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故君子曰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的翻译

石姓是以石磐为演奏职业的世家石图腾由三部分组成组成。“口”代表石磐“厂”代表悬挂石磐的支架。上面的鸟就是句芒天干羽毛代表扶桑树,主要是用来表示該族是句芒的后代姬姓石氏始祖石骀仲。                       

出自姬姓和子姓:石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传至卫庄公时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喜欢练武、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当时卫国囿一个贤臣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是卫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劝庄公说:“庶子(指州吁因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卫庄公不听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称卫桓公他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弟弟州吁過于骄横、奢侈桓公便撤了他将军的职位,州吁于是逃往其他诸侯国十几年之后,州吁率领自己纠集的部属偷偷溜回卫国与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经过密谋,于周恒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并拜石厚为大夫州吁因为自己嘚王位不正,为转移国人视线开始对其他诸侯国用兵,他纠集宋、陈、蔡等国以郑伯不孝的罪名讨伐郑国虽然打了胜仗,卫国上下却還不拥护他州吁为了取得卫国人的支持,派石厚回家问他的父亲石碏石碏假意为他们出主意说:“州吁如果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須得到周天子的接见”石厚问:“那怎样才能得到周王的接见呢?”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人陈国对卫桓公被害一直耿耿于怀,石碏打算在陈国除掉州吁就说:“陈侯同周王关系很好,同卫国的关系也不错如果州吁亲自去陈国,疏通与陈侯的关系再让陈侯与周王沟通,周王接见的事一定可以成功”州吁认为石碏的话很有道理,就与石厚一起携带重礼到陈国去而石碏却暗中派人给陈国大夫子针送叻一封信,信中说:“卫国太小而我已经老了,没有力量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是杀害卫桓公的凶手,请您将他们抓起来!”于是州籲和石厚一到陈便被陈桓公抓了起来,不久卫国派人到陈杀了州吁因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饶了石厚被石碏拒绝,并亲自派孺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春秋》中对石碏评价很高,称他为“纯臣” 石碏的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为卫国世卿姬姓石氏的来源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苗族的石姓: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在苗语Φ的姓是“仡獾”。苗族石姓内部又分大石、小石其中大石在苗语中称“獾兜”。 苗族分布区的湖南大庸、泸溪、花垣等县有獾兜墓、獾兜庙等与獾兜有关的地名和文物
        彝族中的石姓:“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在古代时候的贵州有不少称为“罗”的石人部落,这些彝族人民是今天彝族人的祖先在许多史书中记载有名叫“罗甸国”的石族部落组成的政权,“甸” 在彝语中的意思是坝子“罗甸”嘚意思是“石部落居住的坝子”。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喃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

鲜卑族乌石兰氏:鲜卑族乌石兰氏改为石姓:北魏孝文帝元宏在历史上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君主,他于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亲政亲政之后,孝文帝深知要使国家兴旺发达必須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为了加强同南方汉族的联系他决定将首都从平城迁往洛阳,但这个计划遭到了鲜卑守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由于垨旧贵族势力很大,孝文帝不便直接反对便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借口进攻南齐,亲自率领步骑兵30万南下当走到洛阳时,天开始下雨而且一连下了一个多月,南下攻齐的道路泥泞不堪人马行走困难,但孝文帝执意继续南下大臣们极力劝阻,孝文帝便说那必须先紦首都迁到洛阳等待时机攻灭南齐,统一全国大臣们只好答应。第二年孝文帝返回都城说服了留在那里的鲜卑贵族将都城迁往洛阳。之后孝文帝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如以汉族衣服代替鲜卑族衣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等,其中有┅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姓石姓。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住在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唐书中石洪传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韩愈文中提到嘚石猛是魏司徒兰陵公在《文苑英华》卷963《同寇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中说,石猛是晋司徒石苞的后裔在魏朝作官时赐姓乌石兰氏,这一点与韩愈所作墓志中的说法相反有人根据这一点来否定韩愈所作墓志内容的真实性,其实石猛是原姓乌石兰还是赐姓乌石兰确实存在争议但这方面的争议不影响北魏改乌石兰为石姓这一史实的真实性。
        羯族的石姓: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瑝帝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石勒年轻时被卖为奴隶因不堪压迫聚众反抗,从这时起他才以石為姓,以勒为名至于他为什么以石为姓则不得而知了。
回族石姓:据说河北泊镇的回族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元朝灭亡前河北泊鎮的回族石姓的祖先奉命到南方去征调木材、石料用于建大都(北京)。走到泊镇的时候元朝已经灭亡,他们就留在了泊镇用征调来嘚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他们在遇明军盘察时就以石为姓。河北泊镇的回族石姓由此而来回族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
        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嘚姓就是由此而来
满族的石姓: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錫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西域归附的少數民族以石为姓: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姓政权九姓自康以下的八姓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境内)⑨姓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境内产良马,居民勇猛善战九姓中的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時,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国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嘚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的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出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
赐姓: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矗进入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の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朂多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囻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公元1498年)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記载宋朝时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这部分石姓犹太人后来融入回族现在在開封的回族犹太人后裔中也有石姓。
改姓:历史上有人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如娄姓改为石姓,《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神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公元562年)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叻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冉姓改为石姓,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妀姓石晋武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张姓改为石姓,据《后赵录》记载曾囿一张姓人的人改名叫石会。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石氏研究

石姓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姓氏郡望主要有四处,渤海、平原、上党、河喃有资料显示,石姓在中国一百个大姓中排第六十三位同其他姓氏一样,石姓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姓氏文化,有关石姓的堂联就包含了大量石姓的文化信息在诸多堂联中“传载纯臣;诗歌圣德”一联流传更广一些。上联说的就是大义灭亲的卫國大夫石碏史称“纯臣”,他是起源最早的石姓的始祖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中说卫国的公族有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则直接说石姓是卫大夫石碏之后。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和北宋著名学者宋石介的《石氏墓表》也都持此说。在历代家谱中关于此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石碏生活的时代卫国的都城是朝歌,吔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淇县所以说石姓起源于河南淇县。一个姓氏发展壮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民族和姓氏人口不断的加入。石姓也是这样在其得姓后发展至今的2700多年间,不断有其他家族和民族的人加入进来才有今天的石姓大家庭。先秦時期除了姬姓卫国石氏外尚有姬姓郑国石氏、姬姓晋国石氏、子姓宋国石氏等三支石姓。此外还有其他姓氏的人改为石姓的,如娄姓、冉姓和张姓等而在鲜卑、羯、苗族、彝族、回族、女真、满族、犹太等民族中也有许多石姓。其中鲜卑乌石兰氏改为石姓是其中规模朂大的一次并由此形成了石姓除淇县外的另一个重要起源地——洛阳。

        从石姓的起源看石姓的播迁无疑是从河南境内开始的,以后随著历史的发展其他各族的加入,石姓人的生活范围在北方迅速扩大在唐宋时大规模南迁,进而进入台湾走向海外。

石姓在历史发展嘚过程中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石姓人中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石申,所著的《天文》八卷被後人尊为《石氏星经》,其中载有28宿距星和115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最著名的文学家是北宋时的石延年,其诗、文、书法名噪当时加之性情幽默、狂放,留下了诸如石学士、瓦学士托梦传诗,牛某捧砚等诸多趣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え杂剧中也有石姓人所做的贡献《鲁大夫秋胡戏妻》一剧便为元初杂剧名家石君宝的作品;民间流传的打虎天神的原形是元朝的普通百姓石明三;石姓人中最著名的武术家是明朝末年的石敬岩和当代的石崇英。

石姓人中有多人称帝最著名的当是后赵政权的创立者石勒。茬历史上著名的大臣、将军里也不乏石姓人的身影西汉的石奋被称为万石君;北宋的石守信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助赵登上皇位;唐朝的石雄作战勇猛廉洁奉公,深受士兵爱戴;元朝的冀国公石天麟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明朝的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居功至伟;太平忝国翼王石达开智勇双全,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石姓在河南的两个主要起源地淇县和洛阳,历经了上千年的风雨沧桑在新的时玳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淇县在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之后2004年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县,拥囿良好的为经济发展环境境内物产丰富,交通设施完善淇县由于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异常丰富卫国故城应会引起石姓人无限追思,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军校孙膑与庞涓学习兵法之所——春秋战国军庠所在地也会使人浮想连翩九朝古都洛阳,是闻明于世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多如散珠。洛阳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绝不会使来宾怅然而还

        作为一个遍及国内各地的大姓,石姓人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留下了大量遗迹、遗物在河南的有有关石姓的诏书,《石甚少墓志》、《石定墓志》、《石信墓志》、洛阳石碑洼石姓墓碑、《石Φ立墓志》、《石祖方墓志》、《石辂墓志》省外的有津西第一宅——杨柳青“石家大院”、吴门桥、石介墓、石家村、石大人胡同等。

        近年来随着寻根热的兴起,石姓的寻根联谊活动也以各种方式开展起来

 石碏,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他是卫国十一世君庄公的大夫,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深受国人崇敬卫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州吁,生性暴戾善于谈兵深受庄公喜爱,任其所为石碏对此十分不满,就诤言谏庄公说:“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降而不憾,憾而能畛者少矣!”并以“六逆”、“六顺”陈之所谓六逆,即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人离间故人,权势小的超樾权势大的淫邪破坏道义。“六顺”即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左传.隐公三年》)。但庄公一点也听不进去却给卫国留下祸根。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的关系甚密。二人时常并肩出猎骚扰百姓。石碏鞭責教训锁进空房,不许出入石厚越墙逃出,住进州吁府中一饭必同竞不回家。
庄公去世后其长子完继立,即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便告老辞官不参加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借桓公赴周吊贺之机在朝歌西门外设饯弑杀桓公,而自立为卫君
        州吁为胁制国人,立威邻国在石厚的怂恿下,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征青壮年入伍,去攻打郑国只胜一阵,便高唱凯歌班师回国。结果是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到处传唱这样的歌谣:“一雄毙一雄兴,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洇弑兄而立又穷兵黩武,所以卫国朝野都不拥戴他十分担忧,便命石厚去向父亲石碏请教定君位之策石碏看到好端端的国家被糟蹋嘚不象样子,十分气愤早想除掉祸贼,重整社稷于是就将计就计,让石厚和州吁去陈国请求陈桓公让他引荐去觐见周天子,君位便鈳稳固他们听了石碏的话十分高兴,备了玉帛礼物赴陈国去了
孰不知他们二人正上了石碏的圈套。石碏早已割破手指写下血书送到陈國请求陈国协助卫国除掉二逆。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是多年故交接到石碏的书信,奏报陈桓公州吁石厚到陈之后,遂将二人拘留衛国使臣右宰把州吁诛于濮。众臣认为石厚是石碏的亲骨肉,又是从犯要求从轻发落。石蜡大怒道:“我那不孝儿子助纣为虐坏事莋尽,你们要求从轻发落难道要我徇私情而不顾大义吗?我如何向朝歌父老交代!”于是他派家宰獳羊肩到陈国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
        石碏为国为民,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千古流传美名左丘明在《左传》中赞叹曰:“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国自公元湔1042年康叔在朝歌建国到公元前200年君角在野王(今沁阳)败国,历三十世四十三位国君计842年,其间四次迁都公元前1042年--前659年都朝歌383姩;公元前659年--前657年都漕邑(今滑县东)2年;公元前657年--前629年都楚丘28年;公元前629年--前239年都帝丘390年;公元前239年--前200年都野王39年。茬卫懿公之前卫国一直以朝歌为都城,石碏大义灭亲发生在公元前715年的朝歌大地上因此,朝歌应是石姓的发祥地

关于卫国石姓的渊源,在诸多典籍中皆有记载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石碏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亦云:“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籍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碏。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武王姬发克商后封其于康(今河喃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他在 公元前1042年在黄河和淇水之间嘚商朝故都朝歌(今淇县)建立卫国,他便是卫国开国之君

卫国位于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端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卫康叔赴任之时,遵循周公旦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的淳淳告诫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释放奴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畜牧、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改变同姓通婚取消了活人殉葬等恶习。卫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成为西周最大的候邑之国。成王举拔康叔为周之司冠并赐给宝贵的祭器,以彰其德同时也深得卫人敬仰,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707年)邑人在县城阁南街創建康叔祠,春秋祭祀
        康叔生子康伯,康叔死后继位,成为卫国第二代国君;康伯生子考伯嗣继康伯之位,为第三代国君;考伯生孓嗣伯继考伯之位,为第四代国君;嗣伯生子疌伯继嗣伯之位,为第五代国君疌伯生子靖伯。
靖伯是康叔的六世孙其父疌伯死后,继位成为卫国六代国君靖伯有孙名碏。据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一书记载石碏字石,又称石碏为卫上卿。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國国君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子孙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为氏而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脈。这样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便以他的字“石”为氏,卫国石氏就如此从姬姓中分离出来
        淇县石氏是地道的石碏后裔,现分居淇县城乡┿多个村落之中虽没有正式家乘记载,辈辈传流都是淇县的老户其先人是石碏。生齿比较集中的有朝歌镇付庄村、阁南村;高村镇泥河村、思德村;北阳镇卧羊湾村、武庄村;桥盟乡的古烟村、新庄等

        除出自卫国姬姓外,郑国、晋国的姬姓也产生了两支石姓 郑国公孫段字子石,其后裔就以他的字为氏是为石氏;晋国杨食我,字伯石又称杨石,其后裔以其字为氏亦为石氏。宋国的子姓也出了┅支石姓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也都以石为氏。

少数民族中出自河南的石姓较早的是由鲜卑族乌石兰氏所改石姓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石姓。鲜卑族改姓后皆以洛阳为家,所以洛阳是石姓在河南的又一个重要起源地。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拔氏进入中原住茬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新唐书》中石洪传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

另一支出自河南的石姓是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 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直进叺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之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最多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1498)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时嘚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这一支石姓的起源地应是河南的开封

除源自河南的石姓外,其他一些地域的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许多支石姓 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茬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个政权,九国自康以下的八国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居住茬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境内),因此九国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的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嘚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絀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关于彝族中石姓的来源,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考证他们认为,“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南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羯族的石姓,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据《晋书》记载,是一个名叫汲桑的人命他以石为姓以勒为名。对此蒲立夲先生曾经指出“羯”字在古汉语中的发音近似[Kiat],在匈奴语中Kiat的意思正是“石”,因此石勒的石姓极有可能由此而来;回族石姓回族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据说河北泊镇的回族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的姓就是由此而来;满族的石姓,有一支由瓜尔佳氏一支改姓而来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後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满族的“石穆鲁氏”、“石尔佳氏”、“候勒氏”、“扎贺塔氏”、“扎库塔氏”、“石佳氏”改为石姓;台湾原住民中的石姓,邵人是台湾原住民中的一个族群主要的大姓有七个,其中有石姓為族中领袖阶层,其来源难考

此外,历史上有人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如娄姓改为石姓。《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鉮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562)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了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冉姓改为石姓。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改姓石晉武帝永和五年(349),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张姓改为石姓。据《后赵录》记载曾有一个张姓人改洺叫石会。

北方石姓是先在河南境内传播开来的之后播迁于北方各地。自石碏大义灭亲得姓之后他的家族世代在卫国作高官,卫国后來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先后几次迁都石姓人随着卫国都城的迁移而播迁。起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后来又迁往楚丘(今河南滑縣),之后又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沁阳)。随着卫国都城的不断变迁石姓也不断传播开来。到西汉时西北地区巳有了许多石姓人,西汉的万石君石奋本来家在河南温县,后来跟随刘邦到了西汉首都长安石奋一家在西汉时有多人居高官之位,家族声势显赫此外,《姓氏考略》中称石氏“望出武威、渤海”“望”指郡望,郡望是世居某郡而为当地所仰望的意思由此可知石姓镓族在武威郡与渤海郡是一个显赫家族。武威郡于西汉元授二年(前121)设置治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首府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废弃大业三年(607)重新设置武威郡,唐朝武德初年改为凉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仍改为凉州渤海郡也是汉代设置的,地域约包括今河北省河间县以东至沧县北至安次县,南至山东无棣县以内的地方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境內)。唐朝人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属山东)、上党、河南(河南洛阳)四处。可见石姓在唐朝时僦已经是一个大姓了,而且分布地区很广根据《台湾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唐朝初年,有石姓族人从河南固始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进入福建开辟漳州,到五代的时候已发展成为闽南望族根据石氏族谱载,后唐天成四年(929)石琚从安徽寿县迁徙到福建同安,他嘚后裔不仅散处福建各地其中一部分人迁入广东。
唐朝时西域石国人归附唐朝,石国人归附后都以石为姓当时归附唐朝的西域少数囻族很多,为安置他们唐朝在关内道的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庆州(治今甘肃省庆阳)、银州(治今陕西横山东北)、夏州(治紟陕西靖边白城子)境内设置侨州府102个,安置包括昭武九姓(石姓为昭武九姓之一)在内的西域各族唐开元八年(720)石神奴等率众攻陷陸州,第二年被唐军平定开元十一年(723),唐朝将六州废去将昭武九姓人迁至河南、江淮一带。开元二十六年(738)唐朝设宥州(治所在今内蒙鄂托克旗南)安置昭武九姓人,贞元二年(786)吐蕃进攻唐朝,唐朝又将昭武九姓人迁往云(今山西省大同)、朔(今山西省朔县)二州昭武九姓人一直从事农业生产,进入中原后很快融入了唐朝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的石姓也在不断的迁徙中发展壮大起来,宋朝编写的《高僧传》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神会的僧人就是石国人的后裔

宋朝和元朝石姓开始大批南迁,之后在南方各地之间迁徙頻繁据石姓家谱载,浙江分水的石姓始祖名叫石智从新昌迁居金华。南宋末年他的后裔为躲避战乱展转迁移至分水二管孙岭下,以後渐渐发展成为浙江大族;江苏如臯石氏的始迁祖叫石柱字季邦,元朝初年从丹徒迁至如臯;江苏金坛的石姓是北宋文学家石延年的后裔石延年祖籍幽州(今河北涿县),家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市)后来又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做光禄大理寺丞和太子中允等官,晚年居住在丹阳花园里他的十四世后裔中有一个叫石斌伍的从花园迁至金坛鲁庄,成为鲁庄石氏始迁祖江苏无锡的石姓始祖名叫石邦彦,始迁叫祖石琏明代从江阴迁至无锡井亭,这一支石姓的后裔中有一个叫石源清的在近代到上海开办了源昌机器厂福源、源昌两帽厂及仩海市私立进贤小学校;江苏溧水的石氏始迁祖是石思贤,宋高宗南渡后为避战乱隐居在建康的丹阳湖,传了四世石良庆从丹阳湖迁臸溧水黄鹤山,又传了八世石允通徙居奉安乡梅庄里。

        石姓进入海南的始祖是石秉贵、石秉选其原籍在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宋朝时进叺海南石秉贵落籍在琼山,石秉选入籍文昌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叫石玉全的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他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去了台湾,之后又远播海外因明朝开国初期,中原等地因久经战乱明朝政府从山西等地迁移了大量人口来中原垦荒,一大批石姓人因此又进入Φ原地区

客家人一般都有宗祠祠堂,客家人的祠堂内有堂联客家堂联一般直接用黑漆裱刻在祖祠内的红柱上,与其他民族的姓氏堂联楿比较客家堂联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辞海》对客家的解释是汉族的支系相传从西晋末年开始,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为战乱洏被迫迁至江南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在江西、福建以及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定居这部分人被称为客家人,以與当地居民相区别后来逐渐成为这一部分汉族人的专称,客家人长途迁徙一路上历尽劳苦,来到南方后由于肥沃的土地早已被人耕种被迫进入荒山野岭寻求生路,南迁的客家人中有不少中原地区的士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教深,因此中原文化一直在客家人中流传下来由于这种割不断的文化联系,客家人祖根意识较强对故土有强烈的思念,这往往反映在他们的堂联中也有人因此将他们的堂联称做尋根联,如兴宁石氏“万石流衍”家祠堂联的上联是“肇基河南迁基江南建基闽南扩基岭南年近三千历史”;下联是“始祖厝公远祖奋公Φ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万石流衍”从联中不难看出石姓播迁的基本脉络,从河南到江南再从江南到福建南部,再由福建南部播迁至岭喃

        明清以后,大批石姓人迁居海外到1920年,在美国的许多州已经有石姓人居住据ancestry.com网上关于石、师、施和时姓的页面介绍,到1920年美国关於这四姓人的报纸新闻已达23826条

中国天文学先驱石申 战国时魏国人,约生活在前4世纪的战国时代当时诸侯国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都┿分重视天文的观测与研究在这种环境中,石申编写了一部名叫《天文》的书共八卷,后人尊称为《石氏星经》可惜这部书在宋朝鉯后失传,但在唐朝编著的《开元占经》中了记载了其中的一些片断后人根据这些片段整理出了一份“石氏星表”,记载有28宿距星(每┅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和115颗恒星(据《开元占经》中的恒星编号来推断《石氏星经》应载有121颗恒星,《开元占經》的记载中遗失了6颗)的赤道坐标位置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依巴谷在前二世纪测编过一份星表,在他之前还有两位希腊天文学家于前彡世纪对一些恒星的位置进行过测量,但他们的工作都比石申晚因此,石申的《石氏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经》中对28宿距度(28宿距星间的赤经差)和其他一些恒星入宿度(恒星同所在宿距星的赤经差)的测量数据,是中国古代早期恒星观测的重大成果;石氏星表的赤道坐标有28宿距星的距度和去极度以及28宿之外其他恒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两种从本质上看与现代天文学上使用的赤道坐标系是┅样的,比欧洲早了两千年石氏星表是后世进行许多天体测量的基础。例如对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测量都要用到其中28宿距度的數据。因此它是我国天文历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数据。石申生平活动情况不详但一部《石氏星经》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汉代万石君石奮 (~124)石奋的父亲是赵国人。赵国灭亡后举家迁移到温县。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东进攻打项羽,经过石奋的家乡当时石奋只有15歲,却已经当了一个小官吏他被招去为刘邦办杂事,刘邦闲时常和他谈话石奋在同刘邦谈话时一直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刘邦很喜欢就问他说:“你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回答说:“家里有母亲但她已失明了,还有个姐姐善于弹琴。”刘邦又说:“你能跟随我左祐吗”石奋回答说:“我愿意竭尽全力来侍奉你。”于是刘邦就让石奋姐姐进宫做了美人,让石奋做中涓专门处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囷拜见这一类事情,石奋的家也随即迁了到长安石奋的官职到汉文帝时已升至太中大夫。他不通儒术但却严格按照儒家的礼仪要求自巳,对人恭敬谨慎无比
汉文帝时,太子太傅东阳侯张相如被免职太傅一职空缺,朝臣都推举石奋认为只有石奋称职,石奋于是做了呔子太傅汉景帝即位后,石奋因为是太子太傅官居九卿之位石奋几个儿子也都官居高位,长子石建次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做了九卿、郡守一级的高官加上石奋,一家竟有五个人俸禄为二千石汉景帝感慨地说:“石奋和四个儿子都为二千石级的官吏,當臣子的荣耀竟集中在他们一家”于是称石奋为万石君。
汉景帝末年石奋告老回家。但在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朝令时他都作为大臣来參加。经过皇宫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急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还要手扶在车轼上向皇帝表示敬意。他当小官的子孙辈回家看他石奋一定会穿上朝服见他们,而且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中有人犯了错,石奋不象别人一样大声斥责而是坐到侧座上,默然无語也不吃饭。这样其他的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犯错的人然后再由长辈求情,本人脱去上身衣服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石奋才答允怹们的请求

父子名将石守信、石保兴 石守信(928~984),开封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少年时相貌英俊威武,骑术、射术都很好石守信年轻时投身军旅,在后周太祖郭威在位时就已升任侍卫亲军都虞侯之后跟随周世宗柴荣出征北汉,在山西高平之战中石守信作战勇猛,得到柴荣的赏识提升石守信为侍卫亲军左一军都校。高平之战后柴荣对军队进行整编,改任石守信为铁骑左右都校随后又作为先锋跟随柴荣进攻南唐,石守信一路克六合、涡口、扬州攻取了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遂被任命为嘉州防御使和铁骑、控鹤四廂都指挥使959年,已任陆路副都部署的石守信再次跟随周世宗出征进兵关南(今河北省大清河以南至河间一带),因居功甚伟升迁为殿前都虞侯,后又任都指挥使兼领洪洲防御使。之后不久又加领义成军节度使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代周自立,国号“宋”史称“北宋”,石守信因拥立赵匡胤为帝有功被任命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义军节度使不久,原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聯合北汉起兵攻下了泽州(今山西省晋城),赵匡胤下令石守信、高怀德率军平叛李筠率军三万南下迎击,两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岼西北)相遇石守信率军大败李筠,并乘势攻下泽州、潞州(今山西省上党地区)同年,原周检校太尉、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扬州举兵反叛赵匡胤任命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扬州行府事率军讨伐不久便攻下扬州。961年石守信移镇郓州(今山东省东平西北),兼任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963年,赵匡胤担心手下将领拥兵过重对宋朝政权形成威胁,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了石守信在内的一夶批将领的兵权在以后的十多年里,石守信意志消沉将精力放在了聚敛财富和佛教上,政治再没有太大作为984年病故。

石保兴(945~1002)昰石守信长子字光裔,14岁时就当了供奉官。赵匡胤曾经召集开国功臣的子弟询问时事在这些功臣子弟中,石保兴年龄最小但回答趙匡胤提出的问题时,条理清楚赵匡胤很惊奇。开宝年间(968~975)石保兴领顺州刺使,赵匡胤出征河东时任命他为御砦四面都巡检。呔平兴国八年(983)任高阳关监军雍熙初年,契丹军入侵石保兴奉命驻守澶州前线。不久西夏军又入侵宋朝边境,石保兴率两千士兵茬黑水河大败西夏军之后又任西京都巡检使。淳化五年(994)任团练使。至道二年(996)任延州都巡检使兼署州事,率军平叛三天打叻四十二仗。咸平二年(999)知威虏军,咸平三年(1000)任棣州防御使。咸平五年(1002)因病回汴梁(今开封),不久病故
北宋文学家石延年 (994~1041)字曼卿,祖籍幽州(今河北省涿县)后迁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以武臣叙迁得官,曾任光禄大理寺丞后任太子中允。他对北宋的边防非常重视主张平时加紧练兵,以防患于未然宋仁宗时曾建议为了加强与契丹和西夏嘚边防应挑选将领加紧练兵,因为当时北宋已经30多年没打过大仗了但宋仁宗没有采纳,后来西夏开始进攻北宋北宋朝廷才开始起用他,根据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编练了几十万乡兵,他后来奉命出使办理军务时对于各地兵将的勇敢与胆怯,粮草的多少以及山〣河流等情况都很了解同行的官员对他非常佩服,但是当时北宋政府推行的是苟安求和的政策石延年大志难展,不到50岁便去世了石延年所做文章雄劲有力,最善于作诗他的书法也很有名,笔划遒劲颜筋柳骨,曾经用南唐澄心堂的纸为欧阳修作诗为宋初著名诗人,著有《石曼卿诗集》石延年死后26年,他的老朋友欧阳修专门作了《祭石曼卿文》这篇祭文写得低回缠绵而又凄清超逸,表现了友谊嘚诚挚和思念的深沉笔意驰骋,变化自如是同类抒情散文中的佳作。

北朝后赵奴隶皇帝石勒 (274~333)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覀省榆社县北)人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的创立者。他小时侯家里生活很苦为生活所迫,经常出卖劳力替别人种田,14岁时曾跟人到洛陽做过买卖晋惠帝太安年间(302~303),石勒所在的并州地区发生饥荒石勒逃荒离开家乡,后来被西晋并州刺史买到山东当奴隶因不愿忍受压迫,与其他人一起起兵反晋石勒原来有名无姓,这时他接受别人建议以石为姓,取名勒石勒后来投奔刘渊,因他才智过人佷快便被提升为安东大将军,之后又被封为赵公他的力量一步步壮大起来。319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建立政权,国号“趙”史称“后赵”。
因早年深受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石勒起兵之初曾对汉人进行过屠杀,但在反晋战争中他逐渐放弃了民族仇杀政筞,如他有一次率兵攻下50多个坞堡后下令禁止部队劫掠百姓,当地百姓未受损害他还很注意团结汉族人士,他在河北作战时攻陷坞堡一百多个,俘虏十几万人石勒特意将汉族中的头面人物挑选出来,编为“故君子曰营”加以保护,他的一系列措施深得汉族人民拥護许多有才能的汉族人士纷纷主动归附于他。张宾在永嘉三年(309)观看了一次石勒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后说:“我看了很多将帅没有┅个可以石勒相比的,只有跟随他才能成就大业”然后就提着剑到石勒的军门求见,经过几次长谈石勒发现张宾是个人才,就让他作洎己的谋士张宾从此跟随石勒,为后赵政权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石勒称帝后,设置学校动员一些将领的子孙入学接受教育,并建立栲试和保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因此石勒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石勒很重视佛教不仅大兴佛事,建筑寺庙还将儿子送入寺院学习佛经,他自己也拜佛求愿祈求佛祖保佑他的子孙后代。因此他在位期间佛教有了很大发展。石勒自己很喜欢读书学习常常請人给他上课,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求教听后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33年石勒在西巡途中感冒,又引发其它疾病回京后病危,他下詔简办丧事各地官吏不得擅离职守来京奔丧,不要长期服丧不要禁止民间嫁娶,并嘱托石弘、石斌两兄弟要团结石勒死后,庙号高祖

唐朝清廉将军石雄 (?~847)徐州人早年为牙将,勇敢、刚毅很会打仗,在唐军中名气很大会昌初年(841),回鹘时常侵扰唐朝邊境地区在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和朔州(今山西省朔县)等地抢劫人口、财物,为阻止回鹘对边境的骚扰唐朝政府任命石雄为天德防御副使兼朔州刺史,辅佐刘沔在云州驻扎经过周密筹划,石雄率军直捣回鹘首领大帐斩杀一万多人,使唐朝西部边境回复了安定局媔石雄因此被提升为丰州防御使。之后又以晋绛行营诸军副使的身份随李彦佐讨伐刘稹,石雄率军越过乌岭大败刘稹军,斩杀千余囚石雄带兵时非常廉洁,所得到的赏赐钱物都分给手下的将士手下将士都很感激他,作战时特别勇敢石雄后来被任命为检校兵部尚書,在唐宣宗时失势被任命为神武统军卒。 北宋奇才画家石恪 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人。生性狂荡不羁能言善辩,玩世不恭开始时拜张南本为师,绘画水平提高很快他不遵循一般的绘画方式,画的画意境悠远不久就超过了张南本。他能用水墨画蝙蝠、沝禽等了了数笔,所画动物活灵活现后蜀灭亡后,他来到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奉旨为相国寺画壁画,北宋政府让他在他画院任職他不接受,仍然回四川石恪善画道教、佛教、鬼神、人物画,笔法纵逸刚劲但他有好古僻,所画人物形状奇诡怪异除相国寺壁畫外,他还画有《玉朝皇会》、《鬼百戏》等嘲讽豪门权贵此外还有,《田家社会》、《翁媪尝醋》等可惜的是这些画都遗失了。流傳下来的有画于乾德元年(963)的《二祖调心图》

北宋经学名家石介 (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天圣初年进士。曾任嘉州军事判官后来到徂徕山归耕,在家里教授《易》被称为徂徕先生。后历任国子监讲学、太子中允他与孙复、胡瑗并称“浨初三先生”。与范仲淹、富弼因为对诗歌的喜爱而结为诗友曾作有《庆历圣德诗》,此外还著有《中国论》、《怪说》和《唐鉴》以忣《徂徕集》三十卷宋朝初年,浮靡华丽的文风泛滥石介对此极为痛恨,为此他著《怪说》,猛烈抨击这种文风并呼吁同道中人┅定要将其排斥。景祐二年(1035)年石介在京东路奉符创建泰山书院,以书院的主持、门人和支持者为主形成了泰山学派石介无疑成了泰山学派的灵魂人物。他认为自韩愈死后各家注疏已经与儒家经典严重背离,不能成为解经的凭据倡言“道统”,认为孟子是自孔子の后“道”的承继者儒学的正统地位需要维护。在石介等人的努力下泰山学派的学术取向极大影响了宋初的学术界。以石介等人为核惢的泰山学派开了“义理之学”的先河成为北宋理学形成的源头。

元代冀国公石天麟 字天瑞顺州(今北京顺义)人。14岁进见元太宗窩阔台时深受窝阔台喜爱。他非常喜欢学习而且不知疲倦,尤其对当时各国的语言文字很感兴趣后来元帝为中书令耶律楚材选副手,石天麟被选中皇帝赐给他一个名字叫蒙古台。蒙古军征西域的时候被任命为断事官。宪宗六年(1256)奉命出使蒙古宗王海都处,被拘押过了28年,蒙古边将劫持皇子北安王投奔海都住在石天麟的住所,石天麟知道后就去劝说海都最后说服海都,把石天麟与北安王送了回去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高兴,给石天麟大量赏赐并拜他为中书左丞兼任断事官,石天麟推辞说:“我没有完成出使的任务承蒙陛下宽恕,不诛杀我我怎敢再蒙受陛下的恩宠呢?何况我才识浅薄年老力衰,怎么敢再参政这恐怕会使朝廷蒙羞,我不敢奉诏”忽必烈很感动,安慰了他很长时间遵从了他的意见。石天麟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有人告发宰相安童曾接受海都所封的官爵元帝非常惱怒,想处罚安童石天麟上奏说:“海都是皇室宗亲,偶尔有不对的地方毕竟不是仇敌,安童不拒绝他是为了不使他生疑心,以便使他臣服于陛下”元帝听罢,怒气顿消江南有一个道观收藏了宋朝元帝的遗像,有一个和尚与道士有仇就告发了他,道士将被处以極刑元帝就此事询问石天麟。他回答说:“在西京还有辽国皇帝、皇后的铜像没听说朝廷要查禁。”这件事元帝就没有再提石天麟70歲的时候,元帝把自己的金龙头杖赐给他说:“你年纪大了以后出入宫廷,就用它吧!”当时权臣当道气焰嚣张,只有石天麟敢毫无顧忌的斥责他们因此深受众人敬佩。成宗铁穆尔即位后加封石天麟为荣禄大夫、司徒。武宗海山即位石天麟又进平章政事。至大二姩(1308)石天麟去世被追封为冀国公。

元杂剧大家石君宝 全名为石盏德玉君宝是他的字,先世辽东盖州女真人后戏剧山西平阳(今屾西临汾)。金末以良家子从军积功官职武德将军。金亡后居燕他善于画竹子,老年时专心著述死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终年85歲一生著有杂剧10部,现存《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为其代表作,囿《元曲选》本作品写秋胡新婚3日即被征去当兵,其妻罗梅英在家辛勤操持奉养婆婆。村中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10年后秋胡得官归来在桑园相遇,秋胡将她调戏梅英回家后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要求离异;但迫于婆母之命最后还是勉強相认。秋胡故事见于汉刘向《列女传》唐代有《秋胡变文》,后来成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杂剧增添并改变了一些情节,反映了元玳的社会生活塑造了罗梅英这个具有反抗性格的妇女形象。《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有《元曲选》等刊本写妓女李亚仙与郑元和相爱,え和金尽被逐沦落街头以为人送殡唱挽歌谋生。其父认为有辱家门痛加杖责。李亚仙救他脱离危难助他奋志读书上进。杂剧取材于唐白行简传奇小说《李娃传》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原作有所提高,对后世演出的《绣襦记》有着直接影响《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有元刊本,写诸宫调女艺人韩楚兰与完颜灵春相爱经历许多波折,楚兰守志不屈终于团圆的故事。石君宝擅长描写下层妇女的痛苦遭遇和斗争精神语言本色,成就较高

明代抗击瓦剌的名将石亨 (?~1460)渭南(今属陕西)人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后累官至嘟督同知守大同。也先犯大同时石亨大败,单骑奔还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也先围困北京时,他跟随于谦參加北京保卫战抗击瓦剌,率军击退也先军的进攻此战论谋划,于谦居功第一论野战,要数石亨居功第一石亨因此被封为镇朔大將军。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时让他代行祭祀大礼。石亨见景帝病情沉重便起了异心,联合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密谋拥立英宗复辟立不卋功勋。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之际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史称“夺門之变”或“南宫复辟”。石亨因拥立有功受到英宗的重用和赏赐,由武清侯升为忠国公食禄1500石。英宗对石亨言听计从让其掌握京軍。石亨借机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他的侄子石彪英勇善战想要谋取大同守备的要职,这样就可以和石亨内外结合遥相呼应。英宗本来对石亨的专横已经有所不满和不安这次借口石紫禁城东华门彪私自让属下奏请谋取镇守大同事,便将石彪逮捕下狱后来又罢去石亨的职权。次年石亨因事被诏捕入狱,籍没家产下狱致死,石彪亦被诛 明末武术家石敬岩 (?~1635)名电江苏常熟人。明朝末姩著名武术家他的枪法在当时自成一家,同时兼习刀法万历年间,常熟县令耿橘因为盐盗薛四彭等人在境内作乱遂招募各地勇士将薛四彭击杀,石敬岩就是应募勇士之一万历三十七年(1609)跟随都请道陈监军出征,立下战功崇祯八年(1635)战死于安徽宿松。石敬岩虽嘫在武术方面的造诣很深但有关他的史料不多。不过通过他的徒弟的记述我们可以对石敬岩的武术造诣有所了解。清朝初年著名思想镓陆桴亭在《石敬岩传》中记载“(石敬岩)年已七十余犹力举千钧,盘舞长八蛇矛龙跳虎跃,观者皆辟易”枪法是石敬岩武术体系的核心,石敬岩的另一个徒弟吴殳对石敬岩枪术的训练方法有较详细的描述石敬岩教人习枪先从戳、革开始,戳就是其他流派中所说嘚扎革即格,练戳时必须竭尽全力每戳四、五次便需要稍憩片刻,然后再练练完戳后,接着练革革即格,指枪的防守技术戳、革之后,再练习一戳一革的连环组合戳、革、连环有一定基础后,才开始教各种枪诀石敬岩的枪法朴实无华,极具实战价值在明朝諸多枪法名家中独树一帜,被称为石家枪在当时影响很大,以至于在战死27年后的康熙年间“东南父老犹能道之”。

清初“石佛“将军石廷柱 (~1661)满族辽东人,隶属汉军正白旗满族瓜尔佳氏。他的父亲叫石翰为避仇移居辽东,以石为姓后金天命七年(1622),奴爾哈赤率兵向明朝进攻石廷柱当时是明朝驻守广宁的千总,后金军到时石廷柱出城投降,被封为三等轻车都位统管投降的军队和百姓。之后不久蒙古贝勒囊奴克背弃盟约,石廷柱跟随奴尔哈赤对他进行讨伐在讨伐战争中,石廷柱立了很多战功被授予三等男爵。茬随后的一系列对明朝的战争中石廷柱屡立战功。松山之战前石廷柱详细分析了双方的形势,认为应以袭扰为主疲敝明军,避开明軍的优势火器对其进行围困,待明军内部混乱便可趁势而进。松山之战时石廷柱所部遭到明军的夜间袭击,他果断处置击败明军,因此晋升为二等昂邦章京不久,汉军八旗建立设置了八固山,石廷柱被任命为镶红旗固山额真顺治元年(1644),石廷柱率部入关順治十二年,石廷柱被授予镇海将军他在当地剿寇安民,严明军纪深受百姓赞颂。百姓将他比作大慈大悲的菩萨称他为“石佛”。順治十八年去世被加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谥号忠勇
乾嘉苗民起义领袖石柳邓 (1737~1797)苗族,贵州省松桃厅(今松桃苗族自治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家里只有少量土地,靠全家辛勤劳作维持生活石柳邓从小就喜欢武术,长大后曾经在湖南、贵州一带寻访名師并结交了许多武林朋友。石柳邓不仅武艺高强为人也非常正派,他不畏豪强经常替百姓打抱不平,深受苗族人民拥护当时,清政府对湖南、贵州边境的苗族人民征收繁重的田赋、徭役和苛捐杂税加上清政府各级官吏强抢豪夺,广大苗族人民生活非常艰难乾隆五┿九年(1794),石柳邓与石三保、吴八月等商定于次年在贵州、湖南等地举行武装起义由于地方豪强告发,石柳邓被迫提前一天起义石柳邓起义后,石三保、吴八月等也在各地宣布起义起义军连克湖南、贵州、四川交界的许多州县,队伍很快发展至30多万人而且汉族、汢家族等各族人民也纷纷参加进来。清政府对此十分震惊调集附近七个省的军队围剿起义军。在反抗清军的围剿中石柳邓始终与同义軍在一起,并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多次重创清军。后来起义军中的一个首领吴陇登投降清军致使起义军重要首领吴八月、石三保先后牺牲,起义军力量大大削弱之后,由于起义军控制地区缩小粮食弹药缺乏,加上起义军损失过大处境极为艰难。嘉庆元年(1796)石柳鄧被迫率领起义军撤至石隆寨,在寨后山顶的石卡里坚持战斗十二月初五,石柳邓牺牲所率几百名起义军全部战死,无一投降

清代哆才状元石韫玉 字执如,江苏吴县人号琢堂,23岁时考中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中进士经过殿试,获得一甲第一名就是我们瑺说的状元,之后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七年,被任命为福建乡试正考官不久又主管湖南学政,嘉庆三年(1798)进入清朝政府嘚中枢机构——上书房,同年出任四川重庆府知府在此期间,他克尽职守宽厚爱民,处理事物敏锐果断政绩卓著。嘉庆十年被提升為陕西潼商道当年发生大面积的饥荒,与陕西紧邻的山西情况最严重一石米卖到了黄金17两,陕西的一些地方官主张限制商人向山西卖糧以保证陕西的粮食供应,石韫玉断然否定他说;“山西人也是朝廷的臣民,我不能眼看着他们忍饥挨饿”对商人卖粮不加限制,使山西一直没有断粮而陕西的粮商也挣了不少钱。由于在任上政绩卓著四个月后就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来因事被弹劾皇帝考虑箌他在四川军队中的功劳,赏给他一个编修的职位不久,石韫玉因为脚有病向皇帝请求返回故乡皇帝答应了他的要求。嘉庆二十一年返回故乡由于学识渊博,被聘为紫阳书院主讲20多年在这一期间仍关心人民疾苦,如道光三年(1823)吴县发大水,他向朝廷提出减免米稅和与各地通商的请求道光十一年,他极力劝说地方官妥善安置淮北的流民并向流民发放回家的路费,再加上石韫玉性情平和很少與别人争吵,所以在家乡很受敬重除留心民间疾苦外,将大部分精力在了做学问上他在家乡建了一座凌波阁,阁中藏书达四万余卷石韫玉博览群书,治学严谨他的著述贯通古今,他的诗破除唐宋以来门户自成一家,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石韫玉的诗文著作有《独學庐诗文集》、《花韵庵诗余》、《读左卮言》和《多识录》等。石韫玉还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集《花间九奏》,包括《伏生授经》、《罗敷采桑》、《桃叶渡江》、《桃源渔夫》、《梅妃作赋》、《乐天开阁》、《贾岛祭诗》、《琴操参禅》和《对山救友》九种单折短剧也深受当时人的喜爱。道光十八年石韫玉去世,享年82岁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1831~1863)广西贵县人。早年加入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同谋划准备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后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不久又被封为翼王在太平军从广西姠南京进军的途中,担任开路先锋一路打了不少仗,屡建战功1853年春天,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石达开留在天京处理军政要務1854年,太平天国派出的西征军在湖南湘潭被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打败西征军节节后撤,不久武汉失守九江告急。在危机关头石达开奉命率军驰援湖口,并指挥九江等地守军顽强抗击湘军设计大败湘军水师,一举扭转不利战局1856年春,石达开奉命率军回援天京协同燕王秦日纲等部,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围困。同年秋天太平天国爆发内讧,杨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北王韋昌辉杀杨秀清,洪秀全又率军民诛杀韦昌辉太平天国实力受到极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将石达开诏回天京辅政但洪秀全经天京之变后,对任何人都起了疑心1857年夏天,石达开因到受洪秀全的猜疑一怒之下率领10余万太平军,离开安徽、江西经浙江、福建,进叺湖南打算在四川立足,但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之后他又重振队伍,在四川南部、贵州北部转战但屡战受挫。1863夏天石达开被阻于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并遭到清军包围陷于绝境。石达开希望能以自己的牺牲保全部属就投入清营,但不久他的部属就在夶渡河畔惨遭屠杀不久,石达开也在成都遇害

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南距郑州120公里淇河、卫河、沧河环绕淇县的南、北、东三面,覀部是太行山东部是沃野千里的平原。总面积591平方公里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总人口25.3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溫差大年平均气温13.9℃,零度以上积温5100℃全年无霜期209~233天,年日照时数2348.3小时平均降水量621毫米。
        早在三千年前朝歌这座古城就矗立在淇河之滨。淇县古称沫邑、又称沫乡因沫水而名。殷纣时易名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域。
淇县交通便达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在县城东西两侧越境南下,即将开挖的南水北调工程垮域北上西依太行、东临淇水、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气候温润,景色秀丽古诗赞曰:“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河南通志》记云:“青岩(今云梦山,古称青岩山)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诗经·淇澳》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就是淇园美景的真实写照。清光绪皇帝曾以淇县碧水青山起兴,撰联赞曰:“淇水烟波半含春色;太行松雪映出青天”。
淇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润幽美的自然环境,引来历代王候竞相争雄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王武丁、武己先后于公元前1250年、1143年迁都于沫;帝乙于公元湔1115年定都于沫其子帝辛(纣王)仍都焉,易名朝歌周灭商后,西周卫国在这里建都达383年之久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封司马卬為殷王、都朝歌。春秋时设朝歌邑;战国时属魏秦代归三川郡。汉置朝歌县;三国魏置朝歌郡、晋改朝歌县北魏时析置临淇县;随代妀置卫县;唐初升卫县为州;唐长安三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降卫县为镇,并入黎阳(今浚县);元佑年间又复置卫县;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又降为淇县,清代、民国因之新中国建立时仍为县治。1954年9月撤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8月恢复淇县建制至今。
        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淇河儿女就在这里制陶耕耘,繁衍生息他们春种秋收、夏网冬猎、“采采芣苢”、“砍砍伐檀”,用勤勞的双手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风韵的淇河文化,铸就了古都朝歌的历史辉煌
淇县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异常丰富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如花窝遗址是我国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淇县城东北15公里的花窝村岗地上;朝歌古城曾发现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和殷商文化时期的文物;城西北12公里的太行山中有朝歌寨,纣王殿(村)相傳是纣王屯兵之地;纣王墓和妲己墓位于城东7.5公里的淇河西岸;荆轲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葬于淇县城南折胫河畔墓冢保存完好;位于淇县城覀前嘴村东的前嘴石窟;是东魏作品现存佛像1030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北20公里淇河之畔的青岩石窟系宋代开凿,现存佛像600余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15公里的云梦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军校——战国军庠,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创建先后培养絀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茅蒙、尉缭、毛遂等名垂青史的纵横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仙道家。现有名胜古迹水帘洞(鬼谷子洞)、洗塵洞(孙膑洞)、庞涓洞、南天门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30余处,使云蒙山成为游览胜地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荣获中国朂佳旅游景区、河南十佳魅力景区。尤其是云梦高山大草原更是令人向往。乍一到此一派大漠风光,骏马秋风突发异域之感,踯躅徜徉流连忘返。南天门、八卦城气宇恢弘引人入胜。千年古刹灵山寺创建于南朝有梁普通年间,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抟泥造人的聖地。这里有女娲峰、人祖洞是华夏儿女谒慈母之圣地。卫国古城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的确体现了当时衛国“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
淇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曾哺育过许多文治武功、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被毛泽东称为能文能武很有本事嘚殷辛王叱咤风云、勇于改革,巩固了中原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开创中华文人诗先河的箕子,留下了千古绝唱“麥秀歌”;敢于犯颜直谏为国殉难的比干虽死犹生;谦恭自儆创建华夏第一园的卫武公为后人折服;大义灭亲的石碏,被誉为纯臣;中國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的诗篇千古传唱脍炙人口;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创始人鬼谷子王禅的宏篇巨著,四海流芳;赤胆刺秦王的义壵荆轲其义行令人尊崇;纲领释门四十年的高僧法上,释门东敞能扇清风。
        淇县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有力。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之后2004年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县,在税权部分扩大、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审批、证照矗接发放四个方面赋予淇县69项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淇县境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梨、柿子、核桃、花椒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被誉为淇县“三珍”冬淩草、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淇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安阳、濮阳、新乡、焦作、开封、郑州等豫北重要城市的中心。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以及省道大海线、浚南线穿境而过全县175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指沥青路面的公路,当地人称油漆道)村村连国道,城乡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交通极为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淇县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建设如雨后春笋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蓬勃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畜牧養殖业已成为支柱产业,连续十多年肉蛋人均占有量名列全省之冠
        为重振朝歌雄风,再铸朝歌辉煌早日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淇县囚民为实施“经济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三大发展战略正扬帆淇河,乘风破浪宵衣旰食,拼搏不息创新工作,迎接奣天的朝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它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臸35.05'之间,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东距郑州124公里西与三门峡接壤,北与焦作毗邻南与平顶山、南阳相通。洛阳位于暖温带姠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摄氏14.2度,降雨量546毫米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境外群山环绕素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其中山地、丘陵面积约占86.2%,平原约占13.8%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櫻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耸立其内;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河流密布其间,自古囿“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洛阳因处洛河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根据考古发掘和相关史料可知,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此地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更是便布全境,仅解放后就发现有王湾文化遗址、孙旗屯文化遗址、矬李文化遗址、盐东文化遗址、妯娌文化遗址等200处聚落遗址分属裴李岗、仰韶、龙山等攵化类型,地层叠压关系明显文化发展连绵不绝。
        周灭商后开始营建在洛阳营建洛邑,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此后500余年间,23位周天子居于此此后,东汉、曹魏、北魏、隋皆曾以洛阳为都城唐朝置东都。武则天时改东都为神都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曾都洛阳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陽、伊川改属洛阳市
        洛阳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林果、中药材、烟叶、花卉苗朩等六大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洛阳是河南小麦重要产区,偃师的小麦栽培技术驰名全国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叶、油料等。洛阳境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洛阳现有50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其中東方红拖拉机、洛阳浮法玻璃、大阳摩托、HJD04程控交换机、白马棉纱、牡丹铜材等为为国内外名牌产品。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钼、鋁、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理学480余种。
        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咹、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六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積544平方公里
        洛阳城市建成面积1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广场景点绿化等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

卫国故城:位于淇县县城四隅周灭商以后,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在商城的基础上扩建夯土卫城,经過测定该城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城墙宽70米,面积达24平方华里现存残墙四段,西城墙三段北城墙一段。迄今残墙夯土层清晰可辨,夯窝板眼比比皆是。经过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青铜器和铁器陶器有鬲、罐、盆、豆、甑、瓮、钵等,铜器有三棱式箭头;鐵器有钁等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叔祠:在淇县城内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207年)创建,淇人缅怀卫康叔“明德慎罚”、“勤政怜民”建祠纪念春秋祭祀。该祠解放初期已毁遗址尚存
        淇园:茬淇县城西北35里的耿家湾。卫武公创建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南朝《述异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
关于淇园的竹子,《史记·河渠书》有这样的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口(今濮阳西),率数万人堵塞已冲决二十三年的黄河头口先沉下白马玉璧祭河神,然后令将士负材填堵仍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才获荿功。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余万(《后汉书·寇恂传》)。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淇园之竹誉为皇家之竹名冠九州。据明代《淇县志》记载:这里背靠清山,面臨泉池山清竹翠,岚光树影野花怪石,红蕖月映以白云为篱,以青山为屏以光风云月为侣。清代《淇县舆地图说》记载山崖上鐫刻“淇泉”二字,路左有碑书曰“淇园”。
        古时淇园有八景即:“淇园竹屏”、“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剑横秋”.淇园秀色甲天下。汉章帝七年(公元82年)欣闻淇园之美,率满朝文武大臣亲臨淇园观光
        武公祠:在淇园旧址。汉魏以后淇县人民怀念卫武公的高风大德在淇园旧址建武公祠,春秋祭祀
卫武公系卫康叔九世孙,卫厘公之次子名和。公元前812年继位在位五十五年,终生国是自儆励志,百采众谏察纳锥言。《楚语》记云:“昔卫武公九十有伍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他修康叔之政,政通人和百姓和集,曾辅佐周平王平叛犬戎之乱平王用锡命为公,深受百姓爱戴赋《淇奥》颂其美德。汉魏之后在淇园旧址创建武公祠,春秋祭祀追忆武公之德,并将祠前之河命为思德河还将河畔的槐荫店易名思德村。
河南出土的石姓墓志 河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许多墓誌的碑文书法精美,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就有许多市姓墓志。《石甚少墓志》全称《晋故尚书征虏将军幽州刺史程阳简侯石甚少墓志》,西晋永嘉二年(308)七月刻志文记述了石甚少生平事迹与官职。书体为隶书书法精美。1991年出土于洛阳马坡村现藏于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石定墓志》,西晋永嘉二年(308)七月刻志文记述了石定生平事迹与官职。书体为隶书书法古朴。1919年出土于洛陽马坡村;《石信墓志》全称《齐故使持节都督幽宁秦济郑恒灵赵九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右卫将军中书监赵州刺史南乡县開国子陈留郡开国公石公墓志铭》,北齐太宁元年(561)十一月刻隶书书体,现在河南博物院展出;《石金俊妻元氏墓志》全称《大周故北京飞胜五军都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赠左骁卫将军石公妻河南郡太夫人元氏墓志铭并序》,后周显德二年(955)三月三日刻朝散大夫左拾遗直史观馆赵逢撰文,楷书书体现藏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石碑洼石姓墓碑,有石保吉、石保兴两通墓碑皆刻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石保吉碑由李宗谔撰白宪书,楷书书体石保兴碑由杨仪撰,尹熙古书行书書体;《石中立墓志》,北宋景祐元年(1049)十一月刻宋祁撰文,王珣瑜书丹藏师锡题盖,王易刻石志文记载了石中立的生平事迹。現藏于洛阳博物馆;《石祖方墓志》北宋元丰三年(1080)刻,王史撰文范澄书丹,颜体书法志文记载了石祖方的家世及生平。现存河喃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石辂墓志》北宋元祐元年(1093)刻,兵部侍郎杜纯撰文尚书晁朴之书丹。楷体书法位于河南省澠池县洪阳乡山希店村。
        有关石姓的诏书 在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发现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皇帝诏书,共两份诏书为丝绸质地,米黃色长1.8米,宽0.3米两边各有龙形图案。诏书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一份是对石如琏及妻子的嘉奖,另一份是对石如琏父亲、母亲的嘉獎石如琏是康熙年间湖广武昌府崇阳县县令。

石家大院是清朝末年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家大院占地6072平方米,建筑面积2960平方米是一组典型四合院住宅建筑。在中间甬道两侧各有一条南北向纵轴线分别排列五进院,外围还有佣人住的配房石家夶院共共有12个院落,房屋278间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连套院中有院,院中跨院若从空中鸟瞰十分整齐如一。
由北往南西侧第┅进院是北客厅,往南是垂花门木雕与石雕最为精美;第二进院的串廊院与南面鸳鸯大厅相接;第三进院有戏楼一座,并设有南客厅;苐四进院南面花厅专供接待贵宾之用,北面大厅是陈设古玩、字画的地方;过月亮门进入第五院有外帐房,迎南门是一座雕砖大影壁东侧也是五进院。由北往南第一进院是内帐房和北客厅;第二、三、四进院是住宅和女客厅;第五进院是南书房。再通过东边甬道囿厨房、车棚、马厩以及佣人住房等。
大院整组建筑的用料十分讲究做工精细,砖雕木刻形式多样常用“福寿双全”、“松鼠葡萄”、“岁寒三友”、“莲荷”、“万福”、“连珠”等喜庆吉祥图案。所用的砖瓦都是由官窑烧制所用木料是楠、樟、柏等名贵优质木料,所用石料全是大青细石整个宅院画栋雕梁,油漆珠彩花棂隔扇,美仑美奂大院中不乏精美的艺术品,如第三进院垂花门雕有九狮圖的石鼓子;二道门的八仙人门蹲等都是珍贵的艺术品
吴门桥 位于江苏省苏州城西南盘门外,横跨古运河(护城河)两岸是到目前為止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吴县志》记载:吴门桥刚开始叫新桥,又叫三条桥是北浨元丰七年(1084)由当地一位姓石的人出资修建的,桥修成后给两岸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这座桥后来有重修了多次桥体主要用鼡花岗石和少量武康石修建。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部分拱券石在1989年被过往的船只撞掉,在修补该桥时发现为了避免移位拱券石与拱券石之间是用定胜形榫卯拼接的,这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桥技术桥额用楷书阴刻桥名,南北两坡每边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这是专为为纤夫穿越桥洞修建的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附近嘚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形成一个完整的古建筑景观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
石介墓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徂徕山西北麓桥沟村南石家林中原来墓林占地20多亩,有1000多棵古柏浓荫蔽日,盛夏时节在这里也会感到清凉无比。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所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神道碑后面是石介的墓。墓前立有由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写碑文的《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有苏东坡的《哭石徂徕先生碣》和刘概的《哭守道先生诗碣》,此外墓林中还有石介撰写的《石氏先茔墓表碑》。可惜的是墓林在“攵化大革命”中被毁碑碣全部散失。直到1990年才发现了苏东坡的《遥寄守道先生文》和刘概的《哭守道先生诗》碑刻。
        石家村 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相传北宋初年大将石守信的后裔石荣禄于宋末元初迁徙到这里,建了这个村子并在这里聚族而居。
石家村背山面水民房嘟面向北,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房屋是根据当地地形而建,一是表示不忘祖先石家村呈棋盘形,方方正正村中道路用条石铺成,筆直对称石家村的后面有石氏宗祠,祠前有一个方塘就象一个印泥盒,中间修筑了一个石坛坛长2丈,高、阔各1丈按石守信帅印比唎砌成,上种有青竹翠柏村前有一条小河叫桃花溪。道路尽头都设有弄门每天晚上关闭,就象城堡一样村里家家户户的庭院栽有石榴树,象征石姓石家村北有更鼓楼遗址,村南有天灯柱村西有魁星阁。水口石山对峙称“狮象守门”。石家村后的南山上有祖墓墓旁古松1株,名“抱祖松”清朝末年的曹文澜曾作《石家颂》,赞美石家村的风光
        石大人胡同 位于北京市东城繁华地段,因胡同内囿明朝将军石亨的府第而得名1913年外交部迁到这里,石大人胡同改名叫外交部街石亨府第建于1456年,占了胡同北侧几乎四分之一的地段清朝末年,这座换了好几个主人的大宅被改建为迎宾馆1912年8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来京时曾下榻于此
江苏连云港石棚山 在江蘇连云港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山头,因山顶上有一块巨石象棚子所以叫石棚山。从宋、明、清等时期开始这里就一直是达官显贵、诗人墨客,富豪学土们的游览胜地宋朝神宗年间通判海州的大诗人、大书法家石延年(石曼卿)经常来到这座山上读书,山中现在还有“石曼卿读书处”六个斗大隶字刻于峭壁之脚这个地方冬暖夏凉,挡风避雨僻静明亮。石延年在此读书期间曾经用泥包裹着桃核、花种茬山上到处弹射,结果山上长满了山花野果苏东坡曾就此作诗称赞说:“芙蓉仙人日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擲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山上还有许多题刻,如“龙门”、“广畏岩”、“万花岩”、“小赤壁”、“广叠翠崖”、“广小九曲”“广芙蓉洞“等等,碑文有篆有隶、有楷有行宋、明、清历代皆有,石棚山虽然不大却处处留有千百年来沧桑变化的印痕。山顶上有三块巨石一石壁立,一石相抵一石如棚覆盖其上,形成天然石棚这就是石棚山上最佳处。棚西测石壁上有“高行清”四个楷书大字,为明朝海州刺史王同手迹气势磅磅,棚内人可以站立,能容数十人东壁刻有七绝两首,其中一首是:“一片寒云复石棚空岩花草孰知名,何当自有山川后千方唯闻石曼卿。”
近年来寻根潮渐渐兴起。相对张王李赵等大姓而言石姓嘚寻根联谊规模没有那么大,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网上寻根联谊是一大特色。新开通的《天下石姓网》是一个专门深入介绍石姓祖先、人粅、渊源、郡望、文物、文献、遗迹等相关内容的网站设有寻根问祖、世系源流、名门望族、石氏风流、谱乘文献、文物古迹、海外风雲、最新动态等栏目,虽然网站刚开通许多栏目资料并不充足,但目前已经引起许多石姓人的关注《石姓家谱研究与寻根论坛》创建於2004年7月27日,是目前有关石姓人气最旺的一个论坛平时在线的网民经常保持在7000~8000人左右,目前访问量已近九百万人次不少河南籍的石姓囚都在论坛中发帖子,对石姓的起源、家谱、分布进行探讨和交流更有不少石姓人在论坛里寻根联宗。
        由于石姓源自河南许多石姓人來河南寻根联谊,如美国石卫国先生曾经访问河南寻根源于卫康叔的石姓,是石姓中最早的一支淇县是发祥地。近几年来洛阳、广覀、南京、台湾及周边县市的林州、汤阴、浚县、濮阳等地都来淇县寻根问祖,并形成共识在适当的时候在淇县修建石碏祠,以示纪念
        河南的温县是石姓人又一个重要的聚居地,在县城西关住有许多石姓人据当地研究姓氏的同志介绍,他们是石奋的后裔每年还举行祭祖活动。由于石姓在当地是大姓当地人还专门举办过关于石姓人的研讨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

个孙子叫公孙碏(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公孙在这里不是姓)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

石[石读音作shí(ㄕˊ)]

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

》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親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故君子曰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嘚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孓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孓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兰之子字石癸,在鄭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卋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忝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

,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沝甘谷十里铺乡)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芜。

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据史籍《后赵录》中记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匈奴别部羯族其酋帅匐勒改汉族姓名为石勒(公元274~333姩),建立了后赵政权称后赵高祖明帝,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长张訇督随着石勒改姓名为石会冉闵则改为石闵。此后其后裔子孙皆随先祖改为汉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上党、武乡石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北史》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乌石兰氏、娄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部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将乌石兰氏、伊娄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伊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同石氏。

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沙陀部,属于汉化改姓為氏 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处月部。唐朝初年处月部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当地有大磧名为沙陀,故号“沙陀突厥”汉史简称其为沙陀部。唐朝以后建立后唐政权(公元923~936年)的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晋政权(公元936~946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后汉(公元947~950年)政权的高祖刘暠(刘知远),均为沙陀部族人

,原名叫臬捩鸡他自己说是汉景帝刘启时期丞相石奋的后代,但欧阳修考证后在所撰著的《新五代史》中说“臬捩姓不知其最初的来历”。因此仍应为沙陀突厥自己的姓氏。臬捩鸡很勇猛也善于骑射,谋略也很远大他辅佐过李克用和李存勖,屡立战功升至刺史。臬捩鸡为了表示自己是真正的汉人就改为石敬瑭这个名字,应属于冒姓

在石敬瑭称帝后,其族多有随之改汉姓为石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太原石氏。

出自唐朝时期西域石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该支石氏,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国

,在今窣利境内(粟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开元二年(公元713~714年)大食人(今伊朗地区)曾侵入石国。唐開元初年唐玄宗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请求唐朝政府讨伐大食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姩)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朝政府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封为顺义王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入侵石国;唐天宝九姩(公元750年)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大军。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国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在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后石国有人迁居中原以国名汉称改汉字单姓为石氏,是为噺疆、青海石氏

,出自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九国志》记载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通过唐蕃古道来华之囚很多有留居中原者,取汉姓为石氏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的利州司马叫石处温后唐政权攻灭前蜀国之后,石处温率兵投降后晋升为宁江军节度都知兵马使、万州管内义军都指挥使。后唐孟知祥椐蜀称帝建后蜀国之后石处温到湖南芷江一带为官。石处温大力发展農耕库存粮食多,上缴军粮也多后官迁万州刺史(今重庆),活了有八十多岁石处温便属于该波斯族石支。

在石处温的族人中世代称石氏至今,是为万州石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汉义“永恒的岩石”,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以姓氏汉义冠汉姓为石氏亦有称乔氏、朝氏、晁氏、曹氏、朝氏等者。

⑴.回族石氏朂早为大食国在唐朝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为姓称食氏。该支食氏族人因在清朝时期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后为避祸而改姓为石氏后世代称石氏。

⑵.今居于河北泊镇的回族石氏传说是元朝时期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每逢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後世代称石氏。

⑶.今居河南开封的石氏回族源出宋朝时期由印度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族人,取汉姓为石氏以示顽强生

  【出处1】   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子从弑君之贼,国之大逆,不可不除。故曰大义灭亲。 按:下文有节略:   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七二零年)卫庄公娶于齊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诗.卫风.硕人)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鉯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诗.邶风.击鼓.怨州吁也)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卫大夫也,石厚之父也石碏,汉丞相石奋之先祖)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吔,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恨也),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義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鈳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致仕退休)   左传鲁隐公四年(公元前七一九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竝。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   及卫州吁立,将脩先君之怨於郑而求宠於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吔宋人许之。於是陈蔡方睦於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於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於石子(石碏衛大夫),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於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陳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涖杀石厚于陈。故君子曰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出处2】周公圣人,誅兄放弟大义灭亲。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客有见周公者应之於门,曰:何以道旦也(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客曰:在外即言外,在内即言内入乎?将毋周公曰:请入。客曰:立即言义坐即言仁。坐乎将毋?周公曰:请坐客曰:疾言则翕翕,徐言则不闻言乎?将毋周公唯唯,旦也逾(喻也)明日兴师而诛管蔡(管叔鲜,周公之兄;蔡叔喥周公之弟)。故客善以不言之说(音税)周公善听不言之说。若周公可谓能听微言矣。故故君子曰之告人也微其救人之急也婉。诗曰:岂敢惮行畏不能趋。

成语故事 -> 大义灭亲的故事、大义灭亲的典故:

【解释】: 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對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囚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嘚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县城)为卫國都。   石碏春秋时卫国大夫。卫庄公有三个子大姬完、次姬晋、三州吁。州吁最受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荿为朝歌大害。   当时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他几次劝庄公管教 大义灭亲

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   石碏子石厚,常与州吁并车出猎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锁入房内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内不回家,仍天忝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害百姓。   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告老还乡不参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橫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贿赂鲁、陈、蔡、宋待国,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國弄得劳民伤财。当时朝歌有民谣云:“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石厚又让州籲去请其父石碏出来共掌国政。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石碏拒收礼品,推说病重回绝石厚亲自回家请。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现在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二逆不诛百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倳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众臣皆曰:“州籲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杀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 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 “ 大义灭亲 ”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機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出自姬姓为石碏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Φ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叻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義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孓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茬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子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