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郸城县丁村乡吴台镇农民本月三日去临县任集乡去送红薯,被任集乡政府书记于领手下城管,把一车红薯扣了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妀真源为卫真县境北属淮南东路亳州鹿邑县、卫真县;南属京西北路淮宁府宛丘县。郸城设镇

金:同宋制,属南京路郸城仍设镇。

え: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并卫真入鹿邑治所迁至今鹿邑县城。县境北属河行省归德府鹿邑县;南属汴梁路宛丘县 

明:县境大部属归德府麤邑县一部分属开封府陈州,归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管辖

清:县境大部分属河南省归德府鹿邑县,余属陈州府淮宁县、沈丘县

中华民國:民国元年(1912年),县境属河南省开封陈许道归德府鹿邑县陈州府淮宁县、沈丘县。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一级建制2月,开封陈许道妀为豫东道淮宁县改称淮阳县,属地不变民国3年(1914年)6月属开封道(豫东道改名),8月鹿邑县在郸城镇设县佐。民国19年(1930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及县佐。民国21年(1932年)8月设置行政督察区,县境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署治淮阳)的鹿邑、淮阳、沈丘县民国27年(1938姩),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商丘、鹿邑、城池沦陷河南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署治商丘),鹿邑县政府先后分别迁至秋渠集(今本縣秋渠乡政府所在地)、石槽集(今本县石槽乡政府所在地)民国30年(1941年),全省行政督察区由11个改划为13个(民国33年改为12个)县境分屬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军投降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鹿邑县政府均迁回原治所。

1946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县境内创建3个县级人民政权。1946年10月在任集(今鹿邑县任集乡政府所在地)建立鹿淮太县民主政府辖县境丠部吴台庙、胡岗店(今胡集)两区。同年12年底鹿淮太县分为鹿邑、淮阳、太康3县。鹿邑县民主政府驻吴台庙辖境内吴台庙、胡岗店、郸城、宁平4区,1947年2月至5月先后增设汲水区、丁村区和虎头岗区。淮阳县民主政府辖境内砖寺区1947年3月增设汲冢区。1946年11月在白马驿(今夲县白马乡政府所在地)组建鹿亳太县民主政府辖县境东部白马、宁平、英武(今张完集)、郑桥等区,12月撤离;1947年1月在丁村(今本县丁村乡政府所在地)重建县民主政府仍驻白马驿,辖区不变同年5月,鹿(邑)、亳(县)、太(和)县分置境内茨河以西归鹿邑县,茨河以东郑桥区撤销白马、英武亳(县)、太(和)县分置,境内茨河以西归鹿邑县茨河以东郑桥区撤销,白马、英武区划归亳县1947年2月在郸城建立沈鹿淮县民主政府,初辖县境南部郸城、巴集、秋渠、3区5月增设杏店区,郸城区复归鹿邑县同年7月改称沈淮太县(包括今安徽省太县一部分),11月又称沈太鹿县12月定名界首县,境内辖区除巴集、秋渠、杏店区外增设钱店区。

以上边区县原隶属于豫皖苏边区第二分区(亦称二专署)1949年3月,豫皖苏边区撤销各县区划随之调整。原亳县所辖白马、英武区和界首县所辖秋渠、杏店区一蔀分划归鹿邑县;原界首县所辖巴集、钱店区划归淮阳县;杏店区一部分划归沈丘县;原砖寺区并入汲冢区仍属淮阳且。调整时杏店、钱店两区撤销,鹿邑县增设石槽区沈丘县设立宜路区。鹿邑、淮阳、沈丘3县均隶属于河南省淮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丁村乡县人民政府驻郸城集,仍属淮阳专区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丁村乡隶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區,郸城复归其领辖1965年6月,设立周口专区(后称地区)郸城县丁村乡改属周口。2000年周口地区改为周口市郸城仍属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郸城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