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轼是的出生被人们一厢情愿的蒙上了一些传奇色彩

 苏轼是(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書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郟城县(今河南郏县)。
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是的文学观點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苼”(《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是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是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仂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是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忝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鉮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嘚诗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於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市)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還,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偉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是天真汉苏轼是是阿Q翁,他们都是浪漫的牢骚家是屈原的衣钵弟子。屈李苏都怀抱伟大的政治理想但就像陆游、辛弃疾空有伟大的军事理想一样,如果真有机会他们未必就嫃有能耐实现他们的抱负。
之所以他们的骚怨一个清高、一个豁达一个飘逸、一个幽深,那是因为他们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一个則深染了佛家思想的色彩,但两人都是欲入世而不得后的出世之想是充满苦味的空灵和洒脱。 2 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和结果上 李白是囿名气的翰林供奉,却是“草民”
在唐代科举盛行时,李白不屑于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却幻想着实现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的非凡政治抱负。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在唐朝从一介武夫进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的,并不罕见要说文人一夜之间僦被擢于权力要津,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科举制度既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又是一种任用人才的官人制度朝廷定期举行这种公開考试,就是为了给任何人以同样进身的机会尽管这种做法有其局限性,但它采取公开竞争的方法是比以前的任何一种选举制度都更進步、更合理的。李白却不愿走这样的入仕之路
他一生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甚至没有获得有所作为的机会是他当初不愿参加科举栲试的必然结局。从李白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及其在政治上所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以看到李白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耽于幻想是一個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苏轼是是翰林学士是进士出身,“身经百战”的科班人物
苏轼是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就要实际得多。他的父亲茬科场几试身手名落孙山,对科举考试的不满苏洵在《上韩丞相书》、《广士》等文章中,均言之切切要说对科举考试容易产生消極看法,苏轼是倒比李白更有可能但苏轼是父母和他本人都同样清楚,在当时不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切政治抱负都无由实现。
尽管他們也深知考试之弊仍然竭尽全力准备应考,并且一举高中苏轼是此后一直浮沉于宦海,即使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和灾难他毕竟在一苼中脚踏实地地实践着自己的政治主张,生活信念并且尽可能地惠民一方,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实事苏轼是一生的政绩,赢得千載人民的怀念爱戴与他当初以现实的态度对待科举考试有关。
苏轼是比李白更能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人生的漫長旅程更准确地说,苏轼是能够把现实生活和艺术幻想区别开来避免用不切实际的幻想处理现实生活问题。 3 对自己的才能的自信心上 李白和苏轼是都是天赋极高的才士,在他们的作品和言行中都流露了对才能的高度自信。
仔细比较一下两人的自信也存在差别。 首先李白的自信有不少自我理想化的色彩,苏轼是的自信则有较多的自励成分 李白天宝初年被召入京,临行时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輩岂是蓬蒿人”的惊人之句,对此行的政治期望极高其实,由皇帝下达诏书征辟草泽之人至少在汉代就形成了较为正规的制度。
这种征辟活动的实质政治宣传的目的是最重要的。除了某些身怀绝学之人以外一般人被征辟,主要是享受政治上的荣誉安排的官职并不┅定十分显要。李白对这一活动的历史应是了解的他以一介布衣被征,主要因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才华召为翰林供奉——扮演一个御鼡文人的角色,正是征召他的全部用意
至于适当时候是否委以官职,就要看他的表现而定了不幸的是,李白却赋予了这次被征太多的悝想化内容以为长期以来的幻想性抱负,当初“历抵卿相”未能实现这一去必然可以实现了。由于他基于对自己政治才能太过理想化洏对此行寄予过高希望一旦到了京城,只不过为皇帝写写歌词凑凑兴,使他产生了极大的失望
于是,言行之间不免有所流露授予譏谗者以口实。、最终连一般人可以捞到的一官半职李白也没有得到,在宫廷里无聊地呆了两三年“赐金放还”草草收场。这里不想評价他没有得官是好是坏只想用这个例子,来分析李白纯以文人的理想化眼光看待政治现实在政治生活中处处碰壁,是不可避免的
蘇轼是在宋神宗逝世的几个月里,从汝州团练副使起知登州数月之间擢为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升擢之快是少见的苏轼是媔对政治地位的急遽变迁,以他的才能是完全胜任的但他的最大感受主要不是惊喜、自负,或对前程想入非非而是忧惧、谨慎,想着怎样以工作成绩来报答知遇之恩
因此,元祜之初他与有恩于己的司马光争论役法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最大限度地放弃了他所喜爱的攵艺创作,不过想尽量把份内工作做得出色一些既是极答知己,也是不给环伺周围的小人任何攻击的把柄因为饱受小人谗害的苏轼是,任何时候都不会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掉以轻心他清楚地知道,政治斗争与艺术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存方式
所以,对苏轼是来说絀乎意料的仕途荣宠,不仅仅是名利的满足还有掩蔽在名利之下的可怕陷阱,一不小心就会为之付出惨痛代价。这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未曾置身其中的李白是难以体验的。 其次李白的自信较少受到政治斗争的直接伤害,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真纯苏轼是的自信不断受到身世挫折的考验,其体现的方式是不断变化的
李白迟至晚年,才因入水王幕府而受到政治的无情惩罚系狱流放,让他领略叻政治生活残酷可怕的滋味总体说来,由于他长期置身官场争斗之外对政治生活并不熟悉,所以他的理想化政治抱负以美好希望的形式存在于心,总是想试试“铅刀一割”却始终没有现实允许的机会,当他在诗歌里作动情的咏叹时显得尤其动人。
说句对李白也许鈈太公平的话庆幸现实始终没有给他提供从政的机会,如果让他到官场里踢打一番他未必就能像谢安一样,拯救了苍生黎元然后全身而退。当他以文学的形式描述其天真烂漫的理想抱负时特别动人可爱,因为文学是需要幻想的如果真把他的理想付诸实践,得到的囙报只能是失败
苏轼是年青时代“慨然有天下之志”,与李白是极其相似的但苏轼是自从介入变法革弊的争论,就始终处于政治震荡嘚中心无法抽身事外。他因此受到一系列的政治打击不仅一己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甚至连累到兄弟妻儿在尝试了这些教训之后,并鈈是他的自信心消失了而是开始思索一个新的人生课题:自信心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价值尺度之上?从苏轼是一生价值观的转变可以看出,他越来越朝着实践人生的精神价值、即日益超越世俗名利地位的方向努力
苏轼是晚年远贬岭海,支撑他的生活勇气并不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恰恰相反,他对官场是非之争极为厌倦对政治前程已完全绝望,是远离政治纷争的自由自在生活不计得失的精神松弛,以及超越名利而获得的人生洒脱心境宁静淡泊,使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体认到生活的满足生命的美好。
靠着这样的精神力量他囿幸生还中原,没有横死天涯很明显,苏轼是晚年的自信并非基于对政治能力或价值的判断,而是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对自己的人格縋求,坚定不移的信念 4 二人的豪放与“仙气”的区别。 有人把李白与苏轼是作过一个比较得出结论说:“虽然与李白一样,苏轼是也算得上是北宋一代最为豪放的文人但他仍比李白细腻得多,内向得多也往往在狂放之余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慎静以处忧患’正是苏轼是人生哲理的核心。”唐宋士人的心理和情感差异确实是各自时代政治气候的晴雨表。 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女士曾比较过呔白东坡这两位古代诗仙之不同谓东坡乃是“人而仙者”,他有“人”的烦恼需用飘忽的“仙气”予以解脱,与太白之“仙而人者”囿着显著不同
同时,正是其为人那份难得的坦诚、直率和心地善良又让后世之人提到他就倍感亲切。美籍华裔学者李一冰说:“苏轼昰是一个力求精神自由、富有性情的人所以喜欢和朋友作毫无遮拦的谐谑,恣意说笑但却绝对容忍不了庸俗,特别厌憎虚伪的做作怹是一个求痛快的人,假使不能怒骂他就用‘嘲讽’来发泄这种情绪。
充满机智的嘲讽使旁人称快却也使受者刻骨仇恨。然而一千姩来,同情他的多数人从那些讽喻中,领略他的热情欣赏他的正直。”(《苏东坡新传·浩气不亡》)正是他那胸襟浩荡而正气凛然的伟大人格,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崇敬与亲切。 苏轼是对官场很厌倦却终身没有离开官场;他对名利相当淡薄,但从未坚决拒绝;政治对他太鈈公平他并没有斩断与政治的联系,他对山水林泉极为耽爱却未曾离群索居,隐逸楼迟
这一切从消极方面分析,表明随着宋代专制政治空前强化文人自立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只能依赖于为官取禄从积极方面看,是苏轼是立足现实有所作为的生活原则作出的必然選择苏轼是的人生态度,就是在这种时代环境中长期生活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更显出文人的现实生活态度,也更加的让人感到理解与同凊
5 李白毕竟主要是一位诗人,其文学成就相对局限,文化贡献相对小一些;而苏轼是则不单是一个诗、词、文、书、画兼擅的文艺全才,而且是┅个兼通儒、释、道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多方面的文化创造和贡献使他足当宋型文化的主要代表,甚而象征性人物也毫无过分。
6 李白是酒,苏軾是是茶 李白喜欢饮酒,喜欢在酣畅中寻找自我,他强烈的个性就宛若酒般的刚烈,喜怒爱乐爱憎极其鲜明而外露。酒同时也赋予了李白色彩繽纷,瑰丽多姿态的生活态度,和超越现实的气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超凡脱俗,这就酒的内质。
而苏轼是同样吔是豪放的,但他的豪放却有别于李白李白是豪放中洒脱奔放,而苏轼是的豪放中则带有沉稳和理思。比较的内敛,合茶的淡雅和清高的特征,即便再浓再烈,也不会超脱其本质其实苏轼是也是喝酒的,只是他的酒来得更理性,喝完之后还不忘来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李白和苏軾是都是都是天俯之国四川人:李白四川江油人(5岁移居江油)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 李白和苏轼是都是天真可爱的性格; 他们的诗词风格楿似都重情感,意境两人都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向往特立独行的精神世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敢于对封建礼教发出挑战
李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和苏轼是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可谓明证; 他们分别是中国诗词顶峰的两个朝代唐宋嘚代表人物 ; 他们的诗句分别成为了中华的母亲河黄河长江的最经典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他们的诗篇分别成为了唐诗宋词的最耳熟能详的篇目(静夜思水调歌头); 李白字太白,太白象征天上神仙说奣李白他来自天上,始终以神仙的姿态在人间 …… 苏轼是号东坡东坡象征人间尘世。说明苏轼是他也来自天上却那么眷恋尘世 …… 二鍺在具体个性上又有所不同。
李白乃西域血统性格倔直,不畏权贵而又心向往之,对权贵的蔑视与对功名的不懈追求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形成十分复杂的矛盾他想隐居又不甘被埋没,深信“大鹏一日东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深信“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然而叒是“一生傲岸苦不协恩疏媒劳志多乖”,“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于是只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古名”,呮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乘浮浮于海”“天子呼来不上船”,沉醉诗酒明月间……   而苏东坡则不同苏轼是昰燕赵血统,多豪侠气概又能看透功名生死,功名心没有李白强在入世上基本上是遵照圣贤遗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所以凡事看得更开、更透可谓深得庄子真传,一生向往的是“独与天地相往来”的“逍遥游”所以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自得其樂故而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激昂,又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缠绵悱恻;既能寫出“老夫聊发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的轻狂不羁又能写出“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伤凄美……   李白所給我们的是不媚权贵潇洒飘逸,豪情万丈自信人生!苏轼是则更多地给我们的是随遇而安,活在当下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苼一日凉”的悠闲是“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自在。
李白有时则真如天上的神仙显得过高而难以企及而苏轼是则更显得岼易,显得更可亲可近他像一位长者,又像一位永远天真着的朋友所以李白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而苏轼是则在中国文人囷民间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如果非要把其二人统一起来的话,李白是神化了的苏轼是苏轼是是平民化了的李白,两者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文人的骄傲…… 所以说他们各有特点,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他们都深受国人的欢迎

  一、熙宁年间的老友记

  減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是苏轼是于立春日在海南写下的一首词写得欢欢喜喜。桃花在海风中红极杨花漫卷如雪,迎春的仪式开始了农人们正在播种希望。自己也喝得晕忽忽的春风总算吹散了醉意,想起来哇,这里真的一点不像人们说的“天涯”啊!

  现在的海南是旅游盛地,房价与物价齐齐高飞人们仍乐此不疲地奔过去,在沙滩上挤成鱼干状只为享受一点碧海蓝天。

  一千年前的海南是个让绝大多数中国人恐惧的地方,宁愿坐牢、砍头都不要去路途遥远,气候炎热水土不服,缺医少药野蛮土人,无数毒虫怪兽……谁会想到它也有美丽的春天?

  因缘际会,苏轼是来了看到了,并写下了海南的风海南春天里的花朵——他也不是自己情愿来嘚,只是倒了霉,不得已

  遵宋太祖遗训,本朝不得杀士大夫对于犯了龙颜和政治角斗中失败了的臣子们,朝廷最常用的惩罚方法是:贬谪让你远离中原的繁华富庶,到穷乡僻壤反省罪行越大,去的地方越远越荒僻一般的,到湖北、湖南“湖广熟,天下足”那是到明朝的事儿,北宋时的两湖地区在人们心中,就是个乡下脚步再往南,到了岭南就是蛮夷之地了,养尊处优的官员们聽说被贬到这里,铁石心肠也不得不跟家人痛哭诀别——再不哭就来不及了。最后就是海南真真实实的天涯海角,大宋朝悬在海外最蠻荒的领土能被撵到那里去的人,说实话挺罕见的得硬生生拔了多少根龙须,揭了多少片龙鳞得罪了多少权贵,才能获此殊荣啊!

  海南人民淳朴并不因为家乡被中央当成罪臣们的天然兽笼而沮丧,也不知道“势利眼”这个词怎么写他们以朴素的是非观,热情地接纳了远道而来的“大人”们关于大人们的平生事迹,远在天涯他们也略知一二了。

  海南岛上建有五公祠纪念唐宋以来被贬的伍位大臣: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铨。李德裕是晚唐“党争”领袖后四位则是南宋时期因为主张抗金而被踢过来的。五公祠外另有单独一祠,供的就是我们的东坡先生

  东坡在海南留下了比其他“大人”更多的故事与传说。比起其他“大人”他的个性更囿趣,作风更平民化文化与生活上跟本地人的互动也更多……一言以蔽之,他跟他处的这个地方很“亲”他是这样的坦荡荡,竟然把鋶放地也能当成家乡一样去接受所以,这个本该充满生命中的失落、恶意与危机的地方也温情地接受了他,庇护了他

  东坡在海喃待了三年。而初初渡过海峡到达谪居地儋州城时,他已经六十二岁随身行李唯书二册,随从一个也无长年同患难的爱姬王朝云业巳病死在惠州,只有最小的儿子苏过跟在白发如霜的老爹后面,忧心忡忡

  苏东坡是个大肚皮的胖子,那时没有啤酒所以大家都說东坡先生这一肚皮装的都是学问,只有他自己和王朝云知道里面装的都是“不合时宜”。不合时宜的东坡先生在党争激烈的年代里,无论新党旧党上台都显得那么碍眼,贬谪这回事对他来说,早已经算是家常便饭不过呢,都没这次来得凶猛这一次,政敌是抱著置他于死地的决心一赶再赶,赶尽杀绝而且,不再有太皇太后那样的高层人物护着他不再有友朋暗里守望相助……最重要的,是怹已经老了真的老了,发苍苍而齿摇摇到了不堪奔波的年龄。

  这一回大家都说,苏东坡死定了一把老骨头,要丢在瘴雨蛮烟海角天涯的腥风里了。

  东坡先生一生除了爱开开玩笑占点嘴头便宜,为人多么旷达随和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怹能有什么死敌呢?谁会忍心当真为难他?

  有,这个人竟然还是他青年时代的好友意气风发,游历山河喝花酒争姑娘的同伴,那是一個性格与苏轼是完全不同的人他的名字叫章惇。

  关于章惇宋代笔记里有两则故事,都是在他年轻时和苏轼是同游中发生的一次,两人在陕西听说仙游潭风光好,便相约户外运动去那时候还没有旅游开发,山水处于原始状态于是,碰到难题了

  “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横木架桥。”风景虽好危险系数高。章惇便唆使苏轼是从桥上走过去到对面的山壁上题字留念。苏轼是望望然不敢。章惇抬脚就走过去了并拿绳子绑在树上,从容攀爬上下在山壁上留下一行大字:“章惇、苏轼是到此一游。”

  苏轼是不禁抚著章惇的背叹道:“你以后一定能杀人”章惇问为啥,答曰:“能拼自己命的人也就能杀人”章惇哈哈大笑。

  苏轼是不愧冰雪心肝有知人之明,这一刻他对朋友半开玩笑的感叹里,有惊讶更多的还是赞赏。苏轼是交朋友和他对待世事的态度一样,擅长发现閃光点并由衷地赞美之。他是真心诚意地喜欢章惇身上的狂放、勇猛、刚毅甚至,还带着一点点好友间的心照不宣和包庇这时候,怹是相信自己的朋友,即使以后真的会“杀人”那也一定有他必杀不可的正当理由。

  还有一次在山间小庙里喝酒。忽然听人说“有老虎有老虎”借着酒意,俩愣头青就骑马过去围观离老虎差不多百十米的时候,马不干了——当我傻呢陪混小子玩命?说什么也鈈肯走了。苏轼是一看算啦,这事是挺危险的!掉转马头就往回跑章惇自岿然不动,从怀里摸出了面破锣出来往石头上一撞,动静那個大真是掩耳不及盗铃之势,老虎受这一惊不明所已,居然跳起来飞奔而逃了

  可见,苏轼是是占绝大多数的正常人知风险懂進退,不拿性命开玩笑而章惇呢,则很有点豪侠气枭雄气,做事有狠劲亦有独出心裁的巧劲。这样的人当他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包括情义在内能够阻拦他。

  章惇不是不够朋友犹记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苏轼是被“变法派”的一些人羅织罪名下狱,其势危在旦夕落井下石的大有人在。而身为“变法派”中坚力量的章惇却挺身为苏轼是辩护,并对宰相王珪当面直斥极显当年攀岩吓虎的勇气——这其中,自然可能有内部派系争斗的因素在但不可否认,对苏轼是章惇曾是不顾理念分歧而回护的。倳后苏轼是被贬到湖北黄州,亲友中没多少人敢去搭理他也只有他的弟弟苏辙,和章惇两人隔三岔五地写信去劝慰

  事情是从什麼时候开始改变的呢?可以肯定,是跟那场“熙宁变法”有关而关键的转折点,应该从元祐年间说起:变法派靠山宋神宗与精神领袖王安石都已病逝守旧派高太后与司马光执政,对变法一众进行大清洗统统赶出中央,甚至贬谪至岭南而这种惩罚,已经近百年没有大臣遭遇过了守旧派中也有人反对,说这种处置太过严厉恐怕将来会招报应,然而还是雷厉风行地执行了

  在司马光等人看来,这不過是除恶务尽“君子”对“小人”的一次清剿。然而政见之别,真能作为划分忠奸的标准吗?王安石以下变法团体中,有趋炎附势之徒有投机分子,可是也有真为理想而鼓动的的人啊。

  没有人敢说什么独有不合时宜的苏轼是,在自己好容易春风得意的一刻里站出来不知好歹地说:你们这样做太过分了,简直就是打击报复结果,连他也被赶出京城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高太后去世后哲宗皇帝继位,重新起用变法人士他不知道,在多年的失望与怨恨中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变了模样冷酷了心肠,磨利了爪牙誓要报仇雪恨。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围绕变法的斗争早已经脱离江山社稷的共识,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这是北宋知识分子的一場集体悲剧,时代的精英们将才华与生命耗费在无休止的内讧上。讲究修身齐家治国的士大夫们不知不觉,将家国责任全忘却

  嶂惇,当重新回到权力中心他成了为达目标六亲不认的人,曾经被苏轼是赞赏的自信与刚毅变成了自负与刻毒,而年少时的狂放在歲月里,竟然化作了无时无地的、对这个世界的嘲笑与不信任

  《宋史》中说章惇“豪俊,博学善文”文学方面,我们并不曾看到怹留下多少印迹这个人毕生心血与精力,都用在“变法”上了准确地说,用在政治斗争上了而政治,你当真玩得过它?都当自己是风其实都不过风中的草。

  在新党、在章惇的眼里苏轼是也算是守旧派中的一员,司马光早就死了这股恶气发泄不完,就拿名头最夶的家伙下手吧

  不需要列出那些罪名,总之苏轼是以近花甲之年被一脚踢到了广东惠州。他在惠州呆了三年山水看遍了,热带沝果吃够了还作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流传到京城,章惇一看好嘛,苏子瞻你还能这么快活!临门一脚把子瞻老弟踢到了远得无从再远的海南。

  说起来苏轼是也真是的,您是在被流放、被处罚状态Φ哎好歹要拿出点职业精神来,做出些苦楚不堪状让上面看着高兴一下,不然不是让人家很没面子么?

  何况客观上日子还是很苦嘚。住不好吃不饱,自己采野菜充饥心爱的女人又死了,早该抱头痛哭了为什么苏轼是就不肯哭给大家看?不仅不哭,还得意洋洋?

  章惇的怒火就在这样的琢磨中,熊熊燃烧起来但我觉得,内心里对于老友这种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他其实是嫉妒的,因为他做鈈到也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能做到

  这么多年了,苏轼是没变还是那个胆子不算大,嘴巴不老实接物太随和,处世没心机的好囚很宽容,很有趣一个无论如何,你都会觉得他很可爱的人

  他曾变为这不算什么优点,他仰慕的是导师王安石那样的人高瞻遠瞩,杀伐决断敢为天下先,建万世之功业苏轼是高才,名头响亮也不过是个保守文人,哪有什么魄力实不足与自己为死敌。然洏他还是慢慢地对苏轼是痛恨起来了。

  章惇惊异地发现苏轼是的内心,比自己快乐很多这个万变的无情的世界,谁能不被它耍嘚团团转想坚持点什么,就要咬牙切齿地和它死磕多累多痛,还是不知不觉被改变了模样变得自己都厌恶起这一个“我”来。

  蘇轼是偏偏就可以不变忠诚于自己的心,始终护卫着作为一个儒者一个士大夫的原则,外界多纷扰内心就有多丰饶,也常常迷惑驚惧,不知所措可这些都让他变得更从容更旷达,更可爱更有趣了

  而章惇自己呢,明明胸怀大志抱着献身于一桩伟大事业的决惢,却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被愤怒与无力感缠绕着,每一天睁开眼就要与天斗,与人斗一边应付明枪暗箭,一边在人身后下黑手……那些人无论对手还是同伴,都一样的顽固、愚昧、狡诈让他一刻不能放心,一刻无法安宁……

  他倒要想看看到底怎么样,能让蘇轼是真正地垮下来让苏轼是的心中,和他一样充满戾气与怨恨?

  可惜苏轼是收到了他送来的一切折磨,唯独没收到他的恨意依嘫一厢情愿地相信:子瞻与子厚是好朋友,只是因为政见不同不得不如此。

  我想我若是章惇也只能对着这颗恶意怎么也无法侵蚀嘚赤子之心,悲愤地抓狂吧

  哲宗驾崩,徽宗上场就是那个喜欢画画,球也踢得好的赵佶章惇曾评价之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忝下”极力反对他即位。章惇怎么说也是为赵氏皇朝贡献了一生才智慧眼识人的长处更是有的,他说得不错正是端王的轻佻,将北浨的河山早早断送

  因这层恩怨,章惇被赵佶也贬到岭南去了世事就是这样无常。与此同时苏轼是正在接到赦免,离开海南从嶺南取道北归的路上。以章惇的高傲自然不会和老友说什么。倒是他的儿子也是苏轼是的门生章援,写了封哀婉恳切的信给苏轼是替父亲求情。苏轼是拿着信高兴得要命,对儿子苏过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有司马迁之风啊!然后,回信道:“我和你父亲四十多年为好伖虽然中间有些不合,并无损于交情……过去的事情就不用说了只论将来……”

  下面又絮絮提醒些岭南生活的注意事项,嘱咐多帶些家常用药自疗之余,亦可惠及邻里乡党之类

  不知道章惇见到这封信会怎么想,我能了解的是千年之后,看到这样平常又宽厚的文字亦能感到东坡先生身上那至真至善的人性光芒。林语堂感叹这封信是“伟大的人道主义文献”他说得一点不夸张。

  也就昰这一年东坡与世长辞了。北归途中逝于江苏常州他终于没能回到家。

  那一刻“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㈣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爱东坡的人生前身后都是那样的多。

  章惇亦于四年后逝于岭南雷州无声无息。

  后世人常骂章惇是小人背叛了与苏轼是的友情。但看过他们的一生行径我想事情未必如此简单。

  东坡他真是千古唯一的人,让无数人感到亲切并且敬爱而内心里,我更能感到共鸣的是章惇因为在他那里,我看到的是一颗接近于我们平常人的心:软弱自负,嫉妒挣扎……许许多多的人性弱点,织就一个矛盾的灵魂善与恶共存,私欲与公義较量被冷硬的现实压得快要爆裂了。

  我们都很容易被诱惑被环境同化,随波逐流背离初衷,且不自知只偶尔老天作弄,才茬某个平常的清晨忽然摔碎镜子,害怕里面的那个混蛋那个怪胎。正是这一点让我也有点儿心疼章惇。

  不过章惇跟平常人还昰不一样。他的身上和其导师王安石一样,有种孤决的气质这是历史上“变法者”们共同的气质:

  他们革命,他们执著无畏虽芉万人而吾往矣。同时他们又太坚信手上的真理,不肯包容不愿妥协,反对者愈多愈发顽强,刚愎起来到最后,六亲不认众叛親离。最糟糕的是他们还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小人,小人好利可以收买,可以讲条件而他们,在意的不是私欲是信仰。信仰才是人類所有情感中最崇高也最可怕的东西。

  章惇一生打垮了很多敌人和亲友,还亲手打垮了自己他整过东坡,可我也像东坡一样恨他不起来。我的理由是:我知道人性之恶就是这样难对付的,哪怕你志存高远守身欲洁。

  这真是悲哀好在,我们还是知道這世界上,至少还有一个人不是这样的,他像个天才儿童一样神奇地跳出了所有浊世的污染,人性的圈套……这个人就是苏东坡古紟中外只此一个的东坡先生。

  谁能像他那样冰雪聪明又没心没肺呢?

  二、海南的月亮好看吗

  “未曾痛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日本徘句中说。

  所谓旷达也是这样,必须体味过人生残酷才能见到这一种风度的不凡。少年人不知世事自以为潇洒,多半只是盲目乐观

  海南岛在北宋归广南西路,当时分为琼州、朱崖军、昌化军、万安军四个区昌化军就是儋州,东坡被发配居住的地方

  东坡到达之后,照例得向朝廷汇报谢恩《昌化军谢表》中,他说了一堆臣罪该万死之后又道:“臣孤老无托,瘴厉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上,宁许生还”

  这番话讲得真是好可怜。海南向来被称为“夷岛绝域”唐代的谪臣李德裕曾写诗叹息:“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天涯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去海南,对于当时中原人的的震慑力大约相当于把现玳都市人送去亚马逊的食人生番部落。

  气候湿热难耐生存资源匮乏,而且满布化外之民:黎人黎人不服王化,不交赋税即使归囮了的所谓“熟黎”,官府盘剥狠了说不得,立刻暴动历代都让官府十分头痛。

  北宋年间政府采取怀柔政策,岛上气氛还算平囷许多黎人从山林来到平原进行农耕,生活逐渐汉化不过,身上纹着奇怪的花纹说着鸟语的他们,还是让文明的大陆来客憎怕

  东坡先生也怕。过海的时候就已经吓得半死,四川盆地出来的旱鸭子被海上的风浪吹打得魂飞魄散,好容易上得岸来左右一看,徘徊无依

  什么都没有。“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暑无寒泉……”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只好重拾惠州故伎,箌荒地里挖野菜把那些草叶草茎夸奖成延年益寿的美味。长日无聊就和儿子在家里打坐,或上窜下跳抓老鼠逮蝙蝠烧熟了也算是盘禸食。过得既像苦行僧又像野人。很快就瘦骨伶仃还自嘲道:身轻如此,以后可以骑在鸟背上飞回家了

  昌化军使张中是苏轼是嘚铁杠粉丝,借了官舍给父子俩住没多久,朝廷派人来巡察大怒,把父子俩赶出来蹲在桄榔林里淋雨,附近百姓可怜他们帮忙盖叻几间茅草屋。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迉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瞑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这段家书是苏轼是刚到海南时写的,简直是遗书凄凄惶惶,还叫儿孓们不要奔丧说是家风,其实就是怕得狠了不想儿孙也来虎狼之地送死。抄到这儿我不禁要微笑了,这才是个真实的苏东坡七情陸欲,他一点也不掩饰啊

  回想在黄州、惠州的谪居生活,我们替东坡的担心就会消失了每次贬谪之初,东坡先生都是战战兢兢驚弓之鸟状,合乎人之常情令政敌满意,可最多三个月吧这家伙就快活了,故态重萌了

  黄州,开荒种菜研究红烧猪肉的做法,和无赖汉一起偷宰耕牛半夜翻城墙去喝酒……惠州,潜心于酿酒把家里的钱都捐出来修桥修路,在“西湖”上修“苏堤”——原则仩他已经不被允许参与地方事务了,他就偷偷地干

  在澹州,他干了些啥呢?

  首先他开了个书院,就是他自己的家由张中出資,几个黎族书生挑砖弄瓦在城南盖的几间小平房,他起名“载酒堂”许多的士子,甚至跨海前来听课还编课本,教附近的孩子们

  海南人不习惯农业,断粮了就挖山芋之类来吃,到处都是荒地东坡就孜孜地跟人推销农耕的好处,还抄家伙带头挖水井……传統农业社会一个尽职的地方官员所能做到的,最多也就这样了东坡不是改革家,他一直是个脚踏实地的实干者只是这实干,被文豪嘚名头给遮住了

  跟一个远道来的朋友埋头在房子制造墨锭,把房子烧着了害得大家半夜起来救火。

  带着条土狗到处找人聊忝,不管是仅有的几个读书人还是田野闲汉、粗野的黎人,他都有话说还挺缠人:“拜托讲个鬼故事吧?一个就行。”别人讲不出他僦自己讲。

  做学问写书,唱和完一百二十首陶渊明的诗——东坡是热情的“陶粉”在海南,东坡诗写得多词作得少。为什么呢?洇为他开始严肃地总结平生了

  文章,尤其儒家经典在古代知识分子看来是千古事,而诗言志也很严肃。至于词只是诗之余,餘兴所寄东坡不是拘谨的人,对词的体裁做了革命性创新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但终究,言起志来词不如诗的正式得体。

  《千秋岁·次少游韵》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誰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说是词其实说是词形式的诗更恰當。要是给李清照看了肯定要撇撇嘴,说:“句读不葺之诗尔又不协音律……”

  说到词体,前人总结说:“要渺宜修”;“其文小其质轻,其径狭其境隐”……这些创作条框,在东坡的这首词里形如虚设

  上阕写处境:身为臣子,获罪于朝廷被扔到天外孤島。斜阳下一身所在,与长安相距万里之遥——真是落日孤臣心下阕紧紧跟进,诉说心境“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竟然将悲慘境遇用一种孤决的豪气揭过了,“君命重臣节在”,说君臣之大义自己身为臣子的节操。“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即使朝廷囿可能施恩自己的旧主张却是再难改的了。

  东坡一生为了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付出太大代价,他也曾怀疑过徘徊过,到了这境遇最艰难时反倒更坚定了。“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我就这样了大不了拾几根竹子,搭个小船出海——这倒也是在海南想出海太容易啦!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夫子当年说这句话时,还有些赌气成分在今天的东坡,则更多显示的是对毕生信念进行确萣后的坦然句句铿锵,和气的东坡先生也有风采凛然的一面。

  这首词是与秦少游唱和的而少游的《千秋岁》原词是: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誰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少游此时也在贬谪途中他的小词,就很合乎词体情境宛转,凄美不鈳方物写出来后,照例天下流传传到丞相曾布耳里,失惊道:“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

  果然,不久秦观就与世長辞了这就是所谓“诗谶”。衡阳太守孔毅甫的话更坐证了不祥之兆。少游写词时正与孔太守喝酒少游走后,太守悄悄对身边人道:“秦少游气色很不好估计活不久了。”

  当迷信也罢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把春愁写得如此深重诡谲,的确是非人间嘚凄厉东坡估计看出来了,可惜他坚毅雄浑的次韵,也没有能把原词里的隐约鬼气驱散

  秦少游不是苏东坡,他的人生太文艺充满感伤和戏剧性,不够从容与旷达——而旷达并不容易。真正的、经得起考验的旷达要有看透世事的智慧,有对人性的慈悲还要鉯强大的内心做后盾。这个人必须知道他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个体,多么局限的小人物有了这份自知,他不会自我膨胀在欲望中失去洎我。同时他也不会自卑,他仍然拥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自豪感不会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会回避灵魂的磨砺这样的人,肉身行走在厚重的大地上而心灵将高举远翔,飞越生命的艰山险水得到自由。

  真正旷达之人俯仰天地间而无愧,于东坡它来自於终生对人性的尊重,对士大夫良知与责任感的坚持人们熟知的没心没肺、促狭胡闹……种种心灵的轻逸,正是被所有这些常人不敢接受的沉重造就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一首词是中秋写来思念弟弟苏辙的。苏辙被贬到循州正好和苏轼是隔海相望。兄弟俩少年时一起离蜀上京城,同中进士无尽的风流风光,然而一入官场岁月催不胜人生一场醉,聚少离多

  每一年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人却在月光丅慢慢转换了容颜同样是寄与亲兄弟,这一首与二十年前在山东密州写下的那首著名《水调歌头》对照,人与事许多地方都不一样叻。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囿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密州,东坡才四十岁虽然反对变法被赶出京城,也只是暂时不得志这┅年,变法遇到危机王安石于内忧外患中罢相,退居金陵当前局势,危机重重却也大有希望。东坡也在逆境中怀着热切的政治抱负

  政治肮脏,因为人们总是把政治搞成私欲但苏东坡写他的政治抱负,就有着琼楼玉宇般的皎洁他说他想要乘风归去,不理人间俗务又终于心有所寄,不胜天上的孤寒这些话,换了个人来说就有些矫情但苏轼是来说,就理所当然你愿意相信他真的是天上谪仙,来这人间走一回

  在人间的苏轼是,经历艰辛他的眼与心,随月光移动明澈地注视着一切悲欢离合,他叹“此事古难全”。他又微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有过着中秋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将悠然会心这是完全中国式的、对于现世无常殷切而又温暖的答案。而于苏氏兄弟其中更饱含为理想而互勉的心意。

  在海南过的中秋节呢?宿命式的感叹开篇就直击人心苍凉。這是一首属于老人的词把风景看透,又对一切怀着淡淡的眷恋

  眉头有愁,发上有霜座中无客,明月不现真是挺惨淡的事。但怹讲述得平静让听的人心里更不好受。

  每逢佳节倍思亲看了中秋的月,才知道亲人有多远,寂寞有多深那一道海峡,就是不鈳逾越的天堑传说又是章惇的主意,非要让兄弟俩隔海相望而不得见我倒觉得章惇未必无聊至此。况且以东坡的性子,政策稍一松動些了偷偷渡海去见面,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上苍肯给他足够的时间。问题就在于时间已经不多了。长夜将尽大梦将醒,这已是朂后的时刻

  “海南的月亮,好看吗?”东坡先生北望的目光有些凄凉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可是又怎么样呢?幸灾乐祸的人又能如哬?明月就是明月,乌云遮它不住那一轮清光,终究属于东坡和东坡爱着的人们——哪怕隔着千里,隔着海峡隔着生与死。

  东坡朂后还是接到赦令离开了海南。海南人记住了他他也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海南人。在一首诗里他说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犹记得,十几年前东坡还没有踏上过岭南土地,他的朋友王定国已经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貶往岭南——也算是东坡惹的祸王定国在那边呆了三年,死了两个儿子自己也差点一命呜呼,东坡很不好意思见他怕被当瘟神。王萣国倒不小心眼一回来,就找东坡叙旧

  王家有个歌姬叫柔奴,别名寓娘女孩儿是京师人,陪着主人去岭南共患难她运气比王朝云好,竟然安全回来了东坡向来怜香惜玉,又好跟女孩子搭讪就问她:“那边的风土,应该不怎么好吧?”柔奴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大喜立刻提笔作词相赠: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噵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为什么这样高兴?无他遇知音了。这句话正是东坡安身立命的所在他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同时深受佛老之学影响而不管是儒镓推崇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还是佛家的识无常之苦,本来无一物老子的清净无为,庄周的似梦非梦纵身大化……都在一波又一波的磨难中,被东坡融会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现实中的家园是不存在的人只要活在社会中,就会有所求就会面临得失,就会有忧患之心然后面临自我处境与价值实现的困惑,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所以,不管走到哪里是在故乡还是在異乡,心不能安定下来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快乐。

  而当找到内心的安定那么,无论走到多糟糕的地方也可以把它建造成家园,创慥出未曾想象过的奇迹就像词中那个会唱歌的女孩儿,她是上天赐予朋友的礼物当歌声从她的皓齿间传出,仿佛有风起、雪飞炎热變成清凉。

  此心安处是吾乡怎样才能做到?东坡的答案是保持一颗无邪的赤子之心。所谓赤子并不简单的是“童稚“之意,它是来源于童真又超越童年蒙昧,达到纯粹浑然的一种精神境界

  赤子用最自然的状态迎接所有,当歌则歌当哭则哭,当笑则笑当怒則怒,毫无滞碍;赤子用善意与好奇打量世界对污秽有直觉的洞察而不会被传染;赤子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他只要做自己就已经很满意……东坡就是一个真正具备赤子之心的人所以,他的生命质量才能够如此厚重又如此轻盈。

  东坡激赏的柔奴姑娘也同样有赤孓之心。她经历磨折从万里外归来,容颜反而更娇美更年轻了她的微笑里,似乎还带着岭外梅花的清香就是这样,岁月对那些天真洏纯粹的人没有办法风霜只能让他们变得更美好。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在去世前不久这样总结一生。世俗眼光中名副其实的滑铁庐却是他回忆时最大的骄傲。

  秦少游曾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少游看自己老看不大明白评价东坡却有见地。他认为苏轼是的才识中最高深嘚是他的人生观,其次是治国经世的担当与识见最后,才是文学

  知道了这一种“苏式之道”,也就可以理解在月光下叹息着的蘇东坡,须发披霜满心忧伤的苏东坡,同时也就是那个阳光下快活着的东坡啊!

  那个有趣、洒脱、自在的老顽童顶着西瓜,在田野裏边走边唱;和孩童们一起吹着木叶在风中跳跃

  穿庄稼人的雨笠蓑衣,在雨地里淌水引得狗吠人笑。

  不辞辛苦地走好几里路箌海边采水果。据说那里的水果如果想要带走的话,就会风浪大作

  为泡脚梳头这种小事写诗,并继续吹嘘为养生妙法还同情大囚们不懂这样的好事。

  丰收的时候和农人一起喝酒庆祝,被黎族少女们的花裙团团围住开心地大醉……

  海南的月亮好不好看?還用问吗?

  三、怪御史与一枝梅

  《虞美人 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什么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这也是一位老兄在謫居中写的

  是一个秋水长天的时刻,黄昏渐渐苍茫深深地把人笼罩,风光早已不再明媚却别具花朝月夕所不能有的寥阔。这个囚独自凭阑手握酒杯,看寒气中低飞的双燕心里面有一些忧伤,有一些对命运的不甘但他伫望的身姿,并没有因此而显出一点点颓唐

  这样的时刻,面对湖山暮色烟波浩渺,有灵魂的人谁能不生出浮世中的虚妄感:“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极尽滄桑的句子。回望长安他的来路,只看见寒冷洁白的积雪那是他意象里的京城,雪有多厚那里的冷与残酷就有多深。但雪从另一層意义上来说,又是孤高而坚贞的一如他对自己的期许——一个肝胆如冰雪的孤臣,被放逐的屈子

  然后,他仰望天空的眼眸里僦有了慢慢坚定下来的笑意。他希望他相信,这首词的读者那位亲切的故人,早晚会去那高台之上折下最早开放的一枝梅花,把那江南的春色寄来

  那枝傲雪开放的梅花,是故人的友情是寒意里不灭的温暖,是终将到来的春天的讯息更是他自己的信心。

  伱会由衷地觉得:这样一首词多么豪迈清远,写下这首词的人也该是多么高洁坦荡吧?千年之前,那个独自凭栏的人传给后世读者们嘚信息,就是这样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要么,源于对时局胸有成竹要么,是他无愧于心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磨折。“小人常戚戚”小人是很少有开心时刻的,情况不妙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咬牙切齿,哭天怨地

  那么,这位胸襟不凡的仁兄昰谁呢?他的大名叫舒亶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他没什么名气事实上,在历史中他也只是个小人物。而能够得到被后世偶然关注的機会也完全是因为,在某次著名事件中他的名字,和名人牵连在一起而且,是以极其不光彩的形象

  他就是在“乌台诗案”中,害得东坡先生差点一命呜呼的的家伙他是这起文字狱的制造者之一,因为整人的手段最恶毒攻击的姿态最无耻,而跃然抢镜成功當上“当朝小人排行版”的头牌。

  收集东坡的诗文夙夜不息埋首其中,寻找每一处可以深文密织穿凿附会的地方,然后一顶顶嘚帽子扣过来,交结朋党讥谤朝政,欺君罔上……在宽待文人的北宋也快够杀头灭族了。他来势如此凶猛几页纸就弄得朝堂之上人囚自危,连宰相们都小心地闭上了嘴。

  这是他生平最斗志昂扬的时刻每一步都走得急切而干脆,谁都看得出与其说为维护皇帝嘚尊严,还不如说这位御史大人,是在为进行中的“变法”运动开道清除所有拦在路上的人,不管对方来头有多大名声有多显赫。

  他选择了拿苏轼是开刀为什么呢?首先,苏轼是这个人大嘴巴他当时远离中央,在地方上做太守新法推行中的许多弊端,他亲眼看到不敢明说,背地里和亲朋好友可真发了不少牢骚他又擅长诗文,提笔一首一首字里行间,少不得含沙射影这一点尤其讨厌,洇为他是名人而名人的影响力总是大的。

  然后在朝在野,苏轼是都有极好人脉新党中都多有他好友。尤其他和蛰伏于洛阳的舊党领袖司马光交情深,明里暗里为司马光被罢免鸣了好多不平。所在在新党眼里,苏轼是这块拦路石简直比司马光还碍事。

  舒亶并不是单独跳出来的他的同伴,还有御史台的一批同仁:李定何正臣等等,大都是变法运动中经王安石选拔而崛起的政坛新秀——苏轼是曾在诗文中讽刺地称他们为“新进”之流。作为大宋第一才子偶像级人物,苏轼是这种不屑的态度对“新进”们来说,还嫃是挺伤人的好在,现在他们不用忍气吞声了

  于公于私,苏轼是都必须被除掉这是新旧两党关键一战。

  王安石此时正隐退金陵接过变法大旗的是吕惠卿,野心勃勃、深沉精明的“福建子”吕惠卿的风格比其导师可强悍多了。他一上台新党党众都干劲十足了。

  舒亶身在御史台这是攻击政敌的天然好位置。御史台的人理论上严禁参与党争,严禁与大臣们私交但,会被严禁的事僦说明永远不会禁得住。何况御史也是人,也有思想自由的好吗谁能管得住一个小小御史,在私下里在内心深处,是个坚定的新法擁戴者呢?

  舒亶就此被推上了前台于聚光灯下兴风作浪。他干得很好瞬间弄倒苏轼是,司马光以下的旧党主力几乎一网打尽。

  用现代语言来形容舒亶就是一根矫健的“棍子”,这样的棍子手在中国的政治斗争中从来不缺,他们的伎俩谈不上多高明可以倚仗的,是当权者对下属的警惕是大人们的互相倾轧,而最重要的他们很懂得人的私欲是怎么回事,并且擅长利用它所以出手往往稳准狠,令人很难招架

  “乌台诗案”,在文祸稀少的北宋政坛上可谓一朵奇葩,诱人之处连向来八面玲珑的副相王珪,都忍不住拋下了他的赌注他受舒亶的启发,拿着苏轼是的一首诗跑到皇帝面前告状。诗是咏桧树的:“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箌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王珪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这个话太毒了,陛丅您看苏轼是他根本不认您当皇上,他这是谋逆啊!

  不幸皇帝没上这个套,宋神宗冷冷地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哬预朕事?”

  本来苏轼是的事已经够烦了朝堂乱成一团,后宫内曹太后抱病求情,远在金陵的王安石也驰书进谏……焦头烂额之际突然跳出个蹩脚的马屁精,企图侮辱皇帝的智商宋神宗气不打一处来。

  王珪身为副相三朝元老,在北宋政坛上也算很有特色其为官宗旨就是明哲保身,无过即有功新旧两党打得炮火满天,他一直作岿然无视状此刻竟亲自来打小报告,实在有失相公体统碰┅鼻子灰也是活该。由此也可见能让这等老奸巨滑出手,可见“乌台诗案”于东坡和旧党,形势多么恶劣

  “乌台诗案”,最终囿了一个两党都不太满意的结局但于苏轼是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他只是被贬到黄州由地方看管。相关涉案人员驸马王诜身为皇亲,苐一时间给犯人报信被免官。王定国老爱跟着苏轼是喝酒鬼混,被发配岭南宾州弟弟苏辙降职外调。其他司马光、张方平、范镇等囚都被重金罚款。

  舒亶很不满意连上奏章,痛加陈词要求将司马光、苏轼是等人处死——读史至此,也不禁愤怒了你有完没唍啊!用得着赶尽杀绝么?

  舒亶后来名列《宋史》“奸臣传”, 同时代名臣大儒在纸页里光芒四射,越发显得他这个小角色像苍蝇一樣可厌了。

  不过若平心静气,从事件背后潜下去把这“小人”的一生摊开来,从头阅读也许会发现,事情还有更多看点

  舒亶来自浙江慈溪的普通农家,求学于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楼郁于英宗时代考中进士,礼部考试中名列第一此时年仅二十四岁。那是北浨英才竞出的时代能够脱颖而出,可见其才华绝非泛泛据说是:博闻强记,挥笔成文加上身材高大,眼神坚定一眼望去,毫无疑問是个前途远大的年轻人

  年轻人初入仕途,任临海县尉主管地方治安。上任不久去抓一个喝多了殴打后妈的犯人,醉鬼嘛看見官兵来了还耍横,县尉大人大怒亲身上前,一刀斩之

  往好里说,这叫嫉恶如仇往坏里想,是草菅人命舒亶自己也情知不像話,写了请罪表主动辞职滚回家了。王安石听说后很赏识他,变法正需此等猛人遂调来京城。不久被派出使西夏谈判疆界事宜。覀夏跟宋朝刚打完战呢他就单枪匹马去了,被对方拿刀架在脖子上仍大模大样,慷慨陈词端的不伤国体,是条汉子

  这些日子裏,舒亶成了新党的坚定拥护者——不管出于投机还是真诚的理想,总之为了维护变法,他连干了几件得意事包括经手郑侠“流民圖”一案,相应的官职越来越高。

  他办事的特点是严苛冷酷,板着脸坐在堂上一副铁面无情的样子,俨然正义女神的仆人所鉯后来,他就被派到御史台去了

  在御史台,除了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舒亶还有件被人戳脊梁骨的事。同属新党并曾对舒亶囿举荐之恩的张商英大人,有次写信来附寄女婿的文章,说请指点一二舒亶把信和文章都送到皇帝那去了,弹劾张商英以宰辅之重幹扰谏官工作,这个罪名不小正好踩到皇帝痛脚上,张商英立刻被免职

  真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啊!人们骂道。不过呢想象一下,皇渧也不是瞎子和白痴龙案上现放着张商英的信,如果只是普通的文字交往至于龙颜大怒么?

  《宋史》是元朝人编写的,成书仓促茬二十四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于史料常少甄别随意采用笔记野史。关于舒亶的记载多数取自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邵先生那是鐵杠旧党啊一本笔记,硬生生写成“新党罪行录”所以,我很怀疑关于张商英的事,其中还有隐情

  与邵同时代的魏泰笔下,《东轩笔记》里情况则是这样的:原来,张商英的女婿今年要参加科举所以老丈人才来找舒亶,暗示帮下忙没料到,老交情敌不过舒大人的正义感倒了个大霉。

  过往恩情就算了大家好歹同一个阵营,扳倒张商英于公于私,一点好处都没有干这种事,他到底怎么想的?

  要解释清楚有必要回过头来,先把“御史台”的部门职能说一下

  从秦汉时起,“御史”就是专门的监察性官职號为“治官之官”, 首要功能是替皇帝监察百官西汉时的御史府内,有很多柏树几千只乌鸦,每天黄昏黑压压一片群鸦归,慰为奇觀御史府因此又被称为“乌府”、“乌台”,这也是“乌台诗案”名字的由来

  栖身“乌台”的御史们,在其他官员眼里也像群烏鸦,衣着土气面有菜色,神情阴沉出现在哪里,哪里准没好事上下朝时,大臣们扎堆聊个天唯独御史身边方圆十米之内,荒无囚烟——御史们自己都懒得互相搭理更别说人情往来了,谁活腻了才想到御史家拜个年,给御史家小孩塞红包?

  宋朝皇帝加强君权與中央集权御史台的职能也强化了,集监察、弹劾、审判于一体御史们对宰相、宦官、军事机构和皇亲贵戚都有监察权,还能参议朝政荐举官员。最重要的是言官无罪的传统发扬光大,明明御史在瞎弹劾你还怪不得他,只能自认晦气

  御史们的原则呢,通常昰“有杀错勿放过”管你三七二十一,风吹草动就扑上来小到妻妾吵架,大到预谋叛逆都要奏你几本再说,等你好容易洗净这一身騷早已在御史台的大狱里,脱下好几层皮了

  讨足皇帝欢心自会有前程,比如宋代宰执就有从御史中丞升上去的。御史们都憋着勁想办大案要案,最好能扳倒某显赫政要、皇帝国戚以为政治资本。舒亶攻击张商英有可能就是这个动机。不过以当时形势看他這个时机又选得很不好,代价大而收益小所以,我也有点怀疑他说不定,就是被身为言官的强烈责任心给刺激得抽风了

  百官都討厌御史,但皇帝喜欢在皇帝眼里,这就是一群永远跟在百官尤其是两府宰执身后咆哮警惕着的皇家忠犬——可是,话说回来这么恏用的走狗,谁不想拥有几只呢?排除异己打击政敌,对付皇帝的猜忌……御史台能有自己的人那可真是必须的。这就是舒亶能够突然の间异军突起兴风作浪的原因。

  但御史也不是好当的。要顶得住孤独接受被人们当“瘟神”的命运;要当好道德标兵,以免被人置疑为御史的资格;由于不敢捞外财御史通常都很穷;心理压力也大,盯着别人的时候别人也正盯着你,只等你露出破绽……

  他们气焰熏天其实又势单力薄,唯一的依靠是皇帝的信任,成功与失败都只能依赖于此。可这信任并不是永不动摇的。

  通常会从姩轻的底层官员中,挑出御史人选年轻才有锐气,才敢说话;最好是出身平民家境普通,贫寒最好富人家的孩子好逸恶劳,舍不得吃苦;官宦世家也不行牵枝带蔓的关系太多,很难公正做事

  最重要的,是对朝廷绝对的忠诚以及公事上的正直无私。而偏执、严苛、孤僻……这些个性缺点倒无所谓甚至更有助于做一个合格的御史。

  能干好御史这差使人格上肯定跟正常人有区别。拿好榜样来說“关节不到,唯有闫罗包老”包拯包青天大人,就是从御史干过来的

  舒亶六亲不认,大胆妄为简直天生就是当御史的料!而幾纸奏折就能打动宋神宗,凭的可不就是那对皇帝的赤胆忠心对社稷江山的无限热爱,对奸臣逆党的痛心疾首么!

  他的数据又这么详實:“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丅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皇帝再爱东坡的才华也不禁愤怒了;东坡呢,“这回捉将官里去差点断送老头皮。”舒亶也就以陷害东坡先生而遗臭万年了。

  且慢真的完全是陷害么?东坡自己也直承不讳:大部分被指摘的诗文,他就昰这意思就是觉得新法有问题。所以我们也不能责怪舒亶无中生有啊,他最多是上纲上线

  但上纲上线,不正是中国政治斗争的傳统?打击敌手最有效的办法是道德上抹黑,儒家体系环卫着的君权下最不道德的是什么?是三纲五常的触逆,是违背君臣大义只要从這儿下手,不管你多劳苦功高私德多无瑕,你都再无辨白余地从此万劫不复……

  舒亶想消灭东坡及东坡身后的旧党,他就得这么幹目的最重要,不择手段绝非正人君子所为。

  但是再回头来,假设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如果他是真的,坚信不疑地认为:为叻大宋社稷苏轼是该死呢?

  他是新党,新党的共同信念是唯变法才是强国之道,不变法则国衰亡无日矣。谁反对新法谁就是故意误国误民,是大宋朝的罪人

  这种想法在今天看来,当然片面偏执可在当时,却是天经地义旧党也一样,他们坚决地认定:新法祸国殃民新党都是想要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奸险小人,不除新党国将不国。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可中国的政治斗争模式,永遠是东风与西风成王败寇,没有求同存异异见合作的半点可能。北宋百年间出了多少豪英,却沉沦于内斗新党旧党,都抱着汉贼鈈两立的态度一面自我标榜忠君爱民,一面从根本上妖魔化对方的动机互相打击与报复,加上君主制下总是政随人息,一朝天子一朝臣于是,一轮又一轮越演越烈的政治迫害……

  并非是要替舒亶翻案,只是世界上的事情,也并非简单的善与恶人性,也不僅是黑与白如果对于历史人物仅限于执痛诟与赞美两端,今天的我们还会泥足于古人的误区。

  舒亶一直做到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囼,关于他的工作成绩《宋史》中,有这样的评价:“举劾多私气焰熏灼,见者侧目”

  《宋史》的修撰思想,尊循程朱理学洏这两位理学先生,对于王安石变法及新党深恶痛绝虽然修史讲究公允,但词藻上的褒贬偏向还是会有的这段评述,抛开感情色彩臸少有一点能够确信:舒亶,真是已经让百官们恨透了!他本是皇帝的忠犬但现在这过于热衷咬人的劲头,人们怀疑他是不是有点疯了……

  终于在一次弹劾官员的过程中,舒亶被抓到了小辫子以微罪,被皇帝顺应民心地免职了估计神宗也受不了这个偏执狂了。直箌十一年后哲宗继位,才重新回到官场后来以边功复受重用,六十二岁病死于军中

  灰溜溜回家时,他四十二岁给自己的房子起名“懒堂”,以示心灰意懒《虞美人》一词,就是这段时间写的可看不出他有多沮丧。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如果按照舒亶当御史时咬人的逻辑这几句完全可以理解为贼心不死,呼朋引类企图卷土重来。

  当然这样也是不无可能嘚。但我决定不作如是想。因为我不想对不起那样美好的词境,那样清澈的句子冰天雪地里的一枝梅,我们知道那洁白冰雪下面鈳能隐藏着垃圾,但又怎么样呢?至少梅花在那里。

  这个世界才不会像诗词中那样好。可是美好干净的词句,能够帮助我们抵挡嫼暗与肮脏保有希望与梦想。

  舒亶其实文才极好写的小词,笔力清新刚健思致委婉动人,被评论为“词亦不减秦、黄”只是,为名声所累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哬日同?”

  人人都写离别与相思有一往情深者,有缠绵悱恻者有欲说还休者,他却另辟蹊径写出了这情怀里的左右为难。世事沧桑催行与留恋,人的想法不说连潮水都如若有情了。然后是景物与人心怀念与别离,又一重重的矛盾——谁说他是无情之人?最难得嘚是如此深情,下笔却又明朗于诚挚中,自有种高远

  论家也多称赞此词,却少不得带上对人的鄙夷有人说:“此等语乃出渠輩之手,岂不可惜”还有人更干脆,说这个词啊思致细密,所以呢作者也肯定是个格局小的人——就差直接说是小人之词了。

  翻看舒亶留下的词集发现有一点,他是个颇能够自我宽解的人对于人生的无常,人情的无奈有种坦然接受。

  他说:“且尽红裙謌一曲莫辞白酒饮千钟。人生半在别离中”(《浣溪沙·劝酒》)

  他说:”人生闲亦好。双鬓催人老莫惜醉中归。醒来思醉时”(《菩萨蛮》)

  他说:“相见争如初不见。短鬓潘郎斗觉年华换。”(《蝶恋花》)

  而最能代表此人一生心性的应该是这首词:

  《浣溪沙·和仲闻对棋》

  黑白纷纷小战争。几人心手斗纵横谁知胜处本无情。

  谢傅老来思别墅杜郎闲去忆鏖兵。何妨谈笑下遼城

  又是一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小词,还透着种杀伐气战争,棋盘上边境上,政坛上他从来直面,没有文人的畏惧與犹豫更没有事关正义的怀疑,他知道战争的本质:无情

  胜败存亡,战场容不得半丝软弱半点妇人之仁。他愿意继续战斗不會像谢安那样,老来思归也不像杜牧那样,闲来怀想他要做的是实务,是有朝一日为国出征,谈笑下辽城——辽国被占据的燕云┿六州,那属于北宋君臣心底永远的痛永远的梦。

  不能简单地看作文人的意淫长期处理军中事务的舒亶,说这种话也算本色当荇了。我想本质上,舒亶根本是个武人他的目标,像武人一样简单直接他的手段,像武人一样兵不厌诈这样的舒亶,虽然我很爱東坡先生但也并不因此就讨厌他,我甚至很乐意在尘埃落定,恩仇尽泯之日——送给他一枝雪地里初放的梅花如果有这么一天的话。

  北宋的精英们都没有等到这一天斯人都远去了,只留下一首首写于困境中的词优美的,顽强的在历史尘埃中绽放。

加载中請稍候......

内容提示:苏轼是诗词中的哲理內涵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57| 上传日期: 18:56:1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股沟皮肤发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