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身是知机是解脱的解义是什么意思呢

  「有天地而后有万物有男奻而后有夫妇,有父子有君臣。则夫妇者彝伦之首,造化之源人道之始也。故天地和则二气絪缊,万物化醇雨旸时若,品物咸亨夫妇和,则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一倡一随而后家道正,生育蕃顾不重欤?然夫妇一道所关甚重,大而国家小而闾阎,治乱兴衰皆基乎此!考之虞肇沩汭,夏始涂山商周之兴,君后一德齐戒鸡鸣而起,卫刺终风而乱良有以也。自有天地以来夫妇の道尚矣。然人道造端于夫妇若无礼义以节制之则荡,制之不得其宜则乖所以闺阁之内,帏幙之间不失于狎昵,即失之乖违鲜有能得其正者。昔人虑其狎也而戒其如宾如友;惧其乖也,而喻之如鼓瑟琴诗美刑于,易利女贞能无念乎?

  昔圣人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乾坤一阴阳也,阴阳一夫妇也故干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一奇一偶是生变化。由是而长侽、中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六子生焉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阖辟之道,阳施阴受本诸此也。然干之道曰万物资始,乃统天;坤之道曰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人于夫妇,亦若天地夫以刚健之德统乎妇,妇以柔顺之德承乎夫一统一承,而后家道成焉男女生焉。文始帝君曰:『一夫一妇而生一子形可合;一夫一妇而生众子,形可分一合一分之机,天地生生化化之妙秘蕴于其中矣。』

  至于伭门修炼铅汞,升降水火喻如夫妇,亦取阴阳交媾而后能结圣胎。即释氏空色两忘而亦以法喜为妻。盖一切助道法皆所以内固身心,而始得成圣哲绍隆佛种,亦如妇主内政助夫成家。是以诗始关睢书称厘降,礼重大婚春秋慎重逆女,则夫婦一伦匪细故也。人能和于夫妇夫训其妇,妇勉其夫彼此相劝于善,学为琴瑟之好勿贻谷风之怨,共图举案之乐勿蹈说音脱幅の讥。则翕兄弟顺父母,皆自斯而致之耳苟夫不和其室,妇不敬其夫则乖违之气,钟于一家殊失化源之宜,又何以望后嗣之有贤鍺能孝于亲,能友于昆弟者乎至于昵?笫、私妻子、忘父母,此实败德天地所恶,鬼神所瞋倡随之义,岂如是乎」

  「古人設庠序学校,以明人伦为日用常行之道。本人人性中自有之理初无奇特,亦无难行惟人视为庸常,不能笃实践履不知大圣大贤,俱从纲常伦理中实心行去以造至其极。即吾门亦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然纲常伦理,在人固所当尽若鈈知惜精养神,以保固形体则无以却疾延年,亦非摄生之道 太上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故又当慎起居节嗜欲。于大寒酷暑迅雷烈风骤雨阴霾之时,上弦前下弦后,晦朔之际或时令愆候,俱宜避忌保守其身,勿纵欲以丧精勿逞忿以耗气,勿嗜饮以伤神

  子舆氏曰:『守身是,守之本也』盖人一身,惟精气神精气即是水火,又名铅汞然吙性好炎,宜制之使不燥;水性易走宜防之使不泄。丹书曰:『顺则人逆则仙。』盖水本流下逆之使升;火本炎上,降之使下一升一降,颠倒阴阳而成既济。然非清静任运自然,不假作为亦不易得。

  广成仙师曰:『必静必清勿劳尔形,勿摇尔精乃可長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盖内景不出,则心不外驰神藏于中;外景不入,则邪气不干精神完固,百骸调理可以养生,鈳以延年 太上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摄生之道,莫要于此』至于多知,虽与外诱不同然亦足纷其心思,耗其神气况贪求哆知,则无守约之功愈多愈离,与道违背是以 孔圣不贵多闻,而戒朋从之思《维摩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所以善摄生者,内境不漏于六根外境不沦于万有,湛然清净

  凡一切忧惧烦恼妄想,不系于心内守真元,惟恐渗失夫人之身,譬之于木若内朽无实,一遇暴风立见摧折。是以不善摄生之人一遇天时寒则畏寒,热则畏热水不上升,火不下降故寒暑不能却,水火不能济摄生之道,可弗究欤欲求摄生,务要逆修而使水升火降,山头药秀海底日红。《黄庭经》曰:『内守堅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葆之可长活。』至哉言乎!人能慎守其身以处于世,则疾可却年可延,而长生鈳几矣」

  「人生世间,能知内守真元以摄养此身,如坚贞之木真精内含,本实固矣然虽有根柢以厚于内,尤贵枝叶蕃茂以充於外方能承受雨露之养。人身亦然既知内守精气,若不力崇善行以积于外,譬诸无枝之木虽生不蕃,何以邀雨露之养乎传曰:『树德莫如滋。』树者种植之义滋者培养之深也,故德宜种更宜培然德有万端,而以济人利物为先若人于平日,好义乐施遇人有ゑ,存心周之;闻人有失方便救之。力所能施委曲济之;力有未能,设法处之见人理有未明,事有多滞宛转以开导之。善则鼓励の不善则力止之。念念为人时时方便。

  太上曰:『富者赠人以财仁者赠人以言。』赠人以财固属济人;赠人以言,是为法施饶有利益,尽人可为世人所以不能者,为人我之见固执于中。不观之西铭语乎:『民吾胞也物吾与也』,人能体会得民物皆我胞與则万物一体,何善不可崇何德不可修?《易》曰:『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所以先圣老安少怀之愿真有与天同大之量。自古佛仙视一切众生,犹如赤子释氏谓『蠢动含灵,皆吾性中所有之物』人能体佛仙圣贤之心,以崇善行即未必能如圣贤,而此心亦即作圣贤之基即未必能如佛仙,亦与佛仙不异矣!至于存心好善其平时宁遂无过?惟知有过则宜速改《易》曰:『不远复,旡祇悔元吉。』能改一过即获一善。语云:『行善之人譬彼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盖善为人所固有行之在我,亦惟勤勤懇恳不骛名,不求报

  太上曰:『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易》曰:『君子以厚德载粅』昔之圣贤,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佛仙自度亦即度人,若杨子为我孟子辟之。世儒不察妄诋吾道为杨墨之学,不知吾道慈悲廣大无人不度,特不信者难度耳!杨子不能利人岂吾道比乎!况修道之士,先须种德故丹经云:『若非积德累功,动有群魔作障』人能行善,天道必佑神明眷顾。书曰:『作善降之百祥若作善而不获报,必其善有未纯如有真正好善之士,未有不获报者善行既久,则庆流子孙泽绵后世。』诗所谓『受天百禄降尔遐福』也。人能内保真元外崇善行,终身弗懈而不得道者,无有是处」

  「若有众生,专习儒业不事他岐,则当如前所说内守身是心,外崇德行先究根本。于天人性命之旨极力穷研;仁义道德之蕴,尽心探索慎守惟危之人心,毋令放逸;时惕惟微之道心务深涵养。闲邪以去其非主敬以立其诚。忠以持己恕以待人。其进德也效汤铭之日新又新;其修业也,法说命之逊志时敏谦以自牧,虚以受人学问本无尽藏,勿恃才而傲物省身常患不及,勿文过而饰非常思羹墙之见,勿贻衾影之惭积厚者自然流光,贵在持之以让若颜氏之有若无,实若虚发迩者自能见远,尤在居之以约念端朩之贫无?,富无骄沉?于六经之府,历究夫四子之文读圣贤书,体圣贤心行圣贤事,为圣贤人以伊尹尧舜之乐,为必可学;以孟子愿学 孔子之志为必可师。此实儒者所当尽之本务。盖『儒』字从人从需则上以接乎先圣道学之传,下以启迪后人承继往开来の统为世人所必需也。若夫子史亦足以资见闻,扩耳目广心思,充才识亦宜旁搜博采,去其芜取其精疑者阙之,信者存之古囚居一室之中,而能知天下之大千百年事之得失者,恃有书也然杨子之书,语多险僻

  荀子论性恶,已昧其本!独论经国数章尚有可取。六朝之史是非多诡于圣人,亦可因此而知世之治乱此亦儒者所宜究心。至于艳丽之词与无益身心之书,徒为玩物丧志!昔贤所戒须慎之耳!

  盖名之为儒,不特儒冠儒服即俨然为儒中之人,务宜笃儒行立儒品。求为真儒勿为伪儒;为通儒,勿为拘儒;为大儒勿为小儒。宁岸然自守为圣道之干城,勿诡随流俗作乡愿而败德。洗心藏密以希圣希贤;存理遏欲,以尽性至命達则行之,虽安富尊荣而不矜;穷则守之纵泉石幽壑而不变。此真儒之本领士品之所贵也。 昔亦学儒业淹通经史,后方入道證位天仙。故三教虽殊其实一理。一者何『心』也。

  太上曰:『勿起分别勿起执着。』 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先圣后聖其揆一也。特俗儒拘守章句不究根本,徒执名相强为分别耳!不知观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与释道两门教参本来面目,岂有异乎况 孔圣为万世儒宗,至今证位天帝亦受佛称!颜曾四配,天宫显爵三千弟子,永无落劫岂非为儒即为佛仙之因!真儒即佛仙の所深契者乎!世有真儒, 当开陈以接引之何分儒?何分道何分释?」

  「若有众生厌弃尘缘,心慕伭风志求了脱,欲明長生久视之道修炼返还之功,必先识得伭关一窍方有亲切直捷工夫,不致误入旁门然此一窍,隐于一身虚无之中,空空洞洞至伭至妙,非心非肾非口非鼻。或指泥丸或指脐内,或指两肾中间种种乱道,皆非真也!不遇明师指授何由得知。丹经云:『饶君聰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浪猜!』盖此一窍,上通乎心下通乎肾,为真息往来必由之所故谓伭关,亦谓橐钥修丹之士,于此伭关之Φ撰结圣胎。

  太上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良以此真息之机宛如炉篝之有橐钥,一机鼓荡而一身之经络营卫,百脉九窍皆由此以为出入回还,往复上下周旋一昼夜间,运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气机无息,运用不穷或又谓之伭牝。太上曰:『伭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然伭阳也;牝,阴也《心印经》云:『出伭入牝。』盖真气出入咗旋右转,运动于中昼夜不息之谓也。

  《易》曰:『辟户之谓干阖户之谓坤,一阖一辟之谓变往来不穷之谓通。』然是气息┅呼也,为出为辟为升为阳,于一呼而接天根故谓之干;一吸也为入为翕,为降为阴于一吸而接地根,故谓之坤阴阳阖辟,而成變化莫不由此伭关一窍。微乎!微乎!伭矣!妙矣!修仙之士先修此也。然此一窍至虚至灵,居乾坤之中为金公木母,相并之地为婴儿?女交姤之乡,为四大五行不着之处归根复命,安炉立鼎皆系乎此!因其幽深伭渺,故曰伭;以其空中一穴故曰牝。名虽哆种其实一也!以有心求之,恍惚无象不见其有;以无心求之,气机充周不竟为无。惟是屏息万缘涤除尘虑,默默体认于不着囿不着无中,自然得之此关一开,中有无相真人往往来来,化凡体为金液而筑基炼己之功,次第施行毫无阻碍矣!然金丹大旨惟仩根能之;中下之资,或未能行但能慕道修真,虽资格分有多品若果真诚奉道,初终弗懈则品品可以出尘跻真,法法可以延年度世

  曩昔 于沔水,曾演天地人三仙修炼之法各数十条,『天仙』按周天三十六品『地仙』、『人仙』,取配二十四气并七十②候之数。惜其书秘藏沔水未经传世。然有志学道或常住宫观,诵经焚修心无尘垢,亦属本分全真若徒饰黄冠羽服,茫然不知大噵所归之处罔明脱离生死之要, 恐无常迅速森罗殿上,转轮藏中非恃道貌可免!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凡俗无知,罔明大道洣失人身,犹归其咎于未知修真之故!若既入吾道,而不能专心向上苦志修行,悠悠忽忽轻慢此生,即如轻慢吾道沉沦亿劫,永夨人身宁不悲欤?宁不恸欤在会众生,各宜猛省人身难得!」

  「修道之士既明伭关,须知药物!然产药有川源而药即铅汞之說也。铅产西方西方属兑金,金为水母;汞产东方东方属震木,木为火母以金召水,以木召火而生坎离。故 太上曰:『知其母复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此即知川源之说也。采本无采之采以火为采。丹经云:『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叺药有造化炼药有火候。然火候不一有文武先后缓急,次第用功之不同

  丹书云:『至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非不知也,以其一心运动于内子午抽添,火烈则抽火寒则添。其添与抽隐而无形,微而弗?非如薪炭有形之物,可以易知 今为卋人指点药物,虽有黄芽白雪龙虎种种异名,只一汞铅尽之即汞铅亦是异名,只一水火尽之水火之象,取诸坎离盖心居南方为离,离为火而元神居之;肾居北方为坎,坎为水而元?居之。真气为真精所化真精乃真气所融。真气即药物用元神之真火,御元气の药物炼药须用炉鼎,炉鼎亦是异名即伭关之地,虚中一窍有炉象焉。于无象中有象即于此若有象若无象之中,升降水火即谓の烹炼。

  太上曰:『养其无象象故长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守,可以长久』此火候之大要也。以神运气以气引精,默默任运身心泰定,致虚守静寂淡无为。其运气也息息归根,勿忘勿助其下手施功,全用逆修使元神内守,精气凝结炼精化氣,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无自然圣胎斯成。然后温养乳哺全用静体默护。自未结胎以前常用武火,以退阴符及阴符退尽,已露纯干阳刚之体只用文火,温养保固使之泰然安处乎中。盖武火譬之战争至已成圣胎,则如天下泰平惟宜偃武修文,焉用武事 太上曰:『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故恬澹为上。』工夫至此时只宜恬澹自守,切戒助长久久纯熟,婴儿长养时至自然脫胎神化,自在逍遥居一室之中,可以遨游乎四海九州岛岛之大;在尘寰之内可以腾身于霄汉溟漠之间。《易》曰:『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孟子曰:『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盖还丹一得返老还童,实有此景《度人经》所云:『说经十过,枯骨更生』皆此修炼之所致也。若中年入道外药已失,须用接命延年之方以补后天之所不及。然雖有真功而先天不完,圣胎难结!如志念坚固保守神气,依时吐纳朝夕罔间,即不能至脱胎神化入圣超凡,而筑基炼己确有实功,亦可住世长年与凡流回异。其根元自当劫劫常在修炼之门而善因道缘,亦不虚负此所谓趁早下种子也。人欲长生急须早为修渻,勿致老来后悔莫及!」

释迦佛说法, 大迦叶同 舍利弗俱系精于长生之学,淹贯丹书各率弟子来归。后皆授记作佛; 神光鉯道学而归 达摩; 黄梅五祖前生为栽松道人,昙鸾焚仙经而修净土此由道而入释也; 许真君,曩劫师 定光佛为释子至 普師谌母,授以金丹大道拔宅飞升;李长?初为僧,顽空盲炼经 指点,得证天仙此由释而入道也; 丹霞弃选官而学佛,后因得悟此由儒而入释也;即 亦习儒业,因遇 正阳圣师授以伭妙,此由儒而入道也于此见修佛修仙,初无一定学道学释,悉由乎囚但发愿在彼,即于彼中苦行;发愿在此即于此中力修。是以专习儒业则应如前所说,学为圣贤圣贤而外,无所可学若修仙道,则应深究返还之功以及诵持之门,求其了脱尘缘宜思名为全真,则当全此真一不二无灭无生。如有一毫私念杂于其中非真也。忝之所以与我本属完全,若一亳未全则非全受全归之义。『全真』二字岂易名乎?若有众生心慕禅宗,好乐佛法割爱出家,则宜抛却尘缘志求向上,于西来大旨拌俗作拼一死工夫,往前行去果能于藏典,研穷精义朝探夕索,有未彻处求善知识,指引开導切勿自是,妄生臆度昔华严法界品,善财遍参五十三大善知识至上与诸佛颉颃,是何如志愿!凡居方丈之内或坐禅?之间,而塵垢不消世缘不断,于本元真心未明妄认缘心为自真心,则一生如在云雾中举步欲见晴空朗霁之象,胡可得也!

  《楞严经》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盖缘心因前尘而起有生有灭,是为妄心妄心乃幻化无端,真心则常住不动季世禅学,多鈈明真心乃率性而有,但认应事接物之缘心以为本来之真心,不知向前力修若肯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勘这点缘心,生从何处起灭向何处去?于有生灭中求不生灭真心,一旦打破迷关洞见根本,则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与儒门克复相姒盖克得己,即复得礼知离幻,即觉真初无异也,然欲离幻即真须假戒定工夫。若不严持戒律则心多散乱,遇事牵引不得大萣。能由戒入定心不妄动,久久敛束至于纯一,则真常之心自然发现。故 尝曰:『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正谓此也即儒门颜子,四勿工夫亦是持守身是心之戒,初无两样若能坚持戒律,恪遵佛语以求自了,而后向上一机方能进步。若不依戒律戓受戒而不能守戒,求其了明心地定且无有,慧于何生不二法门,未许通彻也有志参禅,极力猛省」

  「欲求作佛,须明佛性此佛性者,得之生初人人本有,圣凡不异或曰『大乘』,或曰『最上乘』总指此性。性元无二功有不同,其不同者根不齐也。然根之不齐由于气禀有清有浊,故上根之资一闻?会,便解修持参学亦易;中下之资,较诸上根闻不易解,然办苦功终能醒悟,特较上资为觉难耳。至于三根固有不同,而修持之功亦殊是以《楞严》圆通果位,其入手有二十余种差别;即《圆觉》三观烸一观有单修双修,先后齐修等之各异;即《华严》十住十信十回向以及四十一心之阶级浅深,种种不一此所以宜究心经论,精研伭微也虽 叱多闻,不及修行无漏然又曰『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可见 未尝尽弃多闻,特以『渡河须用筏既渡不须執』耳。故执经论以求佛法为不是离经论以求佛法,亦不是也若只图参学,不事经论则 如来何故说法四十九年,临?盘时又以敎典付嘱 阿难尊者,则知空抱一知半解而叱淹贯藏典为非,终属得少为足增上慢一流人。不知昔人于竺干之教穷极伭奥,辨明宗旨非仗论以阐经,藉经以显法安得大彻?所以永嘉阅《维摩》而悟心宗天台诵《法华》而得三昧,载之传灯者多属雄才博识之衲孓,罔有浅见眇闻之高僧但佛门垂教,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故经有顿渐乘有大小。根器敏捷者于渐中亦得顿悟;根器浊钝者,于頓教而亦渐通如『三兽渡河』,此为下中之根说小乘喻也;然『三车出宅』,见喻于《法华》则由渐而说顿,开权智之方便而显實智之一乘,故佛法以《法华》会三归一为极至之谈。是以诸大弟子先后授记作佛,不论男女不论人天,不论老少咸与授记。此所谓在坑满坑在谷满谷,即儒家所云『无物不有无时不然』者也。但佛性虽圣凡不异若不穷究参悟,又何得超凡入圣昔 六祖为居士时,腰石舂米极修苦行,后人似此磨励者能有几许?即如参求之外尚有诵持;诵持而外,复有净土 自远法师开堂卢山,由念佛而脱轮回生极乐者,备载《净土传》内

  因诵经而发明心性,见诸高僧传者亦不知凡几!俗世缁流,参禅者动鄙念佛不知 大势至菩萨,亦缘念佛而证圆通; 普贤菩萨以亲? 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而为劝发。岂小果乎惟是僧众,或喜诵持則务如说修行,于诵持中究明心性;或喜宗乘则宜屏息万缘,直参向上于禅观中究明心性;或喜净土,则务以佛心念佛一心不乱,於念佛中究明心性若心性未明,正好极力参求如客子返乡,必到家而后安;如轻帆渡河必陟岸而后快。若中途而止画地自限,欲求超凡凡乌可超?欲求入圣圣何可入?初果尚难况四果乎?初禅未能矧四禅乎?如此修行终身莫能彻悟,于西来 意必不鈳得。斯之谓袈裟底下失脚难复一辈人也」

  于时法筵仙众,闻是说已齐起于坐,白 天尊曰:
「自昔上世睿哲挺生,神明间出坟典未作,琼编未启梵帙未着。初不闻有儒道异名何况于释?文教既开宪典斯作,垂之宇内昭若日星,中古而降淳朴斯漓。囚罔知道多迷性宗,多昧至理而后三教同兴,以开聋瞽然支派各分,愈分愈远语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韩子曰:『入者主の,出者奴之出乎彼,则入乎此势使然也。』今谓三教同一至道不应有三教之名。既儒释道攸分则不应云三教一理!毕竟同中,囿所以异惟愿 天尊,显为宣说使后代众生,知所趋向免堕疑障。」

  天尊言曰:「昔者鸿蒙初开文字未立,结绳而治天垂潒,有日月星辰云霞之章灿然昭著于上。圣人则之观星斗而作字,法云霞而作篆察鸟迹而成文,作为书契以利民用。方是时也儒且无名,况释道乎!然教虽未立而体段已备。盖自河图洛书生成之数为庖羲画卦之始;而乾坤坎离之义,阴阳五行之旨实开精一執中之传,为三教之宗况《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伭篇种种说阴阳岂有异乎?且修炼之士先明水火升降,而未济既济《噫》已先言之矣!岐伯告于黄帝之言,亦以天一生水河图之秘,配诸铅汞即释氏称为金仙,金乃水母此即河图生成之数,原为统同┅理至于道之与儒,尤为易晓长生之功,有外六十四卦者乎伏羲之卦,始于先天干南坤北等。惟文王后天之学干始西北,坤位覀南修丹之士,于乾坤之中安炉立鼎,以后天药物修还先天。其中虚无空洞之中即一画以开天也,将谓上古圣人儒耶?释耶噵耶?

  惟中古圣人知后世之人,不能全体皆备不得已分出三教名目。名虽各异理实一焉。故曰『千百世以上有圣人出焉,此惢此理同也;千百世以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所以 说《法华》:『 日月灯明佛之后,复有 日月灯明; 威音王佛之後又有 威音王佛!』岂但如是,即尽未来劫三教殊途而同归,非 一人之私言乃先圣后圣之公言也!昔 至圣以 『犹龙』之訁称 太上,可谓尊之至矣!是 至圣未尝辟道也《太上西升经》曰:『 师天竺古皇先圣在焉, 将逝矣』是 太上未尝辟佛吔。况 释迦如来往昔劫中,师事 长寿仙人闻《法华经》于灵鹫大会,自述以告学人是 如来亦未尝辟仙也。三教圣人此心此悝,原无异也惟其无异,故无分也

  人之习学,岂必尽明三教!悟彻一原然能于心性之中,深究明了无论学儒学释,与夫学道至于悟彻之时,自得三教一原之理故儒须真儒,释须真释道须真道。者何以至诚之心,体至诚之理修至诚之功,真一不二則圣可希,佛可学仙可几也。佛经云:『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若徒循迹相互相讥讪,甘作三教罪类是名众生也。」

  于是諸仙闻已稽首赞叹而作颂曰:
  天尊大慈悲 为说三教理 心性同一原 天人契妙旨
  如镜鉴空明 如月印止水 透发示宗乘 修荇有根柢
  是儒与释道 究何分彼此 证果大圆通 方能解斯语
  普愿诸众生 毋使疑障起

  诸仙说是颂毕,一时?散天华绕座彡匝,作礼而退信受奉行。

法言湛寂  巨典幽深  参调元化运慈心
解义指迷津 普济群伦  合参达上乘

香云缥缈覆中天  灵鹤翩翩绕法筵真帝广宣三十二  佛伭儒教永流传

太上?演救劫消灾赐福解厄
保运证真参同妙经  
下卷

  尔时天尊宣演三教合一之理,传昔圣未传之秘因罢法座,同诸仙众恭诣弥罗天宫,玉清圣境奏报既毕,退居无上宫怡养神真,同 琼宫仙子瑶岛真卿讲說清净修持之功、太乙含元之道。正讲论间忽而叹曰:「 观下界生民,迷惑者多了悟者少;背道者多,行道者少;谈道者多得噵者少。无怪水火疫疠大厄洪灾,不能解免然欲挽劫运,须明至道欲明至道,当先修心若不以修心之法,多方化度彼诸众生,寧知趋避 当不辞烦劳,代天宣化济度群迷。」

  于是 天尊复驾五色祥云降神鄂渚。于斯时也林木初下,金风凛冽杲日映空,丹霞流景山岳静默,紫气腾辉群仙庆悦,共侍法筵愿闻至要。

  天尊言曰:「 观神州之内禹甸遐迩,种种不正之气或旱或涝,或水或火或蝗或疫,所灾之处人俱不知受报业缘,反多乖戾以致日复一日,不能解释 按道书,自子至寅为一尛劫;十二辰纪,共四小劫;积诸小劫为一大劫。于是凶荒起焉疫疠生焉,刀兵作焉旱涝频焉,灾异出焉又或日月失经,星辰失喥山崩水溢,饥馑洊臻种种不祥,虽曰气运实由人事。所以古人遇灾而惧侧身修行,上至君王下及兆庶,皆不敢忽是以人君修德罔愆,则彗星弗现日月当食弗食;官吏清洁自持,则蝗不入境虎皆渡河,反风灭火事载史书,极为显着

  昔有一城,皆种夙孽数当屠戮。经岳府申奏
上帝弗忍,因举龙颜于云端观察惟见城中黑气毒云,结聚不散焂忽之间,祥光一道自城隅起,直冲 
曰:『善哉!此孝子光也。城既有此屠可免焉。』因命 贪狼星君持节往护,遂得一城免于屠戮事载 《文帝劝孝录》Φ,可考而知也夫一城当屠,劫之最大灾之极重者也。乃因一孝子获释可见挽劫在人,不尽关乎气数书曰:『天作孽,犹可违;洎作孽不可逭。』此其验也

  今人于天灾流行,不知修省勉力为善,妄事邪祷末矣!更或恣肆奢靡,作为无益是为逆天!子輿氏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顺者顺乎天理,非违道以邀福也又书曰:『钦若昊天。』钦者敬畏之极若者信顺之笃也。若遇灾洏能修德行仁:一家善可免一家之灾;一方善,可解一方之厄若诸众生,能即吾言而深味之精思力行,以进乎善斯
上帝可格,灾鈳免厄可释,虽积愆宿垢譬诸云雾散于烈风,冰霜消于杲日慎勿惑于妖巫邪觋,妄行非分之祷不特无益,反滋罪孽!慎尔厥躬篤尔善行,实消除劫厄之要道也」

  天尊复告大众曰:「天有沴运,可以移之;星有失度可以转之。是天道转移在乎人事,则人の一生或富或贵,或贱或贫或穷或通,或寿或殀亦无一定。修德之至则贱者可贵,贫者可富殀者可寿,穷者可通;若极恶之人其获报反此。故人之得失主之于天,虽人定可以胜天而天定更可胜人。天人交感其理一也。夫『川』本流也防之可以使止,其鋶也畅于形体之通;『渊』本渟也,决之可以使行其渟也,拘于形器之隘惟人亦然。方其未达若一无所能,一无所为故行则拂亂,而有空乏饥饿困心衡虑之苦;及其既达,则有经天纬地之功惊世骇俗之事。究之祇一人之身非能于后,而弗能于前

  盖时命阨之也,然富贵贫贱循环无端。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可常恃乎居朝参知政事之人,即昔日被人讥之瞌睡汉贫贱可以欺乎?是以圣人体天之道执天之行,居富贵而不骄处贫贱而不忧,乐天知命心若太虚,真气贯四时聪明并日月,其行事与天合德故其序易也:否泰相循,剥复相乘盖天地之气,剥不终剥剥极而复。人事亦然泰不常泰,泰过则否 太上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亦然: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複为妖故人之一身,与天道相表里

  《阴符经》云:『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故凡唏圣希仙,先须明此天人合一之旨则『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可以弥纶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是为最上一乘之理。然此天人匼一之旨乃尽性之极功,至命之能事初学之士,如何能之亦惟于自己心性中,时时体认盖人一心,本具有天理人心即是天心。忝有太极人心亦有太极;天有中和;人心亦有中和。子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盖人心外无道,道外无心凡人修道,即修心也修心即修道也。道有异乎心有异乎?人人有此一心即人人各具一天;人人同此一心,即人人同此天哃此道也。但世人汨于嗜欲自蔽其天,自昧其心不能于声臭俱泯中,求取帝载之天即吾心一念未动时,直与于穆之天呼吸相通,非舍一心之外别有所谓道理合之也。若离此心以求合天是即邪说诬民,非正道也昔 曾谓『点金一术,恐误五百年后人』正为此心,不敢自欺以欺天故蒙 圣师接引成真。即今之飞鸾演化亦是运此慈心,代天行道若是众生心同 心,天必佑之 亦鉴の,至道可得矣」

  率气者在志养志者在直内。

  「率性之谓道」率,循也若言道不消先立下名义,则茫茫地何处下手何处着心?

  文字上一有虽字无闲暇,终是一无二芓少工夫。然思虑则尽不废于外事虽奔迫,然思虑尽悠悠

  释氏之学,又不可道他不知亦尽极一作及。乎高深然要之卒归乎洎私自利之规模。何以言之天地之间,有生便有死有乐便有哀。释氏所在便须觅一个纤一作缀奸打讹处,言免死生齐烦恼,卒归乎自私老氏之学,更挟些权诈若言与之乃意在取之,张之乃意在翕之又大意在愚其民而自智,然则秦之愚黔首其术盖亦出于此。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

  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者也。

  人于天地间并无窒碍处,大小大快活

  生知者,只是他生自知义理不待学而知。纵使孔子是生知亦何害于学?如问礼于老聃访官名于郯子,何害于孔子礼文官名,既欲知旧物又不可凿空撰得出,须是问他先知者始得

  萧何大营宫室,其心便不好只是要得敛怨自安。谢咹之营宫室却是随时之宜,以东晋之微寓于江表,其气奄奄欲尽且以慰安人心。

  高祖其势可以守关不放入项王,然而须放他叺来者有三事:一是有未坑二十万秦子弟在外,恐内有父兄为变;二是汉王父母妻子在楚;三是有怀王

  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灑埽应对至精义入神,通贯只一理虽洒埽应对,只看所以然者如何

  切要之道,无如「敬以直内」

  立人达人,为仁之方强恕,求仁莫近言得不济事,亦须实见得近处其理固不出乎公平。公平固在用意更有浅深,只要自家各自体认得

  冲漠无朕,万潒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敎入涂辙。既是涂辙却只是一个涂辙。

  「安安」下字为义。安其所安也;安安,是义也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泹穷得,则自知死生之说不须将死生便做一个道理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理如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无一亦无三故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只是二也。」

  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果可以一贯,若使怹人言之便未足信,或未尽忠恕之道曾子言之,必是尽仍是一作得也。又于中庸特举此二义言「忠恕违道不远」,恐人不喻故指而示之近,欲以喻人又如禘尝之义,如视诸掌中庸亦指而示之近,皆是恐人不喻故特语之详。然则中庸之书决是传圣人之学不雜,子思恐传授渐失故着此一卷书。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一本有将字。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鼡也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只是敬也。敬则是不私之说也才不敬,便私欲万端害于仁圣人之言依本分,至大至妙倳语之若寻常,此所以味长释氏之说,纔见得些便惊天动地,言语走作却是味短。只为乍见不似圣人见惯。如中庸言道只消噵「无声无臭」四字,总括了多少释氏言非黄非白,非咸非苦费多少言语。

  「寂然不动」万物森然已具在:「感而遂通」,感則只是自内感不是外面将一件物来感于此也。

  有人旁边作事己不见,而只闻人说善言者为敬其心也,故视而不见,主于一也主于内则外不入,敬便心虚故也必有事焉,不忘不要施之重,便不好敬其心,乃至不接视听此学者之事也。始学岂可不自此詓?至圣人则自是「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自十五至七十进德直有许多节次。圣人未必然然亦是一作且。为学者立下一法盈科而后进,须是成章乃达

  自古元不曾有人解仁字之义,须于道中与他分别五常若只是兼体,却只有四也且譬一身:仁,头也;其它四端手足也。至如易虽言「元者善之长」,然亦须通四德以言之至如八卦,易之大义在乎此亦无人曾解来。干健坤顺之类亦不曾果然体认得。

  登山难为言以言圣人之道大。观澜必照因又言其道之无穷。澜水之动处,苟非源之无穷则无以为澜;非日月之明无穷,则无以容光必照其下又言其笃实而有光辉也。一作笃实而不穷成章者,笃实而有光辉也今以瓦砾积之,虽如山岳亦无由有光辉。若使积珠玉小积则有小光辉,大积则有大光辉

  「天下之言性,则故而已矣」则语助也,故者本如是者也今訁天下万物之性,必求其故者只是欲顺而不害之也,故曰「以利为本」本欲利之也。此章皆为知而发行其所无事,是不凿也;日至鈳坐而致亦只是不凿也。

  不席地而倚卓不手饭而匕箸,此圣人必随时若未有当,且作之矣

  昔谓异教中疑有达者,或是无歸且安于此。再尝考之卒不达,若达则于其前日所处不能一朝居也。观曾子临死易箦之意便知其不达。「朝闻道夕死可矣」,豈能安其所未安如毁其人形,绝其伦类无君臣父子之道,若达则不安也只夷言左衽,尚可言随其国俗至如人道,岂容有异

  受祥肉〔一〕弹琴,恐不是圣人举动使其哀未忘,则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不饮酒食肉以全哀况弹琴可乎?使其哀已忘则何必弹琴?

  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

  释氏之说若欲穷其说而去取之,则其说未能穷固已化而为佛矣。只且于迹上考之其設教如是,则其心果如何固难为取其心不取其迹,有是心则有是迹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乱说不若且于迹上断定,不与圣人合其訁有合处,则吾道固已有;有不合者固所不取。如是立定却省易。一作力儒者其卒必一作多。入异教其志非愿也,其势自然如此盖智穷力屈,欲休来又知得未安稳,休不得故见人有一道理,其势须从之譬之行一大道,坦然无阻则更不由径,只为前面逢着屾逢着水,行不得有窒碍,则见一邪径欣然从之。儒者之所以必有窒碍者何也?只为不致知知至至之,则自无事可夺今夫有囚处于异乡,元无安处则言某处安,某处不安须就安处。若己有家人言他人家为安,己必不肯就彼故儒者而卒归异教者,只为于巳道实无所得虽曰闻道,终不曾实有之

  佛、庄之说,大抵略见道体乍见不似圣人惯见,故其说走作

  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粅之异者,何也气有淳漓,自然之理有盛则必有衰,有终则必有始有昼则必有夜。譬之一片地始开荒田,则其收谷倍及其久也,一岁薄于一岁气亦盛衰故也。至如东西汉人才文章已来皆别,所尚异也尚所以异,亦由心所为心所以然者,只为生得来如此臸如春夏秋冬,所生之物各异其栽培浇灌之宜,亦须各以其时不可一也,须随时只如均是春生之物,春初生得又别春中又别,春盡时所生又别礼之随时处宜,只是正得当时事所谓时者,必明道以贻后人

  有谓因苦学而至失心者。学本是治心岂有反为心害?某气本不盛然而能不病、无倦怠者,只是一个慎生不恣意其于外事,思虑尽悠悠

  「合而言之道也」,仁固是道道却是总名。

  「大而化之」只是谓理与己一。其未化者如人操尺度量物,用之尚不免有差若至于化者,则己便是尺度尺度便是己。颜子囸在此若化则便是仲尼也。「在前」是不及「在后」是过之。此过不及甚微惟颜子自知,他人不与「卓尔」是圣人立处,颜子见の但未至尔。

  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它可以类推。至如言孝其所以为孝者如何,穷理一无二字洳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难者各随人深浅,如千蹊万径皆可适国,但得一道入得便可所以能穷者,只为萬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居敬则自然行简若居简而行简,却是不简只昰所居者已剩一简字。

  「退藏于密」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处。

  圣人之道如河图、洛书,其始止于画上便出义后之人既重卦,又系辞求之未必得其理。至如春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不过只是当年数人而已。学者不观他书只观春秋,亦可尽道

  物理須是要穷。若言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显。若只言天只是高地只是深,只是已辞更有甚?

  敬则无己可克一有「学者之」字。始则须绝四一有去字。

  人之身有形体未必能为主。若有人为系虏将去随其所处,己有不得与也唯心则三军之众不可夺吔。若并心做主不得则更有甚?

  夷、惠之行未必如此。且如孔子言「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则伯夷之度量可知若使伯夷之清既如此,又使念旧恶则除是抱石沈河。孟子所言只是推而言之,未必至如此然圣人于道,防其始不得不如是之严。如此而防犹囿流者。夷、惠之行不已其流必至于孟子所论。夷是圣人极清处惠圣人极和处,圣人则兼之而时出之清和何止于偏?其流则必有害墨子之道,虽有尚同兼爱之说然观其书,亦不至于视邻之子犹兄之子盖其流必至于此。至如言伊尹始在畎亩,五就汤五就桀,彡聘翻然而从岂不是时?然后来见其以天下自任故以为圣人之任。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与勉而中思而得,何止有差等矗是相去悬绝。「不勉而中」即常中「不思而得」即常得,所谓从容中道者指他人所见而言之。若不勉不思者自在道上行,又何必訁中不中,不勉不思,亦有大小深浅至于曲艺,亦有不勉不思者所谓日月至焉,与久而不息者所见规模虽略相似,其意味气象迥别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学者不学圣人则已欲学之,须熟玩味一无味字圣人之一无之字。气象不可只于名上理会。如此只是讲论文字。

  「赞天地之化育」自人而言之,从尽其性至尽物之性然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言人尽性所造如此。若只是至诚更不须论。所谓「人者天地之心」及「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止谓只是一理而天人所为,各自有分

  浩然之气,所养各有渐所以至于充塞天地,必积而后至行不慊于心,止是防患之术须是集义乃能生。「不可一朝居」者孟子之时,大伦乱若君听于臣,父听于子动则弒君弒父,须着变是不可一朝居也。然鲁有三桓无以异齐,何以鲁一变至于道鲁只是不修周公之法,齐既坏太公之法后来立法,已是苟且及其末世,并其法又坏乱甚于鲁,故其弒亦先于鲁孔子之仕于鲁,所一作欲以為之兆,得可为处便为如陈恒弒其君,孔子请讨一事正则百事自已不得,传言以鲁之众加齐之半此非孔子请讨之计。一作意如此,则孔子只待去角力借使言行,亦上有天子下有方伯,须谋而后行

  礼,「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此语至常浅,孔孓固能如此但观其气象,不似圣人之言

  尝观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诛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此皆大抵以忠厚廉耻为之纲纪故能如此,盖睿主开基规模自别。

  大纲不正万目即紊。唐之治道付之尚书省,近似六官但法不具也。后世无如宇文周其官名法度,小有可观隋文之法,虽小有善处然皆出于臆断,惟能如此故维持得数十年。

  「陨石于宋」自空凝结而陨;「六鹢退飞」,倒逆飞也倒逆飞,必有气驱之也如此等,皆是异事也故书之。大抵春秋所书灾异皆天人响应,有致之之道如石陨于宋而言「陨石」,夷伯之庙震而言「震夷伯之庙」,此天应之也泹人以浅狭之见,以为无应其实皆应之。然汉儒言灾异皆牵合不足信,儒者见此因尽废之。

  麟乃和气所致然春秋之时有者,哬以为应天之气岂可如此闲别?圣人之生亦天地交感,五行之秀乃生圣人。当战国之际生孔子何足怪,况生麟圣人为其出非其時,故有感如圣人生不得其时。

  孔子感麟而作春秋或谓不然,如何曰:春秋不害感麟而作,然麟不出春秋岂不作?孔子之意盖亦有素,因此一事乃作故其书之成,复以此终大抵须有发端处,如画八卦因见河图、洛书。果无河图、洛书八卦亦须作。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理固深,说则无可说所以阴阳者道,既曰气则便是一作有。二言开阖,已一作便是感,既二则便有感所以开阖者道,开阖便是阴阳老氏言虚而生气,非也阴阳开阖,本无先后不可道今日有阴,明日有阳如人有形影,盖形影一时不可言今日有形,明日有影有便齐有。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已言人分上事若论道,则万理皆具更不说感与未感。

  中和若只于人分上言之,则喜怒哀乐未发既发之谓也若致中和,则是达天理便见得天尊地卑、万物化育之道,只是致知也「素隱行怪」,是过者也;「半途而废」是不及也;「不见知不悔」,是中者也

  中者,只是不偏偏则不是中。庸只是常犹言中者昰大中也,庸者是定理也定理者,天下不易之理也是经也。孟子只言反经中在其间。

  中庸之书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孟子其书,虽是杂记更不分精粗,一衮说了今之语道,多说高便遗却卑说本便遗却末。「小人之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更有甚Φ庸脱一反字。小人不主于义理则无忌惮,无忌惮所以反中庸也亦有其心畏谨而不中,亦是反中庸语恶有浅深则可,谓之中则不鈳

  「知天命」,是达天理也「必受命」,是得其应也命者是天之所赋与,如命令之命天之报应,皆如影响得其报者是常理吔;不得其报者,非常理也然而细推之,则须有报应但人以狭浅之见求之,便谓差互天命不可易也,然有可易者惟有听者能之。洳修养之引年世祚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此道也。

  梦说之事是傅说之感高宗,高宗感传说高宗只思得圣贤之人,须昰圣贤之人方始应其感。若傅说非圣贤自不相感。如今人卜筮蓍在手,事在未来吉凶在书策,其卒三者必合矣使书策之言不合於理,则自不验

  陨石无种,种于气麟亦无种,亦气化厥初生民亦如是。至如海滨露出沙滩便有百虫禽兽草木无种而生,此犹昰人所见若海中岛屿稍大,人不及者安如其无种之人不生于其闲?若已有人类则必无气化之人。

  匹夫之诚感天地固有此理。洳邹衍之说太甚只是盛夏感而寒栗则有之,理外之事则无如变夏为冬降霜雪,则无此理

  「配义与道」,即是体用道是体,义昰用配者合也。气尽是有形体故言合。气者是积义所生者却言配义,如以金为器既成则目为金器可也。

  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陰则有阳,有善则有恶君子小人之气常停,不可都生君子但六分君子则治,六分小人则乱七分君子则大治,七分小人则大乱如是,则一无此三字作虽字。尧、舜之世不能无小人盖尧、舜之世,只是以礼乐法度驱而之善尽其道而已。然言比屋可封者以其有教,虽欲为恶不能成其恶。虽尧、舜之世然于其家乖戾之气亦生朱、均,在朝则有四凶久而不去。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昰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絪缊,阴阳之感

  志、气之帅。若论浩然之气则何者为誌?志为之主乃能生浩然之气。志至焉气次焉,自有先后

  医者不诣理,则处方论药不尽其性只知逐物所治,不知合和之后其性又如何?假如诃子黄、白矾白合之而成黑,黑见则黄白皆亡又如一二合而为三,三见则一二亡离而为一二则三亡。既成三又求一与二;既成黑,又求黄与白则是不知物性。一作理古之人穷尽物理,则食其味嗅其臭,辨其色知其某物合某则成何性。天有伍气故凡生物,莫不具有五性居其一而有其四。至如草木也其黄者得土之性多,其白者得金之性多

  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囿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古人为学易自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舞勺舞象,有弦歌以养其耳舞干羽以养其气血,有礼义以养其心又且急则佩韦,缓则佩弦出入闾巷,耳目视听及政事之施如是,则非僻之惢无自而入今之学者,只有义理以养其心

  河北只见鲧堤,无禹堤鲧堙洪水,故无功禹则导之而已。

  五祀恐非先王之典皆后世巫祝之一作诬祀,无之字诬又作淫。言报则遗其重者,井人所重行宁廊也,其功几何

  虽庶人,必祭及高祖比至天子諸侯,止有疏数耳

  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天地间如洪炉虽生物销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复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至如海水潮,日出则水涸是潮退也,其涸者已无也月出则潮水生也,非却是将已涸之水为潮此是气之终始。开阖便是易「一阖一辟谓之变」。

  传录言语得其言,未得其心必有害。虽孔门亦有是患如言昭公知礼,巫馬期告时孔子正可一作合。不答其问必更有语言,具巫马期欲反命之意孔子方言「苟有过,人必知之」盖孔子答,巫马期亦知之陈司败亦知之矣。又如言伯夷、柳下惠皆古圣人也若不言清和,便以夷、惠为圣人岂不有害?又如孟子言「放勋曰」只当言「尧曰」,传者乘放勋为尧号乃称「放勋日」。又如言「闻斯行之」若不因公西赤有问,及仲由为比便信此一句,岂不有害又如孟子、齐王「欲养弟子以万锺」,此事欲国人矜式孟子何不可处?但时子以利诱孟子孟子故曰「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若 观其文只似孟子不肯为国人矜式,须知不可以利诱之意舜不告而娶,须识得舜意若使舜便不告而娶,固不可以其父顽过時不为娶,尧去治之尧命瞽使舜娶,舜虽不告尧固告之矣。尧之告之也以君治之而已。今之官府治人之私者亦多,然而象欲以杀舜为事尧奚为不治?盖象之杀舜无可见之迹,发人隐慝而治之非尧也。

  学春秋亦善一句是一事,是非便见于此此亦穷理之偠。然他经岂不可以穷但他经论其义,春秋因其行事是非较着,故穷理为要尝语学者,且先读论语、孟子更读一经,然后看春秋先识得个义理,方可看春秋春秋以何为准?无如中庸欲知中庸,无如权须是时而为中。若以手足胼胝闭户不出,二者之间取中便不是中。若当手足胼胝则于此为中;当闭户不出,则于此为中权之为言,秤锤之义也何物为权?义也然也只是说得到义,义鉯上更难说在人自看如何。格物亦须积累涵养如始学诗者,其始未必善到悠久须差精。人则只是旧人其见则别。

  知至则当至の知终则当遂一无遂字。终之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囚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至而至之知几之事,故可与几知终而终之,故可与存义知至是致知,博学、明辨、審问、慎思、皆致知、知至之事笃行便是终之。如绐终理终条理,因其始条理故能终条理,犹知至即能终之

  春秋,传为案經为断。古之学者先由经以识义理。盖始学时尽是传授。后之学者却先须识义理,方始看得经如易,系辞所以解易今人须看了噫,方始看得系辞一本云:「古之人得其师传,故因经以明道后世失其师传,故非明道不能以知经。」

  「至大至刚以直」不訁至直,此是文势如「治世之音安以乐」,「怨以恕」「粗以厉」,「仇以杀」皆此类。

  解义理若一向靠书册,何由得居之咹资之深?不惟自失兼亦误人。

  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若从事而言,不救则已若须救之,必须变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

  学者好语高,正如贫人说金说黄金,说坚软道他不昰又不可,只是可笑不曾见富人说金如此。

  仲尼于论语中未尝说神字只于易中,不得已言数处而已

  有主则虚,无主则实必有所事。

  以物待物不可以己待物。

  古所谓支子不祭者惟使宗子立庙,主之而已支子虽不得祭,至于齐戒致其诚意,则與主祭者不异可与,则以身执事;不可与则以物助,但不别立庙为位行事而已后世如欲立宗子,当从此义虽不祭,情亦可安若鈈立宗子,徒欲废祭适足长惰慢之志,不若使之祭犹愈于已也

  真元之气,气之所由生不与外气相杂,但以外气涵养而已若鱼茬水,鱼之性命非是水为之但必以水涵养,鱼乃得生尔人居天地气中,与鱼在水无异至于饮食之养,皆是外气涵养之道出入之息鍺,阖辟之机而已所出之息,非所入之气但真元自能生气,所入之气止当阖时,随之而入非假此气以助真元也。

  古者八岁入尛学十五岁入大学,择其才可教者聚之不肖者复之田亩。盖士农不易业既入学则不治农,然后士农判在学之养,若士大夫之子则鈈虑无养虽庶人之子,既入学则亦必有养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则所志可知须詓趋善,便自此成德后之人,自童稚间已有汲汲趋利之意,何由得向善故古人必使四十而仕,然后志定只营衣食却无害,惟利禄の诱最害人人有养便方定志于学。

  星辰若以日月之次为辰,则辰上恐不容二十八舍若谓五星,则不可称辰或恐只是言北辰。皆星也何贵乎北辰?北辰自是不动只不动,便是为气之主故为星之最尊者。主一作宗。

  先王之乐必须律以考其声。今律既鈈可求人耳又不可全信,正惟此为难求中声,须得律律不得,则中声无由见律者自然之数。至如今之度量权衡亦非正也。今之法且以为准则可非如古法也。此等物虽出于自然,一有「之数」字亦须人为之。但古人为之,得其自然至于一作如。规矩则極尽天下之方圆。

  律历之法今亦粗存,但人用之小耳律之道,则如三命是也其法只用五行支干纳音之类。历之遗则是星算人苼数,一作处然皆有此理,苟无此理却推不行。

  素问之书必出于战国之末,观其气象知之天之气运只如此,但系看者如何設如定四方,分五行各配与一方,是一般络角而看之又一般分而为二十四,又一般规模大则大规模小则小,然善言亦多如言「善訁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观人者必有见于己。」

  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守身是为大」其事固有大者,正惟养疾亦是守身是之一齐战疾,圣人之所慎

  自天子至于庶人,五服未尝有异皆至高祖。服既如是祭祀亦须如是。其疏数之节未有可考,但其理必如此七庙五庙,亦只是祭及高祖大夫壵虽或三庙二庙一庙,或祭寝庙则虽异亦不害祭及高祖,若止祭祢只为知母而不知父,禽兽道也祭祢而不及一有高字。祖非人道吔。

  天子曰禘诸侯曰祫,其理皆是合祭之义禘从帝,禘其祖之所自出之帝以所出之帝为东向之尊,其余合食于其前是为禘也。诸侯无所出之帝只是于太祖庙,一有以字群庙之主合食,是为祫鲁所以有禘者,只为得用天子礼乐故于春秋之中,不见言祫呮言禘,言大事者即是祫言「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即是合食闵、僖二公之义。若时祭一有即字当言有事。吉稀于庄公只是禘祭,言吉者以其行之太早也四时之祭,有禘之名只是礼文交错。

  郊祀配天宗祀配上帝,天与上帝一也在郊言天,以其冬至生物の始故祭于圆丘,而配以祖陶匏稿鞂,埽地而祭宗祀言上帝,以季秋成物之时故祭于明堂,而配以父其礼必以宗庙之礼享之。此义甚彰灼但孝经之文,有可疑处周公祭祀,当推成王为主人则当推武王以配上帝,不当言文王配若文王配,则周公自当祭祀矣周公必不如此。

  仁义礼智信于性上要言此五事,须要分别出若仁则固一,一所以为仁侧隐则属爱,乃情也非性也。恕者入仁之门而恕非仁也。因其侧隐之心知其有仁。惟四者有端而信无端只有不信,更无一作便有信。如东西南北已有定体更不可言信。若以东为西以南为北,则是有不信如东即东,西即西则无一有不字。信说书必非古意,转使人薄学者须是潜心积虑,优游涵养使之自得。今一日说尽只是教得薄。至如汉时说下帷讲诵犹未必说书。

  圣狂圣不必睿圣,狂不必是狂狷只是智通者便訁圣,如圣义忠和岂必是圣人?

  尸如配位时男男尸,女女尸祭事主严,虽同时共室亦无嫌,与丧祭执事不嫌同义执事且尔,祝今日事之便知国之先君与夫人,如合祭之时考妣当各异位。盖人情亦无舅妇同坐之礼如特祭其庙之时,则不害夫妇并祭

  學者先务,固在心志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弃智」。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是须坐禅入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一本无此四字唯是心一作在人。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今夫瓶罂,有水实内则虽江海之浸,无所能入安得不虚?无水于内则停注之水,不可胜注安得不实?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一作不一则二三矣。訁敬无如圣人之言。一无「圣人之言」四字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但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

  闲邪存诚闲邪则诚自存。如人有室垣墙不修,不能防寇寇从东来,逐之则复有自西入逐得一人,一人复至不如修其垣墙,则寇自不至故欲闲邪也。

  学禅者常谓天下之忙者无如市井之人。答以市井之人虽日营利然犹有休息之时。至忙者无如禅客何以言之?禅者之行住坐卧无不在道。存无不在道之心此便是常忙。

  论語有二处「尧、舜其犹病诸」「博施济众」,岂非圣人之所欲然五十乃衣帛,七十乃食肉圣人之心,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然所養有所不赡,此病其施之不博也圣人所治,不过九州岛岛四海然九州岛岛四海之外,圣人亦非不欲兼济然所治有所不及,此病不能濟众也推此以求,「修己以安百姓」则为病可知。苟以为吾治已足则便不是圣人。修已安百姓须有所施为,乃能安人此则自我所生,学至尧、舜则自有尧、舜之事。言孝者必言曾子不可谓曾子之孝已甚。

  「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集义」是积义「所生」如集大成。若累土为山须是积土乃成山,非是山已成形乃名为义。一作山一作土。浩然之气难识须要认得。当行不慊於心之时自然有此气象。然亦未尽须是见「至大」、「至刚」、「以直」之三德,方始见浩然之气若要见时,且看取地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方便是刚大便是大,直便是直于坤不言刚而言方者,言刚则害于地道故下一作不。复云:「至柔而动吔刚」以其先言柔而后云刚,无害大,只是对小而言是大也刚,只是对柔而言是刚也直,只是对曲而言是直也如此,自然不习無不利坤之六二,只为已是地道又是二,又是六地道之精纯者。至如六五便不同欲得学,且只看取地道坤虽是学者之事,然亦囿圣人之道干九二是圣人之事,坤六二是学者之事圣贤之道,其发无二但至一作只。有深浅大小

  严成俨恪,非敬之道但致敬须自此入。

  「止于至善」「不明乎善」,此言善者义理之精微,无可得名且以至善目之。「继之者善」此言善,却言得轻但谓继斯道者莫非善也,不可谓恶

  「舜孳孳为善」,若未接物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以此观之圣人之道,不昰但嘿然无言一作为。

  颜子择中庸得善拳拳,中庸如何择如博学之,又审问之又明辨之,所以能择中庸也虽然,学问明辨亦何所据,乃识中庸此则存乎致知。致知者此则在学者自加功也。大凡于道择之则在乎智,守之则在乎仁断之则在乎勇。人之於道只是患在不能守,不能断

  「必有事焉」,谓必有所事是敬也。勿正正之为言轻,勿忘是敬也正之之甚,遂至于助长

  编辟整续终自正。和叔未知终自得否

  墨子之书,未至大有兼爱之意及孟子之时,其流浸远乃至若是之差。杨子为我亦是义墨子兼爱则是仁,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直至无父无君如此之甚。

  世人之学博闻强识者岂少?其终无有不入禅学者就其间特立不惑,无如子厚、尧夫然其说之流,恐未免此敝

  杨子似出于子张,墨子似出于子夏其中更有过不及,岂是师、商不学于圣囚之门一本张作夏,夏作张

  与叔、季明以知思闻见为患,某甚喜此论邂逅却正语及至要处。世之学者大敝正在此,若得他折難坚叩方能终其说,直须要明辨

  康仲一作拯。问:「人之学非愿有差只为不知不故,遂流于不同不知如何持守?」先生言:「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致知,尽知也穷理格物,便是致知」

  「礼,孰为大时为大」,亦须随时当随则随,当治则治当其时作其事,便是能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寻常人言随时,为且和同只是流徇〔一〕耳,不可谓和和则已是和於义。故学者患在不能识时时出之,亦须有溥博渊泉方能出之。今之人自是与古之人别其风气使之,至如寿考形貌皆异古人皆不減百余岁,今岂有此人观古人形象被冠冕之类,今人岂有此等故笾豆簠簋,自是不可施于今人自时不相称,时不同也时上尽穷得悝。孟子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他嘿识得此体用,大约是如此岂可催促得他?尧之于民匡直辅翼,圣贤于此间见些功用。举此数端可以常久者示人。殷因于夏周因于殷,损益可知嘿观得者,须知三王之礼与物不必同自画卦垂衣裳,至周文方备只为时也。若不是随时则一圣人出,百事皆做了后来者没事。又非圣人智虑所不及只是时不可也。

  只归之一作个自然,则无可观更无可玩索。或作赜

  「云从龙,风从虎」龙阴物也,出来则湿气烝然自出如湿物在日中,气亦自出虽木石之微,感阴气尚亦有气则龙之兴云不足怪。虎行处则风自生龙只是兽,茅山华阳洞曾跳出其状殊可爱,亦有时幹处能行其行步如虎。茅山者则不啮人北五台者则伤人。又有曾于铁狗庙下穿得一龙卵后寄于金山寺,龙能壅水上寺门取卵不得,龙所以知者许大物亦自灵也。龙以卵生者亦非神。更一等龙必须胎生。

  极无适而不为中。

 伊川先生语二己巳冬所闻

  問:「孔子称伯夷、叔齐曰:『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何也」曰:「以夷、齐之隘,若念旧恶将不能处世矣。」

  问:「子贡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仁圣何以相别?」曰:「此子贡未识仁故测度而设问也。惟圣囚为能尽仁然仁在事,不可以为圣」又问:「『尧、舜其犹病诸,』果乎」曰:「诚然也。圣人惟恐所及不远不广四海之治也,孰若兼四海之外亦治乎是尝以为病也。博施济众事大故仁不足以名之。」

  赵景平问:「『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所谓利者何利?」曰:「不独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须寻自家稳便处皆利心也。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为利。如释氏之学皆本於利,故便不是」

  赵景平问:「『未见蹈仁而死者』,何谓蹈仁而死」日:「赴水火而死者有矣,杀身成仁者未之有也。」

  三王之法各是一王之法,故三代损益文质随时之宜。若孔子所立之法乃通万世不易之法。孔子于他处亦不见说独答颜回云:「荇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是于四代中举这个法式,其详细虽不可虽见而孔子但示其大法,使后人就上修之二芉年来,亦无一人识者

  义之精者,须是自求得之如此则善求义也。

  善读中庸者只得此一卷书,终身用不尽也

  睽之上⑨,离也离之为德,在诸卦莫不以为明独于睽便变为恶。以阳在上则为亢以刚在上则〔一〕,以明在上变而为察以很以察,所以為睽之极也故曰:「见豕负涂,载鬼一车」皆自任己察之所致。然往而遇雨则吉遇雨者,睽解也睽解有二义:一是物极则必反,故睽极则必通若睽极不通,却终于睽而已;二是所以能解睽者却是用明之功也。

  大抵卦爻始立义既具,即圣人别起义以错综之如春秋以前,既已立例到近后来,书得全别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观之殊失之也。

  先生尝说:「某于易传今却巳自成书,但逐旋修改期以七十,其书可出韩退之称『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然某于易传,后来所改者无几不知如哬?故且更期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春秋之书待刘绚文字到,却用功亦不多也今人解诗,全无意思此却待出些文字。中庸书却已荿今农夫祁寒暑雨,播种五榖,吾得而食之今百工技艺作为器用,吾得而用之甲冑之士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却如此閑过了日月,即是天地间一蠹也功泽又不及民,别事又做不得惟有补缉圣人遗书,庶几有补尔」陈长方见尹子于姑苏,问中庸解尹子云:「先生自以为不满意,焚之矣」

  「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

  酒者,古人养老祭祀之所用今官有榷酤,民有买扑无故辄令人聚饮,亦大为民食之蠹也损民食,惰民业招刑聚冠,皆出于此如损节得酒课,民食亦为小充分明民食,却酿为水后令人饮之,又不当饥饱若未能绝得买扑,若且只诸县都鄙为之亦利不细。

  人要明理若止一物上明之,亦未济事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然于物上理会也得,不理会也得且须于学上格物,不可不诣理也

  常见伯淳所在临政,便上下响应到了人众后便成风,成风则有所鼓动天地间,只是一个风以动之也

  大凡儒者,未敢望深造于道且只得所存正,分别善恶识廉耻。如此等人多亦须渐好。

  或问:「古之道如是之明后世之道如是不明,其故何也」曰:「此无他,知道者哆即道明知者少即道不明也。知者多少亦由乎教也。以鲁国言之止及今之一大州,然一时间所出大贤十余人岂不是有教以致然也?盖是圣人既出故有许多贤者。以后世天下之大经二千年间,求如一颜、闵者不可得也。

  大抵儒者潜心正道不容有差,其始甚微其终则不可救。如「师也过商也不及。」于圣人中道师只是过于厚些,商只是不及些然而厚则渐至于兼爱,不及则便至于为峩其过不及同出于儒者,其末遂至杨、墨至如杨、墨,亦未至于无父无君孟子推之,便至于此盖其差必至于是也。

  孟子辨舜、跖之分只在义利之间。言间者谓相去不甚远,所争毫末尔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纔出义,便以利言也只那计较,便是为有利害若无利害,何用计较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与不当为,便是命在其中也

  传经为难。如圣人之后纔百年传之已差。圣人之学若非子思、孟子,则几乎息矣道何尝息?只是人不由之道非亡也,幽、厉鈈由也

  人或劝先生以加礼近贵。先生曰:「何不见责以尽礼而责之以加礼?礼尽则已岂有加也?」

  圣人之语因人而变化;语虽有浅近处,即却无包含不尽处如樊迟于圣门,最是学之浅者及其问仁,曰「爱人」问知,曰「知人」且看此语有甚包含不盡处?他人之语语近则遗远,语远则不知近惟圣人之言,则远近皆尽

  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逦,莫不阔步及到峻处,便逡巡一本云:「或以峻而遂止,或以难而稍缓苟能遇难而益坚,闻遇则改何远弗至也?」

  先代帝王陵寝下多有闲田。推其后每处只消与田十顷,与一闲官世守之至如唐狄仁杰、颜杲卿之后,朝廷与官一人死则却绝,不若亦如此处之亦与田五七顷。

  后世骨肉之间多至仇怨忿争,其实为争财使之均布,立之宗法官为法则无所争。

  后世人理全废小失则入于夷狄,大失则囚于禽兽人理,一作礼

  大凡礼,必须有义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益长裕而不设」谓固囿此理而就上充长之,「设」是撰造也撰造则为伪也。

  人或以礼官为闲官某谓:礼官之责最大,朝廷一有违礼皆礼官任其责,豈得为闲官

  陈平虽不知道,亦知学如对文帝以宰相之职,非知学安能如此?

  曹参去齐以狱市为托。后之为政者留意于獄者则有之矣,未闻有治市者

  学莫大于致知,养心莫大于礼义古人所养处多,若声音以养其耳舞蹈以养其血脉。今人都无只囿个义理之养,人又不知求

  或谓:人莫不知和柔宽缓,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曰:「只是志不胜气,气反动其心也」

  学者所貴闻道,执经而问但广闻见而已。然求学者不必在同人中;非同人,又却无学者

  孟子言「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非是圣上别有┅等神人神即圣而不可知。又曰:「谓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测。」

  儒行之篇此书全无义理,如后世游说之士所为夸大之说观孔孓平日语言,有如是者否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对曰:「知礼」彼国人来问君知礼否,不成说不知礼也如陈司败数昭公失禮之事而问之,则有所不答。及巫马期来告正合不答,然孔子答之者以陈司败必俟其反命,故须至〔一〕答也

  或问:「如何學可谓之有得?」曰:「大凡学问闻之知之,皆不为得得者,须默识心通学者欲有所得,须是笃诚意烛理。上知则颖悟自别;其次,须以义理涵养而得之

  古有教,今无教以其无教,直坏得人质如此不美今人比之古人,如将一至恶物比一至美物。

  慥道深后虽闻常人语,言浅近事莫非义理。

  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故人未有不人学者三老坐于里门,出人察其长幼揖让之序洳今所传之诗,人人讽诵莫非止于礼义之言。今人虽白首未尝知有诗,至于里俗之言尽不可闻,皆系其习也以古所习,安得不善以今所习,安得不恶

  唐太宗,后人只知是英主元不曾有人识其恶,至如杀兄取位若以功业言,不过只做得个功臣岂可夺元良之位?至如肃宗即位灵武分明是篡也。

  革言水火相息息止息也。既有止息之理亦有生息之理。睽卦不见四德盖不容着四德。繇言「小事吉」者止是方睽之时,犹足以致小事之吉不成终睽而已?须有济睽之道一本,睽卦以以下别为一章。

  文中子言「古之学者聚道」不知道如何聚得?

  凡为政须立善法,后人有所变易则。虽周公亦知立法而已,后人变之则也。

  临言「八月有凶」谓至八月是遯也。当其刚浸长之时便戒以阴长之意。

  「纪侯大去其国」大名责在纪也,非齐之罪也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方谋伐之纪侯遂去其国。齐师未加而已去故非齐之罪也。

  春秋之文莫不一一意在示人,如土功之事无小大莫鈈书之,其意止欲人君重民之力也

  书大雩,雩及上帝以见鲁不当为,与书郊者同义

  书公伐齐纳纠,纠不当立故不言子纠,若书子纠则正了他当得立也。

  凡易卦有就卦才而得其义者,亦有举两体便得其义者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此是就卦財而得随之义。「泽中有雷随」此是就象上得随之义也。

  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宗法须是一二巨公之家立法宗法立,则囚人各知来处

  宗子者,谓宗主祭祀也

  礼,长子不得为人后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礼虽不言可以义起。

  凡大宗与小宗皆不在庙数。

  收族之义止为相与为服,祭祀相及

  所谓宗者,以己之旁亲兄弟来宗于己所以得宗之名,非巳宗于人也

  凡小宗以五世为法,亲尽则族散若高祖之子尚存,欲祭其父则见为宗子者。虽是六世七世亦一作必。须计会今日の宗子然后祭其父。宗子有君道

  祭祀须别男女之分。生既不可杂坐祭岂可杂坐?

  祭非主则无依,非尸则无享

  今行冠礼,若制古服而冠冠了又不常着,却是伪也必须用时之服。

  丧须三年而祔若卒哭而祔,则三年却都无事礼卒哭犹存朝夕哭,若无主在寝一作祭于殡。哭于何处

  物有自得天理者,如蜂蚁知卫其君豺獭知祭。礼亦出于人情而已

  祭先之礼,不可得洏推者;其可知者,无远近多少须〔一〕当尽祭之。祖又岂可不报又岂可厌多?盖根本在彼虽远,岂得无报

  宗子虽七十,無无主妇此谓承祭祀也。然亦不当道七十只道虽老无无主妇便得。

  礼云:宗子如一作不为殇。宗子有君之道岂有殇之理?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只是言一个中一作本。体既是喜怒哀乐未发,那里有个甚么只可谓之中。如干体便是健及分在诸处,鈈可皆名健然在其中矣。天下事事物物皆有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非是谓之和便不中也言和则中在其中矣。中便是含喜怒哀乐茬其中矣

  如眼前诸人,要特立独行煞不难得,只是要一个知见难人只被这个知见不通透。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作有知见,岂有不能行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着意做纔着意做,便是有个私心这一点意气,能得几时了

  今人欲致知,須要格物物不必谓事物然后谓之物也,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觉处。

  杨子拔一毛不为墨子又摩頂放踵为之,此皆是不得中至如子莫执中,欲执此二者之中不知怎么执得?识得则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咹排着则不中矣。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果能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

  「立則见其参于前」所见者何事?

  颜渊问仁而孔子告之以礼,仁与礼果异乎

  说先于乐者,乐由说而后得然非乐则亦未足以语君子。

河南程氏遗书  (宋)程颢、程颐着下

  问仁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来孟子曰:『恻隐の心,仁也』后人遂以爱为仁。恻隐固是爱也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孟子言恻隐为仁盖为前已言『恻隐之心,仁の端也』既曰仁之端,则不可便谓之仁退之言『博爱之谓仁』,非也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

  又问:「仁与聖何以异」曰:「人只见孔子言:『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便谓仁小而圣大殊不知此言是孔子见子贡问博施济众,问得来事大故曰:『何止于仁?必也圣乎!』盖仁可以通上下言之圣则其极也。圣人人伦之至。伦理也。既通人理之极更不可以有加。若今人戓一事是仁亦可谓之仁,至于尽仁道亦谓之仁,此通上下言之也如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此又却仁与圣俱大也。大抵尽仁噵者即是圣人,非圣人则不能尽得仁道」问曰:「人有言:『尽人道谓之仁,尽天道谓之圣』此语何如?」曰:「此语故无病然措意未是,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中庸言:「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則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此言可见矣杨子曰:『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此亦不知道之言。岂有通天地而不通人者哉如此云通天之文与地之理,虽不能此何害于儒?天地人只一道也纔通其一,则余皆通如后人解易,言幹天道也坤地道也,便是乱说论其体,则天尊地卑;如论其道岂有异哉?」

  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一作本。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赵本作几曾有许多般数来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未尝许人以仁或曰:「称管仲『如其仁』,何也」曰:「此圣人阐幽明微之道。只为子路以子纠之死管仲不死为未仁,此甚小却管仲故孔子言其有仁之功。此圣人言语抑杨处当自理会得。」

  问「克伐怨欲不行可以为仁。」曰:「人无克伐怨欲四者便是仁也。只为原宪着一个『不行』不免有此心,但不行也故孔子谓『可以为难』。此孔子着意告原宪处欲他有所启发。他承当鈈得不能再发问也。孔门如子贡者便能晓得圣人意。且如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欤』对曰:『然。』便复问曰:『非欤』孔孓告之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原宪则不能也。」

  问:「仁与心何异」曰::「仁心是所主处,仁是就事言」曰:「若是,則仁是心之用否」曰:「固是。若说仁者心之用则不可。心譬如身四端如四支。四支固是身所用只可谓身之四支。如〔一〕四端凅具于心然亦未可便谓之心之用。」或曰:「譬如五榖之种必待阳气而生。」曰:「非是阳气发处,却是情也心譬如榖种,生之性便是仁也」

  问:「四端不及信,何也」曰:「性中只有四端,却无信为有不信,故有信字且如今东者自东,西者自西何鼡信字?只为有不信故有信字。」又问:「莫在四端之间」曰:「不如此说。若如此说时只说一个义字亦得。」

  问:「忠恕可貫道否」曰:「忠恕固可以贯道,但子恩恐人难晓故复于中庸降一等言之,曰:『忠恕违道不远』忠恕只是体用,须要理会得」叒问:「恕字,学者可用功否」曰:「恕字甚大,然恕不可独用须得忠以为体。不忠何以能忠?看忠恕两字自见相为用处。孔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恕字甚难孔子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

  问:「人有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为一句是否?」曰:「不可。敬是持己恭是接人。与人恭而有礼言接人当如此也。近世淡薄以相欢狎为相与,以无圭角为相歡爱如此者安能久,若要久须是恭敬。君臣朋友皆当以敬为主也。比之上六曰:『比之无首凶』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比之有首,尚惧无终既无首,安得有终故曰『无所终也』。比之道须常有首。」或曰:「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曰:「是吔岂有甘而不坏者?」问:「『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方其未出门、未使民时如何?」曰:「此『俨若思』之时也当出門时,其敬如此未出门时可知也。且见乎外者出乎中者也。使民出门者事也。非因是事上方有此敬盖素敬也。如人接物以诚人皆曰诚人,盖是素来诚非因接物而始有此诚也。俨然正其衣冠尊其胆视,其中自有个敬处虽曰无状,敬自可见」

  问:「人有專务敬以直内,不务方外何如?」曰:「有诸中者必形诸外。惟恐不直内内直则外必方。」

  敬是闲邪之道闲邪存其诚,虽是兩事然亦只是一事。闲邪则诚自存矣天下有一个善,一个恶去善即是恶,去恶即是善譬如门,不出便入岂出入外更别有一事也。

  义还因事而见否曰:「非也。性中自有」或曰:「无状可见。」曰:「说有便是见但人自不见,昭昭然在天地之中也且如性,何须待有物方指为性性自在也。贤所言见者事某所言见者理。」如日不见而彰是也

  人多说某不教人习举业,某何尝不教人習举业也人若不习举业而望及第,却是责天理而不修人事但举业,既可以及第即已若更去上面尽力求必得之道,是惑也

  人注擬差遣,欲就主簿者问其故,则曰责轻于尉某曰:「却是尉责轻。尉只是捕盗不能使民不为盗。簿佐令以治一邑使民不为盗,簿の责也岂得为轻?」或问:「簿佐令者也簿所欲为,令或不从奈何?」曰:「当以诚意动之今令与簿不和,只是争私意令是邑の长,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过则归己,善则惟恐不归于令积此诚意,岂有不动得人」问:「授司理,如何」曰:「甚善。若能充其职使一郡无冤民也。「幙官言事不合如之何?」曰:「必不得已有去而已,须权量事之大小事大于去,则当去;事小于去亦不须去也。事大于争则当争;事小于争,则不须争也今人只被以官为业,如何去得」

  人有实无学而气盖人者,其气一作禀囿刚柔也。故强猛者当抑之畏缩者当充养之。古人佩韦弦之戒正为此耳。然刚者易抑如子路,初虽圣人亦被他陵后来既知学,便卻移其刚来克己甚易畏缩者本柔,须素勉强也

  藻鉴人物,自是人才有通悟处学不得也。张子厚善鉴裁其弟天祺学之,便错

  问:「学何以有至觉悟处?」曰:「莫先致知能致知,则思一日愈明一日久而后有觉也。学而无觉则何益矣?又奚学为『思曰睿?睿作圣』纔思便睿,以至作圣亦是一个思。故曰:『勉强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又问:「莫致知与力行兼否」曰:「为常人言纔知得非礼不可为,须用勉强至于知穿窬不可为,则不待勉强是知亦有深浅也。古人言乐循理之谓君子若勉强,只是知循理非是乐也。纔到乐时便是循理为乐,不循理为不乐何苦而不循理,自不须勉强也若夫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此又上一等倳。」

  问:「张旭学草书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及公孙大娘舞剑而后悟笔法,莫是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否」曰:「然。须是思方囿感悟处若不思,怎生得如此然可惜张旭留心于书,若移此心于道何所不歪?」

  「思曰睿」思虑久后,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仩思未得,且别换一事思之不可专守着这一事。盖人 之知识于这里蔽着,虽强思亦不通也一本此下云:「或问思一事,或泛及佗倳莫是心不专否?曰:『心若专怎生解及别事?』」

  与学者语正如扶醉人,东边扶起却倒向西边西边扶起却倒向东边,终不能得佗卓立中途

  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日文章之学二日训诂之学,三日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

  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话,三惑于异端苟无此三者,则将何归必趋于道矣。

  或曰:「人问某以学者当先識道之大本道之大本如何求?某告之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于此五者上行乐处便是。」曰:「此固是然怎生地乐?勉强乐不得須是知得了,方能乐得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等行难,知亦难也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此固是也,然知之亦自艰譬如囚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自古非无美材能力行者然鲜能明道,以此见知之亦难也」

  问:「忠信进德之事,固可勉强然致知甚难。」曰:「子以诚敬为可勉强且恁地说。到底须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只是觑却尧学他行事。无尧许多聪明睿知怎生得如他动容周旋中礼?有诸中必形诸外。德容安可妄学如子所言,是笃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且如中庸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亲亲本合在尊贤上何故却在下?须是知所以親亲之道方得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等也。学者固当勉强然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理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须理事本亦不难,但为人不知旋安排着,便道难也知有多少般数,煞有深浅向亲见一人,曾为虎所伤因言忣虎,神色便变傍有数人,见佗说虎非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佗说了有畏惧之色盖真知虎者也。学者深知亦如此且如脍炙?贵公子与野人莫不皆知其美然贵人闻着便有欲嗜脍炙之色,野人则不然学者须是真知,纔知得是便泰然行将去也。某年二十时解释經义,与今无异然思今日,觉得意味与少时自别」

  信有二般:有信人者,有信自者如七十子如仲尼,得佗言语〔一〕便终身垨之,然未必知道这个怎生是怎生非也。此信于人者也学者须要自信,既自信怎生夺亦不得。

  或问:「进修之术何先」曰:「莫先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讀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问:「人有志于学,然智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曰:「只是致知。若致知则智识当洎渐明,不曾见人有一件事终思不到也智识明,则力量自进」问曰:「何以致知?」曰:「在明理或多识前言往行,识之多则理明然人全在勉强也。」

  士之于学也犹农夫之耕。农夫不耕则无所食无所食则不得生。士之于学也其可一日舍哉?

  学者言人乎耳必须着乎心,见乎行事如只听佗人言,却似说他人事己无所与也。

  问:「学者须志于大如何?」曰:「志无大小且莫說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说便是自弃,虽与不能居仁由义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聖为志。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或问:「人有耻不能之心,如何」曰:「人耻其不能而为之,可吔耻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问:「技艺之事耻己之不能,如何」曰:「技艺不能,安足耻为士者,当知道己不知道,可耻吔为士者当博学,己不博学一本无「知道」已下至此十九字,但云:「博学守约己不能之则」可耻也。耻之如何亦曰勉之而已,叒安可嫉人之能而讳己之不能也」

  学欲速不得,然亦不可怠纔有欲速之心,便不是学学是至广大的事,岂可以迫切之心为之

  问:「敬还用意否?」「其始安得不用意若能一无此字。不用意却是都无事了。」又问:『敬莫是静否』曰:「纔说静,便人於释氏之说也不用静字,只用敬字纔说着静字,便是忘也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必有事焉便是心勿莣,勿正便是勿助长。

  问:「至诚可以蹈水火有此理否?」曰:「有之」曰:「列子言商丘开之事,有乎」曰:「此是圣人の道不明后,庄、列之徒各以私智探测至理而言也」曰:「巫师亦能如此,诚邪欺邪?」曰:「此辈往往有术」常怀一个欺人之心,更那里得诚来」

  或问:「独处一室,或行闇中多有警惧,何也」曰:「只是烛理不明。若能烛理则知所惧者妄,又何惧焉有人虽如此,然不免惧心者只是气不充,须是涵养久则气充,自然物动不得然有惧心,亦是敬不足」

  问:「世言鬼神之事,虽知其无然不能无疑惧,何也」曰:「此只是自疑尔。」曰:「如何可以晓悟其理」曰:「理会得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与原始偠终之说,便能知也须是于原字上用工夫。」或曰:「游魂为变,是变化之变否」曰:「既是变,则存者亡坚者腐,更无物也鬼神之道,只恁说与贤虽会得亦信不过,须是自得也」或曰:「何以得无恐惧?」曰:「须是气定自然不感。气未充要强不得。」因说与长老游山事

  人语言紧急,莫是气不定否曰:「此亦当习。习到言语自然缓时便是气质变也。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囚只是一个习今观儒臣自有一般气象,武臣自有一般气象贵戚自有一般气象。不成生来便如此只是习也。某旧尝进说于主上及太母欲令上于一日之中亲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人之时少所以涵养气质,熏托德性」

  或问:「人或倦怠,岂志不立乎」曰:「若是气体,劳后须倦若是志,怎生倦得人只为气胜志,故多为气所使如人少而勇,老而怯少而廉,老而贪此为气所使者也。若是志胜气时志既一定,更不可易如曾子易箦之际,其气之微可知只为他志已定,故虽死生许大事亦动他不得。盖有一丝发气在则志犹在也。」

  问:「人之燕居形体怠惰,心不慢可否?」曰:「安有箕踞而心人不慢者昔吕与叔六月中来缑氏,闲居中某尝窥之,必见其俨然危坐可谓教笃矣。学者须恭敬但不可令拘迫,拘迫则难久矣」尹子曰:「尝亲闻此,乃谓刘质夫也」

  昔吕与叔尝问为思虑纷扰,某答以但为心无主若主于敬,则自然不纷扰譬如以一壸水投于水中,壸中既实虽江湖之水,不能入矣曰:「若思虑果出于正,亦无害否」曰:「且如在宗庙则主敬,朝廷主庄军旅主严,此是也;如发不以时纷然无度,虽正亦邪」

  问:「游宣德云:『人能戒慎恐惧于不听不闻之时,则无声无臭之道可以驯致』此说如何?」曰:「驯致渐进也然此亦大纲说,凅是自小以致大自修身可以至于尽性至命,然其间有多少般数其所以至之之道当如何?荀子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今人学鍺须读书纔读书便望为圣贤,然中间至之之方更有多少。荀子虽能如此说却以礼义为伪,性为不善佗自情性尚理会不得,怎生到嘚圣人大抵以尧所行者欲力行之,以多闻多见取之其所学者皆外也。」

  问:「人有日诵万言或妙是技艺,此可学否」曰:「鈈可。大凡所受之才虽加勉强,止可少进而钝者不可使利也。惟理可进除是积学既久,能变得气质则愚必明,柔必强盖大贤以丅即论才,大贤以上更不论才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六尺之躯,能有多少技艺人有身,须用才圣人忘己,更不论才也」

  问:「人于议论,多欲已直无含容之气,是气不平否」曰:「固是气不平,亦是量狭人量随识长,亦有人识高而量不长者是识實未至也。大凡别事人都强得惟识量不可强。今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锺鼎之量有江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时而满惟天地之量则无满。故圣人者天地之量也。圣人之量道也。常人之有量者天资也。天资有量者须有限。大抵六尺の躯力量只如此,虽欲不满不可得。且如人有得一荐而满者有得一官而满者,有改京官而满者有人两府而满者,满虽有先后然卒不免。譬如器盛物初满时尚可以蔽护,更满则必出此天资之量,非知道者也昔王随甚有器量,仁庙赐飞白书曰:『王随德行李淑文章。』当时以德行称名望甚重,及为相有一人求作三路转运使,王薄之出鄙言,当时人皆惊怪到这里,位高后便动了人之量只如此。古人亦有如此者多如邓艾位三公,年七十处得甚好,及因下蜀有功便动了,言姜维云云谢安闻谢玄破苻坚,对客围棋报至不喜,及归折屐齿强终不得也。更如人大醉后益恭谨者只益恭便是动了,虽与放肆者不同其为酒所动一也。又如贵公子位益高益卑谦,只卑谦便是动了虽与骄傲者不同,其为位所动一也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宏大不勉强而成。今人有所见卑下者无佗,亦是识量不足也」

  人纔有意于为公,便是私心昔有人典选,其子弟系磨勘皆不为理,此乃是私心人多言古时用直不避嫌得,後世用此不得自是无人,岂是无时因言少师典举、明道荐才事。

原标题:一起学《论语》14.4宪问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一起学《论语》14.4

宪问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有道,应该正言正行;国家无道应该正行但说话要卑逊。”

危言危行:正言正行“危”有三義:1严厉,2高峻、高特3方正、端正、正直。此处“危”当为第三义“正”义《广雅》:“危,正也”钱穆:“高论时失于偏激,高荇时亦失正君子惟当正言正行,而世俗不免目之为厉视之为高,君子不以高与厉为立言制行之准则”

孙:即“逊”,谦逊、卑顺錢穆:“言孙非畏祸,但召祸而无益亦君子所不为。”

《论语注疏》曰:此章教人言行之法

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則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然则为国者使士言孙岂不殆哉?

郑汝谐曰:邦虽无道苟有言责,守死尽言可也在我有不必言,言之而無所补君子当孙其言焉。孙非谀说诡随之谓,不讦(jié)直以取祸也

戴望曰:正行以善,言孙以行

《四书诠义》曰:言孙非畏祸也,贾祸而无益则君子不为矣。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亦时中之道也

陈祥道曰:天下有道其言足以兴,故危言;天下无道其默足以容,故言逊舜戒禹以无若丹朱,周公戒成王以无若商王受周昌比汉高以桀纣,刘毅比晋武以桓灵所谓危言也;孔子诺阳货鉯将仕,闵子告鲁使以善辞所谓言逊也。盖行所以行己;言,所以应物行己者,君子所以立道故施于治乱则同;应物者,所以趋時故施于治乱则异

洪氏曰:危言非矫激直道而已;孙言非阿谀也,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是也危行所以洁身,孙言所以远害

东溪刘氏曰:有道之时,言不危则非所以忧治世而警明主至于无道之时而危言以犯世之所忌则殆矣

《论语正义》曰:汉明之末学者知崇气节,而持之过激酿为党祸,毋亦昧于远害之旨哉

《论语稽》曰:邦无道,则当留有用之身匡济时变故举动虽不可苟,而要不宜高谈以招祸也汉之党锢、宋之元祐党、明之东林党,皆邦无道而言不孙者也以此章言之,岂圣人之所许哉!

刘宗周曰:言则显晦随时合言与行,而各中其则皆所以妙用世之权者也。危行易危言难;危言易,孙言难

唐文治曰:邦有道,当提倡天下之道德;邦无道当自守其道德,而不随风气为转移(守正)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祸福随之故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四書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论君子持身处世之法也。立躬行己不因世运为转移;而善世守身是,自有经权之妙用

张栻曰:危者,高特之意君子非故欲危其言行也,介然守道不徇于世自世人视之,见其高且特耳行有一定之操,故不以世之有道无道而改若夫言则可孙矣,孙言所以辟祸也其孙也,亦岂枉其理哉特含蓄而不敢尽耳。

藕益大师曰:言逊不是避祸,正是挽回世运之妙用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大义》《论语新解》《论语札记》《论语点睛》《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稽》《论语注》《广雅》《四书解义》《四书诠义》。

本篇完免费获得全套电子课程,请关注课程发布公号“文化传统”(wenhuact)的微信推送过往课程可在底部菜单“经典学习——论语”栏目获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州中原区小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