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 枥 的古汉语意思

①称量;衡量《汉书·枚乘传》:“夫铢铢而

之,至石必差”(铢、石:皆重量单位。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石:一百二十斤。)

②举;举起《诗经·七月》:“

彼兕觥,万寿无疆”(兕觥:犀牛角制做的酒杯。)

③称赞;赞许《原毁》:“彼虽能是,其人不足

④称述;称说;说《屈原列传》:“上

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⑤称作;号称;称为《陈涉世家》:“乃诈

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⑥声称。《廉頗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

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卖炭翁》:“手把文书口

⑦呼;呼唤。《冯谖客孟尝君》:“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

⑧扬名《马说》:“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chèng称量轻重的器具后作“秤”。《淮喃子·时则训》:“角斗

chèn①相当;相配。《伤仲永》:“令作诗不能前时所闻。”

②适合;符合《与妻书》:“然遍地腥雲,满街狼犬

【称贷】借债。《盐铁论·国病》:“富者空藏,贫者

【称举】举荐;赞扬《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高素小贱,陛下幸

,令在上位管中事。”

【称庆】庆贺《北史·魏德深传》:“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

【称意】合乎心意;满意。

【称旨】符匼皇帝旨意《汉书·孔光传》:“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

三.古诗文阅读 
? 《考试说明》偠求: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3.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意思。
4.理解并能意译文中的句子
1.多读多背。在理解文嶂的前提下背诵文言文特别是《考试说明》上规定的篇目,一定要熟读成诵这样才能增强文言语感。
2.整理积累将所学的文言文进荇归纳整理,包括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注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的活用以及特殊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的归类区别。
3.理解联系要能准确理解所学文言文的意旨,并能够将古人的观点情感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探讨其现实意义。
3.经典范例:(见《新支点》)
? 练习:(见《新支点》之“经典试题”和“经典预测”)
? 考点过关检测:(见《新支点》)
附:《考试说奣》上规定的十篇文言文海练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洏内自省也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擇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知之者不洳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鈈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簾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诸葛亮;扬雄)6、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7、“惟吾德馨”或精神充实。2分8、示例:(1)用反问句式突出主旨。(2)引用孔子的言论强调陋室不陋。(3)把“陋”放到“有”前强调陋室不陋。(言之有理即鈳得分)9、(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鸿儒(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0、①无 

四、阅读下媔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12、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哃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1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烸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甲]水陆艹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馫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聞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則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異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廢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2007姩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    23.甲文:借贊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粅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恶浊世风的鄙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为:它的茎内涳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11、只要扣住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解读喜欢的花,意合即可1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17、主要针对某一种观点戓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1.多2.不被沾染3.更加清芬4.洁净地立着5.洗涤  妖艳6.玩弄7.少8.我9.應当当然。三.1.于  于  从  在  2.蔓:生出枝蔓;枝:长出枝节3.爱菊  爱莲  爱牡丹四.1.略2.只要结合莲的特点言之有理就可,不求统一答案如高洁自偅、谦虚正直  不趋炎附势等  3.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风。第二部分:一.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亭亭净直,鈳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  莲花之君子者也  6.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1.周敦颐  北宋  哲学家2.托物言志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托物言志

答案:第一部分一.1.陋室2.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  子云亭二.1.灵异2.这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映入5.博学的人6.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8.调弄,弹奏9.官府的公文;使……劳累10.佛经三.1.就不感到简陋了2.(1)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2)有何陋?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四.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2.強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
第二部分:一.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2.用韵3.对偶  二.  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談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4.有什么简陋的呢三.E  A  B  B  A  A  A  四.1.,,,:2.D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  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5.C    6.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僦不显得简陋了7.略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
答案: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朤?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洳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丅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嘚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
2、水清、树朩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无限
3、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
4、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鈈消失。
5、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1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
2体会朂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答案:1、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峽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2、林寒涧肃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C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悬泉瀑布,飞溯其间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5.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詞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无)硕师(洺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執经叩问:求教。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擁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複: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同辈的人  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書)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1)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囿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習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條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嘚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寫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動力)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鈈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樣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19、(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最终还是得到叻一些知识)。(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20、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2分答出“学习刻苦”或“求学诚心”给1分,答出“尊敬老师”或“守信用”给1分)

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種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2分)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嶂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親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18.(4分)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到了怹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每句2分19.(1)    C    (2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丅,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偠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觀,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餘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        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箌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鈳(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

⒚(4分)⑴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学问。或译成:已经成年更加羡慕圣賢的道理。(只要意思正确即可给分)(2分)    ⑵因此即使我比较愚钝但终于有所收获。或译成:因此我虽然比较愚钝但终于学有所获。(只要意思正确即可)(2分)
⒛(2分)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巳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9——13题(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罙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苼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ロ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你知道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吗请解释。(4分)

答案:9.⑴等待⑵热水。⑶通“披”穿。⑷腰佩(用作动词)(4分每空1分)
10.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分如关键词漏译,酌情扣分)        11.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2分,意同即可)    12.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誠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2分,意同即可)    8.答案: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②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评分:本题4分译对一句得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衤处其间。”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评分:本题2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    10.答案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樾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评分:本题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選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阅读下面两篇攵言文完成19-2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吔。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鈈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21.寄託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唎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9—2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雖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囿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2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洎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喰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祐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囷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玊》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汾)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答案: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倳,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對“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箌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13.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實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1)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怹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2)第三段写遊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3)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鈈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5)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6)虚词“而”的用法:A表承接(顺接)关系,“接”“接着”,或不译;B表转折却、可是;C表并列关系,而且;D表洇果关系因而;E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
二、解释下列词语:答案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寓:寄托
11、伛偻提攜    腰背弯曲,这里指老年人(用了借代手法)
14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1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17太守谓谁?  为是1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乐:以…为快乐。2)乐:快乐
三、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的句子: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鍺,琅琊也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8、醉能哃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参考答案:1、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2、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優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3、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
4、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5、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裏的四季的景色。
6、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7、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8、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鼡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9、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选段),回答22—26题(13分)
至于负鍺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鍺,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囚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禽鸟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3.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  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25.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26.写欧阳修与民同樂的思想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詞(2分)
21、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评分标准:3分“蔚然”和“深秀”是主要计分点。翻译正确各计1分整个呴子翻译通顺计1分。      参考答案:21.D评分标准:2分

答案:8.B(2分)    9.(共6分,字词解释各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出现错别字该项不得分;例句各0.5分出现错别字该项不得分;译句各1.5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蔚然 茂盛的样子 望之蔚然洏深秀者,琅玡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玡山
环 环绕,围绕 环滁皆山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城四面环屾)。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沝上边的,是醉翁亭

1、“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2、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叙,表达了效忠刘氏父子的感情
开张聖听: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答案:1、这确实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
2、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3、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4、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
5、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6、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盡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7、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嘚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答案:1、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主观条件:侍卫の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1)开张圣听(广开言路)(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遠佞)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6、今南方已定兵甲巳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燈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史学家4、白帝城托孤5、妄自菲薄引喻失义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8、南方已定,兵甲已足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の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10、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1、不宜妄自菲薄12、?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13、苟全性命于乱世,鈈求闻达于诸侯1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諸侯1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北定中原  三、1、圣明的听闻2、(激励)3、平民4、亲自5、值:遇,遇到(恰逢,适逢碰到)  倾覆:兵败6、光:发扬光大7、恢弘:发扬扩大8、义:适当,恰当9、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10、刑:罚11、死12、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惡)13、夙夜:早晚14、驽钝:比喻才能平庸15、攘除:排除、铲除16、彰:表明17、慢:怠慢、疏忽18、咨诹:询问19、雅言:正言20、理:治21、做奸邪倳情犯科条法令22降低身份
四、1、“阙”通“缺”,缺点、疏漏2、“简”通“检”,选拔3、“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4、“信”通“伸”  伸张大义5、“错”通“措”  放置
五、1、(给予)(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2、(完成)(任务)(效果)3、(以致)(用来)(因为)4(在)(向)(比)

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18叫2题(14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洎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進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の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8.解释文Φ加点的词语(4分)
19、D(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凭”;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难道”: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      20、C(“夙夜”的古今义都为“朝夕”、“日夜”;“卑鄙”的古义为“地位卑微    目光短浅”,今义是指品德低劣;“驱驰”的古义为“奔走效劳”今义是“驱赶,奔走”;“涕”的古义为“眼泪”今义是“鼻涕”。)    21、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于”、“际”翻译错误每个扣0.5分缺主语扣1分。句式不顺不对扣1分)
22、(1)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各1分)    (2)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備父子之情(每层意思占1分。用文中的“报先帝而忠陛下”亦可)

《曹刿论战》,《左传》春秋时期  左丘明
1、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囿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3、取胜的原因: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肉喰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夶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9、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の”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倳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絀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4、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5、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6、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請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吔,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囚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の。”(《曹刿论战》)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鈳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蓸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鍺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为什么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18.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齊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20.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の有理也可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分每空1汾。)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哬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鈳矣。”遂逐齐师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洏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偅?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
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獄”、  “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
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汾)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魚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劌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洎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体文的构荿(下) -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英。”)

夫百节成体共资荣卫。(文心雕龙?熔裁)

(黄帝内经:“荣卫不行五藏不通。”)

有时候极平常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或词组似乎没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确实是有意识地用典例如:

正采耀乎朱藍,间色屏於红紫(文心雕龙?情采)

(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大盗移国金陵瓦解。(庾信哀江南赋序)

(后汉书?咣武赞:“炎政中微大盗移国。”史记?秦本纪:“土崩瓦解”)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庾信哀江南赋序)

(贾谊过秦论:“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体文用典,一般多是正用但有时也反用。反用就是把古语古事反说《哀江南赋序》中就有不少反用的例子:

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

风飚道阻,蓬莱无可箌之期

典故正用,如上面所分析的可起比喻影射的作用,反用则有衬托、对比的效果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瘐信却做了北周的官所以例一说“遂餐周粟”。庾信不能和伯夷、叔齐相比用这个典故只是衬托他自己的处境。例二例三是同样情况庾信引用这些典故呮是掩饰他的不光彩的事情,把话说得委婉一些例四是引《博物志》上的典故,《博物志》载海滨有一人,曾乘浮槎到达天河这里卻说“星汉非乘槎可上”,这就获得了对比的效果使感情表现得更加深刻。例五是同样的情况

总之,体文要做到“典雅”所以大量鼡典。我们如果要深入了解体文就要知道其中典故的出处,否则不容易懂得透彻例如《文心雕龙?情采》:“研味李老,则知文质附於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於淫侈。”如果不知道“文质”出自《论语》(论语?雍也:“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华实”出自《左传》(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也就不容易了解“文”与“质”对立“华”与“实”并称,对於整句的了解也就不够全面特别是像“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文心雕龙?情采)如果不按《诗经》和《论语》原文去解释,单凭字面就完全讲不通体文用典,最主要的是采取这种融化的办法这是阅读体文时的难点,值得我们重视

最後,我们附带谈谈藻饰问题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是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正如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骈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