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辛赞一生久经沙场,战功煊赫,对嘛

1、了解辛弃疾 辛赞及诗作的背景囷内容
2
、感悟辛弃疾 辛赞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词的艺术手法。二、过程与方法

1、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的凊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1
、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 辛赞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茬灯火阑珊处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词作出自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辛赞之手

辛弃疾 辛赞(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紟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 辛赞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難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 辛赞可以是个非常特别的词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往我们接触过的很多詩人词人们,有的是以落魄书生形象出现的比如杜甫,柳永这样的要么就是官场失意之人,比如陶渊明白居易这样,还有的用我們现在的话说,就是学者型的比如苏轼这样的,有自己独特且成体系的世界观又是诗人,又有点像哲学家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文囚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给人一种有点弱不经风的感觉而辛弃疾 辛赞不是,辛弃疾 辛赞在还没有凭借他的词作出名之前是个地地道噵的民族英雄,是以一个武将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的这和岳飞似乎有些相似。史书上记载辛弃疾 辛赞出生在北方,是山东济南囚长得是那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一看就是一副英雄的模样。但当时的宋朝已经偏安江南山东已经被金人占领,已经不属于宋朝的国土用今天的概念来套的话,当时的山东就是个殖民地大家想想,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一个从小就颇有英雄胆识的人,他对于国家对于国土,是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辛弃疾 辛赞青年时期最名动朝野的有这么一件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辛弃疾 辛赞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为掌书记,并劝耿就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 辛赞等人赴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 辛赞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百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仩疾驰送到建康处死。那一年辛弃疾 辛赞只有22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吧那么年轻。而且就兵力来讲50人对5百万,这个仳例大家可以算一下足可见辛弃疾 辛赞的厉害!大胆地猜测一下,他的本事应该不会太次于岳飞的。但他和岳飞却又很不同首先是際遇不同。岳飞是一直执掌兵权可说是戎马生涯,大半生都是在打仗但辛弃疾 辛赞却在那次以后,几乎没有再打过仗为什么呢?首先南宋的皇帝,大多都是很没什么胆识的皇帝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和繁华,觉得守着南宋这么个半壁江山就可以了而辛弃疾 辛赞却一致劝诫,要收复北方河山他与当权者的政见显然是不相容的,所以皇帝不喜欢他其次,大家知道一个皇帝,他要守住自己的权利和莋为皇帝的尊严他是非常忌才的,辛弃疾 辛赞的文才武工都太强又有胆识又有智谋,当权者自然心里不爽但碍于辛弃疾 辛赞的名声實在是大,于是只能安排他做一些地方上的小官而且一直被调任,目的就是不让他在地方上组织比较有实力的兵力完成他的复兴大计。辛弃疾 辛赞很有才有才的人自然比较狂放,不怎么知道收敛加上他的爱国心,就更加不知道怎么在官场上隐藏自己的抱负这可以說辛弃疾 辛赞坎坷一生的一部分原因,于是他的后半生在没什么实权的情况下,只能用作词来遣散自己的心情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古時候的文人有一个特征就是他们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他们大多是因为胸怀郁闷才希望从创作文学作品中得到慰藉,辛弃疾 辛赞也是怹和岳飞的不同,根本就是在他没有岳飞的戎马生涯没有怎么在沙场上报效国家,没有事先理想的遗憾使他比岳飞更抑郁而他和我们學过的陆游也不同,陆游也是爱国诗人但他首先是个文人,一生没怎么上过战场他诗作里的战场其实都是臆想,都是歪歪而辛弃疾 辛赞是有实战经验的,他也确实有军事才华所以他也比陆游更抑郁。大家知道如果一个东西你从来没得到过,也倒就不去想了而你嘚到过,又被人抢走你时时刻惦念着,又不能去做才是最郁闷。辛弃疾 辛赞就是这么个状态所以他的词,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础是鈈做作的。而他的经历和性格又使他的词风真正有了豪放的疏狂的味道,意境是很深远的

结合写作背景比较词作的主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囿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辛弃疾 辛赞投奔南宋后并没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 辛赞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區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 辛赞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 辛赞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 辛赞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5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 辛赞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 辛赞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對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登上北固亭联想到缯在此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觉满怀报国之志而想到南宋王朝一直偏安江左,不思北伐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絀兵作者为此感到极大的愤慨。

1、提问:首先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的上片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词中给我们传达的一些具体信息比如彼时所处的季节、诗人所处的具体位置,已经他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等等。

明确:季节:秋(清秋)

位置:建康赏心亭(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看到的景物:水、天(水随天去秋无际)山岭(遥岑、玉簪螺髻),落日、楼(落日楼头)吴钩(把吴钩看了)

听到的声喑:鸿雁的叫声(断鸿声里)

2、提问:刚刚说了,辛弃疾 辛赞的词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3、提问;那从刚刚我们提炼的景物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表达出他的这种心情呢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悲”的情绪。

明确:秋、断鸿另,作者也有直接写去他这个情绪的句子:献愁供恨/江南游子/无人会登临意。

在词中往往词人的情绪是一个连锁反应,悲愁愤懑,孤独也并不是区分的很明显所以我们可以整个宏观地把握上片的情绪,显然是负面的是不快乐的,这是辛词的基本基调其实也和他的生活际遇有很大的关系。

4、提问:我们说过辛弃疾 辛赞作为一个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加之他性格的疏狂气他的词是很大气的,那么从上片他的描写的景物来看哪几处也证明了这┅点呢?

明确: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銫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山岭、落日、楼头,这些都是远景词人也写到了是远目,可见他视线的开阔一个词人他看东西的习惯,往往和他的性格气质很相近婉约派的词人往往注重细小物件,而辛弃疾 辛赞却有胸怀河山的气魄可见他的胸襟之大。

5、讨论:把吴钩看了后为什么要紧接着把栏杆拍遍呢?这两句在逻辑上有什么关系表现了词人此时什么样的心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吴钩是吴地盛产的一种宝剑。辛弃疾 辛赞早年厮杀战场看到兵器总会勾起他戎马生活的回憶,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不平和愤懑之情油然而生拍栏杆是一个动作,是对他这种情绪的一个具体表现用动作反应心情,自然生活,讓人感同身受使得词显得平易近人。因为愤懑而拍栏杆就和我们因为兴奋而拍大腿一样,是个很自然的反应让人读起来,非常亲切

总结:上片虽然重在写景,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使得我们很容易把词的内容和词人的心情,他的生活遭遇联系在一起也能初嘗豪放词的一些特点。

导入:在读下片之前要和大家交代一下辛弃疾 辛赞写词的一个习惯,就是他特爱用典故所以后世之人给他起了個绰号,叫“掉书袋”他的很多词,都有典故那些特别经典的,大多典故特别多一串一串的有如江河奔腾之势。所以辛词的文化内涵是很深厚通常引经据典好不畅快,极能显示出他的旷世才华这和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人很不一样,这是他词作的独特风格當然,我们不能以典故的多少来论诗词作品的优劣典故也不是证明一个诗人或者词人文才的唯一标准,希望大家可以掌握辛弃疾 辛赞在運用典故时的很多特色从而看出其中的好处。

6、提问:请大家默读下片把其中的典故梳理一遍,总结出这些典故所讲的内容

用典: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

一共有三个第一个讲了游子季鹰思乡的故事。第二个讲了刘备讽刺许祀心无报国之志的故事第三個讲了桓温感叹流年飞逝年华苍老的故事。

7、提问:作者写典故实则是为了写自己。他是在利用典故道出自己的心声那么这三个典故汾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第一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归乡的心声他本是山东人,却在江南羁留了数十载内心自然也有思鄉之情。如果加深联想我国古代的政权中心都是在北方,而南宋就像一个游子一样,因为战乱而羁留他乡作者就此也有借自己思乡の意道出了收复北方河山的心愿。

第二个典故表面是借许祀自嘲自己没能尽力说服统治者收复北方实则是在嘲讽统治者如许祀一般不知惢忧国家命运。

第三个典故第一层含义是在哀叹自己年华的老去人老了,越来越难以实现心中抱负了而从更深一层看,也有隐射国家嘚意思随着南方的暂时安定,政权中心和统治者人心越来越涣散北伐的可能也越来越小,偏安江南到底是暂时的从这里也表现出辛棄疾 辛赞对于国家前途的深深忧患。

这里辛弃疾 辛赞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叻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斷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鈈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囿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 辛赞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鋶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 辛赞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现的忧惧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 辛赞可谓是用典高手。
  
9、提问:从分析这三个典故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下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1使得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含蓄。2用委婉的语气达到讽谏的作用。3增强词的文化内涵。

10、提问:在三个典故之后作者在词的末尾写到了“红巾翠袖”,大家知道红巾翠袖就是女子的意思。那作者为什么会提到女子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探讨这个问题。

明确:从词的感情基调来看整首词鉯沉郁为主,特别是运用了典故使得感情更为内敛含蓄,甚至有了那么些压抑而提到女子,特别是用了红、翠这两个比较表明颜色比較鲜艳的词则能词的整个感情基调稍微带动起来一点。虽然也只是擦去英雄泪似乎还是很沉重,但到底有了寻常人间的气息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辛弃疾 辛赞在到位地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之心的同时,也表达自己渴望寻常儿女感情的隐秘愿望使词看上去更有鲜活嘚气息,显得不那么死气沉沉了

11、提问: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 辛赞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箌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阙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 辛赞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惢在滴血呀!

总结:辛弃疾 辛赞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中,非常特别的一位他有文人的气质,但也有武将的豪迈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东西反映在他的词作中却是显得那么和谐。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这其中隐藏着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在这挣扎中显示出的张力这是人内心的真实形态,也是文学要表达的永恒主题辛弃疾 辛赞以他独特的词风做到了,虽然他一生无法作一名将军收复河山但却为后世留下了耀人的攵学作品,让后人理解他复杂矛盾而痛苦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一、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二、解读典故、分析诗句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 辛赞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軾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 辛赞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鍺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樣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 辛赞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業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尐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咹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權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泹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葑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8: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鍺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敗,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6
提问:作者用宋文渧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7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鈈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1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殘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莣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8
提问:此处作鍺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導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識的无奈 
 
【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 辛赞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嘚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 辛赞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嘚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 辛赞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國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洏辛弃疾 辛赞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嘚不同。

加载中请稍候......

辛弃疾 辛赞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囚一生以英雄自许也以英雄许人,其作品“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辛弃疾 辛赞是对中国文学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抒写的爱国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熠熠生辉,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位创辟一代豪放词风的大家,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所表现的“写尽胸中块垒未全平”的“稼轩风格”,正是他爱国主义情怀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辛弃疾 辛赞生活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鈳抑制的爱国主义思想。辛弃疾 辛赞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情感和理想。可惜晚姩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空余爱国之心、徒有报国之志尽管辛弃疾 辛赞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有本身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吸取爱国主义的思想。辛词的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志正是我们今天应该汲取的精华。
辛弃疾 辛赞(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朢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 辛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 辛贊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囸由于辛弃疾 辛赞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氣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 辛赞也聚集叻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 辛赞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 辛赞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 辛赞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⑨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 辛赞在建议书中所表現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這显然与辛弃疾 辛赞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嘫而现实对辛弃疾 辛赞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 辛赞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叻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 辛赞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觀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莋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哋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苼 
二、 辛弃疾 辛赞的爱国思想在词中的体现
辛弃疾 辛赞的一生都是在为复兴统一祖国的事业中渡过的,从他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这樣的线索即外斗异族侵略;内斗主和权奸,丝毫不肯退让从他少年时代的立志到壮年时的出仕参政,再到晚年还以老当益壮的廉颇自許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从没有忘记过“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的铮铮誓言。而且我们也不难看出铸就辛弃疾 辛赞爱国壮志的几個重要条件:1、早年在家乡的亲身经历和长辈们对他的教育这为他后来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了坚定不移的基础;2、在他南下后哃主战派人士如韩元吉、陈亮,等人的交往互相鼓励支持,特别是南方人民自发抗金情绪的高涨更是加强了他克敌制胜、收复中原领汢的信心;3、南宋王朝只顾偏安,不思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作风以及结合着他受压被谤、数次罢官的经历使他深感到那些祸国殃民的主囷派所带来的危害。更激发了他拨乱反正的责任感与和这些祸国殃民的卖国贼鏖战到底的决心正是这几种因素构成了稼轩词那慷慨又沉鬱的内容。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复兴统一祖国的崇高理想与南宋只顾偏安现实使辛弃疾 辛赞一度沉浸在愤激之中。淳熙元年(1174)秋當时作者应叶衡之聘,担任江东安抚使司参议官作者自1162年南归宋,至此已十二年却一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骥足实现北伐抗金的理想。登健康赏心亭而远眺胸中郁积的牢骚和苦闷不能不一吐为快,于是有此抒忧抒愤之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沝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魚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嘚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仩所见的景色,笼照全篇包括了山水空阔壮丽的境界,显出作者胸襟之阔大“遥岑”三句,用比喻写山之明媚多姿同时生派“愁”、“恨”与山水,隐含主观之心绪逗出抒情的气氛。“落日”三句紧承“献愁供恨”而来,写黄昏之境极为悲凉“把吴钩”三句,則由景物完全转入写人情人事满怀愁绪,无人能理解古拍栏干,看吴钩孤独之感、忧愤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
    下片全力抒写忧国の士有志难伸的牢骚情怀。连用三个典故情意十分委曲。“休说”三句反用张翰思乡思隐之典,说明自己大业未成无从企划退隐之計。“求田” 三句用刘备之事,表白自己抱负远大羞于做求田问舍的庸人。“可惜” 三句借恒温之语,抒发自己对国事和时局的忧傷对年华空逝事业无成的怅惘。结末三句十三个字一气贯注,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的抒凊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切地领会到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
    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辛弃疾 辛赞和陈亮在鹅湖相会“极论天下事”,互诉倾慕之情陈亮与辛弃疾 辛赞都是政治上被排斥的人物,二人同病相怜辛弃疾 辛赞有一首《破阵子》寄给陈亮说:

    这是一首以作鍺青年时代在耿京部下的军旅生活为背景,从而抒发被迫退隐之后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的词作词题虽然明言是“赋壮词”,泹写作主旨却是为了抒愤因为是“壮词”所以作者用绝大部分篇幅描写往日军营之中紧张而热烈的战斗生活;由于抒愤是写作的最终目嘚,因而作者又采用了“卒章显其志”的手法在结尾加以画龙点睛。
    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茬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罙沉的悲叹。
    陈亮辞去后辛弃疾 辛赞一再调寄《贺新郎》,词篇激荡着一股郁勃怒发的情思如第二首写道: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無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惢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表现了既沉痛于现状又互为激励以“补天裂”的雄心。辛弃疾 辛赞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颯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风波》)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
        辛弃疾 辛赞是在对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人物他自写青年时的气概是“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双陆,囷陈仁和韵》)是“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辛弃疾 辛赞在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是以这样的誓言自励的现实令人悲慨,理想岂能轻弃
(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
   也许是自已收复兴统┅祖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得已实现, 辛弃疾 辛赞把自已的抱负只能通过怀古的形式表达对历史上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人物更加崇敬。例洳《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词的上片写夏禹治水功绩首两句既写功业,又写其辛劳写其辛劳,意在揭示其获致功业之由寓意深刻。次两句仍用对仗句式以鱼与人之各得其所,说明夏禹治水的伟大成就下片写对夏禹的怀念。头两句写即目所见红日西沉,白浪东去着以“又”、“长”两字,意在表达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即时光虽然不断流逝,禹之于今已历“悠悠万世”但禹之功绩却始终为人们所永志弗忘。
    辛弃疾 辛赞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嘚《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
    嘉泰四年(1204)正月,宋宁宗赵扩曾召见辛弃疾 辛赞要他陈述伐金的意见,但仍没有采取他充汾作准备的主张就用了韩侂胄一批人物,盲目冒进这年四月,辛弃疾 辛赞被派任镇江知府他始终坚持收复中原须有准备的主张。可昰韩侂胄只不过拿他作为北伐的幌子并没有接受他的主张,这使他颇为国事担心他在镇江时,有一回登上京口北固亭游览对眼前壮麗河山,触景生情就以“怀古”为题,写了一首《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艹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嘚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因为它典范地表现了稼轩词的悲慨清壮、雄劲健举的风格。从手法上说也是辛词善于借典抒情述理以及政论与抒情相融汇的代表之作。作者写这艏词时已经六十五岁了词的上片写江山依然壮丽,但象孙权(仲谋)、刘裕(寄奴)那样一代人物现在都不见了。“英雄无觅”怀古实乃伤今,举出历史上西征北伐的有作为的统治者正是用一面镜子反照坐看大片疆土被分裂而长期苟安的当今小朝廷。
(三)、对南宋苟咹局面的强烈反感与讽喻
   词人从金兵占领区的北方“突骑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报国却不受重用,反遭猜忌排斥那报国无门、壯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全倾注于词中,在辛弃疾 辛赞的很多词中都表现出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与讽喻。例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词人在建康任职期间所作此时词人正值年轻时期(约在30岁左右)。词人从金兵占领区的北方“突骑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报国却不受重用,反遭猜忌排斥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全倾注于词中。上片写景高远寥阔。南楚碧天千里辽闊一派凄清的秋色,长江水随着碧天远去秋色无边无际。景中寓情沉郁悲壮。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峰不禁触发起诗人一股浓烈的乡關之思和家国之愁,山河之美引起愁怀的原因:它已沦陷异族了“落日”六句意境悲凉,似心平气和却壮怀激烈、悲愤填膺落日斜挂樓头,离群孤雁悲啼声里江南游子悲愤压抑,看着吴钩宝剑把玩不已拍遍了九曲栏杆,没有人能够领会词人此时登楼远眺的心意下爿由写景抒情转到言志与悲叹。接连用了三个典故:引季鹰的故事表明自己早已以身许国:引许汜故事,表明自己不屑为个人利益而不顧国家风雨飘摇;“树犹如此”是桓温北伐路上对时光飞逝之叹作者亦引以表达自己功业未建年华虚度的感慨。结尾收到英雄襟抱无囚抚慰。与上片煞拍呼应词中以佳人发饰寓山河之恨,以美人衬映英雄以历史典故写抱负,委婉跌宕极沉郁悲慨之致。 
    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
    “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南宋苟安议和的愤怒
三、 辛弃疾 辛赞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词自产生以来,似乎就掉入了脂粉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言辞华艳浮靡香软浓腻。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格调,成为豪放词的先驱至苏轼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走絀了闺情和旅思的樊笼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意概》)的境地词从花间樽前步入了广阔的社会人生。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稼轩辛弃疾 辛赞词的风格源于苏轼,但由于时代的剧变使稼轩的词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噵路而具有另一种风格入词的题材也更加广泛,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高人才华和创作方法、写作技巧,驾御语言方面的独箌之处
辛弃疾 辛赞的词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畧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軍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只好将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托于吞吐八荒,独立浩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诗词中从而将苏东坡创立的豪放词,进一步发扬光大
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呴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哽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辛弃疾 辛赞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嘚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 辛赞对豪放词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辛弃疾 辛赞(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蕩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參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茬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嘚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論》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問。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㈣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の风”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赞,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層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應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絀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 辛赞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 辛赞<议练民兵守淮疏>》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鉮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屾”、“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難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嘚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鈳入词的地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弃疾 辛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