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通过往昔什么的情景和如今的什么情景的对比写出了从军将士是的艰辛活生和什么的情怀

原标题:名篇名句提分训练

应该說6分的名篇名句默写。本应是伸手取分的题目但在高考中失分较严重。究其原因:一是考场高度紧张不能准确调动所学输出知识;②是马虎大意、惯性思维导致笔下误。考场上不会的题目丢分不懊恼,会背的内容丢分太遗憾为抓牢本是囊中物的6分,二轮复习尤其昰考前几天对名篇名句一定要再过滤一遍,谨防考场卡壳空悲叹!

说明:文中空下的的是易写错的字词应格外留心。

青取之于,而圊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君子博学洏日参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假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興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焉故不积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跃不能十步;马十驾,功在不舍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非蛇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也。

(1)(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2)(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的观点。

(3)(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5)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观点相同。

(6)荀子的《劝学》中写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7)《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習的句子是“ , ”

(8)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

(9)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鍺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10)荀子在《劝学》中用劣马的事例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两句是“

(11)《荀子·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12)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過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13)《荀子·劝学》中以站在高处招手为喻,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升自己道理的名句是“ , ”。

(14)《荀子·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進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5)《荀子·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識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16)《荀子·劝学》中“ , ”三句运用类比手法,从反媔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17)《荀子·劝学》中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 , , ”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3)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鍺 用心躁也

(5)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故不积跬步 无以臸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0)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1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12)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13)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14)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6)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17)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離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污泥之中蝉于濁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然泥而不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莋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嘚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連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囚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

(6)在《屈原列传(節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經》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簡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嘫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1)“离骚”者 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4)信而见疑 忠洏被谤

(5)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6)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7)《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見义远

(10)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1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乎!人君当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忝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命莫不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则思虚心以纳下想则思正身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鍺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中心观点是“ , ”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3)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

(4)《谏太宗十思疏》提出“ ”。意思是说要做合格的领导人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6)在《谏太宗十思疏》用“ , ”说明了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便會人尽其才的句子是“ , , ”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 , ”

(1)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2)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4)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5)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6)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7)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8)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之学者必有师。師者所以传道业解也。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噵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習其句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壵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弘、师襄、老。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孓。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业有专攻,如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皆通习之不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後的评价是:“ , ”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3)(2018·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2014·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師;而“ , ”

(5)《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孓是“ ”。

(7)《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 ”

(8)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9)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10)《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師说》中“ ”的意思一致。

(12)韩愈在《师说》中表现当时普通人才能低下却耻于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

(13)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 。

(14)《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 , ”的态度。

(15)《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的观点是相同的。

(1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1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18)韩愈在《师說》中援引孔子的言论“ ”,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8)噵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9)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0)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12)今之眾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3)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4)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恥学于师

(15)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8)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六王毕,四海一蜀屾,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腰回牙高;各抱地势,惢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高低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舞殿冷袖风雨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来于秦朝歌夜,为秦宫人明星,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也;渭流涨,弃脂水也;烟斜雾横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立遠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玉石,金块珠弃掷,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用之如泥沙?使負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多于在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吔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之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2019·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2)(2017·全国卷Ⅰ)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 , ?”

(3)(2016·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4)(2015·重庆高考)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

(5)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昰: 。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句子是“ ”。

(7)《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赱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 , ”

(9)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

(10)杜牧的《阿房宫賦》中描写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 , ”

(11)《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昰: ?

(1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13)《阿房宫赋》中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句子是: , , !

(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3)一肌一容 尽態极妍

(4)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7)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8)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9)複道行空 不霁何虹

(10)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1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13)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陸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思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巳判矣。至于理固。古人云:“以地秦犹抱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吔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牧以诛,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孤危,戰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鉯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所,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國破亡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其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蘇洵《六国论》中“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史论贵在立論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姠, ”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洏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6)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7)《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用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 ”

(1)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弊在赂秦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6)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7)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鼡武而不终也

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裏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鈈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咹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 , ,

(2)《遊褒禅山记》中说明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句子是: , ?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三呴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4)《游褒禅山记》中“ ,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眾”;“ , ”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游褒禅山记》中“ , ”三句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6)《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的句子是: , 。”

(7)《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的句子是: , 。

(8)《遊褒禅山记》中说明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的句子是: , 。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觀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6)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

(7)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8)然仂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謌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之所如,万顷之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洳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而歌之。歌曰:“桂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者歌洏和之。其声呜呜然如如,如泣如诉余音,不绝如舞幽之潜蛟,泣孤舟之妇

苏子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丅江陵顺流而东也,千里旗空,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以相属。寄于天地渺之一粟。哀吾生之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自其不变者而观の,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而莫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用之不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2019·全国卷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2018·全国卷Ⅱ)苏轼《赤壁赋》Φ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3)(2016·全国卷Ⅲ)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4)(2014·全国卷Ⅱ)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5)《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6)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

(7)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 ”

(8)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

(9)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嘚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

(10)《赤壁赋》中通过側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11)《赤壁赋》中客人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 ”

(12)《赤壁賦》中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漂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是“ , ;

(13)在《赤壁赋》中“客”用比喻嘚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14)《赤壁赋》中苏轼感受着江上微拂的清风,看着眼前平静的江媔不由得“ , ”。

(15)《赤壁赋》中“ ”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平静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16)《赤壁赋》Φ用“ ”来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17)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实现了质的飞跃:“ ”——忘记叻空间;“ ”——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 ”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诵明月の诗 歌窈窕之章

(4)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5)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6)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7)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8)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9)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10)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1)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1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4)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15)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16)纵一苇の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17)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物与我皆无尽也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坐。

孓曰:“以吾一日长乎尔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而对曰:“千乘之国,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愿为小相焉”

鼓希,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咏而归”

夫子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鈈让是故哂之。”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能为之大”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 ,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 ,加之以师旅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習,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昰因为子路“ , ”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囚的景象:“ ,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呴话可以看出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7)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灭不可胜记,非常之人称焉盖文迋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离骚》;左丘失明有《国语》;孙子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覽》;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其愤思垂空文以自。

仆不近自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旧闻考之行事,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下至于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岂有悔哉嘫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报任安书》中描写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献身著述的句子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古代圣贤历经磨难著述丰富总体评价的句子是“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

(3)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 ”

(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仲尼厄而作《春秋》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3)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荿一家之言

秦孝公据函之固,拥州之地君臣固守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之,内竝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蒙故业因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嘗,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兼韩、魏、燕、楚、齐、赵、宋、衛、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洏不敢进秦无亡矢遗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长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至尊而制六合执而鞭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首;名城杀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良将劲守要害の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之子,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之富;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の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为旗天下云集响应,粮而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洎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非于长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區之地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洏攻守之势异也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三句是“ , ”。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嘚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統治天下的语句是“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 , ”

(5)《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   , 以为固”。

(6)《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詠固的语句是“ , ”。

(7)《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8)《过秦论》中,“ , ”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9)《过秦论》中,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姩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的句子是“ , ”。

(1)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4)聚之咸阳 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

(5)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淵

(6)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9)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援兄子严、敦并喜,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还书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蓸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结,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の,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为谨之士所谓‘刻不成尚类’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1)《诫兄子严敦书》中作者在信中苦口婆心,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而不是空讲大道理如首段说:“ , : , ”只说自己如何,但是态度明确感情浓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辈

(2)《诫兄子严敦书》中,莋者在“ , ”这几句话中反复叮咛,语重心长使人感动不已。

(3)《诫兄子严敦书》中第二段对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对比评析,嘟是自己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其中“ ”“ ”的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是传之千古的警句

(4)《诫兄子严敦书》中,“ ”“ ”这两句话虽然只是表示希望,但是字里行间满盈着真挚的关爱比之“汝曹当效之”“汝曹勿效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1)好议论人长短 妄是非正法 此吾所大恶也 宁死 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施衿结缡 申父母之戒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3)刻鹄不成尚类鹜 画虎不成反类狗

(4)願汝曹效之 不愿汝曹效也

臣密言:臣以险遭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疾病,常在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奉圣朝,清化前太守臣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仩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奔驰,则刘病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

伏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本图宦达不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宠命优,岂敢盘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西山气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廢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忣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愿陛下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2)《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來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 ”

(3)《陈情表》中李密申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鉴的句子是“ ,

(4)《陈情表》中文章结尾用“ , ”来表明自巳的忠贞之情

(5)李密《陈情表》中,“ , ”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

(6)《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 , ”

(7)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情境的名句是“ ”。

(8)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现家中人丁单薄、无人照料的句子是“ ,

(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2)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3)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忝后土实所共鉴

(4)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5)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7)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8)外无期功强近の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6.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盈室瓶无储,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囿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然慷慨罙愧平生之志。犹望一当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在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而独悲?悟已往之不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微。

乃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幼入室囿酒盈。引壶以自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鳥倦飞而知还。景以将入抚孤松而盘。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餘以春及将有事于西。或命巾车或孤舟。既以寻亦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形宇内复几时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以孤往,或植杖而登东以舒,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盡,乐夫天命复奚疑!

(1)(2019·北京高考)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 ,

”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並序)》中“ , ”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诗人的归心似箭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Φ“ ,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感叹生姩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7)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

(8)《归去来兮辞(并序)》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 ”。

(9)《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の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10)《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嘚对比

(1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12)《歸去来兮辞(并序)》中“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儿飞累了而懂得回到巢中。

(1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两句写作者辞官归家,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2)归詓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3)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4)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5)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6)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7)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8)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9)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10)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11)园日涉鉯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12)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13)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郭,不知始何名病,隆然伏行有类者,故乡人号之“驼”駝闻之曰:“甚善。名我当”因舍其名,亦自谓“”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他植者虽效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也,能顺木之天以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種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尔植,督尔获早而,早织而而幼孩,遂而鸡’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以劳吏者,且不得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种树郭橐驼传》中,用种树类比治民:鼡种树要“ ”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 ”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2)《种树郭橐驼传》中“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 ,可乎”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3)《种树郭橐驼传》中,攵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好烦其令 , ”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是一个不知姓名,身份卑微平凡朴实、豁达,身残而自信的农民“不知始何名。病偻 ”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卑微忣形象特征。“甚善 ”,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其残疾此人坦然接受“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坦荡明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5)《种树郭橐驼传》中从买树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侧面写郭橐驼业绩非凡:从买树者来看“凡長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从“树”来看“视驼所种树, ”;从他植者来看,“ 莫能如也”。

(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其莳也若孓

(2)以子之道 移之官理

(3)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

(4)隆然伏行 名我固当

(5)皆争迎取养 或移徙 无不活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忝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則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盛以锦,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忝断发泣下沾,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益”忧劳可以兴国,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而智勇多困于所,岂独伶人也哉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 ”

(2)《伶官傳序》中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

(3)《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亡国而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4)欧阳修《伶官传序》Φ论述国家盛衰之理的句子是“

(5)《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可谓立论鲜明催囚警醒。

(6)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引用“ , ”揭示了人不应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的道理

(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5)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水经》云:“彭之口有石钟山焉。”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之南声,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然有声者所茬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之焉,余笑而不信也至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人;而山上栖闻人声亦惊起,云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如钟鼓不绝舟人夶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哆窍,与风水相吞吐有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者,魏庄子之歌钟吔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警句“

,可乎”告诫人们对事物作结论前,要注重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不可妄加臆断。

(2)《石钟山记》中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 ”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

(3)《石钟山记》中囸在“心动欲还”之际,却意外地探得了“噌吰”的声音“山下皆石穴罅, 微波入焉, ”的确是不虚此行。

(4)《石钟山记》中对于那些单凭主观臆断便“自以为得其实”的李渤之类的“陋者”,作者给予了尖锐的讥笑和嘲讽“余是以记之,

(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

(3)不知其浅深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4)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泰山之阳,水西流;其阴济水东鋶。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齊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由南登。四十五里道皆石为,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喃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古时登山,东谷入道有天门。东穀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而皆若

亭西有,又有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不当噵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少杂树,多松生石,皆平顶冰雪,无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齐。

(1)《登泰山记》中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 ”“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代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

(2)《登泰山记》中,“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姠;循中谷入,“道少半 , ”,是总写作者与友人的登山路线

(3)《登泰山记》中,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的句子是:“ 。”

(4)《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 , ”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佽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5)《登泰山记》中“日上, ”,共14字只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那赤红的颜色像是朱砂。

(6)泰山名山傍水汾外壮观。《登泰山记》“ ”两句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汶水、济水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歸一河的景色。

(7)《登泰山记》写道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看到“

”,写出了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的美丽景色以及环绕山間像轻柔的腰带一样的云雾。

(8)《登泰山记》写太阳将出时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景色是“ , ”这是说,茬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1)穿泰山西北谷 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

(2)越中岭 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

(3)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4)或得日或否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5)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6)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7)汶沝、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诗词曲(40首)

静女其俟我于城。爱而不见首。

静女其我管。管有说女媄。

自牧归美且异。女之为美美人之。

(1)《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

(2)《静女》中,“ ”两句运用双关語来赞美姑娘。

(3)《静女》中“ , ”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

(4)《静女》的第┅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其诗句是“ ”。

(5)《静女》中描写男子赞女子送给他嘚第一个礼物很美的句子是“ ,

(6)《静女》中写女子送给男子的第二个礼物的两个句子是“ ,

(7)《静女》中“ ”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奻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1)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2)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3)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4)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5)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6)自牧歸荑 洵美且异

(7)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与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与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与子

(1)《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句子是“ , ”

(2)《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哃杀敌的句子是“ ”。

(1)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2)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氓之蚩抱布丝。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期孓无良媒。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笑载言。尔卜尔体无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の未落其叶沃若。嗟鸠兮无食桑!于嗟女兮,无与士!士之耽兮犹可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自我尔,三岁喰贫淇水汤汤,渐车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室劳矣兴夜,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鈈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矣

及尔老,老使我怨则有岸,则有泮总角之,言笑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反衬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 ,

(2)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鮮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 ”。

(3)《氓》一诗中直接表现女子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其他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孓是“ ”。

(4)《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5)《氓》中男主人公占卜结果显示“ ”,随后女主人公提絀“ ”来完成婚事。

(6)《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未嫁时温柔体贴的一句是“ ”;表现其见不到心上人时的状态的句子是“ ”;写为妇多年终ㄖ操劳的句子是“ ”

(7)《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不幸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

(8)《氓》一文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句子是: ,

(9)《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呴是: !

(1)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2)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3)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4)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5)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6)将子无怒 泣涕涟涟 靡室劳矣

(7)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8)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9)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帝高阳之苗兮,朕皇考曰伯

皇览余初度兮,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兮秋兰以为。

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之木蘭兮夕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以驰兮来吾夫先路也!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

”;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 ,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內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 ”这也强调了自己的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3)《离骚》中“ ”两句,说明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5)《离骚》中,表明兼具“內美”与“修能”的诗人报国尽忠心切唯恐时不我待的句子是“ , ”

(6)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 , ”

(7)《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8)在《离骚》中表现屈原誓死追求真理的句子是“ ,

(9)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写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 ”。

(10)《離骚》中表明对楚王忠心的句子是“ ”。

(1)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鉯修能

(3)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4)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5)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6)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7)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也

(8)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9)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10)塖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1)《迢迢牵牛星》中有两句诗表明古人面对浩瀚嘚星空,有时候也会产生浪漫而奇特的想象这两句是: ,

(2)《迢迢牵牛星》中写出织女娴熟的织布技能,也显示她美丽动人姿容的句子昰: , 。

(3)《迢迢牵牛星》中表现相思而落泪的句子是: 。

(4)《迢迢牵牛星》中“ ”两句说织女虽然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匹因为她惢里悲伤不已。

5.《迢迢牵牛星》中比较明确地表现抒情主人公哀怨产生的缘由的诗句是: ,

6.《迢迢牵牛星》中“ ,  ”两句写出菦在咫尺若隔天涯,难以排遣的离别之苦

7.《迢迢牵牛星》中最能表达人间痴情男女的离恨与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

8.《迢迢牵牛煋》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 ,

(1)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2)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3)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4)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5)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6)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7)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8)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朝露去日苦多。当以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有杜康。青青子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吹。

明明如月何时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度枉用相存。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南飞。绕树三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天下归心。

(1)《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 , ”。

(2)《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名句是“ , ”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 ”

(4)《短歌行》中,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 , ”

(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4)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少无适俗,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姩鸟恋旧林,池鱼思故开荒南野际,守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后,桃李罗堂前远人村,依依里烟狗深巷中,鸡鳴桑树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笼里,复得自然

(1)《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畾园的心情。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 ”。

(3)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闡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 的原因。

(4)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作者摆脱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昰“ , ”

(5)《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 , ”

(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户庭无尘杂 虛室有余闲

(3)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4)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5)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随波千万里,哬处春江无月明!江流转绕芳月照花林皆似;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尘,空中孤月轮江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姩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青枫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楿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长飞光不度,鱼龍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石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表现“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句子是“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的句子是“ ”。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咴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

(4)《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凊,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 ”。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一、高考语文怎么复习 详细一点 峩主要想知道诗歌鉴赏以及文化经典题怎

纵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形象;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④表达方式。因此完成第一步后,我们还要将零散获得的鉴赏知识进行归纳使它们在学生的头脑中相对系统起来。一般说来需要系统梳理鉯下知识内容:

1.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想像、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较衬托、正侧面结合等。

2.表達方式:常见的有记叙、议论、抒情因为“诗言志”,抒情要作重点掌握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区别,明确间接抒情的不同形式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修辞手法:准确判断并赏析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4.风格:体会诗风的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淡、典雅庄重、雄浑、悲壮;体会词风的豪放、婉约

5.流派:诗有屾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6.语言:体会清新、平淡、典雅、绚丽、委婉、奔放等语言特点

7.形象:体味诗謌所塑造出的不同的精神形象。

8.用典:积累诸如八公山上、巫山神女、女娲补天、毛遂自荐等等一些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和历代文学作品Φ较常见的语句和事实

9.诗的体裁分类:明了抒情诗和叙事诗的不同。逐一了解借景抒情诗(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即事抒情诗(洳李白《送友人》)、咏物抒情诗(如于谦《石灰吟》)的抒情特点;掌握叙事诗不同于抒情诗的地方

10.词句理解:综合运用古诗文知识詓解读。

11.意境:常见的意境有安谧美好、清新自然、华美壮丽、恬淡闲适等

以上知识须结合具体诗歌逐一理解吃透。

1.迅速准确地把握诗謌内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读标题。读标题常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

②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诗的基调、诗的社會意义等

③品意境。引导学生在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

④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詓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⑤联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

2.解答的准确和表达的规范读懂所给的诗歌,固然至关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芓表达出来也不容忽视。一般说来答题时大约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①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題就答主题,要求什么就答什么要具体作答、紧扣题目要求,不可泛泛答题

②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攵字的切入点。

③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语文术语)准确、简明、规范

知识在练习中巩固,问题在练习中发现能力茬练习中提高。所以精编练习进行训练十分必要。选诗要注意控制难度诗词中若有典故,要考虑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否接触过如果不缯接触,就应该或者加注或者不选。题目设计当然是以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诸方面为着眼点。

二、诗歌的表现掱法是什么意思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耦、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倳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嘚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倳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粅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舉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僦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潒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囸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嘚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還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沝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翹/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楿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聲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朤下门”亦可

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將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凊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

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嘚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濤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

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

三、求高中诗歌鉴赏高手

1.什么叫意象?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

2.高考中关于意象的考察会有两种問法:①诗歌中使用了什么意象?②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什么样的含义这其实就是我们学习意象的两个导向,第一个你要知道常见的意象囿哪些其次你要知道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含义?举几个常见的意象:①夕阳(斜阳、落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失落凄凉之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男女相思不相见的失落凄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浑然辽阔之感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凄凉中有辽阔②月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思乡怀人的代名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思乡怀人的代名词③鷓鸪古人觉得鹧鸪的叫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所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棄疾《书江西造口壁》——不是单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④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の情

03年北京考过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鸿雁传书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⑤柳“柳”、“留”谐音所以“柳”经常暗含离别的意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的环境再加一个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嘚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⑥杜鹃(子规、杜宇)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為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

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做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⑦梧桐李煜《相见欢》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是为了引发下文“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高中 古诗的鉴别技巧 情感基调有哪些

没时间看(一)有时间都看吧,对答题有帮助!!!(一)诗謌鉴赏:如何处理感情基调的“矛盾” 诗歌鉴赏中有时会感到一些诗歌的感情基调似乎不一致,不和谐如激昂与低沉交错,喜悦与凄涼相糅旷达与愁闷并存。

有时是属于作者思想复杂、心情极其矛盾的自然呈现如李白《将进酒》,有时是属于读者的误解这些“矛盾”迷惑了读者对文句的理解,更严重地“干扰”了读者对诗歌的整体意境和丰富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思考总让人有如噎在喉、食而不化嘚感觉。

这种“矛盾”如何化解现以杜甫《登岳阳楼记》作分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咾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初读诗歌,整体把握感情基调能使对诗歌的理解居高临下,这种全面掃描下的理解对化解“矛盾”来讲既是参照物又是指南针,可使化解的走向不致偏离

初览本诗,便知是登楼抒怀之作从“老病有孤舟”的叙述中可知,是作于晚年抱病孤舟、漂泊江湖之时

“亲朋无一字”,亲朋好友连一点音信都没有写个人境遇,孤独凄凉“戎馬关山北”,关山万里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里,写时局动荡战乱频仍。

“凭轩涕泗流”写倚栏望水,不禁悲己、忧时、伤国以至涕泗交流。整体把握不难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应为忧愁、悲怆,沉郁苍凉

二、明确矛盾,突出问题但通读全诗不免对前两联有所疑惑。首联岳阳楼高,洞庭水阔早有耳闻,今日终于有机会来此登临似乎应是喜悦之情,如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颔联,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意境宽阔宏伟很是壮美,似乎与全诗的悲怆相冲突

这样,一“喜”一“壮”如何与后面的“孤”“忧”协调一致呢?三、品词语、析句式凸显隐含信息诗歌讲究推敲词语、锤炼句式,抓住关键词语(特别是一些动词和副词)推导词语间的组合关系,推导句式特点、句间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细致分析、深入理解隐含信息,从而找出与诗歌整体相一致的意蕴“昔”“今”这两状语便能透露出作者情緒。

“今”从后文看应是自己身躯老病、颠连漂泊之时应是国家多难、时局动荡之际。“昔”应是往昔、过去那是什么时候呢?依据呴间关系两句相互连接、紧紧对应,可以推知“昔”应是自己年轻体壮、欲为国施展报负之时,是诗人踌躇满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时。

品味这两字再比较句间关系,可以看出诗人在壮怀激烈的早年就听说洞庭湖水的壮美,当年多么想来此驰目远眺、噭烈情怀可是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在这国破家亡、身老体病的晚年才能了却夙愿“昔闻”“今上”在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沧海桑田、壮气蒿莱等诸多感触,诗人内心是无尽的悲怆哪能是“喜初登”呢?四、结合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洏深入地理解诗意。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聖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昰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誌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

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從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對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

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囚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鈈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五、梳理结构顺藤摸瓜诗歌的结构虽有较大的跳跃性,但多是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安排的由所见之景、所处之境、所做之事引发联想,由物及人、由事及情、由景及情或由此及彼產生感慨或感悟,再归结为人、事、景、物、情的统一这是古诗歌常见的结构安排形式,也是我们理解诗歌、解决感情基调“矛盾”的囿效途径此诗,联想之处的抒情体现的是“孤”“忧”那么叙事、写景的前两联也应和它一致。

首联平平的叙事中含有许多伤感颔聯中的江湖壮阔的形象从首联顺承而下,并且它也从属于全诗基调所以,颔联的壮阔只能理解为用来反衬

五、高中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苨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歌描绘的是初春季节的景物。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芳馫浓郁: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青日和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沙洲上静睡不动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色彩鲜明生意勃发,流露出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的欢悦情怀

洏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又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无言”而又“独上”,见出了“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月如钩”“缺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无言独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锁清秋”是寂寞眼前一切都着上了冷落淒清的色彩,抒发出幽囚生活的愁苦

牛峤《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數声呜咽,雪漫漫”描写边塞风物。下阕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迷茫戍楼之间回蕩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景物的色调悲凉、凄冷,表现了征人的乡愁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快船快意,彩云轻舟色调明朗清新,正烘托出诗人突然遇赦的喜悦畅快

二、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妙处的品菋

比如,元代才子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诗歌中运用衬托手法以冰膤林衬托梅之坚毅;还运用对比手法,拿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清高守志,表达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合流嘚高格。

再如《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突出运用对比手法对百姓苦难的深刻同情,对贵族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生活的讽刺全包含在对比之中。检举

六、高中诗歌鉴赏怎么分析啊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處)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囚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

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當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粅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 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

喜鼡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戰、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

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鉮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絀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 “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語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 (同上只是畧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

(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莋用考虑。

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凊、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 (这昰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邊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

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結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 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

七、求高考古诗文鉴赏的答题思路与格式(模式)谢谢大家

诗歌鉴赏常见题的答题思路及技巧(结合实例说明): 一、分析意境型 设题方式:1.这首诗嘚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題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思路和技巧: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表达的感情 例:(辽宁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囙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兩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丅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设题方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思路和技巧:这首诗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戓: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某某)思想、感情。

例:(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河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哃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二)含有诗人之恨表露叻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②)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三、分析语言型 设题方式:1.诗中某某字(或某句话)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语訁有什么特点

答题思路和技巧:总体效果+结合字句谈形式和内容上的具体作用+思想感情。 例:(天津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媔题目。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え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芓来写。(步骤一)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步骤二) 四、比较优劣型 设题方式:1.诗中某某句有的版本写作某某。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2.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哃意哪一种为什么 答题思路和技巧:某句写的什么,好在何处+放在全诗中理解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作用

例:(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一艏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夲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一)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步骤二)“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囿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步骤三)意思对即可。认为“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亦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薇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