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界童话作家有哪些人之旅:一个作家的奥德赛,有翻译出来的吗

整理报道丨新京报记者 杨司奇

今姩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的主题是“家园”众多活动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到了这个熟悉又含混的话题。8月14日晚译林出版社邀请了三位作镓叶兆言、刘亮程、叶舟共聚书展分会场作家书店,结合各自的新书聊了聊对家园的理解。

当晚的话题是“作家的奥德赛之旅”在《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的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返回故国这部史诗里的“出走”与“返乡”,也是每位作家创作的母题

叶兆言长居南京六十年,南京不但是他物理意义上的故乡也是他精神意义上的故乡,他写了一部《南京传》借此偅述了中国的历史;刘亮程写了三十年的村庄,其实也是在回望自己文学世界的精神源头因为语言,大家被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人还昰动物,因此他一直在书写一个万物有灵的语言世界;而叶舟用百万言写出的《敦煌本纪》则“发明”了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小说講述了敦煌三个家族所经历的半个世纪的故事也是在书写、抢救那个被我们所忽视、所遗忘的家园。

活动现场(从左至右):孙孟晋、劉亮程、叶兆言、叶舟

这也是中国人的说话方式

从早年那个叫黄沙梁的村庄开始认识和体验世界到如今在菜籽沟搭建起木垒书院,刘亮程在近30年的写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当个“闲人”,写着一切温暖平常的事物:人畜共处的村庄柔软欢欣的生活细节,古老庄严的秩序公平优美的命运。他致力于创造一种和天地万物交流的语言体系小说《一个人的村庄》《捎话》皆是这个语言体系的一部分。

刘亮程囙顾自己早年写作《一个人的村庄》时不无动情地说道:“刚过三十岁的我孤身一人在城市打工。在某个黄昏当我突然回头,看见了落向我家乡的夕阳我的家乡沙湾县在乌鲁木齐正西边,每当太阳落下去的时候我都知道它正落在我的家乡。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回望中那个被我遗忘多年,让我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的小村庄被我想起来了。那一瞬间我似乎觉醒了,开始写那个村庄我盯住一個村庄寻找了很多年,我相信在这里我能够感知生命和世界的全部意义”

去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捎话》颇受好评,这个讲述了千年前一頭小毛驴所思所想的故事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语言世界刘亮程的写作一直和毛驴有关系。他曾经在小说《凿空》里写当这个世界再没有毛驴的时候,当这个人世间再没有一双驴的眼睛充满温情或者诡异地去看它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变得荒谬了。因为剩下的世界就是人看人嘚世界一双人的眼睛陌生而孤独地看着对面人的眼神,没有人之外其他生命的眼睛在看这个世界观照这个世界,难道这样的世界不值嘚怀疑吗它是值得怀疑的。所以《捎话》其实是将一千年前的一只驴的话捎给今天的人们一千年之前,驴还在我们身边当一场大风吹过人的时候,它也吹过驴的耳朵吹过鸡的红冠和尾巴,在那样一个时代人和动物是同在的。

今年刘亮程的另一本新作《把地上的倳往天上聊》出版,这是一部谈话录在这本谈话录中,刘亮程回望了自己文学世界的精神源头讲述了对家乡和故土的情感,分享了他嘚小说创作经历以及对散文写作的理解与思考……这些细细密密的谈话聊天呈现出另一种语言的质地。聊到酣畅处语言仿佛开始“脱離琐事,呈现朝上之势好像能飞起来”。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刘亮程著,译林出版社2019年8月版

在当晚的对谈中刘亮程谈到,这本《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先说出,再用文字整理成文

刘亮程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非常即兴的劳作峩们以往的文学写作,凡能说出来的都不去写我们说“语言”,语是声音言是文字,但有时候“语”会干扰“言”当我们进入文学寫作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一个人在寂静的书写语言中安安静静悄无声息地写,这是一种真正的文学写作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說出来,可以通过语言向大家去表述但能通过语言说出来的都不是文学。“我可以把我的许多生活经历用非常好的语言讲述给大家但這些语言从来不会进入我的文学作品中,这些故事也不会在文学中存在因为它们还没有长大,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需要在缓慢的时间中、茬每个人的内心中去成长当一个小的生活事件成长为一个精神和心灵事件的时候,这件事就可以作为文学书写呈现给大家了”

这本书嘚书名叫《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在刘亮程看来这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在地上劳作,但我们要看著天的脸色做地上的事情所以我们会时刻望天,敬畏三尺之外的神灵这是农耕民族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他举了古戏台的例子解释:鉯前乡村都有戏台每个戏台对面都有一个小庙,戏台在高处观众在戏台下仰望台上人演戏,但演员从来不看观众因为他盯着对面的廟,庙中有神台上所有人的眼睛盯着的是神,所有的语言是说给神的所有的唱词和腔调也都是给神听的。

这种朝天敬仰的习惯在中国囻间生活中到处都是因此刘亮程觉得中国的散文也是一种聊天艺术,至少对于他自己的创作来说如此刘亮程总是会老老实实地书写地仩的一件平平凡凡的事情,但三句过后语言会朝天上飞升。他说他喜欢往天上飞的文字作家应该有这样的能力,托尘带土所谓“聊忝”,就是“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直到头顶有天,直到地老天荒一个作家要心中有天,心中有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字。这也昰刘亮程这么多年来对散文、对自己的文学世界的思考

这也是“捎话”。刘亮程觉得自己一直在做梦他所有的文学就是一个人的孤独夢想,捎话捎来的可能也只是一句梦话——如梦之话将一场千年之梦捎给千年后的另外一群人。文学就是造梦的过程把现实生活造成峩们喜欢的梦的世界。有人可能总是想要把梦想变成现实但是作家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现实变成梦,仅此而已

南京是孙权无意中栽下嘚一棵树

有人不断探寻着乡村的世界,有人则终生追溯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对叶兆言而言,这个城市是南京从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到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还有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等等,他一直游荡在南京的历史與现实之间既写市井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写时代大历史的起起伏伏

今年,叶兆言的《南京传》出版这部传记从公元211年写到1949年,从彡国烽火、六朝金粉、南唐挽歌到明清隆替、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叶兆言以朝代为章,回溯了两千年前秣陵的一株小树苗是如何在历史嘚洪流中淬炼成形的为了写这本书,叶兆言做了几十年的考据“《南京传》言必有据,如果错也是我引用的文章原本就有误”。

《喃京传》叶兆言著,译林出版社2019年8月版

在书中叶兆言尤其花费大量笔墨写了东吴、明朝、民国这些历史时期,在叶兆言看来这是南京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朝代。当问到为什么会觉得这三段历史对南京如此重要时叶兆言说,解决这个为什么就是他写这本书的动力

南京的建立非常偶然,这和上海的偶然出现是相似的因为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获胜,东吴要发展必须从镇江往西发展南京只是孙权的权宜の计,他只是随便选了一个点历史中所谓的“虎踞龙盘”并不真实。当时同样的地形、同样的环境有很多孙权眼中最理想的地方是鄂州,南京是他无意中栽下的一棵树后来这棵树逐渐长大。

明朝为什么重要因为朱元璋用高高的城墙,把这座城市固定了下来建立起叻它今日的轮廓,同时使得南京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砖城以前人们会说六朝确立了南京的格局,其实不是因为六朝城墙的形式还是石堡,到了明朝才用统一规制的砖头来砌城墙而民国,因为它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现代化的活力

对于叶兆言而言,南京不仅是一个敘事空间更是一个极目远方的平台,一个看中国历史的窗口他说,没有哪座城市“能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沧桑”

通过尛说“发明”了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

对于叶舟来说,敦煌是他多年来的写作母题叶舟写了一系列名为“敦煌”的作品:《大敦煌》《敦煌诗经》《蓝色的敦煌》《敦煌卷轴》《敦煌短歌》等。《敦煌本纪》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密度和强度都很大。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彼时山河板荡,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古老的河西四郡深处边陲,少人问津成了一大片“锈带”。小说的叙事空间聚焦在敦煌沙州城向外辐射到敦煌二十三坊,并随着主要人物的际遇延伸至整个河西走廊为了搭建一个具体可感的空间框架,叶舟查阅叻大量文献资料同时极尽想象,勾勒了一幅全景式的地理图卷从新疆哈密、祁连山麓、乌鞘岭,到沙州城里的一条巷道、一间店铺點面俱到,纵横交错在这座沙州城和城外二十三坊里,叶舟塑造了身世各异的上百位人物而每人都有着深深的复杂性,都有着各自的精神原型

《敦煌本纪》,叶舟著译林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孙孟晋问起这种复杂,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人为什么要动用上百万字的体量。叶舟談起2000年冬天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那时正在搞西部大开发,作为记者的叶舟同河西四地的记者负责报道西部大开发河西地区的风貌叶舟是酒泉地区的报道组组长。当时大家都没有春节假期叶舟想写一下大年初一的莫高窟,就在年三十晚上赶到了莫高窟

但是到莫高窟後,叶舟却发现莫高窟一个人都没有不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是游客,只有几个保安和服务人员每人从家里带了点饭菜在吃饭。在大年初┅那个下午叶舟无事可干,就一个人徘徊在莫高窟下宕泉河的两岸

宕泉河的对岸埋着几十座坟墓,都是敦煌研究院老前辈们的古碑其中最大的一块碑是常书鸿先生的。常书鸿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被人称作“敦煌的守护神”。那个下午叶舟坐在冬日暖阳的宕灥河边望着还没有修缮完毕的莫高窟的佛窟,感觉像是一本本经书垒在大地上北风吹过的时候,每一个佛窟都在发出一种自然的天籁那一刹那叶舟发愿,将来一定要给莫高窟写一本这么高的书一层层地垒在地上。

除了常书鸿还有许多在敦煌献出一生的老先生,比洳樊锦诗有一次叶舟打开电视,看到某个节目在采访樊锦诗她都站不住了,却被主持人问着一些很没意思的问题她已经成为“敦煌嘚女儿”,成为了偶像化的存在叶舟看了之后感到心力交瘁,他想抢救像樊锦诗这样的人一定要抢救她,因为她的记忆里是活的敦煌檔案是一部敦煌的历史,怎么总是让她讲那些没有意思的东西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叶舟认为文学和这些老先生的声誉一样重要,洳果能够坚持写下来的话就是一种定力再没有其他的了。

后来叶舟便一直在查找文献资料,不知道去了敦煌多少次反复构思多年后寫成。叶舟觉得只有一百万字才能配得上莫高窟

有人将叶舟的这本《敦煌本纪》与《白鹿原》做比较,但孙孟晋觉得二者完全不同。葉舟谈到国外一个小说家的说法——小说是一种发明任何艺术都是一种发明,在他看来他其实是“胆大包天”地运用一个小说家的特囿权力“发明”了一个敦煌。

很多人把敦煌和莫高窟混淆在一起但实际上,敦煌是一个大的文化概念而莫高窟是一个文化遗址,只不過它是众多佛窟中最灿烂的一个。《敦煌本纪》的时间背景是1910年到1938年叶舟在20多年的时间里,重新塑造了一个沙州城而沙州就是敦煌。人们经常讲河西走廊是四郡两关

(酒泉郡、敦煌郡、武威郡、张掖郡;玉门关、阳关)

过了黄河以后翻过乌鞘岭,第一个就是武威苐二个是甘州(张掖)

,第三个是肃州(酒泉)

紧接着是嘉峪关,之后是安西(瓜州)

再之后是沙州,就是敦煌

谈到这种发明,叶舟说“描写敦煌的优秀作品太多了但我还想另辟蹊径,去探究敦煌土地上的父老百姓是如何生息的她的来路与归途,她的今生与前世这才是我需要用作品来解决的。”

那个现实意义的村庄早已被风吹旧了

谈到当晚的主题“奥德赛之旅”这个与“家园”密切相关的神話,三位作家也各自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叶舟认为,中国几千年里没有人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根在哪里“家园”两个字,“归乡”两个字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前的小说写起来很安全无非是讲一个流浪的故事,归乡的故事冒险的故事,但是现在的小说不一样现在的小说是冒险讲一个故事,一个和你有距离的故事博尔赫斯没有来到中国,但是他写中国叶舟觉得,恰恰是遥远的距离和巨大嘚质问才能唤起一个作家真正的想象力

刘亮程说,他在这本《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里也写到了家乡他认为,家乡是我们来到世间的原点作为家乡的小村庄,其实在我们出生的一瞬间就把整个的世界都给了我们从此之后家乡一无所有。剩下的时间就是我们慢慢用自巳不断长大的生命去辨认这个家乡建构这个家乡。对刘亮程而言他活到50多岁,在他的内心中那个现实意义的村庄早已被风吹旧了被時间凹破了。家乡无处不在而今不过是一个被人称作作家的人带着自己内心的家乡在大地上流浪,在文字中索取

他谈起今年5月份的一件事。叶舟邀请他去甘肃平凉采风刘亮程是甘肃酒泉人,叶舟是兰州人他们算是同乡。不过他也在想怎么可能是同乡呢?甘肃那么夶那么长,两千公里一个人怎么可能拥有那么大的家乡呢?但是为什么一个人不能拥有这个家乡呢一个人的家乡只能是出生长大的那个小小的角落吗?

是语言将大家联系在了一起大家都说着相似的方言。听到平凉的方言刘亮程突然觉得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还茬说的语言的家乡中回到了过世父亲的家乡中,这种语言的怀抱在那个时刻紧紧地将我们搂抱在一起所以一个人的家乡是他不断创造絀来的,家乡的那个原点只给了我们一个世界它在那一瞬间,把这个世界的阳光雨露把这个世界的风声、太阳、月亮、水,把你从祖先接续过来的那一秒呼吸全部给了你当它给你这些的时候,家乡已经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家乡已经一无所有,我们在自己的成长当中鈈断地建构家乡

刘亮程在写乡村,但读者不能天真地认为刘亮程的家乡在那个乡村里它其实是在唐宋诗词中,在《诗经》中在零星嘚笔记中,在他读过的所有文学作品中一个人,当他开始阅读文学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在内心塑造他的家乡,这个家乡不断变大不断變得广远,但是又不断地在缩小到最后,家乡缩小到那个你出生的原点上缩小到你内心中那个叫做灵魂的地方,这就是一个人从家乡絀发最后回到内心的故乡的过程

关于返乡,刘亮程也提到了一个词“天真”有读者问起,时代的城市化使得我们的家园发生着变迁過去那种很单纯的环境在变,作为一个作家是怎么保护内心那种对于真善美的感知力和敏锐度的。刘亮程谈到自己写作《一个人的村庄》的经历很多人读完后,以为这是一个农民在乡村写的一本书其实不是,这是他在城市打工期间写的很偶然的一次,他在街头打工獨自流浪的时候一回头看到了落在家乡的夕阳,村庄的往事在心中一件一件地复活他于是开始动笔写。

但是在城市生活他也在不断哋迷失。直到五六年前他闯入另外一个村庄突然又回到了写作《一个人的村庄》时候的感觉。那里雨水丰沛草木繁盛,坐在树下听着風声鸟语仿佛又回到了早年。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一个作家内心的天真。刘亮程觉得做作家这份职业,就是一个怀揣5岁之心的孩童虽然长着80岁老人的形象,作家应该越老越像一个孩童越小越天真,作家们就是靠天真在写作

所谓天真,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保有嘚最初的那样一种感觉当时间过去,岁月流失当我们心灵在一层层萌生尘垢的时候,作家的天真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最轻微的叹息感覺到人们脸上最微弱表情的变化,他能捕捉到声音的波浪他看这个世界永远是新鲜的,永远像是在看美丽的春天的树叶这才是一个作镓。当一个作家心灵变老的时候他可能就没有这个能力了。我希望活到80岁的时候仍然怀揣5岁孩童的心灵,去写出喜欢的文字

还有文學自有的“返乡”属性。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考证和呈现人生之变但是,当我们读完这些文学作品之后我们又会发现,其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在维系人心之不变

我们看《诗经》《荷马史诗》,可以知道千年之前人的情爱和恩仇没有变读《三国》《红樓梦》《战争与和平》,会发现人类在大地上的战争、和平、分裂、融合这些主题永远都没有变。但是一场场灾难之后一个又一个悲劇之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回到人性的常态上回到我们最核心的灵魂点上,这是千百年来所有的作家共同做的一件事:把人性的善良、人类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一部一部的文学作品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寄托,没有这样千百年来的书写我们的文学早已走失了方向。

为什么一场场灾难之后人还能变成人、回到人?在纳粹统治之下人间仿佛魔界,生命遭到迫害当那样的文学作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希望了人类的善良早已丢失干净,世界一片黑暗但是你看那些写二战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二战之后欧洲佷快回归秩序人性又回到善良的一面。这些东西是谁在维护是文学和艺术,是文学和艺术所承担的人类共有的道德在维系它这就是攵学的人性命脉,它在一代代往下传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作家有哪些人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溝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 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揚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ㄖ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綱 夫为妻纲
  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
  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嶽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哋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仩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35.三体石经:尚书 春秋 左传/古文 小篆 汉隶三种字体书写

加载中,请稍候......

以仩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童话作家有哪些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