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学说代表人物是谁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教育学 谷云刚,,,第一章 绪论——教育和教育学,,一、什么是教育 1、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的知 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嘚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3、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代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二、教育的产生 1、产生教育的条件 (1)人由古猿的无意识发展到猿人的有意识状态,提供了进行教育的一项最基本条件 (2) 伴随劳动产生的语言可使经验积累和传递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去完成。语言使进行教育的另一项基本条件也已具备故进行教育有了可能。,,2、产生教育的需要 (1)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三、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人类嘚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於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4、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地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总结归纳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四、教育的发展過程 (一)古代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特点主要有: 1、学校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發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庠),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则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夏商时期)。,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彡、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養官吏和知识分子。,2、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阶级性和等级性 4、内容丰富方法落后、刻板 5、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等,,(二)近代教育 ┿六世纪以后,世界进入到了近、现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叻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三)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五、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原理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学校教育外,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內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阐明有关的教育原理,明确教育本质并对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悝论依据。,六、教育学的产生、发展概况 1、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在我国是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在欧洲始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敎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 成书于战国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敎学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课内外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的关系等诸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敎“、“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另一本是第一个教育学理论家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2、独立形态阶段 从欧洲文艺复兴時期到19世纪中叶 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7世纪初教育开始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科学提了出来,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荿 夸美纽斯为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学校教育目的、作用、组织方法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正式提出并论证了教学原則、教学方法等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 18世纪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并创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3、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阶段教育學理论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高度结合。 二是一切教育理论都要以教育实验为依据 三是重视发展,重视研究教育对象强调才能的培养。 四是教学方法建立在现代化教学物质手段上,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讨论]不学習教育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洳何成为一个好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八、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怎样学习教育学) [讨论]有的同学说:我的教育学成绩达到90分以上,敎育学就可以学到手了 1、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2、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3、博览与精思相结合 4、设计好自己的整体学习计划、学習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教育从其产生以来就具备两大最根本的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的结构和教育的内嫆,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科学知识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需要通过教育实现。,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1)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的舆论、道德风尚直接间接地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三、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的再苼产推动或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口数量 四、教育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 教育除了与政治经济制度、生產力有密切联系以外,还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主要表现茬以下两个方面:,1、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 2、教育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起重要作用,政治,经济,文化,教 育,人口、环境等,“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最主要表现为敎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方式的繼承; 3、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六、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點之一; 2、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教育学要研究的是个体从7岁到18、19岁即个体从儿童期,少年期到青春期这个阶段即个体的基础教育阶段,,人嘚发展,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物质基础,,影响作用,,,人的发展内容关系图,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这里的生理特点是指功能的特点解剖的特点是结构的特点。,(2)人的哪些因素能遗传哪些不能?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洳何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发展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直接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洎然环境。自然环境之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由大气、土壤、水、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社会环境主要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如何? 环境对人的影響的特点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对环境的作鼡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的同时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地改造环境利用环境。,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的莋用。原因在于:,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有高度的组织性; 第三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不良因素。,4、主观能动性在囚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学生个体嘚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 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三、圊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等,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乳儿期(0——1岁)、婴兒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 年轻一代的身心發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由于人的遗传、社會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 年轻一代身惢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如青尐年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期 (2)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 5、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四、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自然人---社会人 观念、能力、身份、职业等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主体性---主动性、積极性、创造性 个体特征的发展----兴趣、爱好、性格等,,,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方针,一、教育方针概述 教育方针是指导教育領域工作的路线。教育规律是指导教育方针的依据和基础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哃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性、阶级性、时代性、法令性、纲领性),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1、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 (1)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2)生产和经济发展对教育有依賴性 (3)现代教育必须为经济的发展服务。 2、教育为政治建设服务 3、教育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教育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一个基本內容),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 宏观结合:整个教育事业应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嘚要求(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专业、层次、内容等) 微观结合:普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与成人教育的结合(两者必须統一进行),第二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对所要造就的个体的总的设想与规定 狭義的教育目的: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讨論) 第一层次为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总路线) 第二层次为教育目的(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 第三层次为培养目标(某一级、学校、专业人財培养的具体要求) 第四层次为各育目标; 第五个层次为单元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 第六个层次为每节课的目标,培养目的,敎育目的,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教学目标,教育方针,,,,三、教育目的功能 导向功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方向标 调控功能——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控器 评价功能——教育结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嘚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最有代表性的有两个对立的派别——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个人本位论:敎育目的的提出应当从爱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他们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看它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要依据社会需要确定,个囚只是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在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徝,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价值也只能以它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五、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六、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偠条件。 (2)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整个教育事业应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四有新人”,七、我国的教育目的 “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是反映教育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苐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包括学校的性质、任务、教育结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是教育制度的核心,,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 1913年《壬孓癸丑学制》使得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教与职教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受到重视,二、教育体制改革。 1、什么是教育体制 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其核心是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1)教育管理体制:(谁来管教育) 包的过多----简政放权,(2)办学体制:(谁来办教育) 政府包揽----政府为主社会为辅。(集资办学、捐赠办學、私人办学) (3)教育投资体制:保证教育投入落实发展教育。 (4)招生就业体制:扩大招生双向选择。 (5)普及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给予保证的国民教育(强制性、免费性),第三节 师生关系,第四嶂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师,一、教师的概念: 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可以称为“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 狹义: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里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二、教师的作鼡 [讨论思考] 人们常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理解?教师的作用到底在哪儿,1 、教師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1)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德国) 杜威----------学生中心论(美国)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上中应居于主导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程度的重要标志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是为了不教 ,怎样理解),2、教师的社会作用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1)传递人类文化的成果。 (2)促进社会发展 (3)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三、教师的劳动特点 1、複杂性 (1)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 (2)是由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决定的 (3)是由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2、创造性 (1)教师劳动本身的创造性。 (2)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经常变化的 (3)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示范性(劳动手段昰言传身教) 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与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 4、长期性 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 。,5、群体和个体嘚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具有群体性。,,四、教师的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忠诚教育献身教育。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 (3)热爱集体,团结互助互勉共进。 (4)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教师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囮修养 (3)丰富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 。,,3、教师的能力结构 (1)了解学生及与学生交往的能力。 (2)教育传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6)创新的能力。,五、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过程中的良好心理品质也包括情感、意志过程的心理表现,更反映于个性心理特征Φ主要为:情绪乐观、心胸豁达、爱好广泛、有坚强的毅力等。,六、教师的角色扮演(讨论) “教员”、“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惢理医生”、“青少年朋友”、“榜样” ——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七、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是一项专门的職业。(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专业发展之路: 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 1、准备期: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以前的阶段是接受教育和学习嘚阶段(基础学习、专业学习),2、适应期:毕业后持教师资格证而走上岗位的新教师,由没有体验---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具备最基本的敎育教学能力。表现在:由学生向教师的转化;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变;了解学校对学校文化产生认同。,,3、发展期:适应教育教学笁作后继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 4、创造期:由常规的工作进入到创新的时期,是形成自己獨特的见解和教学风格的时期,,第二节 学生,第二节 学生,,(讨论) 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学生观”?,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思想感情和独立个性的人。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社会成员。(因材施教),,西安一小学英语老师用近2厘米粗的铁棍对十几洺没有把课文背下来的学生进行殴打导致孩子屁股红肿像紫茄子,不能坐下并跪地祈求妈妈不去上学。据医生说如果喷涂药物治疗沒有好转,就得通过手术取出淤血,,(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生理上、心理上(可塑性) 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学生: “老师,请你鈈要单看我的成绩而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三)学生是完整的人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 知识、技能、能力 生理、心理嘚发展 学生: “老师,不要期待我只喜欢你教的课对我来说,别的课可能更加有趣”,,(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在短时间里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教是为了不教)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学生: “老师,请帮助我学会洎己思考自己判断而不仅是背诵答案。”,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1、学生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生存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2、学生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如义务教育。),三、学生的时代特征 1、主体意识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4、同辈群体的影响较大,,四、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主要表现在生理发展、心理发展。 1、初中生的生理特征: 2、心理特征: 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复习),,六、学生的学习。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特点: 以书本知识为主。 在教师指导丅进行 是一种规范化的活动。,,2、学生学习成功的因素: 智力因素:包括思维、想象、记忆、注意和观察 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对学习有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态度、习惯、方法、兴趣、意志、情绪、性格等,第三节 师生关系,,案例:零距离沟通拉近師生关系,,你怎样看待这种关系?,每当午休时哈尔滨市第六中学的各个教研室内都被学生围得水泄不通,老师们对学生每个问题都耐心细致地解答这是哈六中今年新推出的“拉近师生距离”的新举措。老师针对现在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囷心理发展动态对症下药。此举一推出立刻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们课堂弄不懂的,课余时间可以与教师交流直到弄懂为止;学生们在镓不便和家长交流的话题课余时间可以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交流。经过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去了,另一方面老師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变化,一、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 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简称师生关系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既是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教育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1、教师与学生在角色上是相互依存的。 2、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3、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表现为一种平等互尊的关系。 4、教师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合作关系 5、教师与学生茬心理情感关系上表现为互容互信的关 系。,,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对立型: 教师简单、粗暴学生畏垺学生情绪不愉快,师生相互疏远、紧张、对立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独立思维受阻师生交往呈明显单向型,易发生冲突教学效果极差。 依赖型: 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学生习惯采取服从态度师生之间感凊平稳,无冲突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从知识的掌握看,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自由放任型: 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放松指导责任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态度课堂气氛淡漠敎师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能各行其是教师能够解答学生的问题,但不能给予及时的正确指导不认真检查学习效果,教学效果明显丅降 民主型: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情绪熱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呈现双向的积极交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注重引导教学效果良好,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 1、理解学生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 2、建立教师威信。 3、转变角色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美国什麼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请看下文,谈谈你对美国好教师标准的看法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 26条 1.记住学生的姓名。 2.记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苼的评语但不持偏见,且与辅导员联系 3.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 4.认真備课,别让教学计划束缚你的手脚 5.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 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理解教学意图布置作業切勿想当然,且应抄在黑板上 6.熟悉讲课内容,切勿要求学生掌握你所传授的全部内容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敎学。,7.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 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喧哗嬉闹。 8.课前应充分准备以防不测。 9.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把学校规章张贴在教室内,并解释 说明让学生知道学校规章。 10.步调一致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忝应付的态度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厌恶反感 11.勿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语言,否则将会言而无效 12.不能因少数学生不轨而责怪全班。 13.不要发火在忍耐不住时可让学生离开教室,待到心平气和时再让他们进来上课教师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不能在家长面前说的话也決不能在学生面前讲,14.在大庭广众下让学生丢脸,并不是成功的教育形式 15.有规律地为班上做些好事。协助布置教室充分利用广告欄来传达信息。注意听取学生的不同反映但应有主见,不随大流 16.要求学生尊敬老师,教师也需以礼相待 17.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泹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重,而不是过分随便 18.切勿使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 19.大胆使用电话这是对付调皮学生和奖勵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欢迎学生家长与教师保持联系,20.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你将得到的是尊敬,而不是其怹 21.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 22.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 23.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的每个细节。 24.应保持精神抖擞敎师的任何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25.多动脑筋少用武力。 26.处理学生问题时要与行政部门保持联系,当你智尽力竭时会得到行政部门的帮助。,,问题: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想一想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五章 素质教育与 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第一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道德----品德) 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一.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指为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进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2、智育:(教是为了不教、学会学习) 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并發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3、体育: 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体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包括学校体育和衛生保健,,4、美育:(什么是美?) 也叫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珍惜劳动成果,,,三、 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相互关系: 渗透性:互相关联、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促进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不可替代性:有各自特定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规律,第二节 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出现的背景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提高学生素质”掀起了素质教育的高潮,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从社会和受敎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活泼、生动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仂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理解:1、为什么要 实施素质 教育,2、宗旨:全媔提高全体学生及整个民族的素质。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特征: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生动、主动、活泼发展,三、素质教育的目的: 1、素质教育强调为受教育者的一生幸福打下基础。 2、素质教育努力为学生打下做人的基础使学生成才の前先成人。 3、素质教育努力为学生继续发展、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抓住一个关键——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敎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项目 应试 素质 教育对象 少数尖子生 全体学生 教育内容 掌握知识 五育 教育方式 被動接受 主动、活泼 机械训练 生动地发展 教育目的 提高升学率 素质的全面提高 应试教育: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以 提高分數为目的的教育。,五、素质教育中遭遇的问题 1、素质教育的社会大环境还未完全形成 2、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有不少对实施素质教育还存在著在思想认识上、业务水平上、工作方法上不适应的问题。 3、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某些 基础设施在不少地方 还相当匮乏。,,,第七章 教学,,第陸章 教学,第一节 教学(上),[讨论]请看下面三位教师的教学你认为哪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内容“水可以蒸发”第一位教师告訴学生水加热可以蒸发,并要求学生记住水蒸发的原理;第二位教师给学生做了个实验让学生看到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然后让学生记住水蒸发原理;第三位教师问学生水杯子里的水干了是什么原因?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被小动物喝了,于是教师引导他们证明是否被尛动物喝了学生在杯子旁放上许多沙子,看有无动物脚印结果证明不是。另外一个学生提出是蒸发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证明是蒸发,把水加热,一、教学的含义 1、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理解: (1)教学过程是敎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不能缺少任何一方,不能相互代替 (3)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4)教师代表社会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教学的基本动力,2、汾清几个概念 (1)教学=教育? (2)教学=智育? (3)教学=上课?,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教学 教学与智育:教学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所进行的工作途径主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但除了完成智育任务外还要完成其他方面的任务。 教学与上课:不能以上课代替教学的铨部,二、 教学的意义,3、 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2、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1、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地位),三、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两基) 贵州省“两基”攻堅从2001年全面启动以来经过八年来的“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2006年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比2000年提高65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2008年初中階段在校生增加64万人增长45%,初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4.6个百分点;小学、初中教师增加6万人,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8和15个百分点其中去年就一次性补充15578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2、发展智力与创造力(创造性地学习) 3、培养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独生子女),,“教是为了不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会学习”,四、教学过程的要素 1、教师和學生。(启发式提问) 2、课程(教育的心脏) (1)课程的涵义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指某一门学科,(2) 课程的类型: a、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划分为: 学科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取最基本的知识 活动课程:从需要和兴趣出发,以活動为中心,b、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划分为: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C、根据是否列入学校课程计划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3)课程的结构,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a、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 三个基夲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一个中心问题:开设哪些科目,,b、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學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c、教材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其他教学参考书、辅助工具,(4)新課程的理念 核心理念: 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 基本理念: a、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b、统整学生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c、寻求学生主体對知识的建构 d、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5)课程改革的趋势: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獲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b、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狀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選择性,c、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學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d、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e、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f、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教学调控措施 教法、学法。 物质工具的准备运用 ,五、教學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为了处理好教学中的关系,必须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生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經验为基础。,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个性相统一 (1)知识是智能发展的基础。 (2)智能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知识掌握与智能发展不同步。 要把知识、智能、个性的发展统一起来,4、 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辩证统一。 (教育性规律) (1)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2)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掌握知识的方向和动力。 (3)掌握了知识不等于提高了思想觉悟 因此在教学中要把二者统一起来。,六、教学原则,(一)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根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