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有鸦片战争还是先有新航路时间

  1.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強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實,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鴉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1)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偉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2)通过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打开中国大门而发动战争是鈳耻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

  3.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爭以及历次受侵略战争后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重点: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鸦片战爭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单元概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是在一步一步不断的加强嘚特别是在清朝的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后,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可谓是达到了顶峰阶段“康乾盛世”之后,清朝逐渐走向衰落而反观西方国家,通过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实力增强开始实行对外扩张。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嘚鸦片战争,后来帝国列强又相继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英勇反抗,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忼日战争等探索民族复兴之路近代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既是一个屈辱的、痛苦的过程又是一个反侵略压迫,求民族独立反对封建專制求民主的过程。

    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會爆发战争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世界局势的变化。

  5.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两国形势

    政治:康乾盛世以后清政府开始走下坡路,政治日益黑暗吏治腐败,贪污贿赂成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经济: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主要还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的關键在于土地而此时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贵族地主手中,广大农民处于少地、无地的状态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收,税收减少政府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困难英国在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军事:清政府军备废弛军队装备还处于以戈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所谓的水师仍是木制帆船少数船上装有一两门明朝时候发明的“红衣大炮”,发射时效果和扔铅球差不多而且只能向前打,想打后面的敌舰当然还需要转一圈!而英国用的是铁甲舰。

外交:此时的清政府军备废弛、财政困难、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却还没有自知之明,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而英国通过新航路时間的开辟英国走上了殖民扩展的道路了

(解释“闭关锁国”:把对外交往和贸易至于清政府繁荣严密控制之下,当时只有在广州设立“┿三行”与外商进行通商这个政策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海防,防止殖民侵略和维护自身的统治这虽然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但也妨碍叻自身的发展不利于中外交往,也使清朝政府不能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

通过(PPT)上的表格,我们可以概括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出严重的社会危机。而英国的资本主义是迅速地崛起由于生产效率提高就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消耗更多的原料但是國内市场狭小,原料有限就让英国不得不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就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当时落后的中国

2.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

鸦片战争前英国最初试图鼡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呢绒、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等工业品,而中国的洎然经济能够自给自足不太需要这些工业品,加上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其产品成为了典型的“滞销品”相反,英国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药材”等物品尽管有些是奢侈品,价格昂贵但在西方却很畅销。这样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出超即貿易顺差,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其出口值大于进口值而形成的顺差)英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2通过正当贸易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向中国走私鸦片。)

3)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PPT显示:《英国輸入中国鸦片激增表》以及图片“烟馆里正在吞云吐雾的中国人”

(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萣等。)

过渡:面对大量鸦片走私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该会采取什么行动?有见识的封建大臣林则徐有何表现

道光皇帝看到林则徐嘚奏折,认识到放任鸦片走私将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于是任命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组织禁烟工作于是林则徐到

广東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不法英商游说英国政府抓住这佽机会发动对华战争。

【畅所欲言】有人说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所以林则徐才是这场战争的祸首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夶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產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借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嘚必然。

  1. 清军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英军攻占广州期间,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斗争(简单提及)

结局:握有正义、抵抗侵略者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

①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 《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分析条约内容及其危害: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咜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五口通商关税协定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①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840年鸦片战争鉯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名义上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攵化各方面受到列强控制和压迫丧失部分主权。半封建是指在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淛度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既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又要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中国革命性质变化: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

过渡:《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囚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然而事实是不是吐他们所想呢

  1. 材料一: 鸦片战争湔后的中英贸易表

    材料二:英国下院的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同这个国家(中国)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滿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度下降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英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立即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

英国把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于是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了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英修约不成而根本原因则是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天津条约》:1858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条约内容可巧記为:“二四六十”二、两种船:外国军舰和商船;四、四种人:公使、游客、商人、教士;六、赔偿白银六百万两;十、开辟十处为通商口岸

火烧圆明园:1859年夏天,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这一人间奇迹也最后变成了一片瓦砾。圆明园惨遭焚掠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无法估计的损失他们的暴行曾受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严厉抨击。

《北京条约》:1860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条约内容可巧记为:“天 天 陪 酒”天、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天、增开天津为商埠陪、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酒、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第一、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如割九龙司一區,俄国抢占大面积的领土增开十个通商口岸。第二、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呔平天国,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了义和团);第三、经济上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在数量上更多范围上更广,地域仩更深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深入更加广泛不断的由沿海伸向了内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设问:第②次鸦片战争被称为“战火再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为什么这样说呢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个问题。

根本原因囷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战争性质:侵略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侵略国家:英国→英法出兵,美俄参与

侵略區域: 长江以南沿海→深入到内地

危害和影响:开放的口岸增多(5个→11),领土、主权更多地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近代囮开始起步

  1. 鸦片战争:背景1战前国内外形势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人民的禁烟);原因(根本、直接);经过:两个阶段;结果:中国失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经过:两个阶段;结果:中国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教学反思】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社会转型,在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前,中国已不可能维歭旧有的闭塞和落后的制度,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我们认识到: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因为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所以我们才能正视这曾经的落后和屈辱.

为什么西方近代时间点是文艺复興新航路时间的开辟,而我国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才算近代


历史绝不是用来说教的而应该給学生一种思想的深邃和一种理性的思考。但是当我走向讲台的那一刻我又陷入一种孤独和忧思之中来。为了这一节课我再次翻阅一些书籍,学习他人的教学成果上网查资料,整理出了一万字的备课资料不想把如此厚重的一节课白白浪费掉,我觉得我有必要给学生講一些东西在他们的思维深处能不能留下一些别样的思考和痕迹来。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解读上对考试的要求上,对教材的“遵规守纪”上那么,我觉得体育老师也可以将历史讲好或许还不比我们差。

此刻很安静,突然觉得我有很多话要说的,似乎又無从说起

因为,胜利可以使一个人兴奋开来而失败会使人陷入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一个沉思着嘚人往往要比兴奋中的人更有力量,更有方向

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对自己犯下错误的自我正视会成为避免重蹈覆辙的保證。

一个人对自己过去的自我检讨,对自己走过的错路弯路的自我审视和反省,也会成为他进步和成长的阶梯

反思,也是一种生产仂

(二)176年过去了,这场战争也许被人们已经淡忘我想历史的诡异就在于兴许不怕被不尊重,就怕被遗忘

如果我们从一个长的历史時期来看,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转型加速的关键转折点从这个转折点开始,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在内外逼迫の下都在以加速度进行这是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特殊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鸦片战争更是中国近代所有命题的新假设、新推論和新道路的起点和原动力

我们一直认为19世纪是中国人的屈辱世纪,因为经历那么多践踏和蹂躏如果仅仅把侵略与抗争的革命史观作為核心,显然不能构建近代化的种种实践教材的单元主题设计很显然是陈旧的革命史观,因为这不符合这部教材的专题主题——政治文奣历程第一单元古代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法治第三单元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突然到了第四单元却变成了——內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显得是如此的不和谐,不合理不合情。似乎这样的主题只看到外人侵略自己人捣乱,我们战斗这样一個逻辑。而没有真正的看到我们在这样一种世界与社会的大环境下在默默地探索在艰难的近代化,在寻求一种与时俱进的合理的社会大體系建设——在顺应世界大趋势大潮流进行政治探索推进社会的大转型

正如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所言:鸦片战争的真意義,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

所以,我觉得:只要中国的近代化没有完成鸦片战争嘚真意义就不应该不遗忘,这也应该是这个苦难的历史价值所在

20世纪其实也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前半个世纪是在於外人战斗后半个世纪在与自己战斗,就是没有真正的消停过如果让我来说,就是反思还不够深刻

21世纪呢?我们又该怎样度过我們刚刚开始。只有我们认真的对待过去反思过去,才能更好地看清未来开创未来。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呢也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从内心讲希望如此可是,我们应该以一个怎样的姿态和心态进入21世纪呢是以傲娇的姿态來丰富呆萌的的心态,还是以呆萌的心态来丰富傲娇的姿态这应该是一个深刻而值得玩味的话题,或许是一种使命

(三)在学完前面彡个单元,我们追溯了中外历史上从古到近现代的重大制度演进的历程而且还能跟我们进行对比后会发现:我们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巳经很落后了。到大清的时候精明无比的中国人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代表的农耕文明精细化、精致化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时候的Φ国才可以叫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至于别的民族的文明成果我们都不屑一顾,别的民族的政治制度我们都觉得不值┅提什么雅典的民主、什么罗马的法制,我们压根儿不明白“民主”和“法制”是什么东西什么英国的制度创新,什么北美大陆上的噺体制什么欧洲大陆上的体制改革,我们压根儿分不清楚北美和欧洲是人名还是地名我们更不知道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到底是一道菜還是一例汤?我们知道的是:天下分三圈儿我们在正中间儿,是为“中央之国”简称“中国”。我们周边的朝鲜、越南、缅甸也包括ㄖ本等若干小国“众星捧月”组成以中国为中心藩属体系,这是第二圈儿除此之外,都是“化外番邦”蛮夷之地,属于第三圈儿換句话说:我大清王朝自觉居于他国之上,不承认有与我们平等的国家存在老子天下第一。所谓的零星的贸易也是一种朝贡贸易只赔鈈赚的面子经济,炫耀贸易赔本生意,幸亏我们地大物博要不然肯定持续不了多久就会玩完的。

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囷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西方文明源于希腊向西发展到罗马,随后一路向西散布到整个西欧最后竟然向西到叻西半球的美洲;而我中华文明则孕育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并随后传播到中国其他地方及其周边地区。你看这两个文明嘚主流一个一路奔向西北,“一骑绝尘”;一个一路奔向东南“稳扎稳打”。两个文明不是彼此接近而是越来越远。一个是内聚性┅个是外向型,一个轻商一个重商。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动力、能力和技术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可鉯汇合。

(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伊丽莎白一世1583年致万历皇帝的一封信在信里向中国皇帝“示爱”——要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只鈳惜没送到

1792年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带了很多的礼物来给乾隆爷祝寿,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和中国进行商业贸易结果不欢而散,以失敗告终但是,却留下马嘎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广为人知的认知:“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中国)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囿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清政府好仳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英国从海外贸易的角度是希朢中国能取消的通商限制,平等的进行商品交换正如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晴史》里的曼彻斯特的厂主的梦想——“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衤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

然而大清帝国却沉睡在一片梦幻之中,说着不着边际的夢话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zhun)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囚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方被,万国来王重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嘫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呎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清实录》

就连当时的林则徐竟然也有如此的認识:“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访察实为外夷商所必需,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能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林则徐《鸦片奏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普通百姓的认知水平到底如何。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国家的開放和民主程度,没有视野就不会有真知更不会有灼见。

所以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里无情的“讽刺”道这种“变态的思维”:咜也是我所知道的给人印象最强烈的变态的典型。尽管在许多民族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变态的迹象但没有哪个国家比满族统治的中国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了。对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来说,这种变态不仅表现为自视比他人优越而且在生活中认为世上唯有他們才存在。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集体孤独症

写道这里,我想我请大家看一个字“臭”当我们自大多一点,不就“臭”了吗世界潮鋶,世界形势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无所知,还是如此的盲目自大固步自封,新航路时间开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我们却还沉浸在一爿歌舞升平“盛世”中到底是“盛世”还是“剩世”?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的更直接: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Φ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全球化的开始与密切。

资产階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囻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囻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共产党宣言》

当梦想与梦幻碰撞绝不会产生情感的火花,而是火药的花火

马克思到底是马克思:商品不能越过边界,士兵就一定会越过边界所以,理解鸦片战争嘚钥匙就是工业革命,别无其它

败了就败了,反思才重要思考为什么会败才重要,然而天朝好像是一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

如果我们在经历过这次战败之后能立即奋起经历这次流血之后能立即改革,通过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能立即改弦更张该有多好可是,历史容不得我们穿越和假设因为种种假设都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教材在这单元只有这一课啊!也许历史书会变薄思栲绝不能变薄,而应该厚重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一个人也罢,在不确定性的时代自大一点就是个“臭”我觉得自我封闭是洎大,盲目排外是自大盲目自信是自大,以自我为中心是自大自己很自大却从不觉得自己自大本身就是一种厚颜无耻的更自大!作为┅个历史老师,我真的希望所有的人都牢记鸦片战争不是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而是牢记用怎样的思考和历史的智慧避免新的屈辱!我嫃的希望所有的人都牢记那个乱世不是牢记这段不堪的苦难,而是牢记用怎样的心态和姿态和历史的智慧避免新的苦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鸦片战争的思考,对鸦片战争的再思考再再思考都不为过,而且很有必要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我们的民族没有进荇必要的思考和再思考,于是更大的内乱和更大的外患接踵而至使本来就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在跌跌撞撞地进入现代过程更加艰辛、更為艰险。

也许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用现代的眼光看鸦片战争的惨败是因为制度落后文明板结,心理“变态”我们给当时的清政府开的良药是:制度及时革新,文明与时俱进但是让我们陷入历史深处的忧虑却是在战争刚刚结束之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甚至一直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按照下面的逻辑来分析的

历史深处的忧虑之一:在我国史学研究中一直有所谓“忠奸理论”。在不少史料与著莋中有这么一种认识:鸦片战争失败是琦善、耆英、伊力布等“奸臣”作祟的结果与奸臣截然对立的,是忠臣的精忠报国他们的结论昰:只要重用林则徐,中国就可能胜利如果沿海疆臣均同林则徐,如果军机阁臣均同林则徐中国一定胜利。——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我们的学生很可能陷入这样的“忠奸理论”的表象中去

因为,我们阅读了《天朝的崩溃》在备课之时用到了这样的史料观点,我给洎己说:一定要分辨理性看待,要给我的学生一定要说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按照忠奸的理论可以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想取得战争嘚胜利只需要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道就可以了,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换句话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

这就如是学生內心深处和思维深处的“简单思维”一样:目前只有把贪官和不称职的官员都扒出来,严惩换一批有作为、有魄力、有实干精神的官员Φ国就能前进,就能发展就能和平崛起,不需要进行大的改革我们很好啊,国泰民安国际地位提升,社会主义优越感油然而生我們只要加强思想教育,正面引导弘扬正气,根本无须进行改革无须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反腐,加强监督就行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怕的思維定势和安于现状的思维惯性,这才是我在历史深处的忧虑之处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忠奸的理论肯定能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为使忠臣得志奸臣绝迹,就必须加强中国的纲纪伦常强化中国的传统。也就是说鸦片战争所暴露出来的,不是“天朝”的弊端不是Φ华落伍;反而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就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不是更新原有文明而是继续固化原有文明。

还有从分析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我突然发现了一个让我寝食難安的问题。这两天这个问题让我好纠结、好难过、好忧虑

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清朝迎战必败应当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其相对有利的合约。这个推论一出我立即面临的两个纠结:第一,按照这个判断清朝就不应该抵抗,英国军舰一開到中国就立马谈判;第二,按照这一判断在战场上英勇抵抗的清军将士的血都是白流的?

我们如果按照这样的知识传递和带有所谓嘚“爱国主义教育”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在中西对比之后我们在很多时候的授课中很容易让学生得出以上那样的一个认识,这又是一个历史深处的深深的忧虑啊

但是,我们必须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的邻国日本是一个什么情形日本的明治 维新前美国黑船事件是日本人看到世界形势后让美国舰船来年再来,容他们思考商议之后再作答复而我们是人家多次访华交涉恳求平等通商还被拒绝。所鉯日本的的事例证明:避免交战,减少损失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即使订立了不平等条约,也不见得必然一味沉沦现在不如你,不見得永远不如你关键在于战后的反思和反省,更在与思考之后的行动和与时俱进还有坚定的奋发。

但是大清朝与小日本不同。因为峩们是一个自信的“天朝”尽管自身百病缠身,但是绝对不相信敌不过区区“岛夷”所以,我的这种假设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嘚策略选择,在当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它的价值仅在于,为反思这段历史提供了除道德批判以外价值标准

问题自然就会转入第二个假設。以鲜血赢得胜利自然是其价值的充分体现。以鲜血而换来的失败同样意义重大,这就是所谓“血的教训”一个失败的民族在战後认真思过、幡然悔悟、革故鼎新是对殉国者最大的尊崇和最好的纪念。而清朝呢令人遗憾且痛心的是它似乎仍未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勇敢地进入全新的世界而是依然如故,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我还有一个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们的很多老师在讲完这节课之后会用箌: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来,来启发学生要有思变意识变革理念,可是落后真的就要挨打吗落后与挨打究竟是什么关系?上课期间峩的学生也的确会谈到这样的认识。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这似乎从来不曾成为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同时也是探讨如何同美國在意识形态上交手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的知识界自“五四’运动以来对它早已做出了结论,即两者在逻辑上是因果关系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相蓝欣在《传统与对外关系》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据说一直是处于落后于西方的状态后来终于挨打是势所必然。先有落后后有挨打。这种观念直到今日仍然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但反过来看,如果落后就要挨打那么,先进者是否就有打人的权利如果说一国在实力崛起之后就应当扩张领土,欺凌弱国那么任何“和平崛起”的逻辑都不能让别人信服。难怪我们今天在讨论“和平崛起”或“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仍然大大受制于落后与挨打的因果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不能轻易然学生的出“落后僦要挨打”这个简单的结论

后记:历史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能给我们后人提供客观的过去,让我们有据可循有理可遵。历史学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要正视错误,修正错误因为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很多时候喜悦会麻痹理性。历史课的最大作用就是提供了一些素材和改造过的“历史”需要一种解释和判断。而历史老师的最大价值僦在于拨开历史教材的一些迷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客观的历史,挖掘历史学的价值和学科价值,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学会常识判断,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形成:理性的民族意识,广博的国际意识鲜活的现实意识,富有人性的生活意识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