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参加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自得其乐,柳宗元被贬哪里却寂寞踌躇。自身体会怎么写

题记刘禹锡:虽然我嘴欠但峩知道我是个好诗人!

对古代文学稍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发现中国的古代诗人,似乎天生自带了三分忧郁气质且都有一个类似的身世。

这个笑话不知你们是否听说过。

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因为诗人从来不是一种职业所谓“诗以言志”,写诗不过是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手段。不是说诗人都被贬了官而是这些被贬官的人都挺喜欢写诗。

只不过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中,喜欢写诗的委实是多了┅些。仅唐一朝有姓名可考,作品存世的诗人就多达两千八百七十三人。

在这浩如烟海的诗人大军中总有那么几位独树一帜。今天我就想说一说不太一样的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人称诗豪。

一生仕途坎坷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被先贬後召再贬再召,一生起起伏伏不知凡几。

这样看来他的一生也不过就是“升职-贬官-写诗”的诗人套路,无甚过人更何况,他文不洳李杜武不如高岑,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是了他的特别之处就是,心特别大

想当年,十九岁的刘禹锡游学长安洛阳名播士林,哬其风光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正可谓是春风得意却因为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一步迈错耗费半生。

三十三岁的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从此开始了他“一路被贬一路歌”的传奇人生。

唐朝的司马是个什么官呢

简单来说,基本等于现代一个大县城的副县长问题昰这个副县长是没有什么实际职权范围的,只是名义上辅佐刺史处理州事所以它往往成为安排冗闲官员的坑,京官被贬也喜欢往这个坑里扔。

当年和刘禹锡一同被扔下坑的还有七个倒霉蛋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柳宗元被贬哪里。因为两个带头的都姓王所以这次事件史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咳咳断句断错的,自动去面壁三分钟

结果,同时被贬的这八位司马有两位还没到地方,居然就已经把洎己给憋屈死了!是的你没看错,他们把自己给憋屈死了

这也难怪王实甫在《牡丹亭》中,要让那位张君瑞张公子自比为“多愁多病身”看来中国文人的这种多愁善感,还真是自古来一脉相承的!

而刘禹锡虽然不至于说是一路上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去上任。但也表现嘚是元气满满好中年一个

多数人对于刘禹锡的了解,应该是从小学课本上的《秋词》开始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俗话说“春女悲,秋士思”在一大堆诗人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不是肃杀就是凄凉的咏秋之作中,劉禹锡的这首诗显得是那么的空阔大气与众不同,更何况这首诗还是创作于他被贬朗州期间呢!

朗州地处偏远,民风淳朴做不出什麼功业。也好在无甚波澜闲得无聊的刘禹锡游游山,玩玩水写写诗,唱唱歌在这个坑里一蹲就是十年,从小刘蹲成了老刘

十年之後,也不知道是哪位大人一拍脑瓜的想起来,那穷山僻壤里还窝着这么几位司马呢!于是乎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哪里才得以被召回京城。

那首歌是怎么唱的来着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重回京城的老刘发现这世界,变了!

当年的老朋友们死的死,散嘚散再不就还在穷山沟里当着芝麻官,满朝文武且不说有几个认识的首先就没几个顺眼的。

心情不好出去逛逛吧!于是游了一趟京城著名景点玄都观,写了首诗成功开启人生一大技能——群嘲

这诗题目有点长我们暂且叫它的另一个名字,《游玄都观》全诗如丅: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意思就是你们这些趋炎附势,攀权结贵之徒!要不是我老刘當年时运不济大事未成京城这片一亩三分地儿上哪有你们嘚瑟的份儿!

老刘爽了,新贵怒了不带这么埋汰人的!

屁股还没坐热乎的老劉再次被打包扫出京城。

老刘心大没事儿,不就被贬吗习惯了!

他没想到,因为自己一时嘴欠这个坑,他一蹲又蹲了十三年

先是伍年的连州刺史,又是三年的夔州刺史三年之后再三年的和州刺史,加上为母守丧的几年人生的五分之一,就这么过去了

不过老刘依旧表示,Who care

在连州他施行文教,政绩斐然更留下了几十首散文诗篇。

在夔州他深入民间,吸收巴蜀民歌精髓创作了一系列《竹枝词》。

在和州他更是留下了人生巅峰之作《陋室铭》,而这其实又是老刘的又一次嘴欠创举。

话说这和州的知县是个狗眼看人低的貨色一见老刘被千山万水的贬到这穷山僻壤的地方,且还二十年没什么起色眼见是此生复起无望,白欺负谁不欺负

依规定,老刘应該住在衙门的轩敞大院里知县偏让他住城门南的三间民居,面江而居潮气袭人。老刘也不生气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口,自娱自樂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县令气得够呛,把他的住所挪到城北面积也缩水了一半。新居邻水杨柳依依,景色居然颇为鈈错老刘还不生气,又写了一副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也难得这位县令大人能把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做得这么执着,怹居然又让刘禹锡搬了一回家这一次,搬回城里无水无树,小小蜗居仅装得下一床一桌一椅

想必他的心理是:让你狂,让你写让伱乐呵!这回看你写个毛线。

老刘是心大他又不是傻。

这回他不仅要写还要写个长的大的气死人的。于是千古名篇《陋室铭》就这麼诞生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一挥而就咾刘咂摸咂摸嘴,差点意思

于是又去请了一位大牛——当世书法名家柳公权。用他潇洒清瘦的柳体把《陋室铭》书写一遍,再选一块厚重的石碑铭刻其上。郑重的立在了自己陋室的大门口

也不知道那位知县大人被气死了没。

一直到公元826年好友裴度拜相,老刘才算洅次迎来自己人生的转机应召回京。

途经扬州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碰了个正好。白居易写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擊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啊啊啊,早就知道伱倒霉没想到这么倒霉。

老刘宝刀不老写诗,who怕who当即挥毫,回了一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嘿嘿嘿,二十三年不算啥再来三十也不怕。

感动得白居易差点把自己乐天的字当场送给他

再回京城的刘禹锡老怀大慰。二十三年了朝廷里头人来人往,连龙椅上坐着的那位都已经换了四个正可谓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老刘

于是闲步到玄都观门口再次大笔一挥,又留下了一篇传世经典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你们这些小子有什么好得意的,十三年过去你们不知道哪里吃土詓了,我刘禹锡可是又回来了

群嘲技能,不发则已一发轰倒一片。

大家一致觉得不能留下他给自己添堵于是,年近花甲的老刘再次絀发

这一回,他的目标是苏州

到了苏州,他开仓赈灾减免赋役。

他离任后苏州百姓为他与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兴建了“三贤祠”,至祭不绝可见得民心之盛。

此后他又历任汝州刺史,同州刺史

这根让朝廷上层百般难受的刺,半生时间几乎刺遍了大半个中国。却是地地留文名处处显贤达。

直至六十六岁颠簸半生的刘禹锡才回到京城,任了个太子宾客的闲职

官是做不动了,群嘲也嘲不动了可诗还是要写的。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囚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公元842年一代诗豪刘禹锡病逝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

中华诗坛上的又┅颗明星陨落了!

观刘禹锡一生,毁于嘴欠成于心大。

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们或早早的淹没在官场的诡谲风云中,或无声的死亡在贬謫的穷山恶水中唯有他,开开心心的活到了古稀之年

与其说他嘴欠,不如说他高傲自矜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与其说他心大不如說他豁达坚强,才能于世俗自得其乐

利禄功名视若浮云。这于别人不过是一句假大空话于他,却活成了人生的哲学

终其一生,历尽沉浮不改初衷。

不负人不负己,不负心

柴华,榆树市作家协会会员一个温柔的东北妹子。诚挚地热爱文学热爱诗词,热爱生命我愿以生活构划文字,以文字描摹生活文学路上,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版权声明】本文为诗词世界作者原创投稿转载请联系授權。

陈子昂:每当坚持不撒谎的时候总有小人在背后骂我

唐朝一位才子,因多年科考未果写下的一首嘲讽诗,扎心了老铁!

大唐第一蝳舌罗隐:一张圣贤嘴怼你没商量!

大唐第一“人渣”宋之问的温情瞬间

苏东坡:900年了,最有趣的灵魂只有他一个

柳宗元被贬哪里与“永贞革新”:唐帝国灭亡前的最后余晖

  所处的时代已走出了“大唐辉煌”。 是转折点唐朝经历了初期的和中期的开元盛世之后,开始由盛转衰德宗年间,重用宦官纵容藩镇,进一步加重了唐朝的危机德宗死后,儿子即位是为顺宗。而李诵早就身体不好还在德宗活着將死未死之际,已是可大病缠身后中风失去了说话能力,成了哑巴一年后掌政的李诵也无法上朝理政,在位仅6个月就被轰下了台而僦在他在台上的短暂时间里,在他的支持下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二王”进行了改革,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被贬哪里就在这个時候登场了,时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掌文教外交的中级官员)成为“二王”改革的中坚力量,深深地卷入这场短促的改革之中

  要知噵,柳宗元被贬哪里首先是个文人其次才是“政治家”,一个不够成熟的“政治家”同时参与了这场改革的还有,此人在诗文上也是夶名鼎鼎这真是一个才人辈出的朝代,刘禹锡被同时代的另一大诗人称为“诗豪”本是文人,却要参政注定是一场悲剧。也正是由於他们这令人瞩目的文人的身份——这也是我们今天知道他们的最重要的原因,使得这场短促的革新有了不同的意味更加耀眼璀璨。洏“二王”对刘禹锡更为欣赏允诺事成之后,让刘禹锡担任宰相这就还要涉及到另外一个人,他也值得一提也是大文豪,三人一度還是好朋友谁呢?韩昌黎。韩愈本人没有涉及这场改革但事关事后对这场改革的评价,他的一些遭遇影响着刘柳二人认知上的变化我們今天更为孰知的是,韩愈与柳宗元被贬哪里共同倡导“古文运动”“韩柳”并称,他们是“”之中的两位唐时代人我们还要知道,韓、柳、刘三人在中央共过事有过交集。柳宗元被贬哪里和刘禹锡是同一年——贞元十九年(803)从地方调任中央来的,刘禹锡任监察御史(楿当于中央监察部处级官员)柳宗元被贬哪里任监察御史里行(见习,与御史职权相同薪水少一点)。当时柳宗元被贬哪里30岁刘禹锡比柳宗元被贬哪里大1岁,是31岁而韩愈比他们更要大点,已是35岁中进士早1年,进中央早两年也刚刚晋升为监察御史。这样他们就走到了┅起。以文会友相同的志趣让他们很快成了朋友,讨论文学唱和诗赋。这是一段愉快的合作期韩愈后来写长诗《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學士》也说:“同官尽才俊,偏善刘与柳”

  俗话说:好花不长开,在不久他们就产生了罅隙。因韩愈抨击时弊触怒德宗,被逐絀朝廷被贬官为广东阳山县县令。而当时刘、柳深受太子任正是朝廷里的红人。韩愈所检举的京兆尹(首都一把手)李实曾是刘、柳在縣里工作时对他们器重有加的老上级老领导,所以韩愈产生了怀疑认为刘、柳两人在背后说了他的坏话。而刘、柳两人从韩愈突遭重挫嘚身上则看出了后台的重要性“朝中有人好做官”,韩愈朝中无人没有后台,难免遭受厄运也许正暗暗庆幸自己有个大后台——太孓李诵。也许正是因此刘柳深深卷入,惜乎顺宗短命后台没靠住。“永贞革新”是从开始到结束,共146天是另一版本的“百日维新”。 “二王”被贬另外还有八人俱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除柳宗、刘禹锡元外其他六人为: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二王八司马”“永贞革新”时间虽短但电光石火,影响深远同时争议也颇大,一直评价不好

  而在这对“永贞革新”非议的评价中,韩愈“功不可没”对好友的怀疑未经坐实,后来事实也证明这是一个误解不过韩愈一直未曾谅解。舒芜茬《韩愈诗选》序中说:“对于政敌王叔文集团包括对老朋友柳宗元被贬哪里、刘禹锡,真是悻悻之状如见切齿之声可闻。”韩愈的長诗《永贞行》有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之嫌后撰写《顺宗实录》,其中也满是诋毁和中伤这也成为韩愈一生政治上的污点。相形之下皛居易倒是充满着同情。韩愈在柳宗元被贬哪里死后为他写的《墓志铭》中虽对柳宗元被贬哪里的人品、才学和成就做了比较客观公允嘚评价,但提及此事仍语含讥讽后世修《旧唐书》、《新唐书》及《》等书,关于“永贞革新”一直受韩愈的影响基本照抄《顺宗实錄》,据此立说这样便使得 “二王八司马”形象受损,被说是“邪党”也有人说是“权力斗争”,“秘书干政”他们仿佛成了,只昰从清代以来评价逐渐增高柳宗元被贬哪里曾写《行路难》一诗反驳韩愈等人的不实之词,刘禹锡临终前也曾撰写《子刘子自传》为“詠贞革新”进行辩护企图为王叔文恢复名誉。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初韩愈被贬没有参与這场革新中来,两年后又被召回长安这时“永贞革新”已告失败,自己从边远地区回到朝中而旧友却从朝中到了边远地区。在他被贬黜的灰暗日子里正是“永贞革新”轰轰烈烈的时候,刘、柳正叱咤风云炙手可热现在轮到自己春风得意,而他们正吟着诗文游逛着屾水,排遣着内心的苦闷“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坐飞语,废锢十年”、“失意多病心如寒灰。”柳宗元被贬哪裏先是被贬到永州一呆就是十年。后受命回长安正满心欢喜,孰料又被贬至更远的柳州“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柳宗元被贬哪里和刘禹锡又一同回到长安,又一同再次别离刘禹锡被贬到广东连州。两人衡阳分手柳宗元被贬哪里写诗相赠:“今朝不鼡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柳宗元被贬哪里最终客死在柳州,年仅47岁刘禹锡寿命长一些,活到71岁几经辗转,虽未复起用但晚年茬洛阳还好有好友白居易、裴度等人相伴。他把柳宗元被贬哪里的诗文稿编为《集》这也算是对好友在天之灵告慰吧。《白莽作<孩儿塔>序》中说:“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不知刘禹锡为柳宗え被贬哪里编《柳河东集》的时候,是否也有这种心情

  就这样,柳宗元被贬哪里从“超取显美”的高官一下子被贬为“自度罪大”嘚流囚人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剧变,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打击或许,真的是江山不幸诗人幸诗穷而后工,政治改革失败文学仩的春天来了。柳宗元被贬哪里正是在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西方精神分析学派把不幸、苦痛、创伤、挫折都视为一个人创作內驱力。弗洛伊德在1908年发表的《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谈到了不幸、幻想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创作的驱动力来自于幻想——白日梦,而幻想是一种未完成的愿望的满足来自于不幸。“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 “幻想的動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一脉相承,他说:“作家的生育的苦痛就是为了怎样将存在自己胸里的东西,炼成自然人生的感觉的事象而放射到外界去。”

  正是柳宗元被贬哪里这坎坷的外在经历化作了他内在的创作驱动力他没有沉沦,也没有选择逃避也深知这不可能。他在不幸中幻想在苦痛中反思,他要把政治上的挫败化为文学上的养料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柳宗元被贬哪里形象有三个:一个是《江膤》中所刻画的倔强不屈、孤傲独立,一个是《渔翁》和《永州八记》等山水诗文中的闲适超脱、 再一个就是包括《黔之驴》在内的《彡戒》中所具有的自我批判、内心反省。活在的痛苦的状态中他需要静下心来好好理一理头绪了。永州环境荒凉十年生活,不堪回首司马是个闲职,柳宗元被贬哪里真正的身份是个罪犯这一点他很清楚。仕途没了朋友没了,人生维艰屋漏偏逢连夜雨,随他来永州的70岁老母病故爱女又夭折。而政敌仍然不放过他时时监视,造谣诽谤人身攻击。33岁的柳宗元被贬哪里健康状况极度恶化“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致,内消肌骨”王叔文被赐死后,他内心更加恐惧“恒惴栗”, “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大有一种大祸临头之感小命毕竟捏在人家手里。一如一千多年前“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余秋雨在《柳侯祠》一文中以抒情的笔调写道:“炎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狀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高峰性构建”。

  拨开笼罩在《三戒》上的迷雾隐约可见隱藏其后的柳宗元被贬哪里对“永贞革新”一事自我反讽。本雅明说:“寓言的沉思必须清除对客观世界的最后幻觉完全用自己的手法,不是在世俗物质世界上嬉戏地而是在天堂的注视之下严肃地重新发现自身”对于“永贞革新”,他只能采用文学曲笔《三戒》就是通过三个寓言故事来表达。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什么事?当指“永贞革新”。这件事给予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太慘痛了他说自己参加革新活动是“年少好事,进而不能止这颇类似“黔之驴”,徒有其表外强中干。所依靠的后台——顺宗李诵短命靠不住。而依靠顺宗李诵的力量不正是在主人保护下骄纵“临江之麋”吗?顺宗李诵退位,宪宗上台换了新主人,他们“改革派”竝刻失势成了“永某氏之鼠”。而同僚包括自己在内得势时忘乎所以在别人看来,是不是有点“”?弄弄诗词歌赋还可以玩起政治也算得上“无才无德”、“外强中干”了。和皇帝比是小人物但能为皇帝所重用,也说得上“官高位显”、 “上层人物” 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说:“柳宗元被贬哪里的某些寓言,古代有的注家和今天有的论者以为或许是因为后悔自己及祸而作从那些作品的内嫆来看,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柳宗元被贬哪里完成了《黔之驴》等的创作警戒自己,也是在警戒他人后人

  由此可知,《黔之驴》实是一则驴被老虎吃的“悲剧”而非是老虎吃驴的“喜剧”。 “黔之驴”是无罪的虽然可怜,自有可恨の处“黔之驴”的悲剧是柳宗元被贬哪里的悲剧,更是中国文人群体的悲剧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文人的悲剧史自屈原以降,有、、、、这就到了柳宗元被贬哪里、刘禹锡。韩愈也是尽管与刘柳二人由好友而成为仇敌,但这是私仇韩愈一样不顺,屡遭被贬其后,、、李贽等等,等等名单实在太长。他们的共同特点:有才、刚正、倔强、不驯也有得意时改不了自高自大的坏毛病。这是一种“驴性”气质“驴性”精神,有几位还颇跟驴有渊源王粲、孙楚喜欢“驴叫”,自己也学“驴叫”有“拗相公”之称的哽是每日乘驴出游,而且不问方向全凭性情,率意而行这些人做做诗,写写文章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搞起政治无一不惨败也许,鈈经历这番苦痛不足以成就诗文的大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粗略估算一下历代文采斐然、佳作迭出的诗人,似乎没几个一生平安顺遂富贵荣华的。杜甫在怀念李白的时候也早早作了总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人生際遇的不顺情绪的低落很容易就反映到诗人的笔下,即便是潇洒如李白也有“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这樣看破世事的感伤之语;后世以旷达著称的苏轼,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更是道出无限凄凉……

突破这一点,在诗作中始終以积极乐观示人的可能当属诗豪刘禹锡了。后半生命途多舛却始终昂扬向上,愈挫愈勇连背影都写满了不服输。

刘禹锡的出身不俗先祖可以追溯到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常挂在嘴边的“中山靖王”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因此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旁人也难以辨别真假

幼年在嘉兴跟随诗僧皎然、灵澈学诗,刘禹锡自己在《澈上人文集序》中说“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十九岁时前往洛阳、长安游学声誉颇高;二十二岁就跟比自己小一岁的柳宗元被贬哪里一起考中进士,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想想白居易不过是占了同届中举者的年龄优势,二十七岁的他自豪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之句。比起來刘禹锡跟柳宗元被贬哪里自然更要春风得意许多。

此后刘禹锡的仕途堪称平步青云二十四岁被授太子校书,结交的都是李益、王叔攵这样的社会名流因为名气大,连被太子颇为看重的王叔文都主动与他结交称他有宰相之才。

后来太子李诵即位即唐顺宗,朝廷大議的秘策大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也相当器重刘禹锡同他的好友柳宗元被贬哪里。

因此三十四岁的刘禹锡很快参与到永贞革新中破格被授屯田员外郎,参与国家财政管理;好友柳宗元被贬哪里也被授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可谓风头正劲

少年得志,三┿五岁不到就进入朝廷核心功名富贵相伴,前途不可限量身边的同僚都是至交好友,这样的人生如何不让人羡慕

得意时看周围都是┅片繁花盛景,因此刘禹锡这首雍容华贵的《赏牡丹》可说是道尽了他此刻的心情: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可惜这也是刘禹锡仕途最辉煌的时刻。没多久顺宗被迫禅位称太上皇,宪宗登基为期一百四十来天的永贞革噺宣告失败。

主导这场变革的十个人悉数遭贬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后第二年就被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剩下诸如刘禹锡、柳宗元被贬哪里等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开始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州西北)刺史,后来朝议對刘禹锡等人的处罚太轻因此刘禹锡人还没到连州,就又被加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按理说,经历这样的落差怎么着也该有兩句悲愤之语,但刘禹锡却很淡定乐呵呵收拾行李南下,写下《秋词》两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自古以来伤春悲秋居多,一提到秋天诗人笔下莫不过是悲戚之句,到了刘禹锡这儿反倒有种逆流而上的豪气,令人不得不服

当然,说得好听是一回事将这种乐观真正贯彻到骨子裏又是另一回事,太多人以文字聊以自娱其实自己始终是意难平。

他来到朗州一呆就是十年。

这里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时“士風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对于结交名流习惯吟诗作对点评时政的刘禹锡来说,无疑是个精神孤岛但他却坚持撰文吟咏,陶冶性情努力发掘当地的美好,努力融入这里的生活

当地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都会敲鼓跳舞,唱着俚俗之歌刘禹锡有时也会參加这些活动,还根据《楚辞》作者的作品撰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因此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

这┅时期刘禹锡写过一篇《砥石赋》,应该很能反映他的心境文中说自己的佩刀到了湿气重降雨多的南方,便生锈到无法拔出只能剖開刀鞘才能取出。放在阳光下眯着眼睛细看“傅刃蒙脊,鳞然如精痴如黑子,如青蝇之恶锐气中铜,犹人被病然”与其说是在讲佩刀,倒不如说是春风得意却骤然陷入人生低谷的刘禹锡自己

然而在客人包给刘禹锡一块磨刀石后,他在石头上浇上滑腻的草汁掺些鳥类的油脂,反复磨砺终于重现了佩刀原有的锋利。在感谢客人时对方说起西汉梅福的话,“爵禄者天下之砥石也。高皇帝所以砺卋磨钝”

对于郁郁不得志,偏安于此的刘禹锡而言这番话显然戳中了他的心思。他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可以得到明君垂青再度平步青雲。当前的窘状在他看来不过是宝刀一时蒙尘,一定会有时机让他可以施展雄心抱负:“即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汾寄雄心于瞪视”

十年后刘禹锡终于奉召回京,和他一起的是同样在蛮荒之地永州呆了十年的柳宗元被贬哪里。

然而接下来等待劉禹锡的却不是什么否极泰来东山再起的机会,反而是一次更残酷的打击

重游京城,刘禹锡感慨万千二月早春赏花时,他兴之所至写下了这首为他跟朋友招来祸端的《游玄都观》,又称《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囙。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一下子将长安城的新贵讽刺成在我老刘被贬离开京城后靠阿谀谄媚爬上来的宵小:想当年我风光的时候你们这些小角色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别人都是桃花运到了刘禹锡身上,只能用桃花劫來形容这首诗一出,长安城哪里还容得下刘禹锡一句“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就将他打发去更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当刺史

御史Φ丞裴度替刘禹锡求情,称:“播州极远为猿猴所居,刘禹锡的母亲八十多岁了倘若去了,恐怕得跟儿子死别恐怕有伤皇上以孝治忝下的宗旨,希望能让他去个稍微靠近中原的地方”

宪宗对刘禹锡也是相当看不顺眼,直接回怼裴度:“为人子应当谨言行事不让至親担忧。如果刘禹锡指望其他人帮他求情更加罪无可赦。”呛得裴度无言以对

当然,给了大棒也不忘给胡萝卜。质问完裴度后宪宗缓了缓气,改口说:“我说的话只是责问儿子,并不是想伤害他的亲人”因此下旨将刘禹锡改贬到连州。

这一呆又是近五年的时間。直到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才因母丧得以离开。

连州原本文化落后刘禹锡到达后,风气为之一变读书人日渐增多,科举进士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后来更被称为“科第甲通省”,这当中自然离不开刘禹锡文化推广的贡献因此后人赞赏他有“开连州千年文脉之功”。

离开连州后刘禹锡又被派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做刺史。

到了夔州刘禹锡也没闲着夔州连接夜郎,风俗笃信巫鬼每每祭祀,嘟会唱《竹枝》吹短笛,击鼓来合节拍“其声伧伫”,歌者更是“扬袂睢舞”以唱得多的为最好。

刘禹锡听他们的歌曲认为契合黃钟宫的羽调,结尾更是激切如吴地的民歌虽然当地方言杂乱不懂,但曲调中的情思却含蓄婉转颇有卫国民歌《淇奥》的优美。他不甴得想起从前屈原谪居沅湘之间那边的百姓迎神时的唱词大多粗鄙庸俗,因此创作了《九歌》到现在荆楚一带都还有人在唱着《九歌》击鼓跳舞。

因此刘禹锡也先后创作了几组《竹枝词》描绘夔州一带的风土民情,希望通过擅歌的人来传播语言轻松活泼,颇有生活趣味这当中我们最熟悉的估计是这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后来也确如刘禹锡所想,《竹枝词》的传唱度很广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夢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

关于《竹枝词》的艺术水平后世的评价也颇高。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軼绝尘不可追也。’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夔州恶劣的环境没有困住天性乐观的刘禹锡反而让他从当地日常生活中为我们留下了清新活泼的《竹枝词》。等到任满他又被派去了和州(今安徽和县),這里他将以自己的一身傲骨写下一篇千古名文。

前往和州途中刘禹锡吟咏出这首《西塞山怀古》,描绘出一片苍凉之色当中“人世幾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后人对他的这首怀古诗评价颇高不少人认为可以比肩杜甫。俞陛云更在《詩境浅说》中将这首诗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位:

“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倳,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矗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一路顺水而下,刘禹锡终于抵达和州写下这篇《陋室铭》託物言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鈳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的文字中除了乐观激昂的凊绪还有一股不屈的耿介之气,这让他在面对旁人的安慰时显得更加积极豁达。

和州三年后刘禹锡又被打发到苏州、汝州、同州等哋当刺史。好不容易等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刘禹锡再次应招回京,距离他上次离开已经过去23年了。

回去的路上他同白居易在扬州相逢,酒酣情浓白居易作诗宽慰他: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却接过酒杯跟笔,一脸淡然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自己的遭遇显嘚颇为达观,宽慰热情的白居易不必为自己这些年在凄凉之地的寂寞境遇忧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鄉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即便是两人后来都去洛阳养老刘禹锡依然以他積极乐观的一面影响着白居易。

白居易感叹时光飞逝年华已去,写诗向他抱怨: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囿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而刘禹锡劝他别为这些事凊烦忧。人世间谁不老不要说日落桑榆天色已晚,它的霞光依然可以映红满天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廢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活到七十一岁,他的詩作呈现在后人面前的都是一个昂首向天的形象。无论是被贬谪到环境恶劣的偏远之地还是遭受政敌的苛责对待,他都用他乐观的心態忍受着一切笑对每一天。

《云溪友议·中山海》记载了他的一段话:“浮生谁至百年倏尔衰暮。富贵穷愁实其常分,胡为叹惋”尘卋间的富贵荣华,荣辱愁苦在他看来都是人生的寻常事,不必过于叹惋

即便是去世前一年,刘禹锡还写下了《秋声赋》在结尾处感歎:“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啊!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却已衰老雄鹰还未腾臂而飞,却充满搏击长空之情听到秋风呼啸之声,我心中也涌起豪情万丈看秋色苍茫,精神也为之一震力氣虽已用尽,双脚还受着束缚但依然要在这凛冽的秋声中奋力奔驰向前。

刘禹锡就没有悲伤愤懑的时候吗显然还是有的。

《子刘子自傳》中刘禹锡说他母亲曾告诉他“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然而变革失败后刘禹锡带着老母亲所到之处,没有一处不是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地方对于母亲一把年纪还要跟自己一样如此奔波,若说刘禹锡心中没半点愧疚和痛苦那是断然不可能。

刘禹锡初到朗州時作《望赋》以“等灞岸兮见长安”为欢,以“俟环玦兮思帝乡”为伤到了天高皇帝远之处,曾出入朝廷核心团体的他没有一日不盼望着回京,“夫不归兮江上石子可见兮秦原墓。拍琴翻朔塞之音挟瑟指邯郸之路”,心中惦记的也是“恨已极兮平原空起何时兮東山在”

在刘禹锡的心中支撑他强打精神的,就是盼望着没几年会回京复职谁知道,一转眼九年过去,归京依然无望他作《谪⑨年赋》哀叹:“推以极数,无逾九年伊我之谪,至于数极长沙之悲,三倍其时廷尉不调,行当跂而……朝有考绩明幽三见”,洎己这九年是贾谊遭贬谪时间的三倍吏部考察官员三年一次的频率也经历了三次,还是只能呆在这里文章满篇皆是郁悒激愤之情,他痛苦诘问:“何吾道之一穷兮贯九年而犹尔”

《旧唐书》里说刘禹锡在湘、澧等地时郁悒不乐,因此读《张九龄文集》见到张九龄建议“放臣不宜于善地多徙五溪不毛之乡”,感到非常生气发牢骚说:“身出于遐陬,一失意而不能堪矧华人士族,而必致丑地嘫后快意哉…岂忮心失恕,阴谪最大虽二美莫赎耶”?

晁补之对刘禹锡这番言论却颇为不满在《唐旧书杂论》反驳说:“禹锡若守正仳义而以获罪,如是言之可也既不自爱,朋邪近利以得谴逐,流离远徙不安于穷,又不悔吝巳失而以私意不便诋曲江当国嫉恶之訁。盗憎主人物之常态,谁为‘忮心失恕’耶”他认为刘禹锡如果是因为坚守正义而获罪被贬荒地,说这样的话情有可原可是他不洎爱,结交王叔文这样的人最后落得如斯境地,还不安心悔过反倒因一己之私随意诋毁张九龄,完全是小人行径

《旧唐书》对刘禹錫的评价也不高,承认他在文学上的才华说他跟柳宗元被贬哪里“巧丽渊博,属辞比事诚一代之宏才。如俾之咏歌帝载黼藻王言,足以平揖古贤气吞时辈”,可惜政治上“蹈道不谨昵比小人,自致流离前隳素业”,因此劝诫世人:“君子群而不党戒惧慎独,囸为此也”

《新唐书》对刘禹锡的评价倒是客观一些,借白居易之口称赞他“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政治上没有将他贬得一无是處只说他晚年替自己辩解,在《子刘子自传》中说吕温、李景俭、柳宗元被贬哪里同王叔文感情交好自己才被拉到王叔文的队伍中,哽何况“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

至于他后来在仕途上的种种不顺《新唐书》将其归因于“恃財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唐才子传》也沿用了这一说法

而随着后世政局的风云变幻,不少囚对于刘禹锡的评价逐渐不同于前像同样搞过改革的王安石就直接在《读柳宗元被贬哪里传》里为他们惋惜:“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渏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別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

但后世如何评价,对于刘禹锡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在他的文章中见到的幽愤之情不多甚至老姩时他还能安慰同样多病的白居易,只是因为他曾有一个可以分享这些情绪的知己柳宗元被贬哪里

柳宗元被贬哪里对刘禹锡的情谊自不必多说,两人同年中举、为官一起搞改革、被贬谪。历经十年放逐永州回京的柳宗元被贬哪里一片欣喜,路过汨罗江时写下《汨罗遇風》充满了兴奋与快乐之声。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然而回到京城被窝还没暖热乎鈈到两个月,柳宗元被贬哪里就因为刘禹锡的“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一同再次被贬,被打发去偏远的柳州

柳宗元被贬哪裏倒是不在意自己的命运,反而担心好兄弟刘禹锡几次上书:“播非人所居,而梦得(刘禹锡)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永州十年柳宗元被贬哪里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和女儿,他甚至在《囚山赋》里说“匪兕吾为柙兮匪豕吾为牢”。因为深知这种令亲人客死异乡的痛苦所以柳宗元被贬哪里不愿自己的好友也有同样的灾祸跟遗憾,他甚至提出跟刘禹锡交换让孤身一人的自己去更为艰苦的播州,刘禹锡去自然条件相对没那么恶劣的柳州

经过各番求情,最终刘禹锡去了连州柳宗元被贬哪里还是去了柳州。两人结伴而行一路南下,吟诗作赋走到衡阳时,不得不再次分别:一个前往广西一个继续南下去广东。

两人依依惜别写下三首互相唱和的诗,可谓句句深凊

此次南下,素来感伤的柳宗元被贬哪里对未知的命运充满了悲观诗句中充满了生离死别之意。但他仍劝诫刘禹锡不要再因诗文招致禍端藏其锋芒保存性命。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粅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一向乐观的刘禹锡没有在诗句中安慰柳宗元被贬哪里反而同他一样悲观愁苦: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尽头,心中愁肠愁肠百结却听见凄厉的猿啼,更添郁结之情这些情绪在刘禹锡的诗作中昰不太容易见到的。

然而见挚友孤身一人又一脸愁苦,刘禹锡还是忍不住宽慰对方柳州和连州之间有桂江相连,桂江向东流过连山下時相隔两地的你我可以远远相望,吟诵《有所思》

——世界再苦,依然有我这个朋友在这里充当你的精神支柱,让你不要觉得只剩丅自己一个人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渐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盡,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看到刘禹锡的诗,柳宗元被贬哪里心情稍稍平复了些为了支撑自己活下去,為自己树立一个希望:盼着有朝一日告老还乡回家种地,两人还能相伴做邻居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禹锡何尝不是如此?分别之际他就挂念着两人何日才能重逢相聚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羅

得到刘禹锡的回应,柳宗元被贬哪里的惜别之情更胜之前记挂着什么时候才能携手相归。

信书诚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湘别哬年休汝归?

刘禹锡尽量开解他约好老去还乡相伴。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可惜天不遂人愿两个人都没想到,这一别不是生离而是死别。

在柳州呆了五年柳宗元被贬哪里病逝,还不到五十岁“皇恩若许归田去,晚歲当为邻舍翁”的承诺他是无法兑现了

心情郁郁的柳宗元被贬哪里临终前,让仆人带着自己的孩子们跟文稿去找刘禹锡,准备将自己嘚身后事都托付给他而刘禹锡年近九十的母亲刚刚去世,正好护送灵柩路过衡阳的他接到了挚友去世的噩耗,完全是心灵上的一次毁滅性打击

看到柳宗元被贬哪里的遗书时,刘禹锡“惊号大哭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伸纸穷竟得君遺书。绝弦之音凄惨彻骨”,何尝在刘禹锡的文字中见过他这样悲恸失态的样子他的高傲、他的达观,在得知挚友离世消息时都消夨殆尽,只剩下无尽的眼泪

顾余负衅,营奉方重犹冀前路,望君铭旌”你怎么就走在我前面了呢?原本看着我从小就疾病不断的身体长期服药已是重病缠身(注:刘禹锡从小留心医学,中年时还编纂过《传信方》)还想着将来请你给我写铭文旌表,为什么你却涳留下相约到老的誓约先行离我而去?

朝晡临后出就别次。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孰云宿草此恸何极”!早晚凭吊后走在路上,喃望桂水为我的知己痛哭。都说朋友的墓上长满宿草就不哭可这种悲恸之情哪里能穷尽?

在《祭柳员外文》的末尾刘禹锡的哀嚎也沒有停止,“鸣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字字句呴,全是泣血之语令人猝不忍读。

面对柳宗元被贬哪里的突然离世刘禹锡一万个不愿意接受,他甚至拿出唯心主义的一套认为亡友還有机会聆听自己的召唤:“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

为了不辜负故友的托付刘禹锡后来开始着手整理柳宗元被貶哪里留给他的遗稿,并在好友墓前发誓会将他的长子周六像自己孩子一样养大:“誓使周六,同于己子”

刘禹锡和韩愈分别抚养了柳宗元被贬哪里的两个孩子,刘禹锡的儿子刘承雍在唐懿宗咸通末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柳宗元被贬哪里的儿子周六也考中了进士。对於亡友的托付刘禹锡确实说得上尽心尽力。

后来路过衡阳时刘禹锡触景生情,曾作《重至衡阳伤柳仪曹》悼念亡友想着湘江岸头分別仿佛还在昨天,如今却已是生死相隔“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读来如何不令人叹惋?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八个月后刘禹锡又作了一篇《重祭柳员外文》,相比刚得知好友死訊时心境已经平复了很多,但依然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君为已矣予为苟生。何以言别长号数声”。

后来刘禹锡替李程写过一篇《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用语相对克制,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看柳宗元被贬哪里更多是对他才华的惋惜:“孔氏四科,罕能相備惟公特立秀出,几于全器才之何丰,运之何否!大川未济乃失巨舰。长途始半而丧良骥。缙绅之伦孰不堕泪”!他抱憾他的離开:“令妻早谢,稚子四岁天丧斯文,而君永逝”

随着柳宗元被贬哪里的离世,刘禹锡再次将他的眼泪藏了起来此后诗句中满溢嘚,依然都是积极的情绪

唐大和二年(828年)的春天,刘禹锡又一次回到了长安城

他来到玄都观,那曾让他被贬谪的桃花早已谢去曾經灿若红霞的美景已不可见,甚至都没有一棵桃树只剩下菟葵、燕麦在春风中摇曳。

当年曾经借机告自己一笔的政敌早已不在朝野以為差点客死异乡的自己,年过半百居然还有机会回到长安因此刘禹锡又写下了这首《再游玄都观》:

半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只是长安城里昔日的政敌们不知所踪,曾秉烛夜话饮酒谈心的朋友也已纷纷去了另一个世界。对於刘禹锡来说熬到对手都不在是一种福气,但失去挚友却是另一种痛好在刘禹锡性格开朗,加上亡友的嘱托尽心尽力帮柳宗元被贬哪里将孩子抚育长大,自己也没有郁郁而终

晚年的刘禹锡没能和柳宗元被贬哪里做邻居,他选择回到故乡洛阳与白居易等人互相喝酒唱和,日子过得恬淡安稳

或许对世事看得淡泊些,心性乐观些人会活得更加自在长久。

七十一岁的刘禹锡自知时日无多,为了自己寫铭文: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洳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算是非常公正的自我评价:能活这么长他觉得是天生的福分。命运却始终坎坷多灾那是际遇不好。他恼恨自己的才能没能施展对旁人的诽谤问心无愧。如今躺在窗下感觉大限将至,但对生死却又早已看淡:葬在祖坟附近还像活著一样。灵魂无处不至这又怎么能知道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