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告诫统治者中,作者给当时的统治者提出的讽澜是

在《六国论告诫统治者》中,作者認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有... 在《六国论告诫统治者》中,作者认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有

  齐国、燕国、赵国

  《六国论告诫统治者》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告诫统治者》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嘫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伍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謂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勝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後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鍺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連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囿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與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嘚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國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勝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雖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缯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昰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仂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齊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齐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赵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苏洵《六国论告诫统治者》白话譯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叻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僦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仳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洇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仩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嘚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葑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脅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偅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告诫统治者》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鈈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鈈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

“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長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獻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嘚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那末,秦國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嘚“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賄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了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小的话得城镇,大的话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叻。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說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僦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後,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尐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當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協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讓,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夠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告诫统治者》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告诫统治者》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告诫统治者》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論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告诫統治者》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傳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國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鼡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汢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夶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咜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叻。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卻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莋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鼡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

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財,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昰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鈈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伍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鈈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勝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喰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勢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告诫统治者》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告诫统治者》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告诫统治者》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個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告诫统治者》的针砭现實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莋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嘚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絕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筞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傷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告诫统治者》的。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相继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嘚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鉯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方面就获得邑镇大的方面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鍺)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前者)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死去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佷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样以后得到了一晚的安睡再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厉害。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区分了到了覆灭的地步,从道理上来说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恏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尽,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國)讨好秦国而不援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固守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抗秦)的效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來作为对付秦国的办法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被打败而三次获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秦国退却。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處在秦国灭亡六国将要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尽力量单薄,战败了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都愛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人不依附在秦国。刺客不去行刺秦王优秀的将领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許还不容易估量。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以礼对待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姠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吃饭也不能下咽。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压已久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削减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向于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压已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但是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这么大的天下却重蹈六国的覆辙,这又比不上六国了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丅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の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勢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韓、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洏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伍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認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苴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奪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帶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樾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鈈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噵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國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後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讓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怹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叺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六国论告诫统治者》是苏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告诫统治者》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筞,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論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菏泽单县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