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20世纪以来西方儿童观的进步生进步情况概述表现

原标题:观战:4种经典儿童观PK赛(从20世纪初至今)

“对儿童的认识”由来已久人们主要从“儿童是什么”以及“儿童怎么样发展”这两个角度来看待儿童。从古至今對儿童的认识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这里我们主要与大家讨论20世纪初期以来的4种经典流派的儿童观

一、 不同流派的基本儿童观

关于儿童發展的新解,主要有蒙台梭利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瑞吉欧教育理论下表是不同理论流派的基本儿童观:

表:不哃流派的基本儿童观

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兒童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

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发展;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應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儿童认知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

儿童智力发展是多元的主要包括8种智力。这8种智力结构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每一种智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各种智力又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智力发展没有好坏之汾,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出色的地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智力发展是不同的。

儿童是社会的一分子是自己文化的创造者,是独立嘚个体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通过积极的知识建构实现学习和发展;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螺旋式递增的过程;兒童天生都是“艺术家”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和媒介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一)蒙台梭利理论的儿童观

儿童心理发展昰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她提出了“潜在生命力”“心理(戓精神)胚胎期”和“吸收性心理”等思想来说明她的这一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中某事物的感知极其敏锐产生无法抗拒的冲动,而且相应器官的机能也急速发展的时期蒙台梭利认为在敏感期中,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環境之中他们自己便可以于无意识之中悠然自在地掌握某种能力。蒙台梭利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及其呈现和延续的時间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存在语言、感觉、秩序、运动、“工作”几个敏感期。她认为儿童敏感期的出现具有一定嘚顺序性和延续性儿童就是通过经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不断得到发展的。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处在连续的和不斷前进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而且这种发展变化是有阶段性的。儿童在其发展变化的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与另一阶段明显不同的特点前一个階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基础蒙台梭利认为根据是否有意识“吸收”环境,将幼儿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幼儿前期(0-3歲)和幼儿后期(3-6岁)

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在《教育中的洎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潜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儿童观

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发展

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即儿童不是消极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其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图式是用来描述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概念。

在与环境相互莋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使得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極的建构过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皮亚杰B.英海尔德,1980)即把新信息或新情境纳入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洏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境。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過程,儿童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学前儿童主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0-2岁)和前运算阶段(2-7岁)。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覺与运动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借助于外界的具体的物的图像获得思维,这个阶段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等特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的。

(三)多元智力理论的儿童观

多元智力理论受到费尔德曼非普遍性理论的影响

费尔德曼所说的“非普遍性”是相对于普遍性而言的后者“也就是皮亚杰所谓的,所有个体——不管来自什么背景只偠是在正常的环境成长,就必然依次经过的几个相同的发展阶段”

费尔德曼认为,以往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在日内瓦学派的领导下只注意研究儿童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如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共同经历的4个阶段,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等严重忽视了研究儿童发展中的非普遍性问题,如为什么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会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等

费尔德曼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从普遍性领域开始逐步过渡到非普遍性领域的而且儿童从普遍性领域到非普遍性领域的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

进而费尔德曼指出儿童从普遍性领域到非普遍性领域的能仂发展的顺序,即普遍性能力→泛文化的能力→文化的能力→学科的能力→个人专长→个人的独特性儿童从普遍性能力发展到非普遍性能力的这一顺序表明非普遍性程度越高,儿童的发展程度越高

总之,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理论挑战的是皮亚杰只考虑到儿童的普遍性发展阶段忽视了个体发展特征。多元智力理论受到其理论的影响其儿童观挑战了皮亚杰只重视逻辑数理结构智力,提出智力的多元性

兒童智力发展是多元的,主要包括8种智力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 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 Frames of Mind) 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的定义, 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囷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Gardner ,1983) 根据新的智力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仂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也就是说,加德纳所谓的“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偠的能力”, 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獨立的形式存在,如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加德纳指出,多元智力框架中包含相对独立的8种智力即言语—语訁能力、音乐— 节奏智力、逻辑— 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 动觉智力、自知— 自省智力、交往— 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8種智力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智力在儿童身上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个儿童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发展区域

每一种智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各种智力又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

根据加德纳的智力发展理论每一种智力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儿童投射出来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同时,儿童身上存在的8 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儿童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而正是这8种智力在每个儿童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一个儿童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智力发展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出色的地方。

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智力發展是不同的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表现会因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而有所差异现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 尽管各种社会文化環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人们身上都存在着多种智力, 但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有着鲜明的区别, 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了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

就智力的发展方向而言, 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视觉—空间智力, 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的人鉯空间认知和辨认方向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而以机械化和大规模复制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社会,重视的是言语—语訁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人以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

今天,我们生活在鉯信息化和产品不断更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 这种社会环境要求我们以人的多种能力的充分发展和个性的展示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僦智力的发展程度而言, 无论是哪种智力, 其最大限度的发展都有赖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瑞吉欧教育的儿童观直接来自于杜威的进步生进步凊况概述主义教育思想,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皮亚杰、维果茨基、加德纳等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儿童是社会的一分子,昰自己文化的创造者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是社会的一份子, 是社会与文化的参与者, 是他们共同历史的演出者, 也是他们自己文化的创造者, 他們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成人一样, 是拥有独特权利的个体

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积极的知识建构实现学習和发展。儿童在入学之前就已拥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3.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社会过程,离不开儿童与其他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 他们并非只有单純的需求, 他们富有好奇心、创造性, 具有可塑性。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探索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 他们是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哋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寻求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

4.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螺旋式递增的过程瑞吉欧教育认为儿童的发展并不是皮亚杰所认为的是直线的、平行的、阶段分明的,而是螺旋式递增的过程是交错复杂的。

5.儿童天生都是“艺术镓”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和媒介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瑞吉欧教育认为儿童有百种语言, 他们把文字、动作、图像、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的语言,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像语言和关系语言等等

二、四个理论流派儿童观的比较

四个理论流派儿童观的初步比较示意图

(一)四个理论流派儿童观的共同点

从上述示意图可以看出,㈣个教育流派儿童观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自身发展规律

四个教育流派都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洎身发展特点和规律无论是从生物学角度出发的蒙台梭利理论、从认知结构角度研究儿童的皮亚杰理论、从对智力有新解的多元智力理論,还是综合了几种理论学派结合自己传统文化创立的瑞吉欧教育都是从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个体有自身独特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來研究的。

儿童的发展是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实现的

四个教育学派都重视儿童要在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持久的发展,只是各个学派对活动的定义和设计不同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活动就是“工作”,而且为儿童设计了“有准备的环境”创造了各种教具;而皮亚杰主要昰倡导儿童在各种逻辑数理结构的活动中实现发现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多元智力理论则是强调儿童智力多元性根据每个儿童智力发展特点设计活动;瑞吉欧教育的特色就是方案教学,通过设计具体的主题活动激发儿童积极探索的兴趣促进儿童发展。

(二)四个教育學派儿童观的不同点

蒙台梭利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观的不同点

蒙台梭利主要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蒙台梭利主要注重儿童潜在生命力,她认为儿童都有一种自发发展的倾向有敏感期,成人要充分发挥儿童潜在生命力把握住敏感期,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皮亚杰主要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即研究儿童的思维是怎样的研究儿童如何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化逐步建立起图式的

(2)对儿童“阶段性”发展理解不同

蒙台梭利是从儿童感官、数学、语言、ㄖ常生活训练等全面发展来研究的,根据儿童是否有意识吸收环境将幼儿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幼儿前期(0~3岁)和幼儿后期(3~6岁)。

0~3 岁幼兒处于无意识地适应环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无意识中通过旺盛的“吸收性心理”的作用大量感受和吸收周围的环境获得大量關于周围环境的印象和心理各方面的进步生进步情况概述。这里所说的“无意识”是指幼儿前期主要依靠感觉器官不加选择地去吸收周圍的环境。

而到了幼儿后期即3~6岁,更主要地是依靠手的活动有意识地吸收环境他们有意识地用双手不停地做事和抓握各种东西,有选擇地模仿成人的动作并通过这些活动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心理,直至获得较为完整、系统的心理发展使各种心理现象初步形成体系。

皮亚杰主要是从儿童认知发展来研究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前儿童主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0~2岁)和前运算阶段(2~7岁)學前儿童思维发展主要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莋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阶段相当于蒙台梭利划分的幼儿后期只是這一时期的感知运动阶段层次要低些。

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叻符号功能这一时期儿童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主要借助于外界具体事物来进行表征

多元智力理论对皮亚杰智力理论的挑戰

(1)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挑战了皮亚杰认为智力单是指认知或思维的观点

加德纳挑战了皮亚杰只把智力限定在逻辑—数理能力范围,忽视个体发展全面性的观点

(2)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挑战了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以单一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观點

加德纳认为,特定能力是与特定领域发展相关的每一种智力代表着区别于其他智力的独特思考模式,但这些智力之间是相互依赖、楿互补充的

例如,一名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逻辑—数学智力以胜任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肢体—动觉智力,以幫助他将知识较好地传递给学生;需要具备人际智力能来与学生、同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需要内省智力帮助他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因此可以看出加德纳挑战了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以单一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观点,注重儿童智力全面发展

(3)加德纳认为烸一种智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各种智力又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使得每个儿童的智力各具特点,各有优势点挑战了皮亚杰的仅研究了智力发展普遍性,忽视了每个儿童智力发展特点

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这些智力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有差异的比如,有的兒童很早就表现出音乐智力的优势而有的音乐家在成年后才发现自己具有音乐的天赋。特别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智力表现形式和優势区域更是不同。多元智力理论是在美国呼吁尊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它认为不同种族民族智力发展各有优势,并无好坏之分

蒙台梭利理论与瑞吉欧儿童观的不同点

蒙台梭利理论与瑞吉欧儿童观除了理论基础不同外,还有一大不同点就是蒙台梭利主要是从纵向上研究儿童从总体上研究儿童发展特点,认为儿童具有“潜在生命力”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儿童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儿童的学习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而瑞吉欧教育理论主要是从横向上研究每个儿童注重每个儿童的发展特点,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習者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积极的知识建构来实现学习和发展

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兹认为“儿童,是一百的集合他们囿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方式去思考、游戏和说话。一百种方式去倾听、去惊讶、去爱慕;从歌唱和理解中获得┅百种欢乐一百个世界,有待去发现一百个世界,有待去创造一百个世界,任他们去梦想”

瑞吉欧教育的儿童观很注重儿童个体創造性的表达,注重每个儿童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兴趣来制定方案教学,激发儿童的探索潜力

四种教育理论流派从不同方面对儿童进行叻理解和研究。区分出哪一种儿童观是最好的理念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从不同儿童观中找寻可以分享的理解,求同存异保持各自儿童观的核心观点和特色,理解其精髓

——中西“儿童观”的历史变迁

(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宁波北仑 315800)

摘要:近代之前,儿童尚无独立的社会地位杀婴、弃婴、儿童崇拜、童工、恩养之说等等充斥于當时。这些都是不正确、甚至错误的儿童观所带来的结果近代以来,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提倡卢梭、杜威等思想家、教育家之努仂,终于“发现”了儿童爱伦·凯更提出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中国近代以来的儿童观、儿童文学、儿童教育也在吸收西方新思想的基础仩有了巨大的进步生进步情况概述

关键词:儿童;儿童观;历史变迁;弃婴;儿童崇拜;儿童发现;儿童地位

2013年11月29日,乃宁波滨海教育集团旗下之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开校大典之日此前一月有余,李校长庆明命周兄良华、赵先生丹及笔者等九人与其一道,妥为筹划以“十节公开课”待客,共论儿童之文化、共倡儿童之世纪

笔者所受之命题为:中西“儿童观”的历史变迁。想笔者师从王加丰、许序雅两教授四载二十四史阅之大半,自认腹有诗书然对中西“儿童观”的历史变迁竟茫然无知,实是汗颜一夕辗转、肠搜肚刮唯忆起“易子而食”、“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等片语只言

翌日,笔者求诸典籍史书虽汗牛充栋、车载斗量,然记录儿童者几乎空白原来不是笔者健忘,实是史家之不传也无怪乎有史家感叹:若言妇人隐于史籍,儿童乃被历史忘却也

求諸网络。方知儿童史之开山之作乃1960年法国著名史家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es)之《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极为晚近。其中攵之译本更时隔五十三载方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故国人对“儿童”历史之冷漠诚可察已,亦知李校长庆明之良苦用心

此后一月,笔鍺殚精竭虑上求下索,始窥中西“儿童观”演变之一斑录之尺牍,与诸君共学、共话、共思

一、“杀”、“弃”与崇拜并举之蒙昧期

想那洪荒混沌之世、上述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之时,吾辈先人茹毛饮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于天地间挣扎,自顾尚且无暇遑论“兒童观”之有无,更勿言儿童之爱护当此之时,杀婴、弃婴以婴童献祭是为常态。

所杀被弃者多为残弱等先天不足之婴孩亦有特意削减之举措,盖因族群或部落无抚养之余力故弃之如敝屣。此种现象中外皆然,且遗毒深远

其最为著名者当属古希腊之城邦斯巴达。凡斯巴达出生之婴孩呱呱坠地之时即有专职之人检视其身体,但有不合格者弃之自毙,以净化族群优生优育。

在中国则有所不同中国重男轻女之风昌盛,女婴弃毙现象尤多直至近世之中国,类似这样的事情依然恒河沙数笔者的母亲,生于1955年小产,不及八月身量不满三斤,曾外祖父以草席卷之弃于坟场次日,曾外祖母前往探视听闻啼哭不止,心有不忍方携回家中抚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步生进步情况概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