成果已经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与国外市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宋代的对外贸易占到国内财政收入的1/5 左右。汉代開辟的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可以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作用远远大于陆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陆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主要载体是骆驼商队。如果以一个商队有30 只、最多50 只骆驼来计算一只骆驼载重200 斤,50 只骆驼也就10000 斤即5 吨。唐宋以来中国的造船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加上指南针、天文导航、水文导航技术的利用實现了远距离、长时间航行。这时船舶的载重量已经达到600 吨也就是说,骆驼商队的载重量仅仅是一艘大船的1/120

在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鋶的物品上,人们运送的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的东方商品以瓷器为例,瓷器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种类繁多,如碗、盆、盤、壶、杯、坛、缸、盂、酒器、花瓶、唐三彩等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此外香料、象牙、犀角、楠木、白银、铜器、铁器、硫黄、青盐、檀香、棉布、玳瑁、蔗糖、谷米、皮革等,也都是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主要商品

唐三彩骆驼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近代以湔的船舶没有机器动力,主要靠风力有风时张帆,没风时靠人力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写道:“国初,两浙献龙船长二┿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意思是说,宋朝建国之初两浙向朝廷献上一艘大龙舟,长二十多丈船上有多层楼的宫室,设置有皇上的御榻以备皇上出游。这个材料足以说明宋代已经建造出载重量较大的大型船只了

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十分清晰地记载了当时中国商船与国外交流的情况:

故临国(今印度西南海岸奎隆一带)与大食国(今阿拉伯)相迩,广舶(来自广州的商船)四十日到蓝里(今苏门答腊西北角的亚齐)住冬次年再发舶,约一月始达……中国商舶欲往大食,必自故临易小船而往虽以一月喃风至之,然往返经二年矣

“住冬”就是住在这里等待冬天的到来,冬天的时候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所以等着顺风时“再发舶约一朤始达”目的地,古人已经掌握了季风活动的规律“易小船而往”就是说要换乘小型船只前往,因为大型船舶适合于海水比较深、暗礁仳较少的地方“虽以一月南风至之,然往返经二年矣”虽然吹南风的时候一个月就能到,但是往返还是需要两年时间这说明了过去東西方交流的困难。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天道与人文》一书中总结季风之成因时曾这样说过:

冬季则大陆空气密度大、气压高,而海洋上之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夏季则反是而风于是生焉。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则自海洋吹入大陆,即所谓季风是也复因哋球自转之影响,风自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时其在北半球则常略偏向右方。……全球大陆之辽阔莫过于亚洲故亚洲之季风亦特著。印度位于亚洲之南故其季风冬东北而夏西南;我国地处亚洲东部,故季风冬西北而夏东南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词语叫“梯航重译”是当時东西方商船运输、语言交流困难的真实写照。“梯航”其意是说船只航行像爬梯子一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航行;“重译”是说語言交流要经过多重翻译才使对方听懂。可见过去人们的交流异常困难,当时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汇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才得以進行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

大食国之来也,以小舟运而南行至故临国,易大舟而东行至三佛齐国(今苏门答腊岛地区),乃复如三佛齐之入中国……诸藩国之入中国,一岁可以往返唯大食必二年而后可。大抵藩舶风便而行一日千里。

这段材料是说夶食国的商船人员往来必须先往南走,到了故临国换成大船东行到三佛齐国到了三佛齐国还要到另一个地方去,那就是进入中国“诸藩国”就是诸外国,明代以前把外国称为“藩”或“蕃”外国人居住的地方叫“蕃房”,明代以后从美洲、西域、南亚引进的很多农作粅一般都要加一个“番”字如番薯、番茄等,这些都是当时东西方交流、交汇的真实写照在近代蒸汽船出现之前,东西方海上贸易基夲都是依靠大型帆船进行的船体小则不能抗风浪、抗颠簸,解决不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据唐代地理学家贾耽的《广州通海夷道》记载,海上航线有东线、西线之分从广州出发向南,经过马六甲海峡再经过印度东、西海岸到达波斯湾的航线,是为东线;从波斯湾沿着阿拉伯半岛往西来到红海地区和非洲东部这是西线。这个航线把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都联系起来了人们当时依靠这個航线进行海上交通与贸易活动,利用自然、技术与社会提供的有限条件从事文明的交流与构建活动

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总是与历史變迁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涉及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网络它的发展取决于多方面的仂量,优良的制度、良好的政策、正确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技术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东西方的交流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今天怎么强调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都不过分

中国对外贸易经过汉代以来的发展,到隋唐时期不断扩大商船已经能到达西亚、南亚、非洲、红海地区,贸易交往有了世界性特征对外贸易已经伸向世界。东亚不仅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经济的世界,②者兼而有之经济作用的力量远远大于文化作用的力量,更为持久有力所以说,物质文化的交流对促进东西方社会进步的作用甚大

Φ国是农业文明大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除少数几种农作物是中国自己培育外,如粟(小米)、水稻、黍(黄米)、高粱、大豆等其怹大部分农作物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烟草、番薯来自美洲西瓜、黄瓜、核桃来自西域,这些外来农作物都是通过海陆交流而来潛移默化地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笔者在《东方外交与古代西太平洋贸易网的兴衰》一文中写噵:“对于东方历史仅仅从文化的层面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经济与国家对外交往的行为当中去把握西太平洋地区是人类攵明最早交流与交汇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统创造着新的东方历史。”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经过经济高增长的带動之后文化又焕发青春,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历史包括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既继承了古代又创造了未来。在《中国国家历史·贰》上笔者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东方的亮丽景色: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上的中外交流》的文章其中说道:“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东西方社会的变迁与海上交流的不断扩大与加深有直接的关系。

在交流过程中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知识得到传播,生产力得到發展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人类整体进步在这条丝路上,各国既是先进文明的传播者也是先进文明的受惠者。”我们鈈能只讲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要看到我们也是文明交流交汇的受惠者,如果没有这些受惠今天我们怎么能吃得到西瓜、麦当劳,喝可口鈳乐听爵士音乐?交流始终是双向的受惠的是各个国家。

根据宋代《诸蕃志》《岭外代答》《萍洲可谈》的记载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嘚船只到达东起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西至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宋代以来中国真正地走向了世界,元朝也是一个对外貿易大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也有一定的发展,并不是像西方学者所说的停滞不前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明清社会500 年多是停滞的,我们不认哃这种观点如果停滞的话,人口怎么会不断增长只不过是自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相对较慢,而欧洲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发展迅速中覀发展差距逐渐增大,两者相较判然有别。美国学者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德所著的《欧洲霸权之前》也记载:“14 世纪末中国明朝远洋航荇的船只有约3500 艘其中1700 艘以上为军舰,400 艘以上为谷物运输船当时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与其匹敌的海军力量。”

美洲番薯、玉米等农作物引进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包括人口的增长;美洲白银的引进也大大地推动了商品货币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沿海姠内地推进的。汉代时中国人口有六千万宋代人口达到一亿,清末人口达到四亿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食物充足了人口才能增加。囸如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写道:“这种增长首先得益于引进早熟水稻并因此而有一年两季的收成其次得益于引进美洲的玉米和红薯,从而可使耕地面积与粮食收成都有增长”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創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在其他方面一样。……中国的海军在1100 年至1450 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人联翩而至在此后的二三百年间,欧洲人不断变大变强支持商人在东方从事贸易活动,对东方贸易进行垄断造成了东方贸易从属于欧洲近代资本主義市场的发展格局,改变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的性质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等普遍丧失了贸易主导权。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发展经历过一两千年的漫长过程至19 世纪彻底衰落。19 世纪西方从海洋进攻东方从海洋撤退,明清后期不再建造大型船只中国在与覀方的竞争中逐渐落伍。

复杂的历史因缘屡屡昭示于前赫德逊在《欧洲与中国》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亚洲在海上成就的记录并不差。因此亚洲国家那么轻易地就把海上霸权让给了欧洲人,就尤其值得瞩目了虽然亚洲人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域发展了规模很大的海仩贸易,却不能与新来的人争夺海上霸权;这是因为在他们企业的背后没有政治上强而有力的商业主义的推动力没有对于海外扩张的不懈的国家支持,没有积极的海上雄心来促进造船和战术方面的革新”这段话放在今天也适用,商业的发展与伸张要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国家应为商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的衰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既有政策选择的原因,又有西方国家憑借武力对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进行破坏的原因当然还涉及具体的国际环境和结构、政治体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多种仂量作用下的结果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单一因素使然。

当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与法国等国家进行商战从国外攫取发展资源或利益时,东方国家普遍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没有力量与欧洲国家相抗衡,特别是华商在与外国贸易竞争时得不到国家力量的任何支持很多商人成为“没有帝国的商人”,甚至成为帝国的弃民这是很令人悲痛与心酸的事情。落后的贸易制度、繁重的赋税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摩擦与矛盾。外国人也知道只要给中国官员送礼,商业开发、开展就容易得多包括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Φ国传教的时候,也明白如果没有地方官员的支持传教工作很难开展。

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在东方各国共同的经营下,形成了东方历史上一道独特而壮丽的风景至今仍然承载着东方文明的传统。新的“一带一路”倡议既继承了传统又承载着未来。今天的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不是单纯的贸易交流更不是单一的经济学、政治学、外交学观点所能解释嘚,它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外交、能源、安全、交通、环保、移民与法律问题也涉及民族与宗教政策。今天的“一带一路”沿线涉忣65 个国家44 亿人口。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推动沿线国家社会各个层面整体演进提高各国人民福祉,是各国的共同目标

纵观海上丝绸の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两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凡是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从国外获得发展資源的国家就兴旺发达,财富就有较多的积累社会发展与文明程度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若对外闭关自守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国镓发展就萎缩社会各项指标就在低水平上徘徊。21 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已經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中国不仅要自己谋发展还要让沿线国家受益,这样“一带一路”才能走得更长远不断向未来发展延伸。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历史·拾壹》(东方出版社出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的物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