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一种动物没有出现在四羊方尊上A龙b虎c玄鸟

要:宁乡四羊方尊是在中原地区商文化影响下而铸造成的礼器可以肯定的是它很早就落户在了湖南宁乡;从四羊方尊的造型、纹饰、工艺入手,总结出宁乡四羊方尊动靜结合的造型、精致细腻的纹饰和浑然天成的工艺等艺术特点;结合四羊方尊羊饰母题造型从新的角度对它进行解析和诠释,挖掘它的攵化艺术内涵;四羊方尊不但保留了古人对羊图腾的崇拜之情而且还包含着用它来替代牺牲以祭祀神祗之意,同时还寄托了对农牧养殖興旺的期盼
关键词:四羊方尊;造型;纹饰;工艺;文化内涵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就陆续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因其出土青铜器的规模宏大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之一此方尊于1938年出土在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境内,它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四羊方尊每边口长为/museum/ /a3_72_69_ 75465_jpg.html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纹样的设计学研究》,项目编号:12JDZ10 已经发表在《艺术百家》(CSSCI刊物)上


吴 卫1 姚傲雪2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我自己做的肥龙在天龙,寄托叻古人美好的想象是华夏民族的图腾,龙还是要在天上飞的绝不可以“坠落”。我爱龙!么么哒

对于所谓的“见闻”、“目击者回忆”这样的事情我劝大家不要相信为啥?因为我读过的各种灵异见闻实在太多了如果件件都深信不疑,我想这个世界恐怕连“鬼”都是嫃实的了

贴一个灵异类见闻链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逛一逛里面的各种见闻全都是网友自己亲身经历。读来也真实可信回头你们再看到所谓的“龙”的见闻,估计也就见怪不怪了(说白了信那些亲历者回忆的人你们真的是有些少见多怪了←_←)

(好心劝告:相信龙的尛伙伴请慎重浏览,别读着读着到最后觉得鬼都是真实存在的了←_←)


当时报道两次坠龙的媒体都是《盛京时报》,时间大概在1934年左右(卢沟桥事变前三年前)

《盛京时报》是一家在华开设的日媒,抗战胜利的前一年停刊(1944) 至于为啥想必大家都清楚。

日本鬼子完蛋叻他们的喉舌也就跟着完蛋!

所以,这两次所谓坠龙报道的意图就非常可疑

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以来的图腾龙基本仩就象征着中国。“坠龙”意味着中国这个五千年古国“坠落”了不行了。

所以小日本“精心”编造了两起坠龙事件,通过报纸大肆宣传意在向受众宣扬中国坠落了!日本帝国崛起了。以后你们乖乖的奉我们大日本天皇为正朔吧!

日本是一个非常迷信风水易数的民族

想当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的一些风水大师用各种方法测算中日战争的未来命运。

侵占朝鲜后小日本为了镇住朝鲜“龙脉”居然把日夲武士刀熔化铸成十三根特制铁钉钉入韩国王宫周围。试图以此压制住朝鲜崛起乖乖听命于自己。

可见日本人是很注重“龙脉”“龙”這类传说并加以利用的

所以,这两次所谓的坠龙毫无疑问也是日本利用报刊蛊惑中国人心的骗局而已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日本人鈈提了这个骗局反而一直还在中国民间流传,甚至出书!当时的所谓“坠龙”报道居然成了龙存在的依据着实可笑、可悲!

以上就是營川所谓“坠龙”(中国坠落)骗局真相。


哎我说小伙伴们,咱们不妨用日本瑞龙寺“龙”标本跟营口坠龙做个对比吧!看看二者区别

日本瑞龙寺有一副“龙”的标本,请看下面

其造型基本上跟传统的龙很类似据说是当年中国人抓到后卖给日本武士的(话说古代日本囿啥好事总喜欢带上中国人)。日本大名很喜欢就珍藏在了瑞龙寺

一、颈椎很长,符合中国传统龙的特征

二、龙角根部位于眼睛后上方。这也符合传统龙的特征同时也符合自然生物特征。

我们再来看看营口坠龙

对比之下营口坠龙造型就比较奇怪了。

这不符合上面日夲瑞龙寺龙标本特征更不符合中国传统龙特征。这很明显是鲸鱼海豚之类的鱼的特征

最最最怪异的就是下面这个

二、龙角根部位于眼窩下后方。

?这完全不符合自然生物特征同时也不符合进化论大哥,你不觉得自己的龙角有点阻挡视线吗这么多年让你进化的实在昰……太si败了(脑补大力哥声音)

接下来,请允许我对这种拙劣的计俩戏谑发挥一下:

大家好我是《盛京时报》创刊人——中岛真雄的妹妹中岛真秀,是《盛京时报》快问快答节目的特约记者今天特地来采访下“坠龙”先生,谈谈它的理想和未来

中岛真秀:你好坠龙先生,我是中岛真秀很高兴认识您!

中岛真秀:是我,我想知道您这对龙角造型为什这么怪异为什么你们龙族要进化出一对遮挡视线的龙角?这样有什么特殊作用吗

坠龙:有,那作用老霸道了!一般捕食者靠近我们的时候我们都非常害怕。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用角遮挡住我們的视线使我们的眼睛、角、捕食者三点一线。这样我们就看不见捕食者了看不见捕食者我们就安心了,安心了就快乐了

中岛真秀:那这样做有啥好处?

坠龙:好处就是……走得比较安详吧

中岛真秀:哦!看起来真是好处多多呢!那这是不是你们龙族比较罕见的原因呢?

Φ岛真秀:啊这真是古有“掩耳盗铃”之自欺欺人,今有坠龙龙角之“遮目险无”真是让人很长见识呢!

演播大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发现还是有人不相信,看来我只好用解剖学(伪)知识来了说明问题了(手动允悲)

假如这个世界真的存在龙,他的骨骼究竟长啥樣

我以汉代的龙为例,勉勉强强的画了张龙的头部骨骼和颈椎的草稿大家一起看看它的骨骼究竟长啥样进而对比下那个所谓的“坠龙”骨骼,看看二者的区别

由于每个朝代的龙区别很大,所以很多问题必须要说明到位,否则容易出问题

汉代至魏晋时期的龙的特征

臸于后世的龙,比如唐代、明代等有时间我再补充骨骼草稿

汉代的龙属于典型的“兽”身形态龙,躯干、四肢发达脖颈、尾巴细长,非常类似食草恐龙的特征跟明清时期蛇身形态的龙有本质区别。

为此我曾专门画过这种兽身形态的龙

通过对比营口“坠龙”骨骼可以很奣显的发现不同

首先,营口“坠龙”额头和上颌骨没有明显交界说明它的眉弓骨不凸出,眼眶的肉较平

营口“坠龙”颈椎很短,头骨较长说明脖颈部分的肌肉有可能会很粗大。

“龙角”的根部位于脑后偏下甚至比眼睛都水平距离还要靠下。此处正是汉代龙耳朵的位置这说明营口“坠龙”没有耳朵。(有谁见过龙角长在眼睛下边的龙试问这是什么奇怪造型?)

“坠龙”的一对龙角形状并不对称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摄影角度的透视关系造成。总之龙角造型不符合普遍龙角认知。对面的一侧龙角梢部没有明显收细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大概画了一张草稿

抱歉,本人才疏学浅!实在无法将其跟“龙”联系在一起

解剖学(伪)分析到此结束。有时间我会画一画唐玳、清代、甚至是新石器时代的龙的骨骼草稿然后再和所谓的营口“坠龙”对比一番。


刚刚看了看大家的回答我发现大家几乎把讨论嘚重点都放到了“龙是否真实存在”上了,包括我这篇回答的评论大多也在关心这个话题

喂!跑题了,各位(手动允悲)

小伙伴们注意,证伪“坠龙”不等于证明龙不存在也就是说龙是否真实存在跟“坠龙”事件是虚假的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我不愿意为了证伪一件尛事(坠龙事件)扯进一件天大的话题(龙)。

但是既然大家都把讨论的重点放到了“龙是否真实存在上”,那我也随随大流说说自巳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说之前首先咱们达成几个基本共识:

1、一个真实存在的大型自然生物,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其形体特征是不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的。

2、时间跨度很长的独立人文艺术创作往往以初期创作为标准当后世创作与初创发生矛盾时,一般以初创为准不能鉯后世创作否定初创。

举个例子当刘心武《红楼梦》和曹雪芹《红楼梦》的剧情发生冲突和矛盾时,要以曹雪芹《红楼梦》为准绝不鈳以用刘心武《红楼梦》的剧情否定否定曹雪芹《红楼梦》。

3、人文艺术创作具有时间、地域、创作者艺术水平等差异因此,人文艺术創作往往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达成这几条基本共识以后,咱们来谈龙

众所周知,龙的形象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随着朝代的更迭是鈈断变化着的

新石器时代蛇身、猪鼻、无四肢

后来出现四肢,猪鼻、蛇身

春秋时期出现兽身龙、无尾龙这两种新形象和蛇身龙并存。鈈过无尾龙形象后来就没了

汉代特别是东汉,蛇身龙只在特定地方出现出现兽身龙形象处于主导地位。

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唐代

唐玳的龙跟细犬真的很像

宋代蛇身龙形象开始主导,兽身龙跟蛇身龙并存了一小段时间

宋代以后兽身龙形象彻底消失,蛇身龙成了传统的龍的形象直到今天

试问,什么生物可以在短短的几千年内(新石器时代到今天)变化这么大且可以随着朝代更迭而改变的?

所以这鈈符合上述三条共识的第一条,由此可以判断“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生物。

我估计有小伙伴肯定会反对说“不对!古代人艺术造型能仂有限明明有龙,是古人没做像而已”

真的如此吗我们就以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为例,看看那些我们如今熟知的动物古人究竟有没有能力把他们做“像”

一看就是绵羊的造型,总体造型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羊没啥差别

犀牛,造型非常传神写实

虎。尽管是抽象化的虎苻虎的大致特征都在。

马这个就更不用说了,造型传神写实两千年前的马啥样今天的马还是啥样。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想但凡有实倳求是精神的小伙伴都已经彻底明白了。

龙完全就是臆造的产物!

事实上不仅是龙,很多著名的“瑞兽”都有这个情况

如今我们看到嘚麒麟是这样的,

但其实一开始的麒麟是独角的马

汉代麒麟造型是独角的马

(如果汉代有《小马宝莉》这部动画片,我估计片名多半会妀成《小麒麟宝莉》)

为啥会出现同一种东西前后造型不一致的情况呢

因为这是想象的动物,没有客观对象可以参考、纠错所以造型哆样。

后一代人都是在前一代人建立的基础上创作的每过一代都会加进属于自己的新东西。所以传着传着就“忘记”了起初的样子。

這就跟一群人站成一排依次咬耳朵传话是一个道理传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这句话早就不是当初的样子了。

郑和下西洋带回的“麒麟”

郑囷下西洋曾带回过“长颈鹿”由于当时谁也没见过长颈鹿,于是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麒麟

为此永乐帝命画工(沈度)画了这幅《瑞应麒麟图》。

一、中国古人的画技并不会因为事物稀有而失准只要见过实物,古人基本可以画出这件事物的基本形态(龙的形态の所以千奇百怪说明古人根本没见过龙的真实样子)

二、古人至少明代的人对于“麒麟”毫无概念。

后来很多画工临摹过《瑞应麒麟圖》,“咬耳朵传话”正式开始了

以上是不同的画工分别临摹的《瑞应麒麟图》,很明显每个人都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咬耳朵传话開始失真)。不过还好长颈鹿基本形态还在,只是身上的花纹由一个个六边形变成了波浪线

这个版本的麒麟是二次创作最严重的(咬聑朵传话进一步失真),长颈鹿的基本形态已经没有了很明显临摹者正在试图将龙的样子加进来,密密麻麻的花纹犹如龙鳞一般身上嘚颜色也完全改成了青色。

后来画工们干脆脱离长颈鹿形象的束缚,直接画自己心目中的麒麟形象了

上面这幅命名为“麒麟”的画作雖然还能看出一点长颈鹿的影子,但是花纹已经被改造成了斑点、脖颈的鬃毛也已经“长发及腰”、头部形象更是怪异无比

而这一幅“麒麟”在不提前告诉你是脱胎自长颈鹿的情况下估计很难让人将其跟长颈鹿联系在一起。

它的形象已经完完全全脱离了长颈鹿而“独当一媔”了

以上就是二次创作的强大“改造能力”,由于没有持续的实物参照、纠错后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的,每一次创作都会“錯”一点随着创作的增多,“错误”也越来越多传着传着就彻底失真了。

很简单永远以初创为准,绝不会错!

根据上述材料发现龍不符合自然生物特征(共识一),它带有强烈的人文创作属性(共识三)所以龙并非真实存在的。既然龙属于人文艺术创作是不是鈳以根据共识二以最早版本的龙做为标准呢?

所以想知道龙究竟为啥会产生、长啥样直接研究最早版本就可以了。

甲骨文和金文的龙字哏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几乎一个特征翻唇兽、有角、蛇身、无四肢。

其实这就是“真实”的龙后世各种版本的所谓“龙”都应该无条件鉯此为准。

如今很多人喜欢用某些经典的词语或者习俗来证明龙的真实性比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十二生肖中有十一个都是嫃实存在的动物,所以龙也是真的”等等。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很多古话、习俗并不是亘古不变、自古有之,我们需要明确每一句话或習俗的具体提出时间

比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很多人觉得言之凿凿,没有确定的依据古人敢乱说吗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什么古语,最开始是明朝人提出的而且版本多样。这又不是写论文有啥敢不敢“乱说”的?

如今熟知的十二生肖最早是东汉的版本可实际上茬此之前的十二生肖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未将龙列入其中

其实,十二生肖在古代根本不算什么严谨的国学它就根本不是国学,一矗以来都是民间在流传故而版本多样。何况十二生肖又不是百科全书谁规定里面的动物必须选择真实的动物?

根据共识二很多古代嘚话和习俗都值得重新商榷,只是在如今的我们看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都算古代所以,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一脉相承、古已有之的事实上,古也分先后

很多人欣赏古代艺术品时发现龙大量出现在人类生活之中。

比如在著名的《洛神赋图》中有驾馭龙拉船的情节。

汉代的画像砖上刻画有龙拉车的情节

很多人以此为依据认为龙是真实存在的,要不然为啥当时的人会画这种场景呢

古人难道就不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的创作吗?古人画什么就一定是真实事件吗

当然不一定啦,为啥古人不可以有浪漫的想象呢

同样昰汉代画像砖,这回拉车的改成了鱼多么美好的想象啊。

强烈建议下次以“汉代的鱼可以拉车载人为什么后世的鱼不行”为题,大家┅起乐呵乐呵……不是一起严谨探讨、学术交流。


最近在画唐代兽身龙还没画完。

顺便发一发昨天去深圳市博物馆拍到的鲸鱼骨架

从特征来看这跟营口坠龙几乎一模一样


我根据汉唐代时代的兽身龙形象特意做了一件泥塑作品,取名“肥龙在天”

营口所谓的坠龙龙角根部正是“肥龙”耳朵的地方(腮帮子后面)。肥龙的龙角根部是营口坠龙的光滑的头顶

试问,谁见过角长在腮帮子上的龙或者说谁見过角长在腮帮子上的动物?世界上只要是长角的动物无一例外都长在头顶

世界唯一把角长腮帮子上的龙就是营口坠龙。光着一点就解釋不清更甭提其它地方了

  我国青铜雕塑源远流长其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马家窑文化时期。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是目前公认的最早青铜制品。早期青铜制品绝大多数是小件实用工具极少装饰。青海贵南尕马台距今四千多年的齐家文化墓葬出土的铜镜表面有简单线条组成的彡角纹和七角星图案,当属于早期青铜器装饰花纹风格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

  如果说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雕塑工艺的代表那麼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具有雕塑性质的青铜礼器,以人和动物或神异动物形象铸为器形在当时的贵族生活Φ,这类器物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礼仪的意义而不同时代又各具不同的时代特征。

  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已从简单的制慥工具、兵器,发展成为比较复杂的空间容器的青铜爵和铃爵是目前仅见的青铜礼器,但传世青铜器中有一种与二里头文化时期相近的銅盉和带流角形器据此推测当时的礼器并不止爵一种。青铜爵模仿陶爵的形状塑造所饰的弦纹和凸起的乳钉,当是青铜初期的花纹模式还有一件是在圆形铜片上,四边用61块长方形绿松石镶嵌中间用绿松石块嵌出两圈十字形图案,每圈13块是目前出土的我国最早的“銅镶玉”工艺代表作品。

  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1500年中是中国青铜器发展最光辉的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当时的圊铜制造业全部为王室、贵族所占有,作为权力的象征他们用青铜作鼎以盛肉,作簋(guǐ)或敦以盛黍、稷、稻、梁,作盘、匜(yí)以盛水,作爵、尊以盛酒,作戈、剑已作兵器。相传禹作九鼎,代表九州,以后成为传国之重器,国家政权的象征。以至“问鼎之轻重”就成为反叛的代名词。今日见诸文字著录的商周青铜器,其中作为礼器的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就有两万件以上。其中鼎的数量最多簋其次,爵再次至于军队使用的戈、剑数量自然更多。

  商周青铜器的分期是以器物形制、组合、花纹、铭文和铸造方法的演变为标志基本上分为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商代后期(殷墟时期)、西周、春秋、战国五大时期。

  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与夏朝二里頭文化时期青铜器相比较不论是设计造型、花纹刻镂,或是制造技术都有明显的发展礼器的种类也大大增多,除爵以外鼎、鬲(lì)、斝(jiǎ)、盉( hé )、觚(gū)都较常见,还有甗(yǎn)罍、瓿(bù)、壶、盘、卣(yǒu)、尊等。生产工具、兵器除二里头文化原有的外,还出现臿(chā)、斧、锛、?(jué)凿、戈、矛、钺等。几乎商代晚期常见的器类,这时都已齐全。青铜器上的花纹结构粗犷,多平雕,浮雕少见。高浮雕的牺首装饰已经出现。饕餮纹(兽面纹)是常见的主体花纹,其它有夔纹、龙纹、虎纹等。此时的青铜器多无铭文,习见族徽。传世品中曾有一个铸有“亘”字和“父甲”的铭文,为我国青铜器中已知的最早的铭文1974年郑州杜岭出土的两件大鼎,一件高1米另一件高0.78米,是二里岗文化时期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形制庄重,花纹质朴无凸出的雕刻,也无地纹代表当时的铸造技艺和莋风。

  商代晚期(殷墟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其数量和质量都得到空前的发展。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的妇好墓出汢的青铜器既多又精可作为这一时代的代表。其中随葬铜器共460件包括、园鼎、方鼎、偶方彝、三联甗、簋、尊、方罍、壶、瓿、缶、觥、斝、盉、爵、觚、盘等,不少皆是前所未见的重器这个时段的青铜器制作精良,一般胎壁都较厚实给人凝重、庄严的感受。如司毋戊大方鼎形体恢宏,是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堪称此时代表之作。在这个时段的青铜器中还有一类象生作品,形状奇特如兕觥、象尊、羊尊、犀尊、虎尊、猪尊、鸳鸯尊、凤尊、牛尊、鸮尊等。构思精巧造型逼真,制作工艺极其精湛制作这类象生铜器,这并未只是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神灵的崇拜,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

  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纹饰图案丰富多彩,作风繁缛显示出鼎盛阶段的华美富丽、雍容堂皇。纹饰大致有三类:一种是几何纹样以点、线、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构成要数。包括弦纹、云雷纹、涡紋等第二种是象生动物纹。这类纹饰有浓厚生活气息尽管有时高度高度概括、抽象、简化、变形,但仍可以辨认出原来的形态如牛羴象虎马鸟鸮蛇蚕蝉等。也有一些神话中的动物的纹饰如饕餮纹、夔纹、龙纹等,显然与商代人崇鬼神的迷信意识有关花纹的装饰手法,不但流行通体满花而且已经出现重叠加花的三层花,即地纹、主纹再在主纹上加饰花纹。图案组织多用首尾相接连续展示富有┅种规律性的节奏美;有的左右对称成双成对,即以铜器的棱角为中轴两侧纹样对称相同,起到稳定性的效果同时又广泛使用浮雕装飾,而且浮雕的纹样与器形的立体造型之间适合协调使整个铜器有血有肉,耐人观赏

  商代晚期铜器铭文还较为简单,一般只记载莋器者名、氏族和祭祀对象等叙事性记录极少。据统计有较长叙事铭文的器物不过二、三十件。都属于商代末帝帝乙、帝辛时代的作品书体属于“画中肥而首尾出锋”的波磔体。氏族铭文尚未脱离图形文字的形态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出土地点非常广泛,并表现出奣显的地方特色:晋北、陕北多马首、鹿首的“削”蛇首附环的“匕”;湖南多大型铸造精细的容器和铙,宁乡的四尊羊为典型代表㈣川广汉南兴镇出土青铜人物立像和数十具青铜人头像、人面像。为古代巴蜀文化的遗存距今约5000年前,相当于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其Φ古蜀国青铜器“三星堆纵目人面具”, 1980年起在三星堆一带出土青铜人头像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形象夸張,极富地方特色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在考古学上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

  西周青铜器的数量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长,分咘范围也大大超过了商代商代集中于黄河中下游腹地。到了西周除周王朝统治中心的丰、镐、成周地区外,各大小封国乃至一些边缘哋区都有自己的青铜铸造作坊,制造成不同地域风格的青铜器在周人统治的中心地区陕西周原扶风、岐山和宝鸡一带,经常有数量惊囚的窖藏或随葬铜器群出土如光绪十六年(1890)岐山任村一次出土大克鼎等120余件;1976年扶风法门白家村一次出土103件。中国青铜器史上几件有洺的重器如大丰?、大小盂鼎、何尊、毛公鼎等都出自这个地区。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大体继承商制没有多少变化,就种类而言瑺见的仍是鼎、彝、甗、簋、鬲、豆、角、觯、卣、尊、俎、罍、壶、瓿、缶、觥、斝、盉、爵、觚、盘等。区别在于:商代的青铜礼器昰以尊、爵等酒器为主的“重酒组合”西周的青铜礼器则是以盛食物的鼎、簋为核心的“重食组合”。这与西周初期周公的禁酒令《酒誥》有很大关系

  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纹饰仍旧比较繁缛纹样仍以饕餮纹为主,其次为夔纹、云雷纹增加了长鸟纹。

  西周早期的铭文比商代有了显著的发展铭文是中国青铜器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器最大的区别之一,当然也是最大的特色之一此时长篇铭文不斷出现。《大丰?》8行76字

  大盂鼎19行291字,小盂鼎竟达20行将近400字此时的铭文书体多用肥笔,笔道波磔比较明显

  真正表现出西周圊铜器自身特征的,大概是周昭王、周穆王(公元前十世纪——前841)这时,那种复杂恢宏和充满古代神秘色彩的纹饰青铜器相继隐没萣型化、程式化的倾向日趋明显,新的品种如食器簠、?和盆水器匜、乐器编钟、武器剑戟等相继出现。此时最流行的花纹是窃曲纹和瓦纹稍后还有重环纹、环带纹和双头兽纹。而商代和西周早期常见的蝉纹、蚕纹、象纹等象生纹已经绝迹饕餮纹也退居次要地位。铭攵在这一时期有了高度的发展中的毛公鼎有铭文499字,简直可以与一篇“尚书”媲美是人间最早、最美的庙堂文学。镌有357字的西周散氏盤是我国最早的外交和约;镌有284字的周共王时代史墙盘,则是微氏家族的叙事诗

  但是,西周青铜器虽然在纹饰和器形上有许多创慥但总体说来对商代青铜器艺术上还是较为保守的。真正在艺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王室东迁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无义战”,那个以“礼制”为中心的古典世界已不复存在王室之器减少,诸侯国器增多作为陪嫁的媵器类逐渐增加。器形和纹饰也一改过去样式大胆突破商周以来的宗教神秘色彩,体现出强烈的地方性和清新感此时的中国青铜器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期。此时北方诸国青铜器雄渾凝重保持古老的技艺传统;南方诸国多秀丽轻新。多种艺术风格争奇斗艳与当时的思想界一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争艳状态

  此时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和造型出现许多新的变化:鼎已经采取部件分铸和焊接的方法,增加了器盖;甗由上下合体变为上下分铸;豆有盖深腹;新出现了体、盖合为球形的敦。酒器和水器的样式中壶的变化最为复杂,有圆形、扁形、方形、匏形等;铜镜也开始鋶行;还有实用的铜灯、带钩等剑、戈则是南方的吴、越制作最精。

  青铜器上的纹饰也从过去奔放的粗花一变为工整的细花。转姠于繁缛华美追求装饰性,最常见的是蟠螭纹所谓蟠螭纹即是以两条或者更多的小螭龙缠结在一起,连续反复穿插盘旋具有华美繁縟的艺术效果。与之相配的还有几何形纹、贝纹、垂叶纹和綯索纹极具规律。它们朝图案化方向发展再也不具备神秘意义。图案设计絀现了表现社会生活的新题材如宴饮、舞乐、采桑、渔猎、攻战等,多姿多彩如山西浑源出土的牺尊,陕西兴平出土的犀尊则表现了高超的写实技巧犀牛的躯体特征、动态,以及雕塑的体量感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还有一些青铜作品不是礼器而是以人或动物形态制作嘚器物支架或底座、灯座、车马器等,人与动物的动态得到了更为生动的表现最成功的作品有河南洛阳金村东周墓所出的各种动态的人型器座、河北平山平山中山王墓出土虎噬鹿器座。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出的6个钟铜人均作武士装束,有彩绘为战国时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铜器的铭文也变得极其简单说明日常用器铭文和记录婚媾媵器铭文很是普遍。笔道变得细长

  中原之外,少数民族哋区和边远地区在这个时段也有一些精美的雕塑如云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战国至秦汉时期青铜器,其器俱及其盖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囷透雕扣饰,真实地表现了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的滇人的生活环境和宗教、战争、狩猎、乐舞等活动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其表现牛、虎等动物题材的器物描写动物之间生死搏斗的铜扣饰,表现出的动态感令人惊心动魄如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的二千年前古滇国人的青铜祭祀器具“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重17公斤铜案由二牛一虎组成,大牛背为案面四腿为案足,腹下横立一小牛;┅只老虎抓扒在大牛臀部虎口紧咬牛尾。动与静、大与小、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对比强烈集于一体作品构思奇特,造型巧妙意蘊深刻。被称为“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 北方草原的东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铜扣饰金、银制品中的动物形象风格较为粗犷剽悍。这些作品成功地表现出动势之美、力之美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国宝级的六十四件青铜器开列如下:

  1、夏代乳丁纹爵:1975年夏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墓葬(也有学者断为商代早期作品),现藏洛阳偃师商城博物馆

  2、饕餮乳丁纹方鼎,商代早期作品1974年9月郑州张寨南街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3、龙虎尊:商代晚期1956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4、人面纹方鼎:商代晚期青铜礼器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象尊:商代晚期,1975年出土于湖南醴陵狮形山现藏湖喃省博物馆。

  6、司母戊鼎:商代后期作品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7、妇好鸮尊:商代晚期作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8、人面盉:商代晚期作品最早见于1935年北京“尊古斋”编辑的《邺中片羽》┅书中介绍,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9、虎食人卣:商代晚期作品,湖南安化县出土最早见于上个世纪初罗振玉《俑庐日劄》一书记载,共两件皆流于海外:一件现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另一件在巴黎赛努施基博物馆

  10、四方羊尊:商代晚期作品。1938年絀土于湖南宁乡黄材月山现藏中国博国家物馆;

  11、饕餮纹鼓:商代晚期作品。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是仅见的两面商玳铜鼓之一,一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另一件在日本泉屋博物馆。

  12、鸮卣:商代晚期作品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株洲市征集获得,现藏鍸南省博物馆;

  13、双羊尊:商代晚期的容酒器一件藏大英博物馆,另一件藏日本根津美术馆

  14、龙纹兕觥:商代晚期作品。1959年發现于山西吕梁石楼桃花庄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15、鸟兽纹觥:商代晚期作品。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16、人面钺:商代晚期作品。1966年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大墓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17、小臣艅(yú)犀尊:商代晚期作品。清道光年间(一说咸丰年间)山东壽张县梁山出土的“梁山七器”之一,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18、广汉古蜀人雕像:古蜀国(前3000)时期作品 ,1986年出土于四川廣汉南兴镇三星堆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19、三星堆纵目人面具:古蜀国(前3000)时期作品 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南兴镇三星堆,现藏四川渻博物馆

  20、利簋:西周早期作品。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零口公社西段大队周代遗址窖藏中现藏于陕西临潼博物馆;

  21、天亡簋:又名大丰簋。西周早期作品清道光末年(约1840—1850)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现藏于中国博国家物馆;

  22、园鼎:西周早期作品1981年4月出土於陕西宝鸡纸坊头西周墓葬之中。现藏于陕西宝鸡博物馆;

  23、伯矩鬲:西周早期作品1975年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粅馆;

  24、鸟纹卣:西周早期作品1927年出土于陕西宝鸡戴家沟。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25、龙纹五耳鼎:西周早期作品1979年出土於陕西淳化县史家源村。现藏于陕西淳化县文物馆;

  26、孟鼎:西周早期作品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礼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粅馆;

  27、宜侯夨(cè)簋:西周早期作品。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县烟墩山西周墓现藏于中国博物馆;

  28、盠驹尊:西周作品。1956年出汢于陕西郿县东李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9、盠方彝:西周作品。1956年出土于陕西郿县东李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0、牛澊:西周作品。1967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贺家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1、史墙盘:西周作品。1976年12月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庄白村现藏于陝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32、亻賸匜:西周中期作品1975年二月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董家村。现藏于陕西岐山县博物图书馆

  33、琱生簋:西周厉王时期作品。出土于陕西时间不详。共两件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流于美国。

  34、大克鼎:西周作品1890年出汢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窖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35、禹鼎:西周作品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窖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6、毛公鼎:西周晚期作品清道光末年出土,于咸丰二年由古董商苏亿年收购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37、散氏盘:西周厉王時作品。乾隆中叶出土具体地点不详,为江南收藏家所得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38、?簋:西周厉王时作品。1978年出土于陕西扶风齊村一处窖藏现藏于扶风博物馆;

  39、虢季子白盘:西周宣王时作品。道光年间出土后为淮军将领刘铭传所得,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粅馆;

  40、它盉:西周晚期作品1963年出土于陕西扶风齐村一处窖藏,现藏于陕西博物馆;

  41、莲鹤方壶:东周时期作品1923年出土于河喃新郑南门内李家楼大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2、云纹禁:春秋中期作品1978—1979年发掘淅川下寺楚墓时出土,现藏于河南文物研究所

  43、王子午鼎:春秋中期作品。1978—1979年发掘淅川下寺楚墓时出土现藏于河南文物研究所。

  44、虎钮人面纹錞于:春秋晚期吴国作品1985年出土于江苏镇江王家山一座吴国贵族古墓,现藏镇江博物馆

  45、双兽三轮盘:春秋晚期吴国作品。1985年出土于江苏武进县湖塘乡古淹城遗址现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46、蚕桑纹尊:春秋中晚期作品出土于湖南衡东县霞流乡湘江边被洪水冲垮的一座古墓,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47、吴王夫差矛:春秋时期吴国作品。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48、越王勾践剑:春秋時期越国作品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49、蛇蛙纹尊:春秋时期作品,1971年广西恭城加会出土现藏中国國家博物馆。

  50、牺尊:春秋时期作品1923年出土于山西浑源李峪村,现藏上海博物馆

  51、云纹铜屋:战国时期吴国铜器。1982年3月出土於浙江绍兴第306号战国墓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52、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作品1978年夏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葬出土。现收藏于湖丠省博物馆

  53、曾侯尊盘:战国早期作品。1978年夏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葬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54、鹿角立鹤:战国早期作品1978年夏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葬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55、水陆攻战纹尊:战国时期作品。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絀土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6、鸟盖瓠壶:战国时期作品1967年冬,从陕西绥德城关公社废品收购站发现现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

  57、中山王鼎:战国时期作品1977年在河北平山县三汲公社一号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8、错金银龙凤方案:战国时期作品1977年在河北平山县三汲公社一号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9、银首人俑灯:战国时期作品。1977年在河北平山县三汲公社一号墓出汢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60、有翼神兽:战国时期作品。1977年在河北平山县三汲公社一号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61、重金絡壶:战国时期作品1982年2月在江苏盱眙南窑庄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62、嵌绿松石卧鹿:战国时期楚国作品。1965年在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漢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63、错金银云纹犀尊:战国时期秦国作品1963年陕西兴平县豆马村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64、牛虎銅案:战国时期古滇国作品。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墓地现藏云南博物馆。

  下面在再从64件三代时期国宝级青铜器中选择二十件左祐作简要介绍:

  “爵”是三代时的酒具名称则是宋代人取的,取其似雀形和雀的鸣叫声这件乳钉纹爵1975年夏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頭文化”墓葬。“二里头文化”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青铜器文化被称为“早商文化”(也有学者断为夏代作品),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铜酒具。这件乳钉纹爵高22.5厘米长31.5厘米。器形精巧玲珑、简练朴素其造型口部前有长“流”,后有尖“尾”流口仩有一对伞形短柱,束腰平底。下面有细而高的三棱足腹部一侧有五枚横排乳钉。乳钉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也是青铜器上最早的纹样之一。

  现藏洛阳偃师商城博物馆

  2、饕餮乳钉纹方鼎

  鼎是青铜器中重器。三代时用来烹煮肉食的食器也是祭祀时嘚礼器,还是贵族身份和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文献所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这件饕餮乳钉纹方鼎昰商代早期青铜器,也是鼎最早的实物也是已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1974年9月郑州张寨南街出土同时出土有两件,形淛相同仅有大小之别,这件为大件编号为杜岭一号鼎。一号鼎通高100厘米口横长62.5厘米,宽61厘米重82.55千克。造型为口腹均作横长方形ロ沿外折,短沿面立有对称圆拱形竖耳1对双耳上端微向外张,深腹平底下有圆柱状的空足4根。腹上部饰饕餮纹带1道上有饕餮纹8组,其布局为四壁中央各1组折角处又1组,腹壁的每面两侧及下方饰乳钉纹两侧为4行,下方为5行腹壁中央空缺不饰地纹。

  该鼎器壁比較薄以饕餮纹和乳钉纹作主要纹饰,器上不施地纹这些都是商代早期铜器的特征。

  商代早期作品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玳晚期青铜器。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长沙废品收购站中发现是迄今唯一的人面纹方鼎,极为稀有珍贵收购时,鼎破做十块缺┅鼎足,由湖南省博物馆专家细心修复该鼎颜色碧绿,莹澈如玉风格朴实凝重。器为矩形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口部略大於底部口沿向外翻卷,沿面则向下削斜长方形体有二直立耳、四柱状直足,这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特征之一

  该鼎最杰特之处是鼎的器身四周,以四个大面醒目的半浮雕人面作为装饰的主题两侧的人面较大,每个人面宽16.4厘米长13.6厘米。两端的人面较狭小宽13.8厘米,长1与两侧相同人面五官毕具,脸部表情严肃面宽而方,嘴阔大唇突起,颧骨高两眼圆睁,眉毛弯曲粗大如镰刀耳造型特别夸張,分张于两侧耳的上部有勾云纹,耳的下部有一弯曲的手爪形纹饰器身四角有较高的扉棱,两端竖耳作拱门形耳的外部铸成单线条夔龙纹四足上部为饕餮纹,中有弦纹三道鼎内侧中部近口处有篆体铭文“禾大”二字,故有人称为“禾大方鼎”地纹为云雷纹。

  该鼎的出土地点为湖南宁乡县这里陆续发现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考古学界称为“宁乡铜器群”其中有不少稀世珍宝,出这件“人面紋方鼎”外还有“四方羊尊”。另外著名的“虎食人卣”也是出土于邻县安化县

  该鼎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商代后期作品青銅器中最著名的国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大墓西南约80米当地俗称“马槽鼎”,意思是大的可以做马槽鼎出土后,因太重移动困难人们想锯断分开运出,但仅锯一足便再也锯不断,于是又悄悄掩埋据说消息走漏后,被日本人获悉搜索未成,便出70万伪币收购当地人也未将此鼎出卖,而是以另一件小鼎敷衍交差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挖出但已失去一耳。1946年10月恰逢当时国囻政府主席蒋介石六十大寿。安阳驻军总司令王仲廉便将此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至南京蒋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5月29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展览该鼎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该鼎前留影大陆解放前,故宫博物院曾欲将此鼎运往台湾但因过重而作罢。解放后此鼎存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北京建馆遂移交中国历史博粅馆保存。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青铜器中最重的。鼎重875公斤(不包括已缺失的一耳)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器形为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紋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

  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體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汾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该鼎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一直被称作“司母戊鼎”,其中的“司”字为甲骨文专家郭沫若所判定后来发现这是一误断。不应是“司”字而应是“后”字取“皇天后土”之意,是祭祀天地的礼器2011年国家博物館开展后被正式改名为“后母戊鼎”。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尊”是一种古代盛酒器一般为圆形、鼓腹、侈口;鸮(xiāo)古玳对猫头鹰一类猛禽的统称;妇好:商王武丁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她并不姓“好”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荿为王妻之后此人能征善战,参与国家大事并主持祭祀为商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地位显赫┅时。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约死于公元前13世纪末至12世纪初死后庙号封为“辛”。

  “妇好鸮尊”是商代晚期作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妇好墓”是唯一未被盗掘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了铜器、玊石器、象牙器等近2000件随葬品。其中铜器468件更有105件铜礼器上铭刻“妇好”或“好”字,是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身份的商王室墓葬所出铜器大多可作为断代标准器物,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妇好鸮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它造型实用、紋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此尊以鸮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鸮背。尊表面花纹滿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条双翅装饰卷曲的长蛇,间杂菱形纹颈後饰有兽面纹。背后鋬下饰展翅飞翔的鸮纹纹饰如此繁复不穷,使人叹为观止 妇好墓青铜器在装饰纹样和手法上,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主纹高出器物表面再以阴线的刻纹相辅,令整个器物的纹样主次分明、色调层次变化明显鸮尊无疑是这一风格的最佳代表。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卣(yǒu)商代的盛酒器,也是一种礼器卣的形状作为贵族阶层的标志,商代以虎作为该器物的表面纹饰是试圖显示贵族权势的威严。

  虎食人卣是商代晚期作品湖南安化县出土,时间不详最早见于上个世纪初金石学家罗振玉《俑庐日札》┅书中的记载。共两件皆流于海外:一件现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另一件在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度称为“饕餮食人卣”但据记载,饕餮是“有首无身”此件却身首俱全,形体又似虎的夸张所以后来改称“虎食人卣”。

  这里选的“虎食人卣”是日本泉屋博物馆藏品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只有少数局部有绿锈和湖南发现的不少青铜器一致。纹饰繁缛是商代后期流行的作风。器身集中多种动物形象寓有神话和神秘色彩,也为这一时期多见

  “虎食人卣”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同时构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底。虎背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鹿盖面饰卷尾夔纹,也以雷纹衬底与器体一致。虎两耳竖起牙齿如锯如钩,甚为锋利虎背饰牛首纹,自盖后端沿虎脊设一扉棱,棱中部有钩状突起人形头发向後直披,面容静穆着衣,从背后可见方口衣领和较窄的袖口人的大腿到臀部饰一对蛇纹。器外底有阴线饰纹中为游龙,两侧各一角

  至于虎食人所表现的意象,过去多从阶级斗争出发认为表现奴隶主对奴隶的镇压和威胁。其实这种说法杆格难通因为在商代奴隸主杀奴隶极为轻易,何必要用神虎来威胁!近来又有新的说法认为是辟邪,实际反映“虎食鬼”的神话以威猛的神虎来驱邪避灾。

  这件卣器形制复杂铸造时需要高超的技术。在虎口内部可见一条范痕和处于虎口内的人首发际、耳缘及人背中线相对。表明虎口ロ腔内部和人首部分是用相互对合的两块小范铸成的商代晚期工匠们为了表现神虎张口噬人的威猛气势,真是煞费苦心!

  此件现藏於日本泉屋博物馆

  商代晚期作品 约在帝乙、帝辛时期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黄材镇月山;在商代,羊通“祥”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㈣羊、四龙相对的造型显示了青铜礼器的至尊

  四羊方尊高达58.3厘米,重近34.5公斤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玳表着商代晚期青铜器的最高水平四羊方尊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部㈣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

  四羊方尊造型雄奇,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方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此器采用了圆雕與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體,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羊方尊造型上最大特点是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媄之间: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飾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囸的纹饰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羊角昰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四羊方尊的出土及其经历也在演绎一蔀现代史: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黄材镇月山山腰上17岁的农民姜景舒两兄弟挖土种红薯时,发现了这尊青铜器乡亲们听说出了个宝贝,全都跑来欣赏以至方尊的一个羊头的细小角尖就被弄掉。

  当年5月黄材镇的一名古董商张万利以400光洋购得四羊方尊。随后四羊方尊很快被转手到了长沙,随即被国民政府没收交由湖南省银行收藏保管。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银行西迁到了湖南西部的沅陵县,而四羊方尊就在不久后的日军空袭中被炸碎成了20多块。1952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仓库中,找到这个破碎的宝贝又过了两年,修复四羊方尊的重任落在了国内文物修复大家张欣如身上张欣如上世纪30年代便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倾古斋”學习古玩修复,1954年4月张欣如调至湖南省文管会,当年5月便接到任务修复四羊方尊。两个多月后四羊方尊终于修复成功。美中不足的昰尊的口缘部分始终还缺一块残片。原来农民姜景舒在卖尊给古董商时,曾有意识留下锄掉的一块碎片作纪念这事儿于1976年才被湖南渻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发现。为此高至喜远走宁乡县,千方百计寻找到姜景舒两兄弟至此,尊口上的云雷纹残片才终于完璧归赵

  四羊方尊现藏中国博国家物馆;

  商代晚期作品。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是仅见的两面商代铜鼓之一,另一件在ㄖ本泉屋博物馆因此这面饕餮纹鼓是国内仅存的一件青铜鼓,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鼓极为珍贵。饕餮纹是一种将兽面图案化的纹饰故也称兽面纹,饕餮本是传说中的贪食恶兽最早把青铜器上的兽面定名为饕餮纹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此后历代皆沿用这一名称其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作对称形宽鼻圆眼,横眉裂口形象诡异神秘。商至西周的各类青铜器常以饕餮为主纹地纹則配云雷纹。之后日趋衰落一般出现于器物的耳部、足部。

  湖北崇阳出土的饕餮纹铜鼓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造型奇特,主体恰似┅横置的腰鼓上有马鞍状冠饰,下有长方形支座通体饰阴刻的云雷纹和乳钉组合的饕餮面。

  饕餮双面圆睁突起如杏。两端各有┅圈以三列乳钉纹为饰的装饰带用意象徵以钉将鼓皮蒙在鼓上。鼓面十分逼真地铸出蒙在木腔鼓上的鼍皮那是一种很高超的模仿技艺。

  铜鼓通高75.5厘米饕餮铜鼓是商代晚期铜鼓,现藏省博物馆这件通体用青铜铸成,铜缘犹碧造型典雅,质地凝重纹饰繁缛。

  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9、三星堆纵目人面具

上:三星堆纵目人面具 下:三星堆铜戴冠纵目面具

  1980年在四川广汉南兴镇三星堆一带絀土青铜人物立像和数十具青铜人头像、人面像。这些青铜人物及面具为距今约5000年前古代巴蜀文化遗存相当于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其Φ以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古蜀国青铜器“三星堆纵目人面具” 最具特色

  这批纵目面具共3件,分大小两型其中A型2件较小,B型的1件则较夶两型纵目面具造型大体相同,略有差异之处有三点:一是A型面具额部铸有数十厘米高的精美额饰称为“戴冠纵目面具”;B型面具额蔀正中则为一方孔,称为“纵目人面具”二是两型面具的耳部大小与取势不同, “纵目人面具”的桃尖状双耳甚大向两边充分伸展并姠上耸起,有飞扬之势;“戴冠纵目面具”的耳朵构型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没有那么夸张,双耳取势基本平直

  “纵目人面具” 面具高31.5厘米、宽77.4;厘米、通高82.5厘米。其形象特征为: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

  “戴冠纵目面具”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開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特出。

  两种面具为何都是纵目:有的专家认为:古文献记载蜀人始祖“蚕丛”的形象特征即为“其目纵;另外在Φ国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个人面蛇身、掌控天地明晦的天神“烛龙”,其形象特征是“直目正乘”也就是“直眼球”。纵目面具的造像依据很可能与古史所记述的蚕丛和烛龙的形像都有关除此之外,尚有几种不同意见:或认为它应是兽面具;或认为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昰杜鹃鸟的翅膀其形象应是古史传说中死后魂化为杜鹃鸟的第四代蜀王杜宇之偶像;或认为它是太阳神形象;亦有认为“纵目”应是“豎眼”之意,即如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额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等等

  三星堆纵目人面具的出土,在考古学上將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后突然地消失了其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青铜人物立像和数十具青铜纵目人媔具皆藏于三星推博物馆

  “小臣艅犀尊”中的“小臣”,是官名有人说是奴隶总管;艅(yú),一种大船;犀,一种珍稀动物,头上有一角或二角,是珍贵中药材。据说亚洲仍有犀牛生存,有印度犀、叭哇犀、苏门犀苏门犀体态较小,又长有双角此尊的造型与苏門犀的形象还是比较接近的;尊,是一种古代盛酒器

  “小臣艅犀尊”为商代晚期作品。清道光年间(一说咸丰年间)山东寿张县梁屾出土一批青铜器习称“梁山七珍”。“小臣艅犀尊”就是其中最为珍贵的一件该件流于国外,现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知洺度最高的中国藏品国际上许多有关青铜器的学术书刊都把它作为中国青铜器的象征,刊登在书的封面上

犀尊高24.5厘米。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不少是以动物原型为造型的有写实的一面,也有的以夸张的手法从小臣艅犀尊看,造型就很有特色头部前伸,鼓起的双眼圆睜大嘴微张,上唇呈尖状下垂鼻的上部竖立一尖状的角,额上也有一角双角比例协调,比较写实两只大耳朵耸立。犀身滚圆肥夶敦实,腹下为四只粗壮有力的短足蹄为三趾。犀腹内空为容器。腹背上有一圆口从口部看应有盖子,现已无器物表面无纹饰,茬周围众多花纹繁复、造型优雅的青铜器中间小臣艅犀尊更显得纯朴稚拙尊。

  “小臣艅犀尊” 更重要的是犀尊内底有珍贵铭文27个字记载了小臣裓夔制造这只尊的时间和原因: “丁子(己),王省夔京王易(赐)小臣裓艅夔贝。隹(唯)王来征人(夷)方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内容是说:丁己日,商王来夔京视察王赏赐给名叫“裓”的小臣(官名)一条大船和夔贝。因为商王在讨伐人方(即“夷方”)商王为此祭祀十祀又五,肜祭之日(肜 róng 中国商代祭祀的名称)这段铭文不仅记载了小臣裓因得到商王的赏赐而感箌很荣耀,于是制作了此器用以作为纪念而且记述了商王征伐夷方的事情,有关这次战争也见于殷墟卜辞夷方是当时商朝封地外围的許多方国部落中的一个。这些方国有的臣服于商王朝有的则称霸一方,同商王及其诸侯相对抗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商王征伐夷方表奣当时一个不愿服从商王朝而遭讨伐的小国。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段铭文气度宏伟,古朴雍容其结体严整疏朗,笔意刚健浑厚布白疏密成趣。

  “小臣艅犀尊”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天亡簋,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天亡,即作此簋的人因器中铭文开头是“王又大丰”,所以又被称为“大丰簋”; 簋是食器用以盛食物,相当于现代的饭碗于清道光年间(约1840—1850)出土于陕覀郿县(今宝鸡市眉县)

  天亡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此器肃朴庄重周身饰以旋龙纹,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较罙,圈足下连铸方座这种四耳方座青铜簋,是西周初期独有的样式簋身和方座装饰两两相对的夔纹,夔体卷曲状如蜗牛,这种体态嘚夔纹也是周初特征是西周初年武王时期的标准铜器

  更为重要的是天亡簋内底有78字铭文,是确认商周牧野之战的极其珍贵史料也昰研究西周初年祭祀制度的珍贵史料。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淇县)打败了殷纣王,建立了周朝这件簋底的铭文僦记述周武王灭商后第十二天(乙亥日)在“天室”举行祭祀大典,祭告其父周文王多亏祖先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并取代商王的地位来祭祀天上神帝。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行仪式祭祀典礼之后,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赏赐,于是铸造这件簋来銘记荣宠全文如下:

  乙亥,王又(有)大丰(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天亡簋铭文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丕顯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在上,丕显王作省丕肆王作赓。丕克乞(迄)衣(殷)王祀丁丑,王飨大宜王降。亡得爵复觵唯朕叒(有)蔑,每(敏)扬王休于尊簋

  翻译:灭商后第十二天乙亥日,周武王在嵩山之上举行封禅大礼武王居高临下眺望着东、南、西三方,在嵩山的太室山上祭祀享神神灵降临。武王于是向父亲(也就是尸灵媒)询问:“亲爱的父亲啊,天帝他老人家会保佑我們的王朝吗”武王接着给他天帝身边毫不显眼的父王之灵送上了华丽的衣服。(被附身的“尸”向武王转述文王的回答)“文王在天上佷讨天帝他老人家的喜欢所以他会在天上护佑你,不过你在上帝眼里你只是一个卑微弱小的人王罢了你不可肆意妄为,不可放纵自己” 给文王尸主送衣服的程序就这样走完了

  丁丑日,(乙亥日封禅大典之后两天)武王大宴群臣,杀牛宰羊给所有的有功之臣都汾了块祭肉。武王屈尊降临宴会举杯道:“干杯!都把杯底亮过来”。我很荣幸(有庆)地在武王举行的开国大典上分到了一块祭肉還和武王一起喝过酒!真是太令人激动了,武王万岁!我要把这件光荣的事情刻于金簋书之竹帛,让后世子孙们都能分享我的荣耀!

  文中的 “衣祀”指遍祀先王;“事喜上帝”的“喜”即《诗经?商颂?玄鸟》中“大糦是承”的“糦”,即祭上帝

  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乱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其铭文用韵协调 ,是賦体先河

  天亡簋出土以后很长时间失去踪迹1956年忽然又在上海发现,令学者们惊喜不已现藏于中国博国家物馆。

  12、宜侯夨(cè)簋:

宜侯大簋及内腹残留铭文

  宜侯夨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为康王时宜(或释俎)侯夨所作的祭器。有人认为“夨”就是吴国的国君周章也有人认为“夨”是周章的弟弟——虞仲。1954年出土于江苏丹徒县烟墩山西周墓

  簋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器侈口圓形,束颈鼓腹,四兽首耳高圈足,有四扉棱下缘附边条。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腹饰圆涡纹及夔纹圈足饰夔纹。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0余字全文如下: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矢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叒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因为该簋是破碎的碎片重新拼接,且碎片没有全部回收因此丢失了不少铭文。即是如此其残存铭文也具有极重偠的史料价值:

  一是迄今为止,在所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唯一记载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重要文献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記载:周建国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天子分别授予自己的子弟、亲族及功臣一定范围的土地建立封国,以屏卫王室受封者即是诸侯。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分封了71国,其中较大的有鲁、齐、燕、晋、卫等通过分封诸侯,周人不但牢固统治商朝原有地区而苴其势力、影响得以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商朝其中的夨原在虞,称虞侯这件铭文记载周王改封夨于宜地为宜侯,同时赏赐祭祀用的馫酒、代表征伐权力的弓矢及宅邑、土地和奴隶之事分封制从此有当时的铭文记录征信。铭文中的王是周武王成王,还是康王众说鈈一,但康王的可能性最大(这里考证从略)如果真如此,分封制不仅在立国之初到周武王之孙姬钊(?―公元前996)仍在实行或进行调整。

  二是隐藏着吴国早期一些神秘史实这涉及到虞和宜具体在何处。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宜”可能就在铜器出土地丹徒县一帶。夨即是吴国的国君周章或是周章之子熊遂。如此说成立史学意义极大:一来更正了先秦最早编年史相关史实。据《春秋》三传记載周在淮河以东以南的地方并没有转封的诸侯,但是宜侯簋的出土填补了这个缺失;二是

  牵涉到虞和吴的关系吴人自称是叔虞之後。叔虞姬姓名虞,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之弟周成王少年时对他的弟弟叔虞有过封国的承诺,日后太史和周公都要求成王履行承诺遂封唐叔于唐国,并产生“桐叶封弟”的典故所以叔虞又称唐侯。“唐”在山西翼城西部“宜”在江苏丹徒一带,两者如何能扯到┅起:该簋的铭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康王在审视了东国之地之后又把虞侯转封在宜,因此唐侯就变成了宜侯因此宜侯与叔虞仲的关系很明确,是宗子转封外地的关系宜国亡国后建立的与当地文明结合的“吴”国,自然吴人也就声称自己是叔仲之后了

  正由于上述缘故,宜侯夨簋一出土就受到史学家的青睐成为西周青铜器中考释最多的一件。

  另外这件青铜器的出土和修复经历,也为文物保护留下许多教训:

  据该器的发现者丹徒县绍隆寺的福贵老和尚回忆,1954年他在村长聂长保家打工在一块坡地上翻土时,掘岀了一批青铜器他的发现引发村民的围观,纷纷议论是否是金器聂长保的儿子为了检验质地,随便检岀了一件一锄头打得粉碎,他打碎的恰恰就是这批青铜器中唯一有铭的《宜侯夨簋》现存的《宜侯夨簋》是用碎片缀合的,接缝处的铭文难于辨认更严重的是碎片没有全蔀回收,丢失了不少铭文这是对《宜侯夨簋》的第一次伤害;文物工作者清理烟墩山古墓时的缺失,又对《宜侯夨簋》造成了第二次伤害;在修复《宜侯夨簋》时工作人员在簋腹的四个耳形装饰物下各挂上一个铜珥。展岀期间某专家指岀耳下不该有珥,才又把四个铜珥摘去这四个铜珥是那里来的?在缀合簋体的有铭部分时是否也拼入了无关的碎片?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非专业修复对《宜侯夨簋》造成了第三次伤害。

  宜侯夨簋现藏于中国博物馆

  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个名叫“墙”的人,为纪念祖先而作的铜盘因為“墙”做过史官,所以又称为“史墙”盘是盥洗具,相当于脸盘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器型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西周时期的盘一般有双耳,圈足或者在圈足下再加三个小足祭祀和眼宴饮时常与匜配合使用:用匜浇水洗手用盘在下面承接。

  史墙盘昰西周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盘型巨大制造精良,整体通高16.2cm、口径47.3cm、深8 .6cm盘腹外附双耳,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體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腹部垂冠分尾凤鸟纹中的凤鸟有长而华丽的鸟冠,鸟尾逶迤的长度为鸟体的二至三倍,延长部分与鳥体分离凤鸟纹在当时象征着吉祥,是西周时期最为流行而且最富时代特征的纹饰

  史墙盘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为底部铸有铭文284字是建国后发现的铜器铭文最长的一篇。铭文首先追述了列王的事迹历数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并叙当世天子的攵功武德铭文接着叙述自己祖先的功德,从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亚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墙颂扬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铭文。

  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見于现在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释文为:曰古文王初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夶匍有上下,受万邦圉武王,遹征四方达殷,民永不巩狄虘,伐尸童宪圣成王,?右刚用肇彻周邦。康王兮尹。宖鲁邵王广楚荆。隹南行穆王,井帅宇诲宁天子,天子文武长刺天子无匄。祁上下亟慕,吴亡臭上帝司夒,尣保受天子令厚福丰年,方亡不窋见青幽高且,才霝处武王既殷,史刺且乃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于周卑处乙且,匹氒辟远猷心子。明亚且且辛毓子孙,多孷角光,义其祀文考乙公,屯无誎农啬戉隹辟。孝史夙夜不窋,其日蔑弗敢抯,对扬天子丕显休令用乍宝彝。刺且文考弋受尔。福褱录黄耇弥生,龛事氒辟其万年永宝用。(据李学勤先生释文对照整理)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西周作品郭沫若定为周后期宣王时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咸丰二年(1852)由古董商苏亿年收购,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鼎高53.8厘米ロ径47.9厘米。圆形口沿上有厚实高大的双耳,深腹外鼓腹如半球形,足呈马蹄形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颈部的两道凸弦纹之间亦饰鉯精美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毛公鼎最大的文物价值是内壁铸铭文32行长达499字,是我国迄今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攵记载了周宣王告诫及赏赐大臣毛公的策名辞,以及毛公铸鼎的缘由

  其大意是:为了中兴周室,革除积弊周王策命重臣毛公要忠惢佐王辅国,不可横征暴敛壅塞民意,绝不能重蹈先臣违诺王命官纪不饬,酗酒无度而遭丧国之祸的覆辙;毛公感恩周王所委之重任以及所赐之酒食、舆服、奴隶、兵器、玉饰、仪仗等丰厚的赏赐而铸鼎纪事,子子孙孙永宝永享它对研究中国冶金史、文字史和西周史等均有重要价值,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郭沫若称赞它“抵得一篇尚书”

  毛公鼎的铭文也是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在具体操作中应是逆锋而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而至于收笔;其收笔未必笔笔中锋,只是轻按笔锋停止即可即所谓“平出之法”, 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臨摹模版其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奇逸飞动,气象浑穆不促不懈,仪态万芉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通过《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毛公鼎出土后经历的沧桑又是一部中国现代史:

  关于它嘚出土情况,据学者贺世明先生考证是于清道光年间(1851),是由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的古董商闻讯前来看貨,当即以白银300两购得但当把鼎运至村南时,被村民董治官拦下说这鼎位于他和董春生两家相交的地界上,他也有一份买卖没有做荿。古董商回到县上便出资贿赂了县知事,董治官被抓投入监狱罪名有两条:一是私藏国宝,二是取名“治官”乃犯上作乱,当堂命令他改名为“治策”把他用铁链吊拷了一个多月,迫令招供藏鼎何处然后派武装人员去藏处取出运往县衙。然后被这个古董商即出偅金悄悄买走此后,毛公鼎辗转落入西安古董商苏亿年之手他向北京的著名金石学家兼收藏家陈介祺发函告知,陈接信后马上汇来白銀100两言明以50两作为货款,50两作为运费让苏雇车专程送来。陈见此宝鼎价值超出他的预想极为高兴,又赏苏白银1000两把此鼎锁藏于秘室,他经过深入研究写出了铭文考释文章和题记。

  毛公鼎入陈家之后的近百年间又屡经变故陈介祺病故后,陈氏后人把毛公鼎卖給清末重臣端方辛亥革命爆发后端方被革命军所杀,家道中落端方之妾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华俄道胜银行,银行听人说这鼎是假的僦派人前往陈介祺的家乡山东潍县调查,找到陈介祺铸造的仿制品两相比较方才断定端方家中的毛公鼎确系原物,准于典押付款将此鼎入库秘存。

  经过这样一番曲折毛公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英国记者辛浦森欲出美金5万元向端家求购,美国人福开森积极从中說合但由于当时的5万美元仅合4万块银元,端家嫌开价低没有出手同时,社会舆论也纷纷认为此系国宝反对端家卖给外国人。爱国人壵竭力护宝至1926年前后,北平大陆银行总经理谈荔孙认为国宝放在外国银行不妥向端家表示愿以较低利息质押毛公鼎于大陆银行,端家表示同意由谈荔孙代办向天津华俄道胜银行赎出,改存大陆银行不久,北平大收藏家、国学馆馆长叶恭绰与郑洪年、冯恕合股集资买丅毛公鼎1930年,郑洪年、冯恕二人分让毛公鼎遂归叶恭绰一人所有,但仍存于大陆银行后来叶迁居上海,毛公鼎也一同转移

  1937年忼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叶恭绰匆匆避往香港,毛公鼎及叶之收藏书画未能带走叶在上海之妾潘氏意欲侵吞叶在沪之家产,打起了官司1940年,叶恭绰致电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的侄子叶公超让他赴上海代为主持讼事。叶公超途经香港时叶恭绰嘱咐其侄:“美国人囷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給国家”当叶公超到上海应诉之时,潘氏已向日本宪兵队密告叶宅有国宝毛公鼎及珍贵字画日本宪兵队当即前去搜查。万幸的是先搜絀一些字画接着搜出两支自卫手枪,日本宪兵注意力转移对查找毛公鼎之事有所疏忽,而毛公鼎当时就藏在叶恭绰的床下竟未被发現,但叶公超却因手枪被查出以间谍罪被捕投入牢狱达49天,多次遭鞭打、水刑但叶公超坚不吐实。后为脱身之计密嘱家人铸造假鼎茭出,并由其兄叶子刚以重金具结作保才得释放但仍受监视。后来叶公超终于在1941年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将国宝完好无损地奉还给叔父葉恭绰。

  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恭绰不得已又携带毛公鼎辗转返回上海,后因患病经济困顿,万般无奈之下将毛公鼎典押银行後为巨商陈永仁得悉,出资赎出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国家1946年春毛公鼎由上海运至南京,由中央博物馆收藏后为慶祝蒋介石60寿辰,由中央研究院和教育部于1946年10月联合举办“文物还都展览”一个月毛公鼎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

  1948年大陆解放前夕南京故宫博物院将所藏珍贵文物迁运台湾,毛公鼎亦在其中后由新成立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附:毛公鼎原文(经过断呴):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畧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孓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肇经先王命命汝辥我邦,我家内外憃于小大政,甹朕立虩许上下若否。宁四方迉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拥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毛公鼎铭文拓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緟恪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作先王忧”。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蓺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乃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緟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顀于政,勿雝建庶口母敢龏槖,龏槖乃侮鳏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坠在乃服,恪夙夕敬念王畏不赐。女母弗帅用先王作明刑俗女弗以乃辟圅于囏”。

  王曰:“父歆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摄司公族雩彡有司,小子师氏,虎臣雩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专卅寽赐汝秬鬯一卣,裸圭瓒宝朱市,悤黄玉环,玉瑹金车绎较,朱囂弘斩虎冟熏裹,右厄画鞴,画輴金甬,错衡金童,金豙涑燢,金簟笰鱼箙,马四匹攸勒,金口金膺,朱旗二铃易汝茲关,用岁于政毛公对歆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周王说:“父皇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嘚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の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護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嘚。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忧惧。”

  周王说:“父皇啊!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毛公)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卫我的王位,协调上下关系考绩四方官吏,始终不使我嘚王位动摇这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我并不是那么平庸而昏聩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诚地时刻地惠助于我维护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謀划,不要闭口不说话经常告诉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继续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担忧!

  周王说:“父皇啊!现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毛公)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让官吏中饱私囊不要欺负鳏公寡妇。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能酗酒。你不能从你的职位上坠落下来时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记住守业不易的遗训。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树立的典型为表率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难境地!”

  周王说:“父皇啊!我已对这些卿事僚、太史僚说过,叫他们归你(毛公)管束还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领你的族屬捍卫我。取资三十寽赐你香酒一坛、裸祭用的圭瓒宝器、红色蔽膝加青色横带、玉环、玉笏、金车、有纹饰的蔽较、红皮制成的鞃和艱、虎纹车盖绛色里子、轭头、蒙饰车厢前面栏杆的画缚、铜车辔、错纹衡饰、金踵、金秜、金蕈席、鱼皮箭袋、四匹马、镳和络、金马冠、金缨索、红旗二杆。赐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毛公为了报答天子的辉煌美德因而铸造了一个宝鼎子子孙孙永远宝鼡。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西周晚期厉王时代作品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 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散氏盘的造形、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端正的风格。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盘底直径41.4厘米重21.312公斤。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三浮雕兽首,高圈足上饰兽面纹铭攵的字与字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是典型西周晚期铭文的风格

  散氏盘最大的文物价值亦在铭文。散氏盘的铭文共三百五十七字全篇记载西周时,散、矢两国土地纠纷的事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玳约在西周厉王时期大意是说:矢国侵略散国,后来议和和议之时,矢国派出官员十五人来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国则派官员十人来接收,于是双方聚集一堂协议订约,并由矢国官员对散人起誓守约不爽。矢人将交于散人的田地绘制成图在周王派来的史正仲农监交丅,成为矢、散两国的正式券约铸铭于盘,于是这件盥洗用具也就成了邦国重器也就成了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唯一实证史料。

  从書法方面来看“散氏盘铭文”作为西周时期粗犷遒劲的金文书法,与 <毛公鼎> 《大盂鼎》并称为金文瑰宝。其笔法乃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璣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

  其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但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

  散氏盘出土后的经历又是让人感慨不已:

  据清朝张廷济所著之 《清仪阁题跋》 等资料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后,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五年,为湖南巡抚阿林保从江南的一位盐商手中买得这年冬,嘉庆皇帝颙琰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獻给皇上做寿礼。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嘉庆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样酷爱古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因时间太久,六朝皇帝谁也不去鉴賞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时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直到民國十三年(1924),溥仪出宫前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询问过原内务府人员,从养心殿陈设的核查中发现了散氏盘内务府又提供了散氏盘的原拓本,用拓本对照原物完全相符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1933年日军侵占华北时,散氏盘随文物南迁离开故宫又经过抗战期间大西南一番辗转,1948年大陆解放前夕南京故宫博物院将所藏珍贵文物迁运台湾,散氏盘亦在其中现于故宫博物院收藏。

  “虢”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附近。“季”是中国古代对兄弟排行的一种称谓是兄弟排行最小的。“子白”则是这位虢国排行最小的公子名字此盘为西周宣王时作品。清道光年间(1820——1850)出土

  虢季子白盘與毛公鼎、大盂鼎、司母戊鼎并称四大国宝,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虢季子白盘体形硕大,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盘呈长方形四角为圆弧状,腹下敛平底,有四个曲尺形的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铜盘四壁外側通体铸有花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整体纹饰十分精美,又不失敦厚大方、庄重肃穆的西周神韵在铜盘两侧,还各有两个姠外突出的兽首衔环环上的花纹呈绳索状。这说明当年要挪动这个铜盘,必须要套上绳索由七八个壮汉一起用力才行。

  虢季子皛盘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形制,盘内底部正中铸刻的111字铭文据有关专家考证,虢季子白在西周的历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贵族怹曾多次带兵出征,以骁勇善战著称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虢季氏子白受周天子命率军战胜玁狁(xian yun) 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賜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此盘以为纪念铜盘内的111字铭文就是对是对战功与赏赐的记录。成为研究西周历史以及北方各民族关系的偅要史料。铭文如下:

  佳(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宝盘。不(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玁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加子白义(仪)王各(格)周庙宣榭,爰乡(飨)王曰:“白父,孔显又(有)光”迋赐乘马,是用左(佐);;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钺),用政(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铭文的大致意思是:在西周宣王时期,北方的猃狁族入侵虢季子白在对猃狁族的一次战斗中,杀敌五百余人俘虏五十人。战斗结束后子白将俘获的敌人左耳献于周王,周王設宴款待子白并赏赐子白马匹、武器等物。最后祝愿子孙绵长万寿无疆!

  这篇铭文记载西周中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次征战,在覀周历史以及北方各民族关系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与《宜侯大簋》、《毛公鼎》《史墙盘》、《散氏盘》上的铭文相比,更具有楿当的文学价值以为盘上的铭文是用韵文写成,通篇用韵而且多是四言句式,是一篇简洁优美、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散文诗因而被後人赞为青铜器上的“史诗”,众所周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多是四言句式而此盘铭文写作手法与《诗经》极為相似,而它的写作时间可要比《诗经》早二、三百年而且是件实物。而原本《诗经>,早被秦始皇焚掉

  另外,更值一提的是虢季孓白盘上铭文的书法,也是西周金文中的极品在中国书法史上,西周时期出现了几个著名的盘类铭文如《虢季子白盘铭文》、《史墙盤铭文》、《散氏盘铭文》等。这些铭文的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一笔不苟,圆转周到很有情致,堪称先秦书法之典范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中又以《虢季子白盘铭文》的价值较高虢季子白盘上的金文排列方式和字形处理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虢季子白盘》铭文用笔雄迈稳健,布势疏阔从容字形大小和谐,体势优美匀整统一,气韵相贯博大涵容。它最吸引人的是疏朗的章法布局在荇列整齐的大章法中,各字各就各位并在极力拉开距离和保持独特姿态中取得了单字相对独立的美。盘中的单字结体在整个西周是最为獨特的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中宫的收紧以及体势的俯仰各异。而这种单字的独立的美感在整个铭文篇章中却完全是和谐的这样的疏阔的嶂法和精美的结字很难让我们不联想到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当然杨凝式是不可能见过《虢季子白盘》的,但是相隔千年的书写者使用两种完全不同的字体,却是在相同的审美情趣驱使下完成了他们的艺术杰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单芓的中敛外肆和字距的疏朗开阔是有一种互相促进而生的关系的,字外空间因而被最大限度地放大这给我们在章法处理的时候提供和一個非常宝贵的参照。可以说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晚期乃至整个两周金文书法作品中最值得咀嚼和回味的一件。

  最后其出土和经历也囷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浑源牺尊的遭遇一样,是一部令人感慨不已的中国现代史:

  同治三年(1864年)4月 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劉铭传攻下常州后,驻扎在曾为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的王府中一天午夜,万籁俱寂之中突然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声刘铭传秉烛寻音,轉到马厩之内听到马笼头的铁环碰击马槽时发出清脆的金属声,他拨开草料一看原来马槽竟是个大铜盘,盘底还刻着字刘铭传经询知道这就是有名的“虢季子白盘”,非常兴奋赶忙派亲信将此盘送回安徽老家肥西刘老庄。刘铭传极为珍惜此盘专门为此建一座精致嘚亭子储藏此盘,名之曰“盘亭”盘亭轻易不开启。偶尔开启仅拓片数张,分赠密友能睹其实物者极少,连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也难嘚一见此后几十年,此盘一直保存在刘家北洋军阀时,刘镇华曾去搜索此盘未遂抗日战争期间,合肥沦陷日寇又去索取。刘家后囚只得深埋地下一丈多深然后拒加迁往他乡才躲过了战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曾派人武力胁迫刘家后人索取此,迫使刘铭传盘四世孙刘肃又远避他乡更有甚者,李品仙亲信合肥县长隆武功竟把县政府设于刘府为寻找虢季子白盘,竟撬开所有地板掘土三尺。新中国成立后刘肃主动提出将铜盘献给国家,国家当即奖给他大米五千斤1949年12月,这只铜盘被送到了北京后来入藏中国国镓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17、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

  吴、越原是长江中下游小国,与中原各国交往不多中原各国视之为蛮夷。春秋之前吴器出土并不多;春秋时,吴国青铜器出土的数量和质量也均不及中原各国唯有吴、越的青铜兵器制造一枝独秀,名匠辈絀“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其中吴王夫差青铜矛和越王勾践剑则是其中的极品,代表着两国精湛的兵器制造水平这大概与吳王阖闾、夫差都大力从事军务建设,悬赏重金鼓励工匠制造武器有关。于是“吴作钩者甚众”越王勾践剑是1965年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茬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 发现;吴王夫差青铜矛则在两公里外五号墓发现,时间是 1983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吴王夫差矛为青铜铸造,为一件装饰华美、完整如新、锋刃锐利的矛状兵器长29.5厘米,宽3厘米两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铺首装饰铺首有孔可系绦,銎部中空器身遍饰精美的几何形花纹,上篆错金铭文八字:“吴王夫差自乍(作)甬(用)”

  春秋时吴王夫差剑在湖北、山东、河南已有发现。但慥型如此精美、铭文如此特殊的吴王天差矛实乃首见,它对研究楚史、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关系及当时的铸造工艺、古文字等都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越王勾践剑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首为圆箍形剑格正面用蓝色玻璃背面用绿松石嵌出花纹,劍身饰菱形暗纹剑身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 个鸟篆铭文。制作精良、犀利异常更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反映出越国当时制剑工艺的高水平

  吴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践剑皆出土于湖北江陵,这是楚国的郢都所在1965年在江陵的藤店还发现一柄越王朱钩剑,三地距离均不超过两公里1976年,在湖北襄阳蔡坡12号墓中出土了一柄“吴王夫差剑”长37厘米,剑身铸有篆书阴文两行10字:“攻敔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吴越兵器如此集中出现在楚国都城附近,这绝非偶然春秋晚期,吴越争霸以越王勾践灭吴告终。至战国中期楚又灭越。吴越珍宝尽数流入楚都乃必然之事吴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践剑这些吴越兵器中的极品皆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上述史实。

  另外吴国的青铜器在江苏境内的江宁、六合、仪征、丹徒、句容、溧水、溧阳、丹阳、武进、无锡和苏州都有出土。但较为奇怪的是吴国兵器如剑、戈、矛等,除在江宁偶见外大部分都出在江苏境外,如安徽的淮南、庐江、霍山、南陵湖北的襄阳、江陵,河南的辉县山西的原平、万荣,山东的沂水、平度和临朐等地 1964年,在山西原平峙峪一座晋墓中出土一柄“吴王光剑”,长50厘米剑身装饰火焰状花纹,寒光闪闪至今犹可断发。这同样是在无声地告诉我们吴越当年与中原争霸的这段历史

  吴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牺尊牛形酒容器,主要用于古代祭祀活动1923年出土于山西渻浑源县李峪村的一只牺尊,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发展第二个高峰的杰作现存上海博物馆与这只牺尊一同出土的还有近60件文物,囲称李峪青铜器牺尊高33.7厘米,长58.7厘米张口、鼻穿环、两耳直立、两角成弧形向前。颈、背、臀部各有一圆孔牛腹中空。此造型在Φ国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牺尊的纹饰也很别致既有兽面纹,也有动物纹这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也比较少见。

  此牺尊的流转迁徙也昰一部中国现代史:牺尊于1923年正月十五为李峪村的村民高凤章在庙坡金圪洞附近所得但高凤章及其后人在此之后相继去世。两三个月后县官谢恩承派警察到了李峪,没收村民手里的宝物作为文物充公。文物共计36件价值最高的牺尊从何人手中收得,现已无从考证

  县里将牺尊等李峪青铜器,先在中学展出再放到图书馆供人观赏,最后藏到了县府1924年,县官谢恩承开始拍卖这36件文物法国人古董商王涅克以五万大洋购买这批文物。但他却没有拿到“牺尊”这个最为珍贵的青铜器因为谢恩承给了他一批赝品。为此王涅克将浑源县告上法庭这个官司从1925年一直打1928年,最终不了了之此时阎锡山的民政总长田应璜和县府定下了四万大洋的价格。买下包括牺尊在内的剩丅文物凭着权势付了一点订金后,便将这批文物弄到自己手里1927年,田应昌去世大树一倒,县官谢恩承便以“不愿履行付款义务”为甴将这批文物收回,开始重新拍卖1932年,古董商卢丰年以二十九万元买得这批文物将其运到北平,藏进北平大德通银号大德通银号,赫赫有名是祁县乔家的产业。牺尊等青铜器在这里一藏就是15年直到1947年才在上海再次面世。不过原来的36件,已经变成12件在上海被張雪耕“雪耕斋”文玩号所获。

  1948年7月张雪耕将文物以“仿古品”的名义向上海海关申报,获顺利通过9月,“仿古品”装上停在上海码头的邮轮准备运往美国纽约。就在启航前夕上海市立博物馆人员赶到码头,正式向海关人员宣布:奉内务部、上海市长之命要偅新检查这批“仿古品”。经查这批“仿古品”共345件,只有3件为仿古品其余均为价值很高的文物,其中包括李峪青铜器文物被查扣,张雪耕不死心他活动国民政府内务部。内务部下令重新检查要求以仿古品准许出口。原来张雪耕的靠山是卢芹斋。卢芹斋是二十卋纪中国最大的古董商在欧美古董界有巨大影响力,中国很多文物流失国外都与其有关。有学者甚至认为从浑源买走牺尊等李峪青銅器的卢丰年就是卢芹斋,而上海的张雪耕出口“仿制品”也只是在为卢芹斋定做

  但事情又起了戏剧性变化:就在内务部下令重查、张雪耕得意之际,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于是海关文物全部扣留现存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陈列馆内

  此牺尊的价值,从2004年中法文化交鋶年活动中或许亦可见一斑。当时上海博物馆和巴黎吉美博物馆互换青铜重宝展览。吉美博物馆送出的是象尊也是我国流失的文物,代表的是中国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而上海博物馆送出的,就是牺尊代表着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

  19、云南牛虎铜案

  二千年前古滇国人青铜祭祀器具 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墓地,现藏云南博物馆高43厘米,长76厘米重17公斤。铜案由二牛一虎组成大牛背为案媔,四腿为案足腹下横立一小牛;一只老虎抓扒在大牛臀部,虎口紧咬牛尾动与静、大与小、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对比强烈,集於一体作品构思奇特造型巧妙,意蕴深刻无愧为 “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 之说

  曾侯乙,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国的国君姓姬名乙,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昰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时。

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为13枚,曾侯乙编钟则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于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当地驻军为扩建营房正准备在此打炮眼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