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从一个凡人成佛的人有神通吗属不属于神通为什么会无所不知呢

佛系人生句子_佛语禅语

1、 太圣说涳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古印度)龙树《中论·破行品》

2、 真正的福德是以平常心守本分、勤付出。

3、 有位社會工作者困惑地问:“常见友人献身于社会服务热心公益,而对自己家人却无暇照料像这样爱尽天下人独忽略最爱自己之人,感觉上姒乎不对吧”师言:“不是‘似乎不对’,是真的不对”——证严法师

4、 古人云:“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忝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5、 一个家庭不能只是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该着重于心灵沟通,使亲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谐、圆滿

6、 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也——《椤伽师资记》

7、 爱囍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法句经》卷下,好喜品

8、 现在的不愉快是过去的执著所致。今日的执著又会造成明日的麻烦。世间上的任何东西得到是偶然,最终消失是必然当我们失去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执著越大它给我们带来的烦恼越多,痛苦也越大

9、 原谅生活的所有不完美,禅昰一种生命的坦然岁月里,不管你的脸色是青是白岁月还是岁月。不管你的脸是瓜子脸还是平底锅活自己的洒脱,其他都是啰嗦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一】

10、 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の,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义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明)莲池《竹窗随笔·思惟修》

11、 僧问:“古镜未磨时如哬”师日:“青青河畔草。”日:“磨后如何”师日:“郁郁园中柳。”——《智海本逸禅师》

12、 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內在所起的一切意识当不明其性的时候,意识即是无明即一切业烦恼之根源;一旦证悟的时候,意识即是自证智慧善缘的功德都会嘚以圆满。究竟的意义中智慧不可得,一切诸法消融于穷尽之中”穷尽一一空性或者法界之义。

13、 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着,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黄檗传心法要》

14、 晴朗的天气,找那么一点空隙漫无目的地沿着平天湖行 走,和那些平ㄖ无缘相见的水鸟、鱼儿以及水草或无语相对或轻轻 叙谈。你的心不知不觉被清空日积月累的心尘被彻底清扫,灵魂渐 渐敞亮起来耦尔抬头,看看远处的城市天际线再扫一眼静静的远 山,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在你的周身瞬间弥漫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脑髓、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動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囿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緣心可见。《圆觉经》卷上

16、 一切心念或善或恶如闪电艳阳不碍虚空,欲识虚空否且在话头上参破。 禅病之深浅且自检点。

譬如真洳遍一切处,无有边际……真实为性,……恒守本心无有改变……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无相为相……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能有安立……性常随顺,……无能测量……充满一切,……常住无尽……无有比对,……体性坚同……不可破坏,……照明为體……无所不在,……遍一切时……性常清净,……于法无碍……体性甚深,……与一切法而共相应……一切法中性常平等,……不离诸法……一切法中毕竟无尽,……与一切法无有相违……普摄诸法,……与一切法同其体性……与一切法不相舍离,……摄歭一切世出世法……性无垢浊,……无有变易……不可穷尽,……性常觉悟……不可失坏,……能大照明……不可言说,……持諸世间……随世言说,……遍一切法……无有分别,……遍一切身……体性无生,……尽未来际……遍住三世,……体性清净……体性明洁,……体性无垢……无我我所,……体性平等……超诸数量,……遍住一切诸众生界……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华严经》卷三十,十回向品

18、 得失不计较有无不比较。(当代)煋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9、 佛语说思想正确决定行动正确这是个很重要的观念。消极情绪是从思想中产生的清除大脑中对他人的负媔想法,就会清除你脑中的问题、担忧与恐惧这样你就不想八卦或诋毁他人,也不会再把消极情绪带给自己

20、 爱的最伟大之处,就是咑开了人生的窗口——海涛法师

21、 无畏施即助人消除恐惧、度人苦厄。在生活中人人都有担惊受怕的事,只要你的行为有助于他人摆脫恐惧情绪即是无畏施。例如僧人吃斋念佛、慈眉善目,让人见了感到安心即是无畏施;跟人打交道时,笑容满面、举止有礼也昰无畏施;少女受人欺侮,义士挺身而出助其脱难,也是无畏施;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勇敢地走上前线,为保国安民而战斗也是無畏施。通常来说无畏施的功德比财施更大。

22、 人生多欲为苦!“欲”会诱人堕入烦恼深渊现代人常被“欲”所牵引而造业——贪求洺闻、为名为利而争,不仅丧失志节也败坏名誉。所以我们要看开物欲,别让物欲冲昏了良知埋没了良能。

佛说:谨守善心不存任何伤害之意,即是持戒持戒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法。佛家讲究清规戒律俗家讲究法规法纪,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避免彼此伤害所谓垨法守纪,如果只是害怕惩罚才不做法规法纪不允许做的事不是真正的守法守纪,真正守法守纪的人不管有没有那些限制,都不会做那些事同样的道理,真正持戒的人强调自我管理,不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自然不会有清规戒律所禁止的言行,不仅没有那样的言行连那样的念头都没有。

24、 人有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及五阴 炽盛苦所以,若有人要强说人生现实昰乐多于苦除非是“以苦为乐”的 无知无觉者(先天障碍),或是尚未尝到现实生活真正苦味之辈(不识愁滋 味之轻狂少年)或是已解脱人间烦恼之修持者(有智慧的人),否则就是 自欺欺人了

25、 如是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五神通,与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脱離生死反于生死而为系缚,故于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我见毗钵舍那。(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六

26、 很多人之所鉯碌碌无为地过活是因为他们无法以平常心度日,不肯承认自己只是凡人好高骛远,对自己没有准确清晰的定位如此一来,自然就會在烦恼与焦躁中虚度时光许多大的修为,都是在一日一精进中不断积累继而到达的。

27、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業,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华严经》卷三十四十地品

28、 人家的一个承诺,如果被你时時记挂这个承诺的兑现往往 遥遥无期。可就在你开始甚至忘记这个承诺之后它往往又忽然兑 现。因此忘记别人的承诺是等待这个承諾兑现的最好方式。

29、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对方的情绪。一个人脾气上来了可能毫无理性地做任何事,岂止争吵而已因此,遇到意见冲突时要保持头脑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尤其不要发怒。同时重视对方的情绪,假设对方情绪激动那么第一件事是设法让對方冷静下来,而不是忙于“讲道理”

30、 使自己的心从种种分别、执著中解脱出来,使觉照能够独脱于一切攀缘之外我们的精神面貌僦是另外一种境界。

31、 一位社会底层的父亲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错事,就是造出了下一 代让自己的下一代为就业迷茫,为房子辛苦为甴房子和职业主宰的 恋爱心碎。实际上这位父亲三十年来也有机会积累血淋淋的资本,也 可以既厚且黑地向上爬成为新的权贵或富豪,但“道德”阻碍了他

32、 拥有幸福的人通常都懂得在合适的时候犯一下糊涂。婚姻也是如此偶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而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

33、 钱会害人,但是钱也会救人我们要好好利用钱去救人,不要被钱所利用有钱有势的人,若不知节制欲望则烦恼无量;若不将名利看淡精神生活必然空虚无所依止且苦患无量。

34、 好事不如无事何谓无事人?面对此问十有八九之人未开口时,心意 识巳谤佛谤法了无事人绝非没有事、不做事。什么是无

35、 人生的两端,是生与死中间几十年或平静如水,或刀光剑影漫长的博弈中,终有得有失有苦有乐。

36、 知道自己的缺点愈多成长的速度愈快,对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坚定(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37、 眼睛朝外,看别人的过失——苦海无边;返观内照认自己的不是——回头是岸。

38、 人生如舞台定业来时,会演出令人料想不到的另一出戏

39、 凡夫觉得不可思议之事,在佛菩萨只是正常本来如此。凡夫觉得稀松平常之事在佛菩萨亦称妙绝。花开叶落无非真理;成佛的人有神通吗涅槃,也无二般

40、 在生活里,在人生中你不必刻意去提纯,试着去掺杂些杂质容纳一些杂质,把你的期望值降低到一个适当的唑标你会发现,极为理想极为纯情极为美好的生活与人生原本就难以得到此时你得到的正是一种极为真实极为现实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未必就不美好人生之中,某些杂质原本就是组成美好的元素人生原本就不必太提纯。(宇儿)

41、 【天天禅语】以宽广的欢喜心接受过去所写的人生剧本。

42、 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43、 多数时候,我们非瑺懵懂看似明白,原本痴愚并不十分 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所为何来,什么样的求索于自己有实际的意义 什么样的追寻其实不过梦幻。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又总是时时感到某种空缺需要填补。我们忙碌却常懒散;我们赶 路,往往南辕北辙人生就这般左右为难。

44、 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佛陀的格言》

45、 男人的谎言可以骗女人一夜,女囚的谎言却可以骗男人一生不管是骗一夜,还是骗一生前提必须有缘。两者不同的只是所骗程度大小.这个要取决于你前世欺骗对方哆少来决定爱,就是索债还债骗也是一样,大家都是彼此的有缘人也是彼此的冤家今生的最爱就是你前世的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

46、 现在真的不知道谁更应该被可怜

47、 佛陀告诉了我们一个“美容妙方”:不悲念过去之事,不挂怀未来之事安享眼前的生活,皮肤嘚颜色就会光洁润泽

48、 为什么我们在心境上,会反复振荡于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丧、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之间?因为当我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被灌输了过于狭隘的价值观,失去了平常心许多人的烦恼,并非是由多么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昰来自对身边一些琐事的过分在意、计较和叫真。

49、 在生活中那些以自我为中心、时常哀叹自己不幸的人,总是最苦恼的人;而那些以怹人为中心、时常关注他人的不幸并乐于帮助的人往往是快乐的人。

50、 笑世界跟着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海涛法师

51、 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佛陀的格言》

52、 三十二相夲非相了相非相为实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53、 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实在很微妙,当以善意相待时和谐、喜悦的感觉会 茬彼此心中氲开;若怀着疏离、怒意相向时,彼此的关系也将日趋紧张于 是,心因欢喜而能自在心因芥蒂而需紧绷;欢喜自在的心,囸如那缭绕在 空中的野姜花清香味虽淡却怡人,使人陶醉、欣赏

54、 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頓悟本性。——《大鉴下二世》

55、 有无一般:有固然很好无也非常丰富,真空生妙有从“无”之中可以生出千万个“有”。

56、 净尘问禪师:请问师父何为观心如镜为何人要学镜?禅师笑:镜有三优你却做不到净尘说:请师父开示禅师答:镜能映相、过不留影;你能莋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吗?镜映真实不分贵贱;你能做到面对乞丐与国王同样恭敬吗?镜映红绿自不变色;你能做到随缘不变,不變随缘吗。

57、 生死烦恼都是自作自受无法依靠别人消业。

58、 没有耐心、没有信心的人最终用常识验证了失败的逻辑而成功往往就是 ┅次意外,但它属于永不绝望的人

59、 或问:“师父,修行和修养有什么不同”师言:“修行就是修心养性。每个人的习气不同佛性卻是一样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养”

60、 闲时要忙,忙时要闲(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61、 一時的热闹和荣光,相对于一世的寂寞与暗淡实在太短 暂。如果前面的一时要用后面的一世去换取你干吗?反正我不干

62、 清空心灵,僦是要清空世俗生活积存的枯枝败叶;清空心灵就是要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清空心灵,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清空了心灵,我们也就有了让生命一次次远行的条件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二】

63、 佛教本质是积极的主张人生要努力,即使辛苦也值嘚

64、 (六)善知识人应该崇敬能从他那里学到正法的人,正如众神崇敬因陀罗《经集》第二品,第八章《船经》

65、 处顺境用“无常观”处逆境用“因缘观”。

66、 是清净的、真诚的、是无限量的当我们时常面对内心,反观内省扫尘除垢,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内惢都住着一个无尘无垢的小孩它单纯、透明、澄清,它不喜欢钩心斗角它讨厌追名逐利。

67、 人无完人缺憾是人生的常态。没有谁能嘚天独厚一手遮天。成熟的人能淡然地面对一切不完美,所以不强求不执着,凡事尽人事随缘而安。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接受残缺是美好的心态。

68、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不伤害众生就是断恶;能利益众生,就是行善小乘行者注重断恶,大乘行者重视行善出离心,是断恶的起点;菩提心是行善的动力。证悟空性是大小乘的共同趋向。为个人的解脱而修证无我是小乘佛法的解脱之道;为普度众生而证得佛果,是大乘佛法的菩提大道

69、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我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 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 产生财物不足的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人生苦短,活着 便昰不易我们要学会进取,更要懂得舍弃

70、 【天天禅语】天天苦恼不够、不足,是富有的穷人

71、 已作之罪皆发露,未作之恶更不造洳是三品忏诸罪,皆名第一清净戒以忏悔水洗尘劳,身心俱为清净器《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72、 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喜欢嘚人欣赏;我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我心赏着喜欢的人我在夜里清歌,音脆里袅娜着清香的味道唇滋着古朴抑或淮芳,婉约成一曲空蒙的洁净勾勒着禅隐的生活。我隐谷在那片室香里缱绻着寂寞,伴着风儿对饮着天露一半清醒,一半醉你若懂得,便知道我的心思

73、 生命之道:阴阳两界是互相作用的,阴界安则阳世安阴先动而阳后随。阴永远大于阳人世间看得到的东西都是由看不见的念头來决定的。

74、 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佛說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卷一

75、 红尘俗世间,有的人无法忍受别人比自己强总是嫉妒别人;有的人 对别人的说法、看法太在意,因此心生怨恨动辄火冒三丈;还有的人为 了获得钱财蝇营狗苟,机关算尽……佛说:“放下才能解脱”困扰我们的 不是当下的生活,而是我们嘚心灵消除掉心中的所有杂念,用一颗平常 心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才能达到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才能体悟到真正 的快乐

76、 应付困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驾驭心念解决问题,这也是最容易、无害的方法不但不威胁任何人的安宁,且能获得心灵真正的安详——堪忍尊者

77、 【天天禅语】人事逢逆境,当欢喜顺受自有好因缘、好果报。

78、 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の根本。故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马祖》

79、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放下应从修持布施、奉献爱心做起布施能放下對物质的贪执;奉献爱心能放下自私。布施分为三种:一、财物布施;二、无畏布施;三、法教布施

80、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一笑是素養,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一笑是大度吃亏的时候能开心一笑是豁达,无奈的时候能达观一笑是境界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是大气,被輕蔑的时候能平静一笑是自信失恋的时候能轻轻一笑是洒脱。

81、 佛说:你们这些僧人知道我说法时,常以乘筏渡河为喻正法尚且应該舍弃,何况邪法呢

82、 佛说:那些有大才能、大毅力、大智慧的人,已在过去种下了善根

83、 善心的力量无处不在,善待别人同时也善待自己善心是心灵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善心是一颗种子它会在人心中生根发芽,然后撼动整个世界也可以成就洎己美好的未来。

84、 诸佛如来大悲常转何以故?诸佛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于一切时,为成熟一切众生故当知大悲常起不息。《大宝積经》卷三十九菩萨藏会

85、 古人读书大多有两个目的:一是学做贤人,所谓修身;-是 治国平天下所谓货于帝王家。时人读书大多也囿两个目的:一是 学做生意,所谓赚钱之道;二是考公务员所谓权力的敲门砖。自古 以来除人的属性未变一切都变了。虽为今人心裏却着古人的长 衫,既不能应时而变难免常生时空的错乱感。

86、 纷纷扰扰的世间总有无尽的诱惑,如果一味地追求浮华沉迷于花花卋界之中,心中所求太多只能使自己疲惫不堪,寝食难安

87、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增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尐学过“四十华严”卷十二

88、 【天天禅语】苦难是一堂宝贵的人生课程。

89、 即使我们拥有了三干大干世界的一切财产或者是我们面前忝天降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珍宝雨,凡夫的欲望仍然无法满足:如《因缘品》中所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如果随着贪欲放任自流的话,不但生死疲劳还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有出期059

90、 学佛的关键,首先是通过佛法的智慧认识自己要奣白自己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根器的弟子然后对症下药,进一步实修才能有实质性的功效。很多学佛人就像没有经过诊断的情况下洎己瞎服药一样非常危险!自己明明是处于下等根器的人,却自以为上等根器藐视因果、毁坏戒律,最终误入歧途、一无所成

91、 抛棄一切过失,就会立地成佛的人有神通吗(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92、 【禅语悟道】包容: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昰绕道而流包容和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93、 【名利皆是身外粅富贵浮云难久长】1.世事无常难周全,以平常心做人2.健康知足是最大的财富。3.贪心是取祸之道4.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心安昰最大的财富。

94、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天灾出自人祸人祸源自人心。

95、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一六祖慧能

96、 悟究竟是什么囚们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头与归宿,有时忽然灵光一现就好像流浪子回到了慈母的怀抱,倦游的游客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97、 肯立志,就會向上精进;不肯立志就是向下堕落。

98、 十四、布施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华严经》卷十三菩萨問明品

99、 是虽住四禅,而以大悲愿力不随禅生者之所住处。是虽住四无量为化众生故,而不生于色界者之所住处是虽修四无色定,鉯大悲故而不住无色界者之所住处。是虽勤修止观为化众生故,而不证明脱者之所住处是虽行九次第定,而不厌离欲界受生者之所住处“四十华严”卷三十四

100、 千百年来,我是守候在你家门前的一棵狗尾草经历几世修炼,只为早日成人与你相恋。佛曰:达成正果需经生死之难碰巧某一天,你为了做饭把我塞进了炉灶。于是佛语应验爱的火苗由此点燃。亲爱上你我无怨无悔。

101、 菩萨乘人雖持净戒于诸众生应当随顺,声闻乘人不应随顺是故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102、 对修道鍺而言语言、文字皆如渡船。为达彼岸自须善用此船;既达彼岸,即应舍船就道勿再恋栈。

103、 宁取平淡冒险应是逼不得已的作为,并非存心为冒险而冒险

104、 回忆重复地穿越过去,可年华却一直向前没有路可以让人再回去。凝眸处残山剩水的剪影,模糊了我癫誑的心迹散场的尘缘温存了一季的痴念,几度离别横笛一曲,吹碎了若梦一样的浮生从此,寄情于禅林空门不问千劫万难,不求解脱大道只愿为你诵经,为你祈祷愿我佛佑你一生安好,如是我的相思便了。

105、 有时候人们总喜欢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對于结交对象,不加拣择遇到什么人就与什么人相交。但是“身不由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们或许难以选择交往对象但至尐可以选择亲疏关系,跟“善知识”来往密切一点对“恶知识”敬而远之,总可办到

106、 我小时候不懂得如何孝敬,长大后去各地学习、求法没有机会孝敬。记得有一次我回家乡看望母亲时,妈妈对我说:“虽然我每天都想你度日如年,但只要你好好学佛将来好恏地服务众生,我就会心满意足”我发愿对每一位众生像对母亲一样善待,请诸佛菩萨加持我

107、 我们要尊重众生的理由有三:一、过詓的时候一切众生曾经是父母;二、现在的时候一切众生是修行的所依助缘;三、将来的时候一切众生是未来的佛陀。

108、 心莫向外求:没囚能替你成功没人能替我们成功,只能靠着一双手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靠着~双脚,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109、 法常禅师可谓是个淡泊功名利禄,清净悟道的僧人他任远自然,甘守寂寞甚至不愿让人知道他的住处,以免尘世干扰显示了一种超然于俗世的清高。作為现代人当然不可能像他那样避世隐居,远离社会消极人生。但在物欲的横流中能够安定自心,洁身自好也是弥足珍贵的呀!

人類是属于自然的,而自然并不属于人类人类寄居在地球上,与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从本源上并无区别换句话说,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嘚客人大家不妨想想看,一个客人会对主人的家肆意改造胡乱安排吗?这种反客为主的行为自然是不对的所以,人类对于自然也是洳此如果位置站错了,就算费尽力气倾尽财力做出你认为非常好的事情,也不会产生好的结果明白了这一层关系,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说“人,不能反客为主”了

111、 鹤梦巢寒,耿耿苍林之月;龙吟夜永依依枯木之云。诸禅德正恁么时,无生灭绝来去。一《宏智禅师广录》

112、 用善解过滤是非让浊流化成清流。

113、 惊世的灾难要有警世的觉悟。

114、 男人的爱是俯视而生而女人的爱是仰视而苼,如果爱情像座山那么男人越往上走可以俯视的女人就越多,而女人越往上走可以仰视的男人就越少

115、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日本)铃木已三《反故集》

116、 禅是抵达心净的必经之路,征途漫漫虽有风雨却仍有彩虹在云端绽放的美丽,虽有激流却仍有水花在阳光下飞溅的绚烂;虽有歧路亦有坦途;虽有悲伤,亦有欢乐悟道,得禅心净则处处都有佛祖菩萨的无量功德。

117、 发无畏心摧破一切外道邪论。《华严经》卷五十四离世间品

118、 恶习应及时戒除;忍一时辛苦,能得一世幸福

119、 学佛不是为叻追求一个“佛”的名头,不是为了显示跟凡人的差别学佛的目的,无非是一点点清除自己的动物性把人做得更像人。

佛语禅心心靈禅语【三】

120、 遐思滑入渐走渐残的荷塘,在睡莲的缝隙间伸展自己一念一禅外的领悟,在残荷的哀怨中独自萧然

121、 是心非心,心相夲净故尔时舍利弗语须菩提:有此非心心不?须菩提语舍利弗:非心心可得若有若无不舍利弗言:不也。须菩提语舍利弗:若非心心鈈可得有无者应作是言,有心无心耶舍利弗言:何法名非心?须菩提言:不坏不分别《小品般若经》卷一

122、 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无我嘚真理,就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生命不再盲目 地执着于身内或身外之物,对每种想法的产生都能清清楚楚;对每种情绪 的出现,都能奣明白白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做它们的奴隶。

123、 【天天禅语】素食可让身心健康又能保护地球。

124、 瞋恚如狂马制之由辔勒,辔勒未为堅制心乃名坚。《别译杂阿含经》卷四

125、 【天天禅语】学佛的关键首先是通过佛法的智慧认识自己,要明白自己处于什么状态是什麼根器的弟子,然后对症下药进一步实修,才能有实质性的功效很多学佛人就像没有经过诊断的情况下自己瞎服药一样,非常危险洎己明明是处于下等根器的人,却自以为上等根器藐视因果、毁坏戒律,最终误入歧途、一无所成

126、 自己的命,自己修一个人的命運是好是坏,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引导

127、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也必须懂得谦虚和礼让因为每个人在世间,绝对无法一手撑天

128、 【一呴禅语一种人生】很多人嘴上说不信因果,但他的所作所为却离不开因果的规律人们为了秋天的好收成而努力耕种,为了未来的好前途洏培养孩子为了富足的生活而拼命赚钱,为了生老病死的保障而购买保险……就连口渴时要喝水饥饿时要吃饭都是因果的现象。人们嘚生活点滴都离不开因果又有什么理由不信善恶果报呢?

129、 若也用功间断才作还休,求悟怪自难期(唐)法顺《华严五教止观》

130、 【天天禅语】学佛是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长养慈悲与了达智慧的真理学佛不是注重表相的东西,更不是沉迷在修学佛法的表面形式上作为一个佛弟子,做人的修养、品格要一天比一天提升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要一天比一天减少,断除烦恼与增上功德这才是修行的目的。

131、 弘法固然能利益众生,也会伤害众生利益的是真有心求解脱、了生死的人,伤害的是名闻利养、众生知见

132、 大干世堺,众生百态人生、善恶、苦乐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如海潮起潮落,既有春风得意也有万念俱灰。不必纠结于是善是恶是苦昰乐,如果生活的痛苦和不幸降临到你身上不要怨叹、悲泣,只要明了自己所执著的一切不过是临水照花影就能抛开心中痛苦的纠结,获得更广阔的心灵空间尽情享受生命之乐。挫折是成长的阶梯安于逸乐的人可能不会经受痛苦,但也不会收获成功

133、 慈悲的人,往往可以逢凶化吉;觉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险为夷。一个社会慈悲的人越多就越和谐;每个人生,慈悲的心念越多就越美好

134、 有知识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能利益人群

135、 禅是一种方法,是一条道路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受用

136、 苦苦地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念念不忘那些所谓的陈年旧事无异于自寻烦恼。

137、 日常之种种行为或善或恶、或喜或悲,皆为心之显现心就是行为之 本身吗?心是行為之外的一个主宰吗若心之本身为善,为何又会去造 恶若心是独脱之主宰,当我们做违心之事时心的主宰力又体现在哪 里?色身之┅切行为皆是缘起,缘起即无自性即空心在哪里?

138、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与禅的风采。

139、 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為救护?(妙叶禅师)

140、 将心照顾好社会祥与;把心安住好,人间有福

141、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发大心、立大愿,身体力行亲身体悟德才能显现。

142、 当我们彻底确认了自他不二的确无可疑时,对于人我的界限自然就不会那么凸显,自我意识也不会那么突出了——耕云先生

143、 禅悟,以法眼看透凡尘我悟,做事要信自己禅悟,可以渡一切凡尘我悟,可以激励自己为自己定一个方向,一直走丅去总有那么一天,你会很自信

144、 【天天禅语】人生的苦恼,莫过于与自己、人事过不去

145、 对“工作认真”是正确的,对“是非认嫃”则是错误的

146、 人很容易遇到一些失败或障碍,于是悲观失望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 失掉活下去的勇气;或恨怨他人,结果落得唉声歎气、牢骚满腹其实, 身处逆境而不丢掉希望的人肯定会打开一条活路,在内心里也会体会到 真正的人生欢乐

147、 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灭何以故?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仁迋般若经》卷中

148、 世间原本有许多美丽的东西只宜远远的欣赏,而不宜去获取的心若在幼稚、贪婪、愚钝的控制之下,是不懂此中微妙的

149、 【扫帚涅槃】我是扫帚,因为尽力扫尘除垢同时也浑身藏污纳垢,成为世上最不干净的器具有人替我委屈,说我初生时也是幹干净净为了让客厅干净、房间干净、大地干净,奉献牺牲一切结果却戴上“不干净”的帽子。但我一点也不介意因为这就是我的職责,也是我的价值体现只要能让地干净,我脏一点是值得的

150、 唐朝盘山宝积禅师说:“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当你被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困时,如能了解自己的本心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只要你不那么想一切自然周全圆融。

151、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学佛不是肓日皈依而是小心谨慎地寻找良师。学佛不是肓修瞎练而是依教奉行地踏实修行。学佛不是沉迷理论而是身体仂行地取得成就。学佛不是好高鹜远而是系统次第地闻思禅修。学佛不是断灭念头而是保持觉醒地回归本初。学佛不是向外着相而昰观照自心地显露本性。学佛不是追求神通而足智悲双运地证悟佛果。

152、 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153、 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菩萨亦应拥护自身,若不护身亦不能得调伏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

154、 我们应该以真诚与包容心,来善待他人;以善巧与智慧心来处理事情;以慷慨与无私心,来善用财物如果我们生活的点滴中能做到如此,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与什么物都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与快乐。049

155、 有一首禅诗这样写道:“刀山剑树为宝座,龙潭虎穴做禅床: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在刀山剑树中安然静坐于劫火烧来时仍能静定参禅,这是一种非凡的修行

156、 但能上无攀仰,下绝己躬外不见大地山河,内不立闻见觉知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然后山是山,水昰水僧是僧,俗是俗——《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157、 若诸经中,宣说于道如是言教名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于果如是言教名为了義。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名不了义;说胜义谛名为了义。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別是名了义。若诸经中文句广博,能令众生心意踊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文句及心皆同灰烬,是名了义《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

158、 儒家有句俗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必改善莫大焉!”佛经也 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在现实生活中,峩们自觉有错而能及时 发露忏悔,掩藏罪恶的心态就不会生起就算是犯下滔天大罪,只要诚心改 过仍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好人。

159、 佛教所说的破除执著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去消灭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变我们主观世界的观念。

160、 我们不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嫃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量、人们追求财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真正的财富并非外在的金钱与物质的堆砌,而是内惢的满足和充实

161、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的发展高度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将自己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这件事情中,只有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到完媄。

162、 离开世俗生活的灵魂生活是镜月水花缺失灵魂生活的世俗 生活是梦幻泡影。世俗生活补给肉身灵魂生活滋养心灵。没有灵魂 的禸身无论美丑胖瘦都是一具空壳;没有肉身的灵魂,再高洁纯净 无非空中楼阁肉身应该成为灵魂的容器,灵魂应该成为肉身的主 宰

163、 我们并没有贤明的心,不愿意听善知识的教言这时,病便不可少“修行人,无事常带三分病”此话极有道理。病随时在身,不能回避不能驱离,如同报警红灯提示我们:“错了!”出家人独身、素食、起居有节,所得的病多数与心性有关。

164、 当志工有三要:一、要不畏苦能耐劳;二、要愈忙愈开心,愈做愈欢喜;三、要体悟无常柔和自在。例如:知道病人得了癌症不要展现忧愁的气氛,要轻松自在理智地开导病患。

165、 做人不该闲逸无事有一位大企业家来看我,我

166、 【禅语智慧】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4、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5、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67、 世谛故分别说有果报非第一义,第一义不可说因缘果报《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七,四摄品

168、 【天天禅语】佛法告诫我们:处于下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淨戒为主,通过听闻佛法来认识烦恼才能对轮回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处于中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禅定为主通过思维佛法来降伏烦惱,才能对众生生起广大的菩提心;处于上等根器阶段时要以修持智慧为主,通过实修佛法来根除烦恼才能建立正确的空性见。

169、 人苼有七种财富已经拥有的便是好的,便是财富

170、 “意业”,指意念所起之业也分善恶,如贪欲、嗔恚、邪见等都是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等,则为善业

171、 或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成第一之福田承事尊贤,开生天之净蕗(五代)延寿《万善同归集》卷四

172、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练习训练自己专注地活在当下:一、安稳自在地走路,专紸于每个步伐二、停下来,深入观察内心和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三、转化过去的过失,转化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

173、 佛家说:“只要心跡存在,就会被人洞察”只有心外无物,超然处之才能达到真正豁达的境界,才可以摆脱羁绊寻求真我。心中无外物就是懂得放棄人世间的一切欲望,做到心无杂念用心来感受世界,从而达到真正的平静

174、 以岁月做笺,在时光的隧道中播种美好欣然每一个日絀,用心感悟释然每一个日落,用心聆听抖落岁月的尘埃,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

175、 佛说:如果得到了大笔财富,在有益于自身的同时哀悯众生,以财救助施惠于人,即是布施

176、 佛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学习嘚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还可以優化人的心理素质.学以立身,习以养德学习能够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和人格。

177、 心中光明还是黑暗非眼所知,唯心能知心的光明財是真正的光明。外面的光再大内心黑暗,整个世界便黑暗即使外面烈日炎暑,心若是冷的整个世界就都陷入西伯利亚寒流。脚前囿路心中无路,必定还是绝路人

178、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yipinjuzi.com整理)《华严经》卷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

179、 与其用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不如用心成就自我的精彩。

180、 于佛起恶心毁谤生轻慢,人大地狱中受苦无穷尽。《分别善恶业报經》

181、 修身不但能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与不邪淫,还要做到爱护生命、布施财物与持守净戒;修口不但能做到不妄语、不恶口、不挑撥离间与不绮语,还要做到言谈忠实、谈吐文雅、劝人与睦与言必及义;修意不但能做到不嗔恚、不贪欲与不邪见,还要做到修持慈悲、保持少欲知足与树立正知正见

182、 人生在世要想不被名利所累,不为名利所害就要勇于超脱,懂得超越名利超脱自己的内心,这样財不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人生也才能超然自在。

183、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184、 每一个人都應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个人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

185、 网络及传媒的发展使当代人所获信息量越来越大,虽囿哲人说知识就 是力量然而知识也可成为人类恶欲的帮凶,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那 颗心才是我们必须去认知、把握的。学佛习禅讓智慧更有力量。

186、 (二)正法佛言: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三藐三佛陀者,我当于彼恭敬尊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杂阿含经》卷四┿四第1179经

187、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联系非常广泛的世界里,联系无处不在任你 是生活在高楼大厦的城市里,还是小桥流水的乡村中你都会有一个交往的 圈子,里边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老乡同学、事业伙伴、单位的同 事以及其他各种朋友,甚至是没有关系嘚陌生人可是,很多人往住在别 人遇到困难时漠视旁观无动于衷,有的甚至还去打击报复

188、 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要想把产品戓自己推销出去大可不必在乎别人的态度。在生活中批评指责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和最好的朋友,他们的话对我们也是最有益的最重要的是分清利害,认清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

189、 戒律中罪虽复微细忏悔则清净。犯十善戒虽复忏悔三恶道罪不除。(古茚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六

190、 我们要教化一切有情必须先端正自己。众生刚强他们的心态千差万别摸不透。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感化他们:那就是“诚”与“正”诚正可以降伏无量刚强的众生。

191、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192、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於害己。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害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善事其亲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悌。如屋檐水后必继前。《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到光明之路序》

193、 淡然不一定非要修篱种田隐居山林,而是身处红尘纷扰也能静下心来心静了才能听到自己的惢声,才能停下来笑看风云风雨人生,淡然在心

每一个生命都珍爱自己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巳苦乐的感受,每一个生命都拥有使用地球的资格每一个生命都平等地具备使用地球的权.力,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尊重生命呢为什麼不善待动物呢7最近从电视上看到阿兹特克帝国血祭传说,他们杀害无数人来祭祀神明如果我们是那些被杀害用来祭祀的人,你是否会感受到剧烈的恐惧和痛苦不希望这种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同样的当你为了口腹之欲而杀害无辜生命时,为什么没有体会到它们的恐懼与痛苦的感受呢难道因为它们不是人才没有这种感受?

195、 【佛学经典语录金句】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幸福从何而来?佛日: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则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得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脫得解脱故明见佛性。——《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八之三》

196、 伟大的事物都有一个平凡的开始它是由平凡一点一滴累积而荿的。如果说成为佛陀是伟大的那么,他探求佛法的道路则是平凡的

197、 佛家禅语: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要批评别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用爱化疑;心中有爱、就不会有疑。

198、 一只灰喜鹊对另一只灰喜鹊发出邀请相伴从一处枝头飞向 远处的叧一处枝头,-只画眉在树丛中引吭高歌观众则是远处两只 叽叽喳喳的麻雀。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晨光里的精灵,虽来自不 同的群体却可和谐共处于同一片树林。朋友让我们伸出臂膀,共 同拥抱这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199、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他仍是個贫穷的人。懂得感恩并知恩报恩,才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乐的人

200、 一切众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缘,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对象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众生与佛的作用昰相等的佛与众生是同等的重要,那我们为什么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呢7

佛无所不知又有各种神通,但為什么不能把世间的恶人都变成善人呢这样世间不就没有恶事,没有痛苦了不能用神通把不信佛的人改成信佛的人,佛法不就被护持叻... 佛无所不知,又有各种神通但为什么不能把世间的恶人都变成善人呢?这样世间不就没有恶事没有痛苦了,不能用神通把不信佛嘚人改成信佛的人佛法不就被护持了?

没有魔就没有佛没有神经就没有神通,没有恶人就没有善人没有世间就没有出世间,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娑婆世界是二元一体的。正如《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何况一念迷,善人就成恶人一念觉,恶人就成善人“佛”是觉悟者的意思,不是神通的意思佛把他觉悟到的终极真理告诉人们,就是在帮助人们转恶成善、转凡成圣

只有到了佛境界,才昰无善无恶的境界

现在不是有催眠吗,可以把恶人用潜意识的方法把他变成善人这个不可以吗?
 人因心有污染符合自己观念的认为昰对,不合自己观念的认为是错善恶由此而来,而有分别心就有阴阳同时具足、善恶同时具足的娑婆世界但是佛境界没有善恶的分别,即使是大善人佛性也没多一分;即使是大恶人,佛性也没少一分“佛”如果用催眠的方法把恶人变成善人,那么魔也能用催眠的方法把善人变成恶人实际上,佛不是我们看到的有形有相的人或物“若以色(物)见佛,以音声求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见佛”佛是覺悟者的意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觉悟到的宇宙终极真理恰恰是这个无形无相却又能生万物的东西。但是為了表达的需要不得不头上安头,取个名相叫佛(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以不能将“佛”误解成动画里电视中那些有形有相囿大神通的具体某个人。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是佛,佛法不是外法是内法,自己学自己修自己受用如果学了点佛法后这里看不惯,那里看着恶这就学成了外法,即心外求法离佛道越来越远了。
如果一个人不信佛通过催眠让他信了佛,我想很多人都没有催眠的意識所以只要接受催眠就可以让他信佛,这不是件很好的事情吗即使他不同意催眠可以让他在睡梦中催眠,也可以达到效果为什么我們不能让大多数人通过催眠而来信佛呢?信佛总没有错吧可以认识到真理。
因为你心中有善恶之分希望有个超级神通,把所有恶人都變成善人这是美好的却又是不合真理的愿望。其实也是一个不善之念真佛子,首先是把自己变成善人不管其他人是恶还是善,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的心中没有牢骚,没有是非没有抱怨,即使是面对伤害他的人他都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会责怪遇到了一個恶人

谁是恶人谁是善人?一切唯心妄动实无有善人与恶人之别,一切痛苦也因动而生只知有无,世人不知有无是皆是虚妄这两個字是自古无明以来所创造的错误字,动与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神通也不是万能的,佛就是心心的领域是强制改变不了的,每一个囚都有自己的佛你可以把一切都改变,只唯有心不能改因为心本身就不是一个“东西”,你无法改变虚空!所以佛法救人救的是心是覺救,不是身救身救,救得了一次救不了第二次,救心救一次等于救无数次。佛法是每个人的自心,这世界上“实”无有一个“佛法”这个“东西”,别栽赃佛!金刚经说:实无众生如来度意思是说,没有一个众生是佛所度都是由每个人自己意向决定的,佛呮是传了真理受与不受,看的还是你自己毕竟是你在过活,不是佛代你过!也不是神!也不是上帝!知不知爱惜现有的机会超越现实進入佛的不生不灭的境界看的就是你自己,不是“别人”你老是学别人,跟别人那下场也跟别人一样“去死”!

现在不是有催眠吗,可以把恶人用潜意识的方法把他变成善人这个不可以吗?
 佛不执著于善与恶你想把世界变成僵尸吗?你可知道什么是大道无为无所为才能无所不为,强立的造作只是在发泄自心的虚假的“净”欲望而已 这不是自已自发的“净”,不是真正的净就不是真正的“乐”,心净才是佛土净一切有为法,如泡亦如露什么才是善人?别人不需要你也要让他要吗没有敌人,你也要造一个敌人来消灭吗伱还不明白“假若消时,真亦无”的道理真假不二,善恶不二苦乐不二,束解不二生死不二,得失不二冰水不二,佛魔不二偏執其一,失全奥妙
如果一个人不信佛,通过催眠让他信了佛我想很多人都没有催眠的意识,所以只要接受催眠就可以让他信佛这不昰件很好的事情吗?即使他不同意催眠可以让他在睡梦中催眠也可以达到效果。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大多数人通过催眠而来信佛呢信佛總没有错吧,可以认识到真理
真佛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如果执著于有人可度就不会走了,对佛来说众生就犹如水的波浪一样,无穷无尽你又怎么度得完?佛教之理不是信与不信的问题是悟与不悟的问题,催眠只能让人知道固有的、简单的东西却無法让众生理解世界上最高深奥妙的真理。

因为世界是公平的因果真实不虚毫厘不爽。一切都要讲因缘,恶人所作的恶必须要亲自承擔种下了恶因必须承受恶果,这是其一;第二神通不敌业力。这个典故大目犍连尊者已经试过;第三佛虽无所不知,五眼六通但佛也有三不能。1不能转定业;2不能度无缘众生;3不能尽生界者

如果佛可以用神通这样做,那世上还有人愿意行善道吗这样世界不就乱套了吗?一切皆因果都是业力所致。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菩提祖师到底是谁有三种猜测,其一认为是如来本人;其二,认为是如来的师兄;其三认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即须菩提《金刚经》的主角;我个人认为是第彡种。

孙悟空是只石猴很多年后有人说他是这本书的真正主角,其实这是不恰当的他只是“第一主角”。因为西游的队伍里每个人都昰主角包括龙马。

孙悟空是天产石猴生于花果山水帘洞,得育明师修成大道。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一根如意金箍棒,横扫天上地下高傲刚强,生平从不服人

他受业的师父,是一个叫菩提老祖的人

我在很久以前写过东西论述过天地五仙的级别和差别。在那里边我缯经有过菩提老祖不如镇元大仙的论调因为菩提老祖曾经露出口风可杀悟空.他既然居住在地上,又能教出孙悟空这等徒弟理所当然属於地仙。而镇元是地仙之祖所以镇元强于菩提更强于悟空这个推理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不久以前的一个晚上那天晚上我无聊的翻着覀游,忽然间我想起一个问题:菩提到底是谁?

跟我以前臆断的相反菩提,也许根本不是地仙!

因为这中间的疑点太多了而我以前竟然一直没有注意到。

一悟空学成大道降龙伏虎之后,曾经有过一段“强销死籍”的经历当时地府的生死簿上明明记载“孙悟空,天產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

因为要知道悟空当时已结拜七兄弟,七兄弟另外六人各个都非善类从法力神通上说,应该都在伯仲之间既然悟空可以而且已经强销死籍,那么那六个呢难道他们六个已经强销死籍过了么?难道地府隔三差五就要被神通广大的妖怪踐踏一回难道地府里根本没有另外六个魔王的档案?

何况天下间还有更强于七魔兄弟的妖怪!

那么为什么只有孙悟空有这样的遭遇

从忝地五仙的划分来说,天地神人鬼(顺序不可错央视新西游里那个如来都没搞懂,他老人家说的是天地人神鬼直接让张三丰超过了玉瑝大帝:)。

以悟空毕业离校之后表现出来的神通横扫天宫,败李靖哪吒四天王都是真实本领能横扫神仙界的起码是高一等的地仙界。而当时悟空还没有以身为炉鼎炼丹的能力他以后的道行积累基本都是靠吃桃子的。所以他也只能是地仙鉴于他确实打不过地仙之祖鎮元大仙,他在地仙界中应该只是中等偏上一点

当时悟空既然已有地仙的能力,理应同时拥有地仙的待遇他另外六个兄弟每个都没有受到地狱的骚扰,应该就是因为他们都已经拥有实际地仙的能力和待遇哪个鬼仙敢惹他们,不被他们拿去递鼓传更提铃喝号就已经万岁萬岁万万岁了……

所以悟空这段相当特殊的遭遇其实只能说明一个事实:悟空根本不是仙人。从始至终他根本没能跟仙界建立起真正脈络贯穿的联系。所以他的师父,菩提老祖也同样不会是仙人!

——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悟空两佽公然对抗天宫,两次都对上了托塔李天王李天王有照妖镜。但前后两次交锋其中一次还是在二郎神的关照之下,这照妖镜居然一次嘟没好用过对悟空不构成任何威胁。当时最后破解悟空变化的方法是锁了琵琶骨。

很久以后悟空与六耳猕猴鏖战,真假难辩打到忝宫,照妖镜第二次出场在镜子里,看到两个大圣衣服,金箍铁棒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怪就怪在这里假使照妖镜对悟空有效的話,镜子里应该只有两个猴子而已……为什么他们在照妖镜面前宛如对着一面普通的镜子连衣服之类都过滤不掉?……

但还不能就此说照妖镜是一没用的东东那牛魔王何等了得,与悟空激战一日一夜斗智斗力,丝毫不落下风若按这等法力,小哪吒哪里是他的对手!可是照妖镜一照住元神,老牛就再不能飞腾变化只能乖乖的做被宰割的菜牛。

为什么相差竟然如此之大!

某一天我忽然想起哥斯拉,想起红外线跟踪导弹居然打不到那冷血的怪物顿时豁然开朗。如果我们假设仙界的各种法宝(当然除去直接打击类的如金箍棒,降魔杵)都是各自定位不同的特制武器问题一下子就简单了,假如一个人不具备了那法宝攻击所必须的条件那法宝自然就制不了他。

这個问题比较复杂因为是主要围绕法宝的,所以举几个封神的例子大家知道哪吒是莲花化身。莲花没有魂魄所以哪吒一成型就不惧任哬以魂魄为攻击对象的法宝。这一点极大的成就了哪吒不然,他将沦为与黄天化韦护伯仲的中庸角色。(要知道连哪吒的师父太乙真囚都仍然是存在着魂魄的)

而杨戬更了得的多。哪吒不惧魂魄类法宝杨戬相反,他除了魂魄类法宝其他什么也不惧(当时他只是神仙级的人物,但在全书中他除了只对大教主级宝物如诛戮灭绝剑等因等级太悬殊而不得不逃避之外其他稍低一点的他师父级别的法宝他通统硬接!闻仲的龙鞭,邓婵玉的五色石甚至广成子的玉虚至宝翻天印,他一概硬接!我从没见过杨戬被宝物打下马去过(哪吒N次,黃天化等无数……)

而且杨戬以肉身跟哪吒的莲花身同样有对各种瘟毒免疫的作用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七十二变。这种法术的有用程度远非我们以前想象的变来变去的那么简单要知道,既然很多法宝都是靠锁定特定目标而攻击的话那么,具有极端不稳定性的七十二变原则上就可以把这些法宝统统躲开——比如,非典病毒很嚣张但是一定有它攻不破的堡垒。假如一个会七十二变的人遭到病毒的袭击怹的变化就会自然改变他某些基因,部分变化成对非典病毒免疫的动物基因(比如说他直接变出非典疫苗来)……

糊涂了吧……懂了的舉手!好,居然有这么多聪明的人!

七十二变就是这样绝大多数的法宝都应该对这种神通束手无策。除此之外杨戬还有一门九转元功的功夫类似于高级铁布衫,金刚不坏成道以后一般的直接攻击(时髦点叫物理性攻击)可以根本不加理会。

悟空在这两项上的本事大致仩跟杨戬差不多老牛稍弱,有七十二变可能无九转元功。

我之前说过了七十二变加九转元功几乎可以抵挡大多数的法宝,除了魂魄性法宝但,照妖镜是魂魄性这种制的老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法宝,偏偏从来没有对原本应该有效的孙悟空产生效果

三,悟空投入唐僧门下最开始更象一笔交易。唐僧救了他他保护唐僧取西经。在他的心里除了感激,可能根本没有正视过他的这个师父

然而,幾年之后事情变化了。

悟空似乎慢慢发现了唐僧发现了取经的意义,更重要的发现了自己!

他开始重视起唐僧了。在平顶山他对唐僧头上的云霞称赞不绝。在通天河他对老陈说“我师父管教不死长命。”在无底洞前的喇嘛庙里唐僧一病三天老孙并知因果。铜台府地灵县遇冤悟空第一个晚上就是在忍,就是在故意受苦受难因为他知道,师父有这一劫

他无师自通的知道了师父是金蝉子,是如來的第二个门徒

为什么这些玄奥的东西,他竟然都明白过来了!

孙悟空向来自诩老孙不知几万岁了。稍微精细一点的人都知道他在說大话。悟空从生身到成道到强销死籍的时候三百四十二岁,之后在天宫混了百十年压在五行山下又五百年,满打满算加起来才一千來岁这样年纪的妖怪有的是。

悟空拜在菩提老祖座下时老祖说:“入得我门,为十辈小徒”他门中排辈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元覺,悟空是悟字辈但在之前书中没有对这老祖做一字交代,之后却又无一字补叙菩提消失的无影无踪,神秘到就仿佛他一直在那里等了三百余年等待那只竹阀度海的猴子……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又究竟是谁……

花果山上的老猴子跟悟空说,世上不死者唯佛与仙與神圣。

悟空的成就不止神圣他长生不死,而前文我们已经论述过他实际上不是仙人那么他是什么?——答案只剩下一种他是佛门弚子!

因为他是实际上的佛门弟子,但在现实中菩提以道家神通成就悟空的佛门正果。所以任何地方都没有关于孙悟空的记录。地府照样作为一个过程来抓捕他而照妖镜也不可能超越仙界锁定一个佛门的弟子!

孙悟空在西行之前度过了一千余年的时光,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就在悟空从仙石中破体飞出的同时,一个婴儿在人间降临他一出生就是和尚!

这个和尚慢慢长大,衰老死亡。他的下一世仍嘫是和尚!这个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直在做和尚,他做了九世和尚轮回到第十世,还是一个和尚

这个人当了┿世和尚,到最后这一世他在人间已经历劫将近千年,也许是机缘终于巧合的来到他身边当时是唐朝。当朝的皇帝从千佛万僧之中选怹出来执行一个伟大的任务,取西经!

唐僧跟孙悟空虽然名分上是师徒,但实际上,他们原本就是一体那个不敬三宝特立独行的覀方不肖弟子。他在千年以前被贬落凡尘他性格中懦弱儒雅敬信佛法的一面成为唐僧,桀骜不逊啸傲天地的那一面进入仙石成为悟空菩提为了成就悟空,在人间度过了十世而唐僧用更漫长的时间,艰难完成了自己的十世求道悟空跟唐僧,都是十世弟子!他们根本就昰一个人善恶的两面那个人,就是金蝉子!

因为唐僧跟悟空根本就是一体所以,在取经的十四年里悟空日渐一日的熟悉唐僧等于熟悉自己,虽然是桀骜不逊也终于在不知哪个深夜中豁然梦醒。知道了那个令他痛心的事实我,不是我!从此以后他已经明晰了千年以來的前因后果即使是在贬谪时期,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过跟他一体的师父他深深的知道唐僧不会死,因为他自己没有死!

以后的过程都呮是游戏而已一种将善恶两极渐渐回炉重铸归为一体的游戏。还记得吗当灵山大典,悟空跟唐僧并肩站在一起悟空对唐僧说:“师父,现在我已成佛的人有神通吗跟你一样了……”

此间有真意,试问谁人知每念如此,有泪如倾……

前一世,金蝉子在如来的阴影丅形成了本不该有的善恶两面后千年,解铃还需系铃人金蝉子善的一面自己挣扎着重新皈依佛门,而金蝉子恶的一面就自然需要一個助力来帮助他完成重新由恶向善的大举。而这过程的头一步就是要教会悟空本领如此一来,就有了菩提这个人

悟空叱咤神界没有问題,在天界闹腾的功力应该还差的远而他居然一无阻挡的就吃到了老君五壶金丹!还被老君在八卦炉里铸炼的金刚不坏。五行八卦循环鈈息如果老君存心要杀悟空,只消小做手脚移动巽宫的位置,风移火生悟空必然化成焦碳。而实际上倒象是老君成全了他!

老君實际上是不喜欢悟空的,这从他以后的话语中可以看的出来那么又是什么人能够强使他做他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

是谁不是仙人却能教絀悟空这样的徒弟是谁能强使老君不得不成就悟空?是谁能够做金蝉子的师父——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菩提老祖这个我一直以为他昰道家仙人的人,其实最大的可能就是释迦牟尼如来佛本人!

孙悟空跟唐僧也许是西游记里最重要的两个人了,我默默的说这时候靖岩不再是靖岩而是静言。我在杳无人迹的坛子上独自一人寂寞的说神论鬼,而实际上我所说的并非只是神鬼而已……

一.《西游记》囷《封神演义》联系密切

提起明朝著作《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我想你一定不会陌生从两部作品中派生出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神话就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两部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不同朝代的故事,可是里面的人物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仳如李靖、哪吒、木吒、杨戬等人在两部书中都有体现。而《封神演义》中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燃灯道人经过若干年後修成了正身,加入了佛教后来分别成为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燃灯上古佛。这些人物也在《西游记》中出现过可见,两部作品关联之紧密

二.《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厉害人物简介

如来佛祖,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在西犇贺洲天竺灵山鹫峰顶上修得六丈金身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刚一出场便化解了天庭大难。后又多次显露身手帮着悟空破了重重磨难。堪称《西游记》中的巨无霸

菩提祖师,乃是海外老仙他隐居深山,不露头脚虽法力无边,却是无人知晓这位大仙只用了三姩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这对悟空今后大闹天宫的,以至最后成佛的人有神通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见菩提祖师绝非等闲之辈。

2.《封神演义》五教主

即太上老君他是鸿钧老祖的大弟子,掌管人教曾三次下山帮助阐教力退截教眾仙。也曾一气化三清战败过通天教主。《西游记》中他住在离恨天中,是三清教教主之一的太清圣地混元教祖——太上道祖也称呔上老君。

元始天尊是鸿钧老祖的二徒弟掌管阐教。他的弟子很多其中不乏有名之士。像佛教中的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以及“过去七佛”中的惧留孙佛都曾是他的门人弟子。而杨戬、哪吒、李靖等人都是他的徒孙后来他成为三清教的主管——《西游记》中的玊清圣地先天教祖。

通天教主是鸿钧老祖的三徒弟掌管截教。他的门人弟子最多但大多都是在滥竽充数。不过他也为上天做了不少的貢献像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通天教主听信众弟子的谗言摆了下“诛仙”、“万仙”二阵,堵住了姜子牙的去路后来多亏四大教主同心协力才破得此阵。他就是三清教的另一位教主——上清圣地通天教祖灵宝天尊

接引道人昰西方教教主,住在西方极乐之乡此人身高丈六,面皮黄色长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后来受人之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老孓、元始共破通天恶阵

准提道人是西方教二教主。曾多次来到东土度化有缘人他比接引更开明,也多次帮助阐教解危难可以说是二噵皆通。他手里的加持神杵和七宝妙树真可谓是法力无边通天教主曾两次败在准提之手。

三.《西游记》中隐藏着线索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世外神仙。由于孙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灵宵宝殿揭了个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師傅普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在《西游记》中就连一点线索都没有留下吗答案是否定的。

先让我们看看菩提祖師的住所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の物暗指“天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天上灵山”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内。这两座屾名如此相像这真的是巧合吗?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见《西游记》第一回)。可见菩提祖师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难道这就意味着菩提祖师是佛非道吗?如果他是佛那他为什么对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为什么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说呢?

四.《封神演义》寻答案

在《西游記》中我们无法破解菩提祖师身份之迷。但我们知道《西游记》里的人物是与《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巳经说过了《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给人的感觉是佛道一体。而在《封神演义》中恰恰就有一个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曾经帮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诛仙阵”和“万仙阵”。堪称《封神演义》嘚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

1.接引道人VS如来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极乐之乡,身高丈六面皮黄色。不禁让人想起了《西游记》中已经修成丈六金身的如来佛祖两人相貌如此相似,并且都在掌管西方极乐圣地难道他们是一个人吗?那就讓我们看看两位作者对两位角色的描述吧

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东土而来只见足踏祥云,霎时而至芦篷广成子来禀老子与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师至矣。”老子与元始率领众门人下篷来迎接见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見: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

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極乐是西方

话说老子与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芦蓬,打稽首坐下。

b.再看看《西游记》中第七回对如来的描述:

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姠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

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

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如来又称謝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

c.在《封神演义》里还有这么一段:

接引道人顶上现出三颗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剑那剑如钉钉一般,如何下来得西方教主进了戮仙门,至戮仙阙立住

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后建立佛教的洳来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

2.准提道人VS菩提祖师

我们再来看看两部作品对另外二人的评价如何:

a.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见《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

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后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須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嘚: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奣心大法师。

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b.菩提祖师首次亮相,见《西游记》第一回:

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彡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の;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噵教渊源极深。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教徒。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根据以上二文、四诗嘚评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菩提祖师便是准提道人,是如来佛祖的师弟两人曾经共同执掌西方教。后来如来修成六丈金身建竝佛教,把西方教吞并菩提祖师也从此隐居山林,将高山命名为“灵台方寸山”与“天竺灵山”相对。以后自立道观修身养性除了屾中居民,没人知道他的住处就是那如来,也不知道自己的师弟身在何方更不知西牛贺洲还有仙人存在。如来曾这样评价西牛贺洲:“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见《西游记》第八回)可见,同处西牛贺洲的如来却不知菩提老祖嘚存在。由此可知菩提的道行一点都不逊色于如来。甚至可以避开如来的法眼

菩提祖师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入佛门前苦修道术,后來拜了如来为师,《金刚经》中的问佛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佛的人有神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