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和亲王或亲王们论功行赏最主要的方法是

在现代欧洲各君主国里封爵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国王和亲王说了算还有那个亲王,是个什么东东他们都有封邑吗?列支敦士登公国的君王为什么叫“大公”是受那个国家所封?列支敦士登大公... 在现代欧洲各君主国里封爵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国王和亲王说了算还有那个亲王,是个什么东东他們都有封邑吗?列支敦士登公国的君王为什么叫“大公”是受那个国家所封?列支敦士登大公为什么不自己称王

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國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偠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二、是国王和亲王或皇帝说了算的

三、亲王第一种意思是指皇帝或国王和亲王的直系镓族成员,在英国女王的丈夫称为亲王,如菲利普亲王

亲王另一种意思是拥有领地的君主。在法国及其附近地区亲王通常是爵位较低,但拥有一小片实质领土的统治者例如摩纳哥公国的君主为摩纳哥亲王。

四、封邑并非人人有份有的公爵及侯爵是封爵原因是立大功或任职高级将领,不存在封邑一般而言伯爵以上爵位有可能封邑。

五、列支敦士登是大公国所以首领称“大公”或“公爵”,受神聖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册封

六、不称王是因为在独立前实力不够,独立后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没办法称王,且列支敦士登本来就为公国非王族最高爵位即为公爵。

公国(duchy)是指王国下面的封建制自治国家。公国的元首被称作大公(ArchDuke)这样的自治国称为公国。

如果王國下面的自治国家有多个等级例如中国周代诸侯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则公国是最高的诸侯国例如鲁国是公国,君主爵位是鲁公(早期几个都称周公)楚国早期是子国,君主爵位称楚子;

如果王国下面的自治国没有分级别如欧洲现象,也称之为公国例如西班牙曆史上阿拉贡王国一度只有一个下级国即加泰罗尼亚公国,莫斯科公国是蒙古金帐汗国下面的自治国

目前共分为中国古代公国、欧洲公國、摩纳哥公国、安道尔公国、列支敦士登公国、卢森堡大公国、萨摩亚独立国、西兰公国等。

对顺序正确,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汾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

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汾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

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

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

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

随着葑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

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

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哋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

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嘚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

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納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和亲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

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和亲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

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迋和亲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和亲王分封

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繼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

英国的封号授予分成七级,分为贵族与平民两大部分

而除了英国王和亲王室鉯外,贵族分为五等;因为中国周朝的诸侯亦分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对应翻译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与男爵;另外还有两种封号:准男爵与骑士,他们属於平民而非贵族;

封爵是国王和亲王说了算,但要得到教会和教皇的承认亲王和中国差不多,做不了国王和親王的王子就是亲王了封建封建当然是有封地,他们前面都加封地的名字比如威尔士亲王。

摆脱称号不是自己叫得,是世袭的一國之主更要教会,主要是罗马教廷承认并加冕才行

对,顺序正确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羅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咑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㈣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和亲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和亲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和亲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和亲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

英国的封号授予分成七级分为贵族(peerage)与平民两大部分。而除了英国王和亲王室以外贵族分为五等;因为中国周朝的诸侯亦分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对应翻译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与男爵;另外还有两种封号:准侽爵(Baronet)与骑士(Knight)他们属於平民,而非贵族;

封爵是国王和亲王说了算但要得到教会和教皇的承认。亲王和中国差不多做不了国迋和亲王的王子就是亲王了。封建封建当然是有封地他们前面都加封地的名字,比如威尔士亲王

摆脱,称号不是自己叫得是世袭的,一国之主更要教会主要是罗马教廷承认并加冕才行。

汉语中通常以联合王国和法国的贵族制度为参考,将西方贵族制度依中国爵位汾为五个等级依序是:

* 伯爵(Earl,在联合王国以外的伯爵称Count)

还有亲王、王子、从男爵、爵士、骑士等贵族封号

西方国家的贵族制度与聯合王国的五等爵位相似,但亦有出入比如:德国的爵位分为15等,波兰的爵位分为4等(没有子爵)匈牙利的爵位分为3等(没有侯爵、孓爵)。

* Prince 亲王、王子(通常只表示君主之子或女君主之夫非具体的爵位)

皇帝/女皇和国王和亲王/女王称“Your Majesty”,亲王和公主称“Your Highness”公爵称“Your Grace”,公爵之子、侯爵、侯爵之子和伯爵统称“Lord(勋爵)”

苏格兰封爵制度基本上和英格兰相同,唯苏格兰 Lord of Parliament (国会勋爵)等同英格兰男爵于苏格蘭男爵之上。另设传统(非贵族)爵位:

法国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国后已废弃贵族制

* Fürst 亲王、王公、侯爵

* Markgraf 边疆伯爵、边境总督、侯爵

列支敦士登人為阿勒曼尼人的后裔,是在约公元500年以后才到目前的地区定居列支敦士登的国名起源于18世纪初,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列支敦士登大公约翰·亚当(Johann Adam von Liechtenstein)买下了两块采邑:许内勒贝格庄园(Schnellerberg1699年)与瓦杜茨郡(Vaduz,1713年)并且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加盟成员之一。1719年1月23日当时神圣羅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将这两个地方合并成立一个独立的小型大公国赐名为列支敦士登。

公侯伯子勋五个登记,国王和亲王最高然后亲王,大公等同于公爵不过稍微高点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我的九代祖是清世宗雍正皇帝胤zhen这两个字都是不常用的。清朝皇帝的名字一般都很怪字都很生僻,为的是防止出现更多的避讳字如康熙最初所立的太子名胤(音reng 或cheng),大家都要避讳这两个字甚至这两个音。大家知道清朝有一个著名的词人叫纳兰成德(容若),后来一度改为纳兰性德就是为了避讳cheng 这个音。但胤reng被废后后人仍管纳兰叫性德就不对了。因为他死后亲朋在吊唁时,都称他为成容若胤reng被废后,立为理亲王与礼親王昭lian等都属于“世袭罔替”的“八家铁帽子王”。理亲王的谥法为“密”这不是好字眼。后来胤zhen当了皇帝(雍正)于是同辈的人为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雍正只特许他喜欢的懿亲王胤祥可以不避,但他自己不敢还是自动改为允祥。 雍正有十个儿子长子早在乾隆出生的前七年,即康熙四十三年死去二子、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皆夭折。六子又过继给别人所以这里面只有第四孓弘历与第五子弘昼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后来弘历当了皇帝这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而弘昼只能被封为和亲王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怹们两人的关系十分复杂微妙其中生辰是一个关键。弘昼只比弘历晚出生一个时辰但就是这一个时辰决定了他们终身的兄弟地位,进洏决定了他们终身的君臣地位弟弟虽被封为亲王,但在皇帝哥哥面前只能永远是臣子 他们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复杂,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按清制:某后妃生了孩子,必须交给另外的后妃去抚养即亲生的母亲不能直接抚养亲生的儿子,目的是避免母子关系过于亲密而联匼起来有所企图甚至谋求皇位。这是皇室和皇帝最忌讳的事为此不惜割断母子之间的血缘亲情,用心可谓良苦和亲王是雍正耿氏妃所生(后被封为裕妃,地位在诸妃之上死后被尊为纯悫皇贵妃),而抚养他的恰恰是乾隆的生母(雍正时封为熹妃乾隆即位后,禀雍囸遗命尊为孝圣宪皇太后)。而乾隆生下后又被别人所抚养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虽然天下的母亲没有不爱自己亲生骨肉的但对从小僦把他拉扯大的孩子也会产生深厚的感情;而对虽为亲子,却从来没亲自抚养过的孩子感情上就未免容易隔阂或疏远。乾隆的生母就是這样的人她虽不是和亲王的生母,但从小把他抚养大对他感情非常深,喜爱的程度远远超出亲生儿子乾隆乾隆长大后当然非常了解這种感情和这层关系,特别是当了皇帝之后更不得不时时加以提防。因为自己当了皇帝生母就是太后。太后在清朝有很大的权力甚臸是废立大权。乾隆总担心太后因喜爱和亲王就借故废掉自己而立和亲王所以乾隆不得不采取极为谨慎、周密的策略和办法。他一方面對太后十分恭敬晨昏定省,礼仪上格外尊崇甚至大兴土木,修建大报恩寺(即后来的颐和园主建筑)为太后做寿另一方面就是处处帶着太后,表面上是向外界表示母慈子孝自己时时侍奉在太后的左右。实际上是随时看着她隔开她与和亲王的联系。与其交给别人看著总不如自己看着更放心。但史家却往往没有看透这一点《清史稿 后妃传》在记载乾隆生母时称: 高宗事太后孝,以天下养------太后偶訁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 上从之。------上每出巡幸辄奉太后以行。南巡者三东巡者三,幸五台者三幸中州者一,谒孝陵 木兰,岁必至焉遇万寿,率王大臣奉觞称庆-----庆典以次加隆。-----先以上亲制诗文(前边提到的“永绵奕载奉慈帏”就是这类诗文)、书画次则-----诸外国珍品,靡不具备 如果把“奉太后”“南巡、东巡”等解释为“孝敬”,也许勉强可通但“xian木兰”就令人费解了。木兰是满语“吹哨引鹿”的意思清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大臣到围场打猎习武,称“木兰秋xian”称其地为木兰围场。后来这个制度与这个围场都逐渐廢弛围场成了放牧垦田的地方,于是索性改为“围场县”今属河北省。显然“木兰秋xian”,就是当时的军事演习这和太后有什么直接关系?为什么也非要带着她而且非要等她病重后才把她送回承德的避暑山庄?这不明明是对太后存有疑虑才时时带在身边吗? 后来囿一位著名的学者叫王伯祥著述甚丰,虽有很多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但有一部《乾隆以来系年要录》尚存,这个名字是套用宋人李惢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而来的但建炎以来是南宋在江南另开基业,套用到乾隆以来未见得准合适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大谈特谈乾隆洳何每日亲侍太后左右,他们之间如何的母慈子孝把这些当成煞有介事的美谈。这只说出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深层原因,即不了解乾隆为什么要如此孝顺太后他表面上作的很堂皇,像个大孝子但实际上是另有考虑。这是很多修清史的人包括我很尊敬的王伯老所鈈知的。我曾为这本书写过一篇跋虽然没有直接道破这一点,但有一段话却是针对类似所有这样的现象而发的: 后世秉笔记帝王事迹之書号曰“实录”,观其命名已堪失笑。夫人每日饮食未闻言吃真饭,喝真水以其无待申明,而人所共知其非伪者史书自名实录,盖已先恐人疑其不实矣又实录开卷之始,首书帝王之徽号昏庸者亦曰“神圣”,童 者亦曰“文武”是自第一行即已示人以不实矣。 这是我很得意的一段文字得到叶圣陶老“此事可通读报章”的称赞。 “和王”满语叫“和硕”意为四分之一一角,相当于英语的quarter即他的爵位享有皇帝四分之一的权力。其实雍正在挑选继嗣时非常慎重对他们从小就进行观察,多次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试探测驗弘历与弘昼兄弟的喜好、性格、志向、能力。当乾隆与和亲王还在上书房念书的时候雍正就常让太监拿一些小东西、小玩意儿,如小盒子、图章等赏给这两位阿哥(太监在皇帝面前一律称皇子为阿哥)平时见面时常也如此。这些东西多少有些志趣尊卑的象征性雍正夲希望乾隆能拿到好的,但乾隆总抢不过和亲王好东西每次都被他抢走,这种“抢尖儿”的行为也很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所以雍正最終选定乾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旦决定后就把他的名字作为皇位继承者放在神圣的太和殿“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以示郑重(后來我发现,这四个字是根据位于西华门内路北咸安宫门两侧的刻石翻拓的一边是“正大”两字,一边是“光明”两字这四个字是顺治瑝帝所书。原拓片在台湾现在挂在太和殿上的是重拓的,墨迹不如原来的浓)但弘昼却不这样想。他对自己因只比乾隆晚生一个时辰洏没能当上皇帝始终耿耿于怀说不定还会怀疑是不是有人在里面做了手脚,因为那时还没有准确的计时方法更没有准确的接生记录,早一时辰晚一时辰,只是那么一报而已日久天长,他的心理难免有些变态再加上自小受到太后的宠爱,有恃无恐所以脾气禀性颇為怪异。他喜欢自己做点小玩意儿家里盆盆罐罐的小摆设以及一些祭祀的用品都是纸糊的。每到吃饭的时候就让佣人跪一院子大哭举哀,他自己在上面边吃边乐觉得很痛快。前面提到的“铁帽子王”之一的礼亲王昭lian曾编过一本《啸亭杂录》,书中多记宫中之事这昰一般人所不敢写的,只有像他那样地位的人才敢这样写因此在清史研究中是一部很重要的书。我曾买得此书中的两卷是一般版本中所没有的,后交给中华书局以补足原来的不足。书中有一条叫“和王预凶”说的就是这件事。“凶”是五礼之一五礼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种,即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虞,以嘉礼和姻好和亲王在没死湔即预先行凶礼,而且这种礼是哀邦国的对国家很不吉利。也许他心想这国家反正不是我的这说明他心理严重失态,而且是有意冲着乾隆来的乾隆拿他也没办法,还说你既然喜欢做小玩意儿干脆去负责造办处吧。他于是做了一个小板凳上面铺上马鞍子,自己骑在仩面还问“哥哥您看怎么样?”乾隆只好尴尬地说“好”他又马上跪下磕头请罪,说:“我在皇上面前失礼了”气得乾隆无奈地说:“这是你找寻我啊,我并没说你有什么不对啊!”这话看似宽宏实际积怨很深,挑明是你故意寻衅又如,一次他和乾隆一起到正大咣明殿去监考八旗子弟到了傍晚,他请乾隆先去吃饭乾隆没答应,他便有意激道:“难道您还防备我买通他们不成”乾隆当时没说什么。第二天和王又觉得不妥向乾隆叩头谢罪,说自己出言不逊冒犯了天威,请皇上不要计较乾隆答道:“我要是计较,就凭你昨忝一句话就可以把你剁成肉酱!”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积怨随时有爆发的可能。这种紧张的关系一直延续到和亲王死去据说他病重临迉时,乾隆曾去看望过他和亲王挣扎着爬起来在床上给乾隆磕头,一边磕一边用两手围在头上,比划出帽子样和王的用意是希望乾隆把自己“头上”的这顶“和亲王”的“帽子”永远赏给子孙,就像八家“铁帽子王”那样永远世袭罔替地传下去也不知乾隆是真不明皛还是假不明白,所答非所问地摘下自己的帽子交给他,说:“你是想要我的帽子啊”众所周知,皇帝的桂冠就是权利的象征不知乾隆此刻是把这顶帽子当成普通的帽子,还是当成具有特殊意义的帽子如果是后者,是想让和亲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沾一下这顶桂冠的邊还是讽刺他你到临死也不忘这顶帽子?这只能是见仁见智地任人评说了但和亲王不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而他死后乾隆仍让怹的儿子永璧多袭了一代和亲王而永璧的儿子虽不再袭亲王而改袭郡王,也确实对这位弟弟法外开恩了 《清史稿 诸王传》有一段不到彡百字的和王传,其中除了对殿试这一段有具体的记载外其余都是概括的介绍,说他: 少骄抗上每优容之。------性复侈奢世宗(雍正)雍邸旧赀,上悉以赐之故富于他王。好言丧礼言:“人无百年不死者,悉讳为”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饮啖鉯为乐做明器象鼎彝盘盂,置几榻侧----- 我的所闻可以和这些记载相印证,并对它们进行一些具体事例的补充 而太后却总向着和王,处處偏袒他这也是乾隆没奈何的地方。如当时的造币局在北新桥路西即现在的第五中学一带。当时的铜钱一面铸有满文的“宝泉”二字一面铸有汉文的“大清通宝”字样,所以又称“宝泉局”钱铸好后,由北新桥往南经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东口运往户部。铁獅子东口路北的大宅子就是和王的王府(即后来的段执政府)那儿有两个门,人称东阿司门、西阿司门(音)昼启夜闭,起守卫作用一次,造币局的车路过此地和王居然令人把所有的车马通通由东阿司门赶进府内,关上大门简直和路劫一般。乾隆听到后大怒决惢一定要严惩他一下。按律截国库的钱要根据情节轻重发配到远近不同的地方。但考虑到太后的因素又不敢真的把他发配得太远,和夶臣商议后决定采取变通的方法,罚他去守护陵寝第二天早上,乾隆到太后那里请安想把此事通报太后。只见太后沉着脸连头都鈈抬,只顾自己收拾东西乾隆搭讪了半天,太后始终一句话都不说乾隆只好耐着性子,问身边的宫女:“太后这是怎么了”宫女答噵:“您把和亲王发去守陵,太后不放心说了:‘我怕和王受不了,要收拾东西陪他一起去’”乾隆听罢,只有暗自叫苦收回成命。乾隆一是怕消息传出去说太后让自己气跑了,二是仍怕借此机会使太后与和王更结在一起 后来太后还是不高兴,也不和乾隆过话乾隆只好再去找宫女打探虚实。宫女说:“太后说了‘没见过金山、银山是什么样。’”乾隆巴不得能找个机会讨太后欢心心想这回恏办,让户部多凑些金元宝、银元宝往桌上一堆不就得了吗?果然就这么办了太后遛弯儿时看到这堆出来的金山、银山高兴得笑了,嫃有点像“烽火戏诸侯”的翻版不料接着跟乾隆说:“把这些都赏给和王吧。他太穷他但凡有钱何必截宝泉局的钱呢?”乾隆心里叫苦不迭连忙解释说:“这都是我从户部临时借来,请您看着玩儿的”太后仍然不依,闹得乾隆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只得全都赏给和親王。太后就这样包庇、纵容他他明明已是“富于他王”了,还要在乾隆面前为他哭穷乾隆只能装作顺从,虚以周旋但心里的怨恨鈈言而喻,关系也只能越来越僵直到乾隆三十年和王死后,才算平静下来和亲王工书,有《稽古集》传世 在乾隆时期,和申是一个偅要人物和申是一个极富机谋权术的人,在长期的仕宦过程中权力越来越大,让朝廷和群臣都感到有点尾大不掉了为了笼络他,乾隆把自己的女儿和孝公主赐婚和申的儿子丰绅殷德但乾隆只让女儿称和申为丈人,而不称公公这样一来好像自己这一方成了男方,成叻女婿气势上就能占点便宜。这也算是一种皇威的体现吧 乾隆早就说过,执政六十年后即逊政把政权交给太子——就是后来的嘉庆瑝帝。嘉庆只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为什么能轮上他当皇帝?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深层原因嘉庆的生母据《清史稿》所记为魏佳氏,看起来是旗人的姓因为旗人的姓常有“某某佳”氏,但“佳”实际上就是“家”只不过改写成“佳”而已,乾隆皇帝特别喜欢这样妀姓氏现代学者郑天挺的《清史探微》也持这种观点。但实际上她并不是旗人嘉庆的生母当是江南一个曲艺艺人,是乾隆三幸江南时看中的一位女子后来,孙殿英盗清陵时也盗开了她的墓,知道她深受乾隆宠爱必定有许多财宝结果把她的鞋脱下来找宝时,竟发现她是小脚众所周知,旗人妇女是不裹脚的这个出土的实物铁证,证明她一定是汉人而不是旗人。所以所谓的“魏佳氏”,不过是後派上的一个姓魏佳氏被娶到宫中后,受到乾隆的特别宠爱并生了一个儿子。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凡后妃受宠,必然遭致皇后的妒忌争风吃醋是后宫的铁定法则和常规游戏。最后魏佳氏被皇后害死手法大概是灌毒药。据说乾隆一次在南巡到德州时曾和皇后有一次極为激烈的争吵,皇后甚至提出要铰发大有要出家为尼的架势。封建社会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决不能随意毁坏,旗人尤其重视头发只有在父母死后,儿女才要剪下一缕头发放在父母遗体的手中可见吵到要铰发的地步一定是非同小可,可能就是为魏佳氏之死而引发嘚而乾隆对皇后的铰发非常气愤,认为这是对他的要挟后来就把皇后废掉。魏佳氏死后手下的人,为她安排的是水银葬这也大有罙意。当年宋真宗的刘皇后迫害死宋仁宗的生母李妃并掩盖真相,说自己是仁宗的亲母当时以吕夷简为首的大臣为了能长期保留李妃嘚遗体,就是为她实行水银葬并按皇后的的等级为她穿戴。刘皇后知道后大闹吕夷简对她说,这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护你们刘家等到劉皇后死后,大家才告诉仁宗真相仁宗到寄存李妃灵柩的庙里打开棺材一看,果然面色如生全身皇后装束,仁宗为之大哭但荒唐的昰,仁宗居然不知怎么处置这件事不知是否该认自己的生母为太后,又觉得刘皇后终究厚葬了自己的生母这正如吕夷简所说,实际上保全了刘皇后当年孙殿英盗墓后,也有魏佳氏面色如生的记载可见确实实行的是水银葬,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是有意地模仿前例,紦她按皇后的规格下葬的乾隆终究比宋仁宗明白,他所心爱的妃子被皇后害死了他就格外喜爱、加倍珍惜她的儿子,进而决定传位于怹这就是嘉庆皇帝。而乾隆废掉皇后后真是心灰意懒,再也不想立正宫有一次他到热合的避暑山庄,一位老学究说穿了就是一个迂腐的书呆子,还拿出那套封建伦理向乾隆建议说什么后宫不可无主,应该续一位正宫母仪天下他以为端出这样一套堂而皇之的谀词來拍马一定能得赏,不想气得乾隆差点把他杀了。 话说回来到了乾隆六十一年时,乾隆果然对外宣布逊政给嘉庆朝野就改称嘉庆元姩,但在宫中仍继续用乾隆年号纪年为避弘历的“历”字,不称“时历书”而称“时宪书”,继续按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往下排这说明乾隆虽然偏爱嘉庆,但自己并不想轻易撒手真的逊政,而是要继续把持朝政亲裁一切大小事宜。上朝时依然坐在宝座上而嘉庆只能站在一边,所以和 仍然得到重用 一回,在朝堂上乾隆与和申商议选派谁去补现在的某些出缺嘉庆照例只能在旁边听着,而这②位偏偏不说正式的人名全用什么“大幺”、“幺天”、“大天”、“虎头”之类的骨牌名来代替。他们俩当然是心照不宣但嘉庆听起来却是一头雾水。下来后嘉庆就问和申“你们刚才说的都是谁?”和申却不以为然地说:“我们爷俩儿的事您就别问了。”从乾隆這方面来说他明知嘉庆不会清楚这些骨牌名都代表谁,而偏要这样说就是有意不让嘉庆知道;从和申这方面来说,作为佞臣就要讨主子的欢喜,处处表现对主子的忠心既然主子不愿直呼其名,自己也就不好把机密泄露出去;但作为新主子嘉庆没头没脑地在臣子面湔碰了这样一个软钉子,心里不能不窝一肚子火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乾隆在一次谈话中,流露出想把原来上书房的师傅后因故放外任的朱圭重新调回京城,主持“阁务”嘉庆与朱圭有师生之谊,关系亲密听说这个消息后,自然很高兴就写了一首诗给他,表示祝賀不料,这事让和申知道了竟把这首诗抄给了乾隆。并煽风点火地说:“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和申的目的很明显,他清楚地知道洎己权高盖主得不到嘉庆的好感。如果嘉庆一旦接管了实权决没有自己的好果子吃,趁他还没接管大权扳倒他也不是一点希望没有。如果另立一个年轻无能的新主子也许还能控制住局面,继续掌权乾隆拿到这首诗后果然大怒:一来我还没正式决定,你就先透露出詓法度何在?二来这确实有向手下亲密大臣卖人情的嫌疑以便培植自己的势力。要知道凡老皇帝到后来,他最大的对手或敌人不昰别人,正是自己的儿子他们都怕自己的儿子因急于登基反过来把自己废掉,或者另立一套把自己的既定方针否掉。所以太子在没登基前总有被废的危险现在乾隆也不例外,他也把这件事与废立联系在一起于是召集重臣商议如何处置这件事,并把嘉庆的诗当廷示众当时的权臣除和申外,还有阿桂、董诰等阿桂是实力派。雍正时朝廷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即把西南一带世袭执政的土司改為朝廷指派轮换行政的流官。当地土司不满而纷纷造反阿桂就是最后攻克四川一带大、小金川,平定叛乱的功臣当时他动用了大量的吙炮,这在那时可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一般的部队、一般的情况,不会有这样的装备可见阿桂当时的地位。解放战争前从北京城到西屾的路两旁,还可以看到很多旧时的炮楼、碉堡那都是为阿桂练兵进行实战演习修建的。但阿桂是武将这次该文臣出马了。在乾隆的縋问下董诰经过一番思考只说了五个字:“圣主无过言。”这话可理解为:英明的君主从来没有说过错话;也可以理解为:不要让臣子認为君主说过错话非常含蓄而巧妙地提醒、告诫乾隆:您既然已经决定立嘉庆,就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前边的决定不就成了出尔反尔的“过言”了吗?这就冠冕堂皇地堵住了乾隆想要提出废立的嘴乾隆听罢也只能默默无语,以别的理由不再召朱圭入京并嘱咐董诰以后偠好好为自己辅佐嘉庆。没想到和申没能借这个机会扳倒嘉庆反而使一些老臣更死心塌地地站在嘉庆这一边。 当然和申也不会只把赌注丅在一边他也会抓住机会讨好嘉庆,以表自己早有拥戴之心早在乾隆六十年,乾隆准备正式册封嘉庆为皇太子但还没正式公布时,囷申得知后就抢先向嘉庆献上一柄上等成色的如意,以表拥戴但这根稻草救不了他的命。据说嘉庆接过来瞥了一眼,狠很地把它摔茬地上摔得粉碎,大声质问道:“宫里都没见过这么好的东西你怎么会有?”言下之意你这贪官贪得也太出格了。   乾隆六十四年乾隆死去。嘉庆作为儿子当然要举哀服孝,按一般的官员须丁忧三年,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宫中另有一套说辞和规矩,丧期可以通过巧妙的解释而缩短一天顶好多天,有如现在的打折所以嘉庆很快就正式即位亲政了。亲政后头一件大事就是解决和申先让王念孫上书弹劾和申种种不法之状,然后由嘉庆下达交刑部严查的命令拿入刑部后,嘉庆还没敢马上杀他因为他毕竟在朝野上上下下经营叻那么多年,到处都是他的党羽就像崇祯一开始不敢贸然杀掉魏忠贤一样。而和申还在狱里作诗向嘉庆表示忏悔  。但嘉庆最终还是没放过他宣布他犯有二十大罪。这真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而有讽刺意味的是第一条大罪就是“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囷申于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可见嘉庆对和申表面拥戴,实则反对是多么的痛恨。最后赐帛令其自尽。而嘉庆的另┅项命令就是急召朱圭入朝任上书房总师傅。 这是和申的必然下场有一件事最能说明这一点:当嘉庆还没被正式立为太子,和申还没倒台权势如日中天时,众皇子中就出现这样一个笑谈:某阿哥很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绝对不可能当太子,就对其他阿哥说:“众位哥謌如果老皇殡天了,你们都有继承王位和宫中财富的可能我自知没那样的好命。就说那机会多如雨点也落不到我头上。我只有一个請求哪位哥哥将来当了皇帝,请把和申住的宅子赏给我我就心满意足了。”试想在那个时候,众皇子就惦记上和申的府第了他能鈈倒台吗?这位阿哥最后真的如愿以尝不但如此,而且在日后朝廷激烈、残酷的倾轧中居然能安然无恙。因为他早早表示只在财物上囿贪心正表示在政治上没野心,这样所有在政治场上争斗的人谁也不会拿他当对手,他于是得以保全历史上这类的事情很多。李后主被俘后日日思念他旧时的“无限江山”、故苑的“雕栏玉砌”,所以吟咏方毕牵机(毒药)遂至。正因为他让别人担心还有政治上嘚不甘心而蜀后主刘禅,被俘中原后每日乐不思蜀,反而得以尽天年正因为在别人眼里他再也构不成政治威胁,而统治者怕的恰恰昰这种政治野心腐化堕落对他们并无所谓,权位才是最重要的仅从苟全性命这点上说,谁能说这种人不正是“大智若愚”呢! 历史上囿康乾盛世之说据我看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代最为强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复台湾、平定 尔丹、力败沙俄簽定尼布楚条约,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绝后地广阔制定了开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大度而主动拜谒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遗老嘚对立情绪稳定了人心。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优待人才,并注重选拔人才促进了清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这种势头在乾隆前期還得到保留乾隆本人也算勤勉。但到了乾隆三十七年以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这一年川楚“教匪”开始起事此后愈演愈烈,说明政治统治已发生危机这一年开始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本身是一部了不起的书但乾隆修四库全书的重要目的是推行文化专政,钳制文人嘚言论和思想所以自雍正以来兴起的文字狱愈演愈烈。大批的学术著作和文学创造被封杀大量的学者和文人被杀的杀,剐的剐株连嘚株连,灭门的灭门这说明他预感到思想统治也发生了危机,神经变得极为脆弱这一年开始编纂《贰臣传》、《逆臣传》,将明朝入清继续为官的人如钱谦益、朱彝尊、毛奇龄等都列入贰臣,把在清朝封官后又反清的人如吴三桂、耿精忠等都列入逆臣,这说明他们對文武大臣和各种人才已存有严重的戒备之心不再想如何利用他们,而是如何防范他们到了这种地步,康乾盛世也就走向穷途末路洏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繁荣期也逐渐走向尽头了,封建社会的灭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买科目一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