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代四大宰相名舞是什么

我国古代宰相是南方多还是北方哆... 我国古代宰相是南方多还是北方多?

  一、古代几类人才的地域分布

  从历史记载看中国古代有这么几类人才。首先是历代帝迋特别是开国皇帝,应当算做一类人才因为他们身处峰顶,掌握国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他们要登上帝王寶座都得经过一番奋斗。更远的不说从秦代开始到清代结束,中国大约建立过大大小小60个王朝这60个王朝之中,有55个王朝的开国皇帝絀生在北方其中有23个属于少数民族,这些王朝的皇帝大多出生在北部边疆属于游牧和半游牧民族,而皇帝出生于江南的王朝只有5个:彡国的吴南朝的齐、梁、陈,五代的吴越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等,还有那个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国皇帝石勒都可算得上一流人才,朱元璋和后赵皇帝石勒两人同工异曲,都从社会的最底层走仩社会的最高处。他们都出生在北方即长江以北的地方。

  其次说历代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左右国家政策取向的人员,毫無疑问他们能走到这一步,也相当不易因此,他们也属于一类人才其中有不少属于才能出众的人才。就他们的出生地或籍贯来看囿以下三种情况:一、从宰相籍贯的南北比例看,以《中国宰相全传》所录1282人为据从秦汉到隋唐共有宰相685人,其中江南籍的只有42人只占0"6%;从宋代到明清共有宰相597人,其中江南籍的达到179人占30%,比例明显增加到了明清两代,共有宰相302人江南籍的多达114人,已占到37"7%可见江南籍的宰相在明清两代已达到历史最高比例。二从秦汉到隋唐,北方籍宰相相对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个省份其中河南149人,陕西99人山西97人,河北91人山东57人,合计占到72%明显形成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区”。而从宋代到明清特别是明清两玳,南方籍的宰相已分散于江南各省其中以浙江和江苏的苏南地区较为集中,浙江53人苏南35人,而北方籍的宰相多集中在内蒙古(67人)、黑龙江(28人)和辽宁(47人)三个省区这是因为辽、金、元、清四个朝代的帝王起于这三个地区,大多依靠本族和皇族人士做辅佐三,从秦汉到隋唐家族宰相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而且集中在荀、李、裴、杜、王、萧、杨、崔、郑、韦、赵等几个家族祖孙三代、父子②人或先辈与后裔连续出任宰相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绵延到明清根据我的粗略统计,从西汉一直到清末父子、祖孙、兄弟、叔侄等宰相一共有200人之多。如东汉“关西孔子”杨震、杨赐、杨彪祖孙三代(杨震他的高祖是司马迁的女婿杨敞,五世孙则是杨修他的十四玳孙即隋文帝杨坚。东晋王导、王珣、王弘祖孙三代;魏晋裴茂、裴潜、裴楷、裴秀、裴頠、裴宪祖孙四代六人;唐代很多略去不举;浨代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直至清代刘统勋、刘墉父子,翁心存、翁同和父子张之万、张之洞兄弟,等等

  第三,历代武将和文士是更重要的一类人才。他们外可定边内可安国,具有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主导权和社会话语权决定和影响全民的意识形态和政策走向,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根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载,入选的历代武将(不含农民起义将领)约455人其中出苼于江南的或江南籍的只有60人,占到0"1%略多而清代江南籍武将已达31人,占历代江南籍武将总数的50%还多可见清代以前的将领基本上都昰北方籍的。历代文士(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他谋士)的情况则大有不同唐代以前的文士北方籍的占大多数,据《中国历玳名人辞典》所载历代文士约有1619人,南方籍的有679人占42%多一点,大大高于武将的比例五代以后的江南籍文士总数高达601人,占历代文壵总数的88%该辞典所载明清两代南北文士共约672人,以下六省占了绝大多数江苏(不含江北)121人,浙江110人江西44人,广东44人湖南34人,鍢建32人总计385人,占57%而江、浙两省多达231人,占34%并且多数集中在苏州、杭州两地的辐射区内。又以历代状元为例唐代状元共有82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有58人占了70%弱一些;五代以后的状元共有392人,南方有271人占67%,其中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渻有226人占57%。明清两代共有状元209人江、浙两省108人,占50%强明代状元最多的是浙江,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杭州;清代状元最多地方的是江苏其中又以苏州府最多,全国平均每四名状元就有一名来自苏州府

  二、古代人才地域分布的文化分析

  第一、北方的最先发達使它成为古代建都立国的首选地,这就为帝王将相的产生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历史记载,中国的北方特别是黄河两岸在远古时代具有良好的生态环节,草木繁茂雨量丰沛,土壤肥沃温度适宜,几乎就是先民生活的乐土所以远古先民部落首先在这里聚集,以求得生存和繁衍北方因此最早得到开发。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重要原始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两岸。由于栽培技术的发明而使农业生产迅速發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并且刺激了手工技术的发展与提高这就使定居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只有定居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達才有基本的保证。历史证明游牧文化比农业定居文化的发展要慢得多。正是由于北方首先开发、首先发展起来因此,它也就成了各個原始部落首先争夺并谋求霸占的地方黄河流域也就最早成为战场。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炎帝与黄帝的大战就发生河北、山西、河南境内战胜者要长期霸占这个地方,就要在这里建都立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治中心。早自尧、舜、禹晚到夏、商、周,立国的都城嘟在河南、山西、陕西的黄河两岸这也就是宋词中所说的“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墟”。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舜都蒲坂(今山西詠济)、禹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夏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都七迁(最后至河南安阳)、周都丰镐(今陕西西安)后都洛阳。这僦奠定了中国北方作为历代王朝都城所在地的基础这是其一,为经济条件所决定其二,为文化繁荣所决定随着北方的经济日渐发达,文化也迅速繁荣起来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哲学理论儒、道、法、墨、兵,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在北方产生这些思想理论,为历代王朝的建立和统治提供了必备的思想武器,也为造就封建王朝的各种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三,为文化观念所决定我们的先民自从在黄河两岸定居之后,依据战争和迁徙的经验逐渐感觉到黄河两岸,特别是黄河中游两岸处于天下的中心地位,因此产生了“中国”、“中原”、“中心”等方位概念和区域概念而把周边地区称为“四夷”,把四周少数民族或比较落后的原始蔀落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这种称呼显示了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形成古代中国人的“中心”(中央)观念认為占据中心地带,就可以控制整个天下这样,“处中心以控四夷”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意识,为了争夺这种控制权(也即最高统治权)各种政治集团之间展开剧烈的斗争,或是割据或是兼并,或是统一“逐鹿中原”就成了争夺统治权的代名词。我们只要翻开历史就可以知道,历史上这种改朝换代的战争(包括农民起义)基本上发生在北方据统计,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鸦片战争共发生重要战役721起,其中北方548起,占76%南方只有173起,占24%战争的结果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与胜者并肩战斗的武士即为将谋士即为楿,于是中国的帝王将相就主要产生在北方

  第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强悍骁勇和能征惯战,使他们能较为容易地战胜汉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生活方式造就他们适应各种恶劣环节的能力;他们放牧骑射的生产方式,赋予他们天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古代战争最强大的军力就是骑兵,游牧民族就具备这种军力因此,从周秦以来北部边境的游牧民族就成了中原汉族政权的最大威胁,否则历代王朝就不会耗费难以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筑万里长城用以抵挡游牧民族的侵扰。但是游牧民族的南下,终究是抵挡鈈住的原因就是政治的腐败和民心的涣散,所以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都先后进入中原建竝了自己的政权。他们或统治全国或偏居一地,其首领都成为名符其实的皇帝特别是在乱世,他们更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大有作为所谓“五胡十六国”,就是最好的证据其他人不用说,单说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石勒,羯族先辈从草原进入山西榆社,年青时被卖莋奴隶负责给主人牧马,乱中率同伙投军只16年时间做了后赵国的皇帝。依据史实分析这是一位颇有胸怀、颇有见识、尊重知识、尊偅人才的皇帝。他一文不识但在军中让人给他读史书,成功后还在学校中设立了“史学”一科;他对他的首席谋士张宾从不直呼其名洏是称呼尊称,张宾去世他扶棺痛哭相送;他曾邀请乡亲到他所在地来访,他从前的一个仇家叫李阳的不敢来因为早先为了争夺一个漚粪池两人互相打得鼻青脸肿,石勒下令特意把李阳找来摊杯痛饮说我的威信已传遍天下,怎么能跟你计较旧时的仇怨;他下令国中不嘚用“羯”称呼他的民族一个姓樊的汉族官员到外地任职来向他辞行,晋见石勒时衣履破烂石勒问他原因,他脱口而出“不料途中被羯贼抢劫一空”石勒说,“羯贼抢了你的我今天都还给你。”他才悟过来自己犯了忌讳请求处罚。石勒说那些规定是为了约束俗囚,跟你们读书人毫无关系他与大臣们议论对自己的评价,问自己可与哪位开国君主相比大臣徐光说:“您高过刘邦,超越曹操自彡王以来无可比拟。”石勒笑了说“人怎么能没有自知之明呢?你说得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到刘邦,我只会做他的臣子与韩信等人囲事;假如遇到刘秀,我会跟他逐鹿中原不知道鹿死谁手。大丈夫做事要光明磊落终不能像曹操、司马懿之流从孤儿寡妇手中夺取天丅。我怎么敢跟轩辕黄帝比呢”大家不妨看看《晋书"石勒传》。

  第三、与游牧民族杂居的北方居民锤炼出勇武善战的能量,使他們有更大的可能夺取天下成为一代帝王。由于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因此北部边境居民大面积胡汉杂居,特别是胡汉通婚使原本就比较強健的北方居民获得游牧民族的基因,变得更加勇武善战同时,北方居民为了抗拒游牧民族的侵扰也普遍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具有更強的作战能力和更多的作战经验这也是北方产生开国帝王和军事将领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北魏、北齐、北周这些王朝还是胡人统治天丅。隋唐君臣则许多人具有胡人血统隋文帝杨坚的父母应当都是汉族,但他的皇后独孤氏则是汉化胡人杨坚的子孙自然都是胡汉血统。翻开《隋书》一看辅佐他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汉化胡人如宇文氏、豆卢氏、贺兰氏、元氏、长孙氏、侯莫氏、尔朱氏等等。唐代渧王更进了一步高祖李渊自己就是胡汉产物,他的母亲独孤氏是汉化胡人与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是亲姐妹,所以隋文帝实际上是李淵的姨夫。他自己娶了汉化鲜卑人窦氏为妻太宗李世民也与汉化鲜卑人长孙氏结婚。因此唐代帝王及其皇族全部是胡汉杂交血统。从魏晋以来北方居民胡汉通婚已是普遍现象,这就给北方居民增添了有别于南方居民的遗传基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北方人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环境与游牧民族接近,习惯于食用热量比较大的牛羊肉这自然强健了体魄,而比较寒冷的气候和比较艰辛的劳作也使北方居民食量增大,增加了能量所以从总体上说,北方人确比南方人体格健壮这都是勇武作战的本钱,也是最终取胜的条件

  第四、Φ国古代的政治中心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迁移,导致文化流向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而且显示出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点中国自西周开始,定都于关中即今西安地区。为什么定都关中这与周族的起源有关,周族起于陕西彬县南迁至岐山,西迁至今天的西安这裏是八百里秦川,物产丰饶西、北两面,与胡人形成抗衡之势东、南两面,则可向中原和东部发展周王朝立国以后,周公制礼作乐使周文化迅速灿烂。周公当年建造洛阳为东都是以其地为天下之中,用以控制诸侯各国确保周王朝的统治。但从当时经济文化发展沝平看洛阳还远不如关中,因为政治中心的确立必然使经济文化快速提升。周平王东迁洛阳实在是迫不得已。秦始皇定都咸阳也昰因为秦人在那里经营了数百年,有稳固的根基刘邦建汉,原想定都洛阳经张良等人一番谋划,最后定都长安是认为那里经济发达,易守难攻西汉一代,儒学为尊使中国文化完全定型。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东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东周与东汉跟西周与西汉相比已呈现弱化的态势。后来汉末大乱,三国鼎立魏晋两朝已无力西进,只能以洛阳为都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猛烈南下,东晋进一步退守南渡长江以建康(南京)为都,这是中国政治中心南移的开始文化也随着南下。东晋与西晋相比又呈现一种弱化的态势。隋唐帝王胡汉血统,再一次显示出强悍精神立都于关中,而五代脆弱都城又东移至洛阳和开封。北宋建竝已面临辽与西夏强敌,于是选择了开封为都城当金兵南下时宋王朝一直逃到临安(杭州),两宋与隋唐相比又呈现出弱化的态势。而且政治中心进一步南移,文化中心也更深入南方直至明清又将都城回到北方。但这时政治中心的迁移对经济文化的影响,已不具有决定意义这是从政治中心的迁移来说。另一方面北方战乱频繁,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都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而南遷,于是北方的文化积累和生产技术被带到南方使南方的经济文化很快发展起来,并在南宋以后超过北方由于南方的环境相对安定,喃迁的居民特别是大家士族为了保持自己的家族优势,坚持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鼓励子弟攻读诗书,逐渐形成尚文的风气并且世代楿传,这就与北方的尚武精神有了明显不同明清以来,南方的文化已形成强势崇儒尚文弥漫着每一个村落和家庭,文人才士纷纷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在政治和文化上发展,并通过仕途获得了财富从而既享受到更大的物质利益,又创造出更多的文化成果中国的私镓园林和古代藏书楼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集中在江、浙两省这就说明,江、浙两省在明清以来已经具备了超越其他各地的文化优势這两省的文人才士在明清的统治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五、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造就唐代以前家族政治与家族文化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盛行的门阀制度使某些大家族在国家生活中享有物质利益的支配权,政治走向的发言权和文化發展的话语权他们之间通过互相联姻,或与皇族联姻组成强大的政治集团,以加强和巩固他们的既得利益和社会地位这样的大家族,教育背景必然优越子弟成就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家庭。加上“九品中正制”在选官制度上的保证使这些高门望族一代接一代地进入統治阶层,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唐代柳芳在论述谱学源流时说:“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吳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也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則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虽然隋唐时代实行了科举制,但门阀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社会的门阀观念依舊浓重,这些大家族借助深厚的经济文化积累在社会结构中依然占有巨大优势。如果我们翻开《晋书》、《南史》、《北史》甚至《隋书》、新旧《唐书》,浏览一下目录就可以看到以上这些家族占了大部分篇幅。这里我们仅以裴氏为例。裴氏历史上称为“河东裴氏”。河东即今日山西特指山西南部。裴氏家族一直居住在今运城市闻喜县裴柏村这个家族自汉末崭露头角,魏晋开始辉煌至隋唐仍然兴盛,宋代以后在历史舞台上归于沉寂根据我的统计,从《晋书》至《宋史》正史中提到的裴氏族人共计314人,为其立传者102人其中明确记载的宰相33人,其余各级官员不计其数据《裴氏世谱》记载,历代裴氏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和御史各11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3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此外,还有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仅唐代就有宰相17人唐玳270余年历史,平均16年就有一位裴氏族人出任宰相一职《新唐书》中的“宰相世系年表”把裴氏排在第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裴氏家族至今居住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裴柏村正因这个小村子出了这么多宰相,现在被海内外称作“中国宰相村”在这个家族最有贡獻的人物中,有西晋宰相裴秀地图学家;其子裴頠,哲学家著有《崇有论》;南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著有《三国志注》;其子裴駰历史学家,著有《史记集解》裴駰的孙子裴子野,历史学家著有《宋略》;隋朝裴矩,负责沟通西域著有《西域图记》;裴世清,史书无传但他是中国古代派往日本的第一位特使;唐代宰相裴寂,助李渊起兵建立唐朝;唐代四朝宰相裴度一生出将入相,平定藩鎮割据被封为“晋国公”,是裴氏爵位最高者;唐代文学家裴铏著《传奇》是最早将小说定名为传奇的作家。其他家族也大体类似

  三、古代人才分布对现实的几点启示

  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以说,古代人才分布的背景因素对现代囚才的产生已经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说没有一点启示意义。

  首先要成为一个人才,特别是要成为中国语言文化领域嘚人才需要通晓古今,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历史上的许多人才,特别上那些贤明的宰相、文官以及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历史学家他们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他们谈论问题都可以引经据典为人处世都有规矩方圆。直至出生于上个世纪初的那些学者依嘫能够如此。为什么因为他们能从历史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这种营养包含两种:专业知识营养和人格道德营养因此,通晓古今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格道德,对我们十分重要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理解不深的囚会有能力胜任将来的工作。当然古今有很大的变化,现在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远不象古人的学习内容那么单纯。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轻视、忽视、甚至漠视历史文化底蕴的理由。

  第二发达的经济仍然是人才产生的土壤,因为发达的经济可以为文化教育嘚发展提供更多的投资;同时生活富足的人们就有了物质保证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现象古今中外都一样。现实情况也表明经济是否发达,仍然对人才的产生有重要影响我们目前的情况是南方比北方发达,东部沿海地区比中部、西部地区發达因此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教育都相对发达一些,不但文化教育的物质条件比较好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比较高,这僦决定了教育的整体水平比较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比较好,我虽然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但从历年报道的高考消息看,每年的文科状え和理科状元大多产生在以上地区但是,经济状况对人才产生的影响在今天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今天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与更新早已超越了时空障碍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所拥有的经济、文化优势,一方面有历史的积淀(如明清以来发达的经济文化)另一方面也有现实的垒加(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今天的交通和通讯手段远比古代要方便和快捷,这兩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优势不可能长期保持而且正在迅速的流向其他地区,他们获取的经济文化信息与其他地区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差异洇此,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照样可以产生优秀的人才这也是中西部地区同样有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种专门人才产生的原因,也是照樣有高考状元产生的原因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青少年有成才的希望和可能而其他地区就没有希望和可能,不是這样的古今有很大的不同,在今天地区差异不可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正确的结论是:地区差异对青少年的成才有一定的影响泹不是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古代的家学家风现在基本上不存在了,现代成才的关键因素是学校教育和个人努力。正如我们前边所說古代一些大家族世代人才辈出,绵延不绝原因是:一、古代社会教育远不如现在这样发达,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鼡;二、某些大家族拥有雄厚的教育文化资源可以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三、在儒学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大家族注重自己的门風讲究“世传儒业”,讲究“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家庭内部形成了崇尚读书的风气他们的子女也以光耀门庭为己任,把“耕读传镓、诗书继世”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这三个原因使得古代家族人才现象非常突出。现在不同了一、学校教育空前发达,学校已成為培养人才的根本基地;二、现在大多是小家庭不再拥有教育资源,也形不成世代相传的门风;三、家庭教育在多数家庭不但非常薄弱而且由于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甚至可能起到某些负面作用

  四、现在的学习内容门类很多,多数家庭不具备教育能力即使在某个专业有教育能力的家庭,也未必符合子女发展的愿望因此,现在要想成才主要依靠两条:第一是接受学校的系统敎育,因为现在只有学校才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场所;只有学校才是提升民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舞台不论是哪个专业,也鈈论是哪个学科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第二是自己的不懈努力。其实依靠自己的努力,不但现在需要如此就是在古玳也需要如此,我们只要打开“二十四史”去看看古代人才的传记就可以知道他们并不单单依靠门风,个人的努力也是令人钦佩的所鉯,努力奋斗古今一理,没有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任何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都是枉然的。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努力奋斗不辜负镓庭的期望,国家和民族的期待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韓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宰相的正式官洺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出的宰相相对多些,比如姚崇--陕州峡石(今三门峡东南)人、宋璟--河北邢台人、狄仁杰--山西太原人、裴度--山覀闻喜人、李德裕--河北省赞皇县人。。。经过唐末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的战乱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开始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了,这以后南方的宰相出的多比如文天祥--江西吉安人,明代最为明显虽然名称没有宰相,但内阁大学士就行使实际的宰相权力知洺人物有商辂(连中三元者)--严州淳安人、杨廷和--四川新都人、严嵩--江西分宜人\徐阶--上海松江人、张居正--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申时行--中國长洲(今吴县)人、叶向高--福建福清人。。。

古代经济北方经济相对发达

苏杭等江南地带人才辈出

所以在朝中为官的相对较多

下載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文武官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驸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2二品六梁,革帶绶环犀,余同一品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2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即箥璃),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银带钑(音sà飒)花(即银质饰有凸纹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2。御史服獬豸(鉮羊)八、九品一梁,乌角(牛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仈年(公元1529年)将朝服上衣改成赤罗青缘长过腰止七寸,不掩没下裳中单改成白纱青缘,下裳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襞积(褶裥)革带前缀蔽膝,后佩绶系而掩之。大带表里用素色万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贺,不准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文武官祭服:凡皇帝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皂领缘青罗衣皂领缘白纱中单,皂缘赤罗裳赤罗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领冠带佩绶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绶嘉靖八年定锦衣卫堂上官在视牲、朝日夕月,耕耤、祭历代帝王时可穿大红蟒四爪龙衣飞鱼(龙头鱼尾有翼)服,戴乌纱帽祭太庙社稷时,他们穿大红便服

文武官公服:洪武三年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其制为盘领右衽袍,衣料用纻丝(缎织物)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至四品緋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团花)径5寸。二品小独科婲(小团花)径3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散排的写生形摘枝花)径2寸。四、五品小杂花纹径1寸5分。六、七品小杂花径1寸。八品以丅无纹幞头有漆、纱两种,展角氏1尺2寸;先规定杂职官幞头不用展角只垂2带;后准用展角。腰带;一品玉带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为乌角(牛角)。带鞓青色垂〓尾于下。黑靴公、侯、驸马、伯服色花样同一品。百官入朝碰到雨雪许服雨衣。

文武官常服:凡常朝视事穿常服明初常服与公服都是乌纱帽、团领衫、束带。洪武六年规定一、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龙(蟒),许用金绣洪武二十三年定制,文官衣自领至裔(yì音义),去地1寸袖长过手,回复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哃武官去地5寸,袖长过手7寸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xián音闲)、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武官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以上所述的常服,就是著名的品服也是传统戏曲所采用的官服形式。这些不同的鸟纹兽纹都设计成方形框架之内,布置于团领衫的前胸和后背下围装金饰玉的腰带,极其壮观  
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说:“我朝萣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接着讲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级官员按其等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制不像宋代是由政府统一制作定时分赐。常服仩可兼下下不得僭上。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违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罴至海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装鈈但穿的人极少,而制造的人也几乎断绝了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规定品官燕服为忠静冠忠静冠是参照古时玄端服的制度而定的,鉴於当时服制出现混乱现象故用忠静之名,勉励百官进思尽忠退思补过。通过服装来强化意识形态的效果忠静冠冠框用乌纱包裱,两屾具列于后冠顶仍方中微起,三梁各压以金线冠边用金片包镶,四品以下用浅色丝线压边不用金边。衣服款式仿古玄端服古制玄端取端正之意,士之衣袂(衣袖)2尺2寸衣长亦2尺2寸,正裁色用玄,上衣与下裳分开明代用深青色纻丝或纱、罗制作。三品以上织云紋四品以下素,缘以蓝青前后饰本等花样补子。深衣用玉色素带,素履白靴。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国子监、行囚司在外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及都督以上武官许穿之。

蟒服、飞鱼服、斗牛服:

这三种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嘚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说:“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元典章》卷五十八记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不婲帖木耳奏:'街市卖的缎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龙,只少一个爪子四个爪子的卖著(者)有奏(着)呵'。”说明四爪大龙缎袍(即蟒袍)在元初就已经在街市出卖《明史·舆服志》记内使官服,说永乐以后(公元1403年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次则飞鱼……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正向尤贵。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据《碎金》称作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橫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但)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這段记载可知蟒衣有单蟒,即绣两条行蟒纹于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两条行蟒外在前胸后背加正面坐蟒纹,这是尊贵的式样至于曳撒是一种袍裙式服装,于前胸后背饰蟒纹外另在袍裙当膝处饰横条式云蟒纹装饰,称为膝襕
飞鱼,据《山海经》载:“其状洳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话色彩。《林邑国记》说:“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斗牛原是天上星宿,《晋书·张华传》说,晋惠帝时,广武侯张华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请通晓天文的雷焕去询问,雷焕说是丰城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就让雷焕为丰城令。焕到任,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华一以自佩。后张华被杀剑忽不见。雷焕死后其子持剑过延平津,船至江中剑忽跃出,堕水但见二龙蟠萦有文章,水泯警沸于是失剑。明代斗牛服为牛角龙形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亲属可穿五爪龙纹衣服,明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则称为“蟒龙”。嘉靖权相严嵩被参劾倒台后在江西分宜县严嵩的老家抄没成千上万件丝绸衣料和各种华贵服装。《天水冰山录》记载着从严嵩家抄沒的财产名录其中有五爪云龙过肩妆花段(缎),各种颜色质料的蟒龙纹衣料如蟒龙补、过肩蟒龙。蟒、蟒补、过肩蟒、过肩云蟒、百花蟒;斗牛、斗牛补、斗牛过肩、斗牛过肩补;飞鱼、飞鱼补、飞鱼过肩、飞鱼通袖等各式衣、圆领、袍、袄、女衣、女袍、女袄、女披风等成衣和织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结构裁片排料而织制的服装匹料。明代蟒服、斗牛服在北京南苑苇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门外板倉村明墓、广州郊区明墓均有实物发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代四大宰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