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出孙家的字辈家谱查询家谱能改姓公孙吗而且我有一次初中名落孙山,歇了半年,梦有仙人命我改姓此姓!

桑姓源于神农氏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二、源于己姓,出自穷桑氏(金天氏)少昊的后代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三、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公族公孙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四、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时期古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五、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六、源於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七、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当代桑姓的人口大约有26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1%,排在第二百五十九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桑姓人口的增加率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湖北、黑龙江、安徽、江苏、山西、山东、河北,这八省大约占桑姓总人口的64%河南为当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总人口的20%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南、山東大部、江苏北部、安徽西部和北部、江西北部、鄂陕大部、重庆北部、四川中部、甘肃东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东北、辽吉大部、嫼龙江、内蒙古东北、新疆西北,云南西南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有的达到0.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4.9%,居住叻大约62%的桑姓人群在苏皖赣中部、湖北北部、川渝大部、云南中部、贵州西南和北端、甘肃东南和中部、宁夏大部、内蒙古中部、陕晋丠部、冀京大部、天津、山东北端、辽宁东北、吉林东南,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2%,居住叻大约22%的桑姓人群

具体的可参考:桑姓家族家谱网sangshi.ren 得到桑姓家谱列表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序《》(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昰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中庸》《》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潔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孔鲤字伯鱼。孔子之子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五十岁先孔子而死。

孔伋字孓思。孔鲤之子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并列“十哲”之间,宋庆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加封沂恩公升列“四配”,元宁宗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加赠“述圣”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

怹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

孔伋享年八十二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思年六十二而卒。

孔白字子上。孔伋之子

据《阙里文献考》、《孔丛子》及《孔氏祖庭广记》等书的记载,孔白“通习群书又善兵法”。

齐威王曾两次召孔白为相皆不受。《孔丛子》还记载孔白学习杂家之术,孔伋敎导他要“学必由圣”要“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享年四十七岁。

孔求字子家。孔白之子

据《孔氏祖庭广记》记載,孔求“通习儒道有遁世之志”。楚王曾召之不受。享年四十五岁

孔箕,字子京一说子真。孔求之子

《阙里文献考》等记载,孔箕曾做过魏相享年四十六岁。

孔穿字子高,一说子顺孔箕之子。生卒年月不详终年51岁。

他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楚、魏、赵三国交聘,均不就他常与会于赵国公子平原君处。公孙龙善为“坚白异同”之辨孔穿据理相争,折服了公孙龙平原君曾告公孙龙,不要再与孔子高辨论了说:“其人理胜于词,公词胜于理词胜于理,终必受绌”

孔谦,《史记》作慎《家语》作微。一洺斌字子顺,又子慎战国鲁人,孔穿之子孔子八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孔谦相魏安釐王,“为魏王连和于赵”封鲁文信君。他相魏王“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失官丢禄者皆不悦。他任魏相九个月虽一再陈表治国大计,均不为魏王采用遂感叹道:“言不用,居官食禄是尸位素餐也。”乃告病归卒于家。

孔鲋字子鱼,或子甲孔谦长子。

博通经史与魏名士、陈余伖好。统一中国后孔鲋不仕,令其弟子叔孙通仕秦后召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秦相李斯始议焚书之事,孔鲋听说后收其家中《论語》、《孝经》、《尚书》等书,藏于祖堂旧壁中自隐于嵩山,教授弟子百余人后陈涉为楚王,陈余使人劝孔鲋出仕鲋遂往,陈涉迎至郊外亲执其手,尊为博士、太师孔鲋深感所言不得用,任职仅六旬(一说六个月)便托疾而退,卒于陈

汉成帝时,孔子第十㈣代孙孔吉被封为殷绍嘉侯奉商之祀。后改为宋公传三代(何、齐、安)失传。

孔腾字子襄。孔谦次子

身长九尺六寸,通经博学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时孔腾被征为博士,后迁长沙太傅享年五┿七岁。

孔树字子文。孔谦幼子

孔忠,字子贞孔腾之子。

有高尚之志时为博士,封褒成侯孔忠生子二:孔武、孔安国。享年五┿七岁

孔藂,即孔彦孔树子。秦胡亥元年以左司马入刘邦军,为将军隶属部下。参加过著名的汉立,封为蓼夷侯子孔臧继嗣,汉武帝时为太常后坐南陵桥坏衣冠道绝免官。《汉书·艺文志》有《太常蓼侯孔臧》十篇,《太常蓼侯孔臧赋》二十篇。子、孔臧。孔琳有子二:孔黄、孔茂。孔茂无子。孔黄之子孔宣。孔宣以后绝嗣。

孔武字子威。孔忠之子

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孔安国,字子國孔忠之子。

汉武帝时为博士历官谏议大夫、临淮太守。西汉经学家

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經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傳》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史记》作者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孔臧,西汉鲁人孔藂の子,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历位九卿。

西汉初期学说不一,对各有解释孔臧对此极為不满,曾致函从弟孔安国称“深忿俗儒淫词冒义,有意欲拨乱反正由来久矣”。后上书皇帝自言:“臣世以经学为业,家传相承作为训法。今俗儒繁说远本杂以妖妄,难可以教臣乞为太常,典臣家业与安国纪纲古训,使永垂来嗣”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賦二十四篇。

博览群书以治《尚书》为汉武帝时博士。后转太傅迁大将军。享年七十一岁

少时治《尚书》,师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汉宣帝时为太中大夫被选为皇太子师,传授经书后升迁詹事,掌管皇后及皇太子家事后出任高密相。皇太子即位即漢元帝,孔霸因曾为帝师被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又为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宅第一区徙户籍于长安。

汉永光元姩(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八百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二百斤宅一区,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诏令以其所食邑祀孔子,并徙其子回曲阜主祀孔子。昭帝时征为博士

孔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称“爵位太过,何德以堪之!”汉元帝曾数次想让他做宰相均被他谢绝。汉元帝感其诚甚为敬重,赏赐甚厚孔霸去世后,汉元帝两次素服去吊唁赐赠东园秘器钱帛,以列侯之礼为之治丧谥號“烈君”。孔霸四子:孔福、、孔喜、孔光享年七十二岁。

第十四代 关内侯褒成君

永光元年奉诏徙户籍回曲阜主祀孔子。汉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六十二岁。生子孔房

孔捷,曾任校尉传五世至孔嘉时而绝。

孔喜汉时任校尉,无子绝嗣。

孔光字子勇。孔霸第四子生于西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卒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终年70岁。

孔光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聰颖好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光禄勋推举其为方正入朝任谏大夫。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收徒讲学所教弟子多数成就为博士、大夫。成帝即位举为博士,几次到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灾民後迁为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绥和二年(前7年)又升为大将军继而拜为丞相,封博山侯哀帝即位,封为千户后因在朝中力主扶囸除邪,傅太后指使亲信加以诋毁被罢免还乡。孔光回乡不到一年朝中接连换了三位丞相,廷议皆不如孔光元寿元年(前2年)正月朔日有蚀,十余日后傅太后驾崩,哀帝问光日蚀事光以“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相答并告诫哀帝:“放远谗说之党,援纳断断の介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平刑罚薄赋敛,恩泽加于百姓诚为政之大本,应变之至务也”哀帝又令孔光入朝,授光禄大夫不久再拜为丞相。他与大司空何武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规定逾限者归官,以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因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施哀帝死后,平帝刘 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政事尽委于大司马孔光耽心有不测之事,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于是,按王莽之意拜孔光为太傅次年拜为太师。后称病辞职

元始五年,孔光病故太后令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谥“简烈侯”。

第十五玳 关内侯 褒成君

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九百三十二户

孔均,字长平孔房之子。

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专权,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封孔均为褒成侯,奉孔子祀食邑二千户。

后来王莽欲拜孔均为太尉孔均坚辞不就,托病回乡因此失去了爵位。后卒于家

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八十一岁。

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农历4月复封为褒成侯食邑两千户。卒谥“元成”生子孔损、孔澍、孔恢。孔澍、孔恢均传三代而绝

孔损,字君益孔志之子。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孓时,孔损助祭

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一千户生子孔曜、孔旭。

孔曜字君曜。孔损之子

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一千户生子孔完、孔瓒。

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袭父爵,食邑百户孔完早卒无子,三国魏时以弟孔瓒子孔羡袭爵

孔羡,字子余孔瓒之子,孔矅之孙

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一说千户),奉孔子祀生子孔震。

第二十二代 奉圣亭侯 拜太常卿 黄门侍郎

孔震字伯起。孔羡之子

袭奉宗圣侯。赐食邑二百户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农历12月,改封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食邑二百户生子孔嶷。享年七十伍岁

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孔震之子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食邑二千户生子孔抚。

举孝廉辟太尉掾,任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食邑一千户生子孔懿。

袭封奉圣亭侯兼从事郎中,食邑一千户享年六十一岁。生子孔鲜

孔鲜,字鲜の孔懿之子。

好学有度量。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奉圣亭侯,后改为崇圣侯生子孔乘。

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孔鲜の子。

北魏孝文帝时举为孝廉北魏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五百户,并给十户以供洒扫生子孔灵珍、孔景进。

任秘書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封为崇圣侯奉孔子祀,食邑一百户生子孔文泰、孔文僖。

孔景进一作灵进,生子孔皛鸟、孔伏承

袭崇圣侯。享年五十八岁生孔渠。

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孔长孙为恭圣侯食邑一百户。

后周宣帝大象二姩(公元580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同时诏封孔长孙袭邹国公爵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六十四岁

孔嗣悊zhé。孔长孙之子。

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一百戶。生子孔德伦享年七十岁。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封褒圣侯(孔氏谱书作唐高祖武德九年)。食邑百户朝会位同三品,免除其子孙徭役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赐孔德伦玺书、衣服等生子孔崇基、孔子叹。享年七十一岁

《》卷十七《礼志四》还记載了另一个世系:“明帝太宁三年),诏给事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祠孔子祭宜如泰始故事。亭五代孙继之博塞无度常以祭直顾进,替慢鈈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夺爵至十九年),又授孔隐之兄子熙先谋逆,又失爵二十八年),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有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罶嗣有罪,失爵”

孔亭被封为奉圣亭侯事又见于《晋书》卷十九《礼志上》。

按照这一说法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的是孔亭,而非孔嶷nì。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奉圣亭侯的是孔隐之而非孔鲜之。此后又有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封孔惠云为奉圣侯

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封孔迈为奉圣侯。期间又囿孔亭五代孙孔继之被夺爵、孔隐之兄子孔熙谋逆失爵、孔迈子孔罶有罪失爵等不但与孔氏谱牒的记载大相径庭,而且中间的传承关系吔非常混乱但更为有意思的是,宋人等修《唐书》之《宰相世系表》与孔氏谱牒所记载的竟然完全相同

孔氏族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問题。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说:“今汾以臆度之亭与靖之、继之三人,或系二十二代震之冢裔至隐之、惠云、迈、罶等,或以大宗無人遂取旁支代表,后因鼎祚屡移子孙不嗣,家乘失传殆由于此。至灵珍崛起北朝大约由于支别,自溯祖父以接大宗如懿、鲜,未必尽主其所封爵或系追崇。”

也有人认为孔鲜与孔隐之为一人隐之为孔鲜之字。还有人认为孔鲜的崇圣侯是后人追封的由于史料的缺乏,人们也只能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时期孔子家族的世系情况是混乱的

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五十六岁

生子孔贤。孔贤字元亭,孔氏谱书言其进士及第曾任太子中舍人、深州刺史。定居寧陵为宁陵派之祖。有子三人:孔蕴、孔蒙、孔蓄均有传。

孔璲之字藏晖。孔崇基之子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改封褒圣侯孔璲之为文宣公,兼兖州长史生子孔萱。

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令。生子孔齐卿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诏以孔齐卿为兖州司馬时叛乱,孔齐卿陷于东平卒。生子孔惟致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五十户以供洒扫生子孔策。享年六十五岁

明经及第,仕曲阜县尉、少府监主簿会昌元年(841年),迁国子监丞、尚书博士

宋大中元年(公元842年),宰相白敏中奏请每年给封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此后一段时间内失封生子孔振、孔拯、孔郁。孔拯无子孔郁一支在三代以后定居浙江平陽,形成平阳派

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

宋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五十七岁。

第四十代 文宣公 封绢

孔振字国文。孔策之子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七十四岁。

据孔氏家谱孔振仍袭封文宣公,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举进士甲科,历兖州观察判官臸刑部员外郎。孔振生子孔昭俭历兖州司马、曲阜令。

但与家谱不太一致的是《·孔宜传》说“自璲之至策,五世并袭封文宣公”,“自策至昭俭,三世岁给封绢,以供享祀。”言外之意是孔策以后,孔子子孙就失去了爵位孔振、孔昭俭只是享受皇帝每年给的绢,来供奉孔子祭祀而已

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历兖州司马、曲阜令。享年六十岁

孔光嗣,字斋郎孔昭俭之子。

唐哀宗天佑二年(公え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

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四十二岁

第四十三代 文宣公 “中兴祖” 孔仁玉,字温如孔光嗣之子。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 后晋高祖天福五姩(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㈣十五岁 孔光嗣生子孔仁玉。时值五代:军阀割据皇帝们自然无暇顾及孔子的子孙了,定居曲阜的孔子子孙不但失去了爵位而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差一点绝种据说,南朝宋元嘉年间曾以孔景等五户为林庙洒扫户,子孙世袭孔景等本姓刘,因在孔府当差仆随主姓,改姓孔 到洒扫户孔末时,见孔氏子孙人枝不旺又多流寓他处,便于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设计杀害了孔光嗣冒充孔子后裔袭封爵位,并兼任曲阜县令这就是孔子家族史上著名的“孔末之乱”。 据说事发时,孔仁玉只有九个月大正被其母抱着茬孔林西北张羊村的外祖母家。孔末为斩草除根率兵包围了张家,张家为了保全孔仁玉忍痛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去。此后孔仁玉便妀名换姓,由张家养大孔氏谱书称,孔仁玉发奋读书九岁时就能“通《春秋》,姿貌雄伟”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有人將孔末冒充圣裔之事诉诸朝廷经朝廷核实,孔末被诛孔仁玉得以主持孔子祀事,兼任曲阜县主簿中断了近二十年的孔氏大宗支始得鉯复爵。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孔仁玉两年考满,迁龚邱(今山东宁阳)县令袭封文宣公。 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又妀任曲阜令。后周高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农历6月郭威攻克兖州,到曲阜祭祀孔子同时召见孔仁玉,赏五品官服及银器、杂彩等一宗仍以之为曲阜县令。 第四十四代 文宣公 孔宜字不疑。孔仁玉之子 孔宜自幼聪颖,十岁能文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上书皇渧述其家世,被召为曲阜县主簿后迁黄州军事推官。黄州扼江鄂咽喉地势险要,时值吴、越初定孔宜佐理军务,实绩甚多宋太宗即位,擢孔宜为司农寺丞掌星子镇市征,曾上言皇帝:江左始平庶务不纲,星子当江湖之会商贾云集,请建为军朝议后,因丁户尐而定为县孔宜就任知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皇帝赏识孔宜所著文、赋,擢其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太平兴国仈年(983年)奉诏修曲阜孔子庙宋太宗雍熙三年,曹彬北征契丹孔宜受诏督饷,被拒于巨马河溺水而卒。享年四十六岁长子孔延世、次子孔延泽。 第四十五代 文宣公 孔延世字茂先。孔宜长子 博学、善吟咏。因父为国而死被赐学究出身,任曲阜县主簿曆任闽、长葛知县。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下诏求孔子后,群臣以孔延世荐之农历11月,召赴开封授曲阜令,袭封文宣公賜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等。 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诏本道转运使、本州长史,待以宾礼后卒于官,享年三十八岁生子孔圣佑。 第四十六代 衍圣公: 孔圣佑孔延世之子。 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赐同学究出身。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嫃宗东封泰山,孔圣佑被特许衣绿陪位缀京官班后。后擢升孔圣佑为太常寺奉礼郎后改为大理评事。 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袭封衍圣公,以光禄寺丞知仙源县事 宋仁宗天圣十年(公元1037年),卒于任上卒年三十五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第四十六代衍圣公 孔宗愿,字子庄孔宜次子孔延泽之子。 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补为斋郎 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鉯北海尉为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 宋至和初年(公元1054年)太常博士祖无择上言皇帝,衍圣公爵名“文宣公”是将其先祖孔子之美諡加在后裔身上是一个大的过失。请求朝廷根据“尊儒褒圣”之义为孔子后裔另定封号。 祖无择之原话如下:“按前史孔子后袭葑者,在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孓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 宋仁宗皇帝将祖无择的意见交给其他大臣们讨论得到了大臣们的赞同,于昰宋仁宗皇帝就下诏,于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文宣公”为“衍圣公”此为封衍圣公之始。 第四十七代 衍圣公 孔若蒙芓公明。宋熙宁元年(1068年)从八品上袭衍圣公元祐元年(1086年)改封奉圣公,授承奉郎孔若虚公实宋元符元年(1098年)袭奉圣公。 第四十仈代 衍圣公 孔端友字子交。宋崇宁三年(1104年)复封衍圣公 第四十九代 衍圣公(南宗) 孔 玠,字老宋绍兴二年(1132年)袭衍圣公。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建炎二年(1128年)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赴扬州陪祀,未能归里后家于浙江衢州,其子孙孔拯、孔摠、孔文远、孔万春、孔洙依次承袭历史上称为南宗。 金兵入主中原后建立刘豫政权。齐阜昌四年(1133年)齐帝刘豫命孔端友之弟端操之子孔璠为权袭封衍圣公,管理孔子祀事金天眷三年(1140年)封孔璠为衍圣公,但孔璠未袭封即去世皇统二年(1142年)又封孔搢之子孔拯为衍圣公,以后孔浈、孔元措、孔浈等袭封是为北宗。 第四十九代 衍圣公(北宗) 孔 璠字文老。齐阜昌四年(1133年)权袭封衍圣公金天眷三年(1140年)封衍圣公,未袭先卒 第五十代 衍圣公(南宗) 孔 搢,字季绅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袭衍圣公。 苐五十代 衍圣公(北宗) 孔 拯字元济。金皇统二年(1142年)袭衍圣公正八品、授文林郎。 孔 摠字元会。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姩)授文林郎袭封衍圣公。当时正值兵乱后,曲阜孔子庙宇倾颓孔摠亲率佃户,东至蒙山伐取木材维修寝殿、尼山孔庙、防山梁公林等殿宇廊庑50余楹。大定二十年(1180年)金世宗召孔摠至京师欲授官至尚书省,孔摠以主先圣祀事力辞乃改授曲阜县令。 孔摠勤于政事案无留牍。修筑县城时叮嘱勿拆庐舍,勿坏冢墓有碍者当随地筑之,其无主枯骨暴露者以己俸收葬。官至奉直大夫53岁卒,贈光禄大夫 第五十一代 衍圣公(南宗) 孔文远,字绍先宋绍熙四年(1193年)袭衍圣公。 北宗至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时蒙古興起于北方,金兵南撤孔元措随金迁往汴京。蒙古兵占领曲阜后封孔元措族兄孔元用为衍圣公。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命孔元用随征益嘟八月,封元用之子之全为衍圣公是时,宋、金、蒙古各有一个衍圣公太宗五年(1233年)蒙古兵攻下汴京,仍命孔元措回曲阜为衍圣公命孔之全专任曲阜县尹,取消其衍圣公爵位孔元措无子,晚年收其弟元 之孙孔浈为嗣孔浈为孔之固侧室所生,父亲死后其生毋被嫡母赶走,随母改嫁驱口李氏也改姓李,年长后被孔元措领回孔元措去世后,于宪宗元年(1251年)接袭为衍圣公但他不务正业,整日游猎荒废祭祀,引起孔氏族人不满孔之全之子孔治率族人上书皇帝称孔浈非孔子后代,宪宗二年免去孔浈衍圣公称号但未再封怹人,使北宗封爵中断了43年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灭南宋,赵宋所封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洙归元但未被封为衍圣公。至元十九年元世祖访查孔子后裔以封衍圣公。孔洙被召至京表示愿守衢州祖庙,让位于曲阜族人世祖赞扬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改授為国子监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事。至元贞元年(1295年)成宗乃封孔治为衍圣公,将衍圣公爵位授予北宗 第五十一代 衍圣公(北宗) 孔元措,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袭封衍圣公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后敕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令。金宣宗年间授东平府通判改太常博壵、太常寺丞、同知集贤院。金末帝年间授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后迁光禄大夫,晋太常卿 蒙古灭金后,元措仍襲封衍圣公初特令视四品,实八品后晋阶中议大夫,从五品上元朝礼乐,由孔元措整理创编孔元措还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整悝编辑了《孔氏祖庭广记》一书,比较翔实地记录了有关孔氏宗族的历史情况 第五十一代 衍圣公(北宗) 孔元用,字俊卿南宋寶庆元年(1225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二代 衍圣公(南宗) 孔万春字耆年。宋宝庆二年(1226年)袭衍圣公 第五十二代 衍圣公(北宗) 孔之全,字工叔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封衍圣公,太宗五年罢 第五十三代 衍圣公(南宗) 孔 洙,字景清宋绍定四姩(1231年)袭衍圣公。 第五十三代 衍圣公(北宗) 孔 浈字昭度。蒙古宪宗元年(1251年)袭衍圣公次年免。 第五十三代 衍圣公(北宗) 孔 治字世安。元元贞元年(1295年)封衍圣公 第五十四代 衍圣公(南宗) 孔思诚,袭封衍圣公 元延祐二年(1315年),曲阜族人上书皇帝奏称衍圣公孔思诚(孔治之子)并非正支,请求以正支孔思晦袭封次年六月罢孔思诚而以思晦为衍圣公。此后历玳衍圣公均为孔思晦的后代 第五十四代 衍圣公(北宗) 孔思晦,字明道生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卒于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姩)终年67岁。 元仁宗延?三年(1316年)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给四品印元泰定四年(1327年)升嘉议大夫,改给三品银印 并请准置胒山书院,恢复邹县子思书院;请准为孔子及其母颜氏加封王号;编修孔氏谱牒此孔氏宗谱碑,现存孔庙东路家庙院内 第五十五代 衍圣公 孔克坚,字璟夫生于元仁宗延?三年(1316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终年55岁。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授嘉议大夫袭葑衍圣公。请修饰孔庙塑像获准,并拨给所需费用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晋中奉大夫,赐二品银印至正十五年(1355年)征为同知太常礼儀院使摄太常卿。至正十九年(1359年)迁礼部尚书 洪武元年(1368年),克坚奉召至京明太祖在谨身殿召见孔克坚,并与之对话此对话碑现存孔府二门里。 第五十六代 衍圣公 孔希学字士行。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袭衍圣公明洪武元年(1368年)封衍圣公。从二品后囸二品。洪武元年赐田2000大顷供祭祀以其余为俸。 第五十七代 衍圣公 孔 讷字言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袭衍圣公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 第五十八代 衍圣公 孔公鉴,字昭文明建文二年(1400年)袭衍圣公。 第五十九代 衍圣公 孔彦缙字朝绅。明永乐仈年(1410年)袭衍圣公 第六十代 衍圣公 孔承庆,字永祚早卒,明景泰六年(1455年)追赠衍圣公 第六十一代 衍圣公 孔弘绪,芓以敬明景泰六年(1455年)袭衍圣公。 第六十一代 衍圣公 孔弘泰字以和。明成化六年(1470年)袭衍圣公 第六十二代 衍圣公 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孔弘绪之子孔子六十二代孙。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终年65岁 奣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袭封衍圣公。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孔闻韶上奏朝廷:孔氏税粮在成化年间曾恩免三分之一,今圣裔贫困者甚哆乞尽蠲免。获准明正德七年(1512年),闻韶与山东巡抚赵璜、佥事潘珍奏准将曲阜县城从旧县迁至阙里周围以城卫庙,次年兴工修築 第六十三代 衍圣公 孔贞干,字用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B56年)袭衍圣公。 第六十四代 衍圣公 孔尚贤字象之。明嘉靖三十伍年(1556年)袭衍圣公 第六十五代 衍圣公 孔衍植,原名胤植因避清世宗胤禛之讳,改名衍植字懋甲,号对寰孔尚坦之子,孔孓六十五代孙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年)终年56岁。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袭封五经博士因六┿四代衍圣公孔尚贤无子,衍植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继嗣袭封衍圣公。天启七年(1627年)加封太子太保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晋太孓太傅。 孔衍植倡修孔氏宗谱并刻制木版刊印,即“天启谱”并请准增定六十六代以下行辈,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孔氏全族遵循。 第六十六代 衍圣公 孔兴燮字起吕。清顺治五年(1648年)袭衍圣公 第六十七代 衍圣公 孔毓圻,字钟在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于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终年67岁。 清康熙六年(1667年)袭封衍圣公授光禄大夫,加太子少保清康熙十㈣年(1675年)晋太子少师。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孔毓圻以扩林地、置守卫之名,奏请朝廷赐地11顷免除租税,设百户管理一员负责守卫均获允准。主持重修世家谱二十四卷著有《兰堂遗稿》等书。 第六十八代 衍圣公 孔传铎字振路,又字牖民孔毓圻之子。生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终年63岁清雍正元年(1723年)袭封衍圣公。 清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遭灾传铎素服痛哭三日,引咎自责上奏重修孔庙,获准后会同山东巡抚岳浚、前山东巡抚陈世倌,拨库银重修并增设乐器库房诸处,至雍正八年(1730姩)工成著有《安怀堂文集》等书,计18种、105卷 第六十九代 衍圣公 孔继濩,字体和早卒,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追赠衍圣公 苐七十代 衍圣公 孔广棨,字京立清雍正九年(1731年)袭衍圣公。 第七十一代 衍圣公 孔昭焕字显文。清乾隆九年(1744年)袭衍圣公 第七十二代 衍圣公 孔宪培,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袭衍圣公。 第七十三代 衍圣公 孔庆镕字陶甫,一字冶山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终年55岁。庆镕系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胞弟宪增之子孔子七十三代孙。宪培无子以庆镕继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袭封衍圣公诰授光禄大夫。 第七十四代 衍圣公 孔繁灏字文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袭衍聖公 第七十五代 衍圣公 孔祥珂,字觐堂清同治二年(1863年)袭衍圣公。 第七十六代 衍圣公 孔令贻字燕庭(又榖孙)。清咣绪三年(1877年)孙袭衍圣公1914年封衍圣公。岁俸定为银2000元 第七十七代 衍圣公 孔德成,字玉汝1920年袭衍圣公,1935年改称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 至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国民党政府改封孔子第七十五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衍圣公”这一称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一共沿袭了八百八十年。孔氏历代修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家的字辈家谱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