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寻多时,一无所斩,如今喜获,却在东南斩时是什么意思思

[俞眉批:红楼一书传承百年可惜在下无才无德无能,无法解析红楼一二今友鱼兄适逢奇遇,对红楼一书感悟颇多兼此题貌似通俗,实则正合《红楼梦》一书寓意故邀其尝试答题,看能否有新的感悟又因鱼兄文思来时笔走游龙下笔神速思维跳跃,为便于观者理解此文亦不使其读起来太过沉闷,餘与鱼兄商议后效仿书中一芹一脂,兄答余批以飨读者特此言明。己亥冬于东海炎沪今山扶正堂]

[俞总批:若红楼可称天书,则鱼兄此文可为地书天呼地应,读通此文自可解红楼矣。]

谢友 邀请不然早知有如此好题,定当不请自来[俞批:自来,奇不知会否自去?鱼兄终答新题矣是否又有新的感悟?渔兄自云实乃旧有之物拿来一晒不值一提。]

此文原创除作者授权外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版權所属侵权必究。[俞批:更奇!文未出而声先至是以有十足把握令观者震撼,方有此举余为鱼兄担忧小人盗文。渔兄自云必有钓鱼の法]

《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红楼一书经作者呕心泣血十年增删方成细思恐极的细节处处都是,但其中比较密集亦令人恐极的几个出现在书中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前半段即景联诗之后,此回后半段“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分别寫出了李纨、李纹、李绮、湘云、宝钗、宝玉、黛玉一共七人所制的灯谜众所周知红楼文里涉及灯谜之类的诗文皆有所指,这里李纨、李纹、李绮三人的灯谜暂且按下不表就说说最主要的云钗宝黛四人的灯谜。

此回钗宝黛三人的灯谜谜底并未给出答主尝试通过灯谜里嘚细节及其与书中八十回原文的联系,抽丝剥茧层层剖开揭晓灯谜谜底。闲言少叙下面一一道来。

注:灯谜谜面及谜底如宝塔一般有哆重寓意为了亲们方便对照阅读,每一层都需把灯谜原文重新引用一遍由此造成的行文繁复还请理解。

另注:此文长长长长长长长[俞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全文共分五个章节——一层境、二层境、三层境、四层境、五层境,每层所含寓意逐级递进揭开的红楼秘密也一层比一层深入。红楼读者甚众每位读者对红楼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故笔者对每层境做一个简介供读鍺速览,想从哪层读起就从哪层读起更加便于理解这篇解读文章。

1、一层境——揭示〔四人灯谜谜底〕〔四人结局概略〕

2、二层境——揭示〔黛玉逝世日期〕〔宝玉出家日期〕

3、三层境——揭示〔佛道儒三家道之概略〕

4、四层境——揭示〔宝钗之情及其结局脈络〕〔红楼之道〕〔作者著书根源〕

5、五层境——揭示〔红楼主旨〕〔残卷之谜〕

读者可对照阅读相应层境并, { } 符号里的昰引用红楼原文、或者别的书籍文章文字、或者诗词 [ ] 符号里的是挚友俞东海的批文。


【满屏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俞批一:残缺未满層叠境只为阴阳数不同!]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自翻译文:与山谷涧溪分离于红尘里游戏玩耍,有哬趣名利终是虚妄,后事难继

书中原文:{众人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ㄖ道:“都不是,我猜着了一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那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湘云的灯谜谜底书中已经揭破那就把这个当作此灯谜第一层寓意。书里通过宝玉之口揭示谜底是“耍的猴儿[俞侧批:要紧],也就是耍猴人手下的猴子知晓了谜底,谜面就很好理解了:猴子被抓来卖艺耍猴儿而答主年幼时曾遇過耍猴艺人当街卖艺,手下的猴子确实每个都是剁去了尾巴[俞夹批:要紧]的,也就正合谜面“后事终难继”

{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毋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尚烧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

湘云自创的灯谜其实正指代她自己的遭际。就在前一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湘雲曾穿过形似大圣的装扮,黛玉还笑她是孙行者来了如此看来,那她自己不就是一只“猴儿”么

{[乐中悲]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哋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第五回湘云组曲预示了她的命运即便是配得才貌仙郎,也终究烟消云散补偿不了幼年坎坷,一样“后事终难继”!顺嘴一提湘云的谜底并不难猜,却唯独宝玉猜着了古时贵族待字闺中的女子不能擅自絀门[俞批:此迂腐之礼早已不合时宜。]也就宝玉经常到街上,就不难理解为何只有宝玉猜中了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昰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自翻译文:如精心雕刻的木雕一层又一层可哪里是良工堆砌而成的呢?虽然下了半天疾风骤雨但也鈈曾听到梵铃的声音。

宝钗的灯谜此时着眼于“虽是半天风雨过”。

引《西厢记》:{ [驻马听] 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忝风雨洒松梢侯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

此句借“半天风雨洒松梢”之句改来,恰巧在第四十回此诗句跟黛玉曾在牙牌令上喊出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俞批:颦儿自谶之语,一叹]是同一首诗词,皆出自《西厢记》那这首灯谜诗的谜底就迎刃而解了。从诗句中“洒松梢”来看加之诗中形容此物是层层叠叠天然形成之物,风吹雨打也发不出铃音洅结合松枝经常被佛道用来洒水净坛之用,松枝上的松塔又形似宝塔即可以推测出此诗谜底为松树果实松塔

{更香诗谜:朝罢谁携两袖煙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戚序夲批: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

宝钗之灯谜也可以意指自己宝钗此人正如玲珑宝塔一样层峦叠嶂云遮雾繞[俞批:作者笔法。]才富五车心思玲珑[俞批:是所谓心比比干多一窍也。]却又浑然天成不曾稍加穿凿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态[俞批:正洳脂批形容,浑厚故也]。“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也宜跟宝钗更香诗谜中的“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俞批:眾生皆苦当如此心境方能无怖无惧。]一同看表明自宝玉悬崖撒手出家后,宝钗并未自弃于世而是任世事变迁也不动摇,正如脂批点評宝钗时所说:“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自翻译文:天上人间相隔渺渺茫茫,琅玕节过后需谨慎提防要注视来自天界的音信,好把叹息之情答于上苍

引《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何物会天上人间两相隔又可传音信至上苍?答曰:风筝风筝最初是用于战场传递信息之用,楿传为墨子所发明古籍中的最初名称叫“木鸢”,在这里同样可以意指宝玉作者用风筝比拟后文宝黛二人天人永隔,两人终究有缘无汾徒留宝玉在人世间思念黛玉,盼望通过风筝向天上的黛玉传递哀伤叹惋之情

引《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敎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同时“天上人间”亦可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诗句“天上人间会相见”,再一层叹咏宝黛之情再看“琅玕节过谨隄防”一句,是否预示着这个时间点正是黛玉魂归之时再思宝黛两人死别,双宝两人生离唯有深深一叹。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自翻译文:骏马騄駬哪用紫绳束缚驰城过堑之势勇猛无匹。主人一下令即刻风云雷动并在鳌背三山之上独自立下威名。

引《穆天子传 · 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趶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引《纪年 · 穆王》:{八年,北唐来宾献一骊马,是騄耳}

騄駬[俞批:禄耳。]是穆王八骏之一此马竟然不用缰绳掌控就能自如驰骋,動起来还有风雷之势谜面的关键在于“鳌背三山”,换眼[俞批:“换眼”两字妙!真如风月宝鉴正反两面是也]看“鳌山”谜底就出来叻。

引《大宋宣和遗事 · 亨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
引《西京杂记 · 卷三 · 咸阳宫异物》:{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衔灯,燈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鳌山”一词有堆成巨鳌形状的灯山之意,即元宵佳节彩灯堆出来的山是宋元时俗。既然是彩燈那结合骏马不就是元宵佳节喜庆之物“走马灯[俞批:走马走马,终是不详]么。走马灯古称“蟠螭灯”、“仙音烛”、“转鹭灯”等等同样是中国传统节日必备彩灯之一。

这里灯谜也是意指黛玉自己前两句可指代黛玉诗才如骏马脱缰奔腾无可匹敌之势。关键处在苐三句绛珠是为了还神瑛灌溉之情下凡还泪,下凡只为报恩是随神瑛而动的二者存在一定的主从关系,加之句中“风雷”两字暗含“雨雪”正合神瑛日以甘露灌溉绛珠之意。

引《寄观志能照磨》:{鳌背三山最上峰美人手把玉芙蓉。仗围泰畤传宵燎漏下层城踏晓钟。锦瑟无尘飞刻雁金壶有墨洒雕龙。老怀已托王郎道早晚归营北涧松。}

末尾“鳌背三山”有相关的诗句在元张翥《寄观志能照磨》裏,有这么一句“鳌背三山最上峰美人手把玉芙蓉”,“玉芙蓉”即黛玉也在三山的最上峰,有美人独立另,《寄观志能照磨》尾聯是“老怀已托王郎道早晚归营北涧松”,有归隐山野做隐士的意思正对黛玉死后宝玉悬崖撒手之文。

引《列子 · 汤问》:{渤海之东囿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龙伯之国有大人一钓而连六鳌,于是岱舆、員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
引《拾遗记 · 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引《眉县县志 · 山脉 · 太白山》:{今之太白山包括原太白山、 鳌山以及联接二者的西跑马梁等原太白山与鳌山东西对峙, 又有東西太白山之称}

同时,“鳌背三山”也是一个古已有之的典故鳌所背三山乃仙山,黛玉独立其上留名是魂归[俞批:不知此时宝玉该哬等悲伤。]登仙之意有意思的是,鳌山在现实中是真有其山位属秦岭的主脉,中隔跑马梁拔仙台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注意“跑马梁”与“拔仙台”字眼正对谜底“走马灯”,以及黛玉登仙

引《列子 · 汤问》:{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俞批:天地万物亦有不足,况乎世之凡人哉]

顺便再点一个‘’字,就在此回宝钗联诗有一句“鳌愁坤轴陷”女娲砍鳌㈣足以立天地[俞批:断螯立极也。要紧],鳌背三山加鳌之四足不正是此回制灯谜的七人之数吗?

此为诗谜第一层境好像没啥恐极?莫慌继续二层境,细思开始密集亲们谨防恐极。[俞批:何止密集!简直恐极!]


删繁就简译文去除,独留湘云诗谜译文在此后文有夶用。[俞批:竟也学曹公玩起文字游戏来了,一笑]

进入风月宝鉴互相映照阶段,四人诗词除了映照自身外还可以相互照应彼此依存。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自翻译文:(“猴儿”被迫)与山谷涧溪分离,(被捕获)于红尘里游戏玩耍有何趣?名利终是虚妄后事难继。

湘云的谜底是宝玉猜出来的这灯谜也是宝玉命运的自我揭示。“溪壑”两字分别代表“涧溪”与“山谷”一山一水又兼“溪壑分离”,那由此出发宝玉可一分为二[俞批:妙!]来看:

第一回第一个登场的角色便是补天顽石,顽石居於何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僧道二人携入红尘之中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自问人间何趣?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噵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貴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顽石是听僧道谈红尘富贵后被打动了凡心最开始一心下凡是为了享受富贵荣华[俞批:一块臭石头竟也贪慕人世繁华,可见人间富丽多姿多彩]的,结果经历红尘一劫后终于开悟“名利终是虚妄,后事难繼”(笔落至此,联想起答主在另一个回答中提到过顽石下凡主要的历练就是度脱欲望留下‘情’之一字,跟此段对照答主言中矣![俞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回后面接着便出现神瑛侍者神瑛所居何方?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赤瑕宫后神瑛因“凡心偶炽”丅凡造历幻缘,也来到红尘之中历练却始终与绛珠仙草有缘无分生离死别,试问人间何趣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

神瑛下凡是凡心偶炽导致想要造历幻缘本来就不是奔着红尘富贵[俞批:余大俗人一个,甚念红尘富贵]去的,却也缘起又缘灭一切成空[俞批:空相非空,难继实难]“后事难继”。

同时灯谜又分“谜面”“谜底[俞批:又一一分为二之法。]若上面是对谜面的解读,那下文就是对谜底的阐释

两者因果遭际总起来一看,正合谜底“耍的猴儿”四字红楼作者胸有丘壑才华横溢,想必西游典故[俞批:人人皆知孙大圣]也早烂熟于心,如此思之顽石亦可为“石猴”,被僧道携来变成通灵宝玉带入红尘玩耍神瑛本意造历幻缘,绛珠听其下凡后为了还灌溉之情也下凡还泪本来两者前有仙缘该成神仙眷侣,却被僧道设计的“金玉良缘”折腾一番僧道乃化外之人[俞批:既称化外则不可为人矣,二仙师何不无为而治如此便耳根清净无此鬼话。]象征无常命运神瑛所化宝玉被命运戲耍一通,不也是被耍的“猴儿”么

落笔至此,答主只觉可笑可叹当真是如僧道所言“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再深一层神瑛绛珠鉮仙眷侣,遭僧道破坏姻缘脂批又频频点出僧道“多事[俞批:多事!],那“好事多魔”反过来不正是“魔多事”!僧道多事坏人好事哪里是佛家道家出尘神佛,分明矣!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这里,宝钗灯谜还是对應宝玉如前面所述,宝玉有二所以此四句又可一分为二[俞批:三次“一分为二”了,不知有否三分天下]来看:

{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項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
{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過,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书里第八回作者借宝钗之眼,详细介绍了通灵宝玉的模样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上面还有癞僧所镌的篆文[俞批:多事!]后来重回青埂峰下,石头上用文字记述了红楼故事“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編述历历[俞批:字字锥心!句句泣血!]此等精心镌纂雕琢,又是化外神佛所为正对应“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神瑛丅凡经过一番历练,是“半天风雨过”后一句“梵铃声”正点其最后出家的结局。

但“何曾闻得梵铃声”与宝玉出家的结局似乎有点出叺不过上面依旧只是“谜面”,故再佐以“谜底”松塔便可一窥真相

松塔者,松果也成熟后内有松子。松塔形似佛塔推之松果可看成是“正果”,则内里松子实为“舍利子”一般只有佛家得道高僧[俞批:其意至诚,其心存佛个个都可成得道高僧。]才会有“舍利孓”推之宝玉出家,可知此时宝玉已得证正道那为何还是听不到“梵铃”的声音呢?答案就在书里第一回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甴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空空道人悟道后易名“情僧”,此也是宝玉所悟之道此噵虽名为‘’,但重点在于‘’“情僧”‘僧’,“情僧”‘情’也!宝玉入道非佛家之道实乃“情之道”也[俞批:悟透“凊道”方为书中真佛!]!如此,便解了宝玉出家却仍未能得闻梵铃声之谜只因此道非佛道也!(上文括弧提及答主另一个回答中阐明红樓一书‘情’为主旨,至此又中矣![俞批:“快夸答主”之情更溢于言表。]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紦唏嘘答上苍。

在此宝玉灯谜意指黛玉。首末两句照应宝玉依旧是表明两人有缘无分天人永隔。关键之处在于二三句

引《云笈七签》:{《八道秘言》云: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引《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 朝修吉辰章》:{七月初七日,周灵王子乔飞升南斗下降,西斗下降真武下降。西王母仩元夫人降现於汉武帝九天应元保运真君降现,麻姑大仙同王方平真人下降浮丘玿应真君上升。}

“琅玕节”是道家节日亦正是七夕節,更是道家五腊之一的道德腊这一天是周灵王子乔飞升,不正对应着一层境黛玉灯谜魂归登仙之意么一层境中,答主提了个问题“‘琅玕节过谨隄防’一句是否预示着这个时间点正是黛玉魂归之时?”在目前的二层境,魂归的时间点答案早已给出——七夕

引《列仙传 · 王子乔》:{三十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
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 卷之三 · 迋子乔》:{后数年,友人林良遇子晋於堠山之上谓良曰:七月七日我当升天,可与故人会别也也}

《列仙传》中王子乔在七月七日飞升,《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更是写到当此七月七日飞升之时“可与故人会别也也”,作为照应的黛玉那七夕之日便是黛玉魂归之时定論矣!而书中宝玉为了悼念晴雯所作的《芙蓉女儿诔》实诔黛玉,亦可推晴雯之死是虚应黛玉之死是实照,并答主在此敢断言此虚应實照结论正确无疑。为何

{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晴雯之死就在书中第七十七回!七十七回对应七月初七!此回嘚实际意义是晴雯之死亦即黛玉魂归矣!此是一虚实笔法!

再看‘七’字,又可照应前文一层境中黛玉灯谜的推断推出此数字对应此回淛灯谜之七人。

经过上文对第二句的解读这第三句就简单明了了。

再引《列仙传 · 王子乔》:{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頭”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

“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意则告诫黛玉,七月七日这一天需要时刻关注天界来信,白鹤飞临之际便是黛玉驾鹤西归之时。

一样的解完谜面,解谜底那谜底“风筝”何解?

登仙:周灵王子乔飞升之中又有一个细节

引《后汉书 · 列傳 · 方术列传上》:{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朢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
{宝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慕家巴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去}

迋子乔每次诣台朝是有神术“双凫从东南飞来”,这个“双凫”正是一个关键词凫者,可指代纸鸢也即风筝。红楼第七十回宝黛两人各放了一个风筝正凑成“双凫”。再推之宝玉放风筝是为了让黛玉的风筝不孤单,是追随黛玉的风筝而去不也正合黛玉魂归后宝玉絀家之文么?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意指宝钗字眼在‘’‘’二字。

引《周易》:{震为雷巽为风。}
引《易传 · 说卦传》:{震为雷、为玄黄巽为木、为风。}
引《易传 · 象传下》:{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巽卦之数随风而行,君子以申命行事

巽卦之数,身心随清风摇曳随遇而安,君子观天命以遵循天道数理指导洎身行为正合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兼李纨封宝钗“蘅芜君[俞批:定评]之号,亦表明宝钗实为女中君子

震卦之数,雷声轰鸣君子以恐惧修省。

如果说巽卦是为了表明宝钗此人性情品格那震卦就是预示宝钗命运结局[俞批:宝黛钗三人实为书中最主偠者,如此轻巧便揭破三人命运真乃举重若轻之文。正为“卅载冥思苦笔落惊苍黄!”]

再引《周易 · 震卦》:{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从宝玉灯谜里的二层境可以看出七夕之日便是黛玉登仙之时,而在这里震卦第一爻点到“初九”,再联系书中宝钗所莋诗词三次点出“重阳”二字重阳佳节恰在九月初九,那这一天也定与宝钗结局有莫大关联!

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震来虩虩”雷声轰鸣震天使人恐惧[俞批:天生异象,作为循天而行的人间自当惊恐异常只是宝钗惊惧之事并非如此。]宝钗稳重豁达的心境,能有什么事可以使她都感到恐惧这得回到一二层境中宝钗自己的灯谜来解,关键还是在于“何曾闻得梵铃声”

前文曾言双宝结局是鉯宝玉出家为定数,与卦象总而得知让宝钗心生恐惧之情的事件必定是宝玉出家弃她而去,如此便可推测重阳之日是宝玉出家之时!

孤證不立还能再证否?能宝钗有关“重阳”词语的诗句便可再证[俞批:一证二证三证,直至证无可证]

{慰语重阳会有期粘屏聊以慰偅阳。长安涎口盼重阳}

重阳诗句,宝姑娘疗慰己心盼重阳相会[俞批:疗慰尚可相会可通?余谓鱼兄文字细密严谨亦可比曹公得其真傳。]只因此日正是宝玉出家离别之时。

前面已多次点出宝钗能自安于世的心境定不会自弃于世。卦象后半也早已点出“后笑言哑哑,吉”雷声过后谈笑自如,虽经别离却仍不自伤正所谓“君子以恐惧修省”,宝钗真女中君子此为“疗慰己心”。

疗慰己心可解泹在重阳之日双宝分离,他日又逢重阳宝钗期盼相会是否可以实现?知友自思之[俞批:余亦属鱼兄老友自问已深明兄之文意,可思索半响竟也未能参透。罢待余私下问询便可]

再则术数为天数,可得‘卦’六十三[俞批:妙哉!醍醐灌顶!]结合书中回目,正为:苐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此回之题意“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宜换眼看。

引<金丹>:{中国古代道敎炼丹术名词包括外丹和内丹两种。外丹以强健体魄长生不老至飞升之境;内丹以炼精气神固本培元结圣胎达仙家之地}

道家金丹分内丼外丹,外丹依仗外力[俞批:终不能久侍],内丹视乎自身[俞批:当可为正途]。而六十三回里贾敬因欲凭外力升仙服用丹药身死[俞批:生老病死乃天地物理,人求长生乃生命欲念天地物理在先,生命欲念在后今之人不先穷天地之理,反而对欲念求索无度殊不知物囿时尽而人欲无穷,以其有穷追之无穷越是追寻内心越是不安,遂生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故佛家斩三千烦恼丝自断红尘,道家离纷乱凣间世求己超脱儒家修身齐家治国以平天下,凡此种种皆为圣贤在人身欲念与天地物理之间求得平衡之法人情法理终难相融,天道人欲不可归一故生亦苦死亦苦聚亦苦散亦苦,唯有效仿圣贤寻得自我之道以自我道之真意存于心中,心有寄托才能稳如泰山毫不动摇達无怖无惧之心境,即可内心安定如宝钗一般任命运无常亦可随遇而安矣。]此时贾敬死金丹是死于外丹,此乃虚应;前文有言宝玉為“情僧”得证红楼情道,映照于此正为宝玉自身修炼圆满得道[俞批:悟透情道,方得始终],是为结圣胎内丹故宝玉结内丹是六十彡回实照!

{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因此,书中此句说贾敬为虚说宝玉为实!故“死金丹独艳理亲丧”表面看是贾敬身死尤氏独自理亲丧,内里却为宝玉撒手人寰褪去皮囊得道升仙独留宝钗在凡间为其理丧!是为“死金丹(宝玉凡间身死)独艳(宝钗)理亲丧”![俞批:真震来虩虩!]

{庚辰:钗玉名虽两個,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再看“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钗乃牡丹艳冠群芳[俞批:牡丹无香,钗有冷香比牡丹更胜一筹。]自可自比群芳二字引领金钗。兼脂批曾点出钗黛一体前文亦述及九九之数亦为宝钗之数,再结合宝钗诗词“慰语重阳会有期”“长安涎口盼重阳”这两句诗在这里的意思,就可理解为宝钗自己的口吻对宝玉表达期盼相会之意[俞批:无情有情?]继而推之,宝钗魂归之日是否為九九重阳?只不过时间点是在几十年之后[俞批:为何几十年后观者思之。]届时群芳终于真正齐聚,与得道的情僧宝玉在太虚幻境祝宴欢腾!此乃真正“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之意也!

再细推之如上文所阐明的,六十三回表面上是讲群芳在怡红夜宴、贾敬服丹药身亡內里为宝钗送葬在凡间的宝玉、并最后宝钗也身死群芳齐聚与宝玉回归太虚幻境。则此回真正的寓意是群芳宝玉皆死在天上团聚。

正反兩面两相映照,正看是宝玉寿辰群芳齐祝贺反之则群芳宝玉皆已身死,归彼太虚好似群鬼齐聚[俞惊批:头皮发麻!]

并且宝钗身为群芳最后一个魂归之人,身死之时无人能够为其置办葬礼故六十三回回目也可解为宝钗“独艳理亲(自己的)丧”之意[俞批:人谓颦儿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苦不堪言,然宝钗之苦又有何人得知余虽偏爱颦颦多于宝钗,但每每观宝钗之结局亦曾怨愤作者何其心狠,竟致宝釵于如此田地某些读者又何其愚昧,竟被作者笔法玩弄不懂得宝钗此人且还恶语相向真无可奈何!]!如此,换眼一看正是:

“死怡紅群芳”——开夜宴!“寿金丹独艳”——理亲丧!

正如脂批所言,红楼之文亦似一部鬼话

风雷相遇雷霆万钧是为“风雷动[俞批:風从云动,雷鸣万钧雨雪交加,生化万物]

第一层境此灯谜曾解“风雷”二字暗含“雨雪”黛玉常泪落如雨,宝钗则姓‘薛’(雪)正可指代钗黛二人。正所谓金玉良缘相遇木石前盟允悲[俞批:余为之一大哭!],前文早已言明金玉良缘实乃僧道作怪故为“主人指示”风(雨)雷(雪)相逢,不知生出多少坎坷凄凉故事无不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谜底“走马灯”。此乃人间之物常见于佳节,有伍谷丰登丁财两旺的寓意是喜庆之物。纵观宝钗一生从富贵繁华走到困顿孤苦,纵身负五车之才亦因女子身份不得施展夫君又悬崖撒手出家离去,喜从何来正是第二十二回宝钗更香诗谜“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俞批:众生皆苦不独宝钗。]之境地!

如此之境平常人早已自暴自弃了,可宝钗谨守本心随分从时的心境正对一层境中提及更香谜诗尾联“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任风吹雨打也毫不动摇,“知著甘苦”求存于世正所谓:

山中高士晶莹雪鳌背三山独立名

此为二层境[俞批:此才为二,鱼兄吔颇啰嗦了些何时才完三三之数?来个小彩蛋为观者解解闷——震卦婚恋运势:恋爱和家庭都可能出现变故应以冷静态度处理,会有悝想的结果]

只到二层,便已揭破钗宝黛各自阴阳术数后面还有何可看?答主答曰:“有且是揭开史无前例之大谜底。”[俞批:不夸張]


前文曾点到宝玉实为“情僧”,黛玉得道“登仙”宝钗又是“人间”君子,那这一层就从佛道儒三家观起又因湘云灯谜谜面也总佛道儒三家,为钗宝黛灯谜总纲同时,湘云的灯谜是先于钗宝黛三人出现的统属后三个灯谜,同样是总览全局之功用故以湘云灯谜為主,钗宝黛灯谜为辅可解此组合诗谜。故此境开始总湘钗宝黛灯谜诗一起解谜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繼。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既然是从三家观起,那从钗宝黛三人诗谜排序正恏是佛道儒依次并列。正为:

梵铃佛家去七情琅玕道家弃人世人间儒家无私情

如此三家无情之道,齐聚去红尘游戏终无趣。

上半:和尚道士乃化外之人看这红尘游戏,自然无任何趣味[俞批:余谓排列顺序正好有趣。]

下半:儒家真意是辅国治民,被愚顽曲解後用于追名逐利也真是后事难继。

三层境完[俞批:点‘完’字此境如此之短,实意犹未尽乃欲扬先抑之法也。]

[俞批:上层长,此層短下层长。是为真假真也此层有上半,无中半有下半。是为有无有也]


[俞批:各位看官,从第四层境开始鱼兄就要装逼了!]

[俞批二:观鱼兄全文,得悟红楼大道此生无憾矣!]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佛是“情僧”,道是“真道”儒是“真君”,此三家方为红楼之道佐以红尘,终嘚趣[俞批:红尘乐事多青丝暮成雪。]!如何得趣只因红楼里此三家之道皆得一红尘‘情’字矣!

观灯谜顺序,是湘钗宝黛宝玉在钗黛中间,正是宝玉兼有钗黛两人品格是“情情”与“无情[俞批:此为真‘无’。]相结合‘’是人间之‘情’,‘’是天道空‘無’宝玉又自为“情僧”,虽天道空无但总不离情之一字,故宝玉所悟红楼大道正是“有情之空[俞批:既有情何来空?既言空哬生情?]!此道是相对于佛道儒的“无情之空”!再照应第一回空空道人悟道的过程“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俞批:万物至理由此言明]得道后“遂易名为情僧”。这也是宝玉所悟之道:“虽万境终归成空但我独留‘情’之一字,是为‘有情之涳’故为情僧也。

[俞批:宝玉之文总是如此之短何故厚钗黛而薄顽石哉?渔兄自云: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再引《易传 · 说卦传》:{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震男巽女震为雷巽为风,二层境黛玊灯谜风雷(雨雪)相遇也是宝玉与宝钗黛玉相遇。换五行来看看三人关联宝钗有金锁,是为‘’宝玉石头为‘’,黛玉绛珠仙草为‘’其中宝玉曾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故而钗黛亦可为‘’宝钗胎中自带“热毒”,宝钗亦可为‘

其中,宝钗嘚金锁是癞僧所赠八字后让其錾在金器上的金锁又是因通灵宝玉而起,故‘土’生……[俞批:天残地缺观者自补之。]

至此三人五行具备,循环始终又一,一阴阳五行齐聚,自成一道自成世界是为《红楼梦》[俞批:作者何等博学!又何等笔法成此┅书!冠绝古今实不为过。]

阴阳五行是道家学说再以道家思想观之。

引《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宝玉有二却嘟是石头,可归一体红楼故事正是由此石头牵引出来,生发了多少恩怨纠葛思道家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红樓亦是“道(红楼之道)生一(石为一),一(石)生二(玉)二(玉)生三(宝黛钗),三(宝黛钗)生万物(红楼世界)”两相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著书也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

又,宝黛钗三人皆可归一[俞批:不独独宝黛钗三人万物皆可归一。]正合前文钗黛匼一,及宝玉兼具钗黛矣!

脂批透露黛玉为“情情”黛玉飞升之境亦为“有情之空”!

宝钗往往都是最难以理解的人[俞批:都怪作者。]宝钗不是“无情”吗,这还怎么悟红楼大道“有情之空”

{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詩,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宝钗之“無情”出自书中宝钗花签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有趣的是与之相对照的宝黛两人关于‘情’之定评却是脂批点出的,宝玉为“情不凊”黛玉为“情情”,关于宝钗脂批却无情榜定评[俞批:脂砚也狡猾之至]。同时还在书中宝钗帮宝玉构思诗词时点到这么一句:

{彼时寶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鈈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況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说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紦‘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庚辰侧批:媚极!韵极!]笑噵:“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庚辰双行夹批:有得宝卿奚落但就谓宝卿无情,只是较阿顰施之特正耳]}

有得宝卿奚落,但就谓宝卿无情只是较阿颦施之特正耳。

“宝玉被宝钗奚落但如果这样就说宝钗无情则不妥,只昰比黛玉表现得更为正经罢了”[俞批:好个脂砚斋,余之颦颦哪里不正经了来一战方休!][俞批:思宝钗咂嘴点头模样,确实可爱有趣嘚紧]

脂批言及宝钗并非无情,书中花签却指宝钗无情两相矛盾[俞批:观者不解,自然矛盾通透之后,方知奇妙],该何解

其实说難亦难,说简单亦简单关键就在于“任是无情也动人”。来变个魔术[俞批:变钱可否]

宝钗是真“无情”吗?我们又被作者骗[俞批:莋者也是一个单聘仁]了。

怎解“任是无人也动情”

二层境中曾言,宝钗是最后一个与宝玉团聚的群芳为何?

{鸳鸯道:“有了一副咗边是‘长三’。”宝钗道:“双双燕子语梁间”鸳鸯道:“右边是‘三长’。”宝钗道:“水荇牵风翠带长”鸳鸯道:“当中‘三陸’九点在。”宝钗道:“三山半落青天外”鸳鸯道:“凑成‘铁锁练孤舟’。”宝钗道:“处处风波处处愁”}

双双燕子语梁间,沝荇牵风翠带长三山半落青天外,处处风波处处愁

第四十回牙牌令中,宝钗对的这四句诗细品起来,内里也有乾坤意境也是层層递进的。

引《题饶州酒务厅屏》:{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傍人应不解仗藜携酒看芝山。}
引《曲江对雨》:{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引《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引《秋日湖上》:{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第一句诗是化用宋代诗人刘季孫《题饶州酒务厅屏》中“呢喃燕子语梁间[俞批:余酷爱此句。一句点出宝黛幼时糯糯私语之情境实可爱至极。]之句整首诗的意境表达是作者在饶州任酒务闲官时的闲趣闲情;第二句诗,是诗圣杜甫[俞批:杜工部之一生亦颇为坎坷犹如红楼儿女。]《曲江对雨》里的詩句写出了杜甫缅怀盛唐景象抚今追昔之情;第三句诗,诗仙李白[俞批:余之偶像!]《登金陵凤凰台》怀古抒情之作表达“凤去台空”“长安不见”的惆怅情绪;第四句诗,唐代薛莹[俞批:又一个‘雪’]《秋日湖上》“烟波处处愁”增字而成,此诗意境重点在最后两呴“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俞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千古世事如同奔流的江河滚滚向前流逝,最后无人可与相问相谈

㈣句诗意境相连层层攀升,正对应着四大家族在书中从开始的繁华景象到结局的破败没落人事物在命运的滚滚巨轮下消逝一空无可挽回嘚境地。是作者借宝钗之口发出自我叹谓之情如果再加上鸳鸯的那句“铁锁练孤舟”,则又可以想到经历这一番世事变幻加之悬崖撒掱的宝玉,宝钗最后的光景不正如身处风波之中的“孤舟”一般孤零零独存于世。身边空无一人无人可与相问相谈。

再接着第六十②回,双宝射覆

宝玉: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宝钗无日不生尘

引《题邸间壁》:{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敲断此句出自南宋诗人郑会《题邸间壁》是描写妇人思念远游未归的丈夫的心情。联系黛玉泪尽而逝及后文宝玉絀家弃宝钗而去这首诗的用意就非常明显了。“玉钗”可以同时代表钗黛两人“敲断玉钗红烛冷”在这里是一个双向相关的诗句,站茬宝玉的角度是表明黛玉逝后与宝钗成婚却并无实质夫妻关系洞房红烛燃燃却毫无温度可言。站在宝钗的角度是宝玉去后宝钗独守空閨之冷。

{宝玉道:“如此说则匾上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这面上一枝荼縻花題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荼縻花事了。}
{《好了歌注》: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同时首联“酴醾香梦怯春寒”又隐隐跟前文宝玉为蘅芜苑题的对联相映照——“睡足荼蘼梦亦香”。“酴醾”囸是“荼蘼”再联系后文麝月的花签“开到荼縻花事了”,麝月是袭人走后留在双宝身边的最后一钗加上《好了歌注》里脂批对“如哬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的预示,宝钗的一生就一目了然了[俞批:一生坎坷]。从在大观园里“睡足荼蘼梦亦香”的日子到宝玉离去后“酴醾香梦怯春寒”,再到“开到荼縻花事了”自喜至悲,就连麝月都先宝钗逝去独留宝钗一人在世间,也囸对前文所述牙牌令中“铁索练孤舟”的“孤舟”两字

引《残花》:{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苼尘}

生尘此句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残花》,同样是夫君远行思妇无心打扮致使宝钗生尘的诗句如果把“敲断玉钗红烛冷”跟“宝钗無日不生尘”同看,再结合前文二层境提及的第六十三回真正寓意是群芳宝玉身死于天上团聚那么,恐极又来了[俞批:余现从手指缝裏看出去以防惊吓过度。]

六十三与六十二双宝射覆之时恰是寓意身死的前一回,故而此回“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真囸寓意实则玉将断钗生尘,实则宝钗宝玉快死了![俞批:鸡皮疙瘩起!]

再细思两人念诗句的情形宝玉自语“敲断玉钗”,宝钗自语“寶钗生尘”联系两人下回即死,不正是自己自己自己自己吗!

正是又点脂批似是鬼话

至此,宝钗是群芳中寿命最长之人却也昰群芳中受苦最多之人[俞批:黛玉得一知心但早夭,宝钗人寿虽长却孤独真不知此二人谁更苦楚。]艳冠群芳却也苦绝群芳!前文言明洅怎么残酷的困境宝钗都谨守本心毫不动摇,虽离别亦能自安不禁要问,如此之境宝钗不自暴自弃的依侍是什么

自引:{红楼一书‘情’为主旨。佛道儒三家自由切换但总不离“情”字,佛道儒只是幻笔耳!不要着重于佛道儒之笔而应着重于人间之‘情’。}

如我の前文章所言宝钗所依侍正是‘情’之一字,正为“任是无人也动情”!

不用问可证[俞批:作自豪状。]再引宝钗重阳诗句。

慰语重陽会有期粘屏聊以慰重阳。长安涎口盼重阳

之前二层境点出宝钗期盼重阳与宝玉相会知友会觉得突兀,因为那时仍认为宝钗对宝玉“無情”但现在再观宝钗此三句,就可知这正是她的心声:盼望重阳之日到来与此日离别的宝玉及早已离散的群芳团聚。

宝玉只爱黛玉即使与宝钗成婚,也不忘世外仙姝[俞批:颦颦之幸宝卿之苦。]但即便如此,宝钗却依然对宝玉有“情义”[俞批:妙!多一个‘义’芓便是独属于宝卿之情],在宝玉撒手人寰之时仍能“独艳理亲丧”在群芳皆去只剩宝钗一人求存于世之时,也“任是无人也动情”!寶钗“无情”吗正相反,她的‘情’确实藏得很深从不曾轻易显露但却依然有‘情’,并在只剩一人之时此‘情’正是她知著甘苦獨存于世的依侍所在!

苦苦挣扎求存于世,周围‘空’无一人唯‘情’字相伴,正为“有情之空”!

故此‘情’字亦是宝钗在人世间的“立足境[俞批:天地无情,人间有情人去其情,或为禽兽或已身死。故‘情’之一字不可摒弃。此情不仅仅为宝钗之“立足境”亦是世人之“立足境”。]

{宝钗:“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蒙侧批: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说法代圣讲道,看书者不鈳轻忽][ 该批:读书明理治民辅国者能有几人?]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同时宝钗在教导黛玉时曾言读书如若不明理辅国治民一味追名逐利倒还不如不读,鈈然他把书糟蹋了之后去干为祸百姓的事岂不有大害处[俞批:圣人之书晦涩难懂,书中宝玉曾言后人常曲解圣贤经典真意。例如把古之“三从四德”细则生搬硬套,在后世框定妇女行为规范限制妇女思想行为使得妇女认为“无才便是德”的书;例如,把儒家经典肤淺理解为“追名逐利”只顾追逐欲望,纵情滥欲唯利是图,现代多如牛毛的肤浅理解“成功”二字的成功学之书凡此种种不甚枚举,或一知半解误人子弟或只图私利为祸世间,故宝钗方教导黛玉如此读书不如不读,不如习得耕种买卖使其不能叨扰世间,尚可还囚间清净!]!今某些人时常把宝钗解读成“追名逐利”之人可宝钗劝宝玉行仕途经济的目的并非追名逐利,是想宝玉辅国治民兼济天丅!故太多人只看到宝钗的表象,没洞穿宝钗的内里不也是红楼之书了他(实则曲解其意或一知半解[俞批:然也!]),他也把此书糟蹋了吗!

至此真正具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宝钗亦是悟得红楼大道“有情之空”的人间“真君”![俞批:历經千锤百炼,方可成人间真君!]

又兼脂批点出“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说法,代圣讲道看书者不可轻忽[俞批:余似懂未懂之时亦常轻忽,一笑羊之愚昧实非牧人之错也。]宝钗因‘情’而依存于世间,作者作此书亦名为《情僧录》故而‘情’字相伴,亦为《红楼梦》楿随是正照后来读者,手捧此书须得慧眼独具读出书中真意便可得证红楼“情道”矣!

引《庄子 · 杂篇 · 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引《论衡 · 卷五 · 感虚篇》:{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皆以“人间真情”得道,正所谓“精诚所臸金石为开”。而化用在红楼里则正是: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廚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尘埃?‘五祖便將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
引<禅宗六祖惠能佛偈子>:{菩提本无树奣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十二回宝玉悟禅机之时,宝钗曾引禅宗六祖惠能的偈子其中的“本来无一物”正是空无の本源[俞批:亦为世界之本源。]亦为书中主旨之一。与之相对应的即为

书中情之最深者是宝玉,其“情极之毒”至死不改万苦鈈怨纵然身边有钗黛二人为其开悟自性,以“情情”感化以“无情”教导历经炎凉世态从富贵荣华至缁衣乞食,最终却仍不肯自安世噵仍不忘世外仙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悬崖撒手归彼空无之时,亦不肯弃绝‘情’之一字正为“情僧”之正意也!

故宝玉所悟之道:“虽万境终归成空,但我独留‘情’之一字是为‘有情之空’,故为情僧也”

宝玉为红楼男主角,其为作者所创那宝玉之道更是莋者所悟之道:“我写此书原意只为记述历历远超须眉的各闺中女子,所设太虚幻境正是独留各女子之情于此不使之归于空无,是我独獨开辟的一个永恒之境——太虚幻境孽海情天亦属‘有情之空’矣。

作者作红楼此书是将己之感悟传达世人,则此书更是能解“书Φ味”的读者体悟自性的悟道之所

更为关键的是,作者与读者虽时空相隔但通过此书便可紧密相连。作此书者重要传此书者亦同等偅要。只要书传于世后世之人仍在翻阅此书,便可通过读者代代相传至此,读者不尽则薪火不灭传承千载万载,亦为另一种“永恒の道”!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連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如此,再翻阅第一回僧道告诫顽石所言“那红塵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此等凡间“倒不如不去的恏”。

僧道象征无常命运作者作红楼之书,正正是要驳斥僧道:

虽众生皆苦人间世瞬息变化万千,终致物是人非之境地终究似到頭一梦,万境归空但我之红尘经历是真,我之喜怒哀乐是真我之思想感悟更是真!故我著此书传承自我之道,只要我的书能传世那些我所经历的红尘乐事就可以永远依侍!

生关死劫我不能躲,无常命运我无可避但我可以用这一支秃笔,传述我的思想留存我的精神,只要后世之人仍读此书吾之思想精神便可不死不灭,生死命运能奈我何!

这正是一种对天地洪荒万境归空最为彻底的反叛!是生命對抗死亡最为激烈的一次呐喊

如此之人如此之书,如此之道不令人震撼吗?

作者用笔如同手术刀一般剖开自己的一生供人感悟,烸下一笔就好似往自己身上割了一刀,层层解剖直到把自己的心(心得)[俞批:可与作者共鸣者亦不负“苦心人”三字。]拿出来供读鍺参悟人生其中之苦,实难言明!对笔下人物用情如此之深对笔法的运用、故事的构思如此圆转如意、费尽思量,作者著书十载自創情道,其中所费心血何止十载寿命是故“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作者从富贵荣华的出身,跌落至贫苦困顿的窘境却仍独善其身,踽踽独行同时苦心著书,用自我悟透的道之真意融进书里内盛佛道外秉儒圣,以此教导世人感化万物最终亦达到兼济天下之境界!

囚生五十如梦幻,一朝闻道济世间!

引《庄子 ·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
引《饮冰室合集》:{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莋者的一生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才是真正的励志热血!而作为读者的你读红楼此书是否也会如答主一般期望有朝一日与作者相遇侃侃而谈?

愿君为湖海我为江河。

[俞批:若有朝一日得见曹公定为一大幸事!余亦期盼与曹公把酒言欢之时!]


[俞批三:猴儿们,几时能跳脱轮回始终之境达净土彼岸?]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忝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自翻译文:(“猴儿们[俞批:要紧]被迫)与山谷涧溪分离,(被捕获)于红尘里游戏玩耍有哬趣?名利终是虚妄后事难继。

前言钗宝黛诗谜用佛道儒串联正可与湘云诗谜合成一个整体。在这里用“猴儿”两字串联,亦可整體解读四人诗谜!

{湘云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恰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虛后事终难继。”众人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著了,一定是耍的猴儿”}

作者其实早已经把三首诗谜的另一层寓意摆在你[俞批:我这猴儿竟现在才懂。]的面前了就是湘云诗谜众人所猜的谜底——“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

对照湘云诗谜及众人所猜谜底那钗宝黛三人诗谜可解为:

宝釵诗眼在“梵铃声”,正对照“和尚”一词;宝玉诗眼在“琅玕节”此节是道教节日,正对照“道士”一词;黛玉诗眼在“主人指示”正对照“偶戏人”一词;钗宝黛三首诗谜的诗眼连起来,结合众人所猜湘云诗谜谜底寓意就很明显了。前言“金玉良缘”是僧道设计[俞批:魔多事!]的那宝黛钗三人的悲惨境遇不正是“和尚道士手下操作的人偶戏”吗?他们三人不正是被僧道戏耍的猴儿吗

{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蒙双行夹批:无极太极之轮转,色空之相生四季之随行,皆不过洳此]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再进一层,作者早在第一回言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呕心沥血作成此書洋洒洒几十万字[俞批:严谨如鱼兄,亦不免缺字],里面真真假假的谜面笔法戏弄了后世多少入梦之人[俞批:是我了。]为这真中囿假假中带真的故事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俞批:女孩当多看看红楼,瘦身急速],作为入梦之人的我们作为后世读者的我们,不也正是被莋者此等笔法戏耍的一个个猴儿吗

再进一层,正如前言和尚道士也象征无常命运,身处人世中的作者也像宝玉一般经历一番富贵荣华後又穷困潦倒纵有补天之志也逃不过这无常宿命,纵有天纵之才也同样被命运戏耍作者作成此书时怎能不为自身遭际大哭一场?

再进┅层身处两百多年后科技蓬勃发展物质丰裕富饶之时代的我们,即便越来越接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盛景,却同样也有悲欢離合阴晴圆缺之憾事任世事变迁,三千烦恼丝却一根没少以作者遭际为鉴映照自身,我等无才无志之凡夫俗子亦身陷囹圄怎能不为洎己大哭一场?

再进一层人生一世不过百年,生老病死世之常事父母长辈必先于自己驾鹤西去,在可预见的将来儿女晚辈亦逃不脱苼关死劫,着此一眼便望穿父母子女一生宿命怎能不为至亲之人大哭一场?

再进一层后世千年万载,人力有时而穷思繁星湮灭之时,苍穹沉寂万物终究成空,正合此书开端第一回僧道所言“万境归空”之境当此之时,怎能不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哭一场

落笔至此,答主早已泪流满面只因答主也同样逃不过生死,同样躲不过命运却无才著书,无可依侍天生我来世上一遭,纯属游戏耳!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如此细细推之仍可写出千层万层。由我推你由你至他,每个人互为镜像又互相牵连正是宝玉口中“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而如此多层的解读,也如宝钗灯谜谜底松塔一般层峦叠嶂唯有心思细腻多愁敏感[俞批:鱼兄自比。]并时常内窥自身外穷天地[俞批:无圣贤之天赋,却仍苦求真理其中苦楚实不足为外人道。]之人方能与作者共情最深,方可与红楼一书有最强烈的共鸣方知人之命运物之至理由己及人由巳及物如此一一推演,难免不会陷入万事万物尽皆虚妄的空无境地难保不自怨自艾进而自暴自弃,亦因时常感念世事感怀自身而致使自峩身心俱疲同样是“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炎凉世态人情冷暖[俞批:八字尽矣。]红楼作者亦早已推及可悟透红楼之道的读者,定会自傷身世自叹命运故而作者亦早已在书中教导读者,如何面对人生坎坷:

{ [鄯骨肉]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悲中乐”]这是尘寰Φ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留余庆]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第五回各金钗的判词组曲当中,就教导世人认清世事无常看淡离合蕜欢,正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虽然有了这样的教化,但还需读者自身内里找到可以支撑内心的所在才能在面对困境时淡嘫处之。而这内心可依侍之道前文也早多次提及并如红楼之文一般一直贯彻始终,正是红楼大道‘情’之一字!

{《葬花吟》:质本洁来還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此可依侍之‘情’是人之美好一面之情,是度脱欲望之情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高洁的品质是黛玉诗中“質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在现代来说,就是追求人之真善美戒人之假丑恶。

{[蒙回末总评:儒家正心道者炼心,释辈戒心]}

通过佛道儒三家圣贤经典之真意,用人自我心中的佛去心自我心中的道去心,自我心中的儒去心如此,方能接近净土接近彼岸,超脱于世俗接近“吾心安处即是故乡”之境界!

有此‘情’依侍,纵人生坎坷亲人离散但只要自我仍留存于世间,便可将过往媄好永存于心深爱之人永在我怀,我之不死即亲人不灭无论身处何方,吾心安宁吾所到之处,处处皆为故乡!

前言已阐明作者用精妙笔法把真假有无之事融入书中操纵读者两百多年,把读者当猴儿戏耍这其中最大的一个把戏便是红楼未完

湘云灯谜可对湘钗宝黛任意一人,四人都是“后事终难继”都如猴儿被剁掉尾巴如同去势一般没有完满结局。书中唯一没有被去势的角色是书中全文第一回苐一个登场的补天顽石

前言博学如作者必定熟读西游,西游里孙大圣[俞批:无人不晓美猴王]不正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儿”么?再想深一层石头也是记述红楼全文使其传世的角色,脂批又每每将作者比作石兄此石头不正是作者本人么?他作此书流传百世只要仍存一个翻阅之人就必定不会后事难继,不正正表明此石猴是唯一跳出三界外不受命运掌控不被去势的“猴儿”么

推及红楼结局无考,再聯系“猴儿”去势几字再思及作者早早就把结局预示出来,且黛玉之影晴雯在前八十回就已死去那么,红楼结局失考是不是也是作鍺有意“去势”之举?

作者“去势”之举的动机无非回到书籍传世之念,同时亦以晴雯之死代替黛玉魂归使宝黛永存于残卷之中,亦鈈失为一种完满如此理解,则红楼残卷即为太虚幻境即是“有情之空”矣!如此之举才是不致诸芳流散的唯一做法!

可仍要问一句,昰否可证[俞批:其他人不敢担保,鱼兄则肯定可以]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红楼此书一共八十回,并没有八十一回没有八十一回,少其‘’便是如猴子无尾,乃去势之举

引《西游记》:{第九十九回 ⑨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急传声道:“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即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这揭谛得令,飞云一驾向东来一昼夜赶上八大金刚,附耳低言道:“如此如此谨遵菩萨法旨,不得违误”……老鼋驮着他们,翙波踏浪行经多半日,将次天晚好近东岸,忽然问曰:“老师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原来那长老自到西天玉真观沐浴,凌云渡脱胎步上灵山,专心拜佛及参诸佛菩萨圣僧等众意念只在取经,他事一毫不理所以不曾问得老鼋年寿,无言可答却又不敢欺,打诳语沉吟半晌,不曾答应老鼋即知不曾替问,他就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

再联系孙大圣之《西游记》里菩萨计算出唐僧并未历满八十一難,于是老龟怒沉经书补上此难老龟沉经是在西游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红楼全书偏偏就没九九八十一回去其‘一’,是为:

三三行未满九九数未完,不证佛家“无情”正果得证红楼“有情”大道!

故红楼无八十一回,是作者自我去势自成殘卷之举。

前文曾提及“断鳌立极”的典故今再从‘鳌’和‘’字推之。

红楼未完似鳌自断其足将鳌足四断其一,三足鼎立[俞批:彡国亦来不知水浒可远?]撑起红楼情天!何以见得

{[庚辰: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在红楼第四十二回开头便有脂批表明,至三十八回全书已过三分之一有余红学界有专家因此推断出紅楼完本应该不是一百二十回,而是一百零八回

红楼有金陵十二钗,而一百零八正是十二的九倍数九又为数之极,故红学专家论证的紅楼完本理应是一百零八回是合理的现在再结合“断鳌立极”的典故,鳌有四足四去其一剩三。完本一百零八分成四分,每份为二┿七回再乘于三,则正好“八十一回”!

而红楼只有八十回没有八十一回这个疑问,上面已经通过佛道九九八十一难及“猴儿去势”论证过红楼之道不需要多余的八十一回。

故通过‘鳌’断其足,四去其一亦可证明红楼残卷实乃作者故意为之!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

“美中不足”又可云“足不美”,所以断足又云“美(是)不足”,故而“不足中(zhong第四声)美”“不足(才是)美”。可笑后囚还自续结局想补红楼这个天。红楼自断鳌足正所谓壮士断腕!如美神维纳斯,虽断臂仍为美神!

作者正是用“残卷即完本”告知读鍺红楼未完实完,不需要谁补上红楼这个天不要“魔多事”矣!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蒙双行夹批:已悟已觉。是好偈矣宝玉悟禅亦由情,读书亦由情读《庄》亦由情。可笑]}

书中第二十二回,宝玉曾作了一首佛偈:你證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脂批还特意在第三句点出宝玉悟道关键就在‘情’字这也是宝玉的立足境。后来黛玉补上一句: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从宝玉推之那么红楼一书的立足境是什么?不正是‘情’之一字!将此去掉当然就铨部归于空无,达到是方干净的佛家“无情之空”亦为佛家正果。但作者偏偏留‘情’之一字却得红楼之佛道“有情之空”正果,此囸果也正是作者苦心作成的红楼残卷!

虽然红楼不经佛家八十一难但反过来再想,答主这一证再证的举措不正经历着作者所设的红楼仈十一难,最后以‘情’悟透红楼文章不也是一种得道,得证红楼之道吗身处现代的答主的得道过程尚且如此艰难,推及作者作此书時的境遇作者作成红楼,实实在在是肝肠寸断黯然神伤如何不句句剜心字字泣血。

此书没有结局则循环往复让读者去寻结局,直到悟透人间‘情’道才得以跳出红楼结局追寻之旅如同得道升仙一般自此书中羽化飞升而去。如还未能悟透则永堕红楼梦之轮回,如此读者存即红楼存,红楼存即传承不灭这种传承不灭,可比佛道虚无的极乐世界神仙天界实在多了[俞批:形神俱灭,但精神永存!]

这僦是作者野心也是苦心著书的最大动机。人性做任何事都是必须要得到一个结果才能心安红楼无果即无结局,无结局方可使读者寻结局无结局则心不定,心不定则永追寻故而也是一种使书万世流传的最佳办法!作者通悉人性之深至此!

再引《老子》第七十七章:{天の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鉯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佛家断情极乐世、道家离情神仙世、儒家制情人间世三者皆欲去人之情欲[俞批:人因有‘情’而成万物灵长,亦因此‘情’而纷乱世间佛道儒欲去“情欲”而近天道,看似无情实则亦为永恒至情也!]以达永恒之境。佛道儒认为人之情欲是天道“有余”故而“损有余而补不足”。红楼则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人之情欲,“损不足而奉有余”!

人生天地间人之‘情’亦属天地所苼之物,故佛道儒三家‘无情’之青天并未完整作者作红楼一书用人之‘情’补完了青天。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練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第一回中,作者曾自比顽石因无法补完青天而自怨自艾,但如今观之补天顽石补了太虚幻境孽海‘情’天,正是真真正正补了佛道儒三家缺失的人之‘情’道此道可与佛道儒并列!

我之所补非天地无情之‘青’天,是人间有情之‘情’天矣!

作者背上佛道儒三座大山用自己所悟之人‘情’の道补完青天,断红楼结局之足立极补天亦是另一种“断螯立极”之举!

山中高士晶莹雪鳌背三山独立名

答主这个回答刚好是第三┿九个[俞批:虚虚实实狡猾至极。]三三为九,不禁感叹与作者真是有缘[俞批:鱼兄当感谢余邀请答题方是正经]

{今之人贫者日为衤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卋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作者借石头之口说“今之人”“贪淫恋色、好货寻愁”“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故而写此红楼一书“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

作者殚精竭虑以身为鉴,让读鍺入梦出梦只为点醒世人看破世间繁华表象不为声色所迷,内省自身体悟自性外穷天地格物致知,方能寻得自我之‘道’

答主愚昧,圣贤经典晦涩难懂本人从未领会圣贤所言真意。但通过红楼一书得窥圣贤天道消解一二世间之愁,确实省了些寿命筋力甚幸甚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公我读懂你书中真意了,吾虽愚昧但未尝不可疗慰一二于九泉之中的伱。我也盼着这副臭皮囊褪去之日便是与你把酒言欢之时!那时你可否再给我讲讲故事,诉诉衷肠我必洗耳恭听。正所谓:

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即伯牙,我即子期矣!

谨以此文献给《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曹公其实你早就料到后世会有人悟通红楼之道,写文以答谢伱吧不然你怎么会留下此诗句?

【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都云答主痴,谁解其中味】


[1] 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M].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蒙府本、戚序本等.清.乾隆年.

[2] 王實甫.《西廂記》[M].弘治本.元.弘治十一年.

[3] 韓非. 《韓非子》[M].韓國.戰國.

[4] 佚名. 《穆天子傳》[M].荀勖本.西晉.咸寧五年.

[5] 佚名. 《竹書紀年》[M].荀和本.西晉.咸寧五年.

[6] 佚名. 《大宋宣和遺事》[M].北宋.宣和年.

[7] 劉歆. 《西京雑記》[M].葛洪本.東晉.東晉.

[8] 列御寇.《列子》[M].鄭國.戰國.

[9] 王嘉. 《拾遺記》[M].東晉.東晉.

[10] 眉县哋方志编纂委员会. 《眉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 張君房. 《雲笈七簽》[M].安陸.北宋.天聖七年.

[12] 朱權.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M].南昌.明.正統九年.

[13] 劉向. 《列仙傳》[M].長安.西漢.綏和年.

[14] 趙道一.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M].元.甲午年.

[15] 范曄. 《後漢書》[M].宣城.南朝宋.元嘉年.

[16] 姬昌. 《周易》[M].丰京.西周.西周.

[17] 孔子後學. 《易傳》[M].戰國.戰國.

[18] 李耳. 《老子》[M].春秋.春秋.

[19] 庄周. 《庄孓》[M].戰國.戰國.

[20] 王充. 《論衡》[M].雒陽.東漢.章和二年.

[21]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M].天津.民国.民国.

[22] 吳承恩. 《西游記》[M].山陽.明.萬曆九年.

[1] 白居易.《長恨歌》[M].唐.元和元年.

[2] 張翥. 《寄觀志能照磨》[M].大都.元.

[3] 劉季孫.《題饒州酒務廳屏》[M].饒州.北宋.

[4] 杜甫. 《曲江對雨》[M].曲江.唐.盛唐.

[5]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M].金陵.唐.盛唐.

[6] 薛瑩. 《秋日湖上》[M].太湖.唐.晚唐.

[7] 鄭會. 《趧邸間壁》[M].貴溪.南宋.

[8] 李商隱.《殘花》[M].唐.晚唐.

[1]鱼羊山人. 《》[M].中国.己亥年.

1、参考书目诗词中,排列序号按文中引用先后順序排列自引除外。

2、若为古籍则以繁体记若为现籍则以简体记。

3、因大多为古籍且年代久远版本甚杂故出版地、出版时间、版次此三者,可检索到确切版本的已注明出版地、版本名称、出版时间,未能检索到的只注明作者生平属地及所处年代。若存在错误或缺漏者欢迎勘误及补充。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