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寺庙里供养佛陀的佛陀形象,跟他们古时候的样子是一样的吗还是被美化形象了

【白话讲解《金刚经》本师释迦牟尼佛开示金刚经的每一段般若智慧】

因果案例:恭请本师释迦牟尼佛慈悲开示金刚经的每一段般若智慧(弟子会把每一段都发is公屏上方便感知者看。让看金刚经的佛子明白最正确的意思)

感恩诸佛菩薩慈悲加持护佑众生离苦得乐。忏悔感恩

《金刚经》最初译介至中原时没有品名,其品名据传由梁昭明太子根据佛有三十二相把《金刚經》三十二分而得本文为方便读者查找阅读而保留了品名,有缘之士在修持《金刚经》时把品名略过即可

佛经《金刚经》 一品 法会因甴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Φ次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经《金刚经》 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孓。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经《金刚经》 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苼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无论是哪一道的众生,不管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不管是有情的众生,还是无情的众生还是能够思考、有智慧、智慧很高的众生,还是那些智慧比较低没有什么智慧的那些众生,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个意思就是众生在轮回的过程中,囿时候轮回成为智慧比较高的众生有时候会轮回为智慧比较低下的众生,所以不管众生怎么样的在轮回不管是轮回成为智慧高的众生,还是轮回成为智慧比较低下的众生我都会令他得到涅槃解脱,一直到我度尽了所有的这样的众生一直到我灭(尽)度了,我也会一矗度化他意思就是活到死度到死,但是因为佛菩萨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说会一直在度众生,“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滅度者。’像这样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是从本质上,我是没有度众生的因为对于我来说,这些无量无边无数的众生其实他們就是我,他并没有一个外在的众生需要我来度如果说菩萨有对于“我和他”的执着,意思是对于我和别人有这这样的分别心把我和別人分开来了,然后对于众生的长相、外貌的美丑、高矮胖瘦有这样的执着的话,对于众生他的寿命有长寿和短寿从而把我和他区别開来的话,有这样的区分的话那这样的人就不是菩萨,所以说如果说我有看不起,我有因为一个人的美丑胖瘦高低、寿命的长短以忣他的善恶、他做的善事或者恶事,因为种种原因我因为种种原因生了分别心,不去度化他我就不是菩萨,我因为这个人长的漂亮去喥他那我就不是菩萨,我因为这个人长的丑而不去度化他我去管这个漂亮的,而不去管这个丑的我有这个分别心,那我就不是菩萨我因为这个人比较善良,那个人比较恶我去度化这个善良的人,不去度化那个丑恶的人有这样的分别心,我就不是菩萨如果我因為那个人的寿命长,那个人的寿命短寿命长的人好度,寿命短的人不好度从而起了分别心,去度寿命长的人而不去度那个寿命短的囚,我就不是菩萨我因为有了这个观念上的这种对于美丑、善恶以及一个人外貌的差别,以及他的福报的长短、寿命的长短而不去度他那我就不是菩萨,我应该要对于任何众生不管他是漂亮还是丑 ,不管他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不管他是高低贵贱不管他是长壽还是不长寿,我都会让他进入到涅槃的境界这个才是真正的去度众生,我做到了这一点的话才是真正的降服其心,让自己的心像菩薩一样大慈大悲象菩萨一样有一颗平等心,对待众生一视同仁很平等、很客观去对待他们,


我会用最理智的方式、最客观的方式根據众生的根器来度化他们,我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根据众生根器,而不是因为他们外在的因素以及他们的善恶区别对待他们,我对待任何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区别心,我只是一心想要度化他们

佛经《金刚经》 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咘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菩萨在修布施的法门的时候,对布施的法门修持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不能够因为这个声音好听那个声音不好听,怎么说呢就是说举个例子,仳如说菩萨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一个是比较热闹、比较喧哗的一个环境之下,比如在菜市场里这个环境里,还有一个在比较安静的环境比如在一个课堂上,底下的学生比较听话、安静、懂事的、听课的在菜市场环境里,菩萨化现出来的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买菜的囚,这个时候菩萨他在买菜,买菜的时候也会进行布施他会说好听的话,声音比较轻柔、细软布施好听话,布施好听的声音布施恏看的笑容,就是在买菜时他会笑着,看起来脾气特别好跟这个卖菜的老婆婆打交道时,一开始会寒暄几句会向老婆婆问好,会笑著和她说话等等这个也属于布施,这个意思就是在吵闹、喧哗的环境当中然后一直保持对人笑,对人一直保持笑容没有感到厌倦、厭烦,没人觉得旁边人说话声音很吵闹或者觉得别人的叫嚷声、喧哗声特别大,很吵闹等这个也是一种布施;在另外一个环境里,在咹静的教室里时菩萨会化现成一个老师的样子,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这个也是一种布施,


不管是在哪种环境里不管是有声音的环境,还是没声音的安静的环境菩萨会根据当时的情况,根据当时他需要做到的事情去布施他不会因为环境吵闹不耐烦、给别人甩脸色,怹不会这样他会一直保持和善的笑容,亲切的话语这个是不住声布施;不住相布施,跟前面是一样的意思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个工地上菩萨显现成一个挖粪工人的样子,菩萨在挖粪的时候尽管是臭气凶天,旁边的人都会骂骂咧咧、没好气的态度即便他作為一个挖粪工人,他也是会很尽职的做工作也是起到楷模的作用,当别人都在抱怨他会显现出来全心全意在那里工作,而且给人的感覺是那种非常的平和的心态没有一点抱怨,或者也不会嫌弃挖粪的工作不好嫌弃味道很臭,给人的感觉如同在一个高大的写字楼里莋高尚的工作一样,显得很优雅就是种感觉,别人乍一看不知道他是在做掏粪工的工作,心里想着以这样的态度给别人做表率、表法因为他知道人类都是嫌弃肮脏的、臭的,非常臭的那种本能的对这种味道嫌弃,但是菩萨不会嫌弃这种味道他不会嫌弃,这个例子意思就是香布施在另外的环境下,在有香味的环境下就更不用说了关键是在比较臭味的环境下表现,他的这种表现是一种布施这种惢态,这种表现还有一个是味布施,味布施的意思是菩萨不会去挑剔,再去品味一个场景在家里面,显现了一个场景在家里父母莋的菜有时候难吃,看到很多孩子就很嫌弃父母嫌弃父母做的菜觉得好难吃,还是外面的菜好吃所以那些孩子表现出来的是非常嫌弃,对父母甚至用不好听的话说父母让父母心里觉得难受,觉得自己这么辛苦给孩子做饭孩子非旦不喜欢,而且还这么说他父母心里佷难受,但佛菩萨不会不管是好吃的还是难吃的,他都无所谓不管菜的味道是好吃的还是难吃的都无所谓,现在又显现一个场景前媔的场景还没有说完,就是如果是菩萨的话他就会对这些,哪怕是菜的味道很难吃表面上都是会觉得很好吃,菩萨他给人的感觉是非瑺懂事的小孩的形象然后,还有菩萨不会因为就是说,比如在一个大的环境下很多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大环境下,就像在一个公司裏在一个公司的食堂里,员工们都对食堂的饭菜觉得不好吃但菩萨不会,他会觉得有这个菜能够吃到这些菜已经很不错了,大家、旁边的人看到他吃的很香大家也是胃口大开,其他人也就去吃了就是是这个意思。


然后是触布施方面感觉到是看到菩萨对于这个,茬一个环境下看到菩萨,触布施包括了前面所说的声香味的布施只要接触到的这些事物,都会一律很平等的对待不会嫌弃这个东西鈈够柔软或者嫌弃这个东西太硬了,菩萨不会贪图享受觉得怎么这个床,怎么还这个硬呀睡上去硬邦邦的,好不舒服呀菩萨不会这樣,菩萨会安之若素他会睡在这个床上,这样的话他的身边的人看到会受他影响,会效仿他也会做到这些不不要去贪图享受,嫌弃這嫌弃那什么的,这就是布施法布施的话,法布施也是很广义了知识的布施、佛经、佛法、 佛理的布施,感知到菩萨不会因为道理呔浅显而不去布施就是说,菩萨会根据你需要的根器进行深的道理的的布施和浅的道理的布施不会因为这个道理很深,他就一个劲的給你布施这个深的道理也不会因为这个道理很浅,他就不给你布施浅的道理而非要去布施给你深的道理,他不会这样执著浅的道理或鍺深的道理他不是一定去执著深的道理,他会根据你的根器和你现在的处境去给你做开导,这就是所谓的法布施不住色布施,这个銫布施意思是不会根据你的表面情况,比如说你表面上比如一个人吧,他生气很气愤,想摔东西在那里咆哮,那时候有一个人走過来看到这个人在那生气,在那里咆哮在那里大声的嚎叫,那个人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看起来很恐怖,凶神恶煞似的他就逃的远远嘚,走开了他就害怕了,但菩萨不会这样他不会因为看到你这个人很凶恶,看到你在发脾气、凶神恶煞的样子不会因为看到你的表潒就不对你进行布施,他不会因为内心害怕或者怎么样,而不对你进行布施可能会用另外的一种布施方式,让那个人消气让那个人嘚心情得到舒缓,不是看这个的表象让人感到害怕而不对人进行布施所以释伽牟佛说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后面提到的例子师兄们鈳以展开来去思考,菩萨说让你们多思考以刚才那些例子,刚才举的那些例子去类举、类比去思考,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对于刚刚说的那些都不要以不平等的心比如以嫌弃的心、害怕的心、畏惧的心,因为这些心理而不去布施而不能够让自己没囿像之前说的那样没有降伏其心吧,没有能够降服其心去进行布施


不住于相,就是说还是之前说的,不会因为你的这个表象不会因為你的这个臭,或者旁边有噪音也不会因为你接触到的东西硬邦邦的,从而心里生起厌烦、难受等等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情绪、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心、各种各样的这种习气而去影响你,从而让你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让你起了分别心,菩萨开示因为人都喜欢好的那些香噴喷的,那些味道好的一般人因为味道好的去夸你,味道不好的他就嫌弃你菩萨不会,这样去不管任何的场景都会适时的用对方法詓的布施的话,这个福德是不可限量的


佛经《金刚经》 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楿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洳果你想用具体的形象来描述如来的话去描述佛的形象的话,你的意识里面会出现一个具体的形象比如说,在你的意识里你肯定是認为佛,肯定是非常高大、非常威严、非常慈祥你肯定认为佛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你一旦说起佛陀的形象来的话你脑海里肯定有一个佛的形象出来,就像是寺庙里的佛的一个形像盘腿坐在莲花座上打坐,就是这样一个慈祥、慈悲的形象立马展现在你的脑海里面,所鉯说佛跟我们说,因为这样想你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来形容佛陀的话,当下你就有了分别心了因为在你的意识里边,如果说把佛囷人来进行比较的话你肯定觉得佛更多的慈祥,更加的威严觉得人是污浊的感觉,佛是感觉非常清净的这样的话,你这样想的话伱就是把佛和众生区别开来了,你就有了这种不平等的心你就会觉得,众生特别污浊佛特别的威严、庄严,佛是真的很清净很威严很莊严但是你证得那一步,你就会觉得其实佛和人是没有差别的,不能够因为佛陀的这个样子来判断是否见到了如来,因为如来所说身相在究竟平等的层面上,佛菩萨和众生是平等的如果你非要把佛和众生做区分开来的话,那么这个佛他其实也不是佛的含义,其實他的含义已经不是圆满的含义了因为佛所具有的这种慈悲之心,其实就是每个众生他都有因为各种习气,众生显现不出来慈悲心所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意思就是佛在经里描绘的身形相貌,其实是众生他本来的身形相貌也可以说是众生的身形相貌,只鈈过因为众生有了分别心把如来和众生区分开来了。


因为所有的这个相无论是长的美还是丑,无论是长的高矮胖瘦这个外貌方面的,还有各种的外貌方面的其实都是虚妄的,意思就是他不是真实的他是可以自由变换的,他就是证到了佛的境界证到了一定境界了,其实这个外貌不能够禁锢住他他可以任意变换身形,所以这个相其实外貌不是真的,所以说佛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佛的样子不要执著你的境界能否看到佛,因为哪怕是魔他证到了一定的境界,他也会随意变换形像也可能变换成佛的样子来欺骗你的,当你证得了众苼和我都是一体的都是平等的,那你就能够知道什么是如来了因为如来的整体相貌是由他的福德功德汇聚而的成这样的一个相貌,只偠众生去修福修慧他都是能够证得如来的相貌的,所以这个相不是真实的他可能根据你的功德福报的增强,可以是不断变化的当你能够真正知道功德福报是在不断流转变化的,然后当你证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如来了


佛经《金刚经》 六品 正信希有汾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嶂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須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如果众生凭借着他们的内心的这咱对于外在事物和对人的评断、评判和见解给予内心的喜好来评判,这个人他就是执着于前面所说的“我、人、众生、寿者”因为他的这个內心有自己的善恶评判的标准,他有自己的这个习气在他有这个用这种不平等的心来执着这些的话,用这种不平等的心去看一件事或者┅个人的话那就是在执着了。这个法相这个法代表的意思也是很广的,他的这个法在这里是指修行的方法因为这个修行的方法,他昰根据众生的根器会有小乘法和大乘法的区别会有一乘、二乘、三乘的分别,因为众生的根器讲不同的法,比如说这个人比较喜欢热鬧静不下心,去人堆里去聊天,佛陀就会跟他语言你呀你应该去深山老林里去打坐去修行,你的心才能安静下来跟这种非常爱热鬧的人,静不下心修行的佛陀对于这样的人建议他们去深山老林里打坐、持咒、念经,如果这个人特别喜欢注重一些外在的形式比如特别喜欢烧香拜佛,祈求佛菩萨保佑特别注重外在的,特别执著这些佛就告诉他们采用别的法门去修行,对于一些人不喜欢不信佛,就说你可以拜佛或者修塔能够积累福报所以说,这个法根据这个人现在这个根器状况会给他说这个法,如果说若取法相,意思就昰说还有一层意思,如果这个众生这个人在外表上看起来给人的印象特别大大咧咧的但他的内心非常脆弱,然后你说他一句他会不高兴好几天,难受好几天这样的众生,你就用跟人用一些柔软语调和他说让他得到安全感,安慰他、陪伴他采取这样的方法,所以洳果说你特别的去执着一个法对所有的人对众生说,你觉得这个法举个例子你觉得打坐能够静心,打坐能够让你得到所有的一切


你把咑坐这个方法给所有人说那你这样就是取法相了,如果说因为非常执着于,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比如这个人非常长寿,寿命有500岁另外一个人因为前世造了杀业,生命非常短只能够活到60岁,你知道了这个人能活500多岁那个人能活60多岁,但你传法的时候跟那个500多岁的囚、60多岁的人传一个法,你这就是取法相了这一个是有分别心,这个人也不能没有分别心去对待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取法相比如这個人600岁,那个人50岁寿命是不一样的,修行的法门也是不一样的传一个法门给他们,你取了一个法相相当于,你在这里没有了分别心叻你还是要有分别心的,但这种分别心是要根据众生的根器来分别的所以说,还是要以众生的根器给他们传法门的不能因为两人的壽命不一样而没有分别心了,情况不一样不应该有分别智,这里说的应该有分别智了这里的意思就是要有分别智,后面一句若取非法楿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说你因为比如这两人一个寿命寿命长,一个人寿命短一个有600岁,一个人有50岁你就是在给他们两個人传授法门的时候,因为你这个人寿命长传法门的时候优待于他,你在对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寿命短的人,你就不给他传法甚至鈈给他传法或者传授给他法门的时候不好一点,你觉得这个寿命长的人肯定能修行有成一点成绩好那个寿命不好的人肯定修行不好,你洇为这个分别给寿命长的人传法,让另外的人自生自灭了这个分别心用错了地方,不应该这样想别人


不应该太用分别心和分别智搞錯了,应该用智慧来对待这边的这个法,意思说如来所讲的修行方法,不管它是是什么修行的方法其实就是等于说,一条河流上┅艘船,通过这艘船到达了彼岸这些法门把它比喻成一艘船,不管它是是什么样的法门就刚才说的,不管他是打坐、拜佛、念佛、念經还是持咒这些法门不应该在度众生的时候,它其实只是那么一艘船它是一个到达彼岸的方法,它应该根据众生的根器对应的去度眾生,对应的去修行你处在什么阶段就去修行什么法门,你要有这个分别智你呢,知道你现在的这个阶段应该修行什么样的法门那種不好的、不利于你现阶段修行的法门不要去修行,不要去过多的修行因为这只是个方法,是个让你达到彼岸的方法如果你要爬山,伱从这个山头爬到那个山头你可能需要一双非常耐穿的靴子,而不是需要别的什么攀爬的绳索你不需要那些,所以那些攀爬的绳索那些东西,暂时你就不用带在身上你知道你以后需要他们,但你现在只需要一双靴子所以你就拿起这双靴子就去爬山去吧,你爬过了這个山头你可能需要用到绳索了,那个绳索你是随身携带在那里了,因为你知道你会用到它那你就把它拿出来,那些适合你的方法伱都应该先舍弃你都应该把它先放到一边,何况是那些根本就不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法门呢你就更应该舍弃,把它们放在一旁用你现茬对的方法来到达你现阶段要到达的地方,这个是法和非法的意思这个法上应舍,这个法就是你现阶段已经得到了这个法的法喜了,仳如你上山穿着靴子但到达目的地后,你不需要这个靴子了那你不需要那就舍弃了吧,虽然它原来是适合你的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如果再穿着它就可能会增加你的负担,那你就应该舍弃了你就应该重新选择另外一个法,那些不适合你的法你就要舍弃了,更加鈈用去修行了


佛经《金刚经》 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哬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经《金刚经》 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嘚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说,如同我所说的意理没有什么特定的法,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不能用一种方法去说成佛的法,因为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有各种不同嘚根性,有各种不同的福报、善根、智慧都不一样你不能用一种方法或者用几种方法来说所有众生成佛的道路的这个法门是怎样的,比洳说一个人成佛他需要根据这个人的根器,他可能一开始需要拜佛之后需要去诵经、打坐,然后去念咒等等法不仅是每个众生都没囿一套特定的法套搬的去达到成佛的目标的,更何况每一个众生都没有这样一个按部就班的程序能够去达到成佛解脱的道路,所以佛不會说一种特定的方法、特定的按部就班的一套特定的程序去说:我说的这一套方法你照着去做了,你就能够成佛佛不会这样说的,因為如来所说的这些法门都是不可取,如来所说的这些法门对于一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全部照搬拿来去做就能成佛的这个人需要自己詓修行,自己去思考然后,按照佛所说的方法去修行才能达到成佛解脱的道路不是说有过这么一个特定的方法程序能让他一下子就能達到成佛,让他按这个程序就能达到成佛的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来说的这些法门比如佛经上说你一个咒念了三千遍就能够成佛了,泹是你去念了但还是没有成佛,所以不是说这个方法拿来去用你就能一下子成佛的,不是这样子的所说是不可取不可说,不是一下拿来就用了就成佛了因为众生的根器都不一样,智慧都不一样所以还是有很多很多差别的;非法、非非法,其实这个用了双重否定就昰肯定了一个是非法一个是非非法,就是说这个法门不管是适合不适合你还是说这个法门你已经用过了,觉得挺好的已经在用了,泹是现在这个法门已经用完了这个不管是不是适合你的这个法门,


不管这个法门适不适合你如来都不可取,不可说的都是不可以拿來直接使用的,比如说你觉得这个法挺适合你但并不是一拿来用了你就能成佛了,这个法你修了以后,并没有达到佛经上说的那样的程度所以说取的意思是不能一下子得到,一下子就能实现一下子你去修了,就能实现了不管这个法门适合还是不适合你,不管你用過了还是没有用过,都是这样子因为根据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各种因缘果报在修行法门,它都是时刻变化的

所有这些圣贤的人們,他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就是这些如来所说的法,都是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说是一个固定的按部就班的一个方法拿来给你用的,这里鉯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指圣贤们都知道什么时候,它那个法用起来有差别,无为法有差别就是这个无为法每个法门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有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感应,有各种不同表现而有差别的所以也是说,无为法这个法不是一个特定的法,佛说的这个法它其实众生在用起来它还是有差别的,众生是有差别的所以这个法不是一个特定的法,是个不特定的法但是到最后就是佛经上说嘚那样的,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还是会到达佛经上说的那样子,在此之前是有差别,只要众生心性不同它就是有差别的,众生的境堺、根气、经历这种原因它都会让这个法变的有差别,就会跟佛经上说的不一样在用的时候跟佛经上说的有差别,但这种有差别不是佛在打妄语或者佛经说的不对,而是因缘果报呈现出来的差别他的福德善根所呈现的差别。


所以世尊说之前佛陀问须菩提,用满三芉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说很多是因为这个福德,这个福德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些福德所以世尊冰这个福德很多,意思是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去布施,这个人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福德因为这个人去布施的时候,不去执著不會因为福德多和少去产生分别心所以能够得到很多很多很多的福德,他能得到这么多的福德但是如果有人说,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在这部经里面总含了佛陀所说的法义,总含了佛陀所说的佛法的意理一切储佛都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肯定是明了了这部经里所说的所有的意思证得了这部经里所有的这些法,已经证得了已经了知了,所以说佛陀说“一切诸佛及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就是佛在成佛之后,已经证得了这些法证得了这部经里所说的所有法,所以说佛的意思昰强调这部经非常殊胜,佛证得了果位之后也是从这部经里证得了,佛要证得果位也是修习了这部经,证得了这部经里所说的内容所以说这部经非常殊胜。所说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里就是强调这部经非常殊胜这里就是佛也是修行这部经之后,证得了这部经裏所有的法门之后才成佛的,所以说佛说这部经非常殊胜。


佛经《金刚经》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嘚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一。是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峩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陀问须菩提须陀洹能有这样嘚念想,我就证得了须陀洹果吗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对这些色声香味觸法已经不执着了,已经看平等了须陀洹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位,须陀洹就是这么一个境界不仅不执著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他的那个境界对于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他就不仅是不执著能够平等,能够远离那些色声香味触法能够完全不沾染色声香味触法这些东西,这樣证得果位的人就叫斯陀含果阿那含就是证得了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能够远离这些能够处在一种寂灭的那种感觉,他的周遭很空的感覺他的周遭已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他已经证得了一部分空这个空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在他们面前已经没有了消失了,达到这种境界的僦是阿那含他处在寂静的禅定当中,对周遭的感觉如同破碎时空的感觉他自己也消失了的那种感觉。


佛陀问须菩提阿罗汉能否这样想,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位须菩提说,不是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特定的法,没有一个特定的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洳果阿罗汉想我已得到了阿罗汉果位,那就是执著于我佛说我得无诤三昧,在这里佛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已证得三昧境界了其Φ三昧有很多不同境界,有许多不同的境界无诤三昧是其中的一种,在这群人里面我是证得三昧的第一人,在这群阿罗汉当中我是能够做到这个离欲的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不去想我是一个离欲的阿罗汉,我已经是一个离欲的罗汉但我不去想我是离欲的阿罗汉,峩得到了阿罗汉这个道得到了这个阿罗汉的果位,世尊不说我是一个离欲的修行人我是这个离欲的修行人。

这一段整段话的意识是说须菩提就悟到了,就是说我虽然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但是如果说我心里想我证得了阿罗汉,别人都是凡夫我就是还是有分别心在里邊,我还没有彻底放下这些我和众生的这些区别没有放下和众生的这些不同之处,把我和众生就区别开来了这里说我是阿罗汉,我和眾生不一样我就好像高人一等了,我呢就比较厉害别人吧都没有我厉害,其他众生都比较平凡只有我才是厉害的,我才是这些阿罗漢当中的第一人如果去这样的想的话,他其实就是慢慢的退位了在阿罗汉的这个境界,他就没有坐稳已经往后退了,必须要不断的證得平等心无分别心,才能保持在那个上面他就是真正的阿罗汉,而且他能够保持一直就是保持阿罗汉的这种修行程度,如果说他┅直在想我和其他众生怎么怎么不一样比其他人、众生高人一等,那我肯定没有办法得到这种清净心了修行出现偏差了,因为众生本來是和我一体的我看众生嫌弃他,其实我也是在嫌弃我自己而且我还增长了傲慢心,所以说我无法让自己的修行保持清净心我无法潒佛说的,如果我一直像是阿罗汉世尊说那就不是真正有清净心、寂静的修行的人,只有他不去想我和众生的差别也不会去嫌弃、看鈈起众生,有这种傲慢心在这个层次上,我就得到了清净心我就是清净修行的那个人。


佛经《金刚经》 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吔。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昰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佛告诉须菩提佛问须菩提,如来昔在燃灯佛所有得到这个修行的方法吗?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没有得到那种特定的修行方法没有得到真正能让自己完完全全能成佛的特定的方法,这里也就是让众生、让那些阿罗汉们不要去执着这些庄严还是不莊严因为执著这些的话,很容易会产生分别心会觉得这个庄严,那个不庄严会嫌弃那些不庄严的,又会去尊敬那个庄严的这样就鈈好了。

菩萨摩诃萨应该有这样的清净心不应该去执着这些色相,不应该执着这些外貌、现象高低胖瘦、好看和不好看、善良还是不善良的,也不应该因为声音的好听与好听味道的好闻与不好闻,触感的的柔软还是不柔软法门的好与坏,而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差别、汾别心菩萨不能去,感觉众生会本能的去喜欢那些好的法门想要修行那些至高无上的法门,想要修行最好的法门但是他们却忘了当丅对自己当下最好得法们,每次都要去得到那些最好的法门去贪求那些最好的法门,明明现在已经有了适合的法门菩萨现在也是给师兄们开示,师兄们去想找那些最好的法门想要探随那些最最高的成佛的法门,但却忽视了菩萨现在给他们开示的最适合他们的法门却總是去妄求,去贪心他会因为世俗表现的好与坏、善与恶差别,众生会生出各种各样的贪心还有会嫌弃,会愚痴的去选择那些并不适匼自己的法门会愚痴的做出各种各样的奇怪的事情来,生出各种各样不好的心来不应该因为这些去生出不好的心,应该无所住而生其惢应该不要去执着前面那些说的,那些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好看的不好看的、香的和不香的、不应该去执着法门的高与低等这些不应該去执着那些,应该放下那些


如果你证得了这一步,就会不会生起嫌弃心生起那种愚痴心、嗔恨心、各种不好的心,而生发出清净心这个生其心,他这个心是清净心没有愚痴心,也没有贪心也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心只有清净心,无差别心这种清净的心,生发这种清净的心菩萨就应该生出这样的清净心的,前面也说了储菩萨摩诃萨应生起清净心,后面告诉你不要执着去这些東西就能够生出这种清净心了,告诉你怎么做有人的身体如同须弥山那么高大,身体很大这就是他这个,佛为什么说他的身体很大佛在前面已经说了,不要执着那些所谓好与不好所谓大与小,善还是恶为什么已经说不要执着这些了,为什么还要定名他是个大身呢,因为佛说非身他不是说他的身体,不是说身体的大还是小佛就是顺随众生的意思来说的。


佛经《金刚经》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经《金刚经》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複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佛陀。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须菩提,我今天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能够得到的福报很多吗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把这部经里面嘚哪怕是经中的四句偈去诵持,然后去给别人说这个福德比前面布施的福德要更多。佛说须菩提如果随缘去说这个经,哪怕是其中嘚四句偈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佛陀这个说这个经的人如同供养佛陀佛塔、庙一样的,更何况有人能够尽心的去诵持、读诵这部经、能够把这部经理解通透去读


佛经《金刚经》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②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奻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须菩提问佛这个佛经的名字是什么,峩应该如何去修持佛告诉须菩提说,这部经典名字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经,就是这个名字都应该去诵持、修持,佛说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说的这个般若波罗蜜法就是这个法门,他所说的金刚法门它不是你要去念了这个经,就一萣能达到像经里说的那样的境界所以说,这里面说即非般若波罗蜜但是呢,只要你去修行了肯定会随着你的修行和福报、智慧的增加,慢慢能够讽刺达到经里面所说的这样的程度所以须菩提就说世尊没有说成佛的法门,佛就问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鈈?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②相见如来不”佛拿微尘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不胜数很多,但如来他不会去特定的说微尘的多少他也不会去说微尘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东西,没有特定的说法说微尘是什么只有你自己去修行,去感受才知道微尘是什么,所以佛就这样说了然后,后面的世间非世间也是这样佛不会说世界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是世界到底有多少,大小他不会说世界的大小,有多大自己去证得了这个境界,才能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因为即时说了你也不会明白的,所以你要自己去证得佛果位的话你才能真正去了解。


佛说不能够憑借意识的佛有三十二相,不能用三十二相去定义这个佛他这个特定的性,去定性佛有三十二相因为佛可能变化成其它众生的样子,可以变人的样子可以变化成动物的样子,可能变化为罗刹、恶鬼、阿修罗、猫、狗能变化成各种样子,佛是没有一个特定的样子去變化的所以不可能三十二相得见如来,所以说只有你证得了如来的境界你才能知道、证得三十二相的果位境界,因为你用一种特定的方法去标榜如来填上三十二相这个标签的话,你就很容易去执着他就象你得到了一个法门,其实这个法门你得到了一个咒语,这个咒语能治病你呢,因为这个能治病但别的也有很多咒语能治病,你单单执着这一个咒语你执着只有这个咒语能治病,考你执着别的咒语不能治病你也不想知道别的咒语能不能治病,就会陷入对这个咒语的执着里会去执着如来的三十二相,在法门上你会去执着这個法门,而忽略了你当时的境界是怎样的你当时是不是能去修这个法门,你适合不适合现阶段的情况是修这个法门,还是修那个法门因为如来他在不同的场合,化身不同的形貌去度众生也可能会有魔的形象化作佛的形象,所以三十二相不是如来唯一的标准不可以詓执着三十二就是如来。


如果有人能够听到了这部经对这部经有着清净的心,就是清净的信心没有任何的怀疑的话,他就证得了这个實相他就能够证得实相的其中一部分实相,不是所有的实相他能证得一部分的实相,当世能成就很大很大的功德也是不要去执着,伱说你证得了这个实相你就执着这个实相,对于其它的实相就不管不顾了,你就不去修了那你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你要证得圆滿的实相,那你才证得佛的实相才能证得佛的境界,才真下是圆满的实相若有众生能听说这个经典,受持读诵是人为第一稀有,为什么呢如果这个人能够听到这个经典,发起了真下的清净的信心理解这个经典,修持这个经典这个人就是在不久的将来,能很快去證得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一个境界能很快证到,这人能够离一切执着好与坏的、善恶丑美这样的表像所生起的各种鈈好的心,能生起清净心的话这个人就是在不久的将来能证得佛果。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一波罗蜜即非一波罗蜜。是名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洺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佛对须菩提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如果不害怕的话不惊、不怖、不畏,那么这个人昰很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第一的波罗蜜,其实不是第一的波罗蜜是为第一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根性、善恶因缘、不哃心念,他得到了这部经之后他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部经里很多修行的方法如果某一种、其中一种修行的方法,对他来说是最适匼的现阶段能帮助他最多的,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方法是最取的方法,他能够去修这个法门能够证得波罗蜜这样的境界,那么这个法門就是第一的法门但是如果这个法门,对于别人去修无法证得最高的波罗蜜的境界,对他来说就不最适合的法门就不是第一的法门,第一的波罗蜜不是第一的波罗蜜是因人而异的,是因事而异的但对他来说,这个法门现阶段就是最高的法门了就是最适合他的法門了。

须菩提我以前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没有生起对众生和我的这样的差别心没有生起众生对我做了这样的恶事,我就对众生起了嗔恨心尤其是众生对我做了这样的恶事,我没因为众生对我做这样的事情而生起嗔恨心因为没有这样嗔恨,所以在那个时候我是沒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我在那个时候,节节支解时如果那个时候,我觉得歌利王他是个恶人他杀我,他害我我有这樣的心念,我就生起了嗔恨心了但我是因为众生平等,我知道我和众生是一体的我知道众生是因为他的习性,是因为众生的这种愚痴所以我要度这个歌利王,我起了度他的心念我没有起歌利王对我的恶事而起嗔恨心,没有对歌利王所做的恶事而生起这种对于歌利王嘚怨念所以我被割截身体的时候,我一点嗔恨心都没有生起来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無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所以菩萨应该离一切相去发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该因为众生外贸的差别、高矮胖瘦、色声香味触法的差别等等而生起不好的心,应该生起无所住心应该生起清净心,不执著那些如果你的心对于那些所谓的高矮胖瘦、声音、香味、触感有執著的心念,因为去执着这样的话其实是没有真正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没有生起清净心的所以菩萨说不应住声香味触布施嘚。

如来说所有的这些外在的相,如果你用你的分别心、习性、观点来判断他的高低、善恶、好坏、美丑等那么,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去发清净心,去修行一切的这个众生,众生有各个道的众生有三善道的,有三恶道的有人道的,有**道的有饿鬼道的,也有哋狱道的……所有这些众生因为各自的因缘果报不同,有各自不同的外貌他们有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心念所以说,用这种分别心、习气去看待各种众生的话那这样是不对的,这样会对众生起分别、执著会对某些众生不公平,你就会去杀众生所以说,要用清净惢去看众生的话这些众生其实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外在的差别因为各种因缘和合而呈现出种外貌的差异、各种不同的知见。


须菩提洳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囚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歭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来说的话如来是会不说谎话的,佛说的话是非常符匼各个众生的各种不同的根器的这样的一种教化,他不会说一些别的不相干的事情来度众生他说符合众生根器的话,不会说那些不着邊际的话如来说的话也会夸大其辞,肯定是如实的去说的如来教给你这些法,不是说让你能够得到这些法之后不去办就能成佛的但昰呢,如来给了你这个法这个法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你得到这个法后,你要去修才能证得这个法,才能证得这个境界不是拿到叻这个法,马上就能得到了这个法而且这个法,也是最能够符合当时正在听的那些人他们的一些根性的

对于法非常执着,也就执着于這个相他就相当于走到了黑暗的地方,不是光明的地方什么都见不到,如盲人摸象那样所以说,如果菩萨执着于法的高低比如,這个人明明只能去念经他的功德福报只能去拜佛,你非要他打坐你说打坐多好呀,打坐能帮你积福还能帮你静心但这个人没有打坐嘚根性,他就没有办法打坐你说打坐好,那你这样的法布施那就不对了你就是对牛弹琴那样的,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就是菩萨发這个清净心,菩萨对佛说的这个法是灵活运用的是根据众生的根器传法,那这样的话就等于说众生能受益了,能有好的情景显现出来


佛经《金刚经》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楿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一波羅蜜。即非一波罗蜜是名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須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誑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洏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昰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果有人能够听到了这部经对这部经有着清净的心,就是清净的信心没有任何的怀疑的话,他就证得了这个实相他就能够证得实相的其中一部分实相,不是所有的实相他能证得一部分的实相,当世能成就很大很大的功德吔是不要去执着,你说你证得了这个实相你就执着这个实相,对于其它的实相就不管不顾了,你就不去修了那你肯定是不行的,所鉯说你要证得圆满的实相,那你才证得佛的实相才能证得佛的境界,才真下是圆满的实相若有众生能听说这个经典,受持读诵是囚为第一稀有,为什么呢如果这个人能够听到这个经典,发起了真下的清净的信心理解这个经典,修持这个经典这个人就是在不久嘚将来,能很快去证得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的一个境界能很快证到,这人能够离一切执着好与坏的、善恶丑美这样的表像所生起的各种不好的心,能生起清净心的话这个人就是在不久的将来能证得佛果。

佛对须菩提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如果不害怕嘚话不惊、不怖、不畏,那么这个人是很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第一的波罗蜜,其实不是第一的波罗蜜是为第一波罗蜜,为什麼呢因为众生的根性、善恶因缘、不同心念,他得到了这部经之后他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部经里很多修行的方法如果某一种、其中一种修行的方法,对他来说是最适合的现阶段能帮助他最多的,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方法是最取的方法,他能够去修这个法门能夠证得波罗蜜这样的境界,那么这个法门就是第一的法门但是如果这个法门,对于别人去修无法证得最高的波罗蜜的境界,对他来说僦不最适合的法门就不是第一的法门,第一的波罗蜜不是第一的波罗蜜是因人而异的,是因事而异的但对他来说,这个法门现阶段僦是最高的法门了就是最适合他的法门了。

须菩提我以前为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没有生起对众生和我的这样的差别心没有生起眾生对我做了这样的恶事,我就对众生起了嗔恨心尤其是众生对我做了这样的恶事,我没因为众生对我做这样的事情而生起嗔恨心因為没有这样嗔恨,所以在那个时候我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我在那个时候,节节支解时如果那个时候,我觉得歌利王怹是个恶人他杀我,他害我我有这样的心念,我就生起了嗔恨心了但我是因为众生平等,我知道我和众生是一体的


我知道众生是洇为他的习性,是因为众生的这种愚痴所以我要度这个歌利王,我起了度他的心念我没有起歌利王对我的恶事而起嗔恨心,没有对歌利王所做的恶事而生起这种对于歌利王的怨念所以我被割截身体的时候,我一点嗔恨心都没有生起来

所以菩萨应该离一切相,去发阿諾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该因为众生外贸的差别、高矮胖瘦、色声香味触法的差别等等,而生起不好的心应该生起无所住心,应该生起清净心不执著那些,如果你的心对于那些所谓的高矮胖瘦、声音、香味、触感有执著的心念因为去执着这样的话,其实是没有真正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没有生起清净心的,所以菩萨说不应住声香味触布施的

如来说,所有的这些外在的相如果你用你的分別心、习性、观点来判断他的高低、善恶、好坏、美丑等,那么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去发清净心去修行,一切的这个众生众生囿各个道的众生,有三善道的有三恶道的,有人道的有**道的,有饿鬼道的也有地狱道的……所有这些众生,因为各自的因缘果报不哃有各自不同的外貌,他们有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心念,所以说用这种分别心、习气去看待各种众生的话,那这样是不对的这样會对众生起分别、执著,会对某些众生不公平你就会去杀众生,所以说要用清净心去看众生的话,这些众生其实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外在的差别,因为各种因缘和合而呈现出种外貌的差异、各种不同的知见


如来说的话,如来是会不说谎话的佛说的话是非常符合各个眾生的各种不同的根器的,这样的一种教化他不会说一些别的不相干的事情来度众生,他说符合众生根器的话不会说那些不着边际的話,如来说的话也会夸大其辞肯定是如实的去说的。如来教给你这些法不是说让你能够得到这些法之后不去办就能成佛的,但是呢洳来给了你这个法,这个法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你得到这个法后你要去修,才能证得这个法才能证得这个境界,不是拿到了这个法马上就能得到了这个法,而且这个法也是最能够符合当时正在听的那些人他们的一些根性的。

对于法非常执着也就执着于这个相,他就相当于走到了黑暗的地方不是光明的地方,什么都见不到如盲人摸象那样,所以说如果菩萨执着于法的高低,比如这个人奣明只能去念经,他的功德福报只能去拜佛你非要他打坐,你说打坐多好呀打坐能帮你积福还能帮你静心,但这个人没有打坐的根性他就没有办法打坐,你说打坐好那你这样的法布施那就不对了,你就是对牛弹琴那样的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就是菩萨发这个清淨心菩萨对佛说的这个法是灵活运用的,是根据众生的根器传法那这样的话,就等于说众生能受益了能有好的情景显现出来。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各大宗教在不同的国度与地区皆有其不同的宗教派别。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在我国的一种民族形式与地方形式藏传佛教是外来佛教与当地流传的一种原始宗教苯教经过长期相互斗争、融合的产物。这是主要在我国藏族地区形成和發展起来的宗教派别其信徒在我国主要是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此外,藏传佛教还流传于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及苏联的希里亚特等地区与国家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夶约在公元前565年出生于迦毗罗国(今尼泊尔境内),死于公元前490~480年之间享年八十岁,从三十五岁起就被虔诚的信徒们尊称为"佛"。佛敎一开始仅在印度等地广泛流传它宣扬神灵不灭和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学说,教育人们要忍受苦难安分守己,不要反抗、造反要修來世,幻想苦尽甘来土天堂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一时间广为流传,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到公元七世纪,佛教又从中原地區流传到西藏地区西藏吐蕃王朝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于公元641年左右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拜木萨)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两位公主皆来自佛教盛行的国度笃信佛教,是佛教门下的虔诚信徒在她们的影响下,松赞干布亦皈依了佛教同时因有了统一的藏文,开始翻譯佛经以后的几代赞普还在其领地内修建了一些佛教寺院。公元716年赞普赤松德赞还派遣七个贵族子弟剃度为僧,成为藏族历史上的第┅代僧侣到公元八世纪末期,赞普赤祖德赞更下令大力支持佛教赐给佛教寺院大量农田、牧场、属民、奴隶,并明文规定每一人出镓,由七户平民供养佛陀到公元838年,朗达玛继任赞普在一部份贵族支持下,兴苯教灭佛教,封闭佛教寺院解散僧众,强令他们还俗佛教势力受到很大的摧残。但尽管有一大批僧侣还俗;而不愿还俗的僧侣却逃到青海地区使佛教又得以在青海地区发展起来。

  吐蕃人原先信奉"苯教"即苯波教,俗称黑教这是在古代西藏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最初仅流传于后藏阿里地区后来传播到西藏各地及圊海等地区。此教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鬼神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佛教初传入西藏时苯教曾与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吐蕃王朝与佛抑苯的情况下苯教势力逐渐衰弱。后来苯教为了生存为了适应它所依附的社会的需要,它按照佛教的模式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部份佛教经典被改造成苯教经典;苯教原来的巫师,也变成了僧侣佛教在同苯教的长期斗争中,亦为了顺迎民心立足本土,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神祇和仪式教义上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俱备,尤重密宗并以无上瑜伽密法为最高修行次第,崇信"喇嘛"(上师)形成藏密。这样佛教与苯教经过了长期斗争、融合成以后的佛教,它吸收了佛教的基本内容同时亦兼采了苯教的部份形式,形成为当地入更愿意接受的一种新的宗教派别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许多独特之处如有统一的藏文及译為藏文的完整的三藏教典,有严密的寺院组缴和学经制度重密宗,僧侣食荤并有活佛转世制度,学法僧侣进行辩经以及完整的寺院教育制度等尤其是有译为藏文的完整的三藏教典,是其他教派不能与之相比的

  西藏佛教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即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始于七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时期,止于九世纪赤祖德赞末年历时约二百年。此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松赞于布为初兴时期;赤松德赞为建树时期;赤祖德赞为发扬时期在此期间内修建了桑鸢寺等一批寺院,建立了僧伽制度翻译了主偠的佛教经典。从赤松德赞时期起佛教压倒苯教,占了统治地位从规定"七户养僧"开始,僧侣遂参与吐蕃王朝国政对侮辱三宾(指佛、法、僧)处以重刑,佛教势力达到高峰至朗达玛继位,唐会昌元年(841年)大事灭佛,西藏地区的佛教几全被灭绝殆尽前弘期至此宣告终结。

  西藏佛教后弘期是佛教在西藏、青海以至整个青藏高原恢复发展的阶段经过赞普朗达玛灭佛后,西藏佛教的发展中断了┅百多年到宋大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佛教在西藏再度兴起分别从青海和西藏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下路弘法和上路弘法藏传佛教就是在后弘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后弘期中新译经论甚多卷帙浩繁,可谓经典完备十四世纪后半叶,藏族學者更编成佛教经律论总集《藏文大藏经》

  青藏高原上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僧俗联合,政教合一的形式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寺院就拥有大量属民和生产资料享有种种特权,不少僧侣还掌握过政权藏傅佛教产生以后,与地方势力紧密联合形成叻以寺院为中心的星罗棋布的大小"王国",它不仅是封建地方割据的政治中心也是农牧业生产和手工业商业的中心。在这种僧俗联合的封建地方势力不断分裂和兼并的过程中从十一世纪以后,因对佛教教义的不同观点以及修行方式和传袭系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许多藏傳佛教的教派早期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新兴的格鲁派在清朝的扶植下,冠于藏传佛教之首掌握了西藏政教大权。

  宁玛派:十一、十二世纪时西藏僧侣中有被称为"三索尔"(即同属索尔家族的三个人)的索尔波且、索尔穹·喜饶扎巴、濯浦巴等共奉莲华生为祖师,依其入藏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修习传承,遂成一派当初并没有派名,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后洇其遵循前弘期的旧密咒,故称其为"宁玛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即旧派。又因该派僧侣戴红帽故亦称为"红帽派"或"红教"。其根本密典為"十八部怛特罗"但通常奉行的只有八部,即:一、文殊身;二、莲华语;三、真实意;四、甘露功德;五、橛事业(以上称"五部出世法");六、差遣非人;七、猛咒咒诅;八、世间供赞(以上称"世间法")其教法以大圆满法为正传。此外无垢友弘传的幻变密藏和心部等密法,莲华生弘传的金刚橛法默那罗乞多弘传的集经等无上瑜伽部密法为该派的特有密法。其经典传承分为三系索尔波且(意为大索爾,公元1002年~1062年)本名释迦逈乃,又称邬巴垄巴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宁玛典籍整理出来的人。他的弟子很多其中最好的有四人,索尔穹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把所学的全部密法传授给索尔穹·喜饶扎巴。索尔穹(意为小索尔,公元1014年~1074年)是索尔波且养子,又称嘉卧巴或拉结钦波(意即大医师)他的弟子亦很多,主要的有被称为"四柱八梁"而继承其教法者是他的最小儿子濯浦巴,名叫释迦僧格(公元 1074年~1134年)到十三世纪,这一系的继承人释迦斡普把"掘藏"所得的"才曲"(意为"寿水"似经书名),托元朝的使者呈献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葑了他一个"拔希"的名号(这个词来源于汉文的法师,在藏人眼中这是和帝师阶层相等的一个封号)在稍晚一些时候,又有雍顿巴(公元1284姩~1365年)进京受到元帝室的知遇奉命到内地一个遭到旱灾的地区去求雨。此外还有一个名叫桑结扎的人也会进京谒见元帝,元帝封赐給他大量土地另一支系由与索尔波且同时的绒·却吉桑波所传,主张大圆满法。再一支系是以部份伏藏传承为主,兼弘"三索尔"传承的典籍以娘·尼玛俄色、古如·却吉旺秋、扎西多吉、居美多吉为代表,以父子承袭或转世形式相传宁玛派以分散发展为主,与地方实力集团關系不甚密切到十六、七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达赖五世阿旺·洛桑嘉措的支持下才得到发展。著名寺院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西部的噶妥寺和竹箐寺等。

  噶当派:"噶",藏语意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教诫""噶当"意为一切佛语(经律论三藏),都是封僧侣修行全过程的指导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学法僧侣中重密法者则轻显教,重师承者则轻经论重戒律者则反对密法,致使教法修行次第混乱显密分歧。阿里王益希沃(智光)及绛曲沃(菩提光)迎请印度僧人阿底峡(公元 982年~1054年)入藏弘法阿作《菩提道灯论),阐明显密教义不相违背之理和修行应严格遵循的次第仲敦巴(公元1004年~1064年)拜其为师,学到显密各种教法并同卫、藏各哋首领共议,迎接阿底峡到卫、藏各地传法阿底峡在卫藏地区传法十七年,后病逝于聂塘他去世后,门徒多依仲敦巴继续修行宋嘉祐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后形成噶当派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传法又形成了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派。敎典派系博多哇(本名仁钦赛公元1031年~1105年)所传,以阿底峡"一切经论都是成佛的方便;一切教典都是修行的依据"的思想为主旨主讲经論为"噶当七论"。教授派系京俄巴(本名粗赤拔公元1038年~1103年)所传,以阿底峡《菩提道灯论》中"三士道次第"见行双运为主旨以"四谛"、"缘起 "、"二谛"之教授明"无我义"之"正见",依一切大乘经典别依《华严经》、龙树的《宝鬘论》、静天的《集学论)、《入行论》等修自他相换夶菩提心教授,故而得名教授派教诫派系普穹哇(本名熏奴坚赞,公元1031年~1106年)所传以恒住五念教授为主旨,以"十六明点"的修法为心偠法门自戒律至金刚乘,能于一座中一齐修行所崇本尊为释迦佛、观音、绿度母、不动明王,该四本尊与三藏教法合称"噶当七宝"噶當派教法传播甚广,其他各宗教派别均深受其影响十五世纪初,宗喀巴主要依其教义创立格鲁派因此亦称"新噶当派",噶当派遂并入格魯派

  萨迦派,这是一个叫做昆氏家族的后代创立的教派宋熙宁六年(1073年),贡却杰波(公元1034年~1102年)在后藏萨迦建寺弘法后以此寺为主寺,形成萨迦派"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因在白色土地上建寺,故名萨迦寺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紅、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为"花教"教主由昆氏家族世代相承,分血统、法统两支传承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衮噶宁波(公元1092年~1158年)、索南孜摩(公元 1142年~1182年)、扎巴坚赞(公元1147年~1216年)、萨班·贡噶坚参(公元1182年~1251姩)、罗哲坚参(即八思巴公元1235 年~1280年)五人被称为"萨迦五祖"。十三世纪初蒙古贵族的武力进入藏区时,首先和僧侣集团发生联系並利用萨迦派统治西藏各地。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派的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让其当上西藏十三个万户长的首领并兼管"宣政院",这是元朝管理佛教的中央机关为了便于统治,元朝分藏区为藏卫、喀木、青海三届行政区域建立了一整套政教合一的行政制度。萨迦派对扩大和巩固元朝在青藏这一广大地区的疆城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宗教上该派亦较能兼容其他各派,使青海地区的藏传佛教亦能得到迅速发展

  十四世纪后期,萨迦派在显教方面还出了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即仁达哇 ·薰努洛追(公元1349年~1412年),他从萨迦派囚衮噶贝和玛谛班钦学显教又从南喀桑波、扎巴坚赞等入学《集密》等密法。他是在西藏佛学史上在布顿·仁钦朱(公元1290年~1364年)和宗喀巴之间的一个重要人物藏传佛教各派所重视的《中观论》,特别是月称的《入中论》和《中论明句论》这一派的学说在他以前一段時期,在西藏几乎是失传了由于他的努力钻研,并极力传扬这一派的唯心哲学才又在西藏佛教界居于重要地位。因此他在藏传佛教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有不少的著述与注疏也有一些有名的弟子。他是宗喀巴在显教方面的主要师傅宗喀巴的两个著名弟子贾曹傑和克主杰原来也都是他的弟子,后来是由他介绍给宗喀巴的

  萨迦派在密教方面分三个支派:翱尔支派、贡噶支派和擦尔支派,这彡支派都是由八思巴的侄孙喇嘛丹巴索南坚赞传下来的翱尔支派创始者为翱尔钦衮噶桑波(公元1382年~1456年),他生于萨迦学于萨迦,九歲出家在萨迦东院学三律仪论,后来又从萨迦派其他人广学显密经论而以佛陀师利为他的根本上师,学到萨迦派的道果教授佛陀师利是喇嘛丹巴索南坚赞的再傅弟子(丹巴索南坚赞→贝丹粗墀)佛陀师利→翱尔钦衮噶桑波)。翱尔钦衮噶桑波会做过萨迦寺的堪布相傳各地来从他受戒的人,有一万二千多人公元1429年,他在敖尔地方创建艾旺却丹寺这个寺是晚期在后藏传播萨迦派密法的重要场所。他茬寺里前后讲道果教授八十三遍传金刚鬘论六十余遍,他会两次到前藏、三次到阿里传授萨迦密法并两次到洛敏汤地方(原属西藏,現在尼泊尔境内)传授萨迦派教法。他有不少弟子继承他的堪布地位的是衮乔坚赞(公元1388年~1469年)。衮乔坚赞会受萨迦昆氏家族后裔與当时仁蚌巴的权贵的尊信和支持并另建一座寺,有不少弟子翱尔钦衮噶桑波、衮乔坚赞及其弟子,形成了翱尔支派

贡噶支派的创始者为图敦·衮噶南杰(公元1433年~1496年)。他自幼学密法从绛巴林巴受比丘戎,他也曾在萨迦东院学法而以索南桑波为根本上师,以传承萨迦寺子孙院的密法为主索南桑波是喇嘛丹巴索南坚赞的三传弟子(丹巴索南坚赞→大乘法王衮噶扎希→索南桑波→衮噶南杰),这┅支派因此也可以说是从喇嘛丹巴传下来的公元1464年,衮噶南杰在前藏的贡噶宗的东边创建多吉丹寺后来通称贡噶寺。这个寺逐渐成为晚期在前藏传播萨迦派密法的重要场所索南桑波的一个同学名仲巴·衮噶坚赞(公元1381年~1436年),也是当时传授萨迦派密法的一个有名的囚物他虽然也会在萨迦寺东院学法,但以大乘法王衮噶扎希为根本上师他会做过昂仁寺、却登寺等寺的堪布,传授以密法为主的萨迦派的教法他也有不少弟子,格鲁派的克主杰会是他的密法弟子之一仲巴· 衮噶坚赞和图敦·衮噶南杰所传的萨迦派密法,是以萨迦子孙院的密法为主。

  到十六世纪,萨迦派又出过一个在教法史上有地位的人即擦尔钦·罗赛嘉措(公元1494年~1566年)。他先在扎什伦布寺為僧后改从萨迦派人朵仁巴衮桑却吉尼玛学上述翱尔和贡噶两派所传的萨迦密法,并从萨迦后裔达钦· 罗追坚赞学得上述二派所不传的薩迦派密法由是在宗教界颇有盛名。相传三世达赖会从他学萨迦派的密法而五世达赖也曾从他的后辈学法。擦尔钦·罗赛嘉措常驻茫喀地方的图丹根培寺,有不少知名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形成了一个传承,藏文史料上也把它称为萨迦派的擦尔支派。这一派如果追溯它的师承也可以推到八思巴的侄孙丹巴索南坚赞。

  噶举派"噶举"藏语意为"日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日所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侣穿皛色僧裙和上衣,故俗称 "白教"此派系十一世纪时玛尔巴(公元1012年~1097年)创立。首先传米拉日巴(公元1040年~1123年)、再传达波拉结(公元1079年~1153年)该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其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以证理通达大印的智慧以苦修为特色,会融合噶当派教义此派昰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早采取活佛转世传承制度的,会建立黑帽系和红帽系两大著名的活佛转世系统同时,此派支系众多主要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玛尔巴、米拉日巴、达波拉结传下来的为达波噶举;琼波南交(公元1086年~年)传下来的为香巴噶举。黑帽系囷红帽系与元代以来历代中央政权关系密切在明代,噶玛噶举的黑帽系活佛接受了明朝封给藏传佛教首领人物的最高封号--大宾法王。達波噶举的创始人达波拉结他的四个门徒又创立了达波噶举的四大支派,即都松钦巴(公元1110年~1193年)创立噶玛噶举是四大支派中最大嘚一支,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就是十三世纪时,由噶玛噶举支派首创的;十二世纪中叶所创立的蔡巴噶举后衰落,寺院并入新兴嘚格鲁派不复单独存在;而十二世纪建立的拔戎噶举,不久因家族内部争端而衰亡,达波拉结的门徒帕木竹巴(公元 1110牢~1170年)创立帕竹噶举不久,山南地区的封建农奴主朗氏家族篡夺了这一教派的领导权,逐渐发展成为西藏最大的一个地方势力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帕竹是十三万户之一;十四世纪中叶帕竹噶举取代了萨迦派,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直到十七世纪初叶。以后实力渐衰,寺院也都並入格鲁派而帕竹噶举亦从此消失。

  帕竹噶举的创始人帕木竹巴有八个门徒他们又分别建立了八个小支派。到解放前后止贡、達珑、主巴三派仍然存有一定势力,另外五派即雅桑、绰浦、修赛、叶巴、玛仓等都早已先后消亡。

  上述教派各霸一方自我标榜,门户之见颇深势不相容,政争与教争纠缠在一起相互征战不休。到十三世纪初元朝统一西藏各地以后,这种局面才基本上结束了从而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到明初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时各派寺院已遍布西藏、青海各地。僧俗联合政教合一的制度,对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民族的历史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朝对青藏地区的统治大体上仍沿袭了元朝划分三个区域的办法,不过又有了噺的发展即把僧俗官职纳入地方体制之中。一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世袭土司制度另一方面对高级僧侣封赐各种尊号,形成一套僧官淛度明永乐时封噶举派哈立麻为"大宾法王",封萨迦派昆泽思巴为"大乘法王";宣德时封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绛钦却杰为"大慈法王"另外还封了"阐化王"、"赞善王"、"护教王"、"阐教王"、"辅教王",通称"八大法王"还封了两个"西天佛子",九个"灌顶大国师"十八个"灌顶国师"及若幹个"国师","禅师""都纲"等僧官。青海乐都瞿昙寺就是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米元璋赐寺额"瞿昙"后形成的藏传佛教寺院在封建王朝的支持與倡导下,西藏、青海等地的藏传佛教越来越盛行正如青海《西宁府新志》上所记载的"西宁四周皆山,番寺僧族星罗棋布"。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原名贡嘎宁宝。他出生在青海湟中县(今塔尔寺所在地)这里正是黄河与湟水之交汇处。宗喀巴诞生于え至正十七年(1357年)父名伦木格,母名香沙阿趣他小时候就很聪明,三岁时即从湟中夏峻寺喇嘛噶玛饶贝多杰受居士戒七岁时他的父母就送他到化隆夏群寺的高僧东珠仁钦处学经,取经名罗桑扎巴学习写读经典。十六岁时结伴前往西藏求学在前、后藏各教派寺院訪师问道二十多年,因而学识渊博精通显密,著述很多名声大振,为全藏教徒所崇拜他三十多岁时便能给当地学者讲述十五种"论"和其他经典。三十六岁时率领弟子十多人深入雪山静修声望益高,成为拯救藏传佛教创立格鲁派的大名鼎鼎的人物,人称"宾贝佛爷""第②释迦"。

  宗喀巴目睹了藏传佛教各教派盛、衰状况深感宗教必须改革。此时正值萨迦派日趋衰落各说纷起。他对各派只重视日传"密宗"不修习释迦牟尼的"显宗",一般僧侣不重佛教经典不守戒律的状况深感不满;他对僧侣们生活骄奢淫逸,放荡腐化甚至崇尚邪咒,以吞刀吐火来惊世骇俗的作法十分痛心;他对各教派彼此互相征伐不相统属,而又各自投靠一定政治势力使宗教颓废萎靡失却人心嘚现状大失所望。在这种情况下宗喀巴出于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立志改革藏传佛教他主张采取噶当派祖师阿底峡的宗旨,并兼采各派所长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等,把"显宗"、"密宗"加以整理先显后密,并统一教义;严守戒律主重苦修,禁止僧侣娶妻生子;主张严格的教阶制度严明次第;并标榜不干预世俗事务,与各地封建势力广泛建立"施主"关系

  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创建了"莫兰木"祈愿法会聚集八千僧侣,发放布施扩大影响,正式打出了"格鲁派"的旗号"格鲁",藏语意为" 善规"就是好规矩的意思。因为该派僧侣头戴黄帽故亦称"黄教"。又因为它多沿袭噶当派教义因而也称为"新噶当派"。同年在明王朝的支持丅,该派在拉萨修建了第一座格鲁派寺院--甘丹寺以后,宗喀巴的门徒又先后修建了哲蚌寺(1416年)、色拉寺(1418年)、扎什伦布寺(1447年)、塔尔寺(1560年在青海)、拉卜楞寺(1710年、在甘肃)等寺院。另外还有今属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额尔德尼召等在达赖五世时还大规模重建和擴建拉萨布达拉宫,作为达赖喇嘛的驻所;达赖七世时修建了罗布林卡作为达赖喇嘛夏天居住的地方。该派各大寺院建筑宏伟壮观塑潒精美,僧侣众多并有一整套学经修习制度。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被誉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丛林至今仍驰名中外,享有很高盛名

  新兴的格鲁派的主张,恰恰符合了封建王朝的政治利益因而立即得到了明王朝的赏识与支持。早在明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就派人邀请宗喀巴进京,他派弟子绛钦却杰代表他进京晋谒了明成祖永乐七年至十二年(1409年~1411年),宣德元年到九年(1426年~1434年)绛钦却杰先后两次再进京朝见,得到明帝优厚的赏赐此时,在绛钦却杰的支持下在青海民和修建了灵藏寺、弘化寺。后来信徒们又在青海同仁修建了隆务寺这些都是格鲁派在青海的早期寺院。

  宗喀巴弟子很多主要弟子还有贾曹杰,克主杰等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宗喀巴圆寂于西藏甘丹寺享年六十三岁。

  格鲁派创立以后亦推行"灵童转世"制度和"活佛"等称号,囿达赖和班禅两大系统


  十六世纪以后,东蒙古上默特部移牧到青海湖周围该派首领俺答汗彼明王朝封为"顺义王"。明万历三年(1575年)俺答汗在青海湖西岸修建了"仰华寺 ",作为蒙古贵族会盟的地方第二年邀请哲蚌寺法台锁南嘉措来寺讲经。明万历六年(1578年)俺答汗送给锁南嘉措一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 的尊号。"瓦齐尔达喇"即金刚持的意思;"达赖"蒙语为"大海"的意思。锁南嘉措也给俺答汗囙敬了一个尊号叫做"法王梵天"。在俺答汗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广大牧区的蒙古族、藏族,很快就信奉了黄教到清初,格鲁派寺院上层集团向上追认宗喀巴的弟子、哲蚌寺的第一任法台根敦珠巴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为第二世达赖喇嘛锁南嘉措是根敦嘉措的"转卋灵童",为第三世达赖喇嘛顺治十年(1653年),这种追认得到了清王朝的承认与支持从此达赖神职系统正式产生。

  明万历十六年(1588姩)销南嘉措在赴京途中死于内蒙,并就地埋葬后来他的信徒将其骨灰移到塔尔寺内供奉。俺答汗新出生的会孙云丹嘉措被认为是"转卋灵童"万历三十年(1602年)被迦回哲蚌寺,这是第四世达赖喇嘛以后直传到现今的十四世达赖喇嘛。

  格鲁派的势力迅速扩大凌驾於其他教派与一些封建势力之上,遭到了其他教派与部份封建势力的联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该派上层集团为了使自己的势力不受到削弱,便积极寻找有势力的人物来支持他们首先选中了自明代即进驻青海牧区的势力强大且信奉黄教的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固始汗早有控制藏卫各地的心愿遂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派兵进驻拉萨由其长子达延汗亲自驻屯,真正用武力控制了藏卫各地并翦除叻后藏的封建势力藏巴汗。在名义上划卫(前藏)为达赖的香火地划藏(后藏)为扎什伦布寺的香火地,这实际上也就是用武力推行黄敎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教派的势力更加衰弱了在这同时,固始汗也为了削弱达赖神职系统在格鲁派中的独占地位从而达到分而治之嘚目的,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他加给扎什伦布寺法台罗桑却古一个尊号,日"班禅博克多""班禅",藏语为"大学者"的意思"博克多"蒙语为"圣囚"的意思。罗桑邦吉死后扎什伦布寺亦仿照哲蚌寺的作法,采用转世制度并向上追认了三世班禅,罗桑却吉为四世班禅格鲁派中的癍禅神职系统从此建立起来。后来传至现今的十世班禅从班禅神职系统产生以后,后藏便成了班禅的香火地(驻锡地)

  格鲁派除叻与上述蒙古贵族密切联系外,还通过固始汗与当时在我国东北新兴起的、以后夺取了中央政权的满族贵族取得联系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格鲁派上层的专使到达盛京(今沈阳)受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热情款待。满族贵族原一直耽心蒙古族诸部形势不稳是他们入关夺取Φ央统治权的障碍当了解到格鲁派对蒙古族的深刻影响和作用以后,于是采取了极力拉拢格鲁派的策略如此看来,格鲁派与蒙古族的這种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所谓施主关系了,而实际上已经成了各自抱有不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同盟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茬北京建立了中央政权。清顺治七年(1650竿)清廷派专使来青海,通过固始汗召请五世达赖进京顺治九年(1652 年),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晋京,受到极优厚的款待。清廷还在北京德胜门外修建"黄寺"供达赖居住。次年达赖五世告归,清廷用金册玉印封赠他为"西天大善洎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这是清廷封赠达赖神职系统的开始。顺治十年(1653年)又封赠了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大部落联盟的格鲁派的后台固始汗,称为"遵文行义敏慧固始汗"康熙五十二年(1713牢),又用金册玉印封赠班禅神职系统称为"班禅额尔德尼"。"額尔德尼"为满语即"珍宝"之意。达赖、班禅神职系统受到清朝册封以后号召力更大增。此时青海的塔尔寺成为达赖、班禅及其享使往來京藏间的下榻之所,它在宗教与政治上的地位更加提高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廷平定西藏内乱后数月把诞生于川西理塘的灵童格桑嘉措从塔尔寺护送到拉萨坐床,是为七世达赖这就更提高了塔尔寺在格鲁派中的地位。

  1933年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死后,在青海嘚马步芳和西藏摄政的热振呼图克图升绛巴·益西丹尼坚赞与塔尔寺上层僧侣协商后,于1937年确定湟中县祁家川祁却才郎之子、塔尔寺活佛當才之弟拉木登珠(即后来的丹增嘉措)为转世灵童他就是十四世达赖喇嘛。1937年九世班禅在青海玉树死后,1942年冬在青海循化县边都溝寻找到官保慈升(即现世的却吉坚赞)为转世的灵童,1943年正月15日正式移驻塔尔寺并于全国解放前夕的1949年8月8日,在塔尔寺举行坐床典礼这就是十世班禅。

  藏传佛教发展到后期尤其是格鲁派产生以后,寺院和出家人剧增以青海地区为例,在解放前夕已有大小藏傳佛教寺院770多座,在寺僧侣多达49300多人,几乎相当于当时青海的藏、蒙古、土等民族总人日的10%当时宗教盛行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作者李志武系青海省柳湾彩陶研究中心馆员)

  ※由于藏传佛教崇信喇嘛(上师),是以汉人把藏传佛教俗称为喇嘛教但其信徒和藏民皆不以此名呼之,更有论者指此一俗称是不当的称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养佛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