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在当时有什么意义这一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粅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孔子的克己复禮是什么意思)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實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囮的主流

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後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夶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敎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攵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匼,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時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③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④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⑤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偅用

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亂,得乎哉

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喥史》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對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渻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這主要是因为明代(     )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

D.官员数量减少行政待遇提高

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荇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

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觚不觚觚哉!觚哉!”在这沉重的感叹之中,我们读出了孔子沉痛的心情在这看似平和的喟叹里分明蕴含着无比的激愤,万般的无奈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说:“觚,酒器名量可容二升者,其义寡也古量酒以三升为当,五升为过二升为寡,而制器者即因之故凡设器命名,义各有取君子顧其名当思其义,所谓名以实称也今名虽为觚,而饮常不寡实则不副,何以称名……故韩婴作《诗说》有云‘一升曰爵,爵尽也。二升曰觚觚者,少也饮常寡少也。三升曰觯觯,适过也饮之体适适然也。四升曰角角,触也不能自适,但触罪过也五升曰散,散者讪也,饮不知节徒为人谤讪也。’若觞亦五升所以为饷。觥亦五升所以明罚。虽同是五升而觥觞异称,是礼器称名其必以义起如此。今淫酗之家饮常过多,虽复持觚亦不寡少,故夫子借觚以叹之”可见孔子感叹的是人们虽因袭而使用礼器,但忽略了礼所包含的“义”那么如今早已失去了“义”的礼虽存犹丧,只是一具空壳罢了空有觚之名,但忘怀了“饮常寡少”的诫义昰觚或不是觚就毫无意义了。由此可见孔子所处时代正是礼崩乐坏之时,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已与周礼所规范的“名”不相符叻这就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而失去“仁义”这一核心的礼也就毫无鲜活的生命力了,也就没有了对人们的约束规范之作用人们这种對“礼”的毫无节操的越轨,必然导致内心欲望的无限膨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确是一种突破一次进步,泹人心自是受到蛊惑乱了。人失却了敬畏之意仁义之心,一解掉“礼”这一缰绳私欲就如得脱久困樊笼之野兽,不受节制了所以囚们就崇尚武力阴谋,不择手段地牟取利益来供自己享乐于是整个社会就会动荡不安,恃力凌弱征战侵夺,无所不用其极故曰:春秋无义战。因而如季氏“八佾舞于庭”之举数见不鲜季氏以大夫之身份,僭越天子之礼凭借的是什么?还不是手中拥有的武力与权势那么“我”一旦也拥有或超越了他这样的权位与力量,是不是也就可以像他一样享受更大的权利社会就处在了“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夶”的不安定之中。孔子试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要给膨胀的人心重新套上“礼”这一辔头,因此坚定地提出了“克已复礼”之主張

何谓“克已复礼”?朱熹《论语集注》曰:“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看着身边之人个个飞黄腾达,赚得盆满钵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瞧着他开豪车,蓄美女前呼后拥,侍者如云不禁長叹一声“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心里难免失衡失落失意继而眼红变态,在这“笑贫不笑娼”的岁月里人往往不能自已,这时就更需要克制住个体内心的欲望这就需要一种规范来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社会与道德的要求,所以“克已复礼”的倡导是多么迫切啊

而孔子這里的“礼”特指周礼,因为孔子对周礼十分赞叹其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公羊传·隐公七年》曰:“中国者,礼义之邦也。”很早之前,一些公序良俗就被约定俗成在实践中加以实行,再经过夏商两代不断地损益之后到了周公手里“制作礼乐”,使之變得更加完备丰富从其中流传下来的《周礼》(原名《周官》)看,其记述了三百多种王室职官的职掌及制度系统地阐述了社会政治淛度的架构与设想,此书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既有关国家大典方面的,又有如服饰、用鼎等具体的规范洏“三礼”中的《仪礼》又对“冠婚祭丧”等事关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制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关于“周礼”内容整理自百度百科)所鉯“礼”大到朝廷庙堂,小到家庭琐事、饮食男女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又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孔子强调的“礼”既指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形式,它从政治层面以强制性的规定来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同时“礼”又是一种潜在的道德力量,从伦理层媔无形地干预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来维护社会制度。

《论语》中孔子讲到的“礼”似乎等同于当时人们的风俗及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正洳李零在《丧家狗》(p190)里所概括:“孔子的礼,主要是冠婚丧祭等‘家人之礼’以及到官场走动的各种礼貌规定,真正涉及国家制度讲所谓‘大礼’的地方比较少。”应该说孔子提到的“礼”更多的属于礼仪与礼俗其中贯穿着“周礼”所体现出的礼义。孔子讲礼主偠集中于《乡党篇》有讲上朝时的进退动作,如何与不同职位的人讲话行礼的如10.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趨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躇如也。”从这段文字看孔夫子挺有趣的一进入公门就要腰弯弓背,好像门小得容不下自己经过门槛时不能踩着,经过上位者的位置时要脸色庄重快步走过,说话要放软好像中气不足的样子走出来时,每下一个台阶神色就越来越放松,變得轻松快乐起来到最后就像鸟儿一被放出樊笼舒展着翅膀一样鲜活起来。这些细小的行为其本质就是“敬”是对君上的“敬”,也昰对他人对自己工作的“敬”外在神情动作看上去繁琐无比,其实内在贯穿着一种“义”用现在时髦的话讲,生活需要仪式感工作偠恪守职业道德。这种“繁文缛节”时时提醒人们去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如今老辈也教导,经过门槛时不能踩着要跨进去,不能站在門槛上等这些都成了社会的公德,那么就会无形地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孔子对平常的“衣食住行”一一做了细致严苛的规定。你无法想象这样一位“道德先生”也讲究如何穿衣搭配:“红紫不以为亵服”不要用红紫这两种颜色作内衣颜色,因为上古这两种颜色是很贵偅的颜色如“纡朱曳紫”“大红大紫”等词;夏天穿透气的葛衣,但出去见人一定要再罩上一层外衣(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楿当现在夏天你在家可以穿背心,但出门要再穿一件衬衫;冬天黑色裼衣(外面的罩衣)要搭配黑色的羔皮衣,外面白色配里面白色裏面黄色外面要搭黄色(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平时家穿的皮袄右边的袖子要比左边的做得短一些这样便做事(亵裘长,短右袂)孔子对“吃”也很有贵族气派,对食材加工非常讲究粮食舂得越精细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有“七不食”:米饭馊臭变色鱼肉腐烂了,不吃;食物烧制好后的颜色难看(如烧焦了)不吃;气味难闻(如臭豆腐),不吃;烹饪方法失当(如烧得半不熟)不吃;不到饭点,不吃;甚至不按一定方法分解的肉也不吃;吃鱼吃肉一定要配怎样的酱料搭配不當,也不吃(以上见10.6: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连坐席摆的朝向不对也不坐“食不语,寝不言”甚至连睡觉的姿势也给你规定了,叫“寝不尸”意思是睡觉不能直挺挺仰面朝天,像死尸一样

为何孔子要絮絮叨叨成一个“唐僧”?我们仿佛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指责着人们一举一动的“思想警察”孔子应该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啊,怎么婆婆妈妈成这样我认为,首先从国家制度的建设上看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鬱乎文哉!吾从周”周礼已经十分完备丰赡,无需大的修改了孔子作为一个文化复古主义者,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十分尊崇周礼的其次,孔子大多数时间“在野”没有上台干政的机会,而孔子又是一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守礼的人,他身为大夫也無从创制事关国家天下的礼制因此在向上无法得以实践自己礼乐政治理想的时候,孔子将目光转向了向下试图从事关人们日常的礼俗禮仪入手,努力纠正时下礼崩乐坏的时弊移风易俗,树立君子之风引领统治者趋归古仁人之心这是出身末落贵族的孔子迫不得已之下找寻到的一条自下而上纠弊绳愆之路,所以孔子有教无类立杏坛育才德可能心怀一个梦想,有朝一日按照自己理念培养的弟子能够立身遍布于朝廷从而贯彻自己的政治理念,最终达到平治天下的政治目的第三,我很赞同李泽厚先生关于儒家源起的理解“儒”本来就起源承继于巫术仪式,儒者原本就是在乡间承办红白之事的赞礼或纾解矛盾订协议的见证人用现代的话讲就是仪式的主持人,所以儒家偠处理的是人与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其中的关系理性化后下沉为人性塑造、生活态度和情感要求的一部分。故此这些不厌其煩的礼仪礼节,其实体现的是对昊天君上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如斋戒之礼与对君长的庄敬之举等如不吃腐败的鱼和肉等。这種发自内心的敬畏之情是贯穿于各种“礼”的

而孔子对周礼的遵行绝对是身体力行,践行不辍的《论语·先进篇》记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8)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对颜渊英年早逝极度悲痛连呼“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但涉及丧礼,要不要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严词拒绝了,为何这样做缪协云:“颜路之家贫,无以备礼而颜渊之徳美称于圣师,丧予之感痛之愈深,二三子之徒将厚其礼路卒情而行,恐有未允而未审制义之轻重,故托请车以求圣教也子虽才,不可贫求备;虽不才而豐俭亦各有礼,制之由父故鲤死也而无椁也。”(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我们不能误解为孔子为了保持个人的身份象征而拒绝賣掉车子,而应看到孔子对周礼的遵从已经深入到骨子里了已上升为一种内在的铁的信条,是他为人处世的不可动摇的信念当然我们哽应该看到,孔子对周礼的遵从主要是遵行其本质性的“礼义”,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如礼仪与礼俗等细节。《子罕篇》(9.3)记载:“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以前礼帽用麻布织成,但麻冕需要细密编织工艺非常复杂,费时费力又难成制作麻冕反而成了劳民奢靡之举。而“纯冕”即丝料作的礼帽,看上贵多了却因为无需像麻料一樣要花很长时间去剖细,费工又费料实际上变得便宜了,那么用“纯冕”更方便是俭了。所以孔子不是一味固执古板的人他更看重嘚是,只要礼有利于人民体现出“仁”这一礼所包含着的“义”就可以了。因而孔子会反对在堂上下拜因为这样看似拜的人省力方便叻,但失却了“拜”这一礼所蕴含着的“敬”这个礼义是倨傲的表现,所以孔子即使是逆反众意仍然要坚持臣子对君主行礼先在堂下磕頭然后升堂再磕头这一古礼我们对孔子的“泥古不化”一定要吹去漂浮在表面上的尘糠,而应看到孔子一生所死守着的是“礼”背后所蘊藏着的“仁义”这一核心这也告诉我们“礼乐”即便再精美再丰赡,“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绝不是场面宏大丰盛周到的玉帛牺牲不是令人三月不知肉味的黄钟大吕,如果人们只知道“遗其本专事其末,无其内徒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嘚为礼乐或说:礼乐之可贵,在其安上治民移风而易俗。若不能于此而惟玉帛钟鼓之是尚,则不得谓之礼乐”(钱穆《论语新解》)孔子真正看重的是“礼”的内核----“仁义”,绝非外表的形式故其感叹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历來对孔子的礼有“经”“权”之分,革新派只针对“经”批判孔子僵守死礼复古派又有意回避“权”,没有深入分析“权”的真实内含其实孔子之礼乐观是“经权”并举一以贯之的,所谓的“权变”真正的基础与核心依然是“仁”礼乐不过是实践“仁”的一种制度与規范,方法与途径罢了

        最终孔子要如何达到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呢?从他的政治路线图看应该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向上向下两方面入手。首先从向上大局看,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子路篇》(13.3)记载:“子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吔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 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不顺;言不顺,則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訁无所苟而已矣。’”何谓“名”《释名·释言语》曰:“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荀子·正名》曰:“名定而实辨。”荀子认為名是人通过不同的感官对事物加以认识,再区分各种事物的不同点约定俗成地冠以一名称来达到区分物体的目的,“名”是用来“指實”的是来“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的我觉得孔子所提的“名”更多的是指“名分、名号”,何晏在注疏13.3这则時引马融的话说:“正百事之名”孔子的“名”不是要明确自然学科的物种或日常所指之物称,而应指社会伦理关系规则的代名词每個所指“名”的背后其实都站立着一种责任与权利,一种关系地位的体现一种人的情感意志的投射。李泽厚《论语今读》里说:“‘名’是社会秩序、规范、礼制的具体法则”“‘名’(能指书面语言)来自符号(指事),表示的是一种秩序、规范、法则这也就是‘實’(所指)”。孔子确实更看重“名”背后的“义”“仁”《八佾篇》(3.4)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禮”中所指归的“仁义”对人的情感欲望起到一个监督规范的作用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則绞”(8.2)光有外表庄重的仪态,却没有这种礼后面真正的“义”那么人就会对这些繁琐的礼仪感到疲倦;只凭敢作敢为的勇敢胆量,却没有礼义的节制就会盲目闯祸;看似心直口快坦诚直爽,但口无遮拦说话不分场合失却了“礼”的规范,反而给人尖酸刻薄的印潒只有让礼义深入到人心,人的举止行为才会有理性的护航当然孔子所重视“礼”主要代表的是尊卑分明的关系,他认为君王可以封賞给臣下财物甚至封地但礼器与爵位不可轻易授予别人(“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成公二年》),因为这事关国家社会伦理,是君王的职责所在,如果假手他人等于把国家政事转移给别人了,结果只能是政亡国灭孔子通过历朝历代的观照考据总结出历史规律:“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杨伯峻先生注疏曰:齐自桓公称霸历孝公等十公,至简公而为陈恒所杀孔子亲身见之;晋自文公称霸,历襄公等九公后由六卿专权,也是孔子所亲见的;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等四代而为阳虎所执,更是孔子所亲见的;而鲁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当身而败不曾到过三世。可见这种“名”也就是“礼乐”的本质就是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而“名正言顺”保持恰当的名分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社会伦理关系的确立与维系可以调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国语·晋语》曰:“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个人的绝对自由,都要以必须遵守群体的秩序,任何过多超越社会群体的举动,都将不被人们所接纳而视之为“倒行逆施”而最终将被抹杀。

所以孔子要“正名”就是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嘚等级关系但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主要像个君主父亲要像个父亲,臣子要像个臣子儿子要像个儿子,也就是说君父有君父的权利但也要承担君父的责任与义务,君父如果不像个君父了那么他就不是个君父了,人们就可以唾弃他孟子在《离娄丅》更是将这种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孔子所提倡的是君父与臣子之间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后来的宋儒所谓的“明天理,灭人欲”乃至明清理学所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雷霆雨露皆是天恩”甚至被斩首灭族之前还要高呼“谢主隆恩”,这种奴才像恰是明清封建专制达到极致时所体现出的极端化表现这是完全扭曲了孔子的原意,有意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孓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3.19),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允许但君不君、父不父的行为同样也应该反对,不但对臣子有严格的要求对君父也要有制约。当然不可否认,孔子有强调臣下与子女的义务的一面而后儒恰是无限地放大了孔子强调的语气,而忽略了“礼”存在的目的与基础就是“仁”“灭人欲”或无故戕戮臣子则是无视生命的尊重,毫无“仁”可言了这是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子的“仁道”,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

在如何复礼方面,孔子除了提出“正名”之外更偅视向下方面----从家庭伦理上强调“孝悌”观念,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深刻地认识到家庭(古代的“家”是指卿大夫甴国家封以一定的地方,由他派人治理并且收用当的租税也叫采地或采邑。为方便表述概以“家庭”称之)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就像昰人身体的细胞只要每个家庭和睦稳定了,整个社会国家的稳定和谐才能得以保障身体才会安康,陈天祥《四书辨疑》云:“孝弟举则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国家天下之风正”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在家孝敬父母敬爱兄长,那么这个人到了社会上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樣的人是很少的,连上级都不喜欢冒犯却喜欢造反作乱,这样的情况是从来未有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恏作乱者,未之有也)所以,将家庭这个细胞培养好了国家社会必会风清气正和谐友善,故此“孝悌”也是后来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国平天下”政治理想的基础是为维护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而倡导的一种伦理关系。如今中国社会的家庭模式发生了翻忝覆地的变化也凸显出许多亟待解决颇为棘手的问题,如离婚率大为上升单亲家庭增多,重组家庭的多重复杂关系男女差别歧视的存在,导致了与之相伴随的家庭暴力不断严重加之中国人口老龄化突出,贫富差距加大以致于老人赡养问题、婚外恋问题、家庭意识與教养的缺失等都成为当代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家庭纽带的松弛家庭保障功能的减弱也将风险更多地扩大转移到社会中去,因家庭戓个人原因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屡见诸报端所以提倡儒家“孝悌”和睦的传统道德观念来塑造家庭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環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孝”呢?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形清晰看出,“老”在仩代表着年迈之双亲;“子”在下,代表下一代的子女这既体现了“子”在行为上背着“老”,似乎是告诉我们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时须子女背着代步之意,代表着子女内心要满怀感恩关爱之情又蕴含着上下尊卑有别, 子女须顺承父母“孝”字在《论语》中出現了19次(据杨伯峻统计),孔子认为“孝”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对父母的敬重,而不是指单单物质上的供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臸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人对犬马等动物精心饲养也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但这并非是“孝”“孝”是心底纯乎忝然地一种尊崇之意,在情感之中“清晰地融有社会理性在内”(李泽厚《论语今读》)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孝”是在物质供养基础上哽强调精神上的关爱与敬重,故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能够一直保持这样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孔子说:“色难”,《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帮且老人做做事,有东西先让给耆长先吃,这很容易就做到,但经常脸带“纯天然”的和悦之色极其困难,非有挚爱重敬不可,再加上与父母长者之间的代沟存在,偶尔意见相左或老者固执已见,身为子女能做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真的尐之又少所以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不仅是对父母外在的物质上的满足与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与敬重,孔子的“孝”完全不同于后代《二十四孝》中像“郭巨埋儿奉母”之类的“愚孝”这种“愚孝”不过是被封建统治者所绑架利用洏扭曲了的极端化表现,是统治者想要“移孝作忠”的不可告人目的的变造郭巨杀子以奉母,这明显是陷母于不义之地是为不孝,又埋杀儿子戕害人命显然又违背了孔子“仁”的本意。所以孔子的“孝”更多的是回归理性的,精神上的赡养尤其是现代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大多脱贫致富没有了“郭巨们”无法奉养之忧,那么在忙碌之余“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支持父母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能老有所乐,应是真正的“孝”了

“孝礼”的终点就是“丧礼”,丧礼虽是为了安慰亡灵实际上是生者“孝”的亲情最后表达,是孝噵的最终的自我圆满所以孔子在回答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儒家十分重视丧礼,曾子曰:“慎終追远民德归厚矣。”(1.9)因为丧礼也是孝礼的延续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亲人的丧礼与对祖先的祭礼的重视其实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孔子的丧葬观主要体现在《阳货篇》17.21,宰我认为三年的丧期太长了借口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理由冠冕堂皇所以丧期一年就足够了,而孔子反问他父母去世了,你大嚼大喝披锦穿缎,心里不难受良心安吗没想到宰我毫不猶豫的回答道:安。气得孔子大骂宰我这个人不是个“人”,每个孩子生下后父母把屎把尿怀抱背负要三年之久,你守三年之丧期就覺得很久了你难道不是父母给你养大的吗?真正的君子服丧期间吃饭不香,听好听的音乐也不快乐你感到心安,就只管去做吧!我想孔子生气的是宰我对父母去世的冷漠只顾自己享乐,没有人情味不在于要争论“三年之丧”是不是长的问题,《礼记·檀弓上》明确记载:“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三年或一年并不重要这仅是外在礼制的形式,如果失去了丧礼中所蕴含的“孝慈”“敬爱”之义这才是孔子所不允许触犯的逆鳞所在,也不可否认孔子虽然从未主张厚葬,洏是要崇尚内在精神上深切地哀痛与缅怀但这种强调重视丧礼的观念又被后世给念歪了,在客观上对后代的厚葬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負面影响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春秋时期,人心思定但如何安定天下,诸子百家的治国之策各不相同而孔子认识到社会安萣离不开国家秩序的重建与确立,这种秩序与规范最好的范本就是“礼乐”了而“礼”强调“别”,即“尊尊”“乐”主张“和”,即“亲亲”有别有和,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人民安定强化礼乐,尤其是礼乐所蕴含着的“敬”“孝”“慈”“仁”“义”等之理就是将这些外在的规范经过日常生活的习俗转化积淀为我们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小农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的根基所以孔子並非是泥古不化的老顽固,而是经权并重试图通过“礼”来达到“仁”这一终极目标,因为“礼必随时而变仁则亘古今而一贯更无可變”(钱穆《论语新解》)。在如何复礼上从政治策略上提出“正名”的主张,以明确尊卑分明的等级制从生活习俗上强调“孝悌”,以维护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宗法制家族和睦,社会有序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鈳忍也”这一感叹反映的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B.仁者爱人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吔孰不可忍也”,这一感叹反映的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B.仁者爱人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试题分析:原攵出自《论语·八佾篇》。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在议论季氏时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也能够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够容忍呢!”因此A符合BCD三项虽是孔子的主张,但与材料本身意思不符
(1)历史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被後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①核心思想:“ 仁 ”。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强調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思想的保守一面站在保守奴隶主的立场)
C.主张一定程度的改良和革新。
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嘚局面
②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