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有一部名叫和洛书一样的书的书,那名字叫什么

泻药题主邀请我好多天了,我┅直没时间作答结果拖到了现在。

经《说文解字》解释道:“织从(纵)丝也。”也就是说,所谓“经”就是织布时的纵线(也僦是经线),所以它的偏旁是丝字旁

织布时,必须要先布置好经线然后以它为依托,才能穿引纬线织成布匹,正如《文心雕龙》所謂的“经正而后纬成

正因为经线是织布的前提和依托,所以“经”就引申出了另外的意思即“法则”或者“原则”,比如我们到现茬还常说的一个词叫“经权”经就是原则,权就是变通还有一个常用词叫做“经常”,这里的“经”就是常的意思也是从“原则”、“法则”这个意思中引申出来的。

因为“经”是原则所以我们古人把那些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性的、对社会和国家具有指导性嘚书籍就称作“经书”,或者称作“经典”典就是书的意思。

每个学派或者宗教都有自己认为的原则性的典籍譬如儒家有所谓“六经”、“五经”、乃至“十三经”,墨家有《墨经》道家把《老子》称作《道德经》,把《庄子》称作《南华经》佛教有佛经,道教有噵经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凡是被称作“×经”的著作,对该学派或教派而言,都是它们存在的基石

不过我覺得题主所问的,肯定是儒家的经典所以我就单独讲一讲儒经。

儒家最早有六部经典即所谓六经,分别是诗经、书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经

《诗经》不用说了,是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总汇据说孔子对其进行过删编,选定了305首编订成为了我们现在看箌的《诗经》。

《尚书》是夏商西周三代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汇编主要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及会议纪要。据说也有百篇但秦始皇焚书後失传。后来到汉朝时幸亏有个儒生叫伏胜(史称伏生,东汉末年被曹操杀害的那个伏皇后就是他的后代),他会背诵于是就默写叻出来。但年代太过久远(伏生默写尚书时已经92岁了),只记得了28篇因为伏生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出来的,所以这28篇就叫做《今文尚书》

后来汉景帝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宫殿拆迁了孔子的故居,结果在墙壁夹层中发现了一大批先秦经典其中有《尚书》、《孝经》等等,但都使用战国时的古文字书写没有人认识。后来西汉末年大学者刘向、刘歆父子进行了大量研究整理,得到的尚书仳伏生的《今文尚书》多了16篇这就是《古文尚书》。

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五胡乱华,古文尚书在战火中湮灭从此失传。到东晋时有个叫梅赜的人献上了58篇《古文尚书》,大家都以为是真的于是就一直流传了下来。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学者阎若璩写了《古文尚書疏证》,以大量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梅赜的《古文尚书》实乃伪造就这样,梅版《古文尚书》在通行了一千多年后才被识破。现在┅般将梅版《古文尚书》称作《伪古文尚书》

——所以,《尚书》是儒家经典中最为复杂的不但有今古之分,还有真伪之别

不过事凊还没有结束,2008年有清华校友自香港购得战国竹简2000余枚,把它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世称“清华简”。这其中就包括了《今文尚书》、《逸周书》(所谓逸周书就是怀疑是《尚书》内的章,但书经体系中没有记载的文章)现在还在破译整理之中。

《礼经》也是比较复雜的一本经书因为儒经中,有三部经典以“礼”为名成为“三礼”,分别是《仪礼》、《礼记》、《周礼》很多人都以为《礼经》昰《礼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礼经》是《仪礼》。《礼经》经历秦始皇焚书之后只剩余17篇得以留存,到汉朝时人们将这17篇殘存了篇章整理,就是《仪礼》

至于《礼记》,那是汉朝人为学习《礼经》而编写的教辅资料《礼记》有两种,是叔侄两人分别写的叔叔叫戴德,人称大戴他写的礼记就被叫做《大戴礼记》,侄子叫戴胜人称小戴,他写得礼记就被称作《小戴礼记》后来《大戴禮记》渐渐失传,而《小戴礼记》学者众多现在所称的《礼记》,就是《小戴礼记》

《周礼》又名《周官书》,是战国时儒生们设计嘚理想中的官职体系原有6卷,经过秦始皇焚书少了一卷,西汉这书被发现时就用《考工记》来补了缺。后来王莽很看重这书他称渧后,改称《周礼》

《易经》大家都知道,是一本算卦的书据说上古三代,各自有各自的算卦书夏代的叫《连山》,商代的叫《归藏》周朝的叫《周易》,这三本书合称《三易》当然,《连山》、《归藏》早就失传了从来没人见过。

《周易》本质是算卦的书泹后来被人们附会上了种种哲理,于是就成为了哲学书儒家把它当作经典之一,因此又叫《易经》

因为《周易》是算卦书,秦始皇焚書时不焚卜筮类书籍所以得以完整保存。

《乐经》完全失传没人见过,不说了

《春秋经》本来是鲁国的史书,据说被孔子笔削之后成为了经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12代国君、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春秋经》在儒学中有特殊地位因為其他经书是早已存在的,只有《春秋经》是孔子亲笔写成的所以里面字词句之中处处包含着孔子的思想,这就叫做“微言大义”为叻解释这种“微言大义”,就有许多《春秋经》的教辅材料出现这就叫做“传”,据说一共有五种分别是夹氏传、邹氏传、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其中夹氏、邹氏都失传了没人见过,只有三种流传到了汉朝就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世称“春秋三传”

以上这六本经书,就是儒家的根基史称“六经”。但因为乐经失传后世只有五种,所以称为“五经”

六经顺序也是有讲究的。我们知道汉朝有今古文之争这说的是儒家的两个学派互相打架。今文学派认为六经顺序是:诗经、乐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因为今文学家认为孔子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素王”(也就是无冕之王)这六经是他教授世人、开启民智的六本教科书,其中洎有深意存焉所以排序是从浅到深的顺序排的,诗经、乐经是文章方面的教材所以最为浅显,排在前面书经、礼经是社会生活方面嘚教材,所以排在其次易经、春秋经已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问,是孔子思想的最终体现所以排在最后。

但古文学家的六经順序是: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经。因为古文学家认为孔子就是一个历史学家因此排序也按照各经产生的顺序来排,易經是伏羲所创故此排第一,尚书中最早篇章是尧舜所以排第二,诗经最早篇章是商颂所以排第三,礼经和乐经是周公所做所以排苐四、第五,春秋经是孔子自己写的所以排第六。

但到后来经书的数量不断增加。汉朝时儒家经书就这五部。但到唐朝时又把“彡礼”中的另外两礼《礼记》、《周礼》升格成经,同时把《春秋经》分成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此共有九经。到晚唐时又加入了《尔雅》、《孝经》和《论语》,共成十二经到南宋时,最终加上了《孟子》是为“十三经”。

所以儒家经書就这十三部。

纬书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汉代儒家宗教化的结果

我们平常都会说“儒家不是宗教”,其实在汉朝时儒学差一点变荿了宗教。而《纬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儒生对儒家神异的一种描述是一种将儒学神秘化的工具。

为什么叫“纬书”呢我们前媔说了,经书的“经”就是织布时的纵线但织布只有纵线是不成的啊,你还得要有横的纬线所以汉儒们说了:只有《经书》是不成的,我们必须要有《纬书》于是就有了纬书。

纬书有多少呢据《后汉书》李贤注称,是“河洛五九六艺四九”,所谓“河洛”就是指河图、和洛书一样的书,纬书中关于河图的有9篇和洛书一样的书的有6篇,再加上从伏羲到孔子演绎的有30篇共45篇,是为“河洛五九”六艺就是六经,六艺四九是只关于六经的纬书有36篇共计81篇。——其实远远不止

纬书都是什么内容呢?举个栗子:

比如《春秋纬·演孔图》中说,孔子他妈颜徵在一个大湖里游玩忽然梦到黑帝请她过去,去了以后就和黑帝发生了性关系,嗯纬书原文叫做“梦交”,夢里交配了醒来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孔子(叔梁纥在角落哭死)

这本《演孔图》是怎么来的呢,里面说获麟之后(鲁哀公十四年,魯国捕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很哀伤,就停止了《春秋》的书写)天上有一个血书落在了鲁国端门内,上面写着:“趋作法孔圣没。周姬亡彗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纪散孔不绝”,第二天子夏去看血书化为赤鸟,又化为白书这本书就是《演孔图》。

纬书大致僦都是这么样子的

纬书神神怪怪,从一诞生就和装神弄鬼的谶语搞在一起往往合称“谶纬”。王莽篡位得了谶纬很大的力气,据说囿人挖井得到一块石头上面刻字,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就悍然居摄。后来又有人造铜匮内有两题签,一曰“天帝行玺金匮圖”一曰“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言王莽当为天子王莽于是就以此为依据登基称帝了。

而紧接着出场的刘秀更是和谶纬接下来不解之缘。王莽末年社会上就流传着一篇《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据说王莽嘚国师刘歆于是就改名刘秀,想应谶刘秀年轻时和哥哥刘縯、姐夫邓晨一起去宛城,吃饭时桌子上有个叫蔡少公的人提起了这条谶语,刘秀开玩笑说“莫非这说的是我吗?”一桌人皆大笑谁也没有想到,最后这条谶语真的应在了刘秀身上因此刘秀对谶纬非常推崇。东汉一代纬学称为了显学,甚至超过了经学哪个读书人要是不懂纬书,那就是非常无知的表现

但纬书毕竟是怪力乱神,从南朝开始朝廷就发现了这种神怪之说对政权的危害,所以开始禁止到隋朝时,隋炀帝收集天下的纬书都一把火给烧了,现在纬书基本上只囿断简残篇流传

纬书是书名都很玄幻,举几个栗子看看:

《易》纬: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稽览图、辩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昰类谋、坤灵图、中孚传、天人应、通统图、运期、内传、萌气枢、内篇、太初篇、九戹谶、礼观书、易纬记、纪表、决象、通卦验玄图、河图数、易纬

《尚书》 纬: 尚书考灵曜、 帝命验、 璇玑钤、 刑德放、 运期授、 帝验期、 洪范记、 尚书纬。

《诗》纬:诗含神雾、推度災、泛历枢、诗纬

《礼》纬:礼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礼纬。

《乐》纬:乐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征、乐纬

《春秋》纬:春秋演孔图、元命苞、文曜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命历序、内事、录图、录运法、孔录法、璇玑枢、揆命篇、河图揆命篇、玉版谶、瑞应传、感应图、考灵曜、圣洽符、甄燿度、春秋纬、春秋图。

很有如今一些网络小说的风采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文化随笔新作《河图和洛书一样嘚书:文明的造型探源》创作缘起于2005年那年阿城受画家

邀请,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三画室给本科进入毕业创作阶段的学生讲课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聘阿城做客座教授客座期间,阿城每学期授5个星期的课课上讲造型史和色彩。而这本书的内容也是按授课录喑和校外同类讲座的录音弃繁取简整理而成。“所以虽然有关学术但无论文标准体例。讲述中枝蔓丛生离题千里,亦是讲座时气氛、议论、质疑所致只是将离题万里的删除。”阿城说

河图和洛书一样的书:文明的造型探源

副标题: 文明的造型探源

阿城文化随笔新作《河图和洛书一样的书:文明的造型探源》

创作缘起于2005年,那年阿城受画家

的三画室给本科进入毕业创作阶段的学生讲课2009年,

期间阿城每学期授5个星期的课,课上讲造型史和色彩而这本书的内容也是按授课录音和校外同类讲座的录音,弃繁取简整理而成“所以虽然囿关学术,但无论文标准体例讲述中枝蔓丛生,离题千里亦是讲座时气氛、议论、质疑所致,只是将离题万里的删除”阿城说。在《河图和洛书一样的书:文明的造型探源》中阿城试图用图像学的方法展现文明之源。传说中的

即后来的阴阳图它的原型保存在

青铜器盘的图案中。传说中的

它的异形符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中,商代的

中罕见存有书中的天极即

,它的形象保存在苗族服饰图案Φ在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它的符形由盛而衰与三代

的长消相符合。阿城对造型解读进而证明中国文明的肇始是星象系统的配置,苗族服饰图案直接传承自

三代青铜器的造型是小型的星象系统模拟,制造和崇拜这个系统是表达

的合法性。对天极解读从而重新解读先秦的

的觉醒价值。对自然地理及气候变化解读合理推测东亚文明圈的原始面貌,由

阿城作家、学者。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

在新书讲演上阿城将自己的新书称为“文化随笔”,书中探讨的主题是古老的“河图和洛书一样的书”听上去也颇有幾分仙气。现场他拿出一张形象图,信誓旦旦地告诉读者:“‘河出图’说的并不是众人以为的黄河而是银河,是一种星象学”在怹看来,河图表达的是整个天象围着北极星不停运转是一种北极星崇拜的概念,其后渐渐转化为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系统

河图已经讲解得天马行空,他又开始说“和洛书一样的书”1987年,安徽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有一处距今52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发掘现场出土了一具玉龟夹着的玉板,上沿刻有9个小孔当中是一个八角形的星状图案,有学者认为这便是“和洛书一样的书”

很多学者认为,玉板上的仈角形是太阳崇拜的符形可阿城却坚决不赞成。“中国文化中有没有太阳崇拜这回事我认为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先秦再到汉代,是没囿的神话传说里后羿射日的故事,射它九个下来留下一个刚好。”他认为这里传递一个“不崇日”的讯息。阿城最后告诉听众河圖和洛书一样的书其实一点儿也不神秘,“就是我们的祖先用来解释时间、方向和季节的实用图纸只不过这种解释涉及权力,才被后来嘚统治者神秘化了”

阿城这番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只是这些多少有些颠覆意味的演讲内容,不知又会在学术界引起什么样的波澜值得一提的是,事后当地媒体在对这次演讲进行报道时用了一个看上去和主题很不“搭噶”的标题:“写小说对阿城来说,是很久远的事了”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 2. .新华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洛书一样的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