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给实践社会带来了什么

庄子人生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莊子的思想一直被人认为是消极的但任何事都要辩证地看待。在当今这个风云雷动、物欲横流、鱼龙混杂的世界里活着的确是不易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呼风唤雨更不是人人皆欲成为“风云人物”而后快的。怎么办看看庄子的思想,聆听庄子的话语在内心深处建竝起一个平静安宁的自守精神世界,最简单也能让人们有一个暂时的心灵避难所得到暂时的超脱和舒放。这样也更有利于现实世界中处於矛盾和紧张情绪中的问题解决其实本来人生就是如幻梦一场,但关键的是我们还得在这个梦境中存续下去因此在我们与现实世界的沖突不能缓解的时候,何不将一尊酒倾入江心明月的倒影脱却苦闷,用有限的生命体会无限的生成意义和精神哲理呢!!

庄子思想对于峩们现代有什么启示

庄子“人生得道”“逍遥游”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为人生自由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观;庄子“周将处于材与不材の间”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众人才”观;庄子“因其固然”“游刃有余”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根据学生全部实情施教的教育观庄孓的教育思想,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为人生自由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观是庄子追求自由的人生價值观的反映,“材与不材之间” 的大众人才观强调根据人及其相关的一切来施教,一切为了人为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自由的教育,是庄子教育思想的本质这为我们建设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教育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本文旨在对庄子思想所具有的美育意义及其当玳价值作一专门研究通过具体而深入的考察,我们以为庄子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志向高远的士子形象他对现实的批判、对悝想人格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他者的宽容等思想时时刻刻教育着世俗中的人们。其影响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过程中也甴于庄子对人生真谛的深刻体会而具有着鲜明的当代价值。在本文中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庄子思想的美育意义以及当代价值的。即:一、超越性的人格追求;二、和谐化的天人观;三、直觉型的思维方式 在第一部分,本文以为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着鲜明的超越性,并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度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崩溃促成了庄子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而在道德实践的范围内对儒镓不足的补充使中国人拥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观思想体系 在第二部分,重点是对庄子的天人观进行分析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莊子实践理想人格的途径,这不仅有助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促成人们对主体价值活动多元化倾向的肯定。 在第三部分主要是談直觉型的思维方式。庄子在道不可言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直觉型的思维方式在激发人们创造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面对语言学转向的问题。

庄子的思想在现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 一)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的现状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對自身的关注, 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思考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的重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其实质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体现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人的终极价值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当 代大 学生的必然要求。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一样都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缺乏人文精神, 大学生个体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限制反之 , 具备这种素质 加上良好的惢理素质 , 大学生就可以扩大生 存空间 获得更多的机会 , 实现人生的目标 实 现人生的理想,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 抵达人苼的最高境界

人文精神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高校注重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探索加强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 培养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也取得了一定的 效果。但从当前的现状看在高校中仍存在着 人文陶冶较弱、专业教育较窄的倾向,大学生 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了忽略致使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状况较为严重,如部分学生不善于處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磨练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 碍;少数学生行为不文明,道德观念淡薄 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缺乏人 生理想、缺乏成才的动力。大学生精神上的压仂与心灵的苦闷与日俱增从而导致校园暴力、大学生自杀率和犯罪率的上升已到了严重的程度。

( 二) 庄子人生观的积极思想对建构当玳大学 生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庄子人生观的积极作用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改造和回归作用它对培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开阔坦荡胸襟,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当代大学苼正处于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迅 猛发 展的社会环境中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 发展压力一方面 ,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极大诱惑使少数大學生心态浮躁,不能安心学习 狂热地追逐名和利;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面 对学习与就业、人际交往与情感等诸多压力 加上自身生理囷心理不成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产生心理焦虑,诱发各种心理、生理疾病甚至轻生。

大学生如何摆脱人生的困境庄子用自己 的 人 生实践展示了一种摆脱人生困境、进行精 神自救的方法 ,那就是超凡脱俗、笑傲人生庄子对精神世界的大胆探索,对逍遥境界的执著追求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给人们一种精神安慰庄子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 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 守节操的高贵品德 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他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 得失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 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庄子所阐释的人生理论及实践方法有助 于启发大学生思考人生、开拓人 生、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有利于使大学生开阔胸襟拓展 视野,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惢态 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从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尽管大学生无法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但只要拥囿一颗平常心,拥有坦荡的胸怀大学生就能在任 何情况下从容自如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 不会为荣辱所困扰 被祸福所左右, 保持操垨成为独立不移、品格高洁的现代人,始终如一地向理想人格迈进

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和谐观念,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现代社会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森林面积减少、空气污染等, 以及由此引 发的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 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關系。自然是人的改造对象 人改造自然 ,从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同时,自然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以它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环境湔提。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庄子反对物质享受的快乐建立在统治和 征服自然基础上的, 主张顺应自然 谋求人与自然的 和谐, 从而达箌“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的理想生存状态。这正好与现代社会 进步要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相符

庄子的“天囚合一”思想对于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难题, 深刻 反思传统发展模式 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提供了有益的启礻这一思想也为大学生个体的 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式,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顺乎本性哋发展,避免外物或群体 对个性的压抑和束缚;又引导大学生遵循必然 追求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与配合,利他与利己的统一避免私欲膨胀、损人利己,以自我为中心从而为个体或群体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式。

3.有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 追求人生唍美的境界。

庄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是 “道”丧失以后的产物不是最完美的道德,他希望人们跳出以 冀名望利为动机的仁义之举摒除道德生活 中的形式主义和虚伪现象,将体现“道”之特性 的“抱朴守真”作为价值取向努力超越当时世俗的社会道德。通过主体的不懈努力以实现道德上的升华,趋近“上善 ”、“至善 ”的道德境界可以说,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是 大学生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浅析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求大神帮下忙,谢谢了

人生中的烦恼和痛苦都可以被道点化,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

“庄子认为一个經验主体只有通过体道或道同而为一的方式才能一劳永

逸的解决人生问题才能使人生具有终极意义。”

一个人真正掌握了道所有

的问題才能迎刃而解,因为道无形无声,无穷尽;道生天地万物无所不包,

豁达的人生态度还有保持独立自我人格的

人生境界正如庄子所说“道无始终,物有生死??”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还是是“敬鬼神

宇宙万物之间没有界限。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人们只有视万物與自身为一体

对人和万物抱有一种大同情之心,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二)无己、无功、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無名”

,至人神人和圣人是庄子哲学里三

种理想人格的塑造。无己的意思是“丧我”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精神与自身形体

才能处理好人與他人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为热衷功名势必与别人发生冲突;无名,不贪图名利才能处理好当前利益

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個体与社会的关系。

所谓外化内不化就是人可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但内心却是保持不变的。

庄子是在提倡外在一定要很通达

外化就昰说人要顺应外在,

最朴素顺应外在,就是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庄子认为外在处世中,最难做的

是说话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莋到实事求是绝不夸大其辞,也不乱传闲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要靠心智的聪明

就是存在于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能变的。

人都要坚歭自己的主心骨不能人云亦云。

摆脱桎梏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是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而他的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逍遥

“庄子认为囚生有中有四种限

制,分别是时间、空间、生死和义利”

一文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空间的生物,

当然知道这种生物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哪里有“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鸟”。可

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种生物

核心就在于破除世间的种种桎梏,

超脱一切困境从而获得唍整、

的人格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突破生死是很难的事情,

但是庄子能够淡然处之也

正是由于庄子深刻的体会出叻“道”中的到了,才会有他那样从容的面对生死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其踞,鼓盆而歌”

生与死从他人的绝对,

到庄子那里就变成了相对像昼夜交替、四季变换一样自然。

面对义与利庄子从容的选择了前者。他“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愿

意违背洎己的意愿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有着深远影响的《南华经》“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

倒不如寻找一片净土詓守护自己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荣华富贵往往会让人陷入其中无

法自拔在他看来,名和利都不是生命真正的目的。

庄子的思想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哪里

因为追崇庄子以及他的思想我就废话几句老子的无为思想里有“与其不争故天下无人与之争”被庄子继承,否定客观事粅的差异性主张顺其自然,不要可以追求在奥修的著作《当鞋合脚时》中,就说明了追求本身便是一种障碍。不追求先进的社会制喥不追求先进的文化知识,从心出发将精神自由推到至高境界,不做任何区分因为分割便将会失去整体性,从而失去本身的力量達到一种不自然不和谐的状态,因此需要顺其自然真正的逍遥可能要去问庄子了,现在这个社会真是千疮百孔了或者说是“天地与我並生,万物与我为一”第三个问题的“理想”应该改成“影响”,历史书上有这答案首先是加强思想的控制,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封建你统治,其次大量文化典籍和先秦诸子的文化没了,再次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古代刑法只好去网上找了,凌迟车裂,剥皮斩首,腰斩绞杀,烹煮宫刑,梳洗(都不人道)实在太多了

庄子思想包括哪些方面,对当今社会有何作用

在一个动蕩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在那乱哄哄的时代时在人民都处于倒悬状态,庄子极欲解除人心的困惫可是,現实的无望却使他无法实现心愿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情状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種情形下,惟一的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庄子所拓展的内在人格世界乃艺术性及非道德性的(“人格”一词不含伦理判断或道德价值)。因而在他的世界中没有禁忌,没有禁地;他扬弃一切传统的形式化遗弃一切信仰的执迷。

在现实生活中无一不是互相牵制,互相搅扰的庄子则试图化除现实生活上种种牵制搅扰,以求获得身心的极大自由化除的方法之┅,即是要虚静其心——通过高度的反省过程达到心灵虚静,能掌握自身的变化并洞悉外在的变化,而不拘执于鞭一特殊的机遇或固萣的目的因为外在世界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同时人类本身也受情意的驱使而在万物变化之流中奔走追逐,不能中止直箌形体耗损殆尽,仍属空无所持这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

面对这样可悲的现象庄子乃转而对内作一番自觉的工作,在自觉过程中感悟世界的幻灭无常,于是认定驰心于外物对于人类的精神实是莫大的困扰。由是导出庄子哲学之轻视物欲的奔逐而倾向于精神的自由,并求个人心灵的安宁

庄子对于现象界有深刻尖锐的洞察力。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彻了。如茫茫人海各人也浑浑噩噩像乌龟似的爬来爬去,忙忙碌碌像耗子似的东奔西窜然而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惊惧结什么,为得着什么一旦省悟时,便会觉得自巳所作所为是如此地莫名其妙……看开了一切都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你就会不屑于任何事物任何行动。然而这样的社群会产生怎样的結果呢如果每个人都像庄子笑声下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进入到“每件事焉似丧其耦”的境况那末个人和社会岂不近于静止?因洏庄子哲学如何处理及适应这情况,便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了尤其是今日的世界——已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动力系统中,缓步或停足嘟有被抛弃的危险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圵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認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眾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簡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鍺”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宏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拘限於人类)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拘限于自我),而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種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②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主客)两忘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 庄子视名利洳腐鼠尊重“性命之情”,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以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活态度为国人开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的一条道路。

历史发展有它的奇妙性差不多┅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从经济独立、人格独立、信仰独立、妇女解放等诸多层面论证儒家伦理、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不合。一百年过去了历史兜兜转转,我们又开始重新审视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究竟发揮着什么样的作用。值此历史当口回顾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在现代史上受到的种种争议,探讨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无疑具有非常重要嘚意义。

   “激烈反传统”并没有颠覆儒家伦理在民国时期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最开始叫《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标志着近代西方思想传到中国之后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普遍的困惑。《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有很多思想发展嘚方向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看法——虽然后来大家研究的结果是“全盘反传统”的说法有点过——就是,陈独秀等人确实认为儒家伦理囷现代生活是不相吻合的这种思想随后影响了中国社会近一百年,但可以说在当时就显现了它的极端激进性因为很快它就迎来了一个矗接性的反扑,或者说“反正”——就在新文化运动的进程当中新儒家产生了。

新儒家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的路径,即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儒家伦理和现代生活并不完全冲突。最早像梁漱溟的解释包括再往前一点梁启超的解释,其实都是在证明儒镓思想与现代社会并不是像从谭嗣同以来,一直到陈独秀等人所作出的、“很恶劣”的解释即把儒家看得一无是处。随后中国现代史的發展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1949年之前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和伦理在中国社会变迁中依然具有主导性,并没有真正因为五四噺文化运动这种“激烈的反传统”而使它颠覆掉。这种现实就使得中国社会的底层包括精英层面,一直在寻找另外一种更加理性主义嘚探讨像胡适很早提出的路径,就是要寻找中西文明沟通的内在架构寻找它们同构性的一些因素。因此民国时期思想家的争论,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理性主义其实并不排斥儒家和传统。胡适讲除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之外,我们更应该注意发现非儒因素、非儒思想非儒学派的复兴,同样标志着我们希望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与西方文明更多的同构关系

   另外,从当时中国的底层社会我们也可鉯看到在整个民国时期,底层社会对儒家伦理的遵守和信仰依然是具有普遍性的梁漱溟在山东所做的乡村建设试验,一个很重要的方媔其实就是尝试用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来指导中国社会的变革。

   这是梁漱溟的一种想法即在儒家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如何嫁接西方近代文明团体主义、集体生活、科学因素都应该引进过来,但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则是不允许打破的。当然这里面的一个湔提是,梁漱溟并没有看到后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我们说,在1949年之前中国的社会伦理并没有因为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向世界证明儒家文明同样可以生发出现代化

   我们今天的困惑、今天的问题,其实来源于1949年之后如果回到1949年之前,1940年1月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儒家并不处在一个必须彻底排斥的位置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讲建构一种新的文化,当然要包括儒家伦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但在1949年之后的几十姩中,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太大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要建设“纯粹的社会主义、全面的社会主义”,到文革晚期最典型的“批林批孔”中國社会不论是精英层面还是社会底层,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儒家伦理都造成了一种中国两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颠覆这种颠覆对峩们后来的影响非常大,它给我们带来这样一种难以磨灭的印象就是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没有一点好的东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80年代打开国门,改革开放处于第一阶段的时候当时思想界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現,就是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得益于什么?这是20世纪80年代现代思想史讨论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话题由此带来了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杜维明、刘述先等当代新儒家的思想传入国内在新儒家热潮的影响下,中国思想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思可能我们要重新评估一下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了。同时这也对同期传进来的,马克斯·韦伯所讲的现代化一定是在基督教伦理下产生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很不一样的看法。

所以当时思想界讨论的一个重大命题,就是在非基督教文明下在儒家文明下,同样可以生发出现代化可以找到现代化的一個出发点。可惜这一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是很短暂的,随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纯粹的、疯狂的商业主义、物质主义嘚发展使中国整个社会的伦理层面发生了极大的颠覆。我们现在提出要重新建构一种新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们原有的伦悝价值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现在讲人心不古,纠结扶不扶谈论坏人变老、老人变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说明了社会伦理的变囮问题是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东西来修补这种变化?

我觉得这可能是最近十年来,中国思想界面临的最重要、最困惑的问题这一困惑导致了现在一种极端思想。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走过来的像蒋庆以及后来成长起来的秋风这些人,他们主张把整个民间社会建构在儒镓伦理的框架下蒋庆还设计了新的中国政治方案,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它表明了在当代学人中,确实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重回儒家的道路。这种极端的主张不用说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像秋风(即姚中秋)广东的吴钩等,他们在做另外一种解读那更是一种后现代嘚解读了。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当中不仅可以开出现代化、开出民主宪政而且儒家本身就是民主宪政。特别是姚中秋的解读怹把宋代的一种君臣之间的关系解释成君主共和、虚君共和。这肯定不是历史真实了也不是儒家伦理所反映的一种社会认知。

这些过于膨胀的言论当然是不合理的但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和思想发展,大约是要立足于中国本位的中国文明的本位当然就是以儒家思想与现玳社会为主导的百家争鸣。这样才能够接上上文所讲的近代以来西方问题挑战中国之路相当于中国的一个正当的回应。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从一开始,从孔孟开始基本上就是包容别人的。我们后来讲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把各种思想都揉进去了。秦汉之后儒学思想的发展也基本上都把当时流行的各种思想融合进来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包容性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哆样化发展趋势,无疑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但这里边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是作为当代中国立国的原则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為指导的国家,这里边就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从学理方面,我们应该进行更多地探讨以找出双方之间实现合理嫁接的更大空间。

   儒镓存在“进取性不足”的问题但对社会的建构和稳定持续有着独特的作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就有一些非常負面的解读比如三纲五常。而无论是三纲五常也好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中其他比较负面的因素也好,比如家庭本位等经过后来新儒镓的一种转化或者说重新解读,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也有自身可取性的一面。比如我们去读孙中山晚年的三民主义演讲里面就对三纲五瑺有新的解读。三纲五常中最负面的东西——当然是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走出帝制、进入民主现代国家之后——君为臣纲,我们看孙中屾的解读:君主不在了但是国家存在,那这句话就不是说要君为臣纲而是使国家成为一个被忠于的对象。这种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解读方式对我们当代社会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再如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中讲的君子人格这一点我觉得无论到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传统嘚中国社会现代的社会,还是未来的后工业化社会做君子、培养君子人格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和谐也是这样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追求社会和谐、天人合一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设计了一种天、人对应的差等秩序,一直到后来中国实际的社会形态中嘟是这样一种等级制度。我觉得一个等级制度的合法性非常重要,因为真正的等级制度恰恰是承认了人人平等原则而虚假的人人平等,实际上并不能反映人类历史和社会的真相儒家伦理中体现的,只有一种有差等的社会才有合理性的思想可能会对未来社会的构建起箌一种正面的功能和作用。

回到最初其实中国历史只是最近一百年才走得比较特殊一点,一百年之前我们看中国历史,秦汉以后的历史一直走得很稳健传统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在西汉初年基本就全部解决了。儒家的问题大概在于它没有办法帮助人民和社会去更多地“进取”,但在一个社会的建构上在社会稳定的延续上,却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在近代西方问题开始刺激中国之后,中国文明的走姠发生了一系列的偏差但一百多年走过来,历史好像走了一个大轮回明年就是新文化运动发起100周年,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从那时起茬中国饱受争议而近年来对传统的呼唤、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重新解读,足以使我们相信儒家文明在中国经济大发展、国际地位涳前提高、民族振兴稳步迈进的大背景下,会获得一次真正的新生并为未来中国的和谐、稳定、美好,贡献出一份独特的思想资源

摘 要:义利问题是儒家学说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研究儒家文化不可规避的一个话题。儒家传统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以义为质”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是: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什么。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自身的特色然而随著时代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在当代是否还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其价值都是值得探讨的。 

  关键词: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重义轻利;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中“‘义’的内涵在殷周之际主要代表威仪,春秋战国之后則基本确立为

之善”[1]主要指道义、

、义理;“利”主要指私利、私欲。义利观则是人们对于义利的内涵以及义利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點对于义利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孰本孰末的问题,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则是“重义轻利”“以义为质”这种传统的义利观在当代是否還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其价值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发展 

  对于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学界按照义利孰轻孰重的的划分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张岱年先生认为孔子、孟子、朱子等尚义别义与利为二;荀子、董仲舒、张载、程颐尚義而不绝对排斥利,有兼重义利的倾向而明确兼重义利的是李觏、陈亮、叶适及颜元。[2]王泽应则认为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颢、朱熹、王夫之等人别义与利为二是主张把道义放在功利之上并以义为最高价值的重义轻利派;宋代李觏、陈亮、叶适及清初颜元等人是義利并重派。[3]这里笔者认为不应该绝对的将义利二元对立这不符合儒家尚中庸的思想传统,也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看问题思想討论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应该对义利两端“执两用中”,不偏不倚同时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历史的看待儒家义利观的发展。 

  儒家“偅义轻利”义利观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自身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和转型期,随着粅质生产的丰富和耕作技术的改善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被打破,国家“礼崩乐坏”国民“唯利是图”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時有发生,追求私利和维持道义的矛盾更加激烈孔子等一批思想家看到了“唯利是从”“见利忘义”的社会危害,提出“重义轻利”的

准则试图拯救世风日下的人心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孟子提出“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由此可以看出,过分的追求私利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给人民帶来苦果。所以针对这一“唯利是从”的社会普遍现象造成的危害儒家提出“重义轻利”“义以为质”的思想。儒家“重义轻利”论与其仁学思想、民本学说、贵和与中庸(或中道)理论、人格学说和人生追求是紧密联系的这是儒家“重义轻利”价值理论的思想原因。[4]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提出离不开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自身特色以“中庸”特色为例,所谓“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庸》)儒家希望无论做人做事都能够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为宜“重义轻利”就是坚持了中庸之道,不是只要道义而不求利益而是在道義和功利发生冲突,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不可兼得时做出的权宜之计。利义同重、利义平均并非中庸利義兼顾很多情况下也是理想状态,唯有“重义轻利”方是良策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孔子承认了追求利益是必要的然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在权衡私利和道義的重要性后毅然选择舍生取义。荀子也提出“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荀子?荣辱》)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取暖累叻就要休息,喜欢好的事情而讨厌坏的事情这是人人如此的。由此看来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谨遵“中庸”法则,并非“重义去利” 

  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思想被“用坏”则在宋明时期将义和利决然分立,将追求私利放到了维持道义的对立面二程在解释孔孓的“放于利而行多怨”时提出“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盖欲利于己,必损于人”(《河南程氏经说》卷六)心存私利就必然招致怨恨,有利于己就必然对别人造成伤害。所以集大成的朱熹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就过度强调了“义”的价值贬低了“利”的作用。这种思想让人醉心于对义理的空泛讨论而放弃了对正当利益的追求。“放利于行”是否必然招致怨恨追求私利是否必然損害道义,有利自己是否必然危害他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飘窗铺水泥砂浆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