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三省的长官长官中书令居于首位吗

韩国磐:略论由汉至唐三省的长官六部制的形成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唐朝出过许多名相尤其是贞观朝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其他如长孙无忌、李靖、李世勣、褚遂良、郭子仪等等都是一时之名相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唐朝是群相制喥三省的长官长官都被视为宰相,《新唐书·百官一》载:“以三省的长官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以宰相职也。”

而终唐一世宰相制度更是屡经变化,初以三省的长官长官即尚书令、门下侍中、中书令为宰相武德初,李世民曾为尚书令此后臣子不敢居此位,乃以尚书令之副手左右仆射代为长官这是宰相制度之一变。

贞观后期以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参议朝政为宰相,《旧唐书·太宗纪》载:“贞观元年九月,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安吉郡公杜淹署位”而《新唐书·百官志》则谓的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因侍中、中书令皆是三品,如果尚书仆射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则只管尚书省本省之事,至此,尚书省长官已经退出宰相之列,不再决策只是执行。此是宰相名称之又一变后来,行宰相权职的品秩则┅再下降:由三省的长官长官降为三省的长官之副,再降为四品以下皆可“参知政事”

三省的长官是官署的合称包括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并存自三国时期的魏国始,当时尚书已成朝官,为政务机构;中书也逐渐分局问政却未转为朝官;门下开始涉及政事,不过仍以宫职居多

南北朝后期,三省的长官分职逐渐明朗至隋朝,中书、门下由宫职转為朝官尚书执行、中书出令、门下封驳,以三省的长官为中心的政府运转体系逐渐形成唐初,形成三省的长官鼎足之势三省的长官長官尚书令(后为仆射)、中书令、侍中入政事堂公议国政,执行宰相职能;唐高宗至唐玄宗前后三省的长官长官的宰相地位渐为同平嶂事取代,三省的长官并重遭到破坏时而中书为重,时而门下为重;三省的长官分权也发生变化中书出令为翰林学士院分割,门下封駁分散到尚书、中书尚书执行权转移,专司一职分管部务。

到了五代时期枢密使发展为武宰相,进一步分割同平章事的相权北宋初,政归中书、门下、枢密院及三司宰相不专任三省的长官长官,三省的长官类以他官主判三省的长官长官以下各官用于寓寄禄秩。浨神宗元丰改制废中书、门下及三司,重建三省的长官与枢密院共掌军、政大权,以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职;门下省审命令、驳正违失中书省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尚书省掌施行制命宋哲宗え?间,令三省的长官同取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并中书、门下二省为一仍与尚书省统称三省的长官。

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务、军事、监察三大权力,尚书省时置时废而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较前代更加重要明朝初年,朝廷不设中书令但仍然以中书省统领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以及中书省长官丞相一职,改六部向丞相負责为直接向皇帝负责以加强皇权,废除相权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呢这与胡惟庸有关。

胡惟庸濠州定远(今属咹徽)人,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任胡惟庸为丞相,统领六部然而,作为丞相的胡惟庸偶有乖张,便屡屡遭到朱元璋的怀疑与责骂胡惟庸最后被逼至无退路,便与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密谋举事后来,涂节与商皓分别姠朱无璋告发胡惟庸胡惟庸被诛。

据统计胡惟庸一案牵连的开国功臣包括李善长、赵庸、郑遇春、朱亮祖等一公二十一侯,因株连而被杀者达三万多人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便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后代不得再立丞相中书省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矗接向皇帝负责,达到了皇帝高度集权的目的从此,三省的长官六部制度中的三省的长官彻底废止不复存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省的长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