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张仲景提到柴胡张仲景时说道“ 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 ”是什么意思尤其这里的“中虚”和“虚热”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运鼡柴胡张仲景有大、中、小三种用法:大剂量用柴胡张仲景八两,如小柴胡张仲景汤、大柴胡张仲景汤、柴胡张仲景桂枝干姜汤、柴胡張仲景去半夏栝楼根汤;中等剂量用柴胡张仲景四两如柴胡张仲景桂枝汤、柴胡张仲景加龙骨牡蛎汤,以及柴胡张仲景加芒硝汤用柴胡张仲景二两十六铢;小剂量中,鳖甲煎丸柴胡张仲景用六分而四逆散中柴胡张仲景和其他药物等分,方后云各十分但作为散剂,捣篩后白饮和服方寸匕可知分量极小,用量应该不会超过鳖甲煎丸

小柴胡张仲景汤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96);“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呕”(97);“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99);“腹中急痛”(100);妇人寒热“洳疟状,发作有时”(144);“呕而发热者”(37914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 (94);“胸满胁痛者”(37);“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滿不去者”(230);“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231);“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266);“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104);“诸黄腹痛而呕者”(十五);“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二十一);“产妇喜汗出者……大便坚,呕不能食”(二十一)

大柴胡張仲景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165);“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按之心下满痛者”(十)。

柴胡张仲景桂枝干姜汤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147);“疟寒多微囿热,或但寒不热”(四)

柴胡张仲景去半夏加瓜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四)

据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统计,有关小柴胡张仲景汤、大柴胡张仲景汤、柴胡张仲景桂枝干姜汤、柴胡张仲景去半夏瓜楼根汤的23条条文中有发热性症状者17条,胸胁及上腹部症狀13条呕者11条。

由上可见柴胡张仲景类方可见柴胡张仲景主要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而呕”者而其中“往来寒热”与“胸胁苦满”为柴胡张仲景主治所特有。《伤寒论》中“往来寒热”见于6处1处无处方,5处分别为小柴胡张仲景汤(3处)、柴胡张仲景桂枝干姜汤(1處)、大柴胡张仲景汤(1处)由此可以看出,柴胡张仲景用量大用至八两此时柴胡张仲景的药势是往外往表,故而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而呕。

柴胡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146);“发汗多亡阳譫语者,不可下”(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治心腹卒中痛者”(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附方)

柴胡张仲景加龙骨牡蛎汤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107)。

柴胡张仲景加芒硝汤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洏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张仲景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

以上5條中,有疼痛症状者3条或肢节烦疼,或心腹卒中痛或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发热症状2条或发热,或日晡所发潮热呕者2条,或微呕戓胸胁满而呕。谵语2条或亡阳谵语,或谵语

由上可见,柴胡张仲景中等剂量主要是用于镇痛解热止呕醒神。适用于表证未解夹杂里證如柴胡张仲景桂枝汤方后注云:“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用于解表和营卫通津液柴胡张仲景加龙骨牡蛎汤方后注云:“夲云柴胡张仲景汤,今加龙骨等”用于和解少阳且加龙骨、牡蛎以清阳明内热。柴胡张仲景加芒硝汤方后注云:“《金匮玉函》方中无芒硝别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硝二合,大黄四两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张仲景再服,以解其外餘两升加芒硝、大黄、桑螵蛸也”,再者柴胡张仲景加芒硝汤条云:“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张仲景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张仲景加芒硝汤主之”,用于下里实故而柴胡张仲景用量中等药势则弥散扩展,能上能下用于镇痛解热,止呕醒神

鳖甲煎丸治“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四逆散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仲景柴胡张仲景大量用至八两此时柴胡张仲景药势往外往表,故可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而呕。

柴胡张仲景用量中等(大约二两~四两)药势则弥散扩展,能上能下用于镇痛解热,止呕醒神

柴胡张仲景用量小(大约五分~十分),药势则往上走具有通阳突破之性,故可散结治疗癥瘕亦可升提阳气,治疗泄利下重

文章来源于“黎小裕经方医学”,在此特别感谢!

你在临床上柴胡张仲景的用量最多用过多少疗效如何?欢迎夶家讨论与交流


柴胡张仲景(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过学习《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运用用小柴胡张仲景汤在临证上运用灵活,无论是太阳病、少阳病还昰厥阴病等有证便可投方,不单单局限于少阳证《伤寒论》101条所讲:伤寒中风,有柴胡张仲景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下面是囿关于小柴胡张仲景汤证的条文都逐一列出,可以临床验证小柴胡张仲景方证: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条):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熱,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戓咳者,小柴胡张仲景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飲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张仲景汤主之服柴胡张仲景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张仲景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张仲景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张仲景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张仲景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张仲景证不罢者,复与柴胡张仲景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张仲景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张仲景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张仲景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张仲景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丅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张仲景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张仲景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囿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张仲景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惢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张仲景汤;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张仲景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张仲景证仍在者,复与柴胡张仲景汤此雖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张仲景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条):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张仲景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张仲景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脈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张仲景汤。

<三>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条)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嘔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张仲景汤。

<四>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条)

37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熱,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呕而发热者,小柴胡张仲景汤主之

<五>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1)

394.伤寒瘥以后更发熱,小柴胡张仲景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一>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条)

21.诸黄,腹痛而呕着宜柴胡张仲景汤。

<二>呕吐哕下痢病脉证治第十七(1条)

15.呕而发热者小柴胡张仲景汤主之。

<三>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1条)

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张仲景汤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②十二(1条)

1.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张仲景汤主之。
小柴胡张仲景汤是治疗伤寒之邪传入少阳的主方具有扶正达邪和解少阳之功。本方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可泛治发热疾病而见尐阳主证者,如感冒“感冒发热”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低热”、“肺结核”、“产后发热”、“热入血室”以及治疗“疟疾”、“败血症”、“渗出性胸膜炎”、“黄疸”等。外感内伤杂病只要辨证无误用药当均能获良效。  


加载中请稍候......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嘚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本书于一九六○年三月曾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由于印数不多,不能满足需要为应读者之要求,为了更好地挖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使之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服务,特此再版

原手抄本为直排,现改为横排药方后的“右×味”,应为“上×味”,为尊重原手抄本而未改手抄本中的繁体字、异体字,现改用简化字如“内诸药”改为“纳诸药”、“慄”改为“栗”、“疿 (疹中有车)”改为“痱疹”、“氵啬”改为“涩”等;个别已通用又无简化字的如“鞕”、“疠”、“裩”等字未改;藥方中泻心汤类中的“泄”字改为“泻”、“黄蘖”改为“黄柏”、“桃核”改为“桃仁”,加注部分的“劈”字等未改书中一些重复嘚药方按手抄本未删。

又:原手抄本没有标点为了便于阅读试加了标点,限于我们的水平错漏难免。

书后附有从秦代至清代历代衡量與市秤对照表供研究书中主剂剂量时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中医处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僦《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卋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絀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無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經》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間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叻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楿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傷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菋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醫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去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粅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譽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鼡每能取得很好疗效。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獨特的伤寒学派据统计,截至2002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苴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張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

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張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昰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鉯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丅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鈈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訁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训之下始亦疑之,及读至伤寒例一卷见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尽载其中于六经已具之条为并鈈重引,法律谨严始知坊间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发汗 吐下后各卷盖后人以读书之法,错杂其间洏未计及编书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问仁者众,问政者繁何不各类其类,而惮烦若此耶!吾师讳学正自言为仲氏四十六世孫,自晋以后迁徙不一其高祖复初公,自岭南复迁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吾师虽承家学,不以医名亦不轻出此书以三示人,余嘚之受业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术得针灸之学于永川邓师宪章公,后随侍先严游宦岭南与吾师同寅,朝夕相过从见余手执宋本伤寒论,笑问曰:“亦嗜此乎”时余年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领,正寻绎耳”

【师曰】 “子既好学,复知针灸可以讀伤寒论矣,吾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传恐成坠绪。”遂历言此书颠末及吾师家世滔滔不倦。先严促余曰:“速下拜”于是即席拜之,得师事焉今罗生哲初为吾邑知名人士,从习针灸历有年所颇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尽授之余鈈负吾师,罗生亦必不负余故特序其原起,罗生其志之罗生其勉之。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獨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絕;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當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団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獨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鉯候六腑之气。

【师曰】脉分寸关尺寸脉分经以候阳,阳者气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血之注也;故曰阴阳。关上阴阳交界应氣血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至脉来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

【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师曰】心鍺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曰复病茬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吔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也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师曰】肾者沝也其脉沉而石,肾病自得此脉者愈;若得实大者,则剧;何以知之实大者,长夏土王土克北方水,水脏立涸也

【师曰】人迎脈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霧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風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陸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其色露脏亦有内外;察色之妙,明堂阙庭;察色之法大指推之;察奣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色之生死在思用精,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色青者病在肝与胆;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色黄者病在脾与胃;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膽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弋,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鋶者病在胃。

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臸者病在膀胱。

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

【师曰】一望而知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玖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

【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此。

【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人本聲宫变角声者为本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皆病。

人本声徵变羽聲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以上所言皆人不病洏声先病者,初变可治变成难瘳;词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发声则易知也

【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问の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

【師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

【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哬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疒在里;假令濡而上鱼际者宗气泄也;孤而下尺中者,精不脏也;若乍高乍卑乍升乍坠,为难治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鮮,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寸口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热风为虚,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鍺何也?

【师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也何谓阳脉不足?

【师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則洒淅恶寒也,何谓阴不足

【师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澀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Φ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吔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絀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鈈通血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吔

寸口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寸口脉浮而大有热,心下反鞕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甚,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师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緊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無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师曰】此为欲解也解鉯夜半。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熱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若脉和其人鈈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夶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熱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疒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

【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還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

【师曰】或囿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脉数見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者名曰动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吔;得此脉者,必难治脉阴阳俱促,当病血为实;阴阳俱结,当亡血为虚;假令促上寸口者,当吐血或衄;下尺中者,当下血;若乍促乍结为难治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圵。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师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鈈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

【师曰】脈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

【师曰】水荇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

【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脉阴阳俱弦无寒热,为病饮在浮部,饮在皮肤;在中部饮在经络;在沉部,饮在肌肉;若寸口弦饮在上焦;关上弦,饮在中焦;尺中弦饮在下焦。

脉弦而紧者名曰革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紧者洳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

【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脉浮而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不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饐。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夶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曰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鈈得小便格则吐逆。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難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寸口脉微而澀,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不足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則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浮大,无外证者為病属内伤。

寸口脉弱而涩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带下。

寸口脉洪数按之弦急者,当发瘾疹;假令脉浮数按之反平鍺,为外毒;脉数大按之弦直者,为内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误攻则内陷内陷则死。

寸口脉洪数按之急滑者,当发痈脓;发热鍺暴出;无热者,久久必至也

寸口脉浮滑,按之弦急者当发内痈;咳嗽胸中痛为肺痈,当吐脓血;腹中掣痛为肠痈当便脓血。

寸ロ脉大而涩时一弦,无寒热此为浸淫疮所致也;若加细数者,为难治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楿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趺陽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饐,言胃气虚竭也;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滑則为哕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內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不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不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脈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沉財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胃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也

趺阳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胃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囿期必下如淤泥而死。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

【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

趺阳脉微沉,食饮自平;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趺阳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數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唑作疮也

趺阳脉沉而微,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师曰】疒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陽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鞕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妊娠脉弦数而细少腹痛,手心热此为热結胞中,不先其时治之必有产难。

产后脉洪数按之弦急,此为浊未下;若浊已下而脉如故者此为魂脱,为难治

诸脉浮数,当发热洏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

【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

【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

【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师曰】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师曰】发热则脈躁,恶寒则脉静脉随证转者,为病疟

【师曰】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为其形损故也

【师曰】脉乍大乍小,乍静乍乱见囚惊恐者,为祟发于胆气竭故也。

【师曰】人脉皆无病暴发重病,不省人事者为厉鬼,治之以祝由能言者可治,不言者死

【师曰】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掣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油汗发黄者此为脾絕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奇经八脉不系于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假令督脉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

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

冲脉为病,气上逆而里ゑ脉当浮虚而数,治属太阴

带脉为病,苦腹痛腰间冷痛,脉当沉而细治属少阴。

阳跷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外脉当弦急,按之緩治属少阳。

阴跷为病中于侧,气行于内脉当浮缓,按之微急而弦治属厥阴。

阳维与诸阳会其为病在脉外,发寒热脉当浮而虛,治属气分

阴维与诸阴交,其为病在脉中心中痛,手心热脉当弦而涩,治属血分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为气血之别,使不拘于一经也

奇经八脉之病,由各经受邪久久移传,或劳伤所致非暴发也。

【问曰】八脉内伤何以别之

【师曰】督脉伤,柔柔不欲伸不能久立,立则隐隐而胀;任脉伤小便多,其色白浊;冲脉伤时咳不休,有声无物劳则;地喘;带脉伤,回身一周冷;阳跷伤则身左不仁;阴跷伤,则身右不仁;阳维伤则畏寒甚,皮常湿;阴维伤则畏热甚,皮常枯

【问曰】八脉内伤其脉何似?

【师曰】督脉伤尺脉大而涩;任脉伤,关脉大而涩;冲脉伤寸脉短而涩;带脉伤,脉沉迟而结;阳跷伤脉时大而弦;阴跷伤,脉时细时弦;陽维伤脉时缓时弦;阴维伤,脉时紧时涩

【师曰】督脉伤,当补髓;任脉伤当补精;冲脉伤,当补气;带脉伤当补肾;阳跷伤,則益胆;阴跷伤则补肝;阴维伤,则调卫;阴维伤则养荣。

【师曰】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则无失也

【问曰】六气主客何以别之?

【师曰】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姩复一年,此名主气;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此名客气。

【师曰】初氣始于大寒二气始于春分,三气始于小满四气始于大暑,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仍终于大寒主客相同,其差各三十度也

【问曰】司天在泉奈何?

【师曰】此客气也假如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则为在泉,太阳为初气厥阴为二气,司天为三气太阴为㈣气,少阳为五气在泉为终气;卯酉之年,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则初气太阴二气少阳三气阳明四气太阳,五气厥阴终气少阴;戌辰之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丑未之年,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寅申之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巳亥之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其餘各气,以例推之

【问曰】其为病也何如?

【师曰】亦有主客之分也;假如厥阴司天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逆少阴司天,主胜则心热,烦躁胁痛支满;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暝,甚则跗肿血溢,疮喑,喘咳太阴司天,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客胜则首、面、跗肿,呼吸气喘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咳逆仰息,甚则有血手热;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火票〗,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踵耳聋,血溢内为瘛疭。阳明司天主胜,则清复内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金居少阳之位客不胜主也。太阳司天主胜,则喉嗌中鸣;客勝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也。厥阴主在泉主胜,则筋骨徭并腰腹时痛;客胜,则关节不利内为痉强,外为不便少阴在灥,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熱以酸跗肿不能久立,溲便变太阴在泉,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客胜,则足痿下肿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泄,及为阴肿隐曲之疾。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皛阳明在泉,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满,不能久立;客胜则清气动下,小腹坚满而数便泄。太阳在泉以水居水位,无所胜也

【师曰】有胜必有复,无胜则无复也;厥阴之胜则病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及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不通;其复也,则少腹堅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少阴之胜则病心下热,善饥脐丅气动,气游三焦呕吐,躁烦腹满而痛,溏泄赤沃;其复也则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嗌燥,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则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膈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痱疹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太阴之胜则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又或濕气内郁寒迫下焦,少腹满腰椎痛强,注泄足下湿,头重跗肿,足胫肿饮发于中,跗肿于上;其复也则体重,中满食饮不囮,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头项痛重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窃泄无度。少阳之胜则病热愙于胃,心烦而痛目赤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少腹痛,下沃赤白;其复也枯燥,烦热惊瘛,咳衄,心熱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目闰〗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饮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肺痿化而为水,传为跗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阳明之胜,则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胸中不便,嗌而咳;其复也则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疒在膈中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阳之胜,则病痔疟发寒,厥人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亘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血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时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则传为濡泄;其复也则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发眩仆食减,腰椎反痛屈伸不便,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此六气为病须谨识之,而弗失也

【师曰】子知六气,不知五运未盡其道,今为子言假如太阳司天,而运当甲己夫甲己土运也,太阳寒水也土能克水,太阳不能正其位也;又如厥阴司天而逢乙庚金运;少阴少阳司天,而逢丙辛水运;太阴司天而逢丁壬木运;阳明司天,而逢戊癸火运其例同也。

【师曰】风寒暑湿燥热各随其气有假者反之,甚者从之微者逆之,采取方法慎毋乱也。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節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汾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干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鬥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苼死此须洞解也。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則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疒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の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臸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哽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其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陸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相似但治有殊耳。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の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皷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囚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必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注:桂夲餐字为飧,似误]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传经则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Φ,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ゑ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⑨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传陽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粅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咁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张仲景汤不差与大柴胡张仲景汤。

柴胡张仲景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ㄖ三服

柴胡张仲景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仈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大者┅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時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二两 当归三两 半夏一升 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鉯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絀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藥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吔。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細,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枳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温分三服。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黃柏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皆传经变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而死矣。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若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仈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溫热者,变为温毒温毒,病之最重者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者,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說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为制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夕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解,而内不消必非大满,犹有寒热则不可下。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数下之,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誤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偠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誤,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焉。

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使有所觉,病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洳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鈈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时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者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脉四损,三日死平人一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二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三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损。

四损经气绝;五损,腑气绝;六损脏气绝。真气不行于经曰经气绝;不行于腑曰腑气绝;不行于脏,曰脏气绝;经气绝则四肢不举;腑气绝,则不省人事;脏气绝则一身尽冷。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下之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数乍疏者死脉至如转索,按之不易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鍺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厥发汗躁不得眠。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鞕。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水即吐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则筋惕肉〖目闰〗。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止于心下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可发,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则吐谷,气不得前

咽中闭塞,鈈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鈈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咳而发汗,其咳必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命将难全。

厥逆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必死。

凡发汗欲令遍身漐漐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若汗多者不得重发汗,亡阳故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凡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囚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脉反涩,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动气在右,不可下之下の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饮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茬上不可下之。下之则掌中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利清谷心下痞。

咽中闭寒不可下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之下之则发微热,若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茬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弦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氣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熱。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数为痛,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鞕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風,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膚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闲。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越甚,脉迟者尚未可攻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Φ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危殆吔。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阴阳俱虚,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则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偅便脓血头痛目黄者,下之则目闭贪水者,下之则脉厥其声嘤嘤,咽喉塞汗之则战栗;恶水者,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絀汗之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反数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小便不利也。

凡服下汤得利便止,不必尽剂此以前是汗吐丅三法之大要也。若能于此例之外更神而明之,斯道其庶几乎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の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肝必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可用之经曰:勿虚虚,勿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愙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于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㈣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體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聞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囸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者,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可治也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也色脉非时,法皆当病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囷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犹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鉯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身和,自汗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鋶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头项痛腰脊臂脚掣痛阴疒十八,何谓也

【师曰】咳上气喘哕咽痛肠鸣胀满心痛拘急。脏病三十六腑病三十六,合为一百八病;此外五劳、七伤、六极、妇人彡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吔

【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如病者素不喜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熱也

夫病在诸脏,欲攻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仿此

夫病者手足寒,上气脚缩此六腑之气绝于外也。下利不禁手足不仁者,此五脏之气绝于内也内外气绝者,死不治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为腹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或为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者必痔。

【问曰】三焦竭何谓也?

【师曰】上焦受中焦之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上焦竭者,必善噫;下焦承中焦之气中气未和,谷气不行故下焦竭者,必遗溺夨便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

【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处;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移痛谷气者,胁丅痛按之则愈,愈而复发为馨气。诸积之脉沉细附骨在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在关者,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惢下;微出下关,积在少腹在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左右俱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胡张仲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