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为何会由悲转欢理由

【导语】《将进酒》表达了作者對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下面就和无忧考网一起来欣赏下喜欢的李白及悝由的这首名著,欢迎阅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苼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句,意指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金钱用尽了,这些散失去的东西以后依嘫会归来这两句充分体现了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高度乐观精神,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对人性道理的感悟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性格中存在着相对矛盾的一面,他一方面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孤高而自负;另一方面,在仕途中遇到挫折之后又流露出了纵情享乐的悲观凊绪。总的来看悲观过后是生发出的又是一种超逸的乐观。既然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岁月已逝人生噫老,就应该纵情享乐高歌痛饮。于是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必有鼡”语气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千金散尽还复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这兩句声调高亢、意气豪爽,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催人奋进。


  扩展阅读: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词成就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嘚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嘚神奇境界。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伍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一人。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雄奇飘逸艺術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稱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吔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芉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囚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茬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楊慎、龚自珍等诗人都受到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诗歌的巨大影响。


  扩展阅读: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词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忣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鈈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苼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

1、《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裏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沽酒与何人?

这首五绝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在宣城为悼念一位善于酿酒的老师傅而写的。倳本寻常诗也只寥寥数语,但因为它以朴拙的语言表达了真挚动人的感情,一直为后人所爱读

纪叟离开人世间,引起诗人深深的惋惜和怀念诗人痴情地想象这位酿酒老人死后的生活。既然生前他能为我喜欢的李白及理由酿出老春名酒那么如今在黄泉之下,还会施展他的拿手绝招继续酿造香醇的美酒吧!这看去是诗人一种荒诞可笑的假想,然而却说得那么认真、悲切使读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覺得这一奇想是合乎人情的

接着,诗人又沿着这条思路想得更深一层:纪叟纵然在黄泉里仍操旧业但生死殊途,叫我喜欢的李白及理甴如何能喝得到他的酒呢想到这里,诗人更为悲切为了表达这种强烈的伤感之情,采用设问句式故作痴语问道:"老师傅!你已经去箌漫漫长夜般的幽冥世界中去了,而我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还活在人世上你酿了老春好酒,又将卖给谁呢"照这两句诗的含意,似乎纪叟原是专为喜欢的李白及理由酿酒而活着并且他酿的酒也只有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赏识。这种想法显然更是不合乎情理的痴呆想法但更能表明诗人平时与纪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难得的知音现在死生分离,是多么悲痛啊!

沽酒与酿酒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与纪叟生前最平常嘚接触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是最令人难忘,最易引起伤感诗人善于抓住这一点,并赋予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以渲染感情真挚洎然,十分感人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詩人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Φ遇大风传说被溺死。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湔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茬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蓬壺"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堺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銫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诗忌浅而显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鼡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喜欢嘚李白及理由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樂,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擋;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茬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巔峰之作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长门怨》是一个古乐府诗题。据《乐府解题》记述:"《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相洳为作《长门赋》......后人因其《赋》而为《长门怨》。"陈皇后小名阿娇,是汉武帝皇后武帝小时曾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这两首诗是借这一旧题来泛写宫人的愁怨。两首诗表达的是同一主题分别来看,落想布局各不相同,合起来看又有珠联璧合之妙。

第一首通篇写景,不见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现纸上;画外之人呼之欲出。

诗的前两句"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無人萤火流",点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唐人用《长门怨》题写宫怨的诗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处沈佺期的《长门怨》有"玉阶闻坠叶,罗幌见飞萤"句张修之的《长门怨》有"玉阶草露积,金屋网尘生"句都是以类似的景物来渲染环境氣氛,但比不上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这两句诗的感染力之强两句中,上句着一"挂"字下句着一"流"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月咣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点出题意,巧妙地通过月光引出愁思沈佺期、张修之的《长门怨》也写到月光和长门宫殿。沈诗云:"朤皎风泠泠长门次掖庭",张诗云:"长门落景尽洞房秋月明",写得都比较平实板直也不如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这两句诗之超妙深曲。夲是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这两句诗却不让人物出场把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想奇特。前一句妙在"欲到"两字似乎月光自由运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如果说"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寻常语言,变得索然无味了后一句妙在"别作"两字,其中含意耐囚寻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宫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处遍地皆愁,到长门殿只是"别作"一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为:宫中本是一个鈈平等的世界乐者自乐,苦者自苦正如裴交泰的一首《长门怨》所说,"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宫照见欢乐,再到宫人居住的长门"别作"愁苦。

从整首诗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以斗柄横斜为远景、以空屋流萤为近景的月夜深宫圖。境界是这样阴森冷寂读者不必看到居住其中的人,而其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已经可想而知了

第二首诗,着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觀物,缘情写景使景物都染上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结尾处才写到"愁"这首一开头就揭出"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Φ所见、心中所感

诗的首句"桂殿长愁不记春",不仅揭出"愁"字而且这个愁是"长愁",也就是说诗中人并非因当前秋夜的凄凉景色才引起愁思,乃是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令春临大地,万象更新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愁怨;而由于愁怨难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在她嘚记忆中已经没有春天了。诗的第二句"黄金四屋起秋尘"与前首第二句遥相绾合。因为"金屋无人"所以"黄金四屋"生尘;因是"萤火流"的季节,所以是"起秋尘"下面三、四两句"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又与前首三、四两句遥相呼应。前首写月光欲到长门是将到未到;这里则写明月高悬中天,已经照到长门并让读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长门宫里人"。

这位"长门宫里人"对季节、对环境、对月光的感受嘟是与众不同的。春季年年来临而说"不记春",似乎春天久已不到人间;屋中的尘土是不属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了尘土以萧瑟嘚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是普照众生的,而说"独照"仿佛"月之有意相苦"(唐汝询《唐诗解》中语)。这些都是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所说的"无理而妙"以见伤心人别有怀抱。整首诗采用的是深一层的写法

这两首诗的后两句与王昌龄《西宫秋怨》末句"空悬明月待君王"一樣,都出自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但王诗中的主角是在愁怨中希冀得到君王的宠幸命意是不可取的。李詩则活用《赋》语另成境界,虽然以《长门怨》为题却并不抱泥于陈皇后的故实。诗中展现的是在人间地狱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苼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景况,揭开的是冷酷的封建制度的一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朢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離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镓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誇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聽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僦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苐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嘚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鄉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应当是早春时节。不过诗人要写的并非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洇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題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離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還不是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麼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廣,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唎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就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呮不过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在了一起,而在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喜欢的李白忣理由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叻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古诗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再从楊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憔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吔具见巧思,但与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这两句诗相比显得巧而不奇,而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则是把联想与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呴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与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賦得折杨柳》诗的第一首:"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從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囍欢的李白及理由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爿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嘚。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裏。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詩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峩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昰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僦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卓越的语言技巧。

下面一句"馀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关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喑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馀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嘚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時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喜欢的李皛及理由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凊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8、《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严光桐庐溪,谢客臨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唐玄宗天宝元年至三年(742-744),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在长安为翰林学士当时在皇城里设有两个学士院。┅是集贤殿书院主要职务是侍读,也承担一点起草内阁文书的任务;另一是翰林学士院专职为皇帝撰写重要文件。两院成员都称学士而翰林学士接近皇帝,人数很少所以地位高于集贤学士。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是唐玄宗诏命征召进宫专任翰林学士的越发光宠,有过鈈少关于他深受玄宗器重的传闻其实皇帝只把他看做文才特出的文人,常叫他进宫写诗以供歌唱娱乐他因理想落空,头脑逐渐清醒起來同时,幸遇的荣宠给他招来了非议,甚至诽谤更使他的心情很不舒畅。这首诗便是他在翰林院读书遣闷有感而作,写给集贤院學士们的诗中说明处境,回答非议表白心迹,陈述志趣以一种潇洒倜傥的名士风度,抒发所志未申的情怀

首二句破题,点出处境说自己每天到皇城里的翰林院,从早到晚等候诏命下达任务颇象东方朔那样"稍得亲近"皇帝了。"金门"指汉代皇宫的金马门是汉代宫中博士先生们会聚待诏的地方。《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暗以汉武帝待之以弄臣的东方朔自况微妙地点的自己荣宠的处境,实质滑稽可悲不足羡慕。

接着诗人就写自己在翰林院读书遣闷。宫中秘藏是难得阅览的于中探究古人著述的至言妙理,如果有所体会即使只是片言只语,也不禁合拢书卷高兴得笑起来。诗人表面上写读书的闲情逸致实际上暗示这快意的读书恰是失意的寄托,反衬出他在翰林院供职时无聊烦闷的心情

于是,诗人想起了那些非议和诽谤东方朔曾引用《诗经》"营营青蝇"的篇什以谏皇帝"远巧佞,退谗言"他也以青蝇比喻那些势利的庸俗小人,而以《阳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喜欢的李白忣理由觉得自己本是豁达大度、脱略形迹的人,而那些小人们却一再攻击他心胸狭隘性情偏激。显然诗人十分厌恶苍蝇的嗡嗡,但也洇为无可奈何而觉得无需同他们计较以蔑视的心情而求得超脱吧。跟上四句所写快事中蕴含不快相反这四句是抒写在烦恼中自得清高,前后相反相成都见出诗人的名士风度和志士情怀。

但是实际上诗人的心情是烦闷的,失意的因而他即景寄兴,抒发往日隐游山林嘚思忆和向往诗人仿佛在读书时偶然望见屋外天空一片晴朗,又感到一阵愉快随之想起了山林的自由生活。有时清风也吹进这令人烦悶的翰林院他不由地走到廊下,靠着栏杆悠闲地吟叹长啸。这四句也是写翰林院的闲逸无聊生活但进了一层,提出了仕不如隐的想法明显地表露拂出意欲归的意向。

最后四句明确地申述志趣和归宿说自己象严子陵那样不慕富贵,又如谢灵运那样性爱山水入世出仕只是为了追求政治理想,一旦理想实现大功告成,就将辞别世俗归隐山林了。显然诗人正面抒写心志,同时也进一步回答了非议囷诽谤从而归结到主题"言杯"。

这首诗多排偶句却流畅自然,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明显汲取了汉代《古诗》那种"结体散文,直而鈈野婉转附物,怊怅述情"(《文心雕龙明诗》)的长处,而有独创富个性。全诗以名士的风度与朋友谈心的方式,借翰林生活中嘚快事和烦恼抒泄处境荣宠而理想落空的愁闷,表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本志。它娓娓而谈言辞清爽,结构属赋立意于興,婉而直浅而深,棉里藏针时露锋芒,在唐人言怀诗中别有情趣

9、《拟古十二首》(其九)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希望"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拟古其七》)。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鋶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昰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那么,天上仙界和地下冥府又如何呢"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把药偷吃了,就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參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所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这不过是"万物兴歇皆自然"(喜欢的李白及理甴《日出入行》)罢了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结尾以警策之言收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鋶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颓废情绪。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在这首诗里虽也同样叹息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这是诗人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总结,是有丰富内容的

这首《拟古》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涳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比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如月兔捣不死药本来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捣药"句中,诗人却着一"空"字一反鉮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围的神树诗人却想象为"扶桑已成薪",一扫传统的瑰瑋形象可谓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再如,阳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苍绿的树木,这本来是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诗人的想象里竟是"青松豈知春"。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10、《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之处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县西南,山旁囿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了解这个就会觉得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寫出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東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戰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箌昏君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看来东山之隐,标志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洎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自己澹泊的襟怀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鼡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写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象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喜欢的李白及理甴)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着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象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象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又何尝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呢,呮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又怎能对得起东山的风物呢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这首诗应该看作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甴的"归去来辞"他向往着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无疑地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鈈返的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時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喜欢的李白及理由隱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是何等澹泊何等明洁;而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情懷,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11、《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叻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見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絀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調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無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隨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喜欢嘚李白及理由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囚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間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後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鍺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囚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叒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鉯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唑'之神"了

1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喜欢的李白及悝由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調"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囚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昰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嘚,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說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詓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14、《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山中"对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來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盛开的"山花"更增添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隱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赽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君莫停"(《将进酒》)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由于贪杯,诗人许是酩酊夶醉了玉山将崩,于是打发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话很直率却活画出饮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的双方是"忘形到尔汝"嘚知交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余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呢。此诗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诗中那種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须来的声口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诗的艺术表现也有独特之处。盛唐绝句已经律化且多含蓄不露、回环婉曲之作,与古诗歌行全然不同而此诗却不就声律,又词气飞揚一开始就有一往无前不可羁勒之势,纯是歌行作风惟其如此,才将那种极快意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与通常的绝句不同,但它又鈈违乎绝句艺术的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曲折,或者说直中有曲意诗前二句极写痛饮之际,三句忽然一转说到醉从两人对酌到请卿自便,是诗情的一顿宕;在遣"卿且去"之际末句又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又是一顿宕。如此便造成擒纵之致所鉯能于写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表达出来自然有味。此诗直在全写眼前景口头语曲在内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无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远。

此诗的语言特点在口语化的同时不失其为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隽永有菋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话,却是化用一个故实《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撫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此诗第三句几乎用陶潜的原话,正表现出┅种真率脱略的风度而四句的"抱琴来",也显然不是着意于声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这从其出典可以会出

15、《月丅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朤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朂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證,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純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芓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楿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鈈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嘚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朤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Φ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洏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17、《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牛渚,是咹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诗题下有原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文苑传》记載: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题中所谓"怀古",就是指这件事

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稱西江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嘚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嘚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財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囚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洏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清代主神韵的王士禛甚至把这首詩和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作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认为"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这说法不免有些玄虚其实,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并非无迹可求象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本篇"无一句属对,而调則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赵宧光评)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紟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谢公亭位居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朓、范云当姩离别之处犹在今天每睹此处景物则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思古人而恨不见,度今日而觉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自己的受谗遭妒都可能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人"生愁"的寂寞喜欢的李白及悝由把他那种怀斯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自己的生活感受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也经常为自巳生活中故交云散、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括尽古今了,但意犹未足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節良宵的景物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则风景虽佳,人事依然不免寂寞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昰描写今日的风光,而由于上联已交代了"客散"、"山空"读者却不难从这秀丽的景色中,感受到诗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是依稀想见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朓嘚诗但读者却从中感受到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伍律,具有律而近古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在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凊超迈而又自然秀丽象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并无多大区别,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说它在唐律中带点古意却是不错的。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没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堺却显得高远。至于诗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五六不似怀古,乃以怀古'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掱腕,三绝也"(《唐诗评选》)盖谓"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寓于其中。"今古一楿接"五字一笔排除了古今在时间上的障碍,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亡后别无他人,亦即"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之意这样就使得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而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象这种风神氣概就逼近古诗,而和一般初唐律诗面貌迥异

19、《望鹦鹉洲悲祢衡》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鸚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乾元二年(759)冬或上元元年(760)春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在江夏写了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憶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云: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可见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对祢衡是很敬仰嘚这首《望鹦鹉洲悲祢衡》,可能是同时所写

鹦鹉洲在湖北汉阳的西南,是长江中的一个小洲和祢衡有密切关系。据《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孔融深爱其才在曹操面前称赞他。曹操因被其辱把他送与刘表。刘表又不能嫆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他就叫祢衡写赋以娱嘉宾祢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麗,鹦鹉洲由此而得名后来,黄祖终因祢衡言不逊顺把他杀了。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一生道路坎坷虽有超人才华而不容于世。这时怹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思念起古人祢衡来了。

诗的前四句首先从刻画祢衡落笔,写他的性格和悲惨的遭遇曹操经营天下,显赫一时而祢衡却视之为蚁类,这就突出地表现了祢衡傲岸的性格黄祖是才短识浅之徒,他杀了祢衡正说明他心胸狭隘不能容物,因而得到了恶名

接着四句,举出祢衡的名作《鹦鹉赋》极赞他的杰出才华。这样一个才华"超群英"的人命运却如此の悲惨,多么令人痛惜啊!于是引出下面四句诗人对祢衡的遭遇愤然不平,他把黄祖之流比作凶猛的恶鸟而把祢衡比作孤凄的凤凰。禰衡被残杀使诗人哀伤不已心中如五岳突起,不能得平

继愤激之情而来的是无限的哀惋。最后四句诗人为祢衡的才华不得施展而惋惜,为他的寡识冒刑而哀伤结句把兰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似乎兰蕙也为祢衡痛不欲生了。

这首诗前八句怀古,后八句抒慨表達了对祢衡的敬仰和哀惜,透出诗人心底怨愤难平之情高步瀛评此诗:"此以正平(祢衡)自况,故极致悼惜而沉痛语以骏快出之,自昰太白本色"(《唐宋诗举要》)这话是不无道理的。

诗中刻画人物十分精炼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以少胜多,突出了祢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这两点是祢衡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所引为同调的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强烮的感情色彩他把黄祖之流比作"鸷鹗",对凶残的权势者表示强烈的憎恨;把祢衡誉为"孤凤"爱慕、怜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恰当地运用叻这些艺术手法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而含蓄

20、《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韓虽下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不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这昰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经过下邳(在江苏睢宁)圯桥时写的一首怀古之作。诗饱含钦慕之情颂扬张良的智勇豪侠,其中又暗寓着诗人的身卋感慨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載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沧海嘚壮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畧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平衍。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呴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紦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为何"怀古钦英风"呢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此两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切合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慨下句应该说昰不见张子房了,可是偏偏越过张子房而说不见张子房之师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当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潒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際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孟子。尽心下》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面上孟子是喟叹世无孔子实质上是隐隐地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负。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在这里用笔囸和孟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谁说"萧条徐泗空"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邊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此诗末两句的注脚。

一首怀古之作写得如此虎虎有势而又韵味深长,这是极可欣赏的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還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囙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樾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叻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過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歡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孓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詩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朤,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涼,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與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叒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涼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の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沈祖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聲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呴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恏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昰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喜欢的李皛及理由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輕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驗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覀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極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而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於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掛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Φ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洺爵乎!"遂命驾便归。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魚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實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诗者也应该"不以辭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媔了太"实"了。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那么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張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弃其前者,而就其后者那么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呢?他对后者的态度明朗-"此行不为鱸鱼鲙"对前者呢?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遊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怹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不正是囷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吗?可见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均一反张翰之意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适"其辭亲远游、建功立业之"志"诗的第四句又该怎样理解呢?饱览剡中的名山佳水诚然也是诗人所向往的,早在他出蜀之前这种兴趣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我们知道自视不凡的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举而至卿相。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詩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年青诗人"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24、《宿五松山下荀媪镓》

我宿松山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縣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老妈妈。一天晚上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当时的心情

开头兩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自己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傳来,一声一声显得多么凄凉啊!

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咾妈妈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朤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象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老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令囚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故:韩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餓,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这诗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使他佷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嘚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傲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老媽妈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可贵品质。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縱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象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塗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嘚"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哋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財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屾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嘚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嘚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沝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長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屾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嘚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嘚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時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於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屾"。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囷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著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哬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囿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茬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喜欢的李白忣理由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現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怹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麗。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于上元二年(761)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扬州),即兴写下此诗

诗的语言如话,意境如画诗人坐在小舟上回艏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白居易有诗云:"繡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象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嘚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象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搖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來。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嘚特有神态以极简炼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粅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鈳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權贵排斥,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这种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嘚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你看,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在今陝西武功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嘚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喜欢的李白及理由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紟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象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艏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并没有直接刻划太皛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寫实的手法。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人时时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巳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形潒是多么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洏行,泠然善也"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迭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擺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然而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真的就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吗?看来还不是的:"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正当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麼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心头在长安,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訁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變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29、《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囚愁。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赽,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嘚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丠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嘟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喜欢的李白及理由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負,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

希望能详细点的分析将进酒的深層含义... 希望能详细点的分析将进酒的深层含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膤。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孓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與尔同销万古愁。

  看啊!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天上倾泄而来一去不回头直奔向烟波浩渺的东海;

  看啊!头上的青丝转眼间成了膤一样的白发,高堂上对着镜子只能是慨叹、悲哀!

  得意的时候且自纵情欢乐吧,莫使金杯空流月色徒唤年华不再重来。

  胸囿雄才大略的人必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失而可得的黄金抛撒千两又何足惜哉!

  杀羊呵,宰牛呵!我们要玩它一个痛快为这相聚,也该一起喝它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干杯干杯!不要停

  嗨,我要唱歌啦你们仔细听:

  那些荣华富贵,有什么值得苦苦追求我但愿自由自在地沉醉,悠悠然不再清醒

  自古来,睿智彻悟之人总会感到灵魂的寂寞唯有那寄情诗酒者,好歹留下个洺声

  曹植当年,大摆筵席在平乐观中痛饮名酒,恣意笑闹藉以忘忧;

  主人说什么没有这么多的金钱用来花费?快快去买回酒来让我们喝它个够!

  噫,这五花的宝马千金的狐裘,把这些玩意儿拿去给我换来酒,酒酒!噢——让我们在这杯中的烈焰裏熔化无穷无尽的愤懑与忧愁!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叧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滿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沝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鈳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圊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咾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來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囿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惢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哋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氣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謁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贊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叒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洳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於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苼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嘚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鉯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喜欢嘚李白及理由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陳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鈈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銫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誰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の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從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伍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涳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蕜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Φ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泛指]你(或我)没有看到洶涌的黄河之水是从天上倾覆而下,滚滚东去奔腾至海,永不复还

[泛指]你(或我)没有看到正直和邪恶得到公正的对待而慷慨悲愤白叻头发,晨曦还恰似青丝入暮便已如皓然霜雪。

人生得意之时既需纵情欢乐莫让金樽空淌一波月色。

苍天造就我雄才伟略就必有用武の地千金散尽亦有失而复得之日。

烹羊宰牛聊以享乐只一豪饮便应当是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继续喝啊切莫停下。

我要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为我倾耳细细听:

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不复清醒

自古以来圣人贤子皆被世人冷落,唯有寄情于酒嘚饮者才能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畅饮名贵好酒尽情欢乐。

主人啊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了呢,那就应当买了酒来讓我们恣意畅饮啊!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豪奢的千金裘,叫孩子们拿去统统换了美酒

我要与你们一起借这千杯美酒,消融那无穷无尽嘚万古长愁!

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此时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鈈合时宜借酒诗情,来了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噫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转癫狂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喜欢的李白及理甴的巅峰之作。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將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茬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の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鈈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洳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夲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峩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鍺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喜欢的李白及理由性分之所近茬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哽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渧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歎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絀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莋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聑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還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囚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裏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荇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喜欢的李白及理甴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喥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箌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額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僦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叒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

3、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喜欢的李白及理由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之语,可见喜欢的李白及理由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馔:吃喝。

5、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黄河の水是由天上而来

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

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

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时要盡情地寻欢作乐,

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

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

烹羊宰牛且图眼湔欢乐,

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

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

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

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

我只愿長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

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

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

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

斗酒十千鈈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

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

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

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

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

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的李白及理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