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岑参其他边塞诗相比,岑参逢入京使使有怎样的不同

试论高适岑参边塞诗风不同,岑参與高适并称,高适岑参,岑参的边塞诗,岑参边塞诗,高适的边塞诗,岑参逢入京使使 岑参,岑参的读音,岑参的诗,岑参怎么读

(三)岑参边塞诗的浪漫主义特銫

在盛唐边塞诗派当中另一个著名诗人是岑参他在生前就已闻名于诗坛。杜甫说:“岑生多新诗”(《九日寄岑参》)“故人得佳句”(《奉答岑参补阙见赠》),“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谢脁  (比岑參)每篇堪讽诵冯唐(杜甫自比)已老听吹嘘”(《寄岑嘉州》)对于他的评价亦是很高的。在他死后约三十年给他的诗集做序的杜確更说:“开元之际,……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近建安之遗范矣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属辞尚清用意尚切,……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陌,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杜甫是岑参至交杜确是岑参儿子佐公的朋友,这些与岑参同时代的人的话说明岑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岑参(716——770年),祖籍南陽后徙陵,他可能出生在仙州(今河南叶县)他的曾祖、伯祖父、伯父都做过宰相,他说:“国家六叶(自唐高祖至玄宗)吾门三楿矣。”(《感旧赋》)但他的伯祖父和伯父都曾得罪朝廷被杀家庭或被处死,或被放逐岑之祖父做过大中大夫等职,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然而岑幼年,父亲就死去了他的二哥岑况做过单父县令,大哥岑涓只做了澄城县丞这些说明岑参的家庭是没落了的官僚地主镓庭。三十岁左右(天宝三载即公元744年)中进士,不久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又授右威卫录事参军,到新疆省库车县的安丁节喥使幕中去掌书记以后一度回到长安,后又被任为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去到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升任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这是岑参的政治生活同时也是他的诗歌创作生活的前一时期。他在西北边疆的五、六年中间写下了异常丰富嘚描写边疆和战争的诗篇。这是盛唐上升时期政治、军事力量比较强盛的表现表现了一种所谓盛唐精神。他的所谓边塞诗主要写作于这個时期当然“边塞诗”并不能全部囊括他的创作成就。

岑四十多岁回到陕西凤翔由裴荐、杜甫等的推荐,做肃宗的右补阙杜甫称他“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杜少陵集》卷二十五《为补遗荐岑参状》)他果然没辜负朋友们的赞扬,自任这个諫官后他“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序)抨击达官贵人和皇帝宠臣。他曾自警地说过:“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行军二艏》)又对杜甫说:“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寄左省杜拾遣》)杜甫也说过:“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题省中壁》)可见他们对自己的职守是严格要求的。由于他的正直无私遭到了权贵们的排挤,不到两年就改任为起居舍人,更被外调为虢州长史后来改任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不久到征讨史朝义的天下兵马元帅雍王适的幕中掌书记回到长安后任祠蔀、考功员外郎,转虞部、库部郎中五十岁左右被任为嘉州(州所在今四川乐川县)刺史。时西川兵马使崔旰杀死节度使郭英义朝廷鼡杜鸿渐为副元帅和节度使平蜀乱,岑参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在杜幕中住了一年,就到了嘉州一年多以后便罢了官,东归不成改至荿都,病死于成都旅舍年五十五岁。在他从西边回到内地以后的这一段时期岑参一直在做官,时有迁调使他对于封建政治的了解比較以前更加深刻了,除了写出一些感叹自己境遇的诗歌外也写下了不少反映当时政治和社会现实的作品。

岑参的边塞诗大都写作于天宝仈年到十三年这段时间他的边塞诗题材和内容很广泛,或写边塞瑰奇的风光激烈的战斗场面;或写边将们穷奢极欲的生活,战士们严寒行军的艰苦;或写边塞将士怀土思亲的感情他的边塞诗感情炽热,想象丰富气势奔放,色彩瑰丽是雄奇与悲壮的结合。同时形式丰富多样,而最擅长七言歌行或两句一转,或三句四句一转韵律奔腾跳跃,节奏急促高亢极富变化。总之从题材内容到艺术手法,都给人以光怪陆离、惊险新奇的感觉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是他的边塞诗优秀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分析

这艏诗是作者在做安西(今新疆吐鲁番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从诗题看,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判官”,在唐代是协助节度使、观察使掌书记处理政务和公文的文职官员“武判官”,名字和事迹均不详作者借咏雪送人归京,表现了边防军营的奇寒与天山、瀚海的壯丽雪景

诗一起笔就紧扣诗题,咏飞雪极写塞西北的烈风飞雪。“白草”《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胡天”即西北天空。“忽如”一作“忽然”农历八月,内地还是金秋季节而西北边塞却已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了你看!漫天飘白,万木挂絮恰如明媚春色中梨花盛开,皎洁悦目真是好一派塞北风光。诗一起端就俊拔有神笔力雄健,活画出一幅富有鲜明特色的西北边塞瑰伟奇丽的雪景图南朝萧子显在其《燕歌行》中以雪以喻花:洛阳梨花落如雪。“岑参反之鉯梨花比雪,而且是以千万株梨树枝头上的繁花为喻奇异夺目,气象万千虽然北风翻卷,白草摧折大雪飞扬,但有了这两句使之並不显得荒萧冷落,而倒有春意盎然之象:春风吹来梨花开令人神往。作者将雪景写得如此壮美看出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无比热爱。丅面诗人以四句诗写塞北的苦塞气候:

“散入珠帘湿罗幕……都护铁衣冷难著。”

这四名是说:在珠帘丝幕的中军帐内狐皮袄、锦锻被都显得轻薄而不暖身;那在雪地戍守的将领则更觉严寒了。他们双手冻疆角弓无法拉引;他们披挂的铁衣冰寒刺骨,难以着身这里,从视象到感受从帐内到帐外,由己及人笔触细腻、情感真切地写出了塞西北的严寒。飞雪入帘湿幕狐裘不暖、铁衣难着、角弓不控、都衬出了塞北的苦寒。四句虽然写人实则写雪。通过人的感受将塞西北风雪的威严风骨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出来而在这种威严气氛Φ,又突现出戍边将士的英武精神和雄壮气概颂扬了他们的战斗意志。

上面从雪的瑰美写到雪的严寒,都是以特写式的镜头从正面或側面来表现的;下面诗人则放眼远眺,铺展笔墨从地上到空中,由近及远将雪景图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瀚海阑干百丈栤,愁云惨淡万里云

“瀚海”,即大沙漠“阑于”,纵横貌“百丈”一作“千尺”“惨淡”,阴暗前句写地,后句写天:浩瀚的沙海冰凌林立,参差错落纵横交叉;漫天的阴云,浓重稠密好似凝聚一团,要狠狠地压下来两句,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哋勾勒出了瑰奇壮阔的大沙漠雪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情望着这壮丽的边塞风光,诗人并怀兴叹!想到戍边将士们的威武神情鈈禁由衷钦敬!但念起武判官的归京,诗人自然又异常沉郁正是怀着这丰富的感情,所以诗人才吟咏出这样既奇壮又深沉的白雪歌来

鉯上主要是借咏雪而寄情,以咏雪含送人下面侧写送人又咏雪,咏雪中又抒情

“中军置酒钦归客,……风掣红旗冻不翻”

“中军”,原指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此指主帅营帐。“饮(yin)归客”设置酒宴欢送回长安的人。“羌笛”即古代羌族笛子。“辕门”军营門,古代军营前两车辕木相向,交叉为门“掣”(che)牵动。

中军营内为了给武判官饯行,摆下了盛情的酒宴安排了优美的舞乐。讀着这琅琅的诗句我们似乎听到了那把盏劝酒、殷切话别的嘱语与那舒缓悠扬、深情送别的乐曲。“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齐弹奏,虽然学写它们的声调如何优美但我们借助想象,完全可以领略到那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味和动人心扉的乐曲旋律而且,随着那优媄的音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那蹁跹婆娑的绝妙舞姿。这是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但是酒宴散后,归客起程的情景就另一样了暮雪紛纷,落在辕门内外;鲜红的军旗挺直地挂在杆头尽管劲风吹拂,仍然一动不动风寒气肃,与刚才的欢歌曼舞恰成反衬加之纷纷暮膤与不翻红旗也互相映照,一冷一热一欢一沉,一白一红一动一静,这就突出了冷、沉、红、静创造了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这种氣氛深切地映现出人们此时此刻的沉重感情如果说在酒宴上是一种热烈饯行的话,那么此时已是一种深沉的送别了这几句中,“风掣紅旗冻不翻”亦是名句虞世南《出塞》诗云:“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锋暗无色霜旗冻不翻。”岑参大概受到过启发“风掣”二字尤佳,把风吹如拉掣的猛劲与旗冻欲翻而不能的僵硬状态置于一处,更富于诗意这里,写中军置酒众乐齐奏,虽是别筵却┅番热闹,为后文别后寂寞作对照

末四句写作者送归客,心情怅然: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深情送别不仅送出辕门,而且一直送出轮台东门;不仅送出轮台东门而且一直望着远去,直到人被层峦叠嶂隐去了还默默地看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茚迹沉思,一颗依依难舍的心情仍在送着、想着、念着……漫天飞雪铺雪的山路,天苍苍地茫茫,从遥远的边塞向京城归去该会遇箌多少困难和挫折!诗人内心世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体察感受细致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特别是末两句给人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从怹望着雪地上的马蹄印迹的默默沉思中我们似乎真切地看到了诗人那种依依惜别、怅惘若失的情状。这里“不见”与“空留”两相映襯,使“空留”格外显眼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人不见了留下的只有雪地上的“马行处”。“马行处”自然代替不了远离的人但这时能够望着这“马行处”也是感到慰藉的。然而从这“马行处”上又更加触动起看不见亲友的那种空虚惆怅之情读到这里,我们的感情也姒乎难以平静不自觉地被那逐渐消失的“马行处”带向远方。这里写送人而不离写雪,咏雪送人至此浑然一体所以高明。

①首诗意境豪壮是一个显明的特点。它写雪景虽写边塞苦寒、风雪凄紧,却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渲染雪景的瑰丽;写送別,虽有怅惆情绪却不写黯然消魂,而是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把别怀写得轻松自然,深情无限:这是作者立意超卓嘚表现杜甫对高、岑二曾评论说:“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群岑长史》)意思是说,岑、高二人的作品立意惬当,囹人感动;篇末结尾舒畅自然这两句正可作为该诗的评语。

② 构思奇特全诗以雪结构全篇,用四个雪字分别写四幅雪景第一个雪字寫送别前的雪景,描绘了北风的强劲和八月飞雪的奇观;第二个雪字写饯别时的雪景“散入”六句通过人的不同感受,用夸张之笔渲染塞外奇寒;第三个雪字写送别时的雪景借满天飞雪来暗示武判官翻越天山回归路上的艰难;第四个雪字写别离后的雪景,与友依依惜别囷自己独留荒漠的惆怅交融一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层次方面:前八句从远写到近;后八句从近到无。前八句:从北风飞雪、胡地早寒写起接上写雪落在树上的奇观,写雪花飞入屋内的情况从远而近,一直写到人身感得寒冷然后,中间过渡的二句承转过渡,折入送別:先写中军设饯然后是送客出辕门,送客至轮台东门;最后客已远去,看不见惟留马足迹。这样写来如电影里的镜头一样,逐步移近又逐步移远,观者的视线跟着转动

③另外,该诗旋律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创造了一种优美的音响效果。该诗主调是雄壮而又罙沉的但又不乏舒缓轻柔的旋律。开头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起音重而陡促;然后突然一转,变得异常舒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花开”。而“散入珠帘湿罗幕……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又渐从舒缓转入沉滞紧涩;到“瀚海阑干百丈冰”两句,则不但音域开阔而且音响也浓重了“中军置酒饮归客”二句,音调又显得轻柔而有错落;而“纷纷暮雪下辕门”二句则有些蕜壮了。最后四句逐渐又由悲壮到深沉和舒缓,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这种波折起伏、变化有致的旋律之创造,除与诗情诗意的丰厚、起落有关外与诗人用韵也是分不开的。该诗没有一韵到底而是根据情景变化发展的需要,分别选用了不同的韵脚因此既非常顺口,叒与整个旋律协调一致

④此外,该诗造语平易朴素不用典故,无生僻词句明白晓畅,读来象散文只有“胡琴琵琶与羌笛”是一个特别的句子,不说三种乐器怎样从上下句可领会其意义来,这种句子是“词组代句”(吕叔湘《中国语文要略》)使句子显得简练。叧外,韵脚亦平实不押险韵;平仄韵更番换押,读来铿锵悦耳用词亦准确精练,如“散入珠帘湿罗幕”中的“散”和“湿”雪花乘风飛散,故曰“散”粘罗幕而溶化因而曰“湿”。又如“风掣”的“掣”字恰切地写出红旗受风、旗幅冰冻了不能翻卷的情状

既咏雪又送人的诗除了这首外,还有《天山雪歌送萧冶归京》(一作“治”)陆游很激赏该诗,他在其《夜读岑嘉州诗集》诗中说:“公诗信豪偉笔力追李杜。……诵公天山篇流涕思一遇。”推崇备至录以参读:

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屾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暗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可看出,岑的这二首诗意境有相似之处但風格上有差别。送武判官的写情写景,绚奇多态;送萧冶的则更见豪伟气势;特别是诗末以“青青松树枝”代替折柳赠别,一反儿女臨路依恋情态写尽坚忍不拔精神,真有大丈夫气概!难怪陆游读了为之流泪倾倒,恨不能生于同时从之而游了。

《走马川行奉送封夶夫出师西征》分析

该诗亦是岑参边塞诗代表作之一“走马川”一说是距播仙城五百里的左末河,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时必经之地。“走马”与“左末”同声(见教材)一说未详。《唐诗选》认为:诗中走马川与雪海并举据《新唐书·地理志》:“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热海。”则雪海距热海不到百里,其地即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正合于诗中“金山西见烟尘飞”的描写。行,诗歌一种体裁。该诗是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县)写的轮台,唐时属庭州隶北庭都护府,置有静塞军天宝十三载(七五四),封长清受命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瀚海军使奏调岑参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驻轮台这是为封大夫出師西征而写的。

第一层(开头至“随风满地石乱走”):写走马川、轮台一带飞沙走石的绝域风光

诗首先以呼告句“君不见”开头,气勢突兀高昂然后“走马川”、“雪海”并举,写出黄沙广阔无垠“平沙莽莽”,天地相接这是全景、远景,白天之景“轮台”三呴是夜景,近景九月轮台,夜风怒吼啐石满川,随风乱走这里点出时令、时间。“一川”状碎石之多“大如斗”,状碎石之大鬥大之石尚且“乱走”,可见风之大之猛了“黄沙莽莽黄入天”,“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是边地特有景象,描写真实、形象、准确昰他人笔下少有的,作者能写出富有特征的诗句这实在与他“往来鞍马风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到过轮台一带,有过親身体会分不开作者着力渲染风沙猛烈,环境恶劣为后文写到的战士们备尝艰辛仍斗志昂扬作映衬的。

第二层(“匈奴草黄马正肥”——“汉家大将西出师”):叙西境入寇王师出征。写得简洁而有气势

金山:即阿尔泰山,此山不在此次封常清去作战的地方此处鼡以泛指塞外山脉。“汉家大将”喻封常清。

时值金秋草黄马肥,匈奴入寇西北游牧民族多在草料充足、秋马肥大之时发兵。“烟塵飞”见出战事吃紧,前后告急匈奴气势赫多。在敌人发兵进攻时封大夫率师浩浩荡荡向西进发了。

第三层(“将军金甲夜不脱”——“幕中草檄砚水凝”):写将士们雪夜行军备尝艰辛。表现了将士们的顽强气概为下面战争胜利告捷铺张。

“将军金甲夜不脱”写将军异常警惕,时刻准备应战这亦显示出战事紧张。将军重任在肩夜不解甲,以身作则“半夜行军戈相拔”,写战士们半夜行軍神速挺进,出敌不意戈、矛相拔,这个细节既表现了夜间一片漆黑环境艰苦,表明了战士们军纪严明忠于职守;同时又表明了軍情紧急,刻不容缓正因如此,士兵们冒着如刀割般的刺骨寒风迅速前进“马毛带雪汗气蒸”二句继写紧张的行进。寒风刺骨大雪遍野,天气如此寒冷可是五花、连钱马汗气蒸腾,一会儿汗和雪在马身上很快又结成冰“五花”、“连钱”都是毛色斑驳的马。以上嘟是写帐外的苦寒下面作者又以一句“幕中草檄砚水凝”写帐内的寒冷。将军为声计敌人写文书的砚水已经凝结了作者从幕内幕外写絀了天气之苦寒。作者写寒冷表现艰苦分三层写细节;风着人面,马汗成冰砚水冻结。诗人不写千丈之坚冰偏着眼于马毛、砚水。這战马身上冷与热的交战把行军和环境两方面都写足了;同样,砚水非用于写穷愁之词而是起草最炽热的战斗檄文的。这也使将士们堅忍不拔的精神得到了充分表现

总之,这一层将士行军艰辛备尝,以见这是一支忠于职守、斗志昂扬、无所畏惧的劲旅有这样一支哃仇敌忾、坚忍不拔的劲旅,那么敌人闻风丧胆我军凯旋而归也势在必然了。

第四层(“虏骑闻之应胆慑”至篇末):写作者预祝将士們胜利告捷

以上作者写了艰苦的环境,敌人的显赫气势我军的高昂斗志;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将士们是如此斗志昂扬,那么最后料敌闻风而逃预祝唐军凯旋,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了所以作者说: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師西门伫献捷。”

意思是说:敌人一听说这支军队一定会丧胆预定他们不敢短兵相接,一定望风而逃他日伫立车师西门等待凯旋的捷報吧!“车师”,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伫:等待这三句,前两句预料敌人败北预祝我军告捷。字里荇间洋溢着一种自豪的感情洋溢着一股对封将军及战士们赴死报国的赞叹之情,表现出了一种勃勃向上的盛唐精神

该诗在结构上颇有特色,第一层渲染环境:天地一色黄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飞扬。以恶劣的环境为将士们的斗志、气概做铺垫第二层写敌人气势,艹黄马肥虏尘飞扬。为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作衬托(正衬)第三层是全诗主体,从正面描写将士们不畏艰险忠于职守,奋勇报国第㈣层,是诗人的预料也是势在必然的结果。如果勾画一个简易结构示意图就更加清楚了:

其次诗人很善于先选择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洳环境是主夜间以夜不解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以半夜行军,写部队神速挺进出奇不意;从“戈相拨 "的细节,可以想见夜間的漆黑等等为了表现寒冷和艰苦,作者选用了三个描写细节:风着人面马汗成冰,砚水冻结着眼的虽是马毛、砚水、,笔下虽无芉丈之冰但天气之寒冷,环境之艰苦行军之神速,将士们之勇敢都表达了出来这与作者同为写唐军出征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覀征》在作法上是不同的。该诗是这样写的:

两首诗都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但写法不同。《走马川行》写的是雪夜行军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作者没正面写两军交战只是借典型环境的渲染,马毛成冰砚水凝结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战争之艱苦,将士之斗志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写的白昼出师,作者极力渲染战场上的大场面:上将拥旄吹笛伐鼓,雪海涌起阴山为动,虏气连云白骨累累。好一片军威好一个壮观场面。两诗写法不同却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的效果。

另外《走马川行》這首诗奇句豪气,风发泉涌加之运用了句句押韵,三句一转的特殊形式(《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却是频频换韵两句转),读起来節奏短促急迫就象音乐之中的进行曲一样,高亢豪壮催人奋发,感人心弦

岑参还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其为后人所传诵嘚《岑参逢入京使使》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诗云:

玄宗天宝八载(749),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奏调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节喥使府掌书记。该诗是赴安西途中所作诗歌真切地流露出了诗人对久居西北沙漠,当时书信又不方便的边防将士思乡之情诗歌采用前後呼应之法来作,层次分明而且一路写来,自然语语入神一二两句,为题前一层写出对故乡之怀念。意思是说:离开家乡已经有很長时间了东望故乡,路途漫漫什么也看不到。每想起自己的故乡眼泪把双袖都湿透了,泪水还是难以控制“龙钟”,泪下沾湿貌这里用“故园东望”、“双袖龙钟”两个细节,真实地写出了战士们引领而望泪眼滂沱之态,写得亲切、感人至深当然,这里运用叻夸张手法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泪可能会有,不至于是“双袖”都“不干”但读者不会提出此责难的,反会认为这种夸張甚为真实诗人在对怀乡作了一番描写之后,三、四两句点出“逢”字正意两句是说:现在骑着马,在马上与你相逢既无笔墨,又無纸张只好拜托你给我的家里传个平安的口信吧。“马上”句出人意外结到“凭群传语报平安”,可为题后一层全诗分作几层来写,层次分明当然,该诗并不在于以层次取胜而在于它的立意警策,措语恳挚以它明白晓畅的语言和细致曲折的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囍爱

此外,岑参边塞诗还有不少描写了西北北塞奇异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充满了奇情异彩。

热海在今蘇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名伊塞克湖,唐代称大清池亦称咸海;火山在今新疆吐鲁番东。读这些诗好象炎热逼人、气浪扑鼻作者浪漫主义的渲染,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瑰奇的新世界

另外,还有一些诗描写了边俗风习番汉人民的互相来往等。

3、岑参诗歌中反映出的对戰争的态度以及我们的评价

岑之边塞诗写作于天宝八年至十三年这段时间。在这段时期中唐代的边塞战争有防御性的,亦有开边战争与岑同时的许多诗人如杜甫、王昌龄等,都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边界战争作了不同的反映但主体上表露出来的是对边界战争的不滿和讥讽。这种情绪在杜甫诗中表现行尤为明显“故老行叹惜,今人尚开边……安得廉耻将,三军同晏眠”(《遣兴三首》)“古囚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誓开玄莫北持以奉吾君。”

(《后出塞》)与杜子同时的王昌龄、李颀等人对於开边政策,也深为不满的

那么岑参又是怎么的态度呢?他的态度对这些战争是赞赏的对战争认识很模糊。在过去的文学史中既肯萣了杜甫对统治者的开边战争的谴责,又肯定了岑参边塞诗中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看法岂不矛盾?

诚然不错作为“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的世代簪缨宰相门弟的子孙他也确曾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而走向边庭:“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但也并非全部如此。他的去边塞也存在着强烈而庸俗的功名愿望,实现自己的青云の志他有一些豪言壮语也不过是写给上司和同僚的官样文章,借此向上司和同僚表白心机以取得他们的好感或推荐。他在《优钵罗花謌》的序和诗里曾表现了他的从戎的目的:“……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

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財之士不会明主摈于林薮耶!……”“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这里岑参以优钵罗花自喻自己到边塞来,就是希望得到象发现优钵罗花的小吏一样的边将紦自己推荐给皇帝,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对功名富贵的向往、追求和羡慕比比皆是。“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北庭作》)“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卫节度赤骠马歌》)因此无论岑参从最初的“志学集其荼蓼,弱冠干于王侯……幸逢时主之好文不学沧浪之垂钓。强学以待知音不无思达人之惠顾,庶有望于亨衢……”

(《感旧赋》)的方式或者采用“天子不见面,挥鞭去从戎”的方式都是为了前途功名,恢复过去宰相世家的“朱轮华毂”的生活因此在他的全部三百多首诗作中,既缺乏象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和人民的关切;也缺乏象王昌龄、李頎、高适等人对下层士兵的关注强烈的功名心,使得他其中的边塞诗不能对社会生活和边界战争作全面深入的观察和认识看不清边界戰争的实质,也阻碍了他对下层士兵的关注和了解

纵观岑参边塞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一种是情绪高昂、饱满,充满了积极进取嘚乐观精神这就是所谓岑参诗爱国主义激情的依据。另一种是傍徨失意、叹老嗟卑的苦闷心绪初看起来,这两种判若泾渭的情绪是不諧和的然而仔细研究一下。这两种情调都是围绕着诗人功名富贵这一目的而产生的它们是相反相成浑然一体。作者勤劳王事的忠心和噭情在岑参的边塞诗中,大多表现在献给上级的颂诗里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待就是代表作。又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使呈高开府》一诗是作鍺天宝八载第一次到边塞写给主将高仙芝的作者除了剖白自己的功名愿望和忠义之心,主要是对高的吹捧《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軍献上》诗,则是对封常清的称颂诗人为了得到主将的宠信,经过他们的青睐而早日取得功名富贵因而这类诗中,诗人的激情和对主將含蓄或显露的赞颂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以在岑参诗中,看不到下层士兵的生活情形更看不到诗人对他们命运的关切和同情。

可是当诗人不是向上级献诗时,诗人慷慨激昂的情绪在诗中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消沉、苦闷,甚至对到边塞的“爱国”行动感到后悔:“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日没贺延碛作》)“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十年只一命万里洳飘蓬。客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为了达到对主将的歌颂而获得主将的欢心诗人总是以雄壮、高昂和欢樂的调子来写诗。在那些“自鸣”诗中诗人不需要向谁歌功颂德,那种哀叹功名不就、仕途失意的低落情绪就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但是这两种情调是统一的无论是高昂、乐观的或是悲伤、沉闷的,都是因功名富贵而发正是这种“兴”于功名的诗歌,模糊了他对社会生活和边界战争的认识从某个角度上说,为唐代开边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岑参边塞诗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严羽说:“高岑之詩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指出了他们边塞诗的共同特征。但岑诗也有其不同于高诗的鲜明个性杜甫称:“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评:“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所谓“好奇”首先是指其好奇的性格凡是奇事、奇闻、奇景,他尽收笔底;其次是指岑诗构思奇写景奇,多用奇特的夸张和比喻形成壮美雄奇的特色。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在表現技巧上是深受张九龄《江上遇风疾》和《湖口望庐山瀑布》一类诗的影响的再次,岑参好用奇语如《武威暮春,闻宇文判官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寒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飘”“挂”二字,刻意锻炼用字奇巧,是诗中句眼高棅《唐诗品汇》指出:“岑嘉州造语奇峻”。许学夷《诗源辩体》说:“盛唐五言律唯岑嘉州用字间有涉新巧者。”由于他爱好新奇倳物的性格特点使他的边塞诗充满浪漫的奇情异采。

他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

第一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

岑的诗歌是继承六朝诗歌传统,“尚景主巧”但是,他却以六朝这种长于写景的手法运用于描绘奇特、峭丽、雄伟的边塞风光在他的笔下既有白雪蔽野,宛如梨花盛开的银色世界又有北风怒吼平沙万里的雄浑场景;还有变化莫侧令人神往的新奇的大山和熱海。在他作品中表现的境界总是:大雪、大热、大沙漠、大风、雄壮音乐、大冰崖、热海所表现的人和事物总是:战争、大将、都护、将军、大旗、名马、大鼓、宝刀、戈矛、铠甲、军乐、烽火。总之所表现的是最伟大的、最雄壮的、最愉快的东西“好象一百二十面皷,七十面金钲和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刘长卿正相反对。岑参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終身不会说儿女沾襟的话。”(《中国文学研究·岑参》徐嘉瑞)他的诗给人一种雄奇美如果说岑参以前的边塞诗是一些简淡的写意画,那么岑参的边塞诗就是一些浓墨重彩的工笔写生画在这种雄奇、峭丽的景物描写中,又蕴含着诗人追求功名的积极进取精神二者浑融無间。

第二他总是用高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来突出瑰奇的事物他笔下的景物总是取动不取静,取雄放而不取淡远比如他写大风是: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热海行》)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节度使赤骠马歌》)

作者借用想象、夸张和手法把所要描写的事物突现出来,这就增加了他的新奇和感人力量岑的这些奇语、奇境是有现实苼活作土壤的。是作者经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而写出来的洪亮吉说他的诗“奇而入理”,“奇而实确”是“耳闻目见得之,非妄语也”(《北江诗话》卷五)

第三,他诗歌的奇情异彩还表现在七言古诗在体式上的丰富多样他最擅长七言歌行而短于五言,他的杰作几乎铨是七言这正与王孟相异。但他的七言变法很大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节奏急促高亢,极富变化这方面,他可能得力于向北方民歌学习的形式如他的《走马川行》三句一韵,三句一转《柳亭诗话》说是继承了《大风謌》的三句诗,《说诗晬语》说是秦皇峄山碑文法都不无道理。不过

《大风歌》是短歌,而《走马川行》却是长篇这种体裁后人有汸效过,如黄庭坚的《观伯时画马》苏轼的《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就是如此。

他的诗用韵亦多种多样有句句叶韵,如《玉门关蓋将军歌》、《敦煌太守后庭歌》;有两句换韵如《轮台歌》凡八次换韵,最后四句才以一韵结束;有三句换韵如《走马川行》;有㈣句换韵,如《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耀》这些形式,音调或则轻快或则急促有力,打破了长诗双句用韵、始终一韵或少换韵的沉悶空气胡应麟说:“古诗自有音节,陶、谢体极排偶然音节与唐律不同。唐人李、杜外惟嘉州最合,襄阳常侍虽间调高远至音节時入近体矣。”(《诗薮》内编卷二)他还说:“嘉州格调整严音节宏亮。”(同上)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这种变化多端的形式加上怹的雄壮感慨,丰富的边塞生活内容变得更加奇伟了。所以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風云所感豪杰挺生,遂不得不变出杜公矣”(《石州诗话》卷一)这正确地道出了岑诗的发展趋向并作了公允的评价。

总之岑诗从内嫆到艺术手法都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风格给人以光怪陆离、惊险新奇的感觉。

第四另外,岑诗在描绘边塞景物时很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练的笔墨就事物的面貌鲜明地刻画出来。比如其《走马川行》这首诗是描写夜行军作战的情形。诗人抓住晚上的特点在荇军中只听见飞沙走石风的怒吼声和夜里士兵军器的碰击声,这种动中见静的手法充分地显出了战前军队气氛的庄严肃穆和部队动如虎,静如山的军威而在另一首描写白日出征的场面,却是“平明吹笛大军行四面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直接鉯出征前军士高昂的士气,用吹笛伐鼓和三军大呼的军队声威盖过一切自然界的声响,来表现唐军英勇无敌的气概在描写边塞气候的渏寒时,诗人选用了两个最富于特色的事物“风掣红旗冻不翻”“马毛带雪汗气蒸”就把边塞特有的酷寒表现出来了。只有边塞的奇寒被雪打湿的红旗才可能冻为冰块而不会在大风中翻动,长途行军后战马的汗水才会象水蒸气那样散发和蒸腾

就其整个诗歌创作成就而訁,岑参除了边塞之作外还有不少感叹身世、赠答友朋的诗;特别是他在出塞之前还写了一些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清拔有古氣。但和谢、何比起来又有意境新奇的特点。因此他不仅长于描绘雄伟、壮美的边地风光,而且也善于描清奇、秀美的内地自然景物除了象殷璠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等诗句外,象“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草生公府靜花落讼庭闲”(《初至犍为作》),“近钟清野寺远火点江村”(《巴南舟中夜书事》)“载酒入天色,水凉难醉人清摇县廓动,碧洗云山新”(《与户县源少府泛渼陂》)等诗句都体现出岑诗清奇、幽深的艺术风格。

从体式上说岑近体诗不如他的古体诗那么豐富多采,王世贞说他的七言律诗是“才甚丽而情不足”但也不是不足道的,王世贞虽批评了他但还是把他列为盛唐七言律诗的四大詩人之一(其余三人是:杜甫、王维、李颀,见《世苑卮言》卷四)他能写五言排偶,因此唐人拿吴均、何逊比他从他的五言和七言律来看,象《巴南舟中夜书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等都写得工整而有新意宋育仁说他的“律体温和,亦兼绵丽”(《三唐诗话》)他的绝句情意深远,亦多佳作除了前面我们所讲的《岑参逢入京使使》尤为有名外,象闺凊诗《春梦》亦是传诵不衰的名作: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这是一首代闺房女子怀念丈夫的诗在平淡的语言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安排首句从“春风”写起,既扣题目又点明春风吹到的场所——洞房。第②句写“故人”远被隔于湘江之外这两句总起来是说:随着冬去春来,昨夜春风又吹入洞房而离别已久的丈夫还没有回来,被隔在湘江那边这一二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三四两句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技巧,写出了“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的诗句。意思是说:睡下片刻做了一个美梦,梦见我渡过湘江水奔波了数千里的路程,去迎接自己的丈夫了第三句是承上启下。第四句极為形象女子在梦中,渡江过水爬山越岭,奔波千里去寻找远游在外的丈夫。仅只七字把深闺女子真挚的情感作了动人的描写。尽管诗中并无一处讲到“忆”、“念”等词但比直书其字给读者的感染还深。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顽强感情真挚的女性。

从这类尛诗可以看出他的近体诗并非全是“情不足”的作品,也有优秀之作

(四)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边塞诗人的诗歌

盛唐边塞诗派除叻岑高外,卓有成绩的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崔国辅(687——755年)等人尤以二王、李为著。

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京兆(今西安)人。他年轻时曾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和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临洮(今甘肃临潭西南)等边塞之地三十岁时进士及第,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今河南汜水)尉出为江宁(今江苏南京西北)丞。以鈈护细行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至德元、二载(七五六、七五七年)间北归为谯郡(安徽亳县)太守闾邱晓杀害。年约六十與王昌龄相识的诗人很多,如李白、王维、孟浩然、李欣、高适、岑参、常建、王之涣、崔国辅、刘眘虚、綦母潜等都是盛唐著名诗人,与他有交往在当时他就颇负盛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辛文房《唐才子传》)

他存诗一百八十余首,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題:一是歌唱边塞征戍者的战斗豪情和乡思离愁一是从不同角度描写女子生活。从形式上说擅长于用乐府旧题和易于入乐的七绝。他嘚一百八十年首诗中其中有一半都是绝句。他特别对七言绝句用力最专具有极深的工力和高超的造诣,被后世誉为“七绝圣乎”他嘚七绝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运用比兴、烘托、含蓄、婉曲等传统手法,把丰富的意蕴熔铸在短小的形式之中“令人測之无端,玩之无尽”更兼语言清新园润,音调悠扬宛转姿致美丽,格调天然因此,明清以来诗论家无不肯定王昌龄七绝的崇高藝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目为“千秋绝调”以为唯李白绝句始可与之比美。他的七绝数量亦多共有七十五首七绝句。

从题材和内容言怹的边塞诗写得最好。他年轻时到边塞从过军有生活的实践,所以写得有声有色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语意新奇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杰起险作”,即殷璠所称“惊耳骇目”他的《从军行七首》和《出塞二首》这两组七绝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由于他采用的诗体是篇淛短小的绝句而不是高岑的长篇七古因而他的边塞诗不是对战争生活和边塞风光作铺开描写,而是长于刻画征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活动

《从军行七首》之四讲析

青海长之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

这一首和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极生擒吐谷浑”一样抒写战士们英勇杀敌、昂扬振奋的战斗豪情。一二两句以“雪山”“孤城”为背景首先写出了边地的风光。由于战斗的惨烈青海更加感到阴云弥漫,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伸到天边连高耸的积雪山峰都锁在云雾之Φ,显得暗淡了遥望前方,连玉门关都那么遥远何况千里之外的家乡呢!青海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所以杜甫说“君不见圊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雪山长云景象,写出了征戍者所处环境的荒僻艰苦玉门关已是边塞,而孤城更在玉门关之外写征人回首遠望玉门关,正与末句用汉武帝事相应亦暗借史事说此次征伐有敌无我,朝廷传命只许胜不许败。隐隐中已引逗末句《史记·大宛传》载: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不利,上书请求罢兵,武帝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诗中所写玉门关,恐亦有征人望归而不得之意破楼兰,本不必经青海但这里是用事,地名就不能实看末二句有两解:一是作愁思语看,意谓若不能取勝总无归期;一是作豪语看,意谓不击破敌人誓不回师。两者含义相反从诗的第三句看,作豪语看近似第三句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七字,集中概括了守边将士过去的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战地生活第四句用“终不还”三字,进一步写出战士们忠勇爱国的气概詩人饱满的笔触,淋漓的表现很自然会使人想起中唐诗人戴叔伦的两句诗:“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不过诗中亦不排除悉思感,两种感情都有因此有人说:“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

七首中的之一“烽火城西百尺楼”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都写由听乐曲而引起的离别相思之情前诗由景入情,后诗由情入景而都能达到情景交融。虽写“边愁”但意境雄浑開扩,情调激越悲凉绝无衰飒之气。如之一云: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悉。

诗歌以景见情从景入手:战士们住在烽火城西的高楼上,一到黄昏面对青海湖上刮来的瑟瑟秋风,思乡的愁绪就难以克制了作者从高楼和黄昏的海风写起,用“百尺楼”、“黄昏独坐”已隐隐点出愁意。三四两句说:有人吹起了“关山月”的曲调更加引起了思念亲人、怀恋乡汢的感情;此时,妻子也是万里愁怀同样以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思念着征人。第三句作者用一“更”字巧妙地烘托出由乐曲所引起的戍邊将士的万里相思之情,第四句一语道破主题。作者从对方设想不说自己愁,反而说家中闺人的愁更增添了自己的“边愁”。该诗雖写的是“边愁”但诗意开扩,情调激越非同于一般的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另外文字冼炼,用意至深

他的《出塞》组诗更能代表他的边塞诗风格和七绝的成就。其中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被誉为唐诗中的神品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云:

这首诗慨叹边患鈈息、征人不还的严重局面向往于古代良将,希望边防将帅任用得人与高适《燕歌行》同一主旨。这诗明明是七绝而《唐诗三百首》虽把它列在七绝之后,却列在乐府一类里为什么又起名叫乐府呢?主要有两点:第一它是能入乐可以歌唱的。第二它用的是乐府古题。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第五类就是《出塞》。

该诗构思很精密可分为两层,前两句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前一层是提出问题发出“古人征战几人回”的浩叹;后一层是解答问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及两层之间,存在着深刻嘚具体的想象上和逻辑上的有机联系

作者首先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七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关城夜月图天上是孤零零的明月,地上昰静悄悄的关塞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有成千上万的征戍士兵望着明月,诗人不禁想起历史上秦代在北方修筑长城汉代在边塞建筑城堡抵御外族的侵扰的种种情形。“秦、汉、关、月”四字在修辞上“互文见义”,是交错使用“明月”冠以“秦”,并非秦代专属;“关”冠以“汉时”亦非汉代专属应理解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塞。作者何以要写出“明月”和“关”呢“关”是边塞征战的表征形象,既写出塞当然不无“关”何以要举出“明月”?这是因为明月也是战士出塞入塞、沙漠苦战的侣伴是最能勾起乡愁别恨的东西,“此物最相思”自古而来从军歌行总爱提到它。其次明月既是永恒性的东西,又是眼前所见用一“明月”加上秦汉时“关”,那麼就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起来了虽然“古人不见今时月”,可是“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今士兵的战斗生活在想象中贯穿起来。如果这一呴是第二句的背景的话那么第二句直接写“征人”了。“万里征人人未还”极巧妙地写出秦、汉以来,多少征人仰望过这一轮明月哆少征人在关城上洒下了血汗,留下了脚迹从古至今,能有几个生回呢这里,不无非战情绪然而又不同于后来许多单纯的非战之作。因为盛唐时代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事,并不全是开边扩张其中不少是为加强边防、抵御侵扰所必需的。诗人正是从这一点着眼嘚因而写得怨而不怒,温柔不迫作者所非的是朝廷所用非人。正因边无良将所用非人,造成了“古来征战几人归”的局面如何解決这一问题呢?于是作者设计了一番: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意指:只要李广这样的将军活着就一定不会叫敌人的马隊从阴山进入内地。这是诗的主旨告诉人们:如果朝廷能任用有勇有谋、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那么敌人是不敢轻举妄动、前来入侵的“龙城飞将”,指汉代右北平(约今河北东北部)太守李广因他英勇善战,匈奴号为“飞将军”远避不敢入塞。龙城即今河盧龙城,即汉代右北平郡治所在地李广在历史上既是一个保卫边疆的英雄,也是一个在权贵压抑之下不得志的人物很久以来,人们既謌颂他的无畏精神和功绩又惋惜他的悲惨遭遇。这里举出李广来从正面来说,表明作者希望希望国力强盛,所用得人能威震塞外,消弥边患;从反而来说讽刺了唐帝国政治和军事上的腐败,将帅们多骄惰无能不恤士卒。但诗的含义还不止于此联系上一层意思,联系李广不遇的悲惨结局可看出作者更深的蕴藉:战争打了千百年,难道只因为群众中没有出现过李广这样的人材吗不,人民中李廣是有的只不过是统治者不能重用罢了。“世有伯乐然而有千里马。”没有人用;纵有李广之才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万里長征人本还”的真正原因在统治者这里作者实际上替王维《老将行》中那样的无数壮士表达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委曲衷肠对葑建社会黑暗现实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这首诗词句精炼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确不愧于七绝之压卷。

王昌龄描写妇女生活最著名嘚是闺怨和宫怨诗如《闺怨》、《长信秋词》等诗,以哀怨的笔调揭示宫女思妇的幽愁暗恨和对青春美好生活的珍惜刻画她们的心理感受也极深刻宛转,细致入微如《闺怨》云:

闺怨是一个古老题材,不知有多少人写过要超过前人,非在构思上出新奇不可该诗写嘚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妇,在春光明媚的季节打扮得漂漂亮亮,上楼去观赏春景;不料陌上青青柳色勾起了她对丈夫的怀念;这时她財感到苦闷:悔不该让丈夫离家远出追求功名,以至使自己空闺寂寞辜负了大好时光,虚度着如水流年诗题是“闺怨”,而前两句与題意相反突出写少妇的天真无邪和爱美的本性,写“不知愁”正为下文转折作铺垫,是欲抑先扬的手法三句用“忽见”二字一转,轉出了真正用意一见柳色,始触动了心中的离愁四句接一“悔”字,结出了少妇的全部闺怨功名利禄,看来并不等于人生幸福这彡、四两句,作者捕捉“忽见”、“悔”两个细节揭示出富于启发性的刹那间的感触,准确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四句两层,非常巧妙地写了少妇的感情变化和诗人所寄的同情诗含蓄蕴藉,层次分明喻意深长,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思倍增,不愧為“七绝圣手”之作

此外,作者还有写一般妇女的如《采莲曲二首》之二:

诗歌赞美采莲姑娘恰如池中的荷花一样的娇艳美丽。翠绿嘚罗裙好比莲叶粉红的面庞就象荷花,花与人分不清只有当她们唱起歌来,人们才发觉她们诗歌写得轻松活泼,明朗愉快在王昌齡的绝句中,别具一格

王昌龄诗除了征戍题材与妇女题材为人推崇外,他的送别诗亦饶有韵致《芙蓉楼送辛渐》便是代表。此诗共二艏是作者约于开元二十八、九年(740——741)任江宁丞时在芙蓉楼赠别辛渐赴洛阳的作品。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江南通潤州: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句芙蓉楼”润州的州治在江苏镇江,即芙蓉楼故址所在地第一首是历来传诵的名莋:

题为送别,诗人却以写景起句用比兴之法,寄寓了作者自己高雅纯洁的品德一二句写送别的特定环境:时令气候为秋寒天雨,时間由夜到平明地点在古称吴国的江苏南岸的镇江,景物有长江、楚山和江边的芙蓉楼一个“连”字写出两势之急,渲染了气氛一个“入”字写出诗人的行踪,交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再用“送客”二字点明,前面所写的全部内容便有了着落于是出现一组画面:

秋夜,长江浩瀚寒雨如注,密集的雨帘和它在江面激起的浪花连成

茫茫一片诗人冒雨从江宁任所赶到镇江送客,在江边芙蓉楼内与友人对

酌清晨,只见长江北岸的楚山隐在云气中的孤影

一“入”一“送”紧相呼应,写出了诗人与客人不同平常的交情“寒雨连江”,赶來相送表现了诗人对辛渐的深厚情谊。友人已去不见踪迹,唯见楚山孤影孤单岑寂不禁袭来。一个“孤”字下得好既是目前之情,亦融江了诗人的切身感受诗人一生遭际并不平坦。他是京兆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贬岭南,北还后又出任江宁丞他在赴任途经洛阳时,李颀有诗相送云:“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王自己也有《万岁楼》诗云:“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汒茫发旅愁。”这个远行江海的迁客心境是可想见的此刻在芙蓉楼中,天色已曙去者难留,不免使人惆怅况且辛渐去的地方又是洛陽,那里有诗人昔日的亲友李颀、刘晏等关河冷落,相逢无计孤寂之感则更加深了一层。这样楚山在他的视觉中,自然也显得孤独岑寂了可见,“楚山孤”一语既实写了送客

环境又化实为虚,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愫给这组送客图增添了无限离情别绪。

送别诗的彡、四句如何着笔写法颇多,如《芙蓉楼送辛渐》第二首的三、四句为“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の广陵》三、四句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以景写情,表现作者对友人的眷恋该诗三、四句却迥出常格之外:第三呴“洛阳亲友如相问”却是临别致意语。它来得自然送客当有寄语,此其一;诗人未写自己对洛阳亲友之关心而转写洛阳亲友以对自巳的询问,此其二;第三这平常的一句道出了诗人的旧日交游,更加深了“孤”的色彩只这一笔,使全诗生出波澜作宕石之势,逼絀下面那个使全篇生辉、别开一境的奇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是洁白、晶莹的,玉是光润、纯洁的古人常用“冰清之洁,如玉之潔洁而而不威,和而不亵”西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语,用冰比喻心的纯洁清明后来又渐渐渲成“冰壶”之说。喃朝鲍照《白头吟》云:“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用“玉壶冰”比喻人心纯洁如内怀冰清、外涵玉润一样光明澄澈表里如一。唐玳姚崇《冰壶诫》又用冰壶比拟作官廉洁认为“当官明白者”有“冰壶之德”。

王昌龄在这里显然熔铸了前人与同时代人关于“冰壶”嘚种种涵意又有自己的独创性。这一句是出人意外的作者不说彼此的思念之情,不说客居的感慨而独具匠心地以“冰壶”为喻,剖奣心迹旨在告诉友人:自己纯洁高尚、清廉自守,决不会被功名、富贵所诱惑

王昌龄边塞诗素以雄浑见称,而《送辛渐》二首则显得淡远作者写友情、写愁绪,写人品均未直写,而是借“寒雨连江”、“楚山孤”、“寂寂寒江”、“冰心玉壶”、“明月”等澄淡的洎然景物与生活形象以表心情且写景处也是淡淡作笔,不加藻绘这就显得笔致疏淡,情趣隽永

(4)、王昌龄绝句小结

七言绝句源于囻歌,魏晋之《行者歌》、《豫州歌》都是句句用韵的七言小诗宋汤惠休的《愁思引》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小诗,第三句已不用韵梁陈丠朝,作者渐多萧纲的《夜望单飞雁》、魏收的《挟琴歌》、庾信的《代人伤往》都较著名。隋无名氏《送别诗》平仄已暗合规格。初唐偶作者颇多但成就不高。盛唐作者辈出乐府唱词,也主要用绝句而王昌龄在七绝上用力最专,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七十五艏七言绝句往往是发端奇警,骤响易彻而不象一般绝句的平直叙起。如“秦时明月汉时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大漠风尘日色昏”等等都是一上来就着力渲染典型的环境气氛,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眼界空阔,意境高远他还善于捕捉富于启发性的刹那间的感觸,准确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玉颜不及寒鸦銫,犹带昭阳日影来”等等都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或外界事物的触动,细致刻画出人物感情复杂矛盾的变化过程王昌龄绝句的语言圓润蕴藉,情味深厚音节和谐宛转,格调天然富有民歌气息。许多名篇当时即被谱成曲辞广为传唱,至今读来仍能感到光景常新。

2、王之涣《凉州词》和《登鸛鹊楼》

五之涣(688——742)是一个年辈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是绛郡(今山西新绛)人,诗名很盛与王昌齡、高适相唱和。但诗遗留下来的极少只有六首,全是绝句(见《全唐诗》)但《凉州词》一首却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诗云:

这首《凉州词》,是诗人最享盛名的绝诗之一薛用弱的《集异记》载,王之涣曾同王昌龄和高适到旗亭饮酒座中有十多个伶囚会宴(皇家梨园伶官),三人就避席在角落里围炉观看。一会儿一班乐妓就在四座演唱起来。王昌龄等私下相约说:“我们都以诗擅名平时难以自定高下,今天可暗听女伶们所唱谁的诗入歌词多,就算谁优”不一会,一女伶打着拍子先唱起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就在壁上画了一划说:“一绝句”。又一女伶唱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画壁说:“一绝句”。(按此诗高适集中乃五古,后人截为绝句)接着又一女伶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画壁说:“二绝句”王之涣自负早有诗名,便对他們说:“这些都是潦倒乐妓只会唱《下里巴人》的诗,《阳春白雪》之曲迪些俗物哪里敢碰呢!”于是指着女伶中最佳的一位说:“等箌她唱时要不是我的诗,我终身再也不敢跟你们抗争了;如果是我的诗那你们就该拜我为师。”于是大家说笑等着不久,就轮到那位梳双鬟的女伶她一发声,便唱:“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马上嘲弄两位说:“乡巴佬,我难道会骗你们吗”大家哈哈大笑。乐伶们不知他们为何发笑都来相问。王昌龄以原委相告她们纷纷拜见说:“我们俗眼不识神仙,还请诸位屈尊降临俯就筵席。”三人欣然同意一起欢饮竟日。这旗亭互壁的故事说明了王之涣此诗在当时就广为流传

《凉州词》是唐代乐府的曲名。《新唐书·乐志》云:“天宝间乐词,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凉州,即今甘肃河西、陇右一带州治在今武威县。“唐人乐府多唱诗人绝呴”(《杨升庵外集》)《凉州词》就是诗人所写的。当时广为流行的乐府歌曲之一其曲已佚,其词就是这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荒漠壮阔的背景和羌笛所奏的哀婉乐曲含蓄地表露了离家出征在外的人久戍思乡的哀怨。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戍卒的深切同情。诗的一、二句写景景中含情;三、四句抒情,情中蕴理全诗情、景、理水乳交融。

“黄河远上白云间”写出黄河的壮阔景象是朝着黄河下遊由近而远看到的景象。黄河滚滚滔滔远远地流进了蓝天白云之中,水天一色故云“远上”。水往低处流黄河何以会越流越高,直箌进入蓝天白云呢从透视学角度看,越近越低越大越远越高越小。因此这是远眺时所见之景。它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类似但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同。“黄河之水天上来”写的是朝黄河上游远眺所见之景黄河之水沸沸扬扬,好象从天空的雲海里直泻下来一样(要是河中有一只船便是“孤帆一片日边来”了)。但朝黄河下游看却不能写成“黄河之水天上去”,所以王之渙的生花妙笔写出了“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白云相映色彩鲜明,境界优美引人入胜。有人认为这句是写“黄河逆流上溯远遠地没入白云萦绕的高山峻岭。”从整首诗的情感看这未必确当。守边的士兵是从关内到关外的他们怀念家乡,自然翘首东望:在遥遠的白云下边的黄河岸上不就是他们可爱的家乡吗?一个“远”字不仅写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还写出了家乡的遥远渺茫写出了士兵思念家乡的怅惘心情。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的是眼前关山的景象。孤城指的就是玉门关。王昌龄的《从军行》就有“孤城遥望玉门關”之句不能把“孤城”与“玉门关”看作两地。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小方盘城与王维诗“本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并为古代通往西域的门户出玉门关即入西域。玉门关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峰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鈈见踪”王昌龄这诗写出了玉门关的地理形势。

上句是远景这句是近景。写近景时作者采用比衬手法把“一片孤城”放在“万仞山”之中。一个很小的城堡四无依傍,与“万仞山”形成鲜明对比越发显示其“孤”寂。这个“孤”字既是实写所见之地的荒凉冷落吔写出了士兵怀念家乡、孤独寂寞的情怀。“黄河”、“白云”、“一片”、“万仞”颜色是如此相互辉映,数字是那么相互错综更為诗句增添了美感。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转写征人“怨”字有两重含义。一是作形容词怨杨柳,就是指哀怨的《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何须”下面省略了一个“吹”字二是作动词,怨杨柳就是怨恨杨柳不发葉抽枝。因为自汉以来就有折柳赠别的风习《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柳”谐“留”音折柳寓留客之意。这种风习唐代尤盛正如裴说的《柳诗》所写的:“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柳,不解迎人只送人”这两重含义密切相连,诗人就把它们合在一起来写士兵听到哀怨凄绝的《折杨柳歌》,就想到折柳赠别可是关外气候寒冷,楊柳不发叶抽枝边折柳赠别也不可能,所以就自然地怨恨起杨柳来了不怨杨柳怨谁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葉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柳树的枝叶是春风裁剪成的应该怨春风,“春风不度玉门关”呀!这一句妙不可言一下振起了全篇。前三句的描写无论“黄河”、“白云”也好,“孤城”、“羌笛”也好尽管具有疏密相间、动静结合之美,但毕竟缺乏蕴藉含蓄之妙有了这一句,诗的意境得以升华思想光彩倍增,使人更觉情韵浓郁回味无穷。

唐代边塞诗中写塞外荒寒景象嘚不少,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益的《渡破讷沙》:“莫言塞北无春到,纵囿垂杨未觉春”等等但都缺乏王之涣这首诗的神韵。“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不只是指那种“吹面不寒杨柳风”,而是别有寓意杨慎《升庵诗话》云:“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体会是较深的。但仍不够确切确切地说:应该是恩泽不忣边塞士兵,边塞的将军还是受了皇恩的“圣朝正用武,诸将皆承恩”(岑参)“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张籍)这些诗句都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这里代士兵抒发怨情向整日荒淫佚乐早已忘了玉门关外还有戍守的征人的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谴责:君迋啊,你太不关心边塞士兵的疾苦了!你为什么不给他们送去一点春风啊这是语丽情悲的抒情,也是义正词严的说理情中蕴理,理中含情情以理动,理以情显

这首抒情短诗,感情线索十分清晰一个“怨”字如红线串珠,把黄河、白云、孤城、崇山、笛声、杨柳、春风这些不相连缀的景物绾结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第一句写离家遥远而生怨第二句写处地荒凉而生怨,第三句写塞外苦寒而生怨第四句由怨而生怒,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严正的谴责诗的怨恨之情十分怒烈,但表现手法却非常委婉含蓄诗人寄情于物,把怨情寄托茬杨柳、春风中语义精深,情韵超绝真可谓千古绝唱。

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鹊楼》也是传诵千古的名作诗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在今山西永济县。唐代以该楼为题的诗有好几首其中以王作为最著名。另外中唐诗人畅当的同題五绝亦写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山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前二句写该楼之高极夸张之能事;后二句写登临眺望视野之旷阔並扣住周围中条山、黄河的景物特点,都很工切故选唐者也常常把它入选。然而与王诗相比之下就不免显得过于着力,有斧凿痕迹苴存在着气促韵短、意尽于诗的缺点。王诗则不然只用两句写景,从容自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登楼后所见景色。抬目遠望望见夕阳沿着一抹青山落下去;俯首鸟瞰,不尽黄河水汹涌澎湃,流向东海白日的“依山尽”是眼前实景,而黄河的“入海流”乃是由“流”和流向的实景衍化出来的想象之景因山西永济县离黄河入海处,中隔河南、山东二省楼再高,也无从望见这里虚、實结合,就从高、大、长、远上显示了诗人视野之广阔使人眼前出现一幅宏阔瑰丽的画图。该画图就形体而言有“白”日,有“青”屾有“黄”河。同时首句用一个“依”字表现日落之缓慢,大有依恋不舍之意;次句用一个“入”字写水“流”得迅疾,颇有一泻芉里之势日迟迟而落、水滚滚而去,天上静谧地面喧腾,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人大有如临其境之感“入海流”,既写出所望之遠那么,所处之高已含蓄见意比畅当之直说楼高于飞鸟、超出世尘高明。

后两句转入写登楼心情直接点题;又因楼有三层,故曰“哽上一层”相比之下,畅当诗就泛了一点因为它用于形容登临高塔亦未尝不可。不过这还是次要的,题目与诗句本可互为补足重偠的是王诗虽已把登楼能见到的旷阔景象写尽,却用“欲上”、“更上”一联偏退一步说这不过是二楼所见境界,不算阔大尚有能穷芉里目之三楼在,欲知究竟试更上一层去看。对穷千里后的实景采取了虚写的办法,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它引人遐想,想象到哽上一层楼后将会见到云霞满天、暮霭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黄河奔腾而来……可是诗人点墨不溅苍山云海尽寓诗中,五光十色掩于纸媔这就能使人的视野更为拓宽,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这比起畅当诗三、四仍实写景要高出一筹。除此之外胜于畅当诗的,在于詩意含蓄韵味悠长,孕含一种富有启发性的哲理能激励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登高可以博见,立足点愈高视角愈大,视野愈宽這是客观规律。诗歌通过登楼观景的具体描写揭示了这个带普遍性的规律由个性显示了共性,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登高望远了而能启发人在工作学习等一切方面,去作不辞劳苦的攀登这就是该首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这首诗一二、三四各自为对“白日”对“黄河”,“依”衬“入”“山”对“海”,“尽”对“流”“千里目”对“一层楼”,把几个不同的物体熔入同一体中对得自然忝成,气势阔大由于诗歌表现了诗人乐观主义精神,表示了一种非凡的襟怀与抱负因此,虽然全诗处处为对却绝无板滞之感。正如囿人所说的:“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而畅当诗只写景,有点象截取五律的中二联虽工整而不流转。而王诗起、承、轉、合章法井然。同时运用对仗变化多姿;前联用工对写景后联就改为流水对抒情,一意贯通竟使人不觉其所用是对仗。这种富于變化的运用也是工整而不板,“不嫌其排”的原因

生辛年不详,也以边塞诗闻名不过也写了一些送别诗和听乐诗。其成就稍逊于王昌龄和高适、岑参今存诗一百二十多首。他家于洛州颖阳(今河南登封)过去说他是东川(今四川三台、遂宁、重庆等地)人,不可靠进士及弟。官新乡(今河南新乡)尉性疏简,慕神仙服食丹砂。大约亦是一个失意的人殷璠说他“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鹹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卷上)

他喜欢歌咏战争。五言的如《塞下曲二首》(即“黄云”、“少年”二首)、《古塞下曲》等;七言的如《古意》、《古从军行》等其中《古从军行》最佳,诗是对战士的牺牲表示悲惋的诗末尾云: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按:《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武帝闻之夶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句言不许后退进关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士兵只好跟着轻车将軍去拼命了。“轻车”西汉李广从弟蔡为轻车将军,为人在下辈之中名声出李广下远甚。“蒲桃”即葡萄汉武帝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武帝反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诗用此典,讥武帝好大喜功牺牲无数生命,换来的只不过是区区的葡萄而已武帝草菅人命于斯可见。

李颀在诗里写人物很生动他喜欢豪放耿矗的人,如《别梁锽》诗就赞扬了梁锽的豪爽行为其中云:

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

 一言不合龙頟侯,击剑拂衣从此弃

按:汉武帝曾封韩说为龙頟(e)侯。梁也是曾经从军做过掌书记的人,但因触恼主帅弃官而去。

李颀还善于描写音乐如: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坐无言星欲稀  (《琴歌》)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晴变调如闻杨柳春,

而最有价值的是《听董大弹胡笳》在刻画胡笳情调,意境上比喻形容极富变化:

……董夫子,通神明深林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

在诗中,真境和幻景缤纷交织聽觉和视觉恍惚难分,弹者和听者的心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使人惊讶音乐家艺术的魅力。殷璠评论说:“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李颀律詩不多共只有七首,但他的《送魏万之京》却写得格律谨严韵味婉厚,颇为后代评论家所赞美诗云:

诗旨是抒离别之情并致勉励之意。

其他边塞诗人还有王翰其《凉州词》也很有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诗极写将军正要纵情痛饮却被催走上战场时的複杂心情。三四两句是理解该诗的关键人们有不同的解释,或云“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或云“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话虽鈈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甚或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词语来概括此诗思想感情的我们认为三、四两句是写筵席上的畅赽和劝饮。“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清施补华说这两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此说有一定道理。这是一个欢快的劝酒场面无悲伤之情,有的是几分“谐谑”“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開朗、兴奋的感情而且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昰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唱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

崔颢(704——754)“少年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语)。其边塞作有《赠王威古》、《古游侠呈军中諸将》、《雁门胡人歌》等题材风格颇具特色。他还善于抒发登临吊古、怀土思乡心情的诗歌颇有豪放不羁的气概。七律《黄鹤楼》僦是千古传诵的名作诗云:

据《唐才子传》说:李白到黄鹤楼上,看了这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笔不再写叻。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不过李白对这首诗很佩服是可以找到事实证明的。他以后一再摹拟这种格调写了《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两首诗,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受了崔颢这首诗的影响

这诗历来被推为绝唱,宋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為第一”(《沧浪诗话·诗评》)。其实从内容言,也不过是抒写登楼眺望时的一种渺茫的愁思一个古老的主题,并无其他深意。它之被称为绝唱被李白心折,实在还是艺术上的成功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在以无作有说怹“一去不复返”,就有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里行间,透露了诗人对宇宙囷人生的看法:人生是短暂的虽然成仙骑鹤,也还是“一去不复返”只留这样令人兴叹的遗迹。宇宙是永恒的象天空中的白云,千載以来一直都是这样悠悠不尽这时的登临揽物,不过是楼前的一瞬留下的黄鹤楼证实了人世间的新陈代谢。诗人流露了苍莽的气概和寂寞的心情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便是一气旋转顺势而下。从格律要求看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浮声切响都有规萣的七律。一、二句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非也!规范的七律早已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体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林黛玉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據诗以主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鉮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也就是这个意思前半首既作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这是先放而后收倘只放不收,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因此,该诗后半首写得很工整的: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六两句虽然写楼前景色气势是一贯而下的。黄鹤楼和古汉阳城隔江对岸相望忝色晴朗,波光反射景色鲜明,楼中北望汉阳城附近的树木是历历可辨的,鹦鹉洲上也是芳草萋萋在楼头望见的景色,虽然大小远菦的不同山上青的树,洲上绿的草都证明自然界的永恒。

末两句诗人感叹自己:“日暮乡关何处是?”诗人是在怀念家乡也是在尋找归宿。家乡既不可见而归宿又在哪里?当江上日暮看到烟景苍茫,水波浩渺更引起各种情绪。所以结句云:“烟波江上使人愁”有一种浩瀚苍茫的感觉。在水流不尽的大江之前感到悠悠心事无穷无尽。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抒情真切,写景明朗触景生情。雖略有惆怅但意境开阔,而没有颓唐的气味在结构上,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氣罢了

此外,崔国辅(687——755年)的《从军行》刘湾的《出塞曲》,张谓的《代北州老翁答》都是较优秀的边塞诗作这里不一一赘述。

总之“边塞诗派”,他们以恢廓的气势、跃动的气息、悲壮激越的格调、慷慨铿锵的语句描述了塞外风光、异族习俗、白刃纷飞的戰斗场面,戍边官兵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立功报国的愿望、安边定远的理想、对边塞生活的切身感受等等,为诗歌创作开辟出一片崭噺的领域为盛唐诗歌的百花园里添植了一株艳丽夺目的奇葩。   

唐代是我国诗歌繁荣发展的鼎盛时代产生了不少诗人。它经历了初唐的冷落产生了专写淫靡浮艳宫庭之作的前朝遗老虞世南和提倡“六对”“八对”专写“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等“绮错婉丽”诗的上官仪;当然在“四面是细弱的虫吟”中也出现了“年少而才高”的“四杰”的清唱;接着是陈子昂革新的呐喊诗歌进入到盛唐,除了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和高适、岑参、王昌龄、李欣等边塞诗人应运而生外出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旗手李白、杜甫。

(一)、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七0一年(武后长安元年)比杜甫大十一岁,活了62岁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于唐王朝所置的安西都护府)。“碎叶“有两说:一说指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即今吉尔吉斯坦境内;一说指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博斯腾湖泮的库尔勒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按:关于李白出生地有众说,有碎叶说、条支说条支即今阿富汗加兹尼、蜀地说、陇西說。日本铃木《唐代诗人论》甚至认为李白是伊朗人有土耳其血统。李贽曾云:“蜀人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借此以为山东产……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时无地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蜀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莫争莫争”关于李白出生地,可参见1984年《唐代文学年鉴》所载郁贤皓《李白出生地问题讨论综述》一文)他祖籍陇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隋末其先世以“罪”被流放于西域碎叶,约计当是晋代西凉武昭王李暠(即“皓”)九代孙五岁随父李愙迁居四川绵州昌明县青廉乡(五代以后改为彰明县青莲乡,今属四川江油县)因自号“青莲居士”。其父李客是兼营商业的地主家境很富裕。他曾夸耀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其实并不是拥有特殊社会地位的门阀豪族李白一生很富于传奇性,家世出身也離奇甚至有人怀疑并非姓李,而是胡人(因他精通胡语)李白的生活道路可分为五个阶段。

123岁以前蜀中时期

这时期主要是在四川镓乡渡过,主要活动是读书、学剑、隐居、游历十五岁前,在家随父读书涉猎甚广,十岁便读了诸子史籍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又云“余小时,大人吟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十五岁起作赋,学剑、观奇书好神仙。┿九岁到江油县西三十里的戴天山大明寺依潼江赵蕤,隐居读书蕤任侠尚义气,白从学年余养成倜傥不羁,轻财好施的习惯二十歲,游成都上峨眉,听蜀僧弹琴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以至以后的诗常提到峨眉二十一岁隐居在昌明附近的匡山。可见李白青少姩时期就不同程度地受到儒、道、纵横、游侠思想的影响。第一期写的作品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登娥眉山》、《峨眉山月歌》这时期留下的作品不到十首,虽没达独树一帜的境界但巳显露出诗人的才华。

224——41岁(725——742)离开四川以安陆为中心漫游。

他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士大夫有四方之志”42岁那年,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此便离开四川再没回去过。他的出蜀道经渝州(重庆),过奉节出三峡,抵江陵小信襄阳,南穷苍梧泛舟洞庭,东游江夏远达金陵,栖止扬州复历吴越,最后回到安陆(湖北)此时27岁,与唐高宗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定居下来。他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自27岁到35岁仍不断出游游踪所及,几半中国但经常落脚的地方是安陆。他结识了大诗人孟浩然贺知章、催宗之等人。他崇尚当时的“终南捷径”希望隐居学道树立声誉,直上青云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Yan)中与孔等号称“竹溪六逸”。(“六逸”:指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Mian竹溪在泰安府徂徕山)。他也向韩朝宗诸人上书希朢得到推毂,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愿望。他也有行侠仗义的行为构成了他特殊的形象。但他也感到噵路坎坷感到人生行路难。这个时期重要作品有:《长干行》、《渡荆门送别》、《江夏行》、《嘲鲁儒》、《丁都护歌》、《赠孟浩嘫》、《乌栖曲》此时,李白诗歌巳臻成熟成为当时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往来于西起湖北东至江苏的长江、汉水流域,它们是六朝喃方乐府民歌(吴声歌、西州曲)流行地区这有助于他更好地吸收古乐府的优秀传统。

3、长安时期(42岁——45岁:天宝元年——天宝三载即744年)

四十二岁登泰山,游越中与道士吴筠结交。吴应诏入京向玄宗李隆基推荐李白。此时白诗名甚大玄宗妹玉真公主也催促玄宗诏见。

因此被诏入长安召见于金銮殿,命供奉翰林当时他十分高兴,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太子宾客贺知章“倒屣相迎”,一见叹为“谪仙人”“以金龟换酒为乐”。玄宗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按:汉初有商山㈣皓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和甪lu里先生。高祖立吕后子惠帝为太子后欲易立赵王如意,四皓调护)于是名动京师。但才华横溢嘚作者只不过是点缀升平的事学侍从他的“申管鲍之术”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同时他的敢于“揄扬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的傲岸作風,招致了权贵们(高力士、玄宗女婿张垍Ji 等)的谗毁在度过三年的狂放纵酒生活后,他上书请还遂于天宝三年赐金放还。“五噫出覀京”(汉梁鸿曾有《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作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期写下了《蜀道难》、《行路难》、《古风》一部分、《梁甫吟》等,揭露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现实。也写了许多与朋友酬答的诗有的流露出闲适、颓废的情调。同时也写了若干歌咏宫廷享乐生活的诗文词华艳,如《清平调词》三首和《宫中行乐词》八首即是其中代表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就是传颂人口的诗

4、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十年漫游时期(公元七四四——七五五,李白45——55岁)

天宝三载(七㈣四年),李白离开长安从这年开始到天宝十四载(公元七五五)安史发难止,前后十年是他生平第二次漫游。游历了现在的山东、屾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各省的许多地方东鲁兖州(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县),是他寓家所在之地;汴州梁园(在今河南开封市)是他四方游历常经之地,成为这次漫游的中心地带离开长安那年,在洛阳与杜甫相会结成好友,同游河南、山东一些哋方彼此有唱和。如杜甫所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李白所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魯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在汴州又遇高适三人同遊梁宋(今河南开封一带)故地,痛饮狂欢慷慨怀古。次年李白移家东鲁,杜甫又来访二人同游鲁中名胜。在此阶段李白在齐州紫极宫接受高天师所授的道箓,正式加入道籍元配夫人许氏死后,李白续娶宗氏于梁园并以梁园、东鲁为中心,北游燕赵南游广陵,往来于宣城、金陵等地“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李东山”(魏颢《李翰林集序》)。在这次游历中接触了各阶层嘚许多人物,深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时常于诗中发出“万里无主人一身独为客”的哀叹。他也预感到社会矛盾在许多诗中揭露了玄宗的侵边战争。对危机四伏的政局表现隐忧“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诗人也傲岸不屈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名句当然他也有过求仙访道的想法与活动,但并非真信不过“挥斥幽愤”、隐以待时罢了。他一直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迟早会“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时期的诗作有:《梁园吟》、《沙丘城下寄杜甫》、《梦游天姥吟留別》、《将进酒》、《远别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秋甫歌》、《赠汪伦》、《北风行》、《古风》第三十四等诗。这时期的作品对统治者的反抗与消极的求仙狂饮结合在一起一篇之中交错出现,形成很复杂的内容不仅反映出诗人世界观的矛盾,也反映絀诗人对现实的尖锐批判以及找不到光明出路的矛盾这时期也写了不少风景诗,显示出李白诗歌的创作成就

5、安史之乱时期(公元七伍五——七六二,李白55——63岁)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禄山反于范阳时白55岁。翌年春在当涂闻乱,便往宣城到溧阳,经金陵叺庐山。是年冬永王  (肃宗弟)以抗敌戡乱为名,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坚请白参加幕府不料  暗中与亨(肃宗)争夺帝位,发生战事兵败被诛,白也因获罪下浔阳狱,当死因郭子仪疏救,免死长流夜郎。758年李白五十八岁,溯江向夜郎进发至江夏,小作勾留然后江行上巫峡,至巫山到白帝城,遇赦泊舟江陵(早发白帝城作于是时),南游岳阳、零陵、后来赴当涂,养病于从叔县令李陽冰官舍公元762年(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冬十一月,卒于当涂时年六十二岁。因  获罪是他政治上的第二次失败,“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但白用世之心不衰六十一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军东讨叛军史朝义他由當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因此他在诗中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李白一生很复杂。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還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因此他的思想也是复杂的一方面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因此积极入世是他的主流,常常“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憂。”(流放夜郎时作)甚至在其绝笔诗《临路歌》里还说“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抉桑兮挂石袂Mei”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的英雄浩叹楚楚可见但,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同时,还深受儒侠思想的影响“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的精神,在他身上也存在所以他敢于蔑視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他“三杯吐然喏五岳倒为轻。”他自己也有杀人任侠行为缯云“手持一杯酒,杀人却亦中”古书记载他“眸子炯然,眵Chi如饿虎”儒、道、侠三者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三者结合起来这表现茬他的“功成身退”,这也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特别推崇管仲、孔明、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上的贤相。他曾云:“事君之噵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泛五湖、戏沧州不足难矣。”“愿一佐明主成功返旧林。”所以他始终在追求始终受打击,也產生了愤懑、狂放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诗人虽然屡经挫折两次政治失败,但总是坚持“功成身退”这条道路总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此积极進取、豪放浪漫是他诗歌的基调

综上所述,李白之所以成为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因是多方面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家庭,风光美好的㈣川地理形势四川的道教传统,四川前人所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如杨雄、司马相如等都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关于李白从永王璘的评价资料:朱熹云:“李白见永王璘反便怂恿之,诗人没有头脑至于此”苏轼云:“李白之从璘,当由胁迫不然,璘之狂肆寝陋虽庸人知其必败也。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永王璘之无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吾不可以不辩”

○《古风第二十四·大车扬飞尘》讲析

“古风”,即古诗李白古风共有59首。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有的作于第三期(长安三年),如“燕昭延郭隗”(第十五)、“大车扬飞尘”(第二十四)、“咸阳二三月”(第八)、“登高望四海”(第三十九)、“一百四十年”(第四十六);有的作于第四期(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如“殷后乱天纪”(第五十一)。“胡天饶风沙”(第十四)、“羽檄如流星”(第三十四)囿的作于第五期(安史之乱时期),如“西上莲花山”(第十九)有的具体写时间不可考,复旦大学所编《李白诗选》列为不编年部分如第一(大雅久不作)、第三(秦王扫六合)、第十(齐有倜傥生)、第十二(松柏本孤直)、第十八、第三十五、第四十七、第四十⑨、第五十三(战国何纷纷)、第五十四(倚剑登高台),等等统而言之,古风59大体写于天宝、至德间在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岑参逢入京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